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银企债务促进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结合

重组银企债务促进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结合

一、重组银企债务促进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结合(论文文献综述)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金融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苏政办发[2021]60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四五"金融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8月31日江苏省"十四五"金融发展规划前言"十四五"时期,是我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自觉践行"争当表率、

马龙[2](2021)在《商业银行支持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机遇与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业银行支持新一轮国企改革,是服务国家战略、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型银企合作关系的重要抓手。本文通过对新一轮国企改革重点领域的分析解读,挖掘银行在服务重点客户群体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重组整合、综合化降杠杆等生态场景中的业务机遇,探索研究通过融资+融智、金融+科技、银行+非银行金融服务、构建金融服务生态圈等现代金融服务模式,助力解决国企改革痛点难点问题的现实路径。

胡彦鑫[3](2021)在《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我国产业与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一段时期以来,产融结合成为提升企业资本运营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途径,也成为大型企业集团实现多元化的重要发展战略。“由产到融”以及“由融到产”的两种运营方式,相互渗透、组合互补,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要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这种探索,其初衷在于充分借鉴发达市场经济体产融结合的实践,探索拓宽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渠道,以满足巴塞尔协议有关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嗣后,三十余年的改革发展进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了“由产到融”的政策实践,并极大提升了企业投资的活力,促进了产业资本与金融业的协同发展,满足了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监管要求,提升了企业效能。然而,随着风险冲击和内外环境的改变,“由产到融”的政策实践在近期以来出现了风险积聚的现象,甚至诱发了严重的金融风险。如包商银行被“明天系”掏空,成为“明天系”企业的提款机,最终诱发严重的信用风险。2018年,监管当局专门出台针对性的金融监管文件,规范企业投资境内金融机构,防范交叉风险传染,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良性发展。回顾我国企业与银行业协同发展的历史实践,在充分肯定企业资金进入银行业提升运营效能的同时,亦宜反思这一进程中的风险形成,应如何正确认知效能提升与风险事件频发成为摆在理论研究与金融实践层面的一个颇为棘手的课题。基于此,本文聚焦于科学评估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产生的风险这一时代课题,为提高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有效规范公司参股银行行为、防范产融结合风险、实现实体经济健康持续的增长提供有益借鉴。本文从防范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入手,根据当前公司参股银行后风险事件频发且实体企业与金融企业之间风险交叉传染的特点,梳理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机理以及风险产生的机理,构建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拓展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的经济学解释。回顾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明确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同时选取2008年-2018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了我国公司参股银行后,在缓解约束与提高效率两方面的现状与问题,同时对我国公司参股银行关联交易风险、交叉传染风险进行进一步对比与分析,分析其产生的危害。进一步在理论梳理和现状剖析的基础上,采用2008-2018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利用混合效应面板回归、Probit、Tobit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影响,一方面验证了公司参股银行对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另一方面验证了公司参股银行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通过参股商业银行,我国公司能够提高效能,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风险;本文进一步将包商银行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深入探究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同时通过34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公司参股银行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最后,对全文的结论进行归纳,并从稳定货币政策预期、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合理支付股利、规范公司参股银行市场秩序、完善企业及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强化外部监管等方面提出提高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加强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性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公司参股商业银行的实际,梳理了公司参股银行后所产生的经济后果,一方面能提高参股公司的效能,另一方面也会产生较大的风险。公司参股银行通过信息效应、协同效应和银企关联效应三种渠道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公司参股银行影响投资效率的机理体现在:一是当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相对较小时,相对充沛的内源资金会造成企业管理人员过度自信,进而为追求更大的利润空间而提高投资规模,而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便很容易出现过度投资,从而导致企业投资效率的降低。二是当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相对较大时,企业可以利用的资金就会相应降低,优先的可支配资金会使企业错过很多预期收益较高的投资项目,导致投资效率的降低;当企业缓解了融资约束,企业就会避免错失收益较高的投资项目,进而提高投资效率。三是因融资约束导致的企业资金量的减少从另一个角度可以促使企业在投资之前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甄别,选择投资价值更大的项目,同时进一步加强投资项目的管理,从而提高投资效率。因此本文认为融资约束能够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与此同时,公司参股银行后,主要存在两种风险,即关联交易风险,实体与金融交叉传染的风险。第二,通过历史分析法系统梳理了中国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及其动因,同时综合运用混合效应面板回归、Probit、Tobit等计量方法,揭示了公司参股银行后在提高效能方面存在异质性影响。公司参股银行之后,融资约束程度显着降低,企业所有制性质、国家宏观政策、区域发展和营商环境在缓解融资约束过程中发挥着调节作用;参股银行可以显着缓解由于融资约束造成的投资效率损失。第三,通过实证研究并辅以典型案例分析公司参股银行风险产生的危害,揭示了关联交易风险及交叉传染风险产生的原因,随着非国有股东占比的提高,银行的风险承担随之提升,并对不同银行产生非对称性影响。通过系统梳理包商银行发生风险事件的全过程,揭示产融结合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风险成因归结为市场秩序不规范、公司财务不稳健、银行公司治理不完善和外部金融监管失灵四方面,两类风险具有隐蔽性强、破坏性大和周期性等特征,损害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同时,容易诱发区域性金融风险。通过2008-2018年34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公司参股银行后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整体来看,随着非国有股东参股银行比例的上升能显着提高银行的风险承担,非国有股东参股商业银行通过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进而提高了银行的风险承担。非国有股东参股商业银行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城商行非国有股东参股比例的提升能够促进银行风险承担的提升,而股份制银行非国有股东参股比例的提升抑制了银行风险承担,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并未产生显着影响。

