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实验,突出物理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通过实验,突出物理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一、通过试验,突出物理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论文文献综述)

王思博[1](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模型建构系统性思考》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将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定义为“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在科学思维中,物理模型建构是组成其四要素之一。当前学术界主要专注于从复杂的物理情境中抽象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却缺少由理想物理模型逐步转化到复杂物理情景的思考。对于物理模型进行多方面思考往往能取得与众不同的效果,使模型建构过程更具有系统性。模型建构不但要符合“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人类认知规律,更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基于2017年新课改对高中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基于教材所建构的一般物理模型为核心,立足于整个高中物理,结合物理模型建构系统性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提出物理模型建构系统性教学策略。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学生的模型建构信息进行收集,通过访谈法了解模型建构在教师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其次,笔者对师生模型建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归类和分析。再次,在模型建构系统性为目的、原则的指导下,查阅相关的教育学、数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系统性理论,综合相关的理论思想,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核心素养下的物理模型建构系统性教学策略,最后是对理论思想和模型建构系统性教学的实践研究部分。本文通过《电磁感应切割类模型》案例,展示以单一模型为核心,对物理模型建构的系统性教学。虽然我国学者顺应新课改趋势,已着手物理模型建构的研究,但研究时间相对较短,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仍不够,且相关研究缺乏系统性。鉴于上述情况,本文提出了核心素养下的物理模型建构系统性教学策略。具体内容包括:第一步题库的建设和开发;第二步问题界定;第三步整理逻辑树。希望建构一套系统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为一线教师提供一套教学模板,并为后续研究者对模型建构系统性研究提供参考。

雷宇航[2](2021)在《基于雷电先导理论的风机叶片引雷能力评估及风机防雷间距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风力发电作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形式,在调整能源结构、改善能源环境问题、促进现代社会绿色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近年来,伴随风力发电的快速发展,风机单机容量不断攀升,单机容量的上升导致风机塔筒高度、叶片长度、风机整体尺寸显着增大,结合风电场多地处空旷,风机雷击损坏问题日渐突出。此问题的频繁出现,将严重威胁风电场安全、稳定运行,加大风电场维护成本,进而抑制风电相关产业的持续性推进。为改善风机雷击损坏问题造成的不良影响,强化风机、风电场雷电防护性能,本文以风机雷电先导理论、风机叶片引雷能力、风机防雷优化布置为切入点,对雷击风机物理过程、风机、风电场防雷措施及其效果进行探索与研究,主要工作阐述如下:(1)通过建立雷击风机叶片物理过程的仿真模型,计算雷击风机叶片空间电势与叶片尖端附近背景电势,归纳叶片尖端附近背景电势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原因。依据临界长度判据,提出临界背景电势的概念,基于大气条件对临界背景电势进行深入论证。列举不同大气条件,研究大气条件变化时,静止叶片上行先导起始情况的具体差异。针对旋转叶片,定义旋转叶片上行先导起始时刻背景电势,分析大气条件、叶片转速对其产生的影响。提出基于大气条件的雷击风机叶片上行先导起始评价体系,据此可对不同大气条件下的雷击风机叶片上行先导起始情况进行有效评估。最后对大气条件波动时,初始流注区电场强度、临界长度的变化规律进行描述与分析。(2)基于前述计及大气条件的风机雷电先导理论研究,建立不同条件下的雷击风机物理仿真模型。考虑仿真模型参数与先导发展情况,获取仿真结果,从而进行不同叶片角度、不同接闪器配置、双风机系统、上升地势下的风机叶片引雷能力评估工作,并分析叶片角度、接闪器配置、双风机系统、上升地势影响风机叶片引雷能力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根据不同接闪器配置下叶片引雷能力的具体变化特征,可初步明确接闪器的整改方向。(3)开展不同气隙长度与不同接闪器配置下的雷击风机模拟试验,基于试验数据与结果,进一步验证不同接闪器配置下叶片引雷能力的变化规律,对气隙长度改变时,不同接闪器配置下的叶片引雷能力变化趋势作出阐述,并获取叶片引雷能力的变化程度。开展有无上升地势下的雷击风机模拟试验,对上升地势下的叶片引雷能力变化情况进行验证,并分析上升地势高度、上升地势岩土改变后,叶片引雷能力的变化程度。(4)依据仿真分析的有关推论,开展基于静止叶片的风机防雷间距模拟试验研究工作。在近似相同大气条件下,开展雷击单风机模拟试验,获取并分析相关试验数据,描述不同极性雷电下的风机接闪特性。基于单风机试验数据,在接近单风机试验大气条件下,开展雷击双风机系统模拟试验,获取不同叶片角度、不同风机间距下的雷击风机次数与雷击风机概率。进而确定、整合不同叶片角度下的风机防雷间距,并据此给出大型风电场风机防雷间距布置的相关建议,从而为风电场整体性防雷措施的规划与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孟天航[3](2020)在《霍尔推力器-空心阴极间耦合区物理过程研究》文中指出霍尔推力器是一种等离子体推进装置,广泛应用于卫星位保和深空探测。耦合区是连接推力器加速腔和空心阴极之间的物理分区,负责向加速腔和离子束流注入电子,对推力器效率、点火可靠性、放电模式和关键零部件寿命有较大影响。然而,由于一些观念误区,关于耦合区的研究很少,目前物理过程不清楚,制约着进一步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另一方面,耦合区自身具备一定特殊性,与加速腔或空心阴极的有区别,也需要重新理顺工作原理、物理效应和主要矛盾。鉴于此,本文将耦合区按照空间划分为不同子分区,并研究了子分区的主要物理过程:阴极电子引出过程、电子在外磁场中与离子束流的中和过程以及离子束流的发散过程。电子引出过程中,本文发现阴极出口的大幅值放电振荡,源于一种独特的不稳定机制。