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扇贝不同种群杂交效应的初步研究Ⅰ.中国人口和俄罗斯人口的杂交

交叉扇贝不同种群杂交效应的初步研究Ⅰ.中国人口和俄罗斯人口的杂交

一、栉孔扇贝不同种群杂交效果的初步研究 Ⅰ.中国种群与俄罗斯种群的杂交(论文文献综述)

郑言鑫,蔡忠强,王鹏,吴彪,张树宝,赵春暖,于涛,林建国,孙超[1](2018)在《魁蚶中国群体与韩国群体杂交子一代养成期生长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中国群体(C)和韩国群体(K)为材料,进行了4个组合的杂交和自交实验,测定了各实验组魁蚶在养成期(1015月龄)的壳长、湿重,并计算了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结果显示,养成期杂交KC组壳长显着高于自交CC组、KK组和杂交CK组,CK组壳长杂种优势率在–2.03%5.44%之间,KC组壳长杂种优势率在4.40%14.74%之间,且KC组壳长杂种优势率始终高于CK组;养成期杂交KC组湿重始终显着高于自交CC、KK组和杂交CK组,而杂交CK组仅在14、15月龄显着高于自交CC和KK组,2个杂交组合湿重的杂种优势率始终为正值,CK组湿重杂种优势率在1.41%7.71%之间,KC组壳长杂种优势率在5.32%23.71%之间,且KC组湿重的杂种优势率始终高于CK组,在湿重性状方面杂种优势更明显。综合分析表明,杂交KC组的杂交子一代在壳长和湿重方面的杂种优势更加明显,是理想的育种材料。

蔡忠强,郑言鑫,任利群,赵春暖,吴彪,王肖君,于涛,杨爱国,林建国[2](2016)在《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中国群体与韩国群体杂交子一代的生长和存活比较》文中指出以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中国群体(C)和韩国群体(K)为材料,进行了4个组合的杂交和自交实验,分析了各实验组的受精率、孵化率、幼虫和稚贝的生长、存活以及杂交子一代的杂种优势。结果显示,4个组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均较高(80%以上);自交组的受精率略高于杂交组,但孵化率无显着差异。在幼虫期,KK组和KC组的壳长平均值大于CK组和CC组,但存活率和变态率无显着差异;在稚贝期,KK组和KC组的壳长平均值也均大于CK组和CC组,但CC组和CK组的保苗率比KC组和KK组高。综合分析比较表明,杂交KC组的杂种优势率在幼虫期和稚贝期的壳长生长上均表现为正值,在稚贝期的存活率方面也表现为正值,杂交KC组结合了两群体的部分优良性状,是理想的育种材料。

赵春暖,郑言鑫,李致远,范妮妮,于涛,蔡忠强,林建国[3](2015)在《刺参不同地理群体间的杂交育种试验》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索刺参群体间遗传差异及其差异性与遗传距离间的关系及杂交育种的实际可行性,对不同地理群体刺参进行杂交育种试验,观察比较其育种效果,同时研究了杂交组合的生长性状。结果表明,各杂交组合均能获得正常的杂交后代,虽然相较自交组合有较低的杂交受精率,但与其他组合受精率之间并没有表现出显着性的差异;此外,研究发现不同杂交组合有不同的杂交生长优势,并且不同遗传距离的杂交组合呈现出了一定的生长规律,遗传距离在0.285 30.423 8范围内的6个杂交组合,总体呈现出两端大,中间小的杂交生长特性,遗传距离在0.4以上的F组合的生长速度最快,而距离靠近F组合的E组合虽然开始时生长最慢,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其生长速度表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各杂交组合遗传距离与生长相关性没有表现出十分显着的差异性。

