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总目录

2004年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总目录

一、《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付鹏[1](2021)在《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研究》文中指出自《史记》至《清史稿》以来的二十六部正史中,共有七部含艺文志或经籍志:《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这七部正史目录中均有医籍着录材料。在辑录和编码7部正史目录医籍着录材料,形成“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史料长编”的前提下,主要进行两大部分的研究内容。第一部分是正史医籍目录的具象文本研究。第一章至第七章分别以七部正史目录出现的历史顺序,分为七章。以七部正史目录医籍着录为中心,重点探讨其编撰、体例和内容。编撰方面主要介绍正史医籍目录的撰修史、一代内府藏书与编目史和正史目录的史料来源。体例方面主要介绍正史医籍目录文本的撰写原则和法度、与相关目录的部类比较和编撰体例特点。内容方面其一是细类分析下引述文本和种卷计数研究,其二是相关问题论述作为细类分析的拓展与延伸,其三是据细类分析统计和绘制7幅各部正史目录细类种、卷分布图,以图表直观形象地展示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内容的内部结构。编撰、体例和内容的三个方面是立足于正史医籍目录文本本身的全面阐述,共同构成本文对于七部正史医籍目录的具象文本研究。第二部分是正史医籍目录通史研究与正史目录利弊评价。一方面,对于正史目录医籍着录之实,绘制正史医籍目录类系流变图,将正史医籍目录史分为两个阶段和三个时期,并分析提炼它们的内部分期和时期特征。首先分为汉至元阶段,以纪一代藏书为特征;明至今阶段,纪一代着述为特征。在此范畴下,又划分汉至隋、唐至元和明至今三个时期。其中汉至隋时期又可分为《七略》至《汉志》时期(西汉至东汉[前33至前7间—56至106间])和七分与四部共荣时期(三国至隋[235-597]);特征是六略之一,医分为四。唐至元时期分《隋志》至二唐志时期(唐至五代[629-1060])和宋国史志至《宋志》时期(宋元[1016-1345]);特征是子部医方,从方至科。明至今时期分《明志》至《清志稿》时期(明至20世纪80年代末[1441-1989])和王绍曾《清史稿艺文志拾遗》至《清史艺文志》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1992至今]);特征是一代医着,类属森然。另一方面,对于正史目录着录之事,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不同价值和发挥的多种功用,以及正史目录的缺陷。通过上述两方面的阐述,以期更加客观地评价正史医籍目录。通过本文的史料汇编(“附录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史料长编”)和系统研究(正文),一是能够补充和纠正已有专门正史目录医籍着录资料的缺憾(附录)。二是对正史目录中的医籍目录首次进行通史性地整理和研究,填补正史目录之医籍目录研究空缺(第一章至第七章)。三是提出不同于传统以朝代变迁分期的正史医籍目录史分期新观点,更能反映其本质特征(第八章)。四是运用数据图表,展示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特点与类系流变(第一章至第七章最后一节、第八章第四节)。五是分析正史医籍目录的利弊,提出“志书不同、价值迥异”的新认识(第九章)。本研究能较为清晰深刻地展现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的基本情况,揭示正史医籍目录史的一般规律,于医古文、中医文献、医学史等领域的研究有所借鉴,乃至为今后开展史志、私家、官修目录医籍着录和古代医学专科目录打下研究基础。

刘祖平[2](2020)在《胃肠道肿瘤病人营养状况调查及术后感染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胃肠道肿瘤病人手术前的营养状况并分析病人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控策略,为有效防控胃肠道肿瘤病人术后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并分析重庆医科大学某附属医院2016年1月-2019年3月期间行胃肠道肿瘤手术治疗的病人的病历资料,病人手术前的营养筛查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2002)进行,根据病人营养状况的筛查结果进行分组,NRS 2002≥3分的病人纳入有营养风险组,NRS 2002<3分的病人纳入无营养风险组,比较两组病人一般营养观察指标以及术后感染发生情况之间的差异;针对术后感染情况,筛选出性别、年龄、术前白蛋白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统计学分析有意义的因素,并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胃肠道肿瘤病人手术后容易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防控感染的策略。结果共收集了271例胃肠道肿瘤手术病人的资料,NRS 2002≥3分的病人121例(44.6%),NRS 2002<3分的病人150例(55.4%),有营养风险组病人的年龄、肿瘤位置、总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淋巴细胞水平与无营养风险组相应指标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肿瘤病人术后总感染人数55例,总感染率为20.3%,有营养风险组与无营养风险组分别有33例与22例发生术后感染,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感染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与NRS 2002、饮酒、手术时长、入住ICU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RS 2002≥3分(P=0.012)、饮酒(P=0.007)、手术时长≥6h(P=0.007)是影响病人术后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1.手术前存在营养风险在胃肠道肿瘤病人中常见,年龄、肿瘤位置、血红蛋白水平、淋巴细胞水平、总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这些指标在有营养风险组与无营养风险组之间存在着差异。2.胃肠道肿瘤病人术后感染发生率高,NRS 2002≥3分、饮酒、手术时长≥6h是影响胃肠道肿瘤病人术后感染的高危因素。3.应对有术后感染高危因素的胃肠道肿瘤病人进行严密监测,并采取科学的防控策略。

