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年报审计的几点思考

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年报审计的几点思考

一、对外商投资企业年报审计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鑫[1](2020)在《减税对中国企业投资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党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举措,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和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工具中减税是主要手段之一,减税能够减轻供给主体负担、释放供给主体活力而最终实现供给能力提升。企业供给能力提升集中体现为投资水平上升,在减税降费改革的大背景下,需要回答减税对投资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对投资将会产生什么效应?投资主体不同是否存在异质性等问题?本文拟从减税角度研究对投资的影响,希望通过实证提出优化减税政策的建议。征税会提升资本的使用成本,压抑企业对资本的需求,减税之后资本使用成本减小,企业投资成本降低,企业投资增加。本文首先测算中国上市企业投资的资本使用成本,并以此为解释变量建立实证模型验证减税对企业投资规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减税对企业投资影响因投资主体所有制不同存在的异质性,以及因投资主体面临风险程度不同存在的异质性。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1。新常态下在更深层次上挖掘经济增长新动能,需要从效率上挖掘(李艳和杨如岱,2018),从创新上挖掘(叶建亮等,2019),从区位上挖掘(佟家栋,2017),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投资创新潜力和投资区位存在怎样的影响是税收政策影响企业投资三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第一,供给侧改革目标的实现需要优化投资效率,提升企业投资效率是实现企业生产价值最大化、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然要求。减税可降低由税收给资源配置带来的扭曲进而对企业投资效率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实证方法深入分析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作用与机制。第二,中国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离不开企业从事创新活动,研发投入是保障创新驱动战略顺利实现的重要资源,税收激励可有效刺激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增加创新,本文进一步基于研发投资分析减税对企业投资创新潜力的影响。第三,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后”产能过剩与产业升级压力同时摆在面前,经济调整既要着眼于内部也要到外部找寻机会,需借助国际力量尤其是国际投资推动解决。国内目前关于减税对企业投资区位影响的研究不多,减税如何发挥作用推动企业到沿线国家投资以及减税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交互作用如何更是少有研究涉及,本文最后讨论减税对企业投资区位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五点:一,减税能显着激励企业增加投资。二,因投资主体不同减税对企业投资影响存在异质性。具体而言,减税对国有企业投资影响比民营企业更为显着;减税对高风险创业企业投资影响不显着。三,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显着,既能抑制企业投资过度也能改善企业投资不足。四,减税对企业研发投资作用明显,不管企业的法定税率降低还是实际税率降低,企业的研发投资强度均显着增长。五,减税对企业对外投资区位选择存在正向影响。减税通过增强中国企业在东道国竞争投资标的的实力,促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增加,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进一步促进企业投资于沿线国家,减税与“一带一路”倡议互补效应明显。本论文共有八章,各章节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减税、资本使用成本与投资概念的界定,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创新与不足等等。第二章梳理减税影响企业投资的相关理论。本章首先介绍减税与企业投资关系理论的发展脉络,简单总结各学派的主要观点,回顾了供给经济学由“萨伊定律”到“凯恩斯主义”再到“供给学派”理论的“否定之否定”发展路径(贾康,2015)。其次运用新古典投资模型对减税影响企业投资的理论机制进行推导与演绎,新古典投资模型将企业自身视为资本的供给者,以此为起点对企业的投资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最后总结与分析减税对企业投资影响效应的理论。第三章分析减税影响企业投资的机制,并用中国的上市企业数据进行检验。首先介绍研究的制度背景,通过回顾与梳理1993-2016年的主要减税政策,直观呈现中国减税政策的具体措施与规定。该部分内容详述了中国减税历程,明晰了企业缴纳的具体税收种类和税率级次,为后面的测算与实证分析奠定基础。其次分析减税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机制,税收提升企业资本使用成本进而抑制企业投资。减税能有效降低企业资本使用成本,刺激企业投资增加,本章使用2000-2016年的上市企业数据测算中国企业的资本使用成本并对企业投资规模进行实证检验。第四章分析减税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因投资主体不同存在的异质性,包括两个维度的分析:一是企业所有制不同,减税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二是企业面临的风险程度不同,减税对投资的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首先,减税对国有、民营企业投资是否均有改善,本章对此进行分析,具体分别测算我国国有和民营企业的资本使用成本并将此作为解释变量分别对国有和民营企业投资规模进行实证分析。其次创业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引擎,但面临高风险需政府扶持,减税能否引导资本向创业企业倾斜是亟需回答的问题,本章通过实证方法进行分析。本文接下来分别研究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投资创新潜力和投资区位的影响。第五章研究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依靠投资拉动中国经济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但进入新常态后投资过度和效率低下问题日益突出,“去产能”成为改革重要目标,另一方面投资不足问题也同时存在。减税是否有助于提升企业投资效率、引导资本在不同企业间的均衡配置,本章从总体和局部两个视角进行分析:首先使用固定面板模型整体上研究税负与企业投资效率的关系,并探讨减税影响企业投资效率的机制;其次利用“营改增”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模型直接分析“营改增”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第六章研究减税对企业投资创新潜力的影响,针对研发投资进行分析。技术创新在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发重要,企业研发投入成为影响技术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关键因素,减税能否引导企业将资本配置于未来带来更多创新的研发资本上是需关注的重要问题。本章使用两个衡量减税的指标:一是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二是企业实际税率即应交税费占营业收入的比率,以实证方法研究减税是否能够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资。另外分别检验减税对国有和民营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以识别哪一种减税方式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研发投资作用更为有效。第七章研究减税对企业投资区位的影响。首先研究全球税收竞争背景下外国直接投资(FDI)对一国减税是否敏感,本章利用全球157个国家数据证明一国减税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的作用。其次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增长迅速,母国减税通过影响企业投资的成本与回报而对其国际竞争力产生作用,税收竞争力可转化为企业竞争力从而增强企业走出去的能力和动力。本章使用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数据实证检验我国减税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并通过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如果企业对外投资是出于获取资源动机或者分享“一带一路”政策红利动机,减税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作用更为显着。第八章为总结和政策建议,对所有的测算和实证结果进行回顾,并针对中国目前减税政策对企业投资活动影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政策建议。

刘刚[2](2019)在《行业法治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提出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思想。到2035年,我国还要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的目标。如何判断法治社会基本建成,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迫切的实践问题。社会是由行业组成的,法治社会的建成可以走一条行业法治之路。法治社会是社会领域实现法治化的治理状态,而行业法治可以理解为是指行业领域的法治化的治理过程。先有法而后才有法治,先有行业法而后才有行业法治。因此,要研究行业法治,需要先研究行业法;而要研究行业法,则需要先研究“行业”。改革开放后,我国立法实践中出现了大量“行业”入法现象,汇聚成“法律中的行业”这个独特命题。对“行业”入法现象的实证分析表明,“行业”已经从一个古老的经济概念变成一个新生的法律概念。“行业”入法现象在所有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中总体上占到了三成,席卷了除诉讼法及非诉讼程序法之外的所有部门法,甚至现行宪法也对“行业”做出了明确规定,宣示了“行业”的宪法地位。“行业”在法律条文中的形式样态,包括行业规划、行业标准、行业自律、行业诚信、行业垄断、行业主体、行业协会和从业人员等。“行业”入法现象有力的支撑了行业法的存在,宣告了行业法治的潜在可能。“行业”入法现象是对行业在社会结构中的变迁的法律响应,行业法是法律社会化发展的最新表现。系统梳理行业法的历史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虽然学界还存在分歧,但也形成了一些理论共识,即行业法是兼顾“硬法”和“软法”在内的体系。新兴的行业法有助于一并解决传统部门法体系的学科壁垒问题、稳定性不足的问题以及部门法的局限性问题。行业法应该继部门法之后,成为我国法律体系和法学体系中的新成员。行业法与部门法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一是交叉与重叠关系,二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提出行业法治的逻辑,建基于法治概念的宽泛性和灵活性。行业法治是一种“混合”法治,其内涵表现为“硬法”之治和“软法”之治的结合、依法监管与依法自治的结合、横向体系(各行各业的法治)和纵向体系(包括行业立法、行业监管、行业纠纷化解和行业自治在内)的结合。行业法治是一种“复杂”法治,其特性包括法治主体的多元性、法律规范的复合性、行业治理的差异性、运行机制的共治性和调整范围的全面性。行业法治是一种真法治,而不是假法治,其理念包括权利保护理念、公平正义理念、科学发展理念和自治理念。行业法治是一种有意义的法治。从法治发展维度看,行业法治既有助于拓展法治的理论空间,也有助于填补传统法治的短板,还有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从行业发展维度看,行业法治既有助于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促进行业发展,也有助于确立行业治理的标准、规范行业发展,还有助于为新兴行业保驾护航。行业法治体现了行业与法治的互动关系,促进了法治发展和行业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行业法治的产生基础包括经济基础、政治基础、社会基础、法律基础四个方面。其中,经济基础是指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政治基础是指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体制逐步建立;社会基础是指行业组织的大量出现;法律基础是指行业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与法治社会一样,行业法治也包括主体要素、制度要素与实践要素。这三种要素共同促进行业法治的发展。与“行业”在法律条文中的主要形式样态基本一致,行业标准、行业协会和行业自治构成了行业法治的基本要素。行业法治中的行业标准是广义的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是一种“软法”,可以进一步促进行业法治的社会化、柔性化和可操作性。行业协会是行业法治的重要主体,行业协会通过参与行业立法、行业纠纷化解、行业监管和行业管理等来促进行业法治的发展。行业法治中的行业自治既是权利,也是权力。行业自治首先通过行业自治规范促进行业法治的发展,但是,在行业法治的运行中,行业监管与行业自治始终需要处于动态平衡的态势中,只有这样,行业自治才能最大限度的促进行业法治的发展。理想的行业法治是完美的,但是行业法治的现实运行,包括行业立法、行业监管、行业纠纷化解和行业自治等,还存在若干缺陷,因而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完善措施。