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潜叶虫寄生种的研究(二)——Entedontinae和Tetrastichinae

蔬菜潜叶虫寄生种的研究(二)——Entedontinae和Tetrastichinae

一、蔬菜地潜叶蝇寄生蜂种类研究(II)——凹面姬小蜂亚科Entedontinae和啮小蜂亚科Tetrastichinae(论文文献综述)

黎文建[1](2021)在《中国啮小蜂亚科分类研究(膜翅目:姬小蜂科)》文中认为啮小蜂作为重要的天敌昆虫类群,寄生范围非常广泛,本研究通过对中国啮小蜂亚科的研究和整理,对本亚科昆虫进行分类鉴定,增加我校馆藏标本种类及数量;丰富我国啮小蜂亚科天敌资源,指导农林业实行生物防治;为进一步系统地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对东北林业大学昆虫标本室的馆藏标本,和本人与实验室成员在学习期间利用网扫采集、黄盘诱集、马来氏网、以及寄主饲养等方法采集的啮小蜂亚科标本共计2000余头,制成玻片标本600余片,卡载标本90余头,并根据外部形态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学研究。这些标本来自全国27个省市,共计100多处的采集地点,其中最北部达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最南部达海南省五指山市,最东部达吉林省汪清县,最西部达新疆阿克苏地区。论文共分为5章;第一章绪论部分综述了啮小蜂亚科的研究历史和进展。第二章为材料和方法,介绍了啮小蜂亚科标本的采集、制作和标本拍照与图像处理方法。第三章对啮小蜂亚科的一般形态结合图片进行了概述。第四章为各论,记述了我国啮小蜂亚科,共计17属,70种,包括17个新种:长梗艾色啮小蜂Aceratoneuromyia longipedicela sp.nov.、青岛四索啮小蜂 Mestocharella qingdaoensis sp.nov.、黄腹长缘啮小蜂Neotrichoporoides basiflavus Li and Li,sp.nov.、黄胸长缘啮小蜂Neotrichoporoides flavothorax Li and Li,sp.nov.、斑翅长缘啮小蜂Neotrichoporoides maculialatus sp.nov.、黄胫欧米啮小蜂Oomyzus flavotibialis Li and Li,sp.nov.、粗腿欧米啮小蜂Oomyzus femoratus sp.nov.、长梗胯姬小蜂Quadrastichus longipedicela sp.nov.、长翅胯姬小蜂Quadrastichus longipennis sp.nov.、黄带胯姬小蜂Quadrastichus abdominalis sp.nov.、长毛胯姬小蜂 Quadrastichus longisetus sp.nov.、黄斑胯姬小蜂 Quadrastichus flavomaculatus sp.nov.、褐翅啮小蜂 Tetrastichus fuscialatus sp.nov.、长翅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longialatus sp.nov.、元江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yuanjiangensis sp.nov.、长棒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clavatus sp.nov.、斑腹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maculosus sp.nov.,26个中国新记录种;同时编制了中国啮小蜂亚科分属及各属的分种检索表,详细描述了各属、种的外部形态特征,与近缘属种的区别特征,详尽列出了引证、寄主和分布,并附有相应的形态特征图;对部分种类新拟了中文名。附录给出了成虫特征图,共计图版82幅,同时提供了采集地点分布图、各省市啮小蜂亚科种类分布图和中国啮小蜂亚科名录。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我国啮小蜂亚科属种的分类鉴定,丰富我国天敌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为农林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基础依据。本文所有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东北林业大学。

潘立婷,许永强,杜素洁,王伟,Zoya YEFREMOVA,达娃,刘万学[2](2019)在《入侵害虫南美斑潜蝇在西藏首次发现及其寄生蜂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为我国重要的入侵害虫,我们于2017年7月首次发现其已扩散至西藏。本研究旨在了解西藏地区南美斑潜蝇的发生现状及其寄生蜂种类。【方法】2017和2018年6月上旬-9月中旬对西藏拉萨、林芝、山南和日喀则4个地区的南美斑潜蝇的发生危害及其寄生蜂组成进行了调查采样。【结果】调查的西藏这4个地区均发现南美斑潜蝇分布和危害;温室发生时间为6月上旬-9月中旬,而露地的发生高峰在7月下旬-8月上旬。其寄主植物有9科21种,主要有豆科(Fabaceae)、茄科(Solanaceae)和伞形科(Umbelliferae)等,主要嗜好经济作物有豇豆Vigna unguiculata,扁豆Lablab purpureus,莴笋Lactuca sativa var.angustana和白菜Brassica rapa ssp.pekinensis。其寄生蜂包括姬小蜂科(Eulophidae)、茧蜂科(Braconidae)和瘿蜂科(Cynipidae)共计3科9属16种,分别为双斑潜蝇姬小蜂Diglyphus bimaculatus,豌豆潜蝇姬小蜂Diglyphus isaea,小斑潜蝇姬小蜂Diglyphus minoeus,万氏潜蝇姬小蜂Diglyphus wani,Diglyphus sp.,纵纹瑟姬小蜂Cirrospilus vittatus,Hemiptarsenus sp.,芙新姬小蜂Neochrysocharis formosa,底比斯姬小蜂Chrysocharis pentheus,普金姬小蜂Chrysocharis pubicornis,Chrysocharis sp.,潜蝇柄腹姬小蜂Pediobius metallicus,Pnigalio sp.,西伯利亚离颚茧蜂Dacnusa sibirica,Dacnusa sp.和Gronotoma sp.;其中优势种为西伯利亚离颚茧蜂、双斑潜蝇姬小蜂和豌豆潜蝇姬小蜂,其个体数量占比分别为总采集个体数的48.7%, 22.1%和12.9%。【结论】西藏南美斑潜蝇的寄生蜂种类丰富,发挥着重要的自然控制作用。建议进一步加强优势寄生蜂生物学、控害潜力评价以及利用研究,为南美斑潜蝇的绿色防控提供指导。

