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深入发展农村消费市场

扩大内需深入发展农村消费市场

一、扩大内需要深度开拓农村消费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十四五”商务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闽政办[2021]34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福建省"十四五"商务发展专项规划》已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8月2日福建省"十四五"商务发展专项规划前言本规划依据《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制定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国家《"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编制,

董学霖[2](2020)在《昆明市X农信社农户消费贷款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质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9月正式批准下发的第一号文件,其中明确指出:“提高金融对消费的刺激作用,建立健全消费信贷的管理制度,促进消费金融创新,平衡消费信贷发展与社会公众合理杠杆间的关系。”2020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布了 2019年农村常驻人口占总人口数39.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9.6%,农村市场处于中高速发展区间,后劲十足、不容小觑。昆明市X农信社面对其主要客户群体-农户,推出了农户消费贷款这一信用贷款产品。该产品满足了农户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推动了农村现代化进程。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户消费贷款已经成为昆明市X农信社不可或缺的收入来源。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以昆明市X农信社为研究对象,围绕昆明市X农信社农户消费贷款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从内部经营管理、外部经济环境两个层面,结合借款主体综合能力分析,对影响昆明市X农信社的农户消费贷款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现状进行全面分析。通过进行调研和实地考察,对其不良贷款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对逾期农户消费贷款的借款人违约因素进行整理研究,深层次剖析出当前昆明市X农信社农户消费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的薄弱是从内部控制不足到外部金融欠缺两个大方面的主要问题。并对昆明市X农信社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予以规范性与标准性的梳理,对比监管要求以及成熟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优秀经验,从一线业务人员的实践角度出发,运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的方法综合评估昆明市X农信社农户消费贷款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并从昆明市X农信社内部和外部的角度,提出农户消费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改进措施,其中包括强化内部业务管理,改善外部信用环境,培养专业人才三个方面。这些措施的实施与应用对改善昆明市X农信社农户消费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的缺失有极大的帮助,对昆明市X农信社整体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有一定的提升,对我省各农信社均有着较大程度的参考价值。

王鹏飞[3](2014)在《网络经济对我国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研究》文中提出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具有重要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本世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扩大消费需求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向和目标。网络经济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其它市场主体以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为联接平台从事经济活动的一种全新经济形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各市场主体通过网络联系为一体,经济运行和市场交易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显着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改善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福利水平。网络经济的发展对传统经济提出了一系列挑战,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居民消费与传统消费相比出现了新变化。现有文献关于网络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消费增长分别有大量的研究和论述,对我国居民网络消费的产生、发展和影响因素也有一定的研究,这些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研究基础。然而,现有文献在网络经济理论和消费经济理论的结合研究方面还有待加强,国内外研究大多是从消费者和厂商的微观经济决策出发,研究消费者的网络消费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厂商在面对网络应用普及和消费者消费渠道选择多元化的形势下,如何改变经营策略,取得有利的竞争地位。而较少从宏观和中观的理论角度,研究网络经济时代消费者面临的整体消费环境的变化,对我国居民网络消费的总体发展情况、网络经济发展对居民消费的促进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不足,这也为本文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探索的空间。按照现状——理论——实证——问题——对策的逻辑思路,本文构建起网络经济环境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促进作用的研究框架。论文首先总结回顾了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情况并对现有消费促进政策进行了评价(第三章)。我国消费贡献率依然偏低,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为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内需动力,中央和地方政府实施了家电、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等一系列促消费政策,挖掘居民费潜力,推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有效扩大了城乡居民的即期消费需求规模。从已经实施的促消费政策具体效果来看,由于现存的体制性、制度性因素的制约,许多政策都只达到短期效果,其长效机制尚有待建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现有消费促进政策尚未充分考虑和重视网络经济环境对我国居民消费的深刻意义,对网络经济对居民消费的长远影响认识不足,因此基于网络经济环境的居民消费促进政策研究非常紧迫。论文总结了网络经济发展情况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影响(第四章)。随着电子信息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我国网络经济近年来迅猛发展,对生产、消费乃至公众生活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网络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工农业与服务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融合力、社会协同创新发展的推动力,发展网络经济成为我国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论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阐述了网络经济环境促进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作用机制(第五章)。从宏观角度看,网络经济发展促进居民收入增长,提高居民消费倾向,从而使消费函数曲线上移,释放了消费潜力,促进了消费需求增长。从微观角度看,网络经济环境改善了消费实现条件,降低了消费实现成本,从而改变了消费者在既定预算约束下的选择行为,增强了消费能力和持续消费愿望,增加了消费者剩余,提高了消费者福利水平。网络经济发展对就业和居民收入的促进作用(第六章)体现在:在相关产业领域提升了劳动力需求,优化了就业结构,为劳动者创业提供了广阔平台,扩大了劳动力因素在收入分配中的作用,促进居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增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居民消费倾向不是常数,而是因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网络经济环境对提高居民消费倾向的作用体现(第七章)在:在既定收入水平下,居民消费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现实条件。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决定居民消费水平的各项因素并非均衡的增长,特别是一些非收入因素成为制约消费增长的瓶颈。由于市场信息不充分、购买机会有限及其它社会生活制约因素,我国居民的消费实现受到限制,实际消费水平低于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网络经济发展使得制约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的现实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促进了全国消费品市场和流通体系的一体化,从商流、物流、资金流等方面改善了有效供给条件,改变了我国居民特别是农村地区和落后地区居民消费受现实交易条件制约的情况,有助于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提高居民总体消费倾向。