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燮初先生的吴学研究

论高燮初先生的吴学研究

一、论高燮初先生的吴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曹榕[1](2017)在《高中语文校本教材开发趋同化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2001年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课程改革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制度随之建立。课程权力的逐步下放,校本课程建设也逐渐进入教育改革者的视野。自课程改革以来,教材开发受到多方面的关注,在语文校本教材的如火如荼的建设过程中,教材开发看似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实则有趋同化倾向,其开发存在诸多问题。语文校本教材的研究比较单一,侧重于教材的开发研究而缺乏反思性研究;在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方面,局限于经典作品和乡土化两个方面,教师的主体意识不明确,并没有真正带动学生的自主性等。这些问题的暴露也说明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任务任重而道远,而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和相关解决对策研究有利于改变当前语文校本教材建设的现状,为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扫除一些障碍,使得语文校本教材的建设少走一些弯路。本文从高中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角度入手,以江苏省两次校本教材优秀成果评选活动获奖作品为例,对校本教材的研究现状和实施现状的趋同化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校本教材的发展建议,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同时还有对语文校本教材研究现状的阐述以及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介绍。第二部分,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两章,从研究和开发的角度入手,通过一些表格、数据的分析,阐述高中语文校本教材建设中的趋同化问题,并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校语文校本教材进行分析,了解其“校本特色”,为校本教材建设者提供借鉴。第三部分,是对当前高中语文校本教材建设趋同化问题的归因。主要从外部环境因素和学校因素两方面出发。第四部分,是本文的最后一部分,是结合上文所分析的校本教材趋同化问题,并根据其趋同化的原因,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

楼可为,许冠亭[2](2010)在《区域发展与吴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合力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程德祺先生指出:吴文化是以"无锡、苏州、常州、上海地区"为重点的"吴地人民从古到今一切创造活动及其成果"。高燮初先生并且认为,如果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则"吴文化是锦绣江南的灵魂"。为了努力把握、精心挖掘、充分发挥吴文化在吴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我们必须形

孙勇才[3](2009)在《佛教伦理与吴地人的生存方式》文中研究说明佛教文化是吴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伦理型塑了吴地人的性格,渗入吴地人的生存方式中。吴地人生活在"去恶向善"的佛教氛围中,具有"善"的品性,表现为吴地人的生存方式就是"知足"。吴地人对世间的一切都能抱持知足的心态,具体体现为:不比较、不计较;不贪求,不铺张;有节制,善于精打细算;有理性,善于在夹缝中生存。

孙勇才[4](2008)在《佛教伦理与苏州人的“和合”心态》文中研究说明佛教伦理培育了苏州人的"和合"心态;伴随着寒山寺的钟声,寒山寺的"和合"文化精神传遍苏州城乡,进一步滋润了苏州人的"和合"心态。苏州人对世间的一切都能抱持"和合"心态,具体体现为:不比较、不计较;不贪求,不铺张;有节制,善于精打细算;有理性,善于在夹缝中生存。

孙勇才[5](2008)在《佛教伦理与苏州人的生存方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佛教文化是苏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伦理型塑了苏州人的性格,渗入到了苏州人的生存方式中。苏州人生活在"去恶向善"的佛教氛围中,具有"善"的品性,表现为苏州人的生存方式就是"知足"。苏州人对世间的一切都能抱持知足的心态,具体体现为:不比较、不计较;不贪求,不铺张;有节制,善于精打细算;有理性,善于在夹缝中生存。

胡阿祥[6](2007)在《东晋南朝人口南迁之影响述论》文中提出在进入述论之前,不妨先引两段文字, 以见东晋南朝人口南迁之影响与本次论坛主题的关系。华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李凭先生在《华夏文明与江南文明的融合》文中认为:东汉末年至三国西晋之间,在中原发生一系列战乱。……西晋以后形成为十六国分裂局面。动荡不安的政局引起频繁的移民, 大量中原人民从长安、洛阳等地流散到河北、河西和更远的江南。当中原的良田美畴

邓一[7](2004)在《高燮初和他创办的吴文化公园》文中研究说明邓一(简称邓):海内外的听众朋友们,你们好。高燮初(简称高):听众朋友,大约在2700多年前的周朝,周太王的长子泰伯三次让王位,最后同二弟仲雍长途跋涉,风餐露宿,历尽艰辛,奔走了三千多里路,来到江南无锡梅里定居。他带领当地先民兴农耕,修水利,促进了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文化的交流,由此开创了吴文化,无锡也因此成为吴文化的发祥地。