程晓琴[3](2017)在《寄主取食型寄生蜂异角亨姬小蜂的控害潜力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潜叶蝇Agromyzid leafminers是世界上危害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的一类重要小型害虫,我国是蔬菜潜叶蝇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外来斑潜蝇美洲斑潜蝇Liriomyzasativae Blanchard和三叶草斑潜蝇Liriomyzat trifoii (Burgess)的入侵和扩散,加剧了危害态势。由于斑潜蝇(如三叶草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分布范围广、危害隐蔽、发育历期短、种群增殖快、难于防治及抗药性等问题以及农药残留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寄生蜂为主的生物防治策略一直是蔬菜潜叶蝇的主要防控策略,因此优势寄生蜂的筛选评价和应用成为潜叶蝇防控的主要手段。异角亨姬小蜂Hemiptarsenus varicornis(Girault)是蔬菜潜叶蝇(尤其是三叶草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的田间优势天敌(如为海南潜叶蝇的优势天敌),本文以三叶草适龄幼虫为寄主,首先研究了该蜂的生活史及控害特性,然后进一步从成虫营养、温度和寄主密度等研究了环境影响因子对其控害潜力的影响,旨在为潜叶蝇有效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生活史及控害特性:在27℃人工气候箱条件下,系统研究了异角亨姬小蜂的生活史及控害潜力。结果显示:雌雄蜂未成熟期的发育历期分别为7.90天和7.52天。生命表参数: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净增殖率(Ro)、总繁殖率(GRR)和平均时代历期(T),分别为0.29/天、1.34/天、59.51代/雌、177.37代/雌和13.89天。该蜂为强卵育型(Synovigenic)寄生蜂,卵子发生指数(OI)为0.003。寄主取食显着延长了雌蜂的寿命,且雌蜂具有3种寄主杀死行为即寄生致死(Parasitism ),取食致死(Host-feeding )和直接叮蛰致死(Host-stinging)分别为 133.91,303.75 和 84.16。成虫营养对雌蜂控害潜力的影响:在27C人工气候箱条件下,比较研究了不同处理:清水饥饿(对照)、20%葡萄糖、20%蜂蜜、寄主幼虫、寄主幼虫+20%葡萄糖和寄主+20%蜂蜜,雌蜂成虫的生活史参数。结果显示:与饥饿处理相比,20%葡萄糖和20%蜂蜜都能显着延长雌雄蜂寿命,但后二者之间差异不显着。雌蜂提供寄主幼虫+20%葡萄糖和寄主幼虫+20%蜂蜜与提供寄主幼虫相比,其寿命、总寄生量、总取食量、总直接叮蛰致死量、总致死寄主量都不显着增强,但是却显着降低雌蜂的日均取食量,在“取食vs寄生”行为权衡中也显着降低了取食占总致死寄主量和寄生量的比例。温度对雌蜂控害潜力的影响:比较研究了 22℃、26℃、30℃、34℃处理下的雌蜂成虫生活史参数。结果显示:雌雄蜂寿命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22℃与26℃下寿命差异不显着。22-30℃条件下雌蜂总寄生致死量、总取食致死量、总直接叮蛰致死量和总致死寄主量都显着高于34℃下致死寄主量。26℃和30℃条件下雌蜂的日均产卵量和日均总致死寄主量都显着大于22℃和34℃的处理。雌蜂日均直接叮蛰致死寄主量在26℃下最高(5.04),日均取食致死寄主量在34℃下最大(19.51)。且在“取食vs寄生”行为权衡中,雌蜂在22-30℃下显着趋向于产卵寄生,在34℃下显着趋向于寄主取食。雌蜂控害行为对寄主密度的依赖性:在26℃人工气候箱条件下,比较研究了 4日龄雌蜂在10、20、30、40、50和60寄主幼虫密度下,取食9h后雌蜂的生活史参数。结果显示:雌蜂取食、直接叮蛰致死和总致死寄主幼虫数都随着寄主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但寄生量30-60寄主密度下不显着增加。雌蜂的寄生致死量(Np)、取食致死量(Nf)、直接叮蛰致死量(Ns)和总致死寄主量(Nm)与寄主密度(N)之间的关系均呈正加速曲线,且与寄主密度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 型圆盘方程分别为:Np=3.236×0.375N/(1+3.236×0.031N),Nf=1.111×0.375N/(1+1.111×0.01ON),Nm=3.166×0.375N/(1+3.166×0.008N),但是直接叮蛰致死(Ns)除外。在“取食vs寄生”行为权衡中,雌蜂在10-30寄主密度下显着趋向于产卵寄生,在40-60寄主密度下显着趋向于寄主取食。异角亨姬小蜂具有3种控害行为,尤其是非繁殖性的寄主致死行为显着增加了其控害潜力;成虫期补充非寄主食物营养,并不显着增强雌蜂的控害潜力;寄生蜂成虫温度适应范围广,耐高温,在26度下控害潜力最强;雌蜂的控害行为具有寄主密度依赖性,在高密度具有最大的防控潜力。这些研究结果为雌蜂的室内规模化饲养和田间应用释放提供指导。

杨红峡[4](2015)在《潜叶蝇的发生与防治》文中研究表明潜叶蝇是一种多食性的害虫,甚至其中部分为入侵生物种。本文就潜叶蝇田间常见种的鉴定、主要为害特征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述评,为生产实践提供指导。

刘万学,王文霞,王伟,张毅波,万方浩[5](2013)在《底比斯姬小蜂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底比斯姬小蜂Chrysocharis pentheus(Walker)是一种抑性、卵育型单内寄生蜂,可以通过产卵寄生和寄主取食两种方式致死寄主;该蜂在我国分布广泛,是多种潜叶蝇类害虫尤其是美洲斑潜蝇和三叶草斑潜蝇的优势天敌。本文综述其分类地位、分布、寄主种类、寄主取食和繁殖、性比等生物生态学特性和田间发生应用进展,认为其对我国潜叶蝇具有极强的控害应用潜力,未来应该继续重点研究其基础生物生态学特性、寄主取食的控害特性以及规模化生产和释放技术。本综述可为进一步利用该寄生蜂有效地防控我国的潜叶蝇提供指导。

