科技发展在复生浩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科技发展在复生浩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一、科技开发在福生号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周雅吉[1](2021)在《宁夏海原县菜园村LID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宁夏海原县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起伏大,地表覆盖着厚厚的湿陷性黄土,夏季集中的暴雨经常引起短时内涝、地表下陷、径流侵蚀等问题。针对乡村雨洪管控问题的既有研究,国内多集中在供排水设施及污水处理等方面,对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极端气候条件以及脆弱的土壤结构并不适用。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雨洪管控实践及研究的梳理,结合国内黄土高原地区乡土智慧,选择海原县菜园村为典型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村庄雨洪管控问题的地域特征,其次对其雨洪形成的空间机制进行了剖析,最终提出了地域性乡村雨洪管控体系及其景观化建设策略。本论文共6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通过对国内外雨洪管控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梳理,指出乡村地区处理雨洪问题时存在的弊端,并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写作框架等;第二章辨析了研究相关的概念,梳理了研究运用的基础理论并阐述了基础理论与本研究的关系及在本文中的运用,分析并借鉴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乡土智慧案例,最后提出本文的分析框架及技术路线;第三章介绍了宁夏海原县菜园村的区位背景和自然条件,分析了造成雨洪现象的成因;第四章基于菜园村雨洪问题,通过流域分析、空间格局构建和雨水过程分析,评价了菜园村建成区的景观格局,并总结导致雨洪问题的格局特征;第五章从景观格局提升、下垫面设计、LID措施应用三个层面提出雨洪管控建设的景观策略;第六章总结了菜园村建成区基于雨洪问题的LID建设景观策略的研究内容并作出展望,以期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乡村雨洪管控建设提供帮助。本研究主要结论有2点:(1)基于“源-汇”模型及“格局-过程-功能”原理对海原县菜园村雨洪问题的空间机制进行分析;(2)从格局优化、下垫面设计、措施使用三个层次提出了地域性乡村雨洪管控的LID建设景观策略。

邵亚琴[2](2020)在《基于多源动态监测数据的草原区煤电基地生态扰动与修复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草原区煤电基地开发在满足我国能源战略需求的同时,给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带来了巨大冲击,引发众多生态问题,如土地损毁、地下水位下降、大气污染等,生态扰动表现方式和演变机制各不相同,累积效应显着,严重影响区域能源保障和生态屏障作用的发挥,实现煤电基地生态环境实时监测和合理评价,为煤电基地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补偿监管提供依据,能够有效促进煤电基地生态文明建设。本文依托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东部草原区大型煤电基地生态修复与综合整治技术及示范》(2016YFC0501109),针对我国绿色开发能源战略的需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紧扣草原区煤电基地生态环境的特点,选择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胜利煤电基地为典型研究区域,基于多源空间动态监测技术,应用系统分析方法,对该区域生态环境时空状况进行了扰动规律分析与监测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基于戴明环与生命周期理论构建煤电基地CE-PDST生态环境系统循环驱动机制。研究归纳了草原区煤电基地生态环境的特点,分析了煤电基地煤矿、火电厂及煤炭城市三大扰动源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时空演变趋势,分阶段讨论了煤电基地时空发展的特点,揭示了煤电基地生态系统的周期性发展规律。针对煤电基地生命周期各阶段扰动源发展状态及对生态环境的扰动特征,构建了煤电基地CE-PDST生态系统循环驱动机制,分别从扰动源子循环和生态环境单元子循环两个角度进行了生态环境系统演化分析。(2)搭建多源异构数据“获取-处理-融合-分析”技术框架和体系。基于空间信息技术获取的空间数据及统计数据和调查数据等,提出了基于邻域信息约束的中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后处理方法、多源多尺度DEM融合方法和“暗像元法”与“深蓝算法”相结合的气溶胶厚度反演等方法,通过影像参数反演、数据融合、统计分析、空间数据挖掘与空间分析等技术手段,为在不同时空尺度下分析草原区煤电基地内土地环境、水环境和大气环境参数的扰动规律和变化特征以及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3)实现煤电基地尺度下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土壤侵蚀和大气环境的时空动态变化分析及扰动源识别。针对胜利煤电基地的特点构建土地利用分类体系,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煤电开发驱动指数进行煤电开发土地利用类型转移驱动力分析;综合运用GIS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分别从全局演变和局部效应进行植被覆盖时空变化检测;针对煤电基地土壤侵蚀的特点,建立土壤侵蚀风-水复合模型sA并实现总模数的估算,利用经验模型验证了其适用性;通过遥感反演获取了研究区域内SO2、NO2的柱状浓度和气溶胶厚度AOD,并利用地面观测站数据验证了其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煤电基地开发是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驱动力,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大气污染均以露天矿区、电厂区及锡林浩特市城区为扰动热点,随着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扰动程度逐渐加强。(4)在典型扰动源-露天矿尺度下进行生态环境扰动规律及生态修复效益分析。根据露天矿土地单元扰动机理,归纳了7种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方式,建立了扰动重心加权模型,通过不同阶段加权重心的转移距离和转移方向,验证了CE-PDST驱动规律。针对露天矿首采区已经形成的四种扰动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方式,研究其在转移过程中植被指数的时空演变规律,通过建立排土场NDVI与地形因子、气象因子和人为修复因子之间的驱动关系,提出了提高排土场土地复垦效益的有效建议。利用多孔监测井的多期监测数据分析了胜利一号露天矿开采过程中潜水位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回归趋势分析确定了露天开采对地下水的影响半径和静水位,为确定受地下水位下降影响的居民搬迁范围和研究基于影响半径分析地下水位变化对地表植被变化的影响规律提供了依据。(5)通过生态效益响应因子识别,参考《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2015》,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各项指标的权重,构建了草原区煤电基地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体系(MEICE),从煤电基地尺度、功能区单元和最适宜格网单元等多时空尺度,综合评价和分析了研究区域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生态环境状况,探寻区域生态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表明,2000-2015年,研究区域生态环境整体处于良好状态;2005-2015年,煤电基地开发规模迅速扩大,恶化趋势明显,形成以露天矿区及电厂区、市区和居民点中心的阶梯状缓冲区,印证了露天矿开采及电厂开发、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扰动的累积效应;2010-2015年,露天矿区排土场复垦、电厂控排、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及省道S307沿线绿化有效改善了局部生态环境状况,体现了生态修复与监管对生态环境恢复的重要性。针对本文探索的胜利煤电基地生态扰动规律及生态环境评价结果,基于GMR模型对研究区域2020年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模拟,提出了草原区煤电基地开发弹性调控与生态环境修复管理对策,搭建了基于大数据平台的草原区煤电基地“监测-评价-管理”三位一体的多源动态监测平台基本架构,并提出了草原区煤电基地生态环境修复CE-PDST-“5W+2H+E”循环管理模式,为煤电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论文有图91幅,表65个,参考文献221篇。