谭杰,王亮,高菲,邹安格,孙慧玲,李凤辉,范超晶,左之良,燕敬平[4](2015)在《中国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与韩国刺参杂交子一代生长和抗病力比较》文中研究说明采用完全双列杂交法对刺参中国群体(C)和韩国群体(K)进行群体间杂交和群体内自繁,获得C(♀)×C(♂)、K(♀)×K(♂)、K(♀)×C(♂)和C(♀)×K(♂)4个交配组合的子一代。分析了各交配组受精率、孵化率、附着变态率、浮游幼体和幼参阶段的生长和抗病能力以及杂交子代的杂种优势。结果显示,杂交组与自繁组在受精率和孵化率等方面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杂交组附着变态率高于自繁组。C(♀)×K(♂)组在幼参期体长平均值均大于其他3个组,并表现出显着性差异,其体长杂种优势率在9.43%–23.75%之间;其体重从150日龄后表现出杂种优势,在4.09%–34.96%之间。而K(♀)×C(♂)组在幼参期体长和体重除在150日龄时表现为杂种优势,其他时间均表现为杂种劣势。K(♀)×C(♂)组抗灿烂弧菌病能力最强,杂种优势率为26.21%。

常亚青,田燚,张伟杰[5](2013)在《我国海洋水产生物遗传育种技术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海洋农业成为迅速崛起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发展海洋水产生物种业是我国海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针对我国海洋水产生物遗传育种研究的概况及其有关问题进行了介绍,从选择育种、杂交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分子辅助育种、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等水产育种的核心技术方面介绍海洋水产生物遗传改良的方法。综述了海洋水产生物育种技术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为今后我国海洋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包秀凤,刘建勇,杜涛[6](2013)在《杂色鲍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自交和杂交子一代的育苗及工厂化养殖》文中指出利用采自越南海域的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野生群体(Y)及取自湛江海域的九孔鲍(H.diversicolor supertexta)养殖群体(Z)进行群体间的杂交和群体内自繁,并对子一代F1的育苗及工厂化养殖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各交配组合F1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及幼体附着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稚鲍培育期及工厂化养殖过程中,正交与反交组合F1代的壳长和成活率均显着大于自交组合组(P<0.05);受精360 d后,正、反交组合野生鲍自繁(YY)及养殖鲍自繁(ZZ)F1代的壳长分别为(51.6±6.8)mm,(49.9±6.7)mm,(44.3±5.4)mm,(41.7±4.6)mm,成活率分别为(87.8±5.0)%,(89.2±4.4)%,(54.5±2.8)%,(73.1±2.4)%;野生鲍自繁(YY)F1代的壳长显着大于养殖鲍自繁(ZZ)组(P<0.05),但成活率显着低于养殖鲍自繁(ZZ)组。杂交组合所显示出的良好的杂种优势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表明,群体间的杂交将可能是养殖杂色鲍遗传改良的有效途径。

孙灵毅,赵强,任利华,王有廷,王亮,贺加贝[7](2013)在《中国刺参与韩国红刺参杂交及子代发育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分别以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中国群体和韩国群体为母本,采用同步催产法,同时收集中国刺参和韩国红刺参的精子、卵子,进行正交(中国刺参♀×韩国红刺参♂)和反交(韩国红刺参♀×中国刺参♂),比较两者的受精率,同时对正交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连续光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中国刺参和韩国红刺参正交和反交的受精率分别为91%和94%;韩国红刺参的精子可以穿过中国刺参的卵膜进行受精,并激活卵子减数分裂使其释放第一极体(PB1)和第二极体(PB2),然后受精卵开始进行卵裂;杂交胚胎发育正常,正交和反交的孵化率分别为75%和90%。另外,在试验中发现有多精入卵现象。

