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数码影像的新时代——扫描仪和数码相机市场初探

欢迎来到数码影像的新时代——扫描仪和数码相机市场初探

一、迎接数码图像新时代——扫描仪、数码相机市场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左超,陈钱[1](2022)在《计算光学成像:何来,何处,何去,何从?》文中研究指明计算光学成像是一种通过联合优化光学系统和信号处理以实现特定成像功能与特性的新兴研究领域。它并不是光学成像和数字图像处理的简单补充,而是前端(物理域)的光学调控与后端(数字域)信息处理的有机结合,通过对照明、成像系统进行光学编码与数学建模,以计算重构的方式获取图像与信息。这种新型的成像方式将有望突破传统光学成像技术对光学系统以及探测器制造工艺、工作条件、功耗成本等因素的限制,使其在功能(相位、光谱、偏振、光场、相干度、折射率、三维形貌、景深延拓,模糊复原,数字重聚焦,改变观测视角)、性能(空间分辨、时间分辨、光谱分辨、信息维度与探测灵敏度)、可靠性、可维护性等方面获得显着提高。现阶段,计算光学成像已发展为一门集几何光学、信息光学、计算光学、现代信号处理等理论于一体的新兴交叉技术研究领域,成为光学成像领域的国际研究重点和热点,代表了先进光学成像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国内外众多高校与科研院所投身其中,使该领域全面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发展局面。作为本期《红外与激光工程》——南京理工大学专刊“计算光学成像技术”专栏的首篇论文,本文概括性地综述了计算光学成像领域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与所依赖的核心赋能技术,以求抛砖引玉。

吴雨航[2](2020)在《“屏幕”作为现实 ——后摄影时代的图像生产路径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在屏幕生存的现实时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进行摄影创作?藉由此问题,本文在“后摄影”的视域下,探析了数字技术携致的“屏幕图像”及其“生产路径”,本篇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一、何谓“后摄影”?——研究视角的理论及预设框架。20世纪80年代,数字技术的出现使得摄影真实客观的“再现性”遭到质疑,并随着“摄影终结论”的出现逐步瓦解。在此背景下,美国媒体艺术研究者威廉·米切尔提出了“后摄影”的概念,以此来指称摄影“死亡”后的时代。但在“后摄影”理论的相关书写中,几乎都将摄影的表征危机全部归咎于数字技术,即数字影像打破了摄影“客观再现”的特质。但通过文献的查阅和实例的举证后,笔者对此有以下几点看法:1.将数字技术与“摄影之死”划上等号是一种技术决定论的断言,它的出现并非是摄影观念嬗变的“主谋”,而是客观再现的观念本就不可靠;2.将数字技术完全等同于“后摄影”的观点也值得商榷,其缘由是遮蔽了摄影与当代艺术之间的融汇关系;3.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但没有使摄影终结,反而让摄影得到了延展和新生。二、为什么是“屏幕”?——研究对象的跨学科梳理及阐释。基于“后摄影”的书写语境,本文通过数字技术、传播媒介和大众文化的相关资料对“屏幕生存”的现实情境进行阐释和探讨。在相关理论文本、历史案例和新闻数据等资料的分析归纳下,笔者认为:1.移动互联网与数字影像的结合高速地催生了手机摄影,它在带来摄影民主化和大众化的同时,也致使图像在网络交际的过程中变得愈发同质泛滥,同时也让我们的生活与屏幕变得越来越亲密暖昧;2.数字技术正在不断拓展“摄影”的边界,那些经由屏幕生产的图像除了构成持续的网络交互、也制造着虚拟的在场。因此,方寸的屏幕自然也就成为了另一种“现实”。三、如何通过“屏幕”探寻摄影的创作路径?——研究对象的探讨分析及方法策略。当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不再完全屈从于“相机”拍摄的照片,他们开始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屏幕图像的观念性实验。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创作个案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力求呈现出摄影创作中可参照的路径谱系。需要指出的是:对“后摄影”视域下的“屏幕图像”及其“生产路径”进行梳理和探析,既不是唯技术论的推崇,也不是让其成为创作的策略性套路。相反,本文希望通过研究,传达在“后摄影”多元面貌的当下,创作者可以跳脱“摄影”固有的束缚与藩篱,在“屏幕生存”的现实情境中去探索摄影更多的创作可能和潜在价值。

魏琦[3](2020)在《屏幕的霸权 ——赛博技术时代的当代绘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赛博技术时代不仅代表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也代表着一种融合的文化趋势。在当代数字技术普及之后,虚拟与现实的边界被打通,屏幕界面成为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中介,以视觉为主的屏幕文化兴起。计算机的界面不仅是虚拟与现实的一种分隔,更是一种新的文化与视觉观念的塑造,屏幕不仅是联通的手段,更是作为一个界面充当着所有信息、所有媒介形式的展示和运动平台。赛博技术时代的当代绘画研宄关注数字技术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和颠覆性效果。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宏观的视角,正如本雅明开启的讨论一样,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屏幕文化带来了复杂的经济政治技术关系的改变,赛博技术时代的当代绘画将重点放在边界、主体、绘画与媒介技术之间的关系上。屏幕的普及将个人数字化信息嵌入整个互联网之中,深度改写了获取信息的模式,当代绘画不再局限于平面的画布,不仅与新发展的数码技术相融合,也与广泛的不同的媒介语言发生关系;不仅与历史的文化语境紧密相关,也与当下的流行文化融合到一起。在赛博技术时代,当代绘画产生了诸多与技术相关的变化以及特点,当代绘画已经不是单纯的艺术学科,当代的绘画实践已经将绘画带到了扩展的领域之中。

