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一、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杨雨桐[1](2021)在《垃圾渗滤液膜过滤浓缩液处置方式的探讨》文中认为在我们国家填埋仍是处理垃圾的主要方式,但是填埋会产生大量难处理的垃圾渗滤液,现阶段的研究表明,对于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等膜技术。但是应用这类技术时,在分离的过程中会产生高度污染的浓缩液。叙述了垃圾渗滤液膜过滤浓缩液的特点,并介绍了膜过滤浓缩液的几种处置方式,其中着重介绍混凝沉淀、高级氧化和生化这几种方法。

俞乙平,林少华,高莉苹,宣悦[2](2021)在《电化学氧化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阳极材料、氯离子浓度、电流密度和酸碱度对电化学氧化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影响,以及三维颗粒活性炭床电化学反应器和单室压滤机微环流反应器,并阐述了电化学氧化技术和其他工艺组合形式与适用条件,指出了研制新型电极材料、寻找去除有效氯的方法、探讨新的电化学和其他工艺的组合技术是电化学氧化法处理垃圾渗滤液技术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

丁晶,关淑妍,赵庆良,高庆伟,赵冠舒,王琨[3](2021)在《垃圾渗滤液膜滤浓缩液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截至目前,作为垃圾渗滤液深度处理工艺之一的膜分离工艺,可保证垃圾渗滤液处理后达标排放,但同时将产生大量的膜滤浓缩液。浓缩液含有大量难降解有机污染物,若不能进行妥善处理处置,将会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根据相关研究及工程应用案例,从工艺原理、应用效果、处理成本及技术发展角度,对渗滤液膜滤浓缩液处理工艺进行分类探讨,评述回灌法、物理处理法(浸没燃烧蒸发法和机械式蒸汽再压缩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焚烧、高级氧化和超临界水氧化法)、物化处理法(絮凝沉淀、吸附、膜分离和固化稳定化处理)等单元工艺和无膜/有膜等组合工艺的技术特点、现存问题及应用范围,最后总结不同条件下产生膜滤浓缩液的处理工艺路线,有针对性地提出渗滤液膜滤浓缩液处理的发展方向,期望可为垃圾渗滤液膜滤浓缩液处理工艺的深入研究与广泛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武传涛[4](2021)在《铁碳微电解处理硫酸根和H2S的实验研究及安全性分析》文中认为硫作为重要的原料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其生产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含硫化合物,如硫酸根和H2S等,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安全性问题,因此需要对硫酸根和H2S进行处理。课题组利用铁碳微电解处理工业污水过程中发现硫酸根可被有效去除,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发现,目前还未见铁碳微电解处理硫酸根的报道。本文中将铁碳微电解应用于处理硫酸根和H2S的处理并进行安全性分析。首先,铁碳微电解被应用于污水中硫酸根的去除实验和机理研究,选取反应时间、通气速率、pH、铁炭比和硫酸根初始浓度5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实验研究。采用响应曲面法对硫酸根初始浓度、pH、铁炭比3个因素进行优化,优化的最佳条件为:硫酸根初始浓度为500 mg·L-1、pH为2、铁炭比为1.45:1,模型预测的硫酸根去除率为80.96%。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硫酸根去除率为73.08%,落在95%置信区间内。采用SEM、EDS、XRD、XPS和拉曼光谱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去除机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硫酸根可能通过以下2个途径进行去除:1)硫酸根在氧化还原的作用下首先被还原为亚硫酸根,再进一步还原为硫离子,硫离子分别与溶液中的Fe2+和H+形成Fe S沉淀和H2S得以去除;2)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产生Fe(OH)2和Fe(OH)3絮体,硫酸根在Fe(OH)2和Fe(OH)3的絮凝沉淀作用下得到去除。在上述模拟污水的基础上,采用铁碳微电解对实际的垃圾渗滤液中硫酸根进行处理,首先探究了反应时间、通气速率、pH和铁炭比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然后采用响应曲面法对反应时间、pH和铁炭比3个因素进行优化,优化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为297 min、pH为2.2和铁炭比为1:1.67。模型预测的硫酸根去除率为55.25%,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硫酸根去除率为49.37%,落在95%置信区间内。其次,铁碳微电解被应用于天然气中H2S的去除实验,选取反应时间、铁炭比、通气速率和pH 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实验研究。采用响应曲面法对铁炭比、pH、通气速率3个因素进行优化,优化的反应条件为:通气速率为0.33 m3·h-1、铁炭比为3:2、pH为6.1,模型预测的H2S去除率为92.66%。验证实验结果表明H2S去除率为84.6%,落在95%置信区间内。最后,采用安全检查表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铁碳微电解处理硫酸根和H2S的工艺安全性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铁碳微电解处理污水中硫酸根工艺安全性隶属于较安全;铁碳微电解处理天然气中H2S工艺安全性隶属于一般安全。

