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转录因子-κB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增强及其意义

核转录因子-κB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增强及其意义

一、原发性肝细胞癌中核转录因子-κB表达增强及其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凌海瑞[1](2021)在《基于NF-κB通路探讨不同浓度IL-33对人肝癌Huh-7细胞的侵袭、凋亡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经过不同浓度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影响后对人肝癌Huh-7细胞的侵袭、凋亡影响。方法:(1)体外培养人肝癌Huh-7细胞,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Huh-7细胞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1)空白对照组(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20ng/L组(加入IL-33,终浓度为20ng/L)、(3)40ng/L组(加入IL-33,终浓度为40ng/L)、(4)60ng/L组(加入IL-33,终浓度为60ng/L)、(5)ant-ST2L组(加入ST2L拮抗剂,终浓度为10ng/m L);(2)采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不同浓度IL-33及ST2L拮抗剂处理24h后对人肝癌Huh-7细胞侵袭的影响,检测各组进入到小室下层膜的细胞;(3)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IL-33及ST2L拮抗剂处理24h后对人肝癌Huh-7细胞凋亡的影响,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数目;(4)采用q RT-PCR检测不同浓度IL-33及ST2L拮抗剂处理24h后对人肝癌Huh-7细胞NF-κBm RNA表达的影响,检测各组细胞NF-κB m RNA表达量;(5)采用Westen blot检测不同浓度IL-33及ST2L拮抗剂处理24h后对人肝癌Huh-7细胞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检测各组细胞NF-κB蛋白表达量。(6)各实验结果数据收集整理后使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实验数据,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比较多个样本均数间,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Transwell侵袭实验显示,经IL-33(20ng/L、40ng/L、60ng/L)处理后,细胞侵袭数显着低于对照组,并且随着IL-33浓度的提高,细胞侵袭数量减少(P<0.01),而经ST2L拮抗剂处理后,细胞侵袭数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2)凋亡实验显示,IL-33不同浓度组干预后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或P<0.01),并且凋亡率随着IL-33作用浓度的增高而降低,ST2L拮抗剂组干预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3)q RT-PCR分析显示,经IL-33(20ng/L、40ng/L、60ng/L)处理后,NF-κBp65的m 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上调(P<0.01),经ST2L拮抗剂处理后,NF-κBp65的m 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调(P<0.01);(4)Westen blot实验结果显示,经IL-33(20ng/L、40ng/L、60ng/L)处理后,NF-κBp65的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P<0.01),而经ST2L拮抗剂处理后,NF-κBp65的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结论:(1)IL-33能明显降低人肝癌Huh-7细胞的侵袭能力,并抑制其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2)IL-33可使人肝癌Huh-7细胞中NF-κBp65的m RNA及蛋白表达增加。(3)IL-33可能通过结合ST2L,激活NF-κB通路,抑制人肝癌Huh-7细胞的侵袭和凋亡。

陈琼锋[2](2021)在《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4对肝癌细胞生物行为学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肝癌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中75%至85%的原发性肝癌为肝细胞癌。肝细胞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肝炎病毒感染,由于全球对肝炎病毒的传染控制力度加大,使其发病率保持稳定,但肝癌的死亡率却在逐年上升,主要原因是分子机制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难以实施靶向治疗。Akt作为肿瘤生长的重要分子,受促癌因子和癌基因的调控,他的生物学功能与mTORC1和mTORC2的参与密不可分。一方面,Akt的许多生物学功能由mTORC1介导,后者磷酸化S6K1,调节蛋白质合成;另一方面,Akt与血清葡萄糖激酶(SGK)和蛋白激酶C(PKC)一样作为底物,其活性受mTORC2调节。研究发现,PEBP4在许多癌组织中上调,并发挥促癌作用;另外,有报道显示PEBP4与Akt结合并参与其活性调节。然而,PEBP4与Akt-mTOR在肝癌中的相互作用尚未见报道,故成为本课题的研究重点,结果将为肝细胞癌的治疗提供分子靶点。实验方法:1.观察PEBP4对肝癌细胞生物行为学的影响(1)免疫组化:检测肝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EBP4的表达;(2)Western blot(WB)和qPCR:比较正常肝细胞(LO2)和恶性程度相对不同的肝癌细胞系,包括低恶性程度:MHCC97L,中度恶性程度:He PG2,SMMC-7721,高恶性程度:MHCC97H和HCCLM3中PEBP4的表达情况;(3)构建稳定细胞系:用sh RNA-PEBP4和PCMV6-PEBP4分别敲低MHCC97H细胞和过表达MHCC97L细胞中的PEBP4,WB和qPCR验证细胞系的成功构建;(4)通过CCK8,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敲低和过表达PEBP4对肝癌细胞生长能力的影响;(5)采用划痕实验,Transwell检测敲低和过表达PEBP4对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6)皮下植瘤实验:在裸鼠皮下(腋窝)接种肝癌细胞,体内观察敲低和过表达PEBP4对肝癌细胞生长能力的影响;(7)肺转移模型构建:通过裸鼠尾静脉接种肝癌细胞,检测敲低和过表达PEBP4对肝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2.观察PEBP4对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1)WB检测敲低和过表达PEBP4细胞中Akt/mTOR信号通路的变化;(2)IGF-1刺激敲低PEBP4的MHCC97H细胞,WB检测Akt/mTOR信号通路的变化;(3)Akt腺病毒(Akt-S473D)感染敲低PEBP4的MHCC97H细胞,WB检测Akt/mTOR信号通路的变化;(4)Akt抑制剂MK-2206处理过表达PEBP4的MHCC97L细胞,WB检测Akt/mTOR信号通路的变化。3.探讨PEBP4、Akt/mTOR信号通路在肝癌细胞生物行为学中的作用(1)Akt-S473D感染敲低PEBP4的MHCC97H细胞,采用CCK8、Transwell分别检测肝癌细胞的生长、迁移和侵袭能力;(2)Akt抑制剂MK-2206处理过表达PEBP4的MHCC97L细胞,CCK8、Transwell分别检测肝癌细胞的生长、迁移和侵袭能力。4.观察PEBP4对EMT的影响(1)WB检测敲低和过表达PEBP4细胞系中EMT的变化;(2)免疫荧光检测敲低和过表达PEBP4细胞系中E-cadherin和N-cadherin的变化;(3)IGF-1刺激敲低PEBP4的MHCC97H细胞,WB检测EMT的变化;(4)Akt-S473D感染敲低PEBP4的MHCC97H细胞,WB和免疫荧光检测EMT的变化;(5)Akt抑制剂MK-2206处理过表达PEBP4的MHCC97L细胞,WB和免疫荧光检测EMT的变化。5.探讨PEBP4、Akt、mTOR之间的关系(1)免疫共沉淀检测MHCC97H细胞中PEBP4、Akt、mTOR之间的关系;(2)用N-myc-PEBP4转染HEK293T细胞,免疫共沉淀方法检测PEBP4、Akt、mTOR之间的关系;(3)在敲低PEBP4细胞系中,采用免疫共沉淀检测PEBP4、Akt、mTOR之间的关系;(4)siRNA-mTOR转染HEK293T细胞后,采用免疫共沉淀检测Akt、mTOR、PEBP4之间的关系。结果:1.PEBP4对肝癌细胞生物行为学的影响(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癌旁组织中PEBP4表达偏低,癌组织中PEBP4表达偏高;(2)WB和qPCR结果表明,与正常肝细胞(LO2)和恶性程度低的肝癌细胞(MHCC97L)比较,PEBP4在恶性程度高的肝癌细胞(MHCC97H,HCCLM3)中的表达要高;(3)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表明,敲低PEBP4使肝癌细胞较对照组的生长能力减弱,而过表达PEBP4使肝癌细胞生长能力增强;(4)敲低PEBP4后,划痕实验和Transwell结果显示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减弱,而过表达PEBP4的结果与其敲低相反;(5)皮下移植实验结果表明敲低PEBP4的肝癌细胞在裸鼠体内的生长能力较对照组下降,而过表达PEBP4的结果与其敲低相反;(6)肺转移结果显示:敲低PEBP4的肝癌细胞较对照组在裸鼠肺中形成的结节减少,而过表达PEBP4的结果与其敲低相反。2.PEBP4对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1)与对照组相比,WB结果显示,敲低PEBP4后(a)mTORC2 Ser2481的磷酸化以及mTORC2的底物SGK1、PKCα的磷酸化降低;(b)Akt Ser473和Thr308磷酸化被抑制;(c)Akt调节直接底物RSK2和mTORC1 Ser2448的磷酸化下降;(d)mTORC1介导的p-S6K1表达下降;(e)过表达PEBP4对以上指标的影响结果与敲低PEBP4完全相反;(2)WB结果显示,(a)IGF-1不影响PEBP4的表达;(b)IGF-1不能逆转敲低PEBP4对结果(1)中各指标的影响;(3)Akt-S473D感染敲低PEBP4的MHCC97H细胞后,WB结果发现:(a)Akt-S473D不影响PEBP4的表达;(b)Akt-S473D对PEBP4敲低引起的mTORC2Ser2481磷酸化下调没有影响;(c)Akt-S473D逆转敲低PEBP4对Akt Thr308磷酸化的下调作用;(d)Akt-S473D抵消敲低PEBP4对RSK2和mTOR Ser2448磷酸化的抑制作用;(e)Akt-S473D逆转敲低PEBP4对p-S6K1表达的下调作用。(4)Akt抑制剂MK-2206处理过表达PEBP4的MHCC97L细胞后,WB结果显示:(a)MK-2206对PEBP4的表达没有影响;(b)MK-2206对过表达PEBP4上调mTOR Ser2481、SGK1、PKCα磷酸化没有影响;(c)MK-2206抑制过表达PEBP4对Akt Ser473和Thr308磷酸化的上调作用;(d)MK-2206抑制过表达PEBP4对RSK2和mTOR Ser2448磷酸化的促进作用;(e)MK-2206下调过表达PEBP4对p-S6K1表达的上调作用。3.PEBP4、Akt/mTOR信号通路对肝癌细胞生物行为学的作用(1)CCK8结果显示,Akt-S473D可以部分逆转敲低PEBP4对肝癌细胞生长能力的抑制作用,而MK-2206可以抑制过表达PEBP4对肝癌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2)Transwell结果显示,Akt-S473D可以部分逆转敲低PEBP4对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而MK-2206可以抑制过表达PEBP4对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促进作用。4.PEBP4对EMT的影响(1)WB结果显示,敲低PEBP4上调E-cadherin的表达,且下调N-cadherin,vimentin和integrin的表达,而过表达PEBP4的结果与其敲低相反;免疫荧光检测结果与WB一致;(2)WB结果证明,IGF-1刺激PEBP4敲低的细胞并不能影响EMT等指的变化;(3)WB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Akt-S473D可逆转敲低PEBP4对EMT的作用,且MK-2206可抵消过表达PEBP4对EMT的作用。5.PEBP4、Akt、mTOR之间的关系(1)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无论是在MHCC97H细胞中还是在N-myc-PEBP4转染HEK293T细胞中,都能证明PEBP4,Akt,mTOR之间存在相互作用;(2)在敲低PEBP4细胞系中,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PEBP4与Akt和mTOR之间的相互作用消失,但Akt和mTOR之间的关系仍然存在;(3)siRNA敲除mTOR后,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Akt与PEBP4之间的关系存在,而PEBP4与mTOR之间的关系消失。结论:本实验主要研究PEBP4对肝细胞癌的作用。结果表明,1.PEBP4促进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2.PEBP4促进Akt/mTOR信号通路的活化,籍此调节肝癌细胞的生物行为学;3.PEBP4除了通过Akt发挥功能外,还参与调节其它信号分子,其可能的靶点是mTORC2;4.PEBP4,Akt,mTOR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发挥生物学功能。

