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儿庄区块水淹层解释方法研究

羊儿庄区块水淹层解释方法研究

一、羊二庄区块水淹层解释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贾榕[1](2021)在《X区块天然岩心三元驱电阻率-含油饱和度动态关系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元复合驱技术在我国发展较快,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在诸多油田都进行过。由于三元复合驱技术活性剂用量少,驱油效率高、大幅度降低了表面活性剂驱替所用成本,而且研究表明,三元复合驱较水驱提高将近20%以上,所以三元复合驱技术的发展前景较为广阔。为了搞清三元复合驱后储层的剩余油分布机理及特征,进一步指导油田在三元复合驱后对剩余油的精细开采,本文用X油田三元复合驱试验区取心井的岩心,通过对水驱、聚合物驱以及三元复合驱不同驱替条件下储层的导电机理进行研究,建立三元复合驱后储层的电阻率解释模型,通过分析水驱、聚驱、三元复合驱岩电实验,分析三种驱替条件下的岩电规律以及三元复合驱后电阻率和含油饱和度的关系,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使用COMSOL软件进行数值模拟,求得岩心含水饱和度的电阻率变化趋势以及含油饱和度变化曲线,与物理模拟实验相结合,对物模实验的结果进行验证及延伸,进一步明确了三元复合驱驱替机理,对油田的开发调整及剩余油开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杜博渊[2](2020)在《M开发区北三东西块剩余油挖潜潜力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油田采用注水开发的方式进行开采,并且大多数油田已迈入高含水开发后期阶段,部分油田进入产量递减阶段;但此时油藏中仍然存在大量的动用较弱的油层甚至未动用的油层,地下仍有大量的剩余油富集,因此目前对于剩余油的研究成为大多数油田的重要任务。在油田开采作业中,明确剩余油的形成分布规律、位置以及对其挖潜潜力做出评价对于指导油田进行后期剩余油挖潜作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M开发区北三区东部西块为例,针对该区域剩余油研究成果不够充分,剩余油分布复杂等特点,结合研究区油层精细地质解剖以及动静态资料分析,并结合生产动静态参数,明确该区域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为渗透率、有效厚度、孔隙度、地层系数以及沉积微相,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各影响因素重要性进行分析排序;结合该区域已有16口措施井次产能进行模糊评价方法可行性的验证发现其合理性为81.25%,并利用该方法对研究区单层下各井次的剩余油挖潜潜力开展评价,同时针对该区块设计出模糊评价软件以便对该区剩余油挖潜潜力进行评价;结合各层下单井井位坐标并利用petrel进行随机插值形成该区域18个单层下的剩余油挖潜潜力平面分布图件,为指导该区域进行剩余油挖潜作业提供依据。

魏玉梅,吴淑艳,李海燕,张凡磊,马建英[3](2019)在《基于密闭取心资料的高含水油藏水淹层测井定量评价方法》文中指出高含水油藏油层水淹后,不同油田的不同开发区块,由于岩性、物性、含油性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另外由于注入水性质的复杂性,造成水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变得复杂,解释也就存在一定的多解性。而水淹区块的密闭取心能够直观反映水淹情况。因此,对高含水区块的密闭取心井水淹层定量评价方法进行探讨,分析研究利用密闭取心分析数据对测井资料进行刻度,对剩余油饱和度的求取及水淹层进行分级评价。首先,将岩电实验参数带到阿尔奇公式中进行含油饱和度计算,与实验分析含油饱和度进行校正,从而准确求取剩余油饱和度;其次,对含水饱和度进行归一化,结合束缚水和残余油饱和度资料,利用回归公式计算油水相对渗透率,进而进行产水率的计算及水淹等级的划分,并通过区块水淹层解释与试油井对比,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为高含水水淹区块的水淹层解释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王松,林承焰,张宪国,付勇,张育衡[4](2018)在《羊二庄油田NmⅢ4—3单砂层曲流河储层构型》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研究区内储层内部沉积成因的非均质性强、井网分布不均匀等问题,应用研究区丰富的岩心、测井和动态生产资料,采用"分级解剖、模式拟合、动静结合"的方法,结合露头、现代沉积以及经验公式的研究成果,依次对单一河道砂体、点坝复合体和单一点坝砂体构型进行解剖和定量认识,着重对点坝内部侧积层倾向、倾角、延伸距离和水平间距进行定量表征,分级次构建地质知识库。结果表明:研究区单一河道深度为4. 611 m,宽度为110300 m;单一点坝曲率半径为300800 m,单一点坝长度为4001 400 m;侧积层倾角为2°5°;在此基础上认为剩余油受到构型界面控制,点坝内部的同级构型界面和点坝间的不同级构型界面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

