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村煤矿1301自然煤层综放“三带”观察

更村煤矿1301自然煤层综放“三带”观察

一、耿村煤矿1301易自燃煤层综放开采“三带”的观测(论文文献综述)

汪腾蛟[1](2020)在《神东矿区煤层群开采自然发火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浅埋易自燃煤层群开采过程中,由于煤层群多次采动导致地表与煤层贯通产生裂隙,形成了复杂的采空区漏风源及漏风通道,加剧了采空区自燃危险性。论文以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煤岩学等理论为基础,采用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浅埋易自燃煤层群开采条件下自然发火防控技术。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通过工作面采空区遗煤运移、分布及裂隙发育相似模拟实验得到,22煤层开采过程中,两煤层间岩层发生不同程度断裂、前后移动和倾斜现象,12煤原来垮落的遗煤在空间上重新分布,22煤层顶板遗煤几乎全部垮落在22煤层底板上,中间部位堆积较多。煤柱周边逐渐开始形成剪向裂隙,距工作面较远的层状裂隙逐渐被压实,剪向裂隙成为漏风的主要通道,随着工作面逐渐推进,裂隙发育高度逐渐增加,当工作面推进到190m时,竖向裂隙贯通地表。通过浅埋易自燃煤层群开采过程中立体漏风规律测试得到,本层开采过程中漏风源主要有地表漏风、层间漏风、本层漏风、周边小窑漏风,受多次采动影响裂隙贯通导致地表漏风与层间漏风成为本层开采过程中自然发火主要漏风源,石圪台煤矿31201工作面的渗透漏风量达到7.05m3/s。同时瓦斯抽采、地表大气压力、工作面供风量加剧了煤自燃危险性。通过煤自燃基础参数测定得出神东矿区煤层属于Ⅰ类容易自燃煤层。通过管式炉程序升温实验得到神东矿区不同矿井主采煤层煤样在低温氧化阶段气体生成量随温度变化呈现指数规律变化,煤层煤自然发火标志气体均为CO和C2H4,上湾煤矿12号煤层自然发火辅助分析指标参数为C2H6、C3H8,补连塔煤矿22号煤层和石圪台矿31号煤层自然发火辅助分析指标参数均为C3H8、C2H6、CO/CO2。3个煤层煤样最短自然发火期分别为33、35、39天,自燃临界氧浓度均为8.0%。在实验室得到的煤自燃临界氧浓度和漏风量测试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测试,得到随着工作面供风量的增加,采空区散热带、氧化升温带以及窒息带整体向采空区深部移动,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范围呈现增大趋势。通过浅埋易自燃煤层群开采裂隙演化过程、立体漏风规律、自然发火特性研究,建立了近距离厚煤层开采条件下以“预测预报-堵漏隔氧-惰化降温”的“三位一体”自然发火防控技术体系。浅埋易自燃煤层群开采自然发火防控技术的研究,对浅埋易自燃煤层群开采自燃预防、复杂开采条件下火灾治理、安全高效回采具有重要意义。该论文有图116幅,表32个,参考文献161篇。

武睿萌[2](2020)在《高抽巷抽采及注氮气对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矿井瓦斯和煤层自然发火灾害发生的条件共存时,存在瓦斯爆炸的危险性,严重威胁人员安全。对于高瓦斯易自燃煤层的井下开采工作,常采用走向高抽巷抽采的方法控制瓦斯浓度,但高抽巷抽采会造成采空区漏风增加,为采空区煤自然发火提供了充分的氧气条件,对此,向采空区注氮作为防治煤层自燃的措施之一受到矿井的广泛应用。煤自燃“三带”是防范采空区自燃的重要基础,为了进一步研究高抽巷抽采及抽采条件下注氮对采空区自燃防治的具体影响,在小庄矿40203工作面的基础上,通过现场数据采集、理论分析的方法建立了采空区数学模型并确定了采空区多孔介质的相关参数,并对40203工作面进行了煤自燃“三带”的划分及模拟分析。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高抽巷抽采负压及抽采位置对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影响,并在高抽巷抽采条件下,开展了采空区注氮位置、埋管深度及注氮流量对采空区自燃“三带”影响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1)高抽巷距顶板垂距的升高,使进风侧氧化带变窄,回风侧氧化带宽度变化幅度较小;高抽巷距回风巷平距的增大,使采空区进风侧的氧化带变窄,氧化带向工作面方向移动,回风侧的氧化带变窄,氧化带向采空区内移动。(2)抽采负压的增大,使采空区进、回风侧的氧化带距工作面的距离增大,变化速率逐渐减小,抽采负压对自燃“三带”位置的影响比对宽度的影响略大。(3)氮气释放口位置距工作面距离的增大,使采空区进风侧氧化带距工作面的距离先增后减且氧化带的宽度逐渐增大,采空区回风侧氧化带距工作面的距离逐渐增大且氧化带宽度呈增大的趋势。(4)埋管深度的增大,使采空区进风侧氧化带距工作面的距离先增大后减小且氧化带的宽度逐渐增大,采空区回风侧氧化带距工作面的距离逐渐增大且氧化带宽度也呈增大的趋势。(5)注N2流量的增大,使采空区进风侧氧化带逐渐变宽但氧化带距工作面的距离变化不明显,采空区回风侧氧化带距工作面距离未发生改变且回风侧氧化带宽度变窄。论文为小庄矿采空区自燃防治在高抽巷抽采及注氮气的技术参数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矿井煤自燃灾害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丁鹏翔[3](2020)在《采空区隐蔽热源的气热场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采空区是煤自燃多发区域,采空区的复杂性导致采空区煤自燃热源位置较为隐蔽,研究煤自燃导致的采空区气体及温度变化特征是分析判断采空区煤自燃隐蔽热源位置并进行有效防控的基础。本文以龙固煤矿1301工作面采空区为研究对象,应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煤层开采过程中覆岩垂直应力和塑性破坏变化规律,获得了采空区走向及倾向上应力分布,开发了采空区空间分布模型;通过程序升温实验与理论推导,建立了采空区遗煤自燃的耗氧速率和CO生成速率数理模型;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采空区煤自燃隐蔽热源气热场分布的数值模拟模型,模拟了采空区存在隐蔽热源情况下的气体、温度场变化规律。主要成果如下:(1)使用FLAC3D仿真计算软件,模拟研究了煤层开采过程中上覆岩层垂直应力及塑性破坏动态变化规律;根据煤层开采结束后覆岩塑性破坏特征,得出采空区冒落带高度为15.05m,裂隙带高度为28.3m;基于采空区底板走向及倾向应力变化特征,采用双曲正切函数拟合构建了采空区三维孔隙率、渗透率分布模型;(2)利用程序升温实验开展了煤自燃特性参数研究,通过理论推导及回归分析建立了煤样耗氧速率及CO生成速率与煤温之间的关系,考虑氧气浓度、遗煤粒径、遗煤厚度对煤样氧化程度的影响,对公式进行修正,获取适用于实际采空区的遗煤耗氧速率及CO生成速率公式;(3)综合考虑采空区空间分布特征、遗煤氧化耗氧、遗煤瓦斯涌出等因素,建立了煤自燃隐蔽热源气热场分布的数值模拟模型,使用稳态模拟算法对采空区气体场的分布进行了模拟研究,以氧浓度为标准对采空区自燃三带进行划分:采空区进风侧自燃带宽度为57m,采空区中部自燃带宽度为46.4m,采空区回风侧自燃带宽度为52m;根据自燃三带划分结果,在自燃带内设置多处可能存在的热源点并研究不同位置热源条件下的采空区气热场分布特征;(4)在采空区气体场稳态模拟的基础上,模拟研究了隐蔽热源存在条件下采空区气体和温度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灾害气体CO的运移扩散主要受通风风压、扩散作用的综合影响;热量在采空区内的传导过程前期同CO扩散过程相似,对流换热为热量传递的主要方式,后期由于破碎煤岩间热传导作用的增强,导致热量传导过程后期与CO运移扩散规律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同时,增设采空区隐蔽热源点数量,系统的研究了热源位于不同位置时,采空区可接触边界上(即工作面面长以及采空区进、回风侧壁面)CO及温度分布变化规律,研究成果有助于指导热源位置的分析。该论文有图71幅,表8个,参考文献78篇。