王伟[6](2012)在《两种卵育型寄生蜂的寄主取食对其寿命和繁殖力的影响以及营养生理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卵育型(synovigenic)寄生蜂指雌蜂在羽化时卵巢中无成熟卵子或成熟卵子很少,雌蜂需要取食寄主获取满足其卵成熟及持续产卵和存活的营养需求。寄生蜂卵育型程度常以卵子发生指数(Ovigey Index,OI)来表示,即雌蜂羽化时体内所含的成熟卵数量占雌蜂一生潜在生殖力的比例。鉴于卵育型雌蜂以寄主为食的资源利用方式和寄主取食行为(host-feeding)在生态学上的进化意义以及对生物防治应用的启示,本研究以斑潜蝇类害虫的两种优势寄生蜂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为对象,采用实验生态学、昆虫生理学、昆虫行为学等相结合方法,首先研究了两种雌蜂内生殖系统结构及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动态;接下来,从单种角度,分别研究2种雌蜂取食寄主(斑潜蝇幼虫)对其寿命和卵子发生/繁殖力等生活史特征随优势效应;雌蜂取食寄主的营养物质吸收和发生动态;然后,进一步研究了自然界中常见五种糖对2种雌蜂寿命和繁殖力等生活史的影响及其对雌蜂体内营养物质的影响动态;最后研究了2种雌蜂耐营养协迫能力。在此基础上,同时对两种寄生蜂生活史特征比较,建立寄生蜂卵育型程度与其生活史特征差异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两种雌蜂内生殖系统结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动态采用解剖的方法观察了两种雌蜂内生殖系统结构和雌蜂的卵巢发育模式及卵子发生动态,结果显示,1)潜蝇姬小蜂雌蜂和芙新姬小蜂雌蜂的内生殖系统主要由1对卵巢、2条侧输卵管、1条中输卵管、1个受精囊、1个粘液腺、1个毒腺和1条杜氏腺组成;此外,潜蝇姬小蜂还有1对中输卵管附腺。两种雌蜂的卵巢基本由6根卵巢管组成,个体间偶有差别。2)两种雌蜂的卵巢均在化蛹第1d形成;化蛹第3天,芙新姬小蜂形成卵巢管和卵室并出现卵黄沉淀,均比潜蝇姬小蜂早1d;潜蝇姬小蜂初羽化时无成熟卵子,为强卵育型寄生蜂;而芙新姬小蜂羽化时有部分成熟卵子,卵育型程度稍弱;与取食清水(对照)相比,取食寄主能够促进卵子的快速形成。2、两种雌蜂取食寄主食物相对于非寄主食物对其寿命和卵子发生的优势分别比较了两种雌蜂取食寄主食物(美洲斑潜蝇幼虫)、葡萄糖、寄主+葡萄糖、蒸馏水的寿命和卵子发生动态,结果显示,1)潜蝇姬小蜂取食寄主幼虫、葡萄糖、寄主+葡萄糖以及蒸馏水的寿命分别为20.2±1.6d、34.6±1.9d、23.9±2.1d和3.3±0.2d,羽化后10d内成熟卵子累积量分别为139.2±1.5粒、36.8±0.4粒、134.9±1.6粒和5.2±0.3粒;雌蜂卵子重吸收后,重新取食寄主幼虫可以在24h形成新的成熟卵子,而取食葡萄糖不能形成新的卵子;2)芙新姬小蜂取食寄主幼虫、葡萄糖、寄主+葡萄糖以及蒸馏水的寿命分别为11.4±0.7d、24.2±1.6d、16.1±1.4d和2.7±0.2d,羽化后10d内成熟卵子累积量分别为99.6±1.1粒、64.4±0.8粒、102.2±1.0粒和28.7±1.0;雌蜂卵子重吸收后,取食寄主可以在12h形成新的成熟卵子,取食葡萄糖不能形成新的卵子;3)寄主取食和非寄主食物均能显着延长2种雌蜂的寿命,寄主取食促进形成更多成熟卵子,而非寄主食物不能促进卵子的形成,但能延缓卵子的重吸收;在提供寄主的情况下,补充营养葡萄糖对两种雌蜂的寿命和卵子发生促进作用存在差异,总体表现均可以延长寿命,但对总卵子数没有显着影响。3、两种雌蜂取食寄主相对于非寄主食物对其自身体内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分别比较测定2种雌蜂取食寄主幼虫、葡萄糖、寄主+葡萄糖、蒸馏水的体内营养指标的发生动态,结果显示,1)取食寄主的潜蝇姬小蜂体内的体糖和肝糖含量明显低于取食非寄主食物的雌蜂,脂类物质的含量高于取食非寄主食物的雌蜂;2)取食寄主的芙新姬小蜂体内果糖和肝糖的含量明显低于取食寄主的雌蜂,脂在物质高于取食非寄主的雌蜂;3)潜蝇姬小蜂脂类物质下降趋势不明显,而芙新姬小蜂体内的脂类物质呈快速下降趋势,说明潜蝇姬小蜂具有一定合能脂类物质的能力,而芙新姬小蜂则不能合成脂类物质。4、自然界常见5种糖对于两种雌蜂寿命和卵子发生的影响分别比较测定了2种雌蜂取食自然界中常见的五种糖(葡萄糖、果糖、蔗糖、海藻糖、松三糖)的寿命和卵子发生动态,结果显示,1)取食果糖的潜蝇姬小蜂寿命最长,40.3±1.6d,取食松三糖的寿命最短,为24.5±1.8d;2)对于芙新姬小蜂而言,取食葡萄糖的个体寿命最长,取食松三糖的雌蜂寿命最短;3)单糖在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的寿命中均起着最重要作用,但对雌蜂的最佳适应则存在种间差异。5、两种雌蜂的耐营养胁迫能力比较测定了2种雌蜂在不同的营养胁迫处理下,雌蜂的寿命及资本营养(capital)和摄取(income)营养的含量动态,结果显示,1)寄生蜂羽化初期个体的大小与初始资本营养成正相关,初羽化的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体内以体糖和肝糖含量最高;2)短期的营养胁迫对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寿命影响不大,随着营养胁迫时间的加深,两种寄生蜂的寿命急剧缩短;3)发生营养协迫时,通过补充营养后,雌蜂体内糖类物质保持在一定的水平,说明这两种蜂能合成糖类物质,但脂类物质含量逐渐减少,由于潜蝇姬小蜂下降程度远低于芙新姬小蜂,进一步证明潜蝇姬小蜂具有一定合能脂类物质的能力,而芙新姬小蜂不能合成脂类物质。综合分析,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均为典型的卵育型寄生蜂,但潜蝇姬小蜂的卵育型程度更强;两种雌蜂取食寄主幼虫和非寄主食物均能延长其寿命,但寄主食物能促进形成新的成熟卵子,而非寄主食物不能促进形成新的成熟卵子,但可以延缓卵子的重吸收,这是因为这2种雌蜂成虫期均不具备脂肪生成能力,因此,雌蜂的卵子形成依赖于寄主食物中的脂肪营养,而寿命则依赖于获得的碳水化合物。研究结果/结论将最终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寄主取食行为在寄生蜂行为生态学上的进化意义,并在实践上为该类寄生蜂生物防治应用提供指导。