楚小庆[4](2018)在《技术发展与艺术形态嬗变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自20世纪以来,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艺术形态的变化,艺术形态的变化也及时回应着技术的变化。论文以技术作为艺术形态发展脉络的参照系,以技术的变化历程为时间坐标,对艺术创作与传播的历史轨迹做了梳理,着力思考在这个轨迹中,技术对于艺术的深刻影响以及艺术对技术发展的回应。技术发展与艺术形态嬗变的关系及其规律问题的探讨和展开,是以技术与艺术两者之间的辩证发展和相互影响关系为理论基础,从技术进步推动艺术形态变化与门类拓展、技术进步推动艺术创作领域的新变化、技术进步推动新艺术形式的衍生与跨界整合三个维度予以分析概括,以技术与艺术的共同未来和展望归纳研究结论。论文从绪论到结论,是一条一以贯之的主线。绪论包括概念与范畴、目的与创新、思路与方法、研究现状分析四个部分,并由此作为铺垫,引出关于本研究选题的理论思考部分。第二章理论思考可归纳为四个方面,分别为:内在本质特征:关联、多元、辩证、统一,西方理论比较:三个主要流派,社会现实意义:重要性、复杂性、艺术学宏观视角,理论基点与关键问题:普遍性、特殊性与中国实践。整篇论文以此四个方面的理论思考为立足点,展开了关于技术发展与艺术形态嬗变的关系和相互影响的论述、分析,其分析的脉络主干和主要依托为技术与艺术的历史发展进程,对这一延续上下五千年的宏大进程,论文又一分为二的从两个方面展开客观分析,也即技术对艺术的作用以及艺术对技术的影响。从章节上,关于两者的关系和影响,分别从技术进步推动艺术形态变化与门类拓展、技术进步推动艺术创作领域的新变化、技术进步推动新艺术形式的衍生与跨界整合这三个维度做了分析概括,而从具体的现象和形态领域梳理,则可分成以下八个方面,也即:艺术空间:文化生态与传统审美内涵变化,艺术语言:动态综合、主观体验与传播维度变化,艺术门类:新形态涌现、艺术扩容与门类拓展,艺术程式:作品呈现与欣赏场域、方式变化,艺术观念:作品创作工具、方法、观念变化,主客体关系:实践中作品创作与欣赏关系的变化,新艺术形式:与新技术环境融合共生,跨界整合:创作表现实践活动的新探索。以上述这八个方面较为详细的分析论述为基础,以前述四方面的理论思考为着眼点,以技术与艺术的历史发展进程为依托,以技术对艺术的作用与艺术对技术的影响的客观分析为关照和平衡尺度,论文经过上述系统的梳理、分析,得出了技术与艺术的共同未来与发展走向。对于技术与艺术共同未来具体内容的阐述,论文又从分析和展望两个方面具体入手,从发展规律与文化表现、辩证关系与社会影响、交互多元的文化景观三个方面做了深入地分析,从文化逻辑与美学观念、技术控制与文化自觉、审美理想与精神追求三个方面做了理论层面的宏观展望。在具体三点分析和三方面的展望之基础上,从上述六个方面的问题分析和阐述中得出核心观点,也即艺术审美活动的方向与精神文化坐标:以人为原点,携手传承与弘扬,创作生产技术与艺术相互协调统一的优秀作品。所以,全文结论为:技术与艺术共同携手面向美好未来。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技术与艺术之间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联。技术进步虽然与艺术形态的发展变化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等同对应关系,但艺术自身又确实存在着对技术的依存关系。艺术作品既是技术之物,是技术支撑的具体呈现,与技术的进步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内在观念的显现和表达。在当代社会,技术进步对艺术的影响已拓展到艺术作品形式表现之外的广阔领域。技术从制作手段、材料载体、场景氛围和信息表达等方面对艺术作品形态的变化产生着影响。艺术则主要通过交流的方式、审美的途径、教化的功能、创意的驱动四个维度,展现着艺术本质属性对技术生态变革所产生的促进作用。艺术折射了社会文化中人与社会之间不断调整着的相互关系;同样,技术在自身发展中也以人为原点,关注并解决上述问题。技术决定了不同时代的艺术创作必然采用与之相应的方法手段。技术不断延长和拓展着艺术创作的方式和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艺术的思想、观念、方法,带来了艺术作品外在感受方式和欣赏者心理感知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艺术作品内在意蕴、精神品格和思想内涵的变化。技术进步逐步改变着整个艺术生态,在艺术形式表现中促使产生了新的形式特征,生成了新的艺术形态,形成了新的艺术门类。技术进步推动着人、社会、自然三者的关系随之变化,不仅产生了新的社会文化形态,而且形成了对传统经典艺术创作和表现形式认识的提升,由此生成的艺术精神则进一步形成了对现实社会的文化引领。技术的不断进步赋予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不同的时代信息和技术特征。技术决定不同时代的艺术创作必然采用与之相应的方法与手段,并呈现出不同面貌;同时,技术变革更使隐含在艺术表象内部的艺术观念同步发生重要的变化。这在外部显现为创作工具、材料应用、表现载体以及创作手法的改变,在内部则折射出审美追求、认识方式与评价模式的变化。艺术创作的数字化和艺术作品的虚拟化,反映了技术进步影响下艺术创作对于新材料、新介质以及新的存在、传播方式的广泛运用,以及个人审美精神领域中一种新的生命体验的艺术表达。艺术的发展变化始终伴随着技术进步的步伐。技术不断以各种方式介入艺术创作并影响着艺术的形态,而在艺术创作和作品表现形式中,也无不凸显出技术在视觉体验、界面形态变化和不同维度改变等方面的作用。艺术作品形态的蜕变,受制于艺术观念的更新,更深层是技术在创作中推动作品外在形式表现变化与内在观念创新的体现。由于介质的改变以及艺术题材、外在形式等表现空间范畴的拓展,技术在实际上不断丰富着艺术的感知效果和体验维度;同时,人对技术的依赖程度有了明显提升,艺术场域依托于技术进步得到了极大扩展,作品创作和艺术精神都实现了对于原有地理空间、意识形态、文化习俗等主、客观隔阂的有效跨越。技术进步加速了不同艺术形态之间的跨界融合,顺应了高技术应用及其与有关艺术领域交叉融合的新趋向,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也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活力、拓展了新的存在空间,并日渐成为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历史上,艺术创作主体与技术进步之间始终是相互适应的。技术在客观物质层面超越和支撑着艺术特别是具体的创作实践活动,艺术则在主观精神层面努力突破着技术模式对艺术创意自由舒展的客观制约和技术理性思维的惯性束缚,同时,艺术还在用自身的创新和先锋思想在审美欣赏和价值判断等精神层面,实现着对社会的引领。在网络信息时代中,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促使艺术创作中实际操作的入门条件降低,社会大众普遍成为艺术创作者和艺术欣赏者,并可在二者之间轻易实现转换。技术进步自然突破和消解了艺术作品的原有边界,艺术继而从精神层面扞卫和重构出作品自身新的审美形式边界,出现了艺术创作与欣赏、接受过程之间相互渗透、角色互换等互动发展的文化新景观。艺术是人类社会智慧的结晶,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就是让艺术欣赏者发现自然山川的美、体会社会生活的美、感受精神心灵的美。在艺术作品中追求和体现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并以美感人、以文化人,最终提升社会大众的精神品格和审美境界,引领社会风尚是艺术的实践追求和文化价值的核心问题所在。在当前这个高新技术普遍应用的时代,大众文化的流行与普遍存在已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历史的必然。在技术给予我们更多帮助和机会的同时,我们着眼更多的应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以及对经典作品创作理念和艺术审美标准的坚守。以艺术创作实践活动为中心,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不仅会创造出精美的作品,而且会在现代化传媒和多元文化的融合交汇中,催生出以人为原点的理论价值体系。创作实践与理论评论的磨合、驱动,会共同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我们应以此培育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社会文明水准,涵养国民艺术精神。我们在艺术实践活动中不断实现对于技术的规范、引导、超越、提升,就一定能够促使艺术最终成为引领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持续动力,以及不断超越现实、启蒙思想、开创未来、实现美好社会生活的智慧源泉。