秦冬冬[4](2020)在《新疆准东矿区缓斜巨厚煤层多分层开采覆岩结构演变机理及控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作为我国第十四个亿吨级煤炭基地,是重要的能源接替区和战略能源储备区,区内准东、伊犁和吐哈等大型整装煤田均赋存有巨厚煤层。本文基于新疆开发集中的准东煤田典型巨厚煤层赋存条件,综合运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实验测试、物理模拟和数值计算等研究方法,针对巨厚煤层大尺度开采空间扩展与多频次应力扰动的开采特点,围绕巨厚煤层分层开采覆岩结构演变及采场矿压控制展开系统研究。主要成果有:(1)根据准东煤田典型巨厚煤层赋存条件,掌握了煤层顶板岩层力学参数,明确了70 m巨厚煤层多煤层合并和分叉的空间形态特点,将巨厚煤层赋存条件分为单一巨厚煤层(含极近距离煤层群)和近距离煤层群两类。(2)掌握了巨厚煤层分层开采覆岩“前期下位坚硬岩层破断岩块梁式铰接—中期下位铰接结构弱化失效,梁式铰接结构梯次上移—后期采出空间持续增大,远采场岩层横O-X破断,破断岩块挤压成壳”的破断铰接特征,揭示了大尺度开采空间和多次扰动条件下覆岩结构“梁式结构—高位梁式结构—壳式结构”的演变过程。(3)研究了梁式结构稳定条件、位置确定方法和厚基本顶分层破断特性,明确了壳式结构形成条件、铰接块体的尺寸参数与稳定机理,得出了基于分层采厚和工作面推进速度的应力拱高度计算公式,提出了以分层采厚和失稳岩层碎胀系数为关键参数的“梁式结构、高位梁式结构或应力拱结构”顶板承载结构形态判别方法。(4)建立了巨厚煤层大开采大尺度开采空间和多次扰动条件下的“煤壁—支架—覆岩”力学模型,明确了不同开采阶段顶板承载结构形态和需控岩层变化特征,提出了相应的支架工作阻力计算公式,掌握了分层开采全过程中支架载荷“随着顶板承载结构逐渐上移,前期缓慢增加、后期趋于稳定”的变化特征,确定了巨厚煤层分层开采液压支架合理的工作阻力和初撑力。(5)基于“避免出现悬臂梁结构,保障近采场顶板承载结构稳定”的采场矿压控制原则,提出了巨厚煤层“开采前期基本顶和切眼侧坚硬岩层预裂”、“开采后期减小工作面长度+降低分层采厚+快速推进”和“采空区及离层区注浆”等采场矿压控制技术措施。论文共有图184幅,表24个,参考文献164篇。

杜瀚林[5](2020)在《川南矿区高瓦斯、高硫与高发火矿井采空区自燃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川南地区部分矿区煤层渗透率处在(0.0010.1)×10-3μm2区间,仅通过瓦斯采前预抽技术较难达到预定瓦斯抽采效果,需辅以高抽巷,进而引发采空区漏风增加,对采空区遗煤自燃的防治工作构成阻碍;同时,川南地区部分矿井煤层赋存条件不稳定,导致采空区部分区域留有顶煤,该地区;川南地区部分矿井因开采深度的增加,瓦斯涌出量随之增加,瓦斯治理工作难度日趋加大,开采深度的增加也引发地温升高,地质构造复杂,断层发育,遗煤破碎程度高直接导致采空区上覆煤岩破碎程度加大,采空区遗煤自然危害凸显;瓦斯抽采治理措施在川南地区有较为普遍的应用,仅凭借瓦斯抽放单一技术手段难以有效治理上隅角瓦斯浓度超限问题。本文将针对川南矿区现场实际生产中遇到的瓦斯抽采引发浮煤自燃这一问题进行如下研究。建立遗煤封闭氧化实验台,并对试验装置中的煤样通入循环风流,研究煤样在氧浓度逐渐消耗的试验环境下,其耗氧速率变化规律;获得自燃带与窒息带临界氧浓度值。通过程序升温实验,研究煤样在程序升温过程中煤氧化气体产物生成规律,得出自燃发火标志性气体浓度指标。基于氧浓度消耗速率划分采空区氧化带与散热带分界;利用封闭耗氧实验所得试验结果,分析得到氧化带与窒息带临界氧浓度,用此临界氧浓度界定氧化带与窒息带,以期得到适应于杉木树矿N3062工作面实际开采条件的个性化三带划分。通过Fluent数值模拟并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得出合理的高抽负压值范围是本文数值模拟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N3062工作面不同于传统的U型通风方式,其通风系统受高抽负压影响,因此高抽巷中采集的气体对于预测采空区自然发火进程,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与此同时CO判定指标、格拉哈姆系数(Graham系数)也要进行相应调整,找到较为合理准确的遗煤自然发火判定指标是本文第六章的主要研究内容。

段新伟[6](2019)在《断层区煤层自燃特性及防控体系研究》文中指出断层区工作面易自燃,防治难度大,论文针对断层影响煤自燃的效应不清,断层区与正常区煤自燃差异不明,断层区煤自燃三带和漏风情况未知,煤自燃分级预报和防控不科学等问题,运用实验室测试、物理相似模拟、Fluent数值模拟及现场综合分析相结合,围绕无断层和断层工作面覆岩垮落的差异性,最可能自燃区分布,构造煤多尺度孔隙特征与煤自燃特性,断层区工作面煤自燃三带分布和煤自燃分级防控展开研究。这对于断层区煤层自然发火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为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论文通过无断层和有断层工作面开采的物理相似模拟,发现断层活化影响顶板垮落周期、冒落带高度和裂隙带发育。断层工作面顶板垮落周期比无断层工作面增加了两次,冒落带高度比无断层作面高了3.6m,裂隙带平均裂隙率(19.36%)高于无断层工作面(14.56%)。提出了断层直过工作面最可能自燃区为“两道两线+断层直过形成的三角煤和破碎煤岩堆积区”。遇断层工作面搬家的最可能自燃区为“两道两线”+“断层活化影响区”+“两道两线”。基于构造煤与原煤多尺度孔隙、热重与差示扫描量热等的综合测试,结果表明构造煤(孔径>100nm,孔径介于2-100nm和孔径<2nm)的累计孔容均大于原煤。构造煤比原煤具有更多的开放孔和墨水瓶型孔且连通度高,构造煤开放孔比表面积高于原煤。构造煤与原煤受热自燃都经历了失水反应失重、氧化反应增重和燃烧反应失重三个过程与吸热、放热两个阶段。但原煤氧化反应增重阶段的活化能是构造煤活化能的1.486倍;构造煤吸热阶段的吸热量小于原煤;原煤放热阶段的放热量大于构造煤。建立了断层工作面煤自燃危险区的模拟模型,模拟了大气压力、风量、地温、注氮步距及设置堵漏对采空区氧浓度场和温度场的分布影响。结果表明,进风巷风压降低会减少采空区漏风和漏风影响范围。地温升高时采空区内的漏风影响范围扩大且采空区易氧化升温。增阻堵漏和注氮均可使采空区的氧化自燃带变窄,延缓高温区的出现。确定出了构造煤的复合预测指标,基于现场实测和数据统计,把断层区煤自燃的危险划为安全、基本安全、自燃威胁、自燃危险四个级别。确定并提出了工作面防灭火四级响应参数及防控措施。

杨正伟[7](2019)在《水帘洞矿孤岛小煤柱综放面煤自燃防治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水帘洞煤矿3803综放面属小煤柱、综放开采孤岛面,其瓦斯含量较高,冲击地压较大。综放面煤层平均厚度10.4m属厚煤层,采用综采放顶煤工艺,遗煤量较大;3803综放工作面两侧各保留6.0m小煤柱,煤柱破裂漏风供氧下可能自燃;随着3803工作面回采,相邻采空区气体存在“呼吸”现象;综上该工作面煤自燃危险性较大,易引发瓦斯爆炸等次生灾害。本文通过研究自燃危险性预警技术提出针对工作面的煤自燃防治技术,保障该综放面安全生产。结合3803孤岛面小煤柱综放面的特点,利用综合指数评价法评价得出该面有发生高度冲击地压的可能性,主要影响区域在3803断层及构造带、小煤柱、软煤带。通过程序升温实验,以CO、R2、C2H4为水帘洞矿3803孤岛面煤自燃预警的主要指标,得出该面气体指标与温度范围的对应关系。基于ANSYS Fluent对采空区及相邻采空区内渗流场进行模拟,在监测数据及煤自燃发火实验的基础上,划分了3803回采过程中的煤自燃危险区域,确定3803采空区氧化升温带在运顺侧宽约40m,回顺侧宽35m。通过分析小煤柱受冲击地压的危险区域,小煤柱在运输顺槽距切眼450~1120m,回风顺槽距350~1300m的范围内受到强冲击地压煤柱比较破碎。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及相邻采空区煤自燃特点对其危险区域进行判定,得出相邻采空区中两顺槽浮煤较厚易发生煤自燃。根据煤自燃危险区域划分范围及各个区域的特点,通过采取封堵、注氮、灌浆、注液态CO2等防火措施有效的预防煤自燃,确保该工作面的安全回采,为其他矿区孤岛工作面的煤自燃防治提供参考。

