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松散面的早期检查及解决方法

牛皮松散面的早期检查及解决方法

一、牛皮松面的早期检查与解决(论文文献综述)

罗薇[1](2021)在《《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专为高等教育编写的汉语语法教科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该书既是一部实用的汉语教材,也是一部传承俄罗斯汉学研究传统、充分吸收以往欧洲人汉语学习与研究成就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是较早以普通语言学理论解释汉语的学术着作。本文将以1902年首版为基础,结合施密特个人档案、拉脱维亚大学所藏施密特个人藏书中的相关资料,从成书的历史背景、俄罗斯人的汉语学习与研究传统、欧洲人学习汉语的历史、世界语言学史以及俄罗斯汉语教育史的角度挖掘该书的特点和价值。该书写作的主要基础来源于俄罗斯人研究与学习汉语的传统。得益于作者施密特在彼得堡大学所受的东方学专业训练,俄国汉学、尤其是彼得堡大学汉学学派汉语教学的传统、以及俄国人的语言研究传统对施密特写作《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在俄国汉语研究的强项方面,如语法分析系统、汉字分析法等方面,施密特广泛采纳了前辈学者的观点,并且在传统汉学的基础上提出适应新局势的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此外,对俄国人学习汉语的继承还表现在另一些方面,如:延续俄国汉学研究的传统项目,同时关注汉、满、蒙三语,又根据海参崴东方学院对学生掌握东亚语言的要求增添了日语、朝鲜语以及越南语等语言材料。其次,继承彼得堡学派对中国历史语言文化的基本观点,认为包括汉语在内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地区文化一样,可以通过一般方法被科学地认识、研究,汉语并非是某些欧洲汉学家认为的“停滞不前”的、处于其原始状态的一种低级语言,而是具有与其文化相关的理据性,需要理性地认识。再次,彼得堡汉学学派注重积累史实材料,在研究汉语时,施密特大量收集、引用丰富的语言材料和例证,这也是施密特作为瓦西里耶夫弟子最突出的传承特点之一。俄罗斯人早期对汉语的认识主要来源于驻北京东正教使团成员论着和西方人的汉语教材,另外还有大量从中国运回的中文原典。俄罗斯人对汉语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具有三方面的视野,他们既传承本国人的研究,又善于参考西方、中国的研究和学习资料。一方面,该书吸收了当时欧洲和中国学术界对汉语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部在系统、科学的文献综述基础之上的学术着作,对欧洲其他汉学家的观点、成果和语言材料进行整合,从中得出更进一步的观点,从而成为外国人汉语教材编着史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时具有综述性、整合性的一部着作。另一方面,《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中对欧洲人汉语学习资料的运用还在于对其中收集的语言材料进行分类、精选,找到最适合编入该书的范例。最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特点还在于将以往欧洲汉学家、语言学家的资料,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将之整合纳入他的语法系统中—一汉语实用语法系统是作者要着重教授的内容,也是这部教材相比于一些欧洲汉学家语料搜集式的汉语教科书更具优势之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一书并非只有零散的语法点汇集,而是强调汉语语法规则的整合归纳,并且首次在俄语语境下构建一套新的汉语实用语法体系。是明清时期以来外国人对汉语语法科学研究史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继往开来之作,也是20世纪以后国际学界的现代汉语研究往纵深方向开拓的重要前提,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从欧洲语言学史和俄罗斯语言学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到19世纪末,欧洲和俄国语言学经过了多年的方法和材料积累,在历史比较语言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普通语言学的观念已经为学界所接受,这些思想对这一时期包括施密特在内的俄国语言工作者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普通语言学的新思想在外语教材编纂方面的应用也具有重大意义。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是俄国汉学史上第一次尝试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汉语的语法着作。一方面来说,以汉语为参照、拓宽了普通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路径和研究范围,反过来说,也从西方语言学的新成果出发丰富了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从语言本身的发展来看,这一时期的汉语内部也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着清末社会大变革,越来越多的新词日渐成为时尚,北方官话口语日益成为最重要的中外交往标准语,白话文运动已在酝酿之中;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来自西欧语言学的发展——经过19世纪的发展,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该书可以看作是一部汉语史研究与汉语实践语法研究相结合的产物,书中证实了运用产生于印欧诸语言框架下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普通语言学方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可能性与可行性。通过对本书的研究,可以从“他者”的角度审视汉语对普通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论的贡献,挖掘汉语对历史语言学及普通语言学研究的补充意义,加深历史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观念下对汉语及其历史演变的认识。最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出版使用对19、20世纪之交俄国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的汉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语言实践教材,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规则、掌握用法,作者不仅善于描写语法规则时在抽象化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化表述,注重使用条件、搭配对象、适用范围、特例等方面的考察,力求使语法规则呈现出严谨、易懂、实用的特色,同时还配有大量精选范例。此外,教材的内容还间接地反映了俄国的教育政策、教育历史,海参崴东方学院的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汉语课程大纲、教学目标,施密特本人的教学思想等。因此,教材的内容折射出这一时期俄国汉语教育史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生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即19、20世纪之交)、特定教育场所中(即海参崴东方学院)、特定教育者(即施密特)主导下、针对特定学习者群体(即就读于海参崴东方学院的大学生、军官和少量其他社会人士)的教育活动的历史进程。总之,俄国汉学家施密特专为海参崴东方学院的汉语学习者编写、并于1902年出版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一书,既继承了俄罗斯汉学、尤其是彼得堡大学学派既往的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传统,采用了俄国人头脑中相对成熟的俄语语法框架基础,又能放眼世界,有所取舍地借鉴当时流传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其他国家汉学家所着的汉语教材,另外还成功运用最新的俄国和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研究方法论,以及截止到清末时期的中国传统语言学成就来科学地描写汉语,是俄国汉语教育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部语法教科书。本文将结合教材原着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梳理本书的编写特点及研究成果,全面考察这部着作的重要作用及价值。

艾蔻[2](2021)在《女兵方队——五次大阅兵背后的故事》文中研究指明序章比起京城的繁华闹市,这里的傍晚有些过于安静。秋色渐浓,小径上梧桐树的落叶多了起来,不知从哪天开始,黑蚱蝉们集体收声,回旋在耳边此起彼伏的嘶鸣仿佛转移到了另一座星球。每天晚饭后,石华独自散步,沿着小区花园的石板路走上一个小时。多年来,石华始终保持着七十五厘米的步幅和每分钟一百一十六步的步速。没人能跟上她的步子。亲友们抱怨,

陈旭东[3](2021)在《敦煌壁画符号在折叠皮包设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皮包在人们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在市面上的皮包设计更趋于年轻化、多元化,然而却缺乏一定的文化因素。敦煌壁画中的符号作为千年来的文化瑰宝,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将敦煌壁画符号运用到皮包设计中,不仅仅能够为皮包设计提供图案符号、色彩符号以及文化依据,更是对于敦煌壁画符号的保护与传承。本论文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对敦煌莫高窟的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符号学的研究方法,对带有敦煌壁画符号的折叠皮包进行研究和应用。研究了敦煌壁画符号的图案符号、色彩符号、材质符号,分析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将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符号运用色彩直方图算法对壁画中色彩进行提炼,运用符号评定法对图案进行提炼,提炼了敦煌壁画中的人物、动物、植物以及特有的故事,并且探索它们之间与波普艺术的联系,为敦煌壁画符号在皮包设计中图案的应用提供了依据,运用折叠技法、形体变化设计法、系列设计法等方法用于折叠皮包设计当中。将波普化处理的敦煌壁画符号与基于折纸艺术的折叠皮包进行融合,设计了故事系列、人物系列、动物系列和植物系列四个系列共计30个皮包,证明了将带有波普特点敦煌壁画符号运用在折叠皮包当中是有可行性的。将带有波普风格的敦煌壁画符号应用于折叠皮包中,在丰富皮包设计的同时更是对于文化的传承保护,为敦煌壁画的传承提供参考。

