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给水二次消毒新产品

高层给水二次消毒新产品

一、高楼供水二次消毒新产品(论文文献综述)

邹玉清[1](2021)在《基于未来视角的产品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时代发展到今天,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而设计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创新离不开思维与方法,基于未来视角的创新设计思维是实现方法中的一种。本文以产品设计为研究对象,对具有前瞻性、探索性、预测性特征的未来设计思维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在比较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中部分学科对“未来思维”认知的基础上,对未来设计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再认识,进一步确认了未来设计思维的思维路径:以终为始的“终点思维”、梳理因果的“布局思维”、寻觅机会的“复合思维”;从造物组合、系统组合、资源牵引三个方面分析了产品设计中获取未来优势的工具;并从周期、视野维度、资源转换三个方面论述了未来设计中获取效率剩余的价值、影响设计思维的不变量与变量关系、相关性的因果关系、未来设计思维中的驱动与制约因素等,从而提出了未来设计方法的原则、实现方式以及一种“非效率”的创新设计方法并构建了这种方法的设计模型。未来视角呈现出客观未来以及主观未来的两种不同图景,我们认识中的客观未来呈现出时空的进程;而主观未来是一个实现“目的”的过程。这个趋向目的的过程使得未来视角的设计思维与方法产生当下的意义:即未来设计是对未来的长期目标所产生意义的回应,是根据当前的走向及对未来发展趋势认识的基础上,对将要到来时间的某个目标,进行探索、预测和实验,从而创造性地提出新型造物的一系列构想,以及对未来产品设计的启发。本文认为未来是一个动态化的进程,以观察者的角度从“过去已经发生的未来”的视角,归纳造物工具在未来进程中的各参与方的关系、以及相关作用;通过归纳工具产品在“过去的未来式”的作用,对应今天的“未来式”的发展,以至演绎将来的“未来式”。由未来的“目的”来求解当下的未来视角中的产品设计方法的建构。认为工具产品在未来进程中的作用是“获取未来优势的工具”。在具体的实现上则是用工具产品作为人的生理系统的延伸,最大化的获取与转换资源,获取效率剩余,服务于人的主观未来目的,是达成主客观的时空一致性的工具。同时这个趋向资源获取与转换过程中的主观造物行为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受到客观外部周期的影响、主观对客观认识的影响、以及主观视角上获取转换资源的能力的制约。从主观未来视角的非效率指向与客观视角的效率现象在未来进程中的关系以及制约因素,来构建趋向未来资源进行未来视角的产品设计方法。是一种面向未来可能性和探索性的产品设计方法建构。在具体的建构过程中,从自然界的大设计的平均效率与主观未来目的的获取效率剩余的工具目标之间的关系来建构主观跨越客观的产品设计溯层原则;从技术方式的未来、生活方式的未来、主观文化方式的未来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溯层的途径;同时在具体的产品设计实现上提出了实现的方法。所以,未来视角的产品设计思维使得合理的造物行为具有目的,使未来产品系统的准备成为可能,也使未来进程中的生活意义更加的充实。在最后一部分,进行案例分析和专业教学实践的课题研究,以对本文提出的未来视角的产品设计方法进行实践和修正,通过课堂教学来验证、修正本文提出的未来视角的产品设计方法的可行性。

袁梦[2](2021)在《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研究》文中认为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各类企业纷纷意识到社会效应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影响力,越发关注企业形象与文化所带来的市场资源和人力资源,而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作为品牌窗口,却面临着强调利用率、忽视使用感、缺乏弹性设计等现实问题,正在给每天身处其中1/31/2时间的办公人员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健康建筑基于国家战略、民生发展和行业进步需求逐渐走入人们视野,截至2019年12月共计53个项目获得健康建筑评价标识,而办公建筑仅8项,《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对于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仍有许多丰富和完善的余地,该类建筑的进步和发展能够充分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正确引导的作用,促进更多办公建筑走入健康行列,从而惠及更多的企业员工。本文首先分析总结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区别于其他建筑类型的特殊性,即企业形象性、对象前瞻性、长期适应性、功能复合性、空间共融性、内外社交性和社会影响力及其所对应的健康要求。通过阐述建筑与健康的关系,对比绿色建筑与健康建筑概念及评价体系,指出现有相关建筑健康性能的评价指标更多关注建筑安全要素,而对功能要素和行为要素的关注较少,更加重视建筑专业领域的硬性约束,而配合其发挥鼓励引导作用的软性指标缺乏。其次,结合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影响要素,以及国内外相关标准、文献成果和调研情况,在我国既有《健康建筑评价标准》评价框架的基础之上,初选适应性评价指标,运用德尔菲法(Delphi)进行指标筛选、修正工作,最终确定6项因素层、36项准则层及75项指标层构建而成的评价框架与指标内容。之后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评价指标赋权,通过多层次对比指标权重系数,有效识别出关注度和重要性高的健康性能影响因子,以便于建筑设计与更新过程中优先选择、优先实现。最后,依据所构建的评价框架、指标内容、权重系数与评分程序,对建研院C座、AB座两栋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作为评价实例,计算得到C座在水、健身和人文三方面相较AB座较为欠缺,与访谈结论基本一致,说明该评价指标框架与内容具有一定合理性和参考价值。本文探究适用于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的评价指标及相应权重,以便企业业主或设计人员有所参照地开展设计或改造工作,优先对关注度和重要性高的建筑健康性能影响因子给予实现,使之最大程度地满足员工的健康需求,鼓励和引导健康行为,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高欢欢[3](2020)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不断向人们敲响警钟,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活甚至生存,生态运动也迅速兴起并不断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从而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代社会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迫切需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思想和理论进行梳理和研究,才能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做出解释和回答,并引导人们形成科学的生态观和价值观。早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年代,他们就已经预见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扩张性将会带来的生态危机,并对自然生态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的论述,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和人类自身对这一问题的反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相关理论逐渐得到学界的重视,成为研究热点。因此,笔者将学术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实践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探索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根据这个研究思路,将本文内容分为六部分。绪论部分介绍问题的来源和研究思路,对学界研究成果进行检审与回顾,说明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点,甄别研究难点并找出应对之策,同时对本文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第一章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首先阐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关系和人与自身关系的论述,然后回顾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列宁生态自然观、普列汉诺夫地理环境论和布哈林平衡论的生态文明思想,最后梳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及习近平等领导人的生态文明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丰富内容呈现出来。第二章论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性奠基,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论基础、正义论原则和文化学基础。第三章论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性指引,论述从政治经济学到生态政治学的理论转变,从工人运动到生态运动的实践转变,以及从社会正义到生态正义的价值转变。第四章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角度对西方工业化进行现实性批判,指出不同类型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严厉批判增长主义、消费主义和浪费主义的生产和生活行为。第五章论述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及发展道路的创新,从执政方针调整、国家政策实施、环保立法保障这三个方面梳理并归纳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化推进过程,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最后,结合当代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变化,思考发展中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以期有所收获。