崔梓墨[8](2018)在《错层位巷道布置采空区矿山压力与自然发火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工作面回采率偏低、采空区中浮煤较大易自然发火一直是放顶煤采煤法两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西山煤电集团镇城底矿2#煤层错层位负煤柱巷道布置采煤法为工程背景,对易自燃煤层错层位负煤柱综放开采技术矿压显现特点及规律对采空区自然发火的影响展开分析与研究。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应用了如下几种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公式推导、实验室物理相似模拟实验、计算机数值模拟试验和工程现场实测数据采集及综合评估等,提出通过错层位采煤法改变巷道搭接形式来影响采空区垮落煤岩体碎胀系数、孔隙率及渗透率以达到提高回采率和利于防治采空区自然发火的目的。论文首先从厚煤层综放开采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放顶煤开采过程中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其次结合镇城底矿的实际开采情况整理与分析了关于煤炭自然发火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错层位采煤法研究的现阶段状况,在此前提下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进行了明确。1、分析研究综放采空区自燃空间特性,通过对综放采空区自然发火三带及自燃危险区域进行分析,同时指出综放采空区多孔介质的概念、基本参数、裂隙形成理论及其渗流规律,发现:(1)国内外研究学者普遍认为采空区自燃三带在沿着回采工作面指向采空区深部方向划分为:散热带、氧化升温带和窒息带三部分;但是作为防治采空区自燃的重要基础,自燃三带的划分标准在目前的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准则。(2)采空区多孔介质的重要概念及参数主要有:孔隙率、比面、弯曲率、固体颗粒尺寸(粒径分布)和孔隙尺寸等流动表征结构参数;以及速度、比流量、渗透率、饱和度、毛细压力等流动基本特性参数。(3)然后接着分析了采空区覆岩孔隙率的三维空间分布特点,运用弹性薄板弯曲理论计算未破断失稳岩层发生挠曲下沉量基础上,推导出计算采空区垮落带岩层和离层带岩层孔隙率的公式如下,并对公式进行了试用性验算:分析采空区主要气体组分及其渗流模型,对采空区破碎煤岩体漏风风流流态、孔隙率、风压梯度、渗流风量等有关漏风参数之间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得出:①巷道围岩破碎煤岩体形成多孔介质的漏风风流雷诺系数一般小于0.25,风流流态属于层流符合线性达西定律;②防止漏风导致自然发火可重点主要从降低风压梯度、风流流量及漏风介质的孔隙率和渗流系数等方面着手;③导致产生破碎煤岩体漏风风压的主要因素包括浮煤堆积造成氧化升温而形成的热力风压和煤柱稳定性受到影响而产生裂隙致其两侧产生的风压差;④错层位巷道布置下相邻工作面搭接处不留端头顶煤及巷道顶煤,即开采过程中大量减少了浮煤,使得热力风压减少而利于采空区防治漏风与自然发火。2、通过“砌体梁”理论、关键层理论、克希荷夫定理、塑性力学和胡克定律等,并考虑岩层垮落角对错层位采煤法采空区围岩应力分析与自然发火关系展开研究,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对错层位采煤法覆岩基本顶在不同煤柱尺寸条件下建立了几种常见的力学模型,并对其支撑条件分别求解得到相应模型的弯矩峰值分布及其断裂步距计算公式;基于以上弯矩分布与计算公式分析了错层位采煤法三角煤柱区域受力和塑性区分布,修正得到三角煤柱区域塑性区最大发展深度计算公式:分析错层位采煤法围岩大、小结构形成及稳定性,得到接续工作面侧三角煤柱曲边上垂直应力计算公式:(2)结合以上错层位采煤法矿山压力特点力学分析基础,对其工作面不同开采阶段采空区漏风机理研究,认为错层位巷道搭接布置所产生三角煤柱起坡段侧煤岩体碎胀系数、孔隙率较传统放顶煤与分层开采相应区域其值变小,由达西定律可知风压梯度相同情况下的错层位采煤法三角煤柱侧漏风量亦会减小。但其接续工作面进风巷道顶板需要借鉴分层采采空区注浆办法防治自然发火。(3)错层位巷道搭接布置所产生的三角煤柱形式提高了工作面回采率,降低导致采空区自然发火遗煤量的产生。其采空区冒落带的煤柱起坡段孔隙率值低于采空区另一侧及传统放顶煤相应位置的孔隙率值,使得错层位采煤法冒落带孔隙率值在采空区空间呈现出一种不对称分布的新变化:(4)通过模糊数学与层次分析法原理建立了错层位采煤法自然发火危险性模糊评价模型,并计算得到煤层自然发火指数评定值从采用传统放顶煤的0.56(属于Ⅰ类危险)降低到采用错层位巷道布置采煤法的0.493(属于Ⅱ类危险),即利于防治采空区自然发火。3、基于西山煤电集团镇城底矿2#煤层工程背景进行实验室物理相似模拟,分析开采过程中上覆岩层的垮落特征对垮落岩体碎涨系数、孔隙率及渗透系数的影响,并对比错层位留煤柱巷道布置和传统放顶煤留煤柱的稳定性和对漏风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错层位采煤法由于接续工作面巷道位于首采面采空区下,采空区垮落后为上部岩层,大量减少松散浮煤堆积,削弱了热力风压造成的漏风而降低了巷道自然发火的可能性。(2)错层位采煤法接续工作面顶板进入周期性垮落阶段后,三角实体煤柱处于上工作面采空区内回风巷侧大结构下方,利于其保持稳定而防止漏风,但接续工作面顶板为垮落的岩体,漏风将大于传统放顶煤开采,需采取向工作面进风巷侧采空区注浆等措施,虽然存在一定漏风,由于起坡段不留顶煤亦可降低自然发火几率。(3)对比分析传统放顶煤留设煤柱及错层位巷道搭接下留设煤柱的稳定性,得出错层位采煤法留设煤柱的稳定性优于传统放顶煤开采,有效减少煤柱裂隙产生及其发展,利于防治由于煤柱两侧风压差产生漏风而导致自然发火。(4)基于相似模拟实验应变片对应力检测结果分析可以看出,错层位三角煤柱起坡处的采空区应力高于传统放顶煤开采,其相应区域孔隙率及渗透性降低。同时验证了错层位采煤法采空区冒落带孔隙率呈现不对称分布变化的理论分析。4、运用软件ANSYSR18.0并结合西山煤电集团镇城底矿2#煤层工程背景进行数值模拟实验,模拟分析了三种错层位巷道布置及传统放顶煤留煤柱布置煤层开采过程中垂直正应力及塑性区发展的分布情况,及其对煤岩体碎胀系数、孔隙率变化及渗透率等自然发火因素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通过留设煤柱达到防治巷道向相邻采空区漏风的效果,通过错层位巷道布置可以减小煤柱损失,提高煤炭回收率。错层位巷道布置下留设相同宽度的煤柱时较传统放顶煤对防治漏风更有利;经对比分析四种方案,得出针对于类似镇城底矿2#煤层易自燃条件来说,采空区自然发火的防治效果有:错层位负煤柱巷道布置>错层位零煤柱巷道布置>错层位留设5m煤柱>传统放顶煤留设5m煤柱。(2)错层位负煤柱综放工作面采空区不同位置处应力峰值不同,具体表现为:采空区中部受力>采空区下部起坡段受力>采空区上部受力,佐证了本文第四章物理相似模拟和第三章3.7节关于错层位三角煤柱起坡段区域碎胀系数、孔隙率及渗透率呈现新空间分布规律的结论,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受到错层位起坡段区域采高渐小的影响。(3)基于方案2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得出错层位负煤柱巷道布置综放工作面进风巷两侧围岩变形移近量大致相同;并且与进风巷相比,回风巷(起坡段)围岩变形量、围岩应力均较小,使其掘进和维护较容易,说明错层位负煤柱巷道搭接布置形式可以削弱巷道冒顶现象,有效的规避巷道高冒区发生火灾隐患。5、利用流体软件FLUENT并结合镇城底矿2#煤层实际工程条件以及错层位负煤柱条件下采空区孔隙率空间分布的新变化,模拟分析了错层位三维采空区渗流场、压力场和浓度场多场综合下气体组分的分布规律,包括相对静压力、速度矢量、组分浓度及自燃氧化带范围分布。主要结论有:(1)采场风流从进风巷流入,主要流经工作面与支架部分,经回风巷流出。进入采空区的漏风量的大小与采空区多孔介质的孔隙率和渗透率、采空区压力、采空区瓦斯涌出情况、进风侧的风流速度等因素有关。采空区漏风流的流进、流出分别自进风侧、回风侧完成,其流动范围主要为工作面周围的采空区浅部,且主要在相当于巷道高度的z平面高度范围内流动。在其他部分也有流动,但流速较小,且局部流场受气体浓度场影响。(2)由于U形通风是“一源一汇”的情况,顶板处风流也是流向工作面,进而从回风巷流出。(3)毗邻工作面上隅角的采空区相对静压力较小,形成了负压区,采空区各组分气体易聚集在毗邻工作面上隅角的位置。(4)采空区瓦斯总的分布规律是采空区深部CH4浓度高,靠近工作面侧的采空区CH4浓度低。采空区瓦斯在倾向一般是不对称的,进风巷侧CH4浓度低,而回风巷侧浓度高。(5)CH4、O2、CO和CO2在采空区浅部受进风侧的新鲜空气漏风影响,各自相应组分浓度低,而向着采空区深部方向上浓度逐渐增加;并且,O2、CO和CO2在采空区进风侧毗邻工作面下隅角处浓度大,而在采空区深部回风侧的浓度小,同时CO和CO2的浓度相对O2小很多。(6)采空区三角煤柱侧(回风侧)多孔介质孔隙率、渗透率比采空区另一侧(进风侧)较小,加之采空区深部受到工作面进、回风“一源一汇”大循环的影响远小于采空区浅部,导致在工作面倾向上,O2、CO和CO2浓度分布与CH4浓度分布相类似而呈现出不对称分布,即在回风侧(三角煤柱起坡段侧)浓度分布普遍高于采空区另一侧,而这种不对称性分布特点随着向采空区深部方向出现逐渐减弱的现象。(7)在不同z平面高度上的CH4、O2、CO和CO2分布规律有:在较低平面上,靠近工作面的采空区浅部各组分浓度较小且向回风侧聚集;而在较高平面上,浓度较大且受浮力作用,易聚集在采空区深部回风侧。(8)以漏风风速V漏<0.004 m/s的区域和氧气体积分数C氧>10%的区域的交集区域所划分出来错层位负煤柱采煤法采空区氧化自燃带范围分布。本文得到工程背景下采空区遗煤氧化自燃带范围在沿采空区倾向上是不对称的,且在进风侧的氧化带宽度要大于在回风侧(起坡段侧)的宽度。6、最后,本文结合错层位采煤法在镇城底矿实际应用时的巷道布置、工作面回采率、对漏风自然发火防治措施的分析,现场实地实测液压支架受力及运行状态、动态观测与采集采空区自燃指标气体数据,研究分析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错层位负煤柱巷道布置可将工作面端头与区段平巷上方的顶煤采出,连同节省的区段煤柱,可提高回采率10%以上,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由于没有了巷道顶煤和端头松散垮落的浮煤,将从根本上遏制传统放顶煤的巷道顶煤、工作面端头和相邻采空区的煤炭自燃,提出以提高回采率取消浮煤为防治自然发火根本前提的理念,本论文实现了通过改变巷道布置既提高了工作面回采率,又取消了浮煤实现了在易燃煤层防治自然发火。(2)现场实测工作面矿山压力特点发现,就工作面液压支架的工作阻力而言,从高到低依次为中部、下部、上部,支架上的工作阻力均没有超过其额定值。此现场实测结果侧面验证了错层位采煤法采空区冒落带的孔隙率分布不再是一般传统上对称的“铲子”状态,而是呈现出一种沿着三角煤柱一边低于采空区另一边的不对称空间分布规律。(3)在针对综放采空区多组分气体展开观测实验之后,获取了其内部的相关数据信息,并对其加以整体性剖析,得到气体组分和温度数据相应的立体云图和等值线图。从而使得错层位采空区隐蔽空间气体流场、温度场的改变排列规律及采空区自然发火规律的探究活动得以深度开展。(4)在错层位负煤柱布置采煤法的立体化系统中,工作面端头与相邻采空区不再留有垮落浮煤,只有少量的三角形实体煤损,使着火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好转,形成了以消除松散浮煤为基础的综合防治火技术。而在镇城底矿2#煤层多年实际应用生产中,没有发生过漏风自燃、巷道顶煤着火等自然发火问题。论文取得了如下创新点:1、分析了采空区垮落覆岩孔隙率的三维空间分布规律,推导出计算采空区垮落带岩层和离层带岩层孔隙率的公式,并对公式进行了试用性验算:2、按照传统的坐标系和原点位置,定义巷道左下帮位置坐标值为所留煤柱长度值,因此引出“负煤柱”的概念,突破与丰富了现有矿压分区理论;且在此新表述分区系统下,也利于准确便利地计算采区斜长,较之前分层采中内错一巷、内错半巷等表述更加准确形象。3、借助理论力学、塑性力学及岩体力学等力学理论,对错层位采煤法覆岩几种基本顶支撑条件求解得到其弯矩峰值和断裂步距分布;并对其三角煤柱区域塑性区最大发展深度计算公式修正如下:分析错层位采煤法围岩大、小结构形成及稳定性,得到接续工作面侧三角煤柱曲边上垂直应力计算公式:4、基于本文有关章节对错层位采煤法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特点分析,提出其采空区冒落带的煤柱起坡段侧孔隙率值低于采空区另一侧及传统放顶煤相应位置的孔隙率值,而在采空区空间呈现出一种不对称分布的新变化。并通过实验室相似模拟、计算机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方法进行了验证,完善了错层位负煤柱布置采空区孔隙率变化研究,为其今后自然发火防治研究方面更好、更全面的发展提供参考。

