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系统形式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与研究

供暖系统形式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与研究

一、高层建筑采暖系统形式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于汝娴,高建军[1](2021)在《论高层建筑采暖通风系统中防火防烟技术的运用》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建筑中的主要形式,在高层建筑的内部构造中,采暖通风系统是其中重要的系统之一,而防火防烟技术的应用是整个采暖通风系统的重点内容。笔者立足于实际,结合当前行业内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情况,对高层建筑采暖通风系统中的防火防烟技术的应用展开了研究与分析。

潘奕璇[2](2021)在《寒冷地区超低能耗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城市文明不断进步,随之改变的是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和居住条件的需求。除此之外,城市发展还面临着巨大而严峻的自然环境问题,自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破坏也将成为不能回避的话题。寒冷地区作为国家能源消耗量较大的地区,针对城市能源短缺问题,推进住宅建筑在寒冷地区的节能设计与研究,不仅能够科学有效地解决城市能源问题,同时也得到了市场和民众的认同。然而,目前全国范围内的节能住宅标准和做法基本是建立在单体建筑的设计与施工当中,区域规划的节能设计理念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一味地进行单体节能设计与改造并不能完全适应未来城市实现全面超低能耗的要求,因此必须从总体规划出发,寻求区域性的节能新途径。本文在遵循以前从整体规划到建筑单体设计的基础上,力求以较新的设计理念,适应性的设计方法来解决寒冷地区未来超低能耗标准下的实际住宅建筑问题。首先通过查阅收集大量中外相关理论文献与资料,对寒冷地区相关住宅建筑进行实地调研与考察,力图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寻找能够适应寒冷地区的住宅建筑超低能耗设计优化方案;并进行经济性分析评价,为未来城市超低能耗发展提供优化解决方案。全文分为六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我国目前寒冷地区住宅建筑节能发展的历程与概况,以及发展超低能耗住宅建筑对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参考西方国家与我国现如今超低能耗住宅建筑的优秀设计案例,提出了寒冷地区的住宅建筑在进行超低能耗设计时应秉持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以节能性设计为主,辅以节能性材料来完成整个超低能耗住宅建筑设计过程。建立从建筑单体出发,进而影响总体规划设计的新思路,为超低能耗标准下区域优化方案做基础。第二部分重点研究阐述在寒冷地区超低能耗设计背景下的住宅建筑基础理论知识,并且通过实地项目考察,详细阐述分析当前我国在进行超低能耗设计时的具体节能措施与建筑做法,为未来最终实现超低能耗城市建设奠定基础。第三部分选择相关的计算软件,对研究项目中的住宅建筑按照现行节能标准从模型建立、参数设置、结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涉及与计算,并分析当前寒冷地区住宅建筑外围护结构节能做法以及其节能效率,为未来住宅建筑在超低能耗标准下住的住区设计提供借鉴思路。第四部分针对第三章研究项目中同一建筑单体重新进行超低能耗标准下的相关设计分析,从住宅建筑单体的外墙、屋顶、门窗、细部构造等不同节点,分析住宅建筑在超低能耗标准下的具体节能做法。第五部分根据对研究项目超低能耗标准下的具体节能设计,对住区整体规划进行优化,对总图设计方案进行系统的分析。并根据相关软件日照分析计算,对住区建筑进行重新排列设计,分析对比总体规划中当前节能标准下与超低能耗标准下的容积率、绿化率等各项指标,为城市在未来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中提供有效可行的优化改造方案和总体布局规划思路。第六部分结论与展望。全文针对寒冷地区,从节能角度出发对建筑单体到总体布局进行优化改造,为未来住宅建筑超低能耗发展提供较新的设计规划思路。

张静雅[3](2021)在《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提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建筑大环境进入转型性发展阶段,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发祥地,其所继承下来的建筑本土原生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临建筑系统的重新构成。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建筑思潮不断冲击影响着陕西省本土建筑风格,建筑市场一度呈现“西方化”与“国际化”。但对于陕西省本土文脉的建筑思想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盲目接受国外建筑理论,使得建筑实践脱离建筑理论,建筑实践的繁荣景象与建筑理论的极度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陕西省现有的建筑理论系统性的总结、提炼和研究,导致建筑理论远远落后于建筑实践。本课题研究以论题的方式展开,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能够体现陕西省当代建筑思想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基础资料包括:陕西省建筑师在建筑领域进行的探索、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专业着作、陕西省高等院校建筑类硕博士论文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等。在本课题组,已有人进行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陕西省建筑思想的建筑师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的研究。本论文则透过陕西省高校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来看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统计分析的时间段均控制在1949年至今,其中因所收集到的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的发表是在1980年之后,所以本篇文章主要研究发表硕博士论文之后的时间。首先,本文以时间为纵轴,运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了1984-1989年段、1990-1999年段、2000-2009年段和2010-2020年段四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学硕博士论文;其次,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出发,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并从数据特征、理论特征和关键词特征三个方面对硕博士论文进行分析。随后,提出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由原创思想与引进思想两部分组成,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终,笔者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在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探讨。

