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温耐盐堵剂的成分及性能研究

一种耐温耐盐堵剂的成分及性能研究

一、一种耐温抗盐堵剂的组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中华[1](2022)在《2017~2021年国内钻井液处理剂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天然材料改性产物、合成材料和混合或复配物方面,就2017~2021年度国内钻井液处理剂研制及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各种类型处理剂的研究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下步发展方向。从整体情况看,在天然材料改性处理剂方面主要为淀粉改性,纤维素、木质素和腐殖酸等改性产物较少;在合成材料方面则以烯类单体聚合物处理剂研究最多,合成树脂类较少;与以前相比,油基钻井液处理剂方面的研究逐步增加;混合或复配处理剂较多。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研究的创新性、深度和覆盖面还不够,多局限在室内评价,同时相似或重复性工作多,与现场实际结合不密切,真正能够于现场或有发展前景的处理剂相对较少。针对当前实际,今后应从解决现场问题出发,围绕抗高温、抗高价离子和绿色环保的目标,重视天然资源的利用,加大超支化的树枝状或树形结构等新型处理剂合成及处理剂的推广应用;重点围绕钻井液体系完善配套的需要,研制适用于高温情况钻井液性能控制的抗高温处理剂。

巩权峰[2](2021)在《抗温耐盐冻胶体系的构建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井出水是油田开发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聚丙烯酰胺是油田调剖堵水作业中广泛应用的聚合物,然而在高温高矿化度的地层条件下,聚丙烯酰胺热稳定性较差。因此,需要研发一种适用于高温高盐油藏的冻胶类堵剂。与聚丙烯酰胺相比,丙烯酰胺类共聚物具有较好的抗温耐盐性能,本文以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AMPS)、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N-乙烯基吡咯烷酮(AM/AMPS/NVP)为聚合物,建立了能适应高温高盐地层环境,具有成胶时间快、强度高、稳定性能优异的冻胶体系。首先采用两步催化法制备水溶性酚醛树脂交联剂。通过控制单一变量的方法,探究出酚醛树脂的最佳合成配方:苯酚(n):甲醛(n)=1∶2.5,催化剂(氢氧化钠)用量占酚醛总质量的6%,反应温度75℃,反应时间30分钟。通过此方法合成的水溶性酚醛树脂呈透亮淡黄色液体,其中酚醛树脂中游离甲醛含量2.34%,羟甲基含量为32.5%,在35℃的恒温条件下,可以储存7天。通过在酚醛树脂的合成过程中加入有机酸,有机酸与酚醛树脂交联剂上的羟甲基发生酯化反应,可以降低体系的反应活性,起到延长酚醛树脂的储存时间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以对羟基苯甲酸作为有机酸合成的水溶性酚醛树脂交联剂,可以在35℃的恒温条件下,储存30天以上。本文以冻胶的成胶时间、成胶强度、冻胶的储能模量以及脱水率作为评价标准,探究了聚合物的类型及质量分数、稳定剂的类型及质量分数、增强剂的质量分数、酚醛树脂交联剂的质量分数,对冻胶体系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测定成胶液的流变性能,探究了温度、剪切速率、矿化度对成胶液性能的影响,优选出适用于高温(130℃)、高矿化度(22×104mg/L)油藏的冻胶体系。配方为:1%(AM/AMPS:AM/AMPS/NVP=8∶2)+1.5%酚醛树脂交联剂+0.3%硫脲+0.15%增强剂。最后对该体系进行了封堵性能及耐冲刷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复配体系对于渗透率在400~900m D之间的填砂管,均有很好的封堵性能,封堵率均达到99.4%以上;复配体系随着注水体积PV数的增加,封堵率略有下降,在经过5PV的地层水冲刷后,复配体系的封堵率仍保持在92%以上,耐冲刷性较好。

魏学刚[3](2021)在《多段塞化学堵水优化设计及软件开发 ——以安塞油田为例》文中认为安塞油田经过近40年的全面投入开发,部分油井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产能损失每年高达30×104t,常规增产工艺适应性差,稳产难度较大,因此考虑对油井采取堵水措施。本文主要通过综合分析堵剂在安塞油田中的适用性,提出优化堵剂的思路,并针对目前的开发现状,以安塞油田油藏地质特征和数据为基础,对高含水油井见水特征进行研究,分析见水原因主要受储层非均质性、裂缝、注水开发年限等影响,划分主要见水类型为裂缝性、孔隙性、裂缝-孔隙性见水。利用含水特征曲线法,对研究区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化学堵水措施井进行效果评价,可知堵水后虽取得一定的降水增油效果,但总体来说存在着“堵剂繁杂且与油藏特征适应性差、堵水见效率低,效果差异大、有效期短”等一系列问题,难以有效支撑安塞油田持续稳产增产。分析应用多段塞堵剂体系进行堵水作业未见效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优选,并分析堵水未见效的其他原因是受油藏地质特征、油田开发状况、施工参数和现场操作等因素的影响。由于地质因素非人为所能控制,井网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很难量化,因此重点需对安塞油田现有的化学堵剂与段塞组合、施工参数进行优化设计。本文主要根据优化堵剂的思路方案,在室内对交联聚合物弱凝胶堵剂的性能进行评价,证明该堵剂能适应安塞油田的地层条件;选用粒径(1mm~2mm)和膨胀倍数较小(6倍)的预交联体膨颗粒,室内验证其具有一定的抗盐、抗剪切性、韧性和保水性能,且运移性好,封堵率可达97%以上,可替代安塞油田现有的预交联体膨颗粒和流向改变颗粒;此外,引入一种高强度裂缝封堵剂,具有硬度小、柔韧性强、黏弹性好、抗压形变能力好、与地层水的配伍性强等特点,可克服预交联体膨颗粒在多轮次实施应用后,表现出稳定性差、易破碎,效果逐渐变差等问题,能够加强封堵效果。同时确定了适合安塞油田堵水的多段塞堵剂组合方式,并对堵水施工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介绍了堵水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以及施工具体步骤。在此基础上,编制开发了堵水软件,软件主要由选井决策模块、堵剂库模块、施工参数设计模块、堵水效果评价模块组成。通过编制堵水软件,能够较好地满足安塞油田现场实际需要。针对所优化设计的堵剂体系与段塞组合,在优化施工参数和开发堵水软件的基础上,对安塞油田三口高含水油井杏67-22井、山040-49井、山013-039井进行先导试验,并对施工作业后的堵水效果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杏67-22井堵水后含水率下降为64.5%,平均日增油1.04t,有效期为251d,累计增油249.25t;山040-49井堵水后含水率下降为83.9%,平均日增油1.58t,有效期为191d,累计增油327.81t;山013-039井堵水后含水率下降为56.7%,平均日增油0.93t,有效期为302d,累计增油300.74t。综合分析认为,由此所优化设计的堵剂体系与段塞组合适合安塞油田油藏地质特征,能够对裂缝、大孔道及高渗透层进行有效封堵,且堵水效果显着,能够恢复高含水油井的正常产能,提高油井采出程度,改善油藏整体开发水平。

