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藓植物的一些名词和术语的讨论

苔藓植物的一些名词和术语的讨论

一、苔藓植物一些名词术语的商榷(论文文献综述)

杨帆[1](2021)在《基于概念教学发展初中生生命观念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主要研究方向是基于概念教学发展初中生生命观念。本论文对生命观念和概念教学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于生命观念部分外延维度建构了概念知识框架、并结合概念教学四步骤制定了教学设计框架。随后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及综合课程实践,通过终结性成绩分析、过程性评价、访谈分析及课堂观察等方面检验概念教学发展初中生生命观念的成效。主要贡献如下:对生命观念和概念教学的概念界定,结合对应的生命观念各个外延维度的概念知识框架,提出了依据概念教学策略发展初中生生命观念提升的教学课例,其中包含综合实践教学开发了超越课本中的“冬季生菜的培育项目”,和课堂教学中围绕“进化与适应观”、“遗传与变异观”、“物质与能量观”中的新课例。进一步探究发展学生生命观念的新路径,也为深入研究发展初中生生命观念和进行概念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新视角。概念教学应用在发展初中生生命观念的教学当中是可行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提供真实的问题情景,基于概念框架提出指向核心概念的核心问题,分步骤将核心问题转变为重要问题,再根据本节教学内容转变为一般问题来推动学生于课堂中概念的生成和高阶思维的发展。以本单元指向的核心概念为纲领,呈现真实情境,自下向上从事实性知识开始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概念之间的关系,可有效驱动学生发展生命观念。应用基于生命观念的理念和概念教学的策略指导课程实践方案及实施教学过程后,制作了检测初中生生命观念提升的相关过程测评卷和终结性评测卷。在进行学生的学业水平检测当中注重营造真实的情境氛围,落实生命观念中让学生能运用习得的概念解决真实问题的要求。在学业水平的数据分析中表明,基于概念教学来发展学生生命观念的策略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而对于学生生命观念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影响。通过访谈分析和课堂观察发现,不同形式的概念教学能够有助于学生持续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进行研究结论的总结和反思,在基于概念教学发展初中学生生命观念的实践过程中,由于个人能力的局限以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教学案例样本量较小,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

侯思琪[2](2021)在《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认知语义研究》文中指出从古至今,拟声词在各民族的语言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是语言系统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国内外研究者对拟声词大多围绕构词类型、句法语义和修辞功能三个方面来研究,而缺少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的探讨。本文以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对比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成果对俄汉两种语言的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进行对比分析,探究拟声词的音义关系及内部的认知机制,尝试归纳和总结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在俄汉两种语言中的语义转移规律和特点,揭示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背后的认知差异,阐释其派生趋向。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论、参考文献四部分构成。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选题目的和对象、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等;第二章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认知语言学、语义学和对比语言学三方面对本课题所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介绍;第三章为拟声词概述,对拟声词进行界定和分类,并分析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范畴化标准;第四章为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音义象似性。本章主要对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音义象似性进行研究;第五章为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语义转移,本章主要对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语义转移进行对比分析,如语义转移类别、特点、机制等;第六章为范畴化视角下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派生趋向,本章主要在范畴化视角下对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派生趋向进行研究,并对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动词的构词方式进行分析。

周乐妍[3](2020)在《POE策略下初中生物学迷思概念的转化研究》文中提出新课程标准规定,教学要聚焦生物学大概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因此,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观,将标准中的要求落实到位。实践证明,概念习得与核心素养的培育相辅相成。学生在未经系统学习之前,已对世界有了一定认识,只是其观念较为零碎、片面或不完全科学,教育者将其称为迷思概念。过多的迷思概念会影响学生对于客观事物的判断,而科学概念的掌握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完善对于世界的认识。如何发现学生的迷思概念并帮助学生深度学习科学概念?这是教师在概念教学中亟需思考的问题。本文在前人有关迷思概念转化的研究基础上,融入POE概念转化策略,针对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开展研究。第一步,阅读并整理文献资料,通过研究现状,初步确定研究思路;第二步,梳理有关概念教学的理论、方法,确定适宜的教学策略;第三步,对教师和学生分别展开调查:通过教师访谈,了解迷思概念研究状况、概念教学现状及教师定位,并根据教师反馈,整理出七年级上册迷思概念统计表。编制学生学习状况调查问卷及迷思概念测验卡,对学生的生物学习状况及迷思概念进行调查;第四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统计数据及学生反馈,分析迷思概念的成因;第五步,设计出概念转化方案:先是采用POE策略对《开花和结果》一节展开迷思概念转化的实证研究,对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前后测成绩展开数据分析;再是探究三个不同课型下POE策略的运用情况,选取了习题课、复习课、新授课三个教学片段,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一定的数据分析;最后总结概念转化型课堂设计的原则;第六步,对POE策略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表明,运用POE策略进行概念转化研究后效果较佳,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利于学生养成概念转化的习惯,构建科学的知识网络。