高秦艳[5](2017)在《文字设计的身份转换与图形语言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桌面排版革命至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改变了文字设计的工作流程和设计理念。大量案例印证,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文字设计领域出现了“身份转换”这一特殊现象。通过对现象的描述、分析,剖析其背后的深层动因,考察和梳理当代技术进步对当代文字设计地位转变的影响。技术革新直接导致了文字设计理念的升级,借助图形语言的创意手段,文字设计得以从图像解说的传统身份逐渐走向主动表现的位置,从而实现其身份与价值的转换。设计师可以运用图形语言的表现手段,将“文字”作为“被借用的对象”或一种创作元素来进行创意设计。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文字设计身份的转换”造就了“文字即是图形”现象的产生,促发了一场在西方被称之为“革命性”的文字设计变革。运用案例分析法、作品评述法、统计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具有典型意义的设计案例进行解析。借助电子计算机、数字分析软件等设备和工具进行文档分类和数据研究。通过数据统计和案例分析得出以下结果:第一,在诸多设计因素中,文字设计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新技术的协助下,文字设计的表现性被不断地开发和应用。第二,在具体的设计案例应用中,文字设计的“身份”已逐渐从辅助说明转变为创造表现的中心。第三,在技术不断革新的境况下,文字设计的理念与表现路径也呈现出多样性和跨界性。第四,“图形语言”的表现手段同样适用于当代文字设计领域,并可以通过多重途径来进行建构。研究发现,文字设计的理念更新与技术发展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文字设计的发展空间也变得更为广阔。总体地看,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字设计“身份转换”的现象在国际平面设计界持续存在,并且呈现出愈加明显的态势。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文字”往往是被设计师借用的表现元素,它体现了文字设计中“图形语言”的建构形式,也是促成文字设计“身份转换”的关键因素之一。得益于科技的发展,当代文字设计的创意与表现路径呈现非线性发展模式,技术的发展与设计理念的革新存在着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

曲美亭[6](2011)在《数码时代的虚拟视觉设计》文中认为当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面对崭新的数字化技术,需要人类重新思考人与科技的关系与建构。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字技术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尤其在艺术设计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数字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创作表现手段,广泛并深入地作用于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把我们带入了新的设计境界。随着数字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它给艺术设计领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致使艺术设计领域日趋数字化。由于数字技术的产生,传统的设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因而一种崭新的设计语言应运而生,即数码设计。数码设计打破了传统的艺术设计手法,采用全新的数字技术手段,将所设计的图形、图像、色彩等信息元素进行数字化处理,然后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也改变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工作方式,同时也使设计的形式和内涵发生了变化,为设计师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开辟了更大的表现空间。数字化艺术设计满足了传统艺术设计形式无法达到的效果,它可以实时的进行设计、修改,利用计算机实现虚拟视觉设计效果,一切工作只需用键盘和鼠标来完成,既省时又省力,同时还降低了成本,并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对各个行业尤其是视觉相关行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试图从论述虚拟视觉设计的三方面入手,其中包括平面、空间以及交互三方面,每一方面都体现其虚拟的视觉特性,如平面体现数码技术在表现图形、图像方面的虚拟设计,而空间则体现数码技术在表现虚拟的三维空间(包括静态和动态)方面的表现等。经过研究探讨,我们可以更加了解数码设计以及在艺术设计领域方面是如何发展和应用的。

王莉[7](2009)在《数码摄影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码摄影作为一个在新的世纪之交诞生的全新视觉技术,具备强大的科技、商业、艺术创作优势,彻底消除了商业摄影中平面设计与影像表现之间的矛盾,共享数字时代带来的无穷乐趣,极大丰富了数码摄影图片在平面广告应用中形式和内涵,促进了极富诱惑力的优秀平面广告设计作品的诞生与发展。数码摄影和平面广告设计的交叉和互动在广告业和大众传媒中的应用前景越来越被看好,数码影像技术作为广告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媒介,在满足传播商品信息的前提下,构成了一道美丽的人文风景,是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视觉屏风。本研究融合最新的专业知识及技术资料,具体地了解数码摄影在平面广告应用中的前瞻性以及在广告传播效果上的贡献。紧紧围绕数码摄影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这个基点,从数码摄影在平面广告中的应用实践入手,探索数码摄影以何种优势进入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过程,并与传统摄影作交叉分析。总结了数码摄影为平面广告设计带来的超现实主义、意识形态滥觞等崭新艺术特征。结合当前广告实例,分析总结数码摄影在平面广告中的应用实践和后期处理原则,以便找到平面广告设计师和数码摄影师在合作中更便捷有效的工作模式,以期待可以从传播这个角度对当今的数码广告摄影与平面广告的有效结合提供较好的理论指导和借鉴意义,使数码摄影在平面广告应用中不仅充分运用传统美学、构图、光线等要素,还能在最新的数字平面媒体(含编辑)、交互式多媒体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实现数码摄影在商业上的无限优势,从而使平面广告设计获得理想的市场效果。

宋晓娜[8](2008)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摄影基础》课的作用与教学改革研究》文中指出“读图时代”的到来,给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读图时代”是信息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人类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需要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而读图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图像有着不言而喻的优势,它可以超越时空,跨越地界,是人类文化教育中都能读懂的一种语言。《摄影基础》课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中是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主要以影像技术和艺术为主要内容。以课件制作、资源建设为己任之一的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对摄影的技术技法、艺术表达有全面的把握。随着教育技术系的发展《,摄影基础》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摄影教育研究的学者很多,但在教育技术系中的摄影课程如何教,其在教育技术系中的地位如何,拍摄出的图像如何具体的应用等方面研究的却很少,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看到了本课题所潜在的创新价值和研究价值,但同时也使本选题负有相当大的挑战性。论文主要采用网上查询、文献查阅等方法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并结合实践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形成研究思路,建立研究提纲,开始论文的撰写。在写作的过程中,运用分析、归纳总结法对问题进行剖析,得出结论,阐明观点。本文主要以自己在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过的《摄影基础》课以及参与山东师范大学《摄影基础》这一省级精品课程的制作为基础,对摄影基础课的建设和发展作了初步了解与研究,并对《摄影基础》课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的重要作用及教学方法的研究进行了探讨。本文第一章绪论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背景,并对该课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分析了该课题的研究方法。第二章阐述了《摄影基础》课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的重要作用,首先介绍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中《摄影基础》课设置情况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摄影基础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视觉素养能力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对教育技术学中《摄影基础》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述。第三章对《摄影基础》课的教学体系进行了分析,首先分析了《摄影基础》课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位,然后对《摄影基础》课的教材选择及知识模块进行了阐述,接下来对《摄影基础》课的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进行分析,为《摄影基础》课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第四章介绍了《摄影基础》课的实验室建设,重点介绍了数字摄影实验室的建设以及摄影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第五章对《摄影基础》课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研究,对摄影基础进行网络教学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山东师范大学《摄影基础》省级精品课程为例,说明在《摄影基础》课中使用网络课程教学的优势。论文的创新点为通过对摄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改革,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的摄影基础课的教学提供一个系统整体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艺术创造能力、影像理解能力、影像表达能力和影像获取应用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学科水平。