武俊文,刘斌,王海波,张汝生,王彦玲[4](2021)在《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堵剂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高温高盐油气藏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随着油田的不断开采,大部分油田已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存在着高温高盐环境和油井出水严重的双重问题,导致水驱的纵向波及系数和洗油效率降低,降低原油采收率。常规堵剂的使用已无法满足高温高盐油藏的深度开采。对已经报道的高温高盐调剖堵剂研究现状、堵剂性能及封堵机理先进研究方法进行了整理分类,根据文献调研对今后高温高盐堵剂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路智勇[5](2020)在《转向压裂用暂堵剂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低渗油气资源储量丰富,水力压裂是开采此类资源的重要措施。但随着生产进行,水力裂缝失效将导致油气产量下降,化学暂堵转向压裂是恢复和提高低渗透油气产量的重要方法之一。暂堵剂能够对高渗透层进行封堵,迫使压裂液转向,实现对剩余油聚集区的压裂改造。根据暂堵剂形态的不同将暂堵剂分为颗粒类暂堵剂、压裂暂堵球、纤维类暂堵剂及冻胶类暂堵剂,从封堵机理、优缺点及暂堵剂研发现状等方面对上述四类暂堵剂以及几种新型暂堵剂进行了综述,并对暂堵剂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认为可降解水溶性暂堵剂是今后的主流发展趋势,根据地层情况选择多种类型暂堵剂实施复合暂堵有利于提升封堵效果,根据数值模拟结果来指导暂堵转向压裂施工参数的定量优化是亟待攻关的难题。

王伟航[6](2020)在《大孔道高效深部调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油田进入高含水或特高含水开发时期,油田水驱问题越来越严重,对调剖等控水稳油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常规调驱技术的调剖半径有限,只能致使近井地带的液流转向,调整范围较小,后续注入水绕过封堵区仍窜回到高渗透、大孔道,致使有效封堵期较短。大量的室内及现场试验证明,深部调剖可以从根本上控制注入水的无效及低效循环,改善水驱开发效果,节约油田的开发成本。本文以粉煤灰和矿渣为主剂,通过添加激发剂、悬浮剂和缓凝剂,制备一种无机胶凝类深部调剖剂。通过对主剂、激发剂、悬浮剂和缓凝剂的优选发现,主剂加量25%时,氢氧化钠做激发剂加量为0.3%,钠基膨润土做悬浮剂加量为4%,木质素磺酸钙做缓凝剂加量为0.2%时,体系的固结时间大于48 h,固结强度大于1 MPa,满足现场施工要求。通过性能评价发现该调剖体系具有良好的流动性、稳定性、耐盐耐温性和老化稳定性,并该体系固化后的体积不会明显收缩,避免封堵大孔道时产生局部缺陷,保证了封堵时的可靠性。岩心实验发现该体系的封堵率达98%以上,突破压力达18 MPa以上,突破压力梯度达37.4 MPa/m以上,并且压力随注入量的增加呈现较小的波动,封堵性能和耐冲刷性能优异。现场实验发现,无机胶凝类深部调剖剂施工方便,注入性能优异。调剖后压力明显上升,吸水指数和日产液量明显降低,平均注水压力上升6.3 MPa,累计减少无效产液23100 m3,调剖控水效果显着。

王增宝[7](2020)在《互穿网络聚合体堵剂构建与封堵作用机制》文中指出弹性颗粒是当前重要的调剖堵水剂,在各大油田应用广泛。针对弹性颗粒类堵剂与地层封堵匹配难度大,弹性颗粒易被剪切、耐温性差、裂缝封堵强度弱等问题,构建了互穿网络聚合体体系,制备出了适用于多孔介质与裂缝封堵调控的互穿网络聚合体堵剂。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弹性颗粒堵剂在孔喉、裂缝中的注入运移规律,阐明了封堵作用机制与调控机理,并提出了封堵调控方法。基于互穿网络聚合物的协同复合特性,构建了互穿网络聚合体体系,并通过分步法与同步法制备了架状结构颗粒/PAM、交联聚合树脂/PAM互穿网络聚合体;改进了堵剂颗粒制备方法,颗粒粒径更加均一。通过扫描电镜、投射电镜、体式显微镜等方法评价了互穿网络聚合体的微观结构,确定了其互穿网络结构。以粘弹性、体积溶胀倍数、封堵率为指标评价了其性能,结果表明互穿网络聚合体以弹性为主,耐温可达150℃,强度受盐影响较小,封堵率可达98%以上,耐剪切性好,性能优于PAM交联本体。确定了弹性颗粒与地层孔喉的封堵匹配系数为0.21-1.10,与裂缝开度的卡堵匹配系数为0.49-0.95。建立了表征弹性颗粒弹性变形能力的方法,提出了弹性颗粒、刚性颗粒与地层封堵匹配的等效转化关系式ΨT=ΨG/K。通过可视填砂模型与透明变径管模型研究了颗粒在孔喉中的运移与封堵过程,变径造成的孔喉前端涡流不利于架桥封堵。流体粘度与速度对于架桥卡堵影响具有两面性。孔喉有效封堵的形成主要是孔喉前端形成的滤饼堵塞,裂缝则取决于基于聚集沉降与架桥卡堵形成的颗粒在裂缝中的充填度。采用CT扫描技术研究了互穿网络聚合体堵剂对非均质储层的封堵调控行为,结果表明,堵剂主要对高渗孔道形成有效封堵,保护低渗流通道,封堵调控作用明显。双管并联驱替实验结果表明,对异层与同层非均质层具有良好的调控效果。确定了取得良好封堵调控效果的级差界限,多孔介质储层渗透率级差>5,裂缝储层开度极差>2。基于互穿网络聚合体颗粒的溶胀特性,提出了孔喉封堵调控的计算方法。对于裂缝储层提出了前置段塞刚性颗粒、后置多级弹性颗粒的高强度封堵方式。互穿网络聚合体堵剂还可应用于储层保护、压裂转向、钻井防堵漏等技术领域,研究的颗粒与孔喉、裂缝的封堵匹配方法也可为以上领域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刘国宝[8](2020)在《汽窜通道耐温封堵体系研制及性能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稠油蒸汽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在国内外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汽窜现象严重,稠油油层动用程度和蒸汽驱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因此,为改善汽窜现象发生后的蒸汽驱效果,迫切需要一种方法来有效的抑制汽窜,将汽窜的危害降到最小,使原油采收效果达到最好。