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泾600MW汽轮机热工性能试验分析

吴泾600MW汽轮机热工性能试验分析

一、吴泾600MW汽轮机热力性能试验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熊念[1](2021)在《蒸汽引射器数值模拟与结构优化》文中研究说明余热利用是提高热电联产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城市清洁低碳供热的重要途径。目前常用的多种余热回收利用方式中,高背压余热供热方式受到广泛关注及应用,其通过适当抬高汽轮机运行背压直接回收利用乏汽余热,大大降低机组的冷源损失,节能减排效果显着。但高背压供热系统受热网参数影响大,供回水温度高时,会出现乏汽利用率降低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耦合蒸汽引射器的高背压余热梯级供热系统,该系统由“高背压乏汽-蒸汽引射乏汽-抽汽”三级加热热网循环水,其中蒸汽引射器利用抽汽引射乏汽,提升乏汽能量品位,回收余热用于供热,提高乏汽利用率,进一步降低供热系统能耗。首先,针对高背压余热梯级供热系统,应用EBSILON软件搭建供热机组热力系统模型并进行变工况模拟,计算得到供热系统的热力性能参数,分析高背压余热供热系统热力性能。其次,为提高高背压供热机组乏汽利用率,提出耦合蒸汽引射器的梯级供热系统,并对蒸汽引射器进行设计及优化:(1)结合基于气体动力学函数法的蒸汽引射器设计计算模型和供热机组热力性能,提出以系统乏汽利用率最大为目标的蒸汽引射器边界条件确定方法,并初步设计蒸汽引射器的结构参数;(2)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蒸汽引射器各结构进行单参数分析,发现在设计工况时,等截面混合腔直径、喷嘴出口与混合腔入口距离、混合腔入口倾角均存在一个最佳值使引射器运行性能达到最好,而等截面混合室长腔则几乎无影响;(3)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正交实验分析,并根据正交实验结果对蒸汽引射器进行结构优化,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引射系数达到0.9444,增幅达18.6%。最后,对比分析耦合蒸汽引射器后高背压供热系统热力学性能并进行系统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设计工况下,耦合引射器供热系统乏汽利用率可达到100%,相对于高背压供热系统,供热能力增加30.72MW,发电标准煤耗降低8.63 g/(kW·h)。分析高背压机组背压变化对系统热经济性的影响,背压为34~54 kPa时,耦合引射器供热系统的乏汽利用率相比高背压供热系统提升8.7%~35.7%,大幅提高系统最大供热能力。分析供热负荷和发电负荷变化对系统热经济性的影响,发现除供热初末期可直接利用乏汽进行供热外,耦合引射器供热系统对机组电热负荷变化适应好,乏汽利用率提高。综合整个供热季热经济性分析,耦合引射器供热系统供热季平均发电标准煤耗比高背压供热系统降低8.12g/(kW·h),年节约标煤1.56万吨,节能减排效果显着。

黄文慧[2](2021)在《基于风机群流场组织的电站直接空冷系统性能优化》文中认为传统电厂冷端系统对水资源的大量需求制约了缺水地区的电力发展,为此电站空冷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直接空冷技术以节水能力突出、系统简单、调节灵活等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大量的应用。直接空冷系统利用大型轴流风机采取强制通风的方式与汽轮机排汽进行换热,环境气象条件极易影响轴流风机群的空气动力学特性,进而影响空冷系统的冷却性能。通过设计优化和运行调整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直接空冷系统的流动传热性能。对直接空冷电站而言,安装空气导流装置和优化风机群的运行具有投入小、见效快的优点,工程应用价值显着。本文以机械通风直接空冷电站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揭示了环境风作用下空气流场的分布特性,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环境风场引导方案以及风机群调控方法,以改善冷却空气的流动状况,提高电站冷端系统的运行性能。环境风会造成风机入口空气温度的升高以及流量的减小,因此直接空冷系统通常采用安装在空冷平台下部的导流板引导风机入口处冷却空气的流动,以抑制环境风的不利影响。本文首先研究了单层布置方式的平面及弧形导流装置,随后提出了三种横向双层布置的环境空气引导装置,分析了不同环境风条件下直接空冷系统流动传热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导流板的主要作用是降低了迎风侧空冷单元入口处的空气温度、提高了风机入口压力,从而增加了冷却空气流量,提高了空冷单元的冷却能力,且随着环境风速的提高,冷却空气流量的增加和机组背压的下降更加明显。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弧形导流板以及外层倾斜、内层垂直布置的双层导流板均能有效改善外部空气的流场,为直接空冷系统空气导流装置的开发提供了参考。针对环境风导致的风机群低效运行难题,本文针对不同的环境风条件提出了轴流风机群分区调节方案,以更大程度地发挥风机群的潜能。在保持风机群总功耗不变的前提下,提高迎风区域风机的转速可以有效降低风机入口冷却空气温度,而下游风机的转速变化对入口风温影响不大。一般而言,增加迎风侧风机转速有利于提高冷却空气流量,有效降低机组背压,且不同环境风条件下应采取不同的风机群分区运行方式。环境气象条件的变化和风机群转速的调整对直接空冷系统的性能产生明显影响。有风情况下风机群转速的降低会导致风机入口风温的显着上升,且出口处气流的偏转更加严重。机组背压随风机群转速的降低、环境温度与风速的升高而升高。且温度和风速越高、风机群转速越低,背压上升得越快。风机转速的上升可以使机组背压下降,但同时增加了风机功耗,因此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存在最优的风机群运行转速。通过将直接空冷系统和机组热力循环系统耦合,发现环境温度较低时,风机群转速的变化对机组标准煤耗率的影响不大,而当环境温度或风速较高时,风机群在最高转速下运行可有效降低耗煤率。在较低风速和环境温度下,适当降低风机群转速有利于机组的经济运行。在以往的研究中,直接空冷系统翅片管束多采用散热器模型(Radiatormodel)来计算环境空气与蒸汽之间的换热,无法考虑蒸汽温度的变化。为了使蒸汽侧的流动换热更接近真实状况,本文采用了换热器模型(Heatexchangermodel),利用UDF方法考虑蒸汽的状态变化,提出了两种使空气流量分布更加均匀的风机群调节方案,得到了不同环境风条件下的空气温度场、流场以及风机群功耗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无风情况下,调节风机转速可以降低冷却空气的需求量,从而减少风机群的功耗;当存在环境风时,采用风机群调节方案还能降低风机的入口空气温度,且在大风速下的效果更加明显。可见,通过调节风机的运行模式使空气流场更均匀,可以提高空冷凝汽器的冷却性能,改善直接空冷机组的运行能效。