孙豪[9](2006)在《数码设计与绘画在壁画设计中应用》文中指出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的信息沟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媒体设计模式和手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数码设计在许多领域崭露头角,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把数码设计及绘画软件如何与传统设计、绘画艺术相结合作为当代艺术的研究课题之一。论文分析了数码设计与数码绘画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以及数码图像绘画技术的理论基础,然后通过分析数码艺术设计与传统艺术之间的关系,阐明了数码设计给人们带来的新艺术观。数码图像艺术的介质特点以及数码图像艺术所处的信息时代背景决定了它异于传统媒介艺术的艺术思维方法。媒介材料与技术背景的不同,也会要求艺术家思维方式的不同。数码艺术设计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方式受到数码技术的影响,已经成为数码信息时代生产方式的标志。数码设计所带来的新艺术观促进了数码与传统设计、绘画艺术结合的探索与尝试。论文从当前的数码技术和设计、绘画相结合的趋势出发,探讨了壁画设计者面临的首要课题:如何使现代壁画艺术设计不断创新、融入时代元素。数码设计与数码绘画在壁画设计中的应用,将会使壁画艺术在数码时代获得充分发展。数码设计与数码绘画使建筑环境的展示多维化、壁画创作的意识形态化、材料质地的美感效应化,而且,这些均可在计算机上进行整合协调,互换重构,既可以激发创作灵感,深化和优化创作主题,同时也可以提高创作的效率和精度。电脑技术介入壁画设计将会开拓图像的感知,形成新的视觉张力,提高壁画艺术作品的品位,恰如其分地表现其内涵,不断创造出既有创新又有时代气息的艺术作品。论文还进一步探讨了数码技术在整理古代壁画中的功用。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逐渐成熟,可以使古代壁画实现数字化虚拟重现与修复、储存、色彩复原等,为古代珍贵文物的保护、复原与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为壁画的保护提供了理论研究和实验基础。计算机为壁画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可以沟通艺术与科学、联系传统与未来、推动艺术构思不断完善和发展,将数码壁画的创作与发展推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白木,周洁[10](2002)在《数码技术开辟影像新时代》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了我国近几年来数码影像器材市场的蓬勃发展情况,指出:由于数码相机价格的急剧降低和数码影像印片加工网络在全国各地的迅速铺开,数码影像器材将在目前全部为化学影像产品占有的市场中要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

二、迎接数码图像新时代——扫描仪、数码相机市场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迎接数码图像新时代——扫描仪、数码相机市场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计算光学成像:何来,何处,何去,何从?(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计算光学成像:何来?
    1.1 成像系统的雏形
    1.2 光学成像系统的诞生——金属光化学摄影
    1.3 第一次成像革命——感光版光化学摄影
    1.4 第二次成像革命——胶卷光化学摄影
    1.5 第三次成像革命——数码相机
    1.6 第四次成像革命——计算成像?!
2 计算光学成像:何处?
    2.1 功能提升
        2.1.1 相位成像
        2.1.2 光谱成像
        2.1.3 偏振成像
        2.1.4 三维成像
        2.1.5 光场成像
        2.1.6 断层(体)成像
        2.1.7 相干测量
    2.2 性能提升
        2.2.1 空间分辨
        2.2.2 时间分辨
        2.2.3 灵敏度
        2.2.4 信息通量
    2.3 成像系统简化与智能化
        2.3.1 单像素成像
        2.3.2 无透镜成像
        2.3.3 自适应光学
        2.3.4 散射介质成像
        2.3.5 非视域成像
        2.3.6 基于场景校正
3 计算光学成像:何去?
    3.1 优势
        3.1.1“物理域”和“计算域”的协同
        3.1.2 潜在的“通用理论框架”
    3.2 弱点
        3.2.1 成本与代价
        3.2.2 数学模型≈甚至于≠物理过程
        3.2.3 定制化vs标准化
        3.2.4 技术优势vs市场需求
    3.3 机会
        3.3.1 科学仪器
        3.3.2 商业工业
        3.3.3 国防安全
    3.4 威胁
4 计算光学成像:何从?
    4.1 新型光学器件与光场调控机制
    4.2 高性能图像传感器的发展
    4.3 新兴的数学与算法工具
    4.4 计算性能的提升
        4.4.1 专用芯片
        4.4.2 新材料和新器件
        4.4.3 云计算
        4.4.4 光计算
        4.4.5 量子计算
    4.5 人工智能
5 结论与展望

(2)“屏幕”作为现实 ——后摄影时代的图像生产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当“摄影”被重新定义
    2.1 后摄影:嬗变的观念与期待
    2.2 摄影的表征危机
        2.2.1 从“摄影终结论”说起
        2.2.2 摄影与观念艺术的融汇
    2.3 技术意义与文化实践的回响
第3章 数字技术与屏幕生存
    3.1 新技术时代的媒介观
        3.1.1 像素马赛克与数字革命
        3.1.2 移动互联网与科技隐喻
    3.2 手机摄影及其生产逻辑
        3.2.1 手机摄影与图像交际
        3.2.2 视觉消费与生产逻辑
第4章 图像盛宴与生产路径
    4.1 生产车间:传送、连结与共生
    4.2 异质图像:重组、算法与乱码
        4.2.1 重组的眼睛
        4.2.2 算法的生成
        4.2.3 错误的幽灵
    4.3 屏幕副本:截取、凝望与触摸
        4.3.1 截取的荧屏
        4.3.2 重复的凝望
        4.3.3 触摸的屏幕
第5章 当“屏幕”成为新的现实:以创作《漩涡》为例
    5.1 创作背景与构思
    5.2 创作详情与呈现
        5.2.1 《漩涡·大生产》
        5.2.2 《漩涡·二次曝光》
        5.2.3 《漩涡·微芒》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后续研究工作及展望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3)屏幕的霸权 ——赛博技术时代的当代绘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1.1 从机械复制到数字复制(文化背景)
        1.1.1.2 从控制论到赛博技术(技术背景)
        1.1.1.3 从屏幕到当代绘画(现实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论文的结构与研究方法
        1.2.1 文章结构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当代绘画部分
        1.3.2 技术与艺术关系部分
第2章 赛博技术背景与现象分析
    2.1 赛博起源与控制论
        2.1.1 赛博起源
        2.1.2 控制论发展历程
    2.2 赛博社会
        2.2.1 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
        2.2.2 从信息社会到赛博社会
    2.3 赛博与后人类主义
        2.3.1 赛博空间与赛博宣言
        2.3.2 后人类主义
    2.4 赛博技术时代的艺术形态
        2.4.1 边界融和和互动下的当代艺术形态
        2.4.2 屏幕线索下的当代绘画
第3章 从历史到屏幕(屏幕之前)——传播媒介发展中的历史与绘画
    3.1 屏幕的诞生与发展
        3.1.1 从电影屏幕到电视屏幕
        3.1.2 从电脑屏幕到多屏时代
    3.2 观念发展中的绘画
        3.2.1 观念艺术、波普与绘画
        3.2.2 复制绘画中的符号
    3.3 印刷与摄影图像中的绘画
        3.3.1 绘画再生
        3.3.2 印刷媒介、摄影与绘画
    3.4 边界的拓展
        3.4.1 “图片一代”
        3.4.2 第三种道路
第4章 从技术到屏幕(屏幕之中)——媒介与符号拓展中的绘画
    4.1 “媒介”的嬗变
        4.1.1 “媒介特异性”到“后媒介状况”
        4.1.2 从“文化档案”到“亚媒介空间”
    4.2 “后媒介状况”——威廉肯特里奇
        4.2.1 反种族主义背景下的“投影动画”
        4.2.2 “后媒介状况”的“投影动画”
    4.3 绘画对影像的质疑与反思
        4.3.1 另一种视角的的绘画——吕克·图伊曼斯
        4.3.2 “真正的赝品”
    4.4 媒介延伸与视觉混合中的绘画
        4.4.1 电影的绘画延伸——塔西塔·迪恩“黑板画”
        4.4.2 视觉与图像混合中的绘画
第5章 从观看到屏幕(屏幕之上)——屏幕界面下的绘画与传播
    5.1 屏幕中的视觉重塑与生产
        5.1.1 屏幕视觉重塑
        5.1.2 视觉生产与绘画
    5.2 数字观看视角变迁中的绘画
        5.2.1 赛博空间中的不稳定视角
        5.2.2 俯瞰与离散
    5.3 屏幕界面与绘画
        5.3.1 屏幕作为“窗口”
        5.3.2 界面语言与屏幕结构影响下的绘画
    5.4 数据读取与机器监控中的绘画视角
        5.4.1 数码程序中的绘画
        5.4.2 数字与网络绘画
第6章 从场域到屏幕(屏幕之外)——空间中的绘画与行为
    6.1 扩展领域中的艺术与绘画
        6.1.1 语境与事件
        6.1.2 与场地融合的绘画行为
    6.2 绘画空间的可行性
        6.2.1 从平坦画布到空间绘画
        6.2.2 从屏幕传播到空间场域
    6.3 现实与虚拟的混合边界——网络空间中的绘画方式
        6.3.1 从空间到屏幕
        6.3.2 “后网络”空间中的绘画
    6.4 城市空间中的涂鸦绘画景观再造
        6.4.1 涂鸦与城市空间
        6.4.2 媒介事件与涂鸦景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涉及的艺术家简介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

