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计算输液量及其时间的方法

一种快速计算输液量及其时间的方法

一、快速计算输液量及其时间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吕荣斌[1](2021)在《输油管道球形内检测器设计及泄漏信号采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管道运输以其高效安全、节能环保的独特优势在现今运输领域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但是运输管道一旦出现泄漏,将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有调查数据显示,近六成的泄漏事故均是由于微泄漏未被及时发现而引起的。由此可见,定期对运输管道进行安全检测、及时发现微泄漏并进行维护尤为重要。基于上述背景,论文提出了一种检测输油管道微泄漏的方法,设计并制作出一种通过采集输油管道泄漏声源处的声信号来检测微泄漏的球形内检测器。该检测器不仅能够在管道内顺利通过不发生卡堵,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检测精度。论文首先基于输油管道的泄漏工况,对管道球形内检测器进行设计,包括其内部硬件的选型和布局、检测器的工作原理、外壳结构和强度、密封性、连接方式、减振方式等方面的设计,并加工制作出球形检测器样机。接下来建立管道微泄漏模型和声学仿真模型,对管道泄漏近声场声信号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得到泄漏速率与管道内压力及泄漏孔径的关系、管道内泄漏声源近场声信号特性以及泄漏速度及特征频率与泄漏孔径及管内压力的关系等规律,最终确定管道泄漏声信号的特征提取频段为1.0 k Hz~3.1 k Hz,为管道泄漏声信号采集试验以及信号提取识别提供理论支持。最后设计并搭建管道泄漏试验管段,在带有可调泄漏孔径的试验管段上进行检测器球壳密封检测试验、管道泄漏量检测试验以及泄漏声信号采集试验,进而得到管道泄漏原始声信号。通过小波变换法和带通滤波法对采集到的管道泄漏原始声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识别出具有显着特征的管道泄漏声信号;对在不同管道压力和不同泄漏孔径试验条件下得到泄漏声信号的幅值进行比较,得到在管道压力一定时,不同泄漏孔径声源处泄漏信号幅值拟合函数。将上述试验结果与有限元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二者具有较好的吻合度;同时也说明本研究所设计的管道泄漏声信号球形内检测器以及采用的信号处理方法可较为准确地检测并提取出泄漏信号,并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对泄漏处较为准确的定位。

王雷鸣[2](2021)在《制粒矿堆持液行为及其浸出过程强化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制粒堆浸,是实现复杂低品位铜矿资源高效处置的有效手段。然而堆内持液行为具有表征难、预测难、复杂多变的突出特点,严重制约反应传质与矿物浸出效率。论文以制粒矿堆持液行为及其浸出过程强化为研究对象,以改善矿堆持液行为、提高矿物浸出效率为目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自主研发转速、倾角可调制粒实验装置,系统揭示了物理(矿石粒径分布、制粒机转速和倾角)、化学(固化时间、粘结剂类型和添加浓度)和生物因素(菌液添加浓度)对矿石制粒效率的影响机制,基于CCD法和响应曲面,有效探明了多因素间响应规律并获取了最优制粒条件;2)自主研发非饱和堆持液行为原位监测装置,考察稳态持液率、残余稳态持液率、不可动液可动液比等持液行为参量,探明了筑堆颗粒类型、颗粒尺寸、喷淋强度(表面流速)、喷淋模式、初始毛细水量对制粒矿堆静态持液行为的作用机制,证实了制粒矿堆内溶液渗流迟滞现象;3)探究了初始持液行为差异下矿石浸出规律,考察铜浸出率、pH/Eh值、细菌浓度变化规律,探明浸出过程制粒矿堆动态持液行为特征,基于示踪剂与电导率测试,获取溶质停留时间分布(RTD)曲线,探明了制粒矿堆内溶质扩散与停留特征,探讨了动态持液与反应传质间的内在关联;4)基于van Genuchten-Mualem(VGM)经验模型,结合水土特征曲线,确定了适于制粒矿堆的尺寸参量m、n;借鉴液膜流动理论,引入液膜轴心最大高度h和接触角α,对Lima不可动液-可动液模型进行修正,获取适于制粒矿堆溶液渗流表征模型;5)基于HeapSim模拟平台,实现不同堆孔隙率、喷淋强度、喷头间距、初始毛细水量等工况下制粒矿堆持液行为的模拟预测,探讨了不同矿堆深度、距喷头距离处的持液行为分布的不均匀性,揭示了不同喷淋布液条件下制粒矿堆内浸润尖端形成、发育和扩展特征;6)结合矿石制粒、静态持液、动态持液与反应传质特征机理,分析了基于持液行为调控的制粒矿堆强化浸出措施与方法,提出了制粒颗粒抛掷分级工序、制粒颗粒薄层免压分区分级筑堆、喷-滴复合式多层喷淋作业等工程化建议,为实现工业制粒矿堆强化浸出提供参考。

葛亮君[3](2020)在《断路器柔性装配机器人动力学建模及其轨迹优化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断路器是配电系统中的重要保护性元件,在工业、民用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制造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带了新的柔性化需求,目前断路器生产多以人工为主,自动化装配单元中柔性装配工艺缺失,装配流程复杂,只能完成单一规格产品的制造。工业机器人具有工作效率高、稳定可靠、重复精度好等优势,是实现断路器柔性装配生产的关键设备。将工业机器人与断路器自动化制造相结合,研究断路器柔性化制造工艺及其相应的机器人协调控制方法,对于提升断路器制造效率和产品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断路器柔性装配单元的研发为应用背景,对工业机器人轨迹规划及其时间优化部分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研究了机器人运动学建模方法,包括位姿描述、坐标变换等方面内容,根据D-H参数法分析断路器装配机器人正逆运动学的求解方法,解决机器人关节角度和末端在空间中位姿变换关系的问题,为机器人最优轨迹规划控制问题提供理论依据。(2)根据断路器装配工艺的特点,研制了一种适用于多种断路器柔性装配的方案,并结合小型断路器自动装配环节中零件位姿调整问题进行了方案验证。详细描述了零件调整单元及其工艺设计思路,解决了小型断路器多种零件柔性制造过程中零件随机姿态如何进行归一化调整装配的问题。(3)研究了小型断路器柔性制造机器人的轨迹规划问题。根据断路器柔性装配工艺及其特性,建立了适用三次样条插值的轨迹规划方法。针对现有机器人轨迹规划中其优化结果存在不稳定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双重寻优的机器人轨迹规划新方法,采用个体极值双重寻优的改进粒子群算法,在适应度函数评判得到的优化粒子集合中,分别比对机器人每一分段轨迹对应的分段时间并进行二次寻优,从而得到机器人在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约束条件下的整体潜在更优解,使轨迹优化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得到提升。(4)建立了相应的小型断路器柔性化装配实验平台,结合所提出的零件柔性装配工艺,开发了相应的机器人控制程序和软件控制流程,并进行了相关实验验证。