麻国倩[3](2020)在《基于EBSILON二次再热百万机组机炉耦合建模仿真及热经济性研究》文中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最主要的发电方式仍会是火力发电。随着国家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各行各业的节能减排的要求力度不断加大,火电机组节能改造也迫在眉睫。二次再热和余热利用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火电机组的效率,而二次再热火电机组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再热气温的调节控制成为了研究重点之一,且对二次再热百万机组采用余热利用进行仿真建模和热经济性对比分析也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将二次再热百万的机组作为研究对象,在Ebsilon仿真软件的平台上,对未采用余热利用的切除旁路系统、采用余热利用的基准系统和优化系统三个系统建立锅炉系统和汽轮机系统机炉耦合的详细模型,且做变工况分析,模型验证结果最大误差在4%左右。对二次再热机组的再热汽温的控制调节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中机组主要采用烟气再循环进行调温,在中间温度不控制的前提下,以基准系统为例,不同负荷下烟气再循环率随着中间点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且中间点温度变化对低负荷的烟气再循环率影响大;在中间点温度控制的前提下,以三个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负荷、过量空气系数、煤质、给水温度四个因素对烟气再循环率的影响。切除旁路系统和优化系统的烟气再循环率随负荷的升高逐渐降低,基准系统低负荷随负荷升高烟气再循环率降低;烟气再循环率和过量空气系数呈反比关系,过量空气系数变化时,切除旁路系统再循环率变化在0.07左右,对其影响最大;高水分的煤质烟气再循环率较低,低挥发分、高灰分煤种比高挥发分、低灰分煤种对再热蒸汽温度的变化影响大;给水温度和烟气再循环率呈正比关系。对三个系统做出了负荷、磨煤机入口风温、烟气旁路中间点温度三个因素改变时的热经济性对比分析:随着负荷的升高,三个系统的发电煤耗率均降低,优化系统节煤量增长幅度较大,100%负荷时相比于切除旁路系统,节煤量达到了5.464g/kWh,优化系统的热经济性最好;基准系统和优化系统煤耗率随着磨煤机入口风温升高都增加,热经济性降低。相比于基准系统,磨煤机入口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节煤量越高,优化系统的系统热经济性好。磨煤机入口风温225℃时,相比于基准系统节煤2.942g/kWh;对于基准系统和优化系统,煤耗率随旁路中间点温度的升高不断增加,系统热经济性也降低,温度变化120℃时,基准系统多耗煤3.09g/kWh,优化系统多耗煤4.83g/kWh,旁路中间点温度的变化对于优化系统影响较大。利用热一次风温的热量加热给水,构成优化改造系统,对优化系统和优化改造系统在负荷、烟气冷却器分配比例变工况下进行热经济性参数对比分析,优化改造系统的煤耗率更低,热经济性能较高。100%负荷时,对比优化系统,优化改造系统最大节煤量达到1.14g/kWh;烟气冷却器分配比例对于系统经济性几乎没有影响。

徐帅[4](2020)在《基于ASME标准的火电机组热力试验性能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汽轮机热力性能参数是衡量机组运行水平的主要指标,性能参数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发电厂和热力系统的经济性。汽轮机热力性能试验是准确评估汽轮机运行特性的重要方法,通过热力性能试验进行现场测试获取汽轮机的热力性能数据,在汽轮机性能的评价和鉴定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汽轮机热力性能试验基本原理和具体试验过程,选取国产某300MW机组的热力性能试验为例,基于ASME汽轮机试验标准对汽轮机热力试验数据进行详细地计算分析,得到了全部的汽轮机性能试验结果并介绍了一个完整的汽轮机热力试验性能计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基于电站模拟仿真软件Ebsilon对热力试验计算流程进行建模,开发热力试验性能分析系统,基于热力试验的规则设计热力试验机组模型的迭代方法,实现了热力性能数据与热力模型的耦合关联。主要完成了几方面的工作:根据试验规程和标准,说明了热力试验测点布置原则,结合汽轮机原则性热力系统图提出机组全面性试验测点清单;介绍了机组热力性能试验计算的基本原理,分为试验结果的计算和对试验结果的修正;以国产某300MW机组的热力性能试验为例,结合机组实际的运行状态,对汽轮机热力试验数据进行详细地计算分析并说明其中所用到的计算方法;基于热力试验的计算规则设计机组模型的迭代方法,开发了汽轮机热力试验计算的Ebsilon程序,并用计算程序对案例机组的热力性能指标进行计算,展示了其良好的适应性和精确性。

吉朝阳[5](2020)在《基于低温省煤器的锅炉余热回收节能改造方法与应用》文中提出大型燃煤锅炉实际运行中,由于受热面积灰、结渣,燃用煤种成分变化(如水分、灰分增加),运行人员操作不当等各种原因,导致锅炉排烟温度高于设计值10-20℃,锅炉排烟余热损失在燃煤机组热损失占比达75%以上。对锅炉烟气余热进行回收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机组的热经济性,而且还可以降低煤耗率。全国燃煤锅炉占比大,烟气余热具有巨大的利用空间和节能潜力,故对燃煤锅炉烟气余热节能降耗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在详细分析了锅炉烟气余热利用的节能潜力分析和节能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某电厂600MW超临界燃煤机组为研究对象,对机组运行特性和运行参数进行深入调研与分析之后,发现机组烟气余热资源有巨大的利用空间,通过对多种烟气余热利用方式的对比,在锅炉尾部烟道加装低温省煤器系统从而利用烟气余热加热凝结水和提高空预器进口风温是烟气余热利用最为高效的应用方式。结合该机组尾部受热面的具体布置,对低温省煤器系统进行全面设计,提高了锅炉尾部受热面的传热效果,为进一步研究燃煤锅炉烟气余热利用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位于高烟温区的暖风系统烟冷器,与布置在送风机出口至空预器入口段二次风道中的空气加热器及循环泵组成闭式循环,将空预器入口二次风温提高至50℃,凝结水流经低温省煤器后,与低温烟气热交换作用后,将温度提高至104℃。由于在空预器至电除尘器之间的四个水平烟道内烟气余热得到了有效利用,排烟温度由140℃降低到90℃,不仅可以有效降低锅炉的排烟温度,在600MW负荷情况下机组煤耗率同比降低1.71g/kW·h,在降低燃煤电站煤耗率和提高机组经济性上有着显着的作用。

闫敏[6](2019)在《燃煤烟气中潜热的回收及利用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燃煤电站作为煤炭和水资源的消耗大户,在实现电能生产目标的同时承担着节能减排的任务。经过湿法脱硫后的饱和湿烟气(约50-55℃)含有数量巨大的水蒸气和潜热,水蒸气和潜热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由煤中的水分蒸发和氢燃烧生成的水蒸气及其携带的汽化潜热,另一部分是烟气在湿法脱硫塔内从脱硫浆液吸收的水蒸气和由低品位烟气显热转换的潜热。烟气中生成的水蒸气携带的汽化潜热没有被回收利用,导致基于高位发热值的锅炉热效率大大降低,烟气从湿法脱硫塔内的脱硫浆液吸收的水蒸气约占湿法脱硫水耗的80%,成为湿法脱硫技术最大的耗水点,且饱和湿烟气中携带的少量脱硫剂和脱硫石膏等颗粒物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基于湿法脱硫系统回收饱和湿烟气中的水蒸汽和潜热,并合理利用潜热,对于提高燃煤机组的热效率、降低湿法脱硫系统的水耗、消除“白色烟羽”等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燃煤电站湿法脱硫后的饱和湿烟气为研究对象,以回收及合理高效利用烟气中潜热为研究目标,对烟气中潜热回收过程及计入潜热的烟气回热循环系统展开详细的热力学理论分析,提出了以闪蒸闪凝-热泵为技术核心的烟气中潜热回收方法,并研究了烟气中潜热经热泵提质后分别应用于热力系统内部和热力系统外部的热利用途径。绘制了烟气湿温图(d-t图),解释了烟气绝热增湿过程和烟气降温冷凝过程在烟气d-t图上的烟气热力状态变化,明确了烟气中潜热和水蒸汽的组成,计算了烟气中潜热和水的回收潜力。