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教育部、国家文物局成立“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

中科院、教育部、国家文物局成立“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

一、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国家文物局成立“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论文文献综述)

任君宇[1](2020)在《张库大道(内蒙古段)遥感考古调查与研究》文中认为张库大道因连接张家口和库伦(今乌兰巴托)而得名,其向南延伸至湖北、福建,向北达恰克图、莫斯科,形成了跨越欧亚大陆,距离逾万里的“万里茶道”。万里茶道是草原丝绸之路衰落后连接欧亚大陆的又一重要陆上通道,对清朝至民国时期中蒙俄三地的交流和沟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万里茶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保存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和历史资料,是中蒙俄三国共有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是连通中俄的“世纪动脉”。作为一个拥有着重要文化、政治和经济价值的域跨多国的线性文化遗产,万里茶道正在积极申报加入世界文化遗产(简称“申遗”)。张库大道作为万里茶道在内蒙古境内的中路,是万里茶道在中国北方极具代表性的线路,其拥有张库官马大道即张家口驿站、张库商道、张库汽车路及张库邮政路四种不同功用的路线,是万里茶道进入蒙俄地区的重要中转站,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万里茶道的申遗、科研、遗产保护及沿线经济的开发等方面提供重要支持。目前学界对张库大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贸易往来、行商文化、兴衰变迁等方面,从考古学角度对张库大道的路线、沿线遗址点及沿线环境等进行调查和研究仍属空白。张库大道所涵盖区域十分广袤,整体面积将近6万平方公里,交通线路距离达一千多公里,而且所属区域地理环境复杂、人烟稀少,十分不利于对其进行田野考古调查,因而需采用遥感考古学的手段对该线路进行调查分析。遥感考古虽在我国出现较晚但发展迅速,现已广泛的应用到考古勘探和文物保护中。因其具有耗费时间和财力人力较少、调查范围广、对遗存破坏小、受自然环境影响小等特点,十分适用于对张库大道此类线性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研究及保护。本文根据对室内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并结合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和目视判读,确定了张库大道(内蒙古段)实地田野考古调查的区域和疑似遗址点,并依据在田野考古调查中采集的相关数据,绘制了张库大道路线图,进行了相关的空间GIS分析,进而解析张库大道线路的环境概况,同时通过田野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分析了张库大道沿线遗址的特点。本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综述及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介绍了遥感考古的起源、发展及理论基础,对国内遥感考古的研究成果和应用进行梳理。同时分析了线性遗产与万里茶道申遗的内在联系及线性遗产对遥感考古的需求,为张库大道进行遥感考古调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第三部分介绍了张库大道暨万里茶道的形成背景,从交通线路的角度对张库大道的变迁和兴衰进行了详细论述,阐明了研究张库大道的重要历史作用和意义,论证了对其进行考古调查和研究的必要性。第四部分通过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和地图资料的分析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初步确定张库大道的调查范围和疑似遗址点。同时对该区域内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地理环境进行概括,为之后的GIS空间分析提供相关的论证支持。第五部分运用ArcGIS软件对老地图中张库大道的台站路线和汽车道进行矢量化,确定卫星遥感影像的采集区域和目视判读疑似遗址点的标准,继而通过对Google Earth卫星影像的解译和目视判读,确定待调查的疑似遗址点,为田野考古调查提供数据支持。第六部分对疑似遗址点、拟调查区域和拟调查的重点村镇进行实地田野考古调查,并依据田野调查收集的资料,总结张库大道沿线遗址点的特点。同时以伊林驿站考古发掘为例,对目视判读疑似遗址点的标准和张库大道沿线遗址点的特点和环境进行验证。其后,依据田野调查中采集到的相关数据,绘制了张库大道路线图,并对张库大道进行水文、人口、坡度进行了GIS空间分析,继而解析张库大道沿线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情况。第七部分对本文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并对不足和以后的工作展望进行了陈述。