胡丽萍[8](2013)在《扇贝的染色体作图及系统进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1.栉孔扇贝染色体识别技术的建立本研究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通过开发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首次实现了栉孔扇贝所有染色体的识别,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栉孔扇贝的染色体图谱,首次对栉孔扇贝微卫星遗传连锁图谱和染色体图谱进行了初步整合。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三维两步PCR筛选系统,选取分布于栉孔扇贝微卫星遗传连锁图谱19个连锁群上的42个微卫星标记对本实验室构建的栉孔扇贝BAC文库进行克隆筛选,应用FISH技术对筛选到的阳性克隆进行染色体定位,最终成功实现32个含有微卫星标记BAC克隆的定位。其中30个标记克隆可在染色体上产生稳定、单一的荧光信号,另外2个克隆的定位信号出现在多条染色体上。30个具有单一染色体定位的标记在连锁群上的分布为:12个连锁群上分别被成功定位2个标记;6个连锁群上分别被成功定位1个标记。对位于同一连锁群的标记采用双色FISH技术进行共杂交检验及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位于同一连锁群且被定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标记有16个,分别位于8个连锁群上;位于同一连锁群但被定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标记有8个,分别位于4个连锁群上。通过对位于不同连锁群上标记间的共杂交,结果表明:较小的连锁群LG16和LG18可以分别与较大的连锁群LG6和LG8整合到一起。(2)应用FISH技术,从96个BAC克隆和27个fosmid克隆中筛选获得可产生染色体单一信号位点的克隆标记69个。凭借多重双色FISH,从中筛选出15个具有无/低背景的克隆标记,构建了一套可用于区分所有形态相似的亚中部和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的染色体特异标记。在所有染色体被识别的基础上,通过FISH共杂交及核型分析技术,构建了一张包含70个标记且覆盖19条染色体的栉孔扇贝染色体定位模式图。该图谱包含58个BAC克隆,11个fosmid克隆以及1个5S rRNA基因序列。其中58个BAC克隆中包括30个含有SSR标记信息,2个含有基因相关信息,和26个随机筛选克隆;11个fosmid克隆中包括7个含有重复序列信息和4个含有不同基因序列信息的克隆。栉孔扇贝每条染色体上的特异位点标记数目从1个到8个不等,平均为3.7个。该图谱将会在栉孔扇贝全基因组序列拼接,图位克隆,QTL定位等多个研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重复序列在几种扇贝染色体上的比较定位分析(1)C0t-1DNA的比较定位:将来自栉孔扇贝的C0t-1DNA通过FISH技术分别杂交到栉孔扇贝,虾夷扇贝以及海湾扇贝的中期分裂相染色体上,结果显示:C0t-1DNA在三种扇贝的所有染色体上均有分布,但信号的分布密度和强度有明显差异。在栉孔扇贝绝大多数染色体的着丝粒,近着丝粒,以及近端粒位置丛生有密集且非常明亮的荧光信号。在虾夷扇贝中,仅在少数染色体的着丝粒及靠近着丝粒的长臂区域观察到有较强的丛生明亮信号。而在海湾扇贝中,几乎没有这种密集明亮信号的分布。这种全基因组范围重复序列的比较定位分析表明,相比栉孔扇贝与海湾扇贝,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的重复DNA序列具有相对更高的同源性,该两种扇贝可能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另外,由于C0t-1DNA在栉孔扇贝的同源染色体上呈现出相似的荧光信号带型,而在非同源染色体上表现较明显的差异,据此我们对栉孔扇贝进行了较为准确的核型分析。(2)重复序列-rDNA的染色体定位:对华贵栉孔扇贝和紫扇贝的核糖体基因进行染色体的FISH定位,结果显示:在华贵栉孔扇贝中,18S-28S rDNA具有一个信号位点,位于最大的1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的着丝粒位置;5S rDNA产生两个信号位点,分别位于两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的长臂中间和长臂端部位置。在紫扇贝中,18S-28S rDNA拥有多个信号位点,分别位于6~7对亚端部或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的短臂上;5S rDNA具有两个信号位点,它们位于同一对端部(或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长臂中间的邻近位置。