刘家鹏[4](2020)在《5%白蛋白注射液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肺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中应用5%白蛋白注射液与晶体液对患儿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lveolar-arterial oxygen difference,A-a DO2)的影响,探讨应用5%白蛋白注射液的输液方案对患儿的肺保护作用;应用家兔建立CPB动物模型,观察5%白蛋白注射液预充液对家兔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通过HMGB1/TLR4/NFкB信号通路的表达研究5%白蛋白注射液预充对CPB肺损伤的保护机制,进一步观察白蛋白使用与炎性因子及相关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在天津市胸科医院小儿外科接受心脏直视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所有患儿按照术中液体使用方案的不同分为应用5%白蛋白注射液输注组(观察组)和晶体液输注组(对照组)两组,采集记录患儿一般资料;记录围术期相关数据;采集患儿围术期血气检查数据;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建立家兔CPB动物模型,家兔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白蛋白注射液预充CPB管路组)和对照组(晶体液预充CPB管路组),每组5只家兔。采集家兔血样及肺组织,测定血中炎性因子TNF-α、IL-1、IL-6、IL-10,观察肺组织病理切片及测量肺湿重/干重比。通过Real-time PCR检测了5%白蛋白注射液预充组和晶体液预充组肺组织中HMGB 1和TLR4 m RNA的相对表达,通过Real-time PCR检测了肺组织中IL-1β、IL-6、IL-10和TNF-αm RNA的相对表达。结果:机械通气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短(15.1±1.6 vs 20.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液量较对照组低(219.2±78.8 vs 361.8±5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红细胞使用量较对照组低(0.7±0.2 vs1.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T2时间点观察组A-a DO2较对照组低(83.6±42.3 vs 121.9±6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3时间点观察组A-a DO2较对照组低(75.3±27.9 vs 103.1±30.3),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肺损伤相关病理结果提示两组家兔的肺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充血、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但与晶体液预充组家兔相比,白蛋白预充组家兔的肺组织充血、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相对较轻。血清IL-1、IL-6、IL-10及TNF水平比较两组家兔的血清IL-1、IL-6、IL-10及TNF水平随着CPB的进行,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家兔在T3时间点的血清IL-1、IL-6、IL-10及TNF水平均较对照组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结果提示与晶体液预充组相比,5%白蛋白注射液预充组家兔肺组织中IL-1β、IL-6和TNF-αm RNA表达明显降低,而IL-10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肺组织HMGB 1和TLR4 m RNA的表达明显降低。家兔肺组织p-NF-κB和NF-κB的表达,实验发现5%白蛋白注射液预充组家兔肺组织中NF-κB的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结论:小儿心内直视术中应用5%白蛋白注射液能明显改善A-a DO2值,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术中红细胞的应用。应用5%白蛋白注射液作为CPB预充液,可以降低CPB期间血浆IL-1、IL-6和IL-10水平,减轻肺间质水肿及炎性反应程度,起到一定的肺保护作用。5%白蛋白注射液通过抑制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减轻肺组织炎症反应,发挥对CPB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张宁芮[5](2020)在《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城镇化进程在近年来提速迅猛,以致出现不断流失的乡镇人口以及不断严重的老龄化等问题,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受到冲击,县域医疗资源配置与人口空间结构的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乡镇医疗设施布局不平衡,可达性差,服务覆盖率低。另一方面,部分乡镇卫生院存在病人就诊率下降、相关科室功能闲置、医院内部流线混乱等问题。目前乡镇卫生院的建设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需要探索符合患者实际医疗需求和设施均衡配置的规划及建筑策划方法。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包含两部分:首先是规划布局与建筑现状分析,规划布局主要以我国常州市明光市为研究案例,以日本石川县南加贺二次医疗圈和金泽市为比较案例,运用Arc GIS可视化平台对比分析2国4个地区医疗设施分布特征及可达性,总结存在的问题。其次是进一步对乡镇卫生院规划布点进行评价,以我国常州市99所乡镇卫生院为分析对象,运用Arc GIS的最近设施点分析,测定不同级别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半径,与《常州市医疗卫生计生设施布局规划(2016-2020)》中基层医疗设施的未来规划目标相比较,判断其合理性。建筑现状分析结合对我国乡镇卫生院的实地调研分析,对乡镇卫生院的建设规模、科室功能设置、选址规划进行合理剖析。以常州市下辖溧阳市戴埠中心卫生院、南渡中心卫生院及新北区罗溪卫生院、奔牛人民医院为调研对象:1.对医护工作者进行访谈,了解卫生院发展脉络、设计初衷、使用现状遇到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2.通过收集现有资料、提炼建筑内部功能信息、发放问卷、访谈等方式,实地调研4所卫生院内部相关区域,获取各部分科室功能的设置、位置关系、改扩建及功能置换情况等。3.对比分析医院现状平面与原始设计图纸之间的差异,研究分析针对医院功能设置与患者间的需求错位、实际空间使用不均衡、内部流线混乱等具体问题。同时以日本人口收缩地区二次医疗圈的4所地域医疗支援医院为比较案例,通过对比二者建设规模、功能设置、面积指标等,分析优缺点。其次是对建筑策划的研究,本文研究范围为乡镇卫生院这类医疗设施,并非针对某一特定建筑。因而在第四章中依据建筑策划的研究方法及步骤,同时结合第二章与第三章的研究成果从策划目标的确定、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还有策划战略中选址、规模、功能的策划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乡镇卫生院的建筑策划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结论有:通过对比我国与日本医疗设施布局均衡性及可达性之间的差距,结合常州市2016-2020年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布局,提出三种模式乡镇卫生院服务半径指标的测定,进而优化设施服务覆盖范围指标及建设标准的可行性。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我国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和日本二次医疗圈地域医疗支援医院的基础上解明了卫生院患者行为特征、就医需求以及内部功能的使用现状与设计人员预想之间的差距,运用记述统计、聚类比较等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了乡镇卫生院各科室房间功能设置、面积占比及位置关系等设计要点。