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共混热塑性硫化胶市场需求及投资建议

我国共混热塑性硫化胶市场需求及投资建议

一、我国共混型热塑性硫化橡胶市场需求及投资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李尚清[1](2021)在《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的微相结构与性能调控及流变行为研究》文中指出热塑性硫化橡胶(Thermoplastic vulcanizate,简称TPV)是采用动态硫化技术制备得到一类特殊的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它是通过在低含量(<40%)的热塑性塑料中混入高含量(>50%)的橡胶及其交联剂等,在熔融共混过程中橡胶被剪切破碎同时原位地产生化学交联(硫化),形成大量的微纳米颗粒分散在塑料基体中,最终得到大量交联的橡胶微粒为分散相、少量热塑性塑料为连续相的橡塑两相共混物。TPV在常温下的物理性能和弹性类似热固性橡胶,在高温下可像热塑性塑料一样加工成型,使之作为一类容易加工、可多次回收利用的“绿色”化工新材料在汽车工业、电子电器、建筑行业等应用领域逐步替代热固性硫化橡胶。为了满足生产生活日益增长的应用需求,人们开始对TPV提出相态足够精细、高性能化等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性能TPV制备和加工成为热塑性弹性体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其关键在于相态精细。目前,三元乙丙橡胶/聚丙烯(EPDM/PP)TPV等聚烯烃热塑性硫化胶仍是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消耗量最多的TPV,但人们对其微相形成(尤其是橡胶纳米粒子及其聚集体)的本质影响因素、微相结构调控以及性能优化、加工流变等仍缺乏深入的认识。为此,本论文研究了EPDM/PP TPV等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微相结构形成及影响因素、通过动态硫化和加工改性对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相态精细化调控与性能优化、以及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微相结构与流变行为的响应关系等内容。其中,创新性工作与结果如下:(1)通过研究在BIMSM/PP与BIIR/PA不同共混体系动态硫化过程中橡胶相交联动力学、破碎动力学与融并动力学之间关系,揭示了橡胶微粒形成的本质。结果发现,在动态硫化过程中,橡胶粒子的形成,是橡胶破碎动力学、融并动力学与交联动力学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与橡塑黏度比有密切关系。对于橡塑初始黏度比小于1的BIMSM/PP共混体系,在动态硫化过程中,橡塑两相黏度差越来越小,橡胶相破碎与交联匹配起主导作用,大于橡胶相的融并,则最终生成小尺寸的橡胶粒子,相态精细。而对于橡塑初始黏度比接近于1的BIIR/PA共混体系,在动态硫化过程中,橡塑两相黏度差越来越大,橡胶相破碎与交联不匹配,融并占主导,则最终生成大粒径的橡胶分散相,相态粗糙。这一结论为指导动态硫化调控精细相态制备高性能TPV提供了理论支撑。(2)通过选用两种不同PP分子量和三种不同交联体系与同一种EPDM进行正交动态硫化实验,揭示了EPDM/PP TPV橡胶纳米粒子及其聚集体等微相结构形成的本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EPDM纳米粒子的粒径主要受PP分子量(或橡塑两相界面张力)、EPDM交联速率和交联程度的耦合控制。较低塑料相分子量和较低的橡胶相交联速率、交联程度有助于粒径较小的橡胶纳米粒子形成。而EPDM纳米粒子聚集体的粒径主要受PP分子量和EPDM交联程度的耦合控制。较高塑料相分子量和较高橡胶相交联程度有助于粒径较小的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形成。这些发现为TPV的微相结构精细化提供了理论支撑;(3)通过高速注射成型加工EPDM/PP TPV,研究了加工过程中剪切作用对EPDM/PP TPV微相结构和各向异性的影响。在注射成型过程中增大剪切速率不仅使EPDM纳米粒子聚集体精细破碎,粒径明显减小;而且使更多PP晶体、PP链和EPDM纳米粒子聚集体发生在剪切方向上取向,还增加PP晶体中α和β晶型的结晶度。这些微相结构在各项异性上响应体现为:TPV在拉伸测试得到的拉伸弹性模量和拉伸强度在剪切方向(注射方向)和垂直于剪切方向上均增大,且两者在剪切方向上增幅更大。不仅如此,TPV在剪切方向上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远高于在垂直于剪切方向上,而断裂伸长率和弹性性能则相反。但剪切作用进一步增大会导致PP分子链降解,从而降低TPV所有性能。这些发现为加工调控TPV微相结构提供了方法指导。(4)研究了强剪切破碎和POE界面包覆的加工工艺调控EPDM/PP TPV微相结构以及优化TPV物理性能。通过热力学界面稳定铺展理论确定了EPDM/PP TPV的合适的界面包覆剂聚烯烃弹性体(Polyolefin elastomer,简称POE)。采用高强剪切破碎和POE界面包覆的加工改性工艺实现了EPDM纳米粒子聚集体精细破碎与热力学稳定分散,使TPV相态精细性能提高,这些结果得到了定量纳米力学表征以及包覆前后体系界面张力减小等实验和理论的验证;结果表明,在适量的界面包覆剂作用下,由于包覆前后体系界面张力下降,导致TPV中EPDM纳米粒子聚集体粒径大幅较小,拉伸强度提高了46%左右、断裂伸长率提高了近40%、弹性模量和弹性明显改善。这一加工改性工艺为精细加工TPV和性能调控提供了方法指导和新思路。(5)通过PP共混充稀EPDM/PP TPV设计不同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相结构,采用动态振荡扫描流变表征方法定量研究了TPV的微相结构与线性黏弹性、非线性黏弹性的响应关系,揭示了TPV在应变剪切流场下表现出弱应变过冲行为的屈服应力流体特性,它的屈服应力与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含量呈现指数关系。当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从网络结构向孤立分散状态变化时,TPV流变行为从弱应变过冲行为向应变稀化行为转变。此外,通过毛细管挤出流变研究发现,TPV的流动呈现拉伸变稀和剪切变稀的性质,且TPV中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相结构对拉伸流场的响应比对剪切流场的要敏感。TPV的拉伸流动特性与熔体弹性主要受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相结构的影响;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越是形成网络结构,TPV熔体拉伸应力或黏度越大、熔体弹性越显着。TPV的剪切流动行为主要受塑料相控制。这些结果为高性能TPV的加工提供指导。

韩吉彬,陈文泉,张世甲,王媛,郭华,韩丽丽,田洪池[2](2020)在《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与进展》文中认为对化学合成型和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TPE)的类型、市场概况、产业化进展及最新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论述。介绍了几种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新型热塑性弹性体品种,如硅胶TPE、聚烯烃类TPE、生物基TPE、可降解TPE等,对它们的性能特点及市场发展概况进行了论述,并对它们的应用领域和产业化方向进行了评述和展望。

王世茹[3](2020)在《三元乙丙橡胶/高密度聚乙烯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热塑性动态硫化橡胶(Thermoplastic Vulcanizate,简称TPV)是由橡塑共混制备的一种可重复利用环保型材料,由于同时具备橡胶的高弹性、塑料的可加工性,可以作为交联橡胶材料的替代品,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除了受橡塑两相本身性质的影响外,TPV的性能还受橡胶相在塑料相中的微观分布形貌的影响,而TPV的微观形貌主要由加工条件决定。然而,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的加工工艺复杂,加工条件难以控制,容易造成TPV性能不稳定。因此,探究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的加工工艺,剖析加工工艺与微观形貌之间的关系,对于控制微观形貌,得到性能优异的TPV,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和工业价值。本文以三元乙丙橡胶(EPDM)和高密度聚乙烯(HDPE)为原材料,以交联剂1,4-双(叔丁基过氧异丙基)苯(BIBP)和助交联剂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TAIC)动态硫化制备EPDM/HDPE TPV,探究了BIBP和TAIC的添加量、加工温度、加工时间、流变仪转速、制备方法等因素对EPDM/HDPE共混物的加工性能和EPDM/HDPE TPV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当BIBP和TAIC添加量均为0.3 wt%,先在120℃、60rpm加工条件下将EPDM与BIBP和TAIC共混4 min制备EPDM母炼胶,然后利用母炼胶与HDPE在180℃、50 rpm的条件下动态硫化10 min制备EPDM/HDPE TPV,由此方法制备的TPV-0.3-0.3力学性能较优异,拉伸强度达14.2MPa,断裂伸长率达675%,硬度为85 A。研究了EPDM与HDPE之间动态硫化反应的发生对两相界面粘结情况的影响。EPDM与HDPE之间的界面张力为7.59 m J/m2,而在最佳交联体系硫化后的EPDM与HDPE之间的界面张力为9.99 m J/m2,交联后的EPDM与HDPE之间的界面张力增加,两相之间结合倾向有所下降。另一方面,通过交联机理分析,在动态硫化过程中,EPDM和HDPE与交联助剂可发生部分共交联反应,促进两相相容性的提高,且微米级橡胶颗粒的形成增加了橡塑两相间的界面面积,弥补了交联EPDM与HDPE之间的结合力下降对力学性能带来的损害,这一点在TPV-0.3-0.3的SEM图中的无相分离的脆断断面和粗糙的拉伸断面中也得到证实。探究了不同加工时间的EPDM/HDPE共混物中橡胶网络结构的变化。在EPDM/HDPE质量比为65/35的情况下,动态硫化开始时是以占总质量大多数的EPDM相为连续相,在BIBP和TAIC的作用下,橡胶相发生交联反应的同时受到剪切。当加工时间为5 min时,TPV样品在热的二甲苯中还不能溶解破碎,表明交联的EPDM还是连续相,未发生相反转。当加工时间为7 min时,所得TPV可在热的二甲苯中破碎,但破碎得到的交联EPDM颗粒较大,表明相反转正在发生。在7 min以后,由于相反转已经发生,此后时间所得的样品在热的二甲苯中浸泡均发生崩解。当加工时间为10 min时,SEM图片显示,在刻蚀后的断面上出现许多粒径约为3μm~5μm的交联橡胶粒子。与EPDM/HDPE直接共混相比,EPDM与HDPE经动态硫化形成的橡胶交联网络提高了橡塑共混物的储能模量和表观黏度,呈现剪切变稀行为,在高频率下的表观粘度与HDPE相近,表明动态硫化有助于加工性能的提高。除此以外橡胶交联网络的形成不利于TPV中分子链的规整排列,相较于EPDM/HDPE简单共混物,TPV-0.3-0.3的结晶度和结晶温度均有所降低,分别为60.8%,109.4℃。