在实证研究(第八章)中,论文选取了互联网普及率、网络购物渗透率和网上支付渗透率作为衡量网络经济环境的自变量,选取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和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作为因变量。通过上述指标2002年-2013年的年度数据,建立了时间序列VAR模型。模型分析显示,网络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均是正相关的,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能够促进消费倾向的提高,从而在既定收入水平下促进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而互联网普及率与农村居民消费倾向的相关度明显高于城镇居民,说明网络经济环境对提高农村居民消费倾向的作用更为显着,推动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应用,对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分析了网络经济环境下制约消费增长的问题(第九章),包括:网络创业就业面临制度和政策“盲区”、网络消费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消费实现的支撑体系不健全、网络交易市场秩序存在风险等方面。针对存在的问题,论文提出了网络经济环境下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第十章)。建议政府应加快构建协调顺畅的网络经济发展和网络消费促进机制,具体包括:完善促进网络就业和创业的扶持政策、加强网络消费的应用促进和政策扶持、规范网络市场秩序等三个方面。经过系统的研究分析,本文得出的结论主要包括:一、网络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消费倾向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和网络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倾向的提高,从而在既定收入水平下促进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二、与城镇居民消费倾向相比较,网络经济发展对提高农村居民消费倾向的作用更为显着。推动农村地区网络经济发展,对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与城镇居民相比较,网络消费渠道对农村居民实现潜在消费需求的意义和作用更显着,为政府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实践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四、居民消费方式具有较强的惯性。网络消费方式的应用在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差异较大,全国推广普及尚需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政府以适当的政策措施予以推动。五、网络消费方式在降低消费实现成本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消费风险,依靠市场本身的调节机制难以自行解决,需要政府创新制度建设,弥补市场失灵。

丁超勋[4](2014)在《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消费品流通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有效需求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日益明显。所以,刺激国内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动力。国家“十二五”规划、《国务院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中央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居民的消费规律,健全我国的消费品流通体系,扩大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就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是从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角度,探讨我国居民消费和消费品流通体系的现状和问题,从定性和定量方面研究流通和消费相互作用的机理,深入分析现有流通政策对扩大消费的作用效果,提出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为我国的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建议。首先,文章对流通体系和扩大消费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使用微观分析方法证明了流通体系的存在可以促进消费量的扩大;分析了流通业发展和消费水平的关系,用代表流通业和消费发展水平的指标进行协整分析,并运用VEC、SVAR模型对二者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基于全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Panel Data模型定量分析流通对农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认为流通和消费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流通体系的健全可以促进消费的扩大。其次,文章对我国居民消费和消费品流通体系是否存在长效机制进行了分析。分析了我国消费总量、消费率、消费结构等方面的总体状况并分别对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消费进行分析;从总量规模、发展速度、国内外比较等方面对我国流通的现状进行总体描述;以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为目标,分析我国消费品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寻找流通体系阻碍消费扩大的症结,探讨消费品流通体系健全和升级的路径。再次,分析了影响我国消费品流通体系发展的各种因素,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的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并指出了社区商业体系建设、网络购物体系建设和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是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我国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第四,探讨了建设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对消费品流通体系的要求,并构建了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消费品流通体系的总体框架。然后,依照此框架建立了流通体系促进消费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指标的近十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基于因子分析的评价模型,得到了的波动上升的综合评价序列值。第五,我国流通体系的新政策实践对扩大消费的作用分析。介绍了我国流通领域的新政策和实践情况,如“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工程、农超对接、新网工程等,总结这些流通工程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对流通领域的新实践扩大消费的效果进行总体评价,认为新政策明显地扩大了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民消费,但需要解决政策落实和执行的一些问题,才能将短期的刺激政策演变成为长效的机制。最后,提出了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我国消费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从消费品流通物流体系、政策体系、信息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业态体系等方面提出针对如何建立具有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消费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文章从消费品流通体系的视角探索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分析了消费品流通体系健全对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方面是理论与研究视角创新。1.详细论述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含义,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探讨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关系,基于扩大消费长效机制,提出建设我国消费品流通体系的重点领域。2.系统地研究流通体系的新实践对扩大消费的促进作用,探讨在流通领域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3.建立了流通体系促进消费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创新之处的另一方面是研究方法的集成与创新。1.利用VEC和SVAR模型研究流通业发展水平和消费的关系,在指标和模型选取和方面优于现有研究;2.采用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 Model)基于全国的省际数据研究流通体系发展对扩大消费的作用;3.使用多元回归模型研究影响消费品流通体系长期发展的因素;4.使用因子分析法对流通促进消费的效果进行评价。