其中,行业立法存在着行业分类难以精确、狭隘的部门本位主义、行业法律滞后、行业协会立法不完备、缺失跨行业的标准化协调机制等缺陷。对此,一是可建立专业工作委员会提出立法草案的体制,取代现有的行业主管部门主导立法的立法体制,并建立第三方如行业协会等接受立法机关委托起草行业立法的立法体制;二是应将行业标准的制定权赋予行业协会,取代现有的行政机关制定行业标准的体制,并建立跨行业的标准协调制度,加大推广综合标准制度;三是应及时修订行业立法。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包括重审批轻监管、事中事后监管体系不健全,信用监管存在体制机制缺陷,综合监管仍有待完善等。对此,一是需要将监管理念从“重审批轻监管”转变为“轻审批重监管”,同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二是政府应建立包括企业、非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在内的全国统一信息共享平台,并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在信用监管中的作用;三是应当从监管主体、监管模式、监管手段和监管过程等四个方面完善综合监管体制;四是对新兴行业应遵循政府适度监管的原则。行业纠纷化解存在行业调解制度公信力有待加强、认同度和成功率都不高、行业调解程序和行业仲裁等相关法律制度缺失等问题。对此,一是应进一步增强行业协会的代表性,提升行业调解的公信力;二是应积极推动行业协会设立专业性调解组织,提高行业调解人员的准入资格条件,以提升行业调解制度的利用率和成功率;三是应当建立专门的行业调解程序;四是健全行业仲裁制度,可考虑由行业协会组建行业仲裁委员会,并修订《仲裁法》,赋予行业仲裁应有的法律地位;五是鼓励行业组织制定标准化法律文本,尽可能减少行业纠纷的产生。行业自治方面,存在着立法上重“行业自律”轻“行业自治”、行业协会自治权力不够、不利于行业自治的固有缺陷难以消除等不足。对此,一是应该突出“行业自治”的理念,将法律条文中的“行业自律”修改为“行业自治”;二是政府彻底退出行业协会的运作,不再干预行业协会的内部事务;三是赋予行业协会完整的自治权力,只要不违反法律,行业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皆由行业协会自行解决。同时,国家需保留对行业协会的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综上,通过对“行业”入法现象进行实证分析,对行业法和行业法治的研究成果进行历史分析,对行业法治的内涵、特性、理念、实践意义等问题进行概念分析、对行业法治的产生基础和基本要素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行业法治的理论框架体系得以初步建立。只要有效解决行业法治在现实运行中的不足,作为法治社会的建设途径,行业法治一定会拥有美好的未来。期待有朝一日,行业法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行业法治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曾维新[3](2019)在《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络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新兴产业,并日益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大部分国家对该产业采取扶持政策。目前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以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新闻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型业态已初具规模,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及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近几年国家先后出台了众多涉及该产业的重要政策,从明确该产业的重要地位到文化产业统计范围变化以及各种财政、税收、金融扶持补助政策不一而足。这些财税金融扶持政策提供的各种政府资源最终落实到企业层面都归入了政府补助范畴。然而对于政府是否应当介入和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尚存争议,有关网络文化产业的相关扶持政策情况如何,因扶持政策形成的巨额补助是如何落实到网络文化企业层面,补助是否实现了政府部门既定目标,这些问题都亟待深入探讨。因此研究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政府补助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发现:一是当前国内外对网络文化产业并无权威统一的界定,众多学者或部门将其称之为数字创意产业、数字文化产业、数字内容产业、互联网文化产业等;二是现有对政府补助的研究大都聚焦于战略新兴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等,鲜有以网络文化产业为对象的研究;三是对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研究主要以定性为主,较少以定量方法来研究政府补助的绩效;四是在考察政府补助对企业的影响时,大都只考察总体补助的作用,较少考察不同类型补助的效果差异,且对政府补助类型的研究仍有细化的空间。基于此,本文依据“要不要-怎么样-行不行”的逻辑,聚焦中国网络文化产业,研究其政府补助问题。“要不要”是解决政府是否有必要对网络文化产业进行补助,这就需要对网络文化产业的特性及在中国国情下的现实必要性开展研究。“怎么样”是解决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现状如何,这就需要梳理中国现有的关于网络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和研究当前中国网络文化企业获取政府补助所呈现的总体特征和内容特征。“行不行”则要解决政府补助是否有效,即绩效评价问题,这就需要验证政府补助(包括总体补助和不同细分类型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的经营绩效、创新和社会责任方面是否起到积极作用。最终目的在于为政府通过补助扶持网络文化产业提供依据,并帮助其更好的制定和修正补助政策,实现补助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网络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本文的研究工作可概括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政府通过补助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本文采用归纳演绎法在明确和完善网络文化产业概念及系统研究网络文化产业各种特性的基础上,先是从市场失灵、产业竞争力理论和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出发论述政府扶持该产业的理论依据;然后在介绍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发展现状及其原因之后,从中国经济转轨及文化体制改革角度探讨政府通过补助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必要性。同时尝试明确政府在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应扮演的角色。第二部分全面剖析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现状。一是依据重要政策出台或技术进步的关键节点将中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并详细梳理各阶段的政府政策,总结政策演进情况以及特点和问题。二是依据筛选的179家网络文化上市公司(其中核心领域132家,相关领域47家)年报中披露的政府补助金额数据剖析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特征,包括总体政府补助和不同类型补助(财政拨款、政府奖励和税收优惠)在所有制、细分行业和区域等方面呈现出的分布特征;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A)和LSD多重比较法(Least-Significant Difference)验证所有制性质、细分行业和区域因素是否是影响网络文化企业获取政府补助的因素。三是对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内容结构进行分析。基于补助的目的和具体指向性,将样本企业补助明细科目归类整理分为七大内容板块,通过统计分析揭示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内容结构特征。第三部分检验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有效性。本文搭建了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有效性的综合评价框架,利用179家网络文化样本企业2013-2017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政府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经营绩效(财务绩效和市场价值)、创新和增加就业三方面的影响。不仅考察总体政府补助,还考察财政拨款、政府奖励和税收优惠三种细分类型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的影响。在整个实证研究中还考虑了所有制因素和细分行业因素对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各种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调节作用。此外还检验了研发投入在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创新之间是否起到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可归纳为:第一,网络文化产业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进的动态概念。通过梳理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及学者繁杂众多的概念中可知,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内容产业到数字文化产业、数字创意产业、数字内容产业再到互联网文化产业、网络文化产业,这些概念的出现是文化产业和不同时段的技术融合发展产生的必然结果。随着科技进步,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网络文化产业的定义还会不断演进。第二,中国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理论依据和现实需求。网络文化产业具有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三重属性,同时表现出强大的产业融合和技术关联性等特征,这些特征让其具备了其他产业没有的优势。市场失灵理论(外部性、公共产品、信号传递理论)、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为政府介入网络文化产业提供了理论基石。同时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缓解中小科技型网络文化企业融资困境的现实情况也需政府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本文还明确政府的角色应定位为公共网络文化产品的监管者和提供者,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者和调控者,网络文化市场秩序的建设者和维护者。第三,中国网络文化产业补助政策不断完善但仍需优化。我国网络文化产业从萌芽发展至今可划分为六个阶段,管理和补助扶持政策经历了从无到有,并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现有补助政策呈现出规制监管的专门性和政府补助的一般性,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网络化转型补助政策多过扶持新兴网络文化产业补助政策等特征。同时补助政策也存在不够具体,相对被动和滞后需求等问题。虽然我国已形成了包含财政资金、专项基金、税收减免、政府采购、贷款贴息、保费补贴、项目补贴和政府奖励等在内的多种手段的综合补助政策体系,但尚未建立对各种政策和措施的效果和绩效进行评价的机制。第四,中国网络文化产业补助具有普惠性并且特征复杂。我国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2013-2017年政府补助覆盖率在95%以上,说明补助对于网络文化上市公司是“普惠”政策,而非“特惠”政策。财政拨款是我国网络文化上市公司政府补助最主要的形式,其次为税收优惠;政府奖励呈现出“奖励名目较多,奖励金额不高”的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网络文化企业、相关领域企业和东部地区的网络文化企业相较于非国有、核心领域和中西部地区的网络文化企业在获取补助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较法研究发现,网络文化企业在获取政府补助上存在显着的所有制和细分行业差异,而地区差异并没有统计上的显着性。第五,技术创新类补助是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主要内容。中国政府对网络文化产业的补助大部分都投向了技术和创新方面,这符合网络文化产业与技术高度关联的特征。其次为产业专项补助和项目专项补助,投融资补助、涉外补助、人才和就业补助、无形资产补助四块内容的政府补助金额占比较少。第六,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在网络文化企业经营绩效方面,政府补助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对企业市场价值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对企业财务绩效并无显着影响;在网络文化企业创新和社会责任(就业)方面,政府补助均有积极正向促进作用;(2)不同类型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的影响存在差异,财政拨款对网络文化企业的市场价值、创新和增加就业方面均有显着正向促进作用,税收优惠对其网络文化企业的市场价值和增加就业方面均有显着正向促进作用,政府奖励对网络文化企业创新有负向影响;(3)所有制因素并没有对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的经营绩效、创新和就业之间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4)细分行业是影响政府补助和网络文化企业创新、就业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以生产网络文化设备为主的相关领域相较于以网络内容生产为主的核心领域而言,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和增加就业的影响更加显着;(5)研发投入(RD)在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创新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政府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创新的正向促进作用有6.63%是通过企业研发投入来实现的。鉴于以上主要发现和研究结论,本文就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提出如下优化建议:一是要建立专门的网络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补助体系;二是明确财政拨款、政府奖励和税收优惠三类补助各自的特征和效果,依据政策既定目标选择合适的补助类型,确保补助发挥最佳效用;三是破除“所有制惯性”,坚持“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立”原则,给予国有和民营网络文化企业平等市场地位,公平合理分配补助资源。四是关注网络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差异,鉴于核心领域企业是网络文化产业的主体最能体现该产业特性,补助可适当向核心领域企业倾斜;五是建立科学有效的网络文化产业补助绩效评价机制,以提高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利用效率。