张政[4](2020)在《SEBS/PP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以新型聚烯烃弹性体SEBS及聚丙烯(PP)为研究对象,以过氧化物1,3(1,4)一双(叔丁基过氧异丙基)苯(BIBP)/硫磺(S)为硫化体系,通过动态硫化法制备新型高性能热塑性弹性体SEBS/PP TPVs,并探究了加工温度、转子转速、共混时间、橡塑比等加工工艺,环烷油和石蜡油软化剂体系,高岭土、碳酸钙、云母粉、炭黑和白炭黑填充补强体系对材料力学性能、耐老化性能、流变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通过对SEBS/PP TPVs体系加工工艺探究发现,材料拉伸强度随加工温度升高与动态硫化共混时间延长先增加后降低,随转子转速增加逐渐上升,断裂伸长率随加工温度升高先降低后增加,随动态硫化共混时间延迟逐渐增加,撕裂强度随加工温度升高先升高后降低,随转子转速增加及动态硫化时间延长逐渐降低。综合考虑SEBS/PP TPVs的各项性能,确定加工温度为180℃,转子转速100 r·min-1,动态硫化共混时间4 min。通过探究交联剂BIBP用量对体系力学性能及连续相PP的结晶度影响发现,与简单共混物相比,经过动态硫化后,SEBS/PP TPVs拉伸曲线出现明显弹性拉伸,且随交联剂BIBP用量增加,体系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撕裂强度逐渐下降。相对于助交联剂TAIC,助交联剂S更适用于SEBS/PP TPVs体系,当BIBP用量为2 phr时,体系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经热性能分析,随交联剂BIBP用量增加,体系中PP熔点Tm与熔融热焓ΔHm逐渐降低,体系结晶度略有降低,从SEM图像中,与简单共混物对比,可明显观察到经动态硫化后,体系发生相转变,形成“海-岛”结构。为改善体系的硬度及物料的流动性,选用环烷油和石蜡油作为增塑剂,探究软化剂种类与用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向SEBS/PP TPVs体系中加入软化剂,体系的粘度迅速降低,平衡转矩显着下降,有效改善其加工流动性,体系硬度也明显降低。经热性能分析,软化剂用量增多,体系中PP的熔点向低温移动,且结晶度降低。综合比较环烷油体系与石蜡油体系的力学性能、回弹性与耐热氧老化性能,SEBS/PP/石蜡油体系具有更好的综合性能。将无机填料高岭土、碳酸钙、云母粉及有机填料炭黑、白炭黑作为填充补强体系对SEBS/PP TPVs体系综合性能的影响进行探究,结果显示,对于SEBS/PP/无机填料TPVs体系,随填料份数增加,体系平衡转矩、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撕裂强度逐渐降低,硬度逐渐升高;对于SEBS/PP/有机填料体系,随填料份数增加,体系平衡转矩撕裂强度逐渐上升,断裂伸长率逐渐下降,硬度逐渐上升,且增幅高于无机填料体系。对高岭土、碳酸钙、云母粉、炭黑N330、白炭黑五种填料体系耐热氧老化性、回弹性与耐压缩永久变形性比较发现,白炭黑体系与云母粉体系老化前后性能变化较小,具有较好的耐老化性,良好的回弹性与耐压缩永久变形性。

刘菲菲[5](2020)在《功能型EAA/CR TPVs的结构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采用动态硫化法制备了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thylene-acrylic acid copolymer,EAA)/氯丁橡胶(Chloroprenerubber,CR)热塑性硫化胶(Thermoplastic vulcanizates,TPVs),对其力学性能、微观结构、压缩Mullins效应及可逆回复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以EAA/CR TPV为原料制备热致型形状记忆高分子(Heat-triggered shape memory polymer,HSMP)材料,并考察了橡塑比、变形温度、回复温度等变量对其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TPV基HSMP材料的形状记忆效应产生机制,并获得了性能调控方法;采用EAA成功制备了HSMP材料,并对其力学行为、取向结构及其形状记忆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差热扫描量热计(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方法对 EAA 和 EAA/CR TPV在不同冷却速率下的非等温结晶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采用Avrami、Ozawa和莫志深方法来进一步深入研究了非等温结晶动力学。主要结果如下:(1)微观相结构的研究表明,EAA/CR TPV中交联CR硫化胶均匀分散在刻蚀样品的表面,其粒径尺寸约为3~6μm;与CR静态硫化胶相比,EAA/CRTPVs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获显着增强,且随着EAA含量的提高,其拉伸强度、撕裂强度随之增大;在单轴循环压缩过程中,EAA/CR TPVs出现明显的Mullins效应,提高TPV中EAA含量或增大压缩应变,Mullins效应得以增强;提高TPV的热处理温度,可明显增大压缩Mullins效应的可逆回复程度,且当热处理温度为100℃时,回复程度最好。(2)采用炭黑(Carbonblack,CB)对CR硫化胶进行增强,研究其力学性能、CB含量对体系Mullins效应的“放大器效应”的影响。CB的存在可使CR硫化胶的强度得以提高;在CB增强CR硫化胶的循环压缩过程中存在显着的Mullins效应,且在特定的压缩应变下,第一次加载-卸载时压缩应力最大,后续循环压缩时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瞬时残余应变随压缩次数的增加明显增大;增加CB含量或者增大压缩应变,Mullins效应显着增强。(3)以EAA/CRTPV为原料制备了 HSMP材料,对其力学性能、微观取向结构、粘弹行为及形状记忆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不同橡塑比的EAA/CR TPVs均属于典型的热塑性弹性体(Thermoplastic elastomer,TPE)范畴;FE-SEM观察结果表明,当试样被纵向拉伸时,其表面可明显地观察到条带状取向结构;形状记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EAA/CRTPV的形状固定能力是由EAA树脂相中的晶区决定的,而形状回复能力则由交联的CR分散相和EAA树脂相中非晶区共同决定的,其形状回复可在多种模式下(如拉伸、螺旋及卷曲等)实现。当变形温度接近EAA相的熔点时,EAA/CR TPVs均具有优异的形状记忆性能,且EAA/CR为60/40的TPV试样形状固定率和形状回复率最佳;DSC测试结果表明,随着EAA相含量的减少,其熔融峰值逐渐降低,熔限逐渐变宽,表明EAA相的结晶受到了 CR相的干扰而导致晶体缺陷增多;DMA测试结果和应力松弛行为表明,随着EAA/CR TPVs中EAA含量的增加,其tanδ值逐渐降低,E’值逐渐增加。(4)以EAA为原料制备出HSMP材料,并对其微观结构、结晶行为及形状记忆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FE-SEM观察结果表明,EAA试样经过纵向拉伸后,其表面存在明显的条状取向结构;DSC测试结果表明,EAA试样有完整的熔融峰并存在结晶;形状记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变形温度接近EAA熔点时,其形状记忆性能最佳,同时获得优异的形状固定率和良好的形状回复率。对EAA试样在拉伸和卷曲模式下进行热处理,均可呈现出优异的回复能力和较快的回复速度,随着回复温度升高,形状回复率不断增大且回复时间不断缩短;依据对EAA形状记忆行为的研究,提出了一种EAA形状记忆效应的形成机制。(5)通过DSC法对EAA/CRTPV的非等温结晶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Avrami、Ozawa和莫志深方法来描述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结果表明,由Jeziorny改进的Avrami分析和莫志深方法可很好地描述纯EAA和EAA/CRTPV的非等温结晶过程,但是,Ozawa方法不能给予充分的描述。通过增加冷却速率,可加速纯EAA和EAA/CRTPV的结晶过程;在相同的冷却速率下,EAA/CRTPV的初始结晶温度(Initial crystallization temperature,To)和结晶终止温度(Crystallization termination temperature,Tc)高于纯EAA的对应值,从而表明CR对TPV具有显着的异相成核作用;EAA/CR TPV的半结晶时间(Semi crystallization time,t1/2)明显大于纯EAA的t1/2,这意味着CR会由于空间位阻效应延迟TPV的结晶过程。

