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河南科技发展水平评价

2000年河南科技发展水平评价

一、2000年河南科技发展水平评估(论文文献综述)

毋鹏[1](2021)在《犬胸腹部MRI、CT与断层解剖比较分析及其参考图谱创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郭立忠[2](2021)在《中国现代漆画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现代漆画是从中国传统漆绘发展而来的一个年轻的新画种,经过近百年、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探索,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伴随现代漆画教育、官方展览、组织机构等诸多因素的推动,终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文章主要从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产生、发展、繁荣四个方面进行展开,以中国传统漆艺术发展的历史传承性作为主线,系统的整理、研究中国现代漆画完整的发展脉络,理清其血脉基因联系。并将中国现代漆画放在世界范围内的漆艺术交流中整体去研究,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入手,将对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欧洲、日本和越南等国的漆画、漆艺术纳入到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研究过程中,从历史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两条路径作系统分析研究,以提高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研究的全面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文章主要运用设计学、美术学、考古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来研究和探讨中国现代漆画所涉及的诸多内容,试图通过对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中的众多事件、人物、工艺、展览等等方面的全面分析,阐释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的完整路径,发掘其中必然联系和发展规律,进而对中国现代漆画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支持,以期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漆画的理论体系建设,为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和启迪意义。

尹清华[3](2021)在《地方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研究 ——以河南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地方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中坚力量。地方高水平大学作为地方大学的排头兵,是地方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与标志,是做强省域高等教育,壮大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队伍的关键。加强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实力和办学水平,而且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社会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双一流”建设不断推进,地方“双一流”建设陆续开展,讨论地方高水平大学“双一流”建设是一个迫切且实际的问题。一流学科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与基础,已成为地方高水平大学争创“双一流”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因此,加强一流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水平大学内涵式建设与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本文重点探析了“双一流”战略背景下,拥有独特办学资源和发展优势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开展一流学科建设的路径。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访谈法,以系统论、组织生态学理论和新公共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选取地方高水平大学中入围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典型——河南大学作为案例。通过分析河南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相关历史背景与政治背景,对河南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情况进行梳理;在遵循一流学科建设的学术导向与社会需求导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探讨地方高水平大学加强一流学科建设的相关经验,并提出地方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相关策略。本文将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对地方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特点、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析,为进一步探究如何做好地方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依据。其次,以河南大学为例,对河南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建设背景、建设方案及建设成效进行探究分析。建设背景围绕学校、学科建设的历史背景展开;建设方案主要以国家、省政府和学校出台的相关政策为主;建设成效围绕两个维度:第一,一流学科生物学的建设成效分析,主要从教学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团队建设、学科组织构建、平台基地建设、国际化交流合作、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八个方面展开;第二,一流学科建设对其他学科及学校整体的带动作用分析,主要围绕一流学科生态系统的构建展开。最后,针对地方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影响因素,分别从学校整体的行政层面和学科层面出发,提出河南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对地方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相关启示。