综合以上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从规模策划、功能策划、选址策划3个角度为乡镇卫生院这一建筑类型的策划方法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赵淼[6](2020)在《联合深度学习与轨迹特征的药液异物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医药工业关乎国家安全、是涉及国计民生与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行业。然而,药液中可见异物的准确检测一直是行业内的难题。近些年,计算机视觉检测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深度学习在视觉检测上的迅猛发展及成功应用为药液异物运动小目标的检测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因此论文将研究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应用于药液异物小目标的检测,并探究其可行性。除此之外,论文以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为开端,针对药液图像中的随机噪声难以准确排除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了获取运动目标时空轨迹的聚类算法,并依据轨迹构造计算其特征向量,最终以集成学习分类模型实现对目标轨迹的准确分类。实验结果表明论文提出的多任务分步方法在准确率与时间复杂度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论文基于目前深度学习领域的典型目标检测算法(Faster R-CNN)对药液数据图像训练并建立了目标检测网络模型,并设计相关的实验探究了在确保准确率不明显降低的前提下如何提高目标检测的召回率,以尽可能减少检测当中的漏检率;此外,针对论文的药液数据集以及Faster R-CNN目标检测算法的特点,从实验结果上分析了检测时是否需要进行分类,并对不同检测方式的准确率进行了测试,从而形成了参数优化及不进行分类检测的Faster R-CNN目标检测算法。实验表明,参数的优化以及不分类的检测方式能够训练出一个准确率更高以及召回率有所提升的目标检测网络模型。然后,为解决前述检测未能完成的分类任务,先利用目标检测算法得到的疑似异物的目标位置信息,为了对单个目标的运动点迹序列进行聚类获取轨迹,论文以k值优化选取的k-means算法获得多类型异物及噪声的轨迹序列;最后,为了完成轨迹分类的任务,构造了轨迹序列的特征向量,并且以统计实验分析了其在区分异物目标与随机噪声方面的有效性。在分类时先行提出了基于轨迹特征向量的决策树分类算法,通过实验来验证了决策树分类算法的有效性及较高的准确率。考虑到决策树分类算法 属于单分类器的分类算法,由于数据本身的分布差异或偏差可能导致有限训练数据得到的决策树的泛化性能不佳,因此考虑以决策树为基学习器,提出基于轨迹特征向量的集成学习分类算法。分别提出了基于特征向量的梯度提升树(Gradient Boosted Decision Trees,GBDT)分类算法以及基于特征向量的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分类算法,从基学习器的串行与并行上探讨了生成的集成分类模型对轨迹分类的差异。实验表明,并行化的随机森林分类模型与串行序列生成的梯度提升树相比,并行化的集成学习方式更加适合药液数据集基于轨迹特征向量的分类,其精确率达到了 97.62%。在完成分类之后,综合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整体算法的说明,并且在主要的对比指标上将提出的算法与现有的一些药液异物小目标检测算法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论文提出的先检测,聚类获取轨迹之后再分类的方法能够有效的应用于药液异物的检测。

柳春玉[7](2020)在《急救用抗菌止血材料的构建及止血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过度失血是战伤、交通事故、自然灾害以及手术治疗过程中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中、重度出血的快速高效止血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市场上快速止血产品主要为硅铝酸盐类和壳聚糖类,存在硅铝酸盐类易引起血管栓塞,壳聚糖类止血效果不稳定等缺陷。因此,急需开发安全、高效控制中、重度出血的新止血方法和新止血产品。本论文主要围绕紧急救生止血材料的开发、止血机理、抗菌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研究等展开。制备了一种具有良好抗菌性能的聚多巴胺/二氧化硅纳米多孔材料(PDA/SiNP),其具有酚羟基、氨基官能团以及适当的疏水性。相比商业化产品Celox,PDA/SiNP体外凝血时间缩短了约150 s。PDA/SiNP不仅具有快速的止血效果,且在SD大鼠股动脉、静脉离断损伤与肝损伤模型中可显着降低失血量。PDA/SiNP主要通过血小板粘附与红细胞聚集、激活凝血级联的外源性途径。PDA/SiNP在208 h后仍对大肠杆菌生长具有长效抑制作用,其溶血性、细胞毒性、放热效应均较低,且体外浸润24 h后的失重率可达40%左右。采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了具有良好的吸水、湿粘附、抗菌和促伤口愈合性能的多功能醛基葡聚糖海绵(DA)。DA海绵的孔径约30-50 μm,孔隙率>90%,其不仅能快速吸收血液(~54g/g),且具有较高的湿组织粘附力(~51 kPa)。相比Celox,DA海绵的体外凝血缩短了约344 s。DA海绵可显着减少兔耳缘静脉、股动脉和肝损伤的出血量。DA海绵可通过快速粘附密封伤口、高度浓缩血细胞和凝血因子,实现快速凝血。DA海绵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并在兔全层皮肤损伤模型中显着促进伤口愈合。DA海绵的溶血性和细胞毒性均较低,对皮肤几乎无刺激性与致敏性,体内2天即可降解,降解后对SD大鼠脏器无明显影响。制备了具有良好组织粘附性、抗菌性和促伤口愈合性能的醛基葡聚糖(DA)/蒙脱土(MMT)复合海绵(DAM)。DAM海绵保持了DA海绵优异的湿组织粘附性(~46 kPa)。在DA和MMT协同作用下,相比Celox,DAM海绵可实现立即凝血。低放热效应的DAM海绵可在有限的急救时间内实现止血,在SD大鼠股动脉和静脉离断模型中可显着降低约95%的失血。DAM海绵能迅速粘附封闭伤口,促进血细胞聚集和粘附,快速激活并放大整个凝血系统,实现高效快速止血。DAM海绵抗菌活性与DA海绵相当,且亦有助于促伤口愈合。DAM海绵有效的避免了MMT泄露破坏红细胞引起栓塞的副作用。

孟宪梅[8](2019)在《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基于脑卒中给患者及家庭造成的健康社会问题日趋严重、而国内现有脑卒中护理实施尚不规范的现状,通过本研究制定基于最佳证据、涵盖脑卒中不同疾病阶段及健康问题的护理方案,为规范我国脑卒中整个疾病过程的护理实践,保障脑卒中康复护理服务的科学性、连续性提供理论指导及依据。研究方法:1.研究一—现况研究:通过在三家医疗机构进行田野研究及对服务于脑卒中不同疾病阶段的多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对国内脑卒中临床护理实践现况进行研究,并依据i-PARIHS框架,分析影响实施的促进及障碍因素。2.研究二—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方案初步构建:基于国内脑卒中护理实践现况,对脑卒中护理相关循证指南及系统评价进行文献检索,进而运用AGREEⅡ及OQAQ对指南及系统评价文献进行再评价,依据JBI标准,统一证据分级及推荐分级。组织专家论证,确定本研究护理方案主题及相关证据推荐等级,形成方案的理论主干,并在5W1H指导下,具体形成护理方案初稿。3.研究三--基于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方案修订:为保障护理方案在多学科合作的流畅性,采用立意取样法对不同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及组织四家转化基地的护理专家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分别从不同学科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层面对护理方案进行修订及讨论方案转化实施可行性。4.