初亚奇[3](2020)在《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视角下的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突变与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自然水文循环被严重破坏,城市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从而引发城市内涝、水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水安全与水生态问题。同时,寒地城市独特的地域气候特征与水文条件等,致使城市发展与水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突出,城市雨洪管理实施难度增加。因此,本文以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为视角,从流域、城市、河段多尺度构建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满足城市雨洪管理需求,提升寒地城市水生态、水安全、水景观功能,以期对寒地海绵城市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论文在大量背景理论研究下,首先梳理寒地城市地域特征,识别不同尺度寒地城市水生态与水安全问题,以“格局—过程—尺度”为切入点,提出多尺度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理论,建立理论框架与技术路线,并进一步确立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的寒地海绵城市管控理论与技术方法,分析格局与水生态过程、城市内涝的影响机制,阐述多尺度管控内容与相关技术方法;其次,构建多尺度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即“流域尺度空间耦合(宏观)——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城市尺度系统耦合(中观)——寒地海绵系统优化、河段尺度功能耦合(微观)——河岸带生态修复与措施建设”,并提出相应体系内容与技术方法;再次,以沈抚新区作为寒地城市研究区域,对应规划体系框架建立多尺度空间,在流域尺度下,利用GIS空间计算与分析法进行空间耦合,提取与水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多种基底要素,进行耦合叠加,构建不同水平的水生态安全格局,根据底线(低)、一般(中)、满意(高)三级水平划分禁限建区域,优化城市水生态安全格局,为城市尺度寒地海绵系统耦合提供刚性骨架;在城市尺度下,基于流域尺度空间格局,对城市多级排水系统进行整合优化,一是寒地海绵生态系统优化,确定水系廊道和绿地斑块布局,二是寒地城市排水管网优化,运用SWMM模型对城市排水管网系统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的排水要求,三是寒地适宜性低影响开发系统,划分管控分区并对各分区所应用措施规模进行定量计算,最后利用SWMM模型对优化前后方案进行模拟校验,验证其优化后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并注重寒地雨雪水资源化利用,实现寒地海绵系统耦合最优模式;在河段尺度下,在流域尺度水生态安全格局框架上,依据城市尺度寒地海绵生态系统格局与低影响开发系统定量方案,对研究区域内的河岸带进行海绵结构布局与方案设计,使具有寒地适宜性水生态修复与低影响开发措施两者在设计中并行,同时对河岸带的寒地植物进行优化配置,实现寒地海绵河岸带的功能要素耦合。论文涉及城乡规划、景观、水文等多学科理论融合,着眼于城市规划与设计层面,集成多种相关技术方法。通过多尺度体系构建,明确寒地海绵不同尺度规划内容,最后将相关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运用到实践方案中,检验该理论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寒地海绵城市规划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保障。

陈顺林[4](2020)在《赣州市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地方立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山地开发水土流失及治理相关涵义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和解决赣州市山地开发中水土流失现状、成因、治理状况及制度构建。旨在从法律制度层面出发,阐述赣州市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存在配套制度缺乏、行政监管与行政执法问责机制乏力、政府和市场及社会共同治理机制尚不完善的主要问题,陈述域内外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相关立法及特色对赣州市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地方立法的借鉴。针对赣州山地丘陵地貌特征,创造性地提出赣州市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立法中应遵循和确立规划与预防、规范行政许可、授权制订山地开发标准、建立横向与纵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山地开发水土保育许可与保证金制的相关基本原则制度。依法明确政府及职能部门山地开发的监管与执法责任中的政府及职能部门监管职责、对山坡地相关项目开展全程监管、完善执法机构职能和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加大行政处罚与行政执法问责力度。完善山地开发水土流失共同治理制度设计中的多部门协同治理与激励共同治理、完善社会公众参与治理的相关制度、明确村委会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水土保育责任、界定山地开发市场主体治理责任等,是赣州市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法律保护条文中须引入的具体措施的若干立法制度设想,从而对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所亟需解决的法律制度供给进行研究,为赣州市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立法提出可操作性的具体对策,从而使得赣州市山地开发导致的水土流失能得到更好的治理,使得赣州市的地方立法内容和形式更趋于具体充实和完备有效。

祝海娇[5](2020)在《旅游要素植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应用研究 ——以金华梅溪为例》文中提出全域旅游的推进、日常生活的旅游化要求产业融合、设施共建共享,这需要在相关工程建设中预先考虑和设计旅游要素,预留旅游发展空间。小流域,特别是低山丘陵地区的小流域在规模尺度、人口和产业集聚等方面更具发展旅游产业优势,适宜在相应的治理工程措施中植入旅游要素。而“多规合一”的提出将“多规”统筹到同一规划空间上来,为小流域治理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规划基础。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旅游要素植入研究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依据系统论、共生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等,提出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旅游要素植入的概念,认为保护河川形态与风貌是旅游要素植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前提,流域本身的旅游发展潜力是确定是否适宜植入的基础,渐进式主动渗透是旅游要素植入应遵循的路径,最终要实现两者的互相融合与互惠共生;梳理归纳了统筹兼顾、因地制宜、产业融合、共建共享、景观美学等植入原则;探讨了要素叠加、规划引导等旅游要素植入方式;就治理前、治理中、治理后等不同时间维度以及以治理工程为主线,将综合治理的林草、农业等措施到坡面、拦蓄、防洪等治理工程中分别植入旅游基本要素或服务设施的方式和方法,初步构建了旅游要素植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理论框架。运用上述理论框架,在分析金华梅溪流域旅游开发现状和潜力、论证旅游要素植入梅溪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适宜性的基础上,从旅游要素植入的内涵出发,选择梅溪流域综合治理中适宜于旅游要素植入的水系防护与防洪、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工程中的堰坝、堤坝、生态护岸、生态湿地等场景,进行旅游要素植入的具体实践应用剖析,为类似区域流域综合治理中开展旅游要素植入、推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吴锋[6](2019)在《秦岭南麓乾佑河柞水段小流域乡村聚落空间集聚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国家生态保护、扶贫攻坚政策的推进,山地乡村聚落出现人口大量流失与局部回归并存的特征,重新搬迁与集聚的发展态势日渐凸显,村庄空废与不合理扩张,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带来的各种矛盾更加显着,这一切都使得山区聚落原本平静的社会-生态系统开始急剧改变。秦岭南麓作为这一现象的典型样本,问题更是突出,在生态移民基本完成、村庄仍在减少的情况下,在广泛分布其间、具有数百平方公里跨度的众多小流域中,聚落的各种发展也是争议不断。特别是在秦岭中,除了主次河道边的城、镇、乡之外,大量聚落散布在小流域里,他们不仅是自然生态的“干扰”存在,更是山地体系构成的一部分,是林业持续保护、生态农业发展、游憩价值实现的重要支撑,是乡村记忆延续、不同人居类型体现的重要载体,故其“建与不建”、“如何建设”是在当前乡村发展提速、聚落消解持续、生态观念强化背景下,必须面对、迫切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为此,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矛盾最为突出的乾佑河柞水段众多小流域为实证研究对象,按照“乡村聚落空间集聚表征总结-内在机制探寻与类型归纳-健康发展评价与优化建议”的逻辑进行组织与研究,展开深入剖析与探讨:文中首先借助A.N.syrahler水系划分方案对相关标准及研究确定的小流域进行了三级细化,梳理了不同层面的流域嵌套关系与特征;并将之与既有村组划分进行匹配,展开典型案例小流域的选择与调查,进行耦合于小流域细分的乡村聚落空间集聚发展趋势分析;同时,借助RROD聚居单元与GIS核密度估算等理论及方法进行了聚落“核点集聚区域”的“设定”及空间体系、具体形式的提取,建构了满足小流域空间特征、适宜进行聚落社会影响要素耦合分析及量化比较的研究基础。其次,为了更清晰的发现小流域聚落空间集聚的具体特征和内在作用机制,文中分时段、分层次对小流域进行了产业发展、农户收入以及产居互动行为等特征的调查分析;通过“场域”理论的借鉴与运用,围绕具体的“关联”变化,梳理了小流域内各聚落空间集聚的本底特征,进行了“基础型”、“复合型”、“游憩型”、“表征型”4类核点集聚区域的“界定”;并结合前文“核点”集聚空间体系及相关调研参数梳理,归纳了以“无核点”、“单核点”、“双核点”、“多核点”为基础、且具有不同强弱关联特征的5种集聚类型9种集聚形式。最后,在生态适宜性分析及社会-生态相关研究借鉴的基础上,在小流域社会-生态系统三生融合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压力-状态-响应”健康评价方法,进行了各指标因子的筛选,建构了以聚落空间集聚为焦点的小流域及核点集聚区域PSR健康发展评价体系;展开了各项指标的综合比对、数据化聚焦、以及存在问题与现象的再剖析,对相应的研究区域进行了“核点集聚单元”、“小流域域化单元”的概念“提升”,进行了以点轴集聚为基础的“小流域域化体系”建构;并以此为导向提出了具有不同侧重的“三级联动”优化模式和强调单元化管控的“三生双控”优化措施,以期实现初始问题的更好解决。