杜金烨[4](2020)在《基于能力的初中生物学单元测评卷编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对应的评价方式也随之改变。对学生的要求从最初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向能力导向转变。命题立意也应当从知识立意过渡到能力立意,关于学生在生物学科所需具备的能力方面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初、高中学业测评领域,常规测评方面较为欠缺。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逐渐积累。单元测评作为过程性评价,可考量学生学习的动态发展过程,基于能力的单元测评的开展,可督促学生能力的逐步形成。基于此背景确定本次研究方向。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能力”、“测评”、“命题”三方面进行研究现状介绍,洞察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及动态,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采用调查法对初中生物学单元测评卷编制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对结果的剖析,明确一线生物学教师命题现状。接着,基于调查结果以《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业测评考试说明及教材内容为基础构建初中生物学单元测评卷命题框架,该部分包括对初中生物学考试能力类别及要素的划分、构建初中生物学“能力—认知层次”模型及多维双向细目表三部分。再次,以命题框架为基础,结合命题相关理论进行初中生物学单元测评卷编制,该部分涉及单元测评卷命题的基本思想、原则、流程、试卷结构、题型等的构建,力求进行原创试题的命制。最后,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开展命题,对所构成的单元卷的质量分析以二阶抽样法进行实践,利用IRT理论对试题的质量进行分析,结合学生问卷,进一步剖析该单元测评卷的质量水平。基于以上实践本研究洞察了初中生物学单元测评卷编制现状:一线生物学教师缺乏命题相应培训、对命题蓝图缺乏了解、单元测评卷由主观拼凑而成等;明确了初中生物学考试能力类别及要素,以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为切入点构建了“能力-认知层次”模型,梳理了初中生物学单元测评卷多维双向细目表建构途径。通过不同类别学生的测评结果及问卷反馈可知,该单元测评卷可区分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且原创试题的命制可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切实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此外,在单元测评卷的命制过程中可提高教师的命审题能力,促进专业水平的提升。