该振荡的触发条件是引出电子束在触持极上有损失,在电源反馈下形成了电离振荡(“劫流激振”);又由于阴极出口固有的类似正鞘的参数分布,这些电离振荡很容易发展成不稳定性(双元电离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机制会使引出压降升高、功率波动增大、离子腐蚀加快。利用平行磁场使电子束直径小于触持极孔径可以避免触发劫流激振,从而改进后续一系列放电特性(出口电流振幅减小~50%,引出压降减小~30%)。这就为阴极在推力器磁场中如何选择安装位置提供了参考。电子与离子束流中和过程中,本文发现耦合压降的成因是离子束流和阴极原初电子之间的电荷分离。阴极出口的磁感线捕获的高密度原初电子(“虚阴极”)是重要的等离子体结构,其位置决定了电子流动路径,以及横越磁感线传导的距离。结合磁偶极子场分布,本文以广义欧姆定律形式推导了虚阴极电子到达离子束流所需要的压降(输运压降),分析了输运压降的优化策略,并给出了根据输运压值确定阴极位置的方法,实验中实现了输运压降减小~40%。引出压降与输运压降之和即为耦合压降,而耦合压降会明显影响推力器电压利用率,这就解释了推力器效率受阴极位置和角度影响的原因。离子束流发散过程中,本文发现耦合区内存在偏转电场,使喷出的离子束流发散,因此羽流发散本质上是“场致发散”占主导,而以往所关注的热扩散的贡献要小一个数量级。通过调整阴极位置、减小耦合压降,实验中在0.55m的长度上实现了羽流发散半角减小~36%至18.6°。场致发散还会在某种微观过程(例如离子飞行时间不稳定性)的辅助作用下产生朝向推力器侧翼的反常高能量离子射流,将阴极触持极的腐蚀速率加速至2.5~6.7倍。因此,阴极安装位置会影响推力器寿命,阴极单独寿命考核也需要考虑耦合加速腐蚀的影响,本文给出了单独考核时长的计算方法。由于推力器效率和阴极寿命在某些情况下不能兼顾,本文还提出了一种基于带有外部电子发射的阴极设计(“再生补偿”)。其出发点主要是通过抑制劫流激振,解除阴极与磁场的依赖关系,从而使阴极有更多位置选择。结果显示,再生补偿阴极的电离型振荡振幅降低55%,离子能量降低40%~50%,同时阴极的自持下界也从1.3A拓宽了一个数量级至0.2A,可以在不增加阴极流量、不施加触持极电流的情况下直接与小功率霍尔推力器耦合。但是这种阴极的引出压降却并未如预期那样降低,原因在于羽流中出现了电势非连续分布的“台阶区”。台阶区的统计特征显示其与双流不稳定性关系密切,很难避免,因此再生补偿的适用性应辩证评估。虽然本文研究的是物理过程,但捕捉到的关键物理效应还是衍生出了一系列涉及关键尺寸和试验设计的准则。此外,本文所提出的物理模型本身可扩展性良好,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多尺度效应、放电一致性等问题的参考。

朱亚宗[4](2020)在《淡泊谦和的科学巨星——纪念“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氢弹之父"于敏,2014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也是2019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时为该奖唯一不在世的获奖人。文章详细阐述了民族脊梁于敏院士卓越的科技独创、迷人的研究艺术与纯正的精神品格。于敏院士的功绩、才华与品格使他成为科技史、国防史乃至大历史上的丰碑,也为当代卓越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启发与借鉴。

杜文博[5](2020)在《2019高考物理试题体现核心素养的测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要求研究制定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出“核心素养”理念。2017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正式定义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预示着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教学评价都将随之改变。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全面渗透以及新一轮教育考试改革的全面推行,作为我国选拔和甄别人才的重要考试——高考,必将顺应改革的浪潮,将“核心素养”理念更加全面透彻地融入试题。但究竟现阶段核心素养在高考试题当中是怎样体现的,体现的程度水平又如何,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本研究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以2019年9套高考物理真题作为分析对象,运用文本分析,对比研究等研究方法,对试题进行了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统计与分析,以期为之后依据课标的试题命制提供一定的价值参考,同时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借鉴。首先,本文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为试题构建了不同维度的分析框架,对各框架所对应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说明;其次,对分析框架进行基于“专家咨询法”的效度检验,设计专家咨询调查问卷进行发放与回收,整理统计得出分析结果,再以“哥特曼量表”实验处理法对框架进行了信度检验,改进了框架的不足之处;接着,以部分高考真题为例进行了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试题分析,从核心素养四个分析维度,分别展示了一定数量的分析范例;然后,从“整体直观统计”以及“考查板块内容+不同维度二维统计分析”,这两个角度对于2019年各省市区9套高考物理真题进行了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试题分析统计;最后,参考数据分析结论,分别从高考试题的命制,教师的授课教学以及学生复习策略这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本研究表明:⑴总体来看,三份全国卷试题对物理观念的考查主要集中于Ⅲ水平和Ⅳ水平,而在科学思维维度上试题的考察主要集中在Ⅱ水平和Ⅲ水平;自主命题试卷对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的考查都多集中于Ⅱ水平和Ⅲ水平。⑵在物理观念维度上,从各试卷所设置的高层次物理观念试题分值占各自总分百分比这一角度来分析,全国卷在物理观念维度考查整体要求的高低依次为:全国Ⅰ卷、全国Ⅲ卷、全国Ⅱ卷;自主命题试卷这一数据由高到低为海南卷、天津卷、上海卷、江苏卷、北京卷、浙江卷。⑶在科学思维维度上,同样从相同的分析角度出发,全国卷科学思维考察整体要求的高低为:全国Ⅰ卷、全国Ⅲ卷高于全国Ⅱ卷;自主命题试卷这一数据由高到低为天津卷、江苏卷、上海卷、海南卷、浙江卷、北京卷。⑷在科学探究维度上,从考察内容上来看,9套试卷主要集中于器材与操作以及现象与数据这两个点上,从考察的表现水平这一维度来看,考察理解,应用,分析这三个水平较多。⑸在科学态度与责任维度,自主命题试卷相较全国卷所设置的题量以及考查分值及比例都要高出很多,试题考查类型也更加丰富,更突出对学生科学素养、人文价值观念和物理国际视野的检培养和检验。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杨安麟[7](2020)在《基于模型教学提升高中生物理科学思维素养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2017年颁布的新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其涵盖了四个方面内容: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及科学态度与责任。