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广西高考“3+X”计划出台

2002年,广西高考“3+X”计划出台

一、2002年广西高考“3+X”方案出台(论文文献综述)

苏彩虹[1](2019)在《新一轮高考改革中的科目选考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科目设置一直是高考改革的重点,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科目设置不断演变,高考科目选择性经历了初步探索、深入探索、基本形成三个阶段。高校与学生在新一轮高考改革的科目选考问题上经历了一个博弈的过程,出现问题、干预调整、基本达到双方权力的制约与平衡。2017年的选考科目设置,高校的限制性较低,学生无论选择哪些科目,可以选择的院校、专业(类)都很多,因而,学生选择选考科目时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投机行为。学生科目选择权的滥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的科目选择权被压缩,选考科目机制反而制约了高校录取合适的生源。2020年的选考科目机制做出了针对性调整,在保证学生选择权的前提下,通过适当提高高校的科目设置权力制约学生科目选择权力的滥用。多元科目组合方式保证学生选择权的同时,选考科目设置要求更加具体明确,尤其针对“弃考物理”现象,将物理作为必选科目的专业(类)数量明显增多,以此更好地满足以物理为基础的相关专业录取到合适的生源。录取模式是科学落实科目选考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轮高考改革首批试点上海市与浙江省在录取模式上均进行了改革。上海市以院校专业组、浙江省以“专业(类)+院校”的模式进行录取,这两种录取模式都将专业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填报志愿时院校影响因素降低,而学生的专业兴趣与专业倾向被放在了优先位置。高校的专业实力变得更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一批具有优势专业的院校脱颖而出。但是,沪浙录取模式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导致了生源素质结构与专业要求错位,高校为了吸引生源而盲目实行大类招生,赋分规则合理性不足也导致了学生在选择科目时“避难就易”。研究认为新一轮高考改革中的科目选考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推动高校科学落实招生自主权,高校既要增强自身的专业竞争力,也要优化专业设置,根据专业要求科学设置选考科目;加快高中做好生涯规划教育的步伐,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指导学生理性选择高考科目,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录取模式,改进等级赋分规则。

黎盈盈[2](2019)在《高考改革背景下“6选3”模式对学生高考成绩的影响 ——基于广西A校2016-2018届学生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我国高考将由传统“6选3”模式进入新“6选3”高考模式。随着高考课程选择组合模式从2种增至20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讨在高考课程相互交融中课程之间的组合形式对学生高考成绩的影响。虽然高考改革背景下“6选3”模式提高了考生对优势课程的自主选择权,但现有研究多数停留在对高考现状、高考改革等方面的描述性研究,并未结合学生实际高考分数成绩进行理论探讨。本研究选取了高考改革背景下“6选3”中“政治、历史、地理”和“物理、化学、生物”两种经典课程组合模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研究对象数据进行降维,通过构建“政治、历史、地理”和“物理、化学、生物”模式的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分别对样本学生在上述模式下的高考成绩进行交叉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实际高考成绩进行对比,同时挖掘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九门课程之间的关联程度。研究发现,学生在两种差异性最显着的模式下高考成绩差异较小,说明不少学生的优势课程不集中于两种经典课程组合中,而是分布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门不同学科性质的课程中。因此,影响学生高考成绩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高考优势课程组合的选择。此外,本研究还证实了九门课程相关性较强,为高考改革“6选3”模式的课程组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从教育管理(学校、教育部门)和参与主体(家庭层面、个人学生、教师)二个维度,为高考改革背景下“6选3”模式的实施提出建议。

桂润金[3](2019)在《高考改革过渡期物理选考行为及试题分析》文中认为在浙江、上海两地决定启用新高考模式后,其随后两年的物理学科选考遭受冷落,选考物理的人数远远低于其他科目。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版的课程标准,高考物理试题的命制又会有哪些变化。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来研究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本文着重分析新高考模式下物理选学选考人数大幅下降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还有对最近四年的高考课标物理试题和2018年上海高考物理试题进行分析,以求在试题分析中得出试题的考查重点和命题规律,然后以此来为高中物理教学和复习出可行的建议。第一章主要叙述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意义以及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研究新高考模式下物理学科选考遭“遇冷”的原因及解决措施;第三章主要分析高考物理试题并进行对比,得出高考物理试题命制的相关结论;第四章主要为高中物理教学提出建议;第五章是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