王颖[4](2021)在《寒冷地区高层办公建筑外遮阳性能优化设计研究 ——以西安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全球气候变化与资源紧缺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话题,日益恶化的环境带来的负面作用及资源浪费的现状影响着人们,“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环境资源的节约与利用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认为建筑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部门,这也与建筑能耗占据世界资源的比例的提升,更大的建设量带来更大的资源消耗,而建筑节能主要通过发展节约资源、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来应对近几年气温不断升高同时降低建筑能耗。我国近几年经济发展迅猛,一线二线城市高楼拔地而起,近几年气温不断升高,造成夏季空调负荷加大,尤其是高层办公建筑增加大量建筑能耗,是节能的重点对象。大部分的高层办公大楼都受到极简主义趋势的影响,这种趋势寻求建筑立面的简洁性,以及内部视觉功能的需要。立面使用大面积的无遮阳玻璃。由于缺乏遮阳板技术,夏季室内温室效应加剧,热环境质量下降。为降温而投入的空调能耗巨大,因此,在带有玻璃幕墙的高层办公大楼中增加外部遮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目前,遮阳设计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夏热冬冷等南方地区,北方寒冷地区研究较少。一方面是南方地区夏季日照较强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南方地区玻璃幕墙建筑较多应用的原因。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近几年气温不断升高,北方地区采用玻璃幕墙的高层办公建筑逐渐增多,能耗逐渐增大,高层玻璃幕墙的办公建筑的节能设计问题也渐渐走入视线。面对幕墙玻璃的高能耗现状,遮阳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不同气候条件外遮阳的优化研究会不同,对于寒冷气候区,有必要同时考虑夏季遮阳和冬季太阳辐射,以及室内的照明能耗受到的影响。因此,针对寒冷气候区的玻璃幕墙外遮阳研究显得逐渐重要。本文使用能效软件Energyplus探索高层办公建筑构件结构的外遮阳类型和外遮阳定性尺寸,包括外遮阳类型,出挑长度,间距等如何影响高层办公建筑的照明,空调,采暖等分项能耗和整体能耗使得玻璃幕墙办公楼能效较低,采用某种形式的遮阳后,在东,南,西和北四个方向定性定义的结构尺寸,可能导致最低建筑物的总体能耗。希望将来在寒冷地区设计高层办公建筑的外遮阳时,可以为建筑的外遮阳设计策略和数据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首先,本文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和必要性,并强调了研究建筑外遮阳设计的重要性。其次,介绍一下国内及其他地区的高层办公建筑遮阳的研究现状,包括遮阳方法,最新的遮阳类型,高能效的遮阳趋势以及实践。外遮阳应用较好的高层办公大楼实例。再次,建立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单体模拟房间,结合寒冷气候区气候特点,利用Energyplus能耗模拟软件,对其外遮阳构件定性尺寸和朝向进行分类模拟,得出各种类型遮阳构建尺寸对表面太阳辐射得热,照明能耗,采暖能耗,空调能耗及节能率的影响和合适的取值范围,横向对比各个构造定性尺寸对能耗影响的区别。最后,选取一例西安市某高层办公建筑,结合该建筑现有遮阳措施,对建筑进行遮阳优化设计改造,并进行案例分析,对比改造后建筑的表面太阳辐射,照明能耗,空调系统制冷及采暖能耗值,分析并优化外遮阳达到更好的综合节能效果,验证研究的结论成果并探讨今后在实例中的具体应用。

徐航杰[5](2021)在《太阳能富集区集合住宅外窗组合节能效应及设计应用研究 ——以拉萨、西宁、银川为例》文中认为我国自1980年以来,节能要求逐步提高,集合住宅作为我国居住建筑的主要类型,是备受重视的节能对象。外窗是传统意义上的失热构件,透明围护结构的失热量是传统墙体的5-6倍,提升外窗综合性能是现行节能的发展重心。外窗部品受制于产业和经济的发展,高性能外窗造价较高,推广受限。在此背景下,降低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节能性价比在逐步下降。组合外窗的传热系数小,保温隔热性能优良,造价成本低,能够解决现阶段提升外围护结构性能收益低的问题,并且能够重复利用,适用于新建住宅以及老旧小区改造。太阳能富集区辐射资源丰富,其中严寒和寒冷地区的集合住宅采暖用能占其总能耗比重较大,利用外窗的太阳辐射得热、减少失热,节约集合住宅采暖用能的基础条件良好。对于组合外窗在太阳辐射热下的节能效应,现阶段还未有清楚的研究,本论文将填补这方面的空白,对于降低采暖能耗有现实意义。本论文以太阳能富集区集合住宅组合外窗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封闭空腔的传热原理进行分析,梳理了双层组合外窗节能的理论依据。然后对太阳能富集区典型城市集合住宅展开调研,归纳组合外窗应用的条件。通过对不同尺度空腔夹层组合外窗的传热规律研究,分析组合外窗空腔发挥节能效应的尺度,模拟计算了各地区构造尺度、以及行为尺度下的较为优化的窗间夹层距离。并对太阳能富集区代表城市双层外窗组合的设计策略进行总结归纳,对不同尺度下的外窗组合进行节能设计,定量研究双层外窗组合传热系数与建筑窗墙比的优化组合关系,初步提出太阳能富集区集合住宅双层外窗组合的选用方案。本文的主要成果有:1.本文基于太阳辐射热利用,应用空腔集热蓄热的原理,对建筑外窗利用空腔节能的组合效应进行量化研究,模拟了双层组合外窗的不同空腔尺度对透明围护结构性能的提升作用,得出西部太阳能富集区不同气候条件下集合住宅组合外窗发挥节能效应的窗间夹层尺度,方便设计师在外窗设计选型时参考。2.组合外窗的传热系数较单层窗降低了40%以上,造价仅为高性能窗的1/3,可以推广使用。选用组合外窗,可适当增大建筑南向窗墙比,权衡判断,进一步降低建筑能耗。3.对组合外窗的形态进行节能设计,并得出不同形态、组合方式等因素对南向组合外窗节能的贡献率。根据各地区的风貌要求,进行组合窗整体的窗套节能设计,并提出集合住宅适宜的组合外窗选用策略。4.以西宁碧桂园为例进行节能设计应用,结果显示,室内平均温度提高1.8-3.7℃,并且改善了室内温度受室外温度波动的影响幅度,提高了室内温度的均匀性。全年总能耗降低35.21%,采暖能耗降低36.88%,能够有效的降低建筑能耗。通过研究太阳能富集区组合外窗的传热规律、组合外窗的节能效应和设计策略,组合外窗能更好的与建筑方案设计结合,有更广泛有效的应用。