朱新良[5](2021)在《电/过硫酸盐催化氧化协同处理垃圾渗滤液浓缩液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垃圾渗滤液浓缩液是垃圾渗滤液生化出水经NF/RO膜截留的废液,盐分和溶解性有机物(DOM)含量高,特别是难降解有机物。若未经有效的处理,垃圾渗滤液浓缩液就直接排放到河流、水库等受纳水体中,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对人体健康也构成巨大的潜在危害。本文以江西省南昌市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中的渗滤液经过“预处理+UASB反应器+MBR系统+DTNF/RO系统”组合工艺处理,其中DTNF/RO系统产生的垃圾渗滤液浓缩液为研究对象,采用热活化过硫酸盐氧化、Ti/RuO2-IrO2阳极氧化和电/过硫酸盐催化氧化三种氧化体系处理垃圾渗滤液浓缩液,以色度、COD、氨氮和Cl-去除率作为氧化效果的考察指标,研究了不同氧化体系的主要因素对垃圾渗滤液浓缩液氧化效果的影响,并对最佳实验条件下反应前后的垃圾渗滤液浓缩液进行紫外-可见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在热活化过硫酸盐氧化体系中,在初始pH值为7.8,温度为70℃,PS0浓度为10g/L,反应3 h的最佳实验条件下,色度、COD和氨氮去除率分别为90%、52.3%和77.5%。色度、COD和氨氮去除率均随反应时间的增加,先增大再趋于稳定。随着温度的增大,色度、COD和氨氮去除率逐渐增加,当温度达到70℃时,继续增大温度,色度、COD和氨氮去除率增加幅度不大。PS0浓度增大,色度、COD和氨氮去除率先增大后趋于平稳。COD和氨氮去除率与初始pH值呈负相关关系。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表明,热活化过硫酸盐处理后垃圾渗滤液浓缩液中溶解性有机物的芳构化程度降低,分子量及聚合度减小。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热活化过硫酸盐处理后垃圾渗滤液浓缩液中类胡敏酸物质被氧化成结构更简单、分子量更小的类胡敏酸物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热活化过硫酸盐处理后垃圾渗滤液浓缩液中有机物的官能团吸收强度下降,部分有机物被氧化降解。在Ti/RuO2-IrO2阳极氧化体系中,在初始pH值为7.8,电流密度为8 A/dm2,极板间距为1 cm,电解时间4 h的最佳实验条件下,色度、COD、氨氮和Cl-去除率分别为100%、100%、98%和52%。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表明,电解处理后垃圾渗滤液浓缩液中溶解性有机物的芳构化程度降低,分子量及聚合度减小。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电解处理后垃圾渗滤液浓缩液中类胡敏酸物质被氧化成结构更简单、分子量更小的类胡敏酸物质和可溶性微生物降解副产物。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电解处理后垃圾渗滤液浓缩液中有机物的官能团吸收强度下降,大部分有机物被氧化降解。电流效率和能耗分析表明,电流密度为4 A/dm2时,电流效率最高。电流密度大于8 A/dm2时,电流密度越大,电流效率越小。随着电解时间的延长,能耗逐渐增加,电解4 h后,能耗增加的最快。能耗与电流效率呈负相关关系。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能耗为80.61k Wh/kg COD。在电/过硫酸盐催化氧化体系中,在初始pH值为7.8,电流密度为8 A/dm2,极板间距为1 cm,PS0浓度为10 g/L,整个体系保持在70℃反应4 h的最佳实验条件下,色度、COD、氨氮和Cl-去除率分别为100%、100%、100%和64.9%。对色度和氨氮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基本能完全去除。随着PS0浓度的增大,COD去除率呈增加趋势,Cl-去除率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随着温度的升高,COD去除率先逐渐增大后趋于稳定,Cl-去除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极板间距对色度、COD和氨氮去除率影响不大,在反应4 h后,色度、COD和氨氮均能被基本完全去除。紫外-可见光谱、3D-EEMFS和FTIR分析表明,处理后DOM的芳构化程度降低,腐殖化程度降低,腐殖质的分子量及聚合度减小;类胡敏酸物质基本被完全氧化去除;有机物内部的共轭双键、酚羟基、苯和取代苯类芳环上C-H等官能团吸收强度下降,大部分有机物被氧化降解。与热活化过硫酸盐氧化体系和Ti/RuO2-IrO2阳极氧化体系相比,电/过硫酸盐催化氧化体系对色度、COD和氨氮的去除效果均是最好的。由Ti/RuO2-IrO2阳极氧化体系和热活化过硫酸盐氧化体系对比可知,垃圾渗滤液浓缩液的色度和氨氮的去除,主要是因为水样中Cl-浓度高,阳极析出Cl2溶于水生成HCl O,利用HCl O的强氧化性间接氧化。此外,热活化过硫酸盐氧化体系分别与Ti/RuO2-IrO2阳极氧化体系和电/过硫酸盐催化氧化体系相比,COD去除率远低于另外两种氧化体系,这可能是因为水样中Cl-浓度高,生成的SO4-·大量被Cl-消耗。综上可知,热活化过硫酸盐氧化体系和Ti/RuO2-IrO2阳极氧化体系两者之间,表现出协同效应,具有一定的协同效果。

