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会了我们什么?

法治教会了我们什么?

一、依法治教给我们什么保障(论文文献综述)

李政一[1](2021)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海洋强国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洋强国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内外形势,分析世界主要国家的强国历程,吸收中国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着眼未来世界发展趋势作出的战略抉择。海洋强国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自建国至今70余年里,我国一直在为海洋强国建设而奋斗,积极的发展海洋事业,并已取得显着成就,走出了一条带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建设之路。随着我国海洋事业的迅猛发展,海洋强国建设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影响日益增强;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也对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以来,中国的海洋强国建设不断推进,取得了显着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党中央作出海洋强国建设的重大部署,提出并不断完善海洋强国战略,形成独特的海洋治理思想;我国海洋科技综合实力稳步增强,海洋经济迅速提升,科技创新推动海洋经济稳步发展;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序推进,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海洋生态保护力度持续加强;我国不断加强海洋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北极治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导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海洋治理作出重要贡献。当前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观念层面,海洋强国建设的“治理”意识需增强,我国的国民海洋意识有待提升,海洋文化建设需加强,海洋治理理念亟待确立。制度层面,海洋强国建设制度体系有待完善,当前我国面临需加强党对海洋治理体系建设的领导、需优化海洋法律法规、需完善海洋管理体制机制等问题。行为层面,海洋综合治理能力有待提升,海洋发展能力,依法治海能力,海洋生态保护能力需提高。外部层面,海洋强国建设走向全球面临自身海军力量相对不足、海洋主权和权益争议问题日益复杂、全球海洋治理机制存在缺陷等问题。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推进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路径选择,要增强海洋治理意识,准确把握海洋强国建设思想,注重培养国民海洋意识,全面推进海洋文化建设,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治理观。推进海洋治理体系现代化,完善海洋强国建设制度体系,要坚持党对海洋治理体系建设的领导,将海洋强国建设纳入到党的领导体系中,改革海洋治理体制机制,完善海洋法律法规。推动海洋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牢牢把握推进海洋强国建设主攻方向,提升海洋发展能力,发展经济、创新科技、培养人才;增强依法治海能力,坚持制度治海,依法治海,构建法治海洋;加强海洋保护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积极参与到全球海洋治理中去,增强自身的海洋实力,积极开展海洋外交,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助推海洋强国建设走向全球,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一个稳定的海洋环境。

解金鹏[2](2020)在《习近平忧患意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机遇与风险并存,与挑战同在。人们唯有增强忧患意识,做到未雨绸缪,方能实现转危为机、化危为安。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1),这告诫人们一定要清醒认识到:我国面临着许多不可预料的国内外风险挑战,全体共产党人必须时刻保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谨慎,常怀对党、国家、人民和世界的高度责任感,防微杜渐、防范未然,绝不犯战略性系统性颠覆性错误,不断提升风险识别管控能力、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本选题研究主要涉及习近平忧患意识及其时代意义、生成逻辑、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意蕴、培育践行等章节,它系统回答了习近平忧患意识是什么、有什么用、怎么来的、有什么内容、怎么样和怎么办等理论问题:其一,习近平忧患意识可以从外延定位、内涵结构和理论场域等层面来界定。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为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党执政地位稳固、民族振兴发展和世界和平大同,居安思危、防微杜渐,提出的关于防范和应对党、人民、国家、民族和世界发展所面临的风险挑战的系列观点、论断和思想。其二,习近平忧患意识的时代意义体现在四个层面。一是有助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如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强化党的执政能力、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等;二是有助于实现国家总体安全,如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大局、推进民族复兴大业、巩固社会稳定大势等;三是有助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如有助于刺激生产发展、达到生活富裕、实现生态良好等;四是有助于维护世界的正义和平,如有助于国际持久和平、普遍安全,世界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全球绿色清洁、美丽生态等。其三,习近平忧患意识的生成有着四重逻辑。一是关于民族历史、我国近代历史、党的历史的历史逻辑;二是关涉世界共同挑战、国家内部风险、党执政考验、人民生活问题等的实践逻辑;三是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理论思想战略等的理论逻辑;四是关涉习近平优良家风熏陶、艰苦知青岁月锤炼、丰富从政经历磨砺、大量文史阅读积累的个人逻辑。其四,习近平忧患意识的基本内容有着四个维度。一是忧党,忧党的执政本领不强、党的建设被削弱、党的领导被弱化等;二是忧国,忧生态保护、经济转型、文化自信、政治民主、社会稳定、国土安全和国家统一等;三是忧民,忧脱贫攻坚、青年成长、国民健康、社会保障、教育公平、就业质量等;四是忧世,忧和平与发展、开放与包容、人类命运等。其五,习近平忧患意识具有多重的马克思主义意蕴。一是具有现代与未来兼顾、吸收外来立足实际结合、和平发展与民族复兴共存的科学性;二是具有继承性与发展性统一、绿色青山与金山银山统一、底线思维与进取精神统一的辩证性;三是具有以全人类命运为整体,以党、国家、人民发展为整体,以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为整体的整体性;四是具有以问题为导向、以防范为引领、以实干为根本等的实践性;五是具有坚持人民立场、尊重主体地位、践行群众路线等的人民性。其六,习近平忧患意识的培育践行可以从四个层次展开剖析。一是增强忧患意识:强化问题意识和危机意识、注重底线意识与奋进意识、提升防范意识和创新意识、树立批判意识和辩证意识、激发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等;二是注重忧患理论:加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修养、掌握机遇哲学和主体性理论、培养前瞻性整体性和战略性思维等;三是提升忧患能力:自我反省能力、情绪疏导能力、忧患兢慎能力;四是打造忧患机制:挑战应对机制、风险抵御机制、阻力克服机制、矛盾解决机制。

王蕊[3](2020)在《中小学教师惩戒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岛市中小学管理办法》首次以教育立法的方式提出了“教育惩戒”。但是《办法》当中没有指定实施细则,而且惩戒没有上位法的明确依据。我国当前教育立法关于中小学教师惩戒的规定仍不明确。本文从下面五个部分对中小学教师惩戒制度进行研究及完善:第一部分对教师惩戒概念进行界定,区分教师惩戒与惩罚、管教、体罚等相关概念,阐述教师惩戒的历史沿革及其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对我国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教师惩戒立法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归纳总结我国中小学教师惩戒的实施现状,深度剖析教师滥用惩戒权及怠用惩戒权背后的原因:教师惩戒概念模糊、对象不明确、无统一的方式标准、监督缺少、救济途径缺失。第四部分借鉴日本、美国、英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先进的立法经验。第五部分,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惩戒立法提出建议,包括对《关于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的一些完善观点。具体建议包括:明确教师惩戒的实施原则、概念、主体对象,细化惩戒方式、行使程序,完善监督机制,明确救济途径和措施。

王巧慧[4](2020)在《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学校培养路径》文中研究说明十九大以来,国家进一步印发了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更快更好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在本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已建立并运行了世界上最大的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中职学校因其主体的特殊性,学校所培养的中职学生在短暂的专业学习后,很大一部分会直接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而法制化大背景下,中职学生不仅要具有专业技能,也需要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并能运用法律保障和维护自己的权利。中职学校作为中职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在进行文化技能培训的同时,对中职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也就更具有优势和有效性。本文以中职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中职学生法律意识为研究主题,从中职学校的层面结合当下最新的政策要求来探索中职学校这条切实可行且高效的中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路径。中职学校要培养中职学生法律意识,就必须从培养中职学生的规则意识、维权意识和守法意识着手,并从各个角度展开分析和论证。