聂赛男[4](2018)在《超高层住宅平面设计研究 ——沈阳市嘉里·雅颂居为例》文中指出人类在跨入二十一世纪的同时,城市发展经济增长,对于居住需求日渐提高,住宅产品也日益多样化。超高层住宅由于其建筑高度,决定了他的平面布局与市场是其他居住类产品(独栋别墅、双拼别墅、花园洋房、高层住宅等)必然的不同,结构形式和消防设计约束着他,独特的景观视野、居住感受又伴随着他。作为居住领域的新产品,作为人类追求高度和技术的结果,超高层住宅的出现和发展,会如同高层住宅兴起一样,成为建筑历史上不可代替的一部分。超高层住宅设计是一个涉及到哲学、美学、经济学、建筑学、人体功能学等诸多领域学科的综合性设计,既有硬性的规范,也有软性的感官感受。住宅平面图是住户对于居住建筑最直观的感受,也是设计者和建设方将自己的产品最直观的反应,平面图是连接两端的纽带。超高层住宅平面研究既要精确住户需求,分析平面布局特点,也是完成设计突破。研究沈阳市现已落成的超高层住宅案例,同时对比各一线城市、省会城市的超高层住宅建筑设计特点和平面布置形式,特别是北方城市的平面设计特点。以沈阳市超高层住宅为例,对未来我国北方地区,或者说是高纬度地区,寒冷及严寒地区将要开发建设的超高层住宅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对同类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互补作用。

张鑫[5](2017)在《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文中研究表明人类化妆的历史可追溯至原始社会,妆饰在原始人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一般来说,原始社会的妆饰主要具有两种基本功能:第一个功能是为了生存,第二个功能就是为了繁衍,也就是“性吸引”说。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妆饰的第一个功能不复存在,相反,第二个功能却越发紧要,且妆扮的主体也由男性变为了女性。容貌对女性至关重要,可惜古代化妆品种类有限,大体不出粉、黛、脂、香四品,更为重要的是古代化妆品制造方法简单,产量有限,只可算得上是一种简单的工艺品,并且长期使用恐对身体有害,近代化妆品业即以上海为中心,应新需求而生。近代化妆品业的出现,与上海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和近代女性对“美”的新要求大有关联。开埠后的上海,工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化显着进步,中西沟通明显加强,特别是女性职业空间和社会交往空间的扩展,使得她们对新式化妆品的需求日盛。而近代化学知识的开发和推广,大机器作业的出现,使得化妆品由工艺品转变为商品成为可能,这就在客观上满足了女性的新需求。而近代摄影和媒体的发展,又促进“美容文化”的不断传播,越来越多的女性乐于使用新型化妆品,为化妆品的销售创造了市场。本论文主要探讨的是1903—1949年上海化妆品工业的发展历程,明晰不同时期的发展特色和运营方式,探究20世纪商业发展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回顾上海化妆品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一条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演化路径。对中国来说,近代化妆品是一种舶来品,初期流通于各通商口岸,20世纪初,中国开始尝试建厂自造,1903年广生行上海发行所的建立,标志着近代民族化妆品工业正式在上海落户。自1903至1949年,上海的化妆品工业发展迅速,不断有新化妆品工厂的建立,化妆品种类持续推陈出新,女性对于“美丽”的追求也一直被强化。被称为“美丽经济”的化妆品行业,是近代新型工业经济形态,受市场的影响很大。围绕着这个行业的发展来说,企业创办者和生产制造商在创办化妆品品牌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企业宜传者和传播人士在选择和扩展市场的过程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而女性对整个行业的认同,则意味着这个行业达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正是在各方的协同下,近代的化妆品工业拥有了自己的产业运营路径。其行业发展的关键特色,就在于能够准确地把握女性的美容观,将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相结合。比起一般的商品,化妆品行业的消费品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产品一方面具有养颜美容的功效,另一方面则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消费层次上通过化妆品的养护,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化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也包含着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消费者使用化妆品,看中的是商品的附加值,注重消费者对身体和生活质量的关注,强调其预期收益。因此,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化妆品厂商特别注重广告宣传。不仅在广告版面上尽量多占,刊登时间上也尽可能的持续,特别是重要节日,更是各商家争夺版面的“大战役”,广告在宣传上务求以诱惑式的言说方式,强化其美容效果,创造出令世人无可抗拒的“美容文化”。他们不仅注重广告文案的编写,将宣传内容与时代、时尚相结合,搭配的图片也都是精挑细选,就连“近代美女”形象也多是使用宣传的化妆品后,建构出的“美女”,是化妆品企业为化妆品的销售所做的努力,他们将化妆品的消费紧紧地与“美容文化”结合在一起。“美容文化”作为一种符号象征性的文化模式和生活方式,人们通过消费显示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文化地位等差别,以及表达风格、品味、流行等象征意义的满足,在消费文化的引导下,人们对物品的符号性追求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对物品本身的功能性需求,化妆品成为显示个人消费水平和审美情趣的一个侧面。化妆品业的商业运营,在其影响下,也注重与时尚和都市建立起联系,雇佣美丽的女销售员、精致的产品包装、明星海报宣传,化妆品行业被塑造为维持女性美丽与魅力的工具之一。同时消费者的个体性特征,将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分向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一条是追求高端奢华,另外一条则通向了日用所需。高端奢华的路径,如生产脂粉、香水、口红等商品,它们是都市女性追求摩登的消耗品,追求的是时尚性和个性化,日用所需品则更多的是销往上海周边的乡镇,像生产的肥皂、牙粉等,更多的为家庭生活所需用,要求的是实用和节俭。在1903至1949年,这近半个世纪里,上海有过安定,有过繁华,也有过动荡和凋敝,然而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化妆品行业在时代的框架内,以市场为导向,在“美丽经济”与“美容文化”的相互形塑过程中,这个行业确实呈现出了近代化的趋势,新的贸易生产方式和贸易空间产生,化妆品工业由简单的工艺品转变为一门工业,化妆品厂商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销售。女性亦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化妆品,按照心中所想进行妆扮。

陈丽[6](2015)在《C市二次供水有限公司运营管理的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供水系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城市的供水能力是否达标是衡量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城市采用密集型高层住宅,对于供水压力需求增大,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二次供水方法。但是,二次供水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水质污染和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本文以C市二次供水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C市二次供水现状和其他城市的二次供水管理方式,拟从专业运营的角度出发,为C市的二次供水运营管理设计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较为理想的方式,改变以往的多头和无序,以提高公司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首先,论文介绍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其次,对C市二次供水有限公司运营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客户投诉多、老旧二次供水设施改造进度缓慢、二次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项目的工程管理不规范、供应商管理不到位等;随后,分析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据此设计C市二次供水有限公司运营管理目标:建立产权与经营权有效分离的供水行业体制、理顺管理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同时,据此设计运营管理模式为“建管一体、专业运营、二次供水同城同价”的管理模式;最后,出具运营管理优化的具体方案及保障措施。本文希望依据科学合理的经济学、管理学相关理论,促进C市的二次供水管理系统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在实现供水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其他相关企业、部门所采用和分析。

傅小锋[7](2014)在《瑞安市饮用水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随着瑞安市经济社会的稳健发展,市政配套设施不断健全,公共服务明显完善。但是,城市饮用水安全问题还不容乐观,如何在优质水源减少、水厂建设滞后、供水管道老化、水处理工艺比较落后、供水管理不够规范的情况下,确保广大群众饮用水安全,已成为瑞安市政府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在阐述饮用水安全相关概念以及涵盖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饮用水安全研究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国内外水质标准、水处理技术与管理、管网水水质管理等方面的比较,为进一步完善瑞安市饮用水安全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着重分析了瑞安市水资源现状和特点。瑞安市现有赵山渡水库、湖岭三十三溪、马鞍山水库、桐溪水库等7个在用饮用水水源及集云山水库、林溪水库、大南水库等7个备用饮用水水源,在用饮用水水源仅湖岭三十三溪、马鞍山水库、桐溪水库满足Ⅲ类水质要求,备用饮用水水源水质都在Ⅳ类以下,水质主要污染指标是总氮和总磷。当前瑞安市饮用水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水质性缺水问题较为突出,水厂建设相对滞后,供水管网改造任务繁重,水处理工艺比较落后,供水体制机制有待理顺。结合瑞安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瑞安市供水安全问题的总体目标:要全面加快城市中心区和塘下片区供水工程建设;全面推进乡镇水厂改造建设;进一步扩大农村集中供水普及面;有序实施供水管网的改造;进一步理顺供水体制机制。并围绕总体目标提出具体应对对策:坚持开源节流,加强水源保护;加强规划引导,优化水厂布局;加快管改步伐,提高安全系数;深化体制改革,健全运行机制;完善水质督查体系,提高水质监测水平;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应急保障。