邢燕[4](2021)在《高跟鞋舒适性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高跟鞋的舒适、健康与安全日益为消费者所关注,也必然成为企业进行产品创新和价值提升的关键点。而高跟鞋市场的现状是:一方面企业在产品研发中始终未能达到“更加舒适”这一目标,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对舒适性的认识和消费体验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本课围绕高跟鞋舒适性问题,针对产品开发瓶颈和舒适性体验不足展开研究,探讨解决现存问题的思路和方案,以期找到高跟鞋舒适性设计创新与消费升级的途径。本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分析了国内外高跟鞋舒适性研究现状,说明了课题目的、方法、创新点等;第二章针对高跟鞋舒适性认知与需求情况进行了消费者调查,基于调查结果对舒适性需求进行了系统分析,找到了消费者的“痛点”;第三章对产品构成要素与舒适性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论证,指出了产品舒适性设计的关键;第四章运用力学分析方法,通过受力测试相关文献,分析了高跟鞋舒适性的机理和影响因素,为舒适性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五章提出了基于脚型细分的舒适性分级方法,在完成脚型细分的基础上进行了与脚型相关的舒适性实验,根据结果提出并论证了高跟鞋舒适性分级的概念,为高跟鞋设计的优化指出了可行的途径;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和展望。本文通过系统研究,总结出一种新的高跟鞋舒适性分析方法,从而分析归纳提炼出高跟鞋舒适性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高跟鞋舒适性设计和舒适性评价的新思路、新方法,对高跟鞋的设计、生产、营销、定制等业务,以及消费者调查、消费需求分析等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引[5](2021)在《黎族传统聚落民居原生态保护与再生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黎族是一个充满着南国神秘色彩的少数民族,同时也蕴藏着瑰丽多姿的地域文化,黎族传统住居文化尤为彰显其鲜明的民族文化艺术特色。本文基于建筑遗产保护与文化生态研究的初衷,试图详尽记录与精准挖掘黎族传统建筑艺术文化精髓。地域性传统建筑离不开其所在的聚落环境,传统聚落作为黎族传统民居建筑的载体不仅对其形态特征流变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反哺了黎族传统民居文化的生成,因此对黎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无法回避其传统聚落环境。海南黎族传统民居建筑与我国其他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差异性较大,它是黎族先民在漫长历史迁徙和聚居繁衍中积累下来的地方风俗、民族性格及文化意识,结合传统聚落环境保护传统民居建筑能够继承千年文明的民居文化,推动南海主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研究,通过再生思维让黎族民居的设计精华在城市街道景观、美丽乡村建设中得以运用,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本文思路从黎族传统民居建筑保护出发,拓展成了兼具传统聚落环境大局意识的再生设计思考。论述了黎族传统民居“保护”与“再生”之间的关系,从多个维度认知二者之间“矛盾”与“相互作用”的复杂关联。通过绪论部分阐述了本选题的缘由、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相关内容。历时十三年的田野调查凝练成第一章,详细阐述了海南黎族传统民居概况、类型及配属建筑设施,为后文的保护与再生提供详实的理论支撑。第二章着重阐述黎族传统民居保护与再生理论,针对其场所精神把握、原生态保护原则、建筑意义重构和文化生态反哺等再生理论强调了黎族传统聚落保护需要关注的环境问题。第三章开始逐步将研究重心转变到黎族建筑遗产的传保护与传承问题上,以“原真性”为主要传承脉络展开论述,较为客观的阐述了保护与再生设计之间的博弈关系。任何地区的传统民居保护与再生工作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其不断受到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分别从外和内两个角度的影响,本文在第四章围绕海南省多个黎族传统村落详细分析保护与再生的因果关系,以实际案例说明分析再生应用的实际情况,为后一章生态文化理念下的黎族传统民居再生设计进行铺垫。第五章整合了前文所做的理论和实际铺垫,将环境—生态—文化进行系统分析,并通过设计学思维落到黎族传统民居的再生设计实处,通过美丽乡村、城市环境、文旅项目进一步加固了环境与建筑再生的关系。

