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苗勒氏管囊肿2例

结肠苗勒氏管囊肿2例

一、结肠苗勒氏管囊肿2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梅,高丹,封婷,师晓华[1](2020)在《2例特殊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病变引发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总结分析2例特殊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病变,来认识特殊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病变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收集患者病史及病理特征,采用免疫组化方法作为辅助诊断。结果第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为结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结肠黏膜原位腺癌病例,该患者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易误诊为进展期结肠癌;第2例患者为复发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累及盆腔多个部位;其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间质成分发生了恶变,转变为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结论通过以上病例,病理医师需认识到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病变类型多样,需要结合患者临床病史及病理形态做出最终的正确病理诊断。

许祎帆[2](2020)在《MRI R2*MFGRE序列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诊断中的附加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磁共振多回波快速梯度R2*MFGRE序列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诊断中的附加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临床拟诊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患者,行包括R2*MFGRE序列在内的MRI检查,病灶1个月内经手术病理证实。共纳入符合要求的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46例、子宫腺肌病患者32例。(1)分别统计手术病理发现的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数目和子宫腺肌病病灶数目。(2)分别比较每位患者MRI常规序列、MRI常规序列联合R2*MFGRE序列诊断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病灶数目,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并分别计算两种方法的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敏感性。(3)分别比较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和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病灶内FS-T1WI和R2*MFGRE序列分别显示的病灶内出血的数目;比较子宫腺肌病病灶内T2WI和R2*MFGRE序列分别显示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的数目。(4)比较MRI常规序列、MRI常规序列联合R2*MFGRE序列两种方法所检出的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数目和子宫腺肌病病灶数目。(5)对病灶行R2*值的测量。(6)对常规序列和常规序列联合R2*MFGRE序列检测出的不同类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数目进行比较,采用两相关样本秩和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46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手术切除共77处症灶并经病理学证实,包括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47处,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30处。32例子宫腺肌病患者手术切除32例子宫腺肌病病灶。(2)常规序列诊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敏感性87.2%(41/47),诊断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敏感性46.7%(14/30);而常规序列联合R2*MFGRE序列诊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敏感性100%(47/47),诊断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敏感性90.0%(27/30)。常规序列和常规序列联合R2*MFGRE序列诊断子宫腺肌病敏感性相同,均为100%(32/32)。(3)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病灶中,FS-T1WI和R2*MFGRE序列显示病灶内出血分别为41处(87.2%)、47处(100%);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中,FS-T1WI和R2*MFGRE序列显示病灶内出血的数目分别为14处(46.7%)、27处(90.0%)。子宫腺肌病病灶中,T1WI和R2*MFGRE序列中,能显示病灶内出血的数目分别为27处(84.4%)、31处(96.8%);T2WI和R2*MFGRE序列能显示病灶内异位腺体的数目分别为32处(100%)、29处(90.6%)。(4)常规序列和常规序列联合R2*MFGRE序列诊断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灶数目进行统计,病灶数目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进行两相关样本秩和检验,p<0.05,z=-4.26,有统计学差异。常规序列和常规序列联合R2*MFGRE序列诊断子宫腺肌病数目相同,无差异。(5)由于R2*值测量数值差异较大,测量结果不准确,未纳入研究。结论(1)MRI常规序列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可以进行定性诊断及定位诊断,R2*MFGRE序列作为MRI常规序列的补充,可以提高MRI诊断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敏感性尤其是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敏感性,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附加价值。(2)MRI常规序列对子宫腺肌病病灶可以进行准确诊断,R2*MFGRE序列作为MRI常规序列的补充,虽然对子宫腺肌病诊断敏感性无提高,但是R2*MFGRE较MRI常规序列可以更好显示病灶内出血成分,为诊断子宫腺肌病提供更多诊断依据。

