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X射线衍射相位分析的多峰匹配强度比法

定量X射线衍射相位分析的多峰匹配强度比法

一、MULTI-PEAK MATCH INTENSITY RATIO METHOD OF QUANTI-TATIVE X-RAY DIFFRACTION PHASE ANALYSIS(论文文献综述)

吕途[1](2021)在《SnTe和Bi2Te3基热电材料的性能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发展与能源需求的矛盾与日俱增,平衡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与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挑战。因此,迫切需要发展可再生能源材料与技术来缓解能源危机问题。在诸多新材料中,热电材料可以直接实现热能与电能之间的相互转换,在功率发电和固态制冷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缓解当下能源危机的最佳候选材料。在高性能热电材料中,窄禁带碲化物占据重要的地位,例如,SnTe和Bi2Te3。SnTe与PbTe具有相同的晶体结构和相似的双能谷价带结构,并且具备无毒和环境友好等特征,被认为是可以替代PbTe的潜在热电材料。但是,SnTe中存在本征Sn空位,导致过高的载流子浓度恶化了 Seebeck系数,同时,又具有较高的晶格热导率,从而使其热电性能相对较低。若想实现功率发电,其性能仍有待进一步提升;而Bi2Te3基热电材料在室温附近具有良好的热电性能,是实现室温温差发电以及固态制冷的首选材料。但目前为止,其在功率发电方面尚未发展完全,进一步优化Bi2Te3基热电材料在300K~500K温度区间的热电性能,对于其在功率发电领域的应用具有现实而长远的意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采用熔融合成结合放电等离子烧结以及高压烧结技术,制备了 SnTe与Bi2Te3基热电材料,并通过设计元素掺杂、第二相复合,同时结合点缺陷工程、纳米结构工程等方法进一步优化其热电性能。具体研究内容以及结论如下:(1)基于异价Sb离子与SnTe中本征Sn空位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协同的电荷平衡补偿掺杂方法,设计了一系列的Sn1-xSb2x/3Te(0 ≤x<0.20)化合物。该化合物中,每3个Sn2+被2个Sb3+以及1个Sn空位所取代。在第一级近似下,该化学组成根据电子计数规则不会贡献净的载流子,并且可以确保当生成第二相Sb2Te3之后不改变主相成分。但实际中,通过作为施主的Sb3+和作为受主的Sn空位之间的补偿作用,实现了载流子浓度的精微调控,使载流子浓度随着Sb掺杂含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从而优化了材料的电输运性能。同时,共存的Sbsn取代以及Sn空位有效地散射载热声子,降低了材料的晶格热导率。最终,Sn1-xSb2x/3Te(x=0.12)样品在873K时获得了最高zT值~1.1。(2)在Sn1-xSb2x/3Te(x=0.10)的成分基础上,研究了 Pb-Sb共掺杂对材料热电性能的影响。由于Pb原子与Sn原子之间存在较大的原子质量差和原子尺寸差,采用Pb取代Sn位引入了质量和应力场波动,加强了点缺陷对声子的散射,进一步降低了材料的晶格热导率。此外,材料的载流子浓度随着Pb掺杂含量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从而提高了材料的Seebeck系数。最终,Pb掺杂含量为18 at%的样品在773K时获得了最高zT值~1.02。(3)研究了稀土元素Sm掺杂对p型(Bi0.2Sb0.8)2(Te0.97Se0.03)3热电性能的影响。结合成分以及微观形貌分析,测量了材料在298K~473K温度区间的电输运和热输运性能。我们发现,Sm掺杂没有明显改变样品的晶体结构对称性,并且在保持Seebeck系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了材料的电导率,进而获得了更高的功率因子。同时,Sm掺杂引入点缺陷散射声子,有效地降低了材料的晶格热导率,使Sm掺杂含量为0.4 at%的样品在423K时获得了最低热导率~0.92Wm-1K-1,并获得了最高zT值~1.22,相比于未掺杂样品提高了近~25%。此外,与通常认为的Sm元素以Sm3+方式取代Bi3+的观点不同,通过XRD衍射分析结合晶格常数的变化表明Sm元素为低于3价掺杂。(4)通过熔融合成结合高压烧结制备了 Gd掺杂(Bi0.2Sb0.8)2(Te0.97Se0.03)3热电材料,并对其退火前和退火后的样品分别进行了热电性能测试。研究发现,采用高压烧结可以制备具有高密度、高结晶度以及多取向纳米级晶粒的Bi2Te3热电材料,并在Bi2Te3晶体中引入了类似于调制结构的缺陷。共存的纳米级晶粒以及调制结构等缺陷有效地散射声子,降低了材料的晶格热导率。同时,通过退火处理实现了对材料内禀点缺陷的调控,优化了材料的载流子浓度,从而提高了 Seebeck系数。此外,通过Gd掺杂进一步提高了材料的电导率,使Gd掺杂含量为0.4 at%的样品在348K时获得了最高zT值~1.1,同时在298K~473K温度区间内获得了平均zT值~0.90。(5)研究了Co掺杂对n型Bi2(Te0.97Se0.03)3热电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Co在基体中存在形式。结果发现,Co在n型Bi2(Te0.97Se0.03)3热电材料中具有较低的溶解度,其最终形成了微米级第二相CoTe2镶嵌在基体中。微米级第二相作为声子散射中心散射长波长声子,再结合少量的Co原子取代引入点缺陷散射短波长声子,有效地抑制了材料的晶格热导率。同时,载流子与Co离子携带的局域磁矩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了态密度有效质量,从而获得了更高的Seebeck系数。最终,Co含量为8 at%的样品在398K时获得了最高zT值~0.77。