庞子渊[8](2014)在《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饮用水和空气一样是人类生命须臾不可或缺的元素。城市饮用水安全与城市化进程关系非常密切,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水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矛盾日益激化。基于饮用水的特殊地位,城市饮用水安全问题显得更加突出,不仅饮用水量短缺,更存在严重的水源污染问题,使得饮用水供给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开展,采取了一系列保障城市饮用水安全的工程和管理措施,解决了部分饮用水安全问题。同时,国家也制定了水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从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保障城市饮用水安全的作用。我国现行水资源保护法制建设尽管对饮用水安全保障有所关注,但是面对严峻的饮用水安全危机,专门的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的建设尚有差距,亟待完善。本文主要从环境法视角出发,运用经济分析、系统分析、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与饮用水相关的学科理论分析论证了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提出完善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的整体思路和具体构想。本文正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一般分析。该部分首先阐述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涉及的“饮用水”、“城市饮用水”、“饮用水安全”等概念的界定,明确研究的基本方向。其次,从环境法的视角对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进行基本解读,明确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的内涵及其基本框架。最后,分析美国和日本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相关制度完善提供借鉴。第二部分,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该部分旨在为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持。其中,法学理论基础包括饮用水权理论、法律价值理论;经济学理论基础包括水资源价值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生态学理论基础包括生态伦理观、生态安全理论;其他重要理论基础包括人水和谐的大水利理论、虚拟水理论。第三部分,我国现行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的检视与分析。该部分首先揭示我国现行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的现状,包括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立法体系、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监督管理体制以及我国已经建立的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具体法律制度。其次,分别从立法、监督管理体制、具体法律制度三个方面论述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缺陷。最后,面向未来,对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建设面临的困难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完善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的基本思路。该部分从宏观的角度为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总体思路,并对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立法和监督管理体制建设提出具体完善建议。首先,确立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即在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基础上将饮用水安全理念融入到法律制度建设中。其次,明确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的立法模式并完善现行饮用水安全保障的相关立法。最后,针对我国现行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缺陷提出了创新体制改革建议。第五部分,完善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具体法律制度的构想。该部分着重从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城市饮用水供水安全保障两个方面对具体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议。其中,在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领域主要是对已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制度、取水许可制度、排污许可及排污收费制度等提出一些完善建议;在供水安全保障领域主要是提出构建尚未建立的城市饮用水供水安全保障制度的创新构想。另外,该章还对包括水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内的其他重要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具体法律制度的完善也提出了建议。

孔维东[9](2014)在《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防灾系统改造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目前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由于城市人口骤增和城市土地的愈发稀缺,高层社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高层社区由于建筑密集,人口集聚,在灾害面前愈发脆弱,而社区作为城市最基本的防灾单元,社区安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安全。但是,我国城市既有高层社区普遍缺乏系统的防灾规划设计与建设,大部分高层社区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一旦发生灾害,极易引起灾害的扩大和蔓延,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城市既有高层社区的防灾减灾改造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和已有实践的基础上,本文以城市既有高层社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解析,并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总结了我国城市既有高层社区的现状情况与防灾问题,分析了居民灾时的行为心理和应急反应,建构了城市既有高层社区的防灾改造系统,并初步归纳了防灾改造关键指标,以指导具体的社区防灾改造策略。其次,文章引入社区防灾空间理念,结合高层社区防灾空间构成要素,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次分别提出了具体的、适宜的防灾改造策略,并在既有高层社区改造探索中,始终贯穿平灾一体化理念。再次,文章结合实际高层社区案例,利用FDS等分析其灾害机理和防灾救灾影响因素,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高层住宅常态防灾减灾改造策略,并探索了高层住宅防灾减灾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发展趋势。最后,本文还归纳了既有社区灾害管理与救援系统等非工程措施的优化策略。综上,笔者综合运用城市规划与设计、灾害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炼出研究对象各构成要素的灾害特性和致灾机理;通过对研究对象各构成要素的整合分析,归纳出系统的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防灾改造策略;并将工程性防灾技术与非工程性防灾措施相结合,形成整合型社区防灾减灾体系。