研究四--护理方案临床转化试点运行及评价研究:基于前期研究结果及转化基地现况,选择代表全程性护理方案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及代表专科性护理方案的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在三个转化基地(包含急性期及康复期疾病阶段),依据i-PARIHS框架,进行方案实施现况审查,发现障碍因素,并通过PDCA循环,予以解决障碍因素,对实施规范化,并从结构、过程、及结果三个层面对临床转化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研究一:在三个田野地进行田野观察及对15名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的半结构访谈结果显示,现有脑卒中护理实践涉及超急性期、急性期、及康复期疾病阶段,以基础护理为主,涉及康复护理实践内容有限,并存在护理实践不规范、与康复治疗师职责界定不清等问题。与最佳证据相比,从护理实践范畴及实践系统性上都存在很大差距。护士专业知识不足、临床护理工作庞杂、护理时间零散、学科成员间沟通缺乏等对方案实施带来困难。可考虑利用领导层的支持鼓励、护士改进康复护理的意愿、康复团队成员互动机会、及机动护理人员配备等有利因素推进护理方案实施。2.研究二:以“脑卒中”“护理”及相关检索词,从循证数据库及指南网站进行检索,最终纳入44篇指南文献及64篇系统评价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最终确定囊括超急性期、急性期、康复期三个疾病阶段、四个并发症预防及护理主题(深静脉血栓预防、压力性损伤、跌倒预防、抑郁)、及五个康复护理主题(两便护理、吞咽障碍及营养、痉挛/挛缩、语言障碍康复、二级预防)的384条证据,形成方案理论主干,在此基础上,形成方案初稿。3.研究三:15名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的半结构访谈及来自4个转化基地9名护理专家(专家权威系数为0.925)的焦点小组访谈,对护理方案进行以下修订:(1)不同疾病时期护理方案以不同医疗地点为导向;(2)根据国情,剔除院前护理实践内容;(3)精炼超急性期转诊内容;(4)在急性期护理方案中补充抑郁筛查及护理内容;(5)将两便护理及饮食护理重新命名为两便管理及吞咽障碍管理,纳入到“康复护理”条目中;(6)根据临床现况,对部分护理措施进行删除、补充、及更换等修订。4.研究四:临床转化方案一(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运行结果:三个转化基地两轮PDCA循环研究,形成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记录规范:入院深静脉血栓筛查表,护理记录单,及患者健康教育手册;方案实施管理规范:专人负责方案管理,入组患者管理方式,及明确方案实施各时间节点。5.研究四:临床转化方案二(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运行结果:在遵循转化方案一所制定的实施规范基础上,扩展吞咽康复管理规范:入院患者吞咽障碍筛查表,言语治疗师及护士吞咽康复管理职责,首发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康复治疗师/护士记录单,及现场示范---配合指导---独立完成的技能培训模式。6.研究四:临床转化效果评价:方案一临床转化效果显示,57名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家属,在健康教育后对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知识的掌握有显着性提高(Z=-6.457,P<0.01);26名接受培训的护士,培训前后知识掌握情况有显着性差异(Z=-4.244,P<0.01);且方案实施后的护理行为,在使用信效度高的筛查工具、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观察出血倾向、熟悉IPC使用注意事项及对皮肤评估等方面的依从性较前有显着性提高(P<0.05)。方案二临床转化效果显示,15名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家属,健康教育后对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护理知识的掌握有显着性提高(t=-7.046,P<0.01);23名接受培训的护士,培训后知识掌握有显着性提高(t=-15.842,P<0.01);且方案实施后护理行为,在接受培训、入院及时筛查、跟进筛查、使用信效度高的筛查工具、吞咽筛查异常转介言语治疗师、跟进吞咽康复训练及效果等方面依从性较前有显着提高(P<0.05)。另外,对9名实施方案护士的半结构访谈结果分析:实施方案后,护理工作变得系统化、规范化、且主动及时;对自身的影响包括:扩充专科知识、增加专业自信心、增加护理实践意识、改善护患关系、及增加科研意识;可承受增加的工作量,并可通过常规化、碎片化服务、及优先筛查等策略解决。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理念,构建基于最佳证据且符合中国国情的囊括超急性期、急性期、康复期三个疾病阶段的护理方案及九个健康问题护理方案,为脑卒中专科护士提供统一护理实践规范框架,使脑卒中科学性连续性护理服务成为可能。本研究所构建的护理方案遵循美国护士协会5W1H的护理实践要求,明确与其他学科团队成员间的协调,体现脑卒中护理专科性及专业价值。通过对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及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的试点运行,从全程性及专科性层面对护理方案进行临床转化验证,制定了护理方案的实施规范,尤其是康复问题的护理规范模式,使多学科团队合作成为可能,为护理方案的有效实施及临床推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所构建的脑卒中护理方案具有科学性及可行性,可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姚晶晶[9](2019)在《快速康复理念缩短禁饮时间在脊柱择期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理念缩短禁饮时间在脊柱择期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在该院行脊柱择期全麻手术的患者1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禁食禁饮方法,观察组采用快速康复理念的方法控制患者饮食饮水。结果 观察组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输液量少于对照组,心率及血压值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快速康复理念缩短禁饮时间应用于脊柱择期全麻手术对于降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均具有重要意义。

王华文[10](2019)在《H公司输液器生产线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制造业的流水线生产过程中,装配生产线是产品生产的重要环节,装配生产线是否平衡对整个生产线运行效率和产能的高低有着直接影响。因此,装配生产线的平衡的平衡问题对所有的制造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解决装配线平衡问题是装配生产线效率提升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运用装配生产线平衡理论和0-1规划建模理论并且结合H公司输液器生产现场的实际,为H公司输液器生产线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提高了生产线平衡率。本文首先阐述了生产线平衡问题的研究现状和解决生产线平衡问题需要用到的基本理论,以及生产线的评价指标和生产线平衡问题0-1规划建模的方法。其次,通过分析H公司输液器生产线工艺流程和流程程序以及观察实测的数据,用作业测定的方法为每个工序制定标准作业时间。最后,利用基础IE(工业工程)的方法对输液器生产线的流程进行局部的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第I类和第II类生产线平衡问题的0-1规划模型,用Lingo求解计算得到生产线全局作业优化的解,将优化结果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并给出改善方案,使得生产线平衡率取得显着提升。

