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语言后控机制在智能检索中的切入点

自然语言后控机制在智能检索中的切入点

一、自然语言后控机制在智能化检索中的切入点(论文文献综述)

凡庆涛,杜赟,谢海涛,刘如[1](2020)在《人工智能在我国图情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启示》文中研究指明以CSSCI收录的图情领域人工智能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论文采用文献计量方法与VOSviewer可视化工具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发现该领域研究的发展概况,归纳人工智能在图情领域的应用成熟度,识别研究主体、研究热点与演化路径。2015年以后,该领域研究迎来了快速发展期;研究学者和机构相对分散,合作研究亟待加强;人工智能在图书馆学和情报学领域的应用存在一定差异;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信息检索和智能搜索、智能机器人的应用、网络舆情预测、热点与前沿探测、文本分类与数据挖掘。最后,基于分析得出该研究的相应启示。

鄂义强[2](2020)在《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由培育“精英”逐渐走向大众化,大学毕业生人数从扩招后第一届(2003年)的212万人次上升到2019年的834万人次,在就业市场化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中国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已将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升到一个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加以重视,同时国家层面不断出台系列的就业政策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问题研究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本文选择了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进行研究,也就是把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这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将大学生就业置于整体政府责任的建构逻辑中去考察,从而有助于厘清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要承担的有关责任,在此基础上展开问题研究,就可以明晰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构建的重点。厘清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是开展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对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之间关系的省思,依据责任政府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本观、市场失灵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依据现实中政府维护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的政府基本职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责,阐释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履行责任的必要性,厘定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为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一般而言,研究社会现象和相关问题,都不能割裂历史的纵向联系,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不同就业制度时期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府责任履行状况进行考察,也就是于历史演进中去考察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的履行,阐释大学生就业中政府履行责任的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凸显20世纪末大学生自主择业时期政府责任履行上存在的问题,确保当代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研究的历史承续性,为进行深层次的问题研究打下基础。呈现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的总体现状,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问题研究。为提高研究的可信度与客观性,以网络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进行实证研究。编制《毕业年级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情况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涵盖全国52所高校、20 197名大学毕业生,通过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主要采用频率分析法和交叉分析法,分别得出频率分析结果和交叉分析结果。同时对部分用人单位负责人和政府官员进行个案访谈。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三个向度的问题研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就业政策对大学生个人需求关注不够,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亟待提升。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服务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高校以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不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促进大学生就业作用不明显。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监督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回应大学生就业状况的高等教育质量有效监督不足,大学生平等就业法治环境建设滞后,大学生就业政策监督机制不健全。深入研究英国、美国、日本、瑞典等发达国家,俄罗斯等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在此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提出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以及中国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构建必须坚持的中国道路。