郑程月[4](2018)在《我国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研究(1977-2017) ——以高考、中考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高考、中考直接关系着我国新时代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影响着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1977年以高考恢复为发端带动了中考和整个考试招生政策的复苏,整个教育领域焕发了崭新气象。可以说,1977年我国考试招生政策的恢复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中国教育领域与社会制度变迁的关键转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这是我国考试招生政策发展的法律保障。考试招生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而高考与中考是我国现今最主要的两大升学考试,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考试招生。第一,高考与中考是我国人才选拔与培养的主要方式,是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输送人才的主渠道,同时还对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第二,高考与中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两者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实施往往都是统筹进行的,中考改革必须配合并适应高考的改革。另一方面,两者都服务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多样化需求的这一根本目标。简言之,高考与中考改革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在整个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始终处于首要地位。因此,本研究以高考与中考政策恢复40年来的历史演进为研究内容与逻辑脉络,通过历史研究视角对其演进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窥探我国考试招生政策40年来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本研究立足历史回溯、政策内容分析与现实关照的三重维度,通过对高考、中考政策演进的全面、系统的分析,完整地审视40年来我国考试招生政策的发展演进。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以及教育政策的内容分析法,基于“政策演进主线—政策改革主旨、内容特征聚焦—影响因素与价值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融合与审思—展望与建议”的分析思路与阐述方式,首先通过对高考、中考现实状况的关注,以及对既有相关文献的梳理述评,发现有价值、可挖掘的研究视域,明确本研究开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然后对我国考试招生政策进行历史溯源,扩大必要的历史视野,为深入研究夯实历史积淀,随后密切结合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变迁,在历史的回溯中对高考与中考的政策文本进行梳理,通过考试科目设置、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以及录取体制等方面的细致剖析,归纳出高考、中考政策的演进主线与内容特征,再然后分析阐述高考与中考政策演进发展的影响因素与价值取向变迁,进而总结40年来高考、中考政策演进的历史经验,并进行政策演进发展的趋向审思,最后对高考、中考政策演进的历史贡献进行总结,并进行新时代的政策展望和提出改革建议。本研究得出以下重要认识:公平选才与科学选才是考试招生政策改革的根本坚守;政策改革既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要关注人的特殊化、个性化发展,既要突出普适性又要秉持选拔性原则;考试招生模式由统一走向多样化是政策创新的必然选择;考试招生政策的规范化与法治化是发展的必然。40年来高考与中考政策的演进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贡献,高考、中考具有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同时高考、中考政策改革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历史需要还原,并且通过回顾历史,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通过对40年来我国高考与中考政策演进历程的梳理描绘,有利于促进新时代下我国高考与中考的改革完善与深度创新。针对当前高考与中考政策改革所面临的形势,可采取的适切性举措建议包括:推动国家考试法的出台,深化考试招生法治化建设;扩大办学自主权,推进招考分离与特殊人才选拔;推进异地考试招生政策完善,补齐教育短板;全面构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与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政策体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多措并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适才选择”,立足人才结构的调整,健全招考机制;凝聚改革共识,综合施策,构建教育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构建科学评价标准,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国际接轨进行考试招生政策改革,培养国际化人才。

刘亮[5](2018)在《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我国高考命题变革为研究的核心问题,通过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不仅对古今中外的“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历史进行了重点考察,还对命题方式变革下的命题内容变迁进行了阐述,也对高考命题的部分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若将绪论和结论包括在内,本研究共分为8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一章考察了从隋唐至明清的一千余年间的科举考试命题制度的变革历程,重点分析了犹如现代高考的科举考试在命题方式、考试科目、试题难度上的发展脉络。第二章梳理了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和命题内容的变革,以国、公立大学招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为主线,审视了不同命题方式下的考试科目及试卷设置形式的演变,以及命题技术、题型、命题立意等方面的变化。第三章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沿革情形,主要内容包括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本世纪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第四章探究了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境外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的变革情况,并重点考察了美国的SAT和ACT、日本的大学入学中心考试、台湾的大学联考等统一命题考试的科目和内容的变革。第五章展示了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的现状,不仅包括分省命题和全国统一命题两种方式的实施情况,还包括与命题内容相关的科目、考纲、试卷、试题等的设置情况。第六章阐发了高考命题涉及的部分理论问题,运用有关的学科理论视角重点探讨了高考命题的高效性、公平性和科学性等基本原则。通过以上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得到几项关于我国高考命题变革的主要结论:一、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受到考试文化传统、国家结构形式、考试发展规律、高校办学要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二、高考命题从不分类的统一命题方式发展到分类命题方式符合世界范围内高校招考命题变革的一般趋势;三、统一高考与高校自主招生相结合的机制符合当代世界范围内通行的“统一命题考试+高校自主命题考核”的招生模式;四、不同的高校招考命题方式所对应的考试内容各有侧重点;五、实行不同命题方式的高校招生考试都能引发中学的应试教育现象。