二、快速计算输液量及其时间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快速计算输液量及其时间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输油管道球形内检测器设计及泄漏信号采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管道内检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管道缺陷信号的识别及干扰信号的抑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章节安排
2 球形检测器的设计
    2.1 检测器的组成
    2.2 检测器的工作原理
    2.3 传感器选型理论基础及检测器硬件的选型
        2.3.1 传感器选型理论基础
        2.3.2 水听器的选型
        2.3.3 姿态传感器的选型
        2.3.4 录音笔的选型
        2.3.5 防水USB接头的选型
        2.3.6 电磁继电器模块的选型
        2.3.7 电源模块的选型
    2.4 检测器的结构设计
        2.4.1 外球壳
        2.4.2 内球壳
        2.4.3 密封性设计
        2.4.4 检测器球壳强度仿真验证
        2.4.5 转动惯量
    2.5 本章小结
3 近声场声信号识别研究
    3.1 压力管道流体泄漏产生的声波声源类型
    3.2 基于Lighthill声类比的气动噪声计算方法
        3.2.1 计算气动声学理论
        3.2.2 Lighthill声类比方程
        3.2.3 CFD/CAA混合法计算喷流噪声
    3.3 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
        3.3.1 泄漏模型的建立
        3.3.2 计算结果分析
    3.4 计算声学仿真
        3.4.1 声学模型的建立
        3.4.2 计算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管道内检测泄漏声信号采集和分析试验
    4.1 管道泄漏试验管段的设计和搭建
    4.2 试验过程
        4.2.1 球壳密封性检测
        4.2.2 管道泄漏量检测试验
        4.2.3 管道泄漏声信号采集试验
    4.3 泄漏声信号提取和识别的理论基础
        4.3.1 小波变换法
        4.3.2 基于傅里叶变换的滤波法
    4.4 管道泄漏声信号检测试验结果处理与分析
        4.4.1 姿态传感器的信号处理及分析
        4.4.2 泄漏声信号的处理及分析
        4.4.3 泄漏位置确定及结果分析
        4.4.4 泄漏声源处信号的处理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制粒矿堆持液行为及其浸出过程强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我国铜矿资源禀赋性差
        1.1.2 堆浸技术可高效处置低品位铜矿资源
        1.1.3 国内外堆浸技术应用现状
        1.1.4 制约堆浸技术发展的当前难题
    1.2 矿石制粒可有效突破当前堆浸技术瓶颈
        1.2.1 制粒起源、定义及其突出优势
        1.2.2 制粒技术国内外应用现状
        1.2.3 制粒矿堆的当前研究瓶颈
    1.3 国内外制粒堆浸理论研究现状
        1.3.1 矿石制粒关键因素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1.3.2 制粒矿堆孔裂结构及其表征方法研究
        1.3.3 持液行为定量表征与渗流可视化研究
        1.3.4 制粒矿堆持液行为对浸出过程影响研究
        1.3.5 堆浸体系持液行为模型及数值模拟研究
    1.4 本文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矿石制粒过程影响因素及条件优选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矿样
        2.2.1 矿物学特征
        2.2.2 粒径分布特征
    2.3 浸矿微生物
    2.4 实验粘结剂
    2.5 转速倾角可调矿石制粒实验装置
        2.5.1 装置系统构成
        2.5.2 装置技术参数
        2.5.3 主要特点与优势
    2.6 矿石制粒过程关键影响因素实验
        2.6.1 影响因素遴选
        2.6.2 关键考察指标
        2.6.3 实验方案设计
        2.6.4 矿石粒径分布对矿石制粒的影响
        2.6.5 化学粘结剂对矿石制粒的影响
        2.6.6 制粒机转速对矿石制粒的影响
        2.6.7 制粒机倾角对矿石制粒的影响
        2.6.8 固化时间对矿石制粒的影响
        2.6.9 细菌菌液对矿石制粒的影响
    2.7 基于CCD法的矿石制粒条件优选实验
        2.7.1 中央复合设计法(CCD法)
        2.7.2 优选实验方案
        2.7.3 回归模型与显着性分析
        2.7.4 多因素响应结果与分析
        2.7.5 最优制粒条件确定与预测
    2.8 本章小结
3 制粒矿堆静态持液行为表征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
    3.1 引言
    3.2 关键考察参数
    3.3 制粒矿堆孔裂结构提取与特征分析
        3.3.1 孔隙提取方法与装置
        3.3.2 细观孔隙对持液行为的影响分析
    3.4 非饱和矿堆持液行为原位监测装置研发
        3.4.1 实验装置组成
        3.4.2 装置结构及其特征参数
        3.4.3 主要特点与优势
    3.5 非饱和堆静态持液行为监测与表征实验
        3.5.1 颗粒类型及特征
        3.5.2 实验方案设计
        3.5.3 持液行为特征及过程分析
        3.5.4 颗粒类型对静态持液的影响
        3.5.5 颗粒尺寸对静态持液的影响
        3.5.6 喷淋强度对静态持液的影响
        3.5.7 喷淋模式对静态持液的影响
        3.5.8 初始毛细水含量对静态持液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制粒矿堆动态持液行为及其与浸出过程关联机制
    4.1 引言
    4.2 研究思路与关键参数
        4.2.1 整体研究方案
        4.2.2 矿物浸出表征参数
        4.2.3 持液行为表征参数
    4.3 不同初始持液条件下矿物浸出过程规律
        4.3.1 浸出过程铜浸出率变化规律
        4.3.2 浸出过程细菌浓度变化规律
        4.3.3 浸出过程溶液pH值/氧化还原电位特征
    4.4 不同初始持液条件对溶质运移的影响规律
        4.4.1 喷淋强度对溶质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
        4.4.2 颗粒类型对溶质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
        4.4.3 颗粒尺寸对溶质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
    4.5 动态持液行为对浸出过程关联机制分析
        4.5.1 浸矿作用下制粒矿堆动态持液行为特征
        4.5.2 制粒矿堆持液行为与浸出反应传质动态关联
    4.6 本章小结
5 制粒矿堆持液行为机理分析与数学表征
    5.1 引言
    5.2 制粒矿堆持液行为特征及其对浸矿影响机理
        5.2.1 多重孔隙结构特征