郑超然[3](2021)在《Sigma1R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功能影响及肝细胞癌中SNHG1基因调控网络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影响脊髓和大脑运动神经元(Motorneuron,MN)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在疾病过程中患者上(UMN)、下(LMN)运动神经元发生退行性变性,可导致多个脑区(包括大脑皮层运动区、脑干和脊髓部分)中的运动神经元丧失功能,进而影响肌力、呼吸、吞咽等功能,最终致使患者瘫痪以及死亡。ALS引起的神经元功能障碍导致的突触传递异常,神经元兴奋-抑制平衡失衡对于神经元影响深远,因此,了解在ALS病程中脊髓运动神经元是如何受到影响,能否通过其他途径来弥补以改变疾病的病程,能为推进疾病治疗方法的进步提供思路。Sigma1R是一种较小的(仅28 KDa)、高度保守的跨膜蛋白,位于运动神经元突触后C-终末的下池(Subsurfacecisternae),通常特异性地在线粒体相关膜(MAM)区域的内质网膜上富集。在动物体内,Sigma1R选择性高表达于神经系统,尤其是脊髓的运动神经元中。研究显示Sigma1R的缺失突变可导致一种被称为ALS16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或者其它类似的运动神经元缺陷。此外,即使在非Sigma1R突变的病例中,Sigma1R也被发现参与ALS的发病。我们认为,Sigma1R在神经系统中可能参与介导神经发生等一系列过程的调节,并广泛参与疾病病程中的各种细胞过程。我们的前期实验已经验证Sigma1R敲除的大鼠表现出神经损伤相关的表型,随后我们分离大鼠背部的脊髓,采用RNA-seq技术进行对照组(野生型组)和基因敲除组(Sigma1RKnockout组)的转录组学研究。最终得到在Sigma1R-/-中上调的基因为551个,下调的基因为674个。通过Sigma1R敲除后上调基因的KEGG功能富集分析我们发现HVP感染过程和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功能的富集。通过Sigma1敲除后分析下调基因的KEGG功能富集发现钙信号通路和γ-氨基丁酸等相关功能的富集。通过Sigma1R敲除后上调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我们发现,神经元鞘和轴突鞘相关功能的富集。通过Sigma1R敲除后下调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可以检测到大量神经递质和突触相关功能的富集。在对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影响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以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的数量作为体现相应的脊髓目标脑区的功能受损程度的重要指标。尼氏染色结果显示,在敲除Sigma1R基因后,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在六月龄时就已经存在数量减少,细胞体积萎缩的现象,该现象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愈趋严重,在一年龄时神经元的数量显着降低,神经元的胞体体积也显着降低,提示敲除Sigma1R基因后,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会发生进行性的退行,这种现象可能是Sigma1R基因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的重要证据之一。通过对突触囊泡糖蛋白(SV2B)的标记显示,在敲除Sigma1R基因后,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胞体上的兴奋性突触连接数量显着减少,其原因可能与神经元的数量整体减少有关;同时神经元的突触发生和损伤修复功能的弱化也有可能导致神经元突触末梢的发育和维持发生障碍,从而无法将兴奋性突触的数量维持在原本的水平。随后我们使用透射电镜方法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在敲除Sigma1R基因后,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中突触前活性带的长度没有显着变化,突触间隙变宽,突触后致密区显着增厚,提示Sigma1R敲除对神经元突触前释放递质的能力影响不大,但会使突触可塑性降低。电生理技术是研究神经元生理学活动的直接手段。通过对急性分离脊髓脑片进行膜片钳记录,我们得出以下结论,Sigma1R敲除大鼠和野生型大鼠相比:(1)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明显增高,静息膜电位明显降低,膜电阻无显着变化,被给予电流刺激之后所产生的动作电位的最大幅度明显增高。(2)动作电位的幅度略小,峰型更宽,复极化所需要的时间更长,并且后超极化电位更小,指示钾离子流出过程的减慢。(3)激发动作电位的频率普遍更高,指示Sigma1R敲除能使神经元更易兴奋,且兴奋水平更高。(4)PSC频率显着更高,说明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其囊泡释放的数量更多,提示更频繁的突触前活动;而PSC的幅度在两者间没有显着差异,说明两者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突触后受体水平方面差别不大。(5)mEPSC频率略高于野生型,说明在没有动作电位的作用下其囊泡释放的数量更多,提示更频繁的突触前活动;mEPSC幅度显着升高,说明缺失Sigma1R基因的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后受体水平和反应能力的升高;电流峰面积更大,说明突触后对信号接受能力更强。在上述研究之外,我们对肝细胞性肝癌(HCC)患者的GDC数据进行了整理和挖掘,寻找其中关键的lncRNA-miRNA-mRNA网络和竞争性内源RNA(ceRNA)。我们发现SNHG1在HCC患者中过表达。SNHG1的上调与几种主要生物学功能的富集有关,包括细胞增殖,转录和蛋白质结合。小核仁RNA宿主基因1(SNHG1),E2F8(E2F转录因子8),FANCE(FA互补组E)和LMNB2(编码lamin B2)的表达趋势相似。在与SNHG1相关的网络中,SNHG1(对数秩p值=0.0643),E2F8(对数秩p值=0.000048),FANCE(对数秩p值=0.00125)和LMNB2(对数秩p)的高表达水平值=0.0392)与低生存率显着相关。单细胞分析表明,E2F8可能参与肿瘤发生或癌症发展。

陈椿[4](2021)在《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在HBV相关肝病中的差异及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在HBV相关肝病患者中的差异性,同时分析其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为评估患者病情和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2019年9月30日期间初次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310例HBV相关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慢乙肝组111例,乙肝肝硬化组98例,原发性肝癌组101例。收集上述各组病例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结果,比较分析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在不同HBV相关肝病患者中的差异。(2)回顾性分析同时期在外科住院并行肝癌切除手术的10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收集全部患者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结果、临床情况、病理特征,按临床情况和病理特征因素分组,分析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1)慢乙肝组、乙肝肝硬化组、原发性肝癌组三组患者血清中的Ig A、Ig G、Ig M、C3、C4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乙肝肝硬化组的Ig A、Ig G、Ig M含量均高于慢乙肝组和原发性肝癌组(P<0.01),而慢乙肝组和原发性肝癌组Ig A、Ig G、Ig M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组C3、C4含量高于慢乙肝组和乙肝肝硬化组(P<0.01),而乙肝肝硬化组的C3、C4含量又低于慢乙肝组(P<0.01)。(2)血清Ig A、Ig G、Ig M、C3、C4水平在不同性别、AFP组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在HBs Ag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中,补体C3在阳性组水平小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Ig A、Ig G水平和年龄呈正相关(P<0.05),Ig M、C3、C4和年龄无相关性(P>0.05)。(3)在有门脉癌栓和无门脉癌栓组中Ig A、Ig G、Ig M、C3、C4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补体C3和C4在肿瘤>5cm组中的水平大于肿瘤≤5c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补体C3在有肝硬化组中的水平低于无肝硬化组的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Ig A、Ig G、Ig M和BCLC分期无相关性(P>0.05),补体C3、C4水平和BCLC分期呈正相关(P<0.01),Ig G水平和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补体C3水平和分化程度呈正相关(P<0.05),Ig A、Ig M、C4和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1)HBV相关肝病患者的免疫球蛋白Ig A、Ig G、Ig M水平随着肝脏病变的加重而升高;而补体C3、C4水平随着肝脏病变的加重而降低,在原发性肝癌中表现出升高趋势,其具体机制可能与补体对肝癌细胞的免疫抑制有关。(2)免疫球蛋白和肝癌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而补体水平和肿瘤大小、分化程度、BCLC分期存在正相关性,对于评估肝癌患者中的抗肿瘤免疫功能和病情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钟永泷[5](2020)在《KIF18A在肺腺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KIF18A是N型驱动蛋白-8亚家族成员,在大多数人类正常组织中低表达,而在多种恶性肿瘤组织中异常高表达。KIF18A与肿瘤患者恶性病理特征和不良预后相关,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侵袭与转移,很可能是肿瘤基因治疗的新型分子靶点。然而,KIF18A在肺腺癌的研究较少,其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对其深入研究将有助于为肺腺癌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收集肺腺癌组织标本,采用q 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肺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KIF18A表达。