对两种rDNA的共杂交结果显示:两种扇贝的18S-28S rDNA和5S rDNA均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结合华贵栉孔扇贝的核型及其18S-28S rDNA的定位结果,推测该扇贝染色体可能在进化过程中发生过罗伯逊融合。而紫扇贝多个18S-28S rDNA位点的产生则可能是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的非相互易位。两种扇贝的两种rDNA均不在相同的染色体上,说明在进化过程中载有核糖体DNA的染色体可能发生过断裂或(和)易位。3.扇贝科多个物种的分子系统进化分析通过克隆测序获得了7个扇贝物种(海湾扇贝、紫扇贝、平濑掌扇贝、褶纹肋扇贝、新加坡掌扇贝、大西洋深水扇贝、太平洋花扇贝)的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序列分析表明,7种扇贝的ITS区域总长从685bp(大西洋深水扇贝)到732bp(太平洋花扇贝)不等,GC含量从46.7%(紫扇贝)到52.7%(褶纹肋扇贝)不等。所有物种的5.8S rDNA区域长度均为157bp,且GC含量值相比ITS1和ITS2区域的都要高;所有测序扇贝的ITS1和ITS2长度均相当,且GC含量均为ITS2高于ITS1。结合GenBank中已发表扇贝物种的ITS序列,对在全球不同海域分布的21个扇贝物种进行了系统发生关系的研究。在根据ITS1和ITS2结合序列构建的NJ分子系统树中,大西洋深水扇贝单独成为一枝,其余所有扇贝物种形成两个大的分枝。其中一枝包括紫扇贝、太平洋花扇贝、海湾扇贝、日月贝、欧洲大扇贝、女王扇贝、美丽环扇贝、褶纹肋扇贝和Decatopectenradula共9个扇贝物种,其中同属海湾扇贝属的紫扇贝、太平洋花扇贝和海湾扇贝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尤其是紫扇贝和太平洋花扇贝之间的遗传距离与紫扇贝种内遗传距离甚至存在重叠,表明该两种扇贝可能属于亚种的关系;另外的一枝包括了栉孔扇贝、虾夷扇贝、Semipallium fulvicostata、6种Mimachlamys属扇贝(M. varia、C. distorta、M. pyxidatus、华贵栉孔扇贝、M. senatoria、M. sp. TN-2006)和2种掌扇贝属扇贝(平濑掌扇贝和新加坡掌扇贝)。MP系统树与NJ树的聚类结果基本相似,但也有一些差异,尤其是对大西洋深水扇贝的聚类结果。本研究对扇贝物种的系统分析结果与根据双壳贝类形态学的分类结果以及根据线粒体基因的系统发生学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以上分析结果不仅使我们对不同扇贝间的亲缘关系远近有更清晰的认识,还可以为扇贝不同近缘物种间的杂交育种尝试提供理论指导。4.紫扇贝和海湾扇贝杂交子代的细胞与分子遗传学分析紫扇贝与海湾扇贝已成功获得杂交,且其杂交子代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为了更好的理解该杂种优势产生的遗传基础,本研究采用GISH,AFLP,SSR,DNA测序等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对这两种扇贝正反交子代的基因组组成和变异进行了遗传学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对紫扇贝和海湾扇贝的正反杂交子代幼虫进行GISH检测,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子代基因组中包含32条染色体,且其中一半可被紫扇贝的基因组探针标记上,另一半可被海湾扇贝的基因组探针标记上,因而表明该杂交子代分别继承了两亲本各一套的染色体,是真正精卵结合水平的杂交种。另外,实验中还检测到有少数的染色体丢失及异源多倍体的分裂相。(2)采用AFLP,SSR及DNA测序技术对正反杂交子代成体扇贝的遗传组成和变异进行研究。ITS序列扩增和AFLP分析结果均表明:杂交子代继承了来自双亲的绝大多数核遗传物质,充分确定了该杂交成体扇贝是真正的杂交种。但在杂种的ITS序列分析中还检测到了两亲本组合型的ITS变异中间体,AFLP分析中也检测到了少数AFLP位点的变异,这些均表明子代对双亲遗传物质的继承并不是父本和母本遗传物质的简单叠加,而是在继承双亲特异位点的同时,还有少量位点的变异。另外,群体遗传分析数据表明,杂交子代群体的遗传相似度降低,杂合度水平升高,杂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增加,在遗传关系上正反杂交子代略偏向于各自的母本。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正反杂交子代中的该基因序列分别与其母本中的序列同源,揭示了线粒体基因在该杂交扇贝中是遵循母性遗传的。以上结果将对正确认识该两种扇贝的杂交甚至其它海洋贝类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的利用有重要意义。