(4)技术发展与艺术形态嬗变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第一节 本论文研究的概念和范畴
        一、本研究中有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范畴
        (一)关于“技术”、“艺术”基本概念的界定
        1.关于“艺术”的概念
        2.关于“技术”的概念
        (二)关于“技术形态”与“艺术形态”等概念的界定
        1.关于“形态”的概念
        2.关于“生态”概念
        3.关于“形式”的概念
        (三)关于“生态”“形态”“形式”的概念区分
        二、本论文研究中有关理论问题的讨论和界定
    第二节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创新目标
        (二)创新价值
    第三节 本论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体系
        三、研究方法
        四、重点和难点问题
        五、解决方案
    第四节 有关本论文选题与研究现状的分析
        一、国内相关研究动态分析
        (一)从宏观的艺术学理论视野展开分析
        (二)从微观的门类艺术学视野展开分析
        1.设计学学科研究层面
        2.美术学学科研究层面
        3.戏剧与影视学学科研究层面
        4.音乐与舞蹈学学科研究层面
        5.其他学科及交叉研究层面
        二、国外相关研究动态分析
        (一)艺术原理性研究成果
        (二)门类艺术的典型个案研究成果
        (三)其他相关的人文类理论研究成果
        三、国内高校部分硕博士论文中有关研究的概述分析
        (一)中国知网硕博士论文数据库检索分析概述
        (二)关联程度密切的重点论文成果分析
        (三)涵盖其他相关论文成果的总体状况分析
第一章 技术与艺术之关系发展的理论思考
    第一节 关于技术与艺术关系问题的内在本质特征
        一、技术与艺术相互关系中内在的辩证统一性
        (一)技术与艺术之间内在的关联性
        (二)技术发展对艺术影响的多元性
        二、技术与艺术相互之间的制约和影响
        (一)技术发展带来的文化问题同样体现在技艺关系上
        (二)艺术在技术影响下对自身独立精神与美学品格的坚守
        1.艺术作品的精神属性是区别于技术的最大特征
        2.艺术在接受与选择技术中始终保持自身独立
        3.优秀艺术作品均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第二节 西方理论界有关技术与艺术问题的讨论
        一、西方理论界相关研究历史脉络
        (一)基本脉络
        (二)主要表现
        二、关注技术与艺术问题的主要流派及其学术观点
        (一)德国法兰克福学派
        (二)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
        (三)媒介文化研究学术群体
        三、主要学术群体之间围绕技术艺术问题研究的理论比较与借鉴意义
        (一)关于技术的作用
        (二)关于技术的目的
        (三)关于技术的后果
    第三节 关于技术与艺术关系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技术与艺术都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当下开展技术与艺术关系问题研究的重要性
        (一)技术与艺术关系问题研究的基础性与复杂性
        (二)技术自身并非与艺术一样具备意识形态属性
        三、当下开展技术与艺术关系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一)艺术对技术的影响研究是目前的普遍欠缺
        (二)从宏观艺术学视角重新思考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三)依托技术与艺术关系研究探索艺术学理论学科建构
    第四节 关于技术与艺术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点和关键问题
        一、需要坚守的理论基点
        (一)立足于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和艺术话语体系
        (二)关注技术促进艺术形态演进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二、需要把握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一)需要关注和区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别
        (二)分析把握艺术创意表现与新技术应用之间的关系
        (三)技术是否应视作独立的文化因素和社会力量
        (四)社会现实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创作实践中的实际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技术与艺术关系的形成及相互影响
    第一节 历史进程:技术与艺术发展的历史性特征及阶段性表现
        一、原始的技艺之美涵盖且统一了技术与艺术因素
        (一)技术与艺术的原始统一: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的同一规律
        (二)人类社会技术发展初始阶段中艺术仍创造了自身辉煌
        1.中国
        2.西方
        (三)社会宗教道德伦理对于技艺创造能力空间的束缚
        二、技术与艺术分化之后各自拥有了不同诉求
        (一)学科自身成熟发展的不同路径
        (二)个人精神价值追求的不同选择
        (三)艺术家面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运行的实际选择
        三、技术发展促使人类创造第二自然并引发自我审美精神观照
        (一)技术直接指向和进入艺术本体影响了创作呈现
        (二)技术进步影响了审美文化倾向和精神价值观念
        (三)技术启发和培育了创作思潮、价值思索和启蒙精神
        四、信息时代艺术创作审美观念与形式探索的根本性改变
        (一)技术逻辑带动人文思潮、审美观念与艺术作用的变化
        (二)现代技术通过创作引发对世界的全新认知体悟和艺术描述
        (三)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工具对于人类审美精神限阈的挑战
    第二节 技术对艺术表现形态的正向影响
        一、制作工艺呈现:技术作为艺术创作形式表现的呈现手段
        (一)艺术作品制作工艺受到技术进步与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
        (二)技术呈现作为艺术创作外在形式表现的必要手段
        二、材料载体变化:技术引导创作形式演变趋势及观念转换
        (一)艺术创作载体与作品材料的升级推动了创意的实现
        (二)技术推动实现了艺术表达的观念化、隐喻性和时空性
        三、情境氛围营造:技术作为艺术场域精神展现的营造要素
        (一)营造情境作为技术不断介入艺术创作的有效方式
        (二)技术进步推动审美价值取向与艺术风格的时代转向
        (三)艺术创作中的精神塑造、观念表达与个性情感抒发
        四、信息媒介表达:技术作为艺术介入现实生活的媒介依托
        (一)技术进步打造了艺术介入现实生活的媒介依托
        (二)促使审美文化价值观念和艺术精神场域氛围特征的新变化
        (三)技术信息工具已融入艺术形态深入影响社会生活
    第三节 艺术本质属性对技术生态变革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一、艺术的文化交流属性促进了技术应用的延伸
        (一)中西方艺术的文化交流创新推动了整个文化发展进程
        (二)缺乏文化底蕴与艺术思想的技术应用创造不出完美作品
        (三)艺术文化交流促进了技术在不同文化场域中的应用和延伸
        二、艺术的审美属性促使技术存在与呈现的细化
        (一)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时尚化保障艺术审美的个性化追求
        (二)技术在服务艺术中完善自身实现对未知领域的有效探索
        (三)艺术不断规范和驱动技术进步并促成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三、艺术的教化属性改善了技术理性和技术伦理的异化倾向
        (一)建筑艺术是艺术教化属性改善技术伦理的典型代表
        (二)技术为艺术教化功能服务的同时文化改变了技术伦理
        (三)技术应用与文化观念、审美意识、艺术风格的互动统一
        四、艺术创意创新思维驱动了技术的进步和革新
        (一)艺术的创意表现需求直接促使技术进步与革新的产生
        (二)艺术创意引导和促使实现技术与艺术审美的完美结合
        (三)技术媒介的作用与艺术技术之间跨界衍生的新艺术形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技术推动艺术形态表现变化与门类拓展
    第一节 艺术作品的空间表现形式及其社会文化生态变化
        一、技术造就了艺术作品展现和存在空间的广延化
        (一)技术对艺术存在状态与展示空间拓展创新的促进作用
        (二)艺术的创意创新本性引领了对技术发展程度和模式的突破
        二、技术推动了经典艺术世俗化与大众文化崛起的进程
        (一)机械复制技术和艺术产业化运营对社会文化生态结构的影响
        (二)技术化创作和现代大众媒介铺垫了多元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
        三、技术拓展出了非物质化的艺术空间新形态
        (一)非物质化对于视觉文化形式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非物质化推动形成了新的审美文化形态和社会文化生态
        (三)新兴技术条件下传统艺术精神和美学内涵的重新定位
    第二节 艺术语言表达与作品传播维度出现了新的形式特征
        一、技术影响下艺术感受的非理性化趋向
        (一)作品外在感受方式和艺术欣赏心理的变化
        (二)作品内在意蕴、精神品格和思想内涵的变化
        (三)日常生活的直观认识和感性经验始终不可缺失
        二、技术影响下艺术元素的动态化趋向
        (一)技术影响下电影艺术元素的动态化趋向
        (二)技术影响下摄影艺术元素的动态化趋向
        (三)创作元素的动态化是传媒时代艺术表达的必然要求
        三、技术影响下艺术语言的综合化趋向
        (一)技术的内在推动作用
        (二)艺术的外在形式表现
        四、技术影响下艺术传播的虚拟化趋向
        (一)传播平台的改变
        (二)传播方式的改变
        (三)传播途径的改变
    第三节 新艺术现象与新艺术形态推动形成了新艺术门类
        一、技术推动出现了新的艺术现象和艺术形态
        (一)新艺术现象及其表现方式促成了新的艺术形态
        (二)新的技术和艺术方式生成了新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
        (三)新艺术形态展现了艺术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与创新性
        二、新的艺术现象和艺术形态积聚生成了新的艺术门类
        (一)新技术与新艺术形态共同塑造了新的内在文化结构
        (二)当代艺术传播整体生态环境的根本性变化成为外部主因
        (三)新兴技术的广泛运用成为新艺术类型与门类的社会基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技术推动艺术创作领域产生新变化
    第一节 艺术表现程式与作品呈现场域、接受方式的新变化
        一、技术促使艺术程式随时代而变
        (一)艺术程式作为作品创作表现的基本形式规范
        (二)艺术程式的变化和接受的文化影响展现多元
        (三)技术推动艺术程式变化产生革命性突破
        二、技术导致艺术呈现形态虚拟化
        (一)技术媒介与艺术作品的可复制性造就了虚拟化呈现
        (二)虚拟化突破了创作与欣赏的界限强化了艺术存在
        三、技术造就了艺术作品欣赏与接收方式的便利化
        (一)艺术创作与欣赏的审美需求之间存在尖锐矛盾
        (二)新技术媒介成就了艺术欣赏便利化的现实基础
        (三)技术突破了艺术展演传统场域并融合生成了新形态
    第二节 艺术作品创作观念与工具、方法的变化
        一、技术理性思维与艺术创作观念之间相互促进制约的关系
        (一)技术精神和实践理性思维影响了艺术创作观念
        (二)技术理性思维影响下出现了艺术发展的双面效应
        二、技术对艺术作品创作的影响及其形式表现
        (一)技术对于艺术创作工具的影响
        (二)技术对艺术创作主体情感与审美观念的影响
        (三)技术对艺术创作观念和方法的影响
        1.正面影响
        2.负面影响
        三、艺术创作实践活动对技术理性和自身困境的超越
        (一)技术理性与机械复制带来艺术风格变化与文化的危机
        (二)艺术创作坚守精神属性直指心灵超越了技术理性思维
    第三节 艺术创作实践活动中主客体关系的变化
        一、原始手工技艺条件下艺术创作主体突出和着重于“物”的表现
        (一)传统手工艺时代以“物”为基础背景的群体分化
        (二)技术支撑了艺术创作中客观“物”的审美形式表现
        (三)艺术创作者以“物”为基础托物言志表达精神追求
        二、工业化大生产时代的大众化和波普化凸显批量复制的美学特征
        (一)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方式和批量复制美学观念的普遍影响
        (二)艺术创作在技术理性中的突围彰显了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
        (三)大众艺术创作与消费领域中的流行化和过度娱乐化问题
        三、新的传播方式和艺术接受过程造就了主客体多元互动的新景观
        (一)新兴技术普及使大众顺利融入艺术创作与欣赏进程
        (二)技术使艺术创意和创作构思表达更加高效便捷
        (三)技术拓展了经典艺术作品的大众文化服务效能
        (四)技术使传统艺术作品的概念关系模式彻底改变
        (五)技术推动实现了艺术地位提升作用扩大功能拓展产业繁荣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推动新艺术形式的衍生与跨界整合
    第一节 新技术应用基础上的新艺术形式衍生及其形态表现
        一、印刷技术对艺术表现形式及外在形态的影响
        (一)印刷技术应用初期艺术审美与功能应用统一在工艺装饰中
        (二)工业化阶段新的社会文化需求使艺术与功能实现新的统一
        二、影像技术对写实艺术创作思想的影响和冲击
        (一)技术对摄影艺术写实性创作实践的影响
        (二)技术对于电影艺术创作发展的影响
        三、计算机技术环境下艺术形态的演变与新生
        (一)计算机技术环境下艺术形态演变的发展历程
        (二)计算机技术环境下艺术形态演变的外在表现和形式特征
        四、互联网技术环境下艺术形态表现的新特征
        (一)基础于新技术形式的时代的产物
        (二)艺术形态新特征表现的文化分析
    第二节 新技术应用推动艺术作品创作实践趋向跨界整合
        一、技术推动形成艺术创作表现形态的先锋性
        (一)新技术条件作为“先锋”观念形成的基础
        (二)技术进步带动了各艺术流派的探索创新
        二、技术推升了艺术创作语言形式刺激的阈限
        (一)技术升级带动视听奇观与文化逻辑的改变
        (二)技术的普及与攀比加剧了娱乐化创作追求
        三、技术延展了艺术自身存在和交往的空间
        (一)技术改变了艺术空间形式与社会文化结构
        (二)技术主动介入创作促成了艺术消费方式的多元
        (三)技术强化了艺术欣赏感受延伸了作品存在空间
        (四)技术加速多媒体信息方式与虚拟空间文化构建
        四、技术加速了不同艺术表现形态的跨界整合
        (一)跨界艺术创作是技术推动产生的新艺术形态
        (二)新技术媒介方式创新是艺术作品跨界呈现的基础
        (三)跨界作品有利于彰显精神营造境界引领文化风尚
        (四)跨界整合的艺术表达能力与现场性优势成为风尚导向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技术与艺术关系发展的新趋势
    第一节 艺术与技术在包容与坚守、回归与超越中共同成长
        一、技术与艺术的发展规律与文化表现
        (一)技术进步支撑艺术本体的开拓
        (二)艺术制约并赋予技术价值追求
        (三)新技术与艺术融合形成新文化形态
        二、技术与艺术的辩证关系与社会影响
        (一)技术与艺术在相互促进中创新形式表现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不同创作审美追求
        (三)艺术新形态的不断涌现造成新的门类
        (四)技术带动创作特征新变引领文化新风尚
        三、技术与艺术交互形成多元文化景观
        (一)艺术个性化表现与精神追求突破了技术理性
        (二)新技术带来创作欣赏的角色互换与多元互动
        (三)技术推动艺术形态表现与审美价值理念创新
        (四)多元化新技术媒介挑战文化繁荣发展主动权
    第二节 艺术理论思维引领人类艺术审美活动的价值方向
        一、技术促发艺术先锋思想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也带来异化倾向
        (一)技术进步对传统观念方式的冲击与深刻影响
        (二)技术以经济效率利益为中心改变了艺术节奏
        (三)技术垄断造成文化逻辑与传统美学观念变异
        二、艺术活动对技术理性与技术控制引发的社会问题
        (一)技术理性、技术控制与艺术的过度娱乐化
        (二)新技术造成社会大众参与和艺术创作个性张扬
        (三)技术与艺术的深度交互亟需艺术批评启蒙与理论的反思引领
        三、技术服从和服务于艺术作品的审美境界表达与人类社会精神价值追求
        (一)艺术作品创作是人类社会精神活动的最直接体现
        (二)技术最终服务于表达作品的审美境界与精神追求
        四、技术与艺术共同在携手创新中引领发展、面向美好未来
        (一)技术艺术的协调统一是优秀作品的内在要求
        (二)以人为原点展开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绘表达
        (三)扎根传统紧跟时代创新形式携手传承与弘扬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清单
致谢