白亚林[6](2021)在《Fe-Mn/γ-Al2O3催化臭氧氧化垃圾渗滤液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垃圾渗滤液是一种污染极为严重的高浓度废水,由于其水质复杂、氨氮(NH4+-N)含量高等特点,它的处理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难题。因此研究一种高效的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使其达标排放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处理技术,在处理难降解废水方面有着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因此本文制备了以γ-Al2O3为载体、铁和锰为活性组分的负载型催化剂,并设计了催化臭氧氧化反应器,对垃圾渗滤液中的有机物进行处理,考察了催化剂制备的最佳工艺与反应器运行的最佳工艺参数。预处理阶段主要考察混凝和吹脱工艺对COD和氨氮(NH4+-N)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16+16 g/L的聚合硫酸铁(PFS)+Al2(SO4)3,在p H=8(原水p H)情况下进行混凝,COD去除率可达69%;在25℃,在p H=11条件下吹脱4-6 h,NH4+-N去除效果最佳,可达到70%的去除率。预处理工艺可以提高催化氧化处理工艺的效率。以COD去除率为评价指标,考察Fe-Mn/γ-Al2O3催化剂制备的最佳工艺,结果显示:在铁和锰前驱体各1 mol/L比例为1:1条件下浸渍6 h,350℃焙烧3 h,催化剂催化臭氧处理垃圾渗滤液表现出最佳活性;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发现铁锰均匀负载于催化剂表面,铁以Fe2O3和Fe O形式存在,比例为2.47:1,锰以Mn O2和Mn2O3形式存在,比例为2.22:1。以COD去除效果为评价指标,进一步考察反应器运行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在催化剂投加量12.5 g/L,氧气流量0.8 L/min,初始p H=11,水力停留时间HRT=4 h时达到最佳工艺,COD去除率达到83.7%;同时串联运行可以明显提高30%的臭氧利用率;通过对反应前后水质情况进行三维荧光光谱和GC-MS分析,垃圾渗滤液中主要含腐殖酸和富里酸等难降解有机物,而催化氧化反应初期·OH主要将难降解有机物氧化为小分子物质,后期有机物荧光强度大幅度降低,出水腐殖质很大程度被矿化。

贺亮[7](2021)在《垃圾渗滤液短程硝化反硝化耦合污泥发酵脱氮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城市垃圾往往以填埋为主,这导致了大量的垃圾渗滤液亟需处理。然而垃圾渗滤液高氨氮、低碳氮比、高碱度等特点导致采用传统生物脱氮工艺时面临着曝气能耗高、碳源投加量大、处理成本高等难题。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通过缩短反应进程,将硝化反应控制在亚硝化阶段,能够节约部分碳源和曝气量,提高反应速率,实现对总氮的低能耗高效去除,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生物脱氮技术。但在老龄垃圾渗滤液处理中,该技术依然存在高浓度游离氨(FA)抑制硝化过程以及反硝化碳源不足等急需解决的难题。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老龄垃圾渗滤液短程硝化反硝化系统,并通过控制溶解氧(DO)条件实现了系统的快速启动。采用分点进水方式对该系统脱氮效果进行优化,降低FA对氨氧化菌(AOB)的抑制,提升了硝化速率,提高了AOB的丰度和系统总氮负荷。然后,利用短程硝化的产物游离亚硝酸(FNA)对剩余活性污泥进行破解,为反硝化过程提供碳源,以节省生物脱氮成本和提高脱氮效果。最后,研究了短程硝化耦合污泥发酵反硝化技术的脱氮效果,确定了最佳污泥投加比和最佳硝化液回流比。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控制DO浓度小于1.0 mg·L-1,成功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系统的快速启动,亚硝态氮累积率(NAR)达到80%左右。亚硝态氮氧化菌(NOB)在低氧环境下活性受到抑制,亚硝态氮氧化速率(NOR)仅有0.78 mg·(L·h)-1。对系统沿程水质指标进行分析发现,由于老龄垃圾渗滤液碱度高、氨氮浓度高,导致好氧单元前端O1、O2池中FA浓度较高,在抑制NOB的同时也抑制了AOB活性,降低了系统亚硝化速率。(2)通过分点进水方式降低了好氧短程硝化单元的基质及FA浓度,减轻了FA对AOB的抑制,提高了系统亚硝化速率,系统总氮容积负荷(NLR)相比未分点进水时提升了23.53%。同时,好氧单元O1、O2、O3、O4池中属于AOB菌属的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的相对丰度分别提高了12.37%、68.57%、57.14%、59.30%。采用外加碳源对脱氮效果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C/N=6及硝化液回流比为300%时,系统总氮去除率(NRE)达到90.55%。(3)FNA预处理能够促进污泥破解和水解发酵,提高碳源产量和系统反硝化效果。FNA预处理增加了有机物溶出,在FNA=2.11 mg·L-1,处理12 h后,污泥上清液中总有机碳(TOC)含量达到最高为1988 mg·L-1,相比于未经FNA处理的污泥,提高了91.36%。随着FNA浓度增大,可溶性多糖和蛋白质含量大量增加,当FNA=2.11 mg·L-1时可溶性蛋白质和多糖浓度分别达到375.31和73.10 mg·L-1。FNA预处理使污泥微生物细胞结构由紧密型向松散型转变,细胞发生裂解,污泥粒径减小,细胞衰亡率增大,利于污泥发酵。此外FNA预处理可在污泥发酵同步反硝化过程中提高内部碳源的利用率,提高反硝化效果。(4)短程硝化耦合污泥发酵反硝化系统对渗滤液中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通过耦合FNA处理剩余污泥单元,提高了内碳源利用率和系统脱氮效果。在系统最佳污泥投加比(剩余污泥投加量:进水量)为2:10的情况下,NRE由48.07%(未投加剩余污泥)提高到78.48%。系统最佳硝化液回流比为300%,在此条件下NRE达到88.27%。