杨惠[5](2020)在《《影响华中地区酸性泥炭沉积物中升藿烷低温异构化作用的环境因素研究》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科学技术交流日趋频繁,科技英语翻译显得越来越重要。科技翻译作为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科技信息、交流科研成果的重要途径,对全球科技发展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本翻译报告基于地球化学学术论文《影响华中地区酸性泥炭沉积物中升藿烷低温异构化作用的环境因素研究》的翻译,借助美国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所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中所遇到的词汇和句法方面的难点及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总结和归纳,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除介绍和结论外,本翻译报告共分四章,其中第一章介绍了翻译任务的背景,其中含翻译任务的分配、对翻译的要求以及翻译的意义等;第二章描述了翻译过程,其中包括译前、译中和译后阶段;第三章对翻译遇到的主要问题(即:专业术语、长句、名词结构句以及被动语态句的翻译)进行了梳理、剖析和总结;同时在翻译方法层面进行了探索;第四章是反思,总结了翻译中的得失,提出了对未来翻译研究的建议。本报告基于30余个典型例证的研究和分析,演绎出以下结论:第一,对于专业词汇的翻译,除了灵活使用直译、意译等策略外,查阅专业字典和学习平行文本也是必要的有用手段;第二,对于长句的翻译,拆分法、倒装法以及信息单元重组法是有效的翻译手段,长句翻译所需要的技巧不止一种,有时,需要多种技巧共同使用;第三,对于被动语态的翻译,通常使用的技巧是将被动语态译为主动语态,但也不尽然;第四,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所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具有指导作用;第五,为了做好科技翻译,积极积累科技方面的专业知识不仅有助,而且必须。希望本报告能为类似文本的翻译者提供参考,也诚心希望其中的结论能够为科技翻译学习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凌畅[6](2019)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植物名注释研究》文中提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植物名注释是教学过程中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之一。植物名注释可以增加学生的植物学知识,帮助学生排除阅读教材时的障碍,了解和通晓丰富的中国文化。目前,学术界研究植物意象、植物命名、植物名称的文献有很多,但是对初中语文教材植物名注释进行研究的文献却寥寥无几。2016年,由教育部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教材问世。本文将部编版教科书——《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中的植物名注释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跨学科研究法和分类归纳法对植物名注释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引言部分:论述本文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对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植物名词汇进行归类。教材植物名包括单音词、复音词植物名,古语词、今语词植物名,汉语通用、方言植物名。第二部分:对初中语文教材植物名注释的内容进行阐释。从植物学的角度出发,注释内容主要包括解物;从语文性的角度出发,注释内容主要包括用字说明和述其文化义。第三部分:对初中语文教材植物名注释的方法进行探析。主要有词语对译式和定义说明式两种。第四部分:对初中语文教材植物名注释的原则进行总结。教材中的植物名注释对植物类群、植物形态与功能的阐述具有科学性;对以语释词和以词释词的注释内容具有简洁性;对特殊植物名的注释具有文化性。第五部分:指出初中语文教材植物名注释存在的不足并针对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笔者总结植物名注释发现它有些注释不准确、有些植物名应注却未注、有些注释缺少文化义。通过查询各种工具书与文献资料,笔者对存在不足的注释提出修改建议。第六部分:结语。总结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并说明不足之处。本文以辅助教师教学和帮助学生学习为出发点,运用各类工具书和文献考证教材植物名注释的植物学特性和文化义,在指出教材注释存在不足的同时给出更严谨、更确切、更易于理解的参考注释。本文仅抛砖引玉,希望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注释体系做一些完善的工作和有意义的探索。

葛莹莹[7](2019)在《建筑英语汉译中的客观性再现 ——《建筑细部》(2017年第5期)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篇翻译实践报告基于《建筑细部》(2017年第5期)部分内容的翻译过程而撰写,主要探讨了建筑英语汉译中的客观性再现问题,从显性化语义结构和非人称主语句两个层面展开,探讨显性化语义结构和非人称主语句的翻译方法。《建筑细部》是一本专注于介绍建筑细节构造设计的专业杂志,包括建筑细节设计的项目、工程实录、新科技、新产品等,本杂志通过向读者展现建筑世界最新材料及最新科技,营造一个更为直接的交流互动空间,进而为业内人士拓宽视野、接轨世界提供更为便捷的机会。本次翻译原文为建筑英语文本,文中使用了多种显性化语义结构,还频繁使用了非人称主语句,体现了建筑英语语义客观、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特点。显性化语义结构主要体现在词汇衔接、照应手段的运用上;非人称主语句可进一步细分为事物名词作主语和抽象名词作主语的主语句。因而,为在翻译过程中再现建筑英语的客观性,对于显性化语义结构的翻译,笔者保留并体现了原文的词汇衔接手段和照应关系,并结合具体语境采用了重复、增译等翻译策略;对于事物名词作主语的主语句,笔者采用了增译、引申有灵动词词义等翻译策略,对于抽象名词作主语的主语句,笔者采用了语序调整、词性转换和增译等翻译策略。笔者希望本篇翻译实践报告能为其他从事建筑英语翻译的译者以及对这一领域感兴趣的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