田盼盼[5](2018)在《大港羊二庄油田新近系特高含水油藏水淹层测井评价》文中提出注水开发是我国各大油田稳产增产的重要手段,大部分采用注水开发的油田都已进入高甚至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油层水淹严重,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生产矛盾日益突出,开展特高含水油藏水淹层测井评价研究对剩余油的进一步挖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论文以大港羊二庄油田新近系特高含水油藏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测井、岩心物性分析、录井等资料,在储层“四性”关系研究基础上更新了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同时结合岩心CT扫描、生产动态等分析了研究区油层水淹后岩性、物性、孔隙结构及含油性等变化特征,总结出了适用于本工区的水淹层定性识别方法;针对储层强非均质性特征,在流动单元划分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类型储层流体渗流特征差异性,并分别建立了各类流动单元含水率解释模型,实现对储层水淹级别的精细评价;最后综合测井解释结果、生产动态及同位素示踪剂资料探讨了研究区水淹影响因素及水淹规律。论文得到以下认识:(1)长期注水开发下,研究区储层水淹后岩性、物性及孔隙结构等并不是简单地向储层物性变好的方向演变,而是呈现出“两极”的双向演化特征。储层最终演化状态受控于水驱倍数、储层敏感性、润湿性、粘土矿物类型及含量等因素。(2)根据油层水淹后物理性质变化特征总结出了自然电位基线偏移法、径向电阻率法、邻井电阻率比较法、电阻率与自然电位曲线对比法等水淹层识别方法。(3)研究区河流相储层非均质性强,可以划分为ⅠⅥ类流动单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各类流动单元微观渗流特征具有较大差异,表现为不同的相渗曲线特征。基于流动单元划分建立了含水率解释模型,实现水淹级别定量划分。(4)研究区整体水淹严重,剩余油分布极其不均。平面上,剩余油分布受沉积相、构造及采油方式的影响:在相对较差的储油相带(包括物性差的非主力相带和物性好的主力相带中薄储层或相带边缘)、封闭性断层附近构造高部位、注采井网不完善的区域注入水波及不充分;垂向上,剩余油分布受到沉积韵律、构型界面、物性变化等控制,水淹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剩余油分布较为复杂。

高磊[6](2017)在《羊二庄油田河道砂追踪及岩性油藏滚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羊二庄油田位于黄骅坳陷羊二庄鼻状构造东北部,为赵家堡断层下降盘上的一个逆牵背斜(穹隆背斜)构造。钻探证实该区发育第四系平原组、上第三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下第三系东营组;主要含油层系为上第三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油田勘探初期是按构造找油的思路,围绕中央隆起带上背斜、断鼻构造进行勘探开发。从目前的钻探现状看,构造带主体已全面开发,必须按照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思路,沿构造周边实施滚动扩边外,寻找河道砂体岩性油气藏,在羊二庄北斜坡钻探的庄83井,在明化镇见到良好的油气显示,展示了斜坡区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前景。羊二庄地区受物源、古地形、构造背景的影响发育河流相沉积体系,属于砂泥岩储盖组合,寻找河道砂体,进行钻探,扩大含油面积,提高油气储量。首先多井联合标定,井震吻合,搞清河道砂体地震反射特征,利用重新处理的新资料,进行精细构造解释,在正确的地质框架上进行储层预测,采用多属性联合反演,寻找敏感参数,结合地层切片、三维可视化、种子点自动追踪等技术,在羊二庄地区发现不同层系50多条河道砂体,最后分析河道砂体的油源条件、油气运移方式、盖层和侧向封堵条件,并利用频率衰减属性进行含油气预测,优选多口井位,指导勘探部署。

王志战[7](2015)在《2014年《录井工程》刊发论文评述》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提高《录井工程》的办刊质量及论文的写作水平,对2014年(第25卷)共88篇论文的作者单位、作者数量、基金论文数量、参考文献数量等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按照录井发展思考、现场地质录井、单项录井技术、特殊环境录井、综合解释评价、录井工程应用、综合地质研究、信息软件技术、工艺装备技术及其他相关技术对其中70篇论文进行了分类评述,结果表明该卷体现了发展题材论文多、基金项目论文多、技术创新论文多的3个亮点。针对期刊编辑出版,提出了变更期刊英文名称、优化栏目设置、规范行业术语、注重论文摘要要素提炼、提高图件质量、全面放开外审6方面建议;针对作者现状,提出了提高写作水平、掌握技术现状、尊重知识产权、注重数据质量、提高分析能力、重视结论提炼6方面意见。