基于以低位发热值和以高位发热值为基准的锅炉效率的不同,分析了计入潜热的烟气回热效益。选取4种典型煤种,详细分析了煤种(主要是原烟气含水率)对绝热饱和温度、露点温度、烟气中潜热回收潜力及计入潜热的烟气回热效益的影响,结果发现:原烟气含水率越高,烟气中潜热的回收潜力越大,且烟气中潜热回收对烟气回热效益的影响越大。高水分褐煤燃烧后的烟气具有最大的潜热和水回收潜力,对于300MW燃煤机组,当烟气温度由绝热饱和温度降低至30℃时,理论潜热回收量达77.09MW,理论冷凝水回收量达115.6t/h,其中,原烟气中潜热和由烟气显热转换的潜热分别为62.65MW和14.44MW。潜热回收后,基于高位发热值的锅炉热效率由83.9%升高至95.2%。相比于脱硫浆液,烟气冷凝水的提取量较小,考虑采用浆液闪蒸的方式制取低温浆液和分离干净冷凝水,为了使低能级潜热得以利用,结合热泵技术提出了以闪蒸闪凝-热泵为核心的烟气中潜热和水回收方法,包括单级闪蒸闪凝-热泵系统和两级闪蒸闪凝-热泵系统。搭建了单级浆液闪蒸闪凝的中试系统,实验研究了浆液闪蒸程度随过热度的变化情况并测试了冷凝水的水质成分,验证了通过浆液闪蒸闪凝制取低温浆液和回收干净冷凝水的可行性,为烟气中潜热回收提供了新方法。为了尽可能提高闪凝-热泵的整体热力性能,对两级闪凝-热泵的热输出侧与外界冷却水侧的连接方式进行研究,以单效吸收式闪凝-热泵为例建立了单级闪凝-热泵系统、两级串联闪凝-热泵系统和两级并联闪凝-热泵系统的热力性能计算模型,编制了热力性能计算程序并进行计算,由结果可得:当通过闪蒸制取35℃的低温浆液时,在相同的外界冷却水温度及相同的驱动热源下,两级串联闪凝-热泵系统的热力性能系数COP最高,可达1.65,其次为两级并联闪凝-热泵系统,最小的为单级闪凝-热泵系统,其COP分别为1.59和1.55。最后分析了两级串联闪蒸闪凝-热泵系统回收的烟气中潜热用于供热系统的经济效益,根据2.4小节中300MW机组的潜热回收量,高水分褐煤的年净收益最高为2065.9万元,低水分无烟煤的年净收益只有571.2万元,但静态投资回收期差别不大,回收期约39个月。除供热方式外,对于烟气中潜热的有效热利用途径,本文分别从热力系统内部和热力系统外部的潜热利用进行研究:基于现有锅炉烟气-空气换热系统仍存在进一步优化空间的考虑,在常规低温省煤器系统和优化低温省煤器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烟气中潜热的热泵提质送风回热系统,实现了低能级潜热和锅炉尾部较高能级烟气余热的置换,较高能级烟气余热加热较高温度凝结水,排挤5#低加抽汽。以某1000MW燃煤机组为例对所提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能分析、(?)分析和技术经济性分析:分别利用等效(?)降法计算、EBSILON软件模拟的方法进行能分析发现:相比参考机组,烟气中潜热的热泵提质送风回热系统可增加净输出功率11.39 MW,提高机组净效率0.59个百分点,节省标煤耗3.36 g/(kW·h),比优化的低温省煤器系统的机组净效率增加0.16个百分点,进一步降低标煤耗0.98g/(kW·h);利用图像(?)(EUD)分析法进行(?)分析发现:烟气中潜热的热泵提质送风回热系统的锅炉尾部换热(?)损失为25.29 MW,比优化低温省煤器系统的(?)损失低3.03MW,具有更完善的热力性能;利用净现值(NPV)分析法进行技术经济性分析发现:烟气中潜热的热泵提质送风回热系统的机组年节煤净收益为1540.6万元,比优化低温省煤器系统的机组年节煤净收益高419.7万元,在30年生命周期内的NPV为13664万元。结合空气预热器旁路烟道对烟气中潜热的热泵提质送风回热系统进行了系统优化,利用烟气中潜热置换出更高能级的烟气余热,更高能级烟气余热加热给水,排挤1#、2#、3#高加抽汽,其机组净效率较参考机组净效率提高0.89个百分点,标煤耗降低5.24 g/(kW·h),锅炉尾部换热(?)损失为17.9 MW,年节煤净收益为2440.2万元,在30年生命周期内的NPV为22716万元。针对燃低阶煤机组的排烟(?)值大、锅炉热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烟气中潜热的热泵提质送粉回热系统,以低温干燥的方式实现了低能级烟气中潜热和炉膛内高能级燃烧热的置换,高能级燃烧热产生更多蒸汽。建立了烟气中潜热的热泵提质送粉回热系统的热力学模型,并以某600MW燃褐煤机组为例对所提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能分析、(?)分析和技术经济性分析,结果发现:采用烟气中潜热的热泵提质送粉回热系统后,机组净效率可由参考机组的42.25%提高到43.61%,比采用常规蒸汽干燥系统的机组净效率高0.3个百分点;燃烧干燥后煤粉的锅炉(?)损失由47.1%降至44.4%,回收部分烟气中潜热后,锅炉(?)损失进一步降至44.08%;机组的年供电净收益为2985.4万元,比常规蒸汽旋转式干燥系统的机组净收益高597.2万元,在30年生命周期内的NPV为26441万元。除上述两种烟气中潜热在热力系统内部的热利用方式外,还可通过烟气中潜热的合理利用降低热力系统外部环保系统的能耗。针对常规有机胺碳捕集的高能耗问题,将烟气中潜热的热泵提质与有机胺碳捕集系统进行了集成,提出了一级烟气降温冷凝集成系统和两级烟气降温冷凝集成系统,试图从吸收和再生两个过程协同降低碳捕集能耗。利用Aspen plus软件基于速率模型对常规碳捕集系统和集成系统进行模拟和能耗计算,研究发现一级烟气降温冷凝集成系统和两级烟气降温冷凝集成系统分别降低常规碳捕集能耗17.4%和20.9%。对影响两级烟气降温冷凝集成系统能耗的相关参数进行优化,得到了最佳参数:最佳的第二级烟气温度25℃、第二级烟气入口位置在吸收塔下部(第15-20级),最佳的富液分流比0.4、第二股富液进料位置在第11级,在上述最佳参数下,两级烟气降温冷凝集成系统可最大限度地降低碳捕集能耗22.5%。

王昌朔[7](2019)在《回热抽汽给水泵汽轮机优化配置及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以燃煤发电为主的能源结构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发展超超临界二次再热发电技术,是进一步提高燃煤机组能效、降低污染物排放的重要途径。随着蒸汽参数的不断提高,二次再热机组回热抽汽高过热度问题日益凸显。传统方案对抽汽过热度的利用效果有限,未能充分发挥回热系统节能潜力。MC系统采用梯级式双机回热系统,可有效降低多级回热抽汽过热度,节能效果显着。本文基于MC系统设计理念,深入研究二次再热机组回热系统优化设计方案和运行控制策略,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以1000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为研究对象,在常规系统基础上,建立回热抽汽给水泵汽轮机组热力系统。针对给水泵系统存在的功率匹配问题,分析了进汽节流调节、排汽补汽调节和发电机平衡三种协调方案的控制方法和技术特性,基于EBSILON软件平台分别建立热力系统性能分析模型,在主要负荷范围内计算了不同方案的热力性能,从经济性角度确认发电机平衡方案为最优配置方案。本文以基于发电机平衡的回热抽汽给水泵汽轮机组为研究对象,建立热力系统动态数学模型。主要包括:直流锅炉模型、阀门流量模型、汽轮机通流模型、加热器模型和给水系统变速协调部分模型。基于LabVIEW软件开发了动态仿真平台,阶跃扰动试验表明,仿真平台能够充分反映外界扰动下汽轮机组主要参数的动态特性。本文基于回热抽汽给水泵汽轮机系统运行特性,提出适用于机组启动、变负荷运行以及触发事故等不同工况运行需求的控制策略,通过小汽轮机启动冲转、发电机并网及带载运行、投加热器、变负荷、加热器切除等一系列系统联调动态仿真试验,研究汽轮机组动态运行特性,验证控制策略的可行性。