焦锋[2](2008)在《工程陶瓷超声辅助固着磨料高效研磨机理及试验研究》文中提出工程陶瓷零件的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越来越被得到重视,不同的精整加工方法被提出和应用。固着磨料高效研磨技术是在离散磨料研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精整加工技术,兼具超精密磨削和传统研磨的特点,较好解决了传统的游离磨料研磨效率低、磨料浪费严重、研磨质量不易控制等缺点,并且克服了传统超精密磨削中对环境和机床依赖性大等不足。同时考虑到超声振动加工方法在加工硬脆材料方面独特的优越性,本文提出了采用固着磨料对工程陶瓷进行超声辅助研磨这一课题,将特种加工与普通超精密加工技术相结合,高效获得工程陶瓷材料高精密超光滑加工表面。本课题在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和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选择常见的Al2O3、ZrO2工程陶瓷和目前陶瓷界研究热点之一的ZTA复相陶瓷作为研究对象,对工程陶瓷的超声辅助固着磨料高效研磨机理及其表面加工质量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和试验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针对工程陶瓷精密外圆类零件的高效精密加工要求,提出超声辅助固着磨料高效研磨技术,并研制出相应的加工装置。采用有限元方法结合振动特性试验对超声研磨装置声学系统振动特性进行分析,获得在发生器频率可调范围内的系统固有频率和振型及研具内外两条金刚石丸片路径的振动幅值分布特性,研究结果为超声辅助固着磨料高效研磨机理及相关试验的研究提供有力的保证。2.通过对圆柱面超声辅助固着磨料研磨磨粒运动特性进行分析,建立了无附加超声、附加轴向、径向和切向超声振动四种模式下的单颗磨粒运动模型。基于压痕断裂力学,结合单点金刚石超声辅助单摆刻划试验,对三种超声辅助方式下的工件材料去除机理进行研究,分析了辅助超声能够增大延性加工范围的原因。基于冲量理论和振动加工理论,对附加超声振动的磨粒受力进行分析,建立了在延性域和脆性域的材料去除率理论模型,并定性讨论了影响工程陶瓷研磨去除率的因素及规律。3.试验研究了研磨参数对材料延性去除与脆性断裂比例的影响规律及研磨过程平均研磨分力比与材料脆延去除特性之间的关系。通过对ZTA陶瓷超声辅助单点金刚石单摆刻划过程的声发射信号进行时频分析,结合划痕CCI图像,获得材料脆延去除特征频率范围。构建工程陶瓷超声辅助研磨材料脆延去除特性在线监测系统,通过小波包分析,建立了基于小波包分解频带能量的材料脆延去除特性在线监测判据。4.从表面形貌、表面粗糙度、表面分形特性、表面残余应力特性以及表面物相结构的变化等五方面,对ZrO2、Al2O3和ZTA三种工程陶瓷材料超声辅助固着磨料研磨表面质量进行研究,获得不同加工方式和参数对研磨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振动的附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表面加工质量。5.结合生产实践要求,基于响应曲面法(RSM)建立了工程陶瓷超声辅助研磨加工材料去除率和表面粗糙度的预测模型;综合处理高效与精密的关系,以最大材料去除率为目标变量,以表面粗糙度为约束变量,同时考虑机床和工件的实际约束条件,建立了超声研磨参数优化数学模型,应用遗传算法(GA)对超声辅助研磨参数进行了寻优并进行了工程实例验证。课题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工程陶瓷超声辅助高效精密加工机理,完善和发展工程陶瓷固着磨料研磨加工新技术,寻求高效精密延性域研磨加工新工艺,进一步推动工程陶瓷的工程实际应用。