韩楚燕[6](2021)在《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努力争取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达目标,消耗全球半数能源的建筑行业势必要节能减排。其中,超过城市碳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的城市住宅建筑成为行业减排重点。目前,城市住宅短寿现象普遍,该现象伴随的建筑低性能运行和造成的拆建活动量的增加导致住宅全生命周期年均碳排放强度增高。因此,通过延长城市住宅使用寿命来减少建筑碳排放对帮助实现国家减排目标有重要意义。首先,从内在属性上分析住宅寿命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城市住宅长寿化的意义。通过对拆除住宅案例的调研及分析,结合城市住宅建设情况及城市化发展背景的研究分析我国住宅寿命现状。运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建筑寿命与碳排放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延长建筑寿命可以有效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年均碳排放强度。其次,分析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建筑活动对建筑碳排放及住宅寿命的影响,指出不同阶段住宅寿命与建筑碳排放间的关系,并总结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的设计依据。本文在全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下,结合建筑层级概念建立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的构建框架。对长效住宅理论发展进行梳理,对长寿住宅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长寿住宅特征。然后,在此理论及实践的指导下,分别在建造物化阶段、使用维护阶段及拆解回收阶段提出降低住宅碳排放强度的、提升住宅适应性和可变性的长寿化设计策略。最后,选取实际工程案例在不同情景下的建筑碳排放情况进行计算分析,对住宅的长寿化设计策略进行验证与优化。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的提出是对降低住宅碳排放研究的重要补充,对建筑行业节能减排以及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起到积极作用,也为城市住宅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齐静妍[7](2021)在《基于供需比的居住建筑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分区与设计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阳能利用是建筑实现零能耗目标的途径之一。它不仅可以节约大量常规能源,保护环境资源,而且可以解决资源匮乏地区冬季采暖等问题。被动式太阳能利用是一种简单、经济、有效地利用太阳能进行采暖的形式,从而达到节约建筑耗能的目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节能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而我国的建筑能耗量占比依然巨大,其中城镇居住建筑运行耗能占绝大部分。面对当下建筑形式和节能要求地不断变化,本文提出从各气候区整体的采暖需求与采暖潜力的角度来重新认知太阳能利用在全国的适宜性,并探究了各项被动式策略在各气候区的最优设计策略组合。研究主要从区划原则、区划指标选取、区划方法、区划结果分析以及设计策略最优组合的计算五个方面展开。本文首先通过对建筑气候分区方法的讨论,确立本文基于综合指标的分级分区方法,提出了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分区研究应遵循综合因子与主导因子相结合的原则以及空间分布连续性与取大去小原则;通过研究直、散射辐射对城镇居住建筑利用太阳能进行采暖的影响规律,发现直射辐射更适宜对城镇居住建筑利用太阳能潜力进行判断;提出了新的综合适用性指标-辐射度时比,此指标不仅包含了以往研究普遍使用的潜力指标-辐射温差比,同时新加入了采暖需求指标-采暖度日数因素的影响,综合这两个因素并进行同维度处理后得到的辐射度时比值可以表达一个地区太阳能采暖的供需情况,并基于该指标通过GIS10.4获得了全国被动式太阳能利用的综合适用性分区图。针对既有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分区多从气候潜力角度出发,未充分考虑采暖需求的问题,本研究提出采暖度日数作为各气候区采暖需求的判断指标,并针对现行典型建筑热工性能修正了计算采暖期求取的临界温度,将原临界温度5℃修正为12℃。在太阳能采暖潜力等级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全国采暖需求在空间上的等级分布规律,发现我国北部地区是全国采暖需求最高区域,依次随纬度向南递减。综合考虑潜力指标与采暖需求指标的影响,并对这两个指标单位进行同维度换算,得到采暖期日总辐射总和与采暖期度时数的比值,即辐射度时比,经过计算与插值获得了全国范围内太阳能利用的综合适用性等级分布特征。通过对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重新定义了最适宜进行太阳能采暖的区域意识:全国最佳适用区为青藏高原南部与温和地区大部,最不适用区主要为东北地区。当不考虑建造成本性价比收益时,可参考采暖潜力分区,潜力越大可利用性就越高;当考虑收益时,应参考综合适用性分区,综合适用性越高,建造利用太阳能采暖的居住建筑所获得的收益就越大。针对现有研究多从农村建筑太阳能采暖利用潜力出发的片面性问题,本研究从城镇居住建筑在采暖能耗上的占比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人口指标的原则选取了240个符合要求的气象台站,并从城镇居住建筑在全国的基于供需比的太阳能采暖适用性角度进行研究。针对我国缺乏最优被动式设计措施组合设计策略的量化计算方法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正交试验法对具有不同取值的被动式设计措施模型进行热负荷模拟试验得到标准值,再对该值进行进一步的模拟,最后得到优化后的设计值,即相应的被动式设计措施的最优设计值。建立了一种具有普适性的被动式设计方法,可对不同设计区的居住建筑进行模拟并得到最优设计值。在得到最优值的同时,还可得到一定热负荷范围内的所有组合措施类型的取值情况。当该地区的综合适用性较低时,选取最优值可能会导致较高的成本。因此当需要考虑收益性价比时,可根据此方法选取能耗适中情况下对应的设计措施组合与取值。

汪珊珊[8](2021)在《西宁城市集合住宅顶层建筑节能营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集合住宅顶层既是建筑整体节能指标的关键环节,又是建筑形态、空间变化最多的位置。既有研究中针对顶层热环境改善的成果颇丰,但大都集中在对屋面热工性能的提升上,没有从顶层的空间、形态角度去考虑顶层节能。西宁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从太阳能辐射热利用的角度出发,研究顶层空间、形态、结构所的节能设计因素对顶层节能的影响,提出节能营建技术要点,对降低西宁城市集合住宅顶层采暖负荷很有意义。本文以我国西宁城市集合住宅顶层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住宅顶层室内热环境进行实测,分析顶层室内热环境差的原因为:屋面热工性能差、屋顶坡度未考虑节能、顶层缓冲空间利用不当、顶层未充分利用太阳辐射热;其次通过对西宁城市集合住宅14个住宅区建设现状进行调研,提取大于18层住宅,顶层三室户典型物理模型,围护结构为调研现状构造和75%节能构造,借助能耗模拟软件Designbuilder模拟顶层空间、形态的节能设计因素对顶层采暖负荷的影响,给出节能设计因素的建议取值,并提出顶层节能贡献率的概念,用来比较节能设计因素对顶层节能贡献大小,并给出节能设计因素对顶层节能贡献率大小的排序;构造上针对屋面和外墙的保温构造形式和保温材料厚度进行研究,给出建议保温材料和保温厚度及其构造节点。最后结合碧桂园实际案例对顶层各项节能因素进行实践应用,顶层节能贡献率为45.51%,对整栋建筑的节能贡献率为9.77%。论文主要研究成果:结论1:给出顶层三种典型户型的节能设计因素对顶层节能贡献量大小排序。在调研构造下,顶层平层节能贡献率排序为南向窗墙比〉透明坡度〉屋面天窗占比〉不透明坡度〉阳台,顶层局部南向跃层节能贡献率排序为南向窗墙比〉屋面天窗占比〉透明坡度〉不透明坡度〉阳台,顶层局部南北向跃层节能贡献率排序为屋面天窗占比〉南向窗墙比〉透明坡度〉不透明坡度〉阳台。在75%节能构造下,三种顶层典型户型的节能贡献率排序为南向窗墙比〉屋面天窗占比〉透明坡度〉不透明坡度〉阳台。结论2:针对顶层典型户型的节能设计因素给出建议取值。(1)对于顶层平层户型,在调研现状构造和75%节能构造下,阳台进深建议0.9-1.5m,共用墙界面开口比例建议为50%;对于局部南向跃层和局部南北向跃层户型,南向阳台上下通高更为节能,在调研现状构造下,阳台进深建议在0.9-2.1m,用墙界面开口比例建议为50%,在75%节能构造下,阳台进深建议在0.9-1.8m,用墙界面开口比例建议为50%-70%。(2)在兼顾节能与风貌要求下考虑不透明屋顶坡度取值,顶层平层和局部南北向户型屋顶坡度≤30°,局部南向户型屋顶坡度≤35°;屋面开天窗时,可以减少顶层的采暖负荷。(3)在调研现状构造和75%节能构造下,顶层平层的房间天窗面积占比≤50%,顶层局部南向跃层和顶层局部南北向跃层≤60%。(4)在调研现状构造下,建议顶层典型户型南向窗墙比为0.6;75%节能构造下,建议顶层典型户型南向窗墙比为0.65。结论3:集合住宅顶层外墙、屋面采用非均衡保温设计,给出保温厚度建议取值和构造节点。(1)同等保温厚度下,增加北向墙体保温对顶层节能贡献率最大,外墙保温材料为岩棉时,建议南向的保温厚度≤120mm,西向(东向)墙体保温厚度≤140mm,北向墙体保温厚度≤160mm。(2)对于坡屋顶南北向坡屋面保温设计来说,增加北向坡屋面保温厚度更有利于顶层节能,建议屋面保温材料厚度≤160mm。

