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与《东方时空》面对面

清晨,与《东方时空》面对面

一、凌晨,与“东方时空”面对面(论文文献综述)

张乐[1](2021)在《从媒介素养之争到新闻价值观之争:柴静研究》文中提出柴静是国内新闻业界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一个典型媒介人物,她的节目及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公众对于柴静的激烈讨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意义,使得这些争议成为媒介人物研究的重要文本。并且,关于柴静争议性话题的讨论不是小圈层内部的交流,而是学界、业界及普通公众之间大范围的意见融合与分歧。这为柴静之争的舆论研究可能性提供了前提。本研究立足于新媒介时代背景,采用文本分析法与个案研究法相结合的方式,探究关于柴静采访风格及新闻价值观所引发的一系列争议,包括分析争议产生的底层逻辑及其给予媒介环境和媒体人的思考。本文首先细致地梳理了该研究的中心人物——柴静的职业履历,从不同层面和时间节点分析了柴静之争产生的前因后果以及两个舆论场之下的柴静。随后,本研究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详细分析了柴静长期置身于舆论旋涡的原因抑或柴静身上有哪些吸引大众关注的特质。最后,本文分析了“柴静现象”发生的必然性,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启示。通过深入的探讨,研究认为柴静的争议主要集中在采访风格、新闻价值观以及媒介素养这三个方面。在采访风格方面,柴静的“柴式关怀”是其一以贯之的典型特征,有人认为柴静的这种人文关怀会造成对于新闻真实客观性的干扰,也有人认为正是柴静所具备的“人情味”使其成为一个优秀的记者而非采访工具。在新闻价值观方面,有人认为柴静缺乏基本的控场能力,新闻专业主义仍需提升,也有人认为柴静在娱乐至死的年代高高举起了“严肃新闻”的大旗,展示了一个新闻人应有的担当。在媒介素质方面,有人认为柴静在工作时容易脱离角色,也有人认为柴静的选题能力与适应能力达到了优秀出镜记者的标准。最后,研究认为关于柴静的讨论热潮虽已远去,但这一现象对当今融媒体时代及未来媒介环境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思考,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意义和启发作用。新媒体时代为媒体人提供了更多的突破口,同时也加剧了自身的风险与挑战,因循守旧或一味模仿的发展模式终将被时代所抛弃。

万茵[2](2015)在《时政记者》文中研究指明引子《柳志忠:从部长到死囚》在《深度调查》栏目播出之后,神州电视台的出镜记者李晓婧便一夜成名。一个初闯京城的姑娘,轻而易举地就浪得如此虚名,作为她的伯乐,短暂的欣慰过后,我在心中升起了一股莫名其妙的愤怒。在电视台一楼大厅一角的咖啡座里,我约见了李晓婧。"你成名了,祝贺你。"本想调侃一下她说"你成‘名记’了",但话已滚到舌尖,觉得不够庄重,临时就咽了回去。"应主任,谢谢,您不给我机会,我今天什么都没有。"

王丹[3](2015)在《我国主流媒体公共性研究 ——以央视为例》文中认为媒体公共性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而媒体公共性面临困局也已经成为世界范围的传媒危机。面对来自政治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传媒如何在权力与利益诱惑中坚守清醒的立场,将公众让渡的新闻传播权再用之于公众,服务于社会,的确值得思考。大众传媒作为新闻传播与信息交流的载体,是民众获取信息,发表见解的重要渠道。公开、客观、全面地报道,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理性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利,都是公众对传媒的期待,而这正是媒体公共性最重要的体现。媒体的公共性关乎社会的知情权,关乎社会的沟通方式,更与政治运作的方式以及社会的民主化进程紧密相关。因此对于媒体公共性的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性。本文以中央电视台为例,致力于研究我国主流媒体的公共性,包括对我国媒体公共性的界定,以央视为代表的我国主流媒体公共性的呈现面貌,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作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选择中央电视台进行研究是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而作为西方的舶来品,“公共性”、“媒体公共性”在中国既有适用性又有特殊性。中国媒体受特定政治、经济、媒介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公共性自然不能简单套用西方模式,那么“媒体公共性”在中国的适用性是怎样,该如何对我国媒体公共性进行界定,我国媒体公共性的现状如何,面临的困境以及解决路径又是什么。这些是都是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本文围绕以上问题,在对“公共性”、“公共领域”、“媒体公共性”等概念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以央视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视野扩展至整个主流媒体领域,进而分析我国主流媒体公共性的整体现状,为相关研究提供补充和参考。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意义,选择央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理由,对于主流媒体和媒体公共性的研究现状以及论文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探讨公共性、媒体公共性概念在中国的适用性。包括公共性的基本要义,中国引入公共性、媒体公共性的历史流变以及我国媒体公共性的界定。第三章以央视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对央视主要频道的整体梳理和对央视部分品牌节目的重点分析,得出央视公共性的具体呈现情况。通过对央视主要频道的宏观梳理得出央视在频道内容多元化,覆盖面广;频道精准定位,满足特定需求以及频道节目编排中的公共性差异三个大方面体现着公共性。通过对央视部分品牌节目,如《东方时空》、《实话实说》、《焦点访谈》、《星光大道》、《舌尖上的中国》等节目的重点分析,得出央视在呈现公共话语,进行舆论监督,为公众搭建互动参与平台以及文化传承上发挥着公共性。第四章由央视这个点扩充到我国整个主流媒体行业,分析了我国主流媒体公共性在政治和经济双重压力下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章从政府、媒体、公众的角度为我国主流媒体公共性的实现提出解决路径。最后结语部分,笔者分析了我国主流媒体公共性研究的必要性,以及本文存在的问题和笔者的期望。