缪明才[3](2005)在《老河口油田老451区块储层特征及精细油藏描述》文中提出老河口油田老451区块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孤岛区境内,区域构造上位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埕子口凸起北斜坡腰部,是一个以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二、三段砂岩为储层的构造-岩性油藏。该断块自94年投入开发,起初有两口井(老45、L451)获得工业性油流,但其后(1999年)在与老45、L451相同的地质背景和构造条件且地理位置上紧邻,L451.斜1、L451.2和L451-3井接连打空。表明该断块内的储层及剩余油分布异常复杂。这给断块的进一步勘探开发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 本文运用矿物学、岩石学及沉积学对老451沙二、三段的沉积相进行了精细研究,在此基础上应用层序地层的方法建立了沙二、三段和沙一段-东营组的层序格架。将研究区内的层序格架组成分为五类模式:即陡坡型、缓坡型、高垒型、深洼型、冲积型。研究认为:S1底部砂岩属湖浸期的滨岸滩坝沉积,横向延伸范围广,是本区油气的良好储集体;沙二、三段则为周期性进积的水下冲积扇沉积。储层主要为沙三段上部的粉砂岩和砂砾岩,砂体主要分布在老451井东断裂上升盘;沙二段的砾岩、含砾砂岩及粉砂岩,砂体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区:老斜452井至老451-斜1井一线、东部桩106-14-7井至老451井以及桩106-14-10井一带。 本文对研究区沙二、三段储层的孔隙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沙二、三段储层孔隙主要为溶蚀粒间孔隙、溶蚀粒内孔隙和溶蚀填隙物内孔隙,其次为粒间孔隙。喉道以孔隙缩小型和收缩型为主,孔隙结构主要包括三类:ⅠA类具有高孔隙度、高渗透率和粗喉道的特点;ⅠB类具有较高孔隙度、较高渗透率和粗喉道的特点;ⅡA类孔渗低,喉道中值较前两类低。研究区剩余油主要受沉积微相、储层参数和储层微观特征影响,三者共同作用使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沙二段砂体正韵律顶部和沙三段扇中砂体部位。这些部位应是今后滚动勘探的重点。 研究表明,老451断块共发育10条断裂,对油气具有控制作用的是老451井东1号断裂、老451井南断裂和老45井南断裂。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是砂岩