袁兆奎[6](2020)在《SEBS基改性材料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英文简称为SEBS,它是一类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绿色环保材料。由于SEBS具有着优异的耐候性、热稳定性、耐老化性、绝缘性、耐臭氧氧化性等多种性能,因此它被广泛应用到多种领域。虽然SEBS材料具有着如此多的优异性能,但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使用时,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本文是围绕SEBS材料的这些多种不足之处以及对它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探索来进行各类实验,制备出新型的SEBS基改性材料,对其制备工艺进行研究探索并对制备出的新材料进行性能上的检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POE/MVQ动态硫化弹性体对SEBS材料进行共混改性,随POE/MVQ动态硫化弹性体用量的增加,SEBS基共混胶料的强度、硬度、断裂伸长率等力学性能出现了下降的现象,通过DSC测试,改性胶料的结晶度同样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除此之外,SEBS基共混改性胶料的表面疏水性能随着POE/MVQ动态硫化弹性体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并且改性胶料的介电常数也出现了上升的现象,即共混改性胶料的电绝缘性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对比两种不同的制备方法,发现在使用动态硫化挤出机加工制备的共混改性胶料性能要优于转矩流变仪加工制备的共混改性胶料。选用SEBS为主要基材,利用动态硫化的方式进行SEBS/BIIR动态硫化弹性体材料的制备,随着BIIR添加量的增大,共混弹性体材料的力学性能不断下降。在对进行二次加工后的共混弹性体材料再一次进行力学性能的测试,对比共混弹性体材料力学性能前后的变化,发现两次的测试结果大体相同,同时选用RPA测试分析仪对一次加工后的共混弹性体材料进行温度扫描测试,这两种结果都可以证明该类材料具有热塑性弹性体的特征,可归属于一种新型的动态硫化弹性体材料,该类材料的压缩永久变形以及拉断永久变形都要远小于SEBS材料,使用该类动态硫化弹性体材料加工的医用胶塞成功解决了传统医用胶塞材料的穿刺落屑问题以及新型医用胶塞材料的穿刺漏液问题。采用SSBR、NBR以及SEBS材料对TPU鞋底材料进行改性研究,通过力学性能测试发现NBR/TPU热塑性共混胶料的强度、硬度以及耐磨性能都要优于SSBR/TPU共混胶料,而SEBS/NBR共混胶料的强度、硬度以及耐磨性能要差于SEBS/SSBR共混胶料;对TPU鞋材以及共混制备的热塑性材料进行动态力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在加入橡胶后,共混热塑性材料的抗湿滑性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其中在TPU中添加相同份数的混炼胶时,SSBR/TPU热塑性共混材料的抗湿滑性要优于NBR/TPU。而当体系中添加入SEBS材料时,共混热塑性材料的抗湿滑性有着进一步的提升,其中SEBS/SSBR/TPU热塑性共混胶料的抗湿滑性要优于SEBS/NBR/TPU热塑性共混胶料。

郑梦凯[7](2019)在《耐热型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是一种(AB)n型线性嵌段聚合物,分子链之间存在着许多物理交联构成的氢键,可溶、可熔。具有高模量、高强度,优良耐磨性等优异的性能,且加工方便,废弃物料能回收利用,应用较为广泛。然TPU的低耐热性限制了其在高温领域的应用。目前,普通TPU使用温度为80℃左右,短期使用温度可达120℃,无法满足某些特殊领域的应用需求。本文通过对TPU的扩链剂、硬段、和软段进行改性,从而得到力学性能和热性能优异的耐热型TPU,本论文的主要成果包括:(1)以聚四氢呋喃二元醇(PTMG-2000)为软段,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分别与1,2,4,5-苯四甲羧酸二酐(PMDA),3,3’,4,4’-苯甲酮四羧酸酐(BTDA),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BPDA)和1,4-丁二醇(BDO)反应形成的链段为硬段,经预聚体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硬段种类和含量的TPU,考察了它们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研究表明,含芳基酰亚胺基团的引入能较好的提高产品的初始分解温度,BPDA-MDI为硬段的TPU初始分解温度约为350℃,优于以BTDA-MDI和PMDA-MDI为硬段的TPU,更远优于常规的以BDO-MDI为硬段的TPU(270℃)。当硬段含量为40wt%时,在25℃常温环境中,含芳基酰亚胺型TPU邵氏硬度>92A,拉伸强度在36MPa~40MPa,断裂伸长率>500%,均较相同硬段含量的BDO-MDI型TPU高;且80℃下,含芳基酰亚胺型TPU仍有较高的杨氏模量、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与BDO-MDI硬段含量为40wt%的TPU相比,25℃和80℃下,相同硬段含量的BPDA-MDI型TPU的杨氏模量分别是前者的3.8倍和18倍,拉伸强度是前者的2.1倍和3.4倍,断裂伸长率是前者的1.03倍和2.5倍。此外,含芳基酰亚胺型TPU弹性恢复能力并未随着它们的硬度和刚性的增加而降低,还略优于BDO-MDI型TPU,在100%应变条件下,弹性恢复率均大于81%。(2)通过将MDI和PMDA在低温条件下合成一系列不同聚合度的齐聚物,引入含芳基酰亚胺结构的同时实现硬段具有一定的长度,进而将齐聚物与PTMG-2000反应,制备一系列嵌段规整的TPU(PI法)。研究表明:PTMG-PMDA-TPU初始分解温度约为320℃~350℃之间,高于常规预聚体法合成的TPU约15℃,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TPU样品在170℃~190℃范围内出现较为明显的熔融吸收峰,是由于分子链段的排列更加规整,从而促进了 TPU硬段的聚集、结晶,形成形成硬段微区。PI法合成的TPU的刚性、弹性、韧性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在相同硬段含量下,PTMG-PMDA-37%的杨氏模量,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在25℃和80℃分别是PMDA-37%的1.32倍和2.56倍,1.36倍和1.91倍,1.32倍和1.85倍,这些都是因为作为硬段的齐聚物具有一定的长度,且TPU分子链中(AB)n嵌段规整,利于硬、软两相的聚集,促进微相分离。PI法合成中,当齐聚物聚合度n=2或3时候,力学性能兼顾弹性和强度,硬且韧。(3)以高顺式端羟基聚丁二烯为原料,将PMDA和MDI按照一定比例合成的齐聚物为硬段,溶液两步法合成丁羟型HTPB-TPU,研究表明:引入含芳基酰亚胺基团能够提高HTPB-TPU的热稳定性,其初始分解温度在350℃左右,且作为原料的软段HTPB相对分子质量越高,其耐热性越好。DSC显示,HTPB-TPU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低至-105℃,具有极好的低温柔顺性,拓宽了低温使用的限度,得益于HTPB具有较高的顺式1,4-结构,约为95%。对HTPB-TPU在不同温度环境下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发现,含芳基酰亚胺结构的引入大幅改善了HTPB-TPU的力学强度,且HTPB分子量和TPU的硬段含量越高时,所合成的HTPB-TPU在较高温度下具有更好的耐热性,低温下仍保持较为柔软弹性态,更加柔顺。当软段HTPB分子量为3500时,硬段含量为45wt%时,综合性能最优。且HTPB-3500-45%-TPU在100%固定应变下仍保持80.3%的弹性恢复能力。