白义川,谷希树,徐维红,刘佰明,胡学雄,郝永娟[7](2007)在《蔬菜潜叶蝇的寄生蜂资源及其保护利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蔬菜上常见潜叶蝇的寄生蜂资源及寄生蜂的增殖、助迁、保存等保护利用技术。

王淑贤,李学军,郑国,张广学[8](2007)在《芙新姬小蜂的生物学习性观察》文中研究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美洲斑潜蝇幼虫为寄主,对芙新姬小蜂生物学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该蜂成虫喜欢群集活动,飞翔能力较弱;具有很强的趋光性和向上行为;成虫喜欢清洁身体;多在上午羽化,羽化当天或次日产卵。雌蜂大多数选择2龄末或3龄初的寄主幼虫体躯后1/3处产卵,1头寄主幼虫体内落卵1、2、3粒分别为92.25%、5.63%和2.11%。老熟幼虫在寄主体内后半部(占30.17%)或脱离寄主015mm的潜蝇虫道内(占69.83%)化蛹。幼虫是否在寄主体内化蛹,与其体内营养物质的量有关。

陈文龙,彭华,柳琼友,顾丁,李子忠[9](2006)在《国内斑潜蝇寄生性天敌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斑潜蝇寄生性天敌的研究情况,以解决生产上斑潜蝇的危害问题。在各地调查斑潜蝇寄生性天敌资源的基础上,对国内关于斑潜蝇寄生性天敌的种类、生物学、生态学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目前,在我国已经发现的斑潜蝇寄生蜂有4科14属32种。

彭华[10](2006)在《甘蓝潜蝇茧蜂的生物学生态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和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 Blanchard)都是世界性的检疫害虫。我国是1993年在海南首先发现美洲斑潜蝇的严重为害才引起重视的,紧接着1994年又在云南发现南美斑潜蝇的为害。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发现了这两种斑潜蝇,对我国的蔬菜、花卉等作物的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已成为我国蔬菜生产上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为了给这两种检疫性斑潜蝇的生物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给贵州省斑潜蝇的持续控制提供技术支持,本文对贵州省两种检疫性斑潜蝇寄生蜂资源进行了调查,并对其优势种——甘蓝潜蝇茧蜂Opius dimidiatus(Ashmead)的生物学和生态学进行了研究。 在寄生蜂资源调查方面,通过大量的田间调查发现,贵州省检疫性斑潜蝇寄生蜂资源比较丰富,已确定的寄生蜂种类有6种,分别是:甘蓝潜蝇茧蜂 Opius dimidiatus(Ashmead)、离潜蝇茧蜂 Opius dissitus Muesebeck、冈崎潜蝇姬小蜂 Chrysonotomyia okazakii Kamijo、潜蝇姬小蜂 Diglyphus isaea(Walker)、攀金姬小蜂 Chrysocharis pentheus(Walker)、异角姬小蜂Hemiptarsenus varicornis(Girault);其中,甘蓝潜蝇茧蜂为贵州省的优势种之一。 甘蓝潜蝇茧蜂是幼虫-蛹期寄生蜂,寻找斑潜蝇幼虫并产卵是其成功寄生的关键,笔者对斑潜蝇幼虫在豇豆田间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时,发现斑潜蝇幼虫在豇豆田间各层的分布类型属于核心分布型。 本文重点研究甘蓝潜蝇茧蜂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通过室内实验发现温度对甘蓝潜蝇茧蜂的发育和繁殖均有显着影响。甘蓝潜蝇茧蜂卵、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633℃、10.943℃和10.023℃,有效积温分别为53.982日度、59.126日度和75.433日度;卵-蛹全过程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232℃,有效积温为188.62日度。成虫寿命(y)与温度(x)之间呈线性负相关,方程为:y=-0.9466x+37.07(R2=0.9875);单雌总产卵量(y)与温度(x)之间呈抛物线相关,其关系式为:y=-0.6403x2+25.661x-166.83(R2=0.8674),甘蓝潜蝇茧蜂在温度为20.04℃时,单雌总产卵量达到理论上的最大值。 斑潜蝇幼虫密度和甘蓝潜蝇茧蜂的寄生力之间的关系可用Holling功能反应模型Ⅱ来模拟:Na=0.4918TN0/1+0.011N0,(其中Na为寄生数,T为总寄生时间,N0为寄主斑潜蝇幼虫密度),甘蓝潜蝇茧蜂的寻找效应预测式如下:S=0.4918/1+0.011N0,从模型可以看出,甘蓝潜蝇茧蜂处理每头斑潜蝇幼虫的时间是0.022天,瞬时攻击率为0.4918,在1天内的最大寄生量理论值为22.35头。