郎杰燕[3](2019)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文中指出制度作为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贯穿于政治学发展的始终。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性制度,其改革、发展与完善不仅能够分散农民疾病风险、降低农民医疗负担、增进农民健康福祉,而且有利于缓解社会利益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国家政权合法性。可见,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体现其社会性的同时也显现出很强的政治性。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从建国之初的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到如今城乡一体化整合期的“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走过一条“跌宕起伏”的制度变迁之路。时至今日,仍存在管理经办体制不顺畅、筹资结构不合理、待遇支付制度不健全、监督控费机制不完善、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等诸多问题,给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国家能力和政府信任带来巨大挑战。诚然,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变迁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形成了经济、制度、社会、文化、政治等不同的研究路径。但是,对于由宏观管理、筹资、待遇支付三项核心要素制度构成,关系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两个市场”,关涉国家、政府、社会团体及农民个人等多元利益,并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具有高度耦合性的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而言,单一角度的分析难免有失偏颇,难以揭示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真实过程”与内在逻辑。综合“结构”、“行动”与“历史”要素全面解释制度变迁的历史制度主义为理解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变迁提供了一个广阔视角,以期探寻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深层逻辑,为未来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指明方向、提供路径。为此,本文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关于依据历史发展关键节点划分制度变迁阶段的方法,将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历程划分为建国初期(1949-1957)、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7)、改革开放初期(1978-2001)、新世纪初期(2002-2008)、城乡一体化加速期(2009-今)五个阶段。通过全面、系统梳理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演变历程,总结归纳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并着重探寻其变迁的内在逻辑。由此得出以下三个主要结论:其一,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具有复杂变迁历程与多元变迁特征。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经历了“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制度断裂——‘初级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险——‘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五次重大变迁。并且,每次大的制度变迁阶段下均有制度创新、制度扩散、制度完善等连续的、有所差异的制度变迁过程。同时形成分层分序的变迁路径,诱致性与强制性并行、内源性与外源性交揉、渐进性与突变式共存、合意性与意外性同在的多样化变迁方式,以及利弊相随的制度变迁绩效。其二,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遵循“环境·主体·时间”三重复合式逻辑。制度环境通过粘嵌耦合机制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产生结构性影响,即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结构中的宏观管理、筹资和待遇支付制度分别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高度粘嵌,推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结构性变迁。行动主体通过价值偏好与利益博弈机制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产生自主性影响,即建国初期农民的共同行动,人民公社时期国家的整体性动员,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医疗机构、农民等多元主体的非合作博弈,新世纪初多元主体的合作博弈以及城乡一体化加速期人社与卫生两个主管部门之间的管理权争夺,推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自主性变迁。另外,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近百年变迁历史中形成对“国家主导”、“自愿合作”以及“二元保障”路径的强劲依赖,并且还受到诸多偶然性事件以及关键节点等时间要素的深刻影响。其三,未来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应在优化制度环境、规范各行动主体行为、突破路径依赖、把握关键节点的基础上向着更加公平、健康、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

林楠[4](2019)在《重庆地区白血病患儿家庭管理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白血病是发病率最高的儿童恶性肿瘤,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年总生存率达70.8%,白血病成为需要长期照护的慢性病。国内外研究表明,白血病患儿家庭面临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和长期的照顾压力,容易因此产生家庭矛盾,影响家庭功能。患儿家庭作为一个整体能否将疾病管理融入日常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患儿的治疗与康复。目前国内关于白血病患儿家庭管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尚不明确,也缺乏可资借鉴的针对白血病患儿家庭管理的干预性策略。目的:1.了解白血病患儿家庭管理现状,明确白血病患儿家庭管理的影响因素。2.探析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框架的家庭管理干预在白血病患儿家庭中的应用效果,为帮助家庭更好地应对疾病提供新的临床策略。方法:1.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在重庆市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病房住院的白血病患儿家长,采用一般信息调查表、家庭管理量表、Feetham家庭功能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调查,了解家庭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2.类实验性研究: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构建家庭管理干预策略。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重庆市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2018年4月至2018年12月住院的白血病患儿家长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4月至7月为对照组;2018年8月至12月为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由干预团队提供包括家庭任务调整、疾病照护指导、同伴交流、社会支持等内容的家庭管理干预。采用家庭管理量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干预前、干预4周和干预8周三次测评,并评价干预效果。结果:1.家庭管理现状:(1)家庭管理量表中,“患儿日常生活”分量表得分显着低于中间分值(P<0.01),“疾病管理能力”和“父母相互关系”分量表得分处于中间水平,“疾病相关担心”、“家庭生活困难”、“疾病管理负担”分量表得分显着高于中间分值(P<0.01)。(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患儿疾病类型、家长文化水平、家庭月收入、工作变化情况以及家庭类型等因素与家庭管理结果相关(P<0.05)。(3)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家庭功能、经济状况、文化水平以及居住地直接影响家庭管理,其中家庭功能对家庭管理消极结果效应值最大(直接效应值为0.533);社会支持通过影响家庭功能间接影响家庭管理消极结果(间接效应值为0.141);工作变化既可直接影响家庭管理积极结果还可通过影响家庭功能间接影响家庭管理积极结果(直接效应值为-0.273,间接效应值为-0.114,总效应值为-0.387)。2.家庭管理干预:(1)干预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在干预4周和干预8周疾病管理能力、正性负性情绪、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得分均优于干预前,也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支持利用度得分随时间变化而有所改善(P<0.01);(4)干预后两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白血病患儿家庭管理水平低下,家长认为患儿得病后日常生活与同龄健康儿童有差距,对患儿和家庭的未来担忧程度较重,照护疾病消耗的精力较多,家庭生活也变得困难,应基于家庭功能、家庭经济状况、家长文化水平、社会和心理等方面制定干预措施,促进家庭管理向积极方向发展。2.通过调整家庭任务、指导疾病照护、开展同伴交流、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介绍福利体系以及纠正错误认知的家庭管理干预能有效提高白血病患儿家长疾病管理能力,正向调节家长情绪,改善白血病患儿家庭的社会支持,帮助家庭更好地应对疾病,但对改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作用不明显。