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稠油开采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稠油注蒸汽开采机理及存在的汽窜问题。对耐温封堵体系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调研,研究了蒸汽驱油藏汽窜通道特征及固相颗粒封堵体系封堵机理。运用室内实验的方法进行固相颗粒凝胶携带液配方的研制,优化了配方,确定最终凝胶体系的配方,并进行了相关性能的评价。开展了固相颗粒的筛选,并进行了固相颗粒与凝胶体系的匹配性实验研究。运用填砂模型物理模拟实验评价固相颗粒与凝胶体系的可注入性、选择性封堵以及驱油效果评价,最终得出一种封堵汽窜通道的耐温封堵体系。研究表明:汽窜通道的形成受地质因素、原油粘度、开采方案等影响,当高温、高压的蒸汽注入储层后,在原有的孔隙里产生一种新的孔喉类型“热蚯孔”,孔喉通道干净,宽度一般约为5~10μm。确定聚合物凝胶体系的配方为200 m L蒸馏水+1.2 g魔芋粉+1.0g聚丙烯酰胺+乙酸铬1.4g+木质素磺酸钠0.8g+亚硫酸钠0.1g+120目丁腈胶粉、150目的玻璃微珠以及二级粉煤灰各1.0g。在剪切速率为10s-1、150℃时,凝胶粘度保持在4352.36m Pa·s;当矿化度达到1.4g/L时粘度在10000m Pa·s左右;在85℃条件下持续加热10d,其粘度为2350.7m Pa·s,说明该凝胶配方耐温、抗盐、以及长期稳定性能较好。封堵性能实验表明,当凝胶注入量为0.2PV和0.5PV时封堵率分别达到95.86%和98.35%。通过配伍性实验得到有机、无机颗粒与凝胶有良好的配伍性。通过固相颗粒与凝胶体系性能评价表明,凝胶与固相颗粒注入速度为1.0m L/min~1.5m L/min之间;在300℃高温下经过14h加热,仍然具有较强的封堵效果,封堵率可以达到92.96%。在双管并联驱油实验中,分两次共注入0.8PV固相颗粒与凝胶体系进行封堵后,采收率幅度提高了59.04%,双管中原油综合采收率达到91.49%,说明该固相颗粒聚合物凝胶复配体系对蒸汽驱油藏防汽窜提高原油采收率有较好的效果。

刘垚[9](2020)在《耐温抗盐型聚丙烯酰胺调驱剂的制备及碳点辅助荧光示踪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油资源的开发涉及到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我国大部分油田均采用注水开发技术,但采收率提高有限,需要通过深部调剖来解决其非均质性,提高注入液波及系数。以聚合物驱为主的三次采油技术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驱油剂性能不足,原油乳化后难破乳,稳定性不足,对油藏适应性不足,驱油成本太高等问题,需深入研究适应极端条件下的调驱剂及其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基于此,本论文以丙烯酰胺(AM)为主单体,分别引入不同的功能单体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和苯乙烯磺酸钠(SSS),在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的作用下制备油包水型耐温抗盐微球。通过测试微球的耐温抗盐性和界面张力等性能分析功能单体对微球性能的影响。同时,制备荧光碳点并与微球复合以达到对调驱剂进行荧光标记和运移示踪的目的,并通过室内填砂管实验研究微球的驱油性能。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反相乳液聚合法以AM为主单体,以AMPS为功能单体,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下制备抗盐P(AM-MBA-AMPS)微球,利用单因素实验优化聚丙烯酰胺微球的最佳制备工艺为:乳化剂(Span-80/Tween-80)之比为17:3,油水比为13:7,单体含量为20 wt%,单体比(AM:AMPS)为8:1,交联剂用量为2.9wt%,引发剂用量为0.06 wt%,初始反应温度40℃,搅拌速率为400r/min,pH为7。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以及纳米粒度分析仪(DLS)分别表征微球的结构和形貌。结果表明,P(AM-MBA-AMPS)微球的粒径为328 nm,是一种形貌规整的球形结构。性能检测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吸水倍率最高达到5.9倍,具有较强的抗盐性能;界面活性受温度和矿化度的影响较小。(2)采用P(AM-MBA-AMPS)的最佳制备工艺,将功能单体由AMPS替换为SSS通过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耐温抗盐P(AM-MBA-SSS)微球。测试结果表明,微球的粒径为460 nm,黏度为32 mPa·s,形貌更加规整。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耐热性能,在300℃以内的热分解只有5%,吸水倍率最高达到4.3倍,P(AM-MBA-SSS)具有更加强大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性能,对油藏的适应性更高。(3)以柠檬酸三铵作为碳源通过微波法制备荧光碳点(CDs),利用FT-IR、TEM、DLS和荧光光谱仪以及X-射线衍射仪(XRD)等手段对碳点的结构、形貌和荧光性能进行表征;将碳点与性能优良的P(AM-MBA-SSS)微球进行乳化形成荧光复合乳液,获得最稳定的复合乳液制备工艺,通过TEM测试了复合乳液的形貌。结果表明,碳点为粒径集中在3-7 nm的类球形结构,其寿命最大约为10.95 ns,量子转化率为23%,紫外灯照射下发蓝光,在水中有极好的分散性,可以有效地降低界面张力。荧光复合乳液的平均粒径为955 nm,TEM证实了复合乳液结构为水包油包水型,有较高的稳定性,复合乳液荧光较为明显。(4)通过室内模拟岩心流动实验,考察了三种微球的应用性能。实验结果表明,P(AM-MBA-SSS)增产效果最好,提高采收率约15%,P(AM-MBA-AMPS)微球调驱后增产约 9%,CDs/P(AM-MBA-SSS)增产约7%,并且对其采出液进行紫外照射后,有明显的荧光出现,证明碳点可以和微球结合使用,对微球进行荧光标记和运移示踪,具备现场大规模应用的潜力。