朱会明[5](2013)在《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状况及其制约因素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肇州县调查材料分析》文中指出投资、出口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我国以出口和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受到了极大挑战,以消费为主的内需拉动作用较为薄弱,农村居民作为重要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能力的提高,消费意愿的提升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即运用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对其涉及农村居民收支情况,生产经营支出和生活消费支出情况,农村各收入阶层的消费状况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运用肇州县百户居民访谈和统计数据的材料对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人情消费状况、消费偏好、消费观念、消费方式等进行数据分析和个案分析。本文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观念等入手,对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如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着生产经营性和生活消费支出结构不协调,营养性食品支出波动较大,消费品更换意愿较低,家庭教育支出负担较重,人情消费的“变异”,“粗放型”居住环境,农村各收入阶层的消费差距不断拉大等七个方面的问题。根据已存在的问题,本文运用相对收入理论,消费预期理论,持久收入假说理论,经济增长方式理论,宏观调控理论等,对制约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进行探讨。其制约因素为:(1)经济因素,即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消费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粮食价格对居民消费的影响;(2)制度因素,即农村居民的医疗、养老、教育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性,消费品市场的消费品流通供给和监管制度对居民消费的制约性;(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水平,农村居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等小城镇建设制度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制约性;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因素,即过度节俭的“量入为出”消费观念,农村居民科学文化水平较低产生的落后消费观念对居民消费的制约性,以私营借贷为主和“当面”买卖为主的消费方式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制约性。最后,在具体的讨论中,从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视角,以政府、企业、农村居民三者为主体,为解决农村居民消费问题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水平,提出合理对策。

梁惠清[6](2012)在《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后,农民企业家作为一个群体产生,在市场环境中不断成长、发展、壮大。农民企业家数量不断攀升,资源占用量越来越多,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另一方面,在这段时间里,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我国县域经济也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市场化不断完善,县域经济的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强。进入新世纪后,县域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现阶段正值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时期,农民企业家方兴未艾,县域经济发展如火如荼,二者互为主客体,共同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农民企业家参与市场资源配置,整合县域资源,组织生产,发展县域经济,同时,县域经济发展也为农民企业家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农民企业家成长,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协调发展,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的阶段,统一于现阶段科学发展的实践当中。农民企业家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断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因此,研究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二者相互促进的规律性,对促进我国农民企业家成长和县域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推进县域社会变迁,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首先分析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企业家成长的阶段性和特点,指出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历史性统一;进而以广东省为例,计量分析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模型,实证检验二者相互促进的关系;然后从理论上深入解析二者相互促进关系的机理,并着重从市场机制和市场参与要素两个层面分析农民企业家成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阐明农民企业家参与农村市场资源配置以及农民企业家投资对农村资本结构的优化、农民企业家经营活动对县域经济发展成本的调节、农民企业家能力成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机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制约二者相互促进的结构性矛盾与体制性问题;最后提出对策。本文得出的基本结论如下:(1)我国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遵循各自的路径,有各自的规律性,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发展的实践当中,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性统一表现在为代的统一、地域的统一、主客体的统一和发展哲学基础的统一。(2)农民企业家成长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着正向的相互促进关系。一方面,农民企业家成长主要通过参与农村市场资源配置、通过影响县域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影响县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县域经济发展则为农民企业家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3)农民企业家通过影响农村市场的价格、供求、竞争参与农村市场资源配置,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资源的聚集和平衡以及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上。农民企业家对资源的聚集和平衡作用主要包括对农村资源的聚集作用、对城乡经济的平衡作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投资乘数杠杆效应等三个方面;农民企业家主要通过促进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降低交易费用、增进公共福利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研究发现,农民企业家投资基本等于储蓄;整个农村的投资与储蓄基本也是趋于平衡的;农民企业家通过对县域资本供求缺口的填补、对县域经济资本的深化、对政府投资挤出的克服等方式优化县域资本结构。农民企业家的参与可以节省县域经济发展成本,案例中农民企业家参与片区开发,每亩开发成本可以节省约18万元。农民企业家能力成长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跨越式推进。(4)制约现阶段我国农民企业家成长和县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构性矛盾主要包括要素结构、市场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的矛盾;制约现阶段我国农民企业家成长和县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体制性问题主要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必须优化外生环境,促进农民企业家成长;增强内生动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完善制度,破解结构性矛盾,深化改革,解决体制性问题,促进农民企业家与县域经济良性互动发展。

张丽霞[7](2012)在《刺激农村消费与经济增长浅析》文中提出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新一轮经济危机虽然暂时过去了,但是其影响却远未停止。经济危机使得我国对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受到很大打击,同时使得我国政府和经济学界更加认识到拉动本国内需是保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根本动力,国内消费才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必然要加强的"短板",破除阻碍消费的"藩篱"势在必行。而且应当看到,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而农村消费总量却只占国内消费的40%,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因此广阔的农村有着非常巨大的市场潜力,应当是进一步挖掘的重点。本文简单分析了刺激农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提出了一点不成熟的建议。

邓春宁[8](2011)在《基于不确定性预期的中国居民消费需求研究》文中提出扩大内需,关键在于增强消费需求;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根本在于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及居民对未来确定性预期的增强。“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显然,在经济转轨时期和后危机时代,有效缓解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因素的担忧,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购买力和预期消费信心,对于增加居民消费支出,进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马克思经济学的消费理论,在全面梳理西方经济学关于确定性消费理论向不确定性消费理论演变的基础上,从不确定性视阈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特点及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制约因素。当然,研究中国居民消费行为应立足于居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经济环境。由此,在国内外经济复苏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背景下,本文围绕经济转轨时期的制度不确定性和后危机时代的市场不确定性,借鉴不确定性消费理论和数学模型,深刻剖析了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以及不确定性预期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程度和变化趋势。