高小茹[4](2019)在《基于利益相关者的LNMG化工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至今,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投资设厂的规模日益扩大,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在企业享受获取高额经济利润带来的快感时,环境污染、资源破坏、产品质量不合格、压榨工人等事件频频发生,此类负面事件的发生反映出企业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忽略了企业在经营中应该担负起的基本责任,降低了对企业相关方所关注的日常经营事项的关注度。基于此,相关利益主体对于在我国经营的外商投资企业,应承担与我国本土企业一致的社会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企业将社会责任相关信息进行披露,能够使利益相关者更加了解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情况,但是我国现有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规定仍不完善,对于外商投资企业的相关管理存在缺陷,部分外商企业自身也存在管理问题,因此,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发现当前企业存在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是改变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当务之急。本文选取化工企业中外商投资的LNMG化工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一共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的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阐述基本理论及国内外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标准。第三部分是LNMG化工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介绍LNMG化工公司的概况及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通过调查发现其存在的信息披露问题、并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进行基于利益相关者的LNMG化工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体系的构建,从构建思路、基本框架、披露目标、披露原则、披露内容、披露形式与报表体系构建进行阐述。第五部分将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体系在LNMG化工公司进行应用。第六部分为完善LNMG化工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提出对策建议。第七部分总结前文的研究结论,并对未来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发展进行展望。

张梅林[5](2019)在《福州市工商登记制度改革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使社会投资活力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对全民投资兴业起到了促进和鼓励的作用,正成为从整体上推动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虽然这一改革获得工商业界与其他社会界别的高度赞同,但在市场准入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化、政府监管机制的完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完整性和准确性的确保等方面都亟待健全和完善。在此背景下,本文以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的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福州市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背景,分析具有福州特色的改革举措以及改革五年来的阶段性成效,诊断出改革过程中显露的困境,包括:法律制度供给与改革需求不匹配,改革措施碎片化,改革的人力资源开发存在问题、现有政府监管机制存在缺陷,市场主体片面理解改革政策引发的社会诚信风险问题。并分析了这些困境的主要原因,包括:行政思维下的立法制度藩篱、部门利益的相互博弈、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健全、市场主体信用体系有待完善、缺乏成熟的工商登记改革经验借鉴等。本文结合国内外工商登记先进经验研究,从福州市的实际出发,提出在新形势下福州市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对策:强化制度衔接以完善法制保障、加强队伍建设以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完善政府监管机制以推动社会协同共治、建立全面统一的信用信息数据库以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并对这四个方面的对策进行细化分析,希望对福州市深化工商登记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政府部门职能转变,优化政府公共服务提供决策参考。

秦赛赛[6](2019)在《我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论坛上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我国将大幅放开外资准入。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的模式日新月异,世界各国都在寻找各自经济发展的新契机。国民待遇原则越来越成为国际投资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很多国家将国民待遇原则适用于外资准入之前。负面清单制度越来越成为国际投资理论的重要的标准。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适用从自贸区扩展到全国,对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2017年7月起,我国全面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2018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负面清单制度作为国际投资领域的一项重要制度,涉及外商投资的准入,关系到在国际投资领域的成功与否,所以应该重视负面清单制度在我国的运行。《外商投资法》中规定,我国实施外资准入前的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因此探究负面清单制度的相关法律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负面清单制度虽然起步较晚,但它的发展势头却很足。负面清单制度版本在更新的同时,它的适用范围由外资准入拓展到了市场准入。我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因此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的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来完善我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8年我国实行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政府的权能精简,在放宽对市场主体要求的同时,加强事中后的监管,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进一步深化了改革。2019年我国在市场准入阶段对市场主体的要求会进一步放松,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促进外商投资的稳定增长。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我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具体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对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对我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从外资准入的待遇标准和审批制度、负面清单的含义和法理基础、负面清单制度的内容、其与相关制度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在我国适用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是通过我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适用和典型案例分析来分析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在我国适用的可行性,从我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法律规定和适用情况来分析。在典型案例分析方面,通过介绍案例来引出我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提出了我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制度内容有缺陷、法律管制不统一、相关的配套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第五部分是针对上述问题,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的配套制度完善提出建议。

周奕含[7](2019)在《商事制度改革背景下企业年报公示制度研究》文中提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市场主体数量大幅增长,营商环境得到大幅改善。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作为商事制度改革“宽进严管”中的一种新型监管手段,顺应了新时代的发展趋势,摈弃了传统的行政强制监管方式,有利于督促企业守法经营,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良性运转。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原有的商事制度已经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的需要,严重制约了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对商事登记制度进行改革,从以往的“重审批轻监管”转变为“轻审批重监管”,明确了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将企业年度检验制度改为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任何单位或个人均可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企业年报信息,使企业相关信息透明化。2014年2月7日国务院印发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中首次提出将企业年度检验制度改为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随后于2014年8月7日出台了《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2014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保证“事中事后监管”得以有效运行,国家工商总局先后制定了《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暂行办法》、《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管理暂行办法》、《个体工商户年度报告暂行办法》、《农民专业合作社年度报告公示暂行办法》、《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处罚信息公示暂行规定》、《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暂行办法》6个配套部门规章,完善细化了企业年度报告、公示信息抽查、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等各项管理制度。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和运行,年报公示制度的法律体系已初见雏形,企业年报公示信息规模日渐壮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年报公示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年报的刚性约束过小造成市场主体重视程度不够、年报数据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等问题,在商事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既让改革红利惠及大众又能有效进行市场监管显得尤为重要。在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构建新型监管体系的关键时期,充分认识企业年报公示制度的重要意义并且对企业年报公示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文章研究的重点,本文在以往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垦区市场监管实际,从企业年报公示制度现状入手,通过对年报公示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进而提出合理化建议,旨在通过理论研究指导实践工作,希望通过研究探讨能够对我国企业年报公示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一定帮助,最终实现市场高效监管的目的。