分析KIF18A表达与肺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KIF18A表达对肺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挖掘TCGA和GEO数据库的肺腺癌RNA-seq数据,分析KIF18A m RNA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利用慢病毒转染构建KIF18A过表达或干扰表达的肺腺癌细胞株。采用CCK-8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及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周期分布和细胞衰老的影响。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评估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体内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细胞划痕、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体外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KIF18A表达对MMP2/9表达的影响。构建裸鼠体内转移瘤模型,评估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体内转移能力的影响。采用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检测KIF18A表达与肺腺癌EMT的关系。采用western blot实验和TCGA数据库挖掘,分析KIF18A表达与EMT相关指标、MMPs表达的相关性。采用Cancer SEA数据库分析肺腺癌单细胞水平的KIF18A基因功能。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KIF18A表达对Smad2/3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干扰KIF18A表达对TGF-β1诱导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给予TGF-β1或SB431542处理,采用western blot实验验证KIF18A在TGF-β/Smad信号通路中的作用。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KIF18A基因的上游调节性mi RNA。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 R-26b-5p与KIF18A基因的靶向关系。采用q PCR实验和TCGA数据挖掘,分析肺腺癌中的mi R-26b-5p表达水平,及其与KIF18A基因表达相关性和预后价值。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mi R-26b-5p对KIF18A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平板克隆形成、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mi R-26b-5p/KIF18A对肺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肺腺癌组织中KIF18A m RNA和蛋白表达均高于正常肺组织,与患者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生存状况密切相关。KIF18A表达与患者OS负相关,是影响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KIF18A在肺腺癌A549细胞中相对低表达,在PC9细胞中相对高表达,选择这两株细胞构建KIF18A干扰表达或过表达的肺腺癌细胞株。KIF18A过表达促进肺腺癌细胞体内外增殖,而干扰KIF18A表达则抑制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衰老和细胞周期G2/M期阻滞。KIF18A过表达增强肺腺癌细胞的体内外迁移和侵袭能力,而干扰KIF18A表达则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KIF18A过表达促进MMP2/9蛋白表达,而干扰KIF18A表达则抑制MMP2/9蛋白表达。KIF18A过表达促进裸鼠肺脏表面转移结节形成,而干扰KIF18A表达则抑制裸鼠体内肺转移。KIF18A过表达促进肺腺癌细胞发生EMT,而干扰KIF18A表达则抑制EMT过程。肺腺癌单细胞水平下的KIF18A基因功能与增殖、侵袭、转移和EMT相关。KIF18A调节肺腺癌细胞Smad2/3蛋白磷酸化水平。干扰KIF18A表达抑制TGF-β1诱导的A549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干扰KIF18A表达显着抑制TGF-β1诱导的Smad2/3蛋白磷酸化水平。SB431542能够抑制KIF18A过表达引起的Smad2/3蛋白磷酸化。KIF18A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调控EMT相关蛋白和MMP2/9表达。miR-26b-5p是KIF18A基因的上游调节性mi RNA,在肺腺癌组织中低表达,且与KIF18A表达和患者预后负相关。转染mi R-26b-5p模拟物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而KIF18A可逆转mi R-26b-5p对A549细胞增殖和转移的抑制作用。结论:KIF18A在肺腺癌中高表达,是影响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KIF18A增强肺腺癌细胞体内外增殖能力,抑制KIF18A导致细胞凋亡和衰老、细胞周期G2/M期阻滞。KIF18A通过激活TGF-β/Smad信号通路调控EMT和细胞外基质重塑,促进肺腺癌侵袭和转移。mi R-26b-5p直接靶向KIF18A基因调控肺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KIF18A很可能成为肺腺癌治疗的新型分子靶点。

张英英[6](2020)在《lncRNA CYTOR、miRNA378a与FEN1基因共同调控肝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任何类型肿瘤的发生都离不开基因调控的异常,肝细胞癌的发生也不例外,但是如何在众多基因中筛选出与特定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靶基因是肿瘤基因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我们首先采用基因筛选的技术寻找与肝细胞癌发生和发展可能具有直接联系的敏感性基因FEN1,并通过临床和细胞实验进一步验证,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无论是靶向促癌基因还是抑癌基因,均不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遗传基因的转录和蛋白的功能表达还受到真核生物体内多种非遗传物质的影响,包括长链非编码RNAs和microRNAs。接下来我们试图分析lncRNA CYTOR影响肝癌细胞FEN1基因表达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机制,这是文章的第二部分。紧接着深入探讨microRNA-378a影响肝癌FEN1基因表达调控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以及相关信号通路的机制,这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尽管该研究结果不能很好证实 lncRNA CYTOR-microRNA-378a-FEN1是否能够构成竞争性网络调控机制参与肝癌细胞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但是为肝癌的靶向调控理论和临床干预提供了重要思路。最后,第四部分文章分析了原发肝细胞癌FEN1基因表达与细胞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能量代谢以及衰老发生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了肝癌细胞功能障碍与肿瘤间的关系。第一部分 肝癌中FEN1上调与肿瘤进展和预后相关背景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现时往往处于晚期,预后较差。有文献报道FEN1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在肿瘤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的通过对多个肝癌队列中FEN1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进行研究,以探讨FEN1在肝癌进展过程中的作用,为肝癌的诊断和判断预后提供可能的标志物。方法通过TCGA数据库和GEO数据库中肝细胞癌mRNA的表达水平来研究FEN1的表达。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396例肝细胞癌病例的组织芯片进行分析以证实FEN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使用Kaplan-Meier分析、单因素多因素方差分析来探究FEN1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生存率之间的关系。通过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来预测FEN1在肝细胞癌中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用体外试验来探究FEN1在肝癌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结果我们发现FEN1在多个肝细胞癌队列中高表达,无论是mRNA水平还是蛋白质水平。ROC曲线显示FEN1可以用作肝细胞癌的诊断预测因子。同时,高FEN1表达水平的患者比低FEN1表达水平的患者有较短的全因生存期和无复发生存期。更重要的是,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我们发现FEN1表达水平是肝细胞癌患者全因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子,预示着FEN1可能是肝细胞癌的潜在诊断因子。另外,通过体外试验检测c-Myc,Survivin和Cyclin D1的表达,发现FEN1的敲除抑制细胞的增殖和迁移,预示着FEN1通过调控细胞周期和DNA复制通路发挥着癌基因的功能。结论:FEN1是肝细胞癌的癌基因,可以作为诊断和预后标记物。第二部分 lncRNA CYTOR影响肝癌细胞FEN1基因表达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机制背景研究表明,肿瘤基因组95%以上为非编码功能的RNAs,包括微小RNAs(mi RNAs)和长链非编码 RNAs(long non-coding RNAs,lnc RNAs)两类,通过 lnc RNAs-miRNAs-mRNAs形成复杂的关系网络,共同影响DNA分子的转录、翻译以及蛋白功能的表达,在多种疾病,尤其是肿瘤的增殖、分化、侵袭、转移、凋亡及自噬等多种生物学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lncRNAs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被逐渐认识,通过基因芯片、全基因组测序及肿瘤代谢组学等高通量技术可以筛选到与肿瘤密切相关的多种lncRNAs差异性表达,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lncRNAs的靶向miRNAs或mRNAs,通过多种自动化生物富集信息技术探寻在细胞内的主要生物学功能,为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较完整的“反应链”。长链非编码RNA细胞骨架调节剂(Long non-coding RNA cytoskeleton regulator,CYTOR)也称为Linc00152,是首先在肝癌发生的研究中被发现,主要扮演促癌角色增强肝癌细胞的增殖活性,抑制其凋亡进程;在人体肝癌组织中往往表达上调与肿瘤临床TNM分期增加、早期淋巴或血液转移、放化疗耐药性增强、较差的生存预后等有重要联系。CYTOR在其他多种恶性肿瘤,如胃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中也有异常表达,在不同的肿瘤中或上调或下调,发挥不同的作用。考虑可能与组织特性、靶向基因的不同有关。本研究第一部分已经指出,肝癌细胞和组织中FEN1基因表达上调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增强以及临床预后更差有直接关系。因此,我们推测lncRNACYTOR可能影响肝癌细胞FEN1基因的表达,调节细胞的凋亡和自噬活性,进而参与肝癌的发生过程。目的通过人体肿瘤组织和体外细胞实验验证肝癌细胞和组织中CYTOR表达上调能够影响FEN1基因的表达以及细胞的凋亡和自噬活性,为肝癌的发生机制和基因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首先本研究第一部分获得的肝癌患者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CYTOR和FEN1基因表达水平,Pearson检验分析相关性。