        5.2.2 渗流迟滞行为规律
        5.2.3 强化反应传质过程
    5.3 矿石颗粒堆溶液渗流基本规律
        5.3.1 溶液流动达西定律
        5.3.2 不可压缩粘性溶液渗流规律
    5.4 溶液对流、扩散与弥散过程
    5.5 考虑对流扩散过程的持液行为数学表征
    5.6 考虑液膜流动的可动液-不可动液模型
    5.7 本章小结
6 制粒矿堆持液行为及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
    6.1 引言
    6.2 HeapSim 2D模拟平台
    6.3 控制方程与基本假设
    6.4 边界条件设置
    6.5 模拟结果分析
        6.5.1 不同喷淋时间下持液行为特征
        6.5.2 不同堆孔隙率下持液行为特征
        6.5.3 不同初始毛细水量下持液行为特征
        6.5.4 不同喷头间距下持液行为特征
        6.5.5 不同喷淋强度下持液行为特征
        6.5.6 不同矿堆深度下持液行为特征
    6.6 本章小结
7 基于制粒矿堆持液行为调控的强化浸出技术研究
    7.1 引言
    7.2 矿堆持液行为调控的关键措施与方法
        7.2.1 制粒颗粒的制备方法优化
        7.2.2 喷淋模式选择与强度调控
        7.2.3 溶液喷淋管网的优化布置
        7.2.4 喷淋装置的遴选与配套
    7.3 持液行为调控方法对工业浸出的影响分析
    7.4 基于持液行为调控强化浸出的工程化建议
        7.4.1 矿山概况
        7.4.2 矿山开采方法
        7.4.3 面临的困境与难题
        7.4.4 工程建议与方法优化
        7.4.5 预期效果与成本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断路器柔性装配机器人动力学建模及其轨迹优化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柔性自动装配技术研究现状
    1.3 工业机器人轨迹规划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课题来源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课题来源
第2章 六轴机器人运动学分析
    2.1 工业机器人数理基础
        2.1.1 位姿描述
        2.1.2 坐标变换
        2.1.3 齐次坐标变换
    2.2 工业机器人正逆运动学
        2.2.1 D-H参数法
        2.2.2 六轴机器人正运动学分析
        2.2.3 六轴机器人逆运动学求解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断路器柔性装配方案研究
    3.1 引言
    3.2 总体方案设计
    3.3 零件调整单元设计
        3.3.1 断路器待装配零件建模
        3.3.2 零件调整单元建模
        3.3.3 灭弧室调整工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六自由度装配机器人轨迹优化
    4.1 引言
    4.2 笛卡尔空间的轨迹规划
        4.2.1 直线插补轨迹规划
        4.2.2 圆弧插补轨迹规划
    4.3 关节空间的轨迹规划
        4.3.1 三次多项式插值
        4.3.2 五次多项式插值
        4.3.3 三次样条插值
    4.4 基于改进PSO的时间最优轨迹规划
        4.4.1 PSO轨迹优化原理
        4.4.2 双重寻优PSO轨迹优化
        4.4.3 优化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柔性装配单元控制系统设计
    5.1 引言
    5.2 柔性装配系统硬件平台搭建
    5.3 姿态调整单元软件设计
        5.3.1 机器人程序总体流程
        5.3.2 I/O端口分配
        5.3.3 相机和机器人通讯程序设计
        5.3.4 机器人运动程序设计
    5.4 程序调试与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5%白蛋白注射液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肺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5%白蛋白注射液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肺保护作用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对象
        1.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1.2 结果
        1.2.1 基本信息
        1.2.2 两组术中输液量比较
        1.2.3 两组患儿围术期血气分析相关指标的比较
    1.3 讨论
        1.3.1 关于基本资料的讨论
        1.3.2 关于两组患儿术中相关容量数据比较的讨论
        1.3.3 两组患儿围术期血气分析主要数据分析
        1.3.4 两组患儿ICU留驻时间与总住院分析
        1.3.5 本观察的不足之处
    1.4 小结
二、家兔CPB模型下肺损伤的系统性炎性因子表达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家兔CPB模型的建立
        2.1.3 样本采集方法
        2.1.4 炎症细胞因子检测ELISA
        2.1.5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家兔肺组织病理切片检测结果
        2.2.2 家兔血清相关炎性因子检测
    2.3 讨论
        2.3.1 实验动物的选择
        2.3.2 肺组织发育特点与肺损伤的关系
        2.3.3 炎性因子与组织损伤的关系
        2.3.4 研究的不足之处
    2.4 小结
三、家兔CPB肺损伤模型下HMGB1/TLR4/NFкB信号通路的表达
    3.1 实验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方法
        3.1.3 Western Blot方法
        3.1.4 实时荧光定量PCR
        3.1.5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5%白蛋白注射液预充减轻家兔肺组织中炎症因子的表达
        3.2.2 5%白蛋白注射液对CPB肺损伤的保护是通过抑制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3.3 讨论
        3.3.1 IL-1β、IL-6、IL-10和TNF-αm RNA的相对表达
        3.3.2 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与肺损伤过程
        3.3.3 不足之处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CPB期间输血相关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收缩城市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医疗建筑策划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3 乡镇医疗设施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调查对象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规划布局分析
    2.1 本章研究目的
    2.2 人口收缩地区医疗设施现状分析
        2.2.1 国内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以江苏省常州市、安徽省明光市为例
