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铁香车段富水砂层施工

深圳地铁香车段富水砂层施工

一、深圳地铁香车区间富水砂层施工(论文文献综述)

王胜国[1](2018)在《综合降水技术在胡麻岭隧道富水粉细砂地层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兰渝铁路胡麻岭隧道第三系富水粉细砂地层,具有复杂敏感的水稳特性,开挖后随时间推移受地下水的补给,围岩含水率和稳定性具有显着变化的特点。经过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确定洞内采用分部台阶轻型井点降水、超前水平真空降水、重力深井负压降水,洞外采用地表重力式深井降水。通过含水率现场测定,得到降水时机—围岩含水率的关系,确定了富水粉细砂地层隧道施工的最有利降水时机。实践证明,在富水粉细砂地层开挖支护过程中,洞内超前水平真空降水应在开挖前3d进行,洞内分部台阶轻型井点降水及重力深井真空降水应随时跟进,洞外地表深井降水应超前15d进行,可稳定控制围岩含水率在10%11%,达到预期降水效果。

钱朝晖[2](2017)在《深圳地铁七号线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目前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地铁项目的建设取得了辉煌成绩。但与此同时,在地铁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也会出现众多问题,诸如施工安全事故频发、投资严重超支、工期延后等。在城市地铁建设过程面临的众多问题中,安全问题当属重中之重。地铁项目施工过程中导致的人员伤亡以及对周围濒临建筑物的影响,已经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高潮,但工程项目管理经验相对不足,工程风险和安全隐患不同程度的存在。由于地铁施工独有的特性,因此影响施工安全的风险因素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如何将风险因素进行辨别,如何建立针对地铁施工工程特点的风险评估模型,是当前地铁工程界研究人员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以深圳地铁七号线工程实例为依托,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风险管理理论知识以及深圳地铁七号线的实际情况,对深圳地铁七号线工程项目施工过程进行风险辨别、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利用风险识别三因素法就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的地质风险、施工风险以及环境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再结合专家调查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上述各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将定性的问题转变成定量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减少风险所带来的危害,对其它同类型项目起到借鉴意义。

舒丽红[3](2016)在《超前HCH-I高分子注浆技术在饱和弱成砂岩隧道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指出了HCH-I高分子浆液注入岩体迅速膨胀呈泡沫状,与水反应并封闭出水点,渗透到细小的裂隙中膨胀,可有效地加固和密封处理区域,能够保持该种地层10h内基本不渗水,达到固结围岩的目的。在胡麻岭隧道通过现场试验,确定了使用HCH-I高分子浆液超前预注浆的方法,为同等或类似条件下的地下工程研究及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

王海军[4](2016)在《富水泥岩隧道极限位移、变形控制基准及控制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富水泥岩开挖后软化很快,产生的问题较多,一直困扰着隧道建设者们。本文以牡丹江双丰隧道工程为依托,首先通过对施工现场监控量测资料的分析得出富水泥岩隧道变形规律;其次结合对尖点突变理论和变形控制理论的理解,运用有限元软件找出了双丰隧道变形的极限位移、提出了双丰隧道变形控制基准;最后对所提出的不同变形控制措施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根据结果比选出了最佳变形控制措施,同时对双丰隧道泄水降压技术进行了研究并比选出最佳泄水降压方案。论文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结合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对双丰隧道的变形和支护结构受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双丰隧道变形速率快、持续时间长;围岩压力出现偏压分布,使得支护结构受力呈现不对称性。(2)通过对尖点突变理论的研究,结合数值模拟的手段,分析不同地应力释放系数下洞周塑性应变规律,并查找围岩稳定性的极限状态;之后运用当前工程界普遍使用的三级管理机制对隧道围岩变形控制基准进行分级,提出隧道的变形控制基准。(3)对富水泥岩隧道变形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泥岩隧道开挖对地层扰动范围更广;开挖所形成的松动区、强度降低区或压密区是交替出现的;泥岩的侧向变形对围压的敏感程度大于轴向变形。(4)依据对富水泥岩的变形特点和实际监控量测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变形控制措施,并通过数值模拟对不同的变形控制措施进行对比分析。不同变形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不同台阶高度、不同台阶长度、不同锁脚锚管组合以及不同纵向连接筋形式等。通过优化分析,宜采用3.5m台阶高度、5m台阶长度、两根6m长Φ89锚管组合以及以14号槽钢作为纵向连接筋。(5)提出双降水井和双泄水孔两种不同泄水降压方案,并采用Madis-GTS软件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双降水井方案总排水量较大,达到稳定流的时间较短更利于后期隧道的施工。

