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中档路由技术进展

下一代中档路由技术进展

一、新一代中端路由技术的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陈雷雨[1](2021)在《异构多维光网络无缝通信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光传输网络经过多年的发展,各种传输技术在不断地涌现。受制于产业化与商用进程,虽然技术不在断地进步,但是基础设施的更新很难跟上技术更新步伐。到目前为止,虽然更加灵活的组网形式和更高传输效率的空分复用技术已在实验室取得大幅进展,但是我们的骨干网络还是以传统的频分复用传输网络为主。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技术的迭代和基础设施的更新,传统的传输技术会逐步被新型的传输技术所替代,但是这是需要一个转变和过渡的过程的。在这过渡过程中,我们实际使用的光传输网络必然是由多种网络技术架构组成的异构网络。在如今的光传输网中,我们已经拓展出了时间,频域和空间域等多种维度的复用技术以此来应对庞大的传输压力。但是,异构和多维的网络局面也给光网络的资源利用和管理造成了僵化和复杂的问题。因此,研究异构多维光网络的无缝通信方案,对解决异构的网络局面下端到端通信调度复杂和传统方案不兼容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不同技术架构的网络中,其资源形式,约束条件并不相同,为了摆脱异构网络中多种网络技术造成的资源调度复杂的局面,光网络虚拟化技术被广泛地研究。网络虚拟化技术能够有效地屏蔽部分异构网络中复杂的物理实现机制。其将实体网络中的资源进行抽象化处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施调度管理,提高网络的灵活性。本文通过使用光网络虚拟化技术,研究了异构多维光网络中的端到端无缝通信问题。该研究以网络虚拟化关键技术作为基础,研究了异构多维光网络资源模型与传输特性的建模问题、异构多维光网络虚拟化映射问题和异构多维光网络的路由与资源分配问题,并提出了基于虚拟化的异构多维光网络端到端的无缝通信方案、并发式的异构多维光网络资源分配方案和实现了一个支持异构多维网络的仿真平台系统。面对WDM、EON和SDM-EON三种技术混合组网后网络的复杂的资源约束,本文为实现端到端无缝通信设计了全新的通信方案。该方案首先建立了一个虚拟化的数学模型,然后依据这个数学模型分别提出了节点的虚拟化方案和链路的虚拟化方案。该方案不但能够灵活地汇聚资源,而且能通过串扰关联组的方式屏蔽由空分复用造成的部分串扰问题。同时本文还研究了异构多维光网络中端到端通信过程中的资源分配问题。基于本文提出的虚拟化方案,将异构多维光网络的资源分配问题转化为了在虚拟网络中的资源分配问题,提出了通过并发的方案改善目前常见RSA算法的性能。对于并发所要考虑的安全性问题、活跃性问题和性能问题,本文总结了并发式网络模型的特点,并以此提出了通过划分网络平面的方式实现了并发式的资源分配算法。由仿真可知,该算法能够继承与其搭配的RSA算法的特性,并且在原来算法的性能上依据线程的数量成倍提升运算效率。在符合多线程环境中,该算法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运算资源,成倍缩短系统的响应时间和提高系统的吞吐量。最后本文还设计并实现了一个支持异构多维光网络的仿真平台。该仿真平台相对于目前的仿真平台有着几个特点,分别是支持异构化网络,支持大数据可视化,支持高精度地图和支持跨平台。平台设计了全新的仿真平台架构并使用了跨平台的设计思路,支持目前主流的三大操作系统。通过模块化的设计方式将仿真程序和拓扑构建分离,使得平台有着良好的可移植性。

闫大伟[2](2019)在《空间信息网络结构优化设计与拓扑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间信息网络是构建未来全球数据通信业务的基础性平台,是天、空、地一体化的集成网络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广域无缝的信息网络服务,在国防安全、航空航天、应急救援、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传统的信息网络相比,空间信息网络采用多星共轨、空地协同的网络架构来提升网络的传输、覆盖以及稳定性等能力。由于网络中节点种类多样、数量众多、功能各异,空间信息网络结构非常复杂,大大增加了网络体系结构设计的难度;另一方面,构成空间信息网络的各节点都处于高速运行的状态,节点的动态变化导致整个网络拓扑结构也会随之快速变化,为空间信息网络的拓扑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针对以上难题和挑战,论文着眼于未来空间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具体围绕网络结构优化设计和拓扑控制展开深入研究,取得的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针对空间信息网络空间段网络的优化部署问题,提出一种保障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 S)和网络稳定性的低轨(Low Earth Orbit,LEO)卫星宽带网络星座优化设计方法。在宽带应用场景下,首先,建立LEO卫星网络的Qo S指标体系;并根据网络中相邻轨道卫星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关系,定义了LEO卫星网络的稳定性因子。然后,为实现一个具有高稳定以及最优效费比的LEO卫星宽带网络,建立了卫星网络部署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并且将Qo S指标作为优化模型的约束条件。最后,针对该非凸、非线性、不连续的优化模型,提出一种改进的非支配排序算法(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ogrithm,NSGA-Ⅱ),该算法能够对包含约束条件的多目标优化模型进行高效求解。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LEO卫星宽带网络星座设计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空间信息网络中LEO卫星网络的优化部署问题。针对空间信息网络底层拓扑的高动态性以及间歇连通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改善网络传输效率的拓扑控制方法。首先,根据空间信息网络中节点和链路的可预测性,建立了空间信息网络的空时图模型,该模型能够获取时变网络空间维和时间维的全部拓扑信息。其次,利用边介数中心性定义了空时图中的有效路径,有效路径可以绕过具有较高介数的边,防止某条边因过载而导致网络拥塞。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有效路径的空间信息网络拓扑控制策略,该策略能够在最小化网络能耗代价的同时提高网络效率。与已有的动态网络拓扑控制方法相比,基于有效路径的拓扑控制策略生成的稀疏拓扑具有更高的网络效率,并且能够显着降低网络的能耗代价。针对空间信息网络空时跨度大、拓扑动态变化导致网络端到端时延增加的问题,提出了满足时延约束的拓扑控制方法。首先,建立空间信息网络的进化图模型,利用进化图模型的可达性来描述网络的时间连通性;将网络某一时刻起满足时延约束的时间连通区间定义为该时刻的传递闭包。其次,提出满足时延约束的最小代价拓扑控制算法,该算法利用递归的方式搜寻每个传递闭包中具有最小代价的路径,合并全部最小代价路径最终生成新的网络拓扑。最后,提出满足时延约束的高效费比拓扑控制算法,该算法能够在网络的每个传递闭包中构建支撑图,可确保生成网络具有一定的支撑性。实验结果表明:两种算法在满足时延约束条件下,既能够保持网络的时间连通性,同时也能够显着降低网络的能耗代价。针对实际部署的空间信息网络存在大量有损链路,导致网络数据传输可靠性降低的问题,提出了满足可靠性要求的拓扑控制方法。首先,建立了有损链路空间信息网络的概率进化图模型,模型中有向边的连接概率表示该边所连接两个节点之间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其次,提出了满足时延约束的最可靠路径拓扑控制算法。该算法利用递归的方式搜寻网络中每个传递闭包任意节点之间的最可靠的路径。最后,提出了满足可靠性约束的最小代价拓扑控制算法。该算法利用容斥原则构建每个传递闭包任意节点之间满足可靠性门限且最小代价路径。实验结果表明:两种算法都能够以较低的能耗在稀疏化的网络中实现数据的可靠性传输。