王骁男[10](2019)在《塔河油田二叠系井壁失稳机理及防塌强抑制钻井液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塔河油田玉北区块位于塔里木盆地外围,是中石化集团重要勘探开发区块。特别是二叠系地层破裂压力低,承压能力低。库普库兹满组和开派兹雷克组火成岩井段的掉块严重。随着玉北区块不断勘探和开发,二叠系的井壁失稳问题更加突出,急需解决玉北区块的井壁失稳问题。本文通过研究玉北区块的井壁失稳机理,研发了防塌强抑制钻井液体系,并在玉北区块成功应用。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了玉北区块二叠系不同组地层的岩性特征、安全密度窗口、承压能力、坍塌压力和井壁坍塌周期等地层地质环境特征。通过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分析了不同二叠系地层岩石矿物组成和结构特征,同时研究了岩石的理化性能。综合地层地质环境特征、岩石矿物组成和结构特征、岩石的理化性能,揭示了玉北区块二叠系的井壁失稳机理。(2)针对深井,要求钻井液具有抗高温的特性,设计合成了以聚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和丙烯酸AA单体为主的抗高温降滤失剂。通过调整单体比例、引发剂加量、单体加量,优化了合成条件。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热重分析等测量手段表征抗高温降滤失剂的分子结构。并对合成的降滤失进行抗温性、抗钙性和抗盐性进行了评价,同时揭示了高温降滤失机理。(3)研究了多氨基抑制剂(壳聚糖铵盐)抑制性能。通过泥页岩线性膨胀测试、页岩滚动回收、二次滚动回收和抑制膨润土造浆性能分析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铵盐具有优异的抑制泥页岩水化的能力,与常用的氯化钾和聚胺抑制剂相比,壳聚糖铵盐具有更好的抑制性能和长效抑制能力。(4)以合成的降滤失剂和壳聚糖铵盐抑制剂为核心处理剂,形成了防塌强抑制钻井液体系。通过优选主要组分,成膜剂、聚合物胶凝随钻堵漏剂(PSD)和刚性随钻堵漏剂等,形成了防塌强抑制钻井液体系。并对其抗温性、抗盐抗钙性、加重性能、抗污染性能和抑制性能进行了系统的评价。(5)形成的防塌强抑制钻井液体系,在玉北区块成功进行了现场应用。现场应用结果表明,优选出的防塌强抑制钻井液体系能够有效解决玉北二叠系地层井壁失稳问题,有望在玉北区块广泛推广应用。

二、一种耐温抗盐堵剂的组成及性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耐温抗盐堵剂的组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2017~2021年国内钻井液处理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天然材料改性处理剂
    2.1 淀粉改性处理剂
    2.2 纤维素改性产物
    2.3 木质素改性处理剂
    2.4 腐殖酸改性处理剂
    2.5 其他天然材料改性处理剂
3 合成材料
    3.1 合成聚合物
        3.1.1 阴离子型聚合物
        3.1.2 两性离子共聚物
        3.1.3 阳离子和非离子型聚合物
        3.1.4 交联或非水溶性聚合物
    3.2 缩合或缩聚反应产物
        3.2.1 用于乳化剂的反应产物
        3.2.2 用于增黏、提切剂的反应产物
        3.2.3 其他用途的产物
4 混合或复配产物
    4.1 脂肪酸与多元醇(胺)等反应后再与其他材料的复配物
    4.2 不同材料直接混合得到的复配物
5 存在问题及今后工作方向
    5.1 存在问题
    5.2 今后工作方向
6 结语

(2)抗温耐盐冻胶体系的构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调剖堵水剂的类型及特点
        1.1.1 颗粒型堵剂
        1.1.2 泡沫类堵水剂
        1.1.3 树脂类堵水剂
        1.1.4 冻胶类堵水剂
    1.2 抗温耐盐聚合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疏水缔合型聚合物
        1.2.2 梳形抗盐聚合物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4.1 水溶性酚醛树脂交联剂的合成
        1.4.2 抗温耐盐冻胶体系的构建
        1.4.3 冻胶体系的流变性能测试
        1.4.4 复配体系堵水性能评价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溶性酚醛树脂交联剂的制备
    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药品
    2.2 实验方法
        2.2.1 制备水溶性酚醛树脂的方法
        2.2.2 水溶性酚醛树脂性能的优化
        2.2.3 酚醛树脂交联剂中游离甲醛与羟甲基含量的测定
        2.2.4 酚醛树脂的稳定性
        2.2.5 酚醛树脂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酚醛树脂交联剂中羟甲基与游离甲醛含量的影响因素
        2.3.2 缓聚剂对储存时间的影响
        2.3.3 阻聚剂对储存时间的影响
        2.3.4 改性酚醛树脂的效果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抗温耐盐冻胶体系的构建
    3.1 实验仪器和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药品
    3.2 实验方法
        3.2.1 模拟地层水的配制
        3.2.2 成胶液的配制方法
        3.2.3 冻胶成胶时间及效果评价
        3.2.4 冻胶储能模量的测定
        3.2.5 冻胶脱水率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抗温耐盐聚合物的优选
        3.3.2 AM/AMPS抗温耐盐冻胶体系的构建
        3.3.3 AM/AMPS/NVP抗温耐盐冻胶体系的构建
        3.3.4 AM/AMPS与 AM/AMPS/NVP复配体系的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抗温耐盐冻胶体系性能研究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药品
    4.2 实验方法
        4.2.1 成胶液配制
        4.2.2 流变性能测试
        4.2.3 堵水性能评价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成胶液性能的影响因素
        4.3.2 复配体系的流变性能探究
        4.3.3 复配体系动态黏弹性的测定
        4.3.4 复配体系的触变性能测试
        4.3.5 封堵性能测试
