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移栽灵在全国进一步推广(论文文献综述)
许居春[1](2020)在《公安县天露湖国土综合整治项目规划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土综合整治可通过政策手段和工程措施,实现自然资源优化配置,以达到社会、经济、生态多方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国土综合整治起源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中,不仅要做强农村产业,也要美化乡村。2019年12月18日,为更好做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自然资源部正式启动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国土综合整治正处于试点实施阶段,其要求、方式和方法都与传统农村整治项目有较大的差别,相关理论研究、规划思路、规划内容都未形成完备的理论系统。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查询文献资料、统计资料,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山、水、林、田、湖、村等自然资源分布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根据资源禀赋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结合产业规划科学拟定项目目标,遵照项目目标系统制定工程规划方案。通过与传统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行比对分析,总结天露湖项目中存在优点和不足。经对比研究发现,天露湖项目在产业推动功能上不仅仅考虑第一产业,也顾及第二、三产业,为三产融合发展打好基础;在生态修复功能上,不仅仅考虑农田生态修复,也重点分析湖域生态修复、村庄生态修复、水生态修复问题,并提出修复方案;在工程规划布局上,不仅考虑农田整治工程,也充分考虑村庄综合整治、水污染防治、湖域生态整治,规划内容系统、全面;在项目投资方面,政府为主,企业为辅的投资策略,让社会资本融入乡村振兴,减少政府和企业的压力,为项目增添生命力。但也有不足之处,农田整治工程在信息化、现代化农业发展层面考虑不足;项目投资方面,投资标准较高,资金总量较大,推广难度较大,且有一定的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通过研究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系统整治是国土综合整治的基本原则;(2)水是国土综合整治的关键要素;(3)产业振兴是国土综合整治的核心任务;(4)生态修复是国土综合整治的基础要求;(5)多方共赢是国土综合整治的最佳模式。结合项目实施状况,从项目进程四大阶段对推广国土综合整治项目提出如下建议:(1)前期准备阶段应当充分论证项目的可行性,应充分结合现有多项规划,科学合理进行决策,立项后,应当成立项目推进领导小组进行工作协调,推进项目稳步实施;(2)规划设计阶段,需要组织相关行业专家组成技术团队,为项目建设提供技术保障;(3)施工及验收阶段,必须严格控制施工团队技术力量,落实科学项目管理制度,选用生态无污染原材料,使用生态环保工艺;(4)后期管护阶段,建立确权登记制度,确定所有权、使用权、管理责任人,落实管护资金。
刘金鑫[2](2020)在《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菌的种群结构及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认为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栽培中经常遭受多种病原菌侵染为害如水稻立枯病,严重影响了水稻秧苗的生产。作为我国东北地区水稻重要产区,黑龙江省由于特殊的寒地冷凉条件导致水稻立枯病成为水稻苗期最严重的病害。有效控制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病害的前提和基础是明确致病菌的种类及分布。因此,本研究从黑龙江省水稻的主栽地区采集水稻立枯病病样,进行分离并鉴定,在此基础上对优势菌株的抗药性以及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其结果将对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有针对性地指导田间生产。本文对来自黑龙江省10个水稻主产地区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双鸭山、牡丹江、伊春、黑河、佳木斯、绥化和大庆的病样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共分离获得225株水稻立枯病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9种病原真菌,分别为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108株,占比48.0%、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26株,占比11.6%、三线镰孢(F.tricinctum)18株,占比8.0%、芳香镰孢(F.redolens)15株,占比6.7%、木贼镰孢(F.equiseti)14株,占比6.2%、腐皮镰孢(F.solani)14株,占比6.2%、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15株,占比6.7%、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9株,占比4.0%、缩窄弯孢(Curvularia coatesiae)6株,占比2.6%。其中,尖镰孢为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菌优势种群。此外,链格孢和缩窄弯孢作为水稻立枯病的病原菌在中国东北地区首次被发现。针对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菌优势种群的74株尖镰孢单孢株,开展了致病力及对常用化学药剂多菌灵、咪鲜胺和咯菌腈的室内敏感性测定,结果发现: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菌优势种尖镰孢大多为中等致病力菌株;多菌灵在有效剂量达10μg/m L时,菌株均在中抗以上,无敏感菌株,表明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优势菌株对多菌灵已产生了抗药性,不适合在该地区应用;咪鲜胺的EC50平均值为13.4562μg/m L;咯菌腈的EC50平均值为0.3393μg/m L,远小于咪鲜胺的平均EC50值。也就是说,咪鲜胺和咯菌腈均可抑制水稻立枯病的发生,但咯菌腈更适合在该省作为防治水稻立枯病的有效药剂进行推广。本研究采用SSR标记技术评估了74个黑龙江省不同地理来源的水稻立枯病菌优势种单孢株的遗传多样性,从22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4对引物进行扩增,以相似系数0.79为界,将来自不同地区的74株尖镰孢群体划分成9个类群。分子方差(AMOVA)分析表明,尖镰孢群体与地理来源、致病力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10μg/m L)之间均存在显着相关性。不同地理来源的种群间存在很大程度的遗传分化(Fsp=0.374),说明黑龙江省不同地理来源对水稻立枯病优势菌株群体分化有显着影响。