李杰霞[4](2021)在《黄河源高寒草甸景观破碎化过程及其对两种扰动的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寒草甸裸露斑块的出现导致高寒草甸景观破碎化,而裸露草甸斑块的扩大连通是高寒草甸退化的主要表现。高寒草甸景观空间指标的详细描述,对于理解高寒草甸退化及其景观破碎化的过程,将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为有效的高寒草甸科学管理提供依据。高寒草甸的景观格局演变始终受到自然和人类因素的影响,且其变化在各个阶段或不同尺度的驱动因素不同。本研究利用微观样地尺度下双因素三水平控制试验(即高原鼠兔数量和刈割强度因素分别设置为高、中、无三个干扰水平)的低空超细分辨率无人机(UAV)影像和宏观县域尺度的1972年-2019年13期卫星影像,研究黄河源区退化高寒草甸的景观动态变化,结合Arc GIS 10.7软件技术对无人机影像和卫星影像进行解译,并利用FRAGSTATS4.2景观生态分析软件提取景观破碎度指数,分别分析不同尺度下研究区裸露草甸斑块景观的时空动态变化及引起裸露草甸斑块景观破碎化的驱动因素,主要获得以下研究结果:(1)在不同尺度的退化高寒草甸上,高原鼠兔数量比放牧强度更能引起裸露草甸斑块的扩大及高寒草甸景观破碎化。(2)微观样地尺度下,高原鼠兔密度和刈割强度对裸露草甸斑块的面积和其他景观破碎化指标均有显着的相关性影响。高密度高原鼠兔和重度刈割的交互效应组对高寒草甸破碎度的影响最大,依次为中密度高原鼠兔的单因素效应组、对照组、高密度高原鼠兔的单因素效应组、其他三个交互效应组、中等刈割的单因素效应组和重度刈割的单因素效应组。(3)微观样地尺度下,在不受高原鼠兔干扰的小区,裸露草甸斑块的总面积相对于初始面积减少了112.05 m2,而其他效应小区的草甸裸露斑块总面积相对于初始面积增加了126.37 m2。在高密度高原鼠兔和重度刈割情况下,裸露斑块面积的最高增长率为89.02%。高原鼠兔的单因素效应超过了刈割干扰和高原鼠兔的交互效应。刈割的单因素效应低于高原鼠兔密度干扰和重度刈割的交互效应,但高于高原鼠兔干扰和中等刈割的交互效应。当刈割强度从中等强度增加到高强度,高密度高原鼠兔干扰(14只高原鼠兔/小区)对裸露草甸面积的影响增加了5倍。高原鼠兔密度对斑块的数量、面积和比例指标的影响比刈割处理更显着,刈割扰动对景观形状指数、形状指数、分维数、连通指数和最近邻指数的影响远远超过高原鼠兔的扰动。(4)微观样地尺度下两种干扰的交互效应中,当刈割强度一致时,裸露草甸斑块的景观破碎化程度随高原鼠兔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在高原鼠兔种群数量相同的情况下,景观破碎化程度随刈割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高原鼠兔洞穴数量的变化与裸露斑块面积呈正相关关系(R2=0.538),且P<0.01,每个小区的高原鼠兔洞穴变化与裸露斑块占景观面积的比例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2=0.541),且P<0.01。(5)宏观县域尺度下河南县1972年-2019年的13期影像的景观破碎度指数显示其平均破碎度较低,平均为5.73。裸露草甸斑块破碎度平均为3.37,健康草甸的平均破碎度最低,只有0.67。在自然扰动因素中,地形因素中坡向对裸露草甸斑块的面积及破碎度影响最大,其次为坡度,地形、海拔;气象因素中的年均风速对退裸露草甸斑块的面积及破碎度影响最大。(6)气象因子中,年均风速与裸露草甸斑块呈正相关关系(R2=0.6943,P<0.01),即年均风速越高,高寒草甸退化越严重,裸露草甸斑块的面积越大。但景观破碎度指数与风速因子的关系呈负相关关系(R2=0.3921,P>0.05)。(7)在海拔因子中,景观破碎度指数(LFI)与海拔分布在3201-3300米、4101-4200米和4201-4300米之间的裸露草甸斑块面积呈反比例关系(R2=0.5164,R2=0.6606,R2=0.6948),且差异极显着(P<0.01),与分布在3401-3500米和3901-4000米之间裸露草甸斑块面积呈正比例关系(R2=0.6693,R2=0.4721),且差异极显着(P<0.01)。在坡向因子中,分布在半阳坡、半阴坡和阴坡的裸露草甸斑块面积与总的裸露斑块面积呈正比(R2=0.9913;R2=0.9698;R2=0.9629),且差异极显着(P<0.01)。在坡度因子中,分布在缓坡地、滩地、陡坡地的裸露草甸斑块面积与总的裸露斑块面积呈正比(R2=0.9369;R2=0.8581;R2=0.5368),且差异极显着(P<0.01)。

刘畅[5](2020)在《广州河南岛传统水乡聚落空间形态研究》文中提出近现代以来珠三角地区城镇化迅速,岭南传统水乡聚落面貌经历巨大变迁,新时代下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对水乡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对岭南传统水乡聚落的研究多集中在南海、番禺、顺德一带,较少关注到广州市内的水乡聚落。广州市海珠区河南岛紧邻广州旧城,自宋代开始逐渐有人定居于此,建立了众多岭南典型的水乡聚落,具有突出的保护价值,其中黄埔、小洲村属于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但近50年来,河南岛的水乡聚落的传统空间形态在城镇化进程中不断变化,出现聚落生态环境恶化、传统特色风貌丧失等问题。2018年《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定》正式通过,对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及周边聚落的保护与发展面临新一轮的挑战。本文选取广州市海珠区河南岛上以小洲、黄埔、沥滘、龙潭等村为代表的二十余个传统水乡聚落作为研究对象,从聚落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空间要素着手,通过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将聚落的空间形态问题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因素联系起来,归纳总结宋代至民国时期传统水乡聚落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空间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水乡聚落自然人文环境对聚落空间形态的作用机制,厘清水乡聚落的价值,结合近现代发展中积累的问题,提出传统水乡聚落的保护与发展建议。本文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主要在研究建筑学域与人文社科学域理论综述的基础上对岭南地区水乡聚落形态特征的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总结,选取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地方文献资料的广州市海珠区河南岛若干水乡聚落作为研究对象,搭建以不同尺度层级为切入点的聚落空间形态研究框架。第二部分即第二、三、四章,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聚落的空间特征总结。宏观层面主要结合区域自然环境,在聚落选址、规模、交通方式方面对聚落群的空间特征进行归纳;中观层面主要对聚落内部用地结构、景观结构、聚居地形态类型、街巷空间肌理、农业景观肌理的特征进行归纳;微观层面主要将聚落内部构筑物划分为民居建筑、祠堂建筑、庙宇建筑、书院建筑和其他公共设施,对建筑单体平面、结构构造、立面装饰特征进行归纳。第三部分即第五章,首先结合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组织、民俗文化信仰等条件对聚落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空间形态特征形成机制进行研判,总结河南岛水乡聚落在生态、经济、社会、人文方面具有的特殊价值。最后结合水乡聚落在现代化发展中的变迁,总结聚落传统空间在现阶段面临的困境、发展机遇与保护建议。

豆玲玲[6](2020)在《河南中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健康既是个人幸福追求的基础,也是国家繁荣富强的体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居民健康水平逐渐改善,平均预期寿命从建国初期的35岁提高到了2019年的77岁,但是我国居民在健康水平提高的同时也面临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等一系列新问题的困扰。另外随着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增加,这一人群的健康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提出又对人民健康水平、健康体系的完善有了更高的标准,体现了从国家战略层面上统筹解决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题。本研究主要基于2013、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urvey,CHARLS)河南地区微观数据,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河南中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和影响因素,最终得出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首先是河南中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从河南人口情况、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这四个角度全面了解河南中老年人口健康的基本情况。实证分析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河南中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测度,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是常见的宏观健康评价指标之一,这两者既体现这一人群剩余寿命、健康寿命长度,又可以反映当地经济、医疗等发展程度,能够简单准确的检测人群健康状况。