张文君,于丽君,聂跃平,潘玉青[2](2016)在《归一化植被指数在遗址探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目前遗址探测研究多基于单时相遥感数据开展,存在偶然性,对最佳探测时间的研究较少等问题,该文以洛阳盆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时相遥感数据,通过时间序列谐波分析算法(HANTS)重构时间序列植被指数数据集,去噪的同时对比分析出利用冬小麦长势信息进行地下遗址遥感监测的最佳时间区间。研究表明,受地下遗址的胁迫,在分蘖期,冬小麦长势明显比非遗址区的长势差,表明该时期是进行地下遗址探测的最佳时期,进而对最佳探测时期内NDVI积分,有效增强了遗址区和非遗址区之间差异,突出地下遗址的位置和轮廓信息。利用该研究成果,文章成功探测到汉魏洛阳故城以及古伊洛河异常区,与现有的考古资料相吻合。

阮铮铮,王心源,韩伟光,吴立,何撼东[3](2010)在《历史时期扬州城址变迁的遥感考古研究》文中认为对扬州市的SPOT5数据进行几何精校正,选取1、2、3波段进行假彩色合成并与全色波段融合,根据不同地物的影像特征以及重要遗址点的GPS定位数据,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对SPOT5图像进行目视解译,绘制出自春秋建城以来不同历史时期扬州城址的解译图以及长江、运河河道的变迁图,分析扬州城址变迁的规律和原因.古邗城在建立之初就是一个为了争霸中原、开邗沟所设立的屯粮驻兵之地,所以近2500年以来扬州城址的变迁除与其他城市一样受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外,更受长江、运河河道的南移和军事战争频发这两个因素的制约.以隋唐时期为界,隋唐之前城址的变迁以前者的影响为主,隋唐之后以后者的影响为主.

鲁长国[4](2009)在《超越平凡的遥感人——记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聂跃平研究员》文中指出遥感技术,自上世纪60年代初兴起,至70年代取得突性进展,进入航天遥感时代。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目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地等领域,成为一门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

聂跃平,杨林[5](2009)在《中国遥感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遥感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考古学的新目标、新需要不断出现,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田野考古研究的工作已经取得长足进展。回顾了遥感考古的历史,介绍了遥感技术在大遗址探测中的优势与作用,以当前遥感考古与虚拟考古研究为例,对遥感考古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概述。

王心源,吴立,吴学泽,周昆叔,莫多闻,韩伟光[6](2009)在《巢湖凌家滩遗址古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特征》文中认为通过对巢湖凌家滩文化遗址的野外勘查、采样和室内磁化率、烧失量、化学元素及光释光年代分析,结合巢湖湖泊岩芯记录的中全新世环境特征、研究区较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文物考古成果,综合研究表明:古凌家滩人生活于中全新世气候适宜期,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处在气候由温暖湿润向温和略干转换的过渡阶段;晚更新世末期堆积形成的地面(OSL年代11.6±1.0 ka B.P.)是古凌家滩人生活的地貌面,本区古地貌面海拔以及拔河高度与现今不同,这与该区新构造运动沉降和气候-水文因素作用有关;中全新世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太湖山南麓台地被进一步切割为山前长条形岗地与河流相间的地貌形态,遗址所在的长岗岗地是东、西、南三面临水的"半岛"环境,河川相连,便于水运交通、渔猎和水稻种植。

高飞,王心源,吴立,白恩亮,何磊[7](2009)在《3S技术支持下的小型遗址提取方法》文中研究说明针对仅利用地物光谱分析方法不能识别某些小型遗址的现状,提出基于地物空间关系知识,多源信息复合提取遗址的思路获取目标信息。以安徽省巢湖柘皋地区为例,利用SPOT-5卫星影像和地形图数据,综合运用3S技术进行小型遗址信息提取研究。经过和巢湖文管部门普查记录对比,证明了该方法有效性。该方法可缩小遗址探查范围,为考古普查工作节约大量时间、人力和物力。