姜楠[3](2019)在《通用自治信令协议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应用领域愈加广泛,人为管理维护大型ISP网络和企业网络变得愈加困难,网络管理的复杂性和冗余性正成为业界和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传统网络中引入自治化是解决网络管理、运营、扩展和业务部署等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自治网络通过自我管理实现最优决策,减轻人工管理网络的操作负担,从而降低网络管理的复杂度。与传统网络相比,自治网络需要通过发现、协商和同步等方式管理多种复杂的参数类型。因此,自治网络设备之间有着特殊的信令需求。2014年互联网任务工程组成立了自治网络集成模型方法工作组,该工作组旨在提出通用的自治网络模型。本文以该自治网络模型为基础,聚焦于解决自治网络中的信令需求问题。首先,本文详细阐述和分析了自治网络及通用自治信令协议(Generic Autonomic Signaling Protocol,GRASP)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主要介绍了自治网络的架构、网络特点和应用场景。同时,阐述了实现GRASP协议所需关键技术。其次,深入研究了GRASP协议的相关原理和工作流程,包括GRASP协议的组成模块、消息类型以及各大模块的交互流程。并通过研究和实际测试发现GRASP协议在发现过程和协商过程中存在多条消息控制开销冗余以及相应过程收敛速度较慢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高效快速的通用自治信令方案,该方案包含高效合并多参数的发现机制和基于发现过程的集中协商机制。同时,详细阐述了该方案的具体操作流程。然后,详细阐述了GRASP协议的注册模块、发现模块、协商模块、同步模块和洪泛模块的功能,研究了各个模块的工作流程,设计了具体实现方案。同时,在Linux操作系统下使用C语言分别对现有GRASP协议和提出的新机制进行开发实现。搭建测试平台,对GRASP协议软件各模块的功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各模块运行正常,满足预期设计需求。在此基础上完成了GRASP协议软件的性能测试。通过对比分析,新机制能够有效地降低发现过程和协商过程的控制开销,并加快收敛速度。最后,总结全文。分析了自治网络和GRASP协议的发展前景。并根据自身的研究及开发经历,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杨文祺[4](2019)在《基于IKE的IPSec技术在软件定义切片网络中的安全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其实现的服务种类及业务复杂度也随之增加,复杂多变的网络状态成了扼制通信网络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而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络切片技术的提出,为重新划分通信网络格局开辟了新的思路,各大通信网络公司都纷纷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进行新领域的研究。而与此同时,当下已经较为成熟的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架构的数据层与控制层分离的理念以及SDN交换机强大的包处理能力都处处体现了与该技术的相融之处。即便如此,切片网络中的通信安全依然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本文利用SDN架构控制功能与转发功能分离的特性与对网络可编程的能力,以及对切片网络的易划分和可操作性的优势,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密钥交换(Internet Key Exchange,IKE)的互联网安全(Internet Protocol Security,IPSec)技术的软件定义切片网络安全通信的系统架构。该系统架构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哈希加密验证技术改进当下IPSec加密机制,并辅以IKE协商机制,提高了系统的可操作性和稳定性。该项技术的改进,旨在保障发送方发送的敏感信息数据包能安全准确的到达接收方,避免传输过程中的数据截获或欺诈数据包的入侵,全方位保证了安全通道的通信安全。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有:(1)引入了IPSec加密与IKE协商机制。IPSec加密的机制需要人工选择解析协议或者验证字段,操作繁琐且易出错,一旦选择了加密方式则短时间内不会做出新的更改,这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风险的,给攻击者很大的破解缓冲时间,而IKE的优势在于是动态的自主随机选择库中的解析协议或者验证字段,建立起安全联盟,且配置全部依赖于程序自主运作,基本上解放了开发人员;(2)设计并实现了一种路由生成算法。该功能主要是基于带宽利用率的动态选路算法,利用SDN控制器时刻掌握着整个网络拓扑状态,能更好地应对实时环境中的网络链路情况,既可以保证时延,又可以保证链路负载均衡;(3)实现随机数哈希加密认证。单纯依赖于IKE协商建立起来的IPSec加密体系,依然有被在有限时间内攻破的可能性,为此我们添加了动态改变的随机数哈希加密认证技术。在间隔时间内依据随机字符串哈希加密之后镶嵌在控制器下发的验证流表中,大大增强了通信通道的安全性。最后,本文对基于IKE的IPSec技术在软件定义切片网络安全通信体系架构进行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分析可以证明该系统架构设计的有效性,且拥有更高的安全性、易部署性。

姜一鸣[5](2018)在《命名数据网络中基于标签交换的QoS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兴服务模式的普及与应用,互联网显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其在扩展性、安全性、移动性以及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弊端。以克服IP网络的局限性为设计目标的信息中心网络(Information-Centric Networking,ICN)应运而生,命名数据网络(Named Data Networking,NDN)是其中最受关注的代表。NDN作为一种新型的未来网络架构,必然要能够满足未来网络中多样化的业务在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方面不同的需求。因此,如何提升NDN网络的差异化服务能力,成为了目前NDN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课题受重庆市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研究专项重点项目“基于名字标签交换的未来互联网高速数据转发机制研究”(项目编号:cstc2015jcyjBX0009)支持,展开了对NDN网络中QoS机制的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针对于NDN网络对端到端业务支持性不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标签交换的双模式转发模型。