二是河南中老年人口健康的影响因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影响个人健康及寿命的有四个因素:生物学基础、环境因素、保健设施、生活方式,本研究在河南中老年人口实际健康情况下将人口学特征、生活健康行为、心理健康状况和医疗卫生服务四个方面考虑作为健康的影响因素。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1.发现生命表法计算的预期寿命比Sullivan法和多状态生命表法稍大,45岁年龄组预期寿命分别为36.28岁、32.16岁、31.2岁。Sullivan法和多状态生命表法计算的自评健康寿命相差不大,45岁年龄组居民自评健康预期寿命分别为25.07岁和24.25岁,占预期寿命比率分别为77.97%和77.71%;60岁年龄组的居民自评健康预期寿命分别为13.68岁和14岁,占预期寿命的比例分别为73.70%和73.34%。2.Sullivan法计算的自评健康预期寿命﹥自理健康预期寿命﹥无慢性病健康预期寿命,说明自评健康良好,自理健康次之,受慢性病的困扰最大。三者较为接近,结果有一定的可靠性。3.关于河南中老年人口的健康影响因素的分析,通过多元Logistic模型回归结果得出性别、婚姻状况、居住地类型、喝酒、睡眠时间、孤独程度、健康满意度、生活满意度、过去一年是否住院和医疗服务满意度对河南中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不同程度显着影响。河南省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一直处于全国第一人口大省,那么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提高中老年人口生活健康水平上任务任重道远。本研究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一系列建议,提高中老年人口健康水平应该鼓励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完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提倡心理健康服务等等,以至于形成全社会公平健康的医疗防范机制。

姬溶婧[7](2020)在《河南省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快速工业化与城市化背景下,工业生产和生活消耗所带来环境问题导致的健康隐患和经济损失日渐凸显,提升环境质量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和必然要求。推进经济与环境二者之间协调发展,对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长效协调,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文章选取河南省18个省辖市作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3-2018年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协调状况展开了研究。首先定性分析河南省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发展现状,从而了解二者发展的实际情况。然后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出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耦合协调度,并从时序与空间两个视角对河南18个省辖市耦合协调度的演化进行剖析。最后为明晰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综合全局空间自相关与局部空间自相关模型对河南省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度进行了空间检验。结果表明:一是在时序变化方面,河南省2003-2018年的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逐年增加,发展态势良好,耦合度由颉颃阶段逐渐转向高水平耦合阶段。从耦合协调发展类型来看,2003-2008年属于失调衰退类经济发展滞后型,2009年进入勉强耦合协调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是限制二者耦合协调水平的主要因素。自2010年起,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进入协调发展阶段,2013年以后则由经济环境同步型转变为环境滞后型,环境质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在空间演变方面,河南18个省辖市所研究的时间段内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其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主要表现“中间高,两端低”的格局,耦合协调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大多集中在豫西地区。二是,全局自相关虽不显着,但局部自相关呈现一定的发展趋势。在局部自相关中,大多数城市集中低低和低高发展区,说明河南18个省辖市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偏低,距离高级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具有较大空间。最后根据河南省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耦合协调评价、时空分析以及空间自相关的结果,提出三点对策建议,分别是应当发展新经济,创建智慧化系统;因地制宜推动转型发展;强化区域协作,共建发展平台。以期推动河南省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耦合协调互促作用提升的同时,缩小各省辖市区域发展差异,实现均衡发展。

廖毅轩[8](2020)在《民用机场扩建第二跑道空管工程航空业务量预测及评估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增长,世界航空运输量呈现持续递增的状态,同时中国民航业也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机场原有的单一跑道跟不上未来航空业务量的发展趋势时,就必须要考虑扩建第二跑道。扩建第二跑道需要同步对机场的民航空管项目进行相应的扩建升级,所以应一并考虑空管工程的近、远期的发展及规划。而空管工程的建设规划、经济效益分析的前提和基础是航空业务量预测,航空业务量预测可以为空中交通管理调度提供科学决策和科学计划,其预测的准确度会直接影响着机场建设的规模。本论文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扩建第二跑道空管工程和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扩建第二跑道空管工程为背景,以各自1999-2009年的航空业务量记录数据为研究基础,通过趋势外推法和二次指数平滑法两种预测方法分别对近期和远期的航空业务量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分别取近期十年内航空业务量预测结果作对比,趋势外推法和二次指数平滑法的航空业务量近期预测结果基本相近,说明两种预测方法均具有预测效力,建议在近期预测中可同时运用这两种方法进行预测,以提高准确性,降低误差;(2)分别取远期三十年后航空业务量预测结果作对比,可以发现趋势外推法的预测结果在远期阶段呈现过于上扬的趋势,而二次指数平滑法的预测结果较为平顺,且贴合实际的民航发展现状,建议远期预测中采取二次指数平滑法。本论文预测的航空业务量预测结果为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扩建第二跑道空管工程和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扩建第二跑道空管工程的建设提供了支撑和依据,同时评估了民用机场扩建第二跑道空管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产生的经济效益。通过对民用机场扩建第二跑道空管工程做科学合理的预测和评估分析,为将来其他同类型民用机场扩建第二跑道空管工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万佳晓[9](2019)在《河南JT公司短期融资券融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成熟的资本市场国家,短期商业票据作为常规货币市场产品,占其货币市场存量规模近三分之一。