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海鲂耗氧率及窒息点初步研究

鄱阳湖海鲂耗氧率及窒息点初步研究

一、鄱阳湖团头鲂耗氧率及窒息点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苗珍[1](2021)在《河蟹池塘溶解氧监测及低氧胁迫应答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大闸蟹,也称河蟹,因其风味与营养俱佳而深受消费者喜爱。但是在养殖过程中池塘溶氧昼夜变化剧烈以及水环境控制不当,使得河蟹长时间处于低氧状态,从而影响河蟹生长发育以及免疫力,导致体色差、规格小、体质下降而易继发感染致病微生物甚至死亡,最终导致回捕率低、养殖效益差。DO是河蟹养殖环境中重要的环境因子,直接影响河蟹的存活、生长、代谢、消化和免疫能力。本文采用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监测了河蟹池塘DO变化以及河蟹的耗氧率和窒息点,研究了低氧对河蟹生理生化和不同组织内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对低氧-复氧条件下河蟹进行转录组学分析,筛选低氧诱导因子,为进一步揭示河蟹响应低氧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耗氧量是甲壳动物呼吸代谢的重要指标,窒息点是甲壳动物耐低氧的指标,本研究测定了池塘溶解的变化,结果显示夜间池塘溶氧在较长时间内均低于4mg/L,最低可降至1.6mg/L(凌晨6:00点),即处于低氧阶段;采用流水呼吸室法和静态呼吸室法分别测定了不同部分规格的河蟹窒息点和耗氧率,结果显示,河蟹窒息点和耗氧率与体重呈现负相关关系,大规格类别河蟹的窒息点和耗氧率显着低于小规格类别河蟹窒息点和耗氧率。河蟹夜间耗氧率均值显着高于白天平均耗氧量。2.为了确定低氧胁迫对河蟹组织线粒体超微结构及生理生化的影响,本研究将河蟹进行低氧-复氧处理,测定河蟹体内SOD、T-ATPase、ALP、ACP活力以及MDA、LDH含量。结果显示低氧处理1h后,河蟹体内SOD、ACP活力显着性降低,MDA、LDH含量以及T-ATPase、ALP活性显着升高。低氧处理6h后,MDA含量持续升高,LDH含量以及T-ATPase、ALP活力降低,SOD、ACP活力与低氧处理1 h时相当;复氧后SOD活力先升高再下降,MDA、LDH含量和ALP活力降低后上升,T-ATPase、ACP活力则在复氧阶段升高。结果表明低氧胁迫和复氧恢复都会对河蟹生理生化指标产生影响,使河蟹启动的抗氧化应激系统和优化供能代谢等调控手段。线粒体组织显微观察显示,低氧胁迫6 h后,河蟹肌肉组织线粒体数量减少,内嵴模糊且排列紊乱,部分峭消失,基质稀薄,复氧处理12 h后,线粒体损伤加剧,出现空泡化;低氧胁迫6h后,河蟹鳃组织线粒体内嵴部分被破坏,复氧处理12h外膜扭曲变形,部分嵴消失,髓样变形,部分线粒体仅剩微泡或残膜。结果表明低氧会对河蟹线粒体造成严重损伤,且在复氧12 h后不能恢复,损伤甚至进一步加剧。3.为了揭示低氧-复氧下河蟹的响应分子机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低氧-复氧下河蟹某些基因的差异表达,获得49.19 Gb的clean data,组装得到27,233个新转录本的功能注释。其中26,819条序列与Nr蛋白数据库基因同源;16,299条序列注释到KEGG数据库,归类到284个代谢通路。在低氧阶段,在暴露于严重低氧1h和6h分别检测到103和251个差异表达基因。在复氧阶段,在1h和12 h的复氧处理期间分别鉴定出462和673个差异表达基因。低氧应激对低氧6 h组的57条通路有显着影响。其中,前三个基因富集最为显着的途径是“PPAR signaling pathway”,“Gapjunction”和“Phototransduction-fly”。在复氧阶段,前三个基因富集最为显着的途径是“ECM-receptor interaction”,“Lysosome”和“Phagosome”。17 个差异基因qRT-PCR验证结果与测序结果上下调趋势一致,证明了转录组测序的准确性。4.根据全长转录组测序结果,筛选鉴定出河蟹低氧应答的关键基因Hif 1α、Hif-1β,cDNA全长分别为5,377bp、2,868bp,三个ORF分别编码1,057和551个氨基酸残基;两个基因均包含一个HLH结构域和两个PAS结构域。对可以与河蟹Hif-1基因发生互作的蛋白进行分析,共鉴定出476个蛋白(包括71个DEGs)可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与河蟹Hif-1发生相互作用,GO富集分析表明,绝大多数路径都与细胞进程有关,例如“oxidoreductase activity”、“transferase activity”和“small molecule binding”。表明低氧胁迫激活了河蟹体适应低氧的一系列生理活动。此外,对水草生长良好的池塘和无水草池塘中河蟹的Hif-1α、Hif-1β基因表达差异以及组织分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河蟹Hif-1α、Hif-1β在胃、肝、肠、鳃、眼柄、心脏、肌肉、血液中均有表达,在心脏、血液、肌肉中表达量相对较高,眼柄中表达量最少。与有水草池塘河蟹相比,无水草池塘河蟹Hif-1α、Hif-1β表达量均有显着提高,Hif-1α在肝胰腺、肌肉和鳃中表达量分别提高了 2.22、0.99、0.69倍,Hif-1β在肝胰腺、肌肉和鳃中表达量分别提高了 5.76、3.34、2.24倍。结果表明,无水草环境会对河蟹机体产生影响,导致河蟹启动应对低氧环境的分子调节机制。

