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地区农村妇幼保健服务50年发展回顾

吉安地区农村妇幼保健服务50年发展回顾

一、吉安地区农村妇幼卫生事业50年发展回顾(论文文献综述)

杨方[1](2021)在《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研究(1949-1956) ——以江苏泰兴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性别歧视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性别平等至今仍然是世界性的美好愿景。中国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我们不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妇幼健康高绩效十个国家之一,而且无论是在消除义务教育性别差距方面,或者女性在全社会就业人员中的占比,还是最近的互联网领域中女性创业者数量,都有相当可观的成绩;这跟两百年多前的封建社会相比,跟一百多前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相比,跟七十多年前的旧中国相比,都是翻天覆地的巨变。但“建设一个妇女免于被歧视的世界,打造一个包容发展的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解放事业的伟大成就和重要经验是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理论及其早期实践是研究新中国妇女事业的逻辑起点。实现妇女解放的前提是妇女接受教育,成为自身解放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特别注重妇女教育事业。党和国家有关妇女教育的方针、政策如何落地重要、发挥作用,需要对其进行具体的考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为指导,以局部区域为代表,以当事人为对象,运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口述史研究等多种方法,结合相关档案材料,既有利于挖掘、丰富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女教育的史料,也有利于发现、梳理妇女解放、妇女教育事业发展的特色、经验、历史贡献和当代启示。泰兴地处苏北,解放初期的广大农村有三种不同类型,即老解放区、恢复区和新解放区,由于战争频繁,男子人口比例长期低于妇女,而且还有不少缺乏劳动力或者劳动力不足的烈军工属。以泰兴为样本,研究这一时期妇女教育问题,具有典型性。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妇女教育。国民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思想的形成时期,基本确立了“人人平等,教育人人”、教育形式上不局限于学校、除了知识技能还要将革命思想融进教育并提高妇女政治参与能力的主要内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妇女人口中占绝大多数的农村妇女是决定中国革命胜败的重要力量,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苏区妇女教育模式,即妇女干部培养、妇女识字培训、女童学校教育、女工职业教育紧密结合;抗日战争时期,妇女解放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紧密结合,在民主根据地,妇女支前、妇女生产、妇女参政,无不体现出妇女的力量;解放战争时期的妇女教育主要围绕服务解放战争和解放区建设展开,重点是培养妇女干部和提高妇女觉悟。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对全国女性教育重新进行了制度化、规范化、大众化改革,使女性教育成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妇女教育问题,可以设立四个“观测点”,即:女童入学教育,识字扫盲教育,妇女社会教育,妇女干部教育。女童教育既是妇女解放和妇女教育的起点,也是从源头上阻隔农村文盲、半文盲妇女产生的重要途径。新中国初期泰兴当地政府加强女童入学教育的政策措施,满足了农村妇女的内在要求,切合了当地社会的具体实际,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中国初期泰兴女童入学教育的基本经验就是提升学龄女童入学率、降低辍学率,具体教育实践中主要把握好了四个关键点,即:整体设计,协同推进;统筹兼顾,循序渐进;深入基层,有的放矢;创新教法,确保质量。泰兴的农村识字扫盲工作开展比较早,早在1941年冬,当时的泰兴抗日民主根据地就开展大规模的冬学运动。新中国成立以后,泰兴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积极动员农民继续参加冬学运动,并成立了专门的妇女识字班,开展识字扫盲;农村妇女在区乡妇联干部、村妇女干部和妇女代表的动员下,参与积极性远高于男性,不仅参加人数多,而且持续时间长,至1956年渐成高潮。泰兴妇女积极参与扫盲识字运动,宏观上讲为开展救灾备荒、实行土地改革、推进互助合作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具体而言,不仅使广大妇女能力素质得到了提高,而且切实增加了家庭收入,从而也为妇女地位的提升营造了氛围。通过社会教育活动促进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是促进妇女自身解放的重要路径。基于不同阶段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基于区域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新中国初期泰兴农村妇女社会教育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49-1952年,在苏北行署领导下,主要围绕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生产救灾、贯彻婚姻法等中心工作开展;1953-1956年,在江苏省委和扬州专区的领导下,主要结合基层普选、增产节约、农业合作化和统购统销运动等开展。但不管哪个阶段,形势政策、思想政治、生产劳动、卫生健康都是教育的重要方面和主要内容。苏北妇女社会教育促进了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农村妇女自我意识越发觉醒和增强,主体作用日益显现,社会地位显着提升。但也暴露出教育对象的局限性、教育过程的间歇性、教育内容的抽象性和教育形式的有限性等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妇女干部本身的素质和能力,以及社会整体氛围都是显着的影响因素。培养妇女干部、重视妇女参政是中国共产党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最具特色的重要举措。泰兴属于革命老区,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许多妇女积极分子脱颖而出成长为妇女干部,为根据地和解放区经济发展和民主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成立妇女自己的组织动员机构,将妇女干部充实到各级党政机构,推举妇女干群模范,是这一时期泰兴妇女解放事业的三条战线。围绕这三条战绩,泰兴妇女干部规模迅速发展,培养路径更加多样,教育内容也日渐丰富;而通过开展文化教育,妇女干部的工作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通过学习时势政策,其业务水平也得到相当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妇女干部队伍的稳步发展,切实引导了社会舆论导向——她们不仅以其成功形象吸引着同辈人的效仿,而且影响、教育了守旧的父母及周遭“他者”,从而既在更大程度上获得社会认可,又反过来触动社会文化转型。但妇女干部教育同样也受到传统思维方式、现实社会环境甚至家庭方面的制约。新中国初期的泰兴农村妇女教育,不仅对农村社会秩序的重建、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妇女解放事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留下了可供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借鉴的历史经验。女童教育构筑了男女性别平等的基础,扫盲教育提升了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社会教育提高了农村妇女的主体地位,干部教育促进了农村妇女的社会动员——其经验就在于,要以农村妇女素质的提升促进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在推进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促进妇女解放。新中国初期泰兴妇女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妇女解放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其经验对于加强与改善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对于实现《北京宣言》目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周忱[2](2020)在《沈阳市五岁以下儿童死因中先天性心脏病和神经管畸形与孕期空气污染暴露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新生儿死亡率(Neonatal mortality rate.NMR)、婴儿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 rate.IMR)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Under 5 morrtality rate.U5MR)是评价一个国家、地区或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福利状况和公共卫生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通过分析沈阳市1997年-2017年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时间趋势,掌握各种死因的分类的变化情况,同时结合沈阳地区空气污染客观实际,探讨空气中污染物暴露与导致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两种出生缺陷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和神经管畸形的关系,为病因假说研究提供线索,从而为制定降低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客观依据。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以沈阳市妇幼卫生统计信息年报数据库为基础,选取1997年-2017年在沈阳市分娩的1190415名活产新生儿数据、8556名五岁以下儿童死亡数据、7145名婴儿死亡数据和5145名新生儿死亡数据,描述并分析沈阳市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在1997年-2017年、1997年-2007年和2007年-2017年三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和导致儿童死亡各类死因的变化情况,计算变化百分比(Percent Change,PC)和年份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第二部和第三部分:以本文第一部分研究结果为基础,分别选取2011年-2015年沈阳市出生并确诊的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efects,CHD)胎儿767例、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s,NTDs)胎儿330例作为病例组,同时搜集以同病例母亲年龄相同,分娩日期在同一个月内为匹配条件配对的对照1097例。从辽宁省环境监测中心获得空气污染物SO2、NO2和PM10的月平均平均浓度,依据研究对象的家庭地址将距离其居住地最近的空气质量监测点的月平均浓度数据作为其暴露浓度,再根据研究对象的末次月经日期,确定其孕前期三个月、受孕当月和孕期八个月内的暴露浓度。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孕妇二氧化硫(Sulfur Dioxide,SO2)、二氧化氮(Nitrogen Dioxide,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of Less Than 10μm in Diameter,PM10)暴露同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管畸形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第一部分:1997年-2017年,沈阳市新生儿死亡率从7.57‰到1.96‰下降了74.16%,APC=-7.41%(95%CI=-8.57—-6.24,P<0.01);婴儿死亡率从9.50‰到2.89‰下降了69.60%,APC=-6.48%(95%CI=-7.65—-,5.30 P<0.01);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10.92‰到3.36‰下降了69.22%,APC=-6.11%(95%CI=-7.28—-4.92,P<0.01)。死因分类中新生儿出生缺陷APC=-9.61%(95%CI=-11.29—-7.89,P<0.01),围产期疾病APC=-6.76%(95%CI=-7.73—-5.78,P<0.01),呼吸系统疾病APC=-8.42%(95%CI=-5.50—-11.25,P<0.01),神经系统疾病APC=-6.29%(95%CI=-1.05—-11.26,P<0.05),是四类主要下降到疾病;婴儿与新生儿下降的四类病因一致:出生缺陷APC=-7.96%(95%CI=-9.49—-6.41,P<0.01),呼吸系统疾病APC=-6.57%(95%CI=-8.51—-4.60,P<0.01),围产期疾病APC=-6.39%(95%CI=-7.36—-5.40,P<0.01),神经系统疾病APC=-6.11%(95%CI=-9.39—-2.70,P<0.01);五岁以下儿童主要下降病因略有不同:出生缺陷APC=-7.78%(95%CI=-9.31—-6.22,P<0.01),围产期疾病APC=-6.39%(95%CI=-7.36—-5.40,P<0.01),呼吸系统疾病APC=-5.64%(95%CI=-7.59—-3.64,P<0.01)以及意外死亡APC=-5.35%(95%CI=-8.28—-2.33,P<0.01);具体致死疾病中新生儿神经管畸形-15.55%(95%CI=-18.16—-12.86,P<0.01)、新生儿颅内出血APC=-11.66%(95%CI=-14.21—-9.04,P<0.01)、出生窒息APC=-10.68%(95%CI=-11.61—-9.75,P<0.01)是下降趋势最大的四种疾病;婴儿与新生儿下降的四类疾病一致:神经管畸形APC=-15.55%(95%CI=-18.33—-12.67,P<0.01)、新生儿颅内出血APC=-11.31%(95%CI=-13.51—-9.05,P<0.01)和出生窒息APC=-10.60%(95%CI=-11.53—-9.66,P<0.01);五岁以下儿童死亡中神经管畸形APC=-15.72%(95%CI=-18.32—-13.03,P<0.01)、新生儿颅内出血APC=-11.04%(95%CI=-13.25—-8.78,P<0.01)和出生窒息APC=-10.60%(95%CI=-11.53—-9.66,P<0.01)。第二部分:CHD和空气污染暴露的关系:同低浓度SO2暴露相比,孕前期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的SO2暴露分别使危险性增加68%(95%CI=1.23-2.29)和62%(95%CI=1.15-2.28),怀孕当月SO2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暴露的风险分别是低浓度组的3.28(95%CI=2.33-4.62)倍和2.64(95%CI=1.87-3.72)倍,孕早期SO2高浓度组暴露使风险增加了64%(95%CI=1.18-2.27)。孕前期和孕期的NO2暴露与低浓度暴露相比均未出现患CHD危险性有意义的增加。与低浓度PM10暴露相比,孕前期PM10暴露未使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危险性增加,但怀孕当月PM10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暴露的危险性分别是低浓度组的2.79(95%CI=1.97-3.94)倍和1.77(95%CI=1.29-2.45)倍;孕早期三个月PM10高浓度组暴露使患CHD的风险增加了46%(95%CI=1.05-2.03)。第三部分:NTDs和空气污染暴露的关系:与低浓度SO2暴露相比,孕前期高浓度组的SO2暴露危险性是低浓度组的2.6倍(95%CI=1.32-5.13),怀孕当月SO2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暴露的危险性分别是低浓度组的13.44(95%CI=5.99-30.13)倍和12.06(95%CI=5.23-27.79)倍,孕早期SO2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暴露使风险分别增加了3.02(95%CI=1.47-6.21)倍和3.23(95%CI=1.65-6.33)倍;怀孕当月NO2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暴露的危险性分别是低浓度组的2.17(95%CI=1.12-4.19)倍和3.97(95%CI=1.90-8.26)倍;与低浓度PM10暴露相比,孕前期PM10暴露未使患神经管畸形的危险性增加,怀孕当月PM10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暴露的危险性分别是低浓度组的2.74(95%CI=1.36-5.53)倍和6.99(95%CI=3.38-14.46)倍;在孕早期PM10中浓度和高浓度组暴露的危险性是低浓度组的2.02(95%CI=1.01-4.04)倍和2.84(95%CI=1.42-5.68)倍。结论:1.1997年-2017年间,沈阳市的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现出显着的下降趋势,导致儿童死亡的主要疾病在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出现不同的下降趋势,农村地区的儿童死亡率仍处于较高水平。2.沈阳地区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和神经管畸形的发生可能与孕前及孕中的空气污染有关。孕妇孕前期,怀孕当月和孕早期的暴露于高浓度SO2可能增加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和神经管畸形的危险性;孕妇怀孕当月NO2的暴露可能使新生儿患神经管畸形的风险增加;孕妇怀孕当月和孕早期的高浓度P M10暴露可能增加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和神经管畸形的危险性。