短期融资券有利于丰富国内货币市场投资品种,拓宽企业直接债务融资渠道,增强企业短期融资的灵活性和便利性,有利于推进利率市场化,引导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2009年5月20日,河南JT公司发行首期短期融资券,规模10亿元,2009-2018年期间,该公司共发行30期短期融资券,累计融资金额共265亿元。河南JT公司运用短期融资券融资不仅解决了自身的资金需求,而且在同行业和国内资本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河南JT公司是大型国有投资公司,本文选取的该公司的短期融资券融资案例具有一定典型性。学术研究方面,国内外专门针对短期融资券的研究较少,本文专门就短期融资券融资进行研究,具备一定的学术意义。通过总结该公司成功发行短期融资券经验,可以为其他企业短期融资提供借鉴,这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对短期融资券融资进行论述。首先对其融资模式、发行短期融资券动因、发行风险和相关理论基础的已有文献进行阅读。其次从短期融资券概念及发行流程、发行规定、短期融资券融资优势与劣势、短期融资券发行风险等方面进行理论概述。案例方面,通过企业的经营情况、资金需求、融资优势等方面分析短期融资券融资的动因;通过该企业财务效果、市场效果、管理效果等方面分析其短期融资券融资的效果;通过多次发行短期融资券总结出融资经验,将债券融资与公司财务情况相结合,在如何选择融资工具,融资方案的设计,及规避风险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我国相关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提供案例借鉴,也可以为短期融资券在市场中的推广和运用起到促进的作用。

岳利苹[10](2019)在《河南种植业结构变动对种植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研究》文中指出进入“十三五”以来,农业结构又面临重大的调整,这是继1998年以后又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计划,作为农业中最为基础与核心的种植业,正经历从追求农作物产量向质量与经济效益的转变。此次种植业结构调整,需要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振兴乡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数理分析与模型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处理河南种植业1996-2017年的统计数据,以五年计划为划分依据分为5个研究阶段,研究以小麦、玉米、水稻、大豆、花生、油菜籽、棉花为代表的种植业结构变动,测度种植业结构对产值的贡献以及影响种植业结构变动的因素,试图达到以下3个目的:(1)发现河南种植业结构变动的一般特征;(2)研究种植业结构对种植业总产值增长量的贡献程度;(3)探讨影响种植业结构变动的因素。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先微量下降,又缓缓微升,经济作物所占比重先微量上升,然后逐年下降份额持续减少;蔬菜瓜果种植面积比例持续稳步上升。用因素分解模型测算种植业结构对种植业总产值增长量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单位面积产量贡献突出,对种植业产值增长意义非凡。价格贡献时好时坏,波动较大,严重影响到产值增长量的变动。总种植面积贡献始终为正贡献,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对种植业产值做出应有的贡献。结构贡献不同程度上制约了种植业产值的增长,但是制约程度在下降,说明种植业结构在不断优化调整。在整个研究阶段,从种植业内部分类来看,价格贡献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中呈反方向运动,粮食作物的价格贡献由负转正,经济作物的价格贡献由正转负。结构贡献在粮食作物中由负转正,在经济作物中始终对产值增长为负贡献,种植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通过对影响种植业结构变动的原因分析来看,在政治因素影响下,河南种植业趋向单产高的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份额就大,反之,种植份额就会萎缩;单位面积成本对种植业结构影响微弱于单位面积收益,农户首先倾向的是种植净利润高的作物,在同等的收益水平下,才会倾向于种植成本低的作物,成本结构上,物质与服务费用比例高,人工费用比例低,机械费用比例高的作物种植份额增加,反之种植份额下降;在机耕、机播和机收的3个劳作过程中,综合机械化程度越高,作物种植面积越大,机械化程度越低,作物种植面积越小;不同时期农业政策支持的作物有差异,政策倾向高的作物种植面积发展快。在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河南种植业结构调整给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河南种植业结构向着提高农民收入的方向发展,向着有利于河南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二、2000年河南科技发展水平评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河南科技发展水平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现代漆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现代漆画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理论梳理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研究的相关说明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与结构框架
第一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
    第一节 中国古代传统漆绘
        一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历史源流
        二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工艺传承
        三、中国古代漆艺术的文化发展脉络与缺失
        四、中国古代漆绘的发展沿革
    第二节 东亚古代漆绘的源流
        一、汉四郡时代的朝鲜半岛漆艺术
        二 鉴真东渡与日本古代漆艺术的“师法中华”
        三 南洋漆艺术的“副中心”
        四 琉球与台湾的古代漆艺术
    第三节 欧洲近现代漆艺术的崛起
        一 十三世纪始始中欧漆艺交流简述
        二 欧洲新艺术运动与1900 年巴黎博览会
        三 欧洲装饰艺术运动与漆画代表人物
        四 近现代欧洲化学漆及其工艺价值与影响
第二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
    第一节 日本江户时代的漆艺术与明代“倭漆”的兴起
        一 飞鸟时代的漆艺术觉醒与镰仓时代漆艺术的成熟
        二 江户时代漆艺术的崛起
        三 中国明代漆艺术的退步
        四 福州沈家脱胎与薄料工艺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洋血统”
        一 密陀绘工艺
        二 螺钿镶嵌工艺的历史传承
        三 明清时期漆器的“和风”盛行
        四 近现代欧洲漆艺崛起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三位奠基人
        一 雷圭元:“代用品”与新观念的首倡者
        二 沈福文:西洋绘画与古代漆绘的合成者
        三 李之卿:古代漆艺现代化的推陈出新者
第三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
    第一节 越南磨漆画的影响
        一 越南磨漆画的源起
        二 抗法抗美战争中的越南漆画家
        三 越南磨漆画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系列美展的影响
        四 五十年代末越南磨漆画对中国美术界引起的轰动
    第二节 艺术魅力、时局影响与体制因素
        一 由“漆绘”到“漆画”、由“手艺人”到“画家”
        二 20 世纪新材料、新技法和新工艺的突破
        三 “美展体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鼓励、扶植
        四 现代绘事与古代工艺的契合点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时期的人和事
        一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漆画创作群体