张英[4](2014)在《杨伟光和《东方时空》的时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央视财务部门最早给《东方时空》招聘人员定工资的标准,是参照清洁工的工资标准制定的,每月工资280元。9月20日,中央电视台前台长杨伟光因病去世,这个富有开拓性、开启央视变革的老人被众人悼念着。很多人认为是他打造了央视的一个黄金时代,而这个"激情燃烧的时代"是从《东方时空》的创办开始的。自上而下的电视改革"历史经验证明,抓热点问题风险很大,很容易踩雷。"1993年春天,中宣部向新闻界发文件,要求媒体注意报道热点问题。当时的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决定把这个报道社会热点的节目放在早上7点播出。这是一个电视播放的垃圾时间,

杜鹏伟[5](2014)在《沉浮与蜕变:《东方时空》20年改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3年5月1日,象征着中国电视“航空母舰”的王牌栏目《东方时空》已经整整走过20年。这一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新闻栏目如今仍生存在央视新闻频道,然而却在这20年岁月里历经浮沉和蜕变。《东方时空》的历史就是一部改版史,本文以《东方时空》20年来6次改版为研究对象,透过对栏目版块变化、主持人的变脸、栏目播出的时间与空间的迁移等栏目构成元素着手分析,探求6次改版背后的必然性和作用因素,折射出改版内外因与其背后的各方面作用力量,以此来窥视2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传媒业以及观众审美的各方面发展和变革。同时,透过《东方时空》改版背后所折射出的一系列问题,对比改版自身的得与失,揭示始终贯穿改版始终的电视栏目化与频道制之间的关系。纵观历史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央视为开辟新闻频道总体战略而牺牲掉《东方时空》原有的品牌价值与精神内涵的代价是值得商榷和反思的。频道制取代栏目制纵然是大势所趋,然而丧失掉栏目的原有的个性和精髓,去推崇所谓频道专业化则应该需要更多慎重的考究与探索。如今大兴其道的频道制是否符合电视栏目的发展规律,是否满足电视观众对电视栏目的期待还尚存疑惑,在新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在回顾《东方时空》改版的昨天,或许会给我们一些思考和启示。

柴静[6](2013)在《看见》文中指出序言十年前,当陈虻问我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时,我说关心新闻中的人——这一句话,把我推到今天。话很普通,只是一句常识,做起这份工作才发觉它何等不易,"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十年已至,如陈虻所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罗佳[7](2012)在《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研究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电视是当今影响最广泛的大众传播媒体,是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电视“视听兼备”,具有广播、报纸无法比拟的优势。而电视新闻直播与新闻事件同步,极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是电视新闻发展的方向。世界各大电视媒体早已将电视新闻直播作为新闻播出的常规手段。中国电视新闻直播起步很晚,但自1997年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现场直播“日全食——彗星天象奇观”起,央视新闻直播发展迅速。如今,直播已成为央视新闻播出的常规手段。媒体传递信息需要语言作为载体。电视新闻直播语言集中体现了媒体语言的特征。电视通过视、听双渠道传递信息,电视语言包括画面语言和有声语言两大部分。本文在分析电视新闻语言和电视新闻直播特征的基础上,集中分析了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特别是有声语言的特征。电视新闻直播有声语言具有庄重性、叙述性、粗糙性等特征;画面语言具有字幕重要、图像传播事实等特征。内容决定形式。根据电视新闻直播内容和对象的不同,电视新闻直播可以大体分为仪式类、事件类和常规类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电视新闻直播语言又有所差别。仪式类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特点是整齐、规范,语言杂质少,语言需达到“美感享受”的层次。事件类电视新闻直播可以分为可预知事件电视新闻直播和突发事件电视新闻直播两类。可预知事件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特点是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语言形式、注重即兴口语表达等,突发事件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特点是政治性强、媒体“议程设置”功能凸显、现场表达与配音结合等。常规类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特点是交流感强、语速快、语言样式以宣读式和讲解式为主等。语言是电视新闻直播的关键环节,是提高电视新闻直播质量的重要因素。语言的训练需要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做起。电视新闻直播报道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对报道者的语言基础、性格气质有着特殊的要求。电视新闻直播报道者可以分为播音员和记者、主持人两类。播音员培养的重点在于院校教育,而主持人培养的重点则在于新闻采编、评论实践。西方媒体“主播制”、“职业生涯管理”等电视新闻直播报道者的管理模式,值得我国电视媒体借鉴。