范希彬[8](2013)在《陆梁油田低幅度薄层底水油藏井网调整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陆梁油田白垩系呼图壁河组中高渗低幅度薄层底水油藏是2000年国内首次发现的、比较特殊的底水油藏,油藏构造幅度低3-12m,油层厚度薄(3m-5m),底水活跃,开采效果明显比边水油藏差。近几年常规测井资料显示,开发井间仍存在大量未受注入水波及的剩余油,亟需研究认识薄层底水油藏的水驱规律和剩余油分布规律,寻求相适应的井网调整方式。陆梁油田薄层底水油藏有区别于厚度较大的普通底水油藏、夹层发育的底水油藏,井网调整方式没有现成的例子可以借鉴。本文采用了精细化数值模拟技术,充分利用密集的穿层井和2008年-2012年位于注采井间的穿层井常规测井水淹层解释资料,建立了精细油藏地质模型和数值模拟模型,较好的处理了泥、钙质薄夹层规模及延伸方向和油水过渡带问题,获得了满意的生产动态历史拟合,同时模拟结果与实际水淹位置、厚度较吻合,准确可靠地确定了薄层底水油藏水驱规律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确保了井网调整方式研究的可靠性。首次提出了薄层底水油藏合理优化的井网调整方式,为后续水驱体系改善、提高水驱效果及采收率奠定了基础。较直观、可靠的水驱规律和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得到了现场工作人员一致认可,为薄层底水油藏后期井网调整方式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优化调整方式的提出对薄层底水油藏后期调整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也可为类似油藏开发研究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肖卫权[9](2012)在《浅薄层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后储层变化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针对河南油田浅薄层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后期面临的产油量低、含水高、油汽比低等生产问题,系统地开展储层物性变化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综合研究,明确了古城井楼稠油油田开发后期储层物性变化规律及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建立了蒸汽吞吐井间3种汽窜模式、平面上4种剩余油分布模式,完善了水淹层的岩芯判别标准及测井识别方法,提出了蒸汽吞吐后期不同剩余油分布特征的开采对策,有效地解决了开发后期生产中存在的诸多生产问题,蒸汽吞吐效果得到一定的改善。主要成果与创新如下:1.根据对矿场监测资料的分析,认为蒸汽吞吐过程中存在着溶解和出砂,稠油油藏注蒸汽吞吐后储层孔隙经改造变为溶解后驱动扩大孔、超大孔、管状孔。储层孔隙度、渗透率经改造出现增大趋势,物性变好。通过岩电关系的研究,建立了吞吐后期油层密度孔隙度模型、中子孔隙度模型、声波孔隙度模型以及声波—自然伽马渗透率模型,满足了不同测井组合物性解释的需要。2.基于岩芯精细描述和岩电关系的研究,建立了蒸汽吞吐后水淹层的解释方法,通过这一核心技术,能够准确识别新井的水淹层段和水淹级别,为生产奠定了基础。3.基于对矿场资料的分析,把油藏工程分析法与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结合,对河南油田不同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加密后)平面上剩余油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认为影响蒸汽吞吐后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储层沉积特点、油层厚度、底层倾角、边水、注汽质量、井网井距、井组采出程度、固井质量、油层水淹状况等。根据古城、井楼油田剩余油分布特征,结合井间汽窜方向和汽窜规模程度,平面上剩余油分布建立四种模式:①剩余油井组间连片分布模式;②剩余油井组内连片分布模式;③剩余油“片”状分布模式;④剩余油零散分布模式。受沉积韵律及层内层间非均质性的影响,储层垂向上具有不同的剩余油分布特征:①三区Ⅳ1-2层剩余油主要富集在中上部;②古城泌浅10块Ⅳ9层剩余油主要富集在上部和下部;③井楼油田一二区Ⅲ5-6层剩余油主要富集在中下部位。论文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后,对水淹层解释符合率达86%以上,针对不同油藏剩余油分布特点,提出了分层注汽、补孔、注汽参数优化等对策,使蒸汽吞吐后期开发效果得到改善,油汽比提高0.1~0.3。

张平[10](2011)在《不同类型油藏动态测试指标表征方法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动态测试资料是油藏开发中的基础资料,精确而细致的研究资料是油藏研究者了解油藏地下动态变化的关键。目前,动态测试资料主要应用集中在单井产量变化原因的追踪和作为其提出措施的依据等方面,而利用其对整个油藏进行的解释研究工作还比较少见。同时,各种数学理论、计算技术发展的蓬勃发展,也推动着单井的测试技术不断的发展、测试精度提高、测试资料完善。因此,利用日益完善的资料,处理好目前各大油田稳产难度加大、平剖面动用不均衡、井况变差、井网不完善、水淹程度较高等问题,已成为提高油田经济效益必要研究阶段。从而,一种能够利用已有测试资料从油藏管理角度出发,预测油田开发趋势,做到对油田开发管理更主动、更快速、更有预见性的软件成为油田开发管理人员急需的工具。