张璐[6](2020)在《宁乡地区民艺研究》文中提出宁乡,治邑于三国,置县于宋初,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种类丰富、颇具地域特色的的民间艺术资源。民艺作为生存于民众之中的活文化,受现代科学技术的冲击,各类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品、精神审美用品已逐渐退出大众生活,许多传统手工技艺面临失传的局面。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的时代诉求下,发掘宁乡地区民艺产生的背景、功能、特征、造物思想,探索产生、传承、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实现传统民艺的创造性转化,更好地促进地区民艺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本文从宁乡地区民艺的产生背景出发,概括分析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地区民艺的影响。针对宁乡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生产生活用具的现存情况和传承状况进行了田野调查,获取了大量且充分的第一手资料,并对该地区的民艺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进而分析各类民艺品的性质,将其归为实用和物质生活为主题的民艺用品、审美和精神生活为主题的民艺用品。继而从哲学、社会学、考古学、心理学、艺术学、工学等角度对宁乡地区民艺的基本特征展开论述。最后从造物观、功能观、材质观三个方面探讨宁乡地区民艺的造物思想,为其生存与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纪景欣[7](2020)在《吉林省锈菌疑难属种的分类学与生活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锈菌隶属于真菌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柄锈菌纲(Pucciniomycetes),柄锈菌目(Pucciniales),是真菌中一个很大的类群,在自然界中专性寄生于活体植物上。由于其许多种类在植物上常产生橘色或橘红色的孢子堆,肉眼看上去如同铁锈一样,故而得名。锈菌危害多种经济植物,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常常会对农作物及林木造成严重危害,给农林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锈菌与其它真菌相比,除了具有更加复杂的生活史过程和多变的孢子类型外,锈菌中的某些物种在形态上还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且生活史仍不明确,使得这些锈菌的分类,特别是种水平的分类,依然存在争议。因此厘清锈菌中疑难属种的分类学地位以及生活史过程将有助于解决这些物种的鉴定问题,同时对锈菌生物学特征的研究将有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为农业和林业开发防控锈菌的有效措施、维持可持续性生态系统提供保障。在以往吉林省锈菌的相关报道中,只记录了部分锈菌标本的采集信息,并且存在标本不够完整、缺乏详细的寄主植物与生活史信息等问题。因为膨痂锈菌属(Pucciniastrum)、假伞锈菌属(Nothoravenelia)、金锈菌属(Chrysomyxa)以及禾本科(Poaceae)和莎草科(Cyperaceae)植物上柄锈菌属(Puccinia)中的一些疑难物种的分类及生活史问题至今还没有解决,影响了我们对吉林省地区这几个类群物种多样性的认识。为此本研究在吉林省地理、气候、植被存在明显差异的几个地区,对锈菌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对在野外多次采集到的膨痂锈菌属、假伞锈菌属、金锈菌属以及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上柄锈菌属中疑难物种的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寄主植物鉴定、接种试验,以及利用r DNA的28S和ITS区域进行系统亲缘关系分析。通过形态、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接种试验,我们厘清了这些疑难物种标本中一些形态相似种的归属问题,揭示了这些锈菌与寄主植物的关系以及各个孢子阶段之间的联系。本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发现并描述了膨痂锈菌属中的2个新种:寄生于拉拉藤属(Galium)植物上的冠膨痂锈菌(Pucciniastrum coronisporum)、寄生于紫菀属(Aster)和马兰属(Kalimeris)植物上的疣膨痂锈菌(P.verruculosum)。这两个新种都可以同时产生两种不同形态的夏孢子堆和夏孢子,且在每种类型的夏孢子堆中均有两种不同形态的夏孢子混生。(2)首次在国内证实了椴膨痂锈菌(P.tiliae)的生活史,发现了杉松(Abies holophylla)和蒙椴(Tilia mongolica)为椴膨痂锈菌的新寄主植物。椴膨痂锈菌的性子器与锈子器阶段寄生在杉松上,夏孢子堆与冬孢子堆阶段寄生在蒙椴和辽椴(T.mandshurica)上。(3)首次证实了在叶底珠(Flueggea suffruticosa)植物上寄生的日本假伞锈菌(Nothoravenelia japonica)的单主寄生长生活史,并描述了其生活史中各个孢子阶段的形态学特征。探讨了日本假伞锈菌的分类学地位,阐明了与其相关的层锈菌属(Phakopsora)锈菌的分类学关系。层锈菌属被分为了两组,将与日本假伞锈菌亲缘关系较远的一组提名为1个新属:新壳锈菌属(Neophysopella),并提议了9个新组合名:N.ampelopsidis,N.hornotina,N.meliosmae,N.meliosmae-myrianthae,N.montana,N.muscadinae,N.orientalis,N.uva,N.vitis。(4)首次在国内证实了琥珀金锈菌(Chrysomyxa succinea)的生活史,其性子器与锈子器阶段的寄主植物为鱼鳞云杉(Picea jezoensis var.microsperma),夏孢子堆与冬孢子堆阶段的寄主植物为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aureum)。描述了琥珀金锈菌中各个孢子阶段的形态学特征。并通过比较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系统发育的亲缘关系,将卓尼金锈菌视为琥珀金锈菌的同物异名。(5)发现并描述了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上柄锈菌属中的许多隐藏物种,并阐明了一些物种的生活史。探讨了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上的柄锈菌属的物种间亲缘关系,进化历程,生态适应性以及与寄主植物的共进化关系。结果表明,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上的柄锈菌在演化过程中没有交叉,可分为:禾本科组和莎草科组,并且在这两个组中,性子器与锈子器阶段的寄主植物也没有重合。在禾本科组中首次证实了红毛七柄锈菌(Puccinia caulophylli)的生活史,首次在国内证实了鹿角柄锈菌(P.rangiferina)、冠柄锈菌原变种(P.coronata var.coronata)、狐毛柄锈菌(P.festucae)、条形柄锈菌(P.striiformis)、马格斯纳柄锈菌(P.magnusiana)、芒柄锈菌(P.miscanthi)、芦苇柄锈菌(P.phragmitis)的生活史,并拟定了7个新种,发现了2个中国新记录种:早熟禾冠柄锈菌(P.coronati-agrostidis)、大麦冠柄锈菌(P.coronati-hordei);在莎草科组中首次证实了薹露珠草柄锈菌(P.circaeae-caricis)、薹草柄锈菌(P.caricis)、软薹草柄锈菌(P.caricis-molliculae)的生活史,并拟定了10个新种。推测了一些物种(这些物种的性子器与锈子器阶段的寄主植物相同),在演化过程中可能从原始的性子器与锈子器阶段的寄主植物上的锈菌分化而来。相比于寄主跳跃,锈菌体现出更强的寄主专一性。本研究理清了吉林省锈菌疑难属种的分类学地位及生活史,最终明确了膨痂锈菌属中的两个新种,证实了日本假伞锈菌和琥珀金锈菌的生活史,并提议了1个新属:新壳锈菌属,阐明了相关类群物种的分类界限、寄主植物、系统亲缘关系以及进化趋势,并首次发现了柄锈菌属中的一些隐藏物种及其生活史。结果表明,吉林省锈菌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且它们的生活史以及与寄主植物的关系同吉林省的环境气候相适应。这些试验结果对锈菌的分类学、系统发育学、生活史和进化历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黄若然[8](2020)在《中国民间音乐故事的类型分析与文化透视》文中研究说明文学和音乐自古互渗,民间音乐故事是一条贯连两者的重要通道。作为以音乐事象为主题的散文体叙事作品,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民众当中广泛流传。目前我国的音乐文学研究尚需拓展,民间叙事中的音乐内容尤待垦拾。本文通过整理“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省卷本所收录的民间音乐故事,辅以部分县卷本、各类民间文学选集和古籍文献,结合问卷调查、个人访谈和田野调查,力图以故事类型及其结构的研究作为文化透视的基础,对中国民间音乐故事进行内部文本和外部语境的综合探讨。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从两千余篇音乐故事中按重复情节序列抽取出212个类型,主类含“音乐创制类”“音乐传承类”“音乐表演类”“音乐风俗类”共四种,下设20个系列,分为199个主型和13个亚型。在212个类型中有60个复合类型以因果、并列、条件、转折、递进的逻辑关系而产生顺序连缀、乱序连缀、叠缀或混合连缀的样态。音乐故事和宝物、禁忌、机智人物等其他主题故事的交集形成了叙事母题的异类互融,显出音乐故事的兼容性和独特性。各个故事类型可按故事功能、行动元和符号矩阵析出三重结构,展现出民间音乐故事的本质内涵——音乐是通向新生活的舟楫。由此可导出后四章的研究方向,包括故事的文化意蕴、构建机制和当代应用。第二章,探讨民间音乐故事中的音乐观念,包含音乐认知、音乐审美、音乐伦理和音乐信仰。首先,民众的乐感基于时空形式和想象力,以有限的数字探求音乐的无限,并借助五感的联觉达到听觉与视、味、嗅、触觉的融通。其次,音乐生成了合于人“心”的自然之“象”,依靠“感官宣泄”“超越功利”和“悬置雅俗”的审美体验得以与音声相区别,并通过“疯癫”“知音”和“热闹”回旋出主体间的情感共鸣。再次,音乐沟通的过程中应当尽量发出乐音且避免噪音,这一义务惠及了目的性的欲望和功利,从自发和自觉进往无限的自由追求。最后,音乐作为巫术的媒介,以“乐风孕世”“音乐通天”和“乐人升仙”的途径从信仰载体上升至信仰对象。该章在分析民众音乐观点之余,也隐证着第一章的结论,即音乐是助人从物质到情感、从个体到社会、从功利到义务、从生存到道德过渡的一条舟楫。第三章,阐释民间音乐故事中的主题文化,基于音乐创制、音乐传承、音乐表演和音乐风俗这四大类故事探讨相关活动的运作秩序及意义。从农耕到游牧的创制环境、从帝王到平民的创制人物、从物质到精神的动机,各种多维的创制条件归于民众对音乐的融通性共赏。传承作为一种再创造需遵循社会秩序,这既影响了行业秩序中相互转化的师徒之“义”和同行之“利”,也对表演方式的革新产生促进或制约作用。音乐的传统生成于现场表演的过程中,乐人和听众凭借情感互动而体会音乐之“美”,由彼此会意而敞开关系之“真”,且以情补技地收获现实之“善”。音乐表演既助益也遵循着各地的风俗活动,音乐的异能感为音乐仪式、音乐行规和音乐禁忌平添了权威的力量并强化认同。该章从民间文本剖析我国音乐文化,体现出民众渴望搭乘音乐之舟以通往理想的生活。第四章,分析民间音乐故事的构建机制。在时间和空间、群体和个体、本土和他者的关系中,历史、地域、族群和口承主体是四项主导性的文本生成要素。首先,个人讲述的故事需要与时代或人物的特征相符合,而不同时期的民众对乐人存有主观认知,所以口头叙事、文人书写和史家记录共同构建出层累性的互文记忆。其次,民间音乐故事类型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北、西南共七大圈层,每一类型在不同地区弥散出异文,而文本内部衍生出有别于真实地域情貌的本土想象,展现了空间区隔和地方认同对故事文本的影响。再次,民间音乐故事的地域性伴随着族群性,演化出以英雄制乐为代表的叙事情节,体现着主观塑形的族群记忆。最后,以“唱歌的心”型故事的25篇异文为例,讲述者的性别、阅历和所处环境使口承主体对同类故事进行各异的陈述。音乐故事作为目的由客观素材和主体意识合力铺陈,这解答了第一章引出的问题“民间音乐故事从何而来”。第五章,考察民间音乐故事在城市建设、乐曲创作、义务教育、行业信仰四个层面的实践应用。首先,湖北汉阳区和蔡甸区将“知音”故事打造为城市名片,依托于当地景观记忆而分据市场,促进了民众对知音文化的认知,但制衡关系束缚了双方的发展前景,而突破掣肘且维护稳定的合理方式是共建记忆。其次,童年记忆和故里情怀被谱写出乡愁音乐,齐·宝力高的马头琴曲《苏和的白马》表达了对草原家国的乡愁,在寓教于乐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传说的扩展和再造。再次,《伯牙鼓琴》和《月光曲》进入部编版小学课文,通过文本探源以及对安徽宿州瓦坊乡中心学校的问卷调查,可知两篇课文具有通识和伦理两方面的教育意义。最后,音乐产业离不开行业信仰,田公元帅是戏曲界的通行神只,它在闽西一带粘附于口头传说、田公堂庙宇和田公戏偶的互动关系中,衍生出整顿行业秩序和保障艺人权益的戏班组织田公会,至今仍对当地不同唱腔的傀儡戏艺人具有精神规束和交流维系的双重效力。音乐故事作为手段以文化和产业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良性发展,这解答了第一章引出的问题“民间音乐故事通往何方”。综上所述,民间音乐故事在文本的内外都表现为一条通向彼岸的舟楫,显示出故事主人公以及现实中的讲述者和听众对于和谐生活的追求。关于音乐故事的各个类型、异文和主题文化均可供深入剖析,而民间故事的涉乐母题也待于搜集补阙。本文仅从故事的类型结构、音乐观念、文化意蕴、构建机制和当代实践这五个方面大致探讨民间音乐故事对于民众生活的意义,为民间故事学和民族音乐学拓宽研究视野并提供相关例证,以此助力于凿通文学研究和音乐学之间的学科壁垒,推进两门学科的交汇繁荣。