部丽群[3](2018)在《新疆和其他地区外引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是世界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深度发掘和利用优异基因并应用于亲本的选择,对水稻新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32个农艺性状结合60对SSR引物,对358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和其他地区、国家(以下简称其他地区)外引水稻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旨在分析不同来源种质资源的分化程度。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358份水稻种质资源的16个数量性状中,不同性状变异系数的变幅在6.82%-32.22%之间,最小的是谷粒宽,变异系数为6.82%,最大的是二次枝梗数,变异系数为32.22%。新疆种质资源质量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51,数量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95;其他地区水稻种质资源质量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40,数量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2.02。说明新疆水稻种质资源的质量性状更丰富,而其他地区水稻种质资源的数量性状差异更大。通过主成分分析,可分别将新疆水稻种质资源和其他地区种质资源的16个数量性状转换为5个主成分,提供的信息量分别占总信息量的84.66%(新疆)和84.60%(其他地区)。2、利用UPGMA法对表型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可将全部资源划分为5类,第1类群包含201份材料,其中新疆材料65份,为多粒的品种;第2类群包含5份材料,为高杆、大穗,但结实率较低的品种:第3类群有32份材料,都为着粒密度较稀,穗粒数较少的品种:第4类群包含118份材料,其中新疆材料占36份,本类群的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少于全部材料平均值但高于第三类群平均值;第5类群只包含2个品种,与其他资源相比分化程度较深,有很大遗传差异。3、采用60对SSR引物对358份水稻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出263个等位基因,变异范围在2-9之间,平均每个标记4.38个,其中RM1306最多,第10条染色体上检测到的平均等位基因数最多,为5.60个。有效等位基因数变幅为1.02-4.67,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08,RM1182最少,RM23823最多。Shannon指数变幅在0.40-1.69之间,平均为0.81,RM333的Shannon指数最高,为1.65,RM23823和RM1306也高于1.5。表明RM23823、RM333和RM1306能很好的反映参试品种间的差异性,适合遗传多样性研究。4、利用SSR分子检测的数据对全部材料进行了群体结构分析,能明确划分类别的材料共336份,可分为3个类群。第一个类群包含74份材料,占全体材料的20.67%,其中新疆材料14份,占新疆总资源的13.21%。第二个类群共包含90份材料,占全体材料的25.14%,其中新疆材料30份,占新疆材料的28.57%。第三个类群共包含165份材料,占全体材料的46.09%,其中新疆材料55份,占新疆材料的52.38%。不能明确划分类别的有22份,占全体材料的6.15%,其中新疆材料6份,占新疆材料的5.71%。5、新疆水稻种质资源和其他地区之间有一定的遗传差异,在育种工作中可挖掘不同地区资源的有利基因,增加遗传多样性。
王晓清[4](2012)在《寒地水稻育苗关键技术在鸡西市的推广应用》文中指出黑龙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鸡西市又是黑龙江省的主要粮食产区。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耕地不断减少,人们对高效益水稻栽培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要解决鸡西的粮食问题,必须考虑鸡西的农业资源的特点,鸡西地处寒带,有二、三、四三个积温带,水资源丰富,这决定水稻将作为鸡西的主要农业产业,发展以水稻为主的农业在鸡西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广阔的开发前景,潜力巨大,资源丰富。寒地水稻育苗关键技术通过增加积温,使水稻种植品种提升一个积温带,从而达到增产。鸡西市实施本栽培技术,可增加单产10%。是保证粮食安全和边疆稳定的新举措,也是实现鸡西市水稻乃至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再高产的一项突破性技术措施。本文围绕寒地水稻育苗关键技术在鸡西市推广应用这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着眼于新世纪新阶段新任务的需要,就如何创新开展寒地水稻育苗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的顺序展开科学论述。总结寒地水稻育苗关键技术具有改善作业条件,利于苗床管理;育苗成本低、省种、省工等技术优点。分析了寒地水稻育苗关键技术在鸡西市的应用效果,重点论证了农业增收、企业增效、农民收入增加、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农民专业合作在农民致富中所起的带动力量的效果。在鸡西市三年中的应用中农业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体现出技术、劳力、物质、资金整体综合效益;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同时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增强土地利用率,不断提高土地(主体)生产力。缓解鸡西市人地矛盾,缓解鸡西市粮食与经济作物、蔬菜、果树、饲料等相互争地的矛盾,缓解鸡西市地处寒地一些高产、生长期长的品种得不到推广应用的矛盾。总结分析了寒地水稻育苗关键技术在鸡西市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农民科技素质薄弱,示范效益滞后,观望心态严重;外出劳力多;水资源的短缺,水利工程基础设施落后;土地承包经营,集约化程度不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农资市场混乱。就问题提出了对策,一要提高鸡西市农民科技素质整体水平。二是要加强鸡西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三是兴建水利工程提高水库蓄水能力,加强水利设施的管护及水田用水的科学性。四是加强农资市场的管理,提高农民控制重大病虫害的能力。五是成立农村合作社,实现分散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推进土地合理流转。六是要进一步测算利用本技术提高积温数量,根据可提高积温数和具体品种特性来筛选本地应用的13片叶品种;在测定苗床增温效果及水稻品种的抗低温性能确定最早育苗时间。
周昌俊,余家明[5](2012)在《创新发展机制 振兴农村经济》文中指出关键词: 生产经营 科技兴农 农民组织 金融服务 公安是个农业大县,近年来,我们围绕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难点问题,探索创新机制,寻求破解办法,推进农村经济加快发展。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21%。 创新生产经营机制,提高?