最后在现实的逻辑上回应理论逻辑中所厘定的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探索立足中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履行的建构性策略:在政府调控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政策理念,提升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在政府服务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供给能力;在政府监督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以政府监督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以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以主体问责制提升就业政策执行实效性。从而在现实的逻辑上,形成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促进机制,力求逐步破解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李鑫鑫[3](2020)在《科技查新服务的情景构建及在智能化查新平台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白睿昇[4](2020)在《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产品形态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产品形态设计不仅是产品创新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步成为工业设计研究的热点。一套完整的产品形态设计流程,从需求调研开始,直至设计成品问世,其间会经历很多阶段,本研究着重考虑与工业设计师密切相关的三个阶段:用户需求调研、形态设计要素分解以及概念草图生成。面对这三个设计阶段的挑战,工业设计师大多采用问卷调查、头脑风暴等传统设计方法。但是,这些传统设计方法全程由设计师主导,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将计算机技术合理运用到这三个设计阶段当中,辅助提升传统设计模式,已成为工业设计重要的发展趋势。基于此,本研究在设计前期的需求调研阶段,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方法挖掘用户需求,结合复杂网络理论建立用户评价主题网络模型;在形态设计要素分解阶段,利用形态分析法对设计要素进行分解,结合复杂网络理论建立设计约束网络模型;在概念草图生成阶段,通过BP神经网络进行适应度评价,结合遗传算法展开形态智能化设计。第一,从电商平台采集目标产品用户评价数据;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工具进行评价数据主题建模;结合复杂网络理论与共现分析方法建立用户评价主题网络,直观展示分析结果。将大数据、机器学习算法与复杂网络技术相结合,展开客观且高效的用户需求分析。第二,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形态设计要素。为梳理与形态设计要素相关的各种约束,以复杂网络理论及图论为指导,建立产品形态设计约束网络模型。从设计约束库中筛选相关要素作为形态设计约束变量,构建设计约束网络;利用复杂网络中心性指标及对偶图进行网络节点重要度排序,获取关键约束节点并归纳得出对应的约束变量。第三,在确定形态设计约束变量的前提下,采用遗传算法展开形态进化设计。建立适应度评价神经网络,通过仿真测试后作为遗传算法的适应度函数;在形态进化设计过程中加入形态尺寸控制函数,确保各形态参数均满足尺寸约束条件;利用选择、交叉、变异等基本遗传算子进行产品形态进化设计,生成概念草图方案,为工业设计师提供设计参考。研究对象选用制氧机产品,通过构建制氧机评价主题网络,依据主题节点排序挖掘用户需求;进而通过构建制氧机设计约束网络,结合形态分析法,获取相关的形态设计要素;最后综合网络分析结果,运用遗传算法展开制氧机形态创新设计。

谈娟[5](2020)在《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知识图谱、计算机视觉、人机交互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突破,在各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相关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价值也开始显现,其应用范围不断拓宽,应用成果越来越受到广大用户的关注,不仅为图书馆用户带来更便捷、智能的服务,同时也推动着图书馆从局部智能化走向全面智能化。本文对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原理及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在图书馆智能书库建设与管理、空间建设与管理、智能检索服务、智能参考咨询服务以及信息个性化推送服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态势良好,尤其是在图书馆智能服务机器人的相关研发与应用方面,典型的有文献智能分拣机器人、文献智能盘点机器人、文献智能上架机器人与智能参考咨询机器人。本文在调研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中的众多应用后发现,现阶段图书馆还存在诸如智能设备智能化程度较低、用户信息保护不完善、馆员结构不合理、图书馆经费紧张等困境,据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能进一步提升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效能,促进图书馆智能化转型。

王雪野[6](2020)在《传媒经济发展的传媒要素驱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的经济发展有三个重要节点需要跨越,一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保证信息不再被区隔;二是解决物体不联接问题,实现物体和人的协同互动;三是解决价值实现不对等的问题,使每个人或组织创造的价值都能得到精准记载并随时完成。这三个节点的跨越的根本问题是通过信息畅达,实现资源要素配置的全效问题,也就是解决持续变革中传媒的效能发挥和传媒经济实现问题。本文作者对科技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推动传媒持续变革的思考,对传统媒介变革,新的传媒属性、形态、效能的思考,始于2010年前后;对传媒变革引发的传媒经济范畴和实现机制改变等问题的研究,始于2014年提出“传媒要素”概念[1]。研究至今,在成果有所积累、思路日渐清晰的基础上,希望能借博士学位论文撰写,对此研究进行系统阐释,以期得到各位专家教授和同行学者的教诲与指正,以继续明确方向,深入探索。当云技术解决了数据存储问题,移动终端技术让我们使用网络无比便捷,大数据帮助我们可以精准确定信息来源端和发送端,社交媒体实现信息的轻松交互,5G技术实现数据大容量快速传输,以及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人机协同,信息传播主体平台便从广播电视网转移到了互联网,且广电网与互联网的内容传输功能日渐相融,传播形态不断裂变和衍生,单纯的数字信息与传媒内容信息实现了互融和共享,越来越多的经济、社会、文化效能的实现开始依赖于信息的传输与交互。于是,传统媒介的单一传播功能日趋复杂化,并迎合于市场需求发生质变,成为一种作用于诸多领域和环节的“要素”,融入了几乎所有的经济和社会实现环节,积极作用于信息的传输、要素的融通和市场实现模式的创新。为方便表述,基于介质功能的传播技术、平台和机构、组织,在本研究中定义为“媒介”。传统的,定位于媒介的产业和经济实现及其描述,在本研究中定义为“媒介经济”。