吉慧[10](2013)在《公共安全视角下的体育场馆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全是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四大要素之一,在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纷呈的21世纪,公共安全问题已被提到空前高度。体育场馆作为人群高度聚集、社会敏感度高的城市公共场所,一旦发生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将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扩大化的社会负面影响。在体育场馆建设方兴未艾和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中国,体育场馆的安全问题研究具有较强的战略性和前瞻性。论文针对体育场馆的自身建筑特点,以保障公共安全为设计目标,从拥挤踩踏、火灾、爆炸袭击、生化袭击、赛场暴力五种灾害入手,进行了防御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应用性研究。疏散和防火是体育场馆安全设计的核心问题,剖析了疏散设计的若干量化指标和薄弱环节,针对火灾不同阶段提出相应的防火设计策略,肯定了性能化防火疏散设计在大空间建筑的应用趋势。论文首次提出赛场暴力概念,分析赛场暴力的产生原因,提出了防护围栏、防护沟、防护墙三种场地隔离的安全设计对策。反恐怖袭击成为体育场馆安全设计的热点问题,从建立防御汽车炸弹边界、强化建筑防爆性能和早期检测三方面探讨了应对爆炸恐怖袭击的防御策略,提出了体育馆的理想抗爆设计模式。论文归纳了防生化的一般应对方法,从源头控制毒剂释放和气流组织控制两方面提出体育馆应对生化袭击的防御策略。体育场馆可成为灾时安全庇护场所,介绍了国内应用现状,以路易斯安娜穹顶和三木体育公园为典型案例总结了国外先进经验。论文充分挖掘场馆室外场地和主体建筑的防灾避难潜力,对其平灾转化能力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平灾结合的避难设计策略和方法。针对室外开敞空间提出了前期引入防灾单元设计理念、强化应急设施的预备、兼顾环境要素的适灾性的应灾设计对策,针对主体建筑提出了采光通风自然化、提高场地空间利用率、增强辅助用房通用性的应灾设计对策。以广州南沙体育中心为例,对一期已建的体育馆进行避难改造,对二期待建部分及时植入避难功能,将其打造为主要服务南沙区并辐射周边城市的中长期收容型避难场所。研究工作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简称FAHP法),以风险理论为依据,构建了体育场馆安全评价的数学模型,实现建筑设计问题的定量化研究。筛选确定出体育场馆前四种高风险公共安全事件:依次为拥挤踩踏、赛场暴力、火灾和爆炸袭击,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安全评价结构及其各要素的权重排序,以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为研究案例,运用模糊运算实现专业人士主观安全评价的量化操作,进行了基于建筑设计和使用管理方面的安全定级评价研究。论文从气候安全、社会安全、城市生命线安全和食品安全四方面提出了基于大型体育赛事的大安全观,以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为依据,从交通可达性、通道、边界、可进入控制、无障碍设计和风险管理六方面深入分析了体育场馆的赛时安全规划设计及安全管理要点。从管理与警力、监控与设计、通道与边界三方面搭建基于赛事安全的场馆安全评价模型,拟定出10个控制性评价指标和10个公共性评价指标,建立操作简易的加和安全评价方法,并以举办亚运足球决赛的广州天河体育场进行实证。

二、高楼供水二次消毒新产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楼供水二次消毒新产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未来视角的产品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三节 文献现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学科对未来思维的认知
    第一节 自然科学领域对未来的认知
    第二节 社会科学领域对未来的认识
    第三节 思维科学领域对未来的认识
第二章 未来设计的相关概念
    第一节 未来设计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未来设计思维的路径
    第三节 未来设计思维的价值
第三章 未来产品设计思维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 周期对未来进程中造物的影响
    第二节 主观视野维度对未来造物的双向影响
    第三节 转换资源能力的客观制约
第四章 产品设计中获取未来优势的工具
    第一节 与造物组合获取未来优势
    第二节 与系统的组合获取未来优势
    第三节 资源牵引下的“未来式”发展
第五章 未来视角的产品设计方法建构
    第一节 未来设计方法的建构原则
    第二节 未来设计方法的建构的双向认识与流程
    第三节 未来设计方法的思维溯层途径与方法
第六章 基于未来视角设计方法的实证
    第一节 未来设计思维与方法的评价流程
    第二节 基于未来思维的前瞻设计实践案例
结论
致谢
附录
参考书目

(2)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现存问题
        1.1.2 健康建筑发展需求
        1.1.3 健康建筑适应性评价
    1.2 研究对象
        1.2.1 现代办公建筑类型
        1.2.2 企业动态发展与办公空间需求
        1.2.3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的特点及健康需求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现有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分析
    2.1 相关基础研究
        2.1.1 健康的定义
        2.1.2 人体健康影响因素
        2.1.3 人的健康需求
        2.1.4 健康建筑
    2.2 健康建筑与绿色建筑的联系与区别
        2.2.1 发展背景
        2.2.2 专业领域
        2.2.3 关注对象
        2.2.4 技术内容
        2.2.5 可感知性
    2.3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健康指标
        2.3.1 英国BREEAM
        2.3.2 德国DGNB
        2.3.3 法国HQE
        2.3.4 美国LEED
        2.3.5 日本CASBEE
        2.3.6 中国ESGB
        2.3.7 比较分析
    2.4 国内外健康建筑评价标准
        2.4.1 美国WELL建筑标准
        2.4.2 美国Fitwel评价体系
        2.4.3 中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
        2.4.4 比较分析
    2.5 办公建筑健康认证案例分析
        2.5.1 中国石油大厦——健康建筑三星级运行标识
        2.5.2 仲量联行上海办公室——WELL铂金级认证
    2.6 小结
3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选取
    3.1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影响要素
        3.1.1 身体层面
        3.1.2 心理层面
        3.1.3 社会层面
    3.2 评价指标初选
        3.2.1 指标来源
        3.2.2 选取原则
    3.3 评价指标筛选与修正
        3.3.1 指标筛选
        3.3.2 指标修正
    3.4 评价指标内容
        3.4.1 空气
        3.4.2 水
        3.4.3 舒适
        3.4.4 健身
        3.4.5 人文
        3.4.6 服务
    3.5 小结
4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权重
    4.1 评价指标赋权方法
        4.1.1 指标权重
        4.1.2 赋权方法
    4.2 评价指标赋权步骤
        4.2.1 构建指标层次
        4.2.2 构造判断矩阵
        4.2.3 一致性检验与修正
        4.2.4 群决策
        4.2.5 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
    4.3 评价指标赋权计算
        4.3.1 数据来源
        4.3.2 因素层
        4.3.3 准则层
        4.3.4 指标层
    4.4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比对
    4.5 小结
5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应用实例
    5.1 评价程序
    5.2 评价对象简介
    5.3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C座
        5.3.1 评价分析
        5.3.2 评分汇总
    5.4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AB座
        5.4.1 评价分析
        5.4.2 评分汇总
    5.5 评价结果及建议
        5.5.1 评价结果分析
        5.5.2 改进建议
    5.6 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指标要素说明及评分表
    附录2: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3:图录
    附录4:表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回顾与检审:学界研究状况
        1.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研究
        2.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
        3.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
    (二)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提出
        1.现实的紧迫性
        2.理论的滞后性
    (三)批判与建构:分析框架与研究构想
        1.分析框架
        2.研究构想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五)难点与对策:研究难点与应对之策
        1.研究难点
        2.应对之策
    (六)核心概念界定: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文明
        1.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2.生态文明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与发展
    (一)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
        1.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2.社会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3.人与自身的辩证关系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1.列宁生态文明思想
        2.普列汉诺夫生态文明思想
        3.布哈林生态文明思想
    (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1.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
        2.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
        3.江泽民生态文明思想
        4.胡锦涛生态文明思想