夏敬[3](2019)在《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文中提出人民健康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富强昌盛的重要标志,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更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社会保障权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作为基本人权的健康权的保障,是各国政府重要的社会目标。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截至2017年,人口总量达13.93亿,其中,农村人口占比41.48%。医疗卫生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的民生事业,为广大公民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是政府职能的体现。党的十七大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在改革基本原则中提出:向全民提供作为公共产品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并将“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①,”确定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在中央部署与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进程中,随着新医改的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正在由理论到实践,由局部向整体全面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基本公共服务范畴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向城乡居民均等地提供是现代文明政府的重要职能,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城乡居民无论身份高低、收入水平如何,均能依据自身的需求获得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它是基于公平正义原则提出的一项公共性的制度安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城乡二元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由于政府投入、城乡医保制度、区域经济发展、居民收入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基本医疗卫生的服务在很多方面仍呈现出较大的城乡差异,无论是医疗卫生费用的筹资、医疗卫生资源的占有、医疗保障水平乃至健康消费等方面均表现为城乡的不均等。这种不均等不仅影响着广大人民的健康水平的整体提高,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在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医改的当下,让城乡人民如何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思考的问题。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均等化的内涵、发展逻辑、测量评价、原因分析等多方面,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做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围绕着所构建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及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践,提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全文共分九个章节,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即1、2章,是论文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在阐述了论文的立题意义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其均等化的内涵、属性、内容进行了界定,同时,阐述了公共品理论,公平正义理论、福利经济理论,及共享发展理论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支撑理论。为本论文的主题研究提供经度与维度的基础。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即文中的第3、4、5章。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回顾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依据投入-产出-结果的视角,从卫生筹资,资源配置,服务利用,质量与效率、健康水平等多项指标综合考量,构建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指标,利用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和各年度的卫生与计划生育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统计分析了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均等化水平)。同时,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指标的可代表性(参照性),利用泰尔指数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的实现程度和发展趋势做了定量评价与相关分析。同时在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现状把握的基础上,探求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均等的成因。重点从国家发展战略、医疗卫生财政制度以及医疗保障制度等制度根源探究了造成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均等的原因。第三部分,即第6章。基于我国目前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尚不均等的现实,依据本人对我国某地区(D市)农村的实地调查,了解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诉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现实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对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在供给方面,侧重对新农合的覆盖范围与保障水平等制度目标实现程度,以及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能力的考察。在需求方面,则注重对农村居民的就医选择、新农合以及定点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相关满意度的调查。以点概面,为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尤其是满足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保障农村居民的健康权益,提供有针对性建议的现实依据。第四部分,是对策和建议部分。即文中第7、8章。在借鉴国外相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理顺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思路。立足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提出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本理念,并重点从财政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角度探讨了均等化的实现路径以及相关配套机制。第五部分,为结论部分。提炼基本观点和建议,对全篇论文研究进行概括总结。本文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尝试和创新:一是强调公平公正的立场与原则,站在统筹城乡、共享、发展的视角,思考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的实现。每个人都能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是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是促进卫生正义价值的创新理论支持和阐释。资源的稀缺性,使得人类的经济及一切活动都将面临着选择,人的需求是无限的,对保障健康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是无限的,而相对于人们无限的需求,医疗卫生资源无论是总量还是相对量都是有限的。如何将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科学合理地配置和利用较为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是各个国家政府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研究人员都在努力追求的目标。众所周知,医疗行业素以供需矛盾突出饱受争议。在我国,医疗资源呈现出优质的医疗资源稀缺,而基层的医疗资源闲置的双重性。如何以共享经济发展的内核,促进医疗资源在不同机构之间、不同地域之间、城乡之间更好的优化配置,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定位,无疑是对医疗供给侧改革,国家多点执业、分级诊疗等政策落地的有力推动,从而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二是基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展,对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进行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研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国家发展理念、总体规划与战略,医疗卫生事业的相关政策直接影响着均等化的实现。本文结合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进程,对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从动态的角度,予以认识与判断。试图从投入-产出-结果的视角设立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指标体系,利用泰尔指数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程度和发展趋势做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三是在文献综述、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农村地区做实地调研,从供需角度,对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有了更直观、更明确、更清醒的认识。调研结果表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对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效果显着。但是,应该看到,现阶段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与城市尚有较大差距。为满足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保障农村居民健康的权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尊重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的现实利益诉求,加强财政支持、医疗卫生等配套改革,合理优化配置农村的卫生医疗资源,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和可及性。当然,由于“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研究”涉及到人口学、社会学、健康经济学,卫生管理学、政治学乃至哲学等诸多学科,因此,尽管已作了大量工作,但是对相关主题的文献和理论梳理仍旧存在着不足,论文的理论广度与深度尚有待提升。同时,基于我国长期以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涉及的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医疗保险等边界不清、内容交叉,加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城乡边界问题,与此相关联的统计口径并不完全统一,尤其涉及到乡乡村村最基层的城乡对比基础数据更为缺乏,这对准确把握和测度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并予以评价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本人所构建的均等化指标体系,或许尚不能完全反映均等化的全貌。同时,基于我国地区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无论是地区间、城乡间、甚至人群间差异很大,同时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与我国目前进行的新医改密切相关,涉及到财政、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等多部门的配合联动,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各部门也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本人也及时做了跟进,但是,围绕“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主题,提出因地制宜更加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的政策建议,尚需做进一步的研究。-----健康中国 2020、2030.......!