张昊[9](2021)在《拉萨城市集合住宅太阳辐射利用与住区布局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能源转型的发展需求下,太阳能作为洁净的新型能源,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在住区的规划设计中,建筑的布局模式对住区太阳辐射获得量影响巨大,不同的布局可使建筑立面获得的太阳辐射总量变化20%~80%。然而在实际项目中,设计者通常只关注土地利用率最大化的单一目标,从而忽略了住区整体太阳辐射利用的问题,这对于拉萨等太阳能富集地区来说,无疑会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合理的住区布局是太阳能利用的前提,针对拉萨住宅太阳辐射利用与住区布局关联性的研究,对于促进建筑节能和提升住区太阳能利用效率有着重大意义。本文以住区布局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大量实地和网络调研,确定了拉萨城市住区典型布局模式,利用Ecotect建筑能耗模拟软件分析在不同布局模式下住宅立面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获得量,计算朝向、建筑间距、山墙间距、建筑高度等不同设计要素对太阳辐射获得量的影响关系。将太阳辐射值作为科学的量化指标与拉萨市住区设计相结合,总结以太阳辐射获得量为影响因素的住区设计优化方法,为今后拉萨城市集合住区合理利用太阳辐射提供便利。通过对住区布局模式和设计要素的模拟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1)拉萨多层集合住区最利于太阳辐射利用的平面布局模式是混合错列式,高层住区最利于太阳辐射利用的布局模式是纵向错列式。当住区内存在不同高度建筑时,应按照南低北高、西低东高的规则排列。(2)平行行列式、横向错列式、纵向错列式最适合太阳辐射利用的朝向为正南到南偏东15°,混合错列式最适合太阳辐射利用的朝向为南偏西15°到30°。(3)综合考虑住区太阳辐射与土地利用率,确定了拉萨建筑间距应控制在1.35H—1.55H之间。(4)不同布局模式住区适合太阳辐射利用的山墙间距截然不同,应选择合适的山墙间距进行布局设计。最后,总结以上研究成果,提出了拉萨地区基于太阳辐射利用的住区布局优化策略,并运用策略指导完成四个住区设计,通过设计实践来验证优化策略的可行性,为拉萨市住区太阳辐射利用提供理论和方法。

刘科[10](2021)在《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碳排放是指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大量碳排放加剧气候变化,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导致碳排放问题的主要诱因。目前全球主要通过碳排放量衡量各行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建筑业是主要碳排放行业之一,建筑业的低碳发展是引领我国低碳道路的周期引擎。目前针对建筑低碳设计研究已有相关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建筑的低碳化发展不够重视,低碳设计理念认识模糊,多通过相关技术的堆叠,注重相关低碳措施的应用,忽视了建筑低碳化的指标性效果。如何在建筑设计阶段基于相关碳排放量化指标真正实现公共建筑的低碳化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是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公共建筑之一,具有巨大的低碳潜力。本文基于地域性特征,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展开具体的低碳设计研究。首先梳理建筑低碳设计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对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的研究,总结落实建筑低碳设计的要素指标。其次落实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开发相应的建筑低碳设计辅助工具。进而从设计策略和技术措施两方面具体展开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最后通过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的应用验证研究的可行性与低碳设计效果。本研究主要成果有:明确了建筑的低碳化特征与低碳设计理念,建筑的低碳设计应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兼顾建筑各阶段,包含但不等同于节能设计;构建了以碳排放指标为效果导向的建筑低碳设计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低碳设计流程框架;建筑设计应着重考虑的低碳环节包括:建材的使用、能源的使用、植被的碳汇、建筑碳排放量的计算;完善了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分析方法,开发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工具(CEQE-PB HSCW);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提供了包含设计策略与技术措施的低碳设计指导;通过在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中采用可再生能源、被动式空间调节、主动式节约技术、绿植碳汇系统、绿色低碳建材和低碳施工等方面的具体设计措施17项,最终求得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情况,项目符合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45%的低碳目标,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了61%。在进一步优化设计中,得出低碳化使用建材带来的减排贡献率可达67%。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设计优化,不仅需要通过运行阶段的节能与绿植固碳,同时要强调低碳化地使用建材。论文正文17.2万余字,图片202张,表格85幅。

二、高层建筑采暖系统形式的应用与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层建筑采暖系统形式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论高层建筑采暖通风系统中防火防烟技术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防火防烟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分析
2 高层建筑中采暖通风系统存在的问题
    2.1 配电系统不规范
    2.2 防火阀设置存在问题
    2.3 外窗设计不合理
3 提高高层建筑采暖通风系统安全性的有效策略
    3.1 采用专业方法设计防火防烟系统
    3.2 采用准确数据设计自然排烟系统
    3.3 建立独立的防排烟系统
    3.4 运用先进的技术设计好机械排烟部分
4 结语