刘琪[5](2019)在《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中俄行业合作、中俄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发展需要通晓俄语、熟悉俄罗斯国情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撑,中俄合作办学自身的发展也需要突破瓶颈,中俄合作办学需进一步优化其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国家发展及其自身发展的要求。国家发展和中俄行业合作对人才的需求决定了中俄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围绕这一目标和规格,在区域竞争力理论、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和原则三个理论的指导下,以文献法、比较法、数据分析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对俄罗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设置,规模层次布局现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剖析数据表象背后的本质,继而总结出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和优势,再结合对典型案例的剖析,论证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原则及策略。依据政府需求、市场需求,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中俄行业合作,据此,其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于培养“俄语+专业”的国际型人才。通过对俄罗斯优质教育资源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俄罗斯高校是我国一般地方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较为理想的合作对象。就其总体发展和典型案例的发展现状来看,当前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如下问题:其一,培养层次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较为集中。办学层次以本科为主,高职、硕博层次占比很小;本科及以上层次办学以理工自然科学领域专业为主,高职层次办学高度集中于轨道交通类;其二,师资队伍建设尚需完善。中方高校教师职称、学历水平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引进俄方高校师资不足,且对俄方教师利用率较低,高龄教师占有较大比例;其三,俄语课程占用课时过高,引进外方专业课程比例较低,对共同开发课程和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课程重视不够;其四,“985工程”、“211工程”类别高校参与度非常低,举办高校地域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部分高校存在举办项目“一哄而上”的现象;其五,学费标准总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办学经费筹措困难。从其后续发展来看,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还将面临来自俄方高层次师资短缺、合作办学内部竞争激烈,联合学位在俄罗斯发展受限等困境。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迎来多方政策红利,中俄经贸、文化交流将大力推动中俄合作办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国际高等教育服务市场的变动也有利于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发展。未来,优化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需秉持服务中俄合作原则、优先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急需人才原则、突出“俄语+专业”特色原则。在办学实践中,需按照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的党建工作,尤其注重保障项目中赴俄留学学生的思想纯洁性;解决当前在生源、师资建设、课程教学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政府部门加强引导规模布局,鼓励黑龙江省以外的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参与中俄合作办学,以扩展研究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基于中俄合作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地方政府对俄经济战略对人才的需求、中方高校的优势特征调整办学层次和学科专业布局;充分利用当前俄罗斯力推高等教育国际贸易的契机,加大引进俄方优质教育资源的力度;构建中俄学分互换体系,尝试在大学联盟、教育集团等教育集群内发展中俄合作办学,以促进学生国际流动。

张伊格[6](2019)在《社区首诊制度的实施困境及应对策略 ——以上海市Q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看病求医,追求健康是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而目前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现状导致“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仍然存在,人们的基本就医需求不能被很好地满足。我国目前也已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全国多省市都处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分级医疗服务体系的进程当中。在分级诊疗体系中,社区首诊制作为分级诊疗的基层政策,惠及面涉及了众多民众,但是其重要作用却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而继续推进分级诊疗及医疗资源的整合则需要科学理论的支持。完善社区首诊制度能够有利于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资源利用率,促使医疗资源下沉,避免大医院过度扩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强调的不仅仅是“治病”,而是可以利用自身便民、利民的特性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健康支持,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有利于提高全民的身体健康水平,完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医疗卫生基础。本研究基于对上海市M区Q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地调查而成文,其间运用了文献法、观察法以及访谈法对社区首诊制度进行了研究,首先概括了社区首诊制度的实施现状,在此基础之上,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诊疗服务的现状以及医患双方的访谈发掘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分别从政策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两个角度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和原因分析。研究发现,目前社区首诊制度的实施困境主要表现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首诊的意愿不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较为落后,以及配套措施不完善等多个方面,而究其根本,笔者将社区首诊制度发展不畅的原因归结于政策设计与引导不足、社区医疗机构受到能力和动力的双重掣肘三个方面,最后本文基于前文分析,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郭妍[7](2018)在《中医药期刊史研究》文中提出中医药期刊是记录和保存中医药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药学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媒介。研究中医药期刊的总体发展史,既能够反映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某些特点,又能够揭示中医药学术交流的特征和趋势。鉴于此,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中医药期刊在发展进程中呈现的各种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总体趋势,对中医药期刊在中医药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评价,并尝试探寻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方向。本研究搜集从1897年至2017年出版的中医药期刊共568种,考察期刊创刊数量,并按照中国近现代历史分期作为参照系,将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历程分为七个阶段,即萌发期(1897年-1920年)、数量上的繁盛期(1921年-1937年6月)、低谷期(1937年7月-1949年9月)、恢复期(1949年10月-1959年)、曲折发展期(1960年-19 75年)、复兴期(1976年-1995年)、平稳发展期(1996年至今)。本研究从形式特征、类别分布特征、刊名特征、内容特征等方面阐述了中医药期刊的发展特征。其中形式特征从中医药期刊生存状态、刊期情况、地域分布情况和文章合着情况等方面进行论述,类别分布特征从中医药期刊的总体类别情况和中医药学术类期刊的学科分布情况等方面进行论述,刊名特征从中医药期刊刊名的变迁和深刻寓意等方面进行论述,内容特征通过考察各个发展阶段的栏目设置情况予以呈现。在阐述中医药期刊发展历程和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本研究对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论述,阐述了中医药期刊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促进中医药学术交流、助力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指出中医药期刊在发扬中医药传统特色、鼓励学术评论与争鸣、促进中医药知识普及推广、保障文章质量和专题策划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探寻中医药期刊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中医药期刊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更好地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

白鸽[8](2018)在《PAQR3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生存预后的相关性及其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PAQR3是一种新发现的肿瘤抑制因子,其在食管癌中的功能尚未得到很好的验证。本研究将探讨PAQR3与食管鳞癌患者生存预后及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对80例ESCC和其对应癌旁组织中PAQR3mRNA、蛋白表达量进行检测。使用去甲基化试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处理ESCC细胞系,然后测定其中的PAQR3表达。探索PAQR3过表达对细胞增殖、集落形成、侵袭和肿瘤发生的影响。结果:研究结果显示癌组织中PAQR3的表达量较癌旁组织显着降低。临床病理学分析显示,PAQR3的表达与民族(P=0.032),T分期(P=0.019),淋巴结转移状态(P=0.011)和局部复发(P=0.009)有显着相关性。值得注意的是,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PAQR3表达下降与ESCC患者预后差相关。远期生存(1、3、5年总生存率)存在差异(PAQR3高表达组:93%,68%,45%;PAQR3低表达组:82%,35%,25%;x2=14.497,P<0.05)。多变量分析显示,PAQR3表达是ESCC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指标。与正常食管上皮细胞相比,ESCC细胞的PAQR3水平显着较低。5-Aza-CdR处理对于ESCC细胞的PAQR3表达有诱导作用。PAQR3过表达对于ESCC的细胞增殖,集落形成和侵袭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此外,PAQR3过表达会阻断细胞从G1期向S期的转化,这与p27和p21的诱导以及细胞周期蛋白D1和CDK2的减少有关。可能的机制是,PAQR3的过表达抑制了ESCC细胞中ERK1/2的磷酸化。体内致瘤研究证实,PAQR3过表达会阻碍ECA-109移植瘤的发展,并抑制ERK信号传导的激活。结论:PAQR3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并影响患者生存预后;PAQR3在ESCC中被表观遗传沉默,恢复PAQR3能抑制ESCC细胞的侵袭性表型。因此,PAQR3可能在ESCC的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并成为ESCC靶向治疗的潜在候选者。