二、蔬菜地潜叶蝇寄生蜂种类研究(II)——凹面姬小蜂亚科Entedontinae和啮小蜂亚科Tetrastichina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蔬菜地潜叶蝇寄生蜂种类研究(II)——凹面姬小蜂亚科Entedontinae和啮小蜂亚科Tetrastichinae(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啮小蜂亚科分类研究(膜翅目:姬小蜂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啮小蜂亚科研究历史及进展
        1.2.1 国外啮小蜂亚科研究概况
        1.2.2 中国啮小蜂亚科研究概况
    1.3 啮小蜂亚科的经济重要性
2 材料与方法
    2.1 昆虫标本的采集
    2.2 昆虫标本的制作
    2.3 昆虫标本拍照与图像处理
    2.4 模式标本存放地缩写
3 啮小蜂亚科形态结构和术语
    3.1 啮小蜂亚科形态结构
    3.2 形态学术语与缩略词
4 各论
    4.1 中国啮小蜂亚科(Tetrastichinae)分属检索表(雌)
    4.2 艾色啮小蜂属Aceratoneuromyia Girault
        4.2.1 短腹艾色啮小蜂Aceratoneuromyia atherigonae Ferriere中国新记录
        4.2.2 长梗艾色啮小蜂Aceratoneuromyia longipedicela sp.nov
        4.2.3 长腹艾色啮小蜂Aceratoneuromyia claridgei Graham中国新记录
    4.3 安奈啮小蜂属Anaprostocetus Graham
        4.3.1 短棒安奈啮小蜂Anaprostocetus acuminatus (Ratzeburg)中国新记录
    4.4 弯沟啮小蜂属Baryscapus Forster
        4.4.1 矛腹弯沟啮小蜂Baryscapus euphorbiae Graham中国新记录
    4.5 周氏啮小蜂属Chouioia Yang
        4.5.1 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
    4.6 辐纹啮小蜂属Ceratoneura Ashmead
        4.6.1 短索辐纹啮小蜂Ceratoneura indi Girault
    4.7 横脊啮小蜂属Holcotetrastichus Graham
        4.7.1 叶甲横脊啮小蜂Holcotetrastichus rhosaces (Walker)中国新记录
    4.8 四索啮小蜂属Mestocharella Girault
        4.8.1 青岛四索啮小蜂Mestocharella qingdaoensis sp. nov
    4.9 奈索啮小蜂属Nesolynx Ashmead
        4.9.1 绿脸奈索啮小蜂Nesolynx thymus(Girault)中国新记录
    4.10 长缘啮小蜂属Neotrichoporoides Girault
        4.10.1 黄腹长缘啮小蜂Neotrichoporoides basiflavus Li and Li, sp. nov
        4.10.2 黄胸长缘啮小蜂Neotrichoporoides flavothorax Li and Li, sp. nov
        4.10.3 窄沟长缘啮小蜂Neotrichoporoides cavigena Graham中国新记录
        4.10.4 赛伦长缘啮小蜂Neotrichoporoides szelenyii(Erdos)中国新记录
        4.10.5 地中海长缘啮小蜂Neotrichoporoides mediterraneus Graham
        4.10.6 长角长缘啮小蜂Neotrichoporoides nyemitawus (Rohwer)
        4.10.7 黄绿长缘啮小蜂Neotrichoporoides viridimaculatus (Fullaway)
        4.10.8 斑翅长缘啮小蜂Neotrichoporoides maculialatus sp. nov
    4.11 欧米啮小蜂属Oomyzus Rondani
        4.11.1 菜蛾欧米啮小蜂Oomyzus sokolowskii (Kurdjumov)
        4.11.2 黄胫欧米啮小蜂Oomyzus flavotibialis Li and Li,sp.nov
        4.11.3 叶甲卵欧米啮小蜂Oomyzus gallerucae (Fonscolombe)中国新记录
        4.11.4 粗纹欧米啮小蜂Oomyzus sempronius(Erdos)中国新记录
        4.11.5 粗腿欧米啮小蜂Oomyzusfemoratus sp.nov
    4.12 胯姬小蜂属Quadrastichus Girault
        4.12.1 矛腹胯姬小蜂Quadrastichus vacuna(Walker)中国新记录
        4.12.2 短腹胯姬小蜂Quadrastichus pteridis Graham
        4.12.3 北艾胯姬小蜂Quadrastichus artemisiphilus Graham中国新记录
        4.12.4 瘿蚊胯姬小蜂Quadrastichus anysis (Walker)
        4.12.5 四斑胯姬小蜂Quadrastichus sajoi (Szelenyi)
        4.12.6 蔷薇胯姬小蜂Quadrastichus rosarum Yegorenkova and Yefremova中国新记录
        4.12.7 潜叶蛾胯姬小蜂Quadrastichus citrella Reina and LaSalle
        4.12.8 长梗胯姬小蜂Quadrastichus longipedicela sp. nov
        4.12.9 长翅胯姬小蜂Quadrastichus longipennis sp. nov
        4.12.10 黄带胯姬小蜂Quadrastichus abdominalis sp. nov
        4.12.11 长毛胯姬小蜂Quadrastichus longisetus sp. nov
        4.12.12 黄斑胯姬小蜂Quadrastichus flavomaculatus sp. nov
    4.13 桉胯啮小蜂属Quadrastichodella Girault
        4.13.1 短针桉胯啮小蜂Quadrastichodella gracilis Ikeda中国新记录
    4.14 西格啮小蜂属Sigmophora Rondani
        4.14.1 黄头宽沟西格啮小蜂Sigmophora brevicornis(Panzer)
        4.14.2 黑头窄沟西格啮小蜂Sigmophora divorsa Ikeda
    4.15 短胸啮小蜂属Tamarixia Mercet
        4.15.1 宽斑短胸啮小蜂Tamarixia monesus (Walker)中国新记录
        4.15.2 黄腿短胸啮小蜂Tamarixia upis (Walker)中国新记录
        4.15.3 黑腿短胸啮小蜂Tamarixia leptothrix Graham中国新记录
        4.15.4 无斑短胸啮小蜂Tamarixia arboreae (Graham)中国新记录
    4.16 啮小蜂属Tetrastichus Haliday
        4.16.1 枫桦小蠹啮小蜂Tetrastichus aponiusi Yang
        4.16.2 达西啮小蜂Tetrastichus dasyops Graham中国新记录
        4.16.3 马铃薯瓢虫啮小蜂Tetrastichus decrescens Graham
        4.16.4 尖齿啮小蜂Tetrastichus halidayi (Graham)中国新记录
        4.16.5 叶甲蛹啮小蜂Tetrastichus heeringi Delucchi
        4.16.6 赫特啮小蜂Tetrastichus heterus Graham
        4.16.7 印啮小蜂Tetrastichus howardi(Olliff)
        4.16.8 弱纹啮小蜂Tetrastichus leionotus Graham中国新记录
        4.16.9 山东白蛾啮小蜂Tetrastichus shandongensis Yang
        4.16.10 褐翅啮小蜂Tetrastichus fuscialatus sp. nov
    4.17 长尾啮小蜂属Aprostocetus Westwood
        4.17.1 宽棒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crino (Walker)
        4.17.2 细棒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mycerinus (Walker)
        4.17.3 长索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eupatorii Kurdj umov
        4.17.4 长体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percaudatus (Silvestri)中国新记录
        4.17.5 长翅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longialatus sp. nov
        4.17.6 元江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yuanjiangensis sp. nov
        4.17.7 长棒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clavatus sp. nov
        4.17.8 短毛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larzacensis Graham中国新记录
        4.17.9 全异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diversus(Forster)
        4.17.10 长柄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perone Graham中国新记录
        4.17.11 微小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minimus (Ratzeburg)
        4.17.12 马尾松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pinus Li and Xu
        4.17.13 矛腹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verutus Graham
        4.17.14 弯针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orithyia (Walker)中国新记录
        4.17.15 斑腹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maculosus sp. nov.
    4.18 派克啮小蜂属Peckelachertus Yoshimoto
        4.18.1 叶蜂派克啮小蜂Peckelachertus diprioni Yoshimoto中国新记录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入侵害虫南美斑潜蝇在西藏首次发现及其寄生蜂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潜叶蝇及其寄生蜂发生田间调查
        1.1.1 田间调查采样:
        1.1.2 潜叶蝇的危害等级和寄主植物偏好性划分:
        1.1.3 潜叶蝇的寄生率:
    1.2 潜叶蝇及其寄生蜂的鉴定
2 结果
    2.1 潜叶蝇的形态和分子鉴定
    2.2 南美斑潜蝇的发生及危害
    2.3 寄生蜂的自然寄生效应及其组成与动态
3 讨论