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系统分析法,经过分析调研,总结出来我国中职学校在培养中职学生法律意识中已经采取过以下措施,分别是:制定各类约束性规章制度;探索依法治校;开展校园法律教育。这些措施的实施为中职学校培养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但是根据调研情况来看,中职学校在对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上仍旧存在以下几点不足:学校规章制度学生认同度低;法治化管理有待加强;学校的法律教育体系针对性差;法律教学方法单调;个别教师不能依法执教。本文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首先是绪论部分,详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一章是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概念阐述和法律意识现状的调研;第二章是中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的学校问题探究,通过调研结果分析了中职学校在中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过程中已有的经验和尚存的问题,从中职学校的法制工作现状,法律教育现状,教师师资建设,法治校园规章制度落实情况几个方面对中职学生法律意识学校培养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剖析;第三章介绍了中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学校路径,在系统的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对策:推进依法治校,培养学生规则意识;落实法治化管理,提升学生守法意识;突出法律的行业实践,养成学生维权意识;重视教师教育,发挥教师依法执教的示范效能。最后为结语部分,结合最新的政策对本文进行总结,期望藉此促进所调研的6所乃至全国的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朝着更利于中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道路上来。

李培洋[5](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在新的历史节点上,着力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对于担负民族复兴大任,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包含法治知识、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信仰、法治实践等五个层面。新时代以来,大学生在法治素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具备了一定基础的法律知识、法治观念也明显增强、法治实践能力逐步提高的优势。然而,法治素养的养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仍需看到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各方面还存在法治知识掌握浅显、法治意识尚未健全、法治思维尚未形成、法治信仰不够坚定以及法治实践能力不足等不足之处。究其原因,不仅在于依法治国的具体实践存在问题,也在于高校的依法治校未能达到要求,更在于学生成长阶段的内在转化的影响。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将从五个方面展开路径分析。其一,学习法治知识。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知识的学习,需要树立高校法治理念,营造法治文化氛围,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将高校的法治课堂教育和自我法治教育相结合,提升知识素养。其二,健全法治意识。新时代大学生提升法治意识需要注重高校规章制度的完善与实施和注重法治意识的前期培养,同时,要与自我法治意识相结合,在法治价值观的引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其三,形成法治思维。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需要高校落实依法治校与依法执教为指导,掌握科学的法律方法,开展自我法治思维教育,在培养守法习惯的基础上,强化自我法治思维。其四,增强法治信仰。增强法治信仰,须深化依法治国的具体实践,用事实影响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性判断;须与自我法治信仰教育相结合,以弘扬法治精神为载体,增强自身信仰。其五,参与法治实践。需要社会资源与高校平台相结合,需要法治活动与社会相连接,并在自我法治实践教育与行为反思的基础上,反过来加强法治知识、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信仰,形成完整的法治素养形成过程。

司文超[6](2020)在《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法治素养是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也是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素养不仅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密切相关,而且是大学生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现实需要。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是全民法治素养的代表与缩影。培育大学生的法治修养,能够为全民法治素养的提高积累经验、打下基础,这既是培育德法兼修、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题中之义,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课题,更是关乎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的重要实践问题。这也就意味着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不仅是理论探讨,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而本文紧紧抓住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实践性,从实践出发,但不迷失在纷繁的调查分析数据中,而是加强理论思考,回到理论建设的路径上来。本文由绪论与正文五章构成。在绪论部分,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的贫乏状况。目前,关于法治素养培育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停留在法治知识教育层面,而更为重要的思维层次,探讨还显得十分薄弱。要使大学生法治素养真正得到提高,必须在思维意识层面发力。另外,关于法治素养培育的研究,缺乏聚焦性,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更不多见。而且,法治素养培育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目前的研究大多涉及一个方面,这就束缚探讨不能深入。因而本文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用文献、案例、调查、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学科知识背景,努力做到研究可靠、理论深入、措施有效。第一章是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及其培育的特征和功能。这部分属于理论研究,任何调查与实践的有效开展都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本章的目的即是厘清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本章将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概念拆分为要素、结构与属性三个部分。重点区分法治素养与近似概念之间的关系,以理清本研究中法治素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此基础上,将大学生法治素养概念中的要素进一步细化,并进而阐述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主要特征。同时,从个体与社会两个角度,探讨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在维护正当权益、促进德法兼修、保障全面发展、推动法治建设等方面的功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属于理论范畴,培育特征及功能则是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桥梁。第二章对目前大学生法治素养状况及其培育现状进行分析。本章建立在对概念的准确把握之上,以界定概念的诸种要素为维度,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本章首先对调查研究的路径与过程进行说明,以便对调查数据的来源和可靠性有更好的把握。本章基于《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4-2019)》连续6年调查数据以及国内25所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专题调查数据,试图以统计学与社会学方法进行分析,呈现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真实貌态。接着,研究从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总体数据调查转入案例调查,选取有关省(区、市)和高校与法治素养培育密切相关的案例61个,展示了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有益探索,通过对案例的归纳分析,获得诸多经验启示。第三章是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本章从前一章的现象归纳转入问题分析,从调查数据中发现当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本章还选取了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的10个典型案例,通过反面案例的分析寻找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应着力破解的难点:德法兼修、协同联动和供求匹配。本章进一步分析归纳出影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多种因素,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了解读分析。本章基于问题来抓住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关键因素和难点瓶颈,并通过模型来可视化呈现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因素影响关系。第四章研究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理念及其工作目标与体系。首先从“融入、引领、创新、协调、联动”等五个方面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理念进行阐释,以理念引导具体的培育措施。之后,提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的五个主要目标,明确法治素养培育工作的努力方向。在此基础之上,本章又归纳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体系的主要内容,述及的七个子体系既构成了大学生法治素培育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为下一步的机制建设和途径拓展奠定基础。第五章是构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机制与途径。本章重新回到理论思考的路径,将本文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思考提升为一种长效机制。本章中,笔者以三个相统一的原则为出发点,将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机制具体化为五个方面。从法律课堂教学、法治社会实践、网络法治教育、校园法治文化、法治工作队伍以及法治教育合力等方面论述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这几个途径是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机制的进一步具化。本章的目的就是在前一章培育工作框架的基础上,使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举措更为丰富和具体。