刘燕花[4](2019)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安市妇幼保健事业研究(1950-1959)》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的卫生事业发展中,妇幼保健事业被当作是一项立足现代、开拓未来的重要环节而受到极大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人民卫生保健事业同样面临着相当的挑战。党和政府为保障全民族的健康,从新中国的实际出发,确定了“预防为主、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西安市人民政府坚决贯彻中央确定的卫生工作政策,在妇幼保健工作上,创建妇幼保健机构系统,积极展开教育宣传普及新法接生,推广新法育儿,同时注重保护妇女劳动,加强妇女疾病防治与普查等,取得了很大成效。本文主要以1950-1959年间的西安市妇幼保健事业作为研究内容,试图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以档案、地方志、报刊史料为主要依据,参考相关的研究着作和文章,并结合一定的口述材料,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前全国和西安市的妇幼保健事业状况,详细探讨新中国成立后十年间西安市妇幼保健工作的具体实践,较为客观地评析其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以期其成功经验对当今妇幼卫生保健工作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全文除绪论之外,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新中国成立前的妇幼保健工作状况,其中主要从全国的妇幼保健工作概括和西安的妇幼保健工作状况两个方面来展开叙述。第二部分则详细探讨1950-1959年间西安市妇幼保健事业开展的具体工作与实践,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展开论述:一、保健机构体系的发展,其中包括卫生行政机构的建立和完善与保健业务机构的成立和发展;二、新环境下的“生产”,主要内容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妇幼保健工作,改造旧产婆,训练接生员,宣传普及新法接生,推广无痛分娩,生育的控制与调节;三、保育工作的转型,主要论述了在育儿方面,参与和体验预防医学思想,普遍预防接种,宣传新法育儿,成立和发展各类型保托机构;四、重视妇女劳动保护,在这一工作中,主要是加强对农村和工厂劳动妇女的保护,并重视妇女病的调查防治。第三部分以西安市妇幼保健所的妇幼卫生实践作为个案作典型实例研究。文章的第四部分则是对1950-1959年间西安市妇幼保健事业的评析与借鉴经验,该部分中主要对西安市妇幼保健工作进行评析,客观分析西安妇幼保健工作取得的巨大成效,指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从中总结出其取得成功的经验,以期对当今西安妇幼保健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雨然[5](2019)在《妇女产前保健服务可及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前保健主要包括产前检查和产前健康教育,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高生育质量的核心措施,其重点是通过在孕期提供全程性健康教育和临床检测,尽早发现并且干预高危妊娠和新生儿缺陷风险。妇女产前保健的不充分可能会导致孕产妇和新生儿面临诸多风险。妇幼健康是我国卫生事业和健康产业的重要内容,是实施我国人口政策和全球可持续计划的主要手段。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完善与普及妇女产前保健服务是公共卫生服务和妇幼健康促进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旨在通过整合基于传统指标的宏观年鉴资料和基于新指标的微观调查数据,研究我国妇女产前保健服务近年来的可及性水平及影响因素。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以及我国卫生统计年鉴,收集孕产妇保健服务指标等相关因素(Predisposing Characteristics)、使能因素(Enabling Resources)以及需要因素(Need),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微观调查,运用回归模型分析三类因素对我国产前保健服务可及性,即产前保健适宜指数的影响。通过宏观数据显示,我国妇女产前保健服务各项指标均逐年增高,住院分娩率和新法接生率基本达到全覆盖,但产前检查率等指标未能全面反映出妇女产前保健服务利用是否充足和及时,对我国产前保健服务的可及性和利用水平有所高估;根据微观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妇女产前保健服务利用适宜指数达到“充裕”水平,但产前检查的项目多数为常规检查。妇女产前保健服务的主要促进因素包括使能因素与需要因素两个方面。使能因素中参加了至少一种医疗保险、获得孕产期保健知识的途径较多以及所在社区卫生服务水平越高的妇女,其产前保健利用适宜指数水平越高;需要因素中是否为计划内怀孕、孕期焦虑以及是否被诊断为高危妊娠是妇女产前保健服务利用的促进因素。最后,本文根据影响妇女产前保健服务利用的使能因素和需要因素两方面提出政策建议。具体从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孕产妇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等方面提出促进妇女产前保健服务可及性的措施和建议。

罗菲[6](2019)在《除旧布新:新中国新法接生普及的历史经验及基本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与建国之初同样被列为卫生工作重点的烈性传染病防治等工作不同,新法接生直至1985年才基本得到普及,时间跨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若干历史时期,其中原因也远非普遍接种疫苗那样简单。因此,研究新法接生从开始推行到基本普及的历史过程,勾勒新法接生推行的社会图景,探究影响新法接生尽早普及的各种因素,剖析影响新法接生率起伏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即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方法:在掌握大量第一手史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运用历史文献学方法,对新中国推行新法接生直至基本普及的全过程加以系统考察,从而再现新法接生推行的基本历史面貌。与此同时,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推行新法接生的36年间政治、文化与社会背景的变迁,采用医疗社会史与医疗经济学研究的分析工具,在综合考察各方面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政治运动、经济水平、人力资源和传统生育观念是影响新法接生尽早普及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到新法接生率的起伏变化的命题。成果:通过分析推行新法接生的各个构成要素,诸如宣传动员、人力资源、推广方式、组织管理等,全面梳理新法接生推广的基本历史经验,客观再现新中国新法接生由推广到基本普及的历史。通过查阅、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史料,发现“大跃进”时期新法接生率存在虚高的成分,而“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时期农村产妇受到的医疗照顾也并不像前此论者所估计的那样少。“文革”时期许多中、高级妇幼保健人员或参加巡回医疗队,或被下放到农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地区新法接生的推广,他们培训的“在地化”初级医疗人员也为“文革”后期新法接生迅速推广并普及储备了人力资源。在构建新法接生推行历史图景的过程中,通过深入挖掘史料,对旧产婆改造、妇幼保健员培训、助产教育等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结合社会制度变迁,对基层妇幼保健机构的演变轨迹进行了梳理,并剖析了其中隐含的内在逻辑。在乡村医疗卫生人员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传统中医业者以其技术水平、庞大数量和广泛分布,受到政府关注,并被组织到新法接生推行工作之中。文中还对民族地区新法接生推行特色作了分析,并结合政策环境,提出医疗资源配置在其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在收集与分析各地不同历史时期新法接生率数据的基础上,生动再现新法接生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波浪式走向,借助医疗社会学、人口学等多种分析方法,综合考察影响新法接生推行的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推动力量与影响因素,提出导致这种起伏变化及新法接生推广历时36年才宣告基本普及的原因,主要在于政策环境多变、人力资源严重匮乏、经济条件落后、传统生育观念影响等几个方面。结论:本文力求在再现新法接生普及历史面貌的基础上,全面总结新中国新法接生从开始推行到基本普及的主要成就及基本历史经验,并由此揭示出新法接生普及耗时长久的主要原因及新法接生率起伏变化背后隐藏的内外制约因素。自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行以来,保护妇婴健康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结合中心工作,采取了团结改造己有人员,培训新生力量,大力宣传新法接生,并在城乡和厂矿广泛建立新法接生组织和机构的一系列措以施,运用点面结合、点带面、逐步推进的方法,在全国展开消灭新生儿破伤风和产妇产褥热的工作。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体妇幼保健人员的艰苦努力,新法接生于1959年在城市基本普及,此后,推行新法接生工作的重点转向农村。新法接生推行的过程,伴随着各种因素的交互影响,构成新中国新法接生推行的独特面貌。在新法接生宣传中,除了教育民众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外,重点在通过新旧对比,激发民众对新的人民政权的认同感。在接生员培训方面,既有接生技能内容的培训,也带有土地改革、合作化、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的鲜明时代特色,其中也能看到传统中医或隐或显的影响。在执业资格管理上,1949-1957年间较严格地实施专业化与证照制度;限于农村地区的各方面条件,1958年提出卫生人员都要做新法接生工作的要求,1963年正式提出只要采用了消毒接生与消毒断脐的方法,即使是家属或亲邻等实施的接生操作一样算作新法接生,事实上弱化了对接生员执业资格的管理,并使新法接生的技术要求降到了最低。1978年后,在边远和经济落后地区着重推广了1963年以后的做法,从而提高了这种低技术含量的新法接生推行的速度,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新法接生推行的质量及新法接生率的稳定性。“文革”时期虽然妇幼保健机构大量撤销,影响到新法接生推行,但由于前此“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心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以及“文革”时期包括妇产科专家在内的大批中、高级医疗卫生人员的下放,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优质资源下沉的效果,部分地区农村母婴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改革开放以后,由于采取了多样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新法接生推行办法,加之农村经济逐步好转,医疗装备与专业人员基本到位,妇幼保健网基本形成,新法接生很快在全国基本普及。