2009年,刘志斌教授等人研制出通过对单井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再应用BP神经网络及微分模拟原理,建立用区块测试指标预测区块开发指标的功能模拟模型,对区块开发指标进行预测预警的软件。该软件在大港油田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软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单井数据连续化处理方式单一;油藏类型未进行划分,针对性不强等。本文就该软件中的一些问题加以完善,力图使软件的预测精度得到提高、应用范围得到扩大。本论文综合了生产测井、工程测井、试井、采油工程、油藏工程、数学、计算机及数据库技术等知识和技术,以目前较成熟的生产测井方法和解释技术为基础,利用渗流力学和油藏工程原理等学科知识和已有的动态数据资料,进行数据判断、处理和研究。如以灰色关联度理论和动态分析结合的方法解决油井注水见效见水鉴定问题;以井组产量劈分、拉格朗日法和灰色关联度理论对数据进行连续化处理;研究不同油藏类型的动态测试指标表征参数;对不同类型油藏在不同含水阶段的区块动态测试指标表征参数与开发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寻找原因和规律等。最后,文章将以上研究结果应用于已有的软件,与软件原有的方法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本研究中的数据处理和参数表征方法有利于精确油田开发指标预测,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的、可行的方法。

二、羊二庄区块水淹层解释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羊二庄区块水淹层解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X区块天然岩心三元驱电阻率-含油饱和度动态关系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元复合驱国内外研究情况及发展趋势
        1.2.2 岩石电阻率实验国内外研究情况及进展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岩心制作及实验前准备
    2.1 岩心岩样的制作
        2.1.1 标准岩心柱的钻取制作
        2.1.2 岩心洗油、脱盐及烘干
        2.1.3 岩心电极孔的钻取及电极的安置
        2.1.4 粘接岩心端盖及岩心浇筑
        2.1.5 实验所用模拟油的配置
        2.1.6 实验所用聚合物及三元液的配置
    2.2 实验所需参数的测定及计算
        2.2.1 渗透率的测定
        2.2.2 岩心抽真空及饱和水
        2.2.3 孔隙度的计算
        2.2.4 岩心饱和油
    2.3 动态电阻率法
    2.4 电阻值转化为电阻率的方法
第三章 三元复合驱岩电规律研究基础理论
    3.1 三元复合驱模型描述
    3.2 导电模型描述
        3.2.1 Archie导电模型
        3.2.2 分散粘土W-S模型
        3.2.3 分散粘土双水模型
        3.2.4 岩石骨架导电模型
        3.2.5 各向异性导电模型
        3.2.6 低阻(LCR)砂岩DSPM模型
    3.3 连续性渗流相关理论及控制方程
    3.4 两相驱替渗流基本假定及控制方程
第四章 水淹储层岩电实验规律研究
    4.1 水驱岩电规律实验研究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装置
        4.1.3 实验方法
        4.1.4 实验后相关参数计算
    4.2 水驱岩电规律实验结果分析
        4.2.1 GⅡ4#岩心实验结果
        4.2.2 GⅡ5#B岩心实验结果
        4.2.3 GⅡ6#B岩心实验结果
    4.3 水驱岩电规律实验小结
    4.4 聚合物驱岩电规律实验研究
        4.4.1 实验目的
        4.4.2 实验装置
        4.4.3 实验方法
    4.5 聚合物驱岩电规律实验结果分析
        4.5.1 PⅡ11#岩心实验结果
        4.5.2 PⅡ14#B岩心实验结果
        4.5.3 PⅡ15#B岩心实验结果
        4.5.4 PⅡ30#B岩心实验结果
    4.6 聚合物驱岩电规律实验小结
    4.7 三元复合驱岩电规律实验研究
        4.7.1 实验目的
        4.7.2 实验装置
        4.7.3 实验方法
    4.8 三元复合驱岩电规律实验结果分析
        4.8.1 SⅡ20#岩心实验结果
        4.8.2 SⅡ21#岩心实验结果
        4.8.3 SⅡ22#岩心实验结果
        4.8.5 SⅡ24#B岩心实验结果
        4.8.4 SⅡ28#B岩心实验结果
    4.9 三元复合驱岩电规律实验小结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元复合驱岩电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5.1 有限元模型建立及数值仿真过程
        5.1.1 几何模型
        5.1.2 网格划分
        5.1.3 材料属性定义