二、MULTI-PEAK MATCH INTENSITY RATIO METHOD OF QUANTI-TATIVE X-RAY DIFFRACTION PHASE ANALYSI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ULTI-PEAK MATCH INTENSITY RATIO METHOD OF QUANTI-TATIVE X-RAY DIFFRACTION PHASE ANALYSIS(论文提纲范文)

(1)SnTe和Bi2Te3基热电材料的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热电材料概述
    2.1 热电转换效应原理
        2.1.1 塞贝克(Seebeck)效应
        2.1.2 珀尔帖(Peltier)效应
        2.1.3 汤姆逊(Thomson)效应
    2.2 热电效应的应用以及热电器件
        2.2.1 热电制冷器
        2.2.2 温差发电器
        2.2.3 无量纲热电优值
    2.3 热电性能参数
        2.3.1 载流子输运理论及其性能参数
        2.3.2 热输运性能参数
    2.4 热电材料的发展现状以及性能优化基本策略
        2.4.1 热电材料的发展现状
        2.4.2 性能优化策略
    2.5 碲化物热电材料
        2.5.1 SnTe热电材料
        2.5.2 Bi_2Te_3基热电材料
    2.6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3 实验方法与表征
    3.1 实验原料与材料制备仪器
        3.1.1 实验原料
        3.1.2 材料制备仪器
    3.2 材料制备工艺及流程
    3.3 材料的性能测试与表征
        3.3.1 电导率与Seebeck系数测试
        3.3.2 霍尔系数测试
        3.3.3 热导率测试
        3.3.4 密度测试
        3.3.5 物相、成分以及微观形貌分析
4 协同的电荷平衡补偿掺杂优化SnTe热电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的制备
        4.2.2 空位形成能计算
    4.3 分析与讨论
        4.3.1 Sn_1-_xSb_(2x/3)Te样品的相结构与元素分布分析
        4.3.2 Sn_1-_xSb_(2x/)3Te样品的电输运性能分析
        4.3.3 Sn_1-_xSb_(2x/3)Te样品的热输运性能分析以及zT值
    4.4 本章小结
5 Pb-Sb共掺杂SnTe热电材料的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分析与讨论
        5.3.1 相结构与元素分布分析
        5.3.2 Sn_(1-x-y)Sb_(2x/3)Pb_yTe样品的电输运性能分析
        5.3.3 Sn_(1-x-y)Sb_(2x/3)Pb_yTe样品的热输运性能分析及zT值
    5.4 本章小结
6 Sm掺杂p型(Bi_(0.2)Sb_(0.8))_2(Te_(0.97)Se_(0.03))_3材料的热电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3 分析与讨论
        6.3.1 相结构与元素分布分析
        6.3.2 电输运性能分析
        6.3.3 热输运性能分析以及zT值
    6.4 本章小结
7 高压烧结制备Gd掺杂_p型BiSbTe热电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3 分析与讨论
        7.3.1 相结构与元素分布分析
        7.3.2 电输运性能分析
        7.3.3 热输运性能分析以及zT值
    7.4 本章小结
8 Co掺杂n型Bi_2(Te_(0.97)Se_(0.03))_3材料的热电性能研究
    8.1 引言
    8.2 实验部分
    8.3 分析与讨论
        8.3.1 相结构与元素分布分析
        8.3.2 电输运性能分析
        8.3.3 热输运性能分析以及zT值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工程陶瓷超声辅助固着磨料高效研磨机理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中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意义
    1.2 工程陶瓷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3 工程陶瓷精密加工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工程陶瓷加工方法及发展
        1.3.2 工程陶瓷精密加工机理的研究状况
        1.3.3 固着磨料研磨加工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硬脆材料超声辅助加工技术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框架