李丽[7](2020)在《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研究》文中指出法治要良好运行,健全完备的制度体系和公民深厚的法治观念是其必要条件,法治观念是推动法治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的培育既是农村法治社会有效建立的根本所在,也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基础环节,更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必然要求。然而与国家法治化进程相比,农民的法治观念还明显不适应法治社会的要求,农民法治观念培育也愈显无力和低效。现实抵牾催促着我们对农民法治观念培育进行反思和检视,以实现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良性质变。缺乏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只有明晰基本理论问题,才能进一步把握培育农民法治观念的精髓和理想进路。法治是一种成熟、多元而独特的文化品格和制度框架,作为上层建筑,根植于社会现实土壤的中国法治必然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内涵。法治观念是法治的个体观念表达,是个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现象与法治规律的主观心理感受和把握,是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能动反映和内在自觉。法治观念包含法治认知、法治情感、法治意志三个相互关联又逐层递进的结构要素。新时代中国农民的法治观念是指农民个体所具备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相适应的主观心理感受和内在自觉。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培育是培育者与农民的双向互动,既包括培育者的法治教育引领过程,又包括农民自主建构过程,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应包含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培育方法、培育环境四要素,遵循法治知识的传授与教育、法治实践的体悟与认同,法治环境的联动与耦合的培育机理。我们对农民法治观念的内在结构、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要素和运行机理的理论解答,搭建起了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的培育架构和模型。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培育指向的“农民”是生活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整体意义上群体,拥有广义的外延范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判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规划,新时代背景为农民法治观念培育提供了新际遇。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的培育既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农民法治观念的提升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也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创造了条件。理论概括是把握事物本质规律的重要方式,任何一项研究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引。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应以马克思主义的法治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农民教育思想作为其理论成长点和根基,并提取绵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借鉴西方的成熟学说。这些理论成果为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理依托。历史是真理之母。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研究应链接历史,感悟历史经验对现实的启迪与昭示。改革开放是我国法治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起点。1978年以来,我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经历了准备阶段(1978年——1985年)、起步阶段(1986年——1996年)、展开阶段(1997年——2011年)和新时期(2012年——至今)。脉络的梳理使得培育经验愈加清晰,四十多年来,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根本遵循;采取“送法下乡”模式,将农村纳入现代法治建设的轨道;紧抓依法治村,建立村民自治制度,为农民践行民主法治观念提供制度平台;坚持德、法共治,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在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助推作用;开展农村立法、司法、执法建设,注重农村法治建设为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带来的积极影响。透过历史之境,总结培育经验,为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提供历史参照与借鉴。疑乃思之始,问乃学之端。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是实践的指引,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最优良的方法论传统和最鲜明的方法论特征。新时代农民的法治观念既有积极表现,也确实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法律知识不断丰富,但法治认知模糊;法治期待产生,但司法认同度不高;守法观念形成,但依法办事观念欠缺。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在新时代的开展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农民主体性的缺场,“唯培育者为主体”倾向;培育内容多以法律知识为中心,忽视法治的价值内涵;培育多采用单向度灌输式方式,忽视法治实践与交往互动;各培育主体未形成有效合理,农村普法机制运行不畅;农村法治建设不完善,培育微观环境不佳等多维度困境和挑战。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层面全面、深入、辩证地挖掘问题根源,能深化我们对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培育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研究当前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现实抵牾,有利于定位化解矛盾的着力点,为构建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理路提供现实指引。在这样一个革故鼎新的伟大时代,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新要求,呼唤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回归和彰显,探究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路向。理论、历史、现实像是三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必须坚持培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主体间性原则和本土化原则,以完善农村法治建设、促进农民全面自由发展为根本目标,以提高农民法治认知、强化法治情感体验、增强法治信任、培养法治思维为具体目标,构建多层次培育目标体系。根据农民心理发展特点,农村培育环境与资源,结合农民法治需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价值取向,培育应采用“唤起民众”式培育法、法治实践体验法、生活化培育法,重点培育农民的法律至上观念、权利保障观念、依法办事观念、权力制约观念。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可遵循以下路径开展:发挥党政的主导作用,扩大社会主体的参与范围,凸出重点农民群体的培育工作,明晰各培育主体责任,共同构建“党政、社会、农民”协同联动的培育大格局;通过完善农民法治观念培育机构设置、加紧队伍建设、强化经费保障、健全评估体系完善农村普法机制,增强法治宣传教育实效;让农民在各类法治活动中,在依法治村的实践中,在纠纷处理解决中深化民主法治实践,提升农民法治体验;通过完善农村法治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发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构建“一核三治”的乡村治理新格局等途径优化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乡土环境。

