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节能低频电源的研制

新型节能低频电源的研制

一、一种新型节能低频电源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闫泽宇[1](2020)在《DSP控制的33000kVA直流矿热炉供电系统研究》文中认为矿热炉是铁合金行业必备的生产设备。采用工频交流供电运行,不但电耗严重、功率因数低,而且三相很难平衡、效率低、生产成本高。采用直流供电,既能降低母线感抗压降,又可提高功率因数,实现节能、高效的目的。因而,目前大容量矿热炉电源正朝着直流方向发展。本论文研究额定容量为33000kVA的直流矿热炉供电系统,该系统由3套额定输出为100kA/175V的12脉波直流电源组成,其在变压器高压交流侧可等效为36脉波整流。由于该电源大电流的输出特点,每台主电路选择整流变压器降压后接晶闸管整流的方案,整流电路为12脉波三相桥式同相逆并联的电路拓扑结构,该方案在扩大输出电流的同时提高了系统功率因数;通过主电路与整流臂结构的合理设计及采用强触发等措施改善了整流臂上并联器件的均流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均流系数较目前常用的条形整流臂结构有明显提高;采用了以DSP为核心的全数字化控制单元进行电源的控制、监控和保护等功能。最后,对软件与硬件进行调试与仿真,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本论文设计的主电路和控制电路都能满足技术要求,均流系数达0.8以上,其运行效果与性能良好。

刘鑫[2](2017)在《铁磁元件空载特性低频测量方法和剩磁测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输电电压等级、容量不断提高,输电范围越来越广。电网中需要变压器、电磁式互感器和电抗器等铁磁元件对电力进行传输、变换和测量。铁磁元件的安全稳定运行对电网可靠运行至关重要。而空载特性测量是检测这些设备绕组和铁心故障的有效方法之一,但随着铁磁元件电压和容量的增加,使得采用工频法测量空载特性所需要设备的电压和容量较大,试验操作复杂。此外,铁心剩磁可能给变压器带来较大的励磁涌流,使互感器测量误差增大或误动作。因而,研究铁磁元件空载特性测量、剩磁测量及退磁方法十分有必要。为了降低试验设备体积和重量,以便于研制成便携式的测试设备,提出了利用低频电源进行空载、剩磁测量及退磁试验。本文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首先建立了单相变压器和互感器等铁磁元件的空载等效电路,分析了铁心损耗(铁损耗)的组成及与频率的关系,介绍了基于最小二乘原理和Steinmetz铁心损耗分离公式的铁心损耗低频测量方法。采用Matlab Simulink对单相变压器空载电流进行仿真,然后对励磁电流频率分量进行离散傅里叶分析,发现在磁密相同、频率不同的情况下,励磁电流的基波分量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高次谐波大小基本不随频率的变化,首次提出了对涡流电流补偿到励磁电流基波分量的铁磁元件空载电流谐波和励磁特性的低频测量方法。利用可编程的低频变频电源在单相变压器和电流互感器上展开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低频法测量铁磁元件的铁心损耗和励磁特性与工频实测法相比的相对误差在5%以内,空载电流谐波含量的测量误差在1%以内。试验电源容量基本与频率成正比,试验电源容量随着频率降低而成倍降低。因而,采用本文所述的低频试验方法基本能够代替工频试验。此外,在电流互感器上展开了剩磁的测量与退磁方法的试验研究,分析了基于极性变化直流电压源的剩磁测量方法和几种基于低频原理的退磁方法。采用可编程电源在电流互感器上展开试验,验证了其可行性。与工频开路退磁法相比,本文所述的退磁方法具有退磁效果好、时间短,退磁电源电压低、容量小的优点。