        二 领军人物乔十光
        三 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价值
        四 20 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漆画展事活动
第四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繁荣
    第一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现状
        一 全国院校现代漆画教育现状评估
        二 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三 漆艺企业总体没落与工作坊的兴起
        四 “院体派”的艺术高度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得失谈
        一 “美展体制”退潮的巨大影响
        二 画廊的市场主导作用
        三 东西洋漆艺术的启示
        四 漆画家的“内修”与“外功”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评估与前瞻
        一 不可遏止的潮流:新材料、新工艺、新形式
        二 传统绘事技法的保留与革新
        三 漆艺术在艺术表现体系中的生存与定位
        四 坚守“以漆画世”的宗旨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成果
致谢

(3)地方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研究 ——以河南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地方高水平大学是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双一流”战略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1.1.3 一流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水平大学争创“双一流”的核心
        1.1.4 河南大学是地方高水平大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的典型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地方高水平大学发展建设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一流学科建设研究现状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地方高水平大学
        1.4.2 学科与重点学科
        1.4.3 学科建设与一流学科建设
    1.5 理论基础
        1.5.1 系统论
        1.5.2 新公共治理理论
        1.5.3 组织生态学理论
    1.6 研究思路
    1.7 研究方法
        1.7.1 文献分析法
        1.7.2 案例研究法
        1.7.3 访谈法
    1.8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1.8.1 创新点
        1.8.2 难点
第二章 地方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地方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特点
        2.1.1 系统性
        2.1.2 长期性
    2.2 地方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影响因素
        2.2.1 正确的理念与科学的战略规划
        2.2.2 一流的人才培养
        2.2.3 高层次的人才队伍建设
        2.2.4 深厚的学术科研实力
        2.2.5 突出的发展优势特色
        2.2.6 开放的国际交流与协作
第三章 地方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现状探究——河南大学的案例分析
    3.1 样本案例选取
    3.2 案例分析思路
    3.3 河南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历史背景分析
        3.3.1 河南大学整体学科发展历程梳理
        3.3.2 河南大学一流学科——生物学科发展历程
        3.3.3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河南大学学科发展的契机
    3.4 河南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政策方案背景分析
        3.4.1 从总体“工作思路”确定上将学科建设划为重点
        3.4.2 在整体“办学定位”确立上重新定义一流
        3.4.3 于“综合改革”长远规划中提出学科建设三大战略
    3.5 河南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现状及成效分析
        3.5.1 教学与人才培养
        3.5.2 科研实力
        3.5.3 学科团队建设
        3.5.4 学科组织构建
        3.5.5 平台基地建设
        3.5.6 国际化交流合作推进
        3.5.7 社会服务
        3.5.8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章 基于组织生态学理论的河南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带动作用分析
    4.1 构建一流学科建设的学科生态系统
    4.2 形成相对均衡发展的学科生态布局
        4.2.1 非均衡的学科布局
        4.2.2 调整学科生态布局
    4.3 建立长期有效的学科良性竞争机制
        4.3.1 学科竞争的产生
        4.3.2 学科竞争的带动
    4.4 构建开放互融的学科协同共生体系
        4.4.1 学科协同共生的必然性
        4.4.2 学科协同共生的路径
    4.5 推动建立符合发展建设需要的现代大学制度
        4.5.1 组织制度建设
        4.5.2 考核评价
    4.6 探索与社会生态环境间互动协调的新模式
        4.6.1 国内社会生态环境
        4.6.2 国际社会生态环境
第五章 河南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经验对地方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启示
    5.1 行政层面
        5.1.1 坚定不移的发展目标
        5.1.2 坚实的学科建设基础
        5.1.3 外部支持与内部建设相伴相依
    5.2 学科层面
        5.2.1 转变发展理念,凝练学科发展特色和方向
        5.2.2 实施协同发展战略,强化平台基地建设
        5.2.3 调整学科评价体系,适应学科不同发展阶段
        5.2.4 全力促进地方化与国际化相融合,加强交流合作
        5.2.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吸才育才聚才体系
        5.2.6 遵循逻辑转向,加强一流学科制度、文化建设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河南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黄河源高寒草甸景观破碎化过程及其对两种扰动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景观破碎化的研究进展
        1.2.2 景观指标的研究进展
        1.2.3 景观尺度的研究进展
        1.2.4 景观破碎度的提取方法
        1.2.5 高寒草甸的研究进展
        1.2.6 高寒草甸景观破碎化的驱动因素
    1.3 研究内容
    1.4 科学问题
第2章 研究方法与材料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地形地貌
        2.1.2 研究区气候
        2.1.3 研究区土地利用及土壤
        2.1.4 研究区高寒草甸的景观类型
        2.1.5 研究区水文状况
        2.1.6 研究区放牧情况