第二章 超声辅助高效研磨装置的研制及其振动特性
    2.1 超声辅助高效研磨装置的设计原则
    2.2 超声辅助高效研磨装置研制
        2.2.1 声学系统及系列研具研制
        2.2.2 研磨压力微调装置
        2.2.3 研磨丸片的选择
        2.2.4 研磨装置整体结构
    2.3 超声辅助高效研磨装置的振动特性分析
        2.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3.2 声学系统模态分析
        2.3.3 超声激励下研磨丸片的振动特性
    2.4 超声振动声学系统的振动特性试验
        2.4.1 试验条件与方法
        2.4.2 试验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程陶瓷超声辅助高效研磨机理
    3.1 引言
    3.2 圆柱面精密研磨磨粒加工模型
    3.3 圆柱面超声辅助高效研磨磨粒运动特性
        3.3.1 单颗磨粒运动模型
        3.3.2 单颗磨粒运动方程及轨迹仿真
        3.3.3 超声辅助研磨单颗磨粒研磨速度分析
        3.3.4 超声辅助研磨单颗磨粒空切削现象及其临界条件
    3.4 工程陶瓷超声辅助高效研磨材料去除机理
        3.4.1 基于压痕断裂力学的工程陶瓷去除机理
        3.4.2 固着磨料研磨材料去除机理
        3.4.3 辅助超声振动对材料去除机理的影响
    3.5 工程陶瓷超声辅助高效研磨材料去除率特性
        3.5.1 引言
        3.5.2 单颗磨粒材料去除率理论模型
        3.5.3 材料去除率影响因素分析
        3.5.4 工程陶瓷超声辅助高效研磨材料去除率的试验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程陶瓷超声辅助研磨材料脆延去除特性在线监测
    4.1 引言
    4.2 工程陶瓷超声辅助研磨材料脆延去除特性
        4.2.1 工程陶瓷的半延性域材料去除
        4.2.2 研磨参数对材料脆延去除特性的影响
        4.2.3 超声辅助研磨的研磨力及其分力比特性
    4.3 超声辅助单点金刚石单摆刻划过程声发射信号分析
        4.3.1 试验条件与方法
        4.3.2 试验结果分析
    4.4 基于声发射的超声辅助研磨材料去除特性在线监测
        4.4.1 基于声发射信号小波包分解频带能量的材料脆延去除特性判据
        4.4.2 超声辅助研磨材料脆延去除特性在线监测系统的构建及应用实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陶瓷超声辅助研磨表面加工质量的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工程陶瓷超声辅助研磨表面微观形貌特征
        5.2.1 试验条件及试验方法
        5.2.2 试验结果分析
        5.2.3 试验结论
    5.3 工程陶瓷超声辅助研磨表面粗糙度特性的试验研究
        5.3.1 试验条件与方法
        5.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3 试验结论
    5.4 工程陶瓷超声辅助研磨表面微观形貌的分形特性
        5.4.1 工程陶瓷超声辅助研磨表面分形的物理意义
        5.4.2 分形理论
        5.4.3 试验方案
        5.4.4 试验结果分析
        5.4.5 试验结论
    5.5 工程陶瓷超声辅助研磨表面残余应力特性
        5.5.1 试验条件与方法
        5.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5.3 试验结论
    5.6 工程陶瓷超声辅助研磨表面物相结构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程陶瓷超声辅助研磨效果预测及加工参数优化
    6.1 引言
    6.2 基于RSM的超声辅助研磨表面粗糙度和材料去除率预测模型
        6.2.1 试验条件及试验设计
        6.2.2 响应曲面预测模型
        6.2.3 响应曲面分析
    6.3 基于遗传算法(GA)的工程陶瓷超声辅助研磨参数优化
        6.3.1 超声辅助研磨参数优化模型
        6.3.2 超声辅助研磨参数优化结果
    6.4 试验验证及工程应用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和所做的主要工作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相关科研课题
研究成果企业应用证明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3)老河口油田老451区块储层特征及精细油藏描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四、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