赵安婷[4](2020)在《债务期限、银企关联与企业创新效率》文中提出201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0年度经济工作时,专门提出要“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反映了我国制造业目前仍存在下行压力大、创新能力不足、亟需转型升级等较为严峻的问题。自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我国始终坚持将科技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企业创新不仅是保持竞争力、增加企业价值的重要动力,更是提升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驱动因素。但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不少企业同时面临产业优化升级而研发创新资金短缺的问题。那么会议提出的增加中长期融资,能否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呢?本文基于债务的异质性特点,探讨长期融资性债务能否发挥治理效应,促进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债务期限的不同又会对企业创新产生怎样的影响。企业的创新项目具有高风险性与较长的收益回收期,并且常出于保密原则而不对外披露相关研发信息,因此加剧了创新活动的信息不对称性,企业试图从外部获取专门的创新融资存在较大的困难。很多学者在考虑债务的契约治理时,同时关注到了关系治理这一非正式机制。企业通过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社会关系,有助于降低研发信息的不对称性,缓解融资约束,获得资金支持。因此,本文基于关系治理的相关研究,将银企关联这一关系治理机制置入研究框架,探讨其发挥的调节作用。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债务治理理论、期限匹配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从理论上提出研究假设,探究不同期限债务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以及银企关联在两者关系之间的调节效应。在实证方面,选取2012-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假设的检验。实证结果表明,短期融资性负债对创新效率产生负向影响,而长期融资性负债对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显着,银企关联这一非正式机制在债务期限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中起到一定的正向调节作用。进一步分样本研究后发现,民营企业长期融资性负债对创新效率起到促进作用,然而国有企业长期融资性负债对创新效率产生抑制作用。同时,银企关联能够缓解国有企业融资性负债对创新效率的抑制性。另外,在融资约束较大的企业中,长期融资性负债对企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更显着,银企关联的存在能够加强长期融资性负债对企业创新效率的促进效果。最后,本文基于实证结果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第一,适当调整不同类别企业的债务期限结构,充分发挥异质债务的治理效果。第二,恰当运用银企关联,建立银行与企业间的良好关系,获取合作共赢。第三,提升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向金融机构传递创新项目的积极价值信号,帮助企业获取融资支持。

吴凡[5](2020)在《内部资本市场环境下债务融资对创新投资影响研究 ——以集团下科技上市公司为样本》文中指出Belenzon等(2010)研究指出,依托集团“现金池”优势,集团下成员企业比非集团企业在实施创新投资过程中更具保障。集团组织具有信息对称、资源共享等优势,随着我国企业规模化、多元化的发展,集团组织形式日趋增多。集团组织内形成的ICM可视为外部资本市场的有效替代和补充,缓解融资约束及进行资金配置。债务融资具有税盾效应、监督优势以及破产效应,在ICM环境下,债务融资对创新投资的强度、持续性及效率等影响会产生变化,同时其内在机制也会发生变化,这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本论文研究了ICM环境引入后债务融资对创新投资影响关系的变化及其中成因问题。通过对债务结构理论的追朔与债务融资功能效应的分析,以深入理解了债务融资对企业投资影响的多向性;通过对创新投资特征的剖析,以提出对创新投资绩效的测度应采取多维形式;通过对ICM形成与内涵剖析及对ICM不同理论流派的回顾,以理解ICM运作机理存在的不同视角。在此基础上,基于“两维度一约束条件”的研究框架,重点研究了ICM环境引入后对债务融资与创新投资关系影响的相关问题:(1)借助实物期权模型推演与数值模拟结果,比较了ICM有效或无效情况下,债务融资对创新投资影响的变化。认为ICM是否有效是后续研究的基础与前提;(2)在ICM有效性条件下,从ICM效应特征的动态视角进一步探析,ICM引入后对科技企业债务融资与创新投资关系的影响变化。提出ICM的“剩余控制权”效应与“声誉红利”效应是促使ICM环境下债务融资对创新投资强度正向影响更显着的成因;(3)在ICM有效性条件下,从ICM组织结构的静态视角深入剖析,ICM引入后对企业债务融资与创新投资关系影响的变化。提出ICM环境下科技企业利用债务融资维持创新投资持续性的意愿降低。意愿降低程度的大小与ICM所处的组织结构特征及组织结构的复杂程度呈正向关系;(4)在ICM有效性条件下,聚焦ICM环境下银行债务与创新投资的关系。通过比较银行债务与非银行债务在内涵、特征与治理方式上的差异,发现银行债务从激励与约束两个方面使其“监督效应”得到高效发挥,有效抑制创新非效率投资。本论文的创新主要有:(1)将债务融资与创新投资的关系嵌入集团背景下,剖析其中变化及机理过程,阐释在内、外部资本市场共同影响下,债务融资与创新投资之间关系的特殊性,并系统的考察特殊性的背后的规律,拓展了外部资本市场独立性假说;(2)根据创新投资理论的发展与科技企业的经营状况,对创新投资采用强度、持续性与效率程度三个方面进行刻画,并运用创新技术采纳、债务结构、实物期权等理论与方法研究内部资本市场对债务融资与创新投资的影响机制,丰满了债务融资对创新投资影响的规律;(3)基于ICM不同理论流派及ICM形成发展的固有规律,建立“两维度一约束条件”的分析框架,完善了ICM环境引入后债务融资对创新投资影响变化研究的内在逻辑。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技企业运用债务融资进行创新投资的内在原因;有助于探析ICM环境引入后,对企业投融资行为影响的内在机制。

吴尧[6](2020)在《中国金融结构演变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曾长期保持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的质量却未能跟上经济增长的步伐,经济发展质量相对滞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涨,中国以往所依赖的低成本优势不复存在,同时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外部需求持续萎缩。在国内外经济条件改变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要保持高质量增长,必须进行增长动力的转变,从要素驱动逐步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从模仿引进转向自主创新。企业在一国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占主体地位,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重在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虽然伴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中国企业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世界先进经济体相比仍存在不小的距离,同时还存在创新质量与效率不高等局限。企业创新能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理论与实践均表明充分的金融支持是企业创新取得成功的关键。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金融体系规模快速膨胀,在金融体系总量增长的同时,金融体系的结构调整滞后于总量的扩张,中国金融体系存在过度依赖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比例过低等问题。相对滞后且不合理的金融结构与创新驱动不匹配不协调的矛盾日显突出,不改善当前的金融结构将给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带来巨大的阻碍作用。当前中央提出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金融体系结构的调整优化列为改革的重点内容,只有持续优化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与金融产品体系,才能为企业创新提供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在此背景下,本文根据相关理论的指导,并基于我国典型的特征事实,研究了金融结构演变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理。本文首先界定了金融结构与企业创新的基本概念,并系统回顾两者的相关理论,然后详细梳理了中国金融结构与企业创新的特征事实。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实证研究为主,通过一系列事实梳理与回归分析,为探索金融结构与企业创新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更多的经验证据。本文按照研究视角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不同层面研究了中国的金融结构,即宏观金融结构、银行市场结构、企业信贷期限结构与企业资本结构,并分别研究了不同层面金融结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从宏观层面来看,本文首先结合已有文献对宏观金融结构与企业创新之间的机制进行了系统梳理,现有文献主要强调了金融市场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而忽视了中国目前资本市场建设尚不成熟的现状。由于存在一些制度缺陷,简单扩大资本市场规模并提高股权融资额度并不总能带来企业创新产出的提高,因此本文提出宏观金融结构与企业创新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的研究假说。本文在基准回归模型中分别使用最小二乘法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宏观金融结构与企业创新并非呈现简单的线性关系,而且存在“倒U型”关系。金融结构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确实能够减轻企业与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从而增加企业融资金额,促进创新产出,但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的制度引发的较高的股票流动性、企业间恶意并购及金融资源错配状况又对创新活动产生了抑制作用。本文在实证过程中重视研究对象的异质性特征,进行了一系列异质性分析。异质性检验的结果显示,宏观金融结构与发明专利之间存在显着的“倒U型”关系,而与非发明专利之间关系不显着;分不同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存在“倒U型”关系,而中部地区则存在负向关系,西部地区关系不显着;而从不同所有制企业来看,宏观金融结构与国有企业创新存在“倒U型”关系,而对民营企业创新则存在正向促进作用。