(3)寄主取食型寄生蜂异角亨姬小蜂的控害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斑潜蝇的起源、分布与危害
    1.2 斑潜蝇天敌寄生蜂的研究进展
        1.2.1 斑潜蝇寄生蜂的种类和分布
        1.2.2 斑潜蝇寄生蜂的生活史方式
        1.2.3 斑潜蝇寄生蜂的3种致死寄主行为
        1.2.4 寄生蜂的应用概况
    1.3 寄主取食型寄生蜂的研究概况
        1.3.1 影响寄主取食型寄生蜂致死寄主行为的因素
        1.3.1.1 食物来源及营养分配
        1.3.1.2 温度
        1.3.1.3 寄主密度
    1.4 异角亨姬小蜂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和方法
    2.1 供试虫源
        2.1.1 三叶草斑潜蝇
        2.1.2 异角亨姬小蜂
    2.2 试验条件
        2.2.1 主要仪器及器皿
    2.3 试验方法
        2.3.1 异角亨姬小蜂生活史和生命表
        2.3.1.1 异角亨姬小蜂未成熟期的生长发育
        2.3.1.2 异角亨姬小蜂雌蜂成虫生活史参数
        2.3.1.3 异角亨姬小蜂雌蜂初始抱卵量和卵子发生指数
        2.3.2 成虫营养对异角亨姬小蜂控害潜力的影响
        2.3.3 温度对异角亨姬小蜂成虫控害潜力的影响
        2.3.4 寄主密度对异角亨姬小蜂控害潜力的影响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1 主要数据分析
        2.4.1.1 生命表数据分析
        2.4.1.2 密度功能反应结果分析
        2.4.2 试验数据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异角亨姬小蜂生活史和生命表结果分析
        3.1.1 异角亨姬小蜂未成熟期的发育历期
        3.1.2 异角亨姬小蜂的寿命和致死寄主行为
        3.1.3 初始抱卵量和卵子发生指数
        3.1.4 异角亨姬小蜂生命表
        3.1.5 异角亨姬小蜂寿命、寄主取食量与其他生活史特性的相关性
    3.2 成虫营养对异角亨姬小蜂控害潜力的影响结果分析
        3.2.1 寿命
        3.2.2 取食寄主食物和非寄主食物雌蜂致死寄主行为及日均动态
        3.2.2.1 寄生
        3.2.2.2 取食
        3.2.2.3 直接叮蛰致死
        3.2.2.4 总致死寄主
        3.2.3 雌蜂取食量、寿命与其他生活史参数的相关性
        3.2.3.1 取食量与寿命、寄生、直接叮蛰致死和总致死量的相关性
        3.2.3.2 寿命与寄生、直接致死和总致死量的相关性
        3.2.4 雌蜂取食寄主食物与非寄主食物下取食vs寄生的权衡
    3.3 温度对异角亨姬小蜂成虫控害潜力的影响
        3.3.1 寿命
        3.3.2 温度对雌蜂3种致死寄主行为的影响
        3.3.2.1 寄生
        3.3.2.2 取食
        3.3.2.3 直接叮蛰致死
        3.3.2.4 总致死寄主
        3.3.3 温度对雌蜂致死寄主行为日平均动态的影响
        3.3.3.1 寄生
        3.3.3.2 取食
        3.3.3.3 直接叮蛰致死
        3.3.3.4 总致死寄主
        3.3.4 雌蜂的寿命、取食与其他生活史参数的相关性
        3.3.4.1 取食与寿命、寄生、直接叮蛰致死和总致死寄主的相关性
        3.3.4.2 寿命与寄生,直接叮蛰致死和总致死寄主的相关性
        3.3.5 异角亨姬小蜂在4个温度下取食vs寄生的权衡
    3.4 寄主密度对异角亨姬小蜂控害潜力的影响
        3.4.1 异角亨姬小蜂取食对寄主密度的功能反应
        3.4.2 异角亨姬小蜂寄生对寄主密度的功能反应
        3.4.3 密度对异角亨姬小蜂直接叮蛰致死的功能反应
        3.4.4 密度对异角亨姬小蜂总致死寄主功能反应
        3.4.5 雌蜂在三叶草斑潜蝇幼虫不同密度下的取食vs寄生的权衡
4 结论与讨论
    4.1 异角亨姬小蜂的生活史和生命表
    4.2 成虫营养对异角亨姬小蜂控害潜力的影响
    4.3 温度对异角亨姬小蜂控害潜力的影响
    4.4 寄主密度对异角亨姬小蜂控害潜力的影响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致谢