吕艳东[6](2011)在《水分供应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水分供应是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因子。阐明水分供应状况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对指导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严格控制土壤水分的盆栽及大田试验,研明严重水分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品种(系)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为筛选高产、优质、抗旱的水稻品种提供依据;同时以大面积生产上应用的品种为材料,分别研究了全生育期控水灌溉及不同生育期的水分供应对寒地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提出适合寒地水稻生产灌溉的土壤水势指标,为增产保优技术指标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寒地水稻品种抗旱性鉴定及其指标的筛选水分胁迫下,出穗日数较长、株高较高、穗长较长、单穗重较大、一次枝梗数较多、二次枝梗数较多、穗粒数较多、结实率较高、生物产量较高、经济系数较高的水稻种质具有相对较强的耐旱性。水分胁迫下,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较高或糙米粒宽较大、精米白度较高、精米垩白率和垩白度较低或直链淀粉含量较高、脂肪含量较低的水稻种质均具有相对较高的米饭食味评分值。水分胁迫下,穗数较少、穗粒数较多的水稻种质具有相对较高的整精米率、较大的糙米长宽比和较高的直链淀粉含量;结实率较高的水稻种质具有相对较高的整精米率和较大的糙米长宽比;千粒重较高的水稻种质具有相对较高的精米白度和米饭食味评分值;理论产量较高的水稻种质具有相对较大的糙米长宽比。抗旱指数(DI)和抗旱系数(DC)两种直接评定方法的吻合度较高、相关系数最高,均可广泛地用于生产实践。综合抗旱力指数(K)和抗旱系数的吻合度很低,综合抗旱力指数不能单独用于生产实践。综合抗旱能力(D)和抗旱系数的吻合度较高,且两者的相关系数远远高于任何单一指标与抗旱系数的相关性,能全面的反映水稻品种的抗旱性,可广泛地用于生产实践。品质综合抗旱能力(QD)和食味抗旱系数(TDC)的吻合度较高,两者的相关系远远高于任何单一指标(直链淀粉含量除外)与食味抗旱系数的相关性,两指标均能全面地反映水稻品种品质的抗旱性,可广泛地用于生产实践。采用本试验方法鉴定出同时在抗旱系数(DC)、食味抗旱系数(TDC)和品质综合抗旱能力(QD)三个指标上表现为中抗或高抗的品种7个,分别为垦稻11号,五优稻1号,松粳3号,2010S-42,2010Y-88,2010Y-82和2010Y-100。2.结实前水分供应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实前进行-18~-20kPa和-28~-30kPa的持续控水处理,两品种的穗长、单穗重、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显着或极显着地减少,敏感程度为二次枝梗数>一次枝梗数,穗粒数>每穴穗数>结实率>千粒重,且以控水强度大的处理减少幅度大;两品种的产量均极显着降低,减产幅度为垦稻12号>垦鉴稻5号,且以控水强度大的处理减产幅度大。结实前进行-18~-20kPa和-28~-30kPa的持续控水处理,垦鉴稻5号的整精米率提高,而垦稻12号与之相反;两品种各粒位糙米粒长、糙米粒宽、垩白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和米饭食味评分值降低;两品种各粒位的蛋白质含量增加。结实前进行-8~-10kPa的间歇控水处理,两品种的收获穗数减少,其中垦稻12号处理与对照差异达极显着水平;两品种的穗粒数极显着地减少;两品种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增加;垦鉴稻5号的产量增加,垦稻12号的产量降低。结实前进行-8~-10kPa的间歇控水处理,有利于提高垦鉴稻5号的整精米率,不利于提高垦稻12号的整精米率;两品种的长/宽有减小的趋势;两品种优势粒的垩白率、垩白度和米饭食味评分值增加,两品种中势粒的垩白率、垩白度和米饭食味评分值降低;两品种各粒位的蛋白质含量增加。结实前进行-8~-10kPa的间歇控水处理,两品种的节水率均在20%以上;结实前进行-18~-20kPa和-28~-30kPa的控水处理,两品种的节水率均在30%以上,且随着控水强度的加大,节水率增加。建议结实前进行-8~-10kPa的间歇控水处理可作为寒地水稻增产保优灌溉的土壤水势指标;结实前不宜持续进行土壤水势为-18~-20kPa以下的控水处理。3.结实期水分供应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实期进行-18~-20kPa和-28~-30kPa的持续控水处理,两品种的收获穗数减少;两品种的单穗重、结实率、千粒重、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和经济产量降低,且控水强度越大,经济产量降低的越多。结实期进行-18~-20kPa和-28~-30kPa的控水处理,有利于垦鉴稻5号整精米率的提高,不利于垦稻12号整精米率的提高;外观品质变劣;两品种各粒位直链淀粉含量、最高黏度值和米饭食味评分值降低,热浆黏度值和冷胶黏度值增加。建议结实期不宜持续进行土壤水势为-18~-20kPa以下的控水处理。结实期进行-8~-10kPa的间歇控水处理,两品种单穗重和结实率增加,经济系数提高;两品种的穗数减少,千粒重和生物产量降低。结实期进行-8~-10kPa的间歇控水处理,有利于垦鉴稻5号整精米率的提高,不利于垦稻12号整精米率的提高;垦鉴稻5号各粒位的垩白率和垩白度均降低,垦稻12号与之相反;垦鉴稻5号各粒位直链淀粉含量增加,垦稻12号与之相反;两品种各粒位的米饭食味评分值降低。结实期进行-8~-10kPa的间歇控水处理,垦鉴稻5号和垦稻12号的产量比对照分别降低了0.69%和2.79%,与对照相比差异均不显着,但比对照节水17.06%,建议结实期进行-8~-10kPa的间歇控水处理可作为寒地水稻节本增效灌溉的土壤水势指标。4.全生育期控水灌溉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全生育期进行土壤水势下限-8~-10kPa的间歇灌溉,两品种的单穗重和一、二次枝梗数增加;两品种的收获穗数减少,且垦稻12号的穗数降低达到极显着水平;两品种的穗粒数、结实率和经济系数增加;垦鉴稻5号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增加,垦稻12号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降低。全生育期进行土壤水势下限-8~-10kPa的间歇灌溉,不利于提高两品种的整精米率;增加了两品种优势粒和中势粒的垩白率和垩白度,降低了两品种劣势粒的垩白率和垩白度;提高了两品种各粒位的蛋白质含量、球蛋白含量、谷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含量、最高黏度值和崩解值;降低了两品种各粒位的直链淀粉含量、消减值和米饭食味评分值。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全生育期进行土壤水势下限-10kPa的间歇灌溉,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有利于整精米率的提高、外观品质的改善和米饭食味评分值的提高;节水率在20%以上,节水效果明显。建议全生育期进行-8~-lOkPa的间歇灌溉可作为寒地水稻增产保优灌溉的土壤水势指标。