王旭辉[9](2017)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高等教育和其他任何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一样存在着供给与需求问题。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绕不开供求关系。与一般商品或劳务有所不同的是,高等教育连接着两座桥,一座通往个体求学者及其家庭,另一座通往社会用人部门和国家。从而高等教育客观上存在着两类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供给和需求,它们分别是个体对高等教育服务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教育机会供给、社会对高等教育“产品”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人力资源供给。两类供求关系分别发生于高等教育的“入口”和“出口”环节,共同影响着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分别把高等教育“入口”和“出口”所涉及的供求关系称为第一类供求关系和第二类供求关系。在我国特殊的高等教育制度环境下,高等教育的第二类供给无论在总量上还是结构上很大程度都取决于第一类供给,招多少人、招生的专业结构如何往往决定了毕业多少人、毕业生的专业结构如何。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实际上具有“一元供给”和“二元需求”的基本特征,三者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供求三角关系。在这个三角关系中,高等教育的两类需求由于目标上的不一致很可能存在着一定范围的结构性错位,它们分别对高等教育产生了不对称的拉力。这将使高等教育的办学陷入两难困境。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就显得很有学术意义。遗憾的是,当前大量文献往往只局限于对其中的某一类供给和需求进行探讨,把两种供求问题串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的文献十分罕见。这恰恰就是本文要面对的一项综合性工作。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高等教育的专业层面,讨论的是供求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具体研究分为事实分析和规范研讨两个部分。在事实分析中,首先分别对我国高校的分专业供给分布和我国高校的分专业学生需求现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让读者对我国高等教育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分专业表现有一个相对关系的概念。我们分别以招生规模和平均生源指数作为衡量不同专业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参数。数据显示,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生源条件,专业间的差异均十分显着,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然而,“招生大户”并不必然等同于“热门专业”。为了考察不同专业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匹配性,或者说结构协调性,就需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一类供求关系存在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相应地,本文也利用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数据评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二类供求关系,发现结构性矛盾同样存在,但似乎较前者要乐观一些。事实上,之所以我国高等教育在前后两头都存在供求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类需求本身的矛盾。在这般现实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必然面临着两难选择。要么提高学生的专业满足率以平衡第一类供求关系,要么提高专业结构的社会适应性以平衡第二类供求关系,要么采取折衷方案以兼顾两头。每一种政策取向都有舍有得,难以做到十全十美。更重要的是,数据本身只告诉我们“现状是什么”,却无法为我们提供“理想是什么”和“如何构建理想”的信息。这要求本文必须从事实研究转向学理研究,从规范意义上进行价值分析和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理由陈述、逻辑推理和哲学批判。在这一过程中,本文提出并论证了两个有利于化解矛盾的关键性见解:首先要以市场性供给取代高等教育中的“配给式”供给,这是调节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这是一种具有综合协调功能的矛盾调节策略。两个主张分别是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双重结构性供求矛盾朝着有利方向移动的“通解”和“特解”。当明确了何为理想和构建理想的基本思路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构建理想模式的现实途径,提出了八条政策创新方向。它们分别是关于如何构建我们想要的均衡模式和如何让这一模式发挥最佳功效的若干政策思路。在文章的最后,指出了八种方案必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和政策组合,以互补的方式参与到构建理想模式的政策实践中,而不宜割裂地运用。只有这样,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双重供求矛盾才能在长效机制下走向综合协调意义上的动态平衡。这就达到了“治本”的目标,跳出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狭隘思维,避免了只根据数据上的诊断直接为不同专业如何调整供给提出具体的、静态的标准答案。这正是本文将事实研究和价值研究有机结合的奥妙所在。

王君君[10](2017)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管理现状及儿科临床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是从大量健康人群混合血浆中分离得到的浓缩免疫球蛋白制剂,其临床应用受疾病、医保政策、浆源、价格等多因素影响。国内目前尚无IVIG临床指南,临床超说明书用药现象非常普遍,其中,部分有循证证据支持,部分仍为经验性用药,甚至部分用药国外指南已不推荐使用。近年我国IVIG医保政策亦持续调整,《人社部印发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取代儿童重症病毒感染,IVIG适应症更改为6大类细化病种,部分临床应用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疾病已被医保覆盖。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有限IVIG血液制品,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目的:调研IVIG国内市场供应及医保现状,回顾性分析儿科临床应用数据,为医院和政府对IVIG的管理以及医保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和建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文献检索和内容分析等调查法,调研IVIG管理现状;通过回顾性数理统计法,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4年IVIG应用数据,利用EXCEL表格统计功能和SPSS24.0统计软件,计算各种用量指标,并进行一般性描述;根据病种、是否纳入医保等分组,组间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对比讨论医疗资源应用情况。结果:1.国内IVIG管理现状:(1)截至2016年12月,全国27个厂家,生产7种规格IVIG产品。六大血液制品企业优势明显,采浆量和浆站数绝对领先。(2)近4年,我国年IVIG批签发数量增长迅速,2016年已达995.5万瓶(将各种规格折合成2.5g/瓶计算),较2015年涨幅为23.9%。(3)2016年12月,全国各地IVIG价格从540-721元/瓶(2.5g/瓶)不等。部分地区IVIG医保政策较国家《药品目录2009版》有调整,支付比例各异,除去起步线后,0%-90%不等。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4年临床应用分析结果:(1)4年共计14361例住院患者使用25933次IVIG,总用量213480.16g,总费用4779.05万元,年均IVIG用量和费用呈上升趋势,涨幅分别为14.5%和11.3%。年度间例均费用和例均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分布上,以婴幼儿居多,占总用药例数的54.6%。(2)用量上,例均用量中位数为10(5,20)g。用量排序前20位病种,11种为临床合理用药,其IVIG总用量为122879.2g,占4年用量的57.56%;纳入IVIG《药品目录(2017年版)》的6大类疾病总用量为99600.5g,占4年用量的46.7%,用药例数为4081例,占4年IVIG总例数的28.4%。(3)疾病分布上,川崎病患者使用IVIG居首位,用药例数和药品用量占比分别为19.41%和34.43%,例均用量中位数为25(20,30)g;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用量和用药例数均较少,仅占4年总用量的3.10%和总例数的3.33%,例均用量中位数为10(5,15)g/例。例均用量首位病种为自身免疫性脑炎,例均用量中位数高达40(30,60)g/例。(4)例均用量前两位病种(自身免疫性脑炎和多发性硬化)为非医保疾病,将其与已纳入医保的例均费用排名第三病种格林-巴利综合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两者IVIG例均费用和总住院费用均不低于格林-巴利综合征。(5)科室分布上,用药人次排序前三位科室为肾脏免疫科、血液科和呼吸科。前10位科室间例均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神经内科显着高于其他科室。(5)目前厂家市场IVIG主推规格为2.5g/瓶;单次用药剂量频率统计显示,5g及以上剂量的单次用药比重大;新生儿用药例数占总例数12.4%,IVIG单次输注剂量<1g次数占新生儿总输注次数21.8%,11.25g占11%。结论:1.IVIG年产量呈迅速上升趋势,而临床需求亦增长较快。2.各地IVIG价格和医保政策差异性大。3.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IVIG临床合理用药病种比例较高,药品应用较规范,但仍有改进空间。4.《药品目录(2017年版)》IVIG医保新纳入6大病种,覆盖面扩大,但病种仍有细化及扩增需求。PID作为IVIG输注首位推荐用药病种,总用量和总用药人次都明显不足,提示本病病人缺乏规范性IVIG替代治疗,应该引起社会关注。自身免疫性脑炎和多发性硬化例均用药量和费用均高,经济负担较重,建议医保政策给予考虑。5.国内目前主导的2.5g/瓶IVIG规格不能完全满足儿科临床使用,5g/瓶规格IVIG最适宜用量的需要,1.25g/瓶规格的制剂在新生儿有广泛临床应用需求,厂家应增加两种规格制剂的产量。