        5.1.4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定义
    5.2岩心编号SII20#计算结果
        5.2.1 驱替过程中油液的动态分布云图
        5.2.2 岩心电流密度动态分布云图
    5.3岩心编号SII21#计算结果
        5.3.1 驱替过程中油液的动态分布云图
        5.3.2 岩心电流密度动态分布云图
    5.4岩心编号SII22#计算结果
        5.4.1 驱替过程中油液的动态分布云图
        5.4.2 岩心电流密度动态分布云图
    5.5岩心编号SII24#B计算结果
        5.5.1 驱替过程中油液的动态分布云图
        5.5.2 岩心电流密度动态分布云图
    5.6岩心编号SII28#B计算结果
        5.6.1 驱替过程中油液的动态分布云图
        5.6.2 岩心电流密度动态分布云图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M开发区北三东西块剩余油挖潜潜力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法现状
        1.2.2 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
        1.2.3 剩余油挖潜潜力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概况
    2.2 储层特征
        2.2.1 储集空间特性
        2.2.2 流体性质
        2.2.3 储层沉积特征
    2.3 开发现状
第三章 研究区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研究
    3.1 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3.1.1 地质因素
        3.1.2 开发因素
    3.2 区域内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分析
    3.3 各层油井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重要性分析
        3.3.1 灰色关联分析的原理
        3.3.2 灰色关联分析法下的因素重要性分析
    3.4 剩余油分布研究
        3.4.1 研究区剩余油分布采用的方法
        3.4.2 研究区剩余油分布类型
第四章 研究区剩余油挖潜潜力评价
    4.1 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原理
    4.2 评语集、评判矩阵和权重集的确定
    4.3 模糊评价方法合理性验证
    4.4 模糊评价软件设计
    4.5 剩余油挖潜潜力评价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基于密闭取心资料的高含水油藏水淹层测井定量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基于岩电实验的饱和度定量求取
    2.1 取心井分析岩电实验参数与区块经验值对比
    2.2 岩电实验参数计算饱和度
    2.3 剩余油饱和度的求取
3 高含水油藏水淹层产水率定量评价及水淹等级划分
    3.1 产水率定量评价
        3.1.1 油水相对渗透率
        3.1.2 产水率的计算
    3.2 水淹等级标准的建立
4 应用效果分析
5 结论

(4)羊二庄油田NmⅢ4—3单砂层曲流河储层构型(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2 储层构型
    2.1 单一河道的识别
    2.2 点坝复合体的识别
    2.3 单一点坝砂体的识别
    2.4 点坝内部构型
3 储层地质知识库的建立
    3.1 五级构型界面确定的单一河道
    3.2 四级构型界面确定的单一点坝
    3.3 侧积层定量描述
        3.3.1 对子井法
        3.3.2 废弃面法
        3.3.3 宽深法
4 剩余油分布模式
    4.1 同级界面控油模式
    4.2 不同级界面控油模式
5 结论

(5)大港羊二庄油田新近系特高含水油藏水淹层测井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淹层识别研究现状
        1.2.2 水淹层解释研究现状
        1.2.3 地层水电阻率计算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油藏地质及开发概况
    2.1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1 构造特征
        2.1.2 地层特征
        2.1.3 储层特征
        2.1.4 油藏特征
    2.2 研究区开发历程及现状
第三章 储层参数解释模型
    3.1 测井资料编辑与校正
        3.1.1 测井曲线标准化
        3.1.2 岩心归位
    3.2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3.2.1 岩性与物性的关系
        3.2.2 岩性与电性的关系