        2.1.7 研究区高原鼠兔分布及危害面积
        2.1.8 研究区高寒草甸景观破碎化情况
    2.2 试验设计
        2.2.1 微观样地尺度的试验设计
        2.2.2 宏观县域尺度的试验设计
    2.3 景观指数的提取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高原鼠兔和刈割扰动对高寒草甸裸露斑块面积的影响
    3.1 研究区域
    3.2 试验设计
        3.2.1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3.2.2 数据处理方法
    3.3 结果和分析
        3.3.1 裸露草甸斑块面积的年际变化
        3.3.2 高原鼠兔数量与刈割强度对裸露草甸斑块面积的影响
        3.3.3 高原鼠兔数量与刈割强度对裸露草甸斑块面积影响的单因素效应
        3.3.4 高原鼠兔数量与刈割强度对裸露草甸斑块面积影响的交互效应
        3.3.5 高原鼠兔洞穴数量对裸露草甸斑块的影响
    3.4 讨论
        3.4.1 裸露草甸面积和高原鼠兔数量关系的变化
        3.4.2 刈割与实际放牧的区别
        3.4.3 围栏对高原鼠兔洞穴数量的影响
        3.4.4 高原鼠兔与刈割强度对裸露草甸斑块面积影响的阈值
    3.5 小结
第4章 高原鼠兔和刈割扰动对高寒草甸景观破碎化的影响
    4.1 研究区域
    4.2 试验设计
        4.2.1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4.2.2 数据处理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景观破碎度指标的差异
        4.3.2 对照组的效应
        4.3.3 高原鼠兔数量的单因素效应
        4.3.4 刈割强度的单因素效应
        4.3.5 高原鼠兔与刈割的交互效应
        4.3.6 高原鼠兔洞穴对破碎度的影响
    4.4 讨论
        4.4.1 景观指标变化与原始条件的关系
        4.4.2 高原鼠兔洞穴数量对高寒草甸破碎化的影响
        4.4.3 破碎度与退化的关系
    4.5 小结
第5章 宏观县域尺度高寒草甸景观破碎化指标的时空动态变化
    5.1 研究区域
    5.2 试验设计
        5.2.1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5.2.2 数据处理方法
    5.3 结果分析
        5.3.1 河南县的空间构成及其景观指标的动态变化
        5.3.2 河南县全域健康草甸景观的时空变化
        5.3.3 河南县全域裸露草甸斑块景观的时空变化
        5.3.4 河南县全域城镇居民地景观的时空变化
        5.3.5 河南县全域景观破碎度指数分析
    5.4 讨论
        5.4.1 不同地类的景观指标与景观破碎度的变化差异
        5.4.2 健康草甸斑块与裸露草甸斑块的破碎度的差异
        5.4.3 研究方法局限性的解决
    5.5 小结
第6章 宏观县域尺度高寒草甸景观破碎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6.1 研究区域
    6.2 试验设计
        6.2.1 数据采集
        6.2.2 影像处理方法
        6.2.3 外业调查与验证
        6.2.4 数据处理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影响裸露草甸斑块破碎度的景观指数动态变化
        6.3.2 气象因素的影响
        6.3.3 地理因素的影响
        6.3.4 人为影响
    6.4 讨论
        6.4.1 气象因子在宏观县域尺度的变化
        6.4.2 地形因子在宏观县域尺度的变化
        6.4.3 放牧对高寒草甸破碎化的响应
        6.4.4 鼠害和放牧在微观样地尺度与宏观县域尺度下的变化差异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7.2.1 黄河源高寒草甸破碎化的过程
        7.2.3 高原鼠兔对高寒草甸破碎化的响应
        7.2.4 其他因子对高寒草甸破碎化的响应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5)广州河南岛传统水乡聚落空间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岭南水乡聚落研究深化的要求
        1.1.2 聚落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要求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岭南水乡聚落历史空间形态研究
        1.4.2 岭南水乡聚落传统空间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
        1.4.3 人文社科学域对岭南水乡聚落的研究
    1.5 研究创新点和关键点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关键点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河南岛传统水乡聚落的选址与聚落群形态
    2.1 聚落的形成环境
        2.1.1 河南岛建制沿革
        2.1.2 河南岛开发建设时序
        2.1.3 河南岛产业形态
    2.2 聚落选址特点
        2.2.1 地形地貌选址特点
        2.2.2 水文选址特点
    2.3 聚落群形态与聚落规模
        2.3.1 聚落群形态
        2.3.2 聚居地规模
        2.3.3 聚居地间的连接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南岛传统水乡聚落的内部空间形态
    3.1 用地组成和景观结构
        3.1.1 丘陵型水乡聚落
        3.1.2 平原型水乡聚落
    3.2 农业景观肌理
        3.2.1 围田肌理
        3.2.2 基塘肌理
    3.3 聚居地的形态类型
        3.3.1 块型水乡聚落
        3.3.2 网型水乡聚落
        3.3.3 线型水乡聚落
    3.4 聚居地的街巷肌理
        3.4.1 主街
        3.4.2 里街
        3.4.3 巷道
    3.5 聚居地的公共空间节点
        3.5.1 以祠堂为核心的公共空间节点
        3.5.2 以庙宇为核心的公共空间节点
        3.5.3 以码头为核心的公共空间节点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南岛传统水乡聚落的建筑与公共设施
    4.1 聚落建筑
        4.1.1 民居建筑
        4.1.2 祠堂建筑
        4.1.3 庙宇建筑
        4.1.4 书院建筑
    4.2 聚落公共设施
        4.2.1 码头
        4.2.2 水埠
        4.2.3 桥梁
        4.2.4 水井
        4.2.5 坊表门楼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统水乡聚落空间的形成机制与保护建议
    5.1 传统水乡聚落的空间形成机制
        5.1.1 聚落选址与防灾防患、业态选择之间的关系
        5.1.2 聚居地结构与宗族组织、水神信仰之间的关系
        5.1.3 建筑形态与地域气候、民系文化之间的关系
        5.1.4 传统水乡聚落的价值
    5.2 水乡聚落的当下困境与发展机遇
        5.2.1 生态污染与恢复导致聚落群基址环境变迁
        5.2.2 工业化与城镇化迫使用地结构重整
        5.2.3 本外二元人口融合带动聚居地扩张
        5.2.4 近现代文化对传统公共建筑的冲击
    5.3 水乡聚落特色空间的保护建议
        5.3.1 重整水系及周边用地,维持生态平衡
        5.3.2 保留水街水巷,重现水乡风貌
        5.3.3 修缮传统建筑,延续传统文脉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1929年河南岛水乡聚落聚居地规模统计
    附录二 :1966年河南岛水乡聚落聚居地规模统计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河南中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学科健康的有关研究
        1.2.2 健康评价指标的有关研究