(4)潜叶蝇的发生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田间常见潜叶蝇的鉴定
2 潜叶蝇的为害特点
    2. 1 豌豆潜蝇
    2. 2 南美斑潜蝇
    2. 3 美洲斑潜蝇
    2. 4 其他潜叶蝇的为害
3 潜叶蝇的综合防治
    3. 1 潜叶蝇的农业防治
    3. 2 潜叶蝇的物理防治。
    3. 3 潜叶蝇的化学防
    3. 4 潜叶蝇的天敌及生物防治利用
        3. 4. 1 潜叶蝇的天敌种类
        3. 4. 2 潜叶蝇被寄生蜂寄生后的症状
        3. 4. 3 寄生蜂防治潜叶蝇的应用

(6)两种卵育型寄生蜂的寄主取食对其寿命和繁殖力的影响以及营养生理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序言
    1.1 寄主取食
    1.2 斑潜蝇及其寄生蜂的种类
        1.2.1 我国斑潜蝇的种类
        1.2.2 国外斑潜蝇寄生蜂的种类
        1.2.3 我国斑潜蝇寄生蜂种类
    1.3 潜蝇姬小蜂
        1.3.1 形态特征
        1.3.2 生物学特性
    1.4 芙新姬小蜂
        1.4.1 形态特征
        1.4.2 生物学特性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虫源
    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2.2.1 主要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卵子等级分类法
        2.3.2 蒽酮溶液配制
        2.3.3 香草醛-磷酸溶液配制
        2.3.4 标准曲线的制作
        2.3.4.1 果糖标准曲线
        2.3.4.2 体糖标准曲线
        2.3.4.3 肝糖标准曲线
        2.3.4.4 脂类物质标准曲线
        2.3.5 两种雌蜂内生殖系统结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动态
        2.3.5.1 雌蜂内生殖系统结构
        2.3.5.2 雌蜂蛹期卵巢发育动态
        2.3.5.3 成虫期卵子发生动态
        2.3.6 寄主取食相对于非寄主食物对两种雌蜂寿命和卵子发生的优势
        2.3.6.1 取食寄主和非寄主食物对两种雌蜂寿命的影响
        2.3.6.2 取食寄主和非寄主食物对两种雌蜂卵子发生动态的影响
        2.3.6.3 Ⅲ级卵子的重吸收与形成
        2.3.7 自然界常见5种糖对两种雌蜂寿命和卵子发生的影响
        2.3.7.1 5种糖对两种雌蜂寿命的影响
        2.3.7.2 5种糖对两种雌蜂卵子发生的影响
        2.3.8 两种雌蜂耐营养胁迫能力
        2.3.8.1 寄生蜂羽化初期的资本营养(capital)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2.3.8.2 寄生蜂羽化后不同营养胁迫下两种雌蜂寿命
        2.3.8.3 寄生蜂羽化后不同营养胁迫下两种雌蜂的营养物质含量
        2.3.8.4 寄生蜂羽化后不同营养胁迫下的两种雌蜂卵子发生动态
        2.3.9 不同食物对两种雌蜂体内营养指标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两种雌蜂内生殖系统结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动态
        3.1.1 两种雌蜂内生殖系统结构
        3.1.2 两种雌蜂蛹期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
        3.1.3 两种雌蜂成虫期卵子发生动态
        3.1.4 两种雌蜂成虫期Ⅲ级卵子的体积变化
    3.2 取食寄主食物相对于非寄主食物对两种雌蜂寿命和卵子发生的优势
        3.2.1 取食寄主和非寄主食物对两种雌蜂寿命的影响
        3.2.1.1 取食寄主和非寄主食物对潜蝇姬小蜂寿命的影响
        3.2.1.2 取食寄主和非寄主食物对芙新姬小蜂寿命的影响
        3.2.2 取食寄主和非寄主食物对两种雌蜂卵子发生动态的影响
        3.2.2.1 取食寄主和非寄主食物对潜蝇姬小蜂卵子发生动态的影响
        3.2.2.2 取食寄主和非寄主食物对芙新姬小蜂卵子发生动态的影响
        3.2.3 两种雌蜂Ⅲ级卵子的重吸收及形成
        3.2.3.1 潜蝇姬小蜂Ⅲ级卵子的重吸收及形成
        3.2.3.2 芙新姬小蜂Ⅲ级卵子的重吸收及形成
    3.3 寄主取食相对于非寄主食物对两种雌蜂体内营养指标的影响
        3.3.1 斑潜蝇幼虫体内营养物质含量变化
        3.3.2 取食寄主和非寄主食物对潜蝇姬小蜂体内营养指标的影响
        3.3.3 取食寄主和非寄主食物对芙新姬小蜂体内营养指标的影响
    3.4 自然界5种常见糖对于两种雌蜂寿命和卵子发生的影响
        3.4.1 取食自然界5种常见糖对两种雌蜂寿命的影响
        3.4.1.1 取食自然界5种常见糖对潜蝇姬小蜂寿命的影响
        3.4.1.2 取食自然界5种常见糖对芙新姬小蜂寿命的影响
        3.4.2 取食自然界5种常见糖对两种雌蜂卵子发生的影响
        3.4.2.1 取食自然界5种常见糖对潜蝇姬小蜂卵子发生的影响
        3.4.2.2 取食自然界5种常见糖对芙新姬小蜂卵子发生的影响
    3.5 两种雌蜂耐营养胁迫能力
        3.5.1 寄生蜂羽化初期的资本营养(capital)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3.5.1.1 潜蝇姬小蜂羽化初期的资本营养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3.5.1.2 芙新姬小蜂羽化初期的资本营养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3.5.2 寄生蜂羽化后不同营养胁迫下的成虫寿命
        3.5.2.1 潜蝇姬小蜂羽化后不同营养胁迫下成虫寿命
        3.5.2.2 芙新姬小蜂羽化后不同营养胁迫下成虫寿命
        3.5.3 不同营养胁迫下两雌蜂的营养物质含量
        3.5.3.1 不同营养胁迫下潜蝇姬小蜂的营养物质含量
        3.5.3.2 不同营养胁迫下芙新姬小蜂的营养物质含量
        3.5.4 不同营养胁迫下两雌蜂的卵子发生动态
        3.5.4.1 不同营养胁迫下潜蝇姬小蜂雌蜂羽化72h的卵子发生
        3.5.4.2 不同营养胁迫下芙新姬小蜂雌蜂羽化72h的卵子发生
4 结论与讨论
    4.1 两种寄生蜂内生殖系统结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动态
    4.2 寄主取食相对于非寄主食物对两种雌蜂寿命和卵子发生的优势
    4.3 自然界5种常见糖对于两种雌蜂寿命和卵子发生的影响
    4.4 两种雌蜂耐营养协迫能力
    4.5 寄主取食相对于非寄主食物对两种雌蜂体内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我国斑潜蝇的种类
附录2. 国外斑潜蝇寄生蜂种类
附录3 我国斑潜蝇寄生蜂种类
附录4 芙新姬小蜂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附件5 作者简介