从中观层面来看,鉴于银行机构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本文分析了银行机构市场的结构性特征。整体而言,随着银行部门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银行市场变得更具竞争性,因此银行整体上会更有效率,进而降低企业信贷成本,增加信贷数量,从而促进企业创新。本文使用计数回归模型分析了银行市场结构变动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基准回归模型显示随着银行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企业专利产出与研发投入均呈显着增长。在异质性分析中,银行市场竞争加强会促进不同类型专利与不同所有制企业创新的增长,而对不同地区企业而言,银行市场竞争加强对东部地区企业创新存在抑制作用,对西部地区企业创新则存在促进作用,中部地区回归关系不显着。对不同规模企业而言,银行竞争有利于大型企业创新,而对中小企业创新而有不利影响。本文进一步构造交乘项研究发现对于融资约束程度越高的企业,银行竞争程度的提高对企业创新产生的促进作用更小。从微观层面来看,企业信贷融资结构对创新存在更直接的影响。在当前实体经济利润下降、经济金融化程度提高的情况下,长期资金支持对企业创新尤其重要,本文将企业信贷进一步划分为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在此基础上构造信贷期限结构指标,并使用计数回归模型研究了企业信贷期限结构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基准回归结果表明信贷期限结构与企业创新之间存在显着的正向促进关系。异质性分析表明长期信贷比例越大,各种类型专利产出都会显着增加,而且科技含量越高的专利数量越多,同时长期信贷比例提高对国有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要大于民营企业,对大型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小型企业,对成长期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要大于成熟期企业,且对融资程度越低的企业创新促进作用越大。企业资本结构也是影响企业创新的重要微观因素,因此本文系统梳理了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创新规模之间正向促进与负向抑制两方面的机理,以及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创新效率之间的正向促进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说。本文使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资本结构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基准回归模型表明资本结构与企业专利产出及研发投入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而与企业创新效率之间存在正向线性关系。异质性分析发现,提高负债水平对发明专利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考虑不同区域发展水平,中西部地区资本结构与专利产出存在倒U型关系,而东部地区则存在显着促进作用,东西部地区资本结构水平的提升可以显着促进创新效率。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与专利产出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对民营企业而言二者之间存在正向线性关系,提高负债水平对民营企业创新效率具有更大的提升作用。小型企业资本结构与专利产出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负债水平的提高对小型企业研发投入与创新效率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成长型企业的资本结构与专利、研发投入均存在显着倒U型关系,而对成熟型企业而言关系并不显着,企业债务水平的提高对成长型企业创新效率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具有针对性的结论对当前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范瀚文[7](2019)在《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僵尸企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我国要实现在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是促进实体经济供给质量的提升,从而建立我国经济质量上的优势。制造业既是实体经济的核心,又是持续发展的根基,保持制造业健康高效运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我国目前已经拥有了庞大而完备的生产制造体系以及生产能力,但整体上供给质量不高,难以及时应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因此,通过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制造业的供给质量成为发展面向新时代制造业的必由之路,而解决制造业僵尸企业问题则是其中的核心环节。我国步入工业化后期之后,经济增速由高速转向中高速的放缓趋势明显,制造业受累程度更为严重。2015年全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仅为3.5%,是近十年来最低增速。虽然自2016年开始呈现缓慢回升的态势,但已经增长疲态尽显,产能过剩、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和库存高企等矛盾显现出来。在这些表层矛盾背后,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更加值得注意。当前我国制造业深层次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供给与需求的结构错配方面,即供给与需求不相匹配,市场难以出清。一方面,低端产品供给远大于需求,出现严重的产品过剩,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能满足需求,产品质量数量都不足,市场份额被国外占有。这种现象源于我国制造业长期以来过度依靠要素投入获取增长,形成低端路径依赖,而低技术投入的结果必然是低端的产出,无法适应国际和国内逐渐提高的产品精细化、高端化、个性化需求。因此,我国制造业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转型升级,由无效低端的旧供给逐步转变为高效高端的新供给,实现制造业供给与需求的对立统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可以归结为技术进步和资源重新配置两种,解决僵尸企业问题正是后者,这就建立了僵尸企业问题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关联。僵尸企业作为低端无效供给的代表,长期占用大量资金、土地、机器设备等宝贵资源却不产生经济效益,直接拉低了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不仅如此,僵尸企业还会对正常企业产生溢出效应,影响它们的健康运行。僵尸企业作为本应该退出市场的无效供给在市场中继续生存,甚至还持续扩大已经过剩的产能,是我国制造业新旧供给转换和供给质量提升的一大障碍。由于僵尸企业是微观供给主体,因而僵尸企业问题首先是供给侧的问题,解决制造业僵尸企业问题的任务于当下显得既艰巨又紧迫。本文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下研究我国制造业僵尸企业问题有助于认清僵尸企业问题的本质,更好地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扫除这一障碍。本文的研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观察视角,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石,以中国实体经济的支柱制造业为研究主体,以妥善解决僵尸企业问题为核心目标来展开。首先,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对僵尸企业问题的本质做出解释,为展开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为更好地承接现有研究成果做出针对我国国情和现实的僵尸企业问题研究,进而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其次,本文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国际流行的僵尸企业识别法进行修正,并分地区、行业和所有制展示了我国制造业僵尸企业问题的现状。对僵尸企业危害的分析表明僵尸企业问题是阻碍制造业新旧供给转换和转型升级的一大障碍,想要化解制造业结构性矛盾就必须妥善解决僵尸企业问题。再次,本文基于供给侧角度对制造业僵尸企业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将僵尸企业问题作为供给问题分析有利于从深层发现僵尸企业问题产生的本质原因。进而本文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僵尸企业造成的供需错配影响,并深入考察政府干预因素对僵尸企业危害的放大作用,旨在证明依靠市场自发作用才是清退僵尸企业的最优途径。最后,本文选取与我国具有相似之处的东亚模式代表国家日本和韩国作为样本,在分析这两个国家处理僵尸企业问题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我国制造业僵尸企业问题的对策建议。本文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对我国制造业僵尸企业问题从现状、危害、形成机理、国际比较以及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研究,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我国现阶段的制造业僵尸企业问题不是周期性问题,不能通过刺激政策解决。我国制造业企业作为供给主体对需求的“质”和“量”变化的适应性差,一旦面临需求冲击就会爆发僵尸企业问题。由于刺激政策只能掩盖而不能真正解决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匹配的矛盾,因此刺激政策对我国制造业僵尸企业问题的缓解效果是短暂的,解决方式需要从供给侧管理入手。第二,从正常企业沦为僵尸企业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产业供给结构失衡是制造业僵尸企业形成的外部诱因。由于产业政策诱导、政府间竞争和宏观经济波动等因素,产业供给结构会发生失衡。在产能过剩的行业,僵尸企业更容易滋生。其次,企业供给质量低下是制造业僵尸企业形成的内在基础。创新能力不足、管理体制不合理以及优秀企业文化缺失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企业供给质量的低下,从而逐渐丧失自生能力,只有外力扶持才能继续存活。最后,无效供给无法清除是制造业僵尸企业形成的本质原因。僵尸企业未能被市场的力量所清退得益于银行和政府造成的软预算约束以及低效退市机制的阻碍作用。