曾钰媛梦[8](2019)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是在新经济常态下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需要,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是其制度创新的一大亮点,政府以清单的方式明确列出禁止和限制市场主体进入的领域等,在清单之外,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即“非禁即入”,同时,政府采取相应管理措施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助于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上海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制度中各利益主体需求不断变化,由正面清单转为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过程中,仍存在制度供给缺口,导致制度不均衡。基于此,文章在制度变迁视野下,进一步探寻上海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特点、现状、问题等。研究认为,当前上海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制度还存在制度内容滞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缺乏法律保障、制度执行主体能力有待加强、配套监管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应立足国情,借鉴国外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实施经验,继续加强顶层设计,对标国际高标准,提升制度执行主体能力,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体系以及相关监管制度。

张琳[9](2018)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研究 ——以上海长宁区实践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是我国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它对于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创新政府监管方式,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规范市场准入门槛,激发市场活力,营造优质营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上海长宁区作为2014年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起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区域之一,没有经济特区或者自贸试验区的立法特权,却更可以以小见大,相比试点区域来说反而更能代表全国大多数地区的现实情况。本文选取上海长宁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作为研究对象,围绕“现状—路径—经验—问题—对策”的理论逻辑,系统梳理和剖析长宁区在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进程中,放宽市场准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优化服务、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方面的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科学借鉴和运用有限政府理论和政府规制理论,对经营主体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前后的客观数据变化和主观感受度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评估此次改革取得的效果,为进一步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分析框架。本文针对当前在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优化商事登记法制环境、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模式、推动社会共治共管格局、加快全程电子化申请进程等方面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提供一份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报告,并为国内其他地级市,尤其是上海各区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张怡[10](2018)在《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设立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国经济进入重大转折的关键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自我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3年9月挂牌成立以来,经过几年的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数量已达11个,改革实践和经验探索也在不断加深,形成了一大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输送了超百项的改革试点经验,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近些年来以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为目标而设立的许多“试验区”、“示范区”、“高新区”、“产业园区”等,所取得的重大改革成果却非常少,大多也没有形成可以向全国复制推广的重要政策经验,甚至被寄予厚望的各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未取得最初的预期成效。探究其中的原因,这和政策试验的推进路径和方式选择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不可否认,在改革开放初期,相当多的改革试验都首先由地方或基层发起,然后在总结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推向了全国,这一方式被形象地称之为“摸着石头过河”。然而,也需要看到,并不是所有的重大体制改革都采取了由地方试验到形成全国政策这种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路径。此外,由于政策环境和政策课题不同,政策试验的类型也是复杂多样,其演进过程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不断深入,并非因为一直坚持从地方试验到全国政策制定的改革方式不动摇,而是能够适时根据政策环境和政策课题的变化选择切实可行的改革方式,甚至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政策试验方式也是存在根本区别的。区别于以往的政策试验,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有着独特的推进动力机制,这也是其取得丰富成果的重要原因。总结其中的经验,不仅可以更好地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下一步的发展建设,也能为其他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益的思路借鉴和制度支撑。基于这样的思考,本文在全面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运用制度创新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政策试验理论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对制度创新推进方式和动力机制展开深入分析,并进而对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方式进行一些思考和讨论。本文共分八章,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论文内容和结构安排、论文创新点和不足。第2章是相关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对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园区、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渐进式改革、顶层设计等概念进行区分或阐述,对自由贸易试验区涉及到的制度创新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政策试验理论进行论述。第3章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背景、战略意义和发展历程。首先介绍了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的国际环境和国内背景,然后对其战略定位进行阐述,最后回顾了发展创立的三个阶段。由此可以看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具有必然性和重大现实意义,至始至终都是在国家的顶层设计下推动实施的。第4章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本章以上海、广东、天津、福建4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对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开放、事中事后监管等4个方面的制度创新进行总结归纳,每个方面又分若干小部分,最后以表格形式将制度创新成果进行展示。第5章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方式。首先阐述了以往区域性政策试验的推进机制,然后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演进过程进行归纳,并从中发现其与以往区域性政策试验在“试验性质”方面的区别。通过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的推进方式和有效动力机制展开分析,阐明了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能够不断深入的动力机制。第6章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效果分析。本章主要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运用传统的政策分析方法双重差分法和新近发展的反事实分析法,分别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进出口增长率所反映的制度红利、区域对外投资和实际利用外资所反映的资本流动效率,以及区域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和GDP增长率所反映的长效经济增长基础这三个方面,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前后的经济绩效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第7章是推进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首先分析了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面临的问题和障碍,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障碍,从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具体方面分别提出下一步对策建议。第8章是结论。提炼总结出文章的主要结论。通过论文分析,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已经展开了多方面的政策试验,并且为全面深化改革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但同时在制度创新方面还存在一些难点和障碍,需要有关部门认真加以研究,继续推动改革创新向纵深发展。二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能够成功推进的关键是改革推进方式的根本转变,由于有了国家决策层的顶层设计和顶层推动,不再依靠“摸着石头过河”式的闯和试来进行政策试验。三是在我国法律体系越来越完备的情况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在于法律法规制度改革,任何重大的改革都要坚持法律法规改革先行、立法引领、于法有据。四是制度创新的深入实施需要以有效的改革激励机制作为保障,加强部门和地方间政策协调机制建设,形成推动改革不断深化的合力。五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试验产生了显着的制度创新红利,促进了资本流动,并且将对经济长期增长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对外商投资企业年报审计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外商投资企业年报审计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减税对中国企业投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减税