然后利用肝癌Hep-G2细胞株,体外构建CYTOR上调、下调和空质粒并转染Hep-G2,RT-qPCR法检测转染效率,选择稳定表达的细胞系,培养48h后RT-qPCR法检测细胞FEN1基因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分子Caspase-9、bcl-2和bax蛋白水平,免疫荧光检测自噬小体数量,RT-qPCR法检测自噬基因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A(LC3)mRNA水平。结果肿瘤组织中CYTOR和FEN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earson检验发现,CYTOR和FEN1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空质粒转染组相比,CYTOR上调组Hep-G2细胞中CYTOR和FEN1表达水平显着升高,细胞凋亡率下降,凋亡分子Caspase-9、bcl-2和bax蛋白表达水平降低,自噬小体数量减少,自噬基因Beclin-1和LC3 mRNA表达水平也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YTOR下调组细胞中CYTOR和FEN1表达水平显着降低,细胞凋亡率增加,Caspase-9、bcl-2和bax蛋白表达水平升高,自噬小体数量增多,Beclin-1和LC3 mRNA表达水平也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组织和细胞中lncRNACYTOR表达升高,可能影响FEN1基因表达,进而抑制细胞的凋亡和自噬活性,参与肝癌的发生过程。第三部分 microRNA-378a影响肝癌FEN1基因表达调控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以及相关信号通路的机制背景microRNAs作为真核生物体内广泛分布的一类非编码RNA,被证实在靶向沉默转录基因表达,在多种生理和病理改变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密切相关。经高通量基因测序筛选发现,microRNA-378a(miR-378a)在肝癌组织和细胞中表达上调,与肿瘤的多个临床特征如TNM分期、淋巴结和血液转移、组织分化级别、化疗耐药性以及生存结局具有直接相关性。miR-378a可能通过靶向沉默一个或多个转录基因参与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调控过程。我们推测miR-378a可能与FEN1基因表达存在靶向调控关系。目的探讨miR-378a在肝癌细胞中表达与FEN1基因的靶向调控关系,是否影响细胞增殖和周期分布、炎症因子表达和血管新生,以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和核转录因子(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机制。方法选择肝癌细胞株Hep-3b和Hep-G2,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准确敲除 miR-378a 基因,构建 PX458-miR-378a-sg RNA1 和 PX459-miR-378a-sg RNA2重组质粒,共转染至Hep-3b和Hep-G2细胞中,培养得到稳定的单克隆细胞株,基因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miR-378a表达进行鉴定。实验分组:Hep-3b和Hep-G2细胞正常培养组(对照组)、miR-378a基因敲除转染Hep-3b和Hep-G2细胞组(miR-378a敲除组),各组分别培养48h后,采用RT-qPCR法检测FEN1基因表达,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炎症因子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血管新生的关键蛋白分子缺氧诱导因子(HIF)-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信号通路TGF-β和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经基因测序和 RT-qPCR 法证实,PX458-miR-378a-sg RNA1 和 PX459-miR-378a-sg RNA2重组质粒共转染Hep-3b和Hep-G2细胞后,miR-378a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达到了基因敲除的目的;并筛选出稳定低表达的单克隆细胞株。培养48h后,与Hep-3b和Hep-G2对照组比较,miR-378a敲除组FEN1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细胞增殖率增加,细胞周期中G2/M期百分比增多,炎症因子IL-6和TNF-α表达水平增加,血管新生蛋白HIF-α和VEGF表达量增加,信号通路TGF-β和NF-κB蛋白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p-3b和Hep-G2对照组间比较、Hep-3b和Hep-G2的miR-378a敲除组间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不明显(P>0.05)。结论miR-378a表达升高可能参与肝癌的发生,通过靶向沉默细胞FEN1基因表达,进而影响细胞增殖活性和分裂周期分布、炎症因子表达和血管新生,可能介导TGF-β和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发挥相关作用。miR-378a或许是肝癌靶向治疗的重要潜力位点。第四部分 原发肝细胞癌FEN1基因表达与细胞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能量代谢以及衰老发生的关系背景我们前期研究已经探讨了 FEN1基因在原发肝细胞癌中存在异常表达,可能与LncRNA-miRNA构成复杂的关系网络,调控细胞的增殖、凋亡、自噬、侵袭和转移等恶性行为。基因的功能表达最终需要落实到细胞的生长和代谢过程中,肝细胞是机体主要的物质和能量代谢场所。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肝癌的发生与2型糖尿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两者可相互作用,促进疾病的发生。高糖环境可增加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多种促癌活性因子表达、糖基化产物对细胞直接产生毒性作用以及强烈的氧化应激反应等。基于此,该研究主要探讨FEN1基因是如何影响肝癌细胞的生长代谢过程的。目的分析原发肝细胞癌FEN1基因表达与细胞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能量代谢以及衰老发生的关系,进一步阐述FEN1基因异常表达与肝癌发生的内在联系。方法选择肝癌Hep-G2细胞株体外培养,实验分成四组:空白对照组、低浓度葡萄糖干预组(1mmol/L)、中浓度组(5mmol/L)和高浓度组(10mmol/L),共同培养72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FEN1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胰岛素抵抗相关蛋白-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肿瘤发生相关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TGF),细胞衰老相关蛋白-β半乳糖苷酶(β-Gal)和缺氧诱导因子(HIF)-lα,细胞内铁死亡通路蛋白质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PX4)表达,放射免疫法检测氧化应激指标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分光光度法检测能量代谢指标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活力以及腺苷三磷酸(ATP)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和低浓度组相比,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肝癌细胞FEN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IG-FBP和AGEs、VEGF和TGF、β-Gal和HIF-1α以及GPX4蛋白表达均显着增加,ROS、SOD、MDA和GSH水平升高,HK和PK活力以及ATP含量也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浓度组上述指标也明显高于中浓度组(P<0.05),但对照组和低浓度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高糖环境能够诱导肝癌细胞FENI基因表达,影响细胞胰岛素抵抗、诱导肿瘤发生、调节细胞衰老机制、影响细胞能量代谢、氧化应激以及铁相关代谢,为肝癌的发生机制和针对性干预提供了重要依据。

刘敏[7](2020)在《唑来膦酸通过miRNA抑制骨肉瘤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miRNA在唑来膦酸抑制骨肉瘤中的表达谱特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目的通过对miRNA在唑来膦酸抑制骨肉瘤中的表达谱特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其潜在miRNA靶基因。方法用CCK8细胞增殖实验分析不同的浓度条件下唑来膦酸对于骨肉瘤U-2OS细胞和MG-63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同时采用Transwell实验探讨唑来膦酸对骨肉瘤U-2OS细胞和MG-63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用有效浓度唑来膦酸处理骨肉瘤细胞后,设置相同条件下的未处理对照组,然后分别收集细胞,运用BGISeq-500测序仪进行RNA-seq转录组学高通量测序,获得差异表达的miRNA和m RNA表达谱数据,然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CCK8实验的结果表明唑来膦酸对骨肉瘤U-2OS细胞和MG-63细胞的增殖可以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这种作用存在浓度依赖性,其抑制U-2OS细胞、MG-63细胞的IC50分别为20μM、50μM处理24h。而采用IC50的处理浓度时间进行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骨肉瘤U-2 OS、MG63细胞的侵袭也被唑来膦酸明显抑制,较未处理对照组相比分别下降43.0%和37.7%(P<0.05)。在唑来膦酸抑制骨肉瘤细胞的过程中,RNA-seq转录组学高通量测序发现了一些差异表达的miRNA及其相对应的靶基因。而进一步进行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相关的miRNA可能有miRNA-423-5p、miR-663a、miR-1237、miR-1247-5p、miR-187、miR-3194,潜在的靶基因可能包括FJX1,KLF2、MAPK7、RHOB。结论唑来膦酸可以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且在其抑制过程中伴随着一些差异表达的miRNA,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差异表达的m RNA。第二部分唑来膦酸处理骨肉瘤细胞后差异表达miRNA的初步验证和大数据分析目的对唑来膦酸处理骨肉瘤细胞后差异表达潜在miRNA进行初步试验验证和大数据分析,明确其后续研究价值。方法荧光定量PCR检测唑来膦酸作用骨肉瘤细胞后潜在靶基因的表达情况,验证其研究价值。利用TCGA数据库获得相关潜在靶基因的表达数据及临床预后数据,采用Kaplan-Meier对FJX1、KLF2、RHOB、MRGPRF进行5年生存率的生存分析。结果PCR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有效浓度的唑来膦酸处理骨肉瘤(U-2OS和MG63)细胞后,miR-1237、miR-187、miR-663a、KLF2 m RNA、RHOB m RNA的表达量均明显上升(P<0.05)。而FJX1 m RNA在U-2OS细胞中表达量下降了75%,在MG63细胞中表达量下降40%,表达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进一步的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5年生存率在FJX1 m RNA高表达组中要较低表达组明显降低,这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其作为致癌基因可能;而在KLF2、RHOB和MRGPRF m RNA高表达组中,5年生存率较低表达组要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其作为抑癌基因可能。结论miR-1237、miR-187、miR-663a以及相关的m RNA(包括FJX1、KLF2、RHOB、MRGPRF)在唑来膦酸抑制骨肉瘤细胞中的差异变化,可能是其潜在调控基因。