高燮初[8](2002)在《大吴文化研究纵横谈》文中研究表明大吴文化是一种广义的地域文化 ,即从古到今 ,吴地人民所创造的一切文化的总汇。吴地地域的界定 ,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吴地地域的界定应以历史政区和吴语分布区为依据。从大吴文化视角出发 ,可将吴文化视为一种丰富的知识性的资源 ,人们可纵横结合 ,从人类社会的多个层面予以研究、开发和利用。在长期的发展中 ,吴文化形成了先吴文化、吴国文化、吴地文化三个时期。吴文化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其中主要有依托水 ;融合古今 ,汇通中西 ;后来居上 ,敢为天下先等

张永初[9](2001)在《论高燮初先生的吴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徐采石[10](1999)在《吴文化研究的拓展与深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论高燮初先生的吴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高燮初先生的吴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语文校本教材开发趋同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相关概念解读和界定
        一、校本
        二、语文教材
        三、语文校本教材
        四、趋同化
    第三节 研究价值和意义
    第四节 研究现状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中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趋同化现状
    第一节 高中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趋同化
        一、开发内容趋同化:将地方文化资源文本化作为校本教材开发的万能模板
        (一)地方文化型高中语文校本教材建设的现状
        (二)不同学校开发的教材同质化倾向明显
        二、开发形式趋同化:侧重教科书的编写,局限于文选型教科书
        三、开发主体趋同化:教师主导,学生参与少
        (一)教师主导的现状分析
        (二)学生参与的重要性及案例分析
        四、开发目的趋同化:偏向应用能力,暗合高考要求
    第二节 高中语文校本教材研究的趋同化
        一、高中语文校本教材研究主体趋同化
        二、高中语文校本教材研究方向趋同化
        (一)侧重开发型研究,缺少对已有校本教材的反思
        (二)倾向于乡土资源型教材的开发,偏离了校本意蕴
第二章 高中语文校本教材开发趋同化问题的归因
    第一节 内部原因
        一、教师缺乏系统的校本培训
        (一)缺少教材开发的相关知识
        (二)语文教师的主体意识不明确
        (三)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
        二、学生缺少参与
        三、学校缺乏激励机制
        四、校本教材测评标准的缺失
    第二节 外部原因
        一、各界对于校本教材理念认识上的错误
        二、地区性校本教材资源库建设方面的缺失
        三、外在环境压力下被动的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
        四、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第三章 高中语文校本教材开发趋同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第一节 从教师方面而言
        一、转变自我身份,增强校本课程意识
        二、鼓励学生参与
    第二节 从学校角度而言
        一、校本建设规划
        二、推进学校管理变革
        三、改变传统课程模式,顺应时代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文
致谢

(3)佛教伦理与吴地人的生存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1. 不比较、不计较
2. 不贪求、不铺张
3. 有节制, 善于精打细算
4. 有理性, 善于在夹缝中求生存

(5)佛教伦理与苏州人的生存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不比较、不计较
二、不贪求、不铺张
三、有节制, 善于精打细算
四、有理性, 善于在夹缝中求生存

(8)大吴文化研究纵横谈(论文提纲范文)

吴文化研究的三个台阶
    一、揭开吴文化研究序幕的吴越史地研究会
    二、吴文化研究在
    三、大吴文化研究的兴起
从大吴文化到资源论的拓展
地域界定与历史分期
研究范围与充分展示吴文化的成果
吴文化的特色

四、论高燮初先生的吴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语文校本教材开发趋同化问题研究[D]. 曹榕. 淮北师范大学, 2017(01)
  • [2]区域发展与吴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合力构建[A]. 楼可为,许冠亭. 2010中国(无锡)吴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10
  • [3]佛教伦理与吴地人的生存方式[J]. 孙勇才.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3)
  • [4]佛教伦理与苏州人的“和合”心态[A]. 孙勇才. 第二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8), 2008
  • [5]佛教伦理与苏州人的生存方式[J]. 孙勇才.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34)
  • [6]东晋南朝人口南迁之影响述论[A]. 胡阿祥. 六朝历史与吴文化转型高层论坛论文专辑, 2007(总第169-170期)
  • [7]高燮初和他创办的吴文化公园[A]. 邓一. 中国公园协会2004年论文集, 2004(总第21期)
  • [8]大吴文化研究纵横谈[J]. 高燮初.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3)
  • [9]论高燮初先生的吴学研究[J]. 张永初. 江南论坛, 2001(01)
  • [10]吴文化研究的拓展与深入[J]. 徐采石. 江海学刊, 1999(05)

标签:;  ;  

论高燮初先生的吴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