基于新技术、新业态和传播新生态的媒介、媒体,及其传播方式、运转机制和效能等,在本研究中定义为“传媒”;通过信息精准畅达传输,从而实现对市场资源要素配置全效的驱动和市场实现模式不断创新的传媒作用,被定义为“传媒要素”功能(作用);基于“传媒要素”作用的经济实现和状态描述,被定义为“传媒经济”。在经历了千余年的文字和纸张介质传播、近百年的广播及电视介质传播后,在互联网传播时代,传媒如何最终从“介质”脱胎为“要素”,如何通过要素功能驱动传媒经济挣脱媒介产业樊篱,渗透至全产业完成经济实现,是本研究的重点内容。也就是通过对传统的“媒介”与当今“传媒”属性异同的对比论证,阐明在驱动机制层面,“传媒要素”如何通过资源要素配置驱动和市场实现模式创新,使传媒经济在不同的产业经济体系和多种经济形态中有效实现。鉴于传媒由媒介变革为要素和从媒介经济发展至传媒经济是全新事物和现象,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结合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本研究的结论之一是“介质传媒”(媒介)蜕变为“要素传媒”,并成为市场资源配置的主体要素之一。传媒通过“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形式,驱动市场资源要素配置趋于全效,促进市场实现模式持续创新。本研究的结论之二是由于传媒属性使然,在固有的传播效能发挥和作为要素的传媒在被配置过程中,传媒生产要素通过信息精准畅达驱使市场资源要素配置驱于全效的同时,实现着不同资源要素的相融和互通;传媒创新要素通过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再到系统的创新裂变效能,驱动着市场实现模式的创新、相融和互通。本研究的结论之三,是传媒要素已经从市场资源要素配置和市场实现等机制层面,浸入并影响各行业产业,使传媒经济实现在各行业产业经济实现中的比重日益增长,作用日趋重要。传媒生产要素作用的核心体现,是传媒通过信息流的丰富、精准、畅达而在市场实现中对要素资源配置的优化;传媒创新要素作用的核心体现,是传媒通过其固有特性催化和驱动创新从点到面到体至系统的演化和繁殖,进而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实现效能。传媒作为要素实现着不同行业和产业的相融互通,既从解决经济稀缺问题的角度突破了即有的传媒(媒介)经济概念,也把传媒经济从研究单一媒介领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传媒经济从内涵至外延实现了全新发展。[1]本研究中传媒要素概念的提出与论证、传媒要素驱动机制、基于传媒要素理论的传媒经济定义和传媒经济的“媒介+要素”二层次说等,皆为全新见解,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本研究创造性成果为传媒要素理论和新传媒经济观点,包括基于媒介概念创新的传媒要素概念、基于市场资源禀赋和要素配置理论创新的传媒要素作用,和针对传统的、囿于媒介行业产业本身的传媒经济变革研究,以及实现创新和突破的传媒新经济理论等。

刘杰[7](2018)在《基于知识元的科技文本内容描述与组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呈现出爆炸性裂变性的增长态势。人们获取的信息量由匮乏转变为过载,对信息阅读形式也由全文式转变为碎片式。人们无法快速准确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面临着“信息丰富、知识贫乏”的尴尬状况。这就驱使着人们重新审视当前信息资源的描述与组织方式,一方面要认识并重视用户需求转变的现实状况,另一方面需要认识到引起用户需求转变的信息资源数量庞大、动态、频繁更新、种类繁多、异构、无结构化、缺乏语义等问题。提供有效的资源描述与组织方法,基于语义层面的描述与组织信息资源,以细粒度化的方式建立描述框架并对知识进行组织,有助于缓解用户遇到的上述问题。为此,本文在回顾科技文本内容描述与组织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基于知识元理论和语义学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元的科技文本内容描述框架及组织方法,以期为知识描述与组织提供一种思路。首先,以知识元理论、语义学理论为支撑,提出了针对细粒度知识描述的基于知识元的科技文本内容描述框架。该框架通过深入地、细致地、多角度地对科技文本的内部特征及语义关系进行细粒度地描述与揭示,详尽地抽取出科技文本中具有代表性的若干知识元,这些知识元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语义关系,在实现知识细粒度化描述的基础上,方便了后续科技文本的内容组织。其次,在科技文本内容描述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元的科技文本资源内容组织方法,即通过语义分析,建立知识元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而从知识元的角度对科技文本的内容进行知识组织。最后,利用python爬虫程序爬取知网上以“知识元”为主题的科技文献作为数据集,并采用Gephi软件可视化地展示出科技文本内容之间的语义关系网络,形象化地呈现了本文预期实现的知识组织效果。本文给出的基于知识元的科技文本内容描述框架与组织方法,能够深入分析科技文本的内部内容特征,实现科技文本的细粒度化地描述与组织,丰富的语义关系能为提高用户学习效率及学习深度提供支持。

傅柱[8](2018)在《产品概念设计中基于知识流的语义化知识管理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产品设计的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当前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概念设计是产品设计的初始阶段和重要环节,其本质是已有知识的再利用和知识的创新过程。那么,如何将知识管理技术应用于概念设计,实现设计知识的有效管理和重用,以提升现代设计的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并促进我国制造业沿着现代化趋势发展,成为当今学术界与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在“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下,知识管理与制造业的结合催生了许多研究领域和成果。然而,当前概念设计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工作中还有许多值得探索的问题。例如,在理论研究方面,现有的知识管理理论无法有效支撑动态设计知识的管理;在技术研究方面,多源异构设计知识难以集成与统一建模,知识管理对象及技术研究的孤立和局限问题,导致现有设计知识大部分处于“管而不用”的现状。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提升制造业企业知识管理和服务的质量为目标,从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层面,基于知识流,结合语义化技术,系统地研究概念设计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建模和表示、知识获取等关键技术,并结合项目的实际需求以制退机部件为例,对上述理论和技术进行应用研究。本文从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结合的角度,分析本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界定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研究中的若干基本概念,总结并讨论相关研究进展与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以此为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1)概念设计语义化知识管理技术框架研究。