单建杰[2](2018)在《不同地区来源的翘嘴鳜与斑鳜自交及杂交子一代部分生物学性状比较研究》文中指出鳜鱼是我国重要的名优淡水经济鱼类,深受消费者青睐。常见的养殖鳜鱼品种是翘嘴鳜和斑鳜,其中翘嘴鳜仅摄食活饵,且病害多,但生长速度快,养殖规模大;斑鳜生长慢,但疾害少,且能摄食冰鲜饵料,鳜鱼养殖受到制约。但两种鳜鱼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利用杂交育种方式集中双方优势,可能成为鳜鱼持续发展的良好手段。试验对来自广东地区的翘嘴鳜和辽宁地区的斑鳜的自交后代和杂交子一代的生物学性状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了解后代对亲本遗传性状的表现情况,以及两种杂交子一代性状的差异性,旨在为鳜鱼的杂交育种提供参考。试验研究了翘嘴鳜、斑鳜自交及杂交子一代4个鳜鱼群体的形态特征、抗氧化指标、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消化酶、耗氧率和窒息点等指标的差异。1.形态特征差异性比较杂交子一代的体斑形态及分布相近,且介于两自交F1代之间,更偏向于斑鳜,正交F1代(翘嘴鳜♀×斑鳜♂)比反交F1代(斑鳜♀×翘嘴鳜♂)多一条从背鳍向下垂直穿过侧线的深褐色条带。自交及杂交子一代的背鳍(D)、胸鳍(P)、尾鳍(C)鳍条数存在显着性差异,且正交F1代的可数综合杂交指数更偏向母本,而反交F1代属中间型。除肝体比指数外,四个群体的可量性状比值间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杂交子一代的平均杂交系数均偏向母本遗传;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杂交F1代间形态最接近,经过判别分析,筛选出8个贡献较大的比值性状,构建体型判别式,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5.24%、81.58%、77.78%、84.72%,综合判别准确率为84.83%,能够较好的判别四种群体。2.抗氧化及免疫指标比较研究斑鳜的CAT、SOD、ACP、AKP活力均高于翘嘴鳜,杂交子一代的抗氧化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值基本介于翘嘴鳜、斑鳜之间,但部分组织中杂交子一代的CAT、SOD、T-AOC活力超出自交F1代,表现出一定的免疫优势,且正交F1代的血清中ACP、AKP活力分别为(3.03±0.67 U/gprot、2.12±0.36 U/gprot)显着高于反交F1代。3.消化酶活性研究自交及杂交子一代的幽门盲囊中蛋白酶活性最强,不同种间差异性较小,消化道中蛋白酶活性差异为:幽门盲囊>前肠>中肠>胃>后肠。杂交后代的胃蛋白酶活性稍强于自交后代,且正交子一代(21.63±1.61 U/mgprot)显着高于反交子一代(19.44±1.12U/mgprot)(P<0.05)。消化道中脂肪酶活力变化与蛋白酶相似,幽门盲囊中活性最高,杂交子一代显着大于自交组(P<0.05),杂交后代间差异不显着。淀粉酶活性以胃中最高,幽门盲囊中的淀粉酶活性最弱,而其余各部位差异不明显。自交组的胃淀粉酶活性强于杂交子一代,正交子一代(1.14±0.19 U/mgprot)>反交子一代(0.69±0.08 U/mgprot)。4.耗氧率与窒息点鳜鱼的耗氧率与个体大小呈反相关,且斑鳜高于翘嘴鳜,并以当年斑鳜鱼苗的耗氧率最大(0.3±0.17 mg/g·L),2龄的翘嘴鳜为最低(0.1±0.06 mg/g·L);杂交后代的耗氧率明显高于自交组(P<0.05),并以正交F1代(翘嘴鳜♀×斑鳜♂)的当年鱼种耗氧率最高(0.44±0.26 mg/g·L);杂交子一代的窒息点均明显低于自交组(P<0.05),以当年正交组(翘嘴鳜♀×斑鳜♂)的鱼种为最低0.61±0.08 mg/g·L;斑鳜的窒息点高于翘嘴鳜,以当年斑鳜鱼种的窒息点为最高(1.55±0.11 mg/L)。试验鱼耗氧率的昼夜变化均表现为白天中午(1012时)较高,半夜最低的特征。由以上比较可知,正交子代在非特异性免疫及溶氧需求优于其他三种鳜鱼,为鳜鱼养殖筛选出抗病性强的品种。

陈楠[3](2017)在《团头鲂phds基因家族参与低氧应答的分子机理解析》文中提出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作为我国重要淡水养殖鱼类,目前面临着种质资源退化以及养殖环境恶化的问题。和四大家鱼相比团头鲂缺氧耐受能力差,导致其很难适应急剧恶化的养殖环境,尤其是缺氧环境。另外,团头鲂自身性情暴躁、容易受惊,极易对不良环境产生应激。上述因素极大制约了团头鲂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研究对不同溶氧浓度及处理时间条件下团头鲂行为学、生理生化、非特异性免疫相关指标和环境应激相关蛋白表达进行了分析;同时获得了prolyl hydroxylases(phd)家族3个基因phd1、phd2和phd3序列,并对phds进行生物信息学、时空表达及甲基化水平等分析,为耐低氧团头鲂品种/品系的培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低氧处理前后团头鲂行为学变化低氧处理后团头鲂呼吸频率从常氧条件下的平均182次/min增加到平均245次/min,并且鱼嘴张合幅度增加,团头鲂也从水体底部和中部游到上层水体进行水面呼吸(Aquatic surface respiration,ASR)。当水体溶氧水平继续下降并且接近团头鲂窒息点溶氧0.5 mg/L时,团头鲂身体失去平衡。复氧处理后团头鲂上述行为也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整体上低氧处理后团头鲂自发性活动频率增加。2.低氧处理前后团头鲂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团头鲂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血糖、Na+、琥珀酸脱氢酶和乳酸水平在不同溶氧(dissolved oxygen,DO)浓度包括对照(DO:5.5 mg/L)以及急性低氧(DO:3.5和1.0 mg/L)处理后,随着溶氧浓度的下降而逐渐升高,肝糖原水平逐渐下降。团头鲂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血糖和乳酸含量随着低氧时间(0.5 h和6 h DO:3.5 mg/L)延长而升高,Na+和肝糖原水平下降,琥珀酸脱氢酶含量不变。复氧后上述7项指标水平全部下降。3.低氧处理前后团头鲂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变化团头鲂干扰素alpha和溶菌酶水平随着溶氧浓度的下降而逐渐升高,而白蛋白水平则逐渐下降。另外,随着低氧时间的延长团头鲂干扰素alpha水平升高,而白蛋白和溶菌酶水平则降低。复氧后上述3项指标水平全部升高。4.低氧处理前后团头鲂环境应答蛋白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分析显示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在团头鲂组织中表达两条带,其中较小的Hsp70条带通过hsp70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翻译。较大Hsp70在团头鲂肝脏、脾脏、脑、鳃和肾脏中检测到表达,而较小Hsp70仅在肝脏、脾脏和鳃中检测到表达。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 alphs(Hif-1α)在团头鲂肝脏、脾脏和鳃中的蛋白水平随着溶氧浓度下降以及低氧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升高。5.团头鲂phds基因cDNA和启动子扩增及序列特征作者设计开发了基于生物信息学和多重PCR技术的高效c DNA和启动子扩增方案,获得了团头鲂phd1、phd2和phd3的c DNA全长和启动子序列,该方法也在其他鱼虾中进行了有效性验证。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3个phds基因均包含5个外显子(exons),编码的氨基酸序列都含有脯氨酸羟基化酶结构域P4Hc,该区域中包含3个铁离子结合位点(氨基酸H、D和H残基),而Phd2的N末端还有一个zf-MYND结构域。启动子分析显示Phd1和phd3启动子中都包含低氧应答元件(hypoxia response element,HRE)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活性进一步分析显示phd3启动子中5个HRE位点对Hif-1α做出应答,其中HRE1、HRE2和HRE3应答活性较强。6.团头鲂phds的表达分析时空表达谱分析显示团头鲂phd1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眼囊期表达量最高;常氧条件下该基因在血液、脑和心脏中表达较高,但低氧处理后,其在血液、肌肉、脑、心脏和肠表达下降,在鳃表达升高。另外,作者也发现phd1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起始密码子而表达出两种蛋白,并且两种蛋白都位于细胞核中,其中较大蛋白可以促进细胞增殖。团头鲂phd2在16-细胞期、囊胚早期和囊胚中期表达量较高;常氧条件下该基因在肌肉和鳃表达最高,低氧处理后其在血液、肝脏、脾脏、肌肉和心脏中的表达量下降。而团头鲂phd3在胚胎发育的早期表达;常氧条件下该基因在肝脏表达最高,而低氧后其在所检测的9个组织中都上调表达。另外,作者也发现phd3存在两种不同的选择性剪接体,并且这两个剪接体都可被低氧诱导表达。7.TDN-PCR分析团头鲂phds甲基化水平团头鲂phd1在低氧敏感和耐受个体的肌肉组织中表达差异不显着,phd2在低氧敏感和耐受个体肌肉组织表达差异显着,而phd3在低氧耐受个体中表达量较高,在低氧敏感个体中几乎检测不到表达。为了分析候选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作者设计开发了特异性和灵敏性较高的Touch-down based nest-PCR(TDN-PCR)用于DNA甲基化分析,结果表明团头鲂低氧敏感和耐受个体的phd2和phd3启动子上CpG区域没有甲基化,而phd1启动子上有2个甲基化区域。为了进一步在团头鲂低氧敏感和耐受群体中分析phd1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水平,作者利用TDN-PCR技术的高分辨率溶解曲线(high-resolution melting,HRM)方法对其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团头鲂phd1启动子高甲基化程度与低氧敏感群体显着正相关。8.TDN-PCR分析鱼类phd1甲基化水平通过TDN-PCR扩增来自鲤形目、鲈形目和鳢形目的几种鱼phd1启动子并测序分析,结果显示鱼类phd1启动子甲基化越高则窒息点越高,鱼对低氧越敏感,即甲基化程度与窒息点呈正相关。