李晓岩[6](2017)在《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高校入学考试是高校人才选拔的“守门员”,考试科目与内容作为入学考试的核心构成,是人才选拔的主要承载。其中考试科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而考试内容则决定了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水平。中英两国分别作为东西方考试的发源地,高校入学考试在其高校录取中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进入新世纪后,面对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两国在考试科目与内容上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本研究从考试科目设置、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科目内容、命题内容四个维度,以中英两国政府、相关机构颁布的文件、法令、报告以及考试大纲、考试试卷等为载体,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由表及里、系统地探析了两国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改革及其特征,进而比较中英两国在考试科目与内容上的异同,得出如下研究结论:研究一:中英入学考试科目设置的比较研究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折射了国家对人才知识结构的应然定位。在考试科目设置形式上,我国始终为“统考科目+”的形式,而英国始终为自由选考形式。我国以试点改革推进的形式,从文理分科调整为科目选考,其目的在于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权,促进其个性化发展;英国则以整体改革推进的形式,从模块化调整为线性,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保障考试的学术性与严格性。在考试科目设置数量上,我国相对较为稳定,有渐增趋势,而英国2000年后基本呈渐增趋势,但在新考试改革中考试科目大量删减与合并。在考试科目设置类型上,两国的综合型科目都趋于消亡;我国考试科目类型相对较为单一,主要为基础型科目,并设有三门统考科目,着重于促进考生全面性知识结构的形成,新高考改革中设置了选考科目,为考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可能;英国考试科目类型丰富,以拓展型科目为主,在新考试改革后,基础型科目比重逐步提高,均为选考科目,着重于促进考生个性化知识结构的形成。研究二:中英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的比较研究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体现了其对所选拔人才的知识结构的应然要求,而考生的考试科目选择则体现了人才知识结构的实然样态。在高校考试科目要求上,以历史、物理和经济学专业为例,两国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以基础型科目和“不限”为主。我国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较为模糊,以“三选一”或“不限”为主,专业排名前十与后十的高校科目要求差异不大;而英国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则差异较大,专业排名前十的高校一般具有明确的专业指向性,而且其要求除考试科目外,还涉及科目等级、考试次数、科目组合等,后十名则以“不限”为主。在考生的考试科目选择上,基础型科目是两国考生的主要选择,在两国共同的考试科目中,生物在两国考生选择人数排序中较为靠前,而物理均排名最后。我国考生选择的科目组合以文理交叉组合为主,而英国则以理科组合为主。研究三:中英入学考试科目内容的比较研究考试科目内容体现了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考核要求。以物理科目为例,以考试大纲为分析载体,我国考试的考核目标表述概括、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侧重于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与分析,而英国则表述具体,变化较大,在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三类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等维度上的考查较为均衡,英国更突出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两国的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广度均呈下降趋势,但在考核内容的平均深度上呈现相反趋势,我国考核内容的平均深度呈下降趋势,而英国呈上升趋势。总体而言,我国物理科目的考核内容呈现“浅而窄”的趋势,英国则呈现“深而窄”的趋势。研究四:中英入学考试命题内容的比较研究考试科目设置和科目内容考查最终都通过命题内容得以落实。以物理科目为例,以试卷为分析载体,我国试卷知识点覆盖率明显低于英国,英国试卷和考试大纲中各模块知识点占比分布,较之我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由此说明英国试卷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够反映考试大纲对考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我国物理试卷题量较少,但分值较高、时限相对较长,由此说明我国的物理科目考试具有“点深”的特点,而英国物理试卷则为题量较多,但相对而言分值较少、时限较短,由此说明英国的物理科目考试具有“面广”的特点。我国客观性题型的题量与分值占比均高于主观性题型,由此可看出其略侧重于对考生思维结果的考查;英国则主观性题型的题量与分值占比均高于客观性题型,其略侧重于对考生思维过程的考查。总体而言,我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特征可以归纳为:“全面”“模糊”“趋易”“结果”,即我国考试科目设置更注重于引导考生全面性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意图满足考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较为模糊,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考生选择的科目组合以文理交叉为主;对考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降低,更关注于对考生结果性的知识与能力考查。英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个性”“清晰”“趋难”“过程”,即英国考试科目设置更注重于引导人才个性化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并致力于提高基础型科目的地位,以使人才掌握更坚实的学术基础;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尤其是理科专业较为清晰,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考生选择的科目组合以理科组合为主;对考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提高,更关注于对考生过程性的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基于以上研究,我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构建基于分类选拔的考试科目设置方案,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通过多维设置选考科目要求以便达到对所要选拔人才的精准定位;并逐步加强对过程性的知识与能力的考查,进而引导中学专注于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适度增加试卷题量,降低试题难度,以提高考试命题的代表性。但在这一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讨论,如综合能力的考查、命题立意、内容的公平性、改革的方式等等,可以说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郭一盟[7](2017)在《高考恢复以来的科目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考科目设置作为高考制度改革的核心组成要素,对教育体系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首先,高考科目作为高考的重要内容,直接对考生的学科知识及能力素质提出要求,因而体现着高考制度的选拔理念和选拔方式,这影响到人才选拔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也影响着后续高等教育的质量水平;其次,高考科目的结构设置直接牵涉到中学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内容的侧重点和教育模式选择都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长远的影响。因此高考科目设置合理与否,对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中学素质教育的推行、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都休戚相关。1977年以来,高考历经数次变动,而科目设置因其直观性和易了解的特点也常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明确的高考科目改革导向,同年,浙江、上海也据此出台了高考新方案,拉开了高考改革的新篇章,标志着新一轮改革的启程。即将施行的新方案在逻辑建设上具有先进性,但其也待时间去检验。其改革究竟是否具有科学性,能否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还是一个亟待论证的论题。现有关于科目设置改革的研究多集中于科目改革的内容梳理及历史变化,而关于改革的动力因素及基本规律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影响因素研究和基本规律总结。本文按照历史梳理——国外经验借鉴——现行方案评价改进的文章脉络进行阐述,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以各时期的标志性的政策文件或制度变动为依据,将高考恢复以来的科目变革历史分为四段来研究:文革后国家社会经济的亟待振兴的需求和科学文化对精英人才的急需的影响下形成的维稳重建期、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市场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影响下形成的科目探索期、市场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和中学教育体制改革影响下的科目调试期、以及现今细分工社会背景下的科目多元期。其次,本文根据政策文献总结出各时期的科目设置在分值布局、科目组合、考查内容等方面的改革特点:高考科目设置的分值分布趋向平衡、科目组合呈现多元化、考察内容愈加丰富化。之后,文章结合各时期的历史背景对其改革进行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并借此分析科目改革深层的改革原因,掌握改革的变化规律。总体而言,我国的高考科目改革呈现着统一的趋势走向:在科目形式上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在科目配置的权力分配上由集中向分散转变,在科目内容上由知识考察向能力考察转变。在此基础上,本文又运用了比较研究法对美英两国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进行了整理与特点总结,两国的大学招生评价制度呈现出多维度的科目设置和灵活化的评价体系的特征,其细节性的学科设置和评价制度这对我国的科目设置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基于以上的论述,本文针对我国现今的高考方案提出了改革导向与发展建议,改革导向方面,高考科目改革应利于国家稳定、承担传播主流文化和体现考试公平的职责,应帮助社会发展、及时调整以适应社会知识的更新与融合,应体现人性关怀、引导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而在发展建议上,我国的科目改革应细分科目难度层次、以建立完善的评级体系,落实素质评价细则、以确保综合素质评价的可操作性,推动社会化考试、以探索高考新形式。