龙海凤[3](2017)在《容性耦合等离子体放电在纳米材料处理过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等离子体作为物质的第四态,以它独特的形式存在于整个宇宙中。低温等离子体由于具有很好的可操控性和化学活性,并且能在较低的温度下获得较高能量的活性粒子和基团,因此广泛应用在芯片刻蚀、微机械制造和纳米材料加工等领域。随着等离子体放电参量的改变,轰击基板的离子能量和通量也随着改变。通过调节放电气压与功率也可以控制等离子体中带电粒子的能量和通量,使其能更好地处理材料。为了更好的了解等离子体放电中的物理过程和各个放电参数对等离子体参量的影响,首先,对容性耦合等离子体放电进行了有限元模拟,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提高等离子体放电的频率,放电压强和射频偏压可以有效地提高等离子体密度、能量和通量。接下来采用氩等离子体放电对Co3O4和石墨烯两种混合纳米材料进行处理,通过对不同放电条件下处理的材料进行表征分析,找出了最佳的等离子体加工参数即:容性耦合等离子体装置的放功率为60 W,放电压强为5 Pa,放电时间为5 h。扫描电镜显示Co3O4纳米颗粒和石墨烯纳米片层经等离子体处理后由混合状态变成了 Co3O4纳米颗粒均匀随机地嵌入到整个石墨烯纳米片层的状态,形成了具有独特结构的Co3O4纳米颗粒和石墨烯纳米片层的复合型材料,通过XRD分析在这个过程Co3O4纳米颗粒和石墨烯纳米片层的基本结构没有改变。之后,将这种复合型纳米材料作为阳极电极材料应用于锂电池中。经过对其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测量和分析,这种锂电池的比容量可在0.1 C时可以达到1369 mAhg-1,电池在充电放电50个循环以后仍可稳定地维持在1269 mAhg-1。在大电流8C下,充电时间缩短为8min,充电初始比容量为187 mAhg-1g,经过1000个循环后放电容量仍然可以稳定地达到约210 mAhg-1。

段新宇[4](2016)在《多级电磁成形装备及其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认为电磁成形是一种极具前途的新型成形方式。电磁成形的发展带动了电磁成形装备的发展。国际国内的电磁成形研究多为单级电磁成形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实验室牵头申报的973项目“多时空脉冲强磁场成形制造基础研究”,首次开展了多级电磁成形研究,为满足项目实际需求,本设计研发了高精度多级电磁成形装备及其配套的控制系统。本文首先研究了RLC电磁成形电路和改进的RLC电磁成形电路,分析了电路参数对电流波形的影响,以及波形参数对成形效果的影响,并对电流波形进行了仿真研究,根据分析结果对单级电磁成形主电路进行了选型,并根据单级电磁实验的需求,以DSP为核心研发了单级电磁成形控制系统。在单级成形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两级电磁成形电路和两级电磁成形实验电流波形的匹配问题,明确了两级电磁成形装备及其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并在单级电磁成形控制系统的现有成果上,增加了由DSP+FPGA核心组成的高精度多路时序触发脉冲模块,研发了层级式结构的多级电磁成形装备及配套的时序控制系统,并对该系统多级时序触发的相对延时误差进行了理论分析。多级时序控制系统能完成多级实验的触发控制、电流电压波形采集、充电机控制和故障保护。同时,多级时序控制系统也保留了单级控制的能力,能够单独进行单级实验放电。最后,本文进行了单级电磁成形和多级电磁成形的实验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实验波形和仿真得到的波形,验证了多级电磁成形装备及其控制系统完全满足实验设计要求,能够为多级实验提供精确的时序触发控制和数据波形采集。