高磊[8](2011)在《2009年央视新闻频道改版研究》文中指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作为一个国家级电视台的新闻频道,从03年开办至今已先后经历了6次改版,2009年进行的第6次改版是央视新闻频道历次改版中规模较大的一次,对这次改版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综述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并结合笔者自身从2009年4月至今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实习、工作的全过程,以第一手的资料对央视09年的这次改版进行全面的分析。本文通过对这次改版的背景进行了详细地梳理,改版的内容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改版的效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认为:从社会效益、收视率、观众满意度和经济效益四个指标衡量,央视新闻频道的第6次改版是比较成功的;这次改版主要表现在强化DESK功能、更新频道设计包装、改变主持人语态、引入评论员机制等方面;改版后,新闻频道新闻的数量和信息量都有大幅增加,动态新闻比例加大,直播节目受到了进一步重视;但在策划、改版时机、角色定位、节目内容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还有可以提升的空间;同时栏目标准的提高给记者和采访专家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自身素质方面还需加强。本文对改版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次改版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台内部门及节目组之间新闻价值取向有一定差异、改版时机的选择有些随意、角色定位过于保守、电视画面编辑重视程度不够等。

刘成付[9](2006)在《电视新闻频道的理念与运作 ——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的研究》文中指出电视新闻频道是指全天24小时播出新闻节目和具有新闻属性节目的专业电视频道。新闻频道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基本理念与运作模式。从1980年世界上第一个新闻频道CNN成立开始,至今已有二十六年的历史,新闻频道也从美国等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并逐步成为现代电视新闻传播的基本模式。2003年央视新闻频道的开播,标志着中国大陆有了自己的国家级的新闻频道,实现了我国电视新闻传播的历史性跨越。新闻频道不只是意味着电视新闻传播基本理念和运作模式的革命性变化,其影响往往超越新闻传播本身,更多地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国际交往等更加宏大和深远的层面上。因此,一个国家级的新闻频道办得好不好,意义非常重大。央视新闻频道经过了三年的实践和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从生涩逐步走向成熟,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凸显。但是央视新闻频道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尚未完全完成从传统电视新闻模式到频道模式的转型。央视新闻频道的经验需要总结、提升,央视新闻频道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瓶颈问题需要突破。但是从已有的研究情况来看,虽然文章较多,但是总体上显得非常零碎,至今为止还没有对电视新闻频道进行全方位、系统性、富有理论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成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对我国“频道架构下的电视新闻传播”进行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是本论文写作的主要目的。论文希望通过对央视新闻频道的个案研究和对新闻频道分散、零碎研究的整合创新,探寻电视新闻频道运作规律,丰富和发展现代电视新闻传播理论,同时,为中国电视新闻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为央视新闻频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策略参考和操作建议。传统的电视新闻通过固定时段和栏目播出,具有鲜明的栏目特征。现代电视新闻传播具有更多的频道特征。如何充分利用新闻频道的独特优势,使电视新闻传播效果最优化,是论文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认为,要做好“频道架构下的电视新闻传播”,必须从基本理念、管理体制、具体运作三个层面完成频道化转型,即建立起适应频道架构的现代电视新闻传播理念系统,适应频道架构的管理体制以及适应频道架构的新闻节目运作和创新机制。基于此,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在新闻频道的理念、体制和运作三个层面展开。在理念层面主要研究新闻频道的基本理念、新闻频道社会影响力的建构等问题(第二、三章);在体制层面主要研究新闻频道管理体制与模式变革,央视新闻频道与中国电视新闻传播格局的关系等问题(第四、五章);在操作层面主要研究新闻频道的具体运作,包括新闻频道的传播策略(第六章)、新闻频道节目的内容、形态、编排创新,电视新闻直播等(第七章)。