董倩[8](2020)在《高校制度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制度文化是制度的内核部分,是师生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对制度产生的价值判断以及对待制度的态度和方式,高校制度文化体现了显性制度与隐性文化内在的有机统一。学校制度文化是党和国家政策、方针、法律、法规的体现,也是大学精神和学校规章制度的反映,它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教育资源。制度文化的建设和创新,可以进一步推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高校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逐渐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高校制度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艰巨的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本文从高校制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出发,探究其价值取向和育人功能,有利于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论文以高校制度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主题,从四个方面予以论述: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意义、研究现状、思路和创新点,为文章梳理出清晰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高校制度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从基本含义的廓清、两者契合性的解析和意义的阐释,为高校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提供了基点和依据。第三部分,高校制度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从导向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四个方面出发,探究高校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第四部分,高校制度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从高校制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高校制度文化本身的规范建设、高校制度文化创新发展、高校制度文化的时代性特征四个方面,发挥高校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规则意识与法治思维,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和自由全面发展。

狄璐[9](2020)在《规范教师惩戒权 ——走向适切的教育惩戒》文中研究表明在学校教育中,教育惩戒作为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是针对学生的不合范行为给予否定评价或相应惩罚的一种教育方式。教师的教育惩戒权,简称教师惩戒权,既作为教师的固有教育权利,又作为教师的合法权力,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改正不良行为,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和习惯,在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促成学生的发展和进步。然而,在当下中小学教育中,教师惩戒权的行使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一方面,少数教师滥用惩戒权,严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在社会舆论压力下,多数教师怕惹麻烦,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少问少管或者采取不作为的态度。教育实践中同时存在不敢惩戒、滥用惩戒的问题,导致教师与学生乃至与家长之间的冲突与矛盾频频发生。当前,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着眼解决教师惩戒权问题,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明确惩戒权实施的范围、程度、形式等要素,以法规制度的力量规范教师惩戒权的适用边界,促进教师合理行使惩戒权。因此,深入推进规范教师惩戒权的研究对我国基础教育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针对该研究主题,本文提出的研究问题有四:第一,教师惩戒权是什么?第二,教师是否必然拥有惩戒权?第三,为什么亟待规范教师惩戒权?第四,如何规范教师惩戒权?鉴于此,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明研究的缘由、现状和意义,对所采用的的研究方法做出说明。第一章立足于国内外教师惩戒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解读教师惩戒权的概念与内涵,论证教师惩戒权存在的必要性。第二章从现实教育困境和各类中小学教学管理问题出发,表明了目前基础教育中亟需规范教师惩戒权的现实诉求。第三章重点分析国内外已有的规范教师惩戒权的实践案例,选取了一些颇具特色的教育惩戒制度或体系进行剖析,总结其有效规范教师惩戒权的经验与启示。第四章通过上述对教师惩戒权理论基础的分析以及实践经验的总结,构建教师惩戒权规范化的实现路径,提出合理实施教育惩戒的建议。

赵佳[10](2020)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络,将构建国富民强的国内大局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国际大势相结合,不断推动中国共产党和平思想的发展创新。在科学总结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统一”、“和平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新时代“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与“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任务,并作出了具体的工作布局,引领了和平统一、和平发展的未来方向。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包含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与世界和平发展的先进思想,折射出中华民族向往和平统一的美好夙愿,更为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提供了为之奋斗的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南,有利于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完善。深入研究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深刻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有利于不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文尝试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思想进行系统、完整的研究,力争对当前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有所启发。全文共七章,拟从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特征、定位、目标,原则、内容、战略,成就、经验、挑战,功能、价值、展望等具体方面,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进行系统的全景式梳理。第一章为绪论。阐述本文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难点与创新、基本概念界定等内容。第二章展开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主张其建立于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吸收、对中国传统和平思想继承、对国外现代和平思想借鉴的合力基础上。第三章解读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特征、定位、目标,重点强调其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时代潮流与响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代使命的历史定位,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心目标。第四章发掘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原则、内容、战略,阐明其如何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推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理论创新,以及如何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等举措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事业进行实践创新。第五章梳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成就、经验、挑战,以增强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运行现状与发展环境的直观理解,及对其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的宏观审视。第六章探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功能、价值、展望,强化理解当前发展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现实基点、历史必然及未来走向,实现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第七章为结束语。主要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这一宏观命题进行回顾、探讨、思考。

二、依法治教给我们什么保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依法治教给我们什么保障(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海洋强国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学术界研究概况
        (二)学术界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观点
        (三)学术界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一部分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海洋强国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阐释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概念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来源
    二、海洋强国建设的理论阐释
        (一)海洋强国建设的基本概念
        (二)海洋强国建设的理论来源
        (三)海洋强国建设的环球视野
        (四)海洋强国建设的历史回溯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海洋强国建设的关系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海洋强国建设价值诉求相契合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客观要求海洋强国建设
        (三)海洋强国建设有效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第二部分 海洋强国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作出海洋强国建设的重大部署
        (一)提出海洋强国战略
        (二)形成丰富的海洋治理思想
    二、科技创新推动海洋经济稳步发展
        (一)海洋科技综合实力稳步增强
        (二)海洋经济实力迅速提升
    三、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有序推进
        (一)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二)海洋生态保护力度持续加强