于涛[9](2011)在《栉孔扇贝(♀)×虾夷扇贝(♂)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和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oensis)都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种类,二者杂交产生的杂交子一代,生长速度大幅提高,度夏能力显着增强,杂种优势明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育种方法,对我国扇贝养殖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杂种优势遗传机理一直是遗传育种研究中一个研究的尚不透彻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理论研究水平一直落后于在生产上的利用程度,这种滞后问题势必影响杂种优势在生产实践中的进一步大规模利用,因此,广泛开展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的研究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近些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科学家们开始从分子的水平来揭示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机理。本文以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做亲本、二者杂交产生杂交子一代(F1)、子一代自交得到子二代(F2)等为材料,首先分析了F1和亲本间核DNA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然后分析了F1和亲本间线粒体DNA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后比较了F1、F2和亲本间的DNA胞嘧啶的甲基化水平。主要结果如下:1、首先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标记对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及其F1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5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得到315个位点,其中311个为多态位点,总的多态位点比例为98.73%;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4771±0.2606、0.4239±0.2777、0.5488±0.2209;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是0.3291±0.1850、0.2897±0.1959、0.3828±0.1612,表明杂交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比两个亲本群体都高;栉孔扇贝与虾夷扇贝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4116,栉孔扇贝与杂交后代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是0.1316,虾夷扇贝与杂交后代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是0.2780,杂种子代与两亲本的遗传距离不是对等的;聚类分析显示,虾夷扇贝群体的个体单独聚到一起,栉孔扇贝群体的个体聚到一起,杂交子一代群体的所有个体聚到一起,且都是独立群体;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变异来源有30.47%来自群体间,有69.53%来自群体内,表明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2、对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及其F1 3个群体的线粒体COI和Cytb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了扩增和分析。经比对分别获得781bp和725bp核苷酸片段,74个样本共检测到47个单倍型; F1群体的单倍型数、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及平均核苷酸差异数都是最高的,而双亲的较低;F1和栉孔扇贝间的遗传距离最小,其次为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群体之间,F1和虾夷扇贝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F1和栉孔扇贝之间的遗传分化系数较小而两者间的基因流比较大,F1和栉孔扇贝与虾夷扇贝之间的遗传分化系数较大而基因流较小,说明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群体群体很早就发生了遗传分化;采用UPGMA法和简化的中介网络法构建的系统树表明,3个群体的所有个体被分为两个族群,栉孔扇贝和F1交叉聚为一类,虾夷扇贝独自聚为一类,两个分支间没有交叉;使用特异性引物分别对3个群体进行PCR扩增检验,结果栉孔扇贝的特异引物能在杂交子代中扩增,而虾夷扇贝的特异引物不能在子代中扩增出条带,说明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杂交,其子代的线粒体遗传模式为严格的母系遗传。3、最后运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技术对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及其F1、F2群体的基因组DNA胞嘧啶甲基化水平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DNA甲基化与各性状的相关性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 DNA甲基化率与壳宽、总重等表型值呈正相关的关系,而与壳长、壳高、软体重和闭壳肌重4个性状表型值呈负相关的关系,其中闭壳肌重与甲基化率的相关性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虾夷扇贝、栉孔扇贝、F1代、F2代的总甲基化率分别为32.79%、24.13%、19.98%、20.18%,杂交种F1代的甲基化水平低于双亲,是两种扇贝杂交的结果;F1代的甲基化模式经过了重新调整,其变化相对其亲本主要有4种类型:甲基化水平相同、去甲基化、超甲基化、次甲基化,且去甲基化位点多于超甲基化位点。以上结果表明,F1群体的核DNA和线粒体DNA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亲本是升高的,而F1群体的DNA胞嘧啶甲基化水平是降低的。F1群体的杂种优势可能来源于其遗传多样性水平的升高和DNA胞嘧啶甲基化水平的降低。