孟颖[3](2017)在《不同方式的腹腔镜下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比腹腔镜垂体后叶素水分离与电手术器械(单、双极电凝器)两种方式剥除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Ovarian Endometriosis cyst,OEMC)在手术前后各指标间的差异,探讨两种手术方式对卵巢功能等的影响以及对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方式的选择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自2016年3月-2016年1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科因OEMC就诊患者30例,随机分为水分离组(11例)和电器械组(19例),采集患者一般情况,比较两组的年龄、囊肿直径、术中出血情况;手术前后疼痛评分及术后妊娠情况;于术前、术后2天、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Anti-mullerian Hormone,AMH)以评估手术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术后妊娠者或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onadropin 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Gn RHa)治疗者暂停采血。停用Gn RHa恢复月经后继续采血。结果:比较一般情况,两组患者年龄、囊肿大小、r-AFS评分、单双侧、术前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及AMH水平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不同手术方式对卵巢功能AMH的影响分析:随访满1个月的水分离组,术后2天、术后1个月较术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11,P<0.05),术后1个月较术后2天有统计学意义上升(n=11,P<0.05),术后3个月较术后1个月有统计学意义上升(n=7,P<0.05);随访满1个月的电器械组,术后2天、术后1个月较术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19,P<0.05),术后1个月较术后2天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19,P<0.05),术后3个月较术后1个月有统计学意义上升,且稍高于术后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13,P<0.05)。两组间比较:术前VS术后2天、术前VS术后1个月、术前VS术后3个月AMH水平差异,组间无统计学意义(n=30,P>0.05;n=30,P>0.05;n=20,P>0.05)。分别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Hb变化,均较术前有统计学意义下降(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30,P>0.05)。此研究中共11人有生育需求,至随访周期结束,2人自然妊娠,1人试管妊娠。水分离组有2例患者(年龄36岁与37岁)卵巢功能术后一直下降至绝经水平。结论:1不论哪种手术方式,腹腔镜OEMC剥除术后卵巢功能均会有所损伤,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术后卵巢功能会慢慢恢复,但是仍不会超过术前卵巢功能水平。2水分离组和电器械组术前、术后卵巢功能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手术方式对卵巢功能的损伤无明显差异。3所有受试者手术前后VAS及Hb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推测EM手术难度较大,术中出血多且能有效改善痛经,但两组间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推测两种手术方式缓解疼痛及止血效果无明显差异。

王静冉[4](2016)在《先天性女性阴道发育异常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先天性阴道发育异常是女性生殖器官发育异常中较为常见的类型,临床症候群复杂多样且具有一定的隐密性。多数阴道发育异常患者的卵巢功能正常,女性第二性征发育良好。因此,正确诊断和恰当的治疗对改善先天性阴道发育异常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至关重要。本文旨在分析先天性阴道发育异常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其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并随访术后情况,以期为临床更好的诊治阴道发育异常性疾病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88例先天性阴道发育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先天性阴道发育异常(无阴道、阴道斜隔、阴道横隔、阴道纵隔、阴道闭锁)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通过门诊或电话形式随访其中64例的术后情况(包括性生活满意度、生育情况等)。数据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2005年12月至2016年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先天性阴道发育异常患者共188例,其中先天性无阴道75例(39.89%),阴道斜隔综合征52例(27.66%),阴道闭锁35例(18.62%),阴道纵隔19例(10.11%),阴道横隔7例(3.72%)。98.67%先天性无阴道患者合并无子宫或始基子宫,阴道斜隔综合征患者100%合并闭锁侧肾缺如。2、146例患者临床表现情况如下:青春期后第二性征发育良好而无月经来潮占28.19%,22.87%表现腹痛,11.17%阴道不规则流血或排液,6.91%表现痛经,3.19%性交困难,3.19%表现不孕,2.13%表现泌尿系统症状,而22.35%无明显症状或行其他检查时发现。3、MRKH综合征Ⅰ型占84%(63/75),平均治疗年龄25.41±4.46岁,Ⅱ型占16%(12/75),平均治疗年龄28.92±7.50岁,MURCS综合征占2.6(2/75),Ⅰ型较Ⅱ型多见。阴道斜隔综合征Ⅰ型55.77%(29/52),平均年龄20.93±6.45岁,Ⅱ型36.54%(19/52),Ⅲ型7.69%(4/52),Ⅱ、Ⅲ型平均年龄21.78±6.35岁,两组发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闭锁Ⅰ型82.86%%(29/35),初次就诊年龄13.43±1.96岁,Ⅱ型8.57%(3/35),初次就诊年龄16-22岁。4、先天性阴道发育异常的治疗分析如下:手术矫正畸形者138例,手术率达73.400%,以阴道干预手术为主。75例MRKH综合征患者中,54例(72%)行腹膜代阴道成形术,1例行乙状结肠代阴道成形术,8例模具顶压法。腹膜代阴道成形术中23例为腹腔镜下手术,31例开腹手术,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术中并发症。术后随访有性生活者表示基本满足性生活需求。结论1、188例先天性阴道发育异常患者中MRKH综合征最多见,其次为阴道斜隔综合征、阴道闭锁、阴道纵隔,而阴道横隔最少。2、先天性阴道发育异常患者最常见的就诊原因为青春期后无月经来潮(即原发闭经)、腹痛(呈周期性)、阴道不规则流血或排液及痛经等。3、先天性阴道发育异常患者多合并其他系统畸形,其中伴泌尿系统发育异常最常见,阴道斜隔综合征患者均合并闭锁侧肾脏缺如。4、腹腔镜下腹膜代阴道成形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腹壁疤痕小等优点,且术后基本满足性生活需求,是目前我院主要阴道成形术式。5、先天性阴道发育异常类型繁多,临床症候群复杂多样,因此正确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至关重要。