    四、海洋合作交流不断加强
        (一)积极参与北极治理
        (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
        (三)倡导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第三部分 海洋强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海洋强国的治理意识有待增强
        (一)国民海洋意识总体偏低
        (二)海洋文化建设需加强
        (三)海洋治理理念亟待确立
    二、海洋强国制度体系待完善
        (一)党对海洋治理体系建设的领导需加强
        (二)海洋管理体制机制需优化
        (三)海洋治理法律法规体系需完善
    三、海洋综合治理能力待提升
        (一)海洋发展能力需要提高
        (二)依法治海能力水平有待提升
        (三)海洋生态保护能力需要强化
    四、海洋强国走向全球面临挑战
        (一)海军建设仍需加强
        (二)海洋主权和权益争议问题日益复杂
        (三)全球海洋治理机制缺陷日益凸显
第四部分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海洋强国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增强海洋治理意识,准确把握海洋强国建设思想
        (一)注重培养国民海洋意识
        (二)全面推进海洋文化建设
        (三)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治理观
    二、推进海洋治理体系现代化,完善海洋强国建设制度体系
        (一)加强党对海洋治理制度体系建设的领导
        (二)深化海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三)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洋法律法规体系
    三、推动海洋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握推进海洋强国建设主攻方向
        (一)提升海洋发展能力
        (二)提高依法治海能力
        (三)加强海洋生态保护能力
    四、深度融入全球海洋治理,助推海洋强国建设走向全球
        (一)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海军
        (二)搁置争议聚焦合作共赢
        (三)积极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习近平忧患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依据和研究思路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2 研究现状和评价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简要评价
    1.3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3.1 研究的重点
        1.3.2 研究的难点
        1.3.3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习近平忧患意识范畴界定及其时代意义
    2.1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范畴界定
        2.1.1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外延定位
        2.1.2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内涵结构
        2.1.3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理论场域
    2.2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时代意义
        2.2.1 有助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2.2.2 有助于实现国家总体安全
        2.2.3 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2.4 有助于维护世界的正义和平
第三章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生成逻辑
    3.1 历史逻辑
        3.1.1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沉淀
        3.1.2 中国近代170多年的历史教训
        3.1.3 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经验
    3.2 实践逻辑
        3.2.1 世界发展面临的风险
        3.2.2 党执政面临的考验
        3.2.3 民族复兴面临的挑战
        3.2.4 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
        3.2.5 人民生活面临的困难
    3.3 理论逻辑
        3.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3.2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3.3.3 党的理论、思想和战略
        3.3.4 其它国家和民族的经验智慧
    3.4 个人逻辑
        3.4.1 优良革命家风熏陶
        3.4.2 艰苦知青岁月锤炼
        3.4.3 丰富从政经历磨砺
        3.4.4 大量文史阅读积累
第四章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基本内容
    4.1 忧党
        4.1.1 忧党的执政本领不强
        4.1.2 忧党的建设被削弱
        4.1.3 忧党的领导被弱化
    4.2 忧国
        4.2.1 生态环境保护之忧
        4.2.2 经济转型之忧
        4.2.3 文化自信之忧
        4.2.4 政治民主之忧
        4.2.5 社会稳定之忧
        4.2.6 国土安全和国家统一之忧
    4.3 忧民
        4.3.1 脱贫攻坚之忧
        4.3.2 青年成长之忧
        4.3.3 国民健康之忧
        4.3.4 社会保障之忧
        4.3.5 教育公平之忧
        4.3.6 就业质量之忧
    4.4 忧世
        4.4.1 和平与发展之忧
        4.4.2 开放与包容之忧
        4.4.3 人类命运之忧
第五章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马克思主义意蕴
    5.1 科学性
        5.1.1 现代与未来兼顾
        5.1.2 吸收外来与立足实际结合
        5.1.3 和平发展与民族复兴共存
    5.2 辩证性
        5.2.1 继承性与发展性辩证统一
        5.2.2 绿色青山和金山银山辩证统一
        5.2.3 底线思维与进取精神辩证统一
    5.3 整体性
        5.3.1 以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为整体
        5.3.2 以党、国家和人民的发展为整体
        5.3.3 以全人类命运为整体
    5.4 实践性
        5.4.1 以问题为导向
        5.4.2 以防范为引领
        5.4.3 以实干为根本
    5.5 人民性
        5.5.1 坚持人民立场
        5.5.2 保持血肉联系
        5.5.3 尊重主体地位
第六章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培育践行
    6.1 增强忧患意识
        6.1.1 强化问题意识和危机意识
        6.1.2 注重底线意识与奋进意识
        6.1.3 提升防范意识和创新意识
        6.1.4 树立批判意识和辩证意识
        6.1.5 激发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6.2 注重忧患理论
        6.2.1 加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修养
        6.2.2 掌握机遇哲学和主体性理论
        6.2.3 培养前瞻性、整体性和战略性思维
    6.3 提升忧患能力
        6.3.1 提升自我反省能力
        6.3.2 提升情绪疏导能力
        6.3.3 提升忧患兢慎能力
    6.4 打造忧患机制
        6.4.1 打造挑战应对机制
        6.4.2 打造风险抵御机制
        6.4.3 打造阻力克服机制
        6.4.4 打造矛盾解决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中小学教师惩戒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中小学教师惩戒的基本理论
    (一)教师惩戒的基本概念
        1.教师惩戒概念界定
        2.“教师惩戒”概念与相关概念辨析
        3.教师惩戒的法律属性
    (二)教师惩戒的理论基础
        1.教师惩戒具有法理学基础
        2.教师惩戒具有教育学基础
        3.教师惩戒具有心理学基础
        4.教师惩戒具有伦理学基础
        5.教师惩戒具有管理学基础
二、我国中小学教师惩戒的法律规范分析
    (一)国家层面的法律规范分析
    (二)地方层面的法律规范分析
三、中小学教师惩戒实践分析
    (一)实践中教师惩戒的运用困境
        1.滥用教师惩戒
        2.怠用教师惩戒
    (二)教师惩戒运用困境的成因
        1.教师惩戒概念模糊
        2.教师惩戒的主体和对象不明确
        3.教师惩戒的方式标准空缺
        4.教师惩戒的程序不明
        5.教师惩戒的监督缺少
        6.教师惩戒的救济途径缺失
四、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立法经验借鉴
    (一)日本
    (二)英国
    (三)美国
    (四)我国台湾地区
五、中小学教师惩戒立法构建建议
    (一)立法明确教师惩戒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必要性
        2.可行性
    (二)立法明确教师惩戒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合法性原则
        3.合理性原则
        4.尊重学生人格权原则
        5.正当程序原则
        6.象征性原则
        7.保障安全原则
    (三)具体立法建议
        1.明确教师惩戒概念
        2.细化教师惩戒的主体和对象
        3.明确教师惩戒的方式
        4.明确教师惩戒的程序
        5.明确教师惩戒的监督
        6.完善教师惩戒的救济途径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学校培养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一、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调研情况
    (一)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内涵
    (二)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研