二、《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
    第一节 编撰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种卷计数与略序
        三、相关问题论述
        四、种卷分布
第二章 《隋书·经籍三子·医方》
    第一节 编撰
        一、四部分类的出现与定型
        二、七分法的复古与成熟
        三、七分与四部共荣
        四、七分与四部融合
        五、关于撰者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分集甲乙丙
        二、细类分析
        三、医方、道经、佛经的种卷计数与序文
        四、相关问题论述
        五、种卷分布
第三章 《旧唐书·经籍志·丙部子录》之经脉类与医术类
    第一节 编撰
        一、盛唐开元官修目录《群书四录》《古今书录》
        二、中、晚唐时期的官修目录编修活动
        三、《旧唐志》的编撰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经脉类、医术类种卷计数
        三、相关问题论述
        四、种卷分布
第四章 《新唐书·艺文志·丙部子录》之明堂经脉类与医术类
    第一节 编撰
        一、《新唐志》的撰修背景
        二、《新唐志》的史料来源
        三、《新唐志》的补史艺文志目录性质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明堂经脉类、医术类种卷计数
        三、种卷分布
第五章 《宋史·艺文志·子类·医书类》
    第一节 编撰
        一、《宋史》的撰修背景
        二、《宋志》的史料来源
        三、《宋志》的补史艺文志目录性质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宋志·医书》种卷计数
        三、相关问题论述
        四、种卷分布
第六章 《明史·艺文志·子类·艺术类·医术》
    第一节 编撰
        一、《明史》的撰修经过
        二、明代内府藏书与编目
        三、《明志》的史料来源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明志·医书》种卷计数
        三、种卷分布
第七章 《清史稿·艺文志·子部·医家类》
    第一节 编撰
        一、《清志稿》的撰修经过
        二、清代内府藏书与编目
        三、《清志稿》的史料来源
        四、《清志稿》后的相关目录撰修活动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清志稿·医家》种卷计数
        三、相关问题论述
        四、种卷分布
第八章 正史目录医籍着录流变
    第一节 汉至隋时期: 六略之一,医分为四
        一、《七略》至《汉志》时期(西汉至东汉,[公元前33至前7间—公元75至106间])
        二、七分与四部共荣时期(三国至隋,[235-597])
    第二节 唐至元时期: 子部医方,从方至科
        一、《隋志》至两唐书时期(唐至宋初[629-1060])
        二、宋国史志至《宋志》时期(宋元)(1016-1345)
    第三节 明至今时期: 一代医着,类属森然
        一、《明志》至《清志稿》时期(明至20世纪80年代末)(1441-1989)
        二、王绍曾《清志稿拾遗》至《清志》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1992至今)
    第四节 正史医籍目录类系流变
第九章 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利弊
    第一节 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特点
        一、正史医籍目录的各本特征
        二、正史医籍目录的一般特点
    第二节 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得失
        一、正史目录的共性利弊
        二、正史医籍目录的价值与缺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史料长编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胃肠道肿瘤病人营养状况调查及术后感染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胃肠道肿瘤病人营养状况与术后感染情况的研究进展
    1 胃肠道肿瘤病人营养情况的现状
    2 胃肠道肿瘤病人手术后感染的现状
    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参加重要会议目录