詹先君[8](2015)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成败归因》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间,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沿着考试和招录两条路线演进,在这个过程中,有的改革获得了成功,有的改革遭受了失败,对典型的成败案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决定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成功和失败的主要因素有:呼应公平诉求,兼顾效率优先,把握以人为本,系统考量改革,明辨改革呼声。

赵玉成[9](2014)在《科学与公正:高考的改革历程》文中指出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高考发挥着对全国教育恢复与重建的"指挥棒"作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片面追求升学率"引发了对高考改革的讨论,上海等地开始试点自主命题、会考、标准化命题等改革探索。上世纪90年代,随着会考制度在全国确立,高考从对知识的考查向对能力考查的方向转变。1999年的高校扩招与新世纪的素质教育推进,使高考改革逐步深入。3+X试点、高考放开年龄限制、各省市自主高考命题、高校自主招生等,标志着高考改革已经从制度建设朝向更为公平与开放的方向发展。

刘宗佳[10](2014)在《高考职能与高考功能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辨析职能与功能、考试职能与考试功能的基础上,明确了高考职能与高考功能的内涵、关系以及研究的切入点。首先,围绕着高考科目设置和基于会考基础之上的高考改革,梳理高考结构的形成、演变的历程。然后,从高考与高等学校生源的选择、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等三个方面的关系入手,解读高考职能。接着,具体探究“文理二分”、“会考+高考”、“3+X”三种不同模式的高考结构的功能。最后,着重探讨教育、政治、经济、社会阶层等四个方面的环境对高考的作用。研究认为,高考改革呈现出由高等教育主导向基础教育主导转变的特征。当社会环境赋予了高考为高等学校选择生源的职能之时,随即也赋予了高考分配社会优质资源的角色。高考分配社会优质资源的角色,始终贯穿于高考整个教育活动中,是明确高考在教育领域中的职能与功能的关键。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步入大众化阶段,高考选才职能受到质疑,但是,社会优质资源与高等教育资源紧密衔接,高考分配社会优质资源的角色越来越突出,这使得为高等学校选择生源依旧是高考可行职能,同时也给中学教育和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造成负面功能,然而,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以及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并非高考合理之职能。诚然,高考所背负的分配社会优质资源的角色,是高考负面功能的根源,但是,高考负面功能的的产生,也有它自身结构的不完善性和外部良性环境条件缺失的原因。高考职能的履行与高考负面功能的解决,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高考结构,另一方面应为高考营造出健康的外部条件与环境。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等环境是高考职能诉求的主要来源;政治对高考的创建、废止、恢复等起着关键的作用,现今仍占主导地位,经济则于改革开放之后逐步显示出它对高考的基础性作用;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是高考背负社会角色的根源。然而,总体而言,当前我国社会环境并不利于高考职能的履行和良性功能的发挥。

二、2002年广西高考“3+X”方案出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广西高考“3+X”方案出台(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一轮高考改革中的科目选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选考科目设置研究
        1.2.2 学生选考行为研究
        1.2.3 新高考下高中教育研究
        1.2.4 录取模式研究
    1.3 概念界定
        1.3.1 新一轮高考改革
        1.3.2 科目设置
        1.3.3 选考机制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案例研究法
    1.6 研究意义
        1.6.1 理论意义
        1.6.2 实践意义
第2章 高考科目选择性的探索历程
    2.1 高考科目选择性初步探索(1977-1998 年)
    2.2 高考科目选择性深入探索(1999-2013 年)
    2.3 高考科目选择性基本形成(2014 年—)
第3章 学生与高校在科目选考中的博弈
    3.1 2017 年科目选考机制及带来的问题
        3.1.1 高校科目设置的限制性较低
        3.1.2 学生权力的滥用导致高校权力的压缩
    3.2 2020 年科目选考机制的调整
        3.2.1 科目设置更加具体精确,针对性加强
        3.2.2 保证学生选择权:选考科目组合形式多样
        3.2.3 2020 年科目选考机制存在的问题
第4章 高考科目选考机制中的录取模式改革
    4.1 沪浙录取模式改革
        4.1.1 浙江录取模式:专业优先
        4.1.2 上海录取模式:院校专业组
    4.2 沪浙录取模式存在的问题
        4.2.1 生源素质结构与专业要求的错位
        4.2.2 等级赋分制度下某些学科的选考人数下滑
        4.2.3 弱势专业为增加吸引力,盲目进行大类招生
第5章 新高考改革中科目选考机制的优化
    5.1 推动高校科学落实招生自主权
        5.1.1 高校应科学合理地利用好科目设置权
        5.1.2 优化高校的专业设置
    5.2 加快高中做好生涯规划教育的步伐
        5.2.1 基于客观因素综合考量选择科目
        5.2.2 强化自我认知之上的科目选择
    5.3 录取模式的优化
        5.3.1 调整录取要求
        5.3.2 优化等级赋分
参考文献
致谢