        1.调查对象总体介绍
        2.调查数据汇总
    (三)中职学校法律意识培养现状调研
        1.调研对象和调查方法
        2.调研数据
    (四)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
        1.法律基础知识薄弱
        2.规则意识缺位
        3.守法意识低
        4.维权意识淡薄
二、中职学校法律意识培养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经验
        1.制定各类约束性的规章制度
        2.探索依法治校
        3.开展校园法律教育
    (二)中职学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的问题
        1.学校规章制度学生认同度低
        2.法治化管理有待加强
        3.学校法律教育体系针对性差
        4.法律教学方法单调
        5.个别教师不能依法执教
三、中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学校路径
    (一)推进依法治校,培养学生规则意识
        1.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
        2.因校制宜完善规章制度
        3.引导学生养成规则思维
        4.充实法律知识教育内容
    (二)落实法治化管理,提升学生守法意识
        1.提升学校管理理念的法治化水平
        2.学生管理依据合法化
        3.严格执行学校管理制度
    (三)突出法律的行业实践,养成学生维权意识
        1.法律教育中突出行业相关法律知识
        2.“情景模拟”传授维权技巧
        3.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学会维权
    (四)重视教师教育,发挥教师依法执教的示范效能
        1.加强教师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
        2.倡导中职教师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3.严格执行教师管理制度
        4.加强教师的思想品德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5)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概述
    一、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科学内涵
        (一)法治知识
        (二)法治意识
        (三)法治思维
        (四)法治信仰
        (五)法治实践
    二、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时代价值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选择
        (二)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三)完善新时代大学生个人素养的关键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现状分析
    一、新时代大学生在法治素养方面取得的成就
        (一)新时代大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的法律知识
        (二)新时代大学生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三)新时代大学生法治实践能力逐步提高
    二、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法治知识掌握浅显
        (二)法治意识尚未健全
        (三)法治思维尚未形成
        (四)法治信仰不够坚定
        (五)法治实践能力不足
    三、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存在不足的成因
        (一)依法治国具体实践存在问题
        (二)高校落实依法治校未能达到要求
        (三)学生成长阶段内在心理转化影响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路径
    一、学习法治知识
        (一)高校树立法治理念
        (二)进行法治课堂教育
        (三)自我法治知识教育
    二、健全法治意识
        (一)注重高校规章制度的完善与实施
        (二)注重法治意识的前期培养
        (三)自我法治意识教育与价值观引导
    三、形成法治思维
        (一)落实依法治校与依法执教
        (二)掌握科学法律方法
        (二)自我法治思维教育与习惯养成
    四、增强法治信仰
        (一)贯彻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
        (二)自我法治信仰教育与精神弘扬
    五、参与法治实践
        (一)社会资源与高校平台相结合
        (二)高校法治活动与社会相连接
        (三)自我法治实践教育与行为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缘起、价值
        一、现实需要
        二、理论诉求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趋势分析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第一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及其培育的特征和功能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
        一、法治素养与相关范畴的区别和联系
        二、法治素养概念的考察
        三、大学生法治素养概念界定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特征
        一、基础性与先导性
        二、知识性与实践性
        三、统一性与差异性
        四、历史性与时代性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功能
        一、维护正当权益
        二、促进德法兼修
        三、保障全面发展
        四、推动法治建设
第二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现状研究的路径与过程
        一、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二、调查抽样方案
        三、问卷施测过程
        四、调查样本分布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基本状况
        一、法治知识学习状况
        二、法治思维运用状况
        三、法治行为表现状况
        四、法治精神涵养状况
        五、法治信仰树立状况
        六、法治能力塑造状况
        七、法治有关评价状况
        八、法治期盼有关状况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有益探索
        一、法治课堂教学
        二、法治社会实践
        三、法治文化涵养
        四、法治队伍建设
        五、治理体系建设
第三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与因素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
        一、基础课教学改革亟待深化
        二、网上线下协同还不够有力
        三、大学生法治观念还未树立
        四、大学生知行存在脱节现象
        五、大学生违法犯罪时有发生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难点
        一、培育对象上难在德法兼修
        二、培育主体上难在协同联动
        三、培育内容上难在供求匹配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因素分析及模型构建
        一、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因素考量
        二、影响因素的选用与关系判断
        三、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第四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理念及其工作目标与体系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理念
        一、融入
        二、引领
        三、创新
        四、协调
        五、联动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的主要目标
        一、内容更加完善
        二、标准更加健全
        三、运行更加科学
        四、保障更加有力
        五、成效更加显着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学科教学体系
        二、法律武装体系
        三、日常教育体系
        四、队伍建设体系
        五、治理服务体系
        六、评估督导体系
        七、实施保障体系
第五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机制与途径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机制
        一、顶层设计机制
        二、协同推进机制
        三、资源共享机制
        四、合作交流机制
        五、监测评价机制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途径
        一、提高法律课堂教学质量
        二、强化法治社会实践教育
        三、建强网络法治教育阵地
        四、繁荣高校校园法治文化
        五、完善法治工作队伍保障
        六、形成法治教育强大合力
附录
    一、大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状况调查问卷
    二、大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状况调查问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7)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基本问题概说
    2.1 法治观念的透析
        2.1.1 法治观念的界定
        2.1.2 法治观念的结构
    2.2 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界定
        2.2.1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含义
        2.2.2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要素
        2.2.3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机理
        2.2.4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新时代际遇