        3.2.3 岩性与含油性的关系
        3.2.4 物性与含油性的关系
        3.2.5 电性与物性及含油性的关系
    3.3 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建立
        3.3.1 泥质含量计算模型
        3.3.2 粒度中值计算模型
        3.3.3 孔隙度计算模型
        3.3.4 渗透率计算模型
    3.4 储层参数解释模型验证
第四章 水淹层变化特征分析
    4.1 油层水淹后岩石物理性质变化特征
        4.1.1 岩性变化特征
        4.1.2 物性变化特征
        4.1.3 孔隙结构变化特征
        4.1.4 润湿性变化特征
    4.2 油层水淹后电性变化特征
        4.2.1 自然电位变化特征
        4.2.2 声波时差变化特征
        4.2.3 电阻率变化特征
        4.2.4 电阻率和自然电位曲线对应特征
    4.3 油层水淹后其他变化特征
        4.3.1 含油性及驱油效率变化特征
        4.3.2 地层压力变化特征
第五章 水淹层测井解释模型
    5.1 饱和度计算模型
        5.1.1 原始含油饱和度
        5.1.2 残余油饱和度
        5.1.3 剩余油饱和度
    5.2 水淹级别评价参数模型
        5.2.1 流动单元划分与渗流特征研究
        5.2.2 油水相渗曲线处理
        5.2.3 含水率模型
    5.3 应用效果分析
第六章 水淹影响因素及规律分析
    6.1 水淹影响因素分析
        6.1.1 沉积相对油层水淹的影响
        6.1.2 采油方式对油层水淹的影响
        6.1.3 储层质量对油层水淹的影响
        6.1.4 油藏构造对油层水淹的影响
    6.2 水淹规律研究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羊二庄油田河道砂追踪及岩性油藏滚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概况
    1.1 研究区位置
    1.2 地质概况
    1.3 地震资料分析
第二章 羊二庄地区构造精细解释及构造特征研究
    2.1 构造精细解释
        2.1.1 层位标定
        2.1.2 构造精细解释的方法
    2.2 构造特征研究
        2.2.1 构造特征
        2.2.2 断裂特征
第三章 羊二庄地区储层特征分析
    3.1 沉积环境与地层岩性特征
    3.2 储层预测方法
    3.3 储层平面分布特征
        3.3.1 储层砂体剖面展布特征
        3.3.2 羊二庄单砂层的分类
        3.3.3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3.3.4 砂体分布规律
第四章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研究
    4.1 油气分布特征
        4.1.1 油藏类型
        4.1.2 油气水分布特征
        4.1.3 成藏规律和特征
    4.2 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4.2.1 油源分析
        4.2.2 油气藏形成具备的条件
第五章 有利目标区综合评价及井位部署
    5.1 庄34井区断块
        5.1.1 概况
        5.1.2 构造落实
        5.1.3 储层特征与储层预测
        5.1.4 井位部署建议
    5.2 庄83井、庄76河道砂体区块
        5.2.1 砂体精细解释
        5.2.2 储层特征与横向预测
        5.2.3 砂体油藏特征及控制因素
        5.2.4 井位部署建议
    5.3 其他目标区块
        5.3.1 庄海 3X1井区块
        5.3.2 庄 3-17 井区河道砂体区块
        5.3.3 庄 11-11 井区河道砂体区块
        5.3.4 埕42井区河道砂体区块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7)2014年《录井工程》刊发论文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分类评述
    2.1 录井发展思考
    2.2 现场地质录井
    2.3 单项录井技术
        2.3.1 气测录井
        2.3.2 核磁共振录井
        2.3.3 元素录井
        2.3.4 定量荧光录井
        2.3.5 岩石热解及热解气相色谱录井
        2.3.6 离子色谱录井
    2.4 特殊环境录井
    2.5 综合解释评价
    2.6 录井工程应用
    2.7 综合地质研究
    2.8 录井信息技术
    2.9 工艺装备技术
    2.10 其他相关技术
3 结语与建议
    3.1 结语
    3.2 建议
        3.2.1 对期刊的建议
        3.2.2 对作者的建议