曾雪兰[7](2018)在《乡村赤脚医生群体研究(1965~1985) ——以北京市郊区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赤脚医生群体兴起于1960年代,活跃于“文革”时期,于改革开放中退出历史舞台。他们的兴衰演变与时代变迁相吻合,其人生轨迹折射出强烈的时代特色。这一群体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话题。本文以北京市郊区为中心,依据大量的档案和文献,结合回忆录和口述访谈史料,以历史学方法为主,辅以社会学方法,采取“自下而上”的视角,考察这一群体的兴起背景和历史演变,重点梳理这个群体的构成,医疗技术和医疗实践,业务关系、政治和社会网络,职业流动、待遇及社会地位等问题,讨论赤脚医生的角色特征及其地位和作用。透过这个话题的梳理和讨论,也可以呈现农村医疗制度的变迁以及农村的日常医疗活动。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考察民国时期和共和国前期的乡村医疗卫生状况。民国时期乡村医疗仍以传统方式为主,现代公共医疗体系远未建立,公共医疗设施残缺不全。共和国成立后,新政权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对原有乡村传统医疗方式实施改造,开始建立乡村现代公共医疗体系,为赤脚医生群体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大规模培养半农半医、不脱产的卫生员和新法接生员,构成了赤脚医生队伍的组织基础。赤脚医生群体的历史演变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紧密相关。伴随着农村合作医疗的兴起、繁荣和崩解,赤脚医生群体经历了走向兴盛和逐渐衰落的过程。第二章叙述和分析京郊赤脚医生群体的结构。主要从文化程度、年龄、性别比例、政治面貌、家庭出身等方面进行群体结构分析;另外采用比较分析法,将北京市赤脚医生的发展概况与全国的情况作比较,以及从人数和结构两方面将京郊赤脚医生群体与其他省、市的赤脚医生群体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与分析,得出京郊赤脚医生群体的结构特征。第三章介绍京郊赤脚医生群体的医疗技术状况。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京郊赤脚医生的诊疗方式,另一方面是京郊赤脚医生医疗技术提升的方式。京郊赤脚医生的诊疗方式有中医疗法、西医疗法和中西医结合疗法,与各地基本一致。京郊赤脚医生医疗技术提升的方式主要有培训、考核和轮换交流制度。提升方式上,京郊独具特色。尤其是培训工作,与首都具备丰富的医疗资源优势和特殊的政治地位有一定关系。第四章考察京郊赤脚医生群体的医疗实践活动。他们参与的医疗实践主要有防病治病;参加以防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参与采、种、制、用中草药运动;做好计划生育和妇幼卫生工作;参与重大灾害与突发中毒事件的医疗救治工作。对医疗实践活动的考察,有助于我们对赤脚医生群体的职业状况获得更为清晰的认识。第五章探析京郊赤脚医生群体的业务关系、政治和社会网络。主要从赤脚医生的行政、业务管理机构对赤脚医生的管理以及赤脚医生与村庄中各类人员的关系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另外还对京郊赤脚医生参与的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作了介绍。第六章考察京郊赤脚医生群体的职业流动、待遇及社会地位。主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探析。从毛泽东时代到改革年代,赤脚医生群体的待遇和社会地位都发生了变动。职业流动则贯穿于两个时期,但在不同时期,赤脚医生职业流动的方式也有差异。改革年代,赤脚医生群体结构发生较大变动,队伍人数迅速减少。这一时期赤脚医生的职业流动有着不同于毛泽东时代的新特征,职业范围更为广泛,流动也更为频繁。

陈燕凤,夏庆杰[8](2018)在《中国多维扶贫的成就及展望》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在人力资本扶贫(教育、医疗、性别平等、妇幼健康、碘缺乏防治)、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交通、电力、信息化及安全饮用水)、人居环境扶贫(厕所卫生、改炉改灶、易地搬迁)以及农村社会保障扶贫(五保供养、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自然灾害救助及农业保险)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在根除贫困和加强乡村治理上更是取得了显着成绩。然而,2020年根除贫困以后在防止返贫上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刘玉兰[9](2015)在《社会公民身份、社会排斥与农村儿童健康 ——基于CHNS数据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儿童健康水平有了显着的提升。然而,市场化转型所带来的社会福利制度转型,即提供儿童健康福利的主体由政府这一单一主体逐步转换为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个主体,重塑着福利资源分配的制度架构,进而改变了儿童健康的机会结构,最终分化了儿童健康,具体体现为我国儿童健康的城乡与省域差异明显。本项研究以农村儿童为研究对象,围绕“是什么”、“为什么”,着力解答农村儿童健康的影响机制和影响路径等核心议题。以中国福利制度转型为背景,以社会排斥理论为分析视角,以农村儿童的社会公民身份为逻辑起点,以福利三角(市场、国家和社会)为基础,搭建研究框架,考察农村儿童健康的现状,揭示农村儿童的健康影响机制(多重身份下的社会排斥机制),并进一步分析因农村儿童的社会公民身份而产生的经济排斥、国家福利制度排斥和社会关系排斥影响其健康的具体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村儿童社会公民身份的嵌套性、被排斥对象的主体性、健康不平等的机会结构三个议题,力求为消除农村儿童的健康劣势提供政策参考依据。本项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采用描述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资料。主要的研究结论:第一,城乡和省域社会公民身份与农村儿童健康水平显着相关。与城市户籍儿童相比,农村户籍儿童的健康弱势地位仍然显着,同时儿童的省域社会公民身份调节了儿童健康的城乡差异,东部某些省域的农村儿童健康劣势不显着。第二,社会排斥对社会公民身份和农村儿童健康水平起中介传导作用。一方面,社会公民身份与农村儿童面临的社会排斥有紧密关系,城市户籍-低排斥省域的儿童面临的总排斥水平最低,农村户籍-高排斥省域的儿童面临的总排斥水平最高。另一方面,社会排斥的中介作用明显,当控制了儿童面临的社会排斥之后,社会公民身份对儿童健康的影响系数显着减少。第三,农村儿童健康的综合影响机制方面。整体而言,与城市户籍儿童相比,农村户籍儿童健康的劣势地位明显,是由于高排斥省域农村儿童健康水平显着低于同样省域的城市儿童。这一现象与高排斥省域农村儿童具备的“嵌套性”的社会公民身份有关,即兼具农村和高排斥省域社会公民身份,这些儿童面临更高程度的社会排斥。这种“嵌套性”社会公民身份的形成则与市场化过程对城乡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不平等的强化及在儿童健康领域中管理(地方政府)和医疗机构(市场)的共同作用所带来的省域社会公民身份的崛起有关。第四,农村儿童面临的社会排斥对其健康的影响路径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的社会排斥通过影响农村儿童的健康资源、健康行为、社会心理状况、医疗和卫生服务资源、儿童照顾等方面,最终生产了这些儿童健康的劣势地位。本文将农村儿童的健康置于社会公民身份、社会排斥和健康不平等的研究框架下进行分析,研究意义体现在:第一,与目前学术界主要的结构主义的健康不平等解释模式不同,本文突出了儿童健康产生的制度结构视野,从儿童社会公民身份出发,提供了解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家庭-人口因素与健康不平等之间关系形成的制度机会。第二,本文从实证的角度整合了社会公民身份和社会排斥理论,证明了社会排斥对社会公民身份和农村儿童健康水平的中介传导作用。这种理论的整合一方面为解释社会公民身份如何影响微观个体的健康提供了关系背后的作用机制,另一方面拓展了社会排斥对儿童健康的影响的解释。第三,本文发现我国农村儿童社会公民身份正由单一城乡身份向城乡与省域多重身份转型,为市场转型论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总之,在市场和福利制度转型的背景下,整合社会公民身份和社会排斥理论,或许是健康不平等研究的重要分析视角。