卞巍,高芙蓉,罗海刚,庄阜红,毛庆聪[5](2015)在《前列腺外苗勒氏管源性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文献复习(附3例报告)》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苗勒氏管源性囊肿的B超、CT及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2010年2014年收治3例苗勒氏管源性囊肿。回顾3例患者的诊治过程,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其影像学诊断方法。结果 3例行全麻下囊肿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苗勒氏管源性囊肿",术后随访6个月1年,未见囊肿复发。结论 B超、CT及MRI检查均可发现腹腔内苗勒氏管源性囊肿,确诊依赖病理学检查。

许洪敏,嵇鸣[6](2014)在《原发性输卵管癌的MRI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卵管癌(PFTC)的MRI诊断价值,以提高术前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PFTC患者的术前MRI资料,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PFTC的3T MRI表现,尤其是T1WI、T2WI与DWI的信号特征,动态增强扫描(DCE-MRI)肿瘤的强化特点,并绘制肿瘤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结果 6例患者均表现为盆腔附件区肿块,5例为单侧,1例为双侧。表现为不规则囊实性肿块2例,输卵管迂曲扩张伴伞端实性结节2例,腊肠样或不规则实性肿块2例,实性肿块及壁结节T1WI多呈等或较低信号,T2WI多呈等或较高信号,DWI上多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实性肿块、壁结节及囊实性肿块的实性成分主要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常伴囊变、坏死。TIC 3例为持续强化型,2例为平台型,1例为流出型。伴有盆腔内种植转移3例,盆腔外转移2例,腹水4例。结论 PFTC通常表现为附件区腊肠样或不规则囊实性或实性肿块,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输卵管积水伴壁结节是诊断PFTC的重要征象,不典型PFTC与卵巢癌影像表现相似,需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

张溪[7](2013)在《761例先天性女性生殖系统发育异常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文通过对761例生殖系统发育异常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各种类型生殖系统畸形在女性生殖系统发育异常中的主要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归纳总结我院对各类型生殖系统发育异常的主要治疗方法并电话随访患者预后情况,以期望对今后的临床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先天性女性生殖系统发育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各类型发育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接受过手术治疗的住院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并对其中行代阴道成形术的患者进行性生活指数评估,以了解患者的手术预后情况及性生活满意程度。所得数据应用Excel进行的数据统计,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我院2002年1月-2012年12月间就诊的生殖系统发育异常患者共761例,其中外生殖器发育异常54例,所占比例为7.10%,包括处女膜闭锁20例(2.63%)两性畸形34例(4.47%);阴道发育异常335例,所占比例为44.02%,包括先天无子宫无阴道255例(33.51%),阴道闭锁39例(5.12%),阴道斜隔23例(3.02%),阴道横隔15例(1.97%),阴道纵隔3例(0.39%);子宫发育异常372例,所占比例48.88%,包括纵隔子宫334例(43.89%),单角及残角子宫25例(3.29%),双子宫8例(1.05%),双角子宫及弓形子宫各2例(0.26%),子宫发育不良1例(0.13%)。处女膜闭锁者65%表现为周期性腹痛,30%表现为排尿困难;两性畸形者76.47%表现为外阴发育异常;阴道发育异常者66.87%表现为原发闭经,10.75%为周期性腹痛;子宫发育异常者48.66%表现为不良妊娠结局,22.58%表现为不孕,18.82%的患者则无明显临床表现。梗阻性生殖系统发育异常患者123例,占生殖系统发育异常的比例为16.16%,就诊年龄为11-44岁,中位年龄为17±9岁;非梗阻性发育异常为638例,所占比例为83.84%,就诊年龄2-50岁,中位年龄为24±5。两组中位就诊年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殖系统发育异常者中12.75%(97/761)合并其他系统发育异常,其中45.36%为泌尿系统发育异常,22.68%为骨骼发育异常,12.37%为消化系统发育异常,9.28%为循环系统发育异常,6.19%为先天会阴瘘(包括直肠及尿道会阴瘘),先天唇腭裂及视力听力系统发育异常各占2.06%。其中非对称性发育异常者中31.25%合并泌尿系统发育异常,而在对称性发育异常者中仅为4.07%。两组合并泌尿系统发育异常比例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2-2012年间我院共实施代阴道成形手术249例,其中73.90%(184/249)为乙状结肠代阴道,包括80.43%(148/184)的开腹手术,19.57%(36/184)的腹腔镜手术;17.67%(44/249)为腹膜代阴道手术,包括61.36%(27/44)的开腹手术和38.64%(17/44)的腹腔镜手术;2.81%(7/249)为回肠代阴道,2.41%(6/249)为胎儿皮代阴道,羊膜及生物膜代阴道各占1.61%(2/249)。对2007-2012年间接受代阴道术式的102例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显示98例有性生活者平均FSFI得分为26.1±1.06分,得分大于23分者87人,可见代阴道成形术预后良好,可基本满足患者性生活需求。结论:1在761例女性生殖系统发育异常患者中,以子宫发育异常最为常见,其次为阴道发育异常,而外生殖器发育异常最为少见。2生殖系统发育异常患者最常见的就诊主诉依次为原发闭经、不孕、周期腹痛、不良妊娠结局等。3梗阻性生殖系统发育异常就诊年龄小于非梗阻性生殖系统发育异常者。4生殖系统发育异常者中最常合并的其它系统发育异常依次是泌尿系统,骨骼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循环系统,视力及听力发育异常较为少见。其中非对称性生殖系统发育异常较对称性发育异常更易合并泌尿系统畸形。5我院最常采用的阴道成形术式为乙状结肠代阴道,其次为腹膜代阴道,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成熟,腹腔镜下乙状结肠代阴道成形术逐渐取代了开腹术式。6生殖系统发育异常种类繁多,临床症状多变,不同畸形间又可有相似表现,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是治疗的关键。而具体治疗措施的确立,还需建立在对患者情况全面分析、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的解决患者的临床症状,并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生育能力以及心理健康水平。