在科学思维的表述中,明确将其分为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和质疑创新四个维度,从四种角度阐述了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几项重要指标。而物理模型教学则是一种基于提高学生建模能力、模型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显然,模型教学中关于建模能力的培养正是科学思维素养中的模型建构这一指标的体现,而模型教学中关于模型应用能力的培养则可以通过问题解决对科学思维的其它三个指标,即科学推理、科学论证与质疑创新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就说明,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和模型应用能力必然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模型教学与科学思维素养的形成具有相关性,研究基于模型教学提升高中生科学思维素养的问题具有其实际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基于高中物理模型教学实践,主要进行了如下工作:一、对模型教学及科学思维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完成文献综述;对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二、根据前测结果对当前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现状和科学思维水平的现状进行分析,建构有效的模型教学策略。三、根据前测结果确定实验班和对比班,在实验班教学中应用所建构的策略,进行实践研究,完成实践案例分析。四、进行实践效果分析,将后测结果与前测结果进行数据分析与归纳整理,比较实验前与实验后实验班模型教学效果及科学思维水平的差异性;比较实验后实验班与对比班模型教学效果及科学思维水平的差异性。本研究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测验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及教育统计法,经过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形成了如下结论:一、所建构的模型教学策略能积极促进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现状的改善。二、实验后实验班的科学思维素养水平较实验前有显着提升、实验后实验班科学思维素养水平较对比班有显着提升,表明所建构的模型教学策略能积极促进高中生科学思维素养的提升。三、所建构的策略在高中物理模型教学实践中具有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对于物理核心素养的形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吝欢欢[8](2020)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关系为:物理观念是实质、科学思维是核心、科学探究是关键、科学态度与责任是归宿。其中,科学思维贯穿于物理学习与应用的各个环节,处于统领地位,无论是观察、实验、科学探究,还是问题解决、科学创新都离不开科学思维的参与。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以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为主线,将其融入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以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提高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由此实现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并最终发展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本文立足于国内外关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在相关理论研究与具体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其中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国内外关于思维、科学思维及其培养理论的研究进展以及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第二章首先对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探讨,其中包括科学思维的本质内涵、主要特点以及基本类型等,并构建了物理认知的一般宏观过程。同时,概括论述了关于一般学习的基础理论,其中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基于第二章中我们对科学思维的基本认识,本文第三章提出了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一般策略。并且在此基础上我们构建出了师生交互作用下以学生科学思维活动为主线的基本教学框架。第四章以续佩君教授关于物理思维能力测量的基本理论为依据,设计并编制了高中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测量试卷,以延安中学高三年级学生为例对延安市区高中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量化研究,并在相关理论指导下对测量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延安市区高中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整体偏低,而男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平均发展水平要高于女生,且其个体之间的离散程度也较大。第五章根据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物理的教学目标以及高中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并基于文中所提出的关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及框架,从物理概念教学及规律教学两个方面进行了案例设计与评析。第六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论述了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以及不足之处,并对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朱赛男[9](2020)在《基于乐高教育理念的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一轮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推进,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关注点已从“科学探究”能力转向“科学实践”能力。