(3)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研究
        (三)已有研究评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阐释
        (一)制度及制度变迁
        (二)医疗保险制度及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三)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四、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视角:历史制度主义
        (二)分析框架:环境·主体·时间与制度变迁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六、总体思路与结构安排
        (一)总体思路
        (二)结构安排
第1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基本历程
    1.1 建国初期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
        1.1.1 制度生成:米山联合保健站建立
        1.1.2 制度扩散: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推广
    1.2 人民公社时期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
        1.2.1 制度创新:稷山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建立
        1.2.2 制度扩散: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大力推广
        1.2.3 制度衰退:国民经济调整下暂时性式微
        1.2.4 制度高潮:“六·二六”指示下走向“顶峰”
    1.3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
        1.3.1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雪崩式”解体
        1.3.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首次恢复重建失败
        1.3.3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再度恢复重建无果
    1.4 新世纪初期“初级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险
        1.4.1 制度创新:新农合政策出台
        1.4.2 制度试验:新农合试点启动
        1.4.3 制度扩散:试点扩大与“全覆盖”
    1.5 城乡一体化加速期“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
        1.5.1 制度创新:地方自发探索城乡医保制度整合
        1.5.2 制度扩散:中央顶层政策倡导性整合
        1.5.3 制度完善: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式整合
    小结
第2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
    2.1 分层分序: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路径
        2.1.1 分层变迁:三项核心要素制度的相对独立性
        2.1.2 分序变迁:三项核心要素制度的相互关联性
    2.2 多样并存: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方式
        2.2.1 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并行
        2.2.2 内源性制度变迁与外源性制度变迁交揉
        2.2.3 渐进性制度变迁与突变式制度变迁共存
        2.2.4 合意性制度变迁与意外性制度变迁同在
    2.3 利弊相随: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绩效
        2.3.1 农村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2 “集体福利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3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式”变迁绩效
        2.3.4 “初级社会保险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5 农村“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小结
第3章 结构性变迁:制度环境与农村医疗保险
    3.1 制度环境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3.1.1 粘嵌耦合:制度环境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
        3.1.2 农村医疗保险与制度环境的嵌入关系
    3.2 政治嵌入性:政治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2.1 国家缺位与“俱乐部式”管理
        3.2.2 “全能主义”与官僚化管理
        3.2.3 行政分权与管理主体缺失
        3.2.4 民生政治与政府垄断性管理
        3.2.5 政府治理变革与社会化管理
    3.3 经济嵌入性:经济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3.1 合作经济与农民自愿集资
        3.3.2 封闭性集体经济与强制性筹资
        3.3.3 经济性分权与医疗保险筹资不力
        3.3.4 经济发展奇迹与财政主导型筹资
        3.3.5 分配格局调整与社会化筹资
    3.4 社会嵌入性:社会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4.1 社会弥散与低水平医疗保健
        3.4.2 “总体性社会”与集体医疗福利
        3.4.3 社会转型与医疗自费
        3.4.4 社会权利诉求与初级医疗保险待遇
        3.4.5 社会公正与统一医疗保险待遇
    小结
第4章 自主性变迁:行动主体与农村医疗保险
    4.1 偏好与博弈:行动主体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
        4.1.1 价值偏好:单一行动主体与制度变迁
        4.1.2 利益博弈:多元行动主体与制度变迁
    4.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行动主体及其利益诉求
        4.2.1 国家/政府的利益诉求
        4.2.2 医疗机构的利益诉求
        4.2.3 农民的利益诉求
    4.3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利益博弈
        4.3.1 农民的共同行动与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
        4.3.2 国家的整体性动员与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
        4.3.3 多元主体的非合作博弈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
        4.3.4 多元主体的合作博弈与“初级社会保险型”农村医保
        4.3.5 管理权之争与“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
    小结
第5章 历史性变迁:时间中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5.1 路径依赖、偶然事件、关键节点与制度变迁
        5.1.1 自我强化: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5.1.2 意外结果:偶然事件与制度变迁
        5.1.3 “遗产”的产生与再生产:关键节点与制度变迁
    5.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5.2.1 “国家主导”路径的依赖
        5.2.2 “自愿合作”路径的依赖
        5.2.3 “二元保障”路径的依赖
    5.3 偶然事件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5.4 关键节点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小结
第6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三重逻辑与未来改革
    6.1 “环境·主体·时间”三重复合式制度变迁逻辑
    6.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及原则
        6.2.1 共享、健康与幸福:制度改革目标
        6.2.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原则
    6.3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策略选择
        6.3.1 优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环境
        6.3.2 规范各行动主体行为
        6.3.3 突破路径依赖
        6.3.4 注重关键节点
    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进一步讨论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重庆地区白血病患儿家庭管理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 儿童白血病的流行病学
    2 白血病对患儿家庭的影响
    3 家庭管理的研究现状
    4 概念框架
    5 小结
第二部分 白血病患儿家庭管理的现状调查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白血病患儿家庭管理干预及效果评价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
    4 干预方案及内容
    5 效果评价
    6 资料收集方法
    7 资料分析方法
    8 伦理问题考虑
    9 质量控制
    10 结果
    11 讨论
    12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加的学术会议目录