第三部分miRNA-187通过靶向调节MAPK7调控骨肉瘤增殖和迁移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探讨miRNA-187通过靶向调节MAPK7调控骨肉瘤增殖和迁移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采用q RT-PCR检测骨肉瘤多种细胞株中miR-187的表达量。将miR-187模拟物或NC转染到骨肉瘤细胞中,通过WST-1分析监测SAOS-2细胞的增殖速率和集落形成测定。采用FACS流式细胞仪评估细胞在不同细胞周期阶段的分布。利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评估miR-187过表达后,对骨肉瘤SAOS-2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运用双荧光报告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来证实,miR-187通过靶向调节MAPK7调控骨肉瘤细胞。结果q RT-PCR检测显示miR-187的在骨肉瘤多种细胞株中表达均显着下调,而其中以SAOS-2细胞表达下调最明显,约为8倍。WST-1分析监测结果显示,miR-187的过表达导致了SAOS-2细胞的增殖速率显着下降,细胞的集落形成被抑制了62%(P<0.05)。细胞周期分析显示miR-187的过表达引起G2/M期细胞的积累,同时还伴随细胞周期蛋白B1表达的抑制。划痕实验中,在24h时,miR-187 mimics组细胞愈合宽度明显要比miR-NC组大,彼此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miR-187过表达后,骨肉瘤SAOS-2细胞的侵袭数目较miR-NC转染组减少了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荧光素酶测定结果显示,在转染质粒p GL3-MAPK7′-UTR-WT同时加入miR-187质粒的实验组与加入空质粒的对照组相比,荧光素酶活性显着下调(P<0.05)。而在转染p GL3-MAPK7′-UTR-MUT组质粒同时加入miR-187质粒的实验组与加入空质粒的对照组相比,荧光素酶活性下降无显着差异。蛋白质印迹结果表明:MAPK7在骨肉瘤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人成骨细胞(h FOB 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iR-187的过表达导致SAOS-2细胞中的MAPK7表达被显着抑制。结论miRNA-187是通过靶向调节MAPK7调控骨肉瘤增殖和迁移。

党春艳[8](2020)在《NF-κB、GCLC在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T细胞淋巴瘤(T-cell lymphoma,TCL)组织中核因子-κB(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κB,NF-κB)、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基(glutamate-cysteine ligase catalytic subunit,GCLC)和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调节亚基(Glutamate-cysteine ligase regulatory subunit,GCLM)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1.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甘肃省人民医院通过病理活检首次确诊的TCL患者石蜡包埋的病检标本58例,主要包括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extra-nodal NK/T-cell lymphoma,nasal type,ENKTL)18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lymphadenopathy,AITL)9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PTCL-NOS)12例、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enteropathy type T cell lymphoma,EATL)2例、ALK(+)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K-positive,ALK+ALCL)6例、ALK(-)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K-negative,ALK-ALCL)7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ubcutaneous panniculitis like T cell lymphoma,SPTCL)3例、蕈样霉菌病(Mycosic Fungoides,MF)1例。同时收集同期2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组织作为对照。2.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F-κB在58例TCL患者组织标本及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3.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GCLC和GCLM在TCL组织和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分析两者与T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4.分析TCL组织中GCLC与GCLM的表达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NF-κB在TCL组织和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86%、35.0%,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F-κB的高表达与TCL患者的B症状、Ann-Arbor临床分期、IPI评分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不受患者年龄、性别、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以及病理分型的影响。GCLC和GCLM在TCL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1.03%、34.48%,均高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CLC和GCLM的表达与TCL患者的B症状、Ann-Arbor临床分期、IPI评分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病理分型无关(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TCL组织中GCLC蛋白与GCLM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376,P=0.004)。结论:1.TCL组织中NF-κB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且与B症状、肿瘤分期、IPI密切相关,可能在TCL的发生、发展以及浸润转移等过程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TCL治疗的靶标。2.TCL组织中GCLC和GCLM的表达高于反应性淋巴结增生组织,且均与肿瘤分期、B症状、IPI密切相关。3.GCLC和GCLM在TCL组织中的表达具有相关性,两者相互作用可能在TCL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能为TCL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陈辉[9](2017)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分泌蛋白质组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肝癌病人组织体外培养分泌蛋白,寻找肝癌诊断潜在的候选标志物,通过GO和IPA分析,初步探讨其在肝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并结合病人临床资料,验证差异蛋白在肝癌诊断、复发预测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1.无血清培养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远癌组织,对不同培养时间的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TUNEL(Td T-mediated d UTP Nick-End Labeling)细胞凋亡及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优化获得分泌蛋白的最佳时间。2.iTRAQ联合2D LC-MS/MS)技术分析肝癌组织体外无血清培养分泌蛋白,筛选差异表达分泌蛋白,初步了解肝癌组织分泌蛋白质组学的特征。3.对筛选到的差异表达分泌蛋白进行GO(Gene Ontology)和IPA(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分析。GO分析包括亚细胞定位(Cell component,CC)、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及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分类,IPA分析差异表达蛋白的生物通路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4.收集49例HCC病人术前血清及23例配对健康人血清,平行反应监视(Parallel reaction monitoring,PRM)分析差异分泌蛋白CA2、KRT19在HCC病人和健康人中的血清浓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比较CA 2、KRT 19单独及联合诊断肝癌的能力。另收集82例肝癌病人术后血清标本,ELISA(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检测差异表达蛋白CA 2在肝癌病人中的血清浓度,Logistic回归分析HCC病人血清CA 2浓度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和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生存曲线分析HCC病人血清CA2浓度与肝癌复发以及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1.对肝癌组织进行体外无血清培养并提取分泌蛋白,对不同培养时间的组织进行HE染色,细胞凋亡检测,结果发现肝癌组织培养24小时是提取分泌蛋白的最好时间点。Western Blot检测发现提取的分泌蛋白无胞内蛋白污染。2.iTRAQ联合2D LC-MS/MS技术分析肝癌组织体外无血清培养的分泌蛋白质组学差异,共鉴定出2388种分泌蛋白,这些蛋白符合分泌蛋白的蛋白组学特征。癌组织与远癌组织比较发现36个差异分泌蛋白,其中表达上调14个,表达下调22个;癌旁组织与远癌组织比较发现90个差异分泌蛋白,其中表达上调27个,表达下调63个;两组有24个共同的差异表达蛋白,其中有11个表达上调,13个表达下调。3.对差异分泌蛋白进行GO和IPA分析。癌组织与远癌组织(C/F组)的差异分泌蛋白主要涉及代谢进程、与生长发育相关的进程、肿瘤微环境改变等;癌旁组织与远癌组织(P/F组)的差异分泌蛋白主要涉及代谢进程,特别是含硫化合物的代谢,以及酶抑制等。IPA分析发现C/F组的差异分泌蛋白主要以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为中心的调控网络,P/F组的差异分泌蛋白主要以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丝氨酸激酶(Phosphatidylinosit ol 3 kinase/Serine/threonine kinase,PI3K/AKT)为中心的调控网络,两组共同的差异表达蛋白主要以核转录因子κB(Transcription factor nuclear factor-κB,NF-κB)为中心的调控网络。4.PRM分析差异分泌蛋白碳酸酐酶2(Carbonic anhydrase 2,CA2)、细胞角蛋白19(Keratin,type I cytoskeletal 19,KRT19)在HCC病人和健康人中的血清浓度,结果表明CA2和KRT19肝癌病人的血清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其在正常人血清中的含量。ROC分析CA2和KRT19诊断肝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715和0.728,CA2与KRT19联合诊断肝癌的AUC为0.817(P=0.000),敏感性为67.3%,特异性为87%。ELISA法检测差异表达蛋白CA2在肝癌术后病人中的血清浓度,CA2在肝癌复发病人血清中的浓度显着高于未复发病人(P<0.05)。Logistic回归发现CA2表达与肿瘤数目(P=0.026)和BCLC分期(P=0.042)显着相关,CA2为影响HCC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生存曲线分析发现CA2低浓度的肝癌病人的无复发生存率显着高于CA2高浓度的肝癌病人(P<0.05)。结论1.体外培养肝癌组织并提取分泌蛋白的方法可靠。2.iTRAQ联合2D LC-MS/MS技术可以筛选出一系列原发性肝癌组织相关差异分泌蛋白,这些差异蛋白有望成为肝癌诊断潜在的候选标志物。3.含硫氨基酸代谢紊乱与肝癌的早期发生关系密切,乙醇代谢紊乱在肝癌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CA2、KRT19可能通过ERK、AKT/PI3K、NF-k B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通路促进肝癌的发生发展。4.CA2和KRT19有望成为肝癌诊断的候选标志物;CA2还可用于肝癌病人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及无复发生存率的评估。