(5)文字设计的身份转换与图形语言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缘起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范围及相关问题
    四、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五、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六、创新点与难点
    论文各部分概要
第一章 新时代境遇下文字设计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时代赋予当代文字设计的机遇
    第二节 新技术问世与设计产业革命
        一、软件方面
        二、硬件方面
        三、其他
        四、新技术推动下的设计产业革命
    第三节 当代文字设计的理念升级
        一、技术解放
        二、模棱两可的身份
        三、突破印刷思维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关于文字设计身份的探究
    第一节 辅助被动——图像的解说
        一、解说与补充
        二、图像的衬托
        三、画面的点缀
    第二节 主动创造——文字的自觉
        一、文字设计观的转变
        二、格局营造:基于理性应用的文字设计
        三、激扬文字:基于实验创造的文字设计
    第三节 多元渗透——界限的模糊
        一、二维向多维拓展
        二、设计向艺术延伸
    第四节 当代文字设计的身份转向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用字”的形式法则探索
    第一节 基础形式
        一、错落组合
        二、大写与小写
        三、粗细转换
    第二节 规则形式
        一、排列样式
        二、空间营造
    第三节 不规则形式
        一、综合对比
        二、文字堆集
        三、破坏创造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造字”的形式法则探索
    第一节 对“造字”的设计工具梳理
        一、徒手
        二、电脑
        三、综合
    第二节 二维范畴
        一、书写绘制
        二、随机偶然
        三、数码生成
        四、肌理形态
        五、异字组合
    第三节 二维之外
        一、造物创新
        二、拼贴构成
        三、光影趣味
        四、多维空间
        五、动态影像
        六、行为事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数码时代的虚拟视觉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国内发展现状
        1.2.2 国外发展现状
        1.2.3 国内外发展状况比较
    1.3 相关工作
        1.3.1 理论研究
        1.3.2 具体实践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结构
第2章 平面视觉设计概述
    2.1 引言
    2.2 传统平面视觉表现
        2.2.1 传统平面设计概念
        2.2.2 传统平面设计特点
    2.3 关于数码图像技术与数码图像艺术
        2.3.1 数码图像技术
        2.3.2 解读数码图像艺术
    2.4 平面媒体视觉传达
        2.4.1 Photoshop 软件应用
        2.4.2 Illustrator 软件应用
        2.4.3 CorelDraw 软件应用
        2.4.4 Painter 软件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间视觉设计
    3.1 引言
    3.2 静态空间视觉设计
        3.2.1 3D 效果图制作
        3.2.2 产品展示
        3.2.3 三维动画角色及场景设计
    3.3 动态空间视觉设计
        3.3.1 建筑动画漫游
        3.3.2 三维动画制作
        3.3.3 游戏制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交互设计
    4.1 引言
    4.2 网页交互设计
        4.2.1 网页设计特性
        4.2.2 网页交互特性
    4.3 网页制作软件应用
        4.3.1 Dreamweaver 软件应用
        4.3.2 Flash 软件应用
        4.3.3 Fireworks 软件应用
    4.4 多媒体交互设计
        4.4.1 多媒体设计概述
        4.4.2 多媒体特性
    4.5 多媒体设计软件应用
        4.5.1 Authorware 软件应用
        4.5.2 Director 软件应用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硕士期间参编的教材
攻读硕士期间获奖情况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设计作品
致谢