周毅[8](2018)在《多道检索表的检索策略研究 ——以厦门大学校园植物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检索表是为了方便人们对物种进行鉴定而编制的引导式特征区别表,是分类学最有用和最常用的工具,不仅广泛运用于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还是众多分类学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检索表类型多样,按编制原理与使用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单道检索表与多道检索表。单道检索表也称二歧检索表,由于单道检索表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已不能满足现代分类学的发展需要。基于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的多道检索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目前单道检索表存在的问题。多道检索表的研究还处于开创阶段,存在性状数据库数据量偏少,分类性状多而无序、检索策略单一等问题,导致其检索效率低下,准确度不高,使用效果不佳。本研究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以厦门大学校园植物140种为例,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标本研究,结合植物志等相关文献资料,建立数据相对丰富的性状数据库,并将性状进行分级处理,最多达六级,最终整理性状2567项。同时,利用计算机相关技术开发校园植物多道检索系统,研究尝试运用新的检索策略与方法,首次提出将包容法与排除法两者结合的包排法,计算性状权重以及对检索结果进行排序,实现检索目标。构建的多道检索系统分为四个模块:一、多道检索模块,选取不同的性状组合筛选出目标分类群,检索结果以权重高低及满足性状条件的数量排序。二、添加新的分类群及性状描述模块,拥有一个丰富完善的数据库对多道检索表十分重要,该模块主要实现对系统中的分类群及分类群的性状描述进行更新扩充,丰富完善性状数据库。三、更新性状模块,主要是实现对多道检索表各级性状名的更新修改功能,修正错误。四、图像功能,检索主界面可查看物种图片,帮助鉴定。在添加新性状描述模块支持上传或更新物种图片。

张翮[9](2017)在《基于“双语对校”的晚清译着《植物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858年,上海墨海书馆出版的由英国传教士韦廉臣、艾约瑟与晚清学者李善兰合译的《植物学》是中国介绍西方近代植物学的第一部书籍,被视为西方近代植物学传入中国的标志。然而长期以来,其外文原本究竟为何一直存在争议,由此导致关于《植物学》的各种具体研究难以展开。为打开研究局面,先采用文献分析方法基本解决了《植物学》的原本问题。在此基础上,运用原译本“双语对校”的方法整理出《植物学》简体中文版全文,并深入研究了《植物学》的术语、文本和配图。研究得出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成果,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基本解决了《植物学》的原本问题《植物学》至少有4个外文原本来源,分别为林德利的《植物学基础》1849年版,巴尔弗的《植物神学》1851年版,林德利的《植物界》1853年版和钱伯斯兄弟出版于1848年的《钱伯斯国民百科》第1卷,其中,后两个来源为新发现。林德利《植物学基础》的具体版本长期以来无法确定,经分析考证确认是1849年版。通过进一步研究理清了《植物学》各卷内容的具体来源情况。二、全面整理了《植物学》的术语翻译在“双语对校”的基础上整理出《植物学》术语翻译表,新发现“隔膜”等《植物学》创译并沿用至今的中文术语,剖析了“细胞”等重要术语翻译的具体情形,指出植物学术语“科”很可能并非《植物学》所创译。结合实例讨论了术语翻译的方法和特点及其成就和不足。三、细致比对了《植物学》的文本翻译运用“双语对校”的方法全面理清原译文的对应关系,结合实例阐释了“增加”“删减”“缩写” “重组”“改换”五类翻译方法,讨论了文本翻译的特点及在物理量换算等方面出现的错误。四、专题研究了《植物学》的全书配图确定《植物学》及其原着配图的对应关系,指出其中存在的“图文不配”等类型的错误,从“调整”和“改绘”两个方面讨论了《植物学》配图对原图的改动,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关于配图忠实性的问题。《植物学》绝非简单被动地翻译原着,而是结合中国国情,以需求为导向的主动吸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产生过程,与其说是翻译,不如说是创作。由于时代原因,《植物学》在晚清并未产生明显影响,却在传入日本后深刻影响了其近代植物学的发展。

张春泉[10](2017)在《《孙文学说》的术语实践》文中认为孙中山先生的《孙文学说——行易知难》颇具科学哲学、科学传播、术语学意义。综合运用当时的比较前沿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阐述"知难行易"这一知行观的《孙文学说》使用了一定量的术语。《孙文学说》的术语实践有其综合性、前沿性、创新性、艺术性等鲜明特色,并契合于《孙文学说》自身的认知观,契合于特定时代学术背景。《孙文学说》术语实践方式多样,包括术语跨学科使用、术语跨语言翻译、术语跨语层解释。探究《孙文学说》术语使用的主要特点和基本动因,有助于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解读《孙文学说》。《孙文学说》的术语实践还启示我们:科学研究(尤指术语使用)应勇于创新,不生搬硬套;科学创新和科学普及同样重要。