该模型将NDN网络内的业务划分为了内容分发类业务和端到端业务两种类型,并为不同类型的业务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转发方式。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地节省内容缓存的空间,同时平均减少约37%的端到端业务响应时间。2.本文提出了名字加权轮询调度算法(Name Weighted Round Robin,NWRR)来为NDN网络中的内容分发类业务提供差异化服务。该算法能够使用在NDN网络的区分服务模型中,通过对兴趣包和数据包进行“组合调度”来为不同优先级的业务提供相对公平的差异化服务。同时该算法还可以消除由于各队列中平均分组长度不同对算法公平性造成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为内容分发类业务中各等级的业务提供与其优先级相匹配的服务,并且能够按照初始设定的权值对网络资源进行分配。3.本文提出了DiffServ-over-NLS模型为NDN网络中的端到端业务提供差异化服务,并且提出了一种能够使用在该模型中的基于业务优先级的名字标签交换路径(Name Label Switching Path,NLSP)建立方案。该方案能够始终沿最优路径为高优先级业务建立NLSP,并且对高优先级业务的建立请求优先响应。经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案能够在网络资源紧缺时,优先保证高优先级业务的服务质量,对不同优先级的业务能够提供区分化的服务,且该方案具有平衡网络流量负载的作用。

叶云东[6](2017)在《SDN网络中端到端QoS控制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网络应用与服务不断涌现,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网络的结构变得日益复杂,时至今日,传统网络已经过于臃肿,新型技术难以快速的在传统网络中部署与应用。基于这种现状,SDN架构被提出。SDN架构具有数据与控制平面分离、集中式控制以及开放可编程的特点。该架构已经成为当前计算机网络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端到端的QoS控制一直是一个难题,在SDN架构之中,集中式的控制,使得对网络全局状态的监控更易于实现,并且数据平面与控制平面的分离,使得传统网络中位于网络设备中的复杂的端到端QoS控制逻辑能够被移至独立于数据平面的控制平面中,此处的数据平面即网络设备,而控制平面即SDN控制器。以这种方式,网络中的转发设备将专注于数据包的转发,而不需要将资源用于控制逻辑的处理上。此外,将控制逻辑移动至控制平面,使得更复杂的控制算法实现成为一种可能。本文研究的背景为SDN网络,使用OpenFlow协议完成控制器与交换机的通信,选择Ryu控制器作为控制平面的核心。本文首先介绍了 SDN架构以及QoS的研究现状,接着以SDN网络作为前提,设计了端到端的QoS控制算法。随后,以该控制机制为基础,利用Ryu控制器设计并实现了一个能够达到基于每一条流的粒度的端到端QoS控制系统。在本文最后,使用Mininet作为仿真环境,对该系统进行测试,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端到端QoS控制机制的正确性及有效性。本文的设计的端到端QoS控制机制主要为以下几点:(1)利用OpenFlow协议对网络性能参数进行采集,对流服务状态进行监控,从而为QoS控制系统进行决策提供了依据,使SDN架构针对QoS问题能够真正发挥其集中式控制的特点。(2)设计并实现了基于遗传算法的QoS路由算法,利用遗传算法能够快速找到一条可行路径的特点,在路径切换时,以牺牲一部分解的质量而加快算法收敛得方式,尽量节省QoS控制的时间。(3)根据OpenFlow流表优先级的工作机制,设计了基于OpenFlow协议的路径切换算法,并对老路径流表项处理的问题设计了解决的方案。

李旭鹏[7](2012)在《基于QoS的移动Ad Hoc网络多径路由协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Ad Hoc网络是不依赖于已有的网络基础设施而临时组建的一种具有多跳性的无线移动通信网络。这种网络可以在环境比较恶劣的条件下快速部署,可以广泛应用于军事、救灾、会议和紧急通信等许多场合。在移动Ad Hoc网络中,由于其节点能量的有限和网络拓扑结构的频繁变化,很多路由协议已不能满足当前用户对QoS的需求。为了降低能耗和保障网络中的链路质量,本文在AOMDV协议的基础上,实现了一种可以保障链路质量的节能QoS路由协议(Ensuring the Link-quality of Energy-saving QoS routing protocolbased on AOMDV——ELEQoS-AOMDV)。该协议在RREQ分组中加入了一个延时函数域,网络中节点要经过生成的延时时间才能转发RREQ分组,以实现一定拥塞控制的功能。目的节点收到RREQ分组时,把节点中的能量信息和分组队列缓存长度信息综合起来,加权形成一个新的综合代价函数和门限函数作为选路的标准,并利用缓存和定时技术,建立起多条路径。当网络中的路径断裂时,断裂处路由的前一节点利用其路由表中的下两跳表项进行本地修复,来减少整个网络中路由重建的次数。仿真结果表明,与AOMDV协议和MRNLM协议相比,改进的路由协议不仅延长了网络中的网络生存期,还降低端到端时延,提高了网络吞吐量。

魏永涛[8](2011)在《CABO网络体系结构中流量分配与预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为了克服现有Internet的缺陷并改善其性能,新的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和网络服务不断出现。作为一项基于网络虚拟化技术的全新的网络体系结构,CABO(Concurrent Architectures are Better Than One)的提出带来了许多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其中虚拟网络内部流量分配和链路流量预测问题的研究对于CABO体系结构基础理论与支撑技术和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系统地分析了网络流量预测和流量分配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和研究现状,发现现有的网络流量分配机制和预测技术存在以下问题:(a)以拥塞控制为主的流量控制方案属于对局部问题进行事后解决的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网络拥塞的原因;(b)以多协议标签交换为主的流量工程方案限于其设计思想,存在着若干难以跨域、跨协议协调的问题,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c)单一业务流量特性有待研究,现有的网络流量预测算法被用于流量分配时,预测精度有待提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结合CABO体系结构的特点深入地研究了流量分配与预测算法,关于带宽敏感业务网络,提出了基于指定路由的流量分配路由算法,采用路由算法解决流量分配问题,结合流量均衡的分配目标对流量分配问题的约束集进行改进,使其分配策略更加灵活;关于混合业务网络,设计了结合流量预测和流量分配路由机制的流量分配机制,利用多业务流量的预测结果,优化了流量分配路由算法的输入集和约束集,利用指定路由实现了混合业务网络中的部分流量分配;针对网络中单一业务流量的多尺度复杂特性,采用结合小波变换的组合预测方法对HTTP历史流量进行分解、预测和重构,得到最终预测值,提高了预测精度。本文主要创新点如下:第一,针对带宽敏感业务网络中的流量分配问题,提出了基于指定路由的流量分配路由算法。鉴于传统流量分配方法的局限性,本文利用CABO体系结构的虚拟网内部路由协议可定制这个重要特征,从路由协议的原始设计上考虑流量分配问题:为带宽敏感业务网络设计了定制的指定路由机制,可以实现流量在网络链路上的指定传输和多路径路由,从而可以利用多路径路由技术将原本必须分配在同一条链路上的流量进行分解,使用指定的多路径传输。而在流量可分割传输的条件下,可以将流量分配问题抽象为多商品流问题,从而在多项式时间内可求解。