李杰[8](2012)在《卵巢浆液性癌的细胞起源研究》文中提出卵巢癌是女性生殖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卵巢癌只占女性全部肿瘤的3%,但由于卵巢位于盆腔深部,肿瘤发生时不易被察觉,直至晚期广泛的盆腹腔转移时才被诊断,因而卵巢癌的致死率居女性生殖道系统肿瘤之首,更在女性全部肿瘤中仅次于肺癌、乳腺癌、结肠癌和胰腺癌居第五位。在全世界每年有204,000例新发卵巢癌病例,且有125,000例患者死于卵巢癌。在美国,新的癌症评估报告指出2012年美国将会有22,280例新发卵巢癌病例,相关死亡人数可能会达到15,500人。在我国,尽管卵巢癌的发病率尚低于发达国家,但近年来上升迅速,在妇科肿瘤中仅次于宫颈癌跃居第二位。临床分期作为影响卵巢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尽早的发现并诊断肿瘤将显着提高患者的总体生存率。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只有少数的卵巢癌处于Ⅰ期和Ⅱ期,大部分临床上诊断的卵巢癌多已为晚期(Ⅲ期或Ⅳ期)。常用的诊断方法如妇科检查、经阴超声和血清CA125的检测均对卵巢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无效。其他早期诊断方法的研究,结果也令人失望,人们很少在卵巢上发现早期癌变或癌前病变。究其原因,则与人们长期对卵巢癌的发生和细胞起源混淆不清有关。传统观点认为,卵巢癌起源于卵巢表面上皮(Ovarian surface epithelium, OSE)或卵巢上皮性包涵体(Ovarian epithelial inclusion, OEI)。但是近年来人们在遗传性BRCA基因突变携带者以及散发性盆腔浆液性癌患者的输卵管上均发现了一系列卵巢浆液性癌的早期病变,如输卵管浆液性上皮内癌(STIC),其形态与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相似,亦存在p53过表达和TP53基因突变等分子生物学改变,甚至在部分病例中存在一致性的TP53突变位点,表明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是由STIC发展而来的;随后人们在输卵管上又发现了更早期的癌前病变上皮异型增生(dysplasia)以及潜在性癌前病变p53印记(p53signature),这些癌前病变同样存在p53过表达现象,并与STIC存在一致性TP53突变位点。在输卵管上发现的这一系列连续性早期病变均与卵巢的高级别浆液性癌极其相似并存在一致性的分子生物学改变,相反在卵巢上很少发现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的早期或癌前病变,因此人们认为“卵巢的高级别浆液性癌可能起源于输卵管,卵巢只是继发受累”,这也成为近几年来卵巢癌发病理论中最大的亮点。而对于卵巢LG-SC,其发生经过OEI→卵巢良性浆液性囊腺瘤→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卵巢低级别浆液性癌序贯性过程。尽管目前主流意见认为OEI起源于卵巢表面上皮,但在平时的临床病理实践中,存在OSE与苗勒管样上皮移行或杂合的OEI是罕见的,这明显与卵巢低级别浆液性癌的发生率不符。既然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大部分起源于输卵管粘膜上皮而非传统意义上的OSE,使我们有理由去质疑卵巢低级别浆液性癌和上皮性包涵体的来源,推测卵巢低级别浆液性癌也可能来源于输卵管。该观点的证实将会对整个卵巢癌的细胞起源和发生、未来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均产生深远的影响。蛋白组学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科学技术,从整体角度分析细胞内蛋白质组成成分的动态变化、表达水平与修饰状态、了解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与基因组学相比较,蛋白组学反映了整个基因组的表达情况,但又更为复杂,存在更多的翻译修饰以及翻译后修饰过程,其表达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特异性,更加真实地反映了细胞和组织的功能。因而应用蛋白组学技术分析输卵管上皮、卵巢表面上皮和卵巢浆液性癌的整体蛋白组成,可以进一步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验证卵巢浆液性癌的细胞起源,同时探讨卵巢浆液性癌发生发展新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基于此,本课题研究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形态学分析卵巢低级别浆液性癌的细胞起源研究背景和目的: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致死率居整个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之首。尤其是卵巢浆液性癌,占整个卵巢癌的60-80%,恶性程度高,侵袭能力强,常伴有广泛的盆腹腔扩散,预后差。尽管目前有众多有关卵巢癌早期诊断的研究,但结果是令人遗憾的,究其原因,与人们对卵巢癌发生的细胞起源混淆不清有关。最近大量的临床病理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证实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来源于输卵管而非传统认为的卵巢表面上皮,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结合该项发现以及平时的临床病理观察,我们有理由质疑卵巢低级别浆液性癌的细胞起源,因此在本研究中分析比较输卵管与卵巢上皮性包涵体、卵巢低级别浆液性癌之间的关系,探讨卵巢低级别浆液性癌的真正细胞起源。材料和方法:收集美国亚利桑那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自2000年至2010年期间178名患者的共228例标本,分为两组。一组为卵巢肿瘤标本,包括卵巢良性浆液性囊腺瘤48例,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42例,卵巢低级别浆液性癌38例。另一组取自50名无卵巢肿瘤的患者附件,为无明显病理学变化的卵巢及输卵管组织共98例。镜下观察不同组织的病理学形态特点,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为单染和双染,第一抗体包括抗PAX8、calretinin、tubulin、Ki67抗体。结果:卵巢表面上皮存在两种类型:100%(48/48)的卵巢表面上皮表现为PAX8阴性/tubulin阴性/calretinin阳性,但有4%(2/48)的卵巢上皮部分表现为PAX8阳性/tubulin阳性/calretinin阴性。随后根据PAX8.tubulin.calretinin及Ki67染色,卵巢上皮性包涵体也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免疫表型。一种为PAX8阳性/tubulin阳性/calretinin阴性,占整个卵巢上皮性包涵体的78%(667/856),表现出与输卵管上皮类似的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且增殖能力强,Ki67染色增生指数为1.05%;另一种为PAX8阴性/tubulin阴性/calretinin阳性,占22%(188/856),镜下观察与间皮组织类似,无或弱增殖能力,增生指数仅为0.12%。