在对知识管理的SECI模型理论、设计知识流理论、语义化理论等进行概述的基础上,集成知识管理和知识重用双重需求,从知识管理过程角度,分析并揭示了概念设计知识管理中的知识获取流、知识编码流、知识重用流三个技术流的内容、特征和机理;从概念设计过程角度,探讨设计过程中的知识流并对知识流节点进行建模,基于组织结构的角色模型将概念设计中的工作流和知识流进行映射和整合,提出基于角色模型的工作流和知识流整合模型。进而,将知识管理过程与概念设计过程相结合,提出基于知识流的语义化知识管理技术框架。(2)多维设计知识统一建模技术研究。从概念设计知识的宏观建模及其相关技术研究角度出发,面向全局知识管理和重用,分析多维设计知识统一建模需求,以设计过程中知识流动为视角对概念设计知识进行分类和定义,构建对象-流程双核知识驱动的多维设计知识统一建模技术体系,对技术体系中不同维度的设计知识分别进行建模实现;以制退机部件为例,结合本体和语义标注技术,利用OWL语言对多维设计知识统一模型进行语义化表示。(3)设计过程知识语义建模技术研究。从概念设计知识的微观建模及其相关技术研究角度出发,面向动态设计知识管理及重用,分析设计过程知识的语义建模需求,提出可配置流程模板和可配置知识组件相结合的双层模块化封装技术,并利用该技术构建设计过程知识语义建模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可配置流程模板对概念设计流程知识进行语义建模,利用可配置知识组件对概念设计中的设计流和知识流进行集成建模;在多维设计知识统一建模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利用OWL语言对可配置流程模板进行语义化表示,在知识组件内容构建的基础上对可配置知识组件进行语义标注。(4)组织内外设计知识获取技术研究。从组织内外两个维度,对概念设计中的设计过程知识和设计领域知识进行知识获取技术研究。在组织内部设计过程知识获取技术研究中,分析设计过程知识获取需求,结合访谈法和双层流程获取模板,策划设计过程知识获取实验,以制退机部件设计流程为例进行技术实现;在组织外部设计领域知识获取技术研究中,分析火炮设计领域知识获取需求,针对设计领域知识获取任务,基于知识抽取技术策划设计领域知识获取实验并进行技术实现。(5)概念设计语义化知识管理关键技术应用研究。在前述的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基础上,从知识管理和知识重用相结合的角度出发,以系统平台构建为技术应用手段,设计并实现基于知识流的概念设计语义化知识管理关键技术应用系统。在系统构建过程中,分别对本体管理系统模块、资源管理系统模块、知识检索及可视化系统模块、概念设计辅助系统模块这四个子系统模块的主要功能进行设计和实现。以制退机部件实际设计为例,概述四个子系统的主要功能和设计过程。该系统以知识的管理和重用为知识服务目标,提供从抽象本体知识的管理到具体设计资源知识的管理,由浅层设计知识检索及可视化的重用模式到深层设计知识与设计流程相结合的重用模式,基本满足多源异构、动态变化设计知识的管理和重用需求,达到本文的研究目标。

曾丽霞[9](2016)在《基于情境感知的智能穿戴设备交互设计研究 ——以IT白领人群的智能手环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互联网技术依旧保持高速发展状态,更多高性能、低功耗的处理芯片不断在市场中崭露头角,智能穿戴设备产业的商业化脚步不断加快,“硬件+软件+数据服务”成为智能穿戴时代的主流商业模式和时尚的宠儿,备受IT白领人群的喜爱。然而,目前智能穿戴设备研究中更多涉及工程技术层面,对用户、设备和环境三者之间的交互行为和用户体验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将设计对象、应用情境、用户体验等诸多因素纳入到智能穿戴设备的设计中,有助于推动智能穿戴设备由技术驱动型向用户体验驱动型转变。因此,在智能穿戴设备的设计中引入情境感知概念和交互设计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首先归纳总结了情境感知相关的研究成果,明晰计算机情境感知系统的实现原理及方法,并借助情境认知理论来研究用户的情境认知特征,对智能穿戴设备的交互和体验进行解构与分析,发掘影响用户体验的相关因素。随后将理论研究结果与交互设计系统进行融合,串联起用户、行为、场景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基于UCD的智能穿戴设备情境感知系统,为后续研究的奠定了基础。在调研阶段,通过定性和定量的调研方法,挖掘出IT白领的运动健身中的各类情境需求,经过需求权重的分析,归纳出目标用户的情境认知特性以及对智能穿戴设备的运动健身需求。结合理论分析和调研结果,笔者提出了基于情境感知的智能穿戴设备交互原则,包括个性化推荐、智能化与决策权平衡、密切的任务相关性、多通道交互反馈和知化的算法五项原则;笔者在用户情境、任务情境和环境情境因素下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策略用以指导具体的设计实践。在设计阶段,笔者设计了针对IT白领人群的运动类智能穿戴设备——Ifit智能手环以及移动端应用,将设计原则与策略付诸具体实践,为交互设计思维和方法在智能穿戴设备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论文主要研究基于情境感知的智能穿戴设备交互设计,从人-机-环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出发,构建了基于UCD的智能穿戴设备的情境感知系统,以IT白领人群为目标用户,研究其情境认知特征与交互行为偏好,基于用户情境、任务情境和环境情境因素提出了智能穿戴设备的交互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以期对智能穿戴设备进行优化设计,使之达到更加自然的用户体验效果。

蔡万江[10](2014)在《基于专利信息的页岩气技术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能源问题日益严峻,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和开发新型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对社会未来发展、国家能源安全有着战略性意义。近些年兴起的页岩气是储量丰富的新型天然气资源,作为传统能源的补充能有效缓解当前能源紧张的局面。美国已实现页岩气商业化开采,于2009年凭借6240亿m3产量的页岩气成功超越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一的天然气生产国。而我国地大物博,页岩气资源储量也十分丰富,但目前对页岩气开发却处在摸索阶段。本文通过研究页岩气勘探开发领域技术的发展历程及趋势,对国家出台产业扶持政策、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页岩气勘探开发领域的专利信息为依据,对全球范围内页岩气领域的发展情况进行探究,深入研究关键技术水平井钻井的技术功效,对比中美两国的专利活动差异,为国家和企业未来在页岩气领域发展提供建议。具体工作如下:首先,从发展历程、技术生命周期、主要技术分支、区域分布、高产研发企业和热点技术领域等方面对页岩气领域进行具体分析,并以各种维度分别对比中美两国在研发活动上的差距。其次,针对核心技术水平井钻井进行深层次的文本挖掘,从专利摘要半自动化提取技术主题的专业术语和功效词汇构建技术功效图,可根据某项技术在技术功效图中的具体位置判断其发展前景,为企业判断外界环境并结合自身条件制定专利战略提供依据。最后,在对中美两国页岩气领域的专利分析的基础上,详细剖析我国页岩气产业拥有的优势、存在的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分别从企业和技术领域两个层面提出建议,为我国页岩气产业未来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二、自然语言后控机制在智能化检索中的切入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然语言后控机制在智能化检索中的切入点(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智能在我国图情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 人工智能研究文献变化趋势