杨爽[9](2019)在《基于反向旋转挤出技术构建的取向性胶原纤维及其在肌腱修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因疾病、交通事故或不当的体育运动造成的肌腱损伤是常见的临床问题。肌腱组织因具有少细胞、寡供血以及低代谢的结构特征,使受损肌腱,包括受损腱体和肌腱止点损伤的腱-骨区域,难以自愈。将干细胞与仿生支架复合的组织工程策略为有效修复损伤肌腱带来了希望。从全面仿生天然肌腱胞外基质(ECM)的组成、拓扑结构和力学性质的策略出发,我们认为,高取向性胶原纤维支架是肌腱腱体修复的理想支架,而分级取向的胶原纤维支架是腱-骨连接处修复的理想支架。由于难溶性胶原纤维(ICFs)拥有更多天然分子交联和分子排列,其自组装程度和力学性能更接近天然肌腱ECM,因此,我们进一步认为,ICFs比可溶性胶原更适合于肌腱修复支架的加工。但遗憾的是,目前以ICFs为原料的取向性纤维的加工技术较为缺乏。反向旋转挤出(CRE)技术适用于ICFs支架的加工,具有纤维取向性可调、加工速度快、可控性好等优点,但迄今为止却鲜有将其应用于肌腱修复支架的加工。据此,本文在探索了ICFs的提取条件和理化性能的基础上,以ICFs为原料,创新性地采用CRE技术制备出了不同取向的胶原纤维支架,并从理化性能、体外生物学性能和体内修复效果等方面系统地评估了各胶原纤维支架用于肌腱腱体/腱-骨缺损修复的可行性并分析了相关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CRE技术构建不同取向性的胶原纤维膜(CMs)以牛皮为原料分离提取并纯化得到ICFs,以酶溶性胶原(PSC)为对照,通过凯氏定氮、高效液相色谱(HPLC)、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圆二色光谱(CD)对胶原蛋白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提取的ICFs和PSC为典型的I型胶原蛋白,具有完整的三股螺旋结构,其纯度和羟脯氨酸满足我国胶原蛋白海绵的行业标准(YY/T1511–2017)。理化性能测试发现:ICFs比PSC具有更高的交联度、热稳定性、酶解稳定性以及拉伸力学强度,更适合于胶原纤维支架的制备。进一步,以ICFs为原料,通过调节同轴内外旋转锥体的旋转速率调控ICFs取向,成功制得三种不同取向的CMs,即高取向性(CMa,取向分布为0°-15°)、中度取向性(CMm,取向分布为-15°–30°)和随机取向性(CMr,取向分布为-60°-60°)。热收缩率纵横比(S纵/S横)和热收缩力纵横比(F纵/F横)检测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各CMs的取向程度。力学拉伸测试表明:三种CMs均具有优良的纵向拉伸性能,呈现CMa(18.45±0.91 MPa)>CMm(16.35±0.75 MPa)>CMr(13.81±0.39MPa)。以上结果提示,CRE技术加工的不同取向性CMs可以有效地仿生肌腱的化学组成、拓扑结构和力学性能。(2)取向性CMs对rBMSCs形态及分化行为的影响为了探究CMs纤维取向对干细胞行为的影响,以rBMSCs为模型细胞,采用SEM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观察了rBMSCs在CMs上的早期细胞形态,并进一步通过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B)系统地探究了在正常和诱导培养基条件下各CMs对rBMSCs向肌腱系、成骨系和软骨系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高取向性CMa可以诱导rBMSCs呈纺锤状的伸长形态,促进rBMSCs向肌腱系分化并抑制其向成骨和软骨系分化,甚至具有一定的抵抗成骨/软骨诱导培养基的能力,提示CMa适合作为肌腱腱体的修复支架;相反,随着CMa、CMm和CMr取向程度依次降低,它们诱导rBMSCs向肌腱系分化的能力减弱而向成骨/软骨系分化能力增强,提示它们组合的分级取向结构有望作为腱-骨修复支架。(3)高取向性CMa-BMSCs支架对损伤跟腱腱体的原位修复为了考察CMa作为缺损腱体修复支架的可行性,我们将CMa作为支架材料,与种子细胞rBMSCs复合培养制得组织工程肌腱(CMa-BMSCs)。将CM-BMSCs植入裸鼠皮下2周后发现rBMSCs仍然存活,且CMa可以诱导细胞和沉积胶原纤维的取向。进一步,采用大鼠跟腱缺损模型,以自体肌腱缝合作为阳性对照,空缺作为阴性对照,CMr-BMSCs为实验对照,检测了CMa-BMSCs对损伤腱体的原位修复效果。宏观评分、跟腱功能指数(AFI)测定、核磁共振成像(MRI)、常规病理分析、生物力学评价、以及肌腱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表明,CMa-BMSCs可以促进体内肌腱系分化,对缺损腱体的修复质量明显优于CMr-BMSCs,与自体肌腱修复质量基本相当,证明CRE构建的基于ICFs的高取性CMa是修复损伤肌腱腱体的良好支架。(4)分级取向CMar-BMSCs支架对腱-骨连接处原位修复的初探将CMa和CMr复合制得分级取向支架(CMar),以考察CMar对腱-骨区域的修复效果。力学拉伸测试、免疫荧光染色和ALP染色结果表明,CMar具有良好的力学稳定性且能够诱导rBMSCs呈现分级的细胞形态和分化倾向。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采用大鼠跟腱-跟骨缺损模型初步评估了CMar-BMSCs对腱-骨缺损的原位修复能力。X光检测和micro-CT结果显示:在跟骨区域,CMar-BMSCs与CMr-BMSCs的新骨生成量相当,而在肌腱腱体区域,CMar-BMSCs没有出现CMr-BMSCs所呈现的明显钙化影。HE和MT结果显示:在肌腱腱体区域,CMar-BMSCs与CMa-BMSCs胶原纤维均组装成熟且趋于有序化,而在腱-骨界面区域,只有CMar-BMSCs出现了纤维软骨移行带而CMa-BMSCs没有。以上结果表明:CMar-BMSCs在腱端具有与CMa-BMSCs相似的促肌腱修复并抑制异位成骨的能力,在骨端具有与CMr-BMSCs相似的促骨修复能力,以及良好的促腱-骨界面修复能力,证明CRE构建的基于ICFs的分级取向CMar是修复损伤腱-骨区域的良好支架。综上所述,本论文运用CRE技术成功构建了三种不同取向(CMa、CMm、CMr)的难溶性胶原纤维支架,并证实高取向性CMa和分级取向CMar通过仿生化学组成、拓扑结构和力学性能而可以实现肌腱腱体和腱-骨缺损的有效修复。相关研究结果为肌腱腱体/腱-骨组织工程理想支架的制备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对于推进肌腱组织工程的应用进程有重要意义。