刘险峰[9](2011)在《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及改进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发端于美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仅重创了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极大的冲击,同时凸显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迫切性,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成为大家的共识,也成为经济政策瞄准的对象。如何才能真正达到促进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的目的,需要梳理清楚与居民消费相关的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居民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是改革的引导力量。然而我国近年来出现持续的消费不足,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研究中国目前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因素,对于我国当前应对金融风暴,扩大内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背景,在如下方面进行了若干研究工作:1、通过翔实的调研,深入分析了山东省内需不振、居民消费不足的主要表现及原因。由此得出扩大居民消费的两点启示:第一,减少为健康教育保障而进行的安全性和沉淀性储蓄,以及为大额消费项目(房、车)而进行的暂时储蓄;第二,刺激居民消费升级,促进储蓄向消费的转化。2、通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及对比研究,发现山东省居民的消费结构有如下趋势:第一,城镇与农村居民历年恩格尔系数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第二,从1981年到2009年,山东省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消费性支出结构上有着一定的区别。第三,从1980年至2009年,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幅最快,但收入显然并没有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相匹配,其增长略显缓慢,第四,从1980年至2009年,山东省农村居民基尼系数数值逐年攀升,但总体处于0.2-0.4范围内的正常水平。3、应用SWOT方法对山东省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消费的环境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4、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山东省居民消费结构,发现虽然山东省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并在2009年分别达到0.33和0.37的水平,但食品支出在居民消费结构中仍为最主要的消费支出因素。并且,对于农村居民来说,食品支出在所有支出结构中占有绝对的压倒性地位。5、基于公共财政视角提出促进居民消费的详细政策,分别从住房、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和就业四个方面进行充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包括各自应达到目标及相应实施保障措施。6、基于以上研究基础,提出山东省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消费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主要措施。

刘爱玲[10](2011)在《扩大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消费是国家总需求的主要构成部分。它的发展变化,将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近年来,我国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世界上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低并且有逐年下降趋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是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农村拥有中国的大多数人口,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而当前农村消费市场未被充分的挖掘。当前农村居民消费总体消费水平低,消费结构单一不合理。这严重制约了整个国内消费市场的发展,如不及时改变,将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扩大农村居民消费市场对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启动农村内需一直是我国经济工作中的重点。早在1998年,我国政府就开始实施消费启动政策。然而,时至今日内需不足依旧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问题。农村消费市场为何启而不动,人们消费到底受何影响,制约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原因具体又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展开了对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的研究。本文以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为主题,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实际状况为出发点,在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资料和信息,围绕着农村居民消费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从而得出扩大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思路。除引言外,文章通过农村居民消费的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阐述,农村居民消费现状与新特点,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制约因素分析,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对策思考四部分对农村居民消费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二、扩大内需要深度开拓农村消费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扩大内需要深度开拓农村消费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2)昆明市X农信社农户消费贷款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农户消费信贷需求及市场研究
        二、农户消费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信用风险
        二、信用风险管理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
        四、农村信用体系与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五、农村农业信息化理论
第三章 我国消费贷款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第一节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现状
    第二节 农户消费贷款业务现状
        一、相关信贷机构的不断增加
        二、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小额信贷服务全面拓宽
    第三节 农户消费贷款业务政策法规及他行优秀管理经验
        一、农户消费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政策法规
        二、业内消费贷款业务管理优秀经验
第四章 昆明市X农信社农户消费贷款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研究
    第一节 昆明市X农信社基本情况
    第二节 昆明市X农信社农户消费贷款业务现状
        一、昆明市X农信社贷款业务现状
        二、昆明市X农信社家户消费贷款业务现状
        三、昆明市X农信社农户消费贷款产品概述
    第三节 昆明市X农信社农户消费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一、业务流程及负责部门、经办人员
        二、贷款调查
        三、审查审批
        四、合同签订及发放
        五、贷后管理
    第四节 昆明市X农信社农户消费贷款违约因素分析
        一、昆明市X农信社农户贷款主要违约因素预判
        二、昆明市X农信社农户消费贷款违约要素实证分析
    第五节 昆明市X农信社农户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与内部控制不健全
        二、客户信用低及征信环境欠缺
        三、客户经理专业知识与能力不足
第五章 昆明市X农信社农户消费贷款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对策
    第一节 强化内部业务管理
        一、减少管理层级,降低人为操作
        二、增加合理反映农户信用的评价指标
        三、强化贷款到期日合理性设置
        四、实施动态利率,调动履约积极性
    第二节 改善昆明市X农信社外部信用环境
        一、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
        二、完善个人资信网络系统
    第三节 培养专业型信用风险管理人才
        一、培养应用型的人才