(2)高考改革背景下“6选3”模式对学生高考成绩的影响 ——基于广西A校2016-2018届学生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高考模式的相关研究
        二、国外高考模式现状
        三、高考课程关联研究
        四、高考成绩管理研究方法
        五、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应用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考改革背景下“6选3”模式
        二、高考改革背景下“6选3”中的典型代表模式
        三、对学生高考成绩的影响
        四、样本A校学生基本情况
    第二节 主成分分析方法
        一、基本思想
        二、数学模型
        三、几何解释
        四、推导过程
        五、计算步骤
    第三节 简单线性回归分析
        一、基本概述
        二、建模思想
    第四节 相关理论的应用
        一、相关理论的优势
        二、相关理论的应用
第三章 “政治、历史、地理”模式高考成绩预测模型
    第一节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一、数据收集
        二、数据预处理
    第二节 降维处理
        一、初步分析
        二、数据降维
        三、降维结果分析
    第三节 线性回归的建模过程
        一、模型的建立与参数估计
        二、残差分析
第四章 “物理、化学、生物”高考成绩预测模型
    第一节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一、数据收集
        二、数据预处理
    第二节 降维处理
        一、初步分析
        二、数据降维
        三、降维结果分析
    第三节 线性回归的建模过程
        一、模型的建立与参数估计
        二、残差分析
第五章 学生高考成绩交叉预测与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预测成绩参照标准
        一、预测成绩参照标准
        二、预测样本对象
    第二节 “政治、历史、地理”模式学生的“物理、化学、生物”模式成绩预测
        一、交叉预测
        二、预测误差
    第三节 “物理、化学、生物”模式学生的“政治、历史、地理”模式成绩预测
        一、交叉预测
        二、预测误差
    第四节 影响学生高考成绩的因素
        一、典型“6选3”模式对学生高考成绩的影响
        二、课程之间的联系对学生高考成绩的影响
第六章 高考改革背景下“6选3”模式的实施建议
    第一节 教育管理角度
        一、学校
        二、教育部门
    第二节 参与者角度
        一、家庭
        二、学生
        三、教师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高考改革过渡期物理选考行为及试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五节 研究现状
第二章 新高考模式下物理选考“遇冷”的探究
    第一节 物理学科选考“遇冷”
    第二节 物理学与社会发展
    第三节 物理学科遭受冷落的原因
    第四节 物理学科选学选考“遇冷”背后的担忧
    第五节 解决物理选考问题的建议
第三章 高考物理试题分析
    第一节 新旧课程标准对比
    第二节 高考物理试题统计
    第三节 近四年高考物理试题分析
    第四节 从“图像”的角度浅析高考物理真题
    第五节 新课标实行过渡期高考物理试题对比
    第六节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水平的物理试题分析
    第七节 高考物理试题命题方向及命题趋势
第四章 物理学科教学的建议
    第一节 给物理教师的建议
    第二节 给学生学的建议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附录Ⅲ
致谢