吴立,王心源,周昆叔,莫多闻,高超,刘丽,韩伟光[8](2009)在《巢湖流域新石器至汉代古聚落变更与环境变迁》文中提出以GIS为手段,在对巢湖流域新石器中晚期至汉代聚落遗址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流域内古聚落变更对环境变迁的响应关系。研究表明,巢湖流域新石器中晚期至汉代古聚落变更的规律主要表现为,随着时代推进聚落遗址从高海拔逐渐向低海拔地区转移并向湖泊靠近,这种变更响应于中全新世以来流域气候由温暖湿润向温和干燥的发展,以及由此导致的巢湖湖泊收缩、水位持续下降和生活范围扩展,反映了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地貌演化和水文条件的改变对古聚落变更的影响;而各时期聚落遗址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则与流域东部极易受河道摆动和洪涝灾害影响的地貌条件有关。因此,气候变化成为巢湖流域古聚落变更的重要激发因子,对古聚落的分布、扩展、演变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古聚落变更对环境变迁的响应明显。

梅长青,王心源,彭鹏[9](2008)在《应用MODIS数据监测巢湖蓝藻水华的研究》文中提出以巢湖为研究区域,以MODIS卫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准同步的地面水质监测数据,将MO-DIS250m分辨率的波段反射率与叶绿素a浓度实测值进行相关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回归拟合,构建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叶绿素遥感提取模型。应用模型成功提取出蓝藻爆发水域chl-a的分布。从MODIS遥感图像上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巢湖这次蓝藻爆发的强度、地点和分布范围。研究结果表明:用MODIS影像监测巢湖蓝藻水华是可行的,其中250m分辨率波段1、2的比值组合r2/r1与叶绿素a浓度实测值高度相关(R=0.9093),适于反演叶绿素a浓度。

张多勇[10](2007)在《遥感技术在考古界的应用进展》文中提出遥感技术视野广阔,能使我们对古代遗址蕴涵的古地理、古环境以及古代社会的信息有更深入的了解,成为考古学的新手段。近年来,我国通过介绍遥感技术,普及了遥感知识;遥感技术应用于考古,推动了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本文对遥感考古在我国的应用成果进行了综述。

二、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国家文物局成立“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国家文物局成立“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论文提纲范文)

(1)张库大道(内蒙古段)遥感考古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 遥感考古的发展与应用
    2.1 遥感考古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2.1.1 遥感考古的起源与发展
        2.1.2 遥感考古在中国的研究概况
        2.1.2.1 研究成果综述与分析
        2.1.2.2 研究机构
        2.1.3 遥感考古在中国的应用
    2.2 遥感考古的理论与展望
        2.2.1 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
        2.2.2 遥感考古的优势与展望
    2.3 线性遗产对遥感考古调查的需求
        2.3.1 线性遗产概念的由来和形成
        2.3.2 我国线性遗产和万里茶道的申遗
        2.3.3 线性遗产对遥感考古调查需求
第3章 张库大道的形成与变迁
    3.1 张库大道的形成
        3.1.1 草原丝绸之路与茶叶之路
        3.1.2 中俄贸易
        3.1.3 万里茶道与张库大道
    3.2 张库大道的道路及变迁
        3.2.1 张库大道的路况及运输工具
        3.2.1.1 张库大道的路况
        3.2.1.2 主要的运输工具
        3.2.2 官马大道
        3.2.3 张库商道
        3.2.4 张库公路
        3.2.4.1 商办汽车运输公司
        3.2.4.2 筹办西北行驶汽车事宜处
    3.3 张库大道的贸易兴衰
第4章 张库大道(内蒙古段)室内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4.1 张库大道(内蒙古段)区域概况
        4.1.1 地形与水文
        4.1.2 气候
    4.2 张库大道(内蒙古段)的文献及地图资料收集
        4.2.1 文献资料
        4.2.1.1 官马大道
        4.2.1.2 张库商道和张库汽车路
        4.2.2 地图资料
第5章 张库大道(内蒙古段)遥感影像收集与解译
    5.1 老地图的数字化及研究区域的确定
    5.2 卫星影像的目视判读及分析
第6章 张库大道(内蒙古段)田野调查和GIS空间分析
    6.1 张库大道(内蒙古段)田野调查与分析
    6.2 伊林驿站田野发掘
        6.2.1 伊林驿站
        6.2.2 伊林驿站考古发掘
    6.3 制图及GIS空间分析
        6.3.1 张库大道路线图的绘制
        6.3.2 张库大道线路的GIS空间分析
        6.3.2.1 水资源分析
        6.3.2.2 人口聚居情况分析
        6.3.2.3 地势地貌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归一化植被指数在遗址探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与实验数据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预处理
        1)遥感数据
        2)遗址区矢量数据
2 NDVI时间序列遗址探测方法
    2.1 分类提取冬小麦种植区
    2.2 时间序列谐波分析
    2.3 NDVI时间序列积分
3 结果分析
    3.1 利用HANTS算法去云处理
    3.2 MODIS 250m影像分辨率提高
    3.3 遗址与非遗址NDVI曲线对比
    3.4 洛阳盆地遗址区冬小麦NDVI时间序列曲线积分分析
4 结束语