        1.2.3 健康影响因素的有关研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1.6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1.6.1 研究创新
        1.6.2 研究的不足
2 河南中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分析
    2.1 河南省中老年人口基本情况
        2.1.1 人口结构变化
        2.1.2 人口教育素质和流动迁移
        2.1.3 河南人口死亡率
    2.2 身体健康状况
    2.3 心理健康状况
    2.4 社会适应性状况
3 河南省中老年人口健康评价指标的建立
    3.1 数据来源
    3.2 测算方法
        3.2.1 生命表法
        3.2.2 Sullivan法和多状态生命表法
    3.3 健康评价指标测算结果
        3.3.1 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计算的预期寿命
        3.3.2 基于两种方法计算的健康预期寿命
    3.4 健康综合指标测算结果的比较
4 河南中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数据说明与方法介绍
        4.1.1 变量选择
        4.1.2 样本描述
        4.1.3 模型设定
    4.2 模型回归结果
        4.2.1 拟合检验
        4.2.2 模型解释
    4.3 健康影响主要因素
        4.3.1 人口学特征
        4.3.2 生活健康行为
        4.3.3 心理健康状况
        4.3.4 医疗卫生服务
5 总结和建议
    5.1 总结
        5.1.1 人口健康的基本情况
        5.1.2 反映人群健康的综合指标
        5.1.3 健康存在城乡、年龄、性别等影响因素的差异
    5.2 政策建议
        5.2.1 完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
        5.2.2 鼓励健康生活方式
        5.2.3 提倡心理健康服务
        5.2.4 关注弱势群体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河南省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经济发展相关概念及理论
        2.1.2 环境质量相关概念及理论
        2.1.3 耦合协调相关概念及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关系的分析
        2.2.2 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耦合协调评价指标及测度方法的分析
        2.2.3 多尺度空间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耦合协调路径的分析
    2.3 文献述评
3 河南省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3.1 河南省经济发展现状
        3.1.1 经济规模分析
        3.1.2 产业结构变化分析
    3.2 河南省的环境质量现状
        3.2.1 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3.2.2 污染物排放量波动增加
4 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耦合协调估计模型和指标选择
    4.1 构建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4.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
    4.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4.3 耦合协调模型及判别标准
        4.3.1 综合发展水平测度模型
        4.3.2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
        4.3.3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判别标准
5 河南省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分析
    5.1 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发展水平分析
        5.1.1 河南省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5.1.2 18个省辖市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5.2 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分析
        5.2.1 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耦合协调时序演变分析
        5.2.2 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耦合协调空间演变分析
    5.3 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5.3.1 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
        5.3.2 全局Moran’s I指数检验
        5.3.3 局部Moran’s I指数检验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民用机场扩建第二跑道空管工程航空业务量预测及评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机场发展现状
        1.3.1 国内机场发展现状
        1.3.2 国外机场发展现状
    1.4 航空业务量预测现状
        1.4.1 航空业务量预测概念
        1.4.2 航空业务量预测方法
    1.5 空管工程航空业务量预测
        1.5.1 预测原则及相关因素分析
    1.6 空管工程建设规划原则
    1.7 空管工程效益
    1.8 研究目标及方法
        1.8.1 研究目标
        1.8.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8.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扩建第二跑道空管工程航空业务量预测分析
    2.1 项目概述
    2.2 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现状
        2.2.1 机场概况
        2.2.2 机场净空条件
        2.2.3 机场气象条件
        2.2.4 机场扩建项目介绍
    2.3 民航河南空管分局现状
        2.3.1 业务和机构
        2.3.2 空域现状
        2.3.3 空管设施现状
    2.4 航空业务量预测
        2.4.1 航空业务量预测基础
        2.4.2 河南空管业务量数据统计
        2.4.3 基于趋势外推法的航空业务量预测
        2.4.4 基于二次指数平滑法的航空业务量预测
        2.4.5 预测结论
    2.5 空管工程建设规划
        2.5.1 以航空业务量预测为基础
        2.5.2 机场总平面规划
        2.5.3 管制扇区规划
        2.5.4 管制席设置规划
        2.5.5 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规划
        2.5.6 空管工程概况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扩建第二跑道空管工程的航空业务量预测分析
    3.1 项目概述
    3.2 武汉天河国际机场现状
        3.2.1 机场概况
        3.2.2 气象条件
        3.2.3 机场扩建项目介绍
    3.3 民航湖北空管分局现状
        3.3.1 业务和机构
        3.3.2 空域现状
        3.3.3 空管设施现状
    3.4 航空业务量预测
        3.4.1 航空业务量预测基础
        3.4.2 湖北空管业务量数据统计