建模己逐渐成为科学各领域乃至工程实践、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综合实践活动。我国教育部也在2017年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建构理想模型”是物理学的基础,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应该具有建构理想模型的意识和能力。然而,从我国当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来看,模型教学的普遍性和深入性与新课标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由于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才能见效,受应试教育思潮的影响,不少高中教师不太愿意进行物理模型教学,只是在课堂上简单提及常见的物理模型,一般不作过多讲解,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这种情况下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薄弱,而且对物理模型的本质特征描述不清,缺乏应用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改变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的现状,就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教学途径,引领学生经历模型建构的具体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地建立物理模型,并运用物理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建模能力。乐高教育正是秉承“玩中学”、“做中学”的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一套教育方案。应用乐高教育理念进行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布置实践任务,引导学生在建构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知识体系,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所以,将乐高教育理念融入高中物理模型教学,藉由其独特的教学方式显化物理模型的教育,对物理模型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无疑具有积极意义。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本论文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分析了国内外物理模型教学和乐高教育的研究现状,简述了本研究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是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对物理模型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了简要的阐述;接着对物理模型教学的内涵、作用、和常用方式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然后分析了乐高教育的主要理念及其涵义;最后介绍了对本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建构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第三部分是对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自编了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提纲,对扬州市某高中的物理模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归纳出现阶段高中物理模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另外,笔者还了解了高中物理教师对乐高教育理念,及其对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的看法。第四部分是基于乐高教育理念的高中物理模型教学探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的特点,分析了乐高教育理念对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的作用点,探索出了将乐高教育理念融入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的具体方法和途径。第五部分是教学案例分析和教学设计。笔者在校外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根据本研究提出的具体教学策略,设计了教学案例,进行了教学实践。在反思实践不足之处后,进一步完善了教学策略,并提供了一节新授课的教学设计。第六部分是结束语。笔者对本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分析了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李书亚[10](2020)在《农村学校高中生物理学习中抽象思维障碍的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的认识过程,而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可见思维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思维的参与。2017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版明确提出了包括科学思维在内的物理核心素养,标准的修订更加显示了思维的重要性,表明了物理教育的学者们对于提高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和克服思维障碍的重视。笔者任教时,发现相比于城市的学校,农村中学由于基础经济薄弱、教学设施不齐全、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在物理教学中存在更多的困难,有一半左右的高中生在物理学习方面存在问题,比如:物理公式记不全也分不清,没有准确而全面地掌握物理概念;一旦问题换一种场景出现学生就不知从何下手了,无法抓住问题的本质和主要矛盾。存在问题的程度比较严重,为提高所教班级与农村学校的物理成绩,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能够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笔者首先结合国内外大量文献和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说明学生存在思维障碍的一些表现,并依据邢红军和乔际平对于思维障碍类型的划分将学生存在的抽象思维障碍细分为五大类;其次设计了农村学校高中生物理学习中抽象思维障碍存在情况的调查问卷,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发现学生确确实实存在以上提出的抽象思维障碍,而且能够统计分析出哪类抽象思维障碍占的比例较多;然后通过问卷筛选出存在抽象思维障碍突出的学生并对其进行访谈,通过与学生进一步的交谈找出学生存在抽象思维障碍的原因;最后依据原因提出了7条克服抽象思维障碍的教学策略:增加基础知识教学的比重,巩固抽象思维形成的知识基础;多种方法将复杂情境直观化,引导学生抽象思维的展开;加强变式习题训练,培养学生辨别因果矛盾的能力;注重数学方法的过程分析,助力物数融合习惯的养成;引入合适的情境问题,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督促学生经常反思,整理抽象思维生成的经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增加抽象思维展开的积极性。希望通过此次研究得到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丰富有关抽象思维的理论体系,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为广大的农村一线教师提供借鉴。