刘兴安[5](2015)在《利用电磁感应加热的钢包出钢技术工业应用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钢包的顺利开浇是保证连铸生产正常运转的重要环节。新型电磁出钢技术使用与钢液成分相同或相近的Fe-C合金颗粒代替引流砂,通过置入钢包底部的感应加热线圈来加热水口内的Fe-C合金颗粒并使其迅速熔化,从而实现钢包自动开浇的目的。与传统的出钢方式相比,电磁出钢技术不仅避免了引流砂对钢液及环境的污染、提高了钢液的洁净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铬矿资源短缺的局面,而且该技术可以使钢包的自开浇率达到100%、减少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了将电磁出钢技术的实验室研究成果应用于工业生产之中,本文结合某钢厂连铸生产所用ll0t钢包的出钢工艺流程,首先,利用数值计算和工业实验的方法考察了电磁出钢技术工业化的两个必要条件(Fe-C合金对钢液的封堵作用和感应加热装置对Fe-C合金的熔化效果),得到一组电磁出钢系统用感应加热装置的设计参数。其次,根据上述设计参数制造了一套适用于某钢厂连铸生产用ll0t钢包的电磁出钢系统,并通过数值模拟和工业实验的方法验证了该系统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再次,根据某钢厂的工艺要求设计了一套电磁出钢系统改造方案并以此方案为纲完成系统的组装及调试。最后,制定了一套适用于电磁出钢系统的钢包开浇工艺,完成了大型工业实验前的所有准备工作,并取得初步成功。本文所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接砂法”和“倒钢法”工业实验分别考察了 Fe-C合金的封堵效果、Fe-C合金封堵层的位置及厚度。研究结果表明,填充在水口内的Fe-C合金颗粒在高温钢液的作用下能够形成封堵层,并有效地起到对钢液的封堵作用;调整Fe-C合金的成分、尺寸和形状均可有效地提高封堵层的底面位置;当使用10#钢制成的圆柱状(直径,2.0mm;高,2.0mm)Fe-C合金时,封堵层底面与上滑板顶面之间的距离为231mm、封堵层的厚度为130mm、封堵层的顶面与水口座砖顶面之间的距离为154mm,满足线圈的布置对Fe-C合金封堵层的位置及厚度要求。(2)利用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分别分析了自行设计的电磁出钢系统用1.5t钢包的出钢过程,并对比验证了计算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考察了 110t钢包用电磁出钢系统所使用线圈的工况温度,并通过在线圈内侧及顶部布置一层厚度为20mm、导热系数为0.03W/(m·℃)的隔热材料的方法,使线圈的最高工况温度由1187℃降为467℃,保证线圈可以在高温水口座砖内正常使用。(3)使用数值模拟方法考察了线圈及电源参数对110t电磁出钢系统用钢包开浇效果的影响,经对比后得到一组适用于某钢厂110t钢包的电磁出钢系统所用的感应线圈和电源参数。研究表明,线圈管材为铜质、管材形状为长方形(长为18mm,宽为10mm)、壁厚为2mm、线圈半径为120mm、线圈长度为130mm及线圈与钢液面之间距离为150mm;且电源输出的电流强度为150A及电源频率为16kHz时,系统可以顺利出钢。该参数的确定为后续系统用感应加热线圈及电源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4)根据所得的设计参数制造了适用于某钢厂110t钢包的电磁出钢系统、搭建了系统测试平台,并通过小型工业实验初步考察了该系统的使用效果。考察结果表明,该系统工作120秒后,水口内Fe-C合金封堵层的最低温度值高于1543℃,水口内烧结的Fe-C合金可以顺利熔化,进而初步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电磁出钢系统所用钢包的热稳定性与传统钢包的一致,钢包各内衬材料、置入的隔热材料及感应加热线圈均满足材料的结构安全性要求,进而初步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5)根据某钢厂连铸生产对钢包开浇工艺的技术要求并结合电磁出钢技术自身的特点,设计了一套可将传统钢包出钢系统改造成电磁出钢系统的方案并制定适用于电磁出钢系统的工艺路线。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原出钢系统的改造及电磁出钢系统的组装及调试,最后通过大型工业实验进一步验证了所设计的电磁出钢系统的可靠性和可行性。该部分工作的完成为日后的大型工业实验及电磁出钢技术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班泉聚[6](2009)在《基于熔池功率平衡的矿热炉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矿热炉是生产铁合金的主要设备,对其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对矿热炉进行控制策略的研究和自动化技术改造,对企业的增产降耗,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就是以矿热炉为背景,结合矿热炉工艺技术的发展趋势,在对国内外矿热炉节能、降耗技术等综合分析,对重要设备的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设计了矿热炉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构建了矿热炉控制系统,探讨和研究了相关控制算法在矿热炉控制中的应用。首先,在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系统应用背景,提出了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并对系统设计方法与功能进行了规划和描述。其次,由于矿热炉是一个具有较强非线性、时变性和强藕合的被控对象。针对当前采用电流作为控制量的弊端,在分析矿热炉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对当今国内外先进的矿热炉控制技术进行了优化、组合,将低频电源技术应用到矿热炉控制系统中,解决了矿热炉短网阻抗不相同引起的功率不平衡现象,同时用高精度的罗氏线圈电流互感器采集短网电流,并采用智能控制算法保障了控制三相熔池功率平衡的实现。接着,在控制系统设计中,针对矿热炉生产工艺流程的特点,设计了由上位机(PC)和下位机(PLC)构成的控制系统方案。上位机采用WINCC软件,提供了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了监控应用程序,完成系统和实时数据管理、显示、报警及监控等功能;下位机采用具有模块化结构的西门子S7-300可编程控制器,完成系统实时数据采集和对生产流程及工艺参数的控制。最后,在矿热炉控制的核心——电极调节方面,由于矿热炉非线性和时变性的特点,单纯的采用传统PID控制器难以取得好的控制效果。为了提高系统的控制效果和控制精度,本系统采用了模糊-PID算法,并根据模糊控制原理和PLC的特点,设计了FUZZY-PID控制器,并对其工作原理和设计过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模糊控制在PLC中的实现方法。给出了基于西门子S7-300PLC的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和程序设计设计流程图。