徐凡[7](2019)在《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矿山开发利用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焦点,绿色矿山建设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内容之一。三门峡市所处豫西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敏感,矿山特别是铝土矿开采引发的水土流失特点具有区域典型代表性,开展铝土矿区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技术研究对矿区水土流失防治、植被恢复重建以及减少入黄泥沙与保障黄河下游防洪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研究以三门峡市湖滨区、陕州区和渑池县近黄河干流区域典型铝土矿为研究对象,运用土壤侵蚀原理、水土保持学、土壤学、生态学、地貌学、地理学等学科理论和3S与统计分析等技术方法,利用资源3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金水河小流域观测站与五花岭径流观测场实测数据、典型铝土矿区调查数据与土样实验分析数据、铝土矿水土保持治理成果等数据资料,应用ArcGIS、Excel2010等软件,分析三门峡市铝土矿开发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影响因素的变化及响应,探求三门峡市铝土矿区采矿过程及闭矿后水土流失发生特点及发展规律,提出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及关键技术。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利用ArcMap10.2解译三门峡市资源3高分辨率影像并利用LocalSpace Viewer移动端APP现场复核对三门峡市铝土矿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分析,选择崖底、鱼里、史家庄、瓦碴坡、七里沟-崤里、芦花岭、水泉洼、关家底8个典型铝土矿对水土流失影响因子与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各项因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矿活动对降雨侵蚀力和水土保持措施因子不影响,均为区域背景值1100.1530MJ·mm/(hm2·h)和1;地形因子和植被覆盖及管理因子控制指标应不小于7.8863和0.2038,对抑制水土流失发生发展才能起到明显效果;采矿活动扰动后土壤容重从1.181.23g/cm3增大至1.271.50g/cm3、含水率从11.31%11.69%增大至12.30%15.90%、土壤孔隙率从55.43%59.04%减小到43.52%50.94%、土壤有机质含量从0.48%0.52%减小到0.08%0.29%,四项指标的变化均导致土壤可蚀性因子的增大。(2)通过对史家庄、芦花岭、崖底和瓦碴坡4个典型铝土矿区的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过程分析,结果表明:铝土矿区水土流失程度人为加剧开始于基础建设期,水土流失量占水土流失总量的9%20%;最大水土流失量产生于采矿服务期,占水土流失总量65%以上;自然恢复期水土流失量逐步减少,占水土流失的总量的15%25%。铝土矿区水土流失量主要发生在露天采场和排土场,供水供电管线区水土流失量最小;芦花岭、崖底和瓦碴坡铝土矿露天采场区水土流失量分别占水土流失总量的42.18%、73.48%和48.27%,史家庄、芦花岭、崖底和瓦碴坡铝土矿排土场水土流失量分别占水土流失总量的71.00%、40.89%、16.93%和47.49%,史家庄、崖底和瓦碴坡铝土矿供水供电管线区水土流失量分别仅占水土流失总量的0.93%、0.74%和0.06%。(3)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斜坡防护、弃土(渣)拦挡、截排水、土地整治、植被重建和临时防护等关键防治技术:斜坡防护主要包括削坡开级和各类护坡,削坡开级能够有效地减小坡度坡长因子至控制指标7.8863,护坡可以改善下垫面条件、改变坡面汇水流路,两者结合构成坡面防治技术体系;弃土(渣)拦挡可有效保持再造堆积地貌坡脚稳定,局部减小地形因子,主要有永久拦挡和临时拦挡,是弃土(渣)防治技术体系中的关键技术;截排水具有防止降雨径流冲刷地表、有效降低水力侵蚀的作用,是铝土矿区水土流失防治的关键技术之一;土地整治能保证土壤可蚀性因子在采矿活动干扰后能够迅速恢复至原地貌水平,主要包括表土剥离收集利用和土地平整,是植被恢复重建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植被重建是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和恢复矿区生态系统的核心技术,是矿山植被群落恢复和实现绿色矿山建设的必由之路,同时是水土流失治理效果的直观体现;临时防护是水土保持关键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短期扰动区域采取非永久防护技术具有投资少、见效快、避免二次污染等优势。(4)结合三门峡市铝土矿区的水土流失特点和防治技术体系,参照相关技术规范对关键防治技术进行分析,提出设计要点和参考方案。

韩连贵,王岩,王其文,王清,李方旭,张小康,赵建生,董齐,韩铁峰,李九辉,陈贵锋,孙鹏[8](2018)在《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的目标、方略与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关于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的目标、方略与可行性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七个篇章:一是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二是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方略;三是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综合的方略规程;四是坚持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效益的目标和策略;五是传承发扬农业综合开发的成功经验;六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产生、发展、变化历程;七是拓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途径的建议。

李妍彬[9](2008)在《北京山区小流域经济开发与管理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中国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近10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引入,山区小流域治理与经济开发、资源保护相结合的战略思想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小流域治理活动的准则。目前,对小流域的研究偏重于综合治理方面,侧重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对小流域经济开发与管理的研究较少。只是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典型小流域经济发展有一些案例分析,但把小流域作为一个区域经济系统进行全面研究,仍然不全面。本选题选取北京山区小流域作为研究区域,从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探索山区小流域的结构、功能及其治理与优化开发措施,并进行相应的管理措施分析。从北京市具体情况来看,山区总面积10418km2,占全市面积的62%,且多为石质山地,水士流失面积6640km2,占山区面积的62%,虽经50多年的治理,目前仍有4089km2的水土流失面积,水土流失仍很严重,山区人民生活水平仍不富裕,相对贫困的乡镇全在边远山区。本文正是针对上述问题,选择李家峪小流域为实证研究对象,对小流域经济开发与管理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分为八章:绪论、小流域经济开发的理论基础、小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人口分布和居民点布局、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产业链、小流域管理、实证研究(李家峪小流域经济开发方向与途径)、结论。得出的主要成果有:生态环境治理可分为两大类: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居民点调整模式主要有迁移合并模式、内部改造模式、积极发展模式。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主要从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区、坡改梯经济林果区、平缓坡耕地农业耕作区不同的功能区提出不同的结构调整。为了持续获取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各业用地,因地制宜布设综合治理措施,对水土资源及其它再生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主要通过拍卖“四荒”使用权、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治理开发形式促进农民参与小流域管理。

常丹东[10](2006)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用水研究》文中认为多年来水土保持研究表明,水土保持在充分利用降水资源、减少侵蚀产沙的同时,会减少流域产水量、河川水资源量。本文结合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及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重点课题“山区水土保持用水与雨水资源利用”,面向缺水严重的黄河流域,开展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用水研究”,其目的在于协调“三生用水(生产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用水)”,为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与合理配置利用提供依据。论文首先对“水土保持用水”的概念与范畴进行了科学界定,明确指出水土保持用水与“生态需水”、“生态耗水”、“生态缺水”等有明显的差别。水土保持用水是指特定的区域(流域)内,某一时段内由于实施造林、种草、梯田、坝地等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改变流域下垫面,所占用(减少)的河川水资源量。水土保持用水虽然不涉及水资源的配置问题,但是它对流域水资源总量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是流域水资源评价与规划中必须考虑的因素。生态环境建设分区是研究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用水的重要前提,是合理确定水土保持用水定额的基础。本研究以省为单位,以县为单元,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分区指标体系,运用统计分析软件,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HCAM),结合专家集成法,对研究区各省进行分区,再对各省分区进行合并,将全流域划分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塬沟壑区、土石山区、沿河阶地与平原区、风沙区、河源区6个区,本文水土保持用水只涉及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塬沟壑区、土石山区3个区。本研究针对现有水文法及水保法计算水土保持减水定额的不足,首次提出了在生态环境分区的基础上应用小流域综合治理减水作用的实测资料确定减水定额的方法,并求算了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塬沟壑区、土石山区的水土保持减水定额。客观地确定水土保持措施保存面积是推求水土保持用水总量的另一重要依据。本研究参考国家颁布数据,以省为单位,以县为单元,收集了水土保持措施保存面积资料,运用分区分措施按县叠加的方法求算了山丘区各分区现状(2000年)水土保持措施保存面积,从分区及全流域两方面保证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首次提出了运用小流域综合治理用水减沙定额乘以治理面积计算水土保持用水减沙量的理论与方法。根据水土流失治理目标及小流域综合治理用水减沙定额,求得研究区现状水土保持用水量为14.46×108m3,减沙量为3.04×108t;2010年