贺小俪[5](2014)在《通—胡区间隧道暗挖施工对既有桥梁桩基础的变形影响规律》文中研究说明开展西安黄土地区地铁区间隧道浅埋暗挖施工对既有桥梁基础的变形影响规律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参考价值。本文以西安地铁三号线通化门胡家庙区间隧道浅埋暗挖施工为依托工程,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论文的研究工作,并提出相应的变形控制技术。主要工作和结论有:(1)从理论方面分析了地层特性、地下水、隧道埋深、施工工法和开挖进尺等因素对地表变形的影响规律和浅埋暗挖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特征。研究表明,邻近桩基础的埋深越大,浅埋暗挖隧道施工越容易引起基础发生倾斜,同时浅埋暗挖隧道施工诱发的地层变形主要通过水平变形和竖向变形两方面影响邻近的桥梁桩基础产生不同形式的变形。总结归纳了隧道暗挖施工中常用的地表和桥梁桩基础的变形控制措施,同时结合西安地区施工经验,提出了通—胡区间隧道暗挖施工诱发的地表和桥梁基础的变形控制标准。(2)采用FLAC3D软件,研究通—胡区间隧道暗挖施工对既有桥梁桩基础的变形影响规律。对比分析台阶法和CRD法两种暗挖施工方法诱发的地表和东二环长乐桥的变形规律,模拟结果表明,相比于台阶法施工,CRD法施工诱发地表和长乐桥产生的变形均比较小,但施工中还是需要对桥梁提出变形控制措施。通过暗挖施工方案的比选,且考虑到饱和黄土地层施工降水困难问题,应采用对桥梁桩基础变形影响较小的CRD工法进行湿陷性黄土地层的隧道施工。(3)为控制CRD法施工所引起地表和既有桥梁基础的变形,采用袖阀管注浆加固技术加固桥梁桩基础周围的地层土。结合实际工程,制定施工现场变形监测方案,对比分析现场监测结果和预测结果。研究表明,实测的地表沉降曲线和模拟预测的变形趋势基本一样,采用袖阀管注浆加固措施后,地表和长乐桥的变形控制在允许范围内,确保了暗挖隧道施工期间桥梁的安全运营。

石钰锋[6](2014)在《浅覆软弱围岩隧道超前预支护作用机理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摘要:浅覆软弱围岩隧道施工过程中,需采取有效的超前预支护才能保证围岩稳定、满足围岩和地表的变形控制要求。在软弱围岩变形特征及控制技术总结基础上,依托多个浅覆软弱围岩隧道工程,采用现场测试、数值计算、解析求解等手段,重点对长管棚、水平旋喷预支护作用机理进行探讨。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将隧道围岩变形从空间上分为超前沉降、掌子面挤出变形及掌子面后方变形,总结出浅覆软弱围岩隧道变形存在超前沉降范围大、在总沉降量中所占比例大、掌子面挤出变形大的特征,提出浅覆软弱隧道围岩预支护(加固)方法的选择规律及范围的确定方法。(2)依托石头岗浅覆软弱围岩隧道,在长管棚现场测试分析基础上,建立精细化的数值模型对长管棚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提出管棚预支护结构受力的纵向分区,按其与掌子面相对位置分为前方受拉区、后方受压区及靠近洞口受拉区。总结各区应力及范围分布随掌子面掘进的变化规律表明,各区应力随隧道掘进而增长,且表现为先快后慢趋势,各区长度除掌子面前方受拉区基本稳定外,其余两区长度随掌子面掘进而增长,可供预支护设计参考(3)针对既有弹性地基梁的不足,提出考虑初支综合延滞效应、掌子面前方岩土体变基床系数、围岩应力释放时空效应等因素的改进模型,根据有限差分原理,以石头岗隧道为例对改进的Winkler弹性地基梁模型进行求解,现场测试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4)依托富水软弱地层隧道工程,在对围岩加固前后现场取样,进行物理力学参数实验基础上,建立考虑流固祸合的三维数值模型,对水平旋喷预支护作用机理及效果进行研究提出,水平旋喷桩在纵向上起支护梁作用,横向上为受压拱效应,可有效改善围岩条件及隧道受力。(5)受材料特性、工艺所限,水平旋喷预支护存在抗拉(剪)强度低、完整性较差等缺陷,为此提出水平旋喷与管棚组合的预支护方式,并用数值手段论证,该方式可减小桩体的塑性区范围、拉应力,改善旋喷桩的受力,形成能充分发挥各自力学优点的组合结构,并成功应用于江门隧道下穿泄洪道工程。(6)掌子面加固可提高掌子面稳定性的同时,改善水平旋喷的受力,是水平旋喷桩缺陷克服的另一有效措施,对水平旋喷预支护及掌子面加固进行参数研究表明,水平旋喷预支护桩径、刚度及掌子面加固的面积比超过一定值后,加固效果增长有限,应根据具体工程选择最佳值。(7)对管棚与水平旋喷的设计与施工进行了探讨,设计中需根据具体工程条件及控制要求,本着安全、经济、高效的原则,选择预支护(加固)手段及参数,特殊工程需考虑局部加强或多手段结合,针对管棚、水平旋喷的施工问题应加强参数控制与施工管理。本文有图96幅,表36个,参考文献160篇。