结合负载均衡、收益最大的优化目标,将原来的多商品流问题的约束集进行改进,使之具备可调整的代价参数,使流量分配策略更加灵活。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基于指定路由的流量分配路由算法较传统路由算法获得的链路利用率更高、网络性能(丢包率、延迟)更好,并可接受更多的业务请求接入。第二,针对混合业务网络中难以实时获取流量精确分配所需的网络链路状态信息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结合混合业务流量预测的流量分配方案。流量分割分配算法需要准确获知当前网络拓扑状态,而在混合业务网络中无法准确获取网络实时状态信息。通过采集链路流量信息并对将来值进行预测,利用链路流量的预测结果,可以对流量分割分配算法求解时的网络拓扑状态进行估算,估算值用于对流量分配路由算法的输入集和约束集进行优化,求解结果用于指导指定路由业务的流量分配,从而使得无法准确获知当前网络拓扑状态的混合业务网络仍可实现部分流量的优化配置。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不使用流量分配的算法相比,运行结合混合业务流量预测的流量分配算法的网络中链路利用率更高,平均时延更低,说明其在混合业务网络中的适用性强。第三,针对链路流量在以不同时间尺度分析时呈现不同特性给流量精确预测带来的困难,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快速小波变换和SARIMA(Season 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组合模型的多分辨分析预测算法,首先采用小波变换的方法对链路历史流量进行分解,将多时间尺度的流量信号分解成单一时间尺度的流量信号的叠加,以分别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流量系数相关结构,然后根据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流量系数时间序列的统计特性,分别进行建模用于预测。最后使用小波算法对各序列的预测值进行重构,得到原始流量的预测结果。仿真结果表明,结合小波变换的组合模型预测方法比文献中的同类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

陈发君[9](2011)在《无线网状网络的多路径路由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无线网状网络(WMN)是下一代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它在部署成本、网络覆盖、访问带宽等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路由协议是WMN技术的核心部分。因为WMN具有诸如无线多跳传输、节点间网状互连、少量网关连接外部网络、分布式部署和配置、节点准静止以及采用较高级的无线物理设备等独特属性,所以针对其它多跳无线网络设计的路由协议在WMN中传输性能不高。因此,有必要针对WMN特点设计WMN路由协议,技术方案包括使用多路径路由技术、在路由中使用跨层设计和在路由中使用网络编码等。针对现有WMN路由协议存在的吞吐量较低、传输延迟较大、负载均衡能力较弱以及网络资源利用率较低等一系列问题,研究了新的WMN单速率单信道多路径路由协议,提出了基于探测的在线任意路径路由(POAR)协议和期望在线任意路径传输时间(EOATT)路由度量。通过把WMN路由问题映射为“随机可恢复加拿大旅行者问题”(SRCTP),借鉴SRCTP的优化解决方案,POAR协议能够有效应对因链路不确定性而引发的局部路径失效问题,同时POAR协议使用集中式的转发节点选择机制,有效降低了转发决策开销。在基于NS-2的定制仿真实验中,POAR协议相比半确定性路由协议,有效降低了端到端传输延迟,同时提高了数据包转发成功率。在NS-3仿真平台上,使用现有RTS/CTS探测工具对比POAR协议、HWMP协议以及EXOR协议的性能,其中EXOR协议是WMN上多路径路由协议的最新进展。对比结果表明POAR协议不但提高了有效传输吞吐量,而且降低了接收端延迟波动。针对现有WMN多速率路由协议存在的速率选择与实时信道状况不匹配、传输吞吐量较低的问题,研究了新的WMN多速率多路径路由协议,提出了基于探测的在线多速率任意路径路由(POMrAR)协议和期望在线多速率任意路径传输时间(EOMrATT)路由度量。通过把多速率WMN的路由问题映射为“停规则问题”,POMrAR协议根据“停理论”中的“最优停规则”,选择数据包的最优转发时机,实现了多速率WMN中端到端传输延迟的最优化。而且,当多速率WMN退化为双状态WMN时,POMrAR协议将自动退化为POAR协议。在基于NS-2的定制仿真实验中,POMrAR协议相比多速率半确定性路由协议,降低了端到端的传输延迟,同时显着提高了数据包转发成功率。针对现有WMN多信道路由协议存在的信道多样性和网络连通不能兼顾、网关负载不均衡以及传输吞吐量不高等问题,研究了新的WMN多信道多路径路由协议,提出了基于探测的在线多信道任意路径路由(POMcAR)协议和期望在线多信道任意路径传输时间(EOMcATT)路由度量。POMcAR协议以多路径POAR协议为基础,通过两阶段信道分配算法,更好的兼顾了信道多样性和网络连通性,提高了多网关WMN的网络吞吐量。在NS-3仿真实验中,在“网络组件”内部路由路径上,POMcAR协议的传输吞吐量与ROMA协议类似,远远高于共信道协议的传输吞吐量,在跨越“网络组件”边界的路由路径上,POMcAR协议相比共信道协议和ROMA协议,显着提高了传输吞吐量。此外,POMcAR的路由协议采用了POAR多路径路由协议,相比单路径路由协议提高了传输吞吐量。针对现有WMN路由协议中应用网络编码存在解码延迟较大、接收端延迟波动明显、不支持数据包权重等问题,研究了新的网络编码模式,在部分网络编码(PNC)的基础上提出了加权部分网络编码(WPNC)及其增强算法,并讨论了在多路径路由协议中使用WPNC的一般方法。WPNC使用上三角系数矩阵代替全方阵系数矩阵编码原始数据包,不但继承了传统网络编码模式的优点,能够简化多路径上数据包调度,通过编码产生冗余提高无线链路的传输可靠性,而且具备了部分解码能力,能够有效降低解码延迟和延迟波动。此外,WPNC还支持基于数据包权重的编码、解码以及数据替换操作。通过获取增强和智能供给两种简单高效的增强算法,WPNC达到了接近100%的解码率。MATLAB数值仿真实验验证了WPNC理论分析结论的正确性。

梁伟[10](2011)在《认知网络的接入选择与拥塞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从2005年的IEEE DySPAN学术会议上第一个认知网络概念提出以来,人们以极高的热情展开了对认知网络的研究。然而目前对认知网络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认知网络体系的初步框架尚在研究探讨之中。本文尝试对认知网络的无线接入选择和拥塞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在认知网络框架构想之下,本文首先研究了无线接入选择问题。提出了基于模糊逻辑的认知信息处理架构,在跨层感知和网络感知两者上都能够实现认知过程,也可以利用各种网络设备上存储的认知信息来实现全网网络的认知功能。此外,提出了一个基于模糊逻辑决策的网络接入选择机制,这种机制允许每个用户选择能够满足QoS需求的最佳接入点。论文对认知网络拥塞控制中的相关技术进行了探讨,指出了认知网络拥塞控制研究中的主要问题,为研究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对认知网络拥塞控制传输协议进行了建模和分析,阐述了一种基于时延的端到端拥塞控制算法,称为CNFAST TCP。其特点是通过指数加权的ARMA模型来设计平滑RTT函数,达到平滑估计往返时延的目的,以消除吞吐量和排队队列在往返时延波动时产生的动荡。最后,借助控制理论中稳定裕度的概念研究了网络参数对于系统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明确的拥塞控制算法性能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对所提出的算法进行了包括公平和稳定特性在内的多角度理论分析,系统地分析了CNFAST TCP的综合性能。