        二、培养专业性人才
        三、应树立长远意识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网络经济对我国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撰写面临的困难
    1.5 本文的创新点
    1.6 本文的不足之处
    1.7 未来研究的方向
第2章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2.1 居民消费理论研究
        2.1.1 国外研究情况
        2.1.2 国内研究情况
    2.2 网络经济和网络消费理论研究
        2.2.1 网络和网络经济的的概念
        2.2.2 网络经济理论研究
        2.2.3 网络消费理论研究
    2.3 文献研究述评
第3章 传统经济环境下的我国消费促进政策评价
    3.1 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回顾
        3.1.1 我国消费贡献率总体变化趋势
        3.1.2 我国消费贡献率仍低于发达国家
    3.2 传统经济环境下的我国消费促进政策实施情况
        3.2.1 扩大消费政策推动社会消费高速增长
        3.2.2 农村消费政策加速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3.2.3 城市消费政策加快消费结构升级步伐
        3.2.4 汽车成为社会总消费最重要组成部分
        3.2.5 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建设需进一步完善
    3.3 我国未来消费增长潜力展望
        3.3.1 增长潜力较大的消费区域
        3.3.2 增长潜力较大的消费行业
        3.3.3 增长潜力较大的消费模式
第4章 网络经济与我国经济发展
    4.1 网络经济的产生
        4.1.1 网络经济的内涵
        4.1.2 网络经济的源起
    4.2 全球网络经济的发展
        4.2.1 酝酿起步阶段
        4.2.2 迅速膨胀阶段
        4.2.3 稳步发展阶段
        4.2.4 网络经济发展趋势
    4.3 网络经济发展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4.3.1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
        4.3.2 我国互联网应用从娱乐向商务交易升级
        4.3.3 网络经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4.3.4 网络经济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4.3.5 网络经济加快服务业现代化进程
        4.3.6 网络交易推动国内外市场一体化
        4.3.7 网络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环境不断改善
第5章 网络经济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的作用机制
    5.1 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网络经济运行特征
    5.2 网络经济促进居民消费作用机制的宏观视角分析
        5.2.1 消费函数理论
        5.2.2 网络经济作用下的消费函数变动与消费促进
    5.3 网络经济促进居民消费作用机制的微观视角分析
        5.3.1 效用最大化和消费者选择理论
        5.3.2 网络经济作用下的消费选择行为变动与消费促进
第6章 网络经济对居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
    6.1 网络经济发展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6.1.1 网络经济相关行业就业现状
        6.1.2 网络经济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和吸纳就业
        6.1.3 网络经济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和吸纳就业
    6.2 网络经济的发展降低劳动者创业门槛
    6.3 劳动力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作用得到增强
第7章 网络经济提高居民消费倾向的作用
    7.1 网络经济促进消费实现条件的优化
        7.1.1 网络经济促进流通方式产生革命性变革
        7.1.2 网络交易流通方式对消费实现的影响
        7.1.3 网络交易流通方式促进消费对象拓展和消费结构升级
        7.1.4 网络交易流通方式促进潜在消费能力的释放
    7.2 网络经济对消费实现成本的降低
        7.2.1 交易成本的降低
        7.2.2 流通效率的提高
        7.2.3 消费品价格降低与实际购买力增强
    7.3 物流配送网络体系的发展对促进居民消费的支撑作用
        7.3.1 物流业支撑网络消费快速增长
        7.3.2 网络消费带动物流网络体系不断健全
    7.4 网络金融的发展弱化消费的流动性约束
        7.4.1 网上支付降低消费者支付成本
        7.4.2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第8章 网络经济对居民消费倾向影响的实证研究
    8.1 指标的选取与分析
        8.1.1 指标选取的基本考虑
        8.1.2 指标分析的基本框架
    8.2 模型分析
        8.2.1 网络经济对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影响的分析
        8.2.2 网络经济对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影响的分析
    8.3 实证分析结论
        8.3.1 城乡实证分析的共同结论
        8.3.2 城乡差异性比较分析的结论
第9章 网络经济环境下制约消费增长的问题
    9.1 网络创业就业面临制度和政策“盲区”
    9.2 网络消费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9.3 消费实现的支撑体系不健全
    9.4 网络交易市场秩序存在风险
第10章 网络经济环境下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10.1 完善促进网络创业就业扶持政策
        10.1.1 保障网络创业人员享受现有就业扶持政策
        10.1.2 研究出台适用于网络创业就业的新政策
    10.2 加强网络消费的应用促进和政策扶持
        10.2.1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完善便利消费长效机制
        10.2.2 健全网络消费物流配送体系
        10.2.3 规范互联网支付和金融市场
    10.3 降低网络市场消费风险
        10.3.1 完善互联网经济和消费相关立法体系
        10.3.2 加强网络交易监管
        10.3.3 建立健全基于网络经济的市场主体信用评价体系
        10.3.4 加快网络消费安全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4)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消费品流通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 扩大消费长效机制
        1.2.2 消费品
        1.2.3 流通体系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1.5.1 理论与研究视角创新
        1.5.2 研究方法的集成与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消费行为理论
        2.1.2 流通渠道和流通组织
        2.1.3 流通对经济的影响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现代流通体系的研究综述
        2.2.2 流通与消费关系研究综述
        2.2.3 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文献综述
        2.2.4 流通体系新政策实践的相关文献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流通促进消费的经济学分析
    3.1 流通促进消费的微观分析
        3.1.1 基本模型
        3.1.2 市场均衡
        3.1.3 比较静态分析
        3.1.4 结论
    3.2 流通促进消费的机理阐释
    3.3 流通促进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
        3.3.1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
        3.3.2 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分析
        3.3.3 面板数据模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居民消费和消费品流通体系是否存在长效机制
    4.1 我国居民消费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4.1.1 我国居民消费发展的现状分析
        4.1.2 我国居民消费长效发展存在的问题
        4.1.3 我国居民消费不存在长效发展机制的原因分析
    4.2 我国消费品流通体系促进消费的状况分析
        4.2.1 传统流通体系解体,现代流通体系初步建立
        4.2.2 消费品流通市场规模扩大、流通主体多元化
        4.2.3 消费品流通渠道模式多元化,批发和零售地位变化
        4.2.4 消费品流通方式多样化,向现代流通发展
        4.2.5 消费品流通基础环境改善、社会环境复杂化
    4.3 我国消费品流通体系促进消费存在的问题分析
        4.3.1 消费品流通的城乡体系分割,难以形成统一消费市场
        4.3.2 消费品流通体系结构不甚合理,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4.3.3 消费品流通体系运作效率不高,制约消费购买力
        4.3.4 消费品流通体系整体规划不足,政策歧视严重
        4.3.5 消费品流通体系信息化建设不足,影响消费的现代化
        4.3.6 零售业态结构不合理,影响了消费需求扩大
        4.3.7 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渠道不畅阻碍消费增长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影响我国消费品流通体系发展的因素探析
    5.1 影响消费品流通体系发展的因素分析