张彪[8](2016)在《序贯聚合制备聚乙烯及聚丙烯为基体的多组分聚烯烃材料》文中研究说明Basell公司开发的多区循环反应器(MZCR)技术可在单一反应器内实现催化剂/聚合物颗粒在不同气氛下的快速切换,从而使聚烯烃釜内合金的结晶性组分和弹性体组分实现更小尺度的充分混合,提高材料的性能,并降低聚合物原生粒子相互粘连的风险。通过在气相聚合过程中使不同的原料气氛在同一反应器内周期性切换,可实现对MZCR技术的模拟,称之为周期性切换聚合工艺(PSPP)。由于弹性体含量受限,目前实验室制备的聚丙烯釜内合金多停留在抗冲聚丙烯的水平。将PSPP工艺应用于聚丙烯釜内合金的制备,能显着提高合金的刚韧平衡性,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因长时间共聚而造成的粒子发粘。基于以上背景,本课题将PSPP工艺用于制备以结晶性乙烯均(共)聚物为基体,以乙丙无规共聚物为分散相的PE/EPR釜内合金,对其制备工艺的特点进行探索性研究。同时,以制备PE/EPR合金型热塑性弹性体为最终目标,研究了聚合反应条件对聚合物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并探索聚合条件和工艺的优化。此外,本文还利用序贯聚合工艺分别制备了熔融指数为30 g/lOmin的高熔指聚丙烯及其釜内合金,以及宽分子量分布的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并研究了聚合条件与聚合物结构及性能之间的关系。分别使用两种工业催化剂G和Y以及外给电子体环己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CHMDMS)和二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DCPDMS),分别通过丙烯淤浆聚合和淤浆均聚-气相乙丙共聚序贯聚合制备高熔指聚丙烯(HF-PP)及其釜内合金(HF-PP/EPR)。通过调节氢气用量,使不同催化体系所得到的丙烯均聚物及其釜内合金的熔融指数均达到30g/10min。详细考察了氢气和外给电子体对高熔指聚合物的组成、分子量及分布、链结构、热行为、力学性能以及相形貌等的影响,同时对比了两种催化剂与不同外给电子体组合的催化行为。结果发现,含DCPDMS体系的氢调敏感性比含CHMDMS体系差,需使用超过2倍的氢气用量来调节聚合物熔融指数至相同值。制备合金时均要在丙烯均聚阶段加入更多的氢气,因为所得乙丙共聚物的分子链比PP均聚物更长。使用CHMDMS作外给电子时,合金的EPR含量更高,并表现出较好的刚韧平衡特性,但含DCPDMS体系所得共聚物的分子量更高。Y催化剂具有较低的氢调敏感性和立构定向性,可制备EPR含量更高的合金,而G催化剂可得到更高的分子量。使用Y催化剂和DCPDMS可制备弯曲模量和强度较高的HF-PP,而使用G催化剂和CHMDMS可制备刚韧平衡性较好的HF-PP/EPR,且具有较高的增韧效率。使用一种国产球形Ziegler-Natta催化剂,采用PSPP工艺制备了一系列聚乙烯/乙丙共聚物(PE/EPR)釜内合金。乙烯淤浆均聚结束后进入气相聚合阶段。气相聚合以30 min的乙丙共聚开始,随后进行周期性的乙丙共聚与乙烯均聚之间的反复切换。一个PSPP周期内,两种气氛下的聚合反应保持相同的聚合压力,但可以调节两种反应的先后顺序及反应时间。通过考察反应条件与合金性能之间的关系,对PSPP工艺的特点进行探索性研究。在气相聚合阶段,为控制聚合物颗粒形貌,先进行30 min的连续乙丙共聚,通过增加传质阻力以控制聚合速率。对所得PE/EPR合金进行了两步萃取分级及级分的链结构表征,发现其三个级分中,室温正辛烷可溶(C8-sol)级分为乙丙无规共聚物(EPR),沸腾正庚烷不溶(C7-insol)级分为均聚PE,沸腾正庚烷可溶(C7-sol)级分主要由乙丙嵌段共聚物(EPS)以及少量低分子量PE组成。气相聚合阶段的气氛切换频率(SF)由1提高到30次时,EPR含量先降低,然后升至最高,而EPS及EPS/EPR比例呈递增趋势。当SF=30时,两种原料气体的组成无法在切换过程中实现完全的转变。随SF的提高,EPS分子链中的乙烯单元含量呈递增趋势,更有利于形成长乙烯序列嵌段共聚物。当SF=30时,PE/EPR合金的韧性最佳,而SF=6时,合金则表现出最佳的刚韧平衡性。此外,PSPP工艺制备的PE/EPR釜内合金具有优异的低温韧性。进一步考察共聚气体组成、切换顺序、链转移剂氢气加入量等条件对PE/EPR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提高共聚单体中的丙烯浓度,导致形成丙烯单元含量高、嵌段性强、丙烯序列较长的嵌段共聚物,但却不利于EPR分散相与PE基体的相容,合金的力学性能变差。在EPR含量相当的情况下,改变切换顺序可使EPR相在PE基体中的分布更加均匀,有利于拉伸性能的提高。为了进一步调控PE/EPR合金的性能以得到接近弹性体特性的材料,将PSPP气相聚合由乙丙共聚与乙烯均聚间的反复切换转变成气体组成不同的乙丙共聚间的切换,并取消了长时间连续气相共聚阶段。聚合活性随储气罐T2中的丙烯含量增大而不断提高,当丙烯含量达到并超过30 mol%时,所得PE/EPR合金具有良好的颗粒形貌,且EPR组分含量较高。与两段序贯聚合工艺相比,PSPP工艺能显着提高PE/EPR合金的拉伸性能。提高气相压力可以提高气相共聚产物的比例,但EPR含量的增加幅度还与气体组成、共聚时间等有关。PE/EPR的气相共聚产物比例最高可达到70wt%, EPR含量达到55.6 wt%。该样品(S18)的模量较低,屈服现象消失,具有反应器型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RTPO)的特点,但因未经硫化,拉伸强度偏低。选取三种不同条件下制备的PE/EPR型RTPO及一种商品EPDM,分别与等规聚丙烯共混制备增韧聚丙烯。结果表明:随着RTPO含量的提高,PP/PE/EPR共混材料的冲击强度逐渐提高,而弯曲强度与弯曲模量不断降低,样品S18表现出最佳的刚韧平衡性。PE/EPR的增韧效果明显优于EPDM。EPR-PE相在PP基体中形成一种壳-核结构的分散粒子形态,对基体起到增韧补强的效果。同时PE/EPR合金中多嵌段共聚物增强了EPR与PE以及EPR与PP之间的相容性。合金中EPR含量越高,形成的壳层越完善越厚,粒子的分散性越好,能显着提高PP基体的力学性能。总结发现,PE/EPR合金型RTPO在塑料增韧剂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使用气相法聚合工艺可直接得到颗粒状产物,省去了造粒工序,比EPDM的生产更加节能。缺点在于产物的结晶组分含量偏高,导致PE/EPR合金的弹性体特征不够明显,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优化工艺,提高弹性体含量。采用淤浆-气相两段序贯聚合工艺,制备了宽分子量分布的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使用BCSII型工业催化剂,先在低己烯浓度(0.4 mol/L)下进行乙烯/1-己烯淤浆共聚反应,生成低己烯含量的乙己淤浆共聚产物。然后在高1-己烯初始浓度下(200 mmol/L)进行乙烯/1-己烯气相共聚,生成高己烯含量的气相共聚产物。对乙烯/1-己烯淤浆及气相聚合的特点进行探索研究,主要考查了1-己烯初始浓度、改性剂、助催化剂以及温度和压力等对两段共聚物的活性、己烯含量、化学组成分布、熔点和熔融焓、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拉伸性能等的影响,同时估算了气相共聚产物的级分分布和己烯含量。结果表明:随着1-己烯初始浓度的提高,气相共聚物的比重逐渐降低,但其己烯含量却逐渐提高。当达到200 mmol/L时,总己烯含量趋于稳定,这与聚合物颗粒吸收液态己烯的程度有关。改性剂的加入使产物的活性普遍降低、己烯含量变化不大但力学性能趋于变差。使用TEA/TiBA复合助催化剂时,产物具有相对较高的活性和己烯含量,相对较窄的化学组成分布以及较宽的分子量分布。70℃和0.4MPa是相对适宜的气相聚合温度和压力,所得共聚物具有较高的聚合活性和1-己烯含量,化学组成分布相对均匀,拉伸性能优异。