此外,根据tubulin染色分析卵巢上皮性包涵体和卵巢浆液性肿瘤中分泌细胞与纤毛细胞的数量比,结果自上皮性包涵体/卵巢良性浆液性囊腺瘤--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卵巢低级别浆液性癌该比值呈递增趋势。结论:卵巢表面上皮中尽管仅有4%的上皮表现出输卵管样的形态和免疫表型,却表明输卵管上皮可以正常脱落或因炎性粘连粘附至卵巢表面而形成我们所见到的“卵巢”表面上皮。这部分输卵管上皮增生活跃,其内陷皮质形成的卵巢上皮性包涵体增殖能力强,是卵巢低级别浆液性癌的主要起源。因此,卵巢低级别浆液性癌也主要起源于输卵管,且细胞起源同样是输卵管上皮的分泌细胞。第二部分蛋白质组学分析卵巢浆液性癌的细胞起源及发生机制的初步研究背景和目的:近年来,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的输卵管起源颠覆了以往人们对卵巢上皮性癌的认识,人们不仅对高级别浆液性癌起源产生质疑,对其他组织学类型的卵巢上皮性癌如低级别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以及子宫内膜样癌的起源均提出了质疑。在第一部分研究中,我们通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方法,分析比较了输卵管与卵巢上皮性包涵体、卵巢低级别浆液性癌之间的关系,从形态学角度证实卵巢低级别浆液性癌也主要起源于输卵管。本部分研究将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应用蛋白组学方法分析比较输卵管上皮与卵巢浆液性癌的整体蛋白组成,进一步确认卵巢浆液性癌包括低级别和高级别的细胞起源,并筛选卵巢浆液性癌发生过程中差异表达蛋白,寻找卵巢浆液性癌发生发展新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材料和方法:收集美国亚利桑那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自2010年至2011年期间卵巢肿瘤标本,包括卵巢良性浆液性囊腺瘤、卵巢低级别浆液性癌和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各10例。此外,收集无卵巢肿瘤的正常输卵管伞端标本10例和原代培养的卵巢表面上皮细胞作对照。应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结合自动化的Gemini蛋白组学分析平台对上述组织进行蛋白组学分析,比较不同组织的整体蛋白组成情况,并筛选出卵巢浆液性癌的差异表达蛋白。结果:输卵管上皮共识别蛋白7535个,卵巢表面上皮识别蛋白3562个,良性浆液性囊腺瘤识别蛋白4515个,低级别浆液性癌识别蛋白6782个,高级别浆液性癌识别蛋白8453个。分析比较输卵管上皮、卵巢表面上皮与卵巢浆液性癌整体蛋白的表达情况,卵巢浆液性癌与输卵管更为相似。从输卵管上皮中筛选出的特异性表达蛋白Pax8, HOX A9及EpCAM,经免疫组化验证在输卵管和卵巢浆液性癌均表达阳性;相反,间皮来源的Calretinin表达于卵巢表面上皮而在输卵管和卵巢浆液性癌均表达阴性。此外,以输卵管上皮为正常对照,筛选出卵巢浆液性癌差异表达蛋白如GTPase h-ras isoform1、DNA mismatch repair protein6、 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2A以及C-terminal binding protein2等,为卵巢浆液性癌新的发生机制的探索提供思路。结论:经过蛋白组学分析,卵巢浆液性癌包括低级别和高级别均与输卵管上皮的蛋白表达谱更为接近,进一步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验证了卵巢浆液性癌起源于输卵管的可能,同时筛选出一些卵巢浆液性癌的差异表达蛋白,用以寻找卵巢浆液癌发生发展新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于雪姣[9](2011)在《原发性输卵管癌41例误诊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输卵管癌是女性生殖系统罕见恶性肿瘤,发病率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约占0.18%-1.6%。其主要发生于绝经期妇女。阴道排液,腹痛及盆腔包块被称为“输卵管癌的三联征”。但典型的“三联征”较为少见,仅有约15%的患者出现。多数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易与其他妇科疾病混淆。目前通过影像学检查(妇科阴道彩超、CT、MR)、血清CA125检测、细胞学检查、宫腔镜检查及诊断性刮宫等手段进行诊断。但均无特异性,加之其发病率低,常常被忽视,故误诊率极高,在我国可以达到94-98%,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因此对输卵管癌误诊原因进行分析,总结误诊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同时也是提高其正确诊断率的重要手段,为给予患者正确及时的治疗措施,改善患者生存率提供了有利条件。目的本文通过对吉林大学第二医院2000年8月——2010年9月收治的41例原发性输卵管癌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阐述其临床资料,对其误诊结果进行归纳分类,并进一步分析误诊原因,总结误诊经验教训,希望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有利依据,以便提高输卵管癌诊断率,最终达到改善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的目的。材料与方法对吉林大学第二医院2000年8月——2010年9月收治的41例原发性输卵管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年龄、孕产次、既往史、就诊原因、辅助检查、临床期别、手术方式、术后病理报告、诊断符合率等进行归纳,总结输卵管癌的临床特点,评价辅助检查在输卵管癌诊断中的价值,结合文献对结果进行讨论,分析误诊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结果术前诊断输卵管癌的仅1例(2.44%),其余40例全部误诊,误诊率高达97.56%。其中误诊为卵巢癌19例(46.34%)、卵巢良性肿瘤15例(36.59%)、子宫内膜癌4例(9.75%)、子宫肌瘤1例(2.44%)、术前没有明确临床诊断1例(2.44%)。结论(1)输卵管与卵巢毗邻,发生肿瘤时易相互浸润,难以鉴别,又因输卵管位于盆腔,无法轻易取得病理。并且输卵管癌是妇科少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低,常常被忽视,导致高误诊率。(2)50-60岁妇女,尤其是绝经后女性,是原发性输卵管癌高发人群。(3)表现出典型“输卵管癌三联征”的患者为数较少,而大多数输卵管癌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与其他妇科肿瘤相混淆,导致术前诊断困难。有时由于临床表现极不典型,输卵管癌的术前误诊无法避免。(4)影像学检查,尤其是妇科阴道彩超是主要的辅助诊断方法。但其对于诊断帮助有限,由于输卵管与卵巢解剖位置靠近,发生肿瘤时,易于相互转移浸润,因此妇科彩超对两者的肿瘤分辨率低,无法确定肿瘤来源。(5)绝经后妇女出现阴道流血且有盆腔肿物,诊断性刮宫显示有癌细胞时,不仅要考虑子宫内膜癌,还要想到输卵管癌转移到子宫的可能性,以增加输卵管癌术前正确诊断率。(6)CA125可做为诊断的参考指标。其存在于间皮细胞及苗勒氏管上皮衍生物所发生的肿瘤,当CA125增高时,要开阔思路,不局限于卵巢上皮肿瘤,同时考虑到输卵管癌的可能性。(7)分析误诊原因,提高警惕及意识,拓宽临床思维,是减少输卵管癌的误诊率、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的途径。