第三,制造业僵尸企业对供求匹配产生抑制作用,非国有企业成为主要受害者,而政府干预的加强会加深这一危害。僵尸企业作为无效供给不仅大量侵占有限资源,还破坏市场竞争秩序,加剧正常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阻碍了有效供给的增量提质。正常企业作为供给主体适应外部需求变化的能力被削弱,从而对供给和需求的匹配产生负面影响,即表现为僵尸企业对非僵尸出口企业的出口规模产生挤出效应。由于国有企业的所有制优势,所受僵尸企业的影响并不显着,而民营经济的活力则受制于僵尸企业问题。此外,政府干预因素的负面作用表明行政手段并不利于直接解决僵尸企业问题,促使僵尸企业在市场的作用下自行退出是最好的选择。第四,解决我国制造业僵尸企业问题的根本在于供给侧改革即体制机制改革,落脚点是建立并维持正常的银企关系与合理的政企关系。首先,进入新常态之后的僵尸企业问题并非周期性问题而是阶段性问题,应该从供给侧的视角重新审视并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解决。其次,建立正常的银企关系是重要一环。构建完备市场需要同时推进金融市场改革与国资国企改革,解除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受到的制约因素并促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最后,建立合理的政企关系是另一个重要环节。推行有限政府需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从而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作用。第五,由于我国制造业僵尸企业问题成因复杂,因此解决对策同样也需要从多方面共同发力,协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与体制机制改革,其中经济结构调整又包含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两方面。产业层面上的对策是减轻产业供给结构失衡;企业层面上的对策是提升市场主体供给质量;制度层面上的对策是推进市场体制机制改革,从而沿着减少存量和控制增量的思路来解决我国制造业僵尸企业问题。本文主要的学术贡献在于:第一,从供给侧的视角指出僵尸企业问题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联系。僵尸企业问题从供给侧的视角来分析就是如何顺利淘汰旧供给并转型升级为新供给,如何减少无效供给并增加有效供给的问题。解决僵尸企业问题就是消除资源重新配置的障碍,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本文从供给侧视角对我国制造业僵尸企业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为化解供给侧的矛盾奠定新的理论基础。第二,在对我国制造业僵尸企业进行识别时加入政府补贴的因素对现有识别法进行修正,提出一种将补贴软约束情况考虑在内的识别法。本文通过制造业企业大样本数据对僵尸企业造成的供需错配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其中政府干预因素的负面作用表明行政手段并不利于直接解决僵尸企业问题,促使僵尸企业在市场的作用下自行退出是最好的选择。第三,本文提出我国进入新常态之后的制造业僵尸企业问题是阶段性问题,应该从供给侧的视角重新审视并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解决,落脚点是建立正常的银企关系与合理的政企关系,促使僵尸企业在市场作用下自行退出。进而,本文据此提出解决我国制造业僵尸企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杨丽彬[8](2018)在《非财务信息披露对债权人权益保护的影响研究 ——来自银行债权人保护的经验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债权人权益保护研究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心的问题。对于债权人权益保护机制的理解,可以分别从信息与资源两个维度的“刚性”和“软性”内容展开。在信息维度上,有“刚性”的财务报告信息和“软性”的非财务信息之分。在资源维度上,有基于正式的法律制度所约定的权利与义务,也有基于非正式制度的权利和义务。现有的研究主要从刚性财务信息与正式制度安排角度进行探讨,对于软性的非财务信息与非正式制度安排在债权人权益保护机制的作用,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而这一视角却是中国制度背景下,债权人权益保护机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本文主要从非财务信息披露对债权人权益保护的影响研究出发,进而探讨非财务信息披露与社会资本、非财务信息披露与制度环境对债权人权益保护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首先,非财务信息披露对债权人权益保护具有一定影响。具体表现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越高,越有助于上市公司获得短期借款,同时也有助于降低上市公司借款成本;此外,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越高,越有助于上市公司获得银行借款;这些相关性在非国有企业中更加显着。其次,非财务信息披露与社会资本对债权人权益保护具有影响。具体表现为,在上市公司有政治关联的情形下,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越高,越有利于上市公司获得银行借款,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越高,越有助于降低借款成本。最后,非财务信息披露与制度环境对债权人权益保护具有影响。具体表现为: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社会责任信息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均有助于上市公司获得短期借款;在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越高,越有助于降低上市公司借款成本。在宽松货币政策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越高,越有助于上市公司获得银行借款与短期借款;在紧缩货币政策下,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越高,越有助于降低上市公司借款成本。本文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在于:其一,丰富了非财务信息披露对债权人决策有用性方面的研究。随着投资者信息需求的增加,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非财务信息披露所占比重在不断上升,然而关于非财务信息披露对债务契约签订及其条款影响的证据却相对薄弱。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非财务信息对债权人权益保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披露高质量的非财务信息,有利于银行债权人的信贷决策,增强上市公司获取短期贷款能力,并降低债务融资成本,这一发现丰富了非财务信息披露对实体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其二,丰富了非财务信息披露与社会资本对债权人权益保护的影响研究。在法律对投资者保护不足的情况下,包括政治关联在内的社会资本有可能成为替代机制,在银行信贷中,社会资本可以通过特有渠道来满足银行的信息需求。本文通过探讨在不同的政企关系与银企关系下,非财务信息披露对债权人保护作用的不同影响,从社会资本的角度,丰富了非财务信息披露与债权人权益保护的研究。其三,一定程度拓展了非财务信息披露与制度环境对债权人权益保护的影响研究。通过研究在不同的市场化程度或者不同的货币政策环境下,非财务信息披露在贷款获得性与融资成本中的作用,可以丰富非财务信息披露与市场化进程,以及非财务信息披露与货币政策对债权人保护影响的研究。本文研究结论对于资本市场监管部门、上市公司,以及债权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而言:(1)对于资本市场监管部门而言,本研究可以为资本市场监管部门不断完善非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建设,规范我国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行为提供证据。(2)对于上市公司,特别是有融资需求的上市公司而言,本研究可以使其提高对非财务信息披露的认识,使上市公司更加注重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形式和质量,以便争取更多的融资机会。(3)对于债权人而言,本研究为其甄别与使用非财务信息可以加强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提供了有力证据,为债权人有效评估信贷风险提供了重要参考。

邓洪涛[9](2018)在《上市民营企业参股银行的动机与效果研究 ——以力帆股份参股重庆银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民营企业日益壮大,积累了大量的经济资本和个人财富,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同时伴随着我国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我国实体经济的盈利水平逐年降低,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日益增多,银行的利润增长速度正在下降。在我国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大背景下,银行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势在必行。近年来国家鼓励民营资本入股银行业,鼓励设立民营银行。银行与企业间的关系已经不再仅限于借贷关系,出现了大量的上市民营企业参股银行的热潮,同时也有不少民营企业在参股银行后纷纷选择退出。这种现象不禁让我们思考,上市民营企业参股银行的真实动机和效果。本文在充分阅读了大量以往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集合我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背景因素,通过对我国上市民营企业中较为有代表性的力帆股份参股重庆银行的案例再现,对我国上市民营企业参股银行的动机、效果进行回顾和分析。本文首先介绍了力帆股份、重庆银行的基本情况,力帆股份参股重庆银行的三阶段详细过程。其次结合力帆股份和重庆银行面临的经济政策情况和自身经营特点,分析了力帆股份参股重庆银行的具体动机。最后从力帆股份和重庆银行的财务会计数据为出发点,比较了力帆股份参股前后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投资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同时也对重庆银行在接受力帆股份参股前后的风险控制能力、盈利能力、治理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参股银行对于双方企业的效果。通过研究,本文发现上市民营企业参股银行的动机主要有经济政策推动、搭建融资平台、寻求丰厚的短期回报、多元化经营战略、长远发展考虑五种动机,在参股银行后对于民营企业确实有缓解融资约束和提高银行借款可能性方面确有提升,民营企业也通过参股银行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但是在提升企业的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上没有效果不显着,甚至增加了企业财务风险。银行在接受民营企业参股后,股权集中度下降,在资本充足率提高,盈利能力提升,但由于带有行业特征的民营企业的参股,影响了银行的贷款集中度,对于不良贷款的处置能力也未得到明显提升。根据研究的结论,本文认为民营企业参股银行在未来的金融改革中必然是常态化的现象,但现阶段对于民营企业参股银行的相关政策和法律规范仍不完善,建议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同时民营企业在决定参股银行与否、参股什么银行,参股多少股份时应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综合分析,银行在选择民营企业时也应该谨慎考虑。