        1.2.2 资本使用成本
        1.2.3 企业投资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减税对投资的影响机理--基于供给学派理论
        1.3.2 减税对投资的影响路径
        1.3.3 减税对投资规模、效率和区位等的影响
        1.3.4 研究评述
    1.4 主体结构与框架
    1.5 研究使用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使用的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1.6 主要创新与不足
        1.6.1 主要创新
        1.6.2 局限与不足
2 减税影响企业投资的理论机制分析
    2.1 减税与投资关系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2.1.1 古典和新古典主义减税与投资理论
        2.1.2 凯恩斯主义减税与投资理论
        2.1.3 后凯恩斯主义减税与投资理论
        2.1.4 供给学派减税与投资理论
    2.2 减税影响企业投资的理论机制
        2.2.1 减税与企业资本使用成本理论
        2.2.2 减税与企业投资调整成本理论
        2.2.3 减税与企业投资边际有效税率理论
    2.3 减税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效应
        2.3.1 减税对企业投资影响的静态效应分析
        2.3.2 减税对企业投资影响的动态效应分析
3 减税影响企业投资的作用机制及实证证据
    3.1 减税政策的回顾与梳理
    3.2 减税影响企业投资的作用机制
    3.3 减税对企业投资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3.3.1 资本使用成本的测算
        3.3.2 研究设计
        3.3.3 回归结果和分析
        3.3.4 稳健性检验
    3.4 本章小结
4 减税对企业投资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4.1 减税对不同所有制企业投资影响的分析
        4.1.1 不同所有制企业投资的事实特征
        4.1.2 减税对不同所有制企业投资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4.1.3 不同所有制企业实证结果差异的原因分析
    4.2 减税对高风险企业投资影响的分析
        4.2.1 中国高风险企业投资的事实特征
        4.2.2 减税对高风险企业投资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4.2.3 不同风险企业实证结果差异的原因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分析
    5.1 减税影响企业投资效率的机制
    5.2 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总体分析
        5.2.1 研究设计
        5.2.2 回归结果和分析
        5.2.3 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总体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5.2.4 稳健性检验和机制分析
    5.3 “营改增”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分析
        5.3.1 研究设计
        5.3.2 回归结果和分析
        5.3.3 “营改增”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5.3.4 稳健性检验和机制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减税对企业投资创新潜力的影响——针对研发投资的分析
    6.1 减税影响企业研发投资的作用机制
    6.2 中国企业研发投资的事实特征
    6.3 减税对企业研发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6.3.1 研究设计
        6.3.2 回归结果和分析
        6.3.3 稳健性检验
    6.4 减税对国有和民营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分析
        6.4.1 国有企业实证结果和分析
        6.4.2 民营企业实证结果和分析
        6.4.3 国有和民营企业的比较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减税对企业投资区位影响的分析
    7.1 减税对投资区位影响的经验证据
        7.1.1 理论机制
        7.1.2 研究设计
        7.1.3 回归结果与分析
        7.1.4 小结
    7.2 减税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分析
        7.2.1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概况
        7.2.2 减税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7.2.3 减税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定向设计减税政策,进一步优化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税制
        8.2.2 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压力,进一步减税降低民企成本
        8.2.3 降低税收优惠门槛,鼓励创业企业成长与发展
        8.2.4 拓宽研发投资税收优惠,落实研发加计扣除
        8.2.5 降低对外投资货劳税收负担,进一步完善税收抵免制度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2)行业法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法律中的“行业”与行业法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比较
        一、行业与事业
        二、行业与产业
    第二节 “行业”入法的实证分析
        一、法律文本的选择
        二、“行业”的检索结果
        三、“行业”入法的主要领域
        四、部门法中的“行业”
        (一)宪法中的“行业”
        (二)经济法中的“行业”
        (三)行政法中的“行业”
        (四)社会法中的“行业”
        (五)民商法中的“行业”
        (六)刑法中的“行业”
        五、“行业”在法律条文中的形式样态
        (一)行业规划
        (二)行业标准
        (三)行业主体
        (四)行业协会
        (五)行业垄断
        (六)行业自律
        (七)行业诚信
        (八)从业人员
    第三节 行业法的提出
        一、行业法研究的历史沿革
        (一)从部门法的角度来理解行业法
        (二)从非正式制度的角度理解行业法
        (三)对行业法的深入研究
        (四)行业法与领域法的比较研究
        二、行业法研究的理论共识
        三、行业法与部门法的关系
        (一)交叉与重叠关系
        (二)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第二章 行业法治的概念分析
    第一节 行业法治的提出
        一、提出行业法治的逻辑
        二、行业法治研究的历史沿革
        三、行业法治的理论主张
    第二节 行业法治的内涵
        一、“硬法”之治与“软法”之治的结合
        二、依法监管与依法自治的结合
        三、横向体系和纵向体系的结合
    第三节 行业法治的特性
        一、法治主体的多元性
        二、法律规范的复合性
        三、行业治理的差异性
        四、运行机制的共治性
        五、调整范围的全面性
    第四节 行业法治的理念
        一、权利保护理念
        (一)通过公众参与实行权利保护
        (二)通过救济实现权利保护
        (三)通过行业监管实行权利保护
        二、公平正义理念
        (一)行业准入公平
        (二)行业运行公平
        (三)行业结果公平
        三、科学发展理念
        (一)创新理念
        (二)协调理念
        (三)绿色理念
        (四)开放理念
        (五)共享理念
        四、自治理念
    第五节 行业法治的实践意义
        一、法治发展维度
        (一)有助于拓展法治的理论空间
        (二)有助于填补传统法治的短板
        (三)有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二、行业发展维度
        (一)有助于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促进行业发展
        (二)有助于确立行业治理的标准,规范行业发展
        (三)有助于为新兴行业保驾护航
第三章 行业法治的产生基础
    第一节 经济基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 政治基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体制逐渐确立
        一、政企分开或政事分开的检索结果
        二、各行业推进政企分开或政事分开的情况举例
        三、对政企分开或政事分开检索结果的分析
    第三节 社会基础:行业组织的大量涌现
        一、政策和法律对行业组织的扶持
        二、行业组织数量显着增长
    第四节 法律基础:行业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
        一、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后到九十年代中期
        二、第二阶段:九十年代后期至今
第四章 行业法治的基本要素
    第一节 行业法治中的行业标准
        一、行业标准的广义界定
        二、标准化对国家治理的作用
        三、行业标准的法律性质
        四、行业标准对行业法治的促进
        (一)行业标准进一步促进行业法治的社会化
        (二)行业标准使行业法治进一步柔性化
        (三)行业标准使行业法治进一步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节 行业法治中的行业协会
        一、行业协会的法律定位
        二、行业协会对行业法治的促进
        (一)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立法
        (二)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纠纷化解
        (三)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监管
        (四)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管理
    第三节 行业法治中的行业自治
        一、行业自治的法律性质
        二、行业自治对行业法治的促进
第五章 行业法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第一节 完善行业立法机制
        一、行业立法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分类难以精确
        (二)狭隘的部门本位主义
        (三)行业法律的滞后性
        (四)行业协会立法不完备
        (五)缺失跨行业的标准化协调机制
        二、行业立法问题的完善
        (一)完善行业立法体制
        (二)完善行业标准立法
        (三)及时修订行业立法
    第二节 完善行业监管机制
        一、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重审批轻监管的传统仍然存在,事中事后监管不健全
        (二)传统监管不适应新的形势,信用监管存在体制机制缺陷
        (三)传统监管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综合监管仍有待完善
        二、行业监管问题的完善
        (一)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完善信用监管和综合监管
        (二)贯彻政府适度监管原则
    第三节 完善行业纠纷化解机制
        一、行业纠纷化解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调解组织主要靠公权力推动,公信力有待加强
        (二)行业调解制度的认同度不高,导致利用率过低
        (三)行业调解的成功率不高,没有实质性发挥作用
        (四)行业调解程序和行业仲裁等相关法律制度缺失
        二、行业纠纷化解问题的完善
        (一)完善行业调解制度
        (二)健全行业仲裁制度
        (三)鼓励行业组织制定标准化法律文本,预防行业纠纷的产生
    第四节 完善行业自治机制
        一、行业自治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和政策上重行业自律,轻行业自治
        (二)行业协会自治权力不够
        (三)不利于行业自治的固有缺陷难以根除
        二、行业自治问题的完善
        (一)将立法上的“行业自律”修改为“行业自治”
        (二)政府彻底退出行业协会的运作
        (三)赋予行业协会完整的自治权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主要行业法律的梳理
附录 B 国务院行政审批改革政策性文件清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3)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三、论文结构和创新