黄勇,窦科峰,蒋建利[10](2003)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核转录因子-κB表达增强及其意义》文中指出目的 :研究核转录因子 κB(nucleartranscriptionfactor κB ,NF κB)在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硬化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 6 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2 0例肝硬化、1 0例正常肝组织石蜡包埋标本进行NF κB半定量检测 .结果 :6 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中有 5 2例NF κB阳性表达 (82 .5 % ) ,而肝硬化中NF κB阳性表达率仅为 2 5 % ,二者存在显着性差异 (P <0 .0 1 ) ;低分化癌的NF κB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癌 (P <0 .0 1 ) .NF κB阳性表达率在甲胎蛋白 (alphafetoprotein ,AFP)高表达肝癌组高于AFP低表达组 (P <0 .0 1 ) .NF κB阳性表达率在有淋巴结转移肝癌组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P <0 .0 1 ) .NF κB高表达 ,患者预后不佳 .结论 :NF κB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增强 ,且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AFP水平呈正相关 ,NF κB表达与患者预后相关

二、原发性肝细胞癌中核转录因子-κB表达增强及其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肝细胞癌中核转录因子-κB表达增强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NF-κB通路探讨不同浓度IL-33对人肝癌Huh-7细胞的侵袭、凋亡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系
    1.2 主要试剂
    1.3 仪器设备
    1.4 主要耗材
    1.5 试剂配制
    1.6 实验方法
        1.6.1 细胞复苏
        1.6.2 细胞传代
        1.6.3 细胞冻存
        1.6.4 Transwell 检测细胞侵袭能力
        1.6.5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1.6.6 qRT-PCR检测NF-κB p65 mRNA表达
        1.6.7 Western Blot 检测蛋白的表达
        1.6.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各组人肝癌 Huh-7 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2.2 各组人肝癌 Huh-7 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2.3 qRT-PCR结果
        2.3.1 提取的总RNA浓度、纯度检测
        2.3.2 各组人肝癌 Huh-7 细胞 NF-κB p65m RNA 表达的影响
    2.4 各组人肝癌 Huh-7 细胞 NF-κB p65 蛋白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NF-κB 通路及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2)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4对肝癌细胞生物行为学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引言
    1.1 肝癌基本概况
    1.2 PEBP4 概况
        1.2.1 PEBP4 的结构,分布和功能
        1.2.2 PEBP4 在肿瘤中的作用
        1.2.3 PEBP4 参与的信号通路
    1.3 Akt概况
        1.3.1 Akt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和调节
        1.3.2 Akt与肿瘤
    1.4 mTOR概况
        1.4.1 mTOR复合物
        1.4.2 mTOR信号通路
        1.4.3 mTOR与肿瘤
    1.5 EMT概况
        1.5.1 EMT特征和功能
        1.5.2 诱导EMT因素和相关信号通路
        1.5.3 EMT与肿瘤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 PEBP4 对肝癌细胞生物行为学的影响
    2.1 材料
        2.1.1 实验细胞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实验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1.5 主要试剂配制
    2.2 方法
        2.2.1 免疫组化
        2.2.2 细胞培养
        2.2.3 WB
        2.2.4 qPCR检测组织PEBP4的m RNA表达水平
        2.2.5 质粒扩增:
        2.2.6 sh-PEBP4 敲低 MHCC97H中 PEBP4,构建敲低 PEBP4 的稳定细胞系
        2.2.7 用PCMV6-PEBP4 过表达MHCC97L中的PEBP4,构建过表达PEBP4 的稳定细胞系
        2.2.8 细胞活力测定
        2.2.9 细胞划痕实验
        2.2.10 克隆形成实验
        2.2.11 Transwell实验
        2.2.12 增殖模型构建(皮下移植模型)
        2.2.13 肺转移模型构建
        2.2.14 形态学观察(肺部组织HE染色)
        2.2.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实验结果行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PEBP4 在肝癌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
        2.3.2 构建敲低和过表达PEBP4 的稳定细胞系
        2.3.3 敲低PEBP4 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
        2.3.4 过表达 PEBP4 促进肝癌细胞的生长
        2.3.5 敲低PEBP4 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2.3.6 过表达PEBP4 促进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2.3.7 敲低PEBP4 抑制异体移植瘤的生长
        2.3.8 过表达PEBP4 促进异体移植瘤的生长
        2.3.9 敲低PEBP4 抑制肝癌细胞肺转移
        2.3.10 过表达PEBP4 促进肝癌细胞肺转移
    2.4 讨论
第三部分 PEBP4 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
    3.1 材料
        3.1.1 实验细胞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主要试剂配制
    3.2 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WB检测敲低和过表达PEBP4 细胞系中Akt/mTOR信号通路以及EMT的改变
        3.2.3 免疫荧光检测敲低和过表达PEBP4 细胞系中E-cadherin和N-cadherin的表达
        3.2.4 IGF-1 刺激敲低PEBP4 细胞系,WB检测Akt/mTOR信号通路以及EMT的改变
        3.2.5 Akt抑制剂MK-2206 处理过表达PEBP4 细胞系,WB检测Akt/mTOR信号通路以及EMT的改变
        3.2.6 Akt-S473D感染敲低PEBP4 细胞系,WB检测Akt/mTOR信号通路以及EMT的改变
        3.2.7 Akt-S473D和 Akt抑制剂MK-2206 分别处理敲低和过表达PEBP4细胞系,CCK8 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3.2.8 Akt-S473D和 Akt抑制剂MK-2206 分别处理敲低和过表达PEBP4细胞系,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
        3.2.9 Akt-S473D和 Akt抑制剂MK-2206 分别处理敲低和过表达 PEBP4细胞系,免疫荧光检测E-cadherin和 N-cadherin的表达
    3.3 实验结果
        3.3.1 敲低PEBP4 下调Akt/mTOR信号通路
        3.3.2 过表达PEBP4 上调Akt/mTOR信号通路
        3.3.3 PEBP4 参与Akt/mTOR信号通路活化
        3.3.4 PEBP4 促进Akt/mTOR信号通路活化
        3.3.5 PEBP4 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3.3.6 敲低PEBP4 抑制EMT进展
        3.3.7 过表达PEBP4 促进EMT进展
        3.3.8 PEBP4 可能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调节EMT的进展
        3.3.9 PEBP4 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调节E-cadherin和 N-cadherin的表达
        3.3.10 PEBP4 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EMT的进展
    3.4 讨论
第四部分 探讨PEBP4、Akt、mTOR之间的关系
    4.1 材料
        4.1.1 实验细胞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主要试剂配制
    4.2 方法
        4.2.1 细胞培养
        4.2.2 免疫共沉淀
        4.2.3 N-myc-PEBP4 质粒扩增
        4.2.4 N-myc-PEBP4 转染HEK293T用于免疫共沉淀
        4.2.5 siRNA-mTOR转染HEK293T细胞用于验证siRNA敲低效果
        4.2.6 siRNA-mTOR转染HEK293T细胞用于免疫共沉淀
        4.2.7 Western blot
    4.3 实验结果
        4.3.1 PEBP4、Akt、mTOR之间具有相互作用
        4.3.2 mTOR可能通过Akt与 PEBP4 发生作用
    4.4 讨论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NF-κB 信号通路在肝细胞癌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References

(3)Sigma1R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功能影响及肝细胞癌中SNHG1基因调控网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
Sigma1R 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功能影响
    第一章 背景概述
        1.1 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概述
        1.2 Sigma1R概述
        1.2.1 Sigma1R的发现及其分子药理学特征