(3)历史时期扬州城址变迁的遥感考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古城址和古河道变迁的遥感图像解译
    1.1 遥感数据处理
    2.2 古城址、古河道判读标志分析
    1.3 解译制图
2 古城址和古河道的变迁
    2.1 扬州城城址的变迁
        2.1.1 隋代以前的蜀岗城
        2.1.2 唐代的“两重城”
        2.1.3 “宋三城”[9]
        2.1.4 明清时期的“新旧城”
    2.2 镇扬段长江及运河河道的变迁
        2.2.1 春秋时期
        2.2.2 两汉至隋朝时期
        2.2.3 唐宋时期
        2.2.4 元明清时期
3 扬州城城址变迁的原因分析
    3.1 长江岸线南移和运河的影响
    3.2 经济、政治、军事的影响
4 结 论

(4)超越平凡的遥感人——记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聂跃平研究员(论文提纲范文)

投身遥感的有志少年
500米大射电望远镜系统的总工程师
为考古事业打造“第三只眼”

(5)中国遥感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INTRODUCTION
2 DEVELOPMENT OF ARCHAEOLOGICAL RE-MOTE SENSING SCIENCE
3 ADVANTAGES AND ROLES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DETECTION OF GR-EAT SITE
    3.1 Advantages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de-tection of great site
        3.1.1 Large scale covering
        3.1.2 Large spectral range
        3.1.3 High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
        3.1.4 High spectral resolution
        3.1.5 Penetrating ability
        3.1.6 Non-destructive detection for archaeological sites
    3.2 Roles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to detect the archaeological sites
        3.2.1 Important discoveries of sites using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3.2.2 The advantages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Large-scale sites investigation, protection and monitoring
        3.2.3 Paleoenvironment research with spatial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3.2.4 Non-destructive detection to underground sites
        3.2.5 Archaeological thematic mapping and Cultural Relics information system
        3.2.6 Space technology and ancient human remains and 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
4 EXAMPLES OF WORK ON ARCHAEOLOGI-CAL REMOTE SENSING
    4.1 Remote sensing archaeology
        4.1.1 Grand Canal of China
        4.1.2 Great Wall
        4.1.3 Archaeological Sites of Ancient City in Inner Mongolia
    4.2 Virtual reality
5 SOME PROBLEMS FACED BY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SITES PROTECTION

(6)巢湖凌家滩遗址古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遗址概况与剖面特征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样品部分测定数据分析
    3.2 遗址剖面与湖泊岩芯综合反映的气候环境和古地貌面信息
    3.3 利用遥感影像对古地貌与古水文特征分析
4 结论