金华[4](2016)在《中华胭脂鱼胚胎发育、幼鱼耗氧率及缺氧导致组织病理学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中华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为试验材料,采用体视显微镜活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两种方法,对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2015年5月孵化生产的中华胭脂鱼胚胎至出膜14天仔鱼的发育情况进行了观察,经统计在水温21.023.0℃下,总发育时间较长,为119 h40 min左右,有效积温为1743.59℃,平均受精率为68.51%。胭脂鱼卵为端黄卵,沉性,微粘性,胚胎发育经过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分化和孵化等6个阶段。初孵仔鱼的卵黄囊呈带状,在出膜第10天左右吸收完毕。出膜第2天可见围心腔中心脏结构明显,心跳逐渐增强,血液颜色逐渐加深。鳃弓在出膜第2天轮廓清晰,第4天可见4对鳃弓,鳃丝和鳃小片数量逐渐增多。出膜第1天可见晶体、视网膜和色素膜,随后视网膜、色素层逐渐增厚,至出膜814天,眼睛的后房较明显,没有出现前房。内耳分布在延脑的左右两侧,内有听板,可见感觉毛和圆形的耳石。脑在出膜前已分化为端脑、中脑、间脑、小脑和延脑5个部分,后逐渐增大。口由下位逐渐转移至亚下位,消化道的肠在出膜前出现盘曲,分段打通,在出膜第4天左右消化道完全打通。中肾为主要的排泄器官,出膜第1天即可见,后逐渐增大。鳔在出膜第2天充气,至出膜14天为1室。在头、背部及腹部均可见星形的色素细胞分布。采用封闭静水法,测定3月龄中华胭脂鱼的平均体长6.36±0.82cm、平均体重7.23±2.43g,在18℃、21℃、24℃、27℃、30℃五个不同温度下的耗氧率和窒息点。结果表明:不同温度组间耗氧率差异极显着(P<0.01)。胭脂鱼幼鱼的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可用y=0.012x-0.087(n=10,P<0.01,R2=0.7603)表示。胭脂鱼幼鱼的半致死溶解氧含量在不同温度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采用测定致窒息点致死后的3月龄胭脂鱼幼鱼,以Bouin’s液固定,叔丁醇脱水,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中性树胶封片,对因缺氧而死亡的幼鱼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可见鱼脑、入鳃动脉、出鳃动脉、心脏、肝胰脏、脾脏、中肾内发生动脉充血、静脉淤血,鳃、心脏、中肾都出现了含铁血黄素,鳃小片呼吸上皮细胞剥离,肝细胞发生水样变、气球样变,中肾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玻璃样变,全身各组织器官缺氧导致器官代谢异常,由此表明,缺氧窒息的胭脂鱼体内主要发生了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死亡。

王万良[5](2014)在《祁连山裸鲤人工繁殖技术、胚胎发育及其耗氧规律的研究》文中提出祁连山裸鲤是黑河和疏勒河水域中的特有土着经济鱼类。2012年6月~2014年3月年在甘肃祁连山雪冷水鱼繁育中心,对其人工繁殖技术,胚胎发育及其耗氧代谢进行了初步研究,旨在为保护鱼类种质资源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人工繁殖技术试验选择了发育良好的亲鱼,其中雌鱼930尾,雄鱼1320尾,雌雄配比为1:1.42,选用不同催产激素LRH-A2,HCG、DOM、LRH-A2+HCG、LRH-A2+DOM和LRH-A2+HCG+DOM的不同剂量,比较得出使用LRH-A21.2μg+DOM5mg+NS1.0ml的催产效果较好。2.祁连山裸鲤属于一次产卵鱼类,在繁殖季节雌鱼的成熟系数为15.41%,雄鱼为4.31%。个体绝对繁殖力平均为4236粒,个体相对繁殖力平均为11.74±3.2粒/g,个体繁殖力(F)与体长(L)关系式为: F=0.0038L2-0.0975L+0.6405(R2=0.8933),个体繁殖力(F)与体重(W)的关系式:F=0.0015W-0.0783(R2=0.907)。3.祁连山裸鲤受精卵为沉性卵,呈淡黄色圆球形、平均卵径为1.94±0.08mm,42min吸水膨胀后平均卵径为3.24±0.04mm,在水温12~14℃下,积温达到2429.15℃·h孵出鱼苗,初孵仔鱼全长平均为8.2±0.05mm。4.孵化温度分别设置9±0.5℃、11±0.5℃、13±0.5℃、16±0.5℃、19±0.5℃、22±0.5℃、25±0.5℃、28±0.5℃八个梯度,祁连山裸鲤胚胎发育随水温升高发育期降低,孵化率随水温升高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畸形率随水温的升高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28℃未孵化出鱼苗,比较得出16℃孵化效果较好。5.三组不同规格祁连山裸鲤(Ⅰ组体长77.9~81.4mm,平均体长79.6±3.02mm,体重9.956~12.05g,平均体重11.51±1.02g;Ⅱ组体长143.7~152.8mm,平均体长143.2±3.02mm,体重52.22~56.19g,平均体重53.92±2.42g;Ⅲ组体长169.5~173.4mm,平均体长171.6±3.62mm,体重74.65~81.14g,平均体重77.95±2.82g),采用密闭流水呼吸法测定,祁连山裸鲤昼夜耗氧代谢属于第一种类型,即白天平均耗氧大于夜间耗氧,说明祁连山裸鲤在白天的摄食活动和新陈代谢大于在夜间;另外白天与夜间相比,白天有三个相对明显的耗氧高峰,分别是早上9:00,下午13:00和17:00,此时也是投喂饵料的时间,说明在摄食期间的耗氧率增强。6.六个体重梯度(Ⅰ组平均体重11.51±1.02g;Ⅱ组平均体重53.92±2.42g;Ⅲ组平均体重77.95±2.82g;Ⅳ组平均体重161.61±5.02g,Ⅴ组平均体重322.14±4.12g,Ⅵ组平均体重535.30±4.52g)。平均水温为13℃,采用密闭静水呼吸室法测定,祁连山裸鲤耗氧量随体重增加而增加,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最佳拟合回归方程Y=8.6638X0.8744(R2=0.98455),相反,耗氧率和窒息点随体重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最佳拟合回归方程分别为Y=0.07903X-1.187(R2=0.97242),Y=1.7065X-0.5890(R2=0.9390)。7.平均体重11.52±1.02g,在9~21℃温度范围内,祁连山裸鲤耗氧量和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其最近拟合方程分别为Y=0.3092X2-0.3209X+7.7633(R2=0.976),Y=0.0268X2-0.0275X+0.6733(R2=0.976);窒息点随水温升高先降低,17℃后随水温升高而增大,最佳拟合方程为Y=0.2579X2-1.2591X+3.5109(R2=0.7529)。