闻海波,顾若波,华丹,徐钢春,徐跑[10](2011)在《三角帆蚌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对我国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的种质资源、遗传背景、种间杂交、种内杂交育种及群体选育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三角帆蚌遗传育种的方法和方向作了展望。

二、栉孔扇贝不同种群杂交效果的初步研究 Ⅰ.中国种群与俄罗斯种群的杂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栉孔扇贝不同种群杂交效果的初步研究 Ⅰ.中国种群与俄罗斯种群的杂交(论文提纲范文)

(1)魁蚶中国群体与韩国群体杂交子一代养成期生长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设计
    1.3 性状分析、取样及测量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养成期壳长的比较
    2.2 养成期湿重的比较
3 讨论

(2)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中国群体与韩国群体杂交子一代的生长和存活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设计
    1.3 室内育苗
    1.4 稚贝中间培育
    1.5 性状分析、取样及测量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受精率、孵化率的比较
    2.2 幼虫期生长比较
    2.3 稚贝期生长比较
3 讨论

(3)刺参不同地理群体间的杂交育种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参入池
    1.2 种参培育
    1.3 采卵受精及杂交方式
    1.4 参苗受精及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杂交试验组的受精率结果
    2.2 胚胎发育及稚参培育
    2.3 各试验组参苗的受精及生长
    2.4 不同遗传距离组合在各时期的生长情况
3 讨论与结论
    3.1 不同地理群体杂交的可行性分析
    3.2 杂交育种是改良种质的有效途径
    3.3 不同遗传距离刺参的生长不同

(4)中国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与韩国刺参杂交子一代生长和抗病力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设计
    1.2苗种培育
    1.3性状测定与分析
2结果
    2.1受精率、孵化率和附着变态率
    2.2浮游幼体的生长
    2.3幼参的生长
    2.4幼参抗灿烂弧菌感染能力
    2.5杂种优势
3讨论

(5)我国海洋水产生物遗传育种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海洋水产生物遗传育种的方法
    1.1 选择育种
    1.2 杂交育种
    1.3 细胞工程育种
    1.4 分子辅助育种
    1.5 基因组选择育种
2 海洋水产生物育种现状
3 海洋水产生物育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6)杂色鲍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自交和杂交子一代的育苗及工厂化养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交配组合
    1.3 亲贝催产
    1.4 幼体及稚鲍培育
    1.5 工厂化养殖
    1.7 数据测量与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组合F1受精率、孵化率、幼体培育期附着率、变态率和成活率
    2.2 稚鲍的培育和工厂化养殖情况
    2.3 杂种优势
3 讨论

(7)中国刺参与韩国红刺参杂交及子代发育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亲参的促熟培养
        1) 蓄养条件。
        2) 饵料投喂与水质调节。
        1.2.2 试验设计
        1) 亲参催产和人工受精。
        2) 显微观察。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正交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的显微观察
        2.1.1 卵子的形态
        2.1.2 受精
        2.1.3 卵裂
    2.2 杂交的受精率及胚胎发育进程
    2.3 正交与反交组受精卵孵化率的比较催产过程中, 红刺参12只排放 (♀5只, ♂7
    2.4 杂交与自交幼体生长情况的比较
3 讨论
    3.1 刺参与红刺参杂交可行性的分析
    3.2 刺参与红刺参杂交子代的杂种优势评估