郝同辉[9](2016)在《透明热塑性聚醚酯弹性体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热塑性聚醚酯弹性体(TPC-EE)是被称为"第三代橡胶"的热塑性弹性体(TPE)中动态力学性能和耐热性最好的种类。TPC-EE通常是由聚酯硬链段和聚醚酯软链段的交互嵌段的共聚物组成,其在-50℃~120℃温度范围内表现出类似硫化橡胶的优异弹性,当升温至聚酯硬链段熔点以上时又可以熔融成型加工。TPC-EE的多相聚集态结构通常由提供高弹性作用的处于无定形态的连续相和分散在连续相中起到热可逆的物理交联点作用的结晶微区组成。结晶微区由聚酯硬链段组份构成,而连续相由聚醚酯软链段组份和未结晶的聚酯硬链段组份混合形成。同样源于TPC-EE的多相聚集态结构,传统TPC-EE(对苯二甲酸-1,4-丁二醇-聚四亚甲基醚共聚物,P4GT-PTMOT)由于硬链段组份(P4GT)形成的结晶微区严重影响了光线的传播,使其透光率小于80%,视觉上呈现为不透明的乳白色或乳黄色,这极大限制了 TPC-EE在对透明性要求较高的药品、食品或化妆品的包装方面的应用。基于光线在多相高分子材料中传播的理论模型及高分子物理和化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分子链结构设计,提出以新型饱和的或体积大的结构单元取代部分或全部的传统聚酯硬链段中的不饱和或体积较小的结构单元,进而提高硬链段的成核速率,改变硬链段结晶微区的折光指数和晶粒尺寸,使TPC-EE透光率增加,得到力学性能可调控的新型透明 TPC-EE。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有:(1)使用锗系催化体系,采用1,4-环己烷二甲醇(CHDM)取代 1,4-丁二醇(BDO),合成不同 PCHMT 含量的 P(4GT-co-CHMT)-b-PTMOT 透明 TPC-EE;(2)在CHDM取代BDO基础上,同时使用1,4-环己烷二甲酸(CHDA)取代对苯二甲酸(PTA),合成不同硬度的PCCD-PTMOD新型透明TPC-EE;(3)以合成的透明PCCD-PTMOD为基体树脂,加入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共聚物(SEBS)或聚碳酸酯(PC),熔融共混制备出超低硬度和超高硬度的新型透明TPC-EE合金。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有:(1)以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取代部分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及BDO和羟基封端的聚四亚甲基醚(PTMO)为主要原料,通过常压酯交换反应-真空缩聚反应的两步法工艺合成共聚硬链段为P(4GT-co-4GP),软链段为PTMOT的新型TPC-EE。研究钛系催化体系,锗系催化体系和钛-硅复合催化体系对合成TPC-EE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三种催化体系的主要差异表现在:锗系催化体系反应活性相对较低,高温高真空缩聚时间需要59min,而钛系只需要29min。但锗系催化体系在光学性能方面表现出较大的优势,69%的透光率明显好于钛系催化体系的52%和钛-硅复合催化体系的55%。在后续合成透明TPC-EE的研究中采用锗系催化体系。(2)采用CHDM取代BDO,和DMT、PTMO为主要原料,使用锗系催化体系通过常压酯交换反应-真空缩聚反应的两步法工艺合成共聚硬链段为P(4GT-co-CHMT),软链段为PTMOT的新型TPC-EE。研究PCHMT含量对P(4GT-co-CHMT)-b-PTMOT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当固定软链段PTMOT的质量含量为40%时,TPC-EE的硬度为邵氏54D±3D。随共聚硬链段P(4GT-Co-PCHMT)中PCHMT含量的从0增加到60%时,样品的透光率从53%提高到88%。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PCHMT链段具有很快的结晶成核速率和很慢的结晶生长速率,随PCHMT含量增加,共聚硬链段的成核数量增加,PCHMT成核后限制了 P4GT的运动,使共聚硬链段的结晶生长变慢,最终使硬链段结晶微区的数量增加,晶粒尺寸减小,同时使折光指数向软链段靠近;光学性能的实验结果表明使用CHDM取代BDO是提高TPC-EE透光率的有效方法。当全部使用CHDM取代BDO合成PCHMT-PTMOT时,随硬链段PCHMT含量从40%增加到80%时,TPC-EE的硬度从邵氏42D提高到69D,结晶度从15.2%增加到19.8%。同时样品的透光率先从66%提高到89%然后又降低至71%,在PCHMT含量为60%时出现最高点。随PCHMT含量增加而透光率先增后降的原因是由于硬链段PCHMT的成核速度快,晶体生长速率慢。在PCHMT用量小于60%,随PCHMT含量增加,成核数量增加,而PCHMT链段在快速成核后形成的微晶晶粒起到物理交联点的作用限制了整个分子链的运动,晶体生长受限,晶粒尺寸不能变大,使TPC-EE具有较高的透光率。但当PCHMT用量超过60%时,一方面随PCHMT用量增加而增大的成核数占总成核数的比例增加很小,另一方面PCHMT链段的分布密度已经足够大,自由的PCHMT链段很容易接触到已经成核的晶体,使晶体生长尺寸变大,导致透光率下降。所以综合性能最佳的样品是PCHMT60-PTMOT40,其透光率为89%,硬度为45D,拉伸强度为39.2MPa,断裂伸长率为693%。(3)在CHDM取代BDO基础上,同时使用CHDA取代PTA,研究CHDA和CHDM反应形成的硬链段PCCD的含量对新型TPC-EE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合成的PCCD-PTMOD新型TPC-EE分子链为全饱和结构,表现出极佳的透明性和良好的力学性能,PCCD60-PTMOD40样品硬度为邵氏55D,拉伸强度为22.9MPa,断裂伸长率为935%,透光率为93%。研究发现随硬链段PCCD的含量从70%降低到40%时,TPC-EE的硬度从62D降低到34D,结晶度从19.5%降低到14.1%。而PCCD-PTMOD的透光率也出现先从75%增加到93%然后降低至65%山峰状变化规律,在PCCD含量为60%时有极大值93%。分析透光率表现出山峰状变化趋势的原因在于,PCCD链段和PCHMT链段的作用类似,PCCD硬链段的成核速度快同时晶体生长速率慢。当PCCD含量保持在60%以上时,随PCCD含量减少,一方面成核数量减少,但总成核数目仍然很大,另一方面PCCD链段的分布密度变小,自由的PCCD链段变得不容易被已经成核的晶体捕捉,使晶体生长变慢,宏观上透光率提高。当PCCD含量降低到60%以下时,随PCCD含量降低,成核数量减小的比例增大,自由分布的硬链段数目增加,使晶体生长几率变大,导致TPC-EE的透光率下降。(4)以合成的透明PCCD-PTMOD为基体树脂(t-TPC-EE),熔融共混加入SEBS或PC,制备透明高分子合金。在t-TPC-EE/PC合金材料的研究中,利用PC和PCCD良好的相容性,解决了合成高硬度t-TPC-EE透光率较差的问题,提高了 t-TPC-EE的强度和硬度,硬度为邵氏75D的TPC-EE合金具有86%的透光率,48MPa的拉伸强度和380%的断裂伸长率。在t-TPC-EE/SEBS高分子合金的研究中,利用SEBS和PTMOD之间的相容性,解决了不能直接合成低硬度t-TPC-EE的问题,硬度为邵氏25D(80A)的合金透过率为82%,拉伸强度为23MPa,断裂伸长率为550%。综上所述,本课题组基于光线在多相多组分高分子中的传播模型,通过构建引入新型饱和的、体积较大的结构单元取代TPC-EE分子链中不饱和的、体积小的结构单元,成功合成出系列综合性能优异的透明TPC-EE,研究了催化体系、配方组成等对透明TPC-EE各项性能的影响作用,分析了透光率变化的原因。并进一步用熔融共混的方法,扩展透明TPC-EE的硬度范围,制备出硬度从25D~75D范围内的透明TPC-EE合金。透明TPC-EE可广泛应用于药品、食品或化妆品等制品的包装。本论文为新型透明TPC-EE的制备及其结构和性能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李平舟[10](2015)在《热塑性动态硫化橡胶的发展趋势》文中认为热塑性硫化橡胶易与苯乙烯类弹性体等大宗弹性体产品混淆,其科学称呼是热塑性动态硫化橡胶(TPV)。阐述了TPV组成、主要性能特点、制备与加工工艺、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