如果要求不太严格的话,可以说理念层面大致相当于对新闻频道的宏观分析,体制层面大致相当于对央视新闻频道的中观分析,而操作层面大致相当于对新闻频道的微观分析。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将主要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进行研究,同时,适当参照境外一些知名新闻频道,如CNN、BBC World、凤凰卫视资讯台等,进行比较研究。具体来说,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第一章是对新闻频道兴起和发展历程的回顾,以及对央视新闻频道三年来的实践情况作全局性扫描。论文认为,新闻频道经过了兴起、兴盛和全球扩展三个阶段,社会信息化、频道专业化、全球传播竞争和技术进步是新闻频道迅速发展的动因。新闻频道为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频道架构极大地拓展了电视新闻传播的空间,另一方面,从传统模式到频道模式的转型也遇到了从观念到体制等多方面的障碍。央视新闻频道经过三年多的运作,总体架构基本成熟,但是在基本理念、管理体制、具体运作等层面需要加速实现频道化转型。第二章和第三章是从宏观层面上对新闻频道所做的研究。第二章主要讨论央视新闻频道基本理念系统的建立问题。论文认为:新闻频道将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和现场性推向极致,并将电视新闻全面性、深度性推进到新的高度。央视新闻频道应该建立以时效性、现场性、全面性、深度性为核心理念,以新闻本位、频道意识、受众中心、全球视野等基本理念为支撑的理念系统。论文提出,央视新闻频道可以通过功能区分(区分宣传功能和新闻功能)的方式来突出新闻本位。同时,央视新闻频道在频道意识和全球视野方面特别需要加强。第三章讨论了新闻频道影响力的建构问题。认为新闻频道是央视新闻立台的集中表现,是央视的立身之本。央视应该以新闻频道为核心来建构自身影响力。新闻频道应该成为人们监视环境、观照社会的窗口,成为社会政治文明的助推器。本章还提出了新闻频道对社会的影响的三种模式:即全面监视的雷达模式、被动性的社会介入模式以及主动性的解读模式。在国际影响力方面,论文指出,新闻频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国家提升软实力的重要平台。与很多人夸大央视新闻频道国际影响力不同,本文认为央视新闻频道目前的国际影响力主要还是象征性影响力,而不是实质性影响力。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从中观层面对央视新闻频道进行分析。第四章探讨了央视新闻频道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管理体制。论文认为,央视目前“中心——部门——科组——栏目”的中心制是新闻频道实现其基本理念的体制性障碍,应该结合央视频道制改革的实施,参照CNN和BBC的管理体制,以新闻频道为核心,在全台的层面上建立大编辑部制度。论文还尝试给出了央视新闻频道建立大编辑部制的具体方案。论文还提出新闻频道核心竞争力的问题,认为新闻频道的核心竞争力是新闻采制能力,而大编辑部制是提高频道采制能力的基础。央视新闻频道必须做好从以播出为主的频道向以新闻采制为主的频道的转型准备,第五章着重探讨了央视新闻频道对中国电视新闻传播格局的影响。论文认为,对外,央视新闻频道还不足以与国外新闻频道抗衡,对内,新闻频道的运作模式对国内地方电视台新闻传播形成了强大压力。央视新闻频道由于其独特的地位和新闻资源优势,将会加剧中国电视新闻垄断竞争和有限合作的局面。央视新闻频道与凤凰卫视资讯台、东方卫视等之间主要展开硬新闻之争,而与地方台之间主要是软新闻之争。第六章和第七章是央视新闻频道相对微观层面的分析,集中探讨新闻频道的传播策略和具体运作。在传播策略方面,论文认为央视新闻频道既要采取共性化的传播策略,追求新闻内容的客观、公正、准确以及新闻传播的速度、深度和广度,同时更要注意运用个性化传播策略:主要是利用新闻频道独特的地位和新闻资源,采取垄断化传播策略和规模化传播策略。同时,加大新闻频道品牌建构力度(第六章)。在具体运作上,重点放在新闻频道的节目内容、形态和编排创新以及新闻直播的运作上。通过量化分析,论文认为:央视新闻频道在新闻信息容量和表达方式上都有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节目的新闻性不足、新闻栏目多而不精、节目编排上频道整体性不够、大时段大板块层次不清晰、特色不突出,与央视一套节目重复过多、难以形成独特风格,缺少针对当天新闻的深度解读和评论栏目、新闻直播等手段运用得不充分等缺憾,论文针对这些缺憾,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第七章)。最后是论文的结语,对全文的内容和主要观点进行概括和总结。论文认为新闻频道的精神实质就是通过频道运作促进和提升电视新闻传播,全面频道化是电视新闻传播完成从传统模式到现代模式转变的必经之途。频道化体现在基本理念、管理体制和具体运作三个层面。央视新闻频道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体制层面,以及具体运作层面,都还没有完成频道化过程,央视新闻频道目前仅仅做到了局部频道化,即频道还仅仅只是一个新闻播出窗口。央视新闻频道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频道架构的理念系统、管理体制,在具体的节目运作中贯穿频道理念,建立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体现频道优势,从而以其独特的地位提升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的整体水平。

