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世界史观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世界史观的价值取向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观的价值取向(论文文献综述)

林丁山,谭培文[1](2021)在《“逆全球化”视角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阐释》文中研究说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蕴含着实践、资本与价值的三重逻辑,既彰显了马克思在历史观上的深刻变革,也对理解"逆全球化"的本质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具有重要启示作用。马克思克服了黑格尔历史哲学体系的抽象性,以实践维度指明了人类社会历史的一体化趋势,揭示了"逆全球化"的非历史性;通过探析资本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辩证作用,彰显了世界历史观的资本逻辑;最后论证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趋势,揭示了"逆全球化"思潮背离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导向,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顺应世界历史走向,契合人类解放哲学主题,彰显了世界历史观的价值逻辑。

黄正元,禹丽婷,杨春艳[2](2021)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继承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入研究全球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态势,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基础上,提出的应对全球发展困境的中国方案。追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之理论渊源可以发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理论前提、实践目标、价值旨向等几个向度,在学理上与马克思世界历史观一脉相承;其在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世界历史观,在具体可操作层面上超越了马克思世界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杨文俊[3](2021)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解放是指人类不断地消除自身异化状态,进而达致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社会运动,是人类经过全面解放以把握和超越外部限制,进而倾覆资本逻辑、消灭私有制,进入到“自由人联合体”的历史境域和历史过程。可以说,追求人类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矢志不渝的第一主题和核心价值诉求。因而,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理论的建构就见诸其思想发展的各个时期的经典着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即是其中的一篇重要文献。认真研读这一文本可以发现,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理论的诠释是深受自古希腊哲学以来的浪漫主义、自由主义、人本主义、启蒙思想、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等多种思想资源的熏染。于是,在此基础上,考察和研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我们可以从横纵两个维度来进行。从横向维度来看,就是立足文本自身,以逻辑的视角探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类解放理论的逻辑建构;从纵向维度来看,就是以时间为顺序,说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所处的历史地位。总之,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的全方位研究,它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贡献了思想素材和智力支持,并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围绕本题域,论文的篇章结构共有五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绪论。这部分包括选题缘由、意义、方法及文献评述,等等。第二部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的思想渊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不是马克思在书斋里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马克思在广泛吸取自古希腊哲学以来的浪漫主义、自由主义、人本主义、启蒙思想、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等多种思想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艰苦的理论创造建构起来的。作为西方人,其精神领域不可避免受到西方文明的熏陶,而这主要包括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勾画、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启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未来社会构想和西方传统思想的理想勾勒,等等。这些思想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类解放理论的思想根基,成为它深厚的思想底色和坚实的历史基础。第三部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的逻辑建构。在人类解放的逻辑主题中,以异化劳动范畴为核心的国民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逻辑起点,以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为路径的最终指向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逻辑主线,以人性的复归和共产主义的生成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逻辑归宿。第四部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的历史方位。人类解放理论作为马克思思想中具有统摄意义的核心思想,它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成熟和完善的动态演变过程。具体而言就是四个阶段:《莱茵报》以前的时期及《莱茵报》时期的发萌期、《德法年鉴》时期的形成期、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的成熟期和从《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到《哥达纲领批判》的发展期。探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类解放理论的历史方位实质上是从整体性上把握它所处的地位和价值,从而认知其建构的局限。第五部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的当代价值。以一种整体性、批判性眼光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类解放理论的逻辑起点、逻辑主线和逻辑归宿展开深入研究,以一种历史的视角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的历史方位进行深度把握,这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和把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类解放理论,从而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提供思想理论资源与智力支持。在这层意义上,研究本课题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价值。所谓学术价值就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辩证统一;所谓实践价值就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提供理论支持。