    四、研究不足及展望
第一章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第一节 政府补助研究综述
        一、政府补助界定及类型
        二、政府补助的动机研究—政府宏观角度
        三、政府补助的影响研究—企业微观角度
    第二节 网络文化产业研究综述
        一、网络文化产业的界定和分类
        二、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及评价
        三、网络文化产业政策研究
        四、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及国际经验
    第三节 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研究综述
        一、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的作用和角色
        二、网络文化产业的财税金融补助政策
        三、政府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的影响
    文献述评
第二章 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必要性分析
    第一节 网络文化产业的特性
        一、网络文化产业的“三重属性”
        二、网络文化产业的经济特征
        三、网络文化产业的产业特征
    第二节 政府补助网络文化产业的理论依据
        一、市场失灵理论
        二、产业竞争力理论
        三、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第三节 政府补助网络文化产业的现实依据
        一、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简析
        二、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因
        三、中国政府补助网络文化产业的现实考虑
    第四节 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定位
        一、网络文化产业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二、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演进历程及政策梳理
    第一节 网络文化产业孕育期(2000 年以前)
        一、发展演进情况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第二节 网络文化产业初步发展期(2001-2004 年)
        一、发展演进情况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第三节 网络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期(2005-2008 年)
        一、发展演进情况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第四节 网络文化产业全面发展期(2009-2012 年)
        一、发展演进情况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第五节 步入移动互联网时期(2013-2015 年)
        一、发展演进情况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第六节 成为战略新兴产业新时期(2016 年至今)
        一、发展演进情况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特征
    第一节 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筛选与政府补助总体情况
        一、样本公司筛选和数据来源
        二、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总体情况
    第二节 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总体政府补助特征
        一、总体政府补助的所有制分布特征
        二、总体政府补助的实际控制人分布特征
        三、总体政府补助的细分行业分布特征
        四、总体政府补助的区域分布特征
    第三节 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不同类型政府补助特征
        一、不同类型补助的所有制分布特征
        二、不同类型补助的细分行业分布特征
        三、不同类型补助的区域分布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内容结构分析
    第一节 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内容分类
        一、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补助明细科目情况
        二、网络文化上市公司补助内容分类
    第二节 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内容结构特征
        一、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补助内容结构总体分析
        二、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政府补助内容结构分析
        三、不同细分行业的政府补助内容结构分析
        四、不同区域的政府补助内容结构分析
    第三节 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内容结构交互分析
        一、区域与细分行业政府补助内容结构交互分析
        二、区域与所有制性质政府补助内容结构交互分析
        三、所有制性质与细分行业政府补助内容结构交互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有效性验证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经营绩效
        二、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创新
        三、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社会责任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和数据来源
        二、变量选取和度量
        三、模型设计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经营绩效
        二、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创新
        三、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社会责任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一、网络文化产业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进的动态概念
        二、中国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存在理论依据和现实需求
        三、中国网络文化产业补助政策不断完善但仍需优化
        四、中国网络文化产业补助具有普惠性并且特征复杂
        五、技术创新类补助是网络文化产业补助的主要内容
        六、补助有益于企业提升市值及促进创新和增加就业
    第二节 网络文化产业补助优化建议
        一、建立专门的网络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补助体系
        二、明确各类补助的特征和效果确保发挥最佳效用
        三、破除所有制惯性确保市场主体可公平获得补助
        四、关注产业内部结构差异可适当向核心领域倾斜
        五、建立科学有效的网络文化产业补助绩效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A:《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
附录 B:中国网络文化及相关产业上市公司名单
致谢

(4)基于利益相关者的LNMG化工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情况
        1.3.2 国内研究情况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2.1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相关概念
        2.1.1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2.1.2 利益相关者的概念
        2.1.3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概念
    2.2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标准
        2.3.1 国际标准
        2.3.2 国内标准
    2.4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形式
        2.4.1 依托财务报告的形式
        2.4.2 会计基础型的独立报告形式
        2.4.3 非会计基础型的独立报告形式
第三章 LNMG化工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3.1 LNMG化工公司简介
    3.2 LNMG化工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
        3.2.1 披露途径
        3.2.2 披露内容
    3.3 LNMG披露现状调查分析
        3.3.1 对利益相关者调查
        3.3.2 调查问卷结果的整理分析
    3.4 LNMG化工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3.4.1 披露信息不全,未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
        3.4.2 定性描述多,定量分析内容少
        3.4.3 缺少利益相关者参与
        3.4.4 信息披露渠道单一
        3.4.5 未经过三方独立审验
    3.5 LNMG化工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的原因
        3.5.1 管理者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认识不足
        3.5.2 缺少信息披露专职部门存在信息泄露风险
        3.5.3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3.5.4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尚不完善
        3.5.5 利益相关者对社会责任信息关注度弱
第四章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LNMG化工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体系的构建
    4.1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体系的构建思路
    4.2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体系的基本框架
    4.3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体系的实现目标
    4.4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体系应坚持的原则
        4.4.1 利益相关者导向原则
        4.4.2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4.4.3 成本效益原则
        4.4.4 社会性原则
        4.4.5 政策导向原则
    4.5 基于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方式
    4.6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LNMG化工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标体系
        4.6.1 对政府的责任
        4.6.2 对股东及债权人的责任
        4.6.3 对员工的责任
        4.6.4 对供应商的责任
        4.6.5 对客户的责任
        4.6.6 对环境及社会公众的责任
    4.7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报表体系
        4.7.1 增值表
        4.7.2 报表附注
第五章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体系在LNMG化工公司的应用
    5.1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基础工作
        5.1.1 披露信息资料的取得
        5.1.2 2018年LNMG化工公司的社会责任事件
        5.1.3 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
        5.1.4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形式的选择
    5.2 呈报LNMG化工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及形式
        5.2.1 呈报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指标
        5.2.2 呈报增值表
        5.2.3 报表附注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完善LNMG化工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对策建议
    6.1 建立健全社会责任组织机构保证信息披露有效完成