王华[7](2010)在《黑龙江垦区红兴隆分局植物保护创新体系建设》文中研究说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加强植物保护创新体系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以黑龙江垦区红兴隆分局为研究单元,提出植物保护创新体系技术措施,对推动红兴隆农业生产具有理论价值和重要实践意义。农垦红兴隆分局植物保护科研工作主要由黑龙江农垦科学院植物保护所和红兴隆科研所开展工作的,植物保护创新体系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有:科研机构创新活力不足,科技成果水平不高,农业植保科技队伍素质不高,人才流失严重,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科技储备呈下降趋势,农业科研选题与实际脱节等。植物保护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包括:科技推广的投资不足;技术推广管理体制不明确、分割严重,科技推广运行机制与市场不适应,推广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植物保护技术传播不畅;技术推广队伍不稳、素质不高;技术推广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分析红兴隆分局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体系问题的成因,主要是科技创新计划管理机制与模式不适应发展需要;创新法制与政策环境不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人才还不能满足发展需求;植物保护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率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新型科技创新体系。在深化农垦科技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要瞄准国际发展趋势,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以农垦现有农业科技存量资源为依托,围绕资源察赋、农业综合生产区划和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布局,建设由“农垦科技创新中心一分局创新中心一一农场农业试验站一管理区农技推广服务站”构成的新型农垦科技创新体系。增强植保技术与生产需要的贴近度,大力推行以生物防治为重点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植保科研单位针对农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植保技术新问题,以农产品安全生产中的病虫草害为重点防治对象,开展有害生物发生流行规律和产业结构调整后常发性病虫变化趋势研究,制定科学的灾变预警系统,建立以化学农药、微生物农药和天敌昆虫的合理利用及抗病虫性作物品种推广应用为核心内容的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能力强、活力足、效率高”的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体系。健全病虫害预测预报运行机制,按照病虫测报规范化要求,抓好病虫测报网点建设,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将病虫害为害控制在最底限度。重点建设植物保护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场所、设备等硬件的服务机构,加强高科技园区、技术创新中心、孵化器等的建设。要加大对民营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的扶持,推动创新中介服务的社会化;加大各类咨询人才的培养,完善植物保护职业资格认定与管理工作;加大对创新咨询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创新咨询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根据植物保护发展的实际,制定植物保护科技发展战略,组织和实施与植物保护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科研、推广、科技产业化等植物保护科技计划,促进科技与植物保护产业的有机结合。形成既能激发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主体的活力,又能实现植物保护研究开发相关系统有效连接的新型植物保护科技创新环境。制定和完善植物保护科技体制改革配套政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开展植物保护科研机构社会保障试点;加强植物保护信息网络、植物保护科研设施与植物保护科研创新基地建设,全面提高植物保护科技创新能力。
罗书宏[8](2010)在《“宁夏大米”:瞄准高端市场,培育精品名牌》文中研究说明展位上媒体记者"长枪短炮"聚焦白灿灿的宁夏大米,走廊内6口电饭锅中蒸煮的宁夏大米饭香味四溢。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主办的宁夏优质大米推介暨新闻发布会7月13日在北京饭店召开。
黄军[9](2009)在《引进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文中认为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现代科学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撑。科学技术是没有国界的,日本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开启了隆化水稻产业发展之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使水稻成为我县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是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产业基础。
魏光[10](2007)在《土壤施用氧化钙防治水稻旱育秧立枯病作用及对育秧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病原菌侵染、低温和昼夜温差是引起水稻立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以往对该病防治以土壤调酸和使用杀菌剂为主,过程烦琐、对环境污染大、效果不理想。本文从改善秧苗素质、提高水稻秧苗抗低温胁迫能力入手,系统地研究了外源施钙对水稻立枯病的控制作用,从营养学角度研究了土壤施钙后对水稻秧苗生长状况以及矿质营养的影响,从生理学角度研究了土壤施钙后对水稻秧苗体内活性氧清除系统活性影响,从生态角度研究了土壤施钙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的影响,所有这些为进一步利用天然钙源来控制水稻立枯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施氧化钙和石灰水浸种均能减轻水稻立枯病的发生。按照土重0.61.0%添加后能显着提高秧苗抵御低温逆境的能力,防治效果在60%以上;将石灰制成浓度为0~1.5%悬浮液浸种后对水稻立枯病的发生也有部分控制效果,但不如土壤施用效果明显;施钙后不同水稻品种抵御低温逆境和病原菌的能力不同,本试验采用了北京品种越富(Oryza sativa L.sub.japonica Yuefu)和山东品种临稻10号(Lindao10)作为试验用种,发现对越富(种)的效果要好于临稻10号(种),这可能是由于水稻不同品种间的差异造成的;将CaO水悬液分别与代森锰锌、丙环唑、三唑酮、恶霉灵四种杀菌剂混合使用后发现,除了0.6%CaO水悬液与保护性杀菌剂略有增效外,与其余四种内吸性杀菌剂联合施用后并未表现出增效作用,只有简单的相加作用。2、土壤施钙后对旱育水稻秧苗生长和矿质营养的吸收产生了一定影响。按照土重0.6%1.0%的量将氧化钙添加至土壤后能显着地促进水稻秧苗地上部生长,提高叶绿素含量以及根冠比;施钙对秧苗不同矿质元素吸收和积累存在着不同影响,其中对氮素营养的吸收和分配的影响不大,可以增加钾在地上部的分配,抑制磷的吸收,显着提高地上部和地下部钙的含量,减少铁、镁和锌在地上、地下部的积累。综合分析,尽管土壤施用氧化钙会表现出石灰性土壤的部分特征,但能提高根系活力对稻苗生长并无明显不利。3、在低温胁迫下,施用氧化钙能提高水稻秧苗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长,提高叶绿素含量和根冠比。同时,能提高水稻秧苗叶片光合速率,增强其光合能力;能降低水稻秧苗地上部渗透率和丙二醛含量,降低低温胁迫对稻苗细胞膜伤害的程度;施钙还能能显着提高地上部POD活性,减轻了低温对稻秧的损伤,增强稻苗抗低温能力。