张海楠[10](2002)在《略论电视品牌战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使电视媒体的产业特性被发现,包括品牌经营战略在内的许多产业经营理念被大胆地引进到电视媒体产业的经营领域中,使电视媒体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 品牌的创建与经营,有利于电视媒体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有利于电视媒体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同时也有利于电视媒体自身形象的塑造。 电视栏目品牌经营包括品牌创建战、品牌强化战略、品牌调整战略;它把栏目经营中的观众意识、创新意识、整体意识、质量意识、个性意识以及市场意识整合于一个经营理念中,使其成为电视栏目品牌战略的指导思想。 作为当前具有代表意义的名牌栏目,《东方时空》和《经济半小时》在栏目品牌战略创建、品牌强化以及品牌调整方面的成功经验,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总结,对这些名牌栏目的具体分析,有助于我们对电视栏目品牌经营战略规律的挖掘与发现。 把“媒体品牌价值最大化”作为电视媒体成功经营的标准,是我国电视媒体产业特性决定的,体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二、凌晨,与“东方时空”面对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凌晨,与“东方时空”面对面(论文提纲范文)

(1)从媒介素养之争到新闻价值观之争:柴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回顾柴静
    第一节 自我认知:火柴的柴,安静的静
    第二节 职业履历:从文艺青年到央视知名记者
    第三节 他者印象:冷冽果敢,温柔一刀
第二章 柴静之争
    第一节 争议层面
        一、采访风格之争:柴式感性与理性坚守
        二、新闻价值观之争:节奏把控与新闻专业主义
        三、媒介素质之争:角色定位与竞争意识
    第二节 争议爆发节点
        一、《新闻调查》:公共话语空间的建构
        二、《看见》:主观意识形态的传导
        三、《穹顶之下》:官方话语权的争夺
    第三节 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下的柴静
        一、民间舆论场:“挺柴”与“砍柴”
        二、官方舆论场:学界及业界的质疑与声援
第三章 柴静争议产生的客观性分析
    第一节 社会传播:满足枢纽点特质
        一、平台选择:精准投放扩大链接数量
        二、中心地位:意见领袖吸引链接对象
        三、链接偏好:受众反馈影响阈值范围
    第二节 集体心理:激发无意识行为
        一、弱关系网络:递进式传播
        二、强关系网络:口碑式营销
    第三节 媒体环境:新闻生态的转变
        一、从单向叙事转向多维叙事模式
        二、从权威依赖转向受众信任危机
        三、从标准思考转向个性化价值观
第四章 柴静启示录
    第一节 对于“柴静现象”的思考
        一、中心人物符号化:公众思维逻辑的单一指向
        二、叙事呈现立体化:突破中国式新闻报道的窠臼
        三、舆论监督扩大化:“牵一发而动全身”效应凸显
    第二节 对于媒体发展及舆论环境的启发
        一、新闻体制的变革:传统媒体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
        二、多媒体矩阵的建构:新旧媒体个性化特质的充分发挥
        三、舆论引导的加强:自由化表达与标准价值观的统一
    第三节 对于传统媒体人向自媒体转型的反思
        一、“公知”的泛化: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的缺位
        二、公众利益的扞卫:自媒体人职业责任的觉醒
        三、职业底线的坚守:媒体职能及话语权的慎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时政记者(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事难料
二、无处可逃
三、如鱼得水
四、巴黎春天
五、忙里偷闲
六、青春冲动
七、情场失意
八、新城巧遇
九、销魂时刻
十、时政记者