李露薇[10](2008)在《先天性宫颈发育异常8例临床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搜集整理北京协和医院先天性宫颈发育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讨论分析先天性宫颈发育异常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情况。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1984年1月至2007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诊断及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宫颈发育异常患者8例,并随访其预后情况。研究结果1.先天性宫颈发育异常患者共8例,除1例32岁患者为12年前外院初治外,余7例就诊年龄11~21岁,平均15.1岁。2.8例患者均表现为周期性腹痛,腹痛时间2个月至12年不等,5例在腹痛2年内就诊。8例患者先天性宫颈发育异常均合并阴道闭锁,其中7例为先天性宫颈闭锁合并完全性阴道闭锁,1例为先天性无宫颈且阴道仅为2cm的浅窝。3.8例患者术前均行B超检查:5例B超提示为宫腔积液伴小宫颈,2例提示为宫腔、颈管积液,1例仅提示阴道闭锁,未发现宫颈。4.8例患者术前均行核磁共振显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2例显示宫颈结构存在、宫颈管扩张,另6例宫颈结构显示不清。5.2例显示宫颈管扩张的患者行阴道成形及宫颈阴道贯通术,术后已随访6、48个月,术后即恢复了规律月经。6例宫颈结构显示不清的患者中,2例虽经宫颈阴道贯通术,但最终因宫颈再次狭窄、闭锁而行子宫切除术,另外4例直接行全子宫切除术。结论原发闭经、周期性腹痛的年轻女性应考虑先天性宫颈发育异常可能,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辅助诊断。当术前影像学(B超或MRI)检查提示存在宫颈管结构尤其是宫颈管内有积血时,可选择行宫颈阴道贯通术。当影像学检查显示无宫颈或宫颈结构不清,建议可直接行子宫切除术。