范士超[7](2014)在《全风化石英岩富水软弱地层隧道施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隧道修建于富水、软弱、围岩破碎等复杂的地质和水文条件,需要采取各种辅助措施对围岩进行加固处理以确保开挖成洞和掘进顺利。本文依托三亚隧道穿越全风化石英岩富水软弱地层为工程背景,进行富水软弱地层隧道的施工技术研究,为以后全风化石英岩地层条件下的隧道施工提供借鉴。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现场取样进行物理力学特性分析,掌握了现场围岩的物理力学参数,深入了解全风化石英岩的地质特性,为通过数值或模型试验方法进行模拟分析提供必要的参数支持。(2)采用数值分析手段,对水平旋喷预加固的效果进行分析,同时对加固后的所采用的合适的施工方法进行比选,计算结果表明为有效控制围岩沉降,应采用水平旋喷预加固围岩的CRD法开挖。(3)针对隧道围岩地质条件差,软弱破碎,地下水发育等情况,提出了水平旋喷桩预处理方案,并进行现场实施;现场实施效果表明利用旋喷加固的方法预先加固围岩,提高了围岩的自承能力,保证了隧道正常开挖和施工安全。(4)分析了富水软弱围岩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方法,主要包括有针对性的止水措施、围岩预加固、隧道开挖、支护结构等设计方案和设计参数,形成了富水条件下软弱围岩隧道的施工控制技术。图52幅,表24个,参考文献48篇。

周烨[8](2013)在《富水弱成砂岩隧道力学特性与支护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兰渝铁路胡麻岭隧道在穿越富水弱成砂岩施工中出现了隧洞周围岩变形大、钢架扭曲失稳、掌子面易坍塌、突泥涌砂等现象。隧道施工难度大,风险高,成为国内罕见、世界性难题。以此为工程依托,论文围绕该围岩变形特征及控制技术等难题,综合采用理论解析、数值模拟、室内模型试验和现场监测等多种研究手段,对隧道施工影响下富水弱成砂岩力学特性及其控制技术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室内试验得到了富水弱成砂岩的各项物理力学特性参数。结果表明:富水状态的未成砂岩具有较低的粘聚力和渗透性;含水未成砂岩的力学性质与其在干燥情况下极为不同,主要表现为其单轴抗压强度含水后大幅度下降,弹性模量与粘滞系数也随含水量增加而急剧下降。(2)开展了荷载作用下的流变试验。结果表明:其流变应变占总应变的40%左右;含水量不同时蠕变曲线中的瞬时应变、初始流变应变比例及总流变比例也不尽相同。干燥状态下,未成砂岩初始流变占总流变变形的比例在53%左右,而含水状态下其比例均在80%以上。基于以上试验结果拟合了广义开尔文蠕变方程各系数与含水量的关系;推导了弱成砂岩隧道围岩与支护相互作用力的表达式。(3)隧道施工影响下富水弱成砂岩容易出现严重的围岩变形破坏。通常具有变形量大、变形发展快、持续时间长,在时空效应上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和不均匀性等特征。对同一断面来说,开挖进程中围岩变形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按变形速率可划分为3个阶段:急剧变形阶段、稳定变形阶段和流变阶段。隧道开挖后围岩变形具有明显时空效应。时间效应主要发生在流变阶段;空间效应通常发生在围岩变形的急剧变形阶段;稳定变形阶段则是两者的过渡段。(4)采用地震折射层析法确定隧道施工影响下富水弱成砂岩松动范围。分析得出:表层波速值低于1000m/s的低速带划为松弛带;中部波速值在1000m/s-2500m/s的渐变区划为松动带;底部波速值低于2500m/s的相对稳定区为未扰动带;各分带之间的界限划分主要以速度梯度带为依据,兼顾波射线的滑行界面位置。(5)基于胡麻岭富水弱成砂岩的特殊力学特性确定了运用超前支护和加固措施。减小或避免围岩变形、尽快使支护结构闭合、按分部顺序采取分割式逐块开挖,并要求边挖边撑以求安全,并辅以监控量测措施。采用数值模拟和工程类比方法确定了胡麻岭隧道主洞的开挖方案和斜井进入正洞挑高段的施工方案,并进行了优化分析。(6)利用有限元对大断面富水弱成砂岩隧道初期支护施作时机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施工中应该以控制围岩变形为核心,在初支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强调初期支护施作的及时性;选取富水弱成砂岩隧道典型断面进行现场监测,得出初支、围岩接触压力具有显着时间效应,支护结构设计应考虑其长期流变荷载;在空间规律上,压力分布呈现不均匀性。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的接触压力随时间变化存在一个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并不断趋于稳定的发展过程。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的接触压力分布并不对称,总体上由拱顶→拱肩→拱腰→拱墙-上部→拱墙下部逐渐增大,但拱脚及拱底测值相对较小。(7)胡麻岭隧道富水弱成砂岩具有强度低,遇水的情况下围岩快速软化,自稳能力极差,易坍塌;洞身穿越处水位高经常出现涌砂、突水,沉降大、初支变形等现象;围岩颗粒细小,具有水敏性,富水未固结的情况下具有振动液化现象等工程特性。通过大量的方案论证、工艺试验,最后形成以台阶分部轻型井点降水、深孔负压降水为主的综合降水技术,鉴于水通道或局部囊状流塑状围岩采用双液回退劈裂注浆技术。经过工程现场实践,两种辅助施工技术基本上解决了该套地层围岩稳定问题,有效的控制了围岩变形,在确保施工安全前提下保证了施工进度。