褚廷湘[9](2017)在《顶板巷瓦斯抽采诱导遗煤自燃机制及扰动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高瓦斯与煤自燃共存矿井占有一定比例,顶板巷瓦斯抽采技术在解决采空区瓦斯涌出及上隅角瓦斯超限问题上具有一定优势,进而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因顶板巷抽采瓦斯浓度相对较低,抽采风流中含有较高浓度的氧气,造成采空区漏风量增加,这给采空区煤自燃的发生带来了隐患。由此可见,顶板巷瓦斯抽采虽然可解决瓦斯问题,但却可能引发采空区漏风及自燃问题。因此,本文针对顶板巷瓦斯抽采下采空区煤自燃的问题,从采空区遗煤堆积环境出发,通过理论、实测、实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顶板巷瓦斯抽采下的煤自燃环境、覆岩冒落及顶板巷破断的空间演化、采空区应力恢复特征、承压破碎煤体渗透参数演化、自燃致灾机制、抽采量及空间布置参数对采空区漏风、自燃氧化区域的扰动效应,合理瓦斯抽采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上述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相应进展:1)结合采空区气-液-固三相环境和应力恢复特征,分析了应力场与煤自燃之间的关系,明确了采空区应力场对煤自燃的作用机制;结合顶板的空间位置及通风方式,分析了顶板瓦斯巷抽采下采空区的漏风流动状态、漏风通道存在模式及漏风动力的构成;基于采空区内部垂向漏风通道及温度梯度,提出及建立了内生热风压理论及数学模型,识别了采空区漏风环境。2)利用FLAC3D及岩体力学参数反演,在验证模拟可靠的基础上,分析了覆岩随回采距离变化的冒落状态、裂隙发育高度、顶板巷面收缩率,确定了顶板巷破断冒落特征及滞后距离。根据顶板巷的破断演化特征,发现顶板巷滞后采空区一定距离,与工作面、冒落煤岩间形成一条内置的漏风通道;在顶板巷瓦斯抽采下采空区漏风风流被分割为低位漏风与高位漏风并存,呈现立体漏风,并具有―一源两汇‖的特征,建立了顶板巷破断诱导漏风形成机制。3)利用FLAC3D双屈服本构关系,模拟分析了沿工作面走向不同开挖距离下采空区覆岩应力的变化特征及恢复状态,结合工作面超前支撑应力监测、巷道顶板位移监测验证了模拟结果,确定了采空区应力恢复距离及底板应力恢复曲线,识别了采空区破碎煤体的承压状态。4)利用自主设计研发的承压破碎煤体渗流测试装置,开展了承压破碎煤体变形、渗流实验,获得了逐级加载下破碎煤体的碎胀系数、空隙率、渗透率的演化规律,建立了碎胀系数与应力之间的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采空区应力恢复曲线,建立了采空区碎胀系数、空隙率、渗透率的分布模型,为采空区空隙率、渗透率的设置途径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5)结合顶板巷瓦斯抽采诱导采空区漏风的形成机制及采空区煤自燃的多场耦合理论,建立了顶板巷瓦斯抽采诱导遗煤自燃的致灾机制。在顶板巷瓦斯抽采下采空区高、低位漏风并存,一旦采空区煤氧复合发生,致使采空区内蓄热及温度升高,促使煤的低温氧化的进一步发生、发展,最可终导致煤自燃的发生。6)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抽采量、顶板巷垂直高度及内错距离对风排瓦斯、漏风、采空区煤自燃区域的影响效应。确定了瓦斯抽采量与漏风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及对诱导漏风的影响特征;掌握了瓦斯抽采量对采空区煤自燃氧化区域扰动效应;明确了顶板巷垂直高度、内错距对风排瓦斯与煤自燃的综合影响效应。7)通过瓦斯抽采量下的风排瓦斯特征、采空区漏风、自燃氧化区域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瓦斯抽采量与煤自燃间的关系,明确了瓦斯抽采与煤自燃共生矛盾的现实问题。以风排瓦斯的安全许可浓度、采空区可接受氧化带宽度为控制边界,建立了顶板巷合理瓦斯抽采量理论模型。通过上述研究,识别了顶板巷瓦斯抽采诱导遗煤自燃机制及扰动效应。并基于瓦斯与煤自燃共生灾害的协同防治,建立了合理瓦斯抽采量理论模型,这对合理设置顶板巷抽采量、协调采空区瓦斯抽采与煤自燃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参考依据。