(7)蔬菜潜叶蝇的寄生蜂资源及其保护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潜叶蝇的寄生蜂资源
2 潜叶蝇寄生蜂的利用
    2.1 寄生蜂与化学防治方法的协调
    2.2 生长季节寄生蜂的增殖及助迁
    2.3 夏季寄生蜂的保存与增殖
    2.4 秋冬季寄生蜂的保存与增殖

(9)国内斑潜蝇寄生性天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斑潜蝇的发生现状
2 斑潜蝇寄生性天敌的种类
3 斑潜蝇寄生性天敌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4 斑潜蝇寄生性天敌的应用

(10)甘蓝潜蝇茧蜂的生物学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贵州省斑潜蝇及其天敌种类调查和天敌优势种的确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贵州省斑潜蝇发生情况调查
        2.2 贵州省斑潜蝇寄生性天敌种类调查及其优势种群的确定
        2.3 斑潜蝇寄生蜂的形态学研究
第二部分 斑潜蝇幼虫在豇田间的空间分布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可行性分析
        2.2 用频次分布法分析四个层次的空间分布型
        2.3 用聚集指数法判断美洲斑潜蝇幼虫在豇田间的空间分布型
        2.4 用聚集均数(λ)判断聚集的原因
第三部分 温度对甘蓝潜蝇茧蜂实验种群的影响
    1 不同温度对甘蓝潜蝇茧蜂实验种群生长发育的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不同温度条件下甘蓝潜蝇茧蜂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和发育速率
        1.2.2 甘蓝潜蝇茧蜂各虫态的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
        1.2.3 甘蓝潜蝇茧蜂各虫态发育历期预测
        1.2.4 模型拟合
    2 不同温度对甘蓝潜蝇茧蜂实验种群繁殖力和成虫寿命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温度对甘蓝潜蝇茧蜂繁殖力的影响
        2.2.2 温度对甘蓝潜蝇茧蜂成虫寿命的影响
第四部分 甘蓝潜蝇茧蜂寄生行为研究
    1 甘蓝潜蝇茧蜂寄生行为观察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2 寄主斑潜蝇幼虫密度对甘蓝潜蝇茧蜂寄生行为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3 甘蓝潜蝇茧蜂自身密度对其寄生行为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结论与讨论
文献综述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一)
图版(二)
图版(三)
附表1 国外报道的斑潜蝇寄生蜂种类
附表2 国内报道的斑潜蝇寄生蜂种类
附表3 贵州省各地斑潜蝇发生情况及其天敌种类调查表
原创性声明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四、蔬菜地潜叶蝇寄生蜂种类研究(II)——凹面姬小蜂亚科Entedontinae和啮小蜂亚科Tetrastichinae(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啮小蜂亚科分类研究(膜翅目:姬小蜂科)[D]. 黎文建.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2]入侵害虫南美斑潜蝇在西藏首次发现及其寄生蜂调查[J]. 潘立婷,许永强,杜素洁,王伟,Zoya YEFREMOVA,达娃,刘万学. 昆虫学报, 2019(09)
  • [3]寄主取食型寄生蜂异角亨姬小蜂的控害潜力评价[D]. 程晓琴. 海南大学, 2017(06)
  • [4]潜叶蝇的发生与防治[J]. 杨红峡. 青海农林科技, 2015(04)
  • [5]底比斯姬小蜂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刘万学,王文霞,王伟,张毅波,万方浩. 环境昆虫学报, 2013(03)
  • [6]两种卵育型寄生蜂的寄主取食对其寿命和繁殖力的影响以及营养生理机制的研究[D]. 王伟. 海南大学, 2012(10)
  • [7]蔬菜潜叶蝇的寄生蜂资源及其保护利用[J]. 白义川,谷希树,徐维红,刘佰明,胡学雄,郝永娟. 中国蔬菜, 2007(12)
  • [8]芙新姬小蜂的生物学习性观察[J]. 王淑贤,李学军,郑国,张广学. 中国生物防治, 2007(03)
  • [9]国内斑潜蝇寄生性天敌研究进展[J]. 陈文龙,彭华,柳琼友,顾丁,李子忠. 贵州农业科学, 2006(06)
  • [10]甘蓝潜蝇茧蜂的生物学生态学研究[D]. 彭华. 贵州大学, 2006(12)

标签:;  

蔬菜潜叶虫寄生种的研究(二)——Entedontinae和Tetrastichinae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