    6.2 引入第三方审验制度保证披露信息质量
    6.3 树立责任披露意识提高信息披露员工综合素质
    6.4 创新披露方式增强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
    6.5 强化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加大信息披露监督力度
    6.6 持续推进披露工作形成企业长效机制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一

(5)福州市工商登记制度改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评析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第四节 研究的结构、创新点及不足
        一、研究的结构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第一节 工商登记制度概述
        一、工商登记制度的定义
        二、工商登记制度的性质
        三、工商登记制度的功能
    第二节 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二、政府管制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福州市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现状分析
    第一节 福州市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背景和历程
        一、福州市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背景
        二、福州市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历程
    第二节 福州市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措施及成效
        一、福州市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措施
        二、福州市工商登记改革成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福州市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福州市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制度供给与改革需求不匹配
        二、改革措施“碎片化”,缺乏整体性规划设计
        三、改革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四、政府监管方面存在缺陷
        五、市场主体片面理解改革政策引发的社会诚信风险问题
    第二节 福州市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行政思维下的立法制度藩篱
        二、部门利益之间的博弈
        三、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四、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有待完善
        五、缺乏成熟的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借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先进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先进经验
        一、德国柏林的资格分离登记模式
        二、日本东京的电子登记模式
        三、美国纽约的自由登记模式
        四、国外工商登记制度先进经验给福州市的启示
    第二节 国内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先进经验
        一、深圳市统一商事登记立法的先进经验
        二、上海市转变政府职能的先进经验
        三、厦门市推动部门协作、强化后续监管的先进经验
        四、国内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先进经验给福州市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化福州市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建议
    第一节 完善法制保障,强化制度衔接
    第二节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深化改革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一、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
        二、提升行政执法干部的整体素质
        三、健全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第三节 完善后续监管,推动社会协同共治
        一、整合行政执法资源,构建市场综合巡查体系
        二、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信息化监管效能
        三、强化行业自治能力,健全完善行业自律组织制度
        四、购买市场专业化服务,为监管执法提供专业化信息保障
    第四节 建立全面统一的信用信息数据库,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一、完善现有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二、利用大数据技术打造统一的信用信息数据库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我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综述评析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基础理论
    2.1 外资准入
        2.1.1 外资准入的含义
        2.1.2 外资准入的待遇标准
        2.1.3 外资准入的审批制度
    2.2 负面清单制度
        2.2.1 负面清单的含义
        2.2.2 负面清单制度的法理基础
    2.3 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2.3.1 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内容
        2.3.2 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相关制度的关系
3 我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适用与典型案例分析
    3.1 我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法律规定
        3.1.1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3.1.2 三资企业法
    3.2 我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适用
        3.2.1 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在自贸区的适用
        3.2.2 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在全国的适用
    3.3 我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典型案例分析
        3.3.1 申请“经营性培训机构”遭拒案
        3.3.2 申报设备表格更改问题案
        3.3.3 申请设立公司失败纠纷案
4 我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存在的法律问题
    4.1 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4.1.1 法律规定不具体
        4.1.2 法律体系不完善
    4.2 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内容有缺陷
        4.2.1 透明度较低
        4.2.2 相关条款规定不明确
        4.2.3 特别管理措施数量过多
    4.3 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法律管制不统一
        4.3.1 对外国投资的监管不严格
        4.3.2 对外资投向的管制不适当
    4.4 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的配套制度不完备
        4.4.1 信息分享机制缺失
        4.4.2 纠纷的解决方式单一
5 我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完善
    5.1 完善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法律法规
        5.1.1 明晰外商投资法的相关规定
        5.1.2 重构外商投资法律体系
    5.2 细化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内容
        5.2.1 提高透明度
        5.2.2 明确相关条款规定
        5.2.3 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内容
    5.3 统一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法律管制
        5.3.1 加强对外国投资的监管
        5.3.2 调整对外资投向的管制
    5.4 完善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的配套制度
        5.4.1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5.4.2 构建多元的纠纷解决方式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商事制度改革背景下企业年报公示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引言
一、企业年报公示制度概述
    (一)企业年报公示制度的实施背景
    (二)企业年报公示制度的相关规定
    (三)企业年报公示制度的意义
    (四)企业年报公示制度的实施成效
二、企业年报公示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年报公示制度相关法律不完善
    (二)企业年报公示制度法律责任机制有待完善
    (三)企业年报公示制度相应配套措施尚需优化
    (四)企业年报公示的内容规定过于僵化
    (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
三、企业年报公示制度的完善
    (一)完善企业年报公示制度相关法律
    (二)完善企业年报公示制度法律责任机制
    (三)优化企业年报公示制度相应配套措施
    (四)调整细化企业年报公示的内容
    (五)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 总体评价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基本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与存在不足
        (一) 主要创新
        (二) 存在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 自由贸易试验区
        (二) 负面清单
        (三) 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二、理论基础
        (一) 公共供求理论
        (二) 政府职能结构重心位移理论
        (三) 制度变迁理论
    三、基于制度变迁视野下的负面清单制度研究
第二章 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理论分析
    一、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内涵及特征
        (一) 我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内涵
        (二) 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主要特征
    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缘起与演进
    三、负面清单与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关系
        (一) 权力清单
        (二) 责任清单
        (三) 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运行保障机制
        (一) 市场准入机制
        (二) 公开公示机制
        (三) 动态调整机制
        (四) 审批备案机制
        (五) 监管保障机制
第三章 上海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制度的实践分析
    一、上海自贸试验区简介
        (一) 空间布局
        (二) 功能定位
        (三) 管理体制
    二、上海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制度的发展背景
    三、上海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 上海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制度的诞生
        (二) 上海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初步发展
        (三) 上海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四、上海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制度的发展特征
        (一) 制度类型的转变: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