二、苔藓植物一些名词术语的商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苔藓植物一些名词术语的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概念教学发展初中生生命观念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顺应时代趋势,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1.1.2 立足学科基础,发展学生生物核心素养
        1.1.3 生命观念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标志
    1.2 研究综述
        1.2.1 生命观念研究综述
        1.2.2 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践研究法
        1.4.3 课堂观察法
        1.4.4 访谈分析法
        1.4.5 统计分析法
    1.5 研究意义
2 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建构主义理论
        2.1.2 认知—结构理论
    2.2 概念界定
        2.2.1 生命教育
        2.2.2 生命观念
        2.2.3 生物学概念
3 发展学生生命观念的培养对策
    3.1 概念知识框架
    3.2 教学设计框架
    3.3 教学案例
        3.3.1 课堂概念教学中发展学生生命观念
        3.3.2 综合实践概念教学课程中发展学生生命观念
4 发展学生生命观念的实践与结果
    4.1 教学实践过程
    4.2 实践结果分析
        4.2.1 综合实践——教学效果的过程性评价
        4.2.2 课堂教学——学业水平的终结性评价
5 研究结论与反思
    5.1 研究结果和结论
    5.2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访谈调查问题
附录6 综合实践课程图片记录
附录7 课堂教学中的照片实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2)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认知语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РЕФЕРАТ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目的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语料来源
        (一)研究内容
        (二)语料来源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六、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语义学相关理论
    二、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
        (一)象似性理论
        (二)隐喻与转喻理论
        (三)范畴化理论
    三、对比语言学相关理论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拟声词概述
    一、拟声词的界定
    二、拟声词的分类
        (一)自然现象类拟声词
        (二)生物类拟声词
        (三)人类活动类拟声词
        (四)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
    三、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范畴化标准
        (一)撞击类拟声词
        (二)破裂类拟声词
        (三)摩擦类拟声词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音义象似性
    一、拟声词的音义关系
        (一)拟声词的能指与所指
        (二)拟声词的象似性与任意性之间的关系
        (三)拟声词音义象似性的表现
    二、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音义象似性对比
        (一)俄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音义象似性
        (二)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音义象似性
        (三)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音义象似性的异同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语义转移
    一、拟声词的语义特质
    二、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语义转移类别
        (一)俄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语义转移类别
        (二)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语义转移类别
    三、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语义转移特点对比分析
        (一)相同点
        (二)不同点
    四、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语义转移机制对比分析
        (一)相同点
        (二)不同点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六章 范畴化视角下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派生趋向
    一、拟声词范畴化的层次体系
    二、范畴化视角下俄汉语拟声词的派生趋向
        (一)范畴化视角下俄语拟声词的派生趋向
        (二)范畴化视角下汉语拟声词的派生趋向
        (三)范畴化视角下俄汉语拟声词的派生趋向对比分析
    三、范畴化视角下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动词的构词方式对比
        (一)俄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动词的构词方式
        (二)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动词的构词方式
        (三)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动词的构词方式异同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POE策略下初中生物学迷思概念的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第2章 研究基础
    2.1 概念解析
        2.1.1 POE教学策略
        2.1.2 科学概念
        2.1.3 迷思概念
        2.1.4 概念转化
    2.2 理论基础
        2.2.1 认知主义理论
        2.2.2 建构主义理论
        2.2.3 有意义学习理论
    2.3 与其他概念转化策略的比较研究
        2.3.1 科学史发展教学策略
        2.3.2 类比策略
        2.3.3 运用POE策略的优势
    2.4 现实依据
        2.4.1 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的要求
        2.4.2 教师教法分析
        2.4.3 学生学情分析
第3章 初一学生的生物学迷思概念现状调查
    3.1 迷思概念的调查
        3.1.1 教师转化迷思概念情况调查
        3.1.2 学生形成迷思概念情况调查
    3.2 调査问卷的编制与发放
    3.3 调査结果统计分析
        3.3.1 基本情况调查
        3.3.2 学生迷思概念调查