        5.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小结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性奠基
    (一)生态价值观: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论基础
        1.自然之于人类的价值
        2.人类之于自然的价值
        3.剩余价值对生态价值的浪费
    (二)生态正义观:生态文明建设的正义论原则
        1.维护生态系统整体性
        2.实现自然解放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实现共产主义
    (三)生态启蒙观: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学基础
        1.哲学基础
        2.人类学基础
        3.政治经济学基础
    小结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性指引
    (一)从政治经济学到生态政治学
        1.关注重点的转移
        2.基础理论的回归
        3.价值理论的革新
    (二)从工人运动到生态运动
        1.工人运动的减少
        2.生态运动的增加
        3.生态运动与工人运动的对比
    (三)从社会正义到生态正义
        1.国家治理理论
        2.科学技术评判
        3.人类实践行为
    小结
四、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西方工业化的现实性批判
    (一)大量生产——增长主义省思
        1.经济扩张式大量生产
        2.市场失灵式大量生产
        3.资源抢占式大量生产
    (二)大量消费——消费主义省思
        1.享乐式大量消费
        2.从众式大量消费
        3.便捷式大量消费
    (三)大量抛弃——浪费主义省思
        1.农业中的大量抛弃
        2.工业中的大量抛弃
        3.第三产业中的大量抛弃
        4.日常生活中的大量抛弃
    小结
五、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及实践创新
    (一)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
        1.政治制度保障
        2.经济制度保障
        3.文化建设保障
        4.社会建设保障
    (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发展道路的创新
        1.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
        2.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3.“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
        4.“绿色经济”理论与实践
    (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演进
        1.中国共产党执政方针的调整
        2.国家环境治理政策的全面实施
        3.环境保护的法律保障逐步完善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超高层住宅平面设计研究 ——沈阳市嘉里·雅颂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超高层住宅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超高层住宅现状
        1.2.2 国内超高层住宅现状
        1.2.3 发展趋势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超高层住宅环境技术分析
    2.1 超高层住宅定义
    2.2 超高层住宅的特殊性
        2.2.1 生活居住模式改变
        2.2.2 生活居住环境的改变
        2.2.3 居住安全的更高标准
        2.2.4 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高效利用
        2.2.5 高容积率下节约土地
    2.3 沈阳城市环境支撑超高层住宅发展
        2.3.1 区位优势
        2.3.2 区域交通
        2.3.3 气候特点
        2.3.4 区域经济
        2.3.5 区域人口
        2.3.6 规划发展方向
        2.3.7 超高层住宅案例概况
第三章 超高层住宅中结构形式对平面设计的约束分析
    3.1 建筑高度决定结构形式
        3.1.1 框架结构体系及案例
        3.1.2 剪力墙结构体系及案例
        3.1.3 框架剪力墙体系及案例
    3.2 建筑高度决定建筑材料
        3.2.1 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及案例
        3.2.2 型钢混凝土、钢骨混凝土组合结构及案例
    3.3 结构形式与平面对称
    3.4 结构形式与高宽比
    3.5 超限审査中对超高层住宅平面规则性的约束
        3.5.1 超限审查的意义
        3.5.2 主体结构超限高度
        3.5.3 嘉里·雅颂居的超限情况判定
第四章 超高层住宅中消防要求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4.1 超高层住宅的消防动线设计对核心筒平面布置的影响
        4.1.1 核心筒中的人员疏散动线
        4.1.2 避难层
        4.1.3 消防电梯与消防扑救动线
        4.1.4 消防云梯车
    4.2 超高层住宅的消防机电系统设计对平面布置的影响
        4.2.1 消防供水系统及案例研究
        4.2.2 自动喷淋系统及案例研究
        4.2.3 疏散通道排烟系统及案例研究
        4.2.4 消防弱电系统及案例研究
    4.3 超高层住宅的平面轮廓与外墙保温材料研究
        4.3.1 平面轮廓规则性与节能研究
        4.3.2 保温材料的防火等级
        4.3.3 超高层住宅的外墙保温材料选择
第五章 超高层住宅关键技术对平面设计的影响分析
    5.1 超高层住宅的垂直交通设计对核心筒平面布置的影响
        5.1.1 电梯数量与服务户数的关系
        5.1.2 电梯数量、电梯速度与流量分析
        5.1.3 电梯分区停靠
        5.1.4 超高层住宅电梯新技术
    5.2 超高层住宅核心筒疏散动线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5.2.1 疏散形式与住宅标准层平面户数的关系
        5.2.2 沈阳特色的超高层住宅平面
    5.3 提高居住品质的超高层住宅机电系统分析
        5.3.1 生活供水系统及案例研究
        5.3.2 生活供暖系统及案例研究
        5.3.3 户内排风系统及案例研究
        5.3.4 户内净水系统及研究案例
第六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1 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旨趣
    二、学术史回顾与反思
    三、研究路径与论文架构
第一章 上海化妆品业的兴起背景
    第一节 化妆品引进前上海的城市发展
        一、近代上海商业文明的构建
        二、近代上海的社会文化生态
    第二节 近代上海女性的新形象
        一、妇女谋生自养
        二、女性活动空间扩展
        三、女性对“美”的新认知
第二章 外国化妆品在上海的引进与传播
    第一节 外国化妆品的传入
        一、化妆品的进口
        二、外来化妆品的生根
    第二节 外国化妆品的销售
        一、东西各国输华化妆品
        二、化妆品原料的舶来问题
    第三节 外国民众对上海舆论的影响
        一、化妆品无用说
        二、化妆品有益说
第三章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生产沿革
    第一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初创时期(1903——1927)
        一、近代化妆品民族企业家的努力
        二、民族化妆品业的奋发
        三、为传统赋予新的内涵
    第二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期(1928—1937)
        一、民族化妆品厂概况
        二、民族化妆品厂的革新发展
        三、化妆品工业同业公会的辅助
    第三节 战事影响与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应对(1937—1949)
        一、战争时期化妆品工业的萎靡
        二、化妆品业面临的问题
        三、挽救颓势的努力
        四、上海民族化妆品厂的转向
第四章 上海化妆品业的商业运营
    第一节 上海化妆品业的营销
        一、经营分流
        二、巧妙推销
    第二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的销售与市场
        一、民族化妆品店的分布与格局
        二、化妆品店的出品及销售
        三、化妆品业同业公会的市场功用
    第三节 上海化妆品的消费
        一、化妆品的主要消费群体
        二、化妆品的消费方式
        三、化妆品消费的社会经济意义
    第四节 上海民众对化妆品的舆论评价
        一、化妆品无用说
        二、化妆品有益说
第五章 商家营销与“美容消费”
    第一节 广告为化妆品业的发展造势
        一、化妆品广告的整体分析
        二、广告对“美”的宣传
        三、广告对化妆品造就“美”的宣传
    第二节 化妆品广告对女性形象的不断建构
        一、化妆品广告之内容分析
        二、化妆品广告模特的变迁
        三、化妆品广告对女性形象的社会建构
    第三节 经济民族主义的成功之梦
        一、金刚石、狮子牌牙粉:陈蝶仙的日本样本
        二、无敌牙粉:对洋妆品的推崇与仿制
        三、大卖“国货”
        四、消费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调适
第六章 化妆品业与近代上海生活
    第一节 化妆品业的多维角色
        一、化妆品工业之于都市女性:摩登的诱惑
        二、化妆品工业之于乡村女性:日用所需
        三、化妆品工业对女性的“消费”
    第二节 社会现象之呈现平台
        一、社交的发展:闲暇与消费
        二、风俗的变迁:审美与伦理的紧张
        三、游艺民俗的转变:兴趣的西洋化
        四、社会的变革:女性爱国
    第三节 化妆品工业的新挑战
        一、广告商消费的女性“身体”
        二、女性的魅惑与迷茫
        三、妇女的解放还是被奴役?