杨坤,祝东梅,王卫民[6](2013)在《麦穗鱼耗氧率和窒息点的测定》文中认为为研究麦穗鱼的基础代谢水平和特点,将暂养7d的麦穗鱼停食24h后,放入自行设计的封闭流水式呼吸室内,调节水位及进出口流量,测定两种规格麦穗鱼的耗氧率、耗氧量和窒息点。试验结果表明,平均体长(9.24±3.06)cm、体质量(12.32±1.44)g的麦穗鱼在水温为(24.0±0.1)℃时的耗氧率和耗氧量分别为(0.16±0.01)mg/(g·h)、(1.54±0.83)mg/(尾·h);平均体长(4.10±0.06)cm、体质量(0.53±0.09)g的麦穗鱼在温度为(16.5±0.5)℃时耗氧率和耗氧量分别为(0.59±0.24)mg/(g·h)、(0.31±2.01)mg/(尾·h),平均体质量(12.32±1.44)g,平均体长(9.24±3.06)cm的麦穗鱼在水温(24.0±0.1)℃,pH 7.4的条件下,窒息点为0.58mg/L。麦穗鱼的耗氧率夜间略高于白天,但差异不显着;麦穗鱼的耐低氧能力属中等偏弱水平。

张倩[7](2013)在《水流、水温及体重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幼鱼游泳行为及标准代谢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诸多生物及非生物因素与鱼类的生存和繁殖密切相关,如体重、水流及水温等因子对鱼类的生长、捕食及代谢等一系列生命活动均具有多方面的生态作用。有关鱼类行为及代谢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鱼类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机理。团头鲂(galobrama ambblycephala)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静水湖泊鱼类,是我国主要淡水鱼类养殖对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国内外有关团头鲂的研究多集中在生理、营养和基因方面,但有关生态因素对其游泳行为及能量代谢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在4个流速(0m/s、0.1m/s、0.2m/s、0.3m/s及0.4m/s)、3个温度(21℃、25℃及29℃)及2个体重(较重组即L组及较轻组s组)条件下进行了一系列实验,通过特制的鱼类游泳行为测定装置研究了水流及水温对团头鲂幼鱼游泳行为的影响,同时,利用水生生物呼吸测量仪测定了水温及体重对团头鲂幼鱼标准代谢的影响。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流速对团头鲂幼鱼游泳行为的影响同一温度条件下,流速对团头鲂幼鱼的游速、游距、转角及游泳轨迹均有显着影响。随着流速增大,其游速、游距及转角均随之增大,游泳轨迹趋向复杂化;但团头鲂幼鱼至中心点的距离对流速未表现出明显变化趋势。(2)温度对团头鲂幼鱼游泳行为的影响同一流速时,温度对团头鲂幼鱼的游速、游距、转角及至中心点的距离均没有显着影响。随着流速增大,其游速、游距、转角及至中心点的距离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变化;但其游泳轨迹随温度的升高呈复杂化趋势。(3)温度对团头鲂幼鱼标准代谢的影响温度对团头鲂幼鱼的标准代谢率有着显着影响。无论体重大小,团头鲂幼鱼的单位体重标准代谢率和标准代谢率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其单位体重标准代谢率有着较明显的昼夜节律:温度与标准代谢率呈指数相关性。(4)体重对团头鲂幼鱼标准代谢的影响同一温度条件下,L组团头鲂幼鱼的标准代谢率大于S组;但L组的单位体重标准代谢小于S组。温度对体重较大的团头鲂幼鱼的单位体重标准代谢率影响较小。

李小荣[8](2012)在《云南华鲮(Bangana yunnanensis)和鱇(鱼良)白鱼(Anabarilius grahami)幼鱼游泳行为、耗氧率对不同流速的响应》文中认为水流作为鱼类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且复杂的生态因子,能够刺激鱼类的感觉器官,使其产生相应的运动方式及反应机制。它有多方面的生态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鱼类的行为和生理生态等方面。云南华鲮和鱇(?)白鱼都是云南的土着鱼类,且都是地区特有种,随着生境环境的变化和过度捕捞的影响,其生存受到—定的威胁。本文通过特制的鱼类行为和呼吸代谢研究设备,在25±1℃条件下,以云南华鲮(体长6.25±0.65cm,体重3.89±0.53g)和鱇娘白鱼(体长12.75±1.15cm,体重12.31±1.38g)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流速下两种实验鱼类游泳行为特征和耗氧率的变化情况,为它们的野生资源保护和增产养殖提供参考。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流速对云南华鲮和鱇娘白鱼游泳行为的影响随着流速的增大,云南华鲮“逆流前进”和“逆流后退”所占比例逐渐增大,“逆流静止”所占比例逐渐减小,“顺流而下”所占比例各流速下均较小,主要游泳状态从“逆流静止”转变为“逆流前进”;鱇(?)白鱼却恰好相反“逆流静止”所占比例逐渐增大,“逆流前进”和“逆流后退”所占比例逐渐减小,“顺流而下”所占比例各流速下均很小,主要游泳状态从“逆流静止”和“逆流前进”两种转变为了“逆流静止”一种。云南华鲮和鱇(?)白鱼的趋流率在一定的流速范围内随着流速的增大而增大,当流速从0.20m/s上升到0.25m/s时,云南华鲮趋流率反而减小。云南华鲮和鲸(?)白鱼的摆尾频率在一定的流速范围内随着流速的增大而增大,当流速从0.20m/s上升到0.25m/s时,嵻(?)白鱼的摆尾频率反而减小。云南华鲮和鱇(?)白鱼各游泳状态下的游速随着流速的增大而增大。2、流速对云南华鲮和鱇娘白鱼耗氧率的影响随着流速的增大,云南华鲮和鱇娘白鱼的耗氧率都显着增大,各流速组的耗氧率显着大于静水组。在相同流速下随着时间的变化在24小时实验时间内,云南华的耗氧率在前3小时内显着增加,3小时到6小时期间增幅变缓,6小时时达到最大,而后到实验结束变化较小;鱇(?)白鱼的耗氧率在前6小时内显着增加,6小时时达到最大,而后到实验结束变化较小。相同流速下云南华鲮的耗氧率比鱇(?)白鱼略大。