王众[8](2021)在《厌氧氨氧化处理晚期垃圾渗滤液的工艺技术与机理》文中提出晚期垃圾渗滤液因其高氨氮、低可生化性以及成分复杂的水质特性,给渗滤液的生物处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开发高效且节能的晚期渗滤液生物处理工艺具有重要意义。厌氧氨氧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脱氮技术,具有低耗、高效等特性,能够实现晚期垃圾渗滤液自养脱氮。然而,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反应底物NO2-难以稳定获取,且理论上出水中有11%的TN以NO3-的形式存在,使得出水难以达标。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从厌氧氨氧化反应基质NO2-的获取出发,首先利用两个平行的序批式反应器考察了不同因素对于短程硝化(Partial Nitrification,PN)实现的影响;其次,通过在单级序批式反应器中启动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Partial Denitrification and Anammox,PD/A)工艺,考察了渗滤液深度脱氮的可行性;在前期的基础上,利用连续流短程硝化反应器、厌氧氨氧化反应器以及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构建了基于厌氧氨氧化的PN/A+PD/A组合处理工艺,实现了晚期垃圾渗滤液的深度脱氮。提出了连续投加羟胺联合实时控制快速实现短程硝化的策略。利用两个平行的SBR反应器研究了不同溶解氧条件、污泥龄以及羟胺投加方式对硝化过程中亚硝酸积累的影响。两个SBR反应器分别在溶解氧浓度为2.0mg/L和4.0mg/L的条件下运行,其亚硝酸积累率在20天内分别达到44.8%和66.7%。在羟胺投加阶段,在连续和间歇两种不同羟胺投加方式下,亚硝酸积累率均达到90%以上,且连续投加羟胺更能快速地实现短程硝化。典型周期的结果表明,连续投加羟胺的方式同时抑制了亚硝酸盐氧化细菌(nitrite oxidizing bacteria,NOB)活性以及反应器的氨氧化速率。q PCR结果进一步表明,完全氨氧化细菌(complete ammonia oxidizer,comammox)的丰度在6.25×107~4.16×108copies/g VSS范围内,明显高于氨氧化细菌(ammonium oxidizing bacteria,AOB)和Nitrobacter的丰度。连续投加羟胺方式以及实时控制策略能够快速实现短程硝化。针对短程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工艺出水中含过量NO3-的问题,构建了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工艺。利用SBR反应器在以乙酸钠作为碳源,COD/NO3--N为3.0的条件下,首先将NO3-转化为NO2-,而后通过厌氧氨氧化反应实现高效去除。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水NH4+和NO3-平均浓度分别为47.5mg/L和93.7mg/L的情况下,反应器出水TN小于20mg/L时,TN去除率达到84.8%。同时,ORP和p H值可以作为控制参数来维持反应的稳定运行。在PD-Anammox系统中发现了两种厌氧氨氧化细菌Candidatus Brocadia和Candidatus Kuenenia,且两者的丰度分别由1.64%增长到2.25%以及由0.53%增长到0.61%。采用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工艺对晚期垃圾渗滤液进行深度脱氮可节省40%的有机碳源的投加,并且降低了污泥处理的成本。基于上述研究,针对晚期垃圾渗滤液高氨氮低碳氮比的水质特性,开发了一套基于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PN/A)和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PD/A)的连续流组合工艺用于实现晚期渗滤液深度脱氮。在渗滤液氨氮浓度1454mg/L的条件下,A/O连续流反应器进行短程硝化产生亚硝酸。在内回流比为200%的条件下,反应器氨氮的转化率以及亚硝酸积累率分别达到了93.4%和91.5%。高FA(43.5mg/L)和高FNA(0.18mg/L)为实现反应器短程硝化的主要因素。在COD/NO3--N比为4.0的条件下,PD/A反应器中的亚硝积累率以及厌氧氨氧化的脱氮贡献率分别为60.4%和57.1%。PN/A+PD/A组合反应器的总氮出水为15.7mg/L,总氮去除率能够达到98.8%。此外,渗滤液中只有11%COD能够被生物去除,说明渗滤液中有限的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可用于反硝化,出水中剩余的DOM主要为类富里酸物质。在外加碳源与氨氮(COD/NH4+-N)比为0.28的条件下,通过将厌氧氨氧化与短程硝化和短程反硝化相结合,能够实现晚期渗滤液的深度脱氮。