罗付岩[10](2015)在《银行关联对企业并购决策及并购市场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并购是现代企业迅速发展和资源整合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企业在经过前几年快速的发展,尤其是2007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刻不容缓。通过兼并和收购实现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在财务研究中关于并购的先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并购动因、并购支付方式和并购业绩三个方面,忽视了并购实施的资源条件,潜在的债务融资能力。企业并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企业所拥有的财务资源既是并购所需的必要条件,也是其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民营等非国有企业存在较严重的信贷歧视,为了规避这些制度方面的障碍,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了各种联系,这些关联的建立,减轻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提高了企业的负债能力,增加了企业的财务资源。但是这些银行关联的建立对企业并购有什么样影响的研究却鲜有少见。本文综合利用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社会网络资本关系资源论、融资约束等理论的基础上,使用2006-2012年沪深两市的银行关联数据和企业并购数据,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了银行关联对企业并购的影响。研究过程从以下三条主线展开:(1)第一条主线“银行关联及强度对并购模式的影响”,主要考虑不同银行关联方式(企业高管银行背景关联、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股权关联)对并购发生的可能性、发生次数、多元化并购和跨区并购的影响;(2)第二条主线是“银行关联及强度对并购对价支付方式的影响”,理论和实证检验了各种银行关联方式及强度对现金或股票支付方式的选择偏好的影响差异;(3)第三个主线是“银行关联及强度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理论和实证分析了各种银行关联方式及强度对并购绩效的影响,以及银行关联与并购决策对并购绩效的交互影响。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1)国有企业更倾向于选择股权关联,而非国有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企业高管银行背景关联,这是由我国特有的制度背景条件所决定的;(2)从整体上来看,各种银行关联企业发生并购的可能性和并购频率都显着高于非银行关联的企业,进一步把银行关联分为企业高管银行背景关联和股权关联(银行持有企业股权或企业持有银行股权)后,发现上述结论仍然成立。然而,不同类型的银行关联对跨区并购和多元化并购的影响有限。银行关联强度对并购发生概率的影响也有类似结论。(3)在并购对价支付手段方面,收购公司潜在的债务能力显着地影响并购支付方式的选择,银行关联公司会优先选择现金支付方式,反之,非银行关联公司倾向于选择股票及混合支付方式。银行关联强度对并购支付方式的影响也有类似结论。(4)在并购绩效方面,不管是银行关联公司、非银行关联公司还是整体,公司股东获得了显着正的累积超额报酬率。但是,相对于非银行关联公司,银行关联显着降低了企业并购绩效。进一步把银行关联分为企业高管银行背景关联和银企之间的股权关联研究表明,企业高管银行背景关联与公司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不显着,而银企之间的股权关系能够显着降低并购绩效,这说明银行关联对并购绩效的影响是通过股权关联来实现的。银行关联强度对并购绩效的影响也有类似结论。(5)在交互影响方面,银行关联与多元化并购(现金支付方式)的共同作用降低了企业并购绩效;银行关联与跨区并购的共同作用显着降低了并购绩效(持股银行关联除外)。本文从银行关联的视角分析其对并购决策的影响及其后果。研究结果表明:银行关联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银行关联提高了企业的债务能力,促进了并购的发生,体现其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由于关系融资的存在,银行负债的监督效应减弱,为企业高管滥用资金提供了条件,触发了价值破坏型并购。因此,银行关联公司的股票市场反应较低。总之,企业、银行和政府监管部门各方需要共同努力,互相配合,加大对关系融资的治理。对于企业来说,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公司治理制度,加强对管理层的激励、监督和惩戒措施。对于银行来说,需要提高银行自身的公司治理质量,规范商业银行行为。需要根据市场机制的具体要求,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优化配置信贷资源,充分发挥银行的负债监督功能。对于相关的监管部门来说,需要加强信用环境建设,不断地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关系融资的监督管理。通过企业、银行和相关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银行关联这个硬币的正向作用,抑制这个硬币的负向效应,提高银行信贷配置的效率,增加企业对外并购投资的绩效。

二、重组银企债务促进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结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组银企债务促进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2)商业银行支持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机遇与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一轮国企改革进程的回顾与分析
    (一)国企改革成效
    (二)当前国企改革的重点实施领域
        1. 整合。
        2. 创新。
        3.“混改”。
        4. 资本管理。
        5.“压减”。
二、商业银行支持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机遇分析
    (一)有利于构建新型银企关系
    (二)有利于创新金融产品服务
    (三)有利于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
三、商业银行支持新一轮国企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聚焦重点客户群体
        1. 中央企业。
        2. 地方国有企业。
        3. 其他社会参与主体。
    (二)聚焦重点服务领域
        1. 混合所有制改革领域。
        2. 重组整合领域。
        3. 综合化降杠杆领域。
        4. 自然垄断行业改革领域。
四、商业银行支持新一轮国企改革的策略建议
    (一)立足银行业务投行化理念,为国企改革提供“融智”支持
    (二)开展金融科技赋能,帮助企业提升数字化经营水平
    (三)发挥银行集团优势,推广非银行金融服务
    (四)深化内外部协同联动,打造多方共赢生态圈
        1. 统筹内部资源。
        2. 整合外部资源。

(3)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公司参股银行的文献综述
        1.2.2 关于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文献综述
        1.2.3 关于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文献综述
        1.2.4 小结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2章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的理论分析
    2.1 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分析
        2.1.1 公司参股银行的内涵
        2.1.2 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
    2.2 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分析
        2.2.1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内涵
        2.2.2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机理分析
    2.3 公司参股银行的风险管理分析
        2.3.1 公司参股银行的风险及其危害
        2.3.2 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形成的机理分析
        2.3.3 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2.4 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2.4.1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相关理论基础
        2.4.2 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风险危害的事实描述
    3.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及评价
        3.1.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
        3.1.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总体特征
        3.1.3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现状的评价