(4)我国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研究(1977-2017) ——以高考、中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问题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一) 丰富与完善我国考试招生政策的理论研究
        (二) 多维度探究我国考试招生政策演进历史逻辑,丰富政策研究范畴
        (三) 推动现代考试招生政策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四) 协同推进高考与中考政策改革完善,统筹构建人才选拔与培养体制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政策与教育政策
        (一) 政策
        (二) 教育政策
        二、考试与招生、考试招生政策
        (一) 考试
        (二) 招生
        (三) 考试招生政策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我国考试史的相关研究
        二、我国考试招生政策发展史的相关研究
        (一) 对科举考试制度的重新审视与探究
        (二) 对民国时期考试招生政策的研究
        (三) 对1949至1977年考试招生政策的研究
        (四) 对1977年高考政策恢复以来的研究
        三、对高考、中考政策改革及政策具体内容的研究
        (一) 对高考与中考政策改革的研究
        (二) 对高考与中考政策具体内容的研究
        四、异地考试招生政策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历史研究法
        (三) 内容分析法
第二章 我国考试招生政策的历史溯源
    第一节 先秦至清末时期考试制度的发展与特征
        一、考试制度的萌芽:先秦时期的举贤选能
        二、古代考试制度的雏形:汉代察举制与课试
        三、古代考试制度的演变:科举的创始、发展与终结
        (一) 科举考试的诞生与发展
        (二) 科举考试的革废与新式考试的兴起
    第二节 民国时期考试招生政策的确立与发展
        一、民国考试招生政策的确立与发展
        (一) 高校从单独考试、联合招考到统一招考的演进
        (二) 中学考试权的变化与会考制度的建立
        二、革命根据地考试招生政策的发展
    第三节 1949至1977年考试招生政策的确立与变革
        一、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招生政策的确立、反复与废止
        二、中学考试招生政策的逐步规范与废止
第三章 40年来考试招生政策的演进脉络与内容特征
    第一节 高考政策的演进与内容特征
        一、恢复重建阶段(1977-1984年)
        (一) 考试科目设置从文理分科到考试科目的逐步稳定
        (二) 全国统一招考形式的确立
        (三) 以知识立意考查为主
        (四) 摒弃“血统论”,确立参照政治表现、全面衡量的录取标准
        二、尝试改革阶段(1985-1992年)
        (一) 缩减考试科目,丰富考试科目组合形式
        (二) 由知识立意到侧重于能力立意的考查
        (三) 尝试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实行保送生与自费生政策
        (四) 考试招生工作管理制度化与法治化建设的起步
        三、基调摸索与初定阶段(1993—1998年)
        (一) 由“双轨”到“并轨”改革的完成
        (二) 素质教育理念逐渐纳入考试内容
        (三) 综合能力测试的探索与试点
        (四) 现代信息技术在招考工作中的初步应用
        四、大力改革与调整完善阶段(1999-2009年)
        (一) “3+X”考试科目设置的确立与调整
        (二) 从知识与能力立意转向素质立意的考查
        (三) 考试机会的增加与分省命题的推行
        (四) 报考条件的放开与“阳光录取”制度的建立
        (五) 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机制的建立
        (六) 考试招生政策法治化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七) 政策倾斜力度逐步加大,多措并举实施地区招生协作计划
        五、全面创新深化改革阶段(2010年-至今)
        (一) 新一轮考试招生政策的深化改革酝酿期(2010-2013年)
        (二) 新一轮考试招生政策深化改革实施期(2014年-至今)
    第二节 中考政策的演进与内容特征
        一、中考政策恢复与酝酿改革期(1977-1997年)
        (一) 重点中学的恢复与发展
        (二) 因地制宜推进中考改革
        (三) 考试管理权的逐步下放
        二、中考政策的改革推进期(1998-2009年)
        (一) 开启改革试点,探索特色与多样化考试模式
        (二) 均衡分配教育指标,实施指标到校
        (三) 以等级制方式替代唯分数的评定办法
        三、中考政策的创新与全面深化改革期(2010年-至今)
        (一) 确立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考试评价体系
        (二) 多元录取招生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 高考与中考改革的互动关系
        (一) 高考改革基于顶层设计牵引中考改革的主方向
        (二) 中考改革体现了对新高考改革的全面回应
第四章 40年来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影响因素与价值取向
    第一节 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影响因素
        一、外部因素: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发展演变
        (一) 经济与政治是影响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主导因素
        (二) 社会发展变革推动考试招生政策的演进
        二、内部因素: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与考试招生政策的自我完善
        (一) 人才选拔倾向与培养目标的转变
        (二) 考试招生政策自身的调整与完善
        三、价值因素:协调价值冲突与平衡利益博弈
        (一) 协调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冲突
        (二) 平衡不同主体的利益博弈
    第二节 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价值取向
        一、从单一的国家、社会本位到统一于国家、社会发展下的“以人为本”
        (一) 人才选拔、培养的国家与社会本位
        (二) “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确立与强化
        二、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高质量发展下的公平
        三、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发展
        (一) 保证入学权利的基本均衡
        (二) 优质均衡的推进与发展
第五章 40年来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历史经验与趋向审思
    第一节 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历史经验
        一、把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作为政策改革的重点
        二、不断完善考试评价与录取机制以发挥政策功能
        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来推动政策改革
        四、优化人才选拔与培养始终是政策改革的主要目标
        五、从招考合一到招考分离以推动科学选才
        六、把强化考试监管与法治建设作为规范考试招生的根本
        七、基于国情坚持顶层设计、试点先行与逐步推进是政策改革主要模式
    第二节 我国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趋向审思
        一、教育扩大与普及化进程中的政策演进
        (一) 政策改革与高等教育大众化、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化相适应
        (二) 与教育扩大、普及进程相适应,推进政策的规范化、法治化
        二、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进程中的政策演进
        (一) 推动政策改革,引导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
        (二) 正确发挥“指挥棒”作用,实现由招分到招人的转变
        三、从公平选才、科学选才的“钟摆”到和谐统一的过渡
        (一) 政策改革要兼顾公平选才与科学选才的需要
        (二) 推动公平选才与科学选才的和谐统一
第六章 新时代我国考试招生政策的展望与建议
    第一节 40年来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重要贡献
        一、为人才选拔构建了科学有效的制度化渠道
        二、推进了教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三、不断扩大了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
    第二节 对我国考试招生政策改革的认识及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理性认识我国考试招生政策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二、考试招生政策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与长期性
        三、考试招生政策改革的展望与建议
        (一) 推动国家考试法的出台,深化考试招生法治化建设
        (二) 扩大办学自主权,推进招考分离与特殊人才选拔
        (三) 推进异地考试招生政策完善,补齐教育短板
        (四) 全面构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与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政策体系
        (五)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多措并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六) “适才选择”,立足人才结构的调整,健全招考机制
        (七) 凝聚改革共识,综合施策,构建教育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八) 构建科学评价标准,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九) 与国际接轨进行考试招生政策改革,培养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