二、新一代中端路由技术的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一代中端路由技术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异构多维光网络无缝通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1.1 光网络技术发展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弹性光网络研究进展
        1.2.2 空分复用弹性光网络研究进展
        1.2.3 网络虚拟化技术研究进展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成
第二章 异构多维光网络虚拟化方案
    2.1 异构多维光网络特点与约束条件
        2.1.1 波分复用光网络
        2.1.2 弹性光网络
        2.1.3 空分复用弹性光网络
        2.1.4 异构多维光网络约束条件
    2.2 基于虚拟化实现的端到端服务
        2.2.1 网络虚拟化技术特点
        2.2.2 网络虚拟化架构模型
        2.2.3 基于虚拟化的异构网络端到端通信机制
    2.3 屏蔽网络异构特性的异构多维光网络虚拟化方案
        2.3.1 虚拟网络映射问题建模
        2.3.2 异构网络虚拟化方案
        2.3.3 串扰关联组
    2.4 异构多维光网络虚拟化过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异构多维光网络资源分配方案
    3.1 基于虚拟化的资源分配
        3.1.1 频谱分配问题
        3.1.2 频谱分配方式
        3.1.3 并发式的频谱分配算法
    3.2 并发式的网络模型
        3.2.1 线程的优势
        3.2.2 线程带来的风险
        3.2.3 并发式的网络模型特点
    3.3 虚拟化平面划分方案
        3.3.1 虚拟资源隔离
        3.3.2 波长资源的平面划分方案
        3.3.3 并发式资源分配算法
    3.4 仿真方案与结果分析
        3.4.1 仿真方案
        3.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异构多维光网络虚拟化仿真平台
    4.1 仿真平台介绍
        4.1.1 项目管理
        4.1.2 拓扑视图
        4.1.3 网络搭建
        4.1.4 业务仿真
    4.2 平台架构
    4.3 系统内核
        4.3.1 资源管理
        4.3.2 资源分配
    4.4 系统可视化
        4.4.1 Web管道
        4.4.2 分步渲染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论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空间信息网络结构优化设计与拓扑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空间信息网络的发展概述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2.3 发展趋势和挑战
    1.3 空间信息网络的星座设计
        1.3.1 几何解析法
        1.3.2 现代优化设计方法
    1.4 空间信息网络的拓扑控制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空间信息网络卫星星座多目标优化设计
    2.1 引言
    2.2 LEO卫星宽带网络模型
        2.2.1 星座构型
        2.2.2 用户下行链路
        2.2.3 模型假设
    2.3 卫星网络Qo S指标和稳定性
        2.3.1 Qo S指标体系
        2.3.2 LEO卫星网络稳定性模型
    2.4 LEO卫星星座优化设计模型
        2.4.1 优化变量
        2.4.2 优化模型
    2.5 优化算法
        2.5.1 包含非可行解排序的改进型NSGA-Ⅱ
        2.5.2 算法测试
    2.6 仿真结果与对比分析
        2.6.1 主要优化变量分析
        2.6.2 仿真结果分析
        2.6.3 优化结果对比分析
    2.7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基于有效路径的空间信息网络拓扑控制
    3.1 引言
    3.2 网络模型
        3.2.1 空时图模型
        3.2.2 链路模型
    3.3 空间信息网络的拓扑控制问题
        3.3.1 有效路径
        3.3.2 问题描述
    3.4 拓扑控制策略
        3.4.1 基于有效路径的拓扑控制策略
        3.4.2 TCSEP的性能分析
    3.5 仿真实验
        3.5.1 β参数分析
        3.5.2 性能指标及仿真参数设置
        3.5.3 随机动态网络
        3.5.4 不准确预测的动态网络
        3.5.5 虚拟空间探测网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满足时延约束的空间信息网络拓扑控制
    4.1 引言
    4.2 网络模型
        4.2.1 进化图模型
        4.2.2 能量模型
    4.3 满足时延约束的拓扑控制问题
        4.3.1 问题描述
        4.3.2 算法设计
        4.3.3 仿真实验
    4.4 能量高效的拓扑控制问题
        4.4.1 问题描述
        4.4.2 算法设计
        4.4.3 仿真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有损链路的空间信息网络拓扑控制
    5.1 引言
    5.2 网络模型
        5.2.1 概率进化图模型
        5.2.2 有损链路网络拓扑的可靠性
        5.2.3 能量模型
    5.3 单播可靠的拓扑控制问题
        5.3.1 问题描述
        5.3.2 算法设计
        5.3.3 仿真实验
    5.4 广播可靠的拓扑控制问题
        5.4.1 问题描述
        5.4.2 算法设计
        5.4.3 仿真实验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定理3.1 的证明

(3)通用自治信令协议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自治网络的研究现状
        1.2.2 信令协议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第2章 自治网络及相关技术概述
    2.1 自治网络概述
        2.1.1 自治网络架构
        2.1.2 自治网络的特点
        2.1.3 自治网络的应用场景
    2.2 通用自治信令协议实现技术
        2.2.1 TCP/UDP协议概述
        2.2.2 IPv6 协议概述
        2.2.3 CBOR编码概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通用自治信令协议及其改进
    3.1 通用自治信令协议原理
        3.1.1 通用自治信令协议相关概念
        3.1.2 消息类型和功能
        3.1.3 通用自治信令协议工作原理
    3.2 问题描述
    3.3 一种高效合并多参数的发现机制