    3.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的事实描述及评价
        3.2.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的现状
        3.2.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现状的评价
    3.3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投资效率的事实描述及评价
        3.3.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投资效率的事实描述
        3.3.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投资效率现状的评价
    3.4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的事实描述及评价
        3.4.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的事实描述
        3.4.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现状的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实证研究
    4.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的实证研究
        4.1.1 数据来源
        4.1.2 指标选取
        4.1.3 实证模型设定
        4.1.4 实证结果分析
    4.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下的投资效率实证分析
        4.2.1 数据来源
        4.2.2 指标选取
        4.2.3 实证模型设定
        4.2.4 实证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的实证研究
    5.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关联交易风险、风险传染的典型案例分析
        5.1.1 包商银行基本概况
        5.1.2 包商银行风险事件梳理
        5.1.3 包商银行暴露的风险问题
    5.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承担的实证分析
        5.2.1 模型设定
        5.2.2 变量设定与数据说明
        5.2.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提高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加强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6.1 有序推进产融结合、缓解融资约束
        6.1.1 稳定货币政策预期、缓解企业在银根收紧时期的融资约束
        6.1.2 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缓解营商环境较差地区的融资约束
    6.2 借力产融结合、提高投资效率
        6.2.1 发挥产融结合在提高国有大型企业投资效率中的积极作用
        6.2.2 合理支付股利、提高上市公司投资效率
    6.3 严格投资条件、有序规范公司参股银行的市场秩序
        6.3.1 严格规范公司参股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
        6.3.2 强化公司控股商业银行的资质要求
    6.4 规范公司出资来源与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并重、促进公司与银行良性互动
        6.4.1 规范公司参股银行出资来源、强化公司资本监管
        6.4.2 在实体公司和商业银行之间设立防火墙、防范风险交叉传染
        6.4.3 完善国内商业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降低银企信息不对称
        6.4.4 提高监事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防止内部监管失效
    6.5 强化外部监管、有效降低风险发生频率和风险危害
        6.5.1 完善产融结合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法治保障
        6.5.2 多措并举完善穿透式监管、有效杜绝非公允关联交易和防范风险
        6.5.3 避免运动式金融监管、提高外部监管有效性
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和其它科研情况

(4)债务期限、银企关联与企业创新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4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文献综述
    2.3 理论基础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债务期限与企业创新效率
    3.2 银企关联的调节作用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2 变量设计
    4.3 模型构建
第5章 实证结果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相关性分析
    5.3 回归结果分析
    5.4 进一步研究
    5.5 稳健性检验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内部资本市场环境下债务融资对创新投资影响研究 ——以集团下科技上市公司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3.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3.2 论文的不足之处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企业集团(business groups)
        1.4.2 内部资本市场(internal capital market)
        1.4.3 创新投资(R&D investment)
        1.4.4 债务融资(debt financing)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与内容
第二章 相关文献评述
    2.1 关于债务结构理论与企业投资的相关文献评述
        2.1.1 债务结构理论的文献
        2.1.2 债务结构理论与企业投资关系的文献
    2.2 关于企业创新投资的相关文献评述
        2.2.1 企业投资理论与创新投资文献
        2.2.2 融资对企业创新投资影响文献
    2.3 关于ICM理论的文献评述
        2.3.1 ICM与外部资本市场关系的相关文献
        2.3.2 ICM对企业投资融资行为影响的相关文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分析:债务融资对创新投资影响与ICM
    3.1 债务融资对创新投资影响的研究
        3.1.1 债务结构理论与债务融资特点
        3.1.2 创新投资与创新投资测度的研究
        3.1.3 债务融资对创新投资的影响
    3.2 内部资本市场理论
        3.2.1 ICM形成与内涵
        3.2.2 ICM理论流派
        3.2.3 ICM资金配置机制与特点
    3.3 ICM环境引入与债务融资对创新投资的影响
        3.3.1 ICM环境引入研究框架的提出
        3.3.2 基于实物期权模型的ICM环境下债务融资对创新投资影响
    3.4 本章小结与后续章节安排
第四章 ICM效应特征、债务融资与创新投资强度
    4.1 问题的提出
    4.2 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
        4.2.1 集团下高科技企业债务融资对创新投资的影响效果(存在性检验)
        4.2.2 集团下科技企业债务融资对创新投资的影响效应的机理(成因性检验)
    4.3 研究设计
        4.3.1 研究模型
        4.3.2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计
    4.4 实证结果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回归结果分析
        4.4.3 稳健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ICM组织结构、债务融资与创新投资持续性
    5.1 问题的提出
    5.2 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
        5.2.1 集团下科技企业债务融资对创新投入持续性影响(一般研究)
        5.2.2 集团下科技企业债务融资对创新投入持续性影响的机制研究(机制性分析)
    5.3 研究设计
        5.3.1 研究方法与模型设计
        5.3.2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计
    5.4 实证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5.4.2 回归结果分析
        5.4.3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ICM环境下银行债务融资与创新投资效率
    6.1 问题的提出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1 银行债务融资与创新投资效率关系研究(一般分析)
        6.2.2 银行债务治理效应影响下债务融资与创新投资效率关系研究(机制分析)
        6.2.3 区域金融发展程度影响下银行债务融资对创新投资效率影响的异质性
    6.3 研究设计
        6.3.1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计
        6.3.2 研究模型
    6.4 实证结果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
        6.4.2 回归结果分析
        6.4.3 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

(6)中国金融结构演变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目标
        1.3.2 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
        1.3.3 主要内容
        1.3.4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1.4.1 本文可能的创新
        1.4.2 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金融结构