谷丽紧[10](2014)在《会宁县贫困家庭0-6岁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研究了解甘肃省会宁县贫困家庭0-6岁儿童的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影响贫困家庭0-6岁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为卫生和民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促进贫困家庭0-6岁儿童对卫生保健服务的利用,改善贫困家庭0-6岁儿童健康状况提供依据。研究对象与方法(1)问卷调查:综合考虑会宁县不同乡镇的地理、交通和经济水平、妇幼卫生工作状况和贫困家庭0-6岁儿童数量,选取6个试点乡镇。根据县民政部门提供的贫困家庭儿童名单,按抽样乡镇贫困家庭儿童数量比例分别在6个乡镇中随机抽取533名贫困家庭儿童看护人,在抽取的贫困家庭所在村中随机抽取相同数量的非贫困家庭0-6岁儿童看护人作为对照进行问卷调查。(2)定性访谈:对会宁县卫生局、民政局分管妇幼保健工作的负责人、乡镇卫生院负责人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对县妇幼保健站和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和儿科医务人员、贫困家庭0-6岁儿童看护人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共访谈行政人员2名,乡镇卫生院长6名,县级医疗机构人员12名,贫困家庭儿童看护人24名。(3)资料分析方法:调查问卷资料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双录入,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中位数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定性研究资料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本次问卷调查贫困和非贫困家庭0-6岁儿童看护人各533名,以0-3岁组人数较多,分别占总数的80.7%、87.4%。儿童看护人中以母亲较多,分别占总数的95.1%、95.9%。2.贫困家庭看护人文化程度低于非贫困家庭儿童看护人(P=0.013)。贫困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非贫困家庭(P=0.000),且医疗费用开支高于非贫困家庭(P=0.019)。3.贫困家庭0-6岁儿童营养水平低于非贫困家庭儿童,且两组儿童整体水平偏低。0-6岁儿童生长迟缓率分别为27.7%、28.3%,高于2010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9.9%;低体重率分别为7.2%、6.4%,高于2010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3.6%。4.贫困和非贫困家庭新生儿随访率分别为70.4%、70.7%,在未接受随访的原因中,贫困家庭有14.6%的看护人认为是没必要、有害等,高于非贫困家庭看护人的比例6.4%(P=0.044)。5.贫困家庭和非贫困家庭0-6岁儿童的体检率分别为69.6%、68.1%,0-3岁儿童体检次数达标率分别为21.0%、28.0%,贫困家庭儿童体检次数达标率低于非贫困家庭儿童(P=0.016),贫困家庭看护人主动接受健康体检的意识较差,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不能按规定带孩子来乡镇卫生院接受健康体检。6.贫困和非贫困家庭0-6岁儿童疫苗建卡率均达到了99.0%以上,接种过百白破、脊髓灰质炎、乙肝疫苗和卡介苗的比例均在95%左右,而麻疹接种率较低,贫困和非贫困家庭0-6岁儿童接种率分别为89.6%、84.9%,低于《(2010年全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方案》规定的95%。7.贫困家庭0-6岁儿童腹泻、咳嗽、发烧的两周患病率分别是10.5%、16.0%、17.9%,腹泻两周患病率与非贫困家庭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咳嗽/发烧两周患病率均高于非贫困家庭儿童(P=0.022),但两周患病就诊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贫困和非贫困家庭0-6岁儿童看护人不知道国家免费为0-6岁儿童提供免费保健服务政策的比例分别为11.1%、11.3%,儿童看护人关键健康行为中早开奶率分别为16.5%、23.1%(P=0.007),合理添加辅食和断奶时间的比例均较低。贫困和非贫困家庭儿童看护人未接受过任何形式健康教育的比例分别为10.0%、6.2%,贫困家庭看护人高于非贫困家庭看护人(P=0.024),最希望接受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均为宣传资料、电视、讲座。9.以是否按国家规定接受体检服务作为0-6岁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结果变量,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提高看护人文化水平、增加家庭年人均收入、接受新生儿随访、接受健康教育是影响贫困家庭0-6岁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保护因素。10.基层医疗机构妇幼卫生资金投入、人力资源及设备设施、看护人保健意识、地理交通因素等是影响贫困家庭0-6岁儿童对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主要原因。研究结论1.贫困家庭0-6岁儿童营养水平落后于非贫困家庭0-6岁儿童,且两组儿童营养水平均低于国家平均水平。2.贫困家庭0-6岁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利用水平低于非贫困家庭0-6岁儿童。会宁县0-6岁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利用水平整体偏低。3.贫困家庭0-6岁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儿童卫生保健服务提供能力、看护人文化程度、儿童看护人健康知识水平、经济因素、地理交通因素。政策建议1.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其服务能力。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组织分工,加强县级医疗保健机构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指导。2.开展对贫困家庭儿童看护人的政策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儿童看护人保健知识水平。加强医务人员健康教育基本技能培训,提高健康教育效果。3.加强卫生、民政行政部门间合作,加强部门间信息交流和业务合作,强化医疗救助资源整合,完善对贫困家庭儿童补助政策。4.实施营养干预措施,加强儿童看护人营养知识的宣传,普及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建立儿童营养监测系统,加强儿童营养监测。