        4.3.6 耐冲刷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多段塞化学堵水优化设计及软件开发 ——以安塞油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油井堵水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化学堵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化学堵剂的研究现状
        1.3.2 化学堵剂的发展趋势
    1.4 多段塞化学堵水的发展历程及必要性分析
        1.4.1 多段塞化学堵水的发展历程
        1.4.2 多段塞化学堵水的必要性分析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安塞油田主要堵剂评价及优化分析
    2.1 安塞油田主要堵剂评价
        2.1.1 交联聚合物冻胶堵剂
        2.1.2 颗粒类堵剂
        2.1.3 弱凝胶堵剂
        2.1.4 高强度封口堵剂
    2.2 优化堵剂必要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安塞油田见水特征分析及多段塞堵剂体系优选
    3.1 安塞油田见水特征分析
        3.1.1 见水原因
        3.1.2 见水类型
    3.2 安塞油田多段塞堵剂体系优选
        3.2.1 堵水效果评价方法
        3.2.2 单井堵水效果评价
        3.2.3 多段塞堵剂体系优选
    3.3 优化堵水必要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段塞化学堵水优化设计
    4.1 堵剂体系的优化设计
        4.1.1 交联聚合物弱凝胶
        4.1.2 预交联体膨颗粒
        4.1.3 高强度裂缝封堵剂
    4.2 多段塞组合的优化设计
        4.2.1 压力梯度分布
        4.2.2 裂缝性见水井段塞优化设计
        4.2.3 孔隙性见水井段塞优化设计
        4.2.4 裂缝-孔隙性见水井段塞优化设计
    4.3 施工参数的优化设计
        4.3.1 堵剂用量的确定
        4.3.2 注入压力及施工排量的确定
        4.3.3 施工前准备
        4.3.4 施工具体步骤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堵水软件设计
    5.1 软件概述
        5.1.1 软件编制开发目的
        5.1.2 软件主要模块组成
    5.2 软件模块主要功能
        5.2.1 选井决策模块
        5.2.2 堵剂库模块
        5.2.3 施工参数设计模块
        5.2.4 堵水效果评价模块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现场应用效果评价
    6.1 杏67-22 井
    6.2 山040-49 井
    6.3 山013-039 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堵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温高盐堵剂的分类
    1.1 聚合物类堵剂
        1.1.1 聚丙烯酰胺类堵剂
        1.1.2 疏水缔合物类堵剂
        1.1.3 多元共聚物类堵剂
        1.1.4 体膨颗粒类堵剂
        1.1.5 聚丙烯腈类堵剂
        1.1.6 其他聚合物堵剂
    1.2 有机/无机复合类堵剂
    1.3 纳米材料/聚合物类堵剂
2 堵剂性能及封堵机理先进研究方法
    2.1 核磁共振技术
    2.2 扫描电镜技术和激光粒度仪技术
    2.3 冷冻蚀刻电子显微镜技术
    2.4 冷冻干燥扫描电镜技术
    2.5 CT技术
    2.6 可视化技术
    2.7 三维物模技术
3 高温高盐堵剂发展趋势
    3.1 降低堵剂成本
    3.2 研究纳米材料在提高耐温抗盐性能中的作用
    3.3 研究高温高盐微生物调剖技术
    3.4 利用先进分析手段深入研究堵剂作用效果和机理

(5)转向压裂用暂堵剂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颗粒类暂堵剂
    1.1 封堵机理研究现状
    1.2 研发现状
        1.2.1 油溶性颗粒类暂堵剂
        1.2.2 水溶性颗粒类暂堵剂
        1.2.3 酸溶性颗粒类暂堵剂
        1.2.4 碱溶性颗粒类暂堵剂
2 压裂暂堵球
    2.1 封堵机理研究现状
    2.2 研发现状
3 纤维类暂堵剂
    3.1 封堵机理研究现状
    3.2 研发现状
4 冻胶类暂堵剂
    4.1 封堵机理研究现状
    4.2 研发现状
5 新型暂堵剂
    5.1 绒囊类暂堵剂
    5.2 膨胀性暂堵剂
    5.3 包裹式暂堵剂
6 结论与展望

(6)大孔道高效深部调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深部调剖剂的发展现状
        1.2.1 凝胶类深部调剖剂
        1.2.2 聚合物微球类深部调剖剂
        1.2.3 微生物类深部调剖剂
        1.2.4 泡沫类深部调剖剂
        1.2.5 沉淀类深部调剖剂
        1.2.6 含油污泥类深部调剖剂
        1.2.7 粘土胶聚合物类深部调剖剂
        1.2.8 无机胶凝材料类深部调剖剂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
    2.2 实验药品
    2.3 粉煤灰、矿渣潜在活性的评价
    2.4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的配制
    2.5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的性能评价
        2.5.1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流动性的测定
        2.5.2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稳定性的测定
        2.5.3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固结时间的测定
        2.5.4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固结强度的测定
        2.5.5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固结体积的测定
        2.5.6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密度的测定