结语 近代化妆品业变迁的逻辑与特点
    一、为美丽创建市场
    二、近代化妆品业的发展特点
余论 近代化妆品工业所造就的女性妆容特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C市二次供水有限公司运营管理的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方法及本文创新之处
        1.2.1 研究方法
        1.2.2 本文创新点
    1.3 相关理论基础
        1.3.1 二次供水相关概念
        1.3.2 我国二次供水业发展历程
        1.3.3 运营管理相关概念
        1.3.4 二次供水运营管理模式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结构
2.C市二次供水有限公司运营管理现状分析
    2.1 C市二供公司运营管理现状
        2.1.1 C市二供公司简介
        2.1.2 C市二供公司组织结构
        2.1.3 公司营运管理现状
    2.2 C市二供公司运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客户投诉较多
        2.2.2 老旧二次供水设施改造进度缓慢
        2.2.3 二次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项目的工程管理不规范
        2.2.4 供应商管理不到位
    2.3 C市二供公司运营管理问题的成因
        2.3.1 运营规划意识和能力薄弱
        2.3.2 多头管理造成管理主体缺位
        2.3.3 二次供水管理缺乏法规约束
        2.3.4 运营管理规范性不足
3.C市二次供水有限公司运营管理优化
    3.1 C市二次供水公司运营管理改进目的
    3.2 运营管理优化设计目标及框架
        3.2.1 C市二次供水公司运营管理设计目标
        3.2.2 C市二次供水公司运营管理模式
    3.3 运营管理优化的具体方案
        3.3.1 C市二次供水公司工作流程管理优化
        3.3.2 C市二次供水公司工程设计管理优化
        3.3.3 C市二次供水公司工程施工管理优化
        3.3.4 C市二次供水公司工作职责管理优化
        3.3.5 C市二次供水公司供应商管理优化
4.C市二次供水有限公司运营管理优化的保障
    4.1 C市二次供水公司运营管理制度保障
        4.1.1 建立并完善企业现代产权制度
        4.1.2 完善水价形成机制
        4.1.3 人事制度保障
    4.2 C市二次供水公司运营管理组织保障
    4.3 C市二次供水公司运营管理财务保障
    4.4 C市二次供水公司运营管理政府政策保障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瑞安市饮用水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饮用水安全的概念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1 我国水质标准发展的历史
        1.3.2 国内外水质标准比较
        1.3.3 水处理技术与管理方面的比较
        1.3.4 管网水水质管理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数据来源
第二章 瑞安市饮用水水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前景
    2.1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水资源现状
        2.2.1 地表水资源量
        2.2.2 地下水资源量
        2.2.3 水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2.2.4 降水情况
    2.3 瑞安市城市供水水源变迁
        2.3.1 市区水源
        2.3.2 乡镇水源
    2.4 饮用水水源地范围的确定
    2.5 饮用水水源地概况
    2.6 饮用水水源开发利用前景
        2.6.1 吴界山水源
        2.6.2 愚溪水源
        2.6.3 林溪水源
        2.6.4 桐溪水源
        2.6.5 其他小水源开发利用
第三章 瑞安市居民饮用水供水现状
    3.1 瑞安市供水结构情况
        3.1.1 城市北部组团塘下片区
        3.1.2 城市中西部乡镇
        3.1.3 城市中心区
    3.2 饮用水供需量情况
        3.2.1 供水量
        3.2.2 用水量
        3.2.3 耗水量
        3.2.4 退水量
        3.2.5 用水指标
第四章 瑞安市居民饮用水水质情况
    4.1 水源地水质
        4.1.1 水质安全评估体系
        4.1.2 水质评估结果
        4.1.3 营养状态评价
        4.1.4 健康风险评价
        4.1.5 水质污染风险评价
    4.2 出厂水及管网水水质
        4.2.1 出厂水水质
        4.2.2 管网水水质
        4.2.3 水质抽查结果
第五章 瑞安市饮用水安全问题及解决对策
    5.1 饮用水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5.1.1 水质性缺水问题较为突出
        5.1.2 水厂建设缺乏规划引导
        5.1.3 水厂建设相对滞后
        5.1.4 管网改造任务繁重
        5.1.5 水处理工艺比较落后
        5.1.6 供水体制机制有待理顺
    5.2 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的对策
        5.2.1 总体目标
        5.2.2 具体对策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城市饮用水资源现状
        1.1.2 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学术研究现状及评价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是构建我国城市饮用水保障体系的关键
        1.2.2 研究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1.2.3 研究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对于完善其他资源保护法律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及难点
2 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一般分析
    2.1 城市饮用水安全概述
        2.1.1 饮用水的界定
        2.1.2 饮用水安全
        2.1.3 城市饮用水
        2.1.4 我国的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
    2.2 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的一般解读
        2.2.1 环境法视角下的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
        2.2.2 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的内涵
        2.2.3 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的框架体系
    2.3 美日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考察及对我国的启示
        2.3.1 美日饮用水安全保障立法考察及借鉴
        2.3.2 美日饮用水保护管理体制考察及借鉴
        2.3.3 美日主要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具体法律制度考察及借鉴
3 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3.1 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的法学基础
        3.1.1 饮用水权理论
        3.1.2 法律价值论
    3.2 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的经济学基础
        3.2.1 水资源的价值理论
        3.2.2 公共物品理论
        3.2.3 外部性理论
    3.3 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的生态学基础
        3.3.1 生态伦理观
        3.3.2 生态安全理论
    3.4 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的其他重要理论基础
        3.4.1 人水和谐的大水利理论
        3.4.2 虚拟水理论
4 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建设面临的挑战
    4.1 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建设现状
        4.1.1 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立法建设
        4.1.2 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管理体制建设
        4.1.3 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核心法律制度建设现状
    4.2 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的缺陷分析
        4.2.1 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立法缺陷
        4.2.2 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管理体制缺陷
        4.2.3 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核心法律制度缺陷
    4.3 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建设面对的主要困难
        4.3.1 城市发展与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之间的矛盾
        4.3.2 社会主体关于饮用水的意识带来的阻碍
5 完善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的基本思路
    5.1 确立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5.1.1 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的指导思想
        5.1.2 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5.2 建立以饮用水安全保障为目的的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体系
        5.2.1 明确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的立法模式
        5.2.2 在水资源保护相关法律中,进一步修订完善有关饮用水安全保障的内容
        5.2.3 完善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5.2.4 完善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地方性立法