黄子萍[4](2021)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表明

吴宏政[5](2021)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叙事主题》文中研究说明近代西方世界历史理论包括三种范式,即休谟和卢梭为代表的"契约论范式"、康德为代表的"目的论范式"和黑格尔为代表的"神正论范式"。基于唯物史观的发现,马克思完成了对近代西方世界历史理论的范式革命,开创了世界历史理论的"唯物史观范式"。由此,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叙事主题也发生了根本变革,即人类自身向着自己命运主宰者的回归。进入21世纪,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判断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成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叙事主题。这一叙事主题为重新确立人类对世界历史反思的自我意识,坚持在两种制度并存条件下实现人类和谐共生的世界历史观,在"变局"中开展出确定性的"新局",为寻求人类文明新的形态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李泠[6](2020)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新时代启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中,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基本上都已经融入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运用。这不仅需要我们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重新提到理论前沿,从现实出发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而且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价值,更好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本文试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从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入手,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重新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进行解读,深化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了解和研究,在新时代下能够引发人们对世界历史的重视和反思。绪论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在理论层面与现实层面的意义,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并对此做出简要述评,还有研究用到的方法和创新之处等。第二部分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来分析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来源,新航路开辟和地理大发现、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运动,都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在理论方面,主要有西方早期的世界历史观和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接着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分为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完善阶段。第三部分主要通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原着中关于世界历史理论的部分进行梳理解读,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形成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主要内容的阐述,即生产力的发展、分工和交往的扩大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动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发展促使历史向世界历史得以真正转变,全球化是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的必然结果。第四部分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放到当今世界的大背景中进行研究,阐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即逆全球化违背历史潮流、人类命运是个共同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需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赵馨怡[7](2020)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研究》文中提出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其进行了继承与发展。然而,这一理论并没有被人们系统的、深刻的从多视角出发梳理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这一理论的意义日益显现出来。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对共同体研究的现状进行剖析,对共同体思想进行逐步梳理,从而能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本质进行探析,结合时代背景与全球问题和我国实际发展的现状,以期可以更好地去指导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本文的研究内容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切入点,结合了历史、政治、社会等多学科视角挖掘共同体思想的概念来源和基本理论,梳理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结合当今时代主题与背景,探索共同体思想在当代的价值。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考察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发展与形成,研究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马克思对以往这些共同体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总结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发展与形成;第四部分,主要研究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价值追求与它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肯定了其在马克思众多思想当中的历史地位;第五部分,重点研究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发展,肯定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价值。基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目前我们应对全球危机的主要途径。更好的体现我国的大国担当,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以及更好的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杨瑞娜[8](2020)在《习近平“一带一路”共建思想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一带一路”共建思想是立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现实,着眼于全球合作发展的潮流大势,为实现中国梦和全球经济新发展而提出来的。如今,在习近平“一带一路”共建思想的指导下,“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果,得到了沿线国家的深度认可。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一带一路”共建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度认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我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与理解,增强我们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本文在新时代的环境背景下,对习近平“一带一路”共建思想的形成条件、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和时代价值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思考。全文共分为五章:第1章,导论。主要说明选题原因和研究意义,概述习近平“一带一路”共建思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2章,习近平“一带一路”共建思想的形成条件。从理论渊源和习近平自身素养进行考察其思想形成的必然性,并将习近平“一带一路”共建思想按时间顺序划分阶段,使其思想发展过程一目了然。第3章,习近平“一带一路”共建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从“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原则、合作重点、质疑误读、目标愿景等四个方面,系统分析和总结习近平“一带一路”共建思想的主要内容。第4章,习近平“一带一路”共建思想的基本特征。主要从习近平相关讲话中提炼出思维选择上的辩证法、行动导向上的问题观和价值取向上的共同体等三个特征,从而进一步把握习近平“一带一路”共建思想的理论精髓。第5章,习近平“一带一路”共建思想的时代价值。主要从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方面阐述习近平“一带一路”共建思想对于当今中国和世界发展的重要意义。