(7)3S技术支持下的小型遗址提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
2 研究区遗址情况分析
    2.1 遗址影像特征分析
    2.2 遗址及背景地物的光谱特征分析
3 基于地物空间关系的遗址信息识别
    3.1 遗址遥感空间关系原理
    3.2 技术路线
    3.3 柘皋地区古河道SPOT5数据处理
    3.4 多源信息复合的遗址信息提取
        3.4.1 图层叠合过程
        3.4.2 多源信息复合分析
        3.4.3 遗址信息提取
4 结语

(8)巢湖流域新石器至汉代古聚落变更与环境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1 巢湖流域自然环境和区域古文化发展概况
2 研究方法
3 聚落遗址时空分布特征
    3.1 聚落遗址数量及分布
    3.2 聚落遗址域面积及遗址域内遗址点密度
    3.3 聚落遗址分布的海拔高度
    3.4 聚落遗址的堆积特征
4 聚落遗址变更对环境变迁的响应关系
    4.1 巢湖流域全新世环境变化的特点
    4.2 聚落遗址变更对环境变迁的响应
5 结论与讨论

(9)应用MODIS数据监测巢湖蓝藻水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研究区域概况
3 数据
    3.1 MODIS数据的特点
    3.2 数据的获取及预处理
4 叶绿素a信息提取
    4.1 叶绿素a信息提取的波谱原理
    4.2 MODIS叶绿素a信息敏感波段分析
    4.3 信息提取模型的选取及应用
5 结 语

(10)遥感技术在考古界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遥感考古知识普及
2 遥感技术在国内外考古界的应用现状
    2.1 遥感考古在国外的应用
    2.2 遥感考古在我国的起步应用
    2.3 近年我国利用遥感技术取得的成绩
        2.3.1 内蒙古地区的遥感考古
        2.3.2 河南省利用遥感技术探测古城遗址
        2.3.3 安徽省古遗迹遥感调查
        2.3.4 上海地区古遗址遥感探测
        2.3.5 浙江土墩墓遥感考古
        2.3.6 陕西对秦始皇陵地宫的遥感探测
3 遥感技术应用的前景
    3.1 购买历史航拍片将推动我国遥感考古的发展
    3.2 数字化历史地图的编制和中国历史地理GIS的创建已提上日程
4 结束语

四、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国家文物局成立“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论文参考文献)

  • [1]张库大道(内蒙古段)遥感考古调查与研究[D]. 任君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归一化植被指数在遗址探测中的应用[J]. 张文君,于丽君,聂跃平,潘玉青. 测绘科学, 2016(03)
  • [3]历史时期扬州城址变迁的遥感考古研究[J]. 阮铮铮,王心源,韩伟光,吴立,何撼东.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 [4]超越平凡的遥感人——记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聂跃平研究员[J]. 鲁长国. 科学中国人, 2009(12)
  • [5]中国遥感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与发展[J]. 聂跃平,杨林. 遥感学报, 2009(05)
  • [6]巢湖凌家滩遗址古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特征[J]. 王心源,吴立,吴学泽,周昆叔,莫多闻,韩伟光. 地理研究, 2009(05)
  • [7]3S技术支持下的小型遗址提取方法[J]. 高飞,王心源,吴立,白恩亮,何磊. 地理空间信息, 2009(04)
  • [8]巢湖流域新石器至汉代古聚落变更与环境变迁[J]. 吴立,王心源,周昆叔,莫多闻,高超,刘丽,韩伟光. 地理学报, 2009(01)
  • [9]应用MODIS数据监测巢湖蓝藻水华的研究[J]. 梅长青,王心源,彭鹏.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08(03)
  • [10]遥感技术在考古界的应用进展[J]. 张多勇.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7(02)

标签:;  ;  ;  ;  

中科院、教育部、国家文物局成立“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