(5)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框架与方法
第一章 科举考试命题的演进
    第一节 隋唐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第二节 宋代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第三节 明清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演变
    第一节 大学自主招考命题阶段
    第二节 国家统一招考命题阶段
    第三节 多种招考命题方式并存阶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沿革
    第一节 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
    第二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
    第三节 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境外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第一节 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第二节 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第三节 台湾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考命题改革的现实考察
    第一节 高考分省命题方式的实施情况
    第二节 高考全国统一命题方式的实施现状
    第三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设置情况——以科目、考纲、试卷、试题为视角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考命题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高考命题效率问题的理论探讨
    第二节 高考命题公平性的理论探讨
    第三节 高考命题科学性的理论探讨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考试科目与内容:人才选拔的主要承载
        1.1.2 实践困境:考试科目与内容改革的“失策”
        1.1.3 他山之石:英国的考试科目与内容可资借鉴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高校
        1.2.2 入学考试
        1.2.3 考试科目与内容
    1.3 研究现状与述评
        1.3.1 中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研究现状
        1.3.2 英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设计与思路
        1.4.1 研究对象与问题
        1.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3 研究边界与可比性分析
        1.4.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5 研究思路
2 入学考试科目设置的比较
    2.1 研究设计
        2.1.1 研究问题与目的
        2.1.2 研究资料与说明
        2.1.3 研究分析框架
    2.2 中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分析
        2.2.1 中国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形式分析
        2.2.2 中国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数量与类型分析
    2.3 英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分析
        2.3.1 英国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形式分析
        2.3.2 英国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数量与类型分析
    2.4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比较
        2.4.1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形式比较
        2.4.2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数量与类型比较
    本章小结
3 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的比较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问题与目的
        3.1.2 研究资料与说明
        3.1.3 研究分析框架
    3.2 中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分析
        3.2.1 中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分析
        3.2.2 中国考生入学考试科目选择分析
    3.3 英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分析
        3.3.1 英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分析
        3.3.2 英国考生入学考试科目选择分析
    3.4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比较
        3.4.1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比较
        3.4.2 中英考生入学考试科目选择比较
    本章小结
4 入学考试科目内容的比较——以物理科目为例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问题与目的
        4.1.2 研究资料与说明
        4.1.3 研究分析框架
    4.2 中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分析
        4.2.1 中国物理科目考核目标分析
        4.2.2 中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广度分析
        4.2.3 中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深度分析
    4.3 英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分析
        4.3.1 英国物理科目考核目标分析
        4.3.2 英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广度分析
        4.3.3 英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深度分析
    4.4 中英物理科目考核内容比较
        4.4.1 中英物理科目考核目标比较
        4.4.2 中英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广度比较
        4.4.3 中英物理科目考核内容深度比较
    本章小结
5 入学考试命题内容的比较——以物理科目为例
    5.1 研究设计
        5.1.1 研究问题与目的
        5.1.2 研究资料与说明
        5.1.3 研究分析框架
    5.2 中国高校入学考试命题内容分析
        5.2.1 中国物理试卷知识点覆盖率分析
        5.2.2 中国物理试卷题量与分值、时限的关系分析
        5.2.3 中国物理试卷题型与分值、题量的关系分析
    5.3 英国高校入学考试命题内容分析
        5.3.1 英国物理试卷知识点覆盖率分析
        5.3.2 英国物理试卷题量与分值、时限的关系分析
        5.3.3 英国物理试卷题型与分值、题量的关系分析
    5.4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命题内容比较
        5.4.1 中英物理试卷知识点覆盖率比较
        5.4.2 中英物理试卷题量与分值、时限关系比较
        5.4.3 中英物理试卷题型与分值、题量关系比较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启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1.1 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比较研究的结论
        6.1.2 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比较研究的结论
        6.1.3 入学考试科目内容比较研究的结论
        6.1.4 入学考试命题内容比较研究的结论
        6.1.5 总的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2.1 构建基于分类选拔的考试科目设置形式
        6.2.2 多维设置定位精准的选考科目要求
        6.2.3 逐步加强过程性的知识与能力的考查
        6.2.4 继续提高考试命题的代表性
    6.3 研究讨论
        6.3.1 综合能力的考查何以可能
        6.3.2 知识立意、能力立意与人的立意
        6.3.3 考试科目与内容的公平性尚待探讨
        6.3.4 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改革方式或需改进
    6.4 研究创新与不足
    6.5 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
后记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7)高考恢复以来的科目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高考科目改革阶段的综述
        (二)关于科目改革动因的综述
        (三)关于研究方法的综述
        (四)关于科目改革导向的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考科目改革的重建期(1977 年至1987年)
    一、科目设置模式:文理分科
        (一)语数政+综合科(分文理)模式
        (二)语数外政+文/理副科模式
        (三)文六理七模式
    二、科目改革特点
        (一)科目调整趋向稳定
        (二)生物与外语科比例逐年上升
        (三)语数科目的分值与内容调整
    三、影响因素分析
        (一)政治上拨乱反正的推动
        (二)经济开放与知识更新的牵引
        (三)社会公众及学者的迫切呼吁
第二章 高考科目改革的初探期(1988 年至1998年)
    一、科目设置模式:两考并置
        (一)上海“3+1”方案
        (二)三南方案
        (三)“3+2”方案
    二、改革特点
        (一)科目数量减少与组合多样化
        (二)个别科目的退位与退出
        (三)分值分布较为均衡
    三、影响因素分析
        (一)市场经济牵引权力下放
        (二)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
        (三)标准化考试改革的推动
第三章 高考科目改革的探索期(1999 年至2016年)
    一、科目设置模式:3+X
        (一)3+小综合+X
        (二)3+大综合+X
        (三)特殊模式
    二、改革特点
        (一)科目模式的多变性
        (二)科目选拔性与基础性的调和
        (三)分类考试模式初现端倪
    三、影响因素分析
        (一)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多元要求
        (二)中学教育改革的倒推
        (三)社会对教育公平的诉求
第四章 高考科目改革的多元期(2017 新方案)
    一、科目设置模式:3+3+综合素质测评
        (一)统考科目考试改革
        (二)学业水平测试
        (三)综合素质测评
    二、改革特点
        (一)科目的组合与分值调整
        (二)综合科目双向选择性的增强
        (三)考生评价的过程性与立体性
    三、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推动
        (二)教育政策与国际政策转移的引导
        (三)全面素质发展的教育理念的影响
第五章 外国大学入学考试的科目设置模式
    一、美国高校的招考体系
        (一)美国大学入学考试的科目设置
        (二)美国高校的招生评价标准设置
    二、英国高校的招考体系
        (一)英国高考的科目设置
        (二)英国高校的招生评价标准设置
    三、外国大学入学考试科目设置的特点
        (一)科目体系的类别化与细分化
        (二)评价标准的综合性与多维性
第六章 对我国高考科目改革的历史评价与发展建议
    一、我国高考科目改革的历史评价
        (一)我国高考科目改革的总体趋势
        (二)我国高考科目改革的潜在问题
    二、我国高考科目改革的宏观导向
        (一)高考科目改革应利于国家稳定
        (二)高考科目改革应帮助社会发展
        (三)高考科目改革应体现人性关怀
    三、对我国科目改革设置的完善建议
        (一)细分科目难度,完善评级体系
        (二)转变综合评价思路,保证评价有效性
        (三)推进社会化考试,探索第三方考试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科研情况