(3)我国主流媒体公共性研究 ——以央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理由及意义
        1.1.1 选择媒体公共性研究的意义
        1.1.2 选择央视考察的原因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我国主流媒体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媒体公共性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公共性与媒体公共性的中国适用性
    2.1 公共性的基本要义
        2.1.1 公共性的语义涵义
        2.1.2 哈贝马斯、阿伦特等人的“公共性”思想
    2.2 中国引入公共性、媒体公共性的历史流变
        2.2.1 古代的“公”、“私”萌芽
        2.2.2 近代的“公共”思想启蒙
        2.2.3 现代的“公共性”适用之争
    2.3 我国媒体公共性的基本价值取向
第3章 央视媒体公共性的呈现面貌
    3.1 央视主要频道公共性扫描
        3.1.1 频道内容多元,覆盖面广
        3.1.2 频道精准定位,满足特定需求
        3.1.3 频道节目编排中的公共性差异
    3.2 央视主要品牌节目公共性呈现
        3.2.1 公共话语得到呈现
        3.2.2 理性批判与舆论监督发挥力量
        3.2.3 为公众搭建互动参与平台
        3.2.4 文化传承中彰显情怀
第4章 我国主流媒体公共性存在的问题
    4.1 体制影响下的有限公共性
        4.1.1 重大问题上的“有限公开”
        4.1.2 受政治气候影响,舆论监督无法纵深发展
    4.2 娱乐化、煽情化湮没理性
    4.3 弱势群体边缘化,私人领域“伪公共化”
第5章 我国主流媒体公共性的实现路径
    5.1 政府坚持“有为而又有所不为”
        5.1.1 实行“有所为”的宏观调控
        5.1.2 尊重新闻规律,恰当坚持“有所不为”
    5.2 实行多维考核评价标准
    5.3 强化媒体人的新闻专业主义素养
    5.4 培养具有批判精神和参与意识的公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4)杨伟光和《东方时空》的时代(论文提纲范文)

自上而下的电视改革
汇聚了一批优秀主持人
逼出来的用人机制
“不正常”令人怀念

(5)沉浮与蜕变:《东方时空》20年改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意义
    二、 研究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创新与相关概念
第一章 《东方时空》版块构成的变化:服从新闻性与整体性
    第一节 确立新闻杂志整体形象与构成
    第二节 强化信息服务与深度报道
    第三节 新闻专题由突显到淡化
第二章 《东方时空》主持人的变化:栏目标志的隐与显
    第一节 栏目主持人数量多,更换频繁
    第二节 主持人角色与主持形态的发展
    第三节 记者主持人制的创立与消解
第三章 《东方时空》播出时间与空间的迁移:“成名时段”的兴废
    第一节 退出早间“成名时段”,增强晚间新闻编排收效
    第二节 频繁改变栏目时长,影响栏目的形态与定位
    第三节 移师新闻频道,弱化栏目的品质
第四章 体察《东方时空》改版:栏目化 VS 频道制
    第一节 新闻立台贯穿改版:新锐沦为平庸
    第二节 频道专业化推动改版:杂性归顺“专业”
    第三节 频道制规约改版:个性服从规范
    第四节 改版致品牌的消逝:名存实亡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6)看见(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1. 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2. 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3. 我只是讨厌屈服
4.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5. 陈虻不死