二、科技开发在福生号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技开发在福生号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宁夏海原县菜园村LID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综述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
    1.8 写作框架
2 基础理论与分析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乡村建成区
        2.1.2 雨洪管控
        2.1.3 措施景观化
    2.2 基础理论
        2.2.1 格局-过程-功能理论
        2.2.2 源-流-汇-受理论
        2.2.3 上述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3 分析框架与技术路线
    2.4 案例分析
3 菜园村建成区雨洪问题地域特征分析
    3.1 区域背景
        3.1.1 区位条件
        3.1.2 上位规划及相关政策
        3.1.3 土地利用现状
    3.2 菜园村自然条件
        3.2.1 降雨条件
        3.2.2 土壤条件
        3.2.3 地貌条件
        3.2.4 地质条件
        3.2.5 水文条件
        3.2.6 植被条件
    3.3 现状问题
        3.3.1 短时内涝
        3.3.2 干旱
        3.3.3 径流侵蚀
    3.4 本章小结
4 菜园村研究区雨洪问题空间机制分析
    4.1 菜园村研究区空间格局分析
        4.1.1 流域关系分析
        4.1.2 子汇水区划分
        4.1.3 菜园村研究区下垫面划分
        4.1.4 菜园村研究区空间格局分析
    4.2 菜园村研究区汇水过程分析
        4.2.1 菜园村研究区外部汇水分析
        4.2.2 菜园村研究区内部汇水分析
    4.3 菜园村研究区景观格局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菜园村乡村LID措施及景观优化策略
    5.1 菜园村空间格局优化策略
    5.2 菜园村下垫面分区改造措施及景观优化
        5.2.1 台塬下垫面
        5.2.2 坡面下垫面
        5.2.3 陡坎下垫面
        5.2.4 硬化下垫面
        5.2.5 沟谷下垫面
    5.3 菜园村雨洪设施及景观优化
        5.3.1 排水设施
        5.3.2 滞留净化设施
        5.3.3 蓄水用水设施
        5.3.4 护坡设施
        5.3.5 塬边埂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与讨论
        6.1.1 菜园村空间格局优化策略
        6.1.2 菜园村建成区雨洪问题形成的空间机制分析
        6.1.3 菜园村下垫面分区改造措施及景观优化策略
        6.1.4 菜园村技术措施具体运用及景观优化
        6.1.5 研究讨论
    6.2 研究创新
    6.3 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拓展
参考文献
附录-I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Ⅱ 图片索引
附录-Ⅲ 表格索引
致谢