        (二) 制度内容的调整:从“审批制”变为“备案制”
        (三) 制度实施的变迁:从“事前监管”转为“事中事后监管”
第四章 上海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制度的问题分析
    一、负面清单制度内容滞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执行主体能力有待加强
    三、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相关立法的缺位
    四、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配套监管制度不完善
第五章 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国际经验
    一、美国负面清单制度的管理实践
        (一) 美国负面清单制度基本内容
        (二) 美国负面清单制度主要特征
    二、日本负面清单制度的管理实践
        (一) 日本负面清单制度基本内容
        (二) 日本负面清单制度主要特征
    三、国外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第六章 完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顶层设计对标国际标准
    二、提升制度执行主体能力
    三、注重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配套
    四、完善相关配套监管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研究 ——以上海长宁区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商事登记制度
        2.1.2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2.1.3 市场监管
    2.2 理论基础
        2.2.1 有限政府理论
        2.2.2 政府规制理论
第3章 上海长宁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践
    3.1 长宁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背景
    3.2 长宁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3.2.1 注册资本制度改革
        3.2.2 “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
        3.2.3 “先照后证”和部门企业“双告知”制度改革
        3.2.4 年报公示及异常名录制度改革
        3.2.5 推行网上申请和电子营业执照改革
        3.2.6 企业住所改革
        3.2.7 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制度改革
        3.2.8 简易注销办法改革
    3.3 上海长宁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成效
        3.3.1 宽进易出打造有限政府
        3.3.2 减少成本建立服务政府
        3.3.3 部门联动铸造高效政府
    3.4 上海长宁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4.1 法律保障不健全
        3.4.2 诚信体系不完善
        3.4.3 信用监管不到位
        3.4.4 各方协作不顺畅
        3.4.5 电子申请不方便
第4章 国内其他地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探索及启示
    4.1 深圳探索
    4.2 上海自贸试验区探索
    4.3 对上海长宁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启示
        4.3.1 更宽松的市场准入
        4.3.2 更严格的后续监管
        4.3.3 更坚实的保障体系
第5章 进一步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5.1 优化商事登记法治环境
        5.1.1 梳理现有政策口径
        5.1.2 明确商事行为责任
        5.1.3 争取政策创新试点
    5.2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5.2.1 健全企业诚信体系
        5.2.2 健全政府诚信体系
    5.3 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模式
        5.3.1 开展信用监管
        5.3.2 实施“大数据+”监管
    5.4 推动社会共治共管格局
        5.4.1 强化政府监管
        5.4.2 强调企业自治
        5.4.3 提升行业自律
        5.4.4 加大社会监督
    5.5 加快全程电子申请进程
结论
附录1 上海市长宁区商事制度改革企业感受度调查
附录2
附录3 我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10)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关于出口加工区、保税区方面的研究
    1.2.2 关于中国自贸试验区战略定位和设立意义的研究
    1.2.3 关于中国自贸试验区功能方面的研究
    1.2.4 关于中国自贸试验区经济效应的研究
    1.2.5 关于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方面的研究
    1.2.6 关于中国自贸试验区下一步发展的建议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内容和结构安排
1.5 论文创新点和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自由贸易区(FTA)
    2.1.2 自由贸易园区(FTZ)
    2.1.3 自由贸易试验区(PFTZ)
    2.1.4 负面清单
    2.1.5 渐进式改革
    2.1.6 顶层设计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制度创新理论
    2.2.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2.2.3 政策试验理论 第3章 中国自贸试验区的设立背景、战略意义和发展历程
3.1 中国自贸试验区设立的背景
    3.1.1 设立的国际环境
    3.1.2 设立的国内背景
3.2 中国自贸试验区的战略意义
    3.2.1 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
    3.2.2 优化开放战略格局的新支撑
    3.2.3 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3.2.4 积累防范经济风险经验的政策试验区
3.3 中国自贸试验区的发展历程
    3.3.1 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酝酿与设立阶段
    3.3.2 上海自贸试验区基本框架形成完善和制度创新探索阶段
    3.3.3 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经验推广与扩大试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
4.1 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创新
    4.1.1 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4.1.2 改革商事登记制度
    4.1.3 改革境外投资管理制度
4.2 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创新
    4.2.1 打造高标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4.2.2 创新通关管理模式
    4.2.3 大力发展新型贸易业态
4.3 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的金融开放制度创新
    4.3.1 深度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
    4.3.2 加强人民币跨境金融产品设计与供给
    4.3.3 增强金融服务功能
    4.3.4 创新金融风险防控机制
4.4 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创新
    4.4.1 国家安全审查制度
    4.4.2 反垄断审查制度
    4.4.3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4.4.4 企业年报公示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
    4.4.5 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制度
    4.4.6 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制度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方式
5.1 中国以往区域性政策试验的推进机制
5.2 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推进方式
    5.2.1 国家统筹领导和正式法律授权下的制度创新
    5.2.2 国家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制定相关政策
    5.2.3 省级政府负责制度创新的组织实施
    5.2.4 以组织化为主的制度创新经验复制推广
5.3 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有效推进动力机制
    5.3.1 顶层设计、顶层推动与任务倒逼机制
    5.3.2 制度捷径与“条块”政绩显示竞争机制
    5.3.3 各领域各部门之间制度创新的协调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效果分析
6.1 自贸试验区的制度红利
    6.1.1 模型设定及估计方法
    6.1.2 数据和变量
    6.1.3 实证结果
6.2 自贸试验区的资本流动效应
    6.2.1 模型设定及估计方法
    6.2.2 数据和变量
    6.2.3 实证结果
6.3 自贸试验区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效应
    6.3.1 模型设定及估计方法
    6.3.2 数据和变量
    6.3.3 实证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推进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
7.1 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面临的问题和障碍
    7.1.1 理论准备相对不充分且可借鉴经验缺乏
    7.1.2 国家对自贸试验区法律授权仍不够充分
    7.1.3 对外投资管理制度改革面临的阻力较大
    7.1.4 区域性政府职能转变与全国现有行政体制不兼容
    7.1.5 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难以全面复制推广
7.2 深入推进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
    7.2.1 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法律制度建设
    7.2.2 国家层面成立强有力的协调管理机构
    7.2.3 将部分自贸试验区转变为自由贸易港
    7.2.4 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领域的制度创新
    7.2.5 加快推进以服务业为重点的对外开放
    7.2.6 加快推进高水平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
    7.2.7 加快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和金融监管制度创新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科研成果 致谢

四、对外商投资企业年报审计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减税对中国企业投资的影响研究[D]. 王鑫.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2]行业法治研究[D]. 刘刚. 吉林大学, 2019(02)
  • [3]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研究[D]. 曾维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4]基于利益相关者的LNMG化工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D]. 高小茹.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5]福州市工商登记制度改革问题研究[D]. 张梅林.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6]我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法律问题研究[D]. 秦赛赛. 东北农业大学, 2019(10)
  • [7]商事制度改革背景下企业年报公示制度研究[D]. 周奕含. 吉林大学, 2019(10)
  • [8]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研究[D]. 曾钰媛梦. 苏州大学, 2019(06)
  • [9]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研究 ——以上海长宁区实践为例[D]. 张琳.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2018(09)
  • [10]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研究[D]. 张怡. 吉林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年报审计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