4、土壤施钙对水稻秧苗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土壤施用氧化钙量为土重的0.2%时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和数量影响不大,1.0%以上则明显降低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至40天时仍未恢复到对照水平;并且土壤施钙对真菌群落的影响大于放线菌和各类细菌。土壤不同施钙量对秧苗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影响存在不同,施钙量0.2%时表现为前30天刺激,然后逐步恢复;而施钙量1.0%和1.5%时,过氧化氢酶活性出现先轻微刺激后强烈抑制的变化规律,脲酶活性呈现刺激-抑制-恢复的变化过程,蔗糖酶活性表现为抑制-恢复的特点。综合考虑,土壤加钙量为土重的0.6%左右时对水稻-土壤生态系统不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二、移栽灵在全国进一步推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移栽灵在全国进一步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1)公安县天露湖国土综合整治项目规划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创新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依据 |
2.1 理论基础 |
2.1.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2.1.2 水体自净理论 |
2.1.3 环境治理系统论 |
2.2 规划依据 |
第三章 项目区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项目概况 |
3.1.1 自然环境条件 |
3.1.2 土地利用现状 |
3.1.3 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现状 |
3.2 自然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山——岗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
3.2.2 水——水体环境恶化、水污染待治理 |
3.2.3 林——林网建设滞后、小气候待改善 |
3.2.4 田——农田设施薄弱、综合产能不高 |
3.2.5 湖——湖泊生态破败、自净功能衰退 |
3.2.6 村——村庄空心散乱、土地利用率低 |
3.3 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农业不强 |
3.3.2 农村不美 |
3.3.3 农民不富 |
第四章 项目规划目标与产业发展布局 |
4.1 项目规划目标 |
4.1.1 功能定位 |
4.1.2 总体思路 |
4.1.3 总体目标 |
4.1.4 技术脉络 |
4.2 产业发展现状与布局 |
4.2.1 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机遇 |
4.2.2 产业发展思路 |
4.2.3 产业发展布局 |
4.2.4 产业发展与国土综合整治 |
第五章 天露湖国土综合整治规划方案 |
5.1 水体污染防治思路与方案 |
5.1.1 防治思路 |
5.1.2 防治方案 |
5.2 湖域生态修复方案 |
5.2.1 修复思路 |
5.2.2 修复方案 |
5.3 滨湖农田整治方案 |
5.3.1 整治思路 |
5.3.2 整治方案 |
5.4 村庄环境治理方案 |
5.4.1 治理思路 |
5.4.2 治理方案 |
5.5 方案优点和不足 |
5.5.1 闸口项目简介 |
5.5.2 功能对比分析 |
5.5.3 工程对比分析 |
5.5.4 投资对比分析 |
第六章 结语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前期准备阶段的建议 |
6.2.2 规划设计阶段的建议 |
6.2.3 施工及验收阶段的建议 |
6.2.4 后期管护阶段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菌的种群结构及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水稻的重要性 |
1.2 水稻立枯病的研究现状 |
1.2.1 水稻立枯病及主要致病菌镰孢菌的危害 |
1.2.2 水稻立枯病的发病症状 |
1.2.3 水稻立枯病菌种类 |
1.2.4 水稻立枯病菌的发病规律 |
1.2.5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措施 |
1.3 水稻立枯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3.1 遗传多样性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2 SSR标记技术应用于尖镰孢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1.4 本研究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水稻立枯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
2.1.1 供试材料 |
2.1.2 供试药品 |
2.1.3 供试培养基 |
2.1.4 水稻立枯病菌的分离与培养 |
2.1.5 形态学鉴定 |
2.1.6 分子生物学鉴定 |
2.2 优势菌株的致病力测定 |
2.2.1 供试材料 |
2.2.2 试验步骤 |
2.2.3 数据统计 |
2.3 水稻立枯病优势种群对常用药剂的敏感性测定 |
2.3.1 供试药品 |
2.3.2 试验步骤 |
2.3.3 数据统计 |
2.4 水稻立枯病菌优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2.4.1 优势种群单孢株的DNA提取 |
2.4.2 DNA浓度的测定 |
2.4.3 供试引物 |
2.4.4 PCR扩增 |
2.4.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2.4.6 引物的初筛 |
2.4.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水稻立枯病病菌的分离与致病性的确定 |
3.1.1 水稻立枯病病菌的形态学鉴定 |
3.1.2 水稻立枯病菌的分子鉴定 |
3.1.3 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菌群体鉴定及分布 |
3.2 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菌优势种尖镰孢的致病力评估 |
3.2.1 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菌优势种尖镰孢分子生物学鉴定 |
3.2.2 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菌优势种尖镰孢的致病力评估 |
3.3 水稻立枯病菌优势种尖镰孢对常用药剂室内敏感性测定 |
3.3.1 水稻立枯病优势种尖镰孢对多菌灵敏感性测定 |
3.3.2 水稻立枯病优势种尖镰孢对咪鲜胺和咯菌腈敏感性测定 |
3.4 水稻立枯病优势种尖镰孢遗传多样性分析 |
3.4.1 SSR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
3.4.2 水稻立枯病菌优势种尖镰孢遗传多样性分析 |
3.4.3 不同地理来源、致病力和对多菌灵敏感性的水稻立枯病优势种尖镰孢群体遗传变异分析 |
3.4.4 不同地理来源群体的遗传关系 |
3.4.5 不同致病力群体的遗传关系 |
3.4.6 对多菌灵不同敏感性群体的遗传关系 |
4 讨论 |
4.1 水稻立枯病菌的鉴定 |
4.2 水稻立枯病菌的种类及致病性 |
4.3 化学防治及抗药性表现 |
4.4 水稻立枯病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新疆和其他地区外引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1.2 水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意义 |