    3.4 调查反映的问题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3.4.1 小学科学的学习不够系统
        3.4.2 学生的聚焦能力难以保障
        3.4.3 学生的学习方法未能转变
        3.4.4 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不足
        3.4.5 学生尚未意识或没有转变自己的迷思概念
第4章 POE策略下学生迷思概念转化的构建研究
    4.1 POE策略下概念转化的实证研究
        4.1.1 研究对象及内容的选定
        4.1.2 实施过程
        4.1.3 基于POE策略下“开花和结果”一节的教学设计
    4.2 POE策略下不同课型的课堂改进
        4.2.1 习题课改进片段
        4.2.2 复习课改进片段
        4.2.3 新授课改进片段
    4.3 POE策略下课堂设计原则
        4.3.1 学生主体——教学灵感的来源
        4.3.2 课堂活动——核心素养的新舞台
        4.3.3 内容衔接——初一教师的必修课
        4.3.4 教学做思——学习的智慧
第5章 结语
    5.1 结论
        5.1.1 POE策略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对比分析
        5.1.2 实施效果分析
    5.2 研究中的问题
    5.3 任务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初一学生生物学迷思概念调查问卷
附录 B 开花和结果前、后测习题
附录 C 习题课前后测试题
附录 D 学习单节选
附录 E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4)基于能力的初中生物学单元测评卷编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背景
        (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需要
        (二)教师专业水平要求提高的需要
        (三)能力立意试题应用的增多
    三、研究综述
        (一)能力的相关研究
        (二)测评、测试的相关研究
        (三)试题编制
        (四)研究综述小结
    四、研究内容和意义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教育目标分类学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二)安德森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三)加涅的学习认知结果理论
        (四)SOLO分类理论
        (五)小结
    二、教育质量测量学
        (一)经典测验理论
        (二)项目式反应理论
        (三)启示
    四、教育评价理论
        (一)过程性评价
        (二)终结性评价
        (三)启示
第三章 初中生物学单元测评卷编制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问卷的编制
        (一)调查问卷的编制
        (二)访谈问卷的编制
    二、问卷的实施与数据处理
        (一)调查问卷的实施与处理
        (二)访谈问卷的实施与数据处理
    三、结论
第四章 基于能力的初中生物学单元测评卷框架构建
    一、初中生物学考试能力类别的划分
    二、初中生物学“能力-认知层次”模型构建
    三、初中生物学单元测试卷多维双向细目表的构建
第五章 基于能力的初中生物学单元测评卷的编制和实践
    一、命题基本思想
    二、命题原则
    三、单元测评命题流程
    四、单元测评卷的要素组成
        (一)试卷的结构
        (二)试卷的题型构成
        (三)背景素材的选择
        (四)题干的表述
        (五)评标的建立
    五、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卷的编制
        (一)双向细目表的编制
        (二)试题编制
        (三)评标的制定
        (四)单元测试卷的组合
    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卷的测评与数据分析
        (一)单元测试卷的实施
        (二)单元测试卷数据收集
        (三)单元测试卷测评数据分析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一)研究结论
        (二)初中生物单元测评卷编制的启示
    二、研究展望
附录1 关于初中生物单元测评卷编制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2 关于初中生物单元测评卷编制现状的访谈问卷
附录3 第三单元测评组卷双向细目表
附录4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单元测评卷
附录5 第三单元测评卷试题信息表
附录6 第三单元测评卷评分标准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影响华中地区酸性泥炭沉积物中升藿烷低温异构化作用的环境因素研究》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1 Background of the Task
    1.2 Task Arrangements
    1.3 Translation Requirements
    1.4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Stage
        2.1.1 Analysis of Source Text Features
        2.1.2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Tools
        2.1.3 Selection and Study of Parallel Texts
        2.1.4 Theoretical Guidance: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2.2 Translating Stage
        2.2.1 Establishment of Glossary
        2.2.2 Flexible Choice of Translation Techniques
    2.3 Post-Translation Stage
        2.3.1 Self-revision
        2.3.2 Evaluation by Client
Chapter Three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3.1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Task
        3.1.1 Lexical Difficulties
        3.1.2 Syntactic Difficulties
        3.1.2.1 Long Sentences
        3.1.2.2 Sentences with Noun-Structures
        3.1.2.3 Passive Voice Sentences
    3.2 Solutions to the Difficulties
        3.2.1 Solutions to the Lexical Difficulties
        3.2.1.1 Literal Tanslation
        3.2.1.2 Free Translation
        3.2.1.3 Zero Translation
        3.2.2 Solutions to Syntactic Difficulties
        3.2.2.1 Conversion
        3.2.2.2 Rearranging of Information Units
        3.2.2.3 Division
Chapter Four Translation Reflections
    4.1 Experience Gained
    4.2 Tips for Improvement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Appendix