    2.3 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思想溯源
        2.3.1 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2.3.2 文化基因:中国农民培育的相关理论
        2.3.3 西学借鉴:西方法治教育的相关理论
第3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历史回溯
    3.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历史进程
        3.1.1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准备阶段(1978 年——1985 年)
        3.1.2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起步阶段(1986 年——1996 年)
        3.1.3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展开阶段(1997 年——2011 年)
        3.1.4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新时期(2012 年——至今)
    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经验总结
        3.2.1 党的领导是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根本遵循
        3.2.2 “送法下乡”是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主要模式
        3.2.3 村民自治为农民践行民主法治观念提供了制度平台
        3.2.4 思想道德教育是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助推器
        3.2.5 注重农村法治建设为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第4章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现实检视
    4.1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实效
        4.1.1 法律知识不断丰富,但法治认知模糊
        4.1.2 法治期待产生,但基层司法认同度不高
        4.1.3 守法观念形成,但依法办事观念欠缺
    4.2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4.2.1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呈现“唯培育者主体”倾向,农民主体性缺场
        4.2.2 农民法治观念的培育以法律知识为中心,忽视了法治的价值内涵
        4.2.3 农民法治观念多采用单向度灌输式培育,法治实践与交往互动重视不足
        4.2.4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未形成有效合力,农村普法机制运行不畅
        4.2.5 农村法治建设不完善,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微观环境不佳
    4.3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困境的根源剖析
        4.3.1 社会层面:“半熟人社会”的乡土社会结构
        4.3.2 经济层面:“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利弊考量
        4.3.3 政治层面:“非利益捆绑”的村镇关系
        4.3.4 文化层面:传统乡土法文化的掣肘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基本对策
    5.1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原则
        5.1.1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5.1.2 坚持主体间性原则,凸显农民主体地位
        5.1.3 坚持法治观念培育与乡村“本土资源”相结合
    5.2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目标
        5.2.1 全局性的根本培育目标安排
        5.2.2 系统性的具体培育目标设定
    5.3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内容
        5.3.1 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法律法规普及
        5.3.2 凸出对法治价值内容的教育与引导
    5.4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方法
        5.4.1 “唤起民众”式培育法
        5.4.2 法治实践体验法
        5.4.3 生活化培育法
    5.5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具体路径
        5.5.1 明晰培育主体,推进党政、社会、农民协同联动
        5.5.2 完善农村普法机制,增强法治宣传教育实效
        5.5.3 深化农民法治实践,提升农民法治体验
        5.5.4 优化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一: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培育访谈提纲

(8)高校制度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方面
        (二)国外方面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制度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第一节 高校制度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一、高校制度文化的内涵
        二、高校制度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 高校制度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
        一、高校制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同向性
        二、高校制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共通性
        三、高校制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相同性
    第三节 高校制度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一、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有助于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三、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第二章 高校制度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
    第一节 高校制度文化的导向功能
        一、政治导向
        二、目标导向
        三、规则导向
    第二节 高校制度文化的约束功能
        一、制度的“硬”约束
        二、文化的“软”约束
        三、由他律实现自律的过程
    第三节 高校制度文化的激励功能
        一、文化激励,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
        二、民主激励,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奖惩激励,引导学生的行为动机
        四、公平激励,激发学生前进的动力
    第四节 高校制度文化的凝聚功能
        一、增强学校凝聚力
        二、整合价值取向
        三、凝聚制度共识
第三章 高校制度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实现高校制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互动
        一、坚持道德与法律相结合的理念
        二、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三、促进高校制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第二节 加强高校制度文化的规范建设
        一、“群策群力”打造特色的学校制度文化
        二、“制度公平”保证制度文化的公平公正
        三、“多元开放”完善制度文化的评价机制
    第三节 促进高校制度文化的创新发展
        一、以大学生为主体,增强大学生对制度文化的认同感
        二、以规则教育为基础,创新制度文化体系
        三、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为指导,加强制度文化的价值取向
    第四节 增强高校制度文化育人的时代性
        一、制度文化与全面依法治国相结合
        二、制度文化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相结合
        三、制度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规范教师惩戒权 ——走向适切的教育惩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教师惩戒权异化现象层出不穷
        2.教师惩戒权实施细则亟待深究
        3.教师惩戒权舆论纷争处境尴尬
    (二)选题意义
        1.为中小学教育管理问题献计献策
        2.为教师惩戒权的合理行使提供依据
        3.进一步丰富与完善教育惩戒理论体系
    (三)概念界定
        1.惩戒
        2.教育惩戒
        3.教师惩戒权
    (四)文献综述
        1.教师惩戒权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历程研究
        2.教师惩戒权的内涵与性质研究
        3.教师惩戒权存在的正当性研究
        4.教师惩戒权的法律规制研究
        5.教师惩戒权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6.总结与评价
    (五)研究方案
        1.研究目的
        2.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一、教师惩戒权界说
    (一)教师惩戒权的含义
        1.教师惩戒权的历史印记
        2.教师惩戒权的权源属性
        3.教师惩戒权的内涵特征
    (二)教师惩戒权存在的理论依据
        1.哲学依据
        2.心理学依据
        3.社会学依据
        4.法学依据
    (三)对教师惩戒权的误解
        1.赋予教师惩戒权不是教师权威至上的体现
        2.赋予教师惩戒权不是维护学生权益的对立
        3.赋予教师惩戒权不是无序“人治”的开端
二、规范教师惩戒权的现实诉求
    (一)规范教师惩戒权的必要性
        1.不完整的教育:教师惩戒权流失
        2.危害学生身心健康:教师惩戒权滥用
        3.育人为本与保护权益制衡:教师惩戒权规范化
    (二)规范教师惩戒权的目的性