韩慧娟[9](2020)在《马克思资本主义开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古往今来,“开放”都是解码一个国家兴衰荣辱的关键词。当下,“开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志,“开放发展”则已成为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习近平总书记精准分析国内外新形势,提出一系列对外开放的理念和举措,宣示着新时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但目前,我国在开放中仍面临着来自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多元挑战,如何应对挑战以掌握开放主动权、获取开放着力点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马克思资本主义开放思想作为对资产阶级开放发展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的理论总结,将为我国应对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机遇与挑战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智慧源泉。文章系统探究了马克思资本主义开放思想的主要内容,着重从资本主义开放的基本内涵、动力、基本方式和历史作用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论述。首先,马克思资本主义开放思想注重目的和过程的意义性,认为资本主义开放表现为由自然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开放特质,寻找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的开放目的,由地域交往转化为世界交往的开放过程,它是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结果,也是思维由封闭狭隘转变为全球眼光的过程。其次,在动力方面,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客观需求是马克思资本主义开放思想形成的根本推动力,资本主义追求无限利益以实现自身积累的空间逻辑起到了加速作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斗争在全球空间的展开则提供了不竭动力。再者,在基本方式方面,马克思资本主义开放思想认为,资本主义主要利用战争和殖民手段打开落后国家封闭的大门,迫使其加入世界贸易行列,形成了“中心-外围”式的国际分工体系,而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等经济事务的发展反过来推动资本主义国家和落后民族不断开放,同时,精神文化的传播和生产也具有了全球性意义,进一步加速世界各国紧密联系,推动各国从封闭走向开放。最后,在历史作用方面,马克思资本主义开放思想认为资本主义开放使交往发展普遍化、层次化,一是有助于人类文明成果在各民族土壤中重植,二是有益于社会形态加速新陈代谢,三是有利于个体自身由片面走向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资本主义开放思想对于我国当代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理论视角上来看,马克思资本主义开放思想不仅坚定了我国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的决心,还丰富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且有助于我国回应西方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其次,在实践层面,马克思资本主义开放思想为我国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握全球化发展方向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指导作用。文章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一方面,注重挖掘和搜集马克思原着对资本主义开放思想的阐述,以期能准确理解其资本主义开放思想;另一方面,将马克思资本主义开放思想与康德、黑格尔、斯密、李嘉图以及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者对外开放思想加以比较,冀以发现马克思对前人的继承与突破。文章的创新点有:一是研究选题较新。2020年2月,在知网中篇名搜索“马克思+资本主义开放”的论文尚未发现,“马克思+开放”的论文641篇。二是研究视角较新。文章注重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开放实践的辩证把握,注重总结人类社会开放发展的共性规律,注重结合当代中国开放发展的实践进行研究。

张瑞洁[10](2020)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产生于19世纪中叶期间,它并非历史学范畴,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唯物史观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不是僵化顽固的教条,而是不断发展且与时俱进的理论。即就是从世界历史的视角出发,打破各民族间原始的闭塞局面,超越地域的狭隘空间限制,用世界历史性的思维洞察分析人类社会,也是构建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是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助力剂”,也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宏伟目标的坚实理论依据。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从未过时。基于对现阶段全球化趋势的反思,我们总结出:继续坚持对马克思经典着作的深入学习,弘扬以世界历史理论为思想指导,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分析全球化进程中所遭受的挫折,进一步将理论内容转化为适合我国国情、指导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南手册,逐步寻找应对全球化的战略。其中“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就是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我国现代化发展路径相结合的典范。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而为发展中国家与世界各国构建和平秩序提供具有中国烙印的方案,实现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延展性的新发展。文章从五个章节进行逐步论述。分别是第一章绪论部分;第二章论述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思想来源以及时代背景;第三章阐明了此理论的基本内容及特征;第四章列举该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发展;第五章分析该理论所凸显出的当代价值及对我国发展的启示。本文主要使用了四种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分别为文献研究法、从抽象到具体发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最后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分析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它的客观内容协助我们更好的掌握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不断洞悉当下的国际形势,对于深处全球化浪潮中的每一个国家都是必不可少的功课,无论是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奋力前行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一并探讨了世界历史理论对于当下的影响价值。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对人的全面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反复解读,不断赋予它最新的实践意义,为我们更好的认识和运用该理论做好铺垫,也为人们更好把握社会历史思潮的前进方向、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种种挑战和机遇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观的价值取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克思世界历史观的价值取向(论文提纲范文)

(1)“逆全球化”视角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意蕴
    (一)实践逻辑:世界历史出场的的基本前提
    (二)资本逻辑: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机制
    (三)价值逻辑:世界历史趋向的共同旨归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时代境遇
    (一)“逆全球化”思潮背离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实践逻辑
    (二)“逆全球化”思潮背离了世界历史理论的利益关系
    (三)“逆全球化”思潮背离了世界历史理论的价值指向
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现实启示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世界历史走向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正确处理两种制度关系提供新思路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契合世界历史理论的价值指向
四、结语