(2)基于多源动态监测数据的草原区煤电基地生态扰动与修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科学问题的提出(Presentation of Scientific Issues)
    1.2 研究的科学意义与项目依托(Scientific Significance and Project Support)
    1.3 研究动态分析(Dynamic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Research Objectives and Contents)
    1.5 研究区域(Study Area)
    1.6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Research Ideas and Technical Routes)
2 草原区煤电基地生态环境演化机理
    2.1 相关术语(Relative Terms)
    2.2 草原区煤电基地生态环境扰动源时空演变(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Eco-environment Disturbance Sources in Prairie Coal-Electricity Base)
    2.3 基于戴明环与生命周期的草原区煤电基地生态环境系统演化PDST循环驱动机制(PDST Cyclic Driving Mechanism of Eco-environment Evolution in Prairie Coal-Electricity Base Based on PDCA and Life Cycle)
    2.4 草原区煤电基地生态环境系统SA-PDST驱动模型(The SA-PDST Driving Model of Eco-environment System of Prairie Coal-Electricity Base)
    2.5 煤电基地开发扰动下的草原区生态环境变化(Prairie Eco-environment Changes Disturbed by Development in Coal-Electricity Base)
    2.6 本章小结(Chapter Summary)
3 多源异构数据的获取、处理及融合
    3.1 多源异构数据的类型(Types of Multi-source Heterogeneous Data)
    3.2 多源异构数据处理平台(Multi-source Heterogeneous Data Processing Software)
    3.3 多源异构数据处理(Multi-source Heterogeneous Data Processing)
    3.4 多源异构数据融合(Multi-source Heterogeneous Data Fusion)
    3.5 本章小结(Chapter Summary)
4 胜利煤电基地生态环境要素时空动态变化分析及扰动源识别
    4.1 土地利用类型时空演变格局分析(Analysi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Patterns of Land Use Types)
    4.2 植被覆盖时空变化检测(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 Detection of Vegetation Coverage)
    4.3 草原区煤电基地土壤风-水复合侵蚀估算(Soil Water-Wind Compound Erosion Estimation in Prairie Coal-electricity Base)
    4.4 煤电基地大气数据监测与分析(Atmospheric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in Prairie Coal-electricity Base)
    4.5 本章小结(Chapter Summary)
5 煤矿尺度生态环境扰动规律研究及修复效益分析
    5.1 胜利一号露天矿土地单元转移模式(Land Unit Transfer Mode of Shengli No.1 Open-pit Mine)
    5.2 露天矿首采区扰动土地类型转移(Disturbed Land Types Transfer in the First Mining of Open-pit Mine)
    5.3 NDVI扰动规律及排土场复垦效益分析(Analysis of NDVI Disturbance Law and Reclamation Benefit of Dump)
    5.4 潜水位时空变化及其对地表生态的扰动分析(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Phreatic Water Level and Disturbance Analysis of Surface Ecology)
    5.5 本章小结(Chapter Summary)
6 草原区煤电基地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6.1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Construction of Eco-environment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6.2 多时空尺度生态评价单元的划分(Division of Multiple Temporal and Spatial Scale Ecological Evaluation Unit)
    6.3 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技术流程(Evaluation Criterion, Evaluation Method and Technical Process)
    6.4 胜利煤电基地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Eco-environment of Shengli Coal-electricity Base)
    6.5 基于GWR模型的胜利煤电基地生态演变情景模拟(Ecological Evolution Scenario Simulation of Shengli Coal-electricity Base based on GWR Model)
    6.6 草原区煤电基地开发弹性调控与生态环境修复管理对策(Elastic Regul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Restoration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of Prairie Coal-electricity Base Development)
    6.7 本章小结(Chapter Summary)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与结论(Research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7.2 主要创新点(Main Innovations)
    7.3 研究展望(Prospects)
参考文献
附录1 锡林郭勒盟植被代码表
附录2 胜利煤电基地开发生态环境影响调查表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视角下的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气候突变引发城市内涝灾害频发
        1.1.2 快速城镇化导致水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1.1.3 寒地城市发展致使雨洪管理需求增加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概念与范围界定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研究对象范围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研究动态综述
    2.1 水生态与水安全理论研究进展
        2.1.1 城市水生态理论研究
        2.1.2 城市水安全理论研究
        2.1.3 研究评述
    2.2 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研究
        2.2.1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概念及意义
        2.2.2 “格局—过程—尺度”关系理论研究
        2.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2.4 研究评述
    2.3 雨洪管理体系研究进展
        2.3.1 宏观层面防洪排涝
        2.3.2 中观层面雨洪管理
        2.3.3 微观层面河岸带设计
        2.3.4 寒地城市雨洪管理研究
        2.3.5 经验总结与启示
    2.4 我国海绵城市相关研究动态
        2.4.1 我国海绵城市理论发展与现状统计
        2.4.2 我国海绵城市内容研究与技术方法
        2.4.3 我国海绵城市政策发展与地方实践
        2.4.4 我国寒地海绵城市存在问题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寒地城市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的理论与方法
    3.1 寒地城市地域特征
        3.1.1 寒地流域自然地理特征
        3.1.2 寒地城市水系空间特征
        3.1.3 寒地城市河岸带功能特征
    3.2 多尺度寒地城市水生态与水安全问题识别
        3.2.1 流域尺度现状问题
        3.2.2 城市尺度现状问题
        3.2.3 河段尺度现状问题
    3.3 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理论研究
        3.3.1 理论基础
        3.3.2 理论框架
        3.3.3 技术路线
    3.4 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的寒地海绵管控理论与方法
        3.4.1 格局对水生态与水安全的作用机制
        3.4.2 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的寒地海绵管控内容
        3.4.3 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管控的关键技术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尺度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框架
    4.1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目标与原则
        4.1.1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目标
        4.1.2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原则
    4.2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构建
        4.2.1 研究区域选取与空间尺度划分
        4.2.2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要点
        4.2.3 多尺度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构建
    4.3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技术与方法
        4.3.1 Arc GIS在不同尺度中的应用
        4.3.2 流域尺度格局构建与分析方法
        4.3.3 SWMM在城市尺度中的应用
        4.3.4 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寒地适宜性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流域尺度的沈抚新区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5.1 沈抚新区现状分析与评价
        5.1.1 自然条件现状
        5.1.2 水土资源分析
    5.2 水生态安全格局影响因素分析
        5.2.1 单因子要素影响分析
        5.2.2 综合要素影响分析
    5.3 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5.3.1 水生态安全格局等级划分
        5.3.2 土地适宜性评价
        5.3.3 生态关键区识别
        5.3.4 水生态安全格局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尺度的沈抚中心城区寒地海绵规划与系统优化
    6.1 沈抚中心城区水生态与水安全条件概况
        6.1.1 地形地势现状与雨洪来源
        6.1.2 降水特征与暴雨雨型
        6.1.3 降雨径流控制分析
        6.1.4 水资源利用潜力分析
    6.2 城市海绵系统格局构建与优化
        6.2.1 城市海绵生态系统格局构建
        6.2.2 海绵城市排水系统优化
        6.2.3 海绵城市雨雪水资源化利用
    6.3 低影响开发系统构建与定量方案
        6.3.1 沈抚中心城区海绵城市管控分区划分
        6.3.2 各管控分区低影响开发设施选择与组合
        6.3.3 沈抚中心城区低影响开发系统构建
        6.3.4 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定量计算
    6.4 海绵系统优化方案模拟与分析
        6.4.1 预规划方案模拟分析
        6.4.2 优化方案模拟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河段尺度的浑河沈抚段生态建设与低影响开发设计
    7.1 浑河河岸带概况与问题分析
        7.1.1 研究区概况
        7.1.2 生态安全问题分析
    7.2 城市河岸带结构布局与水生态修复
        7.2.1 河岸带海绵结构布局
        7.2.2 寒地河岸带水生态修复措施
    7.3 城市河岸带海绵设计与LID措施应用
        7.3.1 河岸带海绵景观设计方案
        7.3.2 寒地低影响开发措施应用设计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赣州市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地方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基本界说
    一、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的涵义
    二、赣州山地开发水土流失主要类型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赣州市山地开发水土流失主要类型及现状
        (二)赣州市山地开发水土流失原因分析
    三、赣州市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制度供给现状
第二章 赣州市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配套制度供给不足
        (一)缺乏专门性、系统性法律法规
        (二)缺乏横向生态补偿法律制度
        (三)山地矿山果林园治理、修复、保育机制单一
    二、行政监管与行政执法问责机制乏力
        (一) 监管执法和水土保持部门相关监督及审批程序待规范
        (二) 监管执法人员素质不高和执法行为不规范
        (三) 政府行政干预多且监管执法问责乏力的问题突出
    三、政府、市场、社会共同治理机制尚不完善
第三章 国内外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立法的经验与启示
    一、域外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立法经验
        (一)美国
        (二)日本
    二、域内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立法现状
        (一)中央层面立法
        (二)其他省市立法
    三、域内外立法对赣州市立法的启示
第四章 赣州市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的立法对策
    一、赣州市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地方立法的基本原则制度
        (一)规划与预防
        (二)规范行政许可
        (三)授权制订山地开发标准
        (四)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五)建立山地开发水土保育许可与保证金制度
    二、明确政府及职能部门山地开发的监管与执法责任
        (一)明细政府及职能部门监管职责
        (二)完善执法机构职能和加强执法能力建设
        (三)加大行政处罚与行政执法问责力度
    三、完善山地开发水土流失共同治理制度设计
        (一)多部门协同治理
        (二)公众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旅游要素植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应用研究 ——以金华梅溪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推进全域旅游发展需要产业共融、设施共建、主客共享
        1.1.2 小流域综合治理未充分考虑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
        1.1.3 “多规合一”为小流域治理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规划基础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旅游要素植入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架构
        1.3.2 不同时间、治理措施的旅游要素植入研究
        1.3.3 旅游要素植入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查阅法
        1.5.2 学科交叉法
        1.5.3 归纳法
        1.5.4 应用研究法
    1.6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综述
        2.1.2 旅游要素植入研究综述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论
        2.2.2 共生理论
        2.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3 旅游要素植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理论建构
    3.1 旅游要素植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概念与内涵
        3.1.1 旅游要素植入的概念
        3.1.2 旅游要素植入的内涵
    3.2 旅游要素植入的意义
        3.2.1 有助于提升地方特性
        3.2.2 有助于促进产业融合
        3.2.3 有助于实现资源节约
    3.3 旅游要素植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原则
        3.3.1 统筹兼顾原则
        3.3.2 因地制宜原则
        3.3.3 产业融合原则
        3.3.4 共建共享原则
        3.3.5 景观美学原则
    3.4 旅游要素植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式
        3.4.1 要素叠加
        3.4.2 规划引导
4 不同时空格局下的旅游要素植入
    4.1 不同时间过程中的旅游要素植入
        4.1.1 小流域治理前的旅游要素植入
        4.1.2 小流域治理中的旅游要素植入
        4.1.3 小流域治理后的旅游要素植入
    4.2 不同治理措施下的旅游要素植入
        4.2.1 坡面工程及其关联的生物、农业措施中的旅游要素植入
        4.2.2 拦蓄工程及其关联的生物、农业措施中的旅游要素植入
        4.2.3 防洪工程及其关联的生物、农业措施中的旅游要素植入
5 金华梅溪流域综合治理中的旅游要素植入
    5.1 梅溪流域旅游开发条件与潜力分析
    5.2 梅溪流域旅游要素植入的适宜性分析
        5.2.1 流域规模与尺度
        5.2.2 河流水环境质量
        5.2.3 区位与交通条件
    5.3 梅溪流域旅游要素植入的具体应用
        5.3.1 水系防护与防洪工程
        5.3.2 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研究创新
参考文献
附录 梅溪流域旅游资源类型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秦岭南麓乾佑河柞水段小流域乡村聚落空间集聚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标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释义及研究范围层次
        1.2.1 相关概念释义
        1.2.2 研究范围层次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关于乡村聚落及山地乡村聚落空间集聚的研究
        1.4.2 关于小流域及小流域人居环境与聚落的研究
        1.4.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合评述
    1.5 秦岭南麓及乾佑河流域柞水段人居环境概况与典型性
        1.5.1 秦岭南麓的基本人居环境概况
        1.5.2 乾佑河流域柞水段城乡发展概况
        1.5.3 乾佑河流域柞水段乡村聚落研究及规划的典型性
2 理论基础梳理与研究框架构建
    2.1 乡村聚落空间集聚的理论基础研究
        2.1.1 乡村聚落空间集聚的结构体系与时间维度认知
        2.1.2 空间集聚的乡村聚落中心、边界及量化基础研究
        2.1.3 空间集聚的体系化理论基础研究
    2.2 社会-生态系统的基础理论及乡村聚落应用研究
        2.2.1 社会-生态系统的发展与界定
        2.2.2 适应性与脆弱性——社会-生态系统干扰下的阈值指向分析
        2.2.3 基于人居营建视角的社会-生态系统认知及“RROD单元”聚焦
        2.2.4 社会-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绿色营建评价方法
    2.3 聚焦小流域乡村聚落空间集聚的社会-生态认知及作用机制分析
        2.3.1 小流域社会-生态系统的客观存在
        2.3.2 小流域乡村聚落空间集聚的表征、特征与社会-生态系统的干扰
        2.3.3 小流域乡村聚落空间集聚的异化、优化与社会-生态系统的评价
        2.3.4 小流域社会-生态PSR健康发展评价方法提出
    2.4 研究框架构建
        2.4.1 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聚焦
        2.4.2 研究要素及理论应用聚焦
        2.4.3 技术路线
3 小流域分级与乡村聚落空间集聚的关联表征
    3.1 乾佑河柞水段小流域的基本特征与分级
        3.1.1 乾佑河柞水段的基本水系特征
        3.1.2 依托主干河流的小流域划分与建构
        3.1.3 乾佑河柞水段小流域的自然存在特征
    3.2 基于村-组匹配的典型小流域选择
        3.2.1 乡村基层组织体系与小流域的关联与匹配
        3.2.2 基于村组分类的典型小流域基本概况
        3.2.3 小流域乡村聚落的基本空间特征
    3.3 耦合于小流域细分的乡村聚落空间集聚表征提取
        3.3.1 小流域乡村聚落点轴集聚趋势(线性散点)与构型提取
        3.3.2 基于核密度估算的小流域乡村聚落核点集聚空间体系提取
        3.3.3 点轴集中区——基于核密度估算的小流域核心研究范围提取
        3.3.4 基于聚落斑块占地特征分析的小流域集聚形式划分
    3.4 本章小结
4 典型小流域乡村聚落空间集聚的产居影响调查与分析
    4.1 小流域产业发展定位与聚落空间集聚
        4.1.1 生态条件限制下的产居供给基本保障
        4.1.2 突出产业指向的典型小流域农户收入综合比对
        4.1.3 突出产业指向的农户分化调查
        4.1.4 小流域产业发展类型界定与聚落斑块集聚比较分析
    4.2 基于核点集聚的小流域乡村聚落产居空间特征分析
        4.2.1 基于核点划分的农户宅院集聚变化与搬迁分析
        4.2.2 家庭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调查分析
        4.2.3 相关产业设施与公共及商业服务设施的变化调查分析
    4.3 基于核点集聚的农户产居行为及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4.3.1 农户产居行为及满意度调研设置
        4.3.2 农户问卷调研及相关专项分析
        4.3.3 焦点访谈小组专项调查与分析
    4.4 基于流动迁居的乡村聚落空间集聚与空废常住关联分析
        4.4.1 乡村聚落空置废弃与流动迁居的关联解读
        4.4.2 综合产居关联分析的聚落空废常住与流动迁居类型划分
        4.4.3 针对聚落集聚的空废独居与流动迁居关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场域关联解读下的小流域乡村聚落空间集聚特征与类型
    5.1 乡村聚落空间集聚的社会适应与小流域场域关联认知
        5.1.1 乡村聚落空间集聚的社会适应多层分解与场域关联观念建构
        5.1.2 就地产居平衡主导下传统型小流域乡村聚落的场域关联认知
        5.1.3 小流域乡村聚落空间集聚的社会主导要素变化及场域关联改变
    5.2 小流域乡村聚落空间集聚的场域关联变化特征
        5.2.1 错位关联扁平化交互发展、但强弱有差异
        5.2.2 局部关联类型化核点发展、但匹配不同步
        5.2.3 整体关联惯性化动态发展、但结果易改变
    5.3 基于场域关联匹配的聚落空间集聚类型提取
        5.3.1 无核点弱关联集聚类型
        5.3.2 单核点双关联集聚类型
        5.3.3 双核点局部强关联集聚类型
        5.3.4 多核点强关联集聚类型
        5.3.5 其他核点关联集聚类型的推断
    5.4 本章小结
6 聚焦乡村聚落空间集聚的社会-生态PSR健康发展评价
    6.1 小流域乡村聚落空间集聚的生态影响及用地建设适宜性分析
        6.1.1 乾佑河柞水段小流域的生态敏感性分析
        6.1.2 典型高生态敏感区小流域生态足迹模型构建及承载力分析
        6.1.3 小流域典型核点集聚区域用地适宜性分析
    6.2 基于聚落空间集聚的社会-生态PSR健康发展评价模型确定
        6.2.1 小流域社会-生态系统的三生融合分析
        6.2.2 小流域社会-生态PSR健康发展评价指标选择及标准值确定
        6.2.3 指标的标准化处理及权重等相关参数确定
        6.2.4 小流域乡村聚落核点集聚区域PSR健康发展评价
    6.3 典型小流域的社会-生态PSR健康发展评价及总结
        6.3.1 典型小流域社会-生态PSR健康评价的综合及分类指标比较
        6.3.2 核点集聚区域社会-生态PSR健康评价的综合及分类指标比较
        6.3.3 基于核点集聚区域与小流域PSR健康评价的总结
    6.4 本章小结
7 小流域乡村聚落空间集聚的域化体系建构与优化
    7.1 小流域点轴域化集聚体系的提出与建构
        7.1.1 村组管理单元与社会-生态单元
        7.1.2 基于核点集聚的多层级小流域社会-生态单元界定
        7.1.3 基于不同单元界定的小流域点轴域化集聚体系建构
    7.2 基于小流域域化体系建构的三级联动优化引导模式
        7.2.1 小流域三级联动优化引导模式的提出
        7.2.2 不同小流域社会-生态单元间的统筹协调与组织引导模式
        7.2.3 小流域域化单元的动态转换与发展引导模式
        7.2.4 核点集聚单元的保留提升与调整引导模式
    7.3 基于小流域域化体系建构的三生双控优化引导措施
        7.3.1 小流域三生双控体系及管控原则的提出
        7.3.2 “导则式”“小流域域化单元”的发展管控及基本指标设定
        7.3.3 “图则式”“小流域核点集聚单元”的建设管控及基本指标设定
    7.4 聚焦小流域集聚的“上位流域乡村聚落发展管控规划”建议
        7.4.1 当前小流域乡村聚落管控的主要依据、规范与不足
        7.4.2 “上位流域乡村聚落发展管控规划”编制的建议
        7.4.3 发展管控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差异与不同
    7.5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与创新
        8.1.1 主要结论
        8.1.2 主要创新
    8.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8.2.1 研究不足
        8.2.2 研究展望
致谢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乾佑河柞水段小流域聚落空间集聚之农户产居特征调查
    附录2 :乾佑河柞水段小流域乡村聚落发展的游客感知调查问卷
    附录3 :焦点小组集中座谈与走访
    附录4 :小流域乡村聚落相关评价指标得分调查
博士在读期间完成成果
    发表论文(第一作者)
    参与及主持课题