二、通过试验,突出物理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过试验,突出物理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模型建构系统性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背景
        1.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
        2.新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的新要求
        3.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的必要性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已有研究的启示
    (三)研究的目的
    (四)研究的意义
        1.研究的理论意义
        2.研究的实践意义
    (五)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二、课题的理论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核心素养与物理核心素养
        2.模型建构与模型建构的系统性
        3.物理模型的分类
    (二)课题的理论基础
        1.布鲁纳知觉与归类理论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3.系统科学理论
三、物理模型建构能力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法对高一学生物理模型建构能力分析
        1.调查对象
        2.调查问卷的设计
        3.两个班物理模型建构能力情况统计
        4.调查结论
    (二)一线教师对于物理模型建构的认识
        1.访谈内容
        2.访谈结果汇总
        3.访谈结论
四、核心素养下的物理模型建构系统性教学策略
    (一)物理模型建构方法
        1.抽象与概括
        2.等效与代替
        3.假设与验证
        4.类比与推理
    (二)物理模型建构系统性教学策略
        1.题库的建设和开发
        2.问题界定
        3.整理逻辑树
五、《电磁感应切割类模型》系统性教学案例设计及分析
    (一)基础分析阶段
    (二)设计阶段
    (三)案例小结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建议
    (三)不足
    (四)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中物理建模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B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2)基于雷电先导理论的风机叶片引雷能力评估及风机防雷间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机雷电防护系统
        1.2.2 风机雷电先导起始及发展机理
        1.2.3 风电场布置与风机间距选择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计及大气条件的雷击风机叶片上行先导起始研究
    2.1 雷击风机叶片上行先导起始的物理过程
    2.2 雷击静止风机叶片上行先导起始机理
        2.2.1 雷击静止叶片背景电势分布
        2.2.2 叶片上行先导起始的临界长度判据
    2.3 大气条件对静止叶片上行先导起始的影响
        2.3.1 临界背景电势的分析及反证推演
        2.3.2 不同大气条件对静止叶片上行先导起始的影响
    2.4 雷击旋转风机叶片上行先导起始机理
        2.4.1 旋转叶片上行先导起始时刻背景电势
        2.4.2 旋转叶片上行先导起始时刻背景电势的影响因素
    2.5 雷击风机叶片上行先导起始评价体系
    2.6 大气条件对初始流注区电场强度与临界长度的影响
        2.6.1 空气压强对初始流注区电场强度与临界长度的影响
        2.6.2 温度对初始流注区电场强度与临界长度的影响
        2.6.3 湿度对初始流注区电场强度与临界长度的影响
        2.6.4 分析与归纳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条件下风机叶片引雷能力评估
    3.1 假设条件与仿真模型参数
    3.2 不同叶片角度下的叶片引雷能力评估
    3.3 不同接闪器配置下的叶片引雷能力评估
    3.4 双风机系统下的叶片引雷能力评估
    3.5 上升地势下的叶片引雷能力评估
        3.5.1 上升地势高度
        3.5.2 上升地势岩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风机叶片引雷能力评估的模拟试验验证
    4.1 不同气隙长度与不同接闪器配置下的雷击风机模拟试验
        4.1.1 试验设计方案
        4.1.2 试验的步骤与方法
        4.1.3 L_(1-0)与L_(1-60)气隙长度下试验数据及结果的分析
        4.1.4 L_(1.15-0)与L_(1.15-60)气隙长度下试验数据及结果的分析
        4.1.5 L_(1.3-0)与L_(1.3-60)气隙长度下试验数据及结果的分析
        4.1.6 归纳与总结
    4.2 有无上升地势下的雷击风机模拟试验
        4.2.1 试验设计方案
        4.2.2 试验的步骤与方法
        4.2.3 无上升地势下的试验数据
        4.2.4 花岗岩上升地势下试验数据及结果的分析
        4.2.5 干土上升地势下试验数据及结果的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风机防雷间距模拟试验研究
    5.1 试验原理与试验设计方案
        5.1.1 试验原理
        5.1.2 试验设计方案
    5.2 试验的步骤与方法
    5.3 试验数据及结果的分析
        5.3.1 雷击单风机模拟试验
        5.3.2 叶片角度0°的雷击双风机系统模拟试验
        5.3.3 叶片角度30°的雷击双风机系统模拟试验