        1.2.2 Sigma1R的结构和定位
        1.2.3 Sigma1R的分子功能
        1.2.4 Sigma1R作为配体伴侣
        1.2.5 Sigma1R的人类遗传学研究
        1.3 Sigma1R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1.4 ALS与脊髓运动神经元
        1.5 转录组分析
        1.6 电生理记录在研究神经元特性中的应用
        1.6.1 动作电位
        1.6.2 mEPSC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1.7 神经元功能与神经元膜表面各种通道的关系
    第二章 Sigma1R敲除影响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转录组分析及验证
        引言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试剂配制和用具预处理
        2.2 实验方法
        2.2.1 大鼠组织样本转录组测序分析
        2.2.2 大鼠脊髓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
        2.3 分析结果
        2.3.1 数据产出及质控
        2.3.2 差异基因分析
        2.3.3 上调基因功能注释
        2.3.4 下调基因功能注释
        2.3.5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验证
        2.4 小结与讨论
        2.4.1 上调基因的KEGG富集功能促进神经损伤
        2.4.2 下调基因的KEGG富集功能影响神经的兴奋和抑制过程
        2.4.3 上调基因的GO富集功能增强神经元和外周神经发育
        2.4.4 下调基因的GO富集功能影响神经递质水平和突触功能
    第三章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影响
        引言
        3.1 材料
        3.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3.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试剂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动物的基因组提取
        3.2.2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数量的影响
        3.2.3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突触数量的影响
        3.2.4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
        3.3 实验结果
        3.3.1 Sigma1R敲除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数量和面积都存在变化
        3.3.2 Sigma1R敲除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胞体兴奋性突触数量存在变化
        3.3.3 Sigma1R敲除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电生理学功能特性的影响
        引言
        4.1 材料
        4.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4.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4.1.3 实验所需试剂配制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大鼠脊髓脑片的制备和细胞活力评估
        4.3.2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基本电生理性质的影响
        4.3.3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影响
        4.3.4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特性的影响
        4.3.5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后电流(PSC)的影响
        4.3.6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m EPSC的影响
        4.4 小结与讨论
    总结与展望
肝细胞癌中SNHG1 的表达和基因调控网络的研究
    第五章 背景概述
        5.1 肝癌概述
        5.1.1 肝癌的形成机制
        5.1.2 肝癌相关的部分基因
        5.1.3 肝癌的筛查
        5.1.4 肝癌的治疗
        5.2 肝癌发生与miRNA
        5.2.1 微小RNA
        5.2.2 miRNA沉默基因表达的机制
        5.2.3 miRNA参与癌症发生的机制
    第六章 肝细胞癌中SNHG1 的表达研究
        引言
        6.1 材料
        6.1.1 主要数据库
        6.1.2 主要软件
        6.2 实验方法
        6.2.1 数据下载和组织
        6.2.2 基因表达分析
        6.2.3 功能分析
        6.2.4 代谢通路分析
        6.3 实验结果
        6.3.1 RNA在 HCC中的表达
        6.3.2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6.3.3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调控网络
        6.3.4 肝癌中差异表达基因所影响的代谢通路
        6.4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肝细胞癌中SNHG1 的基因调控网络的研究
        引言
        7.1 实验材料
        7.1.1 主要数据库
        7.1.2 主要软件
        7.2 实验方法
        7.2.1 数据下载和组织
        7.2.2 ceRNA网络分析
        7.2.3 单变量生存分析
        7.2.4 单细胞分析
        7.3 实验结果
        7.3.1 肝癌中的生物相互作用网络
        7.3.2 肝细胞癌共表达基因的单因素生存分析
        7.3.3 血管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SNHG1 相关mRNA的表达
        7.4 小结与讨论
    总结与展望
附表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在HBV相关肝病中的差异及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在HBV相关肝病中的差异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收集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HBV相关肝病患者分布情况
        2.2 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2.3 三组患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差异
    3 讨论
        3.1 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在HBV相关肝病中的对比分析和意义
        3.2 补体C3、C4在HBV相关肝病中的对比分析和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第二部分 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收集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情况
        2.2 病理特征情况
        2.3 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与肝癌临床情况相关性
        2.4 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与肝癌病理特征相关性
    3 讨论
        3.1 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与肝癌临床情况相关性分析
        3.2 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与肝癌病理特征相关性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与肝癌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5)KIF18A在肺腺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驱动蛋白超家族简介
        1.1.1 驱动蛋白分类
        1.1.2 驱动蛋白的结构
        1.1.3 调节蛋白的作用
        1.1.4 微管轨道选择
        1.1.5 驱动蛋白的运动
    1.2 驱动蛋白的作用
        1.2.1 .驱动蛋白在细胞有丝分裂中的作用
        1.2.2 驱动蛋白在疼痛中的作用
        1.2.3 驱动蛋白与其他疾病
    1.3 驱动蛋白与肿瘤
        1.3.1 驱动蛋白与肿瘤发生
        1.3.2 驱动蛋白与肿瘤转移
        1.3.3 驱动蛋白与肿瘤预后
        1.3.4 驱动蛋白与肿瘤耐药
    1.4 KIF18A的研究进展
        1.4.1 KIF18A的结构与功能
        1.4.2 KIF18A与肿瘤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临床标本来源
        2.1.2 病例与标本选择
        2.1.3 病例随访信息
        2.1.4 细胞系来源与培养条件
        2.1.5 实验动物来源与饲养
        2.1.6 伦理审核
        2.1.7 主要仪器、耗材与试剂
        2.1.8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2.2 方法
        2.2.1 临床标本处理
        2.2.2 实时定量荧光PCR
        2.2.3 Western blotting实验
        2.2.4 免疫组织化学
        2.2.5 苏木素-伊红(HE)染色
        2.2.6 细胞传代
        2.2.7 细胞冻存
        2.2.8 细胞复苏
        2.2.9 shRNA慢病毒包装和转染
        2.2.10 慢病毒过表达载体构建
        2.2.11 慢病毒包装
        2.2.12 慢病毒转染
        2.2.13 CCK-8实验
        2.2.14 细胞平板克隆形成实验
        2.2.15 细胞凋亡检测
        2.2.16 细胞周期检测
        2.2.17 细胞衰老检测
        2.2.18 细胞划痕实验
        2.2.19 Transwell迁移实验
        2.2.20 侵袭实验
        2.2.21 裸鼠皮下成瘤模型
        2.2.22 裸鼠体内转移瘤模型
        2.2.23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2.2.24 microRNA预测与筛选
        2.2.25 KIF18A靶基因载体构建
        2.2.26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
        2.2.27 小干扰RNA转染
        2.2.28 TCGA数据库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
        2.2.29 GEO数据库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分析
        2.2.30 单细胞水平的基因功能分析
        2.2.31 数据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KIF18A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3.1 引言
    3.2 结果
        3.2.1 KIF18A在肺腺癌组织中高表达