(7)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区水土流失特点研究现状
        1.2.2 矿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1.2.3 铝土矿区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1.2.4 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
        1.3.1 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及响应研究
        1.3.2 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特点研究
        1.3.3 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研究
2 三门峡市概况
    2.1 自然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象、水文
        2.1.4 河流水系
        2.1.5 土壤
        2.1.6 植被
    2.2 矿产资源
        2.2.1 矿产资源概况
        2.2.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2.3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2.2.4 铝土矿分布情况
    2.3 水土流失
        2.3.1 水土流失现状
        2.3.2 水土流失影响因素
        2.3.3 水土流失的危害
    2.4 三门峡市铝土矿所在区域水土流失概况
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水土流失影响因子的选取和计算
        3.2.2 数据资料获取
    3.3 技术路线
    3.4 研究难点、可行性及创新点
        3.4.1 研究难点及采取的解决方法
        3.4.2 可行性
        3.4.3 创新点
4 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特点
    4.1 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及响应
        4.1.1 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4.1.2 采矿活动干扰下各影响因子水土流失响应
        4.1.3 结论
    4.2 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特点
        4.2.1 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时间分布特征
        4.2.2 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空间分布特征
        4.2.3 结论
    4.3 小结
5 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
    5.1 水土流失防治关键措施分类
    5.2 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
        5.2.1 露天采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
        5.2.2 地下开采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
        5.2.3 生活管理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
        5.2.4 矿区道路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
        5.2.5 排土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
        5.2.6 供水供电管线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
    5.3 水土流失防治关键技术
        5.3.1 斜坡防护技术
        5.3.2 弃(土)渣拦挡技术
        5.3.3 截排水技术
        5.3.4 土地整治技术
        5.3.5 植被重建技术
        5.3.6 临时防护技术
    5.4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8)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的目标、方略与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奠定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物质基础
    (二)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改善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生态环境
    (三)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创造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科技条件
    (四)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完善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服务体系
    (五)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调整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产品结构
    (六)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起到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作用
二、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方略
    (一) 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宗旨
        1. 旱涝保收。
        2. 高产稳产。
        3. 高质高效。
        4. 增收致富。
        5. 有效供给。
        6. 富民强国。
        7. 持续发展。
    (二) 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标准
        1. 农田标准化的标准。
        2. 作业机械化的标准。
        3. 技术规范化的标准。
        4. 经营集约化的标准。
        5. 服务社会化的标准。
    (三) 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要求
        1. 要直接组织领导。
        2. 要加强队伍建设。
        3. 要密切配合协作。
        4. 要坚持项目管理。
        5. 要广开资金渠道。
        6. 要科学规划设计。
        7. 要搞好合理布局。
        8. 要健全服务组织。
        9. 要提高农民素质。
        1 0. 要开展宣传教育。
    (四) 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措施
        1. 水利化措施。
        2. 机械化措施。
        3. 科学化措施。
        4. 生态化措施。
        5. 产业化措施。
        6. 机制化措施。
        7. 规模化措施。
        8. 高效化措施。
三、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方略规程
    (一) 更新农业综合开发的思想观念
        1. 要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的新形势。
        2. 要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的新任务。
        3. 要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的新使命。
        4. 要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的新发展。
    (二) 深化农业综合开发的体制改革
        1. 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
        2. 农业综合开发的区域范围。
        3. 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重点。
        4. 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整合。
        5. 农业综合开发的龙头企业。
        6. 农业综合开发的农民组织。
        7. 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投入。
    (三) 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的科学管理
        1. 农业综合开发的组织管理科学化。这是指在农业综合开发的组织机构、人员队伍、工作作风等方面管理科学化。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科学化。
        3.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科学化。
四、坚持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效益的目标和策略
    (一) 农业综合开发, 坚持“综合效益”的必要性
        1. 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
        2. 各级政府职责的需要。
        3. 综合开发宗旨的需要。
    (二) 农业综合开发, 坚持“综合效益”的目标
        1. 经济效益的目标。
        2. 社会效益的目标。
        3. 生态效益的目标。
    (三) 农业综合开发, 坚持“综合效益”的策略
        1. 坚持经济效益的策略。要使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成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提高经济效益, 必须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2. 坚持社会效益的策略。
五、传承发扬农业综合开发的成功经验
    (一) 农业综合开发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成效
        1. 全国扩展了开发区域, 逐年加大了投资规模。
        2. 提高了农田利用率, 增加了耕地面积。
        3. 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
        4. 加强了生态农业建设, 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5. 推广了农业科学技术, 加快了科技兴农步伐。
        6. 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 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7. 扩大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促进了“两个根本性转变”。
        8. 完善了农村统分结合经营体制, 健全了社会化服务组织。
        9.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
        1 0. 加快了农村小康建设进程, 促进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
        1 1. 实现了农业综合效益, 发挥了示范导向作用。
    (二) 农业综合开发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经验
        1.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宗旨, 突出重点, 提高效益。
        2.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手段, 择优立项, 连片开发。
        3.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机制, 多方筹集, 集中使用。
        4. 坚持完善农业综合开发的协作体系, 同心同德, 形成合力。
        5. 坚持发挥农民群众主力军作用, 宣传教育, 发动群众。
        6. 坚持科学利用农业资源, 综合治理, 科学布局。
        7.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 健全机制, 开拓经营。
        8.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 形成网络, 提高含量。
六、农业综合开发的产生、发展、变化历程
    (一) 农业综合开发的产生背景原因
        1. 全国人口逐年增加, 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2. 农业基本生产条件较差,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低。
        3. 农业生产建设投入缺乏, 农业生产发展后劲不足。
        4. 社会农业产品需求总量逐年增长, 农村提供农业产品的总量连年徘徊不前。
    (二) 农业综合开发的客观要求
        1. 为社会提供农业产品的需要。
        2. 保护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3.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需要。
    (三) 农业综合开发的前进路程
    (四) 农业综合开发的方式方法
        1. 农业综合开发的方式。
        2. 农业综合开发的方法。
    (五) 农业综合开发的显着成效
        1.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推广了各种先进适用科学技术。
        3.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提高了农民群众收入水平。
        5.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保障了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6.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发挥了农业示范导向作用。
七、拓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途径的建议
    (一)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要求。
        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方法。
        4.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审。
        5.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责任。
    (二)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范围。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内容。
        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目的。
        4.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意义。
        5.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作用。
        6.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任务。
        7.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要求。
        8.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原则。
        9.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凭据。
        1 0.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层次。
        1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程序。
        1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方法。
    (三)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设计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自然地理状况。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确立的指导思想。
        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的综合治理任务。
        4.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投资规模。
        5.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通力合作。
        6.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项目管理。
    (四)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查批准
        1.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报批程序。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报批内容。
        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审批界限。
    (五)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组织实施
        1. 综合治理工程标准。
        2. 灌溉工程标准。
        3. 排涝工程标准。
        4. 土壤改良标准。
        5. 渍害田、盐碱地、瘠薄地改良标准。
        6. 田间工程标准。
        7. 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标准。
        8. 农田防护林工程标准。
        9. 农业综合开发成片造林工程建设标准。
        1 0. 农业综合开发草场工程建设标准。
        1 1.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工程建设标准。
    (六)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内容。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标准。
        3. 农业综合开发检查验收的权限。
        4.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依据。
        5.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条件。
        6. 农业综合开发检查验收的资料。
        7.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层次。
        8.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程序。
        9.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报告。
        1 0.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要求。
        1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问题。
        1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评比。
    (七)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维护管理
        1. 要及时办理移交手续。
        2. 要依法保护开发治理项目。
        3. 要创造以工程养工程的条件。