叶舟[10](2019)在《叶舟“丝绸之路三部曲”之敦煌本纪(第四部)》文中研究表明半晌后,直到那一股杂沓的烟尘,消失在了沙梁子背后时,胡恩可的元神方从都护府城堡的门洞上头跃了下来,稳住了自己。借着一丝幽微的碎芒,元神俯下了身子,将地上的辙印,包括一大堆凌乱的马蹄印,逐一捡拾起来,拍打干净,款款地晾晒在了一堵泥墙上。此乃胡恩可在这一世里干下的最后一桩事。干毕了,胡恩可这才明白,原来一个人的元神竟有如此的法力,不由得喜乐开来。突然,夜空中掉下来了一块石头,扑棱棱地滚落在了他的脚下。元神定睛一瞧,不是石头,原来是一只黑老鸹。

二、牛皮松面的早期检查与解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牛皮松面的早期检查与解决(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历史背景及其作者
    1.1 海参崴东方学院及其培养目标
        1.1.1 办学背景
        1.1.2 学院设置
    1.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作者施密特
        1.2.1 施密特的早年求学、实习生涯
        1.2.2 赴海参崴东方学院任教后的汉学研究
    1.3 教材的学习者与使用情况
        1.3.1 教材的出版、使用、影响
        1.3.2 学员的汉语学习情况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国传统汉学背景下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2.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汉语语音系统考辨
        2.1.1 南北官话的语音系统、汉语音韵研究
        2.1.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注音方案
        2.1.3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汉语发音规则
    2.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比丘林汉语语法体系的突破
        2.2.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词法体系
        2.2.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句法体系
    2.3 施密特对比丘林、瓦西里耶夫等人汉字理论的发展
        2.3.1 汉字的起源问题
        2.3.2 关于汉语口语、书面语的讨论
        2.3.3 汉字的“六书”
        2.3.4 施密特对瓦西里耶夫汉字体系的增补
    2.4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满、蒙、日、朝、越等语言的关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世界汉语研究史框架下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3.1 例析《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欧美汉学的反思
    3.2 以“声调”为例谈施密特对欧美汉语语音研究的整合
        3.2.1 声调的本质
        3.2.2 汉语声调的发音特点
        3.2.3 汉语声调的标调系统
        3.2.4 汉语方言的声调语音规律
        3.2.5 中外学者论“汉语声调的演变”
        3.2.6 “入声”之争
    3.3 施密特对欧美汉语语法研究成果的整理
        3.3.1 某些语法形式在各地的使用差异
        3.3.2 各国汉学家对若干语法规则的不同观点
        3.3.3 欧洲汉学家普遍忽略的汉语语法知识
    3.4 选编欧美、日本汉语教材及中文原典的书面官话范例
        3.4.1 筛选范围:标准北方书面官话材料
        3.4.2 筛选入编:符合语法规范、排列顺序合理
    3.5 个案研究:德国汉学家阿恩德对施密特的影响
        3.5.1 阿恩德及其《官话手册》
        3.5.2 两部教材的总体设计
        3.5.3 以重音理论为例讨论施密特对阿恩德的取舍
    3.6 个案研究:《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中国传统文献的改编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世界语言学发展进程中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4.1 施密特的汉语观
        4.1.1 对汉语的两种定位
        4.1.2 静态与动态、共时与历时
    4.2 汉语语音史的构建:历史比较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的结合
        4.2.1 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基础材料
        4.2.2 “语音规律无例外”之汉语辅音音变考察
        4.2.3 “语音规律无例外”之汉语元音音变考察
        4.2.4 语言史的社会性——汉语官话的形成
        4.2.5 语言现象的“类推作用”:汉语词根溯源问题
    4.3 俄国语言学成果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
        4.3.1 用“形式语法”思想分析汉语的词法
        4.3.2 语言与思维的联系——汉语与中国人的心理
        4.3.3 波捷布尼亚及其弟子的句法思想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从语言教育及应用视角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5.1 一部“研究—学习—教学”三位一体的汉语教科书
    5.2 从课程理论分析《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材料建构
        5.2.1 横向组织:课程教学板块的功能分析
        5.2.2 纵向组织:螺旋渐进的主题序列性
    5.3 从应用语言学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教学大纲
        5.3.1 字词大纲及词汇控制
        5.3.2 语法大纲及翻译训练
    5.4 本章小结
余论 施密特《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价值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书影及相关影像资料
附录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序言及目录
附录3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俄语字母注音表(含例字)
附录4 阿恩德《官话手册》序言及目录
致谢