(2)寒冷地区超低能耗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自然环境与能源问题
        1.1.2 住宅建筑能耗现状及发展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应用现状
        1.3.1 国外超低能耗住宅建筑研究概况
        1.3.2 国内超低能耗住宅建筑研究概况
    1.4 相关文献综述
    1.5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点
    1.6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超低能耗住宅建筑相关基础理论
    2.1 超低能耗住宅建筑概述
        2.1.1 超低能耗住宅建筑相关理论
        2.1.2 超低能耗住宅建筑的分类
        2.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2.2 被动式住宅建筑
        2.2.1 被动式住宅建筑概念
        2.2.2 被动式住宅建筑发展历程
        2.2.3 被动式住宅建筑核心技术
    2.3 超低能耗住宅建筑节能措施
        2.3.1 围护结构的节能措施
        2.3.2 门窗结构的节能措施
        2.3.3 地面层与地下结构的节能措施
    2.4 其它技术措施
        2.4.1 太阳能光伏技术
        2.4.2 地源热泵技术
        2.4.3 节能采光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现阶段住宅建筑节能计算实例
    3.1 项目概况
        3.1.1 项目简介
        3.1.2 青岛地区气候特征
        3.1.3 设计理念与目标
    3.2 建筑设计及相关节能措施
        3.2.1 建筑方案设计
        3.2.2 建筑气密性设计
    3.3 住宅建筑模型节能计算
        3.3.1 节能计算软件的选择
        3.3.2 住宅建筑模型建立
        3.3.3 相关参数设置
        3.3.4 围护结构节能计算
        3.3.5 节能计算结果
    3.4 本章总结
第4章 超低能耗标准下住宅建筑节能设计
    4.1 研究项目模型变参数分析
        4.1.1 变参数节能计算
        4.1.2 超低能耗标准参数设置
        4.1.3 变参数模拟计算与结果分析评价
    4.2 研究项目超低能耗标准方案设计
        4.2.1 外墙超低能耗标准方案设计
        4.2.2 屋顶超低能耗标准方案设计
        4.2.3 窗户超低能耗标准方案设计
        4.2.4 细部节点构造超低能耗标准方案设计
    4.3 超低能耗设计方案计算分析与评价比选
        4.3.1 设计方案建筑运行能耗计算
        4.3.2 建筑能耗分析与评价
        4.3.3 经济性指标分析与评价
        4.3.4 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
        4.3.5 投资收益分析与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体布局方案优化与分析
    5.1 超低能耗设计方案总体规划分析
        5.1.1 超低能耗标准下总体规划分析与比较
        5.1.2 总体规划日照分析
    5.2 住宅群体层数优化设计方案
        5.2.1 建筑高度对日照影响
        5.2.2 层数优化方案
        5.2.3 层数优化方案后的日照分析
    5.3 总体布局优化设计方案
        5.3.1 日照优化设计原则
        5.3.2 总体布局优化设计
        5.3.3 总体优化设计方案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3)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中国当代建筑理论研究
        1.3.2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发展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论文创新点
2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与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限定
        2.1.1 当代
        2.1.2 建筑学
        2.1.3 建筑理论
        2.1.4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
    2.2 硕博士论文的收集
        2.2.1 确定高校研究范围
        2.2.2 论文收集的网上整理
        2.2.3 论文收集的实地调查
    2.3 硕博士论文的层次分析
        2.3.1 四所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2.3.2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
        2.3.3 国外建筑思想的冲击
    2.4 本章小结
3 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3.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和建筑理论框架
        3.1.1 基本范围
        3.1.2 建筑理论框架
        3.1.3 纵向时间段划分
    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梳理
        3.2.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2.4 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5 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6 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3 长安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3.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3.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3.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4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4.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4.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4.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5 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5.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5.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5.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解析
    4.1 陕西省四所高校建筑理论硕士论文分类汇总
        4.1.1 硕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4.1.2 硕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4.1.3 硕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4.1.4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4.1.5 硕博士论文特征总结
    4.2 陕西省四所高校硕士论文选题的共同点
        4.2.1 建筑创作论
        4.2.2 居住建筑
        4.2.3 生态建筑学
        4.2.4 建筑评价理论
    4.3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的硕博士论文分析
        4.3.1 建筑方针
        4.3.2 民族性的现代化演绎
        4.3.3 地域性建筑的新作为
        4.3.4 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城市环境意识)
    4.4 本章小结
5 国外建筑思想的引进
    5.1 引进建筑思想的硕博士论文统计
        5.1.1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1.2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2 国外建筑思潮的发展
        5.2.1 经典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5.2.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5.3 国外建筑理论引进的热点问题
        5.3.1 经典现代与先锋流派引进的统计分析
        5.3.2 国外建筑师及其设计理念引进的统计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致谢