    5.3 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管理体制创新
        5.3.1 重新厘清水资源管理职能的分配
        5.3.2 重新确立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
        5.3.3 各江河、湖泊建立管理机构
        5.3.4 明确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管理权限分配
6 完善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核心法律制度的构想
    6.1 完善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法律制度构想
        6.1.1 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法律制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分析
        6.1.2 完善现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
        6.1.3 完善现行取水许可制度
        6.1.4 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
        6.1.5 完善排污收费制度
        6.1.6 完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法律制度的其他构想
    6.2 完善我国城市饮用水供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的构想
        6.2.1 城市饮用水供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分析
        6.2.2 完善我国城市饮用水供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的具体构想
    6.3 完善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其他重要法律制度的构想
        6.3.1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6.3.2 完善水环境标准制度
        6.3.3 完善水价制度
        6.3.4 完善节约用水制度
        6.3.5 完善对城市污水处理企业的法律监管制度
        6.3.6 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防灾系统改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相关概念解析
        1.2.1 城市高层社区
        1.2.2 社区灾害
        1.2.3 防灾社区
        1.2.4 社区防灾系统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已有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1.4 论文研究方案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论文主要创新点
        1.4.3 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发展历程及其面临的灾害挑战
    2.1 我国城市既有高层社区的发展历程
        2.1.1 高层社区萌芽时期——二十世纪30年代—60年代
        2.1.2 高层社区发展时期——二十世纪70年代—90年代
        2.1.3 高层社区成熟时期——二十一世纪以来至今
    2.2 我国高层社区相关规范的演变以及其在防灾方面的不足
        2.2.1 我国高层社区相关规范的演变
        2.2.2 我国高层社区现行规范关于防灾方面的不足
    2.3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主要灾害特征
        2.3.1 城市灾害种类
        2.3.2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主要灾害
        2.3.4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主要灾害特征
    2.4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面临的灾害挑战
        2.4.1 受灾元素复杂多样,难于有效设防
        2.4.2 高度密集的建筑和人口致使其安全容量过载,缺乏对于防灾空间的系统规划与建设
        2.4.3 受灾后难于扑救
        2.4.4 应急疏散组织困难
第三章 建构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防灾改造系统
    3.1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基础性调研与分析
        3.1.1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基础性调研目的和内容
        3.1.2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基础性调研情况
        3.1.3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基础性调研结果分析
    3.2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问卷调研与居民行为心理与应急反应分析
        3.2.1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问卷调研目的和内容
        3.2.2 问卷调研方法
        3.2.3 问卷调研信息统计
        3.2.4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问卷调研结果分析
        3.2.5 社区居民灾时行为心理与应急反应特性分析
    3.3 我国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防灾系统的现状与问题
        3.3.1 既有高层社区规划与建设缺乏社区防灾空间系统理念
        3.3.2 既有高层社区建筑物防灾考虑不足,普遍需要进行专项防灾改造
        3.3.3 社区灾害管理与救援权责不明,居民防灾意识淡薄,社区非工程化防灾也有待提升
    3.4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防灾系统改造原则
        3.4.1 与其他更新改造结合的整体原则
        3.4.2 以防为本,防、抗、避、救相结合原则
        3.4.3 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的集约原则
        3.4.4 立足国情的经济适用原则
        3.4.5 可持续与智能化原则
        3.4.6 平灾结合,应时而变的原则
        3.4.7 遵循居民的行为模式原则
    3.5 建构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防灾改造系统
        3.5.1 进行城市既有高层社区区域防灾结构的调查研究
        3.5.2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主要灾害与致灾因子的评估
        3.5.3 确定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防灾改造系统关键性指标
第四章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防灾空间系统改造策略研究
    4.1 引入社区防灾空间系统理念
        4.1.1 社区防灾空间系统概念解析
        4.1.2 社区防灾空间系统的构成及其防灾机能
        4.1.3 社区防灾空间系统改造的主要依据
        4.1.4 高层社区防灾空间系统特性分析
    4.2 宏观层面优化策略——既有高层社区防灾空间规划改造
        4.2.1 进行高层社区区位环境调查与分析
        4.2.2 进行既有高层社区土地利用场地安全评价
        4.2.3 既有高层社区空间结构与形态防灾改造策略
    4.3 中观层面优化策略——既有高层社区防灾空间体系防灾改造
        4.3.1 灾害隔离空间系统防灾改造策略
        4.3.2 防救灾通道系统防灾改造策略
        4.3.3 应急避难空间系统防灾改造策略
        4.3.4 生命线工程系统防灾改造策略
        4.3.5 消防空间系统防灾改造策略
        4.3.6 应急物资储备空间系统防灾改造策略
    4.4 微观层面优化策略——既有高层社区防救灾设施体系防灾改造
        4.4.1 环境要素防灾改造策略
        4.4.2 防救灾设备设施改造策略
        4.4.3 防救灾标识系统改造策略
    4.5 既有高层社区防灾空间系统平灾一体化改造策略
        4.5.1 结合防灾轴线组织防灾分区,塑造间隙式防灾空间结构
        4.5.2 保障社区防灾空间的整体结构性,形成疏散避难体系
        4.5.3 构建功能复合的用地结构,推广平灾转化的设备设施
第五章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建筑物防灾改造策略研究
    5.1 软件模拟既有高层社区建筑灾时情景与人员安全疏散过程
        5.1.1 FDS软件简介
        5.1.2 模型中安全疏散的基本原则与疏散时间计算方法
        5.1.3 软件实例模拟与安全疏散计算
        5.1.4 模拟与计算结果分析
    5.2 既有高层社区建筑内部空间防灾改造策略
        5.2.1 既有高层住宅公共交通空间的防灾改造策略
        5.2.2 既有高层住宅套内空间的防灾改造策略
    5.3 既有高层社区建筑结构防灾改造策略
        5.3.1 依据新的抗震规范进行抗震变形验算,结合建筑立面改造、建筑节能改造等制定加固措施,确定加固方案
        5.3.2 老旧高层住宅建筑抗震加固方法研究
    5.4 既有高层社区建筑材料防灾改造策略
        5.4.1 既有高层住宅的外墙保温材料的防灾改造策略
        5.4.2 既有高层住宅的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的防灾改造策略
    5.5 既有高层社区建筑设备设施防灾改造策略
        5.5.1 既有高层住宅基本设备设施的防灾改造策略
        5.5.2 既有高层社区设备设施的智能化、生态化发展趋势
第六章 城市既有社区防灾管理与救援系统优化研究
    6.1 优化既有高层社区预警系统设置
        6.1.1 建立社区防灾信息综合平台
        6.1.2 完善社区灾害监测与灾害预警系统
    6.2 优化既有高层社区灾害管理与指挥系统
        6.2.1 建立相应层次的社区防救灾管理与指挥中心
        6.2.2 制定完备的社区应急预案
        6.2.3 建立专业化社区应急救援队伍
    6.3 发展非专业化社区救援组织,提高居民自救互救能力
        6.3.1 加强公众参与,建立非专业化社区救援组织
        6.3.2 拓展志愿者服务内容
        6.3.3 加强居民防灾教育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居民灾后行为心理与应急反应调研问卷