(2)女兵方队——五次大阅兵背后的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序章
一九八四·女卫生兵方队
    一、意外出现了
    二、集结!四百二十二名女兵
    三、长达十五秒的静站
    四、焦头烂额的教练员
    五、夏日奇冰
    六、皮靴啊裙子啊,焕然一新
    七、你好,斜线
    八、银杏树的果子
一九九九·女兵方队
    一、长号在前
    二、大场面
    三、一起减肥吧
    四、又见沙河机场
    五、数以吨计的汗水啊
    六、调步子的人
    七、想去仪仗队看“火花”
    八、芳邻
    九、南池子街口一朵小花
二〇〇九·三军女兵方队
    一、阅兵史上最大的数字
    二、第一场雪
    三、良乡的日日夜夜
    四、向女神致敬
    五、最牛排面
    六、同心同行
    七、七排头不练了!
    八、在雨中
    九、青春啊,各奔东西
二〇一五·白求恩医疗方队
    一、恋爱中的宝贝
    二、唯一的女兵方队
    三、战争,女人从未走开
    四、学兵的逆袭
    五、从素描到油画,从油画到水墨丹青
    六、女将校领队
    七、太阳照常升起
    八、管亚新,我找了你三十年
二〇一九·女兵方队
    一、集结!五百零二名女兵
    二、拥抱的力量
    三、女兵堆里的男干部
    四、医务室里欢乐多
    五、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
    六、中秋之夜
    七、星光熠熠
    八、执念
    九、即将踏上征程
尾声

(3)敦煌壁画符号在折叠皮包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1.3.1 敦煌壁画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1.3.2 皮包设计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1.3.3 符号学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主要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1.7 项目依托
第二章 敦煌壁画符号的研究
    2.1 敦煌壁画的图案符号
        2.1.1 早期敦煌壁画图案符号
        2.1.2 中期敦煌壁画图案符号
        2.1.3 后期敦煌壁画图案符号
    2.2 敦煌壁画的色彩符号
        2.2.1 早期敦煌壁画色彩符号
        2.2.2 中期敦煌壁画色彩符号
        2.2.3 后期敦煌壁画色彩符号
    2.3 敦煌壁画的材质符号
        2.3.1 敦煌壁画石壁材质
        2.3.2 敦煌壁画色彩材质
    2.4 敦煌壁画符号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2.4.1 敦煌壁画符号的艺术价值
        2.4.2 敦煌壁画符号的文化价值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敦煌壁画波普化演变过程及方法
    3.1 波普艺术特点
        3.1.1 波普艺术色彩特征
        3.1.2 波普艺术图形构成特征
        3.1.3 波普艺术画面构成特征
    3.2 敦煌符号提取
        3.2.1 敦煌壁画图案符号提取
        3.2.2 敦煌壁画色彩符号提取
    3.3 敦煌壁画波普化设计方法
        3.3.1 图案色彩的波普化
        3.3.2 表现形式的波普化
        3.3.3 传达内容的波普化
    3.4 敦煌壁画波普化案例
        3.4.1 案例一故事画
        3.4.2 案例四人物画
        3.4.3 案例二动物画
        3.4.4 案例三植物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折纸艺术的皮包设计方法及特点
    4.1 皮包的种类、材料及加工工艺
        4.1.1 皮包的种类
        4.1.2 皮包的材料
        4.1.3 皮包的加工工艺
    4.2 折纸艺术的艺术特征及运用案例
        4.2.1 折纸艺术的艺术特点
        4.2.2 折纸艺术的运用案例
    4.3 皮包折叠化设计的方法
    4.4 折叠皮包包形的设计过程
        4.4.1 折叠产生空间感
        4.4.2 折叠产生立体感
        4.4.3 折叠产生多用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敦煌壁画符号的折叠皮包设计
    5.1 故事画在皮包设计中的应用
        5.1.1 设计定位
        5.1.2 设计方案
    5.2 人物画在皮包设计中的应用
        5.2.1 设计定位
        5.2.2 设计方案
    5.3 动物画在皮包设计中的应用
        5.3.1 设计定位
        5.3.2 设计方案
    5.4 植物画在皮包设计中的应用
        5.4.1 设计定位
        5.4.2 设计方案
    5.5 配饰设计
        5.5.1 挂件
        5.5.2 链条
        5.5.3 丝巾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设计总结
    6.2 设计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产品三视图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高跟鞋舒适性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高跟鞋舒适性研究现状
        1.1.1 主要着眼点与研究目的
        1.1.2 主要成果
        1.1.3 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1.2 课题概述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与工具
        1.2.3 研究内容与路线图
    1.3 创新点
第二章 对高跟鞋消费行为和舒适性认知的调查分析
    2.1 导购销售体验访谈
        2.1.1 调查目的与对象
        2.1.2 访谈纪要
        2.1.3 访谈结果分析
    2.2 专家访谈
        2.2.1 调查目的与对象
        2.2.2 专家意见汇总
        2.2.3 访谈结果分析
    2.3 问卷调查
        2.3.1 调查目的
        2.3.2 问卷设计说明
    2.4 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2.4.1 消费者分析
        2.4.2 消费者高跟鞋穿着习惯
        2.4.3 消费者对舒适性认知
        2.4.4 消费者对足底健康认知
        2.4.5 消费者对高跟鞋专业指导需求
        2.4.6 调查结果总结
    2.5 围绕高跟鞋舒适性的消费需求分析
        2.5.1 高跟鞋需求的多样性
        2.5.2 高跟鞋需求的主观性
        2.5.3 高跟鞋需求的复杂性
        2.5.4 高跟鞋产品与消费者需求匹配情况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跟鞋构成要素舒适性分析及研究意义
    3.1 高跟鞋组成部分与舒适性的关系
        3.1.1 鞋面
        3.1.2 鞋里
        3.1.3 鞋底
    3.2 材料对舒适性的影响
        3.2.1 面料
        3.2.2 里料
        3.2.3 底料
    3.3 制鞋工艺对舒适性的影响
        3.3.1 开料工艺
        3.3.2 面部工艺
        3.3.3 成型工艺
    3.4 鞋产品检验标准与舒适性
    3.5 小结
第四章 对高跟鞋舒适性研究的应用性探讨
    4.1 足部运动生物力学
        4.1.1 足部生理结构
        4.1.2 足部力学性能
        4.1.3 动态步态分析
        4.1.4 步态探究的应用性问题
    4.2 足底压力测试概述
        4.2.1 足底压力对人的影响作用
        4.2.2 足底压力测试技术
        4.2.3 足底压力测试的成果与针对性
    4.3 足底压力对高跟鞋舒适性的影响机理
        4.3.1 跟高对舒适性的影响
        4.3.2 跟型对舒适性的影响
        4.3.3 防水台对舒适性的影响
        4.3.4 垫脚对舒适性的影响
    4.4 足底压力测试的局限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脚型细分的高跟鞋舒适性研究
    5.1 脚型与舒适性的关系
        5.1.1 脚型分类
        5.1.2 不同脚型的受力特点
        5.1.3 受力差异与舒适性的关系
    5.2 高跟鞋号型现状
        5.2.1 号型与脚型的对应关系
        5.2.2 市场号型方面存在的问题
        5.2.3 消费者对号型分类的认知
    5.3 脚型与舒适度的相关性研究
        5.3.1 实验仪器设备
        5.3.2 测量参数的确定
        5.3.3 数据处理
        5.3.4 女性脚长分布情况
        5.3.5 女性跖围分布情况
        5.3.6 女性楦型分布情况
        5.3.7 脚型分类研究
    5.4 舒适度——基于脚型的舒适性分级
        5.4.1 全国女子楦型尺寸细分
        5.4.2 基于脚型的舒适性分级
        5.4.3 楦型1 的舒适性分级
        5.4.4 楦型1.5 的舒适性分级
        5.4.5 楦型 1 和楦型 1.5 的舒适性分级
        5.4.6 基于舒适度概念的舒适性分级统计
    5.5 结论与建议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高跟鞋穿着习惯和舒适性认知调查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5)黎族传统聚落民居原生态保护与再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背景
        一、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内容
    第三节 相关研究动态
        一、国内外聚落民居保护与再生的研究
        二、2000-2020年涉及聚落民居保护与再生研究的主要学术论文
    第四节 海南黎族传统民居基本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一、海南黎族传统民居遗产
        二、海南黎族传统聚落民居之本源
        三、再生性设计的思考与研究
        四、研究地域范围的思考
        五、研究对象范围的界定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黎族传统民居的生成与历史沿革
    第一节 海南黎族传统民居概况
        一、黎族概况
        二、黎族民居演化发展概述
        三、黎族原始聚落选址分析
        小结
    第二节 海南黎族传统民居类型
        一、船型屋式民居
        二、金字屋式民居
        三、干栏屋式民居
        四、砖瓦房式民居
    第三节 黎族传统村落民居形制构造、工匠技艺及配属建筑设施
        一、民居营建主要材料
        二、传统民居附属建筑
        三、形制构造的工匠技艺
    第四节 海南黎族传统民居形式特征成因
    第五节 海南黎族传统原生态民居演化的恒常与变异
第二章 黎族传统聚落民居原生态保护与再生理论
    第一节 建筑遗产保护中的场所精神
    第二节 传统聚落民居建筑保护策略
    第三节 再生中的建筑意义重构与模式转换
        一、在聚落环境原址场所中的再生
        二、在聚落环境原址场所以外的再生
    第四节 生态学环境中的文化反哺
        一、传统聚落体现的生态文化思想
        二、生态营建环境智慧的当代价值
        三、生态与环境文化的反哺环链:传承与再生
第三章 黎族建筑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第一节 黎族传统民居的传承脉络
        一、民居遗产保护的原真性
        二、传承中的再生来源
    第二节 黎族传统民居保护与再生设计的关系博弈
        一、民居“形”与“意”的保护与再生设计对立
        二、保护与人本自然再生设计延续融合
        三、黎族传统民居保护与再生设计的共生关系
    第三节 黎族传统聚落原生态民居的保护方式研究
    第四节 黎族传统聚落民居形态转译与再生研究
        一、多源复合的形态
        二、再生评估机制
        三、再生的美学策略——建筑体验中的深层知觉
第四章 黎族传统民居保护与传承的因果关系
    第一节 白查村黎族民居的十五年沿革与流变
        一、原址聚落发展阶段
        二、整村迁离生活阶段
    第二节 俄查村黎族民居生态掘进
    第三节 洪水村黎族民居文化传承双重性
    第四节 初保村民居保护与再生支点
    第五节 中廖村民居再生的美丽乡村范式
    第六节 什寒村民居建筑语言碎片与再生诊断
    第七节 传统黎族聚落经济模式对区域分布和形态变迁的影响
第五章 生态文化理念下的黎族民居再生设计
    第一节 黎族传统民居文化与生态环境
    第二节 环境反哺生态再生
    第三节 文化生态环境再生的重要维度
    第四节 生态文化再生与适应
    第五节 设计学视角下的黎族民居再生内涵与外延
        一、功能优化提升与打破单一固定形态
        二、再生设计带动返璞归真
        三、再生建筑的生态美创新
    第六节 环境中的再生应用
        一、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再生应用
        二、城市环境建设中的再生应用
        三、槟榔谷文旅项目中的再生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附录1:海南黎族船型屋测绘图与再生设计
    附录2:海南黎族传统聚落民居保护复原图
    附录3:海南黎族船型屋再生设计(效果图)实践方案