        5.3.4 叶片角度60°的雷击双风机系统模拟试验
        5.3.5 相关分析阐述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霍尔推力器-空心阴极间耦合区物理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霍尔推力器物理分区及研究现状简介
        1.2.1 电推进原理与优势
        1.2.2 霍尔推力器工作原理与分区必然性
        1.2.3 霍尔推力器不同物理分区研究现状简介
        1.2.4 耦合区研究历史概况
    1.3 耦合区基本现象、研究现状与研究思路概述
        1.3.1 耦合区基本特性
        1.3.2 当前主要关注点和研究现状
        1.3.3 以往研究思路总结
    1.4 研究耦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1 耦合区当前主要问题总结
        1.5.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3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及说明事项
    1.6 若干常用术语定义及关联
第2章 触持极/磁场匹配关系对电子引出过程的影响
    2.1 电子引出过程的主要问题
        2.1.1 阴极出口大幅值振荡的影响
        2.1.2 振荡机制主要观点及问题
        2.1.3 触持极主要作用及问题
    2.2 磁场环境中阴极出口等离子体诊断
        2.2.1 参数分布和振荡的探针诊断方法
        2.2.2 平行磁场对参数分布的影响
        2.2.3 触持极上电流损失估算
        2.2.4 触持极与羽流振荡相关性验证
    2.3 “劫流激振”机制及双元电离不稳定性模型
        2.3.1 阴极出口电离不稳定性的特殊性
        2.3.2 直流分量不稳定性模型及讨论
        2.3.3 交流分量不稳定性模型及讨论
        2.3.4 双元电离不稳定性模型机制分析
        2.3.5 模型预测与实验验证
        2.3.6 模型局限性分析
    2.4 阴极安装位置及角度选取原则
        2.4.1 触持极与背景磁场匹配原则
        2.4.2 半耦合实验验证
    2.5 小结
第3章 推力器羽流-阴极间耦合压降形成机制
    3.1 “近场”研究现状及主要问题
        3.1.1 近场主要结论概述
        3.1.2 现有近场物理图像的主要问题
    3.2 外部流场的流体模拟方法
        3.2.1 模拟方程组
        3.2.2 实验对标
        3.2.3 粒子轨迹模拟对标
    3.3 耦合区电子流场及“虚阴极”特性
        3.3.1 模型验证
        3.3.2 耦合区电子流线分布规律
        3.3.3 虚阴极形貌与背压、壁面和阴极位置的关系
    3.4 基于虚阴极形貌的输运压降模型
        3.4.1 虚阴极至加速腔的传导路径
        3.4.2 一维电导模型推导
        3.4.3 模型校核
        3.4.4 模型限制条件
    3.5 外部磁场优化设计策略
        3.5.1 输运压降模型各参数敏感度分析
        3.5.2 减小输运压降策略分析
        3.5.3 基于输运压降模型的阴极位置设计
    3.6 小结
第4章 阴极位置对离子束流发散的影响
    4.1 束聚焦研究进展概述
        4.1.1 束聚焦的应用意义及主要进展
        4.1.3 束聚焦中的新问题
    4.2 “场致发散”机制实验验证
        4.2.1 实验设计
        4.2.2 相关性验证实验结果
        4.2.3 “场致发散”数理验证
        4.2.4 “场致发散”物理图像
    4.3 “场致发散”羽流对阴极的加速腐蚀
        4.3.1 实验设计
        4.3.2 触持极加速腐蚀评估
        4.3.3 束聚焦对触持极腐蚀的影响
    4.4 “场致发散”的物理与应用意义
        4.4.1 “场致发散”对推力器羽流物理研究的意义
        4.4.2 “场致发散”下的辅助束聚焦对策
        4.4.3 “场致发散”下的阴极单独寿命测试设计
    4.5 小结
第5章 触持极电子发射对耦合区物理过程的影响
    5.1 “再生补偿”方案背景来源
        5.1.1 推力器效率与阴极寿命间的矛盾
        5.1.2 推力器效率与阴极自持间的矛盾
        5.1.3 “再生补偿”机制的提出
    5.2 阴极外部发射对振荡与自持特性的影响
        5.2.1 实验设计
        5.2.2 触持极发射/吸收特性
        5.2.3 外部发射对振荡特性的影响
        5.2.4 外部发射对自持边界的影响
        5.2.5 再生补偿影响自持下界的机制
    5.3 “台阶区”特性及物理机制分析
        5.3.1 “台阶区”的存在性讨论
        5.3.2 “台阶区”基本特征
        5.3.3 “台阶区”物理机制分析
    5.4 再生补偿的物理与应用意义
        5.4.1 再生补偿对耦合区传导机制的意义
        5.4.2 再生补偿对耦合区内离子腐蚀的意义
        5.4.3 再生补偿对外置阴极的意义
        5.4.4 再生补偿对内置阴极的意义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淡泊谦和的科学巨星——纪念“中国氢弹之父”于敏(论文提纲范文)

一、神思独运的氢弹突破
二、精湛迷人的研究艺术
    (一)敏于大师手笔,倾心学习拓展
    (二)富于哲学智慧,善抓问题关键
    (三)基于物理原理,擅长粗估精算
三、纯正高尚的精神品格
    (一)家国情怀
    (二)质朴正直
    (三)轻己淡我

(5)2019高考物理试题体现核心素养的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理论基础
        1.4.1 核心素养水平界定
        1.4.2 solo理论概述
        1.4.3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1.4.4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第2章 核心素养视角下试题分析框架的制定与检验
    2.1 试题分析框架的构建
        2.1.1 物理观念维度试题分析框架
        2.1.2 科学思维维度试题分析框架
        2.1.3 科学探究维度试题分析框架
        2.1.4 科学态度与责任维度试题分析框架
    2.2 试题分析框架信效度的检
        2.2.1 试题分析框架效度的检验
        2.2.2 试题分析框架信度的检验
    2.3 信效度检验的结果与改进
第3章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考物理试题分析范例
    3.1 物理观念维度试题分析范例
    3.2 科学思维维度试题分析范例
    3.3 科学探究维度试题分析范例
    3.4 科学态度与责任维度试题分析范例
第4章 2019高考物理试题的统计分析
    4.1 总体直观统计分析
        4.1.1 全国卷比较
        4.1.2 自主命题省份地区试题比较
    4.2 “考查内容+不同维度测评等级”二维统计分析