        2.5.7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抗温性的测定
        2.5.8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抗盐性的测定
        2.5.9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老化稳定性的测定
        2.5.10 岩心封堵实验
第三章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的研制
    3.1 粉煤灰和矿渣的理化性质
        3.1.1 粉煤灰的理化性能
        3.1.2 矿渣的理化性能
    3.2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的固结机理及固结过程
        3.2.1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的固结机理
        3.2.2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的固结过程
    3.3 主剂的确定及优选
        3.3.1 主剂的确定
        3.3.2 主剂加量的优选
    3.4 激发剂的作用及优选
    3.5 悬浮剂的作用及优选
        3.5.1 悬浮剂对调剖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3.5.2 悬浮剂对调剖体系固化性能的影响
    3.6 缓凝剂的作用及优选
    3.7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的配方优化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的性能评价
    4.1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的流动性
        4.1.1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常温下的流动性
        4.1.2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65℃下的流动性
    4.2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的稳定性
        4.2.1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常温下的稳定性
        4.2.2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65℃下的稳定性
    4.3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固结前后体积
    4.4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的密度
    4.5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的抗温性
    4.6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的抗盐性
    4.7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的老化稳定性
    4.8 岩心流动实验
        4.8.1 岩心的基本参数
        4.8.2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的注入性能
        4.8.3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的封堵性能
        4.8.4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的耐冲刷性能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的现场应用
    5.1 泌238 区块调剖方案设计
        5.1.1 泌238 区块基本情况
        5.1.2 泌238 区块多轮次调剖措施
        5.1.3 调剖选井依据
        5.1.4 段塞及施工参数设计思路
    5.2 现场施工参数设计
        5.2.1 下22 井段塞用量及施工参数
        5.2.2 下T7-225 井段塞用量及施工参数
    5.3 现场应用及效果分析
        5.3.1 下22 井现场应用与效果分析
        5.3.2 下T7-225 井现场应用与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7)互穿网络聚合体堵剂构建与封堵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1.2.1 调剖堵水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2 互穿网络弹性颗粒堵剂
        1.2.3 互穿网络聚合体堵剂
        1.2.4 颗粒堵剂封堵匹配关系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成果创新点
2 互穿网络聚合体堵剂制备与表征
    2.1 互穿网络聚合物体系构建与堵剂制备方法
        2.1.1 互穿网络聚合物体系构建
        2.1.2 互穿网络聚合体堵剂颗粒制备方法
    2.2 互穿网络聚合体堵剂制备
        2.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2.2 分步法制备
        2.2.3 同步法制备
    2.3 互穿网络聚合体堵剂表征
        2.3.1 微观结构形态
        2.3.2 溶胀性能
        2.3.3 粘弹性
        2.3.4 耐温性能
        2.3.5 抗盐性能
        2.3.6 封堵性能
    2.4 本章小结
3 互穿网络聚合体堵剂封堵作用机制研究
    3.1 实验方法
    3.2 堵剂颗粒与孔喉匹配关系研究
        3.2.1 弹性颗粒弹性形变系数
        3.2.2 弹性颗粒体注入性研究
        3.2.3 颗粒粒径与地层孔径封堵匹配系数
        3.2.4 弹性颗粒与刚性颗粒封堵匹配系数的关系
    3.3 堵剂颗粒与裂缝匹配关系研究
        3.3.1 颗粒注入性研究
        3.3.2 颗粒与裂缝封堵匹配图版
    3.4 堵剂颗粒运移规律研究
        3.4.1 颗粒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规律