        1.学生层面:科学化与民主化育人的客观需求
        2.教师层面:保障和限制惩戒权力的有机统一
        3.学校层面:推进依法治校的必由之路
        4.社会层面:约束社会舆论的有力保障
    (三)规范教师惩戒权的可行性
        1.政策背景的保障
        2.法律法规的支撑
        3.已有经验的积累
三、规范教师惩戒权的典型案例及启示
    (一)国际案例
        案例一:美国杜瓦尔公立学区(Duval County Public Schools)—对不良行为的“干预”措施
        案例二:英国曼诺尔中学(The Manor Academy)——奖励与制裁并行不悖
        案例三:新加坡安德森公立中学(Anderson Secondary School)——教育惩戒注重“男女差异”
    (二)国内案例
        1.魏书生“民主惩戒”——教育惩戒的辅助作用
        2.郑立平“弹性惩戒”——纪律教育的人情味儿
        3.郑州市二七区实验小学《温馨班规》——规约制定的多方参与
        4.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教育惩戒的制度设计
    (三)国内外案例对我国研制教育惩戒权实施细则的启示
        1.明确教育惩戒权实施依据
        2.扩展教育惩戒权实施范围
        3.制定与完善教育惩戒权实施程序
        4.关注教育惩戒权实施细则的伦理性
四、中小学教师惩戒权规范化的实现路径
    (一)明晰的国家法规——教育惩戒“走向适切”的保障
        1.明确教师惩戒权的法律规定
        2.制定教师惩戒权的实施细则
        3.健全教师惩戒权的监督与申诉机制
    (二)精细的学校管理——教育惩戒“走向适切”的关键
        1.划分学校教育惩戒中的管理权限
        2.制定学校教育惩戒的规章制度
        3.开展规范教师惩戒权的培训工作
    (三)合理的教师施用——教育惩戒“走向适切”的落脚点
        1.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2.灵活运用适切的育人方式
        3.积极掌握合理惩戒的技巧(三步走策略)
    (四)正向的社会舆论——教育惩戒“走向适切”的助力
        1.舆论引导:坚定教育惩戒的正确立场
        2.舆论宣传:渗透教育惩戒的积极理念
        3.舆论监督:推动教育惩戒的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
        1.4.1 研究难点
        1.4.2 研究创新
    1.5 基本概念界定
        1.5.1 和平与和平观
        1.5.2 马克思主义和平观与中国传统和平观
        1.5.3 中国共产党和平观与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
第二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
    2.1 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
        2.1.1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和平思想
        2.1.2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和平思想
        2.1.3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思想
        2.1.4 习近平关于和平思想的重要论述
    2.2 中国传统和平思想
        2.2.1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和平思想
        2.2.2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的和平理念
    2.3 国外现代和平思想
        2.3.1 亚洲文化传统中的非暴力思想
        2.3.2 西方和平学中的积极和平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特征、定位、目标
    3.1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特征
        3.1.1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3.1.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3.1.3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3.1.4 原则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3.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定位
        3.2.1 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3.2.2 响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使命
    3.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目标
        3.3.1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3.3.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3.3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原则、内容、战略
    4.1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原则
        4.1.1 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
        4.1.2 始终坚持以负责任大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4.1.3 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4.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内容
        4.2.1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2.2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4.2.3 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4.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战略
        4.3.1 推动“一带一路”倡议
        4.3.2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4.3.3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4.3.4 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成就、经验、挑战
    5.1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成就
        5.1.1 进一步巩固硬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5.1.2 进一步巩固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基础的保障
    5.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经验
        5.2.1 坚持以发展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5.2.2 以中国和平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稳定
        5.2.3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5.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面临的挑战
        5.3.1 和平统一方针受到挑战
        5.3.2 “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
        5.3.3 强权政治大行其道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功能、价值、展望
    6.1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功能
        6.1.1 为中国自身的稳定发展提供思想指导
        6.1.2 为中国的外交决策提供政策参考
        6.1.3 为国际新秩序的建设提供中国方案
    6.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价值
        6.2.1 有效维护中国与世界和平的理论指导
        6.2.2 不断促进中国与世界和平发展的行动指南
    6.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展望
        6.3.1 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和平理论引领发展实践
        6.3.2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理论创新
        6.3.3 加强国际话语权竞争,建构国家形象
        6.3.4 创新全球治理理念,完善全球治理机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依法治教给我们什么保障(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海洋强国建设研究[D]. 李政一.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2)
  • [2]习近平忧患意识研究[D]. 解金鹏.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3]中小学教师惩戒法律问题研究[D]. 王蕊.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4]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学校培养路径[D]. 王巧慧.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研究[D]. 李培洋. 河南大学, 2020(02)
  • [6]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D]. 司文超. 武汉大学, 2020(03)
  • [7]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研究[D]. 李丽.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8]高校制度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 董倩.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规范教师惩戒权 ——走向适切的教育惩戒[D]. 狄璐.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10]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研究[D]. 赵佳.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法治教会了我们什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