索中举[8](2019)在《超超临界1000MW机组凝结水节流一次调频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风、光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的增大,电网频率的扰动因素增多,要求可控性较强的燃煤机组更深度地参与电网的一次调频。对于无调节的全周进汽汽轮机,高压调门节流可快速响应电网负荷要求,但为达到深度一次调频要求产生了经济损失。本文以西门子无调节级全周进汽超超临界1000MW汽轮机组为对象,研究基于凝结水节流一次调频优化控制的工程应用。论文基于燃煤机组现有一次调频控制算法,发现一次调频的功率相对增量将随机组运行负荷的降低而增大,由此引起机组运行参数大幅度波动、运行稳定性下降和经济损失增大。电网可以通过优化调度,提高并网机组的负荷率,提高全社会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污染排放。基于Ebsilon软件平台,开发了超超临界1000MW汽轮机组热力性能计算模型,在机组不同负荷下对不同补汽流量和不同凝结水节流的发电出力、汽轮机通流监测点参数和热耗率等进行了仿真计算,发现机组发电出力的相对增量正比于相对补汽量和凝结水相对节流量。对金陵发电厂#1机进行了补汽阀运行特性、凝结水节流和高压调门流量特性运行试验显示,补汽阀有很好的一次调频性能,但在30%开度时#1轴承轴振超标报警;凝结水节流有较好的一次调频特性,除氧器和凝汽器水位可控,凝结水节流调节后20s基本达到稳定值。基于补汽阀小开度时高压转子没有振动安全问题,并且凝结水节流初始相应速度较慢,提出补汽阀与凝结水节流复合一次调频方法。先由补汽阀快速响应,待凝结水节流起作用后关小补汽阀,一次调频的快速响应和机组运行安全性与经济性达到完美统一。基于凝结水节流和高压调门流量特性的运行试验,在金陵发电厂#1机DCS平台上设计了DEH阀门管理曲线和凝结水节流的一次调频控制逻辑,修改了凝汽器和除氧器的水位等相关控制逻辑,实现了一次调频优良控制,减小了高压调门节流损失,提高了机组运行经济性。

戴云[9](2019)在《西门子超超临界机组真空严密性分析及试验研究》文中指出纵观当前世界能源发展趋势,“再电气化”明显加强,越来越多的非化石能源正转化为电力能源,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例逐步提升;在我国未来能源变革过程中,将会更多地使用电能替代其它形式的能源进行消费。火力发电厂处于我国能源结构的主导地位,随着世界能源形势的日益严峻,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了中国能源政策的重要主题。对于国内火力发电厂来说,如何保证汽轮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如何能够降低煤耗、提高经济性是各电力企业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汽轮机组真空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真空系统的运行不仅影响机组安全稳定运行而且关系供电煤耗,影响整台机组的经济性。近10年,国内陆续投产了大批西门子机型的超超临界机组,设备布置、结构形式与传统亚临界、超临界机组存在一定差异,其真空系统的运行维护更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专门分析、研究。本文首先对火力发电机组生产流程、超超临界汽轮机组系统及设备特点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热力性能指标,对机组真空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到了真空系统严密性、凝汽器清洁度对机组效率的影响关系。其次,对目前在运超超临界机组真空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采用蒸汽喷射系统、加装凝汽器在线清洗装置等方案进行真空系统的优化改造,不但能够有效提升机组冷端设备可靠性和安全性,还能提高凝汽器冷却效率和真空指标。最后,本文针对西门子超超临界机组的特性对其真空系统运行方式展开了研究,提出严密性试验操作要求和故障处理方法,比较分析真空系统查漏方法,并结合某电厂#2机组真空查漏的实际工作详细分析了西门子超超临界机组真空系统存在的隐蔽漏点及处理方法,对于提升发电机组节能减排水平和设备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骆超[10](2019)在《闪蒸-双工质地热发电系统稳定运行参数匹配和实验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化石能源的短缺和雾霾现象的加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地热能利用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提出增加地热发电装机容量500MW,主要针对我国滇藏和川西等中高温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地热电站,而2018年底,我国的地热装机容量仅为47MW左右,与3063MW的准高温地热发电潜力相差较远。因此,有必要研究高效的地热发电技术,开发我国中高温地热资源。基于热力学理论,建立了单级闪蒸、两级闪蒸、双工质和闪蒸-双工质联合四种不同的地热发电系统模型,分析了热源、冷源温度和压力等不同参数变量对系统热力性能指标的影响,并通过对比五种干性工质的性能,优选R245fa作为循环工质;两级闪蒸和闪蒸-双工质发电系统的单位热水发电量比单级闪蒸和双工质发电系统高出20-30%。热源温度越高,闪蒸-双工质联合发电系统性能指标的敏感度越好,地热水热源温度高于130℃时,由于联合发电系统的闪蒸发电子系统能够避免负压,可以减少设备的容积和降低排出闪蒸冷凝水的功耗,宜选用闪蒸-双工质联合发电方式。针对两级闪蒸和闪蒸-双工质两种高效发电技术,建立了电站投资成本模型,估算了闪蒸-双工质和两级闪蒸发电系统及其设备等成本;基于单位时间成本率平衡,优化分析了闪蒸-双工质和两级闪蒸地热发电系统设备的?经济性,分析了地热流体质量流量、装机容量、装机容量利用系数和有效利率等因素对投资回收成本电价的敏感性,得出闪蒸-双工质和两级闪蒸发电系统的投资回收成本电价的最小值分别是0.06803US$/k Wh和0.07331US$/k Wh。通过静态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三种方法,得出闪蒸-双工质发电系统和两级闪蒸发电系统的静态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分别为:6.4年和7年、1826000美元和2244000美元、15.08%和13.48%,闪蒸-双工质发电系统的经济指标均优于两级闪蒸发电系统。针对闪蒸-双工质发电系统,分析了热源温度对投资回收电价、单位热水发电量、净现值、投资回收年限和内部收益率的敏感度;提出了稳定性目标函数投资成本回收电价和单位热水发电量的变化率(35)ε,c和(35)ε,Ne,闪蒸和蒸发压力上下的变化浮动分别为最佳闪蒸和蒸发压力的10%时,稳定性指标(35)ε,c和(35)ε,Ne分别控制在5%和3%以内,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对联合发电系统构造多目标函数,利用遗传优化算法,获得目标函数帕累托最优边界,通过寻找“最佳点”拟合获得关键参数表达式。基于前期理论研究,搭建了闪蒸-双工质联合发电实验装置,通过对实验运行参数的测试和分析,对系统稳定运行时的主要热力性能指标进行了模拟,初步探讨了负载LED功率变化对双工质发电子系统输出功率的影响规律,实验测得双工质发电子系统膨胀机的等熵效率约为25%。基于发电系统稳定运行实验数据进行误差模型修正研究。误差修正模型2具有较好的吻合性,其相对误差绝对值均不超过5%;通过对修正模型分析发现主要?损失集中在回灌水和冷凝器,应重点考虑降低回灌水温度,以及优化冷凝器换热面积。

二、吴泾600MW汽轮机热力性能试验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吴泾600MW汽轮机热力性能试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蒸汽引射器数值模拟与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蒸汽引射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余热回收的蒸汽引射器结构设计和模拟计算