(2)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继承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背景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世界历史观对全球化的理论关照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世界历史观在新时代的新表述和灵活运用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全球治理观的继承
    (二)“绿色发展观”是对马克思的“生态观”和生产力论的辩证运用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关系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运用
    (四)“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是对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思想的延展
    (五)“全球合作”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合力”论的灵活运用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观的丰富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观的超越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3 现有研究成果评析
    1.3 研究意义
        1.3.1 实践意义
        1.3.2 学术价值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1.4.3 系统分析的方法
        1.4.4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第2章 《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的思想渊源
    2.1 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勾画
        2.1.1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世界历史观
        2.1.2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和人类学
    2.2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启迪
        2.2.1 黑格尔的初步启迪
        2.2.2 恩格斯的深刻影响
        2.2.3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直接批判所得
    2.3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未来社会构想
        2.3.1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未来社会理论建构
        2.3.2 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未来社会理论建构
    2.4 西方思想传统的理想勾勒
        2.4.1 古希腊文明的理想勾勒
        2.4.2 中世纪宗教的理想勾勒
        2.4.3 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理想勾勒
第3章 《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的逻辑建构
    3.1 逻辑起点:以异化劳动理论为核心的国民经济学批判
        3.1.1 挖掘:从经济表征到理论前提
        3.1.2 规定:异化逻辑下的四种异象
        3.1.3 批判:基于异化劳动的国民经济学批判
    3.2 逻辑主线:以异化劳动积极扬弃为路径的最终指向
        3.2.1 异化劳动积极扬弃之道:找寻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
        3.2.2 共产主义建构中的意旨:三种模型
    3.3 逻辑归宿:人性的复归和共产主义的生成的有机统一
        3.3.1 人的高度自由:人性的全面复归
        3.3.2 人类的最高境界:共产主义的生成
第4章 《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的历史方位
    4.1 萌芽期:《莱茵报》以前的时期及《莱茵报》时期
    4.2 确立期:《德法年鉴》时期
    4.3 成熟期:从《手稿》到《共产党宣言》
    4.4 发展期:从《1848 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到《哥达纲领批判》
    4.5 小结
第5章 《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的当代价值
    5.1 学术价值:人类解放理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辩证统一
        5.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人类解放新途径
        5.1.2 人类解放理论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自觉
    5.2 实践价值:人类解放理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5.2.1 人类解放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性建构
        5.2.2 人类解放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
参考文献
致谢

(5)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叙事主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之前的世界历史理论的三种范式
    (一)世界历史理论的“契约论范式”
    (二)世界历史理论的“目的论范式”
    (三)世界历史理论的“神正论范式”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唯物史观”范式革命
    (一)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理论三种范式的批判
        第一,马克思对契约论范式的批判。
        第二,马克思对目的论范式的批判。
        第三,马克思对神正论范式的批判。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唯物史观范式”的确立
    (三)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范式”的世界历史叙事主题
三、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当代叙事
    (一)叙事起点:“后冷战时代”马克思世界历史观的新命题
    (二)叙事内涵:“新全球化时代”人类命运的世界历史性构想
    (三)叙事逻辑:“后形而上学时代”历史辩证法的人类生存论向度
    (四)叙事图景:“后资本逻辑时代”世界历史普遍交往的新形态
结 语