3 人工智能领域研究主体分析
    3.1 核心作者分析
    3.2 发文机构分析
    3.3 发文期刊分布
4 人工智能在我国图情领域的应用成熟度分析
5 基于关键词共现网络的研究热点分析
    5.1 人工智能技术在信息检索和智能搜索中的应用
    5.2 智能机器人在图书馆智慧服务中的应用
    5.3 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舆情预测中的应用
    5.4 人工智能技术在研究热点与前沿领域探测中的应用
    5.5 人工智能技术在文本分类与数据挖掘中的应用
6 研究热点的演化分析
7 结论与启示
    7.1 需加紧制定人工智能技术相关成果转化机制
    7.2 需进一步拓展与人工智能专业机构、企业合作研究
    7.3 借助人工智能的研究提升图情机构的服务能力
    7.4 进一步完善图情产品化、数据资产化、技术智能化的图情生态体系

(2)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实证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六、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关系的理论概述
    一、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的概念界定
        (一)大学生就业的概念界定
        (二)政府责任的概念界定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理论基础
        (一)责任政府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本观
        (三)市场失灵理论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现实依据
        (一)维护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责的内在要求
    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厘定
        (一)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调控责任
        (二)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服务责任
        (三)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监督责任
第二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实践历程
    一、“统包统分”就业制度时期:政府包办、计划配置
        (一)“统包统分”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二、“供需见面”就业制度时期:计划配置为主、调节为辅
        (一)“供需见面”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三、“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时期: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相结合
        (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第三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现状与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总体现状
        (一)政府调控责任履行现状
        (二)政府服务责任履行现状
        (三)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现状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实证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调查设计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调查概况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频率分析结果
        (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交叉分析结果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一)政府调控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二)政府服务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三)政府监督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第四章 国外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
        (二)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的启示
    二、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
        (二)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的启示
第五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策略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政策理念
        (二)提升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服务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
        (二)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供给能力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以政府监督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二)以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
        (三)以主体问责制提升就业政策执行实效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毕业年级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B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人才要求访谈提纲
    附录 C 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履行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4)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产品形态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复杂网络理论
        1.3.2 用户需求挖掘
        1.3.3 自然语言处理