(5)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等教育国际合作
        二、中外合作办学
        三、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节 文献述评
        一、研究综述
        二、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四、不足之处
第二章 本研究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区域竞争力理论
        一、区域竞争力理论概述
        二、中俄合作办学与中俄区域竞争力
    第二节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一、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二、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与中外合作办学
    第三节 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及其原则
        一、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
        二、中外合作办学基本原则
第三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
        一、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总体指导意见
        二、中俄行业合作对人才的需求
        三、中俄两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客观实际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规格
        一、各省市(自治区)对“一带一路”建设人才规格的要求
        二、各大类行业对“一带一路”建设人才规格的要求
第四章 俄罗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析
    第一节 俄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概况
        一、2018QS综合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
        二、2018QS学科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情况
        三、2018QS区域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情况
        四、2018QS就业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情况
    第二节 俄罗斯国立大学集团的相关分析
        一、俄罗斯国立大学集团具备众多优势学科资源
        二、俄罗斯国立大学集团具备高性价比学费优势
    第三节 俄方知名高校的个体分析——以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为例
        一、学校师资、学术、国际化水平等概况
        二、参与国际合作的学科、课程资源
第五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规模
        一、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规模现状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规模发展变化情况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结构分析
        一、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层次结构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学科类别与专业结构
        三、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师资结构
        四、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教学与课程设置
    第三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中方高校与俄方高校
        一、中方高校
        二、俄方高校
    第四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招生与学生毕业
        一、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招生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学生的毕业与就业
    第五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经费
        一、本科层次中俄合作办学学费标准
        二、研究生、高职层次中俄合作办学学费标准
        三、对中俄合作办学经费来源的思考
第六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面临的困境和具备的优势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面临的困境
        一、来自俄罗斯高等教育方面的困境
        二、中俄合作办学面临激烈的生源竞争
        三、来自中俄合作办学自身发展的困境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具备的优势
        一、当前我国政策环境有利于中俄合作办学的发展
        二、中俄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存在若干优势
        三、中俄经贸、文化合作为教育合作带来了契机
        四、欧美国际留学市场的变动为中俄教育合作带来了契机
第七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第一节 中俄合作办学项目个案研究
        一、D项目基本信息
        二、D项目招生、毕业与学费
        三、D项目培养方案
        四、D项目师资情况
    第二节 中俄合作办学非法人设置机构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一、江苏圣理工学院基本信息
        二、江苏圣理工学院的沿革与管理机制
        三、江苏圣理工学院的招生与学费
        四、江苏圣理工学院本科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五、江苏圣理工学院硕士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六、江苏圣理工学院的师资情况
    第三节 中俄合作办学法人设置机构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一、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基本信息
        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沿革与管理机制
        三、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招生与学费
        四、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本科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五、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硕士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六、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师资情况
第八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原则与策略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原则
        一、服务中俄合作原则
        二、优先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急需人才原则
        三、突出“俄语+专业”特色原则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一、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的党建工作
        二、解决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加大研究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模
        四、基于中俄合作对人才的需求和高校实际调整学科专业布局
        五、利用俄当前力推教育国际贸易的契机,大力引进俄方优质教育资源
        六、构建中俄学分互换体系,促进学生国际流动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6)社区首诊制度的实施困境及应对策略 ——以上海市Q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回顾
        1.3.1 国外研究回顾
        1.3.2 国内文献回顾
        1.3.3 研究评述
    1.4 概念界定
        1.4.1 分级诊疗
        1.4.2 社区首诊
        1.4.3 全科医生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下社区首诊制度的实施状况
    2.1 Q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概况
        2.1.1 服务内容与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
        2.1.2 卫生信息化初步建立
        2.1.3 医疗保险支付方式
        2.1.4 财务管理制度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2.2 Q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首诊实施存在的问题
        2.2.1 就诊下沉效果不明显
        2.2.2 社区医务人员缺乏主动性
        2.2.3 社区首诊的开展过于依赖行政命令
第3章 社区首诊政策执行缺乏操作性
    3.1 社区首诊政策落实缺乏参考依据
        3.1.1 首诊标准界定不明确
        3.1.2 罔顾服务质量与“签而不约”
    3.2 医疗保险制度支持乏力
        3.2.1 经济杠杆失效下需方引导弱化
        3.2.2 激励和约束低效与供方能动不足
    3.3 双向转诊制度联动不畅
        3.3.1 “吝惜”的专家号源
        3.3.2 形同虚设的“下转”安排
第4章 社区医疗机构能力与动力的双重掣肘
    4.1 社区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能力薄弱
        4.1.1 社区医疗设备落后,用药受限
        4.1.2 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导致发展受阻
        4.1.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网络平台不健全
        4.1.4 社区医生数量匮乏,质量有待提高
    4.2 社区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动力欠缺
        4.2.1 “靠感情”维系导致社区医疗机构动力不足
        4.2.2 社区医生激励动因贫乏
        4.2.3 社区医生队伍稳定性差
        4.2.4 “职业倦怠”形成的消极态势
第5章 社区首诊制度优化与实施路径
    5.1 有的放矢:针对存疑制度设计的重塑
        5.1.1 优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5.1.2 明确首诊实施细则
        5.1.3 以需求为导向:完善基本药物制度
    5.2 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才服务能力
        5.2.1 规范全科医生培养机制
        5.2.2 巩固社区医务人员的保障机制
    5.3 宣传与引导:增强社区首诊制的社会认可度
        5.3.1 引导居民就医观念的转变
        5.3.2 拓宽宣传渠道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附件