        3.3.1 高效合并多参数的发现机制原理
        3.3.2 高效合并多参数的发现机制的操作流程
    3.4 一种基于发现过程的集中协商机制
        3.4.1 基于发现过程的集中协商机制原理
        3.4.2 基于发现过程的集中协商机制操作流程
    3.5 高效快速的通用自治信令方案操作流程
    3.6 算法理论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通用自治信令协议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架构
    4.2 系统开发平台
    4.3 消息类型与消息格式及其实现
    4.4 注册模块设计与实现
        4.4.1 注册模块设计概要
        4.4.2 注册模块实现
    4.5 发现模块设计与实现
        4.5.1 发现模块设计概要
        4.5.2 发现模块实现
    4.6 协商模块设计与实现
        4.6.1 协商模块设计概要
        4.6.2 协商模块实现
    4.7 同步模块设计与实现
        4.7.1 同步模块设计概要
        4.7.2 同步模块实现
    4.8 洪泛模块设计与实现
        4.8.1 洪泛模块设计概要
        4.8.2 洪泛模块实现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通用自治信令协议系统测试
    5.1 测试环境搭建
    5.2 功能测试
        5.2.1 注册模块测试
        5.2.2 发现模块测试
        5.2.3 协商模块测试
        5.2.4 同步模块测试
        5.2.5 洪泛模块测试
    5.3 性能测试与分析
        5.3.1 端到端往返时延测试与分析
        5.3.2 发现过程性能测试与分析
        5.3.3 协商过程性能测试与分析
        5.3.4 同步过程性能测试与分析
        5.3.5 洪泛过程性能测试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及未来工作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4)基于IKE的IPSec技术在软件定义切片网络中的安全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选题与全文结构
2 相关理论介绍
    2.1 IPSec协议相关理论介绍
    2.2 IKE协议相关理论介绍
    2.3 本章小结
3 关键问题分析与阐述
    3.1 问题分析
    3.2 方案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系统模块设计与方案实现
    4.1 系统架构
    4.2 系统的核心模块设计实现
    4.3 系统整体改进及实施步骤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系统开发环境
    5.2 网络拓扑仿真
    5.3 功能测试
    5.4 性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命名数据网络中基于标签交换的QoS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NDN研究现状
        1.2.2 NDN网络中QoS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技术综述
    2.1 NDN网络概述
        2.1.1 NDN的体系架构
        2.1.2 NDN的节点结构
        2.1.3 NDN的转发机制
    2.2 IP QoS综述
        2.2.1 QoS性能指标
        2.2.2 QoS的实现机制
        2.2.3 队列调度机制
    2.3 NDN网络中的区分服务模型
    2.4 仿真工具概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NDN网络中基于标签交换的双模式转发模型
    3.1 端到端业务的支持性问题
    3.2 名字标签交换机制
    3.3 基于标签交换的双模式转发模型
        3.3.1 业务类型的划分
        3.3.2 基于标签交换的双模式转发模型
        3.3.3 节点结构及转发过程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NDN网络中内容分发类业务的QoS机制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基于加权轮询的NDN网络调度算法
        4.2.1 算法思想
        4.2.2 NWRR算法
        4.2.3 算法性能分析
    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NDN网络中端到端业务的QoS机制研究
    5.1 DiffServ-over-NLS模型
        5.1.1 模型的组成架构
        5.1.2 模型的工作流程
    5.2 基于业务优先级的NLSP建立方案
    5.3 仿真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6)SDN网络中端到端QoS控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背景知识概述
    2.1 SDN架构与OpenFlow
        2.1.1 SDN架构
        2.1.2 OpenFlow
        2.1.3 Ryu控制器
        2.1.4 Open vSwitch
        2.1.5 Mininet
    2.2 QoS概述
        2.2.1 QoS指标
        2.2.2 QoS服务模型及技术
    2.3 SDN架构与端到端QoS控制机制
        2.3.1 OpenFlow协议对于QoS的支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端到端QoS控制算法设计
    3.1 网络测量
        3.1.1 网络拓扑结构获取
        3.1.2 带宽使用情况与丢包率
        3.1.3 时延
    3.2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约束QoS路由
        3.2.1 数学模型
        3.2.2 算法设计
        3.2.3 关键处理
        3.2.4 实验
    3.3 QoS控制机制
        3.3.1 重路由
        3.3.2 路径切换算法
        3.3.3 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端到端QoS控制系统设计
    4.1 系统架构设计
    4.2 消息事件处理模块
        4.2.1 拓扑结构及设备信息管理
        4.2.2 消息处理
        4.2.3 事件处理
    4.3 网络监控模块
        4.3.1 网络性能测量
        4.3.2 流服务质量监控
    4.4 QoS路由模块
    4.5 QoS控制模块
        4.5.1 流管理
        4.5.2 端到端QoS控制
    4.6 REST API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测试环境介绍
    5.2 网络测量测试
        5.2.1 网络性能测量
        5.2.2 流监控
    5.3 端到端QoS控制测试
        5.3.1 QoS保障测试