        2.2.2 日本人口收缩地区医疗设施现状分析——以石川县金泽市、南加贺二次医疗圈为例
        2.2.3 比较研究
    2.3 乡镇卫生院现状布局评价——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2.3.1 运用算法及其原则
        2.3.2 运用于常州市乡镇医疗设施规划选址分析
        2.3.3 分析结果
        2.3.4 人口收缩与乡镇卫生院布局之间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现状分析
    3.1 本章研究目的
    3.2 国内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建筑现状——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3.2.1 概况
        3.2.2 相关指标及政策
        3.2.3 功能设置
        3.2.4 原始功能与需求功能间的差异
        3.2.5 建筑平面及面积指标分析
        3.2.6 乡镇卫生院功能与面积指标小结
    3.3 日本人口收缩地区医院建筑现状——以二次医疗圈地域医疗支援医院为例
        3.3.1 概况
        3.3.2 功能设置
        3.3.3 建筑平面及面积指标分析
        3.3.4 日本地域医疗支援医院在人口收缩区域所承担的作用分析
    3.4 比较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乡镇卫生院建筑的策划方法
    4.1 本章研究目的
    4.2 策划目标的确定
    4.3 数据收集与分析
    4.4 策划战略的确定
        4.4.1 考虑影响因素优先级
        4.4.2 选址策划
        4.4.3 规模策划
        4.4.4 功能策划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今后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目录
    附录A 问卷
    附录B 常州市各级公立医疗机构明细表
    附录C 国内4所乡镇卫生院基本资料
    附录D 日本4所地域医疗支援医院基本资料
    附录E 患者问卷调查
    附录F 文献研究动向

(6)联合深度学习与轨迹特征的药液异物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视觉检测发展趋势
        1.2.2 小目标视觉检测研究现状
    1.3 小目标视觉检测的普遍难点
    1.4 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1.5 论文组织
第二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药液异物检测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基于深度学习的检测应用
    2.3 医药检测系统原型
    2.4 医药图像数据集
    2.5 Faster R-CNN算法实验结果与分析
        2.5.1 可疑异物检测
        2.5.2 可疑异物不分类检测实验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运动异物小目标的聚类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运动目标轨迹聚类算法
    3.3 异物目标点迹的层次轨迹聚类分析
        3.3.1 层次聚类概述
        3.3.2 层次聚类实验结果分析
    3.4 异物目标点迹聚类的评价指标分析
    3.5 异物目标点迹k-means轨迹聚类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轨迹特征的分类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运动目标轨迹分析概述
    4.3 轨迹特征向量的计算方式
    4.4 轨迹特征向量的属性实验分析
    4.5 基于决策树算法的轨迹分类实验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轨迹特征的集成分类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集成学习概述
    5.3 基于梯度提升树算法的轨迹分类
    5.4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轨迹分类
    5.5 实验结果总结
        5.5.1 检测和分类方法的整体概述
        5.5.2 检测和分类结果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及获得的专利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项

(7)急救用抗菌止血材料的构建及止血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止血材料研究意义
    1.2 止血材料研究现状
        1.2.1 多聚糖类止血材料
        1.2.2 无机类止血材料
        1.2.3 生物制品止血材料
        1.2.4 抗菌止血材料
    1.3 止血机理研究现状
        1.3.1 凝血系统
        1.3.2 止血机理研究方法
    1.4 论文设计思想
2 聚多巴胺/纳米二氧化硅抗菌止血材料的制备、性能及止血机理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主要试剂及提纯方法
        2.1.2 主要表征仪器
        2.1.3 PDA/SiNP的合成
        2.1.4 PDA/SiNP的表征
        2.1.5 PDA/SiNP的止血性能测试
        2.1.6 PDA/SiNP的抗菌性能测试
        2.1.7 PDA/SiNP的止血机理测试
        2.1.8 PDA/SiNP的生物相容性测试
        2.1.9 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PDA/SiNP的合成与表征
        2.2.2 PDA/SiNP的止血性能
        2.2.3 PDA/SiNP的抗菌性能
        2.2.4 PDA/SiNP的止血机理
        2.2.5 PDA/SiNP的生物相容性
    2.3 本章小结
3 醛基葡聚糖海绵抗菌止血材料的制备、性能及止血机理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主要试剂及提纯方法
        3.1.2 主要表征仪器
        3.1.3 DA海绵的合成与制备
        3.1.4 DA的表征
        3.1.5 DA海绵的止血性能测试
        3.1.6 DA海绵的抗菌性能测试
        3.1.7 DA海绵的促伤口愈合性能测试
        3.1.8 DA海绵的止血机理测试
        3.1.9 DA海绵的生物相容性测试
        3.1.10 统计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DA的合成与表征
        3.2.2 DA海绵的形貌、孔隙度及压缩性能
        3.2.3 DA海绵的止血性能
        3.2.4 DA海绵的抗菌性能
        3.2.5 DA海绵的促伤口愈合性能
        3.2.6 DA海绵的止血机理
        3.2.7 DA的生物相容性
    3.3 本章小结
4 醛基葡聚糖/蒙脱土海绵抗菌止血材料的制备、性能及止血机理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主要试剂及提纯方法
        4.1.2 主要表征仪器
        4.1.3 DAM海绵的合成
        4.1.4 DAM海绵的表征
        4.1.5 DAM海绵的止血性能测试
        4.1.6 DAM海绵的抗菌性能测试
        4.1.7 DAM的促伤口愈合性能测试