(6)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植物名注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植物名词汇构成
    (一)单音词和复音词
        1.单音词植物名
        2.复音词植物名
    (二)古语词和今语词
        1.古语词植物名
        2.今语词植物名
    (三)汉语通用植物名和方言植物名
        1.汉语通用植物名
        2.方言植物名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植物名注释内容
    (一)解物
        1.只阐述种类
        2.只描述形态
        3.阐述种类与描述形态兼具
        4.阐述种类与介绍功能兼具
        5.阐述种类、描述形态、介绍功能兼具
    (二)用字说明
    (三)文化义的表述
三、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植物名注释方法
    (一)词语对译式
        1.把古称植物名释为现代植物学名
        2.把方言植物名释为现代植物学名
    (二)定义说明式
        1.定义
        2.定义与说明兼具
四、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植物名注释原则
    (一)科学性
        1.对植物类群的分界准确科学
        2.对植物形态和功能的描述准确科学
    (二)简洁性
        1.以语释词
        2.以词释词
    (三)文化性
五、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植物名注释的不足及改进建议
    (一)植物名注释的不足
        1.植物名注释不准确
        2.植物名应注却未注
        3.植物名注释缺少文化义
    (二)植物名注释的改进建议
        1.提高植物名注释的准确性
        2.补注植物名
        3.补充文化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建筑英语汉译中的客观性再现 ——《建筑细部》(2017年第5期)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任务描述
    1.1 任务背景介绍
    1.2 文本特征分析
第2章 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计划
    2.3 翻译过程
    2.4 译后事项
        2.4.1 翻译审校
        2.4.2 翻译评估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显性化语义结构翻译的客观性再现
        3.1.1 词汇衔接
        3.1.2 照应
    3.2 非人称主语句翻译的客观性再现
        3.2.1 事物名词作主语的主语句
        3.2.2 抽象名词作主语的主语句
第4章 实践总结
    4.1 总结与启发
    4.2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附录2 术语表
致谢