        5.3.2 QoS控制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基于QoS的移动Ad Hoc网络多径路由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移动 Ad Hoc 网络研究背景
    1.2 移动 Ad Hoc 网络路由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移动 Ad Hoc 网络的体系结构和 QoS 保障
    2.1 移动 Ad Hoc 网络基本的体系结构和协议栈
        2.1.1 移动 Ad hoc 网络的节点结构[1]
        2.1.2 移动 Ad hoc 网络的拓扑结构
    2.2 移动 Ad Hoc 网络的协议栈
    2.3 移动 Ad Hoc 网络的 QoS 保障
        2.3.1 移动 Ad Hoc 网络中 QoS 的服务模型
        2.3.2 移动 Ad Hoc 网络中 QoS 路由度量参数
        2.3.3 QoS 路由协议的关键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移动 Ad Hoc 网络中比较典型的路由协议
    3.1 移动 Ad Hoc 网络中的路由协议概述
        3.1.1 路由协议设计的目标
        3.1.2 移动 Ad Hoc 网络路由协议的分类
        3.1.3 表驱动路由协议和按需路由协议
        3.1.4 平面结构路由协议和分层结构路由协议
    3.2 移动 Ad Hoc 网络中的典型路由协议
        3.2.1 DSDV 路由协议
        3.2.2 DSR 协议
        3.2.3 AODV 协议
    3.3 移动 Ad Hoc 网络中的多径路由协议
        3.3.1 多径路由的分类
        3.3.2 多径路由的优点
        3.3.3 AOMDV 协议
    3.4 移动 Ad Hoc 网络中典型的 QoS 路由算法
        3.4.1 PARO 协议
        3.4.2 MRNLM 协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 AOMDV 的保障链路质量的节能 QoS 路由协议
    4.1 路由协议中的分组缓存队列
    4.2 ELEQoS-AOMDV 协议
        4.2.1 RREQ 分组转发时加入延时函数
        4.2.2 目的节点处的代价函数
        4.2.3 路由修复机制的改进
        4.2.4 ELEQoS-AOMDV 协议的综合描述
        4.2.5 ELEQoS-AOMDV 协议的部分数据结构
        4.2.6 ELEQoS-AOMDV 协议的路由查找过程
    4.3 ELEQoS-AOMDV 协议的仿真与分析
        4.3.1 ELEQoS-AOMDV 协议仿真时参数的设置
        4.3.2 ELEQoS-AOMDV 协议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未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8)CABO网络体系结构中流量分配与预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流量分配与流量预测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2章 网络流量分配技术与预测模型
    2.1 网络流量分配技术
        2.1.1 TCP/IP拥塞控制
        2.1.2 基于MPLS的流量工程
    2.2 流量预测模型
        2.2.1 泊松(Poisson)模型
        2.2.2 马尔可夫(Markov)模型
        2.2.3 自回归(AR,Autoregressive)模型
        2.2.4 自相似(Self-Similar)模型
    2.4 小结
第3章 面向带宽敏感业务网络的流量分割分配机制
    3.1 引言
    3.2 路由指定机制
        3.2.1 现有的路由指定机制
        3.2.2 多路径源路由机制设计
    3.3 基于多路径源路由和改进多商品流问题的流量分配机制
        3.3.1 多商品流问题定义
        3.3.2 多商品流问题解法
        3.3.3 多商品流问题解法时间复杂度分析
        3.3.4 基于多路径源路由和改进多商品流问题的流量分配机制
    3.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面向混合业务网络的流量预测分配机制
    4.1 引言
    4.2 基于流量预测的流量分割分配机制
        4.2.1 基于流量预测的流量分配网络机制设计
        4.2.2 基于SARIMA的网络流量预测
        4.2.3 网络状态未来值估算及路由计算
    4.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小波变换的网络流量组合预测算法
    5.1 引言
    5.2 基于小波的流量分解与重构
        5.2.1 网络流量自相似性分析
        5.2.2 网络流量的小波分解
        5.2.3 网络流量的小波重构
    5.3 基于小波变换的网络流量组合预测算法
    5.4 预测计算过程
    5.5 预测结果分析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无线网状网络的多路径路由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无线网状网络路由技术的需求
        1.1.1 无线网状网络技术的特点
        1.1.2 路由技术的需求分析
    1.2 无线网状网络路由技术的发展现状
        1.2.1 无线网状网络的演化
        1.2.2 路由技术的最新进展
        1.2.3 国际标准和开源项目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成果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工作
    2.1 无线网状网络的路由技术
        2.1.1 单路径路由
        2.1.2 传统多路径路由
        2.1.3 机会路由
    2.2 基于跨层设计的无线网状网络路由技术
        2.2.1 多速率多路径路由
        2.2.2 多信道多路径路由
    2.3 基于网络编码的无线网状网络路由技术
        2.3.1 网络编码与单路径路由结合
        2.3.2 网络编码与多路径路由结合
        2.3.3 部分网络编码理论及其应用
第三章 无线网状网络的单速率单信道多路径路由协议
    3.1 引言
    3.2 问题分析与建模
        3.2.1 无线网状网络的传输模型
        3.2.2 随机路由示例
    3.3 基于探测的在线任意路径路由协议
        3.3.1 基本思想
        3.3.2 协议概述
        3.3.3 协议操作
        3.3.4 路由度量
    3.4 性能分析
        3.4.1 理论分析
        3.4.2 实验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线网状网络的多速率多路径路由协议
    4.1 引言
    4.2 问题分析与建模
    4.3 基于探测的在线多速率任意路径路由协议
        4.3.1 基本思想
        4.3.2 协议概述
        4.3.3 协议操作
        4.3.4 路由度量
    4.4 性能分析
        4.4.1 理论分析
        4.4.2 实验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线网状网络的多信道多路径路由协议
    5.1 引言
    5.2 问题分析与建模