        3.4.2 颗粒在裂缝中的运移规律
    3.5 堵剂颗粒封堵机理研究
        3.5.1 颗粒封堵多孔介质孔喉机理
        3.5.2 颗粒封堵裂缝机理
    3.6 本章小结
4 互穿网络聚合体堵剂调控机理与方法研究
    4.1 互穿网络聚合体堵剂调控机理
        4.1.1 实验方法
        4.1.2 多孔介质调控机理研究
        4.1.3 裂缝调控机理研究
    4.2 互穿网络聚合体堵剂封堵调控方法
        4.2.1 孔喉封堵调控方法
        4.2.2 裂缝封堵调控方法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汽窜通道耐温封堵体系研制及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 研究现状
        1.2.1 稠油注蒸汽开采
        1.2.2 耐温封堵体系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蒸汽驱油藏汽窜通道特征
    2.1 地层孔隙结构
    2.2 汽窜通道特征分析
        2.2.1 蒸汽驱区块概况
        2.2.2 汽窜大孔道成因分析
        2.2.3 汽窜通道孔喉变化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固相颗粒封堵体系研制
    3.1 固相颗粒封堵体系封堵机理
        3.1.1 固相颗粒的封堵作用
        3.1.2 固相颗粒与凝胶体系的协同作用
    3.2 固相颗粒筛选
    3.3 颗粒携带凝胶体系研制
        3.3.1 凝胶体系配方筛选与优化
        3.3.2 凝胶体系的性能评价
    3.4 固相颗粒与凝胶体系配伍性
        3.4.1 颗粒悬浮机理
        3.4.2 有机粉颗粒在携带液中的沉降稳定性
        3.4.3 无机颗粒在携带液中的沉降稳定性
    3.5 小结
第四章 固相颗粒封堵体系性能评价
    4.1 颗粒可注入性评价
        4.1.1 颗粒传输性能评价
        4.1.2 注入速度对注入能力的影响
    4.2 固相颗粒选择性封堵性能评价
        4.2.1 固相颗粒与凝胶体系选择性封堵效果
        4.2.2 温度对复合体系封堵效果的影响
    4.3 固相颗粒堵剂防汽窜注蒸汽驱油效果评价
        4.3.1 固相颗粒与凝胶体系单管驱油封堵效果实验
        4.3.2 固相颗粒与凝胶体系双管驱油封堵效果实验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9)耐温抗盐型聚丙烯酰胺调驱剂的制备及碳点辅助荧光示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引言
    1.2 调驱技术
        1.2.1 调驱技术概述
        1.2.2 调驱剂的分类
        1.2.3 调驱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聚合物微球调驱技术
        1.3.1 聚合物微球调驱剂的特点
        1.3.2 聚合物微球提高采收率的机理
        1.3.3 聚合物微球调驱剂的研究现状
        1.3.4 聚合物微球调驱剂存在的问题
    1.4 聚丙烯酰胺微球调驱剂
        1.4.1 聚丙烯酰胺的聚合方法和机理
        1.4.2 聚丙烯酰胺调驱剂的研究现状
    1.5 碳点荧光示踪
        1.5.1 碳点
        1.5.2 碳点荧光示踪的研究现状
    1.6 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1.6.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2 课题研究的内容
2 抗盐聚丙烯酰胺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抗盐聚丙烯酰胺微球的制备
        2.2.1 P(AM-MBA-AMPS)的制备原理
        2.2.2 P(AM-MBA-AMPS)的制备方法
    2.3 抗盐聚丙烯酰胺微球的测试和表征方法
        2.3.1 P(AM-MBA-AMPS)微球的性质测试和表征
        2.3.2 P(AM-MBA-AMPS)微球的性能测试和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P(AM-MBA-AMPS)的反应条件优化
        2.4.2 P(AM-MBA-AMPS)的结构及形貌分析
        2.4.3 P(AM-MBA-AMPS)的耐温性能
        2.4.4 P(AM-MBA-AMPS)的抗盐性能
        2.4.5 P(AM-MBA-AMPS)的界面活性
    2.5 本章小结
3 耐温抗盐聚丙烯酰胺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实验原料及仪器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2 耐温抗盐聚丙烯酰胺微球的制备
        3.2.1 P(AM-MBA-SSS)的制备原理
        3.2.2 P(AM-MBA-SSS)的制备方法
    3.3 耐温抗盐聚丙烯酰胺微球的测试和表征方法
        3.3.1 P(AM-MBA-SSS)微球的性质测试和表征
        3.3.2 P(AM-MBA-SSS)微球的性能测试和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AM-MBA-SSS)的性质
        3.4.2 P(AM-MBA-SSS)的结构及形貌分析
        3.4.3 P(AM-MBA-SSS)的耐温性能
        3.4.4 P(AM-MBA-SSS)的抗盐性能
        3.4.5 P(AM-MBA-SSS)的界面活性
    3.5 本章小结
4 碳点的制备及其在聚丙烯酰胺微球乳液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及仪器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3 碳点及其复合乳液的制备及表征
        4.3.1 制备方法
        4.3.2 表征方法
        4.3.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聚丙烯酰胺微球的调驱效果研究
    5.0 引言
    5.1 实验原料及仪器
        5.1.1 实验原料
        5.1.2 实验仪器