马巍[10](2016)在《漳村矿2601工作面高抽巷层位确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井瓦斯灾害是制约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难题,尤其在应用综采放顶煤的采煤工艺进行回采过程中,来源于采空区的瓦斯涌出量较大,直接导致上隅角和回风顺槽的瓦斯浓度上升乃至超限,不仅影响煤矿的正常生产,甚至会引发重大安全事故。大量现场实践和实验理论证明了,通过在回采煤层的顶板布置高位瓦斯抽放巷抽采采空区及邻近层涌出的瓦斯,可以使上隅角、回风顺槽的瓦斯浓度降低,较为明显的解决采场瓦斯超限的问题。而高抽巷布置的布设参数直接影响着其抽采效果。所以,对高抽巷的层位研究尤为关键。论文以潞安集团漳村煤矿2601工作面为研究对象,理论分析2601工作面瓦斯构成,预测了本采面的瓦斯涌出量,提出布置高抽巷来解决瓦斯问题;通过统计高抽巷应用矿井将高抽巷布置的层位占裂隙带范围的比率,根据山西省中硬顶板条件下类比的方法确定2601工作面的高抽巷合理层位的合理比率范围;针对受采动影响下覆岩的破坏规律进行研究,选取经验公式初步计算2601工作面的裂隙带高度范围,并利用UDEC软件对2601工作面开采过程进行建模模拟,分析不同推进距离下的工作面上覆岩层的应力变化及破坏范围,根据覆岩位移下沉量的监测和分析对裂隙带高度优化,根据得到的裂隙带高度范围及高抽巷合理层位比率得出它的布置垂距;通过现场高位钻孔对这一层位的合理性进行抽采验证。

二、耿村煤矿1301易自燃煤层综放开采“三带”的观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耿村煤矿1301易自燃煤层综放开采“三带”的观测(论文提纲范文)