(9)北京山区小流域经济开发与管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既有研究综述
        1.2.1 国外山区小流域研究综述
        1.2.2 国内山区小流域研究综述
        1.2.3 北京山区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3.1 小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规划
        1.3.2 小流域人口与居民点布局
        1.3.3 小流域土地利用与农业产业链
        1.3.4 小流域管理
        1.3.5 小流域开发案例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小流域经济开发的理论基础
    2.1 小流域和小流域经济相关概念
        2.1.1 小流域概念、类型及划分
        2.1.2 小流域经济的内涵
        2.1.3 小流域经济系统
    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1 生态经济的内涵
        2.2.2 生态经济学与小流域
    2.3 外部性理论
        2.3.1 小流域外部性的表现
        2.3.2 外部性的克服
    2.4 产权经济理论
        2.4.1 产权与交易
        2.4.2 产权经济理论与小流域治理
    2.5 区域经济学理论和产业经济学理论
    2.6 循环经济理论
    2.7 小流域系统分析
3 小流域生态环境治理
    3.1 小流域生态系统分析
        3.1.1 小流域生态系统的组成
        3.1.2 小流域生态系统的功能
    3.2 小流域生态治理规划的含义与意义
    3.3 小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3.3.1 小流域生态治理规划的任务
        3.3.2 小流域生态治理规划的内容
    3.4 小流域生态环境的建设与整治
        3.4.1 北京山区小流域泥石流的分布
        3.4.2 北京山区小流域泥石流的分布规律
        3.4.3 北京山区小流域水土流失/泥石流的防治与治理
4 小流域人口分布与居民点布局
    4.1 影响小流域人口发展与分布的因素
        4.1.1 自然资源
        4.1.2 人口发展与政策
        4.1.3 技术经济发展水平
        4.1.4 现有人口基础
        4.1.5 自然灾害
    4.2 小流域人口和居民点的分布
        4.2.1 小流域人口分布
        4.2.2 村落规模与人均纯收入的关系
    4.3 未来小流域人口发展预测
    4.4 居民点布局没置的初步设想与建议
        4.4.1 小流域居民点整合模式
        4.4.2 小流域居民点用地整理标准
        4.4.3 小流域居民点整理的保障措施
5 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农业产业链
    5.1 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现状
        5.1.1 耕地利用
        5.1.2 山坡地利用
    5.2 从土地气候生产潜力探讨流域土地利用方向
        5.2.1 土地气候生产潜力计算
        5.2.2 结果分析
    5.3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5.3.1 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区
        5.3.2 坡改梯经济林果区
        5.3.3 平缓坡耕地农业耕作区
    5.4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
        5.4.1 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经济系统内部关联
        5.4.2 将生态农业系统建设作为发展生态经济的基础
        5.4.3 延伸生态农业产业链,建立生态产业体系
6 小流域管理
    6.1 从小流域治理走向小流域管理势所必然
    6.2 我国小流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6.2.1 小流域规划监督无力
        6.2.2 小流域执法力度不强
        6.2.3 小流域治理速度减缓
    6.3 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对策
    6.4 MPAP方法在北京山区小流域管理中的运用
        6.4.1 MPAP方法简介
        6.4.2 促进农民参与小流域管理的做法
7 小流域开发案例:平谷区李家峪小流域
    7.1 李家峪小流域自然概况
    7.2 李家峪小流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现状
        7.2.1 基础设施
        7.2.2 土地利用现状
        7.2.3 人口与经济现状
    7.3 李家峪小流域治理的现状
    7.4 李家峪小流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7.4.1 小流域治理工程
        7.4.2 道路建设工程
        7.4.3 水利建设工程
        7.4.4 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7.4.5 生态农业建设工程
        7.4.6 水土流失和水环境监测
        7.4.7 村民精神文明建设工程
        7.4.8 李家峪小流域管理
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项目