        1.3.4 交互式遗传算法
    1.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框架
        1.4.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评价主题网络模型
    2.1 产品评价数据集
        2.1.1 用户评价数据采集
        2.1.2 数据预处理
        2.1.3 情感极性分析
    2.2 用户评价主题建模
    2.3 用户评价主题网络
        2.3.1 网络与图
        2.3.2 主题词共现分析
        2.3.3 主题网络构建与分析
    2.4 实例研究
        2.4.1 评价数据集创建
        2.4.2 LDA主题建模
        2.4.3 制氧机评价主题网络
        2.4.4 用户需求归纳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设计约束网络模型
    3.1 设计约束网络
    3.2 基于DCN的设计要素提取
        3.2.1 设计约束网络构建
        3.2.2 设计约束网络分析
    3.3 实例研究
        3.3.1 制氧机形态设计要素分析
        3.3.2 制氧机设计约束网络构建
        3.3.3 制氧机设计约束网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形态设计集成优化模型
    4.1 确定初始种群
    4.2 适应度评价神经网络
        4.2.1 神经网络概述
        4.2.2 BP神经网络学习规则
    4.3 集成优化模型构建
        4.3.1 形态尺寸控制函数
        4.3.2 适应度函数
        4.3.3 基本遗传算子
    4.4 实例研究
        4.4.1 制氧机形态设计初始种群
        4.4.2 适应度评价神经网络构建
        4.4.3 遗传算法与神经网络集成优化
    4.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LDA主题建模部分程序代码
附录 C 遗传算法部分程序代码

(5)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概述
    2.1 人工智能的定义和发展概况
        2.1.1 人工智能的定义
        2.1.2 人工智能的发展概况
    2.2 与图书馆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
        2.2.1 模式识别技术
        2.2.2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2.2.3 机器学习技术
        2.2.4 知识图谱
        2.2.5 计算机视觉技术
        2.2.6 人机交互技术
    2.3 图书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意义
        2.3.1 促进图书馆管理运行高效化
        2.3.2 促进图书馆服务对象精准化
        2.3.3 促进图书馆参考咨询智能化
        2.3.4 促进图书馆空间功能人性化
3 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现状
    3.1 在书库建设与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3.1.1 在智能化集成书库建设中的应用
        3.1.2 在智能化集成书库管理中的应用
    3.2 在空间建设与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3.2.1 在学习空间中的应用
        3.2.2 在宣传展示空间中的应用
    3.3 在跨语言信息检索服务中的应用现状
        3.3.1 跨语言信息检索实践案例
        3.3.2 跨语言信息检索技术分析
    3.4 在参考咨询服务中的应用现状
        3.4.1 智能参考咨询机器人实践案例
        3.4.2 智能参考咨询机器人技术分析
    3.5 在个性化推送服务中的应用现状
        3.5.1 智能个性化推送服务实践案例
        3.5.2 智能个性化推送服务技术分析
4 图书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面临的困境
    4.1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不充分问题
        4.1.1 智能设备的智能化程度不高
        4.1.2 智能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较慢
    4.2 用户个人信息保护不完善问题
        4.2.1 用户识别方式简单,攻击成功率较高
        4.2.2 用户的隐私信息与必要信息难以界定
        4.2.3 用户个人信息泄露事件追责主体难以锁定
    4.3 馆员队伍结构不合理问题
        4.3.1 智能机器人馆员对传统馆员的冲击
        4.3.2 馆员岗位设置与人工智能应用环境不匹配
        4.3.3 专业人才的引进进程缓慢
    4.4 图书馆的经费紧张问题
        4.4.1 图书馆智能化发展成本高
        4.4.2 图书馆经费来源渠道较为单一
5 图书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困境的应对之策
    5.1 充分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水平
        5.1.1 注重用户体验反馈信息的收集
        5.1.2 积极参与相关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
    5.2 强化用户个人信息保护
        5.2.1 遵循科学合理的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原则
        5.2.2 提高用户个人信息安全意识
        5.2.3 构建完善的用户个人信息管理系统
    5.3 优化馆员队伍结构
        5.3.1 改革馆员岗位设置
        5.3.2 内培人工智能专业人才
        5.3.3 外引人工智能专业人才
    5.4 拓宽图书馆经费来源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附录一 馆员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传媒经济发展的传媒要素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关于媒介和传媒的界定
        1.3.2 关于传媒产业、媒介经济和传媒经济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安排
    1.6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传媒经济研究文献梳理与分析
        2.1.1 相关概念的提出与论述
        2.1.2 传媒经济研究的发展脉络
    2.2 国内传媒经济研究文献梳理与分析
        2.2.1 国内传媒经济研究的起步——20世纪80年代~2003年
        2.2.2 国内传媒经济研究的发展——2003 年至今
        2.2.3 国内传媒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类别
    2.3 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研究文献综述