        3.4.3 基于趋势外推法的航空业务量预测
        3.4.4 基于二次指数平滑法的航空业务量预测
        3.4.5 预测结论
    3.5 空管工程建设规划
        3.5.1 以航空业务量预测为基础
        3.5.2 管制的性质、管制级别及管制方式
        3.5.3 航管工程
        3.5.4 塔台席位配置
        3.5.5 进近管制和区域管制
        3.5.6 空管工程概况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扩建第二跑道空管工程必要性及航空业务量预测结果分析
    4.1 空管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4.1.0 满足航空业务量增长需要
        4.1.1 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4.1.2 建设民航强国的需要
        4.1.3 实施“持续安全”战略的需要
        4.1.4 满足机场工程总体规划的需要
    4.2 效益分析
        4.2.1 经济评价的原则
        4.2.2 社会效益分析
        4.2.3 间接经济效益分析
        4.2.4 评价结果
    4.3 航空业务量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4.3.1 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扩建第二跑道空管工程航空业务量预测
        4.3.2 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扩建第二跑道空管工程航空业务量预测
        4.3.3 两种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河南JT公司短期融资券融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短期融资券融资动因研究
        1.2.2 关于短期融资券融资的定价、信用利差和利率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2 短期融资券相关概念界定及风险概述
    2.1 短期融资券的相关概念
        2.1.1 短期融资券的概念和相关规定
        2.1.2 短期融资券发行流程和特点
    2.2 短期融资券融资理论基础
        2.2.1 MM理论
        2.2.2 融资优序理论
        2.2.3 信号传递理论
        2.2.4 债务融资结构理论
    2.3 短期融资券融资的优势和劣势
        2.3.1 短期融资券融资的优势
        2.3.2 短期融资券融资的劣势
    2.4 短期融资券融资风险
3 河南JT公司短期融资券融资基本情况
    3.1 公司概况
        3.1.1 公司简介
        3.1.2 公司组织架构
    3.2 经营情况
        3.2.1 资产负债情况
        3.2.2 主营业务经营情况
    3.3 公司短期融资券融资情况
4 河南JT公司短期融资券融资动因分析
    4.1 有短期流动资金需求
    4.2 河南JT公司短期融资券融资优势
        4.2.1 行业竞争优势
        4.2.2 信用评级等级高
        4.2.3 偿债能力强
        4.2.4 政策优势
    4.3 短期融资券融资优于其他融资方式
5 河南JT公司短期融资券融资效果分析与结论
    5.1 财务效果
        5.1.1 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5.1.2 对偿债能力的影响
        5.1.3 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5.1.4 对营运能力的影响
        5.1.5 对现金流量的影响
        5.1.6 对财务费用的影响
    5.2 市场效果
        5.2.1 促进利率市场化
        5.2.2 提升企业形象
        5.2.3 助推省内经济建设的发展
    5.3 管理效果
        5.3.1 提高了公司财务管理水平
        5.3.2 提高了公司投资管理水平
    5.4 河南JT公司短期融资券融资的结论
6 河南JT公司短期融资券融资的不足与启示
    6.1 现有短期融资券融资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6.1.1 现有短期融资券融资存在的不足
        6.1.2 现有短期融资券融资的改进措施
    6.2 河南JT公司短期融资券融资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河南种植业结构变动对种植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种植业结构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因素分解方法
        2.2.2 产业结构变动理论
3 河南种植业结构概况
    3.1 种植业结构变动的历史沿革
        3.1.1 种植业在农业结构中的演变
        3.1.2 种植业结构的内部演变
    3.2 种植业结构的现状描述
    3.3 小结
4 河南种植业结构对种植业产值增长的贡献分析
    4.1 种植业经济产值的描述分析
    4.2 种植业结构变动对产值增长的贡献计量模型
        4.2.1 农作物单位面积产值贡献分解
        4.2.2 农作物种植面积对产值贡献分解
    4.3 种植业结构变动对种植业产值增长的实证分析
    4.4 种植业结构对总产值增长的相关结论
        4.4.1 种植业总产值增长量分析
        4.4.2 种植业粮食作物产值增长量分析
        4.4.3 种植业经济作物产值增长量分析
    4.5 小结
5 河南种植业结构变动影响因素分析
    5.1 种植业结构对种植业产值增长量的贡献变动特点
    5.2 种植业结构变动原因分析
        5.2.1 政治因素
        5.2.2 成本收益
        5.2.2.1 成本收益量
        5.2.2.2 成本投入结构
        5.2.3 机械化水平
        5.2.4 农业政策影响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以市场为导向
        6.2.2 以科技为支撑
        6.2.3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6.2.4 结合自身生产条件和影响种植业结构变动的因素
参考文献
ABSTRACT

四、2000年河南科技发展水平评估(论文参考文献)

  • [1]犬胸腹部MRI、CT与断层解剖比较分析及其参考图谱创建[D]. 毋鹏. 河南农业大学, 2021
  • [2]中国现代漆画研究[D]. 郭立忠. 南京艺术学院, 2021(02)
  • [3]地方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研究 ——以河南大学为例[D]. 尹清华. 河北大学, 2021(02)
  • [4]黄河源高寒草甸景观破碎化过程及其对两种扰动的响应[D]. 李杰霞. 青海大学, 2021(01)
  • [5]广州河南岛传统水乡聚落空间形态研究[D]. 刘畅.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6]河南中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豆玲玲.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7]河南省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分析[D]. 姬溶婧.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8)
  • [8]民用机场扩建第二跑道空管工程航空业务量预测及评估分析[D]. 廖毅轩.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河南JT公司短期融资券融资研究[D]. 万佳晓.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01)
  • [10]河南种植业结构变动对种植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研究[D]. 岳利苹.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标签:;  ;  ;  

2000年河南科技发展水平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