        5.1.1 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5.1.2 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实证分析
        5.1.3 实证分析结论和启示
    5.2 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需要关注的流通重点领域
        5.2.1 社区商业体系是扩大市民日用品和服务消费的重点领域
        5.2.2 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是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重点领域
        5.2.3 网络购物是扩大消费的热点领域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消费品流通体系总体框架和评价研究
    6.1 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消费品流通体系的总体框架
        6.1.1 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对消费品流通体系的要求
        6.1.2 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消费品流通体系总体框架
    6.2 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消费品流通体系的评价研究
        6.2.1 流通体系促进消费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2.2 基于因子分析的评价过程
        6.2.3 评价结果阐释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流通新政策对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作用分析
    7.1 近年流通体系新政策的内涵和扩大消费的成效
        7.1.1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主要内涵和扩大消费成效
        7.1.2 “双百市场工程”的主要内容和扩大消费的成效
        7.1.3 “新网工程”的主要内容和扩大消费的成效
        7.1.4 “农超对接”的主要运作模式和扩大消费的作用
    7.2 新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7.3 流通新政策对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效果评判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消费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
    8.1 促进流通新政策落实,为扩大农村消费提供政策倾斜
    8.2 加大消费品物流体系投入,为扩大消费提供物质基础
    8.3 健全消费品流通政策体系,为扩大消费提供顶层设计
    8.4 健全消费品流通信息体系,为扩大消费提供科技支撑
    8.5 健全消费品流通监管体系,为安全消费提供洁净环境
    8.6 健全消费品市场体系,为扩大消费提供活跃的市场主体
    8.7 创新流通业态体系,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业态选择
    8.8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和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5)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状况及其制约因素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肇州县调查材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农村居民消费的相关概念梳理
        1.2.1 消费与农村居民消费
        1.2.2 农村消费群体及其特征
    1.3 国内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本文的重点、难点及其创新
第2章 肇州县农村的基本情况
    2.1 肇州县农村基本情况
        2.1.1 农业生产情况
        2.1.2 人口分布情况
    2.2 调查情况概述
        2.2.1 百户家庭的基本情况
        2.2.2 百户家庭的样本选择
第3章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3.1 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3.1.1 农村居民的收支水平
        3.1.2 恩格尔系数变化
        3.1.3 消费环境状况
    3.2 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
        3.2.1 农村居民总支出结构
        3.2.2 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
        3.2.3 农村各收入阶层的消费支出
    3.3 农村居民的消费偏好与消费观念
        3.3.1 消费偏好
        3.3.2 消费观念
第4章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
    4.1 生产经营支出与生活消费支出不协调
    4.2 营养性食品支出的波动性大
    4.3 消费品更换意愿较低
    4.4 家庭教育支出负担重
    4.5 人情消费发生“变异”
    4.6 “粗放型”的居住环境
    4.7 农村各收入群体的消费差距大
第5章 影响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分析
    5.1 经济因素
        5.1.1 收入因素
        5.1.2 价格因素
        5.1.3 消费市场流通与供给
    5.2 制度因素
        5.2.1 小城镇制度建设
        5.2.2 消费市场监管制度
        5.2.3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5.3 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
        5.3.1 消费观念因素
        5.3.2 消费方式因素
第6章 总结与讨论
    6.1 总结
    6.2 讨论
    6.3 本研究的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6)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实践意义
        1.3.2 理论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1 农民企业家成长研究概况
        1.4.2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概况
        1.4.3 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概况
        1.4.4 国内外研究评述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民企业家成长的理论基础
    2.1 县域经济发展相关概念
        2.1.1 县域经济的概念
        2.1.2 县域经济的特点
        2.1.3 县域经济发展的涵义
    2.2 农民企业家成长相关概念
        2.2.1 农民企业家的概念
        2.2.2 农民企业家的特点
        2.2.3 农民企业家成长的涵义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民企业家成长的阶段性分析
    3.1 县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特点
        3.1.1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演变历程
        3.1.2 现阶段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3.2 农民企业家成长的阶段性和特点
        3.2.1 我国农民企业家成长的阶段性分析
        3.2.2 当代我国农民企业家成长的特点
    3.3 我国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历史性统一
        3.3.1 时代的统一
        3.3.2 地域的统一
        3.3.3 主客体的统一
        3.3.4 发展哲学基础的统一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实证分析:以广东省为例
    4.1 广东省农民企业家与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分析
        4.1.1 广东省农民企业家成长状况
        4.1.2 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
    4.2 方法与数据
        4.2.1 实证方法
        4.2.2 变量选取
        4.2.3 模型构建
        4.2.4 数据说明
    4.3 面板单位根检验
    4.4 面板协整检验
    4.5 面板 VAR 模型分析
        4.5.1 面板 VAR 估计
        4.5.2 脉冲响应函数
        4.5.3 方差分解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民企业家成长对县域经济发展促进机理分析
    5.1 本章分析框架:市场机制和市场参与要素两个层面
        5.1.1 市场机制:农民企业家与农村市场资源配置
        5.1.2 参与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两个维度
    5.2 农民企业家对农村市场资源的配置分析
        5.2.1 农民企业家成为农村市场资源配置主体
        5.2.2 农民企业家对农村市场资源的聚集与平衡作用
        5.2.3 农民企业家对市场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5.2.4 农民企业家市场资源配置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
    5.3 农民企业家投资对县域资本结构的优化分析
        5.3.1 农民企业家投资数量规律分析
        5.3.2 农民企业家投资对县域经济资本结构的改进
    5.4 农民企业家对县域经济发展成本的调节分析:基于衡阳市县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分析
        5.4.1 发展成本的内涵
        5.4.2 发展成本向农村的转嫁数量分析
        5.4.3 农民企业家成长对县域经济发展成本的调节
    5.5 农民企业家能力成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分析