二、吉安地区农村妇幼卫生事业50年发展回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吉安地区农村妇幼卫生事业50年发展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研究(1949-1956) ——以江苏泰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之前党的妇女教育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理论的形成
        一、传统中国妇女教育及其近代嬗变
        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三、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问题的基本主张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之前党的妇女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国民革命时期的妇女教育
        二、土地革命时期的妇女教育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妇女教育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妇女教育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女童教育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学制改革与女童入学教育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根据地学制与女童入学教育
        二、新中国初期农村女童教育概述
        三、新中国初期学制改革与小学教育
        四、学校教育恢复中的女童入学教育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学龄女童学校教育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苏北农村小学教育
        二、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小学教育
        三、苏北农村学龄女童入学的基本状况
        四、影响女童入学教育的多元因素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女童入学教育成就
        一、苏北农村女童入学率的提升
        二、苏北农村女童辍学率的降低
        三、苏北农村女童教育环境的改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识字扫盲教育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识字扫盲教育政策与措施
        一、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识字扫盲教育概述
        二、全国农村识字扫盲的方针政策
        三、江苏农村识字扫盲的具体措施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识字扫盲运动中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状况
        一、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文盲率
        二、“三区”并存下的妇女参与社会变革
        三、政府主导的升级识字扫盲教育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的识字扫盲教育成就
        一、苏北农村妇女能力素质的提高
        二、苏北农村妇女家庭收入的增加
        三、苏北农村妇女家庭地位的改善
        四、苏北农村识字扫盲教育的经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社会教育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农村妇女社会教育
        一、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社会教育概述
        二、农村妇女社会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社会教育的内容
        一、形势政策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
        三、生产劳动教育
        四、卫生健康教育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社会教育的主要成效
        一、农村妇女主体作用的显现
        二、农村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三、农村妇女自我意识的增强
        四、农村妇女社会教育的经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农村妇女干部政策
        一、革命战争时期农村妇女干部政策
        二、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干部政策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成就
        一、苏北农村妇女干部规模迅速发展
        二、苏北农村妇女干部培养路径多样
        三、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内容丰富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的意义
        一、妇女干部教育与农村妇女解放
        二、妇女干部教育与农村社会进步
        三、妇女干部教育与妇女自身解放
        四、妇女干部教育的制约因素探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的历史贡献与当代启示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的历史贡献
        一、女童教育构筑了男女性别平等的基础
        二、扫盲教育提升了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
        三、社会教育提高了农村妇女的主体地位
        四、干部教育促进了农村妇女的社会动员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的当代启示
        一、为新时代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二、为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改革提供方法
        三、为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提供借鉴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口述材料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沈阳市五岁以下儿童死因中先天性心脏病和神经管畸形与孕期空气污染暴露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1997 年-2017 年沈阳市五岁以下儿童死亡趋势及死因分类变化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数据来源
        2.3 质量控制
        2.4 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新生儿死亡趋势及死因分类变化
        3.1.1 观察期内NMR 变化趋势
        3.1.2 NMR死亡的死因分类
        3.1.3 导致新生儿死亡主要疾病
        3.2 婴儿死亡趋势及死因分类变化
        3.2.1 观察期内IMR变化趋势
        3.2.2 IMR的死因分类
        3.2.3 导致婴儿死亡主要疾病
        3.3 五岁以下死亡趋势及死因分类变化
        3.3.1 观察期内U5MR变化趋势
        3.3.2 五岁以下儿童死亡死因分类
        3.3.3 导致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疾病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孕妇空气污染暴露与先天性心脏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和诊断标准
        2.2 数据来源和质量控制
        2.3 空气污染暴露数据搜集
        2.4 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病例与对照人口和产科特征情况
        3.2 病例与对照在不同妊娠期环境SO_2、NO_2和PM10 的浓度分布情况
        3.3 孕前与怀孕期内SO_2、NO_2和PM10 暴露与先天性心脏病的关系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孕妇孕期空气污染暴露与神经管畸形关系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3.1 病例与对照人口和产科特征情况
        3.2 病例与对照在不同妊娠期环境SO_2、NO_2和PM10 的浓度分布情况
        3.3 孕前与怀孕期内SO_2、NO_2和PM10 暴露与先天性心脏病的关系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我国 0-5 岁儿童死亡率及死因分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相关研究述评
        1.2.1 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其均等化内涵的研究
        1.2.2 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测度(评价)方法的研究
        1.2.3 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因素(非均等原因)的研究
        1.2.4 关于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策略的研究
        1.2.5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析
        2.1.1 城乡
        2.1.2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2.1.3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2.1.4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2.2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础理论
        2.2.1 公共经济理论
        2.2.2 福利经济理论
        2.2.3 公平正义理论
        2.2.4 共享经济理论
        2.2.5 医疗服务市场的一般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变迁历程
    3.1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变迁阶段
        3.1.1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低水平均等的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
        3.1.2 社会化、市场化改革时期(1979—2005年)
        3.1.3 强化政府责任,公益性回归的新医改时期(2005年至今)
    3.2 本章小结
4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现状评价
    4.1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
        4.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与构成
        4.1.2 评价方法
    4.2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现状的统计分析
        4.2.1 医疗卫生筹资
        4.2.2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4.2.3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4.2.4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4.2.5 健康水平
    4.3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评价
        4.3.1 国际组织的评价
        4.3.2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的实证测度与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因素
    5.1 国家发展战略对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5.1.1 二元经济结构,“重城轻乡”的发展战略
        5.1.2 “重城轻乡”下的区域发展战略的侧重点不同
        5.1.3 以GDP衡量政绩的弊端
    5.2 公共财政体系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5.2.1 卫生财政总量投入不足
        5.2.2 财政支出偏向城市的惯性
        5.2.3 政府间事权划分改革滞后,卫生财权与事权的长期不匹配
        5.2.4 收入分配制度的偏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5.3 医疗保障体系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5.3.1 保障对象以正规就业为标准进行制度设定和人群划分
        5.3.2 统筹层次低弱化了医疗保险的风险分担机制、保障水平差异大
        5.3.3 多头管理有失效率
    5.4 供给主体结构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5.5 农民的参与意识及“话语权”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6 我国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与意愿分析-基于D市的调查
    6.1 样本点选择与调查方法
    6.2 调查地区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现状
        6.2.1 调查地区农村居民的就医选择
        6.2.2 调查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情况
        6.2.3 调查地区农村居民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评价
    6.3 调查结论
7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国际经验
    7.1 主要国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践
        7.1.1 英国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
        7.1.2 德国的社会医疗卫生保障服务体系
        7.1.3 日本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7.1.4 美国的混合式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7.2 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7.2.1 充分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
        7.2.2 强调政府责任
        7.2.3 发挥基层基本医疗保障功能,有效合理配置基本医疗卫生资源
        7.2.4 坚持政府和市场相结合
        7.2.5 高度的政策可操作性与规范的医疗法制体系
    7.3 本章小结
8 推进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8.1 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的总体思路
        8.1.1 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理念
        8.1.2 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思路
    8.2 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8.2.1 统筹城乡,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8.2.2 明确政府主导地位,合理配置基本医疗卫生资源
        8.2.3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转移支付制度
        8.2.4 整合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全民健康保险
        8.2.5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8.2.6 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畅通参与渠道保障农民话语权
9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4)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安市妇幼保健事业研究(1950-195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相关概念及范围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及本文思路
    五、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前的妇幼保健工作状况
    第一节 全国的妇幼保健工作概括
        一、传统医学中的妇幼保健
        二、现代医学中的妇幼保健
    第二节 西安市的妇幼保健工作状况
        一、西安市妇幼保健工作发展概况
        二、西安妇幼保健工作开展的必要性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安妇幼保健事业的具体实践
    第一节 保健机构体系的发展
        一、卫生行政机构
        二、妇幼保健医疗机构
    第二节 新环境下的“生产”
        一、西安市妇女“生产”状况
        二、普及新法接生
        三、推广无痛分娩
        四、生育控制与调节
    第三节 保育工作的转型
        一、普遍预防接种
        二、宣传新法育儿
        三、保托机构大发展
    第四节 妇女劳动保护
        一、保护劳动妇女
        二、妇女病的调查防治
第三章 个案分析:西安市妇幼保健所的妇幼卫生工作
    第一节 妇儿保健
        一、宣教工作
        二、儿童保健
        三、预防难产
    第二节 改进保健制度
        一、基本保健制度
        二、产科三级制
    第三节 完善保健网
        一、建立接生组织
        二、整顿保健站
第四章 对西安妇幼保健事业的评析与经验借鉴
    第一节 西安妇幼保健工作评析
        一、取得成效
        二、存在不足
    第二节 经验借鉴
        一、党的重视
        二、中西结合
        三、全社会重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5)妇女产前保健服务可及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妇女儿童健康发展状况
        1.1.2 我国妇女儿童发展相关政策
        1.1.3 产前保健是妇女儿童健康的重要保健因素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2.产前保健服务可及性及其影响因素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1 产前保健
        2.1.2 卫生服务可及性的概念及测度方法
        2.1.3 产前保健服务可及性的定义和评价指标
    2.2 产前保健服务可及性相关理论
        2.2.1 卫生服务可及性影响因素相关理论
        2.2.2 基于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的理论框架
    2.3 文献综述
        2.3.1 我国产前保健服务现状相关研究
        2.3.2 产前保健服务利用适宜指数相关研究
        2.3.3 产前保健服务可及性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3.4 文献评述
3.研究方法
    3.1 我国妇女产前保健服务现状的二手资料分析
        3.1.1 资料获取方法及内容
        3.1.2 分析方法
    3.2 妇女产前保健服务问卷调查
        3.2.1 研究对象与抽样
        3.2.2 问卷设计
        3.2.3 问卷收集
        3.2.4 质量控制
        3.2.5 分析方法
4.研究结果
    4.1 我国妇产前保健服务现状的二手资料分析
        4.1.1 我国孕产妇死亡率逐年下降
        4.1.2 我国孕产期保健服务覆盖率高
        4.1.3 我国孕产期保健服务指标存在着不足
    4.2 妇女产前保健网络问卷调查结果
        4.2.1 妇女产前保健服务可及性现状
        4.2.2 妇女产前保健可及性描述性分析
        4.2.3 妇女产前保健服务可及性单因素分析
        4.2.4 妇女产前保健服务可及性多因素分析
        4.2.5 稳健性分析
5.讨论
    5.1 我国妇女产前保健服务可及性现状
    5.2 影响妇女产前保健服务可及性的相关因素
        5.2.1 倾向因素中妇女年龄与健康信念影响显着
        5.2.2 能力因素中医疗保险与社区能力影响显着
        5.2.3 需要因素中计划怀孕与孕期焦虑影响显着
6.结论
    6.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6.2 促进妇女产前保健服务可及性的对策建议
        6.2.1 确保妇女医疗保险基本覆盖,减少报销制度分割
        6.2.2 多元化健康教育路径,提高妇女产前保健意识
        6.2.3 关注妇女孕产期心理健康,构建良好社会支持环境
        6.2.4 加强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孕产期保健服务模式
    6.3 本研究存在不足与展望
    6.4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妇女产前保健调查问卷
    附录二 稳健性分析数据表格
    附录三 图表目录
致谢