(1)神东矿区煤层群开采自然发火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浅埋藏厚煤层顶板冒落漏风裂隙演化规律
    2.1 覆岩裂隙发育机理分析
    2.2 试验区概况
    2.3 上覆岩层关键层判定
    2.4 工作面采空区遗煤运移与分布相似模拟实验
    2.5 本章小结
3 浅埋煤层群立体漏风规律研究
    3.1 浅埋煤层群漏风规律测试方案
    3.2 近距离煤层群地表漏风规律测试研究
    3.3 深部区开采地表漏风测试研究
    3.4 层间与本层漏风规律测试研究
    3.5 周边小煤窑漏风规律测试研究
    3.6 其他漏风影响因素分析
    3.7 近距离煤层群立体漏风规律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煤自然发火规律及自燃特性参数测定
    4.1 煤自燃基础参数测定
    4.2 煤自然发火标志气体指标
    4.3 煤自燃临界氧浓度测定
    4.4 本章小结
5 浅埋易自燃煤层群采空区自燃“三带”时空演化规律
    5.1 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方法
    5.2 采空区自燃“三带”测定
    5.3 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
    5.4 采空区自燃“三带”数值模拟
    5.5 本章小结
6 浅埋易自燃煤层群自然发火防治技术
    6.1 采空区联合注浆封堵预防煤自燃技术
    6.2 大流量液氮防灭火技术
    6.3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开采防灭火技术体系构建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高抽巷抽采及注氮气对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瓦斯与煤自燃的相互影响研究
        1.2.2 高抽巷抽采对煤自燃影响研究
        1.2.3 采空区注惰气对煤自燃影响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采空区模型的建立及理论分析
    2.1 采空区多孔介质理论
        2.1.1 多孔介质
        2.1.2 多孔介质参数
    2.2 采空区流体渗流理论
        2.2.1 采空区流体的流动状态
        2.2.2 多孔介质线性达西定律
        2.2.3 多孔介质非线性渗流定律
    2.3 采空区数学模型
        2.3.1 采空区基本控制方程
        2.3.2 采空区流体的湍流模型
    2.4 小结
3 采空区自燃“三带”测试与划分
    3.1 小庄矿40203工作面概况
    3.2 现场数据采集和监测
        3.2.1 数据采集系统
        3.2.2 测试线路及热电偶的保护
        3.2.3 管路铺设具体步骤
        3.2.4 测点布置
    3.3 采空区自燃“三带”范围划分
        3.3.1 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划分方法
        3.3.2 40203工作面测试结果分析
        3.3.3 40203工作面采空区“三带”划分
    3.4 采空区自燃“三带”模拟分析
        3.4.1 采空区模型假设
        3.4.2 模型的建立
        3.4.3 边界条件的设置
        3.4.4 现场实测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3.5 小结
4 高抽巷抽采参数对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影响
    4.1 高抽巷对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影响
        4.1.1 高抽巷参数的设置
        4.1.2 高抽巷对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影响
    4.2 抽采负压对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影响
    4.3 抽采位置对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影响
        4.3.1 高抽巷位置的确定
        4.3.2 抽采位置对自燃“三带”的影响
    4.4 小结
5 高抽巷条件下注氮气对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影响
    5.1 注氮气参数的选择和设置
    5.2 注氮流量对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影响
        5.2.1 注氮流量的确定
        5.2.2 注氮流量对自燃“三带”的影响
    5.3 氮气释放口位置对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影响
    5.4 埋管深度对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影响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采空区隐蔽热源的气热场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采空区覆岩破坏变形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2.1 采空区覆岩移动破坏规律数值模拟
    2.2 采空区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煤自燃特性参数测定
    3.1 实验系统
    3.2 实验方法与过程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采空区气体场分布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4.1 模拟基础理论
    4.2 模型的建立及相关参数设定
    4.3 模型的校验
    4.4 模拟结果及分析
    4.5 热源点位置的设定
    4.6 本章小结
5 采空区隐蔽热源的气热场分布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5.1 采空区遗煤氧化灾害气体CO运移规律数值模拟
    5.2 采空区遗煤氧化热量传导数值模拟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新疆准东矿区缓斜巨厚煤层多分层开采覆岩结构演变机理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新疆巨厚煤层赋存特征与分类
    2.1 分布特征与开采现状
    2.2 巨厚煤层赋存特征
    2.3 赋存条件分类
    2.4 本章小结
3 巨厚煤层分层开采覆岩结构演变特征
    3.1 不同分层采厚覆岩破断特征物理模拟
    3.2 不同分层采厚覆岩破断特征数值模拟
    3.3 覆岩结构演变过程
    3.4 本章小结
4 巨厚煤层分层开采覆岩结构演变机理
    4.1 覆岩梁式结构稳定性
    4.2 覆岩壳式结构稳定性
    4.3 应力拱结构稳定性
    4.4 覆岩结构演变机理
    4.5 本章小结
5 巨厚煤层分层开采采场矿压显现特征
    5.1 采场“支架—围岩”力学模型
    5.2 工作面液压支架合理参数确定
    5.3 采场矿压显现实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巨厚煤层分层开采采场矿压控制
    6.1 采场矿压控制机理
    6.2 大井矿区采场矿压控制技术
    6.3 巨厚煤层开采工艺选择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川南矿区高瓦斯、高硫与高发火矿井采空区自燃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采空区自燃与瓦斯耦合研究现状
        1.2.2 采空区自燃“三带”研究现状
        1.2.3 遗煤自然发火危险性判定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遗煤氧化特性实验分析
    2.1 采空区遗煤耗氧参数测定
        2.1.1 实验原理概述
        2.1.2 实验装置简介
        2.1.3 常温下遗煤耗氧实验
        2.1.4 实验结果中有效参数的提取
    2.2 窒息带临界氧浓度判定
        2.2.1 煤氧化热平衡下自燃发生条件
        2.2.2 窒息带临界耗氧速率
    2.3 标志性气体浓度指标的判定
    2.4 小结
3 杉木树矿N3062 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
    3.1 采空区中界定自燃“三带”氧浓度判定
        3.1.1 采空区遗煤吸附氧气的影响因素分析
        3.1.2 选用氧浓度法及测温法划分采空区自燃“三带”
    3.2 高瓦斯采空区自燃“三带”氧浓度指标的确定
        3.2.1 选用氧浓度法及测温法划分采空区自燃“三带”
        3.2.2 依据耗氧速率界定散热带与自燃带分界
    3.3 光纤测温系统与束管监测系统的应用
    3.4 N3062 采空区自燃带和散热带分界线判定指标
    3.5 现场实测数据整合及自燃“三带”划分
    3.6 基于光纤测温系统划分采空区自燃“三带”
    3.7 小结
4 杉木树矿N3062 工作面采空区数值模拟
    4.1 模拟仿真概述
        4.1.1 FLUENT软件的求解方案
        4.1.2 多孔介质模型的惯性阻力系数和粘性阻力系数
        4.1.3 UDF概述
    4.2 冒落带及裂隙带高度
        4.2.1 采空区“竖三带”分布
        4.2.2 冒落带及裂隙带高度确定
    4.3 采空区冒落带空隙率分布规律
    4.4 采空区模型参数的确定
    4.5 采空区流场模拟
        4.5.1 Fluent求解器设置
        4.5.2 模型边界条件设置
        4.5.3 采空区流场模拟实现
    4.6 小结
5 高抽巷负压值与采空区煤自燃关联性研究
    5.1 N3062 工作面概况
        5.1.1 煤层赋存情况
        5.1.2 煤层顶底板情况
        5.1.3 地质构造
    5.2 工作面自然发火防治影响因素分析
        5.2.1 工作面开采煤层自然发火危险性较大
        5.2.2 火与瓦斯灾害耦合加大了防灭火的防治难度
        5.2.3 煤层地质条件较复杂,断层发育
    5.3 高抽巷抽采系数对回风巷瓦斯浓度影响
    5.4 “自燃带”宽度受高抽负压影响分析
    5.5 高抽负压范围确定
        5.5.1 依据回风巷瓦斯浓度确定高抽负压下限
        5.5.2 依据自燃带极限宽度确定高抽负压上限
        5.5.3 高抽负压最优方案的确定
    5.6 小结
6 采空区自燃危险性预测
    6.1 采空区与高抽巷之间漏风系统
    6.2 采空区漏风受高抽巷影响分析
    6.3 高抽巷气体中采空区气体组分确定
        6.3.1 高抽巷气体组分来源判定
        6.3.2 源于工作面漏风流的N2 在高抽巷中的占比
        6.3.3 源于采空区遗煤释放的CH4 在高抽巷中的占比
        6.3.4 来源于采空区的气体在高抽巷中的百分比确定
    6.4 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性预测
        6.4.1 借助高抽巷CO体积分数预测采空区遗煤自燃
        6.4.2 借助Graham指数预测采空区遗煤自燃
    6.5 N3062 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性预测效果分析
    6.6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断层区煤层自燃特性及防控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综合研究现状
        1.2.1 煤自燃的内在影响因素
        1.2.2 煤自燃的外部影响因素
        1.2.3 覆岩垮落对煤自燃的影响
        1.2.4 断层对煤自燃的影响
        1.2.5 煤自燃的预测预报
        1.2.6 煤自燃的防控技术
        1.2.7 采动空间的漏风规律
    1.3 研究不足及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断层区覆岩垮落影响煤自燃分析
    2.1 试验矿井概况及区域地质
        2.1.1 试验矿井概况
        2.1.2 矿井区域地质概况
        2.1.3 区域内可采煤层情况
    2.2 煤岩层物理力学参数测试
        2.2.1 实验内容与有关仪器
        2.2.2 试样采集与加工制备
        2.2.3 煤岩物理力学测试结果
    2.3 断层区覆煤岩垮落的相似模拟
        2.3.1 相似模拟设计与实验方案
        2.3.2 模型的制作与测点布置
        2.3.3 回釆程序设计
    2.4 断层区与无断层区覆煤岩垮落分析
        2.4.1 顶板垮落规律的对比分析
        2.4.2 应力分布规律的对比分析
        2.4.3 破断裂隙发育规律的对比分析
    2.5 断层区覆岩垮落对煤自燃的宏观影响
        2.5.1 无断层工作面的最可能自燃区
        2.5.2 断层影响下的最可能自燃区
    2.6 本章小结
3 构造煤物性参数对煤自燃的影响分析
    3.1 构造煤与原煤的物性参数测试
        3.1.1 构造煤与原煤煤样的采集与制备
        3.1.2 构造煤与原煤的物性参数测试
    3.2 构造煤与原煤孔隙特征的综合表征
        3.2.1 压汞法的煤孔隙特征测试
        3.2.2 低温氮气吸附法的煤孔隙特征测试
        3.2.3 二氧化碳吸附法的煤孔隙特征测试
        3.2.4 小角X射线法
    3.3 构造煤与原煤的TG-DSC综合分析
        3.3.1 实验工况及实验参数
        3.3.2 构造煤与原煤的特征温度
        3.3.3 构造煤与原煤的吸放热特性
        3.3.4 构造煤与原煤的动力学参数
    3.4 构造煤与原煤的程序升温实验
        3.4.1 实验过程
        3.4.2 实验结果
        3.4.3 原煤和构造煤实验数据对比
    3.5 本章小结
4 断层区煤层采动时的煤自燃危险区
    4.1 煤自燃危险区的Fluent模拟分析
        4.1.1 采场气体的运移理论
        4.1.2 采场气热场模型的建构
    4.2 大气压力影响煤自燃危险区的模拟分析
        4.2.1 进风巷压力变化对采空区氧气浓度的影响
        4.2.2 进风巷压力变化对采空区温度的影响
        4.2.3 不同进风巷压力时采空区氧化带分布
    4.3 风量影响煤自燃危险区的模拟分析
        4.3.1 风量变化对采空区氧气浓度的影响
        4.3.2 风量变化对采空区温度的影响
        4.3.3 不同风量时采空区氧化带分布
    4.4 地温影响煤自燃危险区的模拟分析
        4.4.1 地温变化对采空区氧气浓度的影响
        4.4.2 地温变化对采空区温度的影响
        4.4.3 不同地温时采空区氧化带分布
    4.5 本章小结
5 断层区工作面煤自燃分级防控体系
    5.1 断层区煤自燃的预测指标优选
        5.1.1 预测指标优选方法
        5.1.2 煤自燃预测指标优选
        5.1.3 煤自燃预测指标确定
    5.2 断层区工作面漏风情况分析
        5.2.1 现场漏风的SF6测试方案
        5.2.2 漏风计算假设与公式
        5.2.3 断层工作面漏风分析
    5.3 断层工作面煤自燃分级响应体系
        5.3.1 断层工作面煤自燃分级响应参数
        5.3.2 断层区工作面煤自燃分级响应措施
    5.4 断层区工作面煤自燃防控技术
        5.4.1 增阻堵漏防控煤自燃技术
        5.4.2 注氮防控煤自燃的关键参数
        5.4.3 预注阻化液防控煤自燃技术
    5.5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一、基本情况
    二、学术论文
    三、专利情况
    四、获奖情况
    五、研究项目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水帘洞矿孤岛小煤柱综放面煤自燃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自燃危险区域判定
        1.2.2 煤自燃预测预报技术