        5.5.1 农民企业家能力成长的过程
        5.5.2 农民企业家能力内生性成长的特点
        5.5.3 农民企业家成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跨越式推进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县域经济发展对农民企业家成长培育机理分析
    6.1 培育环境:PEST 分析法
        6.1.1 县域经济发展为农民企业家成长提供政策保障
        6.1.2 县域经济发展为农民企业家成长提供经济环境
        6.1.3 县域经济发展为农民企业家成长提供社会环境
        6.1.4 县域经济发展为农民企业家成长提供技术环境
    6.2 作用机制:基于农民企业家成长过程的分析
        6.2.1 县域经济发展加速农村经济社会分化
        6.2.2 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精英产生
        6.2.3 县域经济发展加速农民企业家职业化与社会化过程
        6.2.4 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企业家文化认同
        6.2.5 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企业家能力成长
    6.3 促进机理:要素流动的视角
        6.3.1 县域资本趋利性流动对农民企业家成长的促进
        6.3.2 县域劳动力资源流动对农民企业家成长的促进
        6.3.3 县域企业家选择机制的市场化对农民企业家成长的促进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制度性约束
    7.1 影响农民企业家成长和县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构性矛盾
        7.1.1 县域要素零碎化分布与农民企业家资源集中需求的矛盾
        7.1.2 县域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农民企业家平等市场主体地位的矛盾
        7.1.3 县域产业结构升级与民企业家成长局限的矛盾
        7.1.4 县域二元社会结构与农民企业家社会地位的矛盾
    7.2 影响农民企业家成长和县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体制性问题
        7.2.1 农民企业家成长强化县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问题
        7.2.2 县域基层治理体制阻碍农民企业家成长的问题
        7.2.3 县域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农民企业家经营性文化产业相冲突的问题
        7.2.4 县域经济职能与农民企业家行为内耗的问题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促进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8.1 优化县域外生环境,促进农民企业家成长
        8.1.1 明确政策取向,培育农民企业家能力
        8.1.2 适当构建制度,激励农民企业家发展壮大
        8.1.3 遵守价值规律,促进政策措施外生促进作用的内生逻辑转换
    8.2 增强农民企业家内生动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8.2.1 鼓励农民企业家投资创业,扩大县域内生投资
        8.2.2 依靠农民企业家发展内需,扩大县域内生消费
        8.2.3 支持农民企业家自主创新,促进县域发展方式转变
    8.3 建立有效机制,促进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8.3.1 完善制度,破解结构矛盾
        8.3.2 深化改革,解决体制问题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刺激农村消费与经济增长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背景
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意义
    1.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对于刺激消费需求, 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2.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对于繁荣农村经济, 农民实现小康具有重要意义。
    3.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对于缩小城乡差距也具有重要意义。
    4.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有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因素
    1. 收入因素是制约农村市场启动主要因素。
    2.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极不完善.
    3. 商品供给结构不合理, 销售服务不完善。
四、对策建议
    1. 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2. 大力发展农村消费品市场。
    3. 根本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4. 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 大力推广农村消费信贷工作。
    6. 农户消费观引导。

(8)基于不确定性预期的中国居民消费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动态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创新和研究局限
第二章 不确定性预期下消费理论的溯源与探析
    第一节 马克思经济学的消费理论
    第二节 确定性预期下的消费函数理论
    第三节 不确定性预期下的消费函数理论
    第四节 不确定性预期下的消费函数模型
第三章 不确定性视阈下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分析
    第一节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宏观分析
    第二节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微观分析
第四章 不确定性预期下中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制约因素分析
    第一节 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
    第二节 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
    第三节 流动性约束的不确定性
第五章 不确定性预期下中国居民消费需求的空间面板分析
    第一节 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的设定
    第二节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面板数据分析
    第三节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面板数据分析
第六章 不确定性预期下实现居民可持续消费的策略思考
    第一节 稳步提升城乡居民购买力
    第二节 着力增强居民预期消费信心
    第三节 努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第四节 稳步开拓新型消费业态
    第五节 切实改善城乡消费环境
第七章 结论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及改进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主要工作
        1.2.1 论文创新点
        1.2.2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基本概念解释
        2.1.1 需求与消费
        2.1.2 恩格尔定律
        2.1.3 基尼系数
        2.1.4 消费物价指数
    2.2 国外有关消费理论研究综述
    2.3 国内研究综述
        2.3.1 总体居民消费
        2.3.2 农村居民消费
        2.3.3 城镇与农村居民消费对比研究
    2.4 消费者行为理论综述
第三章 山东省内需不振与居民消费不足现象研究
    3.1 山东省内需不振与居民消费不足的主要表现
        3.1.1 山东省内需不振的主要表现
        3.1.2 山东省居民消费不足的主要表现
    3.2 扩大居民消费的启示
    3.3 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
    3.4 山东省内需不振与居民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
        3.4.1 第二产业结构偏重
        3.4.2 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3.4.3 企业结构不合理
        3.4.4 国有经济比重大
        3.4.5 城乡结构失衡
        3.4.6 人均财政收入水平低
第四章 山东省居民消费变化研究
    4.1 基本指标变动趋势
        4.1.1 山东省居民消费历年恩格尔系数变动趋势
        4.1.2 山东省城镇居民历年消费物价指数变动趋势
    4.2 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
        4.2.1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
        4.2.2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
    4.3 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4.4 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变化趋势
第五章 山东省扩大内需与增加居民消费的环境条件分析
    5.1 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5.1.1 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5.1.2 城镇和城市化进程加快
        5.1.3 职工工资水平得到提高
        5.1.4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健全
        5.1.5 农村居民购买力提高
    5.2 面临的挑战和不利条件
        5.2.1 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缓慢