赵清泊[9](2012)在《胡麻岭隧道斜井富水粉细砂地层松动圈测试与围岩压力计算》文中研究指明兰渝铁路胡麻岭隧道富水粉细砂地层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为了解该套地层在开挖施工后松动圈的大小,利用斜井进行了地震折射层析法测试。根据测试结果,通过定量对隧道围岩压力进行计算,来调整优化支护设计参数,为施工提供可靠保证。

邓稀肥,陈寿根,张恒,应金星[10](2011)在《深圳地铁四号线隧道围岩变形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深圳地铁四号线上民区间为富水流砂地层,隧道下穿立交桥群及多条燃气管线,隧道施工难度大,风险高。重点研究了不同隧道围岩变形控制技术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及适用性分析,通过数值模拟、现场试验等研究手段对不同隧道围岩变形控制技术从围岩变形控制可靠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工程时间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得出了富水流砂地层合理的隧道围岩变形控制技术。研究结果对国内同类施工条件下的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深圳地铁香车区间富水砂层施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圳地铁香车区间富水砂层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综合降水技术在胡麻岭隧道富水粉细砂地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降水技术的应用
    3.1 分部台阶轻型井点降水
        3.1.1 钻孔工艺
        3.1.2 技术参数
        3.1.3 技术要求
    3.2 超前水平真空降水
        3.2.1 钻孔
        3.2.2 技术参数
    3.3 重力深井真空降水
        3.3.1 钻井工艺
        3.3.2 降水井结构
        3.3.3 技术参数
    3.4 地表深井降水
        3.4.1 钻井工艺
        3.4.2 技术参数
        3.4.3 地表深井降水实施效果分析
4 地层稳定与含水量的关系
    4.1 含水率变化特征
        4.1.1 开挖前后均未降水围岩含水率变化特征
        4.1.2 先开挖后降水围岩含水率变化特征
        4.1.3 超前降水后围岩含水率变化特征
    4.2 降水前后监控量测数据分析
        4.2.1 围岩变形速率与降水时机的关系
        4.2.2 围岩变形速率与含水率的关系
        4.2.3 降水前后施工进度对比
        4.2.4 地层稳定含水率的确定
5 综合降水应用效果

(2)深圳地铁七号线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风险管理理论
    2.1 风险
        2.1.1 风险的定义
        2.1.2 风险的特性
        2.1.3 风险的分类
    2.2 风险管理
        2.2.1 风险管理的定义
        2.2.2 风险管理的过程
    2.3 风险辨识
        2.3.1 风险辨识的含义
        2.3.2 风险辨识的特点
        2.3.3 风险因素的获取
    2.4 风险估计
        2.4.1 风险估计的含义
        2.4.2 风险估计分类
    2.5 风险评价
    2.6 风险控制
    2.7 风险监控
    2.8 地铁建设风险分级标准
    2.9 本章小结
3 深圳地铁七号线施工安全风险管理
    3.1 深圳地铁7号线项目概况
    3.2 地质概况
        3.2.1.沿线地形地貌
        3.2.2 工程地质
        3.2.3 水文地质
        3.2.4 沿线主要不良地质
    3.3 施工重难点
    3.4 深圳地铁七号线施工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
        3.4.1 深圳地铁七号线施工安全风险识别三因素法
        3.4.2 深圳地铁七号线施工安全风险评估-专家调查法
        3.4.3 深圳地铁七号线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模糊综合评价法
    3.5 本章小结
4 深圳地铁七号线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4.1 风险识别三因素法的风险管理措施
        4.1.1 地质风险控制措施
        4.1.2 施工方法风险控制措施
        4.1.3 环境风险控制措施
    4.2 施工现场管理的风险控制措施
    4.3 建立预警系统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专家意见汇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