聂立新,袁进禹[7](2007)在《低频电源在工业硅电炉上的应用探讨》文中认为针对目前我国工业硅行业生产能耗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以减少短网电抗,降低能耗的新型供电方式即以低频电源为工业硅炉供电,并从理论上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证,提出了低频电源技术在工业硅电炉上应用的优势。

易灵芝,朱建林,范律,谭平安,李志勇[8](2004)在《全数字式变频电源装置中晶闸管触发角的计算》文中研究表明在全数字三相交 -交变频电源装置中 ,功率开关的通 /断控制是整个系统的关键环节 ,晶闸管触发角的计算至为重要且难度较大 .文中利用Delphi对新研制的全数字三相交 -交变频电源装置中触发角进行计算与验证

嵇中安[9](2004)在《一种新型节能低频电源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一种利用大规模专用集成电路研制的低频电源 ,论述了三相低频信号的产生和零电流的检测方法

宋婀娜[10](2003)在《智能型可控硅低频电源》文中认为本设计以交-交变频技术为基础,叙述了智能型可控硅低频电源的主电路和各单元控制电路的构成、功能、和设计原则及其在矿井提升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设计中采用单片机控制可控硅的触发脉冲,实现数字化控制,并利用MITEL公司的三相PWM交流电机脉宽调制芯片SA866AE,成功研制了交-交频器中的低频信号发生器装置,效果良好;此外利用用光电检测元件进行系统零电流的检测,尽可能地缩短换相死区,防止电流发生畸变,成功地解决了原有低频电源系统中存在的两大难题。