(4)寒冷地区高层办公建筑外遮阳性能优化设计研究 ——以西安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高层办公建筑高能耗的现状
        1.2.2 建筑遮阳仍需规范化
        1.2.3 外遮阳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1.2.4 寒冷地区高层办公建筑外遮阳设计的欠缺
    1.3 .研究意义
        1.3.1 建筑遮阳对建筑节能及室内热舒适提高的重要作用
        1.3.2 指导建筑设计、遮阳设计与节能设计一体化
        1.3.3 推动建筑遮阳的规范化、标准化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2.高层外遮阳研究与案例
    2.1 概况
    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国外研究现状
    2.4 高层办公外遮阳实例
    2.5 本章小结
3.典型办公空间外遮阳模拟分析
    3.1 建立三维模型及室外气象参数
    3.2 水平外遮阳模拟结果与分析
        3.2.1 水平遮阳板外挑长度的影响
        3.2.2 水平遮阳板分布的影响
        3.2.3 水平遮阳板朝向的影响
    3.3 垂直外遮阳模拟结果与分析
        3.3.1 垂直遮阳板外挑长度的影响
        3.3.2 垂直遮阳板间距的影响
        3.3.3 垂直遮阳板出挑系数的影响
        3.3.4 垂直遮阳板朝向的影响
    3.4 综合式外遮阳模拟结果与分析
        3.4.1 综合遮阳外挑长度的影响
        3.4.2 综合遮阳朝向的影响
    3.5 水平、垂直、综合外遮阳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4.基于能耗模拟的外遮阳系数计算
    4.1 外遮阳系数
    4.2 拟合外挑系数与能耗曲线
    4.3 拟合遮阳系数与能耗曲线
    4.4 本章小结
5.西安某高层办公建筑实例的外遮阳优化设计
    5.1 案例介绍
    5.2 建立三维模型及参数设置
    5.3 模拟结果及优化模型模拟
    5.4 优化模拟对比分析和验证
    5.5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太阳能富集区集合住宅外窗组合节能效应及设计应用研究 ——以拉萨、西宁、银川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外窗节能的重要性
        1.1.2 我国外窗节能的现状
        1.1.3 外窗的太阳能利用
        1.1.4 组合外窗的节能潜力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空腔传热规律的研究
        1.2.2 组合外窗传热系数的研究
        1.2.3 外窗对建筑综合能耗的影响
        1.2.4 模拟软件应用研究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的界定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基于太阳辐射利用的外窗组合节能原理分析
    2.1 建筑外窗性能与太阳辐射利用
        2.1.1 建筑外窗的主要性能参数
        2.1.2 建筑外窗太阳辐射得热过程
        2.1.3 建筑外窗失热传热过程
        2.1.4 建筑外窗总传热过程
    2.2 被动式太阳能空腔节能原理
        2.2.1 被动式太阳能热利用原理
        2.2.2 空腔构造的节能应用
    2.3 外窗空腔节能的经验方法
        2.3.1 应用案例
        2.3.2 节能分析
        2.3.3 经验借鉴
    2.4 组合外窗的传热分析
        2.4.1 窗间空气夹层传热分析
        2.4.2 组合外窗传热及节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拉萨、西宁、银川集合住宅外窗及建造情况概述
    3.1 建筑外窗的地区适应性研究
        3.1.1 气候条件
        3.1.2 集合住宅的建造概况
        3.1.3 拉萨、西宁和银川集合住宅外窗的应用情况
        3.1.4 存在问题
    3.2 各地区节能标准下的外墙厚度
        3.2.1 各地区外墙节能现状调研
        3.2.2 节能目标下外墙总厚度
        3.2.3 墙内安装组合外窗的范围
    3.3 拉萨、西宁和银川居住建筑外窗的规范约束条件
        3.3.1 居住建筑窗墙面积比规定
        3.3.2 居住建筑透明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
        3.3.3 居住建筑通风和开启面积、采光要求及窗地比限值
    3.4 当地外窗生产厂家调研
        3.4.1 生产现状
        3.4.2 性能参数
        3.4.3 造价成本制约
    3.5 本章小结
4 双层组合外窗传热规律研究
    4.1 住宅建筑双层外窗组合的尺度分类与形式
        4.1.1 外窗组合空腔的尺度划分
        4.1.2 组合外窗的形式及尺度
    4.2 模拟软件的选择
        4.2.1 软件介绍
        4.2.2 模型建立
        4.2.3 模拟结果验证
    4.3 组合外窗空腔尺度对性能的影响研究
        4.3.1 基本参数的确定
        4.3.2 不同尺度外窗的模拟计算
    4.4 本章小结
5 外窗组合节能效应研究
    5.1 双层组合外窗的传热系数
        5.1.1 组合外窗传热系数计算
        5.1.2 组合外窗传热系数对比
    5.2 建筑朝向、窗墙比与组合外窗节能效应
        5.2.1 窗墙比与外窗性能的对应关系
        5.2.2 组合外窗与建筑窗墙比的优化组合关系
        5.2.3 南向窗墙比权衡判断
        5.2.4 东、西向外窗的太阳辐射利用
    5.3 外窗组合设计节能效应及节能贡献率
        5.3.1 外窗组合形态设计原型提取
        5.3.2 组合外窗设计及节能效应
        5.3.3 外窗优化组合的节能贡献率
        5.3.4 组合外窗无热桥安装设计
    5.4 经济成本与性能关系
    5.5 本章小结
6 外窗组合节能设计策略及项目应用
    6.1 组合外窗设计策略
        6.1.1 组合窗大小对地区风貌及节能的影响
        6.1.2 双层组合外窗应用的空间补偿及优化
        6.1.3 立面外窗设计的影响因素
        6.1.4 常用外窗组合模式
    6.2 基于地域风貌的组合外窗立面设计
        6.2.1 地域风貌特点
        6.2.2 组合外窗立面设计
    6.3 西宁碧桂园项目组合外窗应用
        6.3.1 项目概述
        6.3.2 碧桂园项目外窗组合设计应用及构造节点
        6.3.3 组合外窗应用模拟及验证
        6.3.4 双层组合窗优化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尚存的不足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附录
研究生期间所做工作
致谢

(6)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气候背景
        1.1.2 国家减排目标与建筑碳排放现状
        1.1.3 我国城镇建筑发展现状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全生命周期理论及住宅建筑低碳发展现状
        1.3.2 国外长寿住宅建筑研究现状
        1.3.3 国内全生命周期理论及住宅建筑低碳发展现状
        1.3.4 国内长寿住宅建筑研究现状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城市住宅寿命及其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关系
    2.1 城市住宅建筑寿命
        2.1.1 城市住宅建筑寿命内涵
        2.1.2 城市住宅建筑寿命影响因素
        2.1.3 城市住宅建筑长寿化的意义
    2.2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寿命现状
        2.2.1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寿命现状
        2.2.2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寿命的影响因素
        2.2.3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长寿化
    2.3 住宅寿命与建筑碳排放的关系
        2.3.1 建筑全生命周期及其应用
        2.3.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2.3.3 住宅寿命与建筑碳排放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3.1 前期准备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3.1.1 前期准备阶段碳排放特点
        3.1.2 前期准备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3.2 建造物化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3.2.1 建造物化阶段碳排放特点
        3.2.2 建筑物化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3.3 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3.3.1 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特点
        3.3.2 使用维护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3.4 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3.4.1 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特点
        3.4.2 拆解回收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4.1 前期准备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4.1.1 长寿住宅体系的发展与应用
        4.1.2 城市住宅长寿化实践活动分析及其意义
        4.1.3 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构建原则
    4.2 建造物化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4.2.1 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碳排放及结构使用寿命特点
        4.2.2 钢结构建筑碳排放及结构使用寿命特点
        4.2.3 木结构建筑碳排放及结构使用寿命特点
        4.2.4 不同类型结构特点对比与建筑施工方式优化
    4.3 使用维护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4.3.1 建筑系统划分
        4.3.2 建筑结构维护加固策略
        4.3.3 建筑维护结构长寿化设计策略
        4.3.4 建筑设备优化设计策略
        4.3.5 建筑平面长寿化设计策略
        4.3.6 住宅部品工业化发展
    4.4 拆解回收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4.4.1 建筑拆解方式优化
        4.4.2 建筑再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计算验证分析与策略优化
    5.1 工程案例计算
        5.1.1 工程情况简介
        5.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方法
        5.1.3 案例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5.1.4 钢结构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估算
        5.1.5 木结构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估算
    5.2 不同情景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对比分析
        5.2.1 不同情景下建造物化阶段碳排放对比分析
        5.2.2 不同情景下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对比分析
        5.2.3 不同情景下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对比分析
        5.2.4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对比分析及策略优化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致谢