(3)超前HCH-I高分子注浆技术在饱和弱成砂岩隧道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隧道概况
    2.1 水文地质
    2.2 饱和弱成砂岩不利现象
3 超前HCH-I高分子注浆技术原理
4 超前HCH-I高分子注浆技术施工
    4.1 超前小导管施工
        4.1.1 小导管制作
        4.1.2 小导管安装
        4.1.3 小导管布置方式
    4.2 注浆参数
        4.2.1 导管参数确定
        4.2.2 注浆材料
        4.2.3 注浆设备
    4.3 注浆施工
        4.3.1 超前HCH-I高分子注浆施工工艺流程
        4.3.2 准备工作
        4.3.3 注浆顺序
        4.3.4 注浆
        4.3.5 注浆结束标准
5 结语

(4)富水泥岩隧道极限位移、变形控制基准及控制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富水泥岩隧道研究现状
        1.2.2 隧道围岩极限位移、变形控制基准的研究现状
        1.2.3 隧道围岩变形控制措施研究现状
        1.2.4 隧道涌水灾害的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研究路线
        1.4.1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4.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双丰隧道工程概况及施工监控量测分析
    2.1 双丰隧道工程概况
        2.1.1 地形地貌概况
        2.1.2 地质构造及地层岩性
        2.1.3 部分围岩分级
        2.1.4 水文地质
    2.2 现场监测方案及监测项目
        2.2.1 监测段支护参数
        2.2.2 施工方法及施工工序
        2.2.3 监测项目
    2.3 监测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双丰隧道富水泥岩段变形控制基准研究
    3.1 基于突变理论的极限位移研究
        3.1.1 突变理论及尖点突变模型
        3.1.2 突变理论在双丰隧道中的实际应用
        3.1.3 模拟结果汇总
    3.2 双丰隧道变形控制基准的建立
        3.2.1 隧道变形控制基准的建立原则
        3.2.2 隧道变形控制基准的建立
    3.3 本章小结
4 富水泥岩隧道变形特征分析
    4.1 泥岩隧道变形特征
    4.2 泥岩变形力学机制
        4.2.1 塑性挤出变形机制
        4.2.2 膨胀挤出变形机制
    4.3 泥岩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
        4.3.1 地形条件
        4.3.2 地质构造及岩体特性
        4.3.3 地下水
        4.3.4 时间
    4.4 本章小结
5 双丰隧道富水泥岩段变形控制措施及其数值模拟分析
    5.1 软弱围岩隧道变形控制基本理念及原则
        5.1.1 软弱围岩隧道变形控制基本理念
        5.1.2 软弱围岩隧道变形控制原则
    5.2 双丰隧道富水泥岩段变形控制措施
    5.3 不同控制措施的数值模拟分析
        5.3.1 计算模型及参数
        5.3.2 不同台阶高度对比分析
        5.3.3 不同台阶长度对比分析
        5.3.4 不同锁脚锚管组合对比分析
        5.3.5 不同纵向连接筋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双丰隧道泄水降压技术研究
    6.1 隧道渗漏水原因、防水原则及防水措施
    6.2 双丰隧道泄水降压方案
        6.2.1 方案一:地表降水井排水
        6.2.2 方案二:平导辅助正洞排水
    6.3 不同泄水降压方案数值模拟分析
        6.3.1 渗透系数及围岩参数
        6.3.2 双丰隧道泄水降压施工方案有限元模型计算
        6.3.3 结果分析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通—胡区间隧道暗挖施工对既有桥梁桩基础的变形影响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开挖引起地表变形研究现状
        1.2.2 隧道开挖对邻近桩基影响研究现状
        1.2.3 地铁隧道施工变形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暗挖施工对既有桥梁桩基础的影响分析及控制技术
    2.1 浅埋暗挖法原理及施工方法
        2.1.1 浅埋暗挖法施工原理及特征
        2.1.2 浅埋暗挖常用的施工方法
    2.2 浅埋暗挖法施工对既有桥梁桩基础的影响
        2.2.1 影响地层变形的主要因素
        2.2.2 浅埋暗挖引起的地层变形特征
        2.2.3 地层变形对既有桥梁桩基础的影响
    2.3 暗挖施工诱发的地表和桥梁桩基础变形控制技术
        2.3.1 地表变形控制技术
        2.3.2 桥梁桩基础变形控制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隧道暗挖法施工诱发既有桥梁桩基础变形规律 FLAC 模拟
    3.1 工程概况
        3.1.1 工程地质条件
        3.1.2 水文地质条件
    3.2 隧道暗挖施工对既有桥梁桩基础变形影响 FLAC 建模
        3.2.1 有限差分法基本原理
        3.2.2 模型尺寸的确定
        3.2.3 计算工况
        3.2.4 本构模型及结构单元类型
        3.2.5 模型边界条件
        3.2.6 计算参数
    3.3 隧道暗挖不同施工方法诱发既有桥梁基础变形影响规律对比分析
        3.3.1 台阶法和 CRD 法施工诱发地表变形的对比
        3.3.2 台阶法和 CRD 法施工诱发既有桥梁桩基础变形对比
    3.4 本章小结
4 隧道暗挖施工诱发的桥梁桩基础变形控制措施与现场监测
    4.1 暗挖施工诱发的桥梁变形控制措施
        4.1.1 长乐桥桥桩加固方案选择
        4.1.2 袖阀管注浆设计
        4.1.3 施工机械及参数的选择
        4.1.4 袖阀管注浆施工工艺及要点