二、一种新型节能低频电源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新型节能低频电源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DSP控制的33000kVA直流矿热炉供电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与现状
        1.2.1 国内外矿热炉直流供电发展历程
        1.2.2 国内外矿热炉供电技术现状
    1.3 论文涉及研究的技术难点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矿热炉供电方案的比较与选用
    2.1 矿热炉供电系统简介
        2.1.1 矿热炉系统的工艺简介
        2.1.2 矿热炉供电系统的主要电气设施
    2.2 矿热炉交流供电系统
        2.2.1 矿热炉交流供电原理
        2.2.2 矿热炉交流电源可采取的主电路方案分析
        2.2.3 技术难点
    2.3 矿热炉直流供电系统
        2.3.1 矿热炉直流供电原理
        2.3.2 矿热炉直流供电优势
        2.3.3 矿热炉直流电源可采取的主电路方案及优缺点对比
        2.3.4 可采取的整流电路结构特点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矿热炉直流供电主电路设计
    3.1 主电路原理图设计
    3.2 变压器设计及参数计算
    3.3 主电路主要参数计算及关键元器件的选型
    3.4 电源主电路冷却方式
    3.5 均流问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矿热炉直流电源控制系统设计
    4.1 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4.2 TMS320F2812 芯片介绍
    4.3 DSP控制系统结构
    4.4 DSP软件流程设计
    4.5 DSP外围电路设计
        4.5.1 输入给定调理电路
        4.5.2 电流采样调理电路
        4.5.3 电压采样调理电路
        4.5.4 同步信号采样电路
        4.5.5 触发脉冲形成单元
        4.5.6 触发脉冲隔离放大电路
    4.6 保护电路设计
        4.6.1 过电压保护
        4.6.2 过电流保护
        4.6.3 过热保护
        4.6.4 缺相保护
    4.7 监控系统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设计验证与实验
    5.1 试验调试样机介绍
    5.2 电源调试
        5.2.1 安装时的检查
        5.2.2 调试前的检查
        5.2.3 主电路调试
        5.2.4 控制单元调试
        5.2.5 触发脉冲的移相调试
        5.2.6 触发脉冲调试
    5.3 实验结果与波形
    5.4仿真实验
    5.5均流实验
        5.5.1 均流调试的具体步骤
        5.5.2 均流调试的方法
        5.5.3 均流测试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论文所做的工作
    6.2 结论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铁磁元件空载特性低频测量方法和剩磁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铁磁元件空载特性测量研究现状
        1.2.2 铁磁元件剩磁测量及退磁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铁磁元件铁心损耗低频测量方法
    2.1 铁磁元件的基本结构
        2.1.1 铁心
        2.1.2 绕组
    2.2 铁磁元件铁心损耗的组成与计算
    2.3 铁磁元件铁心损耗测量方法
        2.3.1 铁磁元件空载等效电路
        2.3.2 传统工频测量法
        2.3.3 低频折算测量方法
    2.4 铁心损耗低频测量方法试验验证
        2.4.1 试验装置及方法
        2.4.2 电流互感器试验
        2.4.3 单相变压器试验
        2.4.4 试验结论
    2.5 低频法与工频法试验电源容量比较
    2.6 本章小结
3 变压器空载电流谐波低频测量方法
    3.1 变压器空载电流谐波产生的原理
    3.2 空载电流谐波含量低频测量的补偿算法
    3.3 空载电流谐波低频测量方法仿真分析
        3.3.1 单相变压器仿真模型建立
        3.3.2 仿真结果分析
    3.4 空载电流谐波低频测量方法试验验证
        3.4.1 试验装置与方法
        3.4.2 试验测量结果分析
    3.5 仿真与试验结果比较
    3.6 本章小结
4 铁磁元件励磁特性低频测量方法
    4.1 铁磁元件励磁特性工频测量方法
    4.2 铁磁元件励磁特性低频补偿折算方法
    4.3 低频励磁特性测量方法试验研究
        4.3.1 互感器试验
        4.3.2 单相变压器试验
    4.4 本章小结
5 互感器剩磁测量及退磁方法
    5.1 互感器剩磁产生原因
    5.2 互感器初始剩磁通测量方法研究
        5.2.1 初始剩磁通测量原理
        5.2.2 试验装置及方法
        5.2.3 测量结果与分析
    5.3 互感器退磁方法
        5.3.1 幅值减小的低频方波源退磁
        5.3.2 脉宽变小的方波源退磁
        5.3.3 极性变化的脉冲源退磁
    5.4 互感器退磁试验验证
        5.4.1 试验装置与平台
        5.4.2 幅值变小的方波源退磁结果
        5.4.3 脉宽变小的方波源退磁结果
        5.4.4 极性变化的脉冲源退磁结果
        5.4.5 几种退磁方法比较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技成果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3)容性耦合等离子体放电在纳米材料处理过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等离子体的定义
    1.2 等离子体的分类
        1.2.1 按存在分类
        1.2.2 按电离度分类
        1.2.3 按粒子密度分类
        1.2.4 按热力学平衡分类
    1.3 等离子体的性质
    1.4 等离子体源
    1.5 等离子体的应用
        1.5.1 等离子体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1.5.2 等离子体在环境领域的应用
        1.5.3 等离子体在光学领域的应用
        1.5.4 等离子体在材料领域的应用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安排
第2章 等离子体放电性能的研究
    2.1 容性耦合等离子体的放电原理
    2.2 等离子体放电的有限元模拟
        2.2.1 一维有限元模拟
        2.2.2 二维有限元模拟
第3章 等离子对材料的处理
    3.1 纳米材料
        3.1.1 纳米材料
        3.1.2 纳米材料的发展
        3.1.3 纳米材料的应用
        3.1.4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3.2 等离子体处理材料的实质
    3.3 等离子体处理纳米材料
        3.3.1 等离子体处理纳米材料的优势
        3.3.2 等离子体技术的应用
        3.3.3 实验中等离子体对等离子体处理纳米材料的条件
第4章 等离子体处理的Co_3O_4和石墨烯复合型纳米材料作为锂电池阳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4.1 锂电池的发展
    4.2 锂电池材料
    4.3 实验
        4.3.1 纯Co_3O_4纳米颗粒的合成
        4.3.2 石墨烯纳米片层的合成
        4.3.3 Co_3O_4和石墨烯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
        4.3.4 复合材料的性能
        4.3.5 电池的制备与测量
    4.4 结果与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总结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4)多级电磁成形装备及其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电磁成形的发展历史
    1.3 电磁成形装备的发展历史
    1.4 课题来源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2 单级电磁成形装备的主电路研究
    2.1 RLC单级成形电路
    2.2 改进的RLC单级成形电路
    2.3 单级电磁成形主电路选型
3 单级电磁成形装备控制系统研制
    3.1 设计方案
    3.2 单级电磁成形装备硬件研发
    3.3 单级电磁成形装备的软件设计
4 多级电磁装备的主电路研究
    4.1 两级双线圈电磁成形电路
    4.2 两级单线圈电磁成形电路
    4.3 两级电磁成形电路特点与控制需求
5 多级电磁成形装备控制系统研制
    5.1 设计方案
    5.2 多路时序触发设计硬件连接
    5.3 FPGA软件设计
    5.4 DSP软件与上位机软件设置
    5.5 误差分析
6 实验测试与分析
    6.1 单级放电实验
    6.2 两级双线圈放电实验
    6.3 两级单线圈放电实验
    6.4 实验结果分析
7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利用电磁感应加热的钢包出钢技术工业应用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章 序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钢铁工业的现状
        1.1.2 我国钢铁工业的不足
        1.1.3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趋势
    1.2 传统的钢包出钢技术
        1.2.1 钢包出钢技术简介
        1.2.2 钢包出钢技术发展历程
        1.2.3 现用的钢包出钢技术的不足
    1.3 新型电磁出钢技术
        1.3.1 新型电磁出钢技术简介
        1.3.2 电磁出钢技术的研究现状
        1.3.3 电磁出钢技术的发展及难题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
    2.1 本文的研究方法
        2.1.1 工业试实验及数值计算研究的优缺点
        2.1.2 研究方法的确定
    2.2 本文的技术手段
        2.2.1 实验部分
        2.2.2 模拟部分
第三章 Fe-C合金封堵层的厚度与固液界面位置研究
    3.1 引言
    3.2 Fe-C合金封堵层位置的测量方法
        3.2.1 实验方法介绍
        3.2.2 钢液的温度选择
    3.3 Fe-C合金的封堵效果的检验
    3.4 Fe-C合金封堵层底面位置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Fe-C合金成分对封堵层位置的影响
        3.4.2 Fe-C合金颗粒尺寸对封堵层位置的影响
        3.4.3 Fe-C合金颗粒形状对封堵层位置的影响
    3.5 Fe-C合金封堵层的位置与厚度确定
    3.6 小结
第四章 电磁出钢系统用加热系统的设计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实验方法
        4.2.2 模拟方法
        4.2.3 模型验证
    4.3 线圈的布置方式与参数设计
        4.3.1 线圈的布置方式
        4.3.2 感应加热线圈的设计
    4.4 电源的设计
        4.4.1 电流强度的确定
        4.4.2 电源频率的确定
    4.5 小结
第五章 电磁出钢系统可行性及可靠性分析
    5.1 引言
    5.2 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5.2.1 实验方法
        5.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 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5.3.1 系统未工作时
        5.3.2 系统工作时
    5.4 小结
第六章 电磁出钢系统的工业中试实验验证
    6.1 引言
    6.2 系统的施工方案设计
        6.2.1 方案设计的原则
        6.2.2 钢包的改造方案
        6.2.3 座砖的改造方案
        6.2.4 电源的布置方案
    6.3 装置的准备及系统的安装
        6.3.1 装置的准备
        6.3.2 系统的安装
    6.4 电磁出钢工艺流程设计
    6.5 系统的可靠性和可行性测试
        6.5.1 系统的可靠性测试
        6.5.2 系统的可行性测试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技术展望
        7.2.1 需进一步完善的工作
        7.2.2 技术的前景与展望
主要符号列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作者简介