    2.1 耦合蒸汽引射器的热电联产余热梯级供热系统
    2.2 供热机组计算模型
    2.3 蒸汽引射器理论计算模型
        2.3.1 蒸汽引射器工作原理
        2.3.2 蒸汽引射器的一维计算模型
    2.4 计及系统乏汽利用率的蒸汽引射器结构设计
        2.4.1 蒸汽引射器边界条件的确定方法
        2.4.2 蒸汽引射器结构参数设计
    2.5 蒸汽引射器的数值模拟
        2.5.1 数值模型
        2.5.2 网格划分
        2.5.3 网格无关性验证
        2.5.4 模型正确性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蒸汽引射器的结构优化及变工况性能分析
    3.1 等截面混合腔直径对引射器性能的影响
    3.2 喷嘴出口与混合腔入口距离对引射器性能的影响
    3.3 混合腔入口倾角对引射器性能的影响
    3.4 等截面混合腔长度对引射器性能的影响
    3.5 基于正交实验的多参数优化
        3.5.1 正交实验设计
        3.5.2 优化结果与分析
    3.6 蒸汽引射器变工况性能分析
        3.6.1 吸入蒸汽压力变化对蒸汽引射器性能的影响
        3.6.2 引射器开度变化对蒸汽引射器性能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耦合蒸汽引射器的梯级供热系统热经济性分析
    4.1 高背压供热系统热经济性分析
    4.2 耦合引射器高背压余热供热系统热经济性分析
    4.3 不同背压条件下系统热经济性分析
    4.4 耦合引射器的高背压供热系统热力性能分析
        4.4.1 热负荷变化时耦合引射器的供热系统热力性能
        4.4.2 电负荷变化时耦合引射器的供热系统热力性能
    4.5 余热供热系统供热能耗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基于风机群流场组织的电站直接空冷系统性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环境条件影响下的直接空冷系统特性
        1.2.2 翅片管束流动传热特性
        1.2.3 直接空冷单元及系统布局
        1.2.4 直接空冷系统风场调控装置
        1.2.5 直接空冷系统轴流风机群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机械通风直接空冷系统数值模型
    2.1 引言
    2.2 系统简介
    2.3 流动传热模型
        2.3.1 控制方程
        2.3.2 翅片管束和风机模型
        2.3.3 热力计算模型
        2.3.4 环境风条件设置
        2.3.5 模型的建立与迭代过程
    2.4 模型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直接空冷系统风机群风场导流方案
    3.1 单层外部风场导流装置
        3.1.1 研究对象和模型
        3.1.2 不同风场导流方案下的流场和温度场
        3.1.3 不同风场导流方案下的流动传热性能
    3.2 横向双层导流装置
        3.2.1 研究对象和模型
        3.2.2 不同风场导流方案下的流场和温度场
        3.2.3 不同风场导流方案下的流动传热性能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直接空冷系统风机群运行调控方案
    4.1 风机群分区调节方案
        4.1.1 研究对象和模型描述
        4.1.2 不同风机群运行方案下的流场和温度场
        4.1.3 不同风机群运行方案下的流动传热性能
    4.2 不同环境气象条件下的风机群运行策略
        4.2.1 研究对象和模型描述
        4.2.2 直接空冷系统流场和温度场分析
        4.2.3 直接空冷系统流动传热性能分析
        4.2.4 直接空冷机组热力系统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换热器模型的风机群调节方案研究
    5.1 研究对象和模型描述
    5.2 不同风机群运行方案下的流场和温度场
    5.3 不同风机群运行方案下的风机转速
    5.4 不同风机群运行方案下的风机群功耗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EBSILON二次再热百万机组机炉耦合建模仿真及热经济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火电机组建模研究
        1.2.1 汽轮机系统建模
        1.2.2 锅炉系统建模
        1.2.3 机炉耦合建模
    1.3 火电机组经济性研究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2 火电机组建模仿真
    2.1 EBSILON介绍
        2.1.1 Ebsilon软件简介
        2.1.2 基本建模过程
    2.2 火电机组建模
        2.2.1 汽轮机系统建模及仿真
        2.2.1.1 汽轮机系统模型介绍
        2.2.1.2 建模及仿真
        2.2.1.3 汽轮机模型验证及变工况
        2.2.2 锅炉系统建模及仿真
        2.2.2.1 锅炉系统模型介绍
        2.2.2.2 建模及仿真
        2.2.2.3 锅炉系统模型验证及变工况
        2.2.3 汽轮机系统和锅炉系统耦合建模
    2.3 本章小结
3 再热气温调节控制研究
    3.1 再热器气温调节原理
    3.2 软件环境下再热汽温控制逻辑
    3.3 中间点温度变化时烟气再循环率的变化
    3.4 烟气再循环率及其影响因素
        3.4.1 负荷
        3.4.2 过量空气系数
        3.4.3 煤质
        3.4.4 给水温度
    3.5 本章小结
4 系统经济性研究
    4.1 负荷改变
    4.2 磨煤机入口风温改变
    4.3 烟气旁路中间点温度改变
    4.4 本章小结
5 优化系统改造
    5.1 负荷改变
    5.2 烟气冷却器功率分配比例改变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本文存在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基于ASME标准的火电机组热力试验性能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机组热力试验测量方法
    2.1 热力性能试验测点布置原则
    2.2 测量方法
        2.2.1 压力测量
        2.2.2 温度测量
        2.2.3 流量测量
        2.2.4 其他参数测量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机组热力试验结果分析方法
    3.1 机组热力性能评价方法
        3.1.1 主要热力性能指标
        3.1.2 热耗率
        3.1.3 焓降效率
    3.2 试验结果修正方法
        3.2.1 第一类修正
        3.2.2 第二类修正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案例机组热力试验性能分析
    4.1 案例机组介绍及热力试验测量结果
    4.2 高压加热系统分析
    4.3 试验热耗率计算