(6)宁乡地区民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评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五节 研究观点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 宁乡地区民艺的产生背景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河网山川
        二、食货物产
    第二节 社会环境
        一、生计生活
        二、岁时风俗
        三、巫祀信仰
第三章 宁乡地区民艺的分类
    第一节 实用和物质生活为主题
        一、生产劳动类
        二、厨炊饮食类
        三、服饰穿戴类
        四、建筑陈设类
        五、交通运输类
    第二节 审美和精神生活为主题
        一、祭祀信仰类
        二、戏曲表演类
        三、游艺杂耍类
第四章 宁乡地区民艺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本元与原发特征
    第二节 科学与艺术特征
    第三节 社会与民俗特征
第五章 宁乡地区民艺的造物思想
    第一节 “制器尚象”的造物观
    第二节 “物以致用”的功能观
    第三节 “因材施艺”的材质观
第六章 宁乡地区民艺的生存与发展
    第一节 民艺挖掘保护的重要性
    第二节 民艺保护传承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或作品
后记

(7)吉林省锈菌疑难属种的分类学与生活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锈菌简介
    1.2 锈菌的分类学
    1.3 复杂而多样的生活史
    1.4 吉林省锈菌区系调查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膨痂锈菌属的两个新种及椴膨痂锈菌的生活史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日本假伞锈菌的生活史及其相关层锈菌属的亲缘关系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琥珀金锈菌的生活史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禾本科与莎草科植物上柄锈菌属的分类学及生活史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8)中国民间音乐故事的类型分析与文化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和意义
    三、研究方法及目的
第一章 民间音乐故事的类型概况
    第一节 音乐故事的类型简目
        一、音乐创制类
        二、音乐传承类
        三、音乐表演类
        四、音乐风俗类
    第二节 复合类型的连缀规则
        一、连缀结构的四种形态
        二、连缀形态的逻辑关系
        三、连缀组频和类型属性
    第三节 叙事母题的异类融合
        一、宝物与妙音
        二、禁忌与沉默
        三、乐人与智者
    第四节 故事类型的三维结构
        一、功能、行动元和符号矩阵
        二、212个型式结构
        三、结构的意义
第二章 民间音乐故事中的音乐观念
    第一节 音乐认知:乐感的要素
        一、时空:感官的形式
        二、数字:有限代无限
        三、联觉:五感的相通
    第二节 音乐审美:情感的复调
        一、心象:人化的自然
        二、悲欢:合情的奏听
        三、共鸣:主体间对话
    第三节 音乐伦理:理欲的扬弃
        一、自发:为人欲而音乐
        二、自觉:为社会而音乐
        三、自由:为音乐而音乐
    第四节 音乐信仰:神圣的话语
        一、孕世:乐风贯生息
        二、通天:天道和天意
        三、升仙:乘乐往永生
第三章 民间音乐故事的文化阐释
    第一节 音乐创制:多维的融通
        一、创制环境:农耕与游牧
        二、创制人物:乐者无贵贱
        三、创制动机:生存与生活
        四、创制结果:乐归于民众
    第二节 音乐传承:变动的秩序
        一、行业秩序:师徒义与同行利
        二、表演秩序:守正统和翻花样
        三、社会秩序:天下平与美名扬
    第三节 音乐表演:真与善归美
        一、真:以情达意
        二、善:由情生益
        三、美:唯情而已
    第四节 音乐风俗:权力的声麦
        一、认同:权力的话语
        二、权力:歌颂的对象
        三、音乐:至高的权柄
第四章 民间音乐故事的构建机制
    第一节 乐人形象的互文层累
        一、乐人形象的四重阶段
        二、乐人形象的互文叙事
        三、乐人形象的历时层累
    第二节 空间区隔与地方认同
        一、故事类型的分布圈层
        二、故事异文的空间弥散
        三、故事情节的地方想象
    第三节 英雄制乐与族群塑形
        一、族群英雄的分工制乐
        二、族群分界与英雄选择
        三、族群形象的音乐基调
    第四节 口承主体的表演视域
        一、讲述者的性别分界
        二、讲述者的个人阅历
        三、讲述者的地域视角
第五章 民间音乐故事的转化应用
    第一节 知音名片:故里之争与记忆重构
        一、知音景观的记忆再造
        二、品牌博弈的记忆分据
        三、制衡发展与记忆共建
    第二节 乡愁作曲:齐·宝力高与《苏和的白马》
        一、草原家国:乡愁的过去式
        二、曲式结构:乡愁的现在式
        三、现场互动:乡愁的进行式
        四、传统再造:乡愁的未来式
    第三节 寓教于乐:《伯牙鼓琴》和《月光曲》的教学实践
        一、民与士:课文的来源
        二、古和今:教学的策略
        三、学与乐:问卷的分析
        四、伪与诚:社会的反响
    第四节 行会凝聚:闽西傀儡戏的田公信俗
        一、两派唱腔的田公传说
        二、庙宇戏偶的互文叙事
        三、田公会及行业规约
        四、诞辰仪式与行会共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民间音乐故事类型(212个)
        一、音乐创制类(1-4系列)
        二、音乐传承类(5-8系列)
        三、音乐表演类(9-17系列)
        四、音乐风俗类(18-20系列)
    附录二 《伯牙鼓琴》和《月光曲》教学调查问卷
致谢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