李琳[9](2021)在《垃圾渗滤液对绿豆和斑马鱼的毒理学效应研究》文中指出十九世纪中期,我国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国家科学技术以及生产水平迅速提高,城市的生活垃圾产量快速增加,随之而来的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成为城市生活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是生活垃圾处理的三种主要方式,其中卫生填埋因工程简单,成本低而广泛使用。但在填埋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有机物成分复杂且难降解的污染性废水——垃圾渗滤液。渗滤液若不慎泄漏将对植物、水生动物乃至人类会产生巨大威胁。本研究在明确渗滤液水质特征的基础上,使用重要农业作物绿豆和模式动物斑马鱼作为实验材料开展垃圾渗滤液毒性效应研究。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首先对渗滤液的理化指标、重金属含量以及有机物成分进行分析。测得渗滤液CODcr、BOD5以及NH3-N检测结果分别为1759 mg/L、344 mg/L和1815mg/L。Cr、Pb、Cd、Mn、Cu和Zn六种重金属含量处于较低水平。该渗滤液中含有烷烃类、取代烷烃类、酯类、苯类以及酚类等64种有机物。即渗滤液的水质特点为:有机物种类多,含量高但可生化性低,总氮和盐分含量高,重金属含量较低,是一种难生物处理的有机废水。2.其次以渗滤液为目标污染物,绿豆为植物模型,通过实验探讨渗滤液对绿豆的生长毒性和遗传毒性。结果显示,浓度≥5%的渗滤液处理组绿豆萌发受阻,萌发率降低,萌发时间延长。1%的渗滤液对幼苗侧根数量、芽长、鲜重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为正向促进作用;即低浓度下促进植株生长。浓度(≥5%)的处理组显着抑制绿豆植株生长,显着降低叶绿素含量和MI指数;10%渗滤液处理组植株生长显着受阻,根尖MI(有丝分裂)指数显着降低,MCN(微核率)显着升高,叶片光合作用能力减弱,并且出现轻微脂质过氧化。综上,渗滤液对绿豆的毒理学效应表现为“低促进,高抑制”;高浓度渗滤液具有植物生长发育毒性和遗传毒性。另外,对比前人其他植物毒性研究的分析发现,不同植物对渗滤液的耐受程度不同,单子叶植物耐受度大于双子叶植物。3.最后以渗滤液为目标污染物,斑马鱼胚胎为实验动物,通过实验探讨渗滤液对小型鱼类胚胎的生长发育毒性和渗滤液对斑马鱼仔鱼生命活动中的各种行为活动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渗滤液暴露可导致斑马鱼死亡率升高,孵化率、心率显着降低,躯干生长缓慢。此外,斑马鱼幼鱼还出现脊柱畸形、心包水肿、色素沉着不足,头眼发育不全等畸形类型。渗滤液对斑马鱼仔鱼运动行为影响研究显示,1.0%处理组显着抑制仔鱼光照自发运动速度和光照刺激反应。渗滤液对仔鱼社交行为的影响表现为,1.0%处理组显着抑制仔鱼黑白区域探索频率以及游泳速度,同时显着降低仔鱼处于镜面区域的时间以及镜面攻击的频率。综上,渗滤液对胚胎/仔鱼的毒理学效应为:抑制胚胎生长发育、诱导胚胎/仔鱼产生畸形、影响其正常运动行为和社交行为。

章怡,方月英,刘国伟,权洛秋,刘洪波[10](2021)在《城市生活湿垃圾渗滤液处理处置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推进和垃圾分类的施行,生活湿垃圾产量与日俱增。由于我国独特的餐饮习惯,在实行垃圾分类后生活湿垃圾渗滤液中通常携带大量的水、油脂等物质,具有易发酵、异味大、难处理的特点。文中综合阐述了城市生活湿垃圾渗滤液的产生、水质特点、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和去除城市湿垃圾渗滤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了不同水质条件下的适应性处理方法,并根据实际经验提出解决办法与思路,对未来城市生活湿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处置做出展望。

二、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垃圾渗滤液膜过滤浓缩液处置方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垃圾渗滤液膜过滤浓缩液特点
    1.1 膜浓缩液来源
    1.2 水质特点
2 膜过滤浓缩液的处理处置方式
    2.1 外运
    2.2 回灌
    2.3 膜蒸馏
    2.4 混凝沉淀
    2.5 高级氧化法
    2.6 生物处理法
3 结束语

(2)电化学氧化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化学氧化过程的影响因素
    1.1 阳极材料
        1.1.1 掺杂金刚石阳极(BDD阳极)
        1.1.2 铱、钌、钛氧化物基阳极
        1.1.3 铂阳极
        1.1.4 二氧化铅阳极
    1.2 氯离子浓度
    1.3 电流密度
    1.4 酸碱度
2 电化学反应器
    2.1 三维颗粒活性炭床电化学反应器
    2.2 单室压滤机微环流反应器
3 垃圾渗滤液电化学氧化的处理工艺
    3.1 电化学氧化-生物处理
    3.2 电化学氧化-物理化学过程
    3.3 生物处理-电化学氧化
    3.4 物理化学过程-电化学氧化
4 挑战与展望

(3)垃圾渗滤液膜滤浓缩液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渗滤液浓缩液的回灌处理工艺
2 渗滤液浓缩液的单元处理工艺
    2.1 渗滤液浓缩液的物理处理
    2.2 渗滤液浓缩液的化学处理
        2.2.1 LC的焚烧处理
        2.2.2 LC的超临界水氧化处理
        2.2.3 LC的高级氧化法处理
    2.3 渗滤液浓缩液的物化处理
        2.3.1 LC的絮凝沉淀处理
        2.3.2 LC的吸附处理
        2.3.3 LC的膜分离处理
        2.3.4 LC的固化与稳定化处理
3 渗滤液浓缩液的组合处理工艺
    3.1 无膜组合处理工艺
    3.2 膜组合处理工艺
    3.3 LC处理方法比选
4 总结与展望