    4.4 低压加热系统分析
    4.5 缸效率计算
    4.6 试验结果修正
        4.6.1 第一类修正
        4.6.2 第二类修正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热力试验性能分析系统开发
    5.1 热力试验性能分析系统提出
    5.2 Ebsilon软件基础模块介绍
        5.2.1 锅炉模块
        5.2.2 汽轮机级组模块
        5.2.3 回热加热器模块
        5.2.4 参数设置模块
        5.2.5 数值传送器模块
    5.3 Ebsilon热力试验性能分析系统设计
        5.3.1 高压加热系统自动计算程序设计
        5.3.2 低压加热系统分析
    5.4 两种分析方法结果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5)基于低温省煤器的锅炉余热回收节能改造方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烟气余热回收技术
        1.2.2 热泵回收烟气技术
        1.2.3 低温省煤器技术
        1.2.4 低温省煤器与暖风器联合技术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2章 锅炉余热回收利用的评价方法
    2.1 600MW超临界燃煤锅炉概况
    2.2 锅炉排烟余热损失现状
    2.3 烟气余热节能潜力分析
        2.3.1 烟气酸露点计算
        2.3.2 烟气焓值计算
        2.3.3 换热设备分析
        2.3.4 低温省煤器系统节能效果分析
    2.4 低温省煤器系统节能计算方法
        2.4.1 热平衡法
        2.4.2 等效焓降法
    2.5 本章小节
第3章 低温省煤器的设计与优化
    3.1 低温省煤器系统的可行性评估
    3.2 低温省煤器系统的布置
        3.2.1 低温省煤器系统烟气侧的布置方式
        3.2.2 低温省煤器系统工质侧的布置方式
        3.2.3 低温省煤器系统的安装位置
    3.3 低温省煤器系统的设计方案
    3.4 低温省煤器系统的传热设计
        3.4.1 低温省煤器系统的烟气侧换热计算
        3.4.2 低温省煤器系统的工质侧换热计算
    3.5 低温省煤器系统的结构设计
    3.6 低温省煤器系统的阻力分析
    3.7 低温省煤器系统的热工逻辑控制
        3.7.1 低省出口烟温控制
        3.7.2 低省入口水温控制
        3.7.3 烟气差压控制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600MW超临界机组锅炉低温省煤器改造
    4.1 低温省煤器系统节能改造方案的实施
    4.2 低温省煤器改造后的试验测试
        4.2.1 低温省煤器性能测试试验要求
        4.2.2 低温省煤器性能试验依据
        4.2.3 试验测试工况
        4.2.4 试验测试方法
    4.3 热力试验结果及分析
        4.3.1 600MW负荷下节能效果分析
        4.3.2 480MW负荷下节能效果分析
        4.3.3 300MW负荷下节能效果分析
        4.3.4 低温省煤器系统的实际节能效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机组抽汽详细参数表
附录B 机组主要工况下的热力特性表
附录C 热力系统图

(6)燃煤烟气中潜热的回收及利用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燃煤烟气中潜热的回收技术
        1.2.1 冷凝法
        1.2.2 膜分离法
        1.2.3 吸湿溶液吸收法
    1.3 低品位烟气余热利用技术
        1.3.1 低品位烟气余热的直接利用
        1.3.2 低品位烟气余热的动力生产
        1.3.3 低品位烟气余热的热泵供热
    1.4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计入潜热的烟气回热循环系统及热力学分析
    2.1 烟气回热循环系统
    2.2 计入潜热的烟气回热循环系统及热力学分析
        2.2.1 烟气湿温图(d-t图)的数学模型
        2.2.2 基于烟气d-t图的烟气热力状态描述
        2.2.3 基于烟气d-t图的烟气中潜热回收量计算
    2.3 计入潜热的烟气回热效益分析
        2.3.1 基于低位发热量的锅炉热效率计算
        2.3.2 基于高位发热量的锅炉热效率计算
        2.3.3 计入潜热的烟气回热效益计算
    2.4 煤种对潜热回收潜力及烟气回热效益的影响
        2.4.1 煤种对烟气中潜热回收潜力的影响
        2.4.2 煤种对计入潜热的烟气回热效益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闪蒸闪凝的烟气中潜热回收及热泵提质利用方法
    3.1 浆液闪蒸闪凝-热泵系统的提出
    3.2 浆液闪蒸闪凝回收烟气中潜热的技术可行性
        3.2.1 浆液闪蒸闪凝中试系统
        3.2.2 浆液闪蒸率计算及不平衡闪蒸实验研究
        3.2.3 闪蒸汽冷凝水的水质测试
    3.3 闪凝-热泵系统的热力性能研究
        3.3.1 系统流程和热力性能计算模型的建立
        3.3.2 热力性能计算结果
    3.4 烟气中潜热的热泵提质利用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烟气中潜热用于送风回热系统的性能研究
    4.1 空气分级预热系统
        4.1.1 常规的低温省煤器系统
        4.1.2 优化的低温省煤器系统
    4.2 烟气中潜热的热泵提质送风回热系统
    4.3 烟气中潜热的热泵提质送风回热系统的能分析
        4.3.1 总输出电功率的计算
        4.3.2 总输出电功率的模拟
        4.3.3 换热面积的计算
        4.3.4 附加功耗与净输出功率
        4.3.5 计算结果与分析
    4.4 烟气中潜热的热泵提质送风回热系统的(?)分析
        4.4.1 图像(?)分析介绍
        4.4.2 图像(?)分析结果
    4.5 烟气中潜热的热泵提质送风回热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
        4.5.1 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4.5.2 技术经济分析结果
    4.6 带空气预热器旁路的烟气中潜热送风回热系统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烟气中潜热用于送粉回热系统的性能研究
    5.1 常规的蒸汽回热干燥系统
    5.2 烟气中潜热的热泵提质送粉回热系统
    5.3 烟气中潜热送粉回热系统的能分析
        5.3.1 原煤干燥过程的热耗计算
        5.3.2 烟气中潜热送粉回热系统的热经济性计算
    5.4 案例分析
        5.4.1 参考机组
        5.4.2 热经济性能计算结果和分析
        5.4.3 技术经济性计算结果和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烟气中潜热回收与有机胺碳捕集的集成系统及参数优化
    6.1 常规的有机胺碳捕集工艺
    6.2 烟气中潜热回收与碳捕集的集成系统
        6.2.1 一级烟气降温冷凝集成系统
        6.2.2 两级烟气降温冷凝集成系统