        2.3.1 生产要素相关文献综述
        2.3.2 创新要素相关文献综述
    2.4 传媒要素与传媒经济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章 传媒变革:从介质到要素
    3.1 传媒从介质到要素的属性变革分析
        3.1.1 传媒变革的生态分析
        3.1.2 传统媒体的转变
        3.1.3 传媒属性变化分析
    3.2 传媒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的机理分析
        3.2.1 传媒生产要素
        3.2.2 传媒创新要素
第四章 传媒要素驱动机制
    4.1 传媒要素驱动机制的配置效应
    4.2 传媒要素配置模型分析
        4.2.1 基本工具——新古典多部门模型
        4.2.2 动态一般均衡模型
    4.3 传媒要素配置案例分析
第五章 从媒介经济到传媒经济
    5.1 媒介产品的经济分析
        5.1.1 媒介产品生产的终止分析
        5.1.2 媒介产品生产的分离和临界分析
    5.2 媒介市场现状分析
        5.2.1 产业边界在媒介融合中趋于淡化
        5.2.2 利益共同体在传媒共融中逐渐形成
        5.2.3 视频化与泛内容化传播逐渐升级
        5.2.4 传播垂直化推进大众传媒小众传播
        5.2.5 媒介产业化推动实体化功能发展
        5.2.6 特殊情形下的主流媒体融合
    5.3 从媒介经济至传媒经济
        5.3.1 传媒经济新环境与传媒经济新发展
        5.3.2 传媒要素作用与传媒经济发展
第六章 传媒经济实现
    6.1 大数据技术与传媒要素作用
        6.1.1 传媒与大数据的融合运用分析
        6.1.2 大数据构架与传媒要素作用体现
        6.1.3 数据云技术的传媒效能实现
        6.1.4 数据分析与挖掘的传媒要素作用
    6.2 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传媒经济实现
        6.2.1 人工智能技术与媒介产业发展
        6.2.2 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的传媒要素效能
        6.2.3 智能产业发展与传媒经济实现
    6.3 智慧金融发展中的传媒经济实现
        6.3.1 智慧金融发展与传媒效能实现
        6.3.2 传媒效能与金融发展
        6.3.3 智慧金融的传媒经济实现
    6.4 5G技术应用中的传媒经济实现
        6.4.1 5G技术发展与应用现状分析
        6.4.2 5G的传媒融合与效用
        6.4.3 5G技术应用的传媒经济实现
    6.5 传媒要素作用于区块链技术的传媒经济实现
        6.5.1 区块链运作机理及传媒作用
        6.5.2 区块链应用中的传媒经济实现
    6.6 传媒要素作用于传统产业的传媒经济实现
第七章 结论
    一、对媒介和传媒的再认识
    二、对媒介经济和传媒经济的再定位
    三、经济与传播新生态和传媒经济发展新机遇
    四、传媒要素驱动传媒经济发展研究的缺憾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7)基于知识元的科技文本内容描述与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科技文本内容描述研究
        1.2.2 科技文本内容组织研究
    1.3 问题的提出与本文的研究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与技术基础
    2.1 知识元
        2.1.1 知识元内涵分析
        2.1.2 知识元相关技术研究
        2.1.3 知识元应用研究
    2.2 语义学理论
        2.2.1 知识元间语义关系内涵分析
        2.2.2 语义关系类型
        2.2.3 语义关系表示方法
        2.2.4 语义关系的应用
    2.3 粒度理论
        2.3.1 粒度内涵分析
        2.3.2 信息粒度的表达法
第三章 基于知识元的科技文本内容描述框架
    3.1 科技文本内容结构分析
    3.2 科技文本内容描述框架
    3.3 科技文本内容描述框架的示例
    3.4 分析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知识元的科技文本内容组织方法
    4.1 科技文本内容组织方法
    4.2 科技文本内容组织方法示例
    4.3 分析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及结果分析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环境
    5.3 实验设计
        5.3.1 数据采集
        5.3.2 文本预处理
    5.4 实验结果
    5.5 结果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与未来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8)产品概念设计中基于知识流的语义化知识管理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主要概念界定
        1.2.1 概念设计
        1.2.2 知识流
        1.2.3 知识建模
    1.3 相关研究综述与评析
        1.3.1 产品设计知识管理相关研究及述评
        1.3.2 知识流相关研究及述评
        1.3.3 设计知识建模技术相关研究及述评
        1.3.4 设计知识获取技术相关研究及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
        1.4.1 研究思路
        1.4.2 内容结构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主要创新之处
2 产品概念设计中基于知识流的语义化知识管理技术框架研究
    2.1 基础理论概述
        2.1.1 知识管理的SECI模型理论
        2.1.2 设计知识流相关理论
        2.1.3 语义化相关理论
    2.2 概念设计知识管理中的知识流分析与建模
        2.2.1 知识管理过程中的知识流分析与建模
        2.2.2 概念设计过程中的知识流分析与建模
    2.3 基于知识流的语义化知识管理技术框架设计研究
        2.3.1 需求分析
        2.3.2 结构和组成
        2.3.3 功能和应用
    2.4 本章小结
3 产品概念设计中基于知识流的多维设计知识统一建模技术研究
    3.1 多维设计知识的统一建模技术体系研究
        3.1.1 多维设计知识统一建模需求分析
        3.1.2 多维设计知识分类与定义
        3.1.3 多维设计知识统一建模技术体系构建
    3.2 多维设计知识的统一建模技术实现
        3.2.1 对象-流程双核知识建模
        3.2.2 设计组织知识建模
        3.2.3 设计资源知识建模
        3.2.4 设计准则知识建模
        3.2.5 设计案例知识建模
    3.3 多维设计知识的语义化表示技术实现
        3.3.1 对象-流程双核知识的本体构建
        3.3.2 设计资源和设计组织的语义标注
    3.4 本章小结
4 产品概念设计中基于知识流的设计过程知识语义建模技术研究
    4.1 设计过程知识的语义建模技术体系研究
        4.1.1 设计过程知识语义建模需求分析