(7)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研究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四节 先贤研究成果
        一、 探索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2002 年)
        二、 发展阶段(2003~今)
第二章 电视新闻直播的发展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
        一、 早期人类信息传播活动
        二、 新闻传播随人类生产力的提高而发展
        三、 中国新闻事业概况
    第二节 电视新闻的发展
        一、 欧美电视新闻的发展
        二、 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
    第三节 电视新闻直播历程
        一、 美国电视新闻直播历程
        二、 中国电视新闻直播历程
第三章 电视新闻直播的语言特征
    第一节 电视新闻语言是媒体语言的集中代表
        一、 媒体语言的特征
        二、 电视新闻语言集中代表媒体语言
    第二节 电视新闻语言的特征
        一、 电视语言的特征
        二、 电视新闻语言是电视语言与新闻的结合
    第三节 电视新闻直播语言是电视新闻语言特征的突出展现
        一、 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语境
        二、 电视新闻直播的特征
        三、 电视新闻直播解说语言的特征
        四、 电视新闻直播现场同期声的特征
        五、 电视新闻直播音乐的特征
        六、 电视新闻直播画面语言的特征
第四章 三类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特点
    第一节 仪式类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特点
        一、 整齐、规范,语言杂质少
        二、 语言的美感享受
    第二节 事件类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特点
        一、 可预知事件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特点
        二、 突发事件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特点
    第三节 常规类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特点
        一、 交流感强、语速快
        二、 语言样式以宣读式和讲解式为主
        三、 现场报道丰富
        四、 副语言使用局限
第五章 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训练路径
    第一节 电视新闻直播报道者的选拔
        一、 性格、气质的挑选
        二、 不拘专业选拔人才
    第二节 电视新闻直播报道者的培养
        一、 重视中小学语文基础
        二、 重视专业训练
        三、 在采访、编辑实践中锻炼
        四、 在新闻栏目中成才
        五、 学校办学与实践需接轨
    第三节 电视新闻直播报道者的管理
        一、 管理的原因
        二、 播音员、主持人管理措施
        三、 聘用制、“主持人中心制”、品牌主持人职业生涯管理的推行
    第四节 电视新闻直播报道者的人文关怀
        一、 媒体的“人文关怀”
        二、 “最小伤害原则”体现“人文关怀”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央视新闻直播大事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2009年央视新闻频道改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央视新闻频道研究
    2.2 电视栏目改版研究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数理统计法
        3.2.3 专家访谈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央视新闻频道简介
        4.1.1 电视新闻频道
        4.1.2 央视新闻频道
    4.2 央视新闻频道第6次改版背景
        4.2.1 政治、经济及科技背景
        4.2.2 央视新闻节目发展情况
        4.2.3 央视新闻频道前5次改版情况
    4.3 央视新闻频道第6次改版内容
        4.3.1 频道、栏目包装
        4.3.2 屏幕文字功能
        4.3.3 主播语态
        4.3.4 播出形态
        4.3.5 信息量
    4.4 央视新闻频道第6次改版效果分析
        4.4.1 社会效益
        4.4.1.1 收视率
        4.4.1.2 观众满意度
        4.4.2 经济效益
    4.5 央视新闻频道第6次改版后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5.1 策划
        4.5.2 改版时机
        4.5.3 角色定位
        4.5.4 内容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央广《中国之声》新闻引入方式
附录B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C 央视新闻频道2010年7月1日到15号高收视率新闻一览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电视新闻频道的理念与运作 ——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基本概念与研究框架
第一章 电视新闻频道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历史分析:电视新闻频道兴起与发展的轨迹
        一、电视新闻频道的内涵与外延
        二、电视新闻频道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二节 动因分析:电视新闻频道兴起和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信息社会呼唤电视新闻专业传播平台
        二、频道专业化背景催生电视新闻频道
        三、全球传播竞争是新闻频道在各国迅速崛起的重要动因
        四、技术进步是电视新闻频道发展的强大支撑
    第三节 频道架构下电视新闻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一、频道架构下电视新闻传播的全新空间
        二、频道架构下电视新闻传播转型
        三、从传统到现代:阵痛与希望并存的过程
    第四节 转型中的央视新闻频道
        一、从理论到实践:央视新闻频道的创办与发展
        二、作为个案的央视新闻频道
第二章 现代电视新闻传播理念的确立与拓展
    第一节 现代电视新闻传播的核心理念
        一、时效性
        二、现场性
        三、全面性