        3.2.2 KIF18A蛋白表达与肺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2.3 KIF18A高表达与肺腺癌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3.2.4 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KIF18A在肺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3.2.5 基于GEO数据库分析KIF18A在肺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3.3 讨论
第四章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及衰老的影响
    4.1 引言
    4.2 结果
        4.2.1 KIF18A在肺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
        4.2.2 构建KIF18A干扰表达和过表达的肺腺癌细胞株
        4.2.3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4.2.4 干扰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4.2.5 干扰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4.2.6 干扰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衰老的影响
        4.2.7 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体内增殖能力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侵袭与转移能力的影响
    5.1 引言
    5.2 结果
        5.2.1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5.2.2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5.2.3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影响
        5.2.4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体内转移能力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KIF18A通过TGF-β/Smad通路调控肺腺癌EMT、细胞外基质重塑
    6.1 引言
    6.2 结果
        6.2.1 KIF18A促进肺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过程
        6.2.2 肺腺癌单细胞水平的KIF18A基因功能分析
        6.2.3 KIF18A对 Smad2/3 蛋白的表达影响
        6.2.4 干扰KIF18A表达抑制TGF-β1 诱导的肺腺癌细胞迁移与侵袭
        6.2.5 KIF18A参与TGF-β1/Smad信号通路调控
        6.2.6 KIF18A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调控EMT和 MMPs表达
    6.3 讨论
第七章 miR-26b-5p通过靶向调控KIF18A抑制肺腺癌细胞增殖与转移
    7.1 引言
    7.2 结果
        7.2.1 miR-26b-5p是 KIF18A基因候选上游调节性miRNA
        7.2.2 miR-26b-5p靶向调控KIF18A基因表达
        7.2.3 miR-26b-5p和 KIF18A在肺腺癌中的表达与相关性
        7.2.4 miR-26b-5p调控肺腺癌中KIF18A表达
        7.2.5 KIF18A可逆转miR-26b-5p对肺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
        7.2.6 KIF18A可逆转miR-26b-5p对肺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抑制
    7.3 讨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lncRNA CYTOR、miRNA378a与FEN1基因共同调控肝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肝癌中FEN1上调与肿瘤进展和预后相关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第二部分 lncRNA CYTOR影响肝癌细胞FEN1基因表达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机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microRNA-378a影响肝癌FEN1基因表达调控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以及相关信号通路的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原发肝细胞癌FEN1基因表达与细胞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能量代谢以及衰老发生的关系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总结
综述 肝细胞癌(HCC)治疗方法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唑来膦酸通过miRNA抑制骨肉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miRNA在唑来膦酸抑制骨肉瘤中的表达谱特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前言
    第一节 唑来膦酸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唑来膦酸处理骨肉瘤细胞后mi RNA和 m RNA表达谱特征分析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唑来膦酸处理骨肉瘤细胞后差异表达的mi RNA和 m RNA生物信息学分析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唑来膦酸处理骨肉瘤细胞后差异表达miRNA的初步验证和大数据分析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mi RNA-187 通过靶向调节MAPK7 调控骨肉瘤增殖和迁移的作用机制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一) 唑来膦酸对骨肉瘤的作用机制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二) MiRNA在骨肉瘤诊断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NF-κB、GCLC在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临床分期
        1.5 诊断时患者全身症状
        1.6 诊断时患者IPI评分
    2.研究方法
        2.1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2.2 实验操作过程
        2.3 结果判读
    3.统计学分析
结果
    1.NF-κB在T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研究
        1.1 NF-κB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和TCL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1.2 NF-κB的表达与TCL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2.GCLC、GCLM在T细胞淋巴瘤组织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研究
        2.1 GCLC、GCLM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和TCL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2.2 GCLC和 GCLM与T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3 TCL组织中GCLC和GCLM表达的相关性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9)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分泌蛋白质组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1部分 肝癌组织的体外无血清培养体系的构建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部分 肝癌组织分泌蛋白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
    第一章 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肝癌特异标志物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差异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部分 肝癌预警蛋白的验证及临床意义分析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蛋白质组学在肝细胞肝癌研究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10)原发性肝细胞癌中核转录因子-κB表达增强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 1 不同组织中NF-κB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2. 2 NF-κB的表达与肝癌临床病理参数、预后的关系
3 讨论

四、原发性肝细胞癌中核转录因子-κB表达增强及其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NF-κB通路探讨不同浓度IL-33对人肝癌Huh-7细胞的侵袭、凋亡影响[D]. 凌海瑞.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2]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4对肝癌细胞生物行为学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陈琼锋. 南昌大学, 2021(01)
  • [3]Sigma1R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功能影响及肝细胞癌中SNHG1基因调控网络的研究[D]. 郑超然. 武汉大学, 2021(02)
  • [4]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在HBV相关肝病中的差异及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研究[D]. 陈椿.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5]KIF18A在肺腺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D]. 钟永泷. 广西大学, 2020(02)
  • [6]lncRNA CYTOR、miRNA378a与FEN1基因共同调控肝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机制研究[D]. 张英英. 郑州大学, 2020(02)
  • [7]唑来膦酸通过miRNA抑制骨肉瘤的机制研究[D]. 刘敏. 苏州大学, 2020(06)
  • [8]NF-κB、GCLC在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党春艳.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9]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分泌蛋白质组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D]. 陈辉. 福建医科大学, 2017(04)
  • [10]原发性肝细胞癌中核转录因子-κB表达增强及其意义[J]. 黄勇,窦科峰,蒋建利.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3(24)

标签:;  ;  ;  ;  ;  

核转录因子-κB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增强及其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