林艳红,王艳艳,安苗,陈彦希[9](2012)在《普安鲫鱼苗耗氧率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简易密闭的流水装置,对普安鲫(Carassius auratus)鱼苗的耗氧率进行了初步研究;选择体重为1.40~2.50 g的小规格及21.20~33.31 g大规格普安鲫鱼苗,研究其昼夜耗氧率的变化规律以及水温、体重对其耗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普安鲫鱼苗耗氧率有显着影响,耗氧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升高,随体重的增加而降低。2种规格普安鲫鱼苗的昼夜耗氧率变化曲线基本一致,日均(7∶00~17∶00)耗氧率0.1700 mg/(g.h)与夜均(19∶00~5∶00)耗氧率0.1721 mg/(g.h)相似;其中,小规格普安鲫在23∶00出现耗氧率低峰0.1253 mg/(g.h),5∶00出现耗氧率高峰0.2647 mg/(g.h);大规格普安鲫在21∶00出现耗氧率低峰0.0909 mg/(g.h),7∶00出现耗氧率高峰0.2375 mg/(g.h)。

曹伏君,郭良珍[10](2011)在《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窒息点及昼夜代谢规律》文中提出在水温25℃时,采用封闭静水式和封闭流水式装置测定了大弹涂鱼的窒息点及其昼夜代谢规律。结果表明,大弹涂鱼的窒息点为0.71mg/L;其标准代谢(SM)和常规代谢(RM)随体质量的增加而降低,不同规格处理组昼夜变化规律相同,即夜间代谢强于白天,但不同处理组SM(F=35.247,P<0.01)和RM(F=4.679,P<0.01)差异均极显着;S组、M组和L组特殊动力代谢(SDA)的耗氧率峰值分别为0.85、0.65和0.44mg/(g·h),分别为其SM的1.18、1.43和1.21倍,持续时间均为14h;S、M和L组排氨率的峰值分别为12.00、20.20和24.98μmol/(g·h),分别为其饥饿状态下排氨率的1.33、1.68和5.20倍。