    6.3 系统模拟与系统能耗计算
        6.3.1 系统模型的建立
        6.3.2 系统能耗计算和评价准则
        6.3.3 能耗模拟和计算结果
    6.4 两级烟气降温冷凝集成系统的参数优化
        6.4.1 吸收塔相关参数优化
        6.4.2 再生塔相关参数优化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ENGLISH PAPERS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回热抽汽给水泵汽轮机优化配置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二次再热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1.2.2 回热抽汽过热度利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技术路线
    1.4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回热抽汽给水泵汽轮机系统协调配置
    2.1 回热抽汽给水泵汽轮机系统设计
        2.1.1 常规二次再热机组热力系统
        2.1.2 回热抽汽给水泵汽轮机系统
        2.1.3 系统特性分析
    2.2 给水泵系统运行特性
        2.2.1 泵的相似定律
        2.2.2 给水泵系统变工况运行特性
    2.3 协调配置方案
        2.3.1 进汽节流调节方案
        2.3.2 排汽补汽调节方案
        2.3.3 发电机平衡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EBSILON的热力计算与性能分析
    3.1 EBSILON热力仿真软件介绍
        3.1.1 EBSILON软件简介
        3.1.2 EBSILON组件数学模型
    3.2 基于EBSILON的热力系统建模
        3.2.1 热力系统模型架构
        3.2.2 模型参数设置
    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3.3.1 补汽参数优化结果
        3.3.2 回热系统变工况特性
        3.3.3 经济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力系统数学模型
    4.1 仿真模型总体设计
    4.2 直流锅炉模型
    4.3 阀门流量模型
    4.4 汽轮机通流模型
        4.4.1 汽轮机级组通流模型
        4.4.2 再热中间容积模型
        4.4.3 回热抽汽管道模型
    4.5 加热器模型
        4.5.1 表面式换热器模型
        4.5.2 混合式换热器模型
    4.6 给水系统变速协调模型
        4.6.1 变速给水泵模型
        4.6.2 转子模型
        4.6.3 行星齿轮调速器模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回热抽汽给水泵汽轮机控制研究及仿真验证
    5.1 动态仿真试验平台
    5.2 阶跃扰动试验
        5.2.1 燃料量阶跃试验
        5.2.2 主汽调门阶跃试验
        5.2.3 旁路阀阶跃试验
    5.3 控制策略
        5.3.1 转速控制策略
        5.3.2 功率控制策略
        5.3.3 启动工况控制策略
        5.3.4 事故工况控制策略
    5.4 系统联调仿真试验
        5.4.1 启动冲转试验
        5.4.2 发电机并网及带载试验
        5.4.3 投加热器试验
        5.4.4 变负荷试验
        5.4.5 加热器切除试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8)超超临界1000MW机组凝结水节流一次调频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燃煤机组一次调频的发展
        1.2.2 燃煤机组新型一次调频技术
    1.3 技术路线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燃煤机组一次调频的原理与方式
    2.1 电力系统的频率特性
    2.2 电力系统的频率调整过程
    2.3 一次调频技术指标
    2.4 燃煤一次调频的实现
        2.4.1 概述
        2.4.2 高压调门节流
        2.4.3 一次调频的补汽调节
        2.4.4 凝结水节流
        2.4.5 高压加热器给水旁路调节
    2.5 提升燃煤机组的一次调频能力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超临界1000MW汽轮机不同调频方式的特性分析
    3.1 概述
    3.2 Ebsilon热力系统仿真软件
        3.2.1 Ebsilon软件
        3.2.2 Ebsilon组件模型
    3.3 补汽流量对机组功率与热力特性影响的计算分析
    3.4 补汽阀运行特性的现场试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凝结水参与一次调频可行性研究
    4.1 凝结水节流参与一次调频理论分析
        4.1.1 主机调门节流对机组经济性影响
    4.2 水位变化流量计算
        4.2.1 除氧器水位变化
        4.2.2 凝汽器水位变化
        4.2.3 直接减少凝结水流量对系统内容器水位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凝结水控制参与一次调频的试验验证
    5.1 试验的目的及内容
        5.1.1 试验的目的
        5.1.2 试验的内容
    5.2 凝结水流量调整试验
        5.2.1 凝结水流量调整试验目的
        5.2.2 凝结水流量调整试验过程
        5.2.3 试验结果
    5.3 高压调门特性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凝结水节流一次调频的控制设计
    6.1 协调控制系统应用优化
        6.1.1 机组控制方式
    6.2 汽轮机调门曲线优化
        6.2.1 改造前后汽机高压调门开度的变化及影响
        6.2.2 改造后后汽机高压调门开度的变化及影响
    6.3 凝结水节流一次调频逻辑优化
    6.4 除氧器水位的控制优化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进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9)西门子超超临界机组真空严密性分析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汽轮机热力系统及冷端优化研究
        1.2.2 真空严密性研究及存在问题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西门子超超临界机组特点及热力性能指标分析
    2.1 火力发电生产流程简介
    2.2 西门子超超临界机组简介
        2.2.1 西门子机组各系统组成及特点
        2.2.2 冷端系统运行方式及设备特点
    2.3 汽轮机热力性能指标
        2.3.1 西门子超超临界机组热力参数
    2.4 真空变化对汽轮机功率的影响
        2.4.1 理论计算模型