(8)多道检索表的检索策略研究 ——以厦门大学校园植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检索表概述
        1.1.1 检索表
        1.1.2 单道检索表
        1.1.3 单道检索表目前存在的问题
        1.1.4 早期的多道检索表
    1.2 计算机辅助下的多道检索表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目前多道检索表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信息资料收集
        2.2.2 野外调查
        2.2.3 分类性状数据分析处理
        2.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多道检索表的检索策略
    3.1 性状处理
        3.1.1 性状分级
        3.1.2 性状状态标定
    3.2 性状筛选
        3.2.1 排除法与包容法
        3.2.2 包排法
    3.3 条件及权重排序
第四章 多道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构建的相关技术
        4.1.1 关系数据库与SQL
        4.1.2 C#语言
    4.2 需求分析与数据库设计
        4.2.1 系统需求分析
        4.2.2 E-R图设计
        4.2.3 表设计
    4.3 系统的架构设计
        4.3.1 数据访问层的实现
        4.3.2 业务逻辑层的实现
        4.3.3 表示层的实现
    4.4 系统的功能实现
        4.4.1 多道检索模块
        4.4.2 新分类群及性状描述添加模块
        4.4.3 更新性状模块
        4.4.4 图像功能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双语对校”的晚清译着《植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前人研究综述
        1.2.1 对《植物学》的研究
        1.2.2 与《植物学》相关的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问题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2章 《植物学》的成书背景及内容概述
    2.1 西方近代生物学传入中国
    2.2 墨海书馆与自然科学书籍的翻译出版
        2.2.1 墨海书馆简介
        2.2.2 墨海书馆翻译出版的自然科学书籍
    2.3 《植物学》的译者与出版情况
        2.3.1 《植物学》的译者
        2.3.2 《植物学》的出版情况
    2.4 《植物学》全书内容概述
第3章 《植物学》的外文原本
    3.1 《植物学》外文原本研究的突破
    3.2 《植物学基础》版本的确定
    3.3 《植物学》卷七和卷八的内容来源
        3.3.1 卷七“察理之法”的内容来源
        3.3.2 卷七“分部”和卷八“分科”的内容来源
        3.3.3 《植物界》具体版本的确定
        3.3.4 卷八的几处严重错误及分析
    3.4 《植物学》前六卷的内容来源
        3.4.1 卷一的内容来源
        3.4.2 卷二至卷六的内容来源
    3.5 《植物学》内容来源的总结和探讨
        3.5.1 《植物学》内容来源总结
        3.5.2 《植物界》的外文原本简介
        3.5.3 《植物学》内容来源复杂的原因探讨
第4章 《植物学》的术语翻译
    4.1 《植物学》术语翻译的全面整理
        4.1.1 《植物学》术语翻译的特殊意义
        4.1.2 “双语对校”整理《植物学》的术语翻译
        4.1.3 关于前人整理的《植物学》名词术语表的讨论
        4.1.4 《植物学》术语表整理的新发现和新认识
    4.2 《植物学》术语翻译的方法和特点
        4.2.1 《植物学》术语翻译的方法
        4.2.2 《植物学》术语翻译的特点
    4.3 《植物学》术语翻译的成就和不足
        4.3.1 《植物学》术语翻译的成就
        4.3.2 《植物学》术语翻译的不足
第5章 《植物学》的文本翻译
    5.1 “双语对校”研究《植物学》文本翻译
        5.1.1 “双语对校”研究《植物学》文本翻译的必要性
        5.1.2 “双语对校”研究《植物学》文本翻译的可行性
    5.2 《植物学》文本翻译的方法和特点
        5.2.1 《植物学》文本翻译的方法
        5.2.2 《植物学》文本翻译的特点
    5.3 《植物学》文本翻译的错误
        5.3.1 《植物学》文本翻译中的物理量换算错误
        5.3.2 《植物学》文本翻译中的其他类型错误
第6章 《植物学》的配图
    6.1 《植物学》的配图来源
        6.1.1 《植物学》的配图数量
        6.1.2 《植物学》配图来源的确定
        6.1.3 《植物学》来源不明的配图
    6.2 《植物学》的配图错误
        6.2.1 图文不配的错误
        6.2.2 其他类型的配图错误
    6.3 《植物学》配图忠实性的讨论
        6.3.1 《植物学》配图对原图的调整
        6.3.2 《植物学》配图对原图的改绘
        6.3.3 与配图忠实性有关的其他问题
第7章 《植物学》的评价及影响
    7.1 《植物学》的评价
        7.1.1 《植物学》在晚清的评价
        7.1.2 《植物学》翻译质量的评价
    7.2 《植物学》的影响
        7.2.1 《植物学》在晚清的影响
        7.2.2 《植物学》在日本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10)《孙文学说》的术语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孙文学说》术语使用的总体特点
    (一) 综合性
        1. 所涉学科范围广泛
        2. 术语解释方式多样
    (二) 前沿性
    (三) 创新性
    (四) 艺术性
二、术语使用的基本动因
    (一) 契合《孙文学说》认知观
    (二) 契合时代学术背景
三、给予当下的启示

四、苔藓植物一些名词术语的商榷(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概念教学发展初中生生命观念的实践研究[D]. 杨帆.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 侯思琪.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POE策略下初中生物学迷思概念的转化研究[D]. 周乐妍.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4]基于能力的初中生物学单元测评卷编制的研究[D]. 杜金烨.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5]《影响华中地区酸性泥炭沉积物中升藿烷低温异构化作用的环境因素研究》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杨惠.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6]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植物名注释研究[D]. 凌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8)
  • [7]建筑英语汉译中的客观性再现 ——《建筑细部》(2017年第5期)的翻译实践报告[D]. 葛莹莹.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19(07)
  • [8]多道检索表的检索策略研究 ——以厦门大学校园植物为例[D]. 周毅. 厦门大学, 2018(07)
  • [9]基于“双语对校”的晚清译着《植物学》研究[D]. 张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02)
  • [10]《孙文学说》的术语实践[J]. 张春泉.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标签:;  ;  ;  

苔藓植物的一些名词和术语的讨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