(4)铁碳微电解处理硫酸根和H2S的实验研究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背景
        1.1.3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硫酸根处理研究进展
        1.2.2 天然气中H_2S处理研究进展
        1.2.3 铁碳微电解技术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铁屑和活性炭预处理
        2.2.2 分析方法
        2.2.3 表征方法
第三章 微电解处理硫酸根的实验研究
    3.1 实验设计
        3.1.1 模拟污水的配置
        3.1.2 实验方法
    3.2 单因素实验
        3.2.1 反应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2.2 通气速率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2.3 初始pH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2.4 铁炭比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2.5 反应溶液初始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3 响应曲面优化
        3.3.1 Box-Behnken设计
        3.3.2 ANOVA分析及二次回归拟合
        3.3.3 响应曲面交互影响分析
        3.3.4 验证实验
    3.4 机理实验
        3.4.1 反应中生成铁泥的表征
        3.4.2 溶液中反应产物的检测
        3.4.3 反应气体中硫离子的检测
        3.4.4 铁碳微电解去除硫酸根的机理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垃圾渗滤液处理实验
    4.1 实验设计
        4.1.1 污水水质
        4.1.2 实验方法
    4.2 单因素实验
        4.2.1 反应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2.2 通气速率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2.3 pH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2.4 铁炭比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3 响应曲面优化
        4.3.1 Box-Behnken设计
        4.3.2 ANOVA分析及二次回归拟合
        4.3.3 交互作用的响应曲面分析
        4.3.4 验证实验
    4.4 成本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电解处理H_2S的实验研究
    5.1 实验设计
        5.1.1 模拟天然气的配制
        5.1.2 实验方法
    5.2 单因素实验
        5.2.1 反应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5.2.2 通气速率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5.2.3 铁炭比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5.2.4 初始pH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5.3 响应曲面优化
        5.3.1 Box-Behnken设计
        5.3.2 ANOVA分析及二次回归拟合
        5.3.3 交互作用的响应曲面分析
        5.3.4 验证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微电解处理硫酸根和H_2S工艺安全性评价
    6.1 概述
        6.1.1 安全评价目的
        6.1.2 安全评价程序
    6.2 工艺流程简介
        6.2.1 微电解处理污水中硫酸根工艺简介
        6.2.2 微电解处理天然气中H_2S工艺简介
    6.3 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6.3.1 微电解处理污水中硫酸根工艺中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6.3.2 微电解处理天然气中H_2S工艺中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6.4 安全分析方法
        6.4.1 安全检查表法
        6.4.2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6.4.3 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
        6.4.4 预先危险分析法
        6.4.5 事故树分析法
        6.4.6 模糊综合评价法
        6.4.7 伤害范围评价法
    6.5 定性定量分析
        6.5.1 定性分析
        6.5.2 定量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5)电/过硫酸盐催化氧化协同处理垃圾渗滤液浓缩液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垃圾渗滤液浓缩液概述
        1.2.1 垃圾渗滤液浓缩液的来源
        1.2.2 垃圾渗滤液浓缩液的特性
        1.2.3 垃圾渗滤液浓缩液的危害
        1.2.4 垃圾渗滤液浓缩液处理技术
    1.3 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
        1.3.1 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的基本原理
        1.3.2 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1.4 电化学氧化技术
        1.4.1 电化学氧化的基本原理
        1.4.2 电化学氧化垃圾渗滤液浓缩液的研究进展
    1.5 课题来源、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水样及装置
        2.1.1 实验水样
        2.1.2 实验装置
    2.2 实验主要仪器和试剂
        2.2.1 实验主要仪器
        2.2.2 实验主要试剂
    2.3 分析方法
        2.3.1 常规指标测定方法
        2.3.2 光谱分析
        2.3.3 电流效率和能耗分析
第三章 热活化过硫酸盐处理垃圾渗滤液浓缩液的研究
    3.1 引言
    3.2 热活化过硫酸盐处理垃圾渗滤液浓缩液的影响因素
        3.2.1 温度对氧化效果的影响
        3.2.2 反应时间对氧化效果的影响
        3.2.3 PS_0浓度对氧化效果的影响
        3.2.4 初始pH值对氧化效果的影响
    3.3 热活化过硫酸盐处理前后水样的光谱分析
        3.3.1 水样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3.3.2 水样的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3.3.3 水样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i/RuO_2-IrO_2阳极氧化垃圾渗滤液浓缩液的研究
    4.1 引言
    4.2 Ti/RuO_2-IrO_2阳极氧化垃圾渗滤液浓缩液的影响因素
        4.2.1 电解时间对氧化效果的影响
        4.2.2 电流密度对氧化效果的影响
        4.2.3 极板间距对氧化效果的影响
    4.3 Ti/RuO_2-IrO_2阳极氧化处理前后水样的光谱分析
        4.3.1 水样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4.3.2 水样的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4.3.3 水样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4.4 电流效率和能耗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过硫酸盐催化氧化垃圾渗滤液浓缩液的研究
    5.1 引言
    5.2 电/过硫酸盐催化氧化垃圾渗滤液浓缩液的影响因素
        5.2.1 PS_0浓度对氧化效果的影响
        5.2.2 温度对氧化效果的影响
        5.2.3 反应时间对氧化效果的影响
        5.2.4 极板间距对氧化效果的影响
    5.3 电/过硫酸盐催化氧化处理前后水样的光谱分析
        5.3.1 水样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5.3.2 水样的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5.3.3 水样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5.4 协同效果分析
        5.4.1 不同氧化体系对色度去除效果分析
        5.4.2 不同氧化体系对COD去除效果分析
        5.4.3 不同氧化体系对氨氮去除效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Fe-Mn/γ-Al2O3催化臭氧氧化垃圾渗滤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垃圾渗滤液基本概述
        1.2.1 垃圾渗滤液的产生
        1.2.2 垃圾渗滤液的来源
        1.2.3 垃圾渗滤液水质特点
        1.2.4 垃圾渗滤液的危害
        1.2.5 垃圾渗滤液的排放标准
        1.2.6 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进展
    1.3 催化臭氧氧化技术研究进展
        1.3.1 臭氧高级氧化技术概述
        1.3.2 臭氧高级氧化的基本原理
        1.3.3 臭氧高级氧化工艺类别概述
        1.3.4 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主要试剂
        2.1.1 主要实验仪器
        2.1.2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装置及反应流程
        2.2.2 物质浓度检测及分析方法
        2.2.3 催化剂制备与表征方法
3 垃圾渗滤液混凝-吹脱预处理效果研究
    3.1 混凝法对垃圾渗滤液预处理效果研究
        3.1.1 混凝剂筛选
        3.1.2 混凝处理最佳操作条件确定
    3.2 吹脱法对垃圾渗滤液NH_3-N处理效果研究
        3.2.1 吹脱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2.2 pH对吹脱处理效果的影响
        3.2.3 温度对吹脱处理效果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4.1 制备条件对催化氧化效果的影响
        4.1.1 负载金属类型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4.1.2 负载金属浓度和比例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4.1.3 浸渍时间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4.1.4 焙烧条件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4.2 催化剂的表征
        4.2.1 比表面积分析(BET)
        4.2.2 SEM分析
        4.2.3 ICP分析
        4.2.4 XPS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Fe-Mn/γ-Al_2O_3催化臭氧氧化垃圾渗滤液的研究
    5.1 反应条件对垃圾渗滤液处理效果的影响