二、鄱阳湖团头鲂耗氧率及窒息点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鄱阳湖团头鲂耗氧率及窒息点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河蟹池塘溶解氧监测及低氧胁迫应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河蟹的生物学特征及产业概况
        1.1.1 河蟹的生物学特征
        1.1.2 我国河蟹产业整体概况
    1.2 低氧及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1.2.1 低氧的发生
        1.2.2 低氧对水生动物行为的影响
        1.2.3 低氧对水生动物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1.2.4 低氧对水生动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1.3 低氧诱导因子Hif研究概况
    1.4 养殖池塘低氧调控
        1.4.1 处理池塘底泥
        1.4.2 控制放养密度
        1.4.3 合理投喂
        1.4.4 培育优良水草
        1.4.5 机械增氧
        1.4.6 使用微生物制剂
        1.4.7 培育抗逆品种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思路
第2章 河蟹养殖池塘DO日变化以及耗氧率和窒息点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河蟹养殖池塘溶氧变化监测
        2.3.2 耗氧率的测定
        2.3.3 窒息点的测定
        2.3.4 实验数据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河蟹养殖池塘溶氧变化监测
        2.4.2 河蟹耗氧率
        2.4.3 河蟹窒息点
    2.5 讨论
第3章 低氧对河蟹组织线粒体超微结构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3.1 实验动物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河蟹低氧—复氧处理
        3.3.2 透射电镜样品的制备
        3.3.3 生理生化(SOD、T-ATPase、ALP、ACP、MDA、LDH)测定
    3.4 结果
        3.4.1 低氧胁迫对河蟹组织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3.4.2 低氧对河蟹生理生化(SOD、T-ATPase、ALP、ACP、MDA、LDH)的影响
    3.5 讨论
第4章 低氧对河蟹肝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4.1 实验动物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河蟹低氧-复氧处理
        4.3.2 总RNA的提取和文库构建
        4.3.3 全长转录组量测序及序列分析
        4.3.4 转录组序列的功能注释
        4.3.5 转录组数据验证
        4.3.6 缺氧相关异表达基因的鉴定
        4.3.7 河蟹Hif-1α、Hif-1β组织分布
        4.3.8 水草对池塘河蟹Hif-1α、Hif-1β表达的影响
    4.4 结果分析
        4.4.1 全长转录组测序与组装分析
        4.4.2 Illumina RNA-Seq与低氧-复氧潜在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4.4.3 qRT-PCR验证测序结果
        4.4.4 低氧-复氧过程中关键基因的特征
        4.4.5 Hif-1基因的蛋白互作
        4.4.6 河蟹Hif-1α、Hif-1β的表达和组织分布
        4.4.7 水草对河蟹Hif-1α、Hif-1β表达的影响
    4.5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不同地区来源的翘嘴鳜与斑鳜自交及杂交子一代部分生物学性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鳜鱼养殖产业的重要性
    1.2 鳜鱼的生物学特征
        1.2.1 分类和分布
        1.2.2 形态特征
        1.2.3 食性
        1.2.4 鳜鱼的生长
    1.3 人工养殖的鳜鱼品种
    1.4 鳜鱼的主要病害
    1.5 杂交是集中亲本优势的重要育种手段
        1.5.1 鱼类的种间杂交
        1.5.2 鱼类的属间杂交
        1.5.3 鱼类属间以上杂交
    1.6 鳜鱼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1.7 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8 本试验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翘嘴鳜与斑鳜自交及杂交子一代形态结构差异性比较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鱼
        2.1.2 检测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翘嘴鳜与斑鳜自交及杂交子一代外形与体斑观察
        2.2.2 翘嘴鳜与斑鳜自交及杂交子一代可数性状比较分析
        2.2.3 翘嘴鳜与斑鳜自交及杂交子一代可量性状的比较及多元分析
    2.3 讨论
        2.3.1 鳜鱼杂交后代的体斑分布更偏向斑鳜
        2.3.2 鳜鱼杂交后代可数性状变化紊乱
        2.3.3 鳜鱼杂交后代的可量性状更偏向母本
        2.3.4 鳜鱼杂交后代的体型符合当前市场需求
    2.4 小结
第三章 翘嘴鳜与斑鳜自交及杂交子一代抗氧化及免疫指标比较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鱼与分组
        3.1.2 试验试剂与方法
        3.1.3 样品采集与保存
        3.1.4 生化指标测定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试验鱼抗氧化指标检测结果
        3.2.2 非特异性免疫指标
    3.3 讨论
        3.3.1 抗氧化指标体现了动物的生存状态
        3.3.2 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是动物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体现
    3.4 小结
第四章 翘嘴鳜与斑鳜自交及杂交子一代消化酶比较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鱼与分组
        4.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4.1.3 样品采集与保存
        4.1.4 消化酶指标测定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蛋白酶活性检测结果
        4.2.2 脂肪酶活性检测结果
        4.2.3 淀粉酶活性检测结果
    4.3 讨论
        4.3.1 四种试验鳜鱼具有相似的食物组成
        4.3.2 鳜鱼的人工饲料配制中淀粉可以作为组份之一
    4.4 小结
第五章 翘嘴鳜与斑鳜自交及杂交子一代耗氧率与窒息点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鱼及其养殖
        5.1.2 试验试剂
        5.1.3 耗氧率测定
        5.1.4 窒息点测定
        5.1.5 耗氧率计算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鳜鱼种的耗氧率与窒息点
        5.2.2 翘嘴鳜与斑鳜自交及正交F1代的一龄鱼种耗氧率的昼夜变化
        5.2.3 翘嘴鳜与斑鳜自交及杂交子一代的二龄鱼种耗氧率的昼夜变化
    5.3 讨论
        5.3.1 耗氧率是鱼类代谢强度的体现
        5.3.2 窒息点确定了鱼类耐低氧的极限值
        5.3.3 耗氧率的昼夜变化体现了鱼的摄食节律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3)团头鲂phds基因家族参与低氧应答的分子机理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文献综述
    1.1 团头鲂简介
    1.2 鱼类低氧应答相关研究进展
        1.2.1 行为学和形态学研究
        1.2.2 血液学和生理生化指标研究
        1.2.3 免疫指标研究
        1.2.4 抗氧化指标研究
        1.2.5 基因表达相关研究
    1.3 鱼类Phds家族简介
        1.3.1 PHDs蛋白结构研究
        1.3.2 PHDs蛋白功能研究
        1.3.3 鱼类phds研究进展
    1.4 PHDs启动子甲基化研究进展
        1.4.1 DNA甲基化简介
        1.4.2 DNA甲基化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4.3 PHDs甲基化与疾病关联性研究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用鱼
        2.1.2 载体
        2.1.3 细胞系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1.5 主要试剂
    2.2 团头鲂低氧处理实验
    2.3 团头鲂低氧耐受和敏感群体的筛选
    2.4 团头鲂血液学、生理生化以及免疫学指标测定
    2.5 Western blot分析
    2.6 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
    2.7 总RNA提取及cDNA合成
        2.7.1 总RNA提取
        2.7.2 cDNA合成
    2.8 基于生物信息学和多重PCR技术扩增团头鲂phds全长和启动子
    2.9 团头鲂phds生物信息学分析
    2.10 荧光定量PCR和半定量PCR
        2.10.1 荧光定量PCR
        2.10.2 半定量PCR
    2.11 载体构建
        2.11.1 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
        2.11.2 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的构建
    2.12 细胞实验
        2.12.1 细胞复苏
        2.12.2 细胞传代
        2.12.3 细胞转染
        2.12.4 亚细胞定位和细胞增殖
        2.12.5 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