(6)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新时代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总体框架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
    2.1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新航路开辟和地理大发现
        2.1.2 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推动
        2.1.3 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兴起
    2.2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形成的思想来源
        2.2.1 西方早期的世界历史观念
        2.2.2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
    2.3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3.1 萌芽阶段
        2.3.2 形成阶段
        2.3.3 完善阶段
3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
    3.1 世界历史形成的动力
        3.1.1 生产力的发展
        3.1.2 分工与交往的扩大
    3.2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真正转变
        3.2.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
        3.2.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
    3.3 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和必然结果
        3.3.1 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
        3.3.2 世界历史的必然结果
4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新时代启示
    4.1 启示之一:逆全球化违背历史潮流
    4.2 启示之二:人类命运是个共同体
    4.3 启示之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需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共同体
        2.1.2 共同利益
        2.1.3 全球治理
        2.1.4 人类命运共同体
    2.2 相关理论
        2.2.1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理念”
        2.2.2 近代大同思想
        2.2.3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2.2.4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
        2.2.5 全球治理理论
第三章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形成的历史脉络
    3.1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3.1.1 古典“城邦共同体”
        3.1.2 “契约共同体”思想
        3.1.3 空想社会主义国家观
        3.1.4 黑格尔的“虚幻的共同体”思想
        3.1.5 费尔巴哈抽象共同体思想
    3.2 马克思对以往共同体思想的批判和继承
        3.2.1 对空想社会主义国家观的批判
        3.2.2 对黑格尔“虚幻共同体”的国家观的批判
        3.2.3 对费尔巴哈“抽象共同体”的批判
    3.3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形成与发展
        3.3.1 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
        3.3.2 无产阶级的自由联合
        3.3.3 “真正共同体”的最终形成
第四章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历史地位
    4.1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价值追求是“自由人联合体”
        4.1.1 共同体中的个人自由
        4.1.2 人的本质是人真正的共同体
        4.1.3 共同体是个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
    4.2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价值来源
    4.3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当代社会
        4.3.1 马克思共同体发展思想与全球化的挑战
        4.3.2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角下的当代中国
第五章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价值
    5.1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的背景
        5.1.1 国际背景
        5.1.2 国内背景
        5.1.3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基本内涵
    5.2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伟大实践中的体现
        5.2.1 一带一路理念的成因
        5.2.2 一带一路倡议实践的可行性
        5.2.3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产生的实践影响
        5.2.4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5.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丰富与创新发展
        5.3.1 丰富和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5.3.2 创新和丰富了全球治理理念
        5.3.3 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开辟了新道路
        5.3.4 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8)习近平“一带一路”共建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采用的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习近平“一带一路”共建思想的形成条件
    2.1 习近平“一带一路”共建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观
        2.1.2 中国共产党人的改革开放理论
        2.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智慧
    2.2 习近平“一带一路”共建思想的主体基础
        2.2.1 世情审视:时代潮流的自觉把握
        2.2.2 国情需求:中国发展的深刻研判
        2.2.3 自身素养:大国领袖的智慧情怀
    2.3 习近平“一带一路”共建思想形成的基本历程
        2.3.1 雏形初现阶段
        2.3.2 推进确立阶段
        2.3.3 合作实施阶段
第3章 习近平“一带一路”共建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确立“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原则
        3.1.1 共商共建共享
        3.1.2 法制化
        3.1.3 开放包容
        3.1.4 互利共赢
    3.2 把握“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重点
        3.2.1 政策沟通
        3.2.2 设施联通
        3.2.3 贸易畅通
        3.2.4 资金融通
        3.2.5 民心相通
    3.3 回应“一带一路”建设的质疑误读
        3.3.1 不是中国图谋,而是共同发展
        3.3.2 不是地缘博弈,而是合作共赢
        3.3.3 不是战略重来,而是对接互补
        3.3.4 不是一家独奏,而是沿线合唱
        3.3.5 不是口号标语,而是实际举措
    3.4 勾画“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愿景
        3.4.1 和平之路
        3.4.2 繁荣之路
        3.4.3 开放之路
        3.4.4 创新之路
        3.4.5 文明之路
第4章 习近平“一带一路”共建思想的基本特征
    4.1 思维选择上的辩证法
        4.1.1 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4.1.2 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4.1.3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4.1.4 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统一
    4.2 行动导向上的问题观
        4.2.1 处理好我国利益和沿线国家利益的关系
        4.2.2 处理好对外开放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关系
        4.2.3 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
        4.2.4 处理好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的关系
        4.2.5 处理好务实推进和舆论引导的关系
        4.2.6 处理好国家总体目标和地方具体目标的关系
    4.3 价值取向上的共同体
        4.3.1 利益共同体