(9)基于反向旋转挤出技术构建的取向性胶原纤维及其在肌腱修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缩略词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肌腱的生物学和生理学特性
        1.2.1 细胞组成
        1.2.2 细胞外基质
        1.2.3 肌腱愈合机制
    1.3 肌腱组织工程中支架仿生策略的研究进展
        1.3.1 支架的拓扑结构对干细胞向肌腱和骨系分化行为的影响
        1.3.2 支架的表面化学对干细胞向肌腱和骨系分化行为的影响
        1.3.3 取向性胶原纤维支架在肌腱修复中的应用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论文的创新点
2 取向性胶原纤维薄膜的制备及表征
    2.1 前言
    2.2 主要仪器设备、耗材及试剂
        2.2.1 仪器设备
        2.2.2 试剂及耗材
        2.2.3 相关试液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牛皮的前处理
        2.3.2 难溶性胶原纤维(ICFs)的提取
        2.3.3 酶溶性胶原(PSC)的提取
        2.3.4 胶原的结构和组成分析
        2.3.5 相关性能的比较
        2.3.6 取向性胶原纤维薄膜(CMs)的制备
        2.3.7 CMs表面拓扑结构观察
        2.3.8 CMs纤维取向的验证
        2.3.9 CMs力学拉伸性能测定
        2.3.10 伯氨基含量的测定
        2.3.11 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前处理后牛皮和粗提胶原纤维的理化性质分析
        2.4.2 ICFs提取条件的优化
        2.4.3 PSC和 ICFs的组成分析
        2.4.4 PSC和 ICFs的结构分析
        2.4.5 PSC与 ICFs相关性能的比较
        2.4.6 CMs的纤维取向和表面拓扑结构
        2.4.7 CMs纤维取向的验证分析
        2.4.8 CMs力学拉伸性能分析
        2.4.9 CMs的化学性质分析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3 取向性CMs对 rBMSCs早期行为及后期分化的影响
    3.1 前言
    3.2 主要仪器设备、耗材及试剂
        3.2.1 仪器设备
        3.2.2 试剂及耗材
        3.2.3 相关试剂的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rBMSCs的分离(全骨髓贴壁法)和培养
        3.3.2 rBMSCs的冻存和复苏
        3.3.3 rBMSCs表面标志物流式细胞术检测
        3.3.4 rBMSCs三系分化潜能检测
        3.3.5 取向性CMs的细胞相容性评价
        3.3.6 取向性CMs对 rBMSCs早期形态的影响
        3.3.7 取向性CMs对 rBMSCs分化的影响
    3.4 实验结果
        3.4.1 rBMSCs的鉴定
        3.4.2 取向性CMs的细胞相容性评价
        3.4.3 取向性CMs对 rBMSCs早期形态的影响
        3.4.4 在生长培养基中CMs纤维取向对rBMSCs分化的影响
        3.4.5 在成骨诱导培养基中CMs纤维取向对rBMSCs分化的影响
        3.4.6 在软骨诱导培养基中CMs纤维取向对rBMSCs分化的影响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4 高取向性CM_a-BMSCs支架对损伤腱体的原位修复
    4.1 前言
    4.2 主要仪器设备、耗材及试剂
        4.2.1 仪器设备
        4.2.2 试剂及耗材
        4.2.3 相关试液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组织工程肌腱的构建
        4.3.2 裸鼠异位模型
        4.3.3大鼠跟腱缺损模型的构建及体内植入实验
        4.3.4 直观形态评分系统及其评测
        4.3.5 功能指数(AFI)测定
        4.3.6 核磁共振成像(MRI)
        4.3.7 组织学分析
        4.3.8 组织的基因和蛋白分析
        4.3.9 力学拉伸测试
    4.4 实验结果
        4.4.1 裸鼠异位模型
        4.4.2 CM-BMSCs组织工程肌腱力学拉伸性能测试
        4.4.3 再生腱体的直观形态评价
        4.4.4 再生腱体的功能性评价
        4.4.5 再生腱体的核磁共振成像
        4.4.6 肌腱相关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
        4.4.7 再生腱体的组织学评价
        4.4.8 再生腱体的异位骨化评价
        4.4.9 植入物的体内安全性评价
        4.4.10 再生腱体的力学拉伸性能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分级取向CM_(ar)-BMSCs支架对腱-骨连接处原位修复的初探
    5.1 前言
    5.2 主要仪器设备、耗材及试剂
        5.2.1 仪器设备
        5.2.2 耗材及试剂
    5.3 实验方法
        5.3.1 分级复合支架的制备及力学拉伸测试
        5.3.2 免疫荧光和化学法染色
        5.3.3大鼠跟腱-跟骨连接处模型的构建及体内植入实验
        5.3.4 X光成像
        5.3.5 Micro-CT成像
        5.3.6 组织学分析
        5.3.7 力学拉伸测试
    5.4 实验结果
        5.4.1 分级取向支架(CM_(ar))的力学拉伸性能稳定性
        5.4.2 分级取向支架(CM_(ar))对rBMSCs早期形态和分化的影响
        5.4.3 跟腱-跟骨的直观形态
        5.4.4 跟腱-跟骨的影像学成像分析
        5.4.5 跟腱-跟骨的组织学评价
        5.4.6 跟腱-跟骨的力学拉伸性能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与后续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后续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10)叶舟“丝绸之路三部曲”之敦煌本纪(第四部)(论文提纲范文)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七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四、牛皮松面的早期检查与解决(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D]. 罗薇.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女兵方队——五次大阅兵背后的故事[J]. 艾蔻. 芳草, 2021(04)
  • [3]敦煌壁画符号在折叠皮包设计中的应用[D]. 陈旭东.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高跟鞋舒适性影响因素研究[D]. 邢燕.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5]黎族传统聚落民居原生态保护与再生设计研究[D]. 张引. 西安美术学院, 2021(01)
  • [6]宁乡地区民艺研究[D]. 张璐.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吉林省锈菌疑难属种的分类学与生活史研究[D]. 纪景欣.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8]中国民间音乐故事的类型分析与文化透视[D]. 黄若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9]基于反向旋转挤出技术构建的取向性胶原纤维及其在肌腱修复中的应用[D]. 杨爽. 重庆大学, 2019(01)
  • [10]叶舟“丝绸之路三部曲”之敦煌本纪(第四部)[J]. 叶舟. 芳草, 2019(03)

标签:;  ;  

牛皮松散面的早期检查及解决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