    2.13 基于TDN-PCR技术分析团头鲂phds启动子甲基化水平
        2.13.1 基因组DNA硫化处理
        2.13.2 Touch-down based nest-PCR(TDN-PCR)扩增硫化模板
        2.13.3 HRM法分析团头鲂phds启动子的甲基化程度
        2.13.4 TDN-PCR扩增其他鱼类phd1序列
    2.14 数据分析
3.实验结果
    3.1 低氧对团头鲂行为的影响
    3.2 低氧对团头鲂生理生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3.2.1 低氧可显着诱导团头鲂血液学指标变化
        3.2.2 低氧刺激团头鲂免疫应答活性
        3.2.3 低氧诱导团头鲂组织特异性应答
    3.3 基于生物信息学和多重PCR技术扩增phds cDNA和启动子
        3.3.1 反转录用茎环结构引物与商业化试剂盒引物比较
        3.3.2 反转录引物二级结构的比较
        3.3.3 团头鲂phd1 cDNA和启动子扩增
        3.3.4 团头鲂phd2 cDNA和启动子扩增
        3.3.5 团头鲂phd3 cDNA和启动子扩增
        3.3.6 该扩增方案在其他物种中的高效性验证
    3.4 团头鲂phd1的功能分析
        3.4.1 Phd1的序列特征
        3.4.2 Phd1启动子cis-element预测
        3.4.3 Phd1时空表达分析
        3.4.4 Phd1在细胞中表达两个蛋白质
        3.4.5 Phd1两个蛋白三维结构对比分析
        3.4.6 Phd1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
        3.4.7 较大Phd1蛋白促进细胞增殖
    3.5 团头鲂phd2的功能分析
        3.5.1 Phd2的序列特征
        3.5.2 Phd2启动子cis-element预测
        3.5.3 Phd2时空表达分析
    3.6 团头鲂phd3的功能分析
        3.6.1 Phd3的序列特征
        3.6.2 Phd3启动子cis-element预测
        3.6.3 Phd3的时空表达分析
        3.6.4 Phd3启动子中HRE对HIF-1α 产生应答
        3.6.5 Phd3存在两个选择性剪接体
        3.6.6 Phd3两个蛋白三维结构对比分析
    3.7 团头鲂phds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分析
        3.7.1 TDN-PCR比普通PCR具有更高特异性
        3.7.2 TDN-PCR比普通PCR具有更高灵敏性
        3.7.3 Phds在团头鲂低氧敏感和耐受个体中的表达分析
        3.7.4 TDN-PCR扩增团头鲂phds启动子
        3.7.5 团头鲂phds启动子甲基化程度分析
    3.8 团头鲂phd1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分析
        3.8.1 HRM分析团头鲂群体中phd1启动子甲基化的条件摸索
        3.8.2 HRM标准曲线的构建结果
        3.8.3 团头鲂phd1启动子甲基化程度与低氧敏感程度正相关
    3.9 其他鱼类phd1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分析
        3.9.1 其他鱼类phd1启动子和exon1扩增
        3.9.2 TDN-PCR扩增不同鱼的phd1启动子
        3.9.3 甲基化程度分析和统计
        3.9.4 鱼类phd1甲基化程度与窒息点正相关
4.讨论
    4.1 实验中的技术性问题
        4.1.1 基于生物信息学和PCR技术扩增团头鲂phds的优势分析
        4.1.2 基于TDN-PCR的甲基化研究优势分析
    4.2 团头鲂低氧应激后的适应性分析
    4.3 Phd1参与低氧应答机制分析
    4.4 Phd2参与低氧应答机制分析
    4.5 Phd3参与低氧应答机制分析
    4.6 后续工作设想
    4.7 本研究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中华胭脂鱼胚胎发育、幼鱼耗氧率及缺氧导致组织病理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中华胭脂鱼研究现状介绍
        1.1.1 中华胭脂鱼简介
        1.1.2 中华胭脂鱼胚胎至仔鱼发育的研究现状
        1.1.3 鱼类耗氧率及窒息点测定的研究现状
        1.1.4 鱼类因缺氧死亡的组织病理学研究现状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中华胭脂鱼胚胎-仔鱼发育的观察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活体胚胎观察部分
        2.1.2 组织切片观察部分
    2.2 试验结果
        2.2.1 中华胭脂鱼胚胎发育时间统计
        2.2.2 有效积温
        2.2.3 中华胭脂鱼胚胎发育观察
        2.2.4 中华胭脂鱼胚后发育(即器官的发生)观察
    2.3 讨论
        2.3.1 发育时间
        2.3.2 有效积温
        2.3.3 受精率及孵化率
        2.3.4 胚胎发育形态及过程
        2.3.5 胚后发育形态及过程
        2.3.6 试验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及体会
    2.4 结论
第三章 中华胭脂鱼幼鱼不同温度下耗氧率及窒息点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用水
        3.1.3 研究方法
        3.1.4 数据统计
        3.1.5 试验仪器及试剂
    3.2 试验结果
        3.2.1 中华胭脂鱼幼鱼的耗氧率
        3.2.2 中华胭脂鱼3月龄幼鱼的窒息点
    3.3 讨论
        3.3.1 中华胭脂鱼3月龄幼鱼的耗氧率
        3.3.2 中华胭脂鱼3月龄幼鱼的窒息点
    3.4 结论
第四章 缺氧死亡中华胭脂鱼幼鱼的病理观察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器材及试剂配制
        4.1.2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4.2 试验结果
        4.3.1 鱼体外部观察
        4.3.2 组织病理学观察
    4.3 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5)祁连山裸鲤人工繁殖技术、胚胎发育及其耗氧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裂腹鱼类的研究概况
    2 鱼类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2.1 鱼类人工繁殖的基本原理
        2.2 鱼类人工繁殖的基本过程
        2.2.1 亲鱼培育
        2.2.2 人工催产
        2.2.3 人工授精
        2.2.4 孵化
        2.3 鱼类成熟系数和繁殖力研究
    3 鱼类胚胎发育的研究
        3.1 鱼类胚胎发育的研究
        3.2 温度对胚胎发育的研究
    4 鱼类耗氧代谢及窒息点的研究
        4.1 鱼类耗氧代谢及窒息点的研究
        4.2 温度对鱼类耗氧代谢的影响
        4.3 昼夜节律对鱼类耗氧代谢的影响
        4.4 体重对鱼类耗氧代谢及窒息点的影响
    5 祁连山裸鲤生物学特性
        5.1 祁连山裸鲤的分类及分布
        5.2 形态学特征
        5.3 生活习性和繁殖习性
        5.4 祁连山裸鲤的资源保护与管理
第二章 祁连山裸鲤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0 亲鱼的培育
        1.1 药品
        1.2 试验方法
        1.2.1 亲鱼的选择
        1.2.2 人工催产
        1.2.3 试验设计
        1.2.4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祁连山裸鲤催产率及死亡率
        2.2 祁连山裸鲤人工授精及孵化率情况
    3 讨论
第三章 祁连山裸鲤繁殖力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鱼的选择
        1.2 器材和试剂
        1.3 试验方法
        1.3.1 成熟系数的检查
        1.3.2 个体繁殖力检查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祁连山裸鲤性腺周年变化规律
        2.2 个体繁殖力
    3 讨论
        3.1 繁殖季节与成熟系数的关系
        3.2 祁连山裸鲤繁殖力
第四章 祁连山裸鲤胚胎发育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收集
        1.2 试验方法
        1.2.1 常温条件下胚胎发育分期试验
        1.2.2 不同温度对祁连山裸鲤胚胎发育影响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正常水温下祁连山裸鲤胚胎及仔鱼发育过程的观察
        2.2 祁连山裸鲤胚胎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发育情况
    3 讨论
        3.1 祁连山裸鲤受精卵卵径与其他裂腹鱼比较
        3.2 祁连山裸鲤胚胎发育的特点
        3.3 祁连山裸鲤仔鱼发育的特点
        3.4 祁连山裸鲤胚胎发育积温和其他裂腹鱼的比较
        3.5 不同温度对祁连山裸鲤胚胎发育的影响
第五章 祁连山裸鲤耗氧规律及窒息点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0 试验地点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耗氧昼夜变化的测定
        1.2.2 不同规格鱼的耗氧和窒息点测定
        1.2.3 不同温度鱼类耗氧及窒息点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耗氧量与耗氧率昼夜变化
        2.2 不同规格祁连山裸鲤耗氧量、耗氧率和窒息点变化
        2.3 不同温度祁连山裸鲤耗氧量、耗氧率及窒息点
    3 讨论
        3.1 祁连山裸鲤耗氧率昼夜变化规律
        3.2 体重对祁连山裸鲤耗氧量和耗氧率的影响
        3.3 温度对祁连山裸鲤耗氧率的影响
        3.4 温度和体重对祁连山裸鲤窒息点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一
导师简介二