        4.1.5 袖阀管注浆参数及要点
        4.1.6 浅埋暗挖区间 3 号桥桩专项保护措施
    4.2 隧道暗挖施工变形监测方案设计
        4.2.1 监测目的
        4.2.2 监测的项目及监测频率
        4.2.3 监测点布置
    4.3 现场监测数据与模拟预测数据对比分析
        4.3.1 地表实测变形与预测变形对比分析
        4.3.2 长乐桥桥桩实测变形与预测变形对比分析
        4.3.3 袖阀管注浆加固效果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浅覆软弱围岩隧道超前预支护作用机理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隧道围岩预支护(加固)方法简述
    1.3 隧道围岩预支护(加固)研究现状
        1.3.1 管棚研究现状
        1.3.2 水平旋喷研究现状
        1.3.3 掌子面加固研究现状
        1.3.4 对于研究现状的认识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浅覆软弱围岩隧道地层变形特征及变形控制研究
    2.1 引言
    2.2 浅覆软弱隧道围岩变形特征
    2.3 隧道围岩变形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隧道围岩变形的影响因素
        2.3.2 隧道围岩变形的典型影响因素分析
    2.4 软弱围岩隧道变形控制
        2.4.1 软弱围岩隧道变形控制理念
        2.4.2 软弱围岩隧道变形控制方法选择的探讨
        2.4.3 软弱围岩隧道预支护(加固)范围确定
    2.5 本章小结
3 隧道长管棚超前预支护现场测试及数值分析
    3.1 引言
    3.2 石头岗隧道下穿衡昆高速浅覆工程
        3.2.1 工程概况
        3.2.2 管棚超前预支护效果
    3.3 长大管棚内力测试及分析
        3.3.1 测试方案
        3.3.2 测试结果分析
        3.3.3 类似工程测试比对
    3.4 管棚力学机理的数值研究
        3.4.1 模型建立
        3.4.2 相关参数选取
        3.4.3 模拟结果分析
        3.4.4 模拟结果与实测对比分析
    3.5 管棚受力影响因素的数值克服
        3.5.1 工况拟定
        3.5.2 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隧道管棚超前预支护作用弹性地基梁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管棚预支护结构力学模型既有研究分析
    4.3 改进的管棚地基梁模型
        4.3.1 改进模型考虑的因素
        4.3.2 改进模型的提出
    4.4 改进的管棚弹性地基梁模型简化求解
        4.4.1 相关理论及基本假定
        4.4.2 初支综合延滞效应的简化
        4.4.3 掌子面前方岩土体变基床系数简化
        4.4.4 管棚作用荷载的确定
        4.4.5 改进后Pasternak弹性地基梁模型方程推导
        4.4.6 改进后Winkler弹性地基梁模型求解
    4.5 本章小结
5 富水软弱地层水平旋喷隧道超前预支护作用研究
    5.1 引言
    5.2 江门隧道下穿泄洪道超浅覆工程
        5.2.1 工程概况
        5.2.2 工程特点分析
        5.2.3 应对措施
    5.3 水平旋喷预支护效果及力学机理分析
        5.3.1 模型建立
        5.3.2 力学模型及参数选取
        5.3.3 渗流模型及参数
        5.3.4 工况拟定
        5.3.5 计算结果
    5.4 水平旋喷技术的缺陷及克服
        5.4.1 水平旋喷预支护的缺陷
        5.4.2 水平旋喷与管棚复合预支护机理研究
        5.4.3 水平旋喷与掌子面加固复合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浅覆隧道超前预支护设计与施工技术应用探讨
    6.1 管棚超前支护的设计与施工
        6.1.1 管棚超前支护的设计
        6.1.2 长大管棚施工技术
    6.2 水平旋喷桩设计与施工
        6.2.1 水平旋喷桩设计
        6.2.2 水平旋喷施工技术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一 发表的论文
    二 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7)全风化石英岩富水软弱地层隧道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工程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富水软弱地层隧道预加固研究现状
        1.2.2 水平旋喷加固措施研究现状
    1.3 工程概况及设计情况简介
    1.4 研究内容
2 全风化石英岩及旋喷桩体物理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
    2.1 三亚隧道全风化石英岩的微观实验
        2.1.1 实验方法
        2.1.2 试验结果分析
        2.1.3 结论
    2.2 旋喷桩物理力学参数试验
        2.2.1 试验目的及意义
        2.2.2 旋喷桩力学参数试样的制备
        2.2.3 试验过程及结果
    2.3 本章小结
3 全风化石英岩富水软弱地层隧道开挖数值模拟研究
    3.1 引言
    3.2 FLAC有限差分法数值模拟分析
        3.2.1 数值模型的建立
        3.2.2 模拟施工步骤
        3.2.3 模拟结果对比及分析
    3.3 ABAQUS有限元三维分析
        3.3.1 模型建立
        3.3.2 施工模拟步骤
        3.3.3 参数选取
        3.3.4 加固后CRD法和三台阶法对比分析
    3.4 结论及建议
        3.4.1 结论
        3.4.2 建议
4 全风化石英岩地层水平旋喷桩预处理方案与现场实施
    4.1 全风化石英岩地层水平旋喷桩加固处理方案
        4.1.1 旋喷桩布置情况及技术参数
        4.1.2 隧道围岩旋喷加固后开挖措施
    4.2 水平旋喷桩现场实施过程