(8)陆梁油田低幅度薄层底水油藏井网调整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及现状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油藏类型调研
        1.3.2 临界产量理论
        1.3.3 数值模拟
        1.3.4 井网调整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1.5 主要成果
第2章 油藏特征
    2.1 地质特征
        2.1.1 构造特征
        2.1.2 砂体特征
        2.1.3 储层特征
        2.1.4 流体性质
        2.1.5 油水分布特征
        2.1.6 温度与压力系统
        2.1.7 夹层特征
    2.2 开发特征
第3章 地质建模
    3.1 模型区域
    3.2 理论与方法
        3.2.1 确定性建模
        3.2.2 随机建模
    3.4 网格及步长
        3.4.1 网格系统
        3.4.2 平面网格
        3.4.3 纵向网格
    3.5 构造模型
        3.5.1 构造顶面
        3.5.2 模型小层
        3.5.3 三维构造模型
    3.6 储层模型
        3.6.1 储层结构
        3.6.2 夹层模型
        3.6.3 储层孔、渗相关模型
        3.6.4 三维孔、渗模型
第4章 油藏数值模拟
    4.1 数学模型
    4.2 模型选择
        4.2.1 单井模型
        4.2.2 剖面模型
        4.2.3 全油藏模型
        4.2.4 井组模型
    4.3 油藏基础参数
    4.4 流体模型
    4.5 油气水相渗
        4.5.1 油水相渗
        4.5.2 油气相渗
        4.5.3 油气水相渗
    4.6 油水过渡带
    4.7 平衡建模
    4.8 历史拟合
        4.8.1 目的及原则
        4.8.2 区块拟合
        4.8.3 单井拟合
        4.8.4 模拟效果
第5章 调整方式研究
    5.1 剩余油分布规律
        5.1.1 实际水淹特点
        5.1.2 数值模拟法
    5.2 调整方式优化
        5.2.1 井型选择
        5.2.2 井网调整优化
        5.2.3 经济评价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浅薄层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后储层变化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实物工作量
    1.4 研究准备及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 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简况
    2.1 稠油油藏地质特征
    2.2 油藏模式建立
    2.3 开发简况
    2.4 蒸汽吞吐后期注采特征
    2.5 蒸汽吞吐后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3 稠油注蒸汽吞吐后储层物性变化规律
    3.1 储层基本特征
    3.2 储层宏观特征
    3.3 注蒸汽吞吐后储层物性变化规律研究
4 蒸汽吞吐后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4.1 剩余油研究方法概述
    4.2 蒸汽吞吐后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法
5 影响蒸汽吞吐后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
    5.1 油藏地质及开发因素
    5.2 工程因素
6 蒸汽吞吐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模式
    6.1 平面上剩余油分布特征
    6.2 平面上剩余油分布模式
    6.3 垂向上剩余油分布特征
7 剩余油潜力分析及开采对策研究
    7.1 井楼油田剩余油潜力分析及开采对策
    7.2 古城油田泌浅10断块剩余油潜力分析及开采对策
8 结论
9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不同类型油藏动态测试指标表征方法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学术背景及理论与实际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田动态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1.2.2 动态测试指标预测油田开发指标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创新点
    1.4 本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油藏资料录取及数据处理技术研究
    2.1 油藏动态资料录取技术
        2.1.1 注入剖面测试技术
        2.1.2 产液剖面测试技术