        4.3.2 责任共同体
        4.3.3 命运共同体
第5章 习近平“一带一路”共建思想的时代价值
    5.1 习近平“一带一路”共建思想的理论价值
        5.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
        5.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弘扬
        5.1.3 全球化发展的理念创新
    5.2 习近平“一带一路”共建思想的实践价值
        5.2.1 构筑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5.2.2 开创世界合作的新模式
        5.2.3 改善全球治理的新体系
        5.2.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9)马克思资本主义开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马克思资本主义开放思想的形成条件
    2.1 马克思资本主义开放思想的形成背景
        2.1.1 新航路的开辟以及地理大发现
        2.1.2 工业革命及其交通通讯革命
        2.1.3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2 马克思资本主义开放思想的理论渊源
        2.2.1 康德、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的影响
        2.2.2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对外经济思想的影响
        2.2.3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开放思想的影响
第三章 马克思资本主义开放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资本主义开放的基本内涵
        3.1.1 自然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开放特质
        3.1.2 寻找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的开放目的
        3.1.3 地域交往转化为世界交往的开放过程
        3.1.4 民族历史转化为世界历史的开放结果
        3.1.5 从封闭狭隘转变为全球眼光的开放思维
    3.2 资本主义开放的动力
        3.2.1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强力推动
        3.2.2 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
        3.2.3 资本积累的空间逻辑
        3.2.4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
    3.3 资本主义开放的基本方式
        3.3.1 战争的交往形式
        3.3.2 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
        3.3.3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3.3.4 精神文化传播
    3.4 资本主义开放的历史作用
        3.4.1 人类文明接续传承的重要保障
        3.4.2 社会形态新陈代谢的必备条件
        3.4.3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前提
第四章 马克思资本主义开放思想的重要意义
    4.1 马克思资本主义开放思想的理论意义
        4.1.1 对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的启示
        4.1.2 对建构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理论的启示
        4.1.3 为回应西方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提供理论支撑
    4.2 马克思资本主义开放思想的实践意义
        4.2.1 有助于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2.2 有助于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
        4.2.3 有助于加速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目的
        1.1.3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1.3.1 研究的目标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思想来源与时代背景
    2.1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思想来源
        2.1.1 黑格尔之前的思想家关于世界历史问题的观点
        2.1.2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
        2.1.3 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观的继承和超越
    2.2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2.1 新航路的开辟为世界历史的形成提供基础条件
        2.2.2 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动力
        2.2.3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是世界历史形成的现实基础
3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3.1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
        3.1.1 “历史”向“世界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3.1.2 世界历史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3.1.3 人的解放和发展是世界历史的归宿
        3.1.4 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社会形态是共产主义
    3.2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特征
        3.2.1 实践性
        3.2.2 时代性
        3.2.3 人本性
4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发展
    4.1 改革开放前时期
        4.1.1 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
        4.1.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1.3 “三个世界”理论
    4.2 改革开放初期
        4.2.1 和平发展观的树立
        4.2.2 对外开放理论的提出
        4.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5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
    5.1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1.1 大力发展生产力
        5.1.2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5.1.3 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有机统一
    5.2 坚持“一带一路”倡议
        5.2.1 建设“一带一路”的开放理念
        5.2.2 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往
        5.2.3 提升贸易投资和便利化水平
    5.3 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3.1 从“历史”到“世界历史”
        5.3.2 从“民族”走向“世界”
        5.3.3 从“大国”走向“世界”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马克思世界历史观的价值取向(论文参考文献)

  • [1]“逆全球化”视角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阐释[J]. 林丁山,谭培文.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2]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继承与发展[J]. 黄正元,禹丽婷,杨春艳.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研究[D]. 杨文俊.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4]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 黄子萍.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叙事主题[J]. 吴宏政. 中国社会科学, 2021(05)
  • [6]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新时代启示研究[D]. 李泠.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7]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研究[D]. 赵馨怡.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8]习近平“一带一路”共建思想研究[D]. 杨瑞娜. 南昌大学, 2020(01)
  • [9]马克思资本主义开放思想研究[D]. 韩慧娟. 河北大学, 2020(08)
  • [10]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 张瑞洁.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马克思世界史观的价值取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