        4.2.1 水平旋喷桩施工流程
        4.2.2 水平旋喷桩施工工艺
    4.3 现场应力测试分析
        4.3.1 测试元件埋设
        4.3.2 应变计计算原理
        4.3.3 现场实测数据分析
5 全风化石英岩富水软弱隧道设计与施工方法研究
    5.1 富水条件下强风化石英岩地层预加固技术开发
        5.1.1 地层预加固技术比较
        5.1.2 地层预加固质量检测方法及指标
        5.1.3 预加固效果检测结果
    5.2 富水软弱条件下隧道的设计方法研究
        5.2.1 预加固方案设计
        5.2.2 开挖方案设计
        5.2.3 支护结构设计
    5.3 软弱大变形条件下隧道先让后支施工技术研究
        5.3.1 先让后支技术的提出
        5.3.2 先让后支技术的实施方案
        5.3.3 先让后支技术的现场实施过程
    5.4 富地下水条件下隧道施工关键技术
        5.4.1 预加固关键技术
        5.4.2 开挖与支护关键技术
        5.4.3 信息化施工关键技术
6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8)富水弱成砂岩隧道力学特性与支护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富水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
        1.2.2 富水隧道施工工艺研究
        1.2.3 富水隧道辅助工法研究
        1.2.4 振动液化研究
        1.2.5 斜井进正洞挑高段施工技术研究
        1.2.6 围岩流变效应对支护结构的作用
    1.3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论文研究内容
    1.5 论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富水弱成砂岩物理力学特性试验及粘弹性解析研究
    2.1 引言
    2.2 富水弱成砂岩室内常规试验
        2.2.1 试验内容与现场取样
        2.2.2 筛分试验
        2.2.3 含水率试验
        2.2.4 试样密度试验
        2.2.5 颗粒密度试验
        2.2.6 直剪试验
        2.2.7 固结试验
        2.2.8 渗透试验
    2.3 弱成砂岩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2.3.1 现场取样与试件制作
        2.3.2 不同含水率试件的制作
        2.3.3 实验设备
        2.3.4 实验数据整理
    2.4 弱成砂岩蠕变特性试验研究
        2.4.1 试验仪器及试验方法
        2.4.2 试验过程
        2.4.3 试验结果
        2.4.4 弱成砂岩蠕变模型及参数确定
        2.4.5 小结
    2.5 隧道围岩-衬砌结构相互作用的粘弹性解析
        2.5.1 概述
        2.5.2 计算假设条件及参数说明
        2.5.3 轴对称圆形洞室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粘弹性分析
        2.5.4 工程实例计算与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隧道施工影响下富水弱成砂岩变形特性与松动范围研究
    3.1 隧道围岩变形的时空规律及其机理分析
        3.1.1 围岩变形的时空效应分析
        3.1.2 围岩变形机理
    3.2 隧道围岩变形与应力分布规律的数值模拟
        3.2.1 计算基本说明
        3.2.2 数值模型
        3.2.3 参数与工况
        3.2.4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3.2.5 影响因素分析
    3.3 富水弱成砂岩变形特性的现场试验研究
        3.3.1 围岩变形现场监测
        3.3.2 围岩变形特征分析
        3.3.3 富水弱成砂岩变形机制
    3.4 富水弱成砂岩在隧道施工影响下的松动范围研究
        3.4.1 测试原理与方法
        3.4.2 测试断面布置
        3.4.3 测试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富水弱成砂岩隧道施工方案优化研究
    4.1 富水弱成砂岩隧道施工理念
        4.1.1 隧道施工基本理念
        4.1.2 富水弱成砂岩隧道施工理念确定
    4.2 基于数值模拟的大断面富水弱成砂岩隧道开挖方法比选
        4.2.1 可行的开挖方案
        4.2.2 数值计算模型
        4.2.3 计算结果与分析
        4.2.4 开挖方案确定
    4.3 富水弱成砂岩隧道挑高段施工方案优化
        4.3.1 挑顶方案一:斜井爬高
        4.3.2 挑顶方案二:小导洞爬高正洞拱部
        4.3.3 挑顶方案三:斜井转体进入正洞
        4.3.4 挑顶方案四:垂直进入正洞,小导洞两侧喇叭状爬高
        4.3.5 富水弱成砂岩挑高段方案选取
    4.4 本章小结
5 富水弱成砂岩隧道支护对策及其效果分析
    5.1 引言
    5.2 富水弱成砂岩隧道复合衬砌设计参数与受力特性
        5.2.1 复合衬砌设计参数
        5.2.2 初期支护受力特性现场试验
        5.2.3 二次衬砌受力特性现场试验
    5.3 富水弱成砂岩隧道稳定性控制辅助工法
        5.3.1 降水方案
        5.3.2 注浆方案
        5.3.3 液化控制
        5.3.4 沉降控制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胡麻岭隧道斜井富水粉细砂地层松动圈测试与围岩压力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计施工方案
    2.1 超前支护方案
    2.2 开挖方案
    2.3 支护措施
3 围岩松动圈测试
    3.1 测试方法
    3.2 松动圈测试的里程及断面布置
    3.3 松动圈测试结论
4 松动压力计算
    4.1 基于洞顶上面松散体应力传递的计算方法
    4.2 太沙基公式
5 支护参数优化
6 结论