    附录二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居民灾后应急反应调研问卷答题结果统计表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公共安全视角下的体育场馆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公共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1.1.2 体育场馆的建设发展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安全
        1.3.2 公共安全
        1.3.3 人为灾害
        1.3.4 应急避难场所
        1.3.5 安全评价
        1.3.6 大型体育赛事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早期安全设计思想和实践
        1.4.2 国外研究综述
        1.4.2.1 美国概况
        1.4.2.2 日本概况
        1.4.2.3 英国概况
        1.4.3 国内研究综述
        1.4.3.1 中国古代风水学中的朴素安全观
        1.4.3.2 国内研究现状
    1.5 安全设计理论构建
        1.5.1 宏观层面的理论建构
        1.5.1.1 系统论
        1.5.1.2 耗散结构论
        1.5.1.3 突变理论
        1.5.2 中微观层面的理论建构
        1.5.2.1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1.5.2.2 风险理论
        1.5.2.3 环境设计层面的安全理论
    1.6 研究路线和方法
        1.6.1 研究路线
        1.6.2 研究方法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体育场馆赛时安全设计
    2.1 疏散设计
        2.1.1 疏散设计基本内容
        2.1.1.1 疏散设计原则
        2.1.1.2 主要疏散方式
        2.1.1.3 疏散设计的量化指标
        2.1.2 关于现有规范量化规定的几点思考
        2.1.2.1 对疏散时间的思考
        2.1.2.2 对疏散宽度的思考
        2.1.2.3 对人员密度和流动速率的思考
        2.1.3 疏散中的薄弱环节及设计对策
        2.1.3.1 安全出口的瓶颈现象
        2.1.3.2 看台纵向通道的易跌倒现象
        2.1.3.3 薄弱环节的设计对策
        2.1.4 疏散模拟技术
        2.1.4.1 经验公式和“处方式”规范的不足
        2.1.4.2 疏散模拟技术
    2.2 防火设计
        2.2.1 大空间体育建筑的防火设计特点
        2.2.2 现有规范标准的防火要求
        2.2.3 体育馆比赛厅的综合防火设计策略
        2.2.3.1 火灾初级阶段的“探测”和“灭火”
        2.2.3.2 火灾发展阶段的“防排烟”
        2.2.3.3 动态疏散诱导技术
        2.2.4 性能化防火设计
        2.2.4.1 性能化防火设计特点和应用现状
        2.2.4.2 突破规范限制的主要表现
        2.2.4.3 性能化设计安全判据
        2.2.4.4 火灾模拟模型
    2.3 防火疏散设计实证——以广州亚运游泳跳水馆为例
        2.3.1 项目概况
        2.3.2 处方式的精心设计
        2.3.2.1 看台设计
        2.3.2.2 疏散宽度
        2.3.2.3 疏散时间
        2.3.3 性能化的疏散模拟和火灾模拟
        2.3.3.1 疏散安全分析和 RSET 时间的确定
        2.3.3.2 火灾危险性和 ASET 时间的预测
        2.3.3.3 钢结构屋盖的安全论证
    2.4 防赛场暴力设计
        2.4.1 赛场暴力的种类
        2.4.2 防御看台区暴力事件的设计对策
        2.4.2.1 座椅和排距
        2.4.2.2 看台覆盖物
        2.4.2.3 看台高区的监控
        2.4.3 看台与场地之间的隔离设计对策
        2.4.3.1 防护围栏
        2.4.3.2 防护沟
        2.4.3.3 防护墙
    2.5 防爆炸袭击设计
        2.5.1 爆炸破坏力的作用变量分析
        2.5.1.1 爆炸物能量大小
        2.5.1.2 建筑与爆炸点的距离
        2.5.1.3 爆炸入射交角
        2.5.2 爆炸袭击的一般应对方法
        2.5.3 体育场馆的防爆设计策略
        2.5.3.1 建立防御汽车炸弹的边界
        2.5.3.2 强化建筑防爆性能
        2.5.3.3 早期检测
        2.5.4 体育馆的理想抗爆模式
    2.6 防生化袭击设计
        2.6.1 生化毒剂的危害性
        2.6.2 生化袭击的一般应对方法
        2.6.3 体育馆的防生化设计策略
        2.6.3.1 污染源头上的防御
        2.6.3.2 气流的组织控制
        2.6.4 从防生化到室内空气品质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体育场馆灾时避难设计
    3.1 避难研究的相关界定
        3.1.1 应急避难场所的定义
        3.1.2 应急避难场所的类别划分
        3.1.3 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要求
    3.2 体育场馆在避难场所中扮演的角色
        3.2.1 国内的现状和前景
        3.2.2 国外的经验和启示
        3.2.2.1 路易斯安娜超级穹顶体育馆
        3.2.2.2 三木防灾体育公园
    3.3 体育场馆的防灾避难优势分析
        3.3.1 层级网络化的分布结构
        3.3.2 同类建筑避难性能比较
        3.3.3 体育场馆避难潜质解析
        3.3.3.1 室外大量的附属空间
        3.3.3.2 主体建筑大容量的室内空间
        3.3.3.3 安全性高的结构、消防设计
        3.3.3.4 配套完善的机电、服务设施
        3.3.3.5 良好的交通组织
    3.4 平灾结合的设计策略
        3.4.1 室外开敞空间的应灾对策
        3.4.1.1 前期防灾单元整合
        3.4.1.2 强化应急设施预备
        3.4.1.3 兼顾景观要素适灾性
        3.4.2 主体建筑的应灾对策
        3.4.2.1 采光通风自然化
        3.4.2.2 提高场地空间利用率
        3.4.2.3 增强辅助用房通用性
    3.5 南沙体育中心避难设计
        3.5.1 区位条件分析
        3.5.2 亚运背景下的南沙体育中心
        3.5.2.1 总体规划
        3.5.2.2 体育馆的建筑设计
        3.5.3 防灾构成
        3.5.3.1 避难设计指标拟定
        3.5.3.2 灾时功能分析
        3.5.4 室外开敞空间避难设计
        3.5.4.1 应急避难的功能区划
        3.5.4.2 应急交通设施及流线设计
        3.5.4.3 相关应急配套设施
        3.5.5 主体建筑的避难功能植入
        3.5.5.1 一期体育馆的避难改造
        3.5.5.2 二期主体建筑的避难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体育场馆安全评价方法
    4.1 体育场馆安全评价的 FAHP 法应用
        4.1.1 模糊层次评价方法的提出
        4.1.2 层次分析法
        4.1.2.1 评价模型的层级结构
        4.1.2.2 矩阵比较和权重值计算
        4.1.2.3 排序一致性检验
        4.1.3 模糊综合评价法
        4.1.3.1 评语集合的建立
        4.1.3.2 单因素模糊关系矩阵的确定
        4.1.3.3 模糊运算
        4.1.3.4 评价等级的确定
        4.1.4 体育场馆安全评定的 AHP 法应用
        4.1.4.1 层次结构指标系统的选取原则
        4.1.4.2 基于风险理论的层次结构
        4.1.4.3 判断矩阵和一致性检验
        4.1.5 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的 FAHP 法安全评价
        4.1.5.1 体育场基本情况
        4.1.5.2 评语集的建立
        4.1.5.3 准则层的模糊运算
        4.1.5.4 总体安全等级的确定
    4.2 大型赛事背景下的安全评价加和法
        4.2.1 体育赛事的大安全观
        4.2.1.1 气候安全
        4.2.1.2 社会安全
        4.2.1.3 城市生命线安全
        4.2.1.4 食品安全
        4.2.2 赛事安全的常用防御方法
        4.2.2.1 安全等级的拟定
        4.2.2.2 层级化防御圈的划分
        4.2.3 基于 CPTED 理论的安全要点分析
        4.2.3.1 交通可达性
        4.2.3.2 安全通道
        4.2.3.3 安全边界
        4.2.3.4 无障碍化
        4.2.3.5 可进入控制
        4.2.3.6 风险管理
        4.2.4 加和安全评价方法的构建
        4.2.4.1 安全评定结构
        4.2.4.2 安全评价指标系统
        4.2.4.3 安全评定标准
        4.2.5 实证——广州天河体育场亚运足球决赛
        4.2.5.1 安全概况分析
        4.2.5.2 赛事安全评价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及创新点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高楼供水二次消毒新产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未来视角的产品设计方法研究[D]. 邹玉清.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研究[D]. 袁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 高欢欢.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4]超高层住宅平面设计研究 ——沈阳市嘉里·雅颂居为例[D]. 聂赛男. 沈阳建筑大学, 2018(01)
  • [5]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D]. 张鑫.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6]C市二次供水有限公司运营管理的改进研究[D]. 陈丽.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6)
  • [7]瑞安市饮用水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 傅小锋.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4)
  • [8]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研究[D]. 庞子渊. 重庆大学, 2014(12)
  • [9]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防灾系统改造策略研究[D]. 孔维东. 天津大学, 2014(05)
  • [10]公共安全视角下的体育场馆设计研究[D]. 吉慧.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高层给水二次消毒新产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