第一章 济阳坳陷地质及含油层特征
    第一节 区域地质特征
        一、区域地质概况
        二、渤海湾盆地的形成机制
    第二节 济阳坳陷形成演化及含油地质特征
        一、地质概况
        二、济阳坳陷形成及构造演化
        三、济阳坳陷基本石油地质特征
第二章 老451断块地层及沉积学研究
    第一节 老451断块地质概况
        一、工区地质特征
        二、开发历史
    第二节 地层分布特征
        一、中生界
        二、沙河街组
    第三节 单井相及剖面对比相分析
        一、L46井单井相分析
        二、L451井单井相分析
        三、Z106-10-7~L451~Z106-14-10剖面对比相分析
        四、L46~L35~L1井剖面对比相分析
    第四节 沉积相展布特征
    第五节 沉积体系及沉积模式研究
        一、沙二、三段的水下冲积扇相沉积
        二、沙二、三段中的浅湖一半深湖亚相
        三、沙一段滩相沉积
        四、其它沉积相类型
        五、砂砾岩扇体的沉积规律的认识
第三章 老451断块的构造特征及断层封闭性研究
    第一节 老451断块构造特征
        一、主要断裂特征
        二、断裂形成机制分析
    第二节 断裂封闭性研究
        一、断面承受应力与断层封闭性
        二、断层活动期与油气运移期的配置
        三、断层作用
        四、断层封堵系数与断层的封闭性
        五、断面岩性图分析断裂的封闭性
        六、泥岩沾污因子分析
        七、断层封闭性模糊数学综合评价
第四章 老451块测井资料精细解释的方法及结果
    第一节 工区斜井校正
    第二节 自然电位曲线的校正及混合液电阻率的求取
        一、地层分层的方法
        二、自然电位曲线的校正方法
        三、应用校正后自然电位曲线计算混合液电阻率
    第三节 泥质含量及孔隙度计算
        一、计算泥质含量
        二、孔隙度计算
    第四节 粒度中值解释方程
    第五节 饱和度计算
        一、计算束缚水饱和度
        二、计算含水饱和度
    第六节 渗透率计算
        一、计算绝对渗透率
        二、油水相对渗透率的计算
        三、油水有效渗透率的计算
    第七节 测井解释结果
第五章 老451断块构造样式、沉积类型及砂体表征
    第一节 构造样式研究
        一、构造类型特征
        二、断裂活动强度、级次对盆地层序体规模及成因单元模式的控制
        三、断裂活动方式控制层序体分布的几何形态
        四、沉积物供应、湖平面变化对层序发育的影响
    第二节 沉积类型研究
        一、地震相研究
        二、典型沉积相分析
        三、沙二、三段沉积环境研究
    第三节 砂体表征
        一、基本研究方法
        二、砂体的标定方法
        三、砂体的识别方法
        四、研究层段砂体表征
    第四节 砂体含油气性预测
        一、产油层波形振幅分析方法
        二、复赛谱分析算法
        三、基于储层地质模式多参数预测砂体含油气性
第六章 老451断块储层特征、油气成藏规律及剩余油研究
    第一节 老451断块内储层微观特征
        一、储层的孔隙类型
        二、储层的孔隙结构
        三、成岩作用对储层储集性质的影响
    第二节 成藏规律研究
        一、油源分析
        二、储盖条件
        三、油气运移和聚集
    第三节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研究
        一、沉积微相控制剩余油形成和分布
        二、储层参数对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的控制
        三、储层微观特征对剩余油富集的影响
        四、有利区带预测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获得科研成果奖励情况
图版

四、MULTI-PEAK MATCH INTENSITY RATIO METHOD OF QUANTI-TATIVE X-RAY DIFFRACTION PHASE ANALYSIS(论文参考文献)

  • [1]SnTe和Bi2Te3基热电材料的性能优化研究[D]. 吕途.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2]工程陶瓷超声辅助固着磨料高效研磨机理及试验研究[D]. 焦锋.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8)
  • [3]老河口油田老451区块储层特征及精细油藏描述[D]. 缪明才.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5(08)

标签:;  ;  ;  ;  

定量X射线衍射相位分析的多峰匹配强度比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