(7)基于供需比的居住建筑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分区与设计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建筑能耗现状
        1.1.2 太阳能资源分布
        1.1.3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
        1.1.4 居住建筑设计策略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发展历史研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3 研究纲要
2 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分区方法
    2.1 建筑气候分区方法
        2.1.1 建筑气候分区与建筑设计
        2.1.2 使用聚类算法的分区方法
        2.1.3 基于综合指标的分级分区方法
    2.2 分区指标选取
        2.2.1 太阳辐射采暖潜力指标
        2.2.2 采暖需求指标
        2.2.3 综合适用性指标
    2.3 本章小结
3 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分区结果
    3.1 数据处理与分区过程
        3.1.1 基于人口数据的气候台站选取
        3.1.2 最冷月各向垂直面直射辐射温差比
        3.1.3 采暖度日数
        3.1.4 综合适用性
    3.2 本章小结
4 居住建筑被动式太阳能利用设计
    4.1 居住建筑城市设计与单体设计
        4.1.1 从城市形态到建筑单体
        4.1.2 围护结构与平面布局
    4.2 典型城镇居住建筑的设计模型
        4.2.1 居住建筑热负荷影响因素
        4.2.2 典型居住建筑模型
    4.3 本章小结
5 被动式设计方法的量化处理
    5.1 被动式设计方法
        5.1.1 模拟参数设置
        5.1.2 正交试验分析
        5.1.3 最优取值组合
    5.2 不同地区的设计取值
        5.2.1 变量贡献度
        5.2.2 设计标准值
        5.2.3 设计措施组合优化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图目录
表目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主要成果
附录 文中所选台站相关数据

(8)西宁城市集合住宅顶层建筑节能营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西宁城市集合住宅顶层采暖负荷优化需求
        1.1.2 西宁集合住宅顶层太阳辐射热利用潜力有待挖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住宅非透明围护结构节能研究现状
        1.3.2 住宅中太阳辐射热利用的研究成果
        1.3.3 住宅中缓冲空间的节能设计研究现状
        1.3.4 模拟软件的应用
        1.3.5 研究现状总结
    1.4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对象
        1.4.3 概念界定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集合住宅顶层建筑节能营建理论基础
    2.1 建筑节能的途径
        2.1.1 被动式太阳能采暖节能
        2.1.2 非平衡保温节能
        2.1.3 缓冲空间节能
    2.2 集合住宅顶层建筑节能营建设计研究思路
        2.2.1 集合住宅顶层节能途径的局限性
        2.2.2 集合住宅顶层节能营建设计研究思路
        2.2.3 集合住宅顶层节能营建设计研究思路的关键技术
    2.3 小结
3.西宁城市集合住宅调研现状及典型顶层户型提取
    3.1 西宁地理气候特征
    3.2 西宁城市集合住宅建筑节能发展现状
        3.2.1 西宁城市集合住宅建筑节能发展
        3.2.2 西宁城市集合住宅节能设计标准
    3.3 西宁城市集合住宅顶层室内热环境现状
        3.3.1 测试对象
        3.3.2 测试方案
        3.3.3 中间层和顶层室内热环境对比分析
        3.3.4 顶层室内外热环境分析
        3.3.5 西宁集合住宅顶层现存问题
    3.4 西宁城市集合住宅顶层典型物理模型提取
        3.4.1 西宁城市集合住宅建筑类型
        3.4.2 西宁城市集合住宅平面形式
        3.4.3 西宁城市集合住宅套型类型
        3.4.4 西宁集合住宅屋顶形式
        3.4.5 西宁城市集合住宅围护结构
        3.4.6 西宁城市集合住宅顶层典型物理模型
    3.5 模拟工具选取及验证
        3.5.1 模拟软件的选取及介绍
        3.5.2 模型建立
        3.5.3 可靠性验证
    3.6 小结
4.西宁城市集合住宅顶层空间及形态节能设计研究
    4.1 顶层跃层类型及通高空间设计
        4.1.1 顶层跃层类型
        4.1.2 跃层类型的通高空间设计
    4.2 顶层南向阳台设计
        4.2.1 顶层平层户型南向阳台设计
        4.2.2 顶层局部南向跃层户型南向阳台设计
        4.2.3 顶层局部南北向户型南向阳台设计
        4.2.4 顶层南向阳光间设计策略
    4.3 顶层屋顶坡度
        4.3.1 不透明屋顶坡度
        4.3.2 透明屋顶坡度
        4.3.3 屋顶坡度设计策略
    4.4 立面开窗大小
        4.4.1 屋面天窗面积占比
        4.4.2 南向窗墙比
    4.5 西宁集合住宅顶层建筑空间、形态节能设计要点
        4.5.1 顶层设计因素节能设计要点
        4.5.2 设计因素的顶层节能贡献率大小排序
    4.6 小结
5.顶层构造节能设计研究
    5.1 外墙
        5.1.1 外墙保温构造形式
        5.1.2 常见保温材料及其特性
        5.1.3 不同方向保温材料厚度与采暖负荷的关系
        5.1.4 外墙构造节点设计
    5.2 屋面
        5.2.1 屋面保温构造形式
        5.2.2 平屋面保温材料及其厚度与采暖负荷的关系
        5.2.3 坡屋面南北向保温材料厚度与采暖负荷的关系
        5.2.4 坡屋顶间层与采暖负荷的关系
        5.2.5 屋顶构造节点
    5.3 西宁集合住宅顶层构造节能设计要点
        5.3.1 外墙构造节能设计要点
        5.3.2 屋面构造节能设计要点
    5.4 小结
6.西宁碧桂园顶层建筑节能营建技术应用实践
    6.1 项目概况
        6.1.1 碧桂园18#原设计方案
        6.1.2 项目原方案节能情况
        6.1.3 优化目标及思路
    6.2 顶层节能优化过程
        6.2.1 顶层空间优化设计
        6.2.2 顶层形态优化设计
        6.2.3 顶层围护结构优化设计
    6.3 顶层节能营建技术优化成果
        6.3.1 顶层采暖负荷优化成果
    6.4 方案设计成果
    6.5 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附录
研究生期间所做工作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项目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导师科研项目
致谢