(6)基于熔池功率平衡的矿热炉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3 国内外矿热炉综合节能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矿热炉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2.1 矿热炉结构
        2.1.1 矿热炉工艺流程
        2.1.2 矿热炉主要电气设备
    2.2 矿热炉节能分析
    2.3 控制方案的优缺点
        2.3.1 一次电流平衡控制方案
        2.3.2 降低电气二次短网阻抗的方案
    2.4 熔池功率平衡矿热炉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2.4.1 熔池功率平衡矿热炉控制系统方案
        2.4.2 熔池功率平衡矿热炉控制系统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矿热炉系统关键控制设备
    3.1 矿热炉有载调压变压器
    3.2 交-交变频设备
        3.2.1 交-交变频原理
        3.2.2 交-交变频设备选型
    3.3 熔池电流互感器
        3.3.1 罗氏线圈电流互感器
        3.3.2 罗氏柔性线圈电流互感器
        3.3.4 罗氏柔性线圈电流互感器选型
    3.4 电极及其调节系统
        3.4.1 电极
        3.4.2 电极调节系统及调节过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矿热炉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1 西门子S7-300硬件构成
    4.2 矿热炉控制系统的设计目标
    4.3 矿热炉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矿热炉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 矿热炉控制系统网络与通信
    5.2 上位机组态软件及功能
        5.2.1 上位机软件
        5.2.2 上位机实现的功能
    5.3 数据采集与处理
        5.3.1 数据采集处理模块中模拟量的处理
        5.3.2 软件滤波模块的设计
    5.4 S7-300的编程软件
        5.4.1 STEP7标准软件包组成和功能
        5.4.2 S7-300系列PLC的程序结构与编程语言
    5.5 矿热炉控制系统中PLC程序设计
        5.5.1 PLC程序的整体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电极调节的控制算法及PLC程序实现
    6.1 矿热炉电极调节的控制方式
    6.2 PID控制及其优缺点
        6.2.1 PID控制
        6.2.2 PID控制算法在应用中的问题
    6.3 模糊控制
        6.3.1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6.3.2 模糊控制系统的组成及结构分析
        6.3.3 模糊控制的优缺点
    6.4 FUZZY-PID控制器
        6.4.1 FUZZY-PID控制器的设计
        6.4.2 FUZZY-PID控制器的设计步骤
        6.4.3 FUZZY-PID控制器在PLC中的实现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页1 矿热炉控制系统开关柜及现场照片
附页2 矿热炉控制系统电气回路图