(8)扇贝的染色体作图及系统进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0 引言
    1 双壳贝类基因组特征
    2 双壳贝类基因组研究现状
        2.1 分子标记的发展和连锁图谱的构建
        2.2 双壳贝类基因组中的功能基因研究
        2.3 双壳贝类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研究
    3 双壳贝类的染色体研究现状
        3.1 双壳贝类染色体的核型及带型研究
        3.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双壳贝类染色体研究中的应用
    4 海洋贝类的杂交育种研究
        4.1 海洋贝类的杂交育种及杂种优势研究概况
        4.2 海洋贝类的杂种鉴定及杂种优势分析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栉孔扇贝微卫星遗传图谱与染色体图谱的初步整合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SSR 标记的 BAC 克隆筛选
        2.2 探针的制备
        2.3 SSR-BAC 克隆的 FISH 定位结果
        2.4 同一连锁群的 SSR-BAC 克隆的 FISH 定位结果
        2.5 微卫星图谱与染色体图谱的整合
    3 讨论
        3.1 微卫星标记的 BAC 文库筛选
        3.2 遗传连锁图谱(Genetic linkage map)与物理图谱(Physical map)的整合
        3.3 栉孔扇贝的染色体识别与图谱整合
第三章 栉孔扇贝染色体鉴别技术的建立
    0 引言
    第一节 栉孔扇贝染色体特异性探针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试剂及仪器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序列对 BAC 文库的筛选
        2.2 含 gene 序列 BAC 克隆的 FISH 定位
        2.3 随机选取 BAC 克隆的 FISH 定位
        2.4 含重复序列 fosmid 克隆的 FISH 定位
        2.5 含 gene 序列 fosmid 克隆的 FISH 定位
        3 讨论
        3.1 利用 fosmid 及 BAC 克隆进行栉孔扇贝染色体识别的可行性
        3.2 fosmid 克隆和 BAC 克隆的 FISH 定位比较
    第二节 栉孔扇贝分子标记染色体定位模式图的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染色体特异性探针的制备
        2.2 染色体的区分鉴定
        2.3 染色体图谱的构建
        2.4 染色体识别图式的建立
        3 讨论
        3.1 栉孔扇贝染色体的识别鉴定
        3.2 栉孔扇贝的细胞遗传学图谱
        3.3 染色体图谱构建尚需改善的方面及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第四章 扇贝的比较细胞遗传分析及系统发生关系研究
    第一节 C0t-1 DNA 在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及海湾扇贝染色体上的比较定位研究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试剂及仪器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C0t-1 DNA 探针的制备
        2.2 C0t-1 DNA 在三种扇贝染色体上的 FISH 定位
        3 讨论
        3.1 几种扇贝的亲缘关系
        3.2 栉孔扇贝的 C0t-1 DNA 染色体带型
    第二节 核糖体 DNA(5S rDNA 和 18S-28S rDNA)在华贵栉孔扇贝和紫扇贝染色体上的定位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试剂及仪器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18S-28S rDNA 和 5S rDNA 探针的制备
        2.2 华贵栉孔扇贝和紫扇贝 18S-28S rDNA 的 FISH 定位
        2.3 华贵栉孔扇贝和紫扇贝 5S rDNA 的 FISH 定位
        2.4 18S-28S rDNA 和 5S rDNA 的双色 FISH
        3 讨论
    第三节 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探讨扇贝属多个扇贝物种的系统发生关系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序列扩增及比对分析
        2.2 遗传距离分析
        2.3 系统进化分析
        3 讨论
        3.17 个测序扇贝物种 ITS 区域序列的遗传特性
        3.22 1 个扇贝物种的 ITS 序列比较及系统进化关系
第五章 紫扇贝和海湾扇贝正反杂交子代的分子及细胞遗传学分析
    0 引言
    第一节 紫扇贝和海湾扇贝杂交子代幼虫的 GISH 分析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试剂及仪器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3.1 杂交子代的染色体构成
        3.2 GISH 带型
    第二节 紫扇贝和海湾扇贝杂交子代核糖体 ITS 及线粒体 16SrDNA 基因序列的遗传分析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ITS 序列的电泳检测
        2.2 ITS 片段的序列分析
        2.31 6S rDNA 片段的序列分析
        3 讨论
    第三节 紫扇贝和海湾扇贝杂交子代成体的遗传构成及遗传变异分析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AFLP 扩增带谱分析
        2.2 SSR 扩增结果分析
        2.3 遗传变异分析
        2.4 遗传多样性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学术成果