1.3 水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因素 |
1.4 水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1.4.1 形态学标记(Morphological markers) |
1.4.2 细胞学标记(Cytological markers) |
1.4.3 生化标记(Biochemical markers) |
1.4.4 分子标记(Molecular markers) |
1.5 新疆和其他地区水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
1.5.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2 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 |
1.5.3 基因型遗传多样性 |
第二章 新疆和其他地区水稻种质资源表型遗传多样性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新疆和其他地区水稻种质资源不同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
2.2.2 新疆和其他地区水稻种质资源不同数置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
2.2.3 新疆和其他地区水稻种质资源主成分分析 |
2.2.4 新疆和其他地区水稻种质资源聚类分析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新疆和其他地区水稻种质资源基因型遗传多样性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主要生化试剂及其配制 |
3.1.3 主要仪器和耗材 |
3.1.4 水稻基因组DNA提取和SSR引物筛选 |
3.1.5 PCk扩増及电泳过程 |
3.1.6 数据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
3.2.2 新疆水稻种质资源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
3.2.3 其他地区水稻种质资源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
3.2.4 聚类结果的分析 |
3.2.5 群体结构分析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寒地水稻育苗关键技术在鸡西市的推广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寒地水稻育苗关键技术在鸡西市推广应用的目的、意义 |
1.1.1 寒地水稻育苗关键技术在鸡西市推广应用的背景 |
1.1.2 寒地水稻育苗关键技术在鸡西市推广应用的意义 |
1.2 寒地水稻育苗关键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寒地水稻育苗关键技术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寒地水稻育苗关键技术国内开发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的思路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寒地水稻育苗关键技术的集成 |
2.1 鸡西市的地理位置及概况 |
2.2 寒地水稻育苗关键技术的集成试验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2.3 试验方案 |
2.3 寒地水稻育苗关键技术措施 |
2.3.1 育苗大棚建设 |
2.3.2 营养土配置 |
2.3.3 种子处理 |
2.3.4 播种 |
2.3.5 苗床管理 |
2.4 寒地水稻育苗关键技术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
2.4.1 苗床增温效果 |
2.4.2 秧苗素质研究 |
2.4.3 水稻生育期进程 |
2.4.4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
2.4.5 效益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三章 寒地水稻育苗关键技术在鸡西市的应用效果分析 |
3.1 鸡西市寒地水稻育苗关键技术的特点 |
3.1.1 成苗率高、壮秧效果突出、可以育出带蘖大龄壮苗 |
3.1.2 改善作业条件,利于苗床管理 |
3.1.3 育苗成本低、省种、省工 |
3.2 寒地水稻育苗关键技术在鸡西市的推广应用及资源高效利用 |
3.2.1 三年来寒地水稻育苗关键技术在鸡西市推广应用规模 |
3.2.2 促进了鸡西市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 |
3.3 寒地水稻育苗关键技术在鸡西市推广应用效果 |
3.3.1 农业增收,即粮食总量增加,为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
3.3.2 粮食加工企业增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
3.3.3 农民收入增加,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
3.3.4 带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
第四章 寒地水稻育苗关键技术在鸡西市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
4.1 寒地水稻育苗关键技术开发在鸡西市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4.1.1 农民科技素质薄弱,示范效益滞后,观望心态严重影响技术的推广应用 |
4.1.2 外出劳力多,影响技术的推广应用 |
4.1.3 土地承包经营,集约化程度不高,影响技术的推广应用 |
4.1.4 水资源的短缺,水利工程基础设施落后,影响技术的推广应用 |
4.1.5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影响了技术的推广应用 |
4.1.6 农资市场混乱,影响技术推广应用 |
4.2 针对在鸡西市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
4.2.1 政策保障措施 |
4.2.2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整体水平 |
4.2.3 成立农村合作社,实现分散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推进土地合理流转 |
4.2.4 兴建水利工程提高水库蓄水能力,加强水利设施的管护及水田用水的科学性 |
4.2.5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 |
4.2.6 加强农资市场的管理,提高农民控制重大病虫害的能力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5.3 拟解决办法 |
5.4 几点建议 |
5.4.1 切实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
5.4.2 解决人才支撑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水分供应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水分供应对水稻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1.3 水分供应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1 水分供应对株高影响 |
1.3.2 水分供应对茎蘖的影响 |
1.3.3 水分供应对生育期的影响 |
1.4 水分供应对水稻同化物积累、转运的影响 |
1.5 水分供应与稻米品质的关系 |
1.5.1 水分供应对稻谷碾米品质的影响 |
1.5.2 水分供应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