(6)除旧布新:新中国新法接生普及的历史经验及基本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缘起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1.3 核心概念:新法接生及其演变
    2. 前人研究述评
        2.1 涉及“新中国新法接生”的史学着述
        2.2 有关新中国新法接生队伍及其管理机构的研究
        2.3 接生制度化与社会动员
        2.4 新中国新法接生研究的多个面向
        2.5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3. 研究的范围、分期及意义
        3.1 研究对象的范围
        3.2 研究对象的分期
        3.3 研究目的
        3.4 研究意义
    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中的重点与难点
        4.3 创新之处
    5. 文献资料
        5.1 文献来源
        5.2 文献资料的甄选原则
第一章 新法接生推行的三种传统
    1. 民国时期推行新法接生的遗产
        1.1 新法接生推行被纳入国家卫生行政
        1.2 卫生试验区的工作与新法接生推行试点
        1.3 助产教育与接生婆培训开启生育医疗化进程
        1.4 建立妇婴卫生公共服务网络的尝试
        1.5 免费接生实践及其经验
    2. 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推行新法接生的遗产
        2.1 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新法接生推广的理论基础
        2.2 陕甘宁边区建立和完善妇幼卫生制度
        2.3 开展群众性新法接生宣传
        2.4 多样化的新法接生队伍培训
        2.5 加强新法接生的组织管理
        2.6 积极团结各方面力量推行新法接生工作
    3. 学习苏联先进经验
        3.1 学习苏联医学的历史选择
        3.2 学习苏联先进的妇幼卫生组织管理经验
        3.3 学习苏联经验改革助产教育制度
        3.4 引进新技术,为新法接生注入时代内容
        3.5 学习苏联经验中存在的问题
    4. 小结
第二章 新中国新法接生宣传
    1. 进行新法接生宣传的必要性
        1.1 新生儿破伤风与产妇产褥热高发严重影响母婴健康
        1.2 歧视妇女歧视助产的旧生育思想普遍存在
        1.3 新法接生宣传是打破旧思想束缚的有力措施
        1.4 新法接生宣传是构建“人财两旺”新社会的思想武器
    2. 不同历史时期的新法接生宣传政策与宣传主体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法接生宣传政策及其实施主体
        2.2 1960年代新法接生宣传政策与实施主体
        2.3 1970-1985年的新法接生宣传政策及其实施主体
    3. 结合政治运动宣传新法接生理念
        3.1 土改时期新法接生宣传
        3.2 结合“大跃进”宣传新法接生
        3.3 结合革命话语宣传新法接生
        3.4 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新法接生
    4. 综合利用多种宣传形式,使新法接生家喻户晓
        4.1 利用妇幼卫生展览会等受众面广的宣传形式扩大影响面
        4.2 利用个别谈话或小型会谈的方式专注点上深入
    5. 宣传工作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5.1 宣传工作的成效
        5.2 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6. 小结
第三章 新法接生队伍培养与提高
    1. 初级新法接生人员培养
        1.1 旧产婆改造与新法接生员培训
        1.2 妇幼保健员训练与女赤脚医生培训
    2. 学校教育
        2.1 新中国早期的助产士培训
        2.2 助产教育的发展及人才培养
        2.3 助产士在新法接生推广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3. 高级妇幼保健人员的培养
        3.1 由学校培养的高级妇幼保健人员
        3.2 由中级晋升而来的高级妇幼保健人员
        3.3 高级妇幼保健人员在新法接生推广中的作用
    4. 在职人员的培训与提高
        4.1 行政干部的培训与提高
        4.2 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提高
    5. 小结
第四章 点面结合的新法接生推行模式
    1. 点面结合的新法接生推行模式
        1.1 国家政策与各省市举措
        1.2 各地试点区域选择与重点培养
        1.3 由点带面的工作方法
    2. 个案分析:广东兴宁县新法接生工作的全面推广
        2.1 兴宁县开启新法接生试点工作
        2.2 新法接生工作全面推广
    3. 民族地区的新法接生推广
        3.1 党和国家有关民族地区新法接生推广的方针政策
        3.2 新法接生在民族地区的推广实践
    4. 小结
第五章 新法接生的管理措施
    1. 新法接生队伍的组织形式
        1.1 群众性妇幼保健组织
        1.2 国家举办的妇幼保健专业机构
    2. 新法接生队伍的管理措施
        2.1 加强党政领导,实行第一书记挂帅
        2.2 实行劳动报酬与免费接生的双向经济驱动机制
        2.3 建章立制,严格制度管理
        2.4 建立妇幼保健网,实施一体化管理
        2.5 启动评模奖优的荣誉激励机制
    3. 小结
第六章 新法接生与中医
    1. 传统中医学产科理论与实践
        1.1 产科专着中与新法接生有关的分娩方法论述
        1.2 产科专书以外的医书中与新法接生相关的论述
        1.3 与产前检查及产后疾病防治有关的中医理论与实践
    2. 产婆(接生员)接产中体现的中医理论
        2.1 优秀产婆接生技术源于中医理论
        2.2 接生员运用中医理论处理难产
    3. 中医积极参与新中国新法接生推广
        3.1 中医积极参与新法接生宣传
        3.2 中医参与培训与辅导管理接生员队伍
        3.3 中医理论与实践对新法接生的促进
    4. 中医被纳入新法接生制度之中
第七章 推行新法接生的成就及历史经验
    1. 新法接生推行工作的成就
        1.1 在全国基本普及新法接生,保障母婴生命健康
        1.2 建立起一支数量庞大的妇幼保健队伍,促进妇幼卫生工作全面开展
        1.3 革除旧生育习俗,初步形成科学生育观
        1.4 加强新法接生科学研究,推动助产学与产科学学术进步
        1.5 保障国家建设的劳动力供给,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工业建设的发展
        1.6 新法接生强化了民众的国家认同感
    2. 普及新法接生的基本历史经验
        2.1 党和政府的领导是新法接生普及的根本保障
        2.2 持续有效的宣传工作是新法接生普及的思想基础
        2.3 接生队伍建设是普及新法接生的人力保障
        2.4 创建制度化接生模式是新法接生普及的组织基础
        2.5 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新法接生顺利推进的重要力量
        2.6 合理解决接生报酬是调动新法接生队伍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2.7 善用传统中医力量丰富了新法接生理论并促进其推广
    3. 小结
第八章 新法接生推行中的阻滞因素分析
    1. 不同历史时期新法接生率的起伏
        1.1 作为评价标准的新法接生率
        1.2 全国历年新法接生率呈现阶段性变化
    2. 1958-1959年新法接生率修正
        2.1 “大跃进”时期新法接生统计方法直接导致新法接生率过高
        2.2 通过《人口志》等资料修正新法接生率
        2.3 通过回顾性调查修正新法接生率
    3. 新法接生推行中的阻滞因素分析
        3.1 变动较大的政策环境影响新法接生推行
        3.2 人力资源匮乏迟滞新法接生普及进程
        3.3 长期经济水平低下影响新法接生推行
        3.4 传统生育观念长期存在影响新法接生推行
    4. 除旧布新非易事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新法接生大事记
    附录2 《医士、药剂士、助产士、护士、牙科技士暂行条例》摘录
    附录3 广东省农村接生员之组织领导
    附录4 关于普及新法接生工作的报告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7)乡村赤脚医生群体研究(1965~1985) ——以北京市郊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价值
    二、学术史回顾
    三、论文设计
        1.概念和时空界定
        2.讨论的话题
        3.文献史料说明
        4.写作路径和框架
第一章 赤脚医生的兴起背景和历史演变
    第一节 民国时期和共和国前期的乡村医疗建设
        一、民国时期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
        二、共和国前期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
    第二节 赤脚医生的前身
        一、培养乡村医务人员任务的提出
        二、半农半医和不脱产卫生员
        三、新法接生员
    第三节 赤脚医生的成长和式微
        一、群体构成
        二、合作医疗与赤脚医生的发展
        三、合作医疗与赤脚医生的衰落
第二章 赤脚医生群体的结构
    第一节 群体概况
        一、农村不脱产卫生人员概况
        二、京郊赤脚医生概况
    第二节 京郊赤脚医生群体结构演变特征
        一、文化程度、年龄和性别比例
        二、政治面貌和家庭出身
    第三节 京郊赤脚医生群体与其他地方的比较
        一、人数的比较
        二、结构的比较
第三章 赤脚医生的医疗技术
    第一节 京郊赤脚医生医疗技术的提升
        一、培训制度
        二、考核制度
        三、轮换交流制度
    第二节 京郊赤脚医生的医疗方式
        一、传统中医疗法
        二、西医疗法
        三、中西医结合疗法
第四章 赤脚医生的医疗实践
    第一节 防病治病与公共卫生工作
        一、防病治病
        二、公共卫生工作
    第二节 采、种、制、用中草药
        一、采、种、制、用中草药运动的开展
        二、采、种、制、用中草药
        三、发挥的作用与评价
    第三节 计划生育和妇幼卫生
    第四节 重大灾害与突发中毒事件的医疗救治
第五章 赤脚医生的业务关系、政治和社会网络
    第一节 政治关系网络
        一、公社和大队的行政管理
        二、与大队干部的关系
    第二节 业务关系网络
        一、公社卫生院的业务管理
        二、同行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基层社会网络
        一、与家庭成员的关系
        二、与社员的关系
    第四节 政治活动与社会活动
第六章 赤脚医生的职业流动、待遇及社会地位
    第一节 京郊赤脚医生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一、报酬的构成
        二、报酬的变动
        三、社会地位的变化
    第二节 京郊赤脚医生的职业流动
        一、改革前赤脚医生的流动
        二、改革时期赤脚医生的流动
结论
余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8)中国多维扶贫的成就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济增长、贫困与多维贫困
二人力资本扶贫
    (一) 教育扶贫
    (二) 医疗扶贫
    (三) 性别平等扶贫
    (四) 妇幼健康扶贫
    (五) 碘缺乏防治扶贫
三基础设施建设扶贫
    (一) 电力扶贫
    (二) 交通扶贫
    (三) 信息化扶贫
    (四) 安全饮用水扶贫
四人居环境扶贫
    (一) 厕所卫生扶贫
    (二) 改炉改灶扶贫
    (三) 易地扶贫搬迁
五农村社会保障扶贫
    (一) 五保供养扶贫
    (二) 社会养老保障扶贫
    (三) 最低生活保障扶贫
    (四) 自然灾害救助扶贫
    (五) 农业保险扶贫
六结语及展望
    (一) 经济增长、贫困与多维贫困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多维扶贫的成就与不足
    (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扶贫攻坚战
    (四) 2020年根除贫困后的挑战及对策