二、我国共混型热塑性硫化橡胶市场需求及投资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共混型热塑性硫化橡胶市场需求及投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的微相结构与性能调控及流变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
        1.2.1 热塑性弹性体
        1.2.2 热塑性硫化橡胶
        1.2.3 动态硫化技术
    1.3 TPV微观相态研究进展
        1.3.1 在动态硫化过程中TPV微相形成机理
        1.3.2 在动态硫化过程中TPV微相演变发展研究进展
        1.3.3 TPV微相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
        1.3.4 TPV微相结构和性能调控研究进展
        1.3.5 TPV加工性能与流变行为研究进展
        1.3.5.1 TPV流变响应表征方法
        1.3.5.2 TPV流变性能影响因素
    1.4 论文选题的立论、目的和意义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5.1 动态硫化过程中橡胶微粒形成机理
        1.5.2 动态硫化调控EPDM/PP TPV微相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
        1.5.3 加工调控EPDM/PP TPV微相结构以及性能优化
        1.5.4 EPDM/PP TPV微相结构与流变行为的响应关系
    1.6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的橡胶微粒形成机理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测试仪器及加工设备
        2.2.2 样品制备
        2.2.3 橡塑两相黏度表征
        2.2.4 橡塑两相界面张力表征
        2.2.5 静态硫化曲线
    2.3 橡胶交联动力学
    2.4 橡胶相在交联过程中破碎与融并
    2.5 橡胶微粒形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烯烃热塑性硫化胶微相形成的影响因素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测试仪器及加工设备
        3.2.2 橡塑两相界面张力表征
        3.2.3 橡塑两相表观黏度测试
        3.2.4 橡塑快慢交联体系设计
        3.2.5 样品制备与体系设计
        3.2.6 溶胀法表征交联程度
        3.2.7 原子力显微镜(AFM)
        3.2.8 样品溶解实验
    3.3 PP分子量与EPDM交联动力学对橡胶粒子及其聚集体的耦合影响
        3.3.1 橡塑硫化体系的交联动力学
        3.3.2 PP分子量和EPDM交联动力学对橡胶粒子的影响
        3.3.2.1 橡塑硫化体系热力学参数的测定
        3.3.2.2 变形破碎理论计算EPDM/PH体系的橡胶最小液滴粒径
        3.3.2.3 临界毛细管破碎方程计算EPDM/PL体系中的橡胶最小液滴粒径
        3.3.2.4 橡胶粒子粒径
        3.3.3 PP分子量和EPDM交联动力学对橡胶粒子聚集体的影响
        3.3.3.1 PP分子量的影响
        3.3.3.2 EPDM交联动力学的影响
    3.4 分子量和交联动力学耦合影响橡胶粒子及其聚集体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注射成型TPV微相结构与各向异性响应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测试仪器及加工设备
        4.2.2 样品制备
        4.2.3 微相结构表征
        4.2.3.1 原子力显微镜(AFM)
        4.2.3.2 广角X射线衍射(WAXD)
        4.2.3.3 偏光显微镜(POM)
        4.2.4 傅里叶红外光谱
        4.2.5 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4.2.5.1 拉伸性能测试
        4.2.5.2 拉伸与回复测试
    4.3 注射成型TPV微相结构和各向异性的响应关系
        4.3.1 注射成型剪切速率的确定
        4.3.2 剪切速率对EPDM/PP TPV微相结构的影响
        4.3.2.1 剪切速率对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破碎和排列取向的影响
        4.3.2.2 剪切速率对TPV结晶结构、结晶度的影响
        4.3.2.3 剪切速率对TPV中PP相取向的影响
        4.3.3 剪切速率对EPDM/PP TPV纳米力学模量各向异性的影响
        4.3.4 剪切速率对EPDM/PP TPV力学性能各向异性的影响
        4.3.5 剪切速率对EPDM/PP TPV弹性各向异性的影响
        4.3.6 EPDM/PP TPV微相结构与各向异性的形成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的相态加工调控与性能优化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测试仪器及加工设备
        5.2.2 样品制备
        5.2.3 原子力显微镜(AFM)
        5.2.4 动态振荡应变扫描
        5.2.5 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5.2.5.1 拉伸性能测试
        5.2.5.2 拉伸与回复测试
    5.3 强剪切作用和POE界面包覆对TPV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5.3.1 EPDM纳米粒子聚集体的热力学不稳定现象
        5.3.2 界面包覆剂的确定
        5.3.3 POE界面包覆实验验证
        5.3.4 强剪切与POE界面包覆对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的影响
        5.3.5 强剪切与POE界面包覆对TPV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EPDM/PP TPV的微相结构与流变行为的响应关系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材料、测试仪器及加工设备
        6.2.2 样品制备
        6.2.3 原子力显微镜(AFM)
        6.2.4 流变行为表征
        6.2.4.1 动态振荡剪切扫描
        6.2.4.2 双料筒毛细管流变仪
        6.2.5 流变方法分析
        6.2.5.1 拉伸流变与剪切流变
        6.2.5.2 振荡频率扫描确定松弛时间谱
    6.3 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相结构在线性与非线性黏弹性上的响应
        6.3.1 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相结构变化
        6.3.2 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相结构与TPV动态黏弹性的响应关系
        6.3.2.1 非线性黏弹性
        6.3.2.2 线性黏弹性
        6.3.3 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相结构与TPV稳态流变行为的关系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2)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全球市场TPE供需情况
2 热塑性弹性体发展现状
    2.1 苯乙烯类嵌段共聚物
        2.1.1 SBC产品的市场应用发展情况
        2.1.2 SBC研发发展趋势
        2.1.2.1 氢化SBC生产进展
        2.1.2.2 极性化改性
        2.1.2.3 阻燃SBC研究
    2.2 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
        2.2.1 TPO产品的市场应用情况
        2.2.2 TPO研发发展趋势
        2.2.2.1 POE类聚烯烃
        2.2.2.2 OBC类聚烯烃
        2.2.2.3 热塑性硫化橡胶
    2.3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
        2.3.1 TPU产品的市场应用发展情况
        2.3.2 TPU研发发展趋势
    2.4 热塑性聚酯弹性体
        2.4.1 TPEE产品的市场应用发展情况
        2.4.2 TPEE研发发展趋势
    2.5 聚酰胺类热塑性弹性体
    2.6 其它类型热塑性弹性体
        2.6.1 生物基热塑性弹性体
        2.6.2 有机硅热塑性弹性体
3 结束语