(9)拉萨城市集合住宅太阳辐射利用与住区布局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
        1.3.1 拉萨市
        1.3.2 集合住宅
        1.3.3 住区布局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解析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太阳辐射与住区设计相关基础研究
    2.1 太阳辐射基本概念
        2.1.1 太阳辐射
        2.1.2 太阳辐射获得量
        2.1.3 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
    2.2 住区设计与太阳辐射利用
        2.2.1 住区概念解析
        2.2.2 住区设计相关要素
        2.2.3 住区的太阳能利用方式
    2.3 太阳辐射与住区设计要素
        2.3.1 太阳辐射与建筑朝向
        2.3.2 太阳辐射与容积率
        2.3.3 太阳辐射与建筑密度
        2.3.4 太阳辐射与建筑高度
    2.4 本章小结
3 拉萨城市住区现状调研及典型布局模型确定
    3.1 拉萨气候及太阳辐射特征
        3.1.1 拉萨地区气候特征
        3.1.2 拉萨地区太阳辐射特征及利用潜力
    3.2 拉萨城市住区的发展格局
    3.3 拉萨住区特殊性
    3.4 拉萨城市住区现状调研
        3.4.1 调研内容
        3.4.2 调研方式
        3.4.3 调研结果
    3.5 拉萨城市住区典型布局模型构建
        3.5.1 平行行列式典型住区布局模型
        3.5.2 横向错位行列式典型住区布局模型
        3.5.3 纵向错位行列式典型住区布局模型
        3.5.4 混合错列式典型住区布局模型
    3.6 太阳辐射模拟环境及运行过程
        3.6.1 软件介绍
        3.6.2 模拟气象参数
        3.6.3 模拟时段
        3.6.4 模拟运行过程
    3.7 本章小结
4 拉萨住区布局对太阳辐射获得量的影响研究
    4.1 模拟分析流程
    4.2 住区布局模式对太阳辐射获得量的影响研究
        4.2.1 平行行列式
        4.2.2 横向错列式
        4.2.3 纵向错列式
        4.2.4 混合错列式
        4.2.5 最优布局模式比较分析
    4.3 住区设计要素对太阳辐射获得量的影响研究
        4.3.1 住宅朝向
        4.3.2 建筑间距
        4.3.3 山墙间距
        4.3.4 建筑高度
    4.4 住区太阳辐射利用的优化策略
        4.4.1 最优住区布局模式及设计要素总结
        4.4.2 住区设计优化策略
    4.5 本章小结
5 拉萨城市住区设计实践研究
    5.1 住区设计目标
    5.2 设计实践
        5.2.1 百淀片区住区设计
        5.2.2 纳金西片区住区设计
        5.2.3 西城东片区住区设计
        5.2.4 柳梧北片区住区设计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论文不足与展望
附录 拉萨城市住区调研数据统计表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研究生期间所做工作
致谢

(10)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低碳概念的兴起
        1.1.2 建筑低碳发展的反思
        1.1.3 国家重点研发专项
    1.2 研究背景
        1.2.1 气候变化问题与能源危机
        1.2.2 建筑业发展与碳排放
        1.2.3 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及法规
        1.2.4 低碳理念的发展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3.1 低碳建筑
        1.3.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
        1.3.3 夏热冬冷地区——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1.4 研究现状
        1.4.1 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研究
        1.4.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相关研究
        1.4.3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环境影响特征及低碳措施研究
        1.4.4 现状总结
    1.5 研究目标与意义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筑低碳化与设计理论
    2.1 建筑低碳化发展的特征研究
        2.1.1 地域性特征
        2.1.2 外部性特征
        2.1.3 经济性特征
        2.1.4 全生命周期视角
        2.1.5 指标化效果导向
    2.2 建筑低碳设计概论
        2.2.1 建筑设计的特征
        2.2.2 设计阶段落实建筑低碳化
        2.2.3 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方法
    2.3 建筑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研究
        2.3.1 相关评价体系概况
        2.3.2 相关减碳指标比较研究
        2.3.3 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关于减碳评价的建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
    3.1 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方法
        3.1.1 建筑碳排放量化的方法类型
        3.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3.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研究
        3.2.1 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现状
        3.2.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的确定与选用
    3.3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建立
        3.3.1 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数据的确立
        3.3.2 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具体落实
        3.3.3 建立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评测工具(CEQE-PB HSCW)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策略
    4.1 提高场地空间利用效能
        4.1.1 场地布局与空间体形优化
        4.1.2 建筑空间隔热保温性能优化
    4.2 降低建筑通风相关能耗
        4.2.1 利用高大空间造型的通风策略
        4.2.2 改善温度分层现象的通风策略
    4.3 优化建筑采光遮阳策略
        4.3.1 建筑自然采光优化
        4.3.2 建筑遮阳设计优化
    4.4 提高空间绿植碳汇作用
        4.4.1 增加空间绿植量
        4.4.2 提高绿植固碳效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技术措施
    5.1 可再生能源利用
        5.1.1 太阳能系统
        5.1.2 清洁风能
        5.1.3 热泵技术
        5.1.4 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利用
    5.2 结构选材优化
        5.2.1 建筑材料的低碳使用原则
        5.2.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中相关建材的低碳优化
    5.3 管理与使用方式优化
        5.3.1 设计考虑低碳施工方式
        5.3.2 设计预留智能管理接口
        5.3.3 设计提高行为节能意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实证研究
    6.1 项目概况
    6.2 项目实施
        6.2.1 确定项目2005 年碳排放量基准值
        6.2.2 建筑低碳设计流程应用
        6.2.3 参照建筑的建立
        6.2.4 项目相关低碳设计关键措施
        6.2.5 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
    6.3 项目优化
        6.3.1 主要低碳优化策略
        6.3.2 项目全生命期碳排放优化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对现状的启示
    7.4 研究中的困难与不足
    7.5 后续研究与展望
附录
    附表A:公共建筑非供暖能耗指标(办公建筑、旅馆建筑、商场建筑)
    附表B:主要能源碳排放因子
    附表C:主要建材碳排放因子
    附表D:部分常用施工机械台班能源用量
    附表E:各类运输方式的碳排放因子
    附表F:部分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附表G:全国各省市峰值日照时数查询表(部分夏热冬冷地区省市数据)
    附表H:全国五类太阳能资源分布区信息情况表
    附表I:项目主要低碳设计策略减排信息表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致谢

四、高层建筑采暖系统形式的应用与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论高层建筑采暖通风系统中防火防烟技术的运用[J]. 于汝娴,高建军. 南方农机, 2021(13)
  • [2]寒冷地区超低能耗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研究[D]. 潘奕璇.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3]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张静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寒冷地区高层办公建筑外遮阳性能优化设计研究 ——以西安地区为例[D]. 王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太阳能富集区集合住宅外窗组合节能效应及设计应用研究 ——以拉萨、西宁、银川为例[D]. 徐航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6]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研究[D]. 韩楚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7]基于供需比的居住建筑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分区与设计策略[D]. 齐静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8]西宁城市集合住宅顶层建筑节能营建技术研究[D]. 汪珊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9]拉萨城市集合住宅太阳辐射利用与住区布局关联性研究[D]. 张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10]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D]. 刘科. 东南大学, 2021

标签:;  ;  ;  ;  ;  

供暖系统形式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