        1.2.3 煤自燃防治技术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孤岛小煤柱综放面特点分析
    2.1 水帘洞矿3803工作面概况
    2.2 孤岛面冲击地压危险性分析
        2.2.1 孤岛面冲击地压危险程度评价
        2.2.2 孤岛面诱发冲击的因素分析
        2.2.3 回采期间冲击危险性区域划分
        2.2.4 煤自燃危险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综放面煤自燃监测预警指标
    3.1 煤自燃指标气体实验
        3.1.1 实验装置
        3.1.2 实验条件
    3.2 煤自燃预警指标气体选择及分析
        3.2.1 煤自燃预警指标气体的选择
        3.2.2 CO气体浓度分析
        3.2.3 CH_4气体浓度分析
        3.2.4 C_2H_4及C_2H_6气体浓度分析
        3.2.5 格氏系数及C_2H_4/C_2H_6比值分析
    3.3 煤层自燃程度预警指标气体
        3.3.1 煤自燃指标气体与煤温关系
    3.4 本章小结
4 孤岛综放面自燃危险区域判定
    4.1 孤岛综放面漏风数值模拟
        4.1.1 采空区漏风规律基本方程
        4.1.2 采空区模型及边界条件设置
        4.1.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2 3803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划分
        4.2.1 煤自燃极限参数
        4.2.2 工作面束管监测数据及结果分析
        4.2.3 采空区自燃“三带”
        4.2.4 工作面极限推进速度
        4.2.5 工作面自燃危险区域
    4.3 小煤柱自燃危险区域判定
        4.3.1 小煤柱自燃特点分析
        4.3.2 小煤柱自燃危险区域
    4.4 相邻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判定
        4.4.1 孤岛面及相邻采空区呼吸作用分析
        4.4.2 相邻采空区煤自燃特点分析
        4.4.3 相邻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
    4.5 本章小结
5 孤岛综放面煤自燃防治技术
    5.1 煤自燃环境分析
        5.1.1 浮煤分布状态分析
        5.1.2 漏风供氧环境分析
        5.1.3 煤氧化时间分析
    5.2 不同推进速度下采空区煤自燃防治技术
        5.2.1 工作面煤自燃预警
        5.2.2 初停采期间采空区防灭火技术
        5.2.3 回采速度低于安全推进度的防治技术
    5.3 小煤柱自燃防治技术
        5.3.1 小煤柱加固处理
        5.3.2 小煤柱自燃预防技术
        5.3.3 小煤柱自燃治理技术
    5.4 相邻采空区煤自燃防治技术
        5.4.1 相邻采空区煤自燃预测预报
        5.4.2 相邻采空区煤自燃防控
        5.4.3 相邻采空区煤自燃治理
    5.5 防治措施效果分析
        5.5.1 工作面防灭火措施评估
        5.5.2 小煤柱防治措施效果评估
        5.5.3 相邻采空区防治效果评估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错层位巷道布置采空区矿山压力与自然发火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炭自燃学说的研究现状
        1.2.2 综放开采自然发火机理发展
        1.2.3 采空区自然发火风流特性研究
        1.2.4 采空区覆岩垮落岩体渗流特性研究
        1.2.5 采空区覆岩垮落特征对风流介质参数影响
        1.2.6 采空区垮落岩体孔隙率自然发火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路线图
    1.4 本章小结
2 综放采空区自然发火空间特性研究
    2.1 采空区自燃三带及自燃危险区域的分析
    2.2 综放采空区多孔介质及渗流特性
        2.2.1 多孔介质的概念
        2.2.2 多孔介质的基本参数
        2.2.3 采空区多孔介质和裂隙形成理论
        2.2.4 采空区多孔介质渗流及渗流速度
    2.3 采空区覆岩孔隙率三维空间分布规律
        2.3.1 覆岩的竖向位移
        2.3.2 覆岩运动的平面伸张量
        2.3.3 覆岩离层带的孔隙率分布
        2.3.4 覆岩冒落带的孔隙率分布
        2.3.5 模型试用性验算
    2.4 采空区主要气体组分及运动机理
        2.4.1 采空区主要气体组分
        2.4.2 采空区气体渗流模型
        2.4.3 采空区漏风机理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错层位采煤法理论分析研究
    3.1 错层位巷道布置采煤法简介
    3.2 错层位巷道布置不同尺寸三角煤柱分区方法研究
    3.3 错层位不同煤柱尺寸条件下覆岩断裂矿山压力分析
        3.3.1 弯曲薄板基本理论及边界条件
        3.3.2 弯曲矩形板平衡问题
        3.3.3 开采过程中常见的基本顶板支撑条件及求解
    3.4 错层位三角煤柱区域底板力学和塑性区分析
        3.4.1 错层位三角煤柱区域底板岩层应力分布
        3.4.2 采场应力σ的确定
    3.5 覆岩大、小结构下错层位三角煤区域应力研究
        3.5.1 错层位三角煤柱区域围岩变形失稳机理
        3.5.2 错层位接续面侧三角煤柱受力分析
    3.6 错层位工作面不同开采阶段漏风特性分析
        3.6.1 错层位首采面老顶初次断裂前漏风分析
        3.6.2 错层位首采面老顶周期断裂阶段漏风分析
        3.6.3 错层位接续面老顶断裂前漏风分析
        3.6.4 错层位接续面老顶周期断裂阶段漏风分析
    3.7 错层位巷道布置采空区渗透率分析
    3.8 错层位采空区自然发火类别分析
        3.8.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3.8.2 煤炭自燃危险性等级划分
        3.8.3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3.8.4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分析
    3.9 本章小结
4 错层位采煤法矿山压力与自然发火关系实验室模拟研究
    4.1 相似模拟实验的原理及用途
        4.1.1 相似模拟实验的原理
        4.1.2 相似模拟实验的用途
    4.2 错层位采煤法相似模拟实验
        4.2.1 相似模拟实验煤、岩性质及模型制作
        4.2.2 实验步骤与观测内容
        4.2.3 实验过程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错层位采煤法矿山压力与自然发火关系数值模拟研究
    5.1 软件ANSYS~(R18.0)原理与应用
    5.2 数值模型的建立
        5.2.1 数值模拟的内容
        5.2.2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5.2.3 模型边界条件与计算参数
        5.2.4 数值模拟计算过程
    5.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错层位负煤柱下采空区多场综合数值模拟研究
    6.1 引言
    6.2 CFD模拟和场模拟原理
        6.2.1 数值模拟
        6.2.2 CFD模拟
        6.2.3 场模拟
    6.3 FLUENT软件概述
        6.3.1 FLUENT软件模块和TECPLOT后处理软件
        6.3.2 FLUENT在本文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6.4 采空区气体渗流场、压力场及浓度场综合模拟
        6.4.1 物理模型构建和边界条件设定
        6.4.2 气体运动基本守恒方程组
        6.4.3 方程组的离散及解算方法
        6.4.4 采空区气体压力分布规律
        6.4.5 采空区气体流场分布规律
        6.4.6 采空区气体组分浓度分布规律
        6.4.7 采空区遗煤氧化自燃带范围的确定
    6.5 本章小结
7 镇城底矿2#煤层错层位采煤法应用与现场实测
    7.1 地理条件
    7.2 错层位工作面巷道布置优化
        7.2.1 提高回采率的经济效益方面
        7.2.2 防治自然发火的安全效益方面
        7.2.3 错层位防治自然发火在其他项目取得的效益方面
    7.3 错层位负煤柱综放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现场实测
        7.3.1 监测目的及方案
        7.3.2 测区液压支架监测结果数据分析
        7.3.3 测区液压支架整体平均受力分析
    7.4 错层位负煤柱采空区自然发火多参数现场观测
        7.4.1 工作面概况
        7.4.2 现场观测与数据采集
        7.4.3 测点布置
        7.4.4 测试数据
        7.4.5 错层位采空区多参数数据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主要研究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论文创新点
    8.3 论文研究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顶板巷瓦斯抽采诱导遗煤自燃机制及扰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卸压瓦斯抽采研究现状
        1.2.2 采空区煤自燃研究现状
        1.2.3 瓦斯与煤自燃复合灾害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顶板巷瓦斯抽采下遗煤自燃多场环境识别
    2.1 顶板巷瓦斯抽采技术概述
    2.2 采空区破碎煤体堆积环境分析
        2.2.1 多场环境
        2.2.2 采空区固相环境
        2.2.3 采空区水环境
        2.2.4 采空区气相环境
        2.2.5 气-液-固三相关系
    2.3 采空区应力场对煤自燃影响分析
        2.3.1 采空区破碎煤体受力状态
        2.3.2 采空区压实特性与空隙率
        2.3.3 采空区空隙率与自燃的关系
        2.3.4 采空区渗透性与漏风的关系
        2.3.5 渗流场对氧气浓度影响
    2.4 顶板巷瓦斯抽采对漏风流场的影响
        2.4.1 顶板巷瓦斯抽采下的漏风特征
        2.4.2 漏风动力构成
        2.4.3 内生热风压效应
    2.5 小结
3 顶板巷破断诱导漏风与遗煤承压状态研究
    3.1 采空区顶板垮落特征分析
        3.1.1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3.1.2 煤岩体力学参数反演
        3.1.3 工作面初次来压
        3.1.4 工作面周期来压
    3.2 顶板巷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3.2.1 工作面回采 120m顶板巷变形特征
        3.2.2 工作面回采 150m顶板巷变形特征
    3.3 漏风通道形成机制及模式分析
    3.4 采空区遗煤承压状态分析
        3.4.1 采空区压实模型及参数反演
        3.4.2 推进 60m采空区应力分布
        3.4.3 推进 120m采空区应力分布
        3.4.4 推进 180m采空区应力分布
        3.4.5 推进 240m采空区应力分布
        3.4.6 数值计算结果校验
        3.4.7 采空区应力恢复曲线及距离的确定
    3.5 小结
4 承压破碎煤体渗透参数演化及分布研究
    4.1 采空区流态及渗透率动态模型
        4.1.1 多孔介质内流体流态
        4.1.2 采空区非线性渗流
        4.1.3 承压破碎煤体渗透率理论模型
    4.2 承压破碎煤体渗流实验装置及原理
        4.2.1 承压破碎煤体渗流装置研发
        4.2.2 实验原理及数据处理方法
    4.3 煤样处理及实验方案
    4.4 承压破碎煤体压实特征及分析
        4.4.1 轴向加载下应力-应变特征分析
        4.4.2 轴向加载下碎胀系数变化特征
        4.4.3 轴向加载下空隙率变化特征
    4.5 轴向加载下渗透率变化分析
        4.5.1 渗流速度与压力梯度
        4.5.2 轴向加载下渗透率变化特征分析
        4.5.3 轴向加载下偏达西因子变化特征
    4.6 承压破碎煤体渗透率影响因素分析
        4.6.1 温度对渗透率的影响
        4.6.2 压力梯度对渗透率的影响
        4.6.3 粒径对渗透相关参数的影响
        4.6.4 空隙率与渗透率关系
    4.7 采空区应力恢复曲线下渗透参数分布
        4.7.1 应力恢复区域分布
        4.7.2 承压破碎煤体碎胀系数与空隙率
        4.7.3 渗透参数分布模型
    4.8 小结
5 顶板巷瓦斯抽采诱导煤自燃耦合过程及致灾机制
    5.1 采空区煤自燃多场耦合理论分析
        5.1.1 煤自燃多场耦合过程
        5.1.2 采空区煤自燃部分假定
        5.1.3 渗流控制方程
        5.1.4 气体动量方程
        5.1.5 气体浓度方程
        5.1.6 能量方程
    5.2 顶板巷瓦斯抽采诱导遗煤自燃致灾机制
        5.2.1 煤自燃关联因素识别
        5.2.2 煤岩裂隙发育诱导漏风
        5.2.3 漏风动力
        5.2.4 诱导遗煤自燃灾变机制
    5.3 关键耦合参数确定
        5.3.1 应力恢复下渗透参数模型及分布
        5.3.2 氧气扩散系数
        5.3.3 导热、热容
        5.3.4 耗氧速度与放热强度
        5.3.5 瓦斯涌出及注氮源项
    5.4 小结
6 顶板巷瓦斯抽采诱导采空区煤自燃扰动效应分析
    6.1 瓦斯抽采对煤自燃扰动效应分析指标
    6.2 模拟方案
        6.2.1 物理模型
        6.2.2 采空区源项及内置参数
        6.2.3 模拟流程及方案
    6.3 现场工况模拟分析
        6.3.1 流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6.3.2 气体浓度场模拟结果与分析
        6.3.3 采空区遗煤氧化环境实测
        6.3.4 模拟与实测结果对比
    6.4 抽采量对煤自燃影响效应分析
        6.4.1 抽采量与漏风量关系
        6.4.2 抽采量与自燃氧化区域分布影响
    6.5 顶板巷垂直高度对风排瓦斯及煤自燃影响
        6.5.1 垂直高度与滞后距离
        6.5.2 模拟方案
        6.5.3 垂直高度对风排瓦斯的影响分析
        6.5.4 垂直高度对采空区漏风的影响
        6.5.5 垂直高度对采空区氧化区域的影响
    6.6 内错距离对煤自燃影响
        6.6.1 内错距对漏风的影响
        6.6.2 内错距离对采空区氧化区域的影响
        6.6.3 内错距对顶板巷气体浓度的影响
    6.7 小结
7 合理瓦斯抽采量理论及应用
    7.1 采空区瓦斯抽采与煤自燃矛盾
        7.1.1 瓦斯抽采量与漏风量
        7.1.2 瓦斯抽采量与氧化区域
        7.1.3 瓦斯抽采量对瓦斯浓度场影响
        7.1.4 瓦斯抽采效果分析
        7.1.5 瓦斯抽采与煤自燃矛盾共生
    7.2 合理瓦斯抽采量理论
    7.3 合理瓦斯抽采量理论模型
        7.3.1 瓦斯涌出对抽采量的约束
        7.3.2 煤自燃对瓦斯抽采量的需求边界
        7.3.3 合理瓦斯抽采量模型
    7.4 模型应用
        7.4.1 应用背景
        7.4.2 合理抽采量确定
    7.5 模型验证
        7.5.1 采空区氧气浓度实测
        7.5.2 顶板巷气体及风排瓦斯实测
        7.5.3 模拟验证
    7.6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D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奖励