(8)全数字式变频电源装置中晶闸管触发角的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 交-交变频器工作原理
    1.1 主回路结构和工作原理
    1.2 可控硅触发控制原则
2 用Delphi计算可控硅触发角
3 仿真实验结果
4 结束语

(10)智能型可控硅低频电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引言
2 概述
    2.1 交-交变频调速的应用范围和发展概况
    2.2 交-交变频器原理
    2.3 矿井交流提升机概况及课题来源
3 可控硅无环流低频电源系统设计
    3.1 主电路设计及参数选择
    3.2 低频信号发生器设计
    3.3 零电流检测电路
    3.4 数字触发脉冲的产生与计算
    3.5 调节电路设计
    3.6 检测单元电路设计
    3.7 换相逻辑单元电路设计
    3.8 继电器板工作原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一种新型节能低频电源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DSP控制的33000kVA直流矿热炉供电系统研究[D]. 闫泽宇.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2]铁磁元件空载特性低频测量方法和剩磁测量方法研究[D]. 刘鑫. 重庆大学, 2017(06)
  • [3]容性耦合等离子体放电在纳米材料处理过程中的应用[D]. 龙海凤. 东北大学, 2017(02)
  • [4]多级电磁成形装备及其控制系统研究[D]. 段新宇.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1)
  • [5]利用电磁感应加热的钢包出钢技术工业应用的可行性研究[D]. 刘兴安. 东北大学, 2015(07)
  • [6]基于熔池功率平衡的矿热炉控制系统研究[D]. 班泉聚. 武汉理工大学, 2009(09)
  • [7]低频电源在工业硅电炉上的应用探讨[J]. 聂立新,袁进禹. 轻金属, 2007(09)
  • [8]全数字式变频电源装置中晶闸管触发角的计算[J]. 易灵芝,朱建林,范律,谭平安,李志勇.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4(04)
  • [9]一种新型节能低频电源的研制[J]. 嵇中安. 煤炭技术, 2004(01)
  • [10]智能型可控硅低频电源[D]. 宋婀娜.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3(01)

标签:;  

新型节能低频电源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