        2.1.2 企业创新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金融结构的研究综述
        2.2.2 关于企业创新的研究综述
        2.2.3 金融结构影响企业创新的研究综述
第3章 中国金融结构与企业创新的特征事实
    3.1 中国金融结构的演变
        3.1.1 宏观金融结构的特征事实
        3.1.2 银行市场结构的特征事实
        3.1.3 微观层面金融结构的特征事实
    3.2 上市公司创新的演变
        3.2.1 创新规模的演变
        3.2.2 创新质量的演变
        3.2.3 创新的地区分布差异
        3.2.4 创新的企业分布差异
第4章 宏观金融结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1.1 金融结构市场化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
        4.1.2 金融结构市场化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
    4.2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4.2.1 基准回归模型
        4.2.2 变量选取
        4.2.3 数据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3.1 基准回归结果
        4.3.2 内生性处理
        4.3.3 稳健性检验
    4.4 异质性分析
        4.4.1 按企业专利类型分组
        4.4.2 按区域金融结构分组
        4.4.3 按企业所有制分组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银行市场结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5.1 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制度背景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3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5.3.1 计量模型
        5.3.2 变量选取及说明
        5.3.3 数据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基准回归分析
        5.4.2 稳健性检验
    5.5 异质性分析
        5.5.1 按专利类型分组回归
        5.5.2 按不同区域分组回归
        5.5.3 按企业产权性质分组回归
        5.5.4 按企业规模分组
    5.6 进一步影响机制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企业信贷期限结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6.2.1 计量模型
        6.2.2 变量选取
        6.2.3 数据说明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1 基准回归分析
        6.3.2 内生性处理
        6.3.3 稳健性检验
    6.4 异质性分析
        6.4.1 按专利类型分组回归
        6.4.2 按企业所有制类型分组
        6.4.3 按企业规模分组
        6.4.4 按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分组
        6.4.5 按企业融资约束程度分组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企业资本结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1.1 资本结构对创新规模的促进作用
        7.1.2 资本结构对创新规模的抑制作用
        7.1.3 资本结构对创新效率的正向促进作用
    7.2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7.2.1 基准回归模型
        7.2.2 变量选取及说明
        7.2.3 数据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7.3 实证结果与分析
        7.3.1 基准回归
        7.3.2 内生性问题的探讨
        7.3.3 稳健性检验
    7.4 异质性分析
        7.4.1 按企业专利类型分组回归
        7.4.2 按不同区域分组回归
        7.4.3 按企业所有制分组回归
        7.4.4 按企业规模分组
        7.4.5 按企业生命周期分组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僵尸企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解释
        二、西方经济学经济理论解释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僵尸企业的内涵与识别
        二、僵尸企业的产生原因与不良影响
        三、僵尸企业的处置方式
        四、文献评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制造业僵尸企业现状与危害剖析
    第一节 我国制造业僵尸企业的识别方法
        一、国际僵尸企业识别法的发展演进
        二、国际僵尸企业识别法在我国的适用性
        三、针对我国僵尸企业的识别法修正
    第二节 我国制造业僵尸企业的现状
        一、整体变化趋势
        二、分地区分布情况
        三、分行业分布情况
        四、分所有制分布情况
    第三节 我国制造业僵尸企业的危害剖析
        一、加剧供需结构的错配
        二、抑制有效供给的产生
        三、阻碍制造业转型升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制造业僵尸企业的形成机理:基于供给侧视角的分析
    第一节 制造业僵尸企业形成的外部诱因:产业供给结构失衡
        一、选择性产业政策诱导
        二、地区间经济增长竞争
        三、国内外宏观经济波动
    第二节 制造业僵尸企业形成的内在基础:企业供给质量低下
        一、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二、管理体制问题突出
        三、工匠精神普遍匮乏
    第三节 制造业僵尸企业形成的本质原因:无效供给无法清除
        一、银行提供僵尸信贷支持
        二、地方政府父爱主义保护
        三、市场低效退出机制阻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制造业僵尸企业对供求匹配的影响:基于出口规模的实证检验与分析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出口规模挤出效应分析
        二、企业所有制异质性分析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第三节 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
        二、回归结果分析
    第四节 政府干预作用的进一步分析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二、实证检验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一、改变僵尸企业识别的严苛度
        二、选择性偏差问题的处理
        三、内生性问题的处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僵尸企业问题处理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日本的僵尸企业问题
        一、日本僵尸企业问题的经济背景
        二、日本僵尸企业问题的制度根源
        三、日本僵尸企业问题的处理实践
    第二节 韩国的僵尸企业问题
        一、韩国僵尸企业问题的经济背景
        二、韩国僵尸企业问题的制度根源
        三、韩国僵尸企业问题的处理实践
    第三节 经验与启示
        一、从供给侧视角审视僵尸企业问题
        二、正常的银企关系衍生于完备市场
        三、合理的政企关系产生于有限政府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解决我国制造业僵尸企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产业层面:减轻产业供给结构失衡
        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创造合作机遇
        二、推进“互联网+”战略培育产业新业态
        三、推行区域差异化策略促进产业转移承接
    第二节 企业层面:提升市场主体供给质量
        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企业创新动力
        二、激发企业家活力催生高效率民营企业
        三、鼓励企业服务化转型实现价值链攀升
    第三节 制度层面:推进市场体制机制改革
        一、健全市场退出机制,提高破产程序效率
        二、完善金融市场制度,培育独立市场主体
        三、降低政府干预程度,推动产业政策转型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8)非财务信息披露对债权人权益保护的影响研究 ——来自银行债权人保护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动机
    二、研究现状与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结构
第一章 债权人保护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债权人权益保护动机的理论分析
        一、产权理论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三、不完全契约理论
    第二节 债权人权益保护机制的理论分析
        一、债权人权益的法律保护机制
        二、债权人权益保护的公司治理机制
    第三节 非财务信息披露与债权人权益保护的理论框架
        一、债权人保护的动机
        二、债权人保护的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制度背景
    第一节 债权人保护制度
        一、我国商业银行债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二、我国商业银行债权保护的制度环境
        三、我国商业银行债权人保护的现状
    第二节 非财务信息披露制度
        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财务信息披露对债权人权益保护的影响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非财务信息披露对债权人权益保护的影响