1.5.3 水分供应对稻米营养品质的影响 |
1.5.4 水分供应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影响 |
第二章 寒地水稻品种抗旱性鉴定及其指标的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水稻抗旱性状的调查 |
2.1.4 水稻抗旱性鉴定方法的比较 |
2.1.5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水分胁迫对寒地水稻生育和产量的影响 |
2.2.2 水分胁迫对寒地水稻品质的影响 |
2.2.3 水分胁迫下水稻品质与产量的关系 |
2.2.4 抗旱品种的筛选 |
2.3 小结 |
2.3.1 水分胁迫对寒地水稻产量和生育的影响 |
2.3.2 水分胁迫对寒地水稻品质的影响 |
2.3.3 水分胁迫下寒地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关系 |
2.3.4 抗旱品种的筛选 |
第三章 结实前水分供应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及设计 |
3.1.2 测试内容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结实前水分供应对寒地水稻产量和生育的影响 |
3.2.2 结实前水分供应对寒地水稻品质的影响 |
3.2.3 不同控水处理的节水效果 |
3.3 小结 |
3.3.1 结实前水分供应对寒地水稻产量和生育的影响 |
3.3.2 结实前水分供应对寒地水稻品质的影响 |
3.3.3 不同灌溉方式的节水效果 |
第四章 结实期水分供应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结实期水分供应对寒地水稻产量和生育的影响 |
4.2.2 结实期水分供应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
4.2.3 不同控水处理的节水效果 |
4.3 小结 |
4.3.1 结实期水分供应对寒地水稻产量和生育的影响 |
4.3.2 结实期水分供应对寒地水稻品质的影响 |
4.3.3 不同灌溉方式的节水效果 |
第五章 全生育期控水灌溉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盆栽试验材料及设计 |
5.1.2 大田试验材料及设计 |
5.1.3 测试内容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全生育期控水灌溉对寒地水稻产量和生育的影响(盆栽) |
5.2.2 全生育期控水灌溉对水稻品质的影响(盆栽) |
5.2.3 全生育期控水灌溉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大田) |
5.2.4 不同控水处理的节水效果 |
5.3 小结 |
5.3.1 全生育期控水灌溉对寒地水稻生育和产量的影响 |
5.3.2 全生育期控水灌溉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
5.3.3 全生育期控水灌溉的节水效果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筛选 |
6.2 结实前水分供应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6.2.1 结实前水分供应与水稻产量 |
6.2.2 结实前水分供应与水稻品质 |
6.3 结实期水分供应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6.3.1 结实期水分供应与水稻产量 |
6.3.2 结实期水分供应与水稻品质 |
6.4 全生育期控水灌溉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6.4.1 全生育期控水灌溉与水稻产量 |
6.4.2 全生育期控水灌溉与水稻品质 |
6.5 环境因子对本试验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7)黑龙江垦区红兴隆分局植物保护创新体系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动态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农业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
1.2.1 农业科技创新可以加快农业的产业化进程 |
1.2.2 农业科技创新可以有效地避免和减少农业所承受的风险 |
1.2.3 农业科技创新可以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重组和配置 |
1.2.4 农业科技创新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变革 |
1.3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
1.3.1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研究情况 |
1.3.2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 |
1.3.3 国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 |
1.3.4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 |
第2章 红兴隆分局植物保护科技体系现状与问题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位置及范围 |
2.1.2 水资源特点 |
2.1.3 气候特点 |
2.1.4 土壤情况 |
2.2 社会经济状况 |
2.2.1 基本概况 |
2.2.2 农业基础条件 |
2.2.3 交通便利、信息畅通,基础设施条件具备 |
2.2.4 农业生产情况 |
2.2.5 病虫害发生情况 |
2.3 红兴隆分局植物保护科研体系问题 |
2.3.1 红兴隆分局科技体系基本情况 |
2.3.2 农业科研机构缺乏激励机制 |
2.3.3 农业科技队伍整体能力不强 |
2.3.4 农业科技队伍人才日益流失 |
2.3.5 农业植物保护科技自主创新不足 |
2.3.6 农业科研课题不符实际发展需求 |
2.3.7 农业科研资金问题影响较大 |
第3章 红兴隆分局植物保护推广与服务体系问题的研究 |
3.1 基本情况 |
3.1.1 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分析 |
3.1.2 病虫草害防治情况 |
3.2 红兴隆植物保护推广与服务体系工作职责 |
3.2.1 集中采购航化用药用肥 |
3.2.2 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络体系建设和病虫害防治指导 |
3.2.3 严格标准开展试验示范工作 |
3.2.4 严格程序开展种子田产地检疫工作 |
3.3 存在问题 |
3.3.1 农业植物保护科技推广的投资不足 |
3.3.2 农业植物保护科技推广体制不规范 |
3.3.3 农业植物保护技术推广效果不明显 |
3.3.4 农业植物保护技术推广人员素质急需提高 |
3.3.5 农业植物保护技术推广缺乏相应支持 |
3.3.6 农业植物保护科技推广协会中介等服务仍需强化 |
第4章 红兴隆分局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体系问题的成因分析 |
4.1 植物保护科技创新计划管理机制与模式不适应发展需要 |
4.1.1 植物保护科技创新计划难以适应创新规律的多样性需求 |
4.1.2 植物保护科技创新计划体系性差 |
4.1.3 植物保护科技创新计划管理和监督不到位 |
4.2 植物保护科技创新环境和条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
4.2.1 植物保护科技创新法制与政策环境不完善 |
4.2.2 植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
4.2.3 植物保护科技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