(6)麦穗鱼耗氧率和窒息点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麦穗鱼的耗氧率
    2.2 麦穗鱼耗氧率的昼夜变化
    2.3 麦穗鱼的窒息点
3 讨论
    3.1 鱼类的耗氧量和耗氧率
    3.2 麦穗鱼耗氧率的昼夜变化
    3.3 麦穗鱼的窒息点

(7)水流、水温及体重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幼鱼游泳行为及标准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鱼类游泳行为的研究进展
        1.1.1 鱼类游泳行为的研究意义
        1.1.2 鱼类游泳行为的研究内容
        1.1.3 鱼类游泳行为的研究方法
    1.2 鱼类能量代谢的研究进展
        1.2.1 鱼类能量代谢的研究意义
        1.2.2 鱼类能量代谢的研究内容
        1.2.3 标准代谢的研究方法
        1.2.4 标准代谢的影响因素
    1.3 团头鲂的生物学特征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鱼来源及暂养
    2.2 实验装置
    2.3 温度驯化及实验方法
        2.3.1 温度驯化
        2.3.2 实验方法
    2.4 参数计算与数据统计
        2.4.1 参数计算
        2.4.2 数据统计
3 结果
    3.1 不同流速、水温对鱼类游泳行为的影响
        3.1.1 团头鲂幼鱼形态指标
        3.1.2 流速、温度对团头鲂游速的影响
        3.1.3 流速、温度对团头鲂游距的影响
        3.1.4 流速、温度对团头鲂转角的影响
        3.1.5 流速、温度对团头鲂到中心点的距离的影响
        3.1.6 流速、温度对团头鲂游泳轨迹的影响
        3.1.7 游泳速度与游距、转角及到中心点的距离的回归分析
    3.2 不同体重、水温对鱼类标准代谢的影响
        3.2.1 不同温度下团头鲂幼鱼标准代谢的活动节律
        3.2.2 不同温度、体重下团头鲂幼鱼的标准代谢及单位体重标准代谢
        3.2.3 温度对不同体重下标准代谢率的影响
4 讨论
    4.1 关于动物行为分析系统和鱼类游泳行为测定装置的适用范围
    4.2 流速对团头鲂幼鱼游泳行为的影响
        4.2.1 流速对团头鲂幼鱼游速的影响
        4.2.2 流速对团头鲂幼鱼游距的影响
        4.2.3 流速对团头鲂幼鱼转角的影响
        4.2.4 流速对团头鲂至中心点的距离及游泳轨迹的影响
    4.3 温度对团头鲂幼鱼游泳行为的影响
        4.3.1 温度对团头鲂幼鱼游速及游距的影响
        4.3.2 温度对团头鲂幼鱼转角的影响
        4.3.3 温度对团头鲂至中心点的距离和游泳轨迹的影响
    4.4 昼夜节律对团头鲂幼鱼标准代谢率的影响
    4.5 温度对团头鲂幼鱼标准代谢率的影响
    4.6 体重对团头鲂幼鱼标准代谢率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云南华鲮(Bangana yunnanensis)和鱇(鱼良)白鱼(Anabarilius grahami)幼鱼游泳行为、耗氧率对不同流速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引言
    1.1 鱼类游泳行为研究进展与概况
        1.1.1 鱼类游泳行为研究概述
        1.1.2 鱼类游泳行为分类
        1.1.3 鱼类游泳行为的研究方法
    1.2 鱼类呼吸代谢的研究进展与概况
        1.2.1 鱼类呼吸代谢研究概述
        1.2.2 鱼类呼吸代谢的研究方法
        1.2.3 影响耗氧的因素
    1.3 云南华鲮和鱇(?)白鱼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1.3.1 云南华鲮Bangana yunnanensis(Wu,Lin,Chen,Chen & He,1977)
        1.3.2 鱇(?)白鱼Anabarilius grahami(Regan,1908)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云南华鲮(Bangana yunnanensis)
        2.1.2 鱇(?)白鱼(Anabarilius grahami)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不同流速下鱼类游泳行为研究的方法
        2.3.2 不同流速下鱼类耗氧代谢的研究方法
        2.3.3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动物行为分析软件(荷兰Noklus,Ethovision XT 8)对实验幼鱼游泳行为录像的处理结果图示意
    3.2 云南华鲮游泳行为和呼吸代谢实验结果
        3.2.1 不同流速下云南华鲮各游泳状态的时间比例
        3.2.2 不同流速下云南华鲮的趋流率
        3.2.3 不同流速下云南华鲮的摆尾频率
        3.2.4 不同流速下云南华鲮的耗氧率
        3.2.5 不同流速下云南华鲮各游泳状态的游泳速度
        3.2.6 云南华鲮的实验流速、趋流率、摆尾频率和游泳速度相互之间的相关性
        3.2.7 实验流速与云南华鲮游泳速度、摆尾频率的回归分析
    3.3 鱇(?)白鱼游泳行为和呼吸代谢结果
        3.3.1 不同流速下鱇(?)白鱼各游泳状态的时间比例
        3.3.2 不同流速下鱇(?)白鱼的趋流率
        3.3.3 不同流速下鱇(?)白鱼的摆尾频率
        3.3.4 不同流速下鱇(?)白鱼的耗氧率
        3.3.5 不同流速下鱇(?)白鱼的游泳速度
        3.3.6 鱇(?)白鱼实验流速、趋流率、摆尾频率和游泳速度相互之间的相关性#37
        3.3.7 实验流速与鱇娘白鱼游泳速度、摆尾频率的回归分析
    3.4 云南华鲮和鱇(?)白鱼趋流率、耗氧率和摆尾频率的比较
        3.4.1 不同流速下云南华鲮和鱇(?)白鱼各游泳状态所占时间比例比较
        3.4.2 不同流速下云南华鲮和鱇(?)白鱼趋流率比较
        3.4.3 不同流速下云南华鲮和鱇(?)白鱼摆尾频率比较
        3.4.4 不同流速下云南华鲮和鱇(?)白鱼耗氧率比较
        3.4.5 不同时段云南华鲮和鱇(?)白鱼耗氧率比较
        3.4.6 不同流速下云南华鲮和鱇(?)白鱼游泳速度比较
4 讨论
    4.1 流速对云南华鲮和鱇(?)白鱼幼鱼趋流率、摆尾频率和游泳速度的影响
    4.2流速对云南华键和镰锒白鱼幼鱼游泳状态的影响
    4.3 流速对云南华鲮和鱇(?)白鱼幼鱼耗氧率的影响
5 结论
    5.1 水流速度对云南华鲮和鱇(?)白鱼的游泳行为影响
    5.2 水流速度对华鲮和鱇(?)白鱼的耗氧代谢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9)普安鲫鱼苗耗氧率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选取
    1.2 试验装置
    1.3 试验方法
        1.3.1 昼夜耗氧率变化规律测定
        1.3.2 体重对耗氧率影响测定
        1.3.3 水温对耗氧率影响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耗氧量和耗氧率的昼夜变化
    2.2 不同体重普安鲫的耗氧量和耗氧率变化
    2.3 不同温度条件普安鲫的耗氧量和耗氧率变化
3 讨论
    3.1 普安鲫鱼苗耗氧率的昼夜变化
    3.2 体重对普安鲫耗氧率的影响
    3.3 温度对普安鲫耗氧率的影响

(10)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窒息点及昼夜代谢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大弹涂鱼窒息点的测定
        1.2.2 标准代谢(SM)和常规代谢(RM)的测定
2 实验结果
    2.1 大弹涂鱼的窒息点
    2.2 标准代谢(SM)中耗氧率的昼夜变化
    2.3 标准代谢(SM)中排氨率的昼夜变化
    2.4 常规代谢(RM)中耗氧率的昼夜变化
    2.5 常规代谢(RM)中排氨率的昼夜变化
3 讨论
    3.1 大弹涂鱼窒息点
    3.2 昼夜节律对大弹涂鱼耗氧的影响
    3.3 大弹涂鱼的特殊动力代谢

四、鄱阳湖团头鲂耗氧率及窒息点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河蟹池塘溶解氧监测及低氧胁迫应答机制研究[D]. 苗珍. 扬州大学, 2021(09)
  • [2]不同地区来源的翘嘴鳜与斑鳜自交及杂交子一代部分生物学性状比较研究[D]. 单建杰. 天津农学院, 2018(01)
  • [3]团头鲂phds基因家族参与低氧应答的分子机理解析[D]. 陈楠. 华中农业大学, 2017(12)
  • [4]中华胭脂鱼胚胎发育、幼鱼耗氧率及缺氧导致组织病理学的研究[D]. 金华. 天津农学院, 2016(07)
  • [5]祁连山裸鲤人工繁殖技术、胚胎发育及其耗氧规律的研究[D]. 王万良. 甘肃农业大学, 2014(05)
  • [6]麦穗鱼耗氧率和窒息点的测定[J]. 杨坤,祝东梅,王卫民. 水产科学, 2013(05)
  • [7]水流、水温及体重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幼鱼游泳行为及标准代谢的影响[D]. 张倩. 云南大学, 2013(02)
  • [8]云南华鲮(Bangana yunnanensis)和鱇(鱼良)白鱼(Anabarilius grahami)幼鱼游泳行为、耗氧率对不同流速的响应[D]. 李小荣. 云南大学, 2012(11)
  • [9]普安鲫鱼苗耗氧率的初步研究[J]. 林艳红,王艳艳,安苗,陈彦希. 水生态学杂志, 2012(02)
  • [10]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窒息点及昼夜代谢规律[J]. 曹伏君,郭良珍. 海洋与湖沼, 2011(06)

标签:;  ;  ;  ;  ;  

鄱阳湖海鲂耗氧率及窒息点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