(9)栉孔扇贝(♀)×虾夷扇贝(♂)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海洋经济贝类育种研究进展
        1. 选择育种
        2. 杂交育种
        2.1 扇贝
        2.2 牡蛎
        2.3 鲍
        2.4 其他贝类
        3.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3.1 种群遗传结构的分析
        3.2 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和基因定位
        4. 其它育种方法
    第二节 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研究进展
        1. 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
        1.1 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的经典假说
        1.2 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机制
        1.3 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的其他假说
        2 杂种优势的预测
        2.1 遗传距离法
        2.2 杂种优势类群法
        2.3 QTL 法
        3 贝类杂交和杂种优势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3.1 杂种优势理论基础的研究
        3.2 材料体系的创建
        3.3 杂种优势的可持续利用
    第三节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扇贝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的 AFLP 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DNA 提取
        1.3 AFLP 分析
        1.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AFLP 扩增结果
        2.2 各群体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2.3 聚类分析
        2.4 群体间遗传多样性来源的分子方差(AMOVA)分析
    3 讨论
        3.1 AFLP 技术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3.2 杂交子代与两亲本的遗传关系
        3.3 遗传多样性与杂种优势
第三章 扇贝杂种优势的线粒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PCR 扩增
        1.3 PCR 产物纯化与测序
        1.4 数据分析
        1.5 特异性引物验证
    2. 结果
        2.1 扩增结果及碱基组成
        2.2 基因多态性分析
        2.3 群体遗传分化和聚类分析
        2.4 特异引物扩增结果
    3 讨论
        3.1 线粒体研究
        3.2 母系遗传
        3.3 细胞质遗传与杂种优势
第四章 扇贝杂交育种杂种优势的 DNA 胞嘧啶甲基化分析
    第一节 扇贝MSAP 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DNA 提取
        1.3 MSAP 分析技术的建立与优化
        1.4 差异片段的回收和检测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MSAP 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2.2 特异性条带的回收
        2.3 MSAP 扩增结果
        3 讨论
        3.1 MSAP 技术的可靠性
        3.2 不同物种甲基化的不同
        3.3 不同组织甲基化率的不同
        3.4 DNA 胞嘧啶甲基化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扇贝杂种优势的MSAP 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DNA 提取
        1.3 MSAP 分析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甲基化与表型性状的相关性
        2.2 亲子代DNA 甲基化水平的差异
        2.3 子一代甲基化模式的变化
        3 讨论
        3.1 DNA 胞嘧啶甲基化与表型性状的相关性
        3.2 DNA 胞嘧啶甲基化与杂种优势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三角帆蚌遗传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三角帆蚌种质资源及遗传背景分析
    1.1 形态与生长比较
    1.2 同工酶研究
    1.3 分子生物学研究
    1.4 种质资源保护
2 三角帆蚌育种应用现状
    2.1 种间杂交育种
    2.2 种内杂交
    2.3 群体选育
3 展望
    3.1 家系选育
    3.2 多倍体育种
    3.3 珍珠颜色遗传育种

四、栉孔扇贝不同种群杂交效果的初步研究 Ⅰ.中国种群与俄罗斯种群的杂交(论文参考文献)

  • [1]魁蚶中国群体与韩国群体杂交子一代养成期生长比较[J]. 郑言鑫,蔡忠强,王鹏,吴彪,张树宝,赵春暖,于涛,林建国,孙超. 渔业科学进展, 2018(04)
  • [2]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中国群体与韩国群体杂交子一代的生长和存活比较[J]. 蔡忠强,郑言鑫,任利群,赵春暖,吴彪,王肖君,于涛,杨爱国,林建国. 渔业科学进展, 2016(06)
  • [3]刺参不同地理群体间的杂交育种试验[J]. 赵春暖,郑言鑫,李致远,范妮妮,于涛,蔡忠强,林建国. 福建农业学报, 2015(12)
  • [4]中国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与韩国刺参杂交子一代生长和抗病力比较[J]. 谭杰,王亮,高菲,邹安格,孙慧玲,李凤辉,范超晶,左之良,燕敬平. 渔业科学进展, 2015(04)
  • [5]我国海洋水产生物遗传育种技术进展[J]. 常亚青,田燚,张伟杰.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3(06)
  • [6]杂色鲍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自交和杂交子一代的育苗及工厂化养殖[J]. 包秀凤,刘建勇,杜涛. 热带生物学报, 2013(03)
  • [7]中国刺参与韩国红刺参杂交及子代发育特性的研究[J]. 孙灵毅,赵强,任利华,王有廷,王亮,贺加贝.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3(03)
  • [8]扇贝的染色体作图及系统进化分析[D]. 胡丽萍.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1)
  • [9]栉孔扇贝(♀)×虾夷扇贝(♂)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的研究[D]. 于涛. 上海海洋大学, 2011(04)
  • [10]三角帆蚌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 闻海波,顾若波,华丹,徐钢春,徐跑.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1)

标签:;  ;  ;  ;  ;  

交叉扇贝不同种群杂交效应的初步研究Ⅰ.中国人口和俄罗斯人口的杂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