二、结肠苗勒氏管囊肿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结肠苗勒氏管囊肿2例(论文提纲范文)

(1)2例特殊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病变引发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2.2 巨检
    2.3 镜检
    2.4 免疫组化
3 讨论

(2)MRI R2*MFGRE序列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诊断中的附加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R2*MFGRE序列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应用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MRI检查设备及检查方法
        1.1.3 诊断标准
        1.1.4 图像分析
        1.1.5 图像定量分析
        1.1.6 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术后病理结果
        1.2.2 MRI诊断结果
        1.2.3 MRI图像分析
        1.2.4 FS-T1WI和R2*MFGRE序列对出血成分的显示
        1.2.5 R2*数值
        1.2.6 统计
    1.3 讨论
        1.3.1 R2*MFGRE序列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应用价值
        1.3.2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1.3.3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1.3.5 表浅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1.3.6 研究局限性
    1.4 结论
第二部分 R2*MFGRE序列在子宫腺肌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一般资料
        2.1.2 MRI检查设备及检查方法
        2.1.3 诊断标准
        2.1.4 图像分析
        2.1.5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手术病理结果
        2.2.2 MRI结果
        2.2.3 统计学分析
    2.3 讨论
        2.3.1 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
        2.3.2 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
        2.3.3 MRI表现
        2.3.4 鉴别诊断
        2.3.5 本研究局限性
    2.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文献综述: 影像学检查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不同方式的腹腔镜下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对卵巢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先天性女性阴道发育异常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5)前列腺外苗勒氏管源性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文献复习(附3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2 检查方法
2 结果
    2.1 影像表现
    2.2 病理及随访结果
3 讨论
    3.1 组织来源、病理及临床表现
    3.2 影像学表现
    3.3 鉴别诊断
    3.4 治疗