(7)中医药期刊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挖掘中医药期刊的文献研究价值
        1.1.2 呈现中医药期刊的史学研究价值
        1.1.3 促进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和提高
    1.2 中医药期刊史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具有“期刊”的基本属性
        1.3.2 具有“中医药”的基本属性
        1.3.3 出版地区为中国大陆
    1.4 研究方法
        1.4.1 资料来源
        1.4.2 研究方法
2. 中医药期刊发展历程
    2.1 中医药期刊创刊的时代背景
        2.1.1 传统中医药学面临西方医学的严峻挑战
        2.1.2 西医学期刊率先出现
    2.2 中医药期刊的雏形--《吴医汇讲》
        2.2.1 《吴医汇讲》产生的时代背景
        2.2.2 《吴医汇讲》的编辑体例和内容
    2.3 中医药期刊发展的历史分期
        2.3.1 中医药期刊的萌发期
        2.3.2 中医药期刊数量上的繁盛期
        2.3.3 中医药期刊的低谷期
        2.3.4 中医药期刊的恢复期
        2.3.5 中医药期刊的曲折发展期
        2.3.6 中医药期刊的复兴期
        2.3.7 中医药期刊的平稳发展期
3. 中医药期刊形式特征
    3.1 期刊生存状态
        3.1.1 民间团体或个人主持办刊,生存状态以速生速灭为主
        3.1.2 政府参与办刊,仍未完全脱离速生速灭的生存状态
        3.1.3 期刊出版步入正轨,生存状态趋于稳定
        3.1.4 期刊办刊主体向系列化、集群化发展,生存状态稳定
    3.2 期刊刊期情况
        3.2.1 以月刊为主,出版周期不稳定
        3.2.2 刊期逐渐缩短,出版周期趋于稳定
        3.2.3 刊期再次延长,出版周期极不稳定
        3.2.4 以季刊和双月刊为主,出版周期趋于稳定
        3.2.5 以月刊和双月刊为主,刊期呈逐渐缩短的趋势
    3.3 期刊地域分布情况
        3.3.1 萌发自江浙沪地区
        3.3.2 以上海为中心,发展于东南沿海地区
        3.3.3 仍以上海为中心,有向西南地区转移的倾向
        3.3.4 办刊中心向北京转移,初现全国散发的趋势
        3.3.5 以北京为中心,呈现全国散发的态势
    3.4 期刊文章合着情况
        3.4.1 文章以独着为主,合着文章极为少见
        3.4.2 文章以独着居多,合着文章有所增加
        3.4.3 合着文章数量超越独着文章,跨机构、跨地域合着显着增加
4. 中医药期刊类别特征
    4.1 中医药期刊的主体--学术类期刊
        4.1.1 中医药学术类期刊总体情况
        4.1.2 中医药学术类期刊的学科分布情况
    4.2 中医药宣传推广的重要媒介--普及类期刊
        4.2.1 中医药普及类期刊的初创
        4.2.2 中医药普及类期刊的发展
    4.3 中医药信息资源查找和利用的工具--情报检索类期刊
        4.3.1 中医药检索类期刊的兴起与衰落
        4.3.2 中医药情报类期刊的兴起与衰落
5. 中医药期刊刊名特征
    5.1 中医药期刊刊名的变迁
    5.2 中医药期刊的一般命名方式
        5.2.1 仅以“学科属性”命名
        5.2.2 以“地域名称+学科属性”命名
        5.2.3 学报类中医药期刊的命名
    5.3 中医药期刊刊名的深刻寓意
6. 中医药期刊内容特征
    6.1 刊载内容体裁丰富,兼具学术性和普及性
    6.2 刊载内容向纯学术性过渡,中医药传统文体载文量下降
    6.3 以学术性内容为主,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内容激增
7. 中医药期刊发展总体情况、作用与展望
    7.1 中医药期刊发展总体情况分析
        7.1.1 总体历程分析
        7.1.2 总体形式特征分析
        7.1.3 总体类别特征分析
        7.1.4 总体刊名特征分析
        7.1.5 总体内容特征分析
    7.2 中医药期刊在中医药发展中的作用评价
        7.2.1 传播中医药文化,获取民众之认可
        7.2.2 普及中医药知识,解救民众之疾苦
        7.2.3 搭建中医药沟通平台,促进学术交流
        7.2.4 刊学相辅,助力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
        7.2.5 凝心聚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7.3 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方向探寻
        7.3.1 重视传统中医药栏目,发扬中医药特色
        7.3.2 鼓励学术评论与争鸣,发挥期刊学术导向作用
        7.3.3 栏目设置多样化,促进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和推广
        7.3.4 加强约稿力度,保障文章质量
        7.3.5 重视专题策划,发展专栏专刊,鼓励专题专科的集中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医药期刊总目
    附录2: 当前持续出版中医药期刊目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8)PAQR3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生存预后的相关性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PAQR3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生存预后的关系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材料与仪器
        1.3 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PAQR3对食管鳞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功能影响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细胞系来源
        1.2 试剂与仪器
        1.3 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PAQR3对食管鳞癌体内成瘤及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动物来源
        1.2 试剂与仪器
        1.3 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PAQR3调控ERK信号通路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9)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理解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
    1.2 问题提出
    1.3 文献回顾
        1.3.1 对高等教育供求话题的一般分析或整体讨论
        1.3.2 对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高校专业设置的研究
        1.3.3 关于学生专业选择方面的研究
        1.3.4 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
        1.3.5 文献简评
    1.4 研究思路和本研究的学术意义
    1.5 本文的内容与结构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说明
        1.6.1 研究方法
        1.6.2 变量说明
        1.6.3 样本和数据说明
第二章 高校招生(供给)的专业/科类分布的描述性统计——基于样本高校面向浙江省理工类招生的数据
    2.1 宏观层面:高校招生的学科门类/专业大类分布
        2.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2.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2.2 中观层面:高校招生的专业类别分布
        2.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2.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2.3 微观层面:高校招生的专业分布
        2.3.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2.3.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第三章 不同专业/科类的第一类需求表现的描述性统计——基于样本高校面向浙江省理工类招生的数据
    3.1 宏观层面:不同学科门类/专业大类生源条件对比
        3.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3.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3.2 中观层面:不同专业类别生源条件对比
        3.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3.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3.3 微观层面:不同专业生源条件对比
        3.3.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3.3.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两类供求矛盾评估
    4.1 第一类供求矛盾分析
        4.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4.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4.2 第二类供求矛盾分析
        4.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4.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4.3 事实评估小结
第五章 高等教育供求问题中的若干现象剖析
    5.1 大类招生受学生欢迎吗?
    5.2 专业越来越不重要了吗?——基于专业“好坏”维度的讨论
    5.3 专业也和学校一样有层次性吗?
    5.4 第一类需求中的“超额需求”和“差异化需求”
第六章 处理高等教育双重供求矛盾的规范研讨
    6.1 研究逻辑的价值转向
        6.1.1 非正规逻辑和后实证主义
        6.1.2 把事实和价值结合起来
    6.2 从“配给式”供给走向市场性供给是调节矛盾的必要条件
        6.2.1 以市场为导向是走向任何供求平衡的基本前提
        6.2.2 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供给管理中存在的两个典型问题
        6.2.3 改进的思路
    6.3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是化解矛盾的最佳策略
        6.3.1 现实中高等教育供求均衡的三种模式
        6.3.2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最具综合合理性
        6.3.3 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的理论根据及其超越
第七章 构建理想:在向学生需求的倾斜中走向综合协调
    7.1 从三个“不矛盾”看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的综合合理性
    7.2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在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政策创新
    7.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科样本院校名单
附录二: 高职高专样本院校名单
附录三: 合并后的50个本科专业类别名单
附录四: 合并后的40个高职高专专业类别名单
附录五: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
后记
研究生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后面加*号)

(10)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管理现状及儿科临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管理现状调研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单中心三级甲等儿童医院4年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临床应用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与主要结论及政策探讨
    1 临床应用结合市场情况讨论
    2 政策和规范层面对IVIG发展趋势的思考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四、《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研究[D]. 付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胃肠道肿瘤病人营养状况调查及术后感染因素分析[D]. 刘祖平.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3]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D]. 郎杰燕. 山西大学, 2019(01)
  • [4]重庆地区白血病患儿家庭管理干预研究[D]. 林楠.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5]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刘琪. 厦门大学, 2019(08)
  • [6]社区首诊制度的实施困境及应对策略 ——以上海市Q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D]. 张伊格.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7]中医药期刊史研究[D]. 郭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PAQR3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生存预后的相关性及其功能研究[D]. 白鸽. 新疆医科大学, 2018(12)
  • [9]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D]. 王旭辉. 厦门大学, 2017(01)
  • [10]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管理现状及儿科临床应用分析[D]. 王君君. 重庆医科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2004年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