        4.1.8 DAM海绵的止血机理测试
        4.1.9 DAM海绵的生物相容性测试
        4.1.10 统计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DAM海绵的合成与表征
        4.2.2 DAM海绵的止血性能
        4.2.3 DAM海绵的抗菌性能
        4.2.4 DAM海绵的促伤口愈合性能
        4.2.5 DAM海绵的止血机理
        4.2.6 DAM海绵的生物相容性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三、文献回顾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案
    二、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现况研究--田野研究及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一、田野研究
    二、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三、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方案初步构建
    一、明确方案主题
    二、成立研究小组
    三、指南文献的检索及评价
    四、系统评价文献的检索及评价
    五、证据推荐等级评价
    六、脑卒中护理方案拟定
第五部分 基于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护理方案修订
    一、基于专业判断的方案修订--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方案修订--转化基地护理专家焦点小组访谈
第六部分 临床转化一全程性护理方案试点转化应用及评价研究:以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为例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步骤及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小结
第七部分 临床转化二专科性护理方案试点运行及评价研究:以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为例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步骤及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小结
第八部分 临床转化应用效果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质量控制
    五、伦理考虑
    六、研究结果
    七、小结
第九部分 总结
    一、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2 纳入指南文献
    附录3 纳入系统评价文献
    附录4 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
    附录5 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
    附录6 专家咨询知情同意书
    附录7 脑卒中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行为调查表
    附录8 深静脉血栓健康知识问卷(护士版)
    附录9 深静脉血栓预防患者健康教育手册(修订版)
    附录10 深静脉血栓健康知识问卷(病人版)--后测(出院前/一周)
    附录11 脑卒中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行为调查表
    附录12 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护理知识问卷(护士版)
    附录13 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健康知识问卷(病人版)--后测
    附录14 访谈知情同意书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10)H公司输液器生产线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论文主要内容
2 生产线平衡相关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生产线概述
        2.1.1 生产线平衡的概念
        2.1.2 平衡生产线的意义
        2.1.3 生产线平衡的指标
        2.1.4 影响生产线平衡的要素及改善方向
    2.2 基础工业工程相关理论
        2.2.1 工作研究理论
        2.2.2 方法研究
        2.2.3 作业测定
        2.2.4 现场改善
3 H公司生产线现状分析
    3.1 H公司现状分析
        3.1.1 集团简介
        3.1.2 输液器产品简介
    3.2 生产程序分析
        3.2.1 输液器生产线现状
        3.2.2 输液器生产线工艺程序分析
        3.2.3 输液器生产线流程程序分析
    3.3 输液器生产线存在的主要问题
4 生产线作业测定
    4.1 作业测定方法选取
    4.2 作业测定步骤
    4.3 确定各个工序和作业元素标准时间
5 生产线平衡改善方案
    5.1 基于基础IE的生产线改善
        5.1.1 瓶颈工序改善
        5.1.2 不合理工序调整
        5.1.3 改善后的效果
    5.2 基于0-1规划数学模型的生产线改善
        5.2.1 生产线建模相关理论
        5.2.2 约束条件极其表达式
        5.2.3 两类生产线平衡数学模型的建立
        5.2.4 Lingo求解模型及过程
        5.2.5 Lingo软件优化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快速计算输液量及其时间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输油管道球形内检测器设计及泄漏信号采集研究[D]. 吕荣斌.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制粒矿堆持液行为及其浸出过程强化机制研究[D]. 王雷鸣.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3]断路器柔性装配机器人动力学建模及其轨迹优化控制研究[D]. 葛亮君. 温州大学, 2020
  • [4]5%白蛋白注射液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肺保护作用研究[D]. 刘家鹏.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D]. 张宁芮. 东南大学, 2020(01)
  • [6]联合深度学习与轨迹特征的药液异物检测方法研究[D]. 赵淼.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7]急救用抗菌止血材料的构建及止血机理研究[D]. 柳春玉.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8]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D]. 孟宪梅.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03)
  • [9]快速康复理念缩短禁饮时间在脊柱择期全麻手术中的应用[J]. 姚晶晶.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9(12)
  • [10]H公司输液器生产线优化研究[D]. 王华文.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标签:;  ;  ;  

一种快速计算输液量及其时间的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