    5.2 室内模拟岩心流动实验操作流程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10)塔河油田二叠系井壁失稳机理及防塌强抑制钻井液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井壁稳定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外井壁稳定技术研究现状
        1.2.2 国内井壁稳定技术研究现状
    1.3 水基钻井液处理剂研究现状
        1.3.1 降滤失剂
        1.3.2 页岩抑制剂
        1.3.3 堵漏材料
    1.4 水基钻井液体系研究现状
        1.4.1 国外主要水基钻井液体系
        1.4.2 国内水基钻井液体系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主要测试仪器
    2.3 主要测试方法
第3章 玉北区块二叠系地层特征及井壁失稳状况
    3.1 地质环境特征
        3.1.1 地层岩性特征
        3.1.2 地层安全密度窗口
        3.1.3 地层承压能力
        3.1.4 地层坍塌压力
        3.1.5 井壁坍塌周期
    3.2 岩石组构特征分析
    3.3 岩石理化性能分析
        3.3.1 阳离子交换容量
        3.3.2 泥页岩线性膨胀率
        3.3.3 页岩回收率
        3.3.4 比吸水量
    3.4 井壁失稳状况
    3.5 井壁失稳机理分析
        3.5.1 地质方面
        3.5.2 钻井液与泥页岩的相互作用
        3.5.3 工程方面的原因
    3.6 井壁稳定技术对策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性能降滤失剂的合成
    4.1 合成方法
    4.2 合成条件优选
        4.2.1 单体比例优选
        4.2.2 引发剂加量优选
        4.2.3 单体加量优选
        4.2.4 其他反应条件优选
    4.3 降滤失剂表征
        4.3.1 红外光谱表征
        4.3.2 TEM表征
        4.3.3 热重分析表征
        4.3.4 水解度和分子量
    4.4 降滤失剂性能评价
        4.4.1 抗温性能评价
        4.4.2 抗盐性能评价
        4.4.3 抗钙性能评价
        4.4.4 降滤失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氨基页岩抑制剂研究
    5.1 壳聚糖铵盐简介
    5.2 结构表征
        5.2.1 红外光谱表征
        5.2.2 分子量测定
    5.3 抑制性能评价
        5.3.1 泥页岩线性膨胀率
        5.3.2 页岩滚动回收率
        5.3.3 二次滚动回收率
        5.3.4 抑制膨润土造浆性能
    5.4 流变性能评价
    5.5 抑制机理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防塌强抑制钻井液体系的构建
    6.1 钻井液体系优化思路
    6.2 钻井液体系优选
        6.2.1 主要处理剂加量的优选
        6.2.2 其它处理剂加量的优选
    6.3 钻井液体系性能评价
        6.3.1 抗温性能评价
        6.3.2 抑制性能评价
        6.3.3 抗盐性能评价
        6.3.4 抗钙性能评价
        6.3.5 抗污染性能评价
    6.4 随钻堵漏配方优选及评价
        6.4.1 聚合物胶凝堵漏剂PSD加量优选
        6.4.2 超细碳酸钙CSC-100 加量优选
        6.4.3 弹性石墨Rebound加量优选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现场应用情况
    7.1 SHB1-5H井
        7.1.1 工程地质概况
        7.1.2 随钻堵漏技术现场应用
        7.1.3 应用效果
    7.2 YB2井
        7.2.1 工程地质概况
        7.2.2 钻井液处理维护措施
        7.2.3 应用效果
    7.3 YB8井
        7.3.1 工程地质概况
        7.3.2 钻井液处理维护措施
        7.3.3 应用效果
    7.4 YB9井
        7.4.1 工程地质概况
        7.4.2 钻井液处理维护措施
        7.4.3 应用效果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一种耐温抗盐堵剂的组成及性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2017~2021年国内钻井液处理剂研究进展[J]. 王中华. 中外能源, 2022(03)
  • [2]抗温耐盐冻胶体系的构建及性能研究[D]. 巩权峰.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多段塞化学堵水优化设计及软件开发 ——以安塞油田为例[D]. 魏学刚.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4]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堵剂研究进展[J]. 武俊文,刘斌,王海波,张汝生,王彦玲. 应用化工, 2021(04)
  • [5]转向压裂用暂堵剂研究进展与展望[J]. 路智勇.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0(31)
  • [6]大孔道高效深部调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王伟航.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7]互穿网络聚合体堵剂构建与封堵作用机制[D]. 王增宝.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8]汽窜通道耐温封堵体系研制及性能评价[D]. 刘国宝.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9]耐温抗盐型聚丙烯酰胺调驱剂的制备及碳点辅助荧光示踪研究[D]. 刘垚.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10]塔河油田二叠系井壁失稳机理及防塌强抑制钻井液体系研究[D]. 王骁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标签:;  ;  ;  

一种耐温耐盐堵剂的成分及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