(8)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成败归因(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演进
     (一) 考试制度改革演进
     (二) 招录制度改革演进
二、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成败案例举要
     (一) 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成功案例举要
     (二) 高校招生制度失败案例举要
三、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成败归因
     (一) 是否呼应公平诉求
     (二) 是否兼顾效率优先
     (三) 是否注重系统考量
     (四) 是否明辨改革呼声

(10)高考职能与高考功能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高考职能与高考功能的内涵
    第一节 职能与功能辨析
    第二节 考试职能与考试功能辨析
    第三节 高考职能与高考功能辨析
第二章 高考结构改革历程
    第一节 “文理二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会考基础上的高考改革
    第三节 “3+X”模式的高考改革
第三章 高考职能的解读
    第一节 高考与高等学校生源的选择
    第二节 高考与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第三节 高考与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
    小结
第四章 不同结构模式的高考功能
    第一节 “文理二分”模式的高考功能
    第二节 “会考+高考”模式的高考功能
    第三节 “3+X”模式的高考功能
第五章 高考所处环境之考察
    第一节 高考的教育环境
    第二节 高考的政治环境
    第三节 高考的经济环境
    第四节 高考的社会阶层环境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2002年广西高考“3+X”方案出台(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一轮高考改革中的科目选考机制研究[D]. 苏彩虹. 南昌大学, 2019(02)
  • [2]高考改革背景下“6选3”模式对学生高考成绩的影响 ——基于广西A校2016-2018届学生的分析[D]. 黎盈盈. 天津大学, 2019(06)
  • [3]高考改革过渡期物理选考行为及试题分析[D]. 桂润金.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4]我国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研究(1977-2017) ——以高考、中考为例[D]. 郑程月. 天津师范大学, 2018(12)
  • [5]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D]. 刘亮. 厦门大学, 2018(07)
  • [6]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比较研究[D]. 李晓岩. 西南大学, 2017(04)
  • [7]高考恢复以来的科目改革研究[D]. 郭一盟. 河南大学, 2017(05)
  • [8]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成败归因[J]. 詹先君. 湖北招生考试, 2015(05)
  • [9]科学与公正:高考的改革历程[J]. 赵玉成. 上海教育, 2014(28)
  • [10]高考职能与高考功能关系研究[D]. 刘宗佳. 南昌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2002年,广西高考“3+X”计划出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