        4.2.1 考察板块+物理观念测评等级二维统计分析(全国卷)
        4.2.2 考察板块+科学思维测评等级二维统计分析(全国卷)
        4.2.3 自主命题省份试卷考察板块+物理观念测评等级二维统计分析
        4.2.4 自主命题省份试卷考察板块+科学思维测评等级二维统计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全国卷研究结论
        5.1.2 各自主命题省份试卷研究结论
    5.2 思考与建议
        5.2.1 高考试卷命制角度相关建议
        5.2.2 教师教学授课角度相关建议
        5.2.3 学生复习策略角度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物理试题核心素养测评框架完整版
附录 B 各自主命题省份地区试题核心素养原始分级结果
附录 C 试题核心素养水平测评框架效度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 D 基于哥特曼实验处理法的试题分析框架信度检验原始数据
附录 E 2019各套高考试卷分值特征
致谢

(7)基于模型教学提升高中生物理科学思维素养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综述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假设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主要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
    2.1 主要概念界定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 技术依据
第三章 物理模型教学现状与科学思维水平现状分析
    3.1 调查时间与调查对象
    3.2 测试量表设计与说明
    3.3 调查统计与现状数据分析
    3.4 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现状及高中生科学思维素养现存问题分析
第四章 基于模型教学提升高中生科学思维素养策略建构
    4.1 模型教学的课堂导入策略
    4.2 模型教学的新课推进策略
    4.3 模型教学的巩固提高策略
第五章 模型教学实践案例研究
    5.1 后测研究对象的选取与说明
    5.2 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5.3 模型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第六章 结束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现状测试题
附录B: 高中生物理科学思维水平调查问卷

(8)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科学思维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物理认知过程中科学思维的概念内涵及主要特点
        2.1.1 概念内涵
        2.1.2 主要特点
    2.2 物理认知过程中科学思维的基本类型及物理认知的一般过程
        2.2.1 基本类型
        2.2.2 物理认知的一般过程
    2.3 相关学习理论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2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第三章 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基本培养策略
    3.1 物理认知过程中科学思维的构成要素及其培养策略
        3.1.1 物理认知情境
        3.1.2 科学思维目标(问题)
        3.1.3 科学思维材料和结果
        3.1.4 科学思维过程
        3.1.5 非认知因素与自我监控
    3.2 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框架
第四章 延安市区高中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测量与评价
    4.1 物理思维能力的基本概念及测量意义
        4.1.1 基本概念
        4.1.2 测量意义
    4.2 物理思维能力测量的基本方法
    4.3 高中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实际测量与分析
        4.3.1 被试的选取及情况
        4.3.2 考题的命制和说明
        4.3.3 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第五章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案例设计与评析
    5.1 物理概念教学的案例设计与评析——以“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教学为例
    5.2 物理规律教学的案例设计与评析——以“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为例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果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科学思维方法主要类型简介
附录2 高中学生物理思维能力测量A卷
附录3 高中学生物理思维能力测量K卷
附录4 对A卷考题命制的基本思考
附录5 对A卷评定标准的具体说明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基于乐高教育理念的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物理模型教学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乐高教育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理论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物理模型
        2.1.2 物理模型教学
        2.1.3 乐高教育理念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2.2.3 情境认知理论
第3章 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的目的
    3.2 调查工具的设计
        3.2.1 调查问卷的编制
        3.2.2 调查问卷的信度
        3.2.3 访谈提纲的编制
    3.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3.1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3.3.2 访谈结果与分析
    3.4 高中物理模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3.4.1 学生层面
        3.4.2 教师层面
第4章 基于乐高教育理念的高中物理模型教学探究
    4.1 乐高教育理念在高中物理模型教学中的作用点分析
        4.1.1 教师层面