(7)数码摄影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思路框架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数码摄影技术拓展平面广告的表现空间
    2.1 数码摄影技术在平面广告中的优越性
        2.1.1 真实物象增强说服力
        2.1.2 方便快捷凸显商业优势
        2.1.3 创意美学提升传播品味
    2.2 平面广告表现空间的极大拓展
        2.2.1 广告摄影观念的变革
        2.2.2 缤纷多彩的广告主题
        2.2.3 广阔的叙事空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码摄影在平面广告应用中的艺术新特征
    3.1 数码广告摄影的艺术特性
        3.1.1 超现实主义大行其道
        3.1.2 无限创意便利实现
        3.1.3 意识形态特征显着
        3.1.4 时尚摄影的全新叙述
    3.2 数码广告摄影的视觉表现手法
        3.2.1 即兴摆拍
        3.2.2 夸张荒诞
        3.2.3 媚俗手法
    3.3 数码广告摄影的技术手法
        3.3.1 拼贴的横行
        3.3.2 解构的震撼
        3.3.3 矫饰的鉴赏
    本章小节
第四章 数码摄影在当代平面广告中的实践应用
    4.1 摄影在平面广告应用中的溯源探究
        4.1.1 摄影与平面广告联姻的最初表现
        4.1.2 摄影与平面广告联姻的蜜月期
        4.1.3 当代数码摄影与平面广告的激情碰撞
    4.2 数码摄影在不同题材平面广告中彰显其能
        4.2.1 美容卫生保健品
        4.2.2 房地产及关联品
        4.2.3 服饰及关联品类
        4.2.4 饮料食品
        4.2.5 信息通讯服务
        4.2.6 汽车家电
    4.3 数码广告摄影后期制作的准则
        4.3.1 准确表达广告主旨
        4.3.2 遵循设计美学原则
        4.3.3 注重心理暗示与诱导
        4.3.4 理性驾驭后期处理技术
        4.3.5 商”与“艺”的高度统一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信息化时代数码摄影应用于平面广告的发展趋势
    5.1 视觉语言从“静态”延伸到“动态”
    5.2 多元媒体综合化适用
    5.3 多维度的信息传达方式
    5.4 高效益合作方式的诞生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8)教育技术学专业中《摄影基础》课的作用与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课题研究的现状
        1.2.1 课题研究的国外现状
        1.2.2 课题研究的国内现状
    1.3 课题研究方法
第二章《摄影基础》课在教育技术学中的作用与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
        2.1.1 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
        2.1.2 教育技术学专业《摄影基础》课设置情况调查分析
    2.2 《摄影基础》课在教育技术学中的作用
        2.2.1 《摄影基础》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2.2 《摄影基础》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能力
        2.2.3 《摄影基础》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
    2.3 《摄影基础》课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存在的问题
        2.3.1 《摄影基础》课教材的问题
        2.3.2 《摄影基础》课教学实用价值的问题
        2.3.3 《摄影基础》课实验室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摄影基础》课的教学体系分析
    3.1 《摄影基础》课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的培养目标
        3.1.1 《摄影基础》课认知领域的目标
        3.1.2 《摄影基础》课情感领域的目标
        3.1.3 《摄影基础》课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
    3.2 《摄影基础》课教材的选择与课程知识模块
        3.2.1 《摄影基础》课教材的选择
        3.2.2 《摄影基础》课的知识模块
        3.2.3 《摄影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
    3.3 《摄影基础》课的重点难点与课程评价
        3.3.1 《摄影基础》课的重点与难点
        3.3.2 《摄影基础》课重点难点解决办法与课程评价
        3.3.3 《摄影基础》课的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
第四章 《摄影基础》课的实验教学分析与研究
    4.1 《摄影基础》课的实验室建设
        4.1.1 传统摄影暗房实验室
        4.1.2 数字摄影实验室的建设
        4.1.3 数字摄影实验室的特点
        4.1.4 建设摄影实验室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4.2 《摄影基础》课的仪器设备选择
        4.2.1 传统照相机的选择
        4.2.2 数码照相机的选择
        4.2.3 传统照相机与数码照相机的比较分析
    4.3 《摄影基础》课的部分实验教学内容与分析
        4.3.1 数码照相机图像记录画质的设置
        4.3.2 数码照相机的白平衡实验报告
        4.3.3 数码照相机光圈大小实验
        4.3.4 《摄影基础》课作品的评价
第五章 《摄影基础》课教学方法的研究
    5.1 任务驱动法在《摄影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5.1.1 任务驱动法的概念
        5.1.2 任务驱动法在《摄影基础》课中的运用
    5.2 《摄影基础》教学中的精品课程建设
        5.2.1 《摄影基础》精品课程的理论指导
        5.2.2 《摄影基础》精品课程的定位
        5.2.3 《摄影基础》精品课的模块设计
    5.3 《摄影基础》课的教学资源建设
        5.3.1 利用图书馆里的摄影藏书资源
        5.3.2 利用网络中的摄影资源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论文作者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数码设计与绘画在壁画设计中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数码设计与数码绘画带来的新艺术观
    1.1 数码设计与数码绘画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
        1.1.1 国外的数码设计与数码绘画的发展
        1.1.2 国内的数码设计与数码绘画发展历程
    1.2 关于数码图像绘画技术
        1.2.1 数码图像绘画技术的理论基础
        1.2.2 计算机的成像原理
    1.3 数码艺术设计与传统艺术的关系
第二章 数码设计在现代壁画设计中的特质
    2.1 数码图像艺术的科学因素注入壁画设计艺术
    2.2 数码设计对壁画作品材料的充分体现
    2.3 数码图像艺术的交互性
    2.4 现在商业空间对壁画的要求
第三章 数码图像艺术在现代壁画设计创作中的思维方法
    3.1 直觉经验与科学设计相结合
    3.2 定性设计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第四章 建筑环境中的壁画设计与数码设计之间的关系
    4.1 壁画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4.1.1 壁画设计与建筑空间的融会贯通
        4.1.2 数码设计对建筑环境及壁画的作用及影响
    4.2 壁画在建筑空间的流动性
    4.3 现代壁画的设计发展趋向、外延与创新
    4.4 数码图形设计在建筑及壁画设计的应用
    4.5 虚拟现实作为设计平台
第五章 敦煌壁画数字化虚拟重现与修复、储存、色彩复原
    5.1 壁画修复与重现等的迫切性
    5.2 应用计算机技术实施壁画图像信息的保存
    5.3 壁画信息保存和虚拟再现的实现途径
    5.4 壁画信息保存的成果和展望
第六章 数码设计之于现代美术中的瞻望
注释
参考文献
绘画作品
学术成果、发表论文
致谢