        2.1.3 试井技术
        2.1.4 压力测试技术
        2.1.5 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
        2.1.6 井间动态测井技术
        2.1.7 油、气、水分析技术
        2.1.8 生产资料录取技术
    2.2 油井见效分析方法现状
    2.3 油藏单井数据处理方法
        2.3.1 鉴定油井注水见效见水方法研究
        2.3.2 单井见效鉴定实例分析
        2.3.3 注水见效前后数据处理方法
        2.3.4 单井动态测试指标实例分析
        2.3.5 开发指标计算处理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类型油藏动态监测指标表征方法研究
    3.1. 不同类型油藏特征
        3.1.1. 中高渗透砂岩油藏
        3.1.2 裂缝型碳酸岩油藏
        3.1.3 低渗透砂岩油藏
        3.1.4 复杂断块油气藏
        3.1.5 天然能量开发油藏
    3.2 不同类型油藏区块动态监测指标表征研究
        3.2.1 中高渗透砂岩油藏动态测试指标表征
        3.2.2 裂缝型碳酸岩油藏动态测试指标表征
        3.2.3 低渗透砂岩油藏动态测试指标表征
        3.2.4 复杂断块油藏动态测试指标表征
        3.2.5 天然能量开发油藏动态测试指标表征
    3.3 表征参数实例计算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指标相关性分析及研究
    4.1 相关性分析原理
    4.2 区块动态测试指标表征参数之间相关性分析
        4.2.1 中高渗透砂岩油藏表征参数之间相关性分析
        4.2.2 裂缝型碳酸岩油藏表征参数之间相关性分析
        4.2.3 低渗透砂岩油藏表征参数之间相关性分析
        4.2.4 复杂断块油气藏表征参数之间相关性分析
        4.2.5 天然能量开发油藏表征参数之间相关性分析
    4.3 油藏开发阶段划分
    4.4 不同类型油藏不同含水阶段动态测试指标表征参数与开发指标间关联性研究
        4.4.1 中高渗透砂岩油藏区块动态测试指标表征参数与开发指标相关性实例分析
        4.4.2 裂缝性碳酸岩油藏区块动态测试指标表征参数与开发指标相关性实例分析
        4.4.3 低渗透油藏区块动态测试指标表征参数与开发指标相关性实例分析
        4.4.4 复杂断块油气油藏区块动态测试指标表征参数与开发指标相关性实例分析
        4.4.5 天然能量开发油藏区块动态测试指标表征参数与开发指标相关性实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区块动态测试指标表征参数在预测预警软件中的应用
    5.1 区块测试指标表征参数实例分析
    5.2 BP神经网络预测法
    5.3 区块测试指标特征预测开发指标实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羊二庄区块水淹层解释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X区块天然岩心三元驱电阻率-含油饱和度动态关系实验研究[D]. 贾榕.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2]M开发区北三东西块剩余油挖潜潜力评价方法研究[D]. 杜博渊.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3]基于密闭取心资料的高含水油藏水淹层测井定量评价方法[J]. 魏玉梅,吴淑艳,李海燕,张凡磊,马建英.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9(01)
  • [4]羊二庄油田NmⅢ4—3单砂层曲流河储层构型[J]. 王松,林承焰,张宪国,付勇,张育衡.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8(06)
  • [5]大港羊二庄油田新近系特高含水油藏水淹层测井评价[D]. 田盼盼.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6]羊二庄油田河道砂追踪及岩性油藏滚动评价研究[D]. 高磊.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7]2014年《录井工程》刊发论文评述[J]. 王志战. 录井工程, 2015(04)
  • [8]陆梁油田低幅度薄层底水油藏井网调整方式研究[D]. 范希彬. 西南石油大学, 2013(06)
  • [9]浅薄层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后储层变化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D]. 肖卫权.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6)
  • [10]不同类型油藏动态测试指标表征方法应用研究[D]. 张平. 西南石油大学, 2011(05)

标签:;  ;  ;  ;  

羊儿庄区块水淹层解释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