(3)三元乙丙橡胶/高密度聚乙烯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热塑性弹性体简介
        1.2.1 热塑性弹性体种类
        1.2.2 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的发展史
    1.3 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性能影响因素
        1.3.1 加工工艺
        1.3.2 配方因素
        1.3.3 其他影响因素
    1.4 EPDM基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现状
        1.4.1 EPDM基 TPV种类
        1.4.2 TPV应用范围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EPDM/HDPE TPV制备工艺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样品制备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EPDM/HDPE硫化过程和交联剂的影响
        2.3.2 加工工艺
        2.3.3 制备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PDM/HDPE TPV微观形貌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
        3.2.2 样品制备
        3.2.3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EPDM/HDPE TPV的微观形貌发展历程
        3.3.2 EPDM/HDPE TPV的微观形貌结构分析
        3.3.3 EPDM/HDPE TPV的流变性能分析
        3.3.4 EPDM/HDPE TPV的结晶性能分析
        3.3.5 EPDM/HDPE TPV的热稳定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SEBS/PP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热塑性弹性体
        1.2.1 热塑性弹性体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1.2.2 热塑性弹性体的性能特点
        1.2.3 热塑性弹性体的分类
        1.2.4 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
    1.3 SEBS弹性体的结构与性能特征
        1.3.1 SEBS弹性体的基本结构
        1.3.2 SEBS弹性体的主要性能
        1.3.3 SEBS的应用
        1.3.4 SEBS的接枝改性
        1.3.5 SEBS的共混改性
    1.4 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
        1.4.1 TPV的应用及发展
        1.4.2 TPV的相态结构
        1.4.3 TPV的制备方法与设备
        1.4.4 TPV的类型
        1.4.5 影响TPV性能的主要因素
        1.4.6 Haake转矩流变仪
    1.5 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1.5.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3 前景展望
第二章 动态硫化SEBS/PP体系加工工艺确定
    2.1 实验部分
        2.1.1 原料
        2.1.2 原材料SEBS、PP的物料参数
        2.1.3 仪器设备
        2.1.4 试样制备
        2.1.5 分析测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加工温度的影响
        2.2.2 转子转速的影响
        2.2.3 动态硫化共混时间的影响
        2.2.4 橡塑比的影响
        2.2.5 SEBS分子结构的影响
        2.2.6 硫磺加入顺序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态硫化SEBS/PP TPV硫化体系的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原材料
        3.1.2 仪器设备
        3.1.3 试样制备
        3.1.4 分析测试
    3.2 SEBS化学交联机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过氧化物用量对体系平衡转矩的影响
        3.3.2 过氧化物用量对体系性能的影响
        3.3.3 过氧化物用量对体系PP结晶的影响
        3.3.4 SEBS/PP动态硫化体系形态结构
        3.3.5 助交联剂的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态硫化SEBS/PP TPV软化体系的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原材料
        4.1.2 仪器设备
        4.1.3 试样制备
        4.1.4 分析测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软化剂用量对SEBS/PP TPV平衡转矩的影响
        4.2.2 软化剂用量对SEBS/PP TPV力学性能的影响
        4.2.3 软化剂用量对SEBS/PP TPV流变性能的影响
        4.2.4 软化剂用量对PP结晶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态硫化SEBS/PP TPV填充补强体系的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原材料
        5.1.2 仪器设备
        5.1.3 试样制备
        5.1.4 分析测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动态硫化SEBS/PP/无机填料体系
        5.2.2 动态硫化SEBS/PP/有机填料体系
        5.2.3 不同填料耐老化性能比较
        5.2.4 不同填料回弹性与耐压缩永久变形性比较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功能型EAA/CR TPVs的结构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热塑性弹性体概述
        1.1.1 热塑性弹性体概述
        1.1.2 热塑性硫化胶
    1.2 热塑性硫化胶的制备、结构及性能
        1.2.1 热塑性硫化胶的制备
        1.2.2 热塑性硫化胶的微观结构表征
        1.2.3 热塑性硫化胶的微观结构形成机制
        1.2.4 热塑性硫化胶的性能
        1.2.4.1 热塑性硫化胶的力学性能
        1.2.4.2 热塑性硫化胶的黏弹行为
        1.2.4.3 热塑性硫化胶的流变行为
        1.2.5 热塑性硫化胶的应用
    1.3 形状记忆材料的概况
        1.3.1 形状记忆材料的发展历程
        1.3.2 基于TPV的形状记忆材料
        1.3.2.1 形状记忆TPV的设计策略及形状记忆机制
        1.3.2.2 形状记忆TPV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1.3.3 基于TPV形状记忆材料的应用
    1.4 超疏水TPV材料的概述
        1.4.1 超疏水材料表面的发展历程
        1.4.2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
        1.4.3 超疏水表面的应用
    1.5 吸水膨胀橡胶的概述
    1.6 选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形状记忆EAA和EAA/CR TPV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主要原料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形状记忆EAA和EAA/CR TPV的制备
        2.2.4 性能测试
        2.2.4.1 力学性能测试
        2.2.4.2 形状记忆行为测试
        2.2.4.3 微观相结构表征
        2.2.4.4 形状记忆性能表征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系列EAA/CR TPVs的微观结构与性能
        2.3.1.1 不同橡塑比对EAA/CR TPVs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2.3.1.2 EAA/CR TPVs的微观相态结构研究
        2.3.2 形状记忆性能
        2.3.2.1 EAA和EAA/CR TPVs的形状记忆行为
        2.3.2.2 不同变形温度对形状记忆行为的影响
        2.3.2.3 不同回复条件对形状记忆行为的影响
        2.3.2.4 动态粘弹性为对形状记忆行为的影响
        2.3.2.5 结晶行为对形状记忆行为的影响
        2.3.2.6 应力松弛行为对形状记忆行为的影响
        2.3.2.7 EAA和EAA/CR TPV形状记忆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AA/CR TPV的压缩Mullins效应及其可逆回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主要原料
        3.2.2 主要设备仪器
        3.2.3 EAA/CR TPV动态硫化体系的制备
        3.2.4 性能测试
        3.2.4.1 力学性能测试
        3.2.4.2 压缩Mullins效应的测试
        3.2.4.3 压缩Mullins效应的可逆回复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纯EAA的压缩Mullins效应及其可逆回复
        3.3.1.1 纯EAA的压缩Mullins效应
        3.3.1.2 纯EAA压缩Mullins效应的可逆回复
        3.3.2 系列EAA/CR TPVs的压缩Mullins效应及其可逆回复
        3.3.2.1 EAA/CR TPVs的力学性能
        3.3.2.2 EAA/CR TPV的微观结构
        3.3.2.3 EAA/CR TPV的压缩Mullins效应
        3.3.2.4 应变对EAA/CR TPVs的压缩Mullins行为
        3.3.2.5 橡塑比对EAA/CR TPVs的压缩Mullins行为
        3.3.2.6 温度对EAA/CR TPVs压缩Mullins效应可逆回复的影响
        3.3.3 CB含量对CR静态硫化胶的Mullins效应的强化机制
        3.3.3.1 CB含量对CR静态硫化胶力学性能的影响
        3.3.3.2 CB含量对CR静态硫化胶的Mullins效应的放大器效应的影响
        3.3.3.3 CB对CR静态硫化胶的增强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EAA和EAA/CR TPV的非等温结晶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主要原料
        4.2.2 主要设备仪器
        4.2.3 EAA和EAA/CR TPV体系的制备
    4.3 性能测试
        4.3.1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1 非等温结晶曲线
        4.4.3 非等温动力学研究
        4.4.3.1 非等温结晶过程中T和X(T)之间的关系
        4.4.3.2 非等温结晶过程中t和X(T)之间的关系
        4.4.4 用修正Avrami方程的Jeziorny法分析非等温结晶过程
        4.4.5 用Ozawa法分析非等温结晶过程
        4.4.6 用莫志深法分析非等温结晶过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EAA/CR TPV超疏水表面的探索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主要原料
        5.2.2 主要仪器设备
        5.2.3 样品制备
        5.2.3.1 EAA/CR TPV的常制备
        5.2.3.2 超疏水TPV表面的制备
        5.2.4 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金相砂纸为模板对EAA/CR TPVs表面润湿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技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社科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专利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6)SEBS基改性材料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SEBS)
        1.1.1 SEBS的结构特性
        1.1.2 SEBS的性能特点
        1.1.3 SEBS的应用特性
        1.1.4 SEBS的共混改性
    1.2 乙烯-辛烯共聚物(POE)
        1.2.1 POE的结构特点
        1.2.2 POE的性能特点
        1.2.3 POE的共混改性
        1.2.4 POE的应用特性
    1.3 硅橡胶(MVQ)
        1.3.1 硅橡胶的性能
        1.3.2 硅橡胶的共混改性
    1.4 溴化丁基橡胶(BIIR)
        1.4.1 BIIR的反应机理
        1.4.2 BIIR的性能特点
        1.4.3 溴化丁基橡胶的应用特性
    1.5 溶聚丁苯橡胶(SSBR)
        1.5.1 溶聚丁苯橡胶的性能特点
        1.5.2 溶聚丁苯橡胶的应用特性
    1.6 丁腈橡胶(NBR)
        1.6.1 丁腈橡胶的结构特性
        1.6.2 丁腈橡胶的性能特点
        1.6.3 丁腈橡胶的应用特性
    1.7 热塑性聚氨酯(TPU)
        1.7.1 TPU的结构特点
        1.7.2 TPU的性能特点
        1.7.3 TPU的应用特性
    1.8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9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SEBS/PMTPV材料的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材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试样制备
        2.2.4 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OE/MVQ动态硫化弹性体的性能分析
        2.3.2 SEBS/PMTPV共混胶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2.3.3 SEBS/PMTPV共混胶料的表面张力性能分析
        2.3.4 SEBS/PMTPV共混胶料的热性能分析
        2.3.5 SEBS/PMTPV共混胶料的电性能分析
        2.3.6 SEBS/PMTPV共混胶料的扫描电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EBS/BIIR动态硫化弹性体的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材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试样制备
        3.2.4 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EBS/BIIR动态硫化弹性体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3.3.2 SEBS/BIIR共混胶料的二次加工性能分析
        3.3.3 BIIR/SEBS共混胶料的流变性能分析
        3.3.4 SEBS/BIIR共混胶料的RPA分析
        3.3.5 SEBS/BIIR共混胶料的扫描电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EBS基热塑性鞋材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材料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试样制备
        4.2.4 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EBS、SSBR和 TPU三种材料制备的共混胶料力学性能