4.2.4 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人才还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
4.3 植物保护科研成果转化难度仍很大 |
第5章 对策与建议 |
5.1 强化农垦新型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体系网络建设 |
5.2.加大植保技术与实际需求对接 |
5.3 实施“人才强农”战略,加强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人才建设 |
5.3.1 创造条件,加快植物保护高级农业人才培养 |
5.3.2 加强教育,大力培养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人才 |
5.3.3 加强农民科技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
5.4 建设“能力强、活力足、效率高”的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土壤施用氧化钙防治水稻旱育秧立枯病作用及对育秧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1 引言 |
1.1 水稻立枯病概述 |
1.1.1 水稻立枯病的种类 |
1.1.2 水稻立枯病的危害 |
1.1.3 水稻立枯病发生的原因 |
1.1.4 水稻立枯病防治研究 |
1.2 植物抗逆机制研究 |
1.2.1 逆境下植物体内生理生化变化 |
1.2.2 植物对低温逆境的分子响应及抗冷基因表达 |
1.2.3 植物对逆境胁迫的交叉抗性 |
1.3 植物化学诱导抗逆剂 |
1.4 钙在植物逆境中的作用 |
1.5 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 |
1.6 论文设计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剂和药品 |
2.1.1 化学试剂 |
2.1.2 化学药品 |
2.2 仪器设备 |
2.3 供试土壤 |
2.4 供试材料 |
2.5 施钙对水稻立枯病的控制作用 |
2.5.1 石灰土壤处理对水稻立枯病控制作用 |
2.5.2 石灰水浸种对水稻立枯病的控制作用 |
2.5.3 石灰水与杀菌剂混用对水稻立枯病的控制作用 |
2.5.4 效果评价 |
2.5.5 增效作用判定 |
2.6 常温下土壤施钙对水稻秧苗矿质营养吸收和积累的影响 |
2.6.1 常温下土壤施钙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 |
2.6.2 土壤施钙对秧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6.3 不同钙添加量对水稻秧苗主要矿质养分吸收与积累的影响 |
2.7 低温下土壤施钙对水稻秧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
2.7.1 低温下土壤施钙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 |
2.7.2 低温下土壤施钙后水稻秧苗叶片光合速率测定 |
2.7.3 低温下土壤施钙对水稻秧苗电导率的测定 |
2.7.4 低温胁迫下土壤施钙对水稻秧苗丙二醛(MDA)的含量测定 |
2.7.5 低温下土壤施钙对水稻秧苗 POD、 CAT 和SOD 活性测定 |
2.8 土壤施钙对水稻秧苗根系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的影响 |
2.8.1 土壤施钙对土壤pH 的影响 |
2.8.2 土壤施钙对土壤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2.8.3 土壤施钙对稻秧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2.9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施钙对水稻秧苗立枯病的控制作用 |
3.1.1 土壤施钙处理对水稻立枯病控制作用 |
3.1.2 石灰水浸种对水稻立枯病的控制作用 |
3.1.3 CaO 水液浇灌与杀菌剂联合处理对水稻立枯病的控制作用 |
3.2 常温下土壤施钙对水稻秧苗矿质营养吸收和积累的影响 |
3.2.1 施钙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 |
3.2.2 施钙对水稻秧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3 施钙对水稻秧苗N、P、K 元素含量的影响 |
3.2.4 施钙对水稻秧苗Zn、Fe、Ca、Mg 元素含量的影响 |
3.3 低温下土壤施钙对水稻秧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
3.3.1 低温下土壤施钙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30 天) |
3.3.2 低温胁迫下土壤施钙后水稻秧苗叶片光合速率影响 |
3.3.3 低温胁迫下土壤施钙对水稻秧苗电导率的影响 |
3.3.4 低温胁迫下土壤施钙对水稻秧苗丙二醛(MDA)的含量影响 |
3.3.5 低温胁迫下土壤施钙对水稻秧苗CAT、 POD 和SOD 的影响 |
3.4 土壤施钙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的影响 |
3.4.1 土壤施钙对水稻秧苗根际土壤pH 的影响 |
3.4.2 土壤施钙对水稻秧苗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3.4.3 土壤施钙对水稻秧苗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
3.4.4 土壤施钙对水稻秧苗根际土壤脲酶的影响 |
3.4.5 土壤施钙对水稻秧苗根际土壤蔗糖酶的影响 |
4 结论 |
5 讨论 |
5.1 施钙对水稻秧苗立枯病的控制作用 |
5.2 常温下土壤施钙对水稻秧苗矿质营养吸收和积累的影响 |
5.3 土壤施钙对水稻秧苗保护酶系的影响 |
5.4 施钙对水稻秧苗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的影响 |
5.5 问题及展望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移栽灵在全国进一步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安县天露湖国土综合整治项目规划方案研究[D]. 许居春.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2]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菌的种群结构及遗传多样性分析[D]. 刘金鑫.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3]新疆和其他地区外引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 部丽群. 宁夏大学, 2018(01)
- [4]寒地水稻育苗关键技术在鸡西市的推广应用[D]. 王晓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5]创新发展机制 振兴农村经济[N]. 周昌俊,余家明. 中国县域经济报, 2012
- [6]水分供应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吕艳东. 沈阳农业大学, 2011(06)
- [7]黑龙江垦区红兴隆分局植物保护创新体系建设[D]. 王华. 黑龙江大学, 2010(07)
- [8]“宁夏大米”:瞄准高端市场,培育精品名牌[J]. 罗书宏. 中国对外贸易, 2010(08)
- [9]引进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A]. 黄军. 引进国外智力研究论文选编(2007年—2009年)——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华诞, 2009
- [10]土壤施用氧化钙防治水稻旱育秧立枯病作用及对育秧质量的影响[D]. 魏光. 山东农业大学,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