(10)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用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水土保持用水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1.1 概念界定
        1.1.1 水土保持用水
        1.1.2 水土保持雨水资源利用
        1.1.3 生态用水
        1.1.4 生态需水
    1.2 概念辨析
        1.2.1 水土保持用水与生态用水
        1.2.2 生态用水与生态需水
        1.2.3 水土保持用水与生态需水
    1.3 水土保持用水研究主要进展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方法与研究展望
        1.3.3.1 研究方法
        1.3.3.2 研究展望
2 研究区概况
    2.1 范围及行政区划
    2.2 自然地理概况
        2.2.1 地质地貌
        2.2.2 水系
        2.2.3 土壤
        2.2.4 植被
        2.2.5 气候
        2.2.6 水资源
    2.3 社会经济发展特点
    2.4 水土流失危害
        2.4.1 加剧土壤干旱
        2.4.2 淤积水利设施
        2.4.3 淤积河道
        2.4.4 降低水资源的利用率
    2.5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概况
        2.5.1 水土保持工作成绩
        2.5.2 水土保持规划
3 生态环境建设分区
    3.1 分区目的与原则
        3.1.1 分区目的
        3.1.2 分区原则
    3.2 分区方法
        3.2.1 以省(自治区)为单位的分区方法
        3.2.1.1 分区指标体系构建
        3.2.1.2 分区基本数学原理
    3.3 全流域分区方法
    3.4 分区范围及基本单元的确定
    3.5 分区成果
        3.5.1 按省分区成果
        3.5.1.1 青海省
        3.5.1.2 甘肃省
        3.5.1.3 宁夏回族自治区
        3.5.1.4 内蒙古
        3.5.1.5 陕西省
        3.5.1.6 山西省
        3.5.1.7 河南省
        3.5.2 按流域分区成果
        3.5.2.1 流域分区图
        3.5.2.2 分区包含县(市、旗)名称
        3.5.2.3 各生态环境建设分区生态经济特征指标
4 分区生态环境建设模式
    4.1 黄土丘陵沟壑区
        4.1.1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4.1.2 典型流域调查与分析
        4.1.2.1 流域概况
        4.1.2.2 治理过程
        4.1.3 建设模式
        4.1.3.1 建设目标
        4.1.3.2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4.1.3.3 措施配置
    4.2 黄土高塬沟壑区
        4.2.1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4.2.2 典型流域调查与分析
        4.2.2.1 流域概况
        4.2.2.2 治理过程
        4.2.3 建设模式
        4.2.3.1 建设目标
        4.2.3.2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4.2.3.3 措施配置
    4.3 土石山区
        4.3.1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4.3.2 典型流域调查与分析
        4.3.2.1 流域概况
        4.3.2.2 治理过程
        4.3.2.3 效益分析
        4.3.3 建设模式
        4.3.3.1 建设目标
        4.3.3.2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4.3.3.3 措施配置
5 水土保持用水减沙定额计算
    5.1 黄土丘陵沟壑区
        5.1.1 小流域综合治理用水减沙定额
        5.1.2 单项措施水土保持用水减沙定额
        5.1.2.1 造林
        5.1.2.2 种草
        5.1.2.3 梯田
        5.1.2.4 坝地
    5.2 黄土高塬沟壑区
        5.2.1 小流域综合治理用水减沙定额
        5.2.2 单项措施水土保持用水减沙定额
        5.2.2.1 造林
        5.2.2.2 种草
        5.2.2.3 梯田
        5.2.2.4 坝地
    5.3 土石山区
        5.3.1 小流域综合治理用水减沙定额
        5.3.2 单项措施水土保持用水减沙定额
        5.3.2.1 造林
        5.3.2.2 种草
        5.3.2.3 梯田
        5.3.2.4 坝地
6 水土保持措施保存面积确定
    6.1 水土保持措施现状(2000 年)保存面积
        6.1.1 梯田、人工草地、坝地
        6.1.1.1 按省分区确定
        6.1.1.2 按流域分区确定
        6.1.2 人工造林
    6.2 远期水土保持措施规划面积
        6.2.1 2010 年水土保持措施规划面积
        6.2.2 2030 年水土保持措施规划面积
7 水土保持用水计算
    7.1 2000 年水土保持用水减沙量计算
    7.2 2010 年水土保持用水减沙量计算
    7.3 2030 年水土保持用水减沙量计算
    7.4 与现有计算成果对比分析
8 水土保持与雨水资源利用
    8.1 雨水资源理论潜力计算
        8.1.1 计算方法
        8.1.2 计算结果
    8.2 水土保持雨水资源利用计算
        8.2.1 计算方法
        8.2.2 水土保持措施雨水资源利用定额确定
        8.2.2.1 林草措施
        8.2.2.2 梯田
        8.2.2.3 坝地
        8.2.3 计算结果
    8.3 水土保持雨水资源利用评价分析
        8.3.1 评价方法
        8.3.2 结果分析
9 水土保持用水的调控
    9.1 问题的提出
    9.2 水土保持用水的驱动力分析
    9.3 水土保持用水的影响因素分析
        9.3.1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标准对用水量的影响
        9.3.2 不同分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用水减沙分析
        9.3.3 单项措施水土保持用水减沙分析
        9.3.4 不同树种水土保持用水减沙分析
        9.3.5 不同草种水土保持用水减沙分析
        9.3.6 治坡措施与治沟措施用水减沙分析
        9.3.7 “三生用水”比率分析
    9.4 调控对策
        9.4.1 合理确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标准
        9.4.2 合理确定治理重点
        9.4.3 合理配置综合治理措施
        9.4.4 选择用水减沙比率小的树种、草种
        9.4.5 合理配置坡面措施与沟道措施
        9.4.6 引入市场机制
10 结论与建议
    10.1 结论
    10.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成果清单
导师简介
致谢
博硕士学位论文同意发表声明

四、科技开发在福生号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宁夏海原县菜园村LID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 周雅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多源动态监测数据的草原区煤电基地生态扰动与修复评价研究[D]. 邵亚琴.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3]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视角下的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研究[D]. 初亚奇. 天津大学, 2020
  • [4]赣州市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地方立法研究[D]. 陈顺林.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5]旅游要素植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应用研究 ——以金华梅溪为例[D]. 祝海娇.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6]秦岭南麓乾佑河柞水段小流域乡村聚落空间集聚与优化研究[D]. 吴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
  • [7]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技术研究[D]. 徐凡.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01)
  • [8]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的目标、方略与可行性研究[J]. 韩连贵,王岩,王其文,王清,李方旭,张小康,赵建生,董齐,韩铁峰,李九辉,陈贵锋,孙鹏. 经济研究参考, 2018(40)
  • [9]北京山区小流域经济开发与管理探讨[D]. 李妍彬. 首都师范大学, 2008(02)
  • [10]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用水研究[D]. 常丹东.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1)

标签:;  ;  ;  ;  ;  

科技发展在复生浩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