        4.3.2 SEBS、NBR和 TPU三种材料制备的共混胶料力学性能
        4.3.3 不同橡胶相的共混胶料力学性能对比
        4.3.4 共混胶料的耐磨性能分析
        4.3.5 共混胶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分析
        4.3.6 共混胶料的扫描电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耐热型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聚氨酯(PU)的发展概况
    2.2 聚氨酯弹性体
    2.3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
        2.3.1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概述
        2.3.2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主要原料
        2.3.3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方法
        2.3.4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性能
    2.4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国内外工业化现状
    2.5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研究进展
        2.5.1 引入聚酰亚胺环
        2.5.2 引入恶唑烷酮
        2.5.3 引入脲键
        2.5.4 耐热性二元醇
        2.5.5 异氰酸酯
    2.6 课题的提出
第三章 扩链剂对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及原料
        3.2.2 实验步骤
        3.2.3 分析与测试
    3.3 结果讨论
        3.3.1 含芳基酰亚胺型TPU扩链过程中的结构变化
        3.3.2 热性能
        3.3.3 力学性能
        3.3.4 弹性恢复能力
        3.3.5 各样品综合性能比较
    3.4 结论
第四章 不同硬段长度的耐热型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及原料
        4.2.2 实验步骤
        4.2.3 分析与测试
    4.3 结果讨论
        4.3.1 产物结构的验证
        4.3.2 热性能
        4.3.3 力学性能
        4.3.4 弹性恢复能力
        4.3.5 各样品综合性能比较
    4.4 小结
第五章 高顺式丁羟型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及原料
        5.2.2 实验步骤
        5.2.3 分析与测试
    5.3 结果讨论
        5.3.1 HTPB的结构表征
        5.3.2 高顺式丁羟型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
        5.3.3 产物结构的验证
        5.3.4 热性能
        5.3.5 力学性能
        5.3.6 弹性恢复能力
        5.3.7 HTPB-TPU水接触角测试
        5.3.8 各样品综合性能比较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8)序贯聚合制备聚乙烯及聚丙烯为基体的多组分聚烯烃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聚丙烯釜内合金化研究进展
        1.1.1 聚丙烯合金简介
        1.1.2 反应器颗粒技术(RGT)
        1.1.3 聚丙烯催化剂简介
        1.1.4 聚丙烯合金的生产工艺及其技术进展
        1.1.5 聚丙烯釜内合金的颗粒形态及形成机理
        1.1.6 聚丙烯釜内合金的组成及结构性能关系
    1.2 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热塑性弹性体的发展简介
        1.2.2 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
    1.3 课题提出与研究目的
2 高熔指聚丙烯及其釜内合金的制备与结构性能表征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物料
        2.1.2 催化剂钛含量测定
        2.1.3 聚合反应
        2.1.4 聚合物分级
        2.1.5 聚合物结构性能表征
    2.2 G催化剂制备高熔指聚丙烯及聚丙烯反应器合金
        2.2.1 氢气及外给电子体对聚合物熔融指数的影响
        2.2.2 聚合行为
        2.2.3 分级结果及分子量测定
        2.2.4 釜内合金的链结构表征
        2.2.5 沸腾正庚烷可溶级分与不溶级分的DSC表征
        2.2.6 力学性能分析
        2.2.7 聚合物断面形貌
    2.3 Y催化剂制备高熔指聚丙烯及聚丙烯反应器合金
        2.3.1 聚合行为
        2.3.2 分级结果及分子量测定
        2.3.3 釜内合金的链结构表征
        2.3.4 沸腾正庚烷可溶级分与不溶级分的DSC表征
        2.3.5 力学性能分析
        2.3.6 聚合物断面形貌
    2.4 本章小结
3 周期性切换聚合制备PE/EPR釜内合金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物料
        3.1.2 聚合反应
        3.1.3 聚合物分级
        3.1.4 聚合物结构性能表征
    3.2 预聚合研究
    3.3 气氛切换频率对PE/EPR釜内合金的影响
        3.3.1 PE/EPR釜内合金的分级结果
        3.3.2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3.3.3 合金的分子链结构
        3.3.4 热分析(DSC)
        3.3.5 力学性能测试
        3.3.6 聚合物断面形貌
    3.4 共聚单体组成对PE/EPR釜内合金的影响
        3.4.1 PE/EPR釜内合金的分级结果
        3.4.2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3.4.3 沸腾正庚烷可溶级分的~(13)C-NMR表征
        3.4.4 沸腾正庚烷可溶级分的DSC表征
        3.4.5 力学性能测试
    3.5 切换工艺对PE/EPR釜内合金的影响
        3.5.1 PE/EPR釜内合金的分级结果
        3.5.2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3.5.3 力学性能测试
    3.6 氢气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3.6.1 PE/EPR釜内合金的分级结果
        3.6.2 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
        3.6.3 沸腾正庚烷可溶级分的DSC表征
        3.6.4 力学性能测试
    3.7 本章小结
4 周期性切换聚合制备PE/EPR反应器型热塑性弹性体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物料
        4.1.2 聚合反应
        4.1.3 聚合物分级
        4.1.4 聚合物结构性能表征
    4.2 储气罐2(T_2)中丙烯含量对RTPO的影响
        4.2.1 乙烯淤浆均聚产物的特性
        4.2.2 PE/EPR的合成与聚合物分级结果
        4.2.3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4.2.4 拉伸性能测试
    4.3 切换工艺对RTPO的影响
        4.3.1 PE/EPR的合成与聚合物分级结果
        4.3.2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4.3.3 拉伸性能测试
    4.4 气相聚合压力对RTPO的影响
        4.4.1 PE/EPR的合成与聚合物分级结果
        4.4.2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4.4.3 拉伸性能测试
    4.5 储气罐1(T_1)中丙烯含量对RTPO的影响
        4.5.1 PE/EPR的合成与聚合物分级结果
        4.5.2 拉伸性能测试
    4.6 RTPO增韧等规聚丙烯
        4.6.1 PE/EPR型RTPO的性能特点
        4.6.2 PP/PE/EPR共混物的热性能
        4.6.3 PP/PE/EPR与PP/EPDM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4.6.4 PP/PE/EPR脆断断面形貌
        4.6.5 PP/PE/EPR及PP/EPDM冲击断面形貌
    4.7 本章小结
5 两段序贯聚合制备宽分子量分布的线型低密度聚乙烯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物料
        5.1.2 Schiff碱改性剂的合成
        5.1.3 聚合反应
        5.1.4 聚合物分级
        5.1.5 聚合物结构性能表征
    5.2 1-己烯用量变化对气相共聚的影响
        5.2.1 淤浆共聚阶段的聚合特性
        5.2.2 两段序贯聚合结果
        5.2.3 分级结果
        5.2.4 估算气相共聚产物的组成
        5.2.5 DSC测试
        5.2.6 拉伸性能分析
    5.3 改性剂L_1与L_2对两段序贯共聚的影响
        5.3.1 聚合结果
        5.3.2 分级结果
        5.3.3 拉伸性能分析
    5.4 助催化剂对淤浆及气相共聚的影响
        5.4.1 聚合结果
        5.4.2 分级结果
        5.4.4 拉伸性能分析
    5.5 温度和压力对气相共聚的影响
        5.5.1 聚合结果
        5.5.2 分级结果
        5.5.3 力学性能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透明热塑性聚醚酯弹性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热塑性弹性体
    1.2 热塑性聚醚酯弹性体
        1.2.1 TPC-EE简介
        1.2.2 TPC-EE的性能和结构特点
        1.2.3 TPC-EE的制备方法
        1.2.4 TPC-EE的研究进展
    1.3 透明高分子材料
        1.3.1 透明材料简介
        1.3.2 透明高分子材料分类
        1.3.3 透明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
    1.4 透明共聚酯
        1.4.1 透明共聚酯主要种类
        1.4.2 透明共聚酯的研究现状
    1.5 共混法制备透明热塑性弹性体
        1.5.1 共混改性原理
        1.5.2 共混法制备热塑性弹性体
        1.5.3 共混法制备透明高分子材料
    1.6 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
        1.6.1 研究背景
        1.6.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催化体系对透明TPC-EE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合成P(4GT_(45)-co-4GP_5)-b-PTMOT_(50)工艺
        2.2.4 测试样条制备
        2.2.5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P(4GT-co-CHMT)-b-PTMOT制备与表征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CHMT含量对TPC-EE分子量和粘度的影响
        3.3.2 PCHMT含量对分子链结构的影响
        3.3.3 PCHMT含量对TPC-EE热性能的影响
        3.3.4 PCHMT含量对TPC-EE光学性能的影响
        3.3.5 PCHMT含量对TPC-EE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透明PCHMT-PTMOT合成与表征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CHMT含量对PCHMT-PTMOT分子量和粘度的影响
        4.3.2 PCHMT含量对分子链结构的影响
        4.3.3 PCHMT含量对PCHMT-PTMOT热性能的影响
        4.3.4 PCHMT含量对PCHMT-PTMOT光学性能的影响
        4.3.5 PCHMT含量对PCHMT-PTMOT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透明PCCD-PTMOD的制备与表征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CCD含量对PCCD-PTMOD的分子量和粘度影响
        5.3.2 PCCD含量对PCCD-PTMOD的分子链结构的影响
        5.3.3 PCCD含量对PCCD-PTMOD的热性能的影响
        5.3.4 PCCD含量对PCCD-PTMOD光学性能的影响
        5.3.5 PCCD含量对PCCD-PTMOD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5.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透明热塑性聚醚酯合金制备与表征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实验设备
        6.2.3 制备透明TPC-EE合金
        6.2.4 测试样条制备
        6.2.5 测试与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TPC-EE合金的物理机械性能讨论
        6.3.2 TPC-EE合金的热力学性能讨论
        6.3.3 TPC-EE合金的动态力学性能讨论
        6.3.4 TPC-EE合金的流变性能讨论
    6.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致谢

(10)热塑性动态硫化橡胶的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TPV 组成和主要性能特点
2 制备加工工艺
3 应用领域
4 发展前景

四、我国共混型热塑性硫化橡胶市场需求及投资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的微相结构与性能调控及流变行为研究[D]. 李尚清.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2]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与进展[J]. 韩吉彬,陈文泉,张世甲,王媛,郭华,韩丽丽,田洪池. 弹性体, 2020(03)
  • [3]三元乙丙橡胶/高密度聚乙烯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王世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SEBS/PP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探究[D]. 张政.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5]功能型EAA/CR TPVs的结构及性能研究[D]. 刘菲菲.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6]SEBS基改性材料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D]. 袁兆奎.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7]耐热型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郑梦凯. 浙江大学, 2019(02)
  • [8]序贯聚合制备聚乙烯及聚丙烯为基体的多组分聚烯烃材料[D]. 张彪. 浙江大学, 2016(08)
  • [9]透明热塑性聚醚酯弹性体的研究[D]. 郝同辉. 湖北大学, 2016(06)
  • [10]热塑性动态硫化橡胶的发展趋势[J]. 李平舟. 化学工业, 2015(Z1)

标签:;  ;  ;  ;  ;  

我国共混热塑性硫化胶市场需求及投资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