        5.1.1 催化剂投加量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5.1.2 氧气流量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5.1.3 初始p H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5.1.4 间歇运行时间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5.1.5 水力停留时间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5.1.6 运行方式对臭氧利用率的影响
        5.1.7 加入叔丁醇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5.2 反应前后垃圾渗滤液有机物降解分析
        5.2.1 反应前后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5.2.2 反应前后GC-MS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垃圾渗滤液短程硝化反硝化耦合污泥发酵脱氮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1.1.2 垃圾渗滤液的来源与性质
        1.1.3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
    1.2 生物脱氮原理及新型脱氮技术简介
        1.2.1 传统生物脱氮原理
        1.2.2 新型生物脱氮工艺
    1.3 反硝化碳源的开发利用
        1.3.1 生物脱氮系统中碳源特性
        1.3.2 污泥水解发酵预处理技术
    1.4 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垃圾渗滤液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垃圾渗滤液水质
        2.2.2 实验装置与工艺流程
        2.2.3 实验方法
        2.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短程硝化反硝化系统启动
        2.3.2 系统内氮元素和有机物沿程变化
        2.3.3 系统内溶解性有机物变化
        2.3.4 系统内FA和p H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分点进水的垃圾渗滤液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垃圾渗滤液水质
        3.2.2 实验装置与工艺流程
        3.2.3 实验方法
        3.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分点进水下系统运行效果
        3.3.2 系统内FA和p H变化分析
        3.3.3 碳源投加量及回流比对系统脱氮性能的影响
        3.3.4 微生物种群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游离亚硝酸预处理剩余污泥用作反硝化碳源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污泥来源及性质
        4.2.2 实验装置与实验设计
        4.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FNA预处理对剩余污泥破解的影响
        4.3.2 FNA预处理对胞外聚合物的影响
        4.3.3 FNA预处理对污泥性质的影响
        4.3.4 FNA预处理对剩余污泥发酵同步反硝化脱氮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短程硝化耦合污泥发酵反硝化脱氮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实验水质
        5.2.2 剩余污泥性质
        5.2.3 实验装置
        5.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系统运行效果分析
        5.3.2 硝化液回流比对系统影响
        5.3.3 微生物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厌氧氨氧化处理晚期垃圾渗滤液的工艺技术与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垃圾渗滤液的危害及处理技术
        1.2.1 垃圾渗滤液的产生及水质特性
        1.2.2 晚期垃圾渗滤液的危害
        1.2.3 渗滤液相关排放标准
        1.2.4 晚期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
    1.3 厌氧氨氧化菌的原理及生化特性
        1.3.1 厌氧氨氧化菌的发现及代谢机理
        1.3.2 厌氧氨氧化菌的形态结构及多样性
        1.3.3 厌氧氨氧化过程的影响因素
    1.4 厌氧氨氧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1.4.1 短程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技术
        1.4.2 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技术
        1.4.3 厌氧氨氧化技术的优势及待解决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装置及材料
        2.1.1 序批式短程硝化反硝化反应器
        2.1.2 序批式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反应器
        2.1.3 连续流PN/A+PD/A组合工艺流程及反应装置
        2.1.4 批次试验装置
        2.1.5 载体的特性
    2.2 试验水质及接种污泥
        2.2.1 晚期垃圾渗滤液来源及水质
        2.2.2 生活污水来源及水质
        2.2.3 人工配水
        2.2.4 接种污泥
    2.3 试验设备与分析仪器
    2.4 水质分析项目与检测方法
        2.4.1 常规检测项目及方法
        2.4.2 EPS的提取及检测
        2.4.3 微生物形态的观测
    2.5 基本参数计算方法
    2.6 微生物特性鉴定分析技术
        2.6.1 活性污泥DNA的提取与保存
        2.6.2 质粒的制备
        2.6.3 荧光定量PCR技术
        2.6.4 高通量测序与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第3章 短程硝化实现条件与微生物特性研究
    3.1 概述
    3.2 不同运行条件下短程硝化的性能
        3.2.1 不同DO条件下反应器运行性能
        3.2.2 不同SRT条件下反应器运行性能
        3.2.3 不同羟胺投加方式下反应器运行性能
    3.3 硝化污泥性能参数研究与稳定运行策略
        3.3.1 不同DO浓度条件下硝化细菌活性变化
        3.3.2 反应器稳定运行性能与控制策略
    3.4 羟胺投加对反应器中活性污泥的影响
        3.4.1 典型周期中氮素转化规律
        3.4.2 不同投加方式效果比较
    3.5 微生物种群结构特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处理渗滤液技术研究与菌群特性
    4.1 概述
    4.2 短程反硝化反应器的启动与稳定及性能
        4.2.1 短程反硝化的启动与稳定
        4.2.2 典型周期NO_2~--N,NO_3~--N及 COD的变化规律
        4.2.3 典型周期pH和ORP的变化规律
    4.3 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启动与稳定及性能研究
        4.3.1 耦合工艺的启动与稳定
        4.3.2 典型周期NH_4~+-N,NO_2~--N和 NO_3~--N的变化规律
        4.3.3 典型周期pH和ORP的变化规律
    4.4 微生物种群结构特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连续流PN/A+PD/A工艺实现晚期垃圾渗滤液深度脱氮
    5.1 概述
    5.2 PN/A+PD/A组合系统运行性能
        5.2.1 短程硝化反应器运行性能
        5.2.2 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运行性能
        5.2.3 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运行性能
    5.3 PN/A+PD/A组合系统污染物去除机制分析
        5.3.1 系统各阶段水质三维荧光分析
        5.3.2 PN/A+PD/A组合系统氮素变化规律
        5.3.3 PN/A+PD/A组合系统中氮素去除路径分析
        5.3.4 PN/A+PD/A组合系统处理晚期渗滤液的优势
    5.4 微生物种群结构特性分析
    5.5 PN/A+PD/A组合系统处理晚期渗滤液的应用潜力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垃圾渗滤液对绿豆和斑马鱼的毒理学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1.1 垃圾卫生填埋的发展历程
        1.1.2 垃圾渗滤液的来源及危害
    1.2 垃圾渗滤液毒效应研究现状
        1.2.1 渗滤液植物毒性研究
        1.2.2 渗滤液动物毒性研究
    1.3 绿豆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1.3.1 绿豆的生物学特征
        1.3.2 绿豆的实验室研究
    1.4 斑马鱼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1.4.1 斑马鱼生物学特征及模型优势
        1.4.2 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及致畸效应研究
        1.4.3 斑马鱼神经毒性研究
    1.5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垃圾渗滤液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垃圾渗滤液对绿豆的毒性效应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数据处理
    3.3 实验结果
        3.3.1 对绿豆种子萌发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3.3.2 对绿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3.3 对绿豆根尖细胞核的影响
        3.3.4 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耐受性对比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渗滤液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及行为毒性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数据处理
    4.3 实验结果
        4.3.1 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4.3.2 对仔鱼运动行为的影响
        4.3.3 对仔鱼黑白区域探索行为的影响
        4.3.4 对仔鱼镜面攻击行为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城市生活湿垃圾渗滤液处理处置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特点
2 主要处理方法
    2.1 物理化学法
        2.1.1 高盐分滤液处理方式
        2.1.2 富含油脂渗滤液的处理方式
        2.1.3 渗滤液中氨氮处理方式
    2.2 生物处理法
        2.2.1 好氧生物处理
        2.2.2 厌氧生物处理
        2.2.3 好氧-厌氧结合生物处理
    2.3 城市生活湿垃圾渗滤液组合处理工艺
3 发展趋势及展望
4 结论