        二、非财务信息披露对债权人权益保护的产权性质差异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第三节 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
        二、相关性分析
        三、回归结果分析
        四、进一步分析
        五、稳健性检验
        六、研究结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财务信息披露、社会资本和债权人权益保护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非财务信息披露与政治关联的调节效应
        二、非财务信息披露与银企关系的替代效应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第三节 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
        二、相关性分析
        三、回归结果分析
        四、稳健性检验
        五、研究结论
    本章小节
第五章 非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环境和债权人权益保护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一、不同市场化程度下非财务信息披露对债权人权益保护的影响
        二、不同货币政策下非财务信息披露对债权人权益保护的影响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第三节 实证分析与假说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
        二、相关系数矩阵
        三、回归结果分析
        四、稳健性检验
        五、研究结论
    本章小结
结语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可能的创新与局限
    三、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9)上市民营企业参股银行的动机与效果研究 ——以力帆股份参股重庆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民营企业
        1.3.2 银行关联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银行关联与信贷融资可得性
        2.1.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1.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2 银行关联与融资成本
        2.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3 银行关联与企业经营
        2.3.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3.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4 相关研究评价
3 我国上市民营企业参股银行的现状及动因分析
    3.1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及参股银行现状
    3.2 我国民营企业参股银行动机分析
    3.3 我国民营企业参股银行手法分析
4 力帆股份参股重庆银行案例分析
    4.1 力帆股份公司概况
    4.2 重庆银行公司概况
    4.3 力帆股份参股重庆银行过程分析
    4.4 力帆股份参股重庆银行动机分析
    4.5 力帆股份参股重庆银行效果分析
        4.5.1 力帆股份参股重庆银行直接效果分析
        4.5.2 力帆股份参股重庆银行间接效果分析
    4.6 重庆银行接受力帆股份参股效果分析
        4.6.1 对重庆银行治理结构的影响
        4.6.2 对重庆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4.6.3 对重庆银行的风险控制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完善政府政策制度
        5.2.2 制定理性的参股战略
        5.2.3 选择适宜的民营企业
    5.3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5.3.1 研究的局限性
        5.3.2 研究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银行关联对企业并购决策及并购市场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目标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目标
    1.3 论文的框架结构
    1.4 研究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回顾与述评
    2.1 借贷关系型银企关系文献综述
        2.1.1 传统银企关系的识别与度量
        2.1.2 传统借贷型银企关系与企业内部投资相关问题
    2.2 银行关联与企业内部投资相关文献综述
        2.2.1 企业高管银行背景关联
        2.2.2 银行股权关联
    2.3 银行关联与企业外部并购投资的相关文献综述
        2.3.1 银行信息生产和传递功能
        2.3.2 银行的监督效应和声誉机制
        2.3.3 并购对价的银行融资视角
        2.3.4 股东债权人利益冲突视角
        2.3.5 企业高管银行背景特征与企业并购
        2.3.6 融资能力与企业并购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概念界定与制度背景分析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银行关联
        3.1.2 企业并购
        3.1.3 并购模式
    3.2 银行关联的制度背景
        3.2.1 西方国家银企关系制度
        3.2.2 我国银企关系发展历程
    3.3 银行关联产生的理论基础
        3.3.1 交易成本理论
        3.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3.3.3 社会网络资本关系资源论
        3.3.4 融资约束理论
        3.3.5 产融结合理论
第4章 银行关联对企业并购发生概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引言
    4.2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4.3 研究设计
        4.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4.3.2 主要研究变量
        4.3.3 研究模型设计
    4.4 实证结果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2 银行关联的影响因素分析
        4.4.3 银行关联对公司并购发生概率及发生次数的影响
        4.4.4 银行关联对公司并购模式的影响
        4.4.5 银行关联强度对公司并购的影响
        4.4.6 银行关联的边际效应分析
        4.4.7 稳健性分析
    4.5 结论
第5章 银行关联对并购支付方式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5.3 样本选择和研究设计
    5.4 实证结果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
        5.4.2 银行关联对并购支付方式的影响
        5.4.3 银行关联强度对并购支付方式的影响
        5.4.4 银行关联的边际效应分析
        5.4.5 稳健性分析
    5.5 结论
第6章 银行关联对并购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6.1 引言
    6.2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6.3 研究设计
        6.3.1 主要研究变量
        6.3.2 研究模型设计
    6.4 实证结果分析
        6.4.1 银行关联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
        6.4.2 银行关联与并购模式对并购绩效的交互影响
        6.4.3 银行关联与并购支付方式对企业并购绩效的交互影响
        6.4.4 银行关联强度对并购绩效的影响
        6.4.5 稳健性分析
    6.5 结论
全文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重组银企债务促进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结合(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金融发展规划的通知[J].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17)
  • [2]商业银行支持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机遇与路径[J]. 马龙. 当代经济, 2021(11)
  • [3]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研究[D]. 胡彦鑫.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4]债务期限、银企关联与企业创新效率[D]. 赵安婷. 山东大学, 2020(10)
  • [5]内部资本市场环境下债务融资对创新投资影响研究 ——以集团下科技上市公司为样本[D]. 吴凡. 东南大学, 2020(01)
  • [6]中国金融结构演变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D]. 吴尧. 南京大学, 2020(04)
  • [7]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僵尸企业问题研究[D]. 范瀚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8]非财务信息披露对债权人权益保护的影响研究 ——来自银行债权人保护的经验证据[D]. 杨丽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9]上市民营企业参股银行的动机与效果研究 ——以力帆股份参股重庆银行为例[D]. 邓洪涛. 云南大学, 2018(01)
  • [10]银行关联对企业并购决策及并购市场绩效的影响研究[D]. 罗付岩.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重组银企债务促进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结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