        4.1.2 学生层面
    4.2 乐高教育理念与高中物理模型教学
        4.2.1 物理模型教学与乐高4C教学模式的关系分析
        4.2.2 基于乐高教育理念的高中物理模型教学基本环节
    4.3 乐高教育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策略
        4.3.1 合理运用情境教学,将问题作为联系原型和模型的桥梁
        4.3.2 给予动手动脑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建构物理模型的过程
        4.3.3 及时安排分析评价,促学生总结反思物理模型建构的不足
        4.3.4 灵活展开实际应用,使学生拓展延续加深物理模型的理解
第5章 教学实例评析与案例设计
    5.1 《电容器和电容》教学实例评析
        5.1.1 教学实践过程及分析
        5.1.2 教学实践反思及改进
    5.2 《单摆》教学设计案例
第6章 结束语
    6.1 本课题研究的总结
    6.2 本课题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现状调查问卷表
附录二: 关于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现状的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农村学校高中生物理学习中抽象思维障碍的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抽象思维障碍对物理学习的影响
        1.1.2 新课标的要求
        1.1.3 农村学校学生的特点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研究意义
2 研究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思维
        2.1.2 物理思维
        2.1.3 物理抽象思维
        2.1.4 物理思维障碍
    2.2 相关的研究成果
    2.3 思维障碍的类型
        2.3.1 由概念引发的抽象思维障碍
        2.3.2 由生活经验引发的抽象思维障碍
        2.3.3 由数学工具引发的抽象思维障碍
        2.3.4 由物理模型建构引发的抽象思维障碍
        2.3.5 由解读题目引发的抽象思维障碍
    2.4 理论基础
        2.4.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4.2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
        2.4.3 物理教育心理学
        2.4.4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3 农村学校高中生物理学习中抽象思维障碍的调查与原因分析
    3.1 农村学校高中生物理学习中抽象思维障碍的调查
        3.1.1 调查的对象和目的
        3.1.2 问卷的编制
        3.1.3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3.2 农村学校高中生物理学习中抽象思维障碍表现的调查分析
    3.3 农村学校高中生物理学习中抽象思维障碍形成原因的分析
        3.3.1 基于问卷答题文本的抽象思维障碍形成原因的分析
        3.3.2 基于访谈的抽象思维障碍形成原因的分析
    3.4 农村学校高中生物理学习中抽象思维障碍形成的原因
        3.4.1 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3.4.2 想象力不足
        3.4.3 忽视结论形成的依据和条件
        3.4.4 数学工具使用能力不足
        3.4.5 对问题解决的过程缺少思考与析
        3.4.6 缺少相关知识的感性认知
        3.4.7 缺少自主探究的机会
        3.4.8 学教不同步
4 农村学校高中生克服物理学习中抽象思维障碍的教学策略
    4.1 增加基础知识教学的比重,巩固抽象思维形成的知识基础
    4.2 多种方法将复杂情境直观化,引导学生抽象思维的展开
    4.3 加强变式习题训练,培养学生辨别因果矛盾的能力
    4.4 注重数学方法的过程分析,助力物数融合习惯的养成
    4.5 引入合适的情境问题,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
    4.6 督促学生经常反思,整理抽象思维生成的经验
    4.7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增加抽象思维展开的积极性
5 农村学校高中生克服物理学习中抽象思维障碍的教学设计案例
    5.1 《平抛运动》教学设计案例
        5.1.1 教材分析
        5.1.2 学生存在的抽象思维障碍分析
        5.1.3 教学目标
        5.1.4 教学过程
        5.1.5 教学效果
    5.2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案例
        5.2.1 教材分析
        5.2.2 学生存在的抽象思维障碍分析
        5.2.3 教学目标
        5.2.4 教学过程设计
        5.2.5 教学效果
6 结论
    6.1 总结
    6.2 不足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通过试验,突出物理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模型建构系统性思考[D]. 王思博.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基于雷电先导理论的风机叶片引雷能力评估及风机防雷间距研究[D]. 雷宇航.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1)
  • [3]霍尔推力器-空心阴极间耦合区物理过程研究[D]. 孟天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4]淡泊谦和的科学巨星——纪念“中国氢弹之父”于敏[J]. 朱亚宗.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20(03)
  • [5]2019高考物理试题体现核心素养的测评研究[D]. 杜文博. 河南大学, 2020(02)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基于模型教学提升高中生物理科学思维素养的实践研究[D]. 杨安麟. 延边大学, 2020(05)
  • [8]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D]. 吝欢欢. 延安大学, 2020(12)
  • [9]基于乐高教育理念的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研究[D]. 朱赛男. 扬州大学, 2020(05)
  • [10]农村学校高中生物理学习中抽象思维障碍的调查及对策研究[D]. 李书亚.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通过实验,突出物理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