四、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垃圾渗滤液膜过滤浓缩液处置方式的探讨[J]. 杨雨桐. 辽宁化工, 2021(12)
  • [2]电化学氧化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现状[J]. 俞乙平,林少华,高莉苹,宣悦. 应用化工, 2021(11)
  • [3]垃圾渗滤液膜滤浓缩液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J]. 丁晶,关淑妍,赵庆良,高庆伟,赵冠舒,王琨.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21(11)
  • [4]铁碳微电解处理硫酸根和H2S的实验研究及安全性分析[D]. 武传涛.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1(02)
  • [5]电/过硫酸盐催化氧化协同处理垃圾渗滤液浓缩液试验研究[D]. 朱新良.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6]Fe-Mn/γ-Al2O3催化臭氧氧化垃圾渗滤液技术研究[D]. 白亚林.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7]垃圾渗滤液短程硝化反硝化耦合污泥发酵脱氮性能研究[D]. 贺亮. 江南大学, 2021(01)
  • [8]厌氧氨氧化处理晚期垃圾渗滤液的工艺技术与机理[D]. 王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9]垃圾渗滤液对绿豆和斑马鱼的毒理学效应研究[D]. 李琳. 山西大学, 2021
  • [10]城市生活湿垃圾渗滤液处理处置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章怡,方月英,刘国伟,权洛秋,刘洪波. 净水技术, 2021(05)

标签:;  ;  ;  ;  ;  

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