(9)社会公民身份、社会排斥与农村儿童健康 ——基于CHNS数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福利制度转型
        二、儿童健康水平提升与分化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二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健康不平等的相关研究
        一、健康与健康不平等的定义及测量
        二、健康不平等的社会分层与理论解释模式
        三、健康不平等研究的发展脉络
    第二节 社会排斥的相关研究
        一、社会排斥的概念及其特征
        二、社会排斥的原因/理论论述
    第三节 社会公民身份的相关研究
        一、社会公民身份与社会排斥的关系研究
        二、社会公民身份与儿童健康关系的实证研究
    第四节 儿童健康的理论模型研究
        一、儿童健康决定因素/生产模型
        二、儿童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模型
第三章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分析框架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研究框架
        三、概念操作化和指标体系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来源和样本基本情况
        三、变量的量化
    第三节 论文结构
第四章 社会公民身份与农村儿童健康不平等
    第一节 城乡身份下的农村儿童健康
        一、农村儿童健康状况及发展
        二、儿童健康城乡不平等的统计模型
    第二节 省域身份下的儿童健康城乡不平等
        一、农村儿童健康的省际差异
        二、儿童健康城乡不平等的省际差异模型
        三、农村儿童健康的省际差异模型
第五章 多重身份下的社会排斥: 农村儿童健康影响机制研究
    第一节 农村儿童社会公民身份与社会排斥的关系
        一、城乡身份下农村儿童社会排斥情况
        二、省域身份下儿童社会排斥情况
        三、不同省域身份下儿童社会排斥的城乡差异情况
        四、农村儿童面临的社会排斥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 社会排斥与农村儿童健康的关系研究
        一、社会排斥在社会公民身份与儿童健康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
        二、社会排斥对农村儿童健康的影响
    第三节 农村儿童健康的综合影响机制
        一、儿童健康的差异模型
        二、农村儿童健康的综合影响模型
    第四节 农村儿童多重社会公民身份形成的原因探析
        一、城乡社会公民身份维系的原因探析
        二、省域社会公民身份崛起的原因探析
第六章 资源还是照顾: 社会排斥对农村儿童健康的影响路径研究
    第一节 经济排斥与农村儿童健康
        一、农村儿童的健康资源投入
        二、农村儿童的健康行为
        三、农村儿童的社会心理状况
    第二节 国家福利制度排斥与农村儿童健康
        一、农村地区转型的医疗保险模式
        二、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的私有化
        三、农村医疗分权化的管理和筹资体系
    第三节 社会关系排斥与农村儿童健康
        一、提供经济支持方面
        二、提供情感支持方面
        三、提供生活照顾方面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发现
        一、城乡和省域社会公民身份与农村儿童健康水平显着相关
        二、社会排斥对社会公民身份和农村儿童健康水平起中介传导作用
        三、农村儿童健康的综合影响机制
        四、社会排斥与农村儿童健康生产的多元路径
    第二节 研究讨论
        一、社会公民身份的嵌套性
        二、被排斥群体的主体性与社会排斥指标建构的文化特质
        三、健康不平等的机会结构
    第三节 政策建议
        一、完善儿童健康政策,提升儿童健康的制度资源的保障力度
        二、持续推进一体化进程,缩小儿童健康的城乡和省域不平等程度
        三、制定专门的改善高排斥省域农村儿童健康水平的政策
    第四节 未来研究议题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成果
致谢

(10)会宁县贫困家庭0-6岁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资料与方法
    (―) 资料来源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质量控制
    (六)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定量资料研究结果
    (一) 会宁县基本情况
    (二) 贫困和非贫困家庭0-6岁儿童及看护人基本情况
        1. 0-6岁儿童基本情况
        2. 儿童看护人基本情况
        3. 家庭基本情况
    (三) 儿童体格生长发育情况
    (四) 贫困和非贫困家庭0-6岁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利用情况
        1. 儿童健康管理情况
        2. 儿童患病就诊情况
    (五) 儿童看护人对妇幼政策和保健知识知晓及关键行为形成情况
        1. 对国家政策了解情况
        2. 儿童喂养行为情况
        3. 对健康教育作用的认可情况
        4. 看护人接受健康教育方式
        5. 看护人希望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
    (六) 贫困家庭0-6岁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1. 单因素分析
        2. 多因素分析
第四部分 定性资料研究结果
    (一) 基本情况
    (二) 0-6岁儿童卫生保健服务提供现状
        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情况
        2. 儿童医疗保健服务提供情况
    (三) 贫困家庭0-6儿童卫生服务利用现状
    (四) 贫困家庭0-6岁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利用影响因素
        1. 卫生系统因素
        2. 交通经济因素
        3. 看护人自身因素
        4. 相关政策制度
第五部分 讨论及结论
第六部分 政策建议
研究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0-6岁儿童看护人调查问卷
    附件2-6定性访谈提纲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吉安地区农村妇幼卫生事业50年发展回顾(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研究(1949-1956) ——以江苏泰兴为例[D]. 杨方. 扬州大学, 2021(02)
  • [2]沈阳市五岁以下儿童死因中先天性心脏病和神经管畸形与孕期空气污染暴露关系的研究[D]. 周忱.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2)
  • [3]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D]. 夏敬.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4]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安市妇幼保健事业研究(1950-1959)[D]. 刘燕花. 西北大学, 2019(12)
  • [5]妇女产前保健服务可及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王雨然.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6]除旧布新:新中国新法接生普及的历史经验及基本问题研究[D]. 罗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乡村赤脚医生群体研究(1965~1985) ——以北京市郊区为中心[D]. 曾雪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8]中国多维扶贫的成就及展望[J]. 陈燕凤,夏庆杰. 劳动经济研究, 2018(02)
  • [9]社会公民身份、社会排斥与农村儿童健康 ——基于CHNS数据的研究[D]. 刘玉兰. 南京大学, 2015(01)
  • [10]会宁县贫困家庭0-6岁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谷丽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4(04)

标签:;  ;  ;  ;  ;  

吉安地区农村妇幼保健服务50年发展回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