(10)深圳地铁四号线隧道围岩变形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工程概况
    2.1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2.2 工程施工难点
3 四种围岩变形控制技术对比分析
    3.1 四种围岩变形控制技术的提出
        (1) 洞内长管结合短管注浆技术
        (2) 地面帷幕墙结合洞内导管注浆技术
        (4) 地面高压旋喷桩分段止水帷幕结合洞内导管注浆技术。
    3.2 数值模拟研究
        3.2.1 模型和模拟简化处理
        3.2.2 计算结果分析
    3.3 四种围岩变形控制技术优缺点分析
        3.3.1 围岩变形控制可靠性
        3.3.2 技术可行性
        3.3.3 经济合理性及工程时间性
4 结论

四、深圳地铁香车区间富水砂层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 [1]综合降水技术在胡麻岭隧道富水粉细砂地层中的应用[J]. 王胜国.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 2018(02)
  • [2]深圳地铁七号线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与对策研究[D]. 钱朝晖. 西南科技大学, 2017(12)
  • [3]超前HCH-I高分子注浆技术在饱和弱成砂岩隧道中的应用[J]. 舒丽红. 绿色科技, 2016(20)
  • [4]富水泥岩隧道极限位移、变形控制基准及控制措施研究[D]. 王海军. 兰州交通大学, 2016(04)
  • [5]通—胡区间隧道暗挖施工对既有桥梁桩基础的变形影响规律[D]. 贺小俪. 西安科技大学, 2014(03)
  • [6]浅覆软弱围岩隧道超前预支护作用机理及工程应用研究[D]. 石钰锋. 中南大学, 2014(12)
  • [7]全风化石英岩富水软弱地层隧道施工技术研究[D]. 范士超. 中南大学, 2014(03)
  • [8]富水弱成砂岩隧道力学特性与支护对策研究[D]. 周烨. 北京交通大学, 2013(07)
  • [9]胡麻岭隧道斜井富水粉细砂地层松动圈测试与围岩压力计算[J]. 赵清泊. 现代隧道技术, 2012(04)
  • [10]深圳地铁四号线隧道围岩变形控制技术研究[J]. 邓稀肥,陈寿根,张恒,应金星.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1(02)

标签:;  ;  ;  ;  ;  

深圳地铁香车段富水砂层施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