        四、深度性
    第二节 新闻频道与现代电视新闻传播理念的深层拓展
        一、新闻频道理念系统的构成
        二、新闻本位的回归
        三、受众中心理念的确立
        四、电视新闻传播的频道意识
        五、全球视野对于新闻频道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央视新闻频道基本理念的审视与解读
        一、央视新闻频道基本理念的明确表达
        二、央视新闻频道与新闻本位的回归
        三、央视新闻频道的受众观
        四、央视新闻频道的频道意识分析
        五、央视新闻频道的全球视野与国际品格
第三章 新闻频道与电视新闻影响力的建构
    第一节 新闻频道与新闻立台
        一、新闻立台理念受到挑战
        二、新闻频道:央视新闻立台的体现与标志
    第二节 新闻频道的社会影响及模式
        一、央视新闻频道影响力日益扩大
        二、新闻频道影响社会的基本模式
        三、央视新闻频道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三节 国家频道:作为软实力的电视新闻传播
        一、作为软实力的电视新闻传播
        二、新闻频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
        三、央视新闻频道与我国软实力的建构
        四、从象征性影响到实质性影响
第四章 电视新闻频道的管理体制与运作模式
    第一节 新闻频道的体制视角
        一、新闻频道的体制性要求
        二、央视新闻频道的体制性障碍
    第二节 央视改革:从中心制到频道制
        一、中心制VS频道制
        二、央视频道制改革的内容和历程
        三、央视频道制改革对新闻频道的影响
    第三节 央视新闻频道大编辑部制的建立
        一、BBC和CNN的启示
        二、央视新闻频道大编辑部建立方案
    第四节 央视新闻频道核心竞争力的建构
        一、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二、新闻采制能力是新闻频道的核心竞争力
        三、央视新闻频道核心竞争力建构方略
第五章 央视新闻频道与中国电视新闻传播格局
    第一节 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的基本格局
        一、中国电视业竞争格局的演变
        二、我国电视新闻传播的基本格局与特点
    第二节 央视新闻频道与境外电视新闻媒体的竞争与合作
        一、央视新闻频道与境外电视新闻媒体的竞合空间
        二、央视新闻频道与凤凰卫视资讯台的竞争与合作
    第三节 央视新闻频道与地方电视台的竞争与合作
        一、国内电视新闻竞争格局与总体态势
        二、省级卫视与央视的新闻竞争
        三、省级非上星频道和城市电视台与央视的新闻竞争
        四、央视新闻频道与地方电视台的有限合作
第六章 央视新闻频道的传播策略与品牌建构
    第一节 央视新闻频道的传播策略
        一、央视新闻频道定位分析
        二、新闻频道的共性化与个性化传播策略
    第二节 央视新闻频道的品牌建构
        一、品牌及新闻频道品牌战略
        二、央视新闻频道的品牌建构策略
第七章 频道架构下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形态与编排
    第一节 央视新闻频道节目形态分析
        一、央视新闻频道主要节目形态
        二、央视新闻频道节目形态的特点
        三、央视新闻频道改版与节目形态创新
    第二节 央视新闻频道节目编排分析
        一、新闻频道节目编排原则
        二、央视新闻频道节目编排特点
        三、央视新闻频道节目编排的缺憾与不足
    第三节 案例分析:解剖央视新闻频道整点新闻
        一、整点新闻的整体播出情况
        二、整点新闻的内容分析
        三、整点新闻的报道形式分析
        四、整点新闻的不足与改进措施
    第四节 频道架构下的电视新闻直播
        一、新闻频道与电视新闻直播
        二、央视新闻频道的直播实践
        三、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的不足和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略论电视品牌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英文摘要
绪论
1 媒体纷争时代与电视品牌节目
    1.1 媒体纷争与生存困境
    1.2 必由之路:市场细分 品牌求胜
2 品牌经营:电视栏目的运作策略
    2.1 品牌经营战略中的几个关键词
    2.2 电视栏目品牌经营战略
    2.3 电视栏目品牌经营战略的意识
3 栏目品牌的创建:以《东方时空》为中心
    3.1 体制创新:电视栏目品牌成功创建的基础
    3.2 电视杂志:传播形象的创新
    3.3 新闻品质:品牌形象的正确定位
    3.4 小结:《东方时空》品牌经验
4 栏目品牌的经营:以《经济半小时》为中心
    4.1 重拳出击,以重点节目带动栏目整体品牌价值的提高
    4.2 组织社会活动,增强栏目品牌的影响力
    4.3 重视市场推广,强化品牌营销工作
    4.4 小结:《经济半小时》
5 栏目调整:品牌的延伸与稀释
    5.1 栏目品牌调整要有相对的稳定性
    5.2 栏目品牌调整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5.3 栏目品牌调整要注意品牌的延续性
结束语
注释
参考书目

四、凌晨,与“东方时空”面对面(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媒介素养之争到新闻价值观之争:柴静研究[D]. 张乐. 兰州大学, 2021(02)
  • [2]时政记者[J]. 万茵. 百花洲, 2015(05)
  • [3]我国主流媒体公共性研究 ——以央视为例[D]. 王丹.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2)
  • [4]杨伟光和《东方时空》的时代[J]. 张英. 新民周刊, 2014(42)
  • [5]沉浮与蜕变:《东方时空》20年改版研究[D]. 杜鹏伟. 苏州大学, 2014(10)
  • [6]看见[J]. 柴静.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13(03)
  • [7]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研究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D]. 罗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12)
  • [8]2009年央视新闻频道改版研究[D]. 高磊. 北京体育大学, 2011(10)
  • [9]电视新闻频道的理念与运作 ——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的研究[D]. 刘成付. 复旦大学, 2006(02)
  • [10]略论电视品牌战略[D]. 张海楠. 华中师范大学, 2002(01)

标签:;  ;  ;  ;  ;  

清晨,与《东方时空》面对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