四、迎接数码图像新时代——扫描仪、数码相机市场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计算光学成像:何来,何处,何去,何从?[J]. 左超,陈钱.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2
  • [2]“屏幕”作为现实 ——后摄影时代的图像生产路径探析[D]. 吴雨航. 四川美术学院, 2020(03)
  • [3]屏幕的霸权 ——赛博技术时代的当代绘画研究[D]. 魏琦. 中央美术学院, 2020(12)
  • [4]技术发展与艺术形态嬗变的关系研究[D]. 楚小庆. 东南大学, 2018(05)
  • [5]文字设计的身份转换与图形语言建构研究[D]. 高秦艳. 中国美术学院, 2017(05)
  • [6]数码时代的虚拟视觉设计[D]. 曲美亭.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1(05)
  • [7]数码摄影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王莉. 浙江理工大学, 2009(02)
  • [8]教育技术学专业中《摄影基础》课的作用与教学改革研究[D]. 宋晓娜. 山东师范大学, 2008(08)
  • [9]数码设计与绘画在壁画设计中应用[D]. 孙豪. 山东师范大学, 2006(11)
  • [10]数码技术开辟影像新时代[J]. 白木,周洁. 影像技术, 2002(03)

标签:;  ;  ;  ;  ;  

欢迎来到数码影像的新时代——扫描仪和数码相机市场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