        2.4.2 微增出力试验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门子超超临界机组真空优化方案设计及比较分析
    3.1 真空系统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
        3.1.1 真空系统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
        3.1.2 胶球系统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
        3.1.3 真空系统优化提出背景
    3.2 加装蒸汽喷射系统可行性研究
        3.2.1 三级无源蒸汽喷射真空系统方案
        3.2.2 改造原理和技术特点
        3.2.3 经济性分析
        3.2.4 与罗茨真空泵改造效果对比
        3.2.5 综合评价
    3.3 凝汽器加装在线清洗装置可行性研究
        3.3.1 在线清洗装置改造方案简介
        3.3.2 设备技术特点
        3.3.3 改造效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真空系统影响因素及查漏分析
    4.1 火电机组真空系统
        4.1.1 真空系统相关概念
        4.1.2 真空系统主要设备组成及其功能
        4.1.3 凝汽器真空对机组经济性的影响
    4.2 真空影响因素及严密性试验研究
        4.2.1 真空影响因素数学模型
        4.2.2 凝汽器总体传热系数的计算
        4.2.3 凝汽器严密性研究
        4.2.4 真空严密性试验方法
    4.3 真空系统查漏方法分析
        4.3.1 凝汽器灌水查漏法
        4.3.2 打压法
        4.3.3 氦质谱检漏法
        4.3.4 超声波检漏法
        4.3.5 真空系统查漏范围
    4.4 结合某电厂真空系统查漏工作的分析研究
        4.4.1 某电厂真空系统存在问题
        4.4.2 原因分析及排查过程
        4.4.3 真空系统常规排查
        4.4.4 工况对比及汽轮机结构分析
        4.4.5 处理方法及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闪蒸-双工质地热发电系统稳定运行参数匹配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字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地热发电发展现状
        1.2.2 理论模拟研究现状
        1.2.3 实验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必要性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地热发电适宜性研究
    2.1 地热发电理论分析
        2.1.1 热力学理论基础
        2.1.2 最大可用功
    2.2 地热发电系统模型
        2.2.1 单级和两级闪蒸发电系统建模
        2.2.2 双工质地热发电系统建模
        2.2.3 闪蒸—双工质联合地热发电系统建模
    2.3 优化方法
    2.4 热力学性能分析
        2.4.1 单级闪蒸发电系统
        2.4.2 两级闪蒸发电系统
        2.4.3 双工质发电系统
        2.4.4 闪蒸-双工质发电系统
        2.4.5 四种发电系统对比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闪蒸-双工质和两级闪蒸发电系统经济性
    3.1 经济性分析流程
    3.2 经济模型
        3.2.1 成本估算模型
        3.2.2 ?经济分析法
        3.2.3 投资回收成本电价
    3.3 经济评价方法
    3.4 ?经济性和敏感性分析
        3.4.1 ?经济性分析
        3.4.2 电站敏感性分析
    3.5 电站经济性对比
    3.6 小结
第四章 闪蒸-双工质发电系统稳定性及参数耦合关系
    4.1 热源温度对性能指标的影响
    4.2 闪蒸-双工质联合发电系统稳定性分析
    4.3 闪蒸-双工质发电系统多目标优化
        4.3.1 优化变量及初始参数
        4.3.2 系统运行参数影响分析
        4.3.3 帕累托最优解
    4.4 关键参数耦合关系研究
    4.5 小结
第五章 闪蒸-双工质联合发电系统实验分析
    5.1 实验设计及步骤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原理及组成
        5.1.3 实验步骤
    5.2 实验设备
        5.2.1 购买厂家设备
        5.2.2 定制设备
        5.2.3 数据采集仪器仪表
    5.3 实验数据处理
    5.4 实验数据讨论
        5.4.1 工质流量对运行参数稳定性的影响
        5.4.2 性能参数分析
        5.4.3 实验系统性能不确定度分析
        5.4.4 负载变化对系统稳定性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基于静态测试数据的模型修正研究
    6.1 模型修正的流程
    6.2 修正模型建立
    6.3 模型修正研究
        6.3.1 模型初始参数修正
        6.3.2 性能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闪蒸发电系统及各部件热力学模型
    附录 B 双工质发电系统及各部件热力学模型
    附录 C 闪蒸-双工质联合发电系统及各部件热力学模型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吴泾600MW汽轮机热力性能试验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蒸汽引射器数值模拟与结构优化[D]. 熊念.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基于风机群流场组织的电站直接空冷系统性能优化[D]. 黄文慧.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基于EBSILON二次再热百万机组机炉耦合建模仿真及热经济性研究[D]. 麻国倩. 山东大学, 2020(12)
  • [4]基于ASME标准的火电机组热力试验性能分析方法研究[D]. 徐帅.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5]基于低温省煤器的锅炉余热回收节能改造方法与应用[D]. 吉朝阳.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6]燃煤烟气中潜热的回收及利用路径研究[D]. 闫敏. 山东大学, 2019(02)
  • [7]回热抽汽给水泵汽轮机优化配置及控制研究[D]. 王昌朔. 东南大学, 2019(06)
  • [8]超超临界1000MW机组凝结水节流一次调频的应用研究[D]. 索中举. 东南大学, 2019(05)
  • [9]西门子超超临界机组真空严密性分析及试验研究[D]. 戴云. 东南大学, 2019(06)
  • [10]闪蒸-双工质地热发电系统稳定运行参数匹配和实验研究[D]. 骆超. 天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吴泾600MW汽轮机热工性能试验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