        5.2.1 多网关双天线无线网状网络
        5.2.2 联合信道分配和路由协议的客观约束
    5.3 基于探测的在线多信道任意路径路由协议
        5.3.1 基本思想
        5.3.2 协议概述
        5.3.3 路由度量
        5.3.4 两阶段信道分配算法
        5.3.5 稳态协议操作
    5.4 实验结果及性能分析
        5.4.1 网关天线负载感知
        5.4.2 平衡信道多样性和网络连通性
        5.4.3 多路径路由对比单路径路由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加权部分网络编码技术
    6.1 引言
    6.2 问题分析与建模
    6.3 加权部分网络编码
        6.3.1 基本思想
        6.3.2 加权部分网络编码的定义
        6.3.3 基于权重的数据替换算法
        6.3.4 加权部分网络编码的解码性能
        6.3.5 加权部分网络编码的增强算法
        6.3.6 基于加权部分网络编码的多路径路由协议操作
    6.4 性能分析
        6.4.1 理论对比分析
        6.4.2 数值实验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缩略词汇表

(10)认知网络的接入选择与拥塞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认知网络的产生背景
        1.1.2 国内外认知网络研究现状
        1.1.3 认知网络的研究意义
    1.2 认知网络的主要研究内容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认知网络设计与分析
    2.1 认知网络的一个简单例子
    2.2 认知环
    2.3 互联网体系结构的多维可扩展性问题
    2.4 认知网络系统架构
        2.4.1 需求目标认知化处理
        2.4.2 认知过程
        2.4.3 软件自适应网络
    2.5 认知网络的知识模块结构设计
    2.6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采用模糊决策的认知网络接入选择机制
    3.1 认知网络接入选择概述
        3.1.1 网络接入选择研究的必要性
        3.1.2 网络接入选择研究现状
        3.1.3 无线网络接入选择问题
        3.1.4 模糊逻辑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状况
        3.1.5 认知网络的接入选择的例子
    3.2 模糊逻辑知识概述
    3.3 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
        3.3.1 模糊多属性决策模型的建立
        3.3.2 多属性决策
        3.3.3 权重的确定
        3.3.4 模糊多属性决策算法
        3.3.5 TOPSIS 的模糊多属性决策算法
    3.4 模糊决策的认知网络接入选择
        3.4.1 网络认知单元对网络状态的感知学习
        3.4.2 认知信息的模糊数学表述处理
        3.4.3 认知处理过程
    3.5 案例研究:以 WLAN 和 UMTS 进行文件传输和 VoIP
    3.6 基于模糊选择的一种认知网络接入选择的实现方案
        3.6.1 对无线系统多种无线技术支持的模块结构
        3.6.2 在 MIRACLE 架构中实现认知网络接入选择方案
        3.6.3 其他的网络接入选择决策方案
    3.7 仿真性能评估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认知网络传输的拥塞控制设计
    4.1 认知网络传输的拥塞控制概述
    4.2 认知网络传输系统拥塞控制研究方向
        4.2.1 基于时延的思路
        4.2.2 FAST TCP 的局限
    4.3 认知网络拥塞控制协议 CNFAST TCP 的设计
        4.3.1 ARMA 模型介绍
        4.3.2 CNFAST TCP 的平滑估计函数设计
    4.4 CNFAST TCP 的协议架构
        4.4.1 CNFAST TCP 协议的结构
        4.4.2 平滑估计的处理过程
    4.5 NS2 仿真实现
    4.6 NS2 仿真分析
        4.6.1 NS2 的多条数据源流共享链路情况仿真分析
        4.6.2 NS2 的低缓存的情况仿真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认知网络的队列调度公平性比较
    5.1 拥塞控制的评价标准
    5.2 认知网络的队列调度公平性比较网络模型的建立
        5.2.1 Drop-Tail 调度情况
        5.2.2 RED 调度情况
    5.3 仿真分析比较
        5.3.1 Drop-Tail 调度情况
        5.3.2 RED 调度情况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认知网络拥塞控制的稳定性分析
    6.1 拥塞控制的稳定性分析的必要性
    6.2 认知网络拥塞控制流量模型
    6.3 建立负反馈系统
    6.4 稳定性分析
        6.4.1 N=1 一个 CNFAST 流在瓶颈链路上传输的情况
        6.4.2 N=2 两个 CNFAST 流在瓶颈链路上传输的情况
        6.4.3 N=3 三个 FAST 流在瓶颈链路上传输的情况
        6.4.4 无数个 CNFAST 流在瓶颈链路上传输的情况
        6.4.5 多条 CNFAST TCP 数据流仿真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缩略语词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新一代中端路由技术的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异构多维光网络无缝通信问题研究[D]. 陈雷雨.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空间信息网络结构优化设计与拓扑控制方法研究[D]. 闫大伟.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3]通用自治信令协议研究与实现[D]. 姜楠. 重庆邮电大学, 2019(01)
  • [4]基于IKE的IPSec技术在软件定义切片网络中的安全应用[D]. 杨文祺.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5]命名数据网络中基于标签交换的QoS机制研究[D]. 姜一鸣. 重庆邮电大学, 2018(01)
  • [6]SDN网络中端到端QoS控制机制的研究[D]. 叶云东. 东南大学, 2017(04)
  • [7]基于QoS的移动Ad Hoc网络多径路由协议研究[D]. 李旭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3)
  • [8]CABO网络体系结构中流量分配与预测技术研究[D]. 魏永涛. 东北大学, 2011(07)
  • [9]无线网状网络的多路径路由技术研究[D]. 陈发君.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07)
  • [10]认知网络的接入选择与拥塞控制研究[D]. 梁伟. 南京邮电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下一代中档路由技术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