(6)原发性输卵管癌的MRI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仪器和扫描参数
    1.3 图像分析
        1.3.1 病灶形态学分析:
        1.3.2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TIC) :
2 结果
    2.1肿瘤一般情况及平扫信号特征
    2.2 增强扫描结果
3 讨论
    3.1概述
    3.2 临床和实验室检查
    3.3 病理
    3.4 影像表现
    3.5 鉴别诊断

(7)761例先天性女性生殖系统发育异常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梗阻性生殖系统发育异常的诊治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卵巢浆液性癌的细胞起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S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形态学分析卵巢低级别浆液性癌的细胞起源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蛋白质组学分析卵巢浆液性癌的细胞起源及发生机制的初步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英文论文Ⅰ
英文论文Ⅱ
英文论文Ⅲ
中文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原发性输卵管癌41例误诊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发病原因
    1.2 临床表现
    1.3 诊断
    1.4 治疗
    1.5 预后
第2章 引言
第3章 病例来源及研究方法
    3.1 病例来源
    3.2 研究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资料
        4.1.1 年龄分布
        4.1.2 发病率与孕产次关系
        4.1.3 既往史
    4.2 就诊原因及临床表现
    4.3 辅助检查
        4.3.1 妇科彩超检查
        4.3.2 清CA125水平
        4.3.3 其他辅助检查
    4.4 术前术后诊断符合率
    4.5 病理及手术-病理分期
    4.6 治疗
        4.6.1 手术治疗
        4.6.2 术后辅助化疗
第5章 讨论
    5.1 原发性输卵管癌特点
    5.2 辅助检查在原发性输卵管癌诊断中的价值
        5.2.1 原发性输卵管癌影像学检查特点
        5.2.2 血清CA125对输卵管癌诊断的价值
        5.2.3 细胞学检查、宫腔镜检查及诊断性刮宫对输卵管癌诊断的价值
    5.3 误诊原因分析
        5.3.1 误诊疾病种类归纳
        5.3.2 误诊为子宫内膜癌的病例分析
        5.3.3 误诊为卵巢癌的病例分析
        5.3.4 误诊为卵巢良性肿瘤的病例分析
        5.3.5 术前诊断为输卵管癌的病例分析
        5.3.6 漏诊为子宫肌瘤的病例分析
        5.3.7 术前未明确临床诊断的病例分析
    5.4 绝育术对诊断的影响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先天性宫颈发育异常8例临床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缩略词表
图表索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部分
    研究背景
    临床资料
    结果
        一、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
        二、治疗方法
        三、随诊结果
    讨论
        一、先天性宫颈发育异常的发病机制
        二、先天性宫颈发育异常的解剖学分类
        三、先天性宫颈发育异常的临床表现
        四、先天性宫颈发育异常的诊断
        五、先天性宫颈发育异常的治疗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先天性宫颈发育异常的诊断与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结肠苗勒氏管囊肿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2例特殊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病变引发的思考[J]. 李梅,高丹,封婷,师晓华.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0(05)
  • [2]MRI R2*MFGRE序列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诊断中的附加价值研究[D]. 许祎帆. 山东大学, 2020(09)
  • [3]不同方式的腹腔镜下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对卵巢功能的影响[D]. 孟颖. 河北医科大学, 2017(01)
  • [4]先天性女性阴道发育异常的临床分析[D]. 王静冉.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 [5]前列腺外苗勒氏管源性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文献复习(附3例报告)[J]. 卞巍,高芙蓉,罗海刚,庄阜红,毛庆聪.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11)
  • [6]原发性输卵管癌的MRI诊断价值[J]. 许洪敏,嵇鸣.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08)
  • [7]761例先天性女性生殖系统发育异常临床分析[D]. 张溪. 河北医科大学, 2013(12)
  • [8]卵巢浆液性癌的细胞起源研究[D]. 李杰. 山东大学, 2012(12)
  • [9]原发性输卵管癌41例误诊原因分析[D]. 于雪姣. 吉林大学, 2011(10)
  • [10]先天性宫颈发育异常8例临床探讨[D]. 李露薇.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8(07)

标签:;  ;  ;  ;  ;  

结肠苗勒氏管囊肿2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