        5.2.2 收入分配失衡导致城乡差距拉大的趋势短期难以改变
        5.2.3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需要较长过程
        5.2.4 供给结构与消费环境部分不适应居民消费领域
        5.2.5 消费文化的制约和扩大内需经验的缺乏
    5.3 山东经济增长及因素分析
        5.3.1 相关理论支持
        5.3.2 山东经济增长模型
        5.3.3 山东经济增长的要素分析
第六章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山东省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6.1 主成分分析法概述
        6.1.1 主成分分析法基本理论
        6.1.2 主成分分析法应用
    6.2 主成分分析法在山东省居民消费结构中的应用
        6.2.1 山东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主成分分析
        6.2.2 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主成分分析
第七章 基于公共财政视角的促进居民消费对策研究
    7.1 住房
        7.1.1 山东省当前住房保障存在的问题
        7.1.2 十二五住房保障的指导思想
        7.1.3 实施保障
    7.2 医保
        7.2.1 山东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现状
        7.2.2 山东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7.2.3 进一步推进医改的建议
        7.2.4 关于五项重点改革的具体建议
    7.3 社保
        7.3.1 山东省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成就
        7.3.2 山东省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7.3.3 山东省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问题原因分析
        7.3.4 山东省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对策
    7.4 就业
        7.4.1 山东省十一五期间劳动力供需主要矛盾问题
        7.4.2 影响未来劳动就业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判断
        7.4.3 未来5 年山东省劳动就业的主要发展目标预测
        7.4.4 促进社会充分就业的路径选择
第八章 山东省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消费的对策研究
    8.1 总体思路
    8.2 发展目标
    8.3 主要任务
        8.3.1 增强城乡居民整体消费能力
        8.3.2 不断提高农民工待遇
        8.3.3 尽快实现农村居民保障与城市居民并轨
        8.3.4 健全扩大消费的财政政策体系
        8.3.5 转变政府职能与改善市场环境
        8.3.6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8.4 主要措施
        8.4.1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8.4.2 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8.4.3 提高居民消费预期
第九章 总结和展望
    9.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9.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扩大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现实意义
        3. 理论意义
    (三) 文献综述
        1. 国外研究综述
        2. 国内研究综述
    (四)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农村居民消费的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阐述
    (一) 相关概念界定
        1. 农村居民
        2. 消费行为
        3. 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
        4. 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
    (二) 相关消费理论阐述
        1. 马克思主义消费经济理论
        2. 西方经济学中主流消费理论
        3. 理论评述
二、农村居民消费现状与存在的基本问题
    (一)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1.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2.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二)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的基本问题
        1. 农民居民消费增长速度低于GDP增长
        2. 农村居民消费同城镇居民消费差距扩大,且呈逐日严重趋势
        3. 农村居民消费内部出现不平衡,地区差距日益扩大
        4. 物质性消费多,精神性消费少,消费时段集中
    (三) 农村居民消费出现的新特点
        1. 农村居民的主体构成发生变化
        2. 消费热点不断改变,出现了新的消费热点
        3. 实物性消费下降,货币性消费上升
三、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分析
    (一) 直接制约因素
        1.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
        2. 农村居民负担重,支出具有不确定性
        3. 农村消费信贷体系不完善
    (二) 间接制约因素
        1. 农村消费环境制约
        2. 农村消费观念影响
        3.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阻碍
四、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对策建议
    (一) 建立农村居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
        2.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进科教兴农战略
        3. 进行农产品再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4. 创造就业机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二) 稳定预期
    (三) 发展农村金融,促进消费信贷
        1. 发展农村小额信贷
        2. 探索适合农村的贷款抵押担保机制
        3. 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降低银行放贷风险
    (四)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农村居民的预期支出
        1. 优先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 逐步建全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3. 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五) 加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转变消费观念,引导合理消费
        1. 科学合理消费方式的判断标准
        2. 积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制度,引导农村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四、扩大内需要深度开拓农村消费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十四五”商务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J].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福建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10)
  • [2]昆明市X农信社农户消费贷款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 董学霖.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3]网络经济对我国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研究[D]. 王鹏飞. 中共中央党校, 2014(11)
  • [4]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消费品流通体系研究[D]. 丁超勋. 上海大学, 2014(02)
  • [5]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状况及其制约因素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肇州县调查材料分析[D]. 朱会明.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3)
  • [6]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 梁惠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1)
  • [7]刺激农村消费与经济增长浅析[J]. 张丽霞. 商场现代化, 2012(07)
  • [8]基于不确定性预期的中国居民消费需求研究[D]. 邓春宁.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 [9]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及改进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刘险峰. 天津大学, 2011(05)
  • [10]扩大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研究[D]. 刘爱玲. 首都师范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扩大内需深入发展农村消费市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