(10)漳村矿2601工作面高抽巷层位确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覆岩破坏规律研究现状
        1.2.2 瓦斯运移规律研究现状
        1.2.3 瓦斯抽采技术研究现状
        1.2.4 高抽巷应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2601工作面瓦斯涌出特征分析及治理方法研究
    2.1 研究背景
        2.1.1 地质构造
        2.1.2 煤层基本情况
    2.2 瓦斯基础参数测定
    2.3 2601工作面瓦斯涌出构成
    2.4 瓦斯涌出量计算及高抽巷布置必要性分析
        2.4.1 瓦斯涌出量计算
        2.4.2 漳村矿2601工作面瓦斯治理方法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高抽巷现场应用层位布置规律研究
    3.1 已有高抽巷层位布置情况统计
    3.2 高抽巷层位布置数据分析
        3.2.1 统计数据特殊情况分析
        3.2.2 不同矿区相同顶板岩性条件下高抽巷应用分析
        3.2.3 相同矿区不同顶板岩性条件下高抽巷应用分析
    3.3 层位布置比率选取优化
    3.4 本章小结
4 2601工作面覆岩裂隙带高度范围研究及高抽巷层位确定
    4.1 覆岩“三带”高度经验公式计算
    4.2 采动覆岩“三带”高度数值模拟研究
        4.2.1 UDEC软件简介
        4.2.2 数值模型建立
        4.2.3 2601工作面采场“三带”模拟结果及分析
    4.3 高抽巷布置层位确定
    4.4 本章小结
5 高抽巷布置层位现场验证及优化
    5.1 2601工作面高抽巷布置层位验证方法
        5.1.1 高位钻孔抽采验证法确定
        5.1.2 高位钻孔抽采验证法原理
        5.1.3 高位钻孔布置参数
    5.2 高位钻孔抽采效果分析
    5.3 2601工作面高抽巷布置层位验证及优化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耿村煤矿1301易自燃煤层综放开采“三带”的观测(论文参考文献)

  • [1]神东矿区煤层群开采自然发火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D]. 汪腾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
  • [2]高抽巷抽采及注氮气对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影响研究[D]. 武睿萌.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采空区隐蔽热源的气热场特性研究[D]. 丁鹏翔.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4]新疆准东矿区缓斜巨厚煤层多分层开采覆岩结构演变机理及控制[D]. 秦冬冬.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5]川南矿区高瓦斯、高硫与高发火矿井采空区自燃特性研究[D]. 杜瀚林.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0(11)
  • [6]断层区煤层自燃特性及防控体系研究[D]. 段新伟. 河南理工大学, 2019(04)
  • [7]水帘洞矿孤岛小煤柱综放面煤自燃防治技术研究[D]. 杨正伟.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8]错层位巷道布置采空区矿山压力与自然发火关系研究[D]. 崔梓墨.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8(12)
  • [9]顶板巷瓦斯抽采诱导遗煤自燃机制及扰动效应研究[D]. 褚廷湘. 重庆大学, 2017(06)
  • [10]漳村矿2601工作面高抽巷层位确定研究[D]. 马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6(03)

标签:;  ;  ;  

更村煤矿1301自然煤层综放“三带”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