        4.1.2 设计过程知识语义建模技术体系构建
    4.2 设计过程知识的语义建模技术实现
        4.2.1 设计流程知识语义建模技术实现
        4.2.2 设计流和知识流集成建模技术实现
    4.3 设计过程知识的语义化表示技术实现
        4.3.1 可配置流程模板的语义化表示
        4.3.2 可配置知识组件的内容构建及语义标注
    4.4 本章小结
5 产品概念设计中基于知识流的组织内外设计知识获取技术研究
    5.1 组织内设计过程知识获取技术研究
        5.1.1 设计过程知识获取的需求分析
        5.1.2 设计过程知识获取的实验设计
        5.1.3 设计过程知识获取的技术实现
    5.2 组织外设计领域知识获取技术研究
        5.2.1 设计领域知识获取的需求分析
        5.2.2 设计领域知识获取的实验设计
        5.2.3 设计领域知识获取的技术实现
    5.3 本章小结
6 产品概念设计中基于知识流的语义化知识管理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6.1 应用系统总体设计
        6.1.1 应用需求与总体思路
        6.1.2 应用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6.1.3 应用系统用例图设计
        6.1.4 应用系统开发与运行环境
    6.2 统一建模技术支撑的设计知识本体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6.2.1 本体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
        6.2.2 本体管理系统的功能实现
    6.3 语义标注技术支撑的设计资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6.3.1 资源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
        6.3.2 资源管理系统中资源存储的实现方案
        6.3.3 资源管理系统的功能实现
    6.4 多视图技术支撑的设计知识检索及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
        6.4.1 知识检索及可视化系统的设计
        6.4.2 可视化检索中的控制与同步
        6.4.3 知识检索及可视化系统的功能实现
    6.5 双层模块化封装技术支撑的概念设计辅助系统设计与实现
        6.5.1 概念设计辅助系统的功能设计
        6.5.2 概念设计辅助系统中可配置知识组件的交互机制
        6.5.3 概念设计辅助系统的功能实现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制退机部件的对象-流程双核知识本体OWL形式化表示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与录用情况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9)基于情境感知的智能穿戴设备交互设计研究 ——以IT白领人群的智能手环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可穿戴技术推动互联网产品的进化
        1.1.2 智能穿戴设备掀起移动互联网的新浪潮
        1.1.3 情境感知应用前景广阔
    1.2 研究的现状
        1.2.1 情境感知研究现状
        1.2.2 情境认知理论研究现状
        1.2.3 智能穿戴设备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思路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的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情境感知研究综述
        2.1.1 情境感知系统
        2.1.2 情境因素分析
        2.1.3 情境认知理论概述
    2.2 智能穿戴设备研究综述
        2.2.1 发展脉络
        2.2.2 应用类别与案例分析
        2.2.3 核心技术分析
        2.2.4 特征分析
        2.2.5 机会点分析
    2.3 智能穿戴设备交互分析
        2.3.1 交互设计系统分析
        2.3.2 信息架构与交互模式分析
        2.3.3 可产品化的输入方式
        2.3.4 输出方式分析
        2.3.5 网络联动方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情境感知在智能穿戴设备设计中的价值分析
    3.1 情境感知在智能穿戴设备功能评估中的价值分析
        3.1.1 用户情境——实现用户的个性化和控制感
        3.1.2 任务情境——提高设备主动性与任务密切相关性
        3.1.3 环境情境——提升产品智能化效果
    3.2 情境感知在满足智能穿戴设备用户需求中的价值分析
        3.2.1 刺激用户为健康而穿戴的动机
        3.2.2 满足用户量化自我的核心需求
        3.2.3 激励用户的社交需求
        3.2.4 获得完善的人—机—环反馈结果
    3.3 情境感知在提升智能穿戴设备用户体验中的价值分析
        3.3.1 构建基于UCD的情境感知系统
        3.3.2 基于UCD的情境感知系统下的用户体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穿戴设备中的情境需求调研与分析
    4.1 调研策略
        4.1.1 目标用户定位
        4.1.2 调研的目的
        4.1.3 调研的方法
    4.2 定性研究
        4.2.1 深度访谈过程及内容设计
        4.2.2 深度访谈实施
        4.2.3 深度访谈结果分析
    4.3 定量研究
        4.3.1 问卷设计
        4.3.2 问卷调研实施
        4.3.3 问卷调研结果分析
    4.4 调研分析总结
        4.4.1 典型用户情境归纳
        4.4.2 用户情境认知特征总结
        4.4.3 用户对于运动类智能穿戴设备的需求总结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能穿戴设备情境感知交互设计原则和策略
    5.1 智能穿戴设备情境感知设计原则
        5.1.1 个性化推荐原则
        5.1.2 智能化与决策权平衡原则
        5.1.3 密切的任务相关性原则
        5.1.4 多通道交互反馈原则
        5.1.5 知化的算法原则
    5.2 用户情境下的智能穿戴设备设计策略
        5.2.1 构建差异化的用户情境提升用户感知效果
        5.2.2 维持知觉恒常性减少用户认知冲突
        5.2.3 细分情境满足用户的心理预期
    5.3 任务情境下的智能穿戴设备设计策略
        5.3.1 自适应调整的反馈强度
        5.3.2 常量与变量信息的差异化判断机制
        5.3.3 提升沉浸体验效果的交互拟物化
    5.4 环境情境下的智能穿戴设备设计策略
        5.4.1 营造预期的环境情境
        5.4.2 合理的语境解释
        5.4.3 情境信息的分类加工与个性化捕捉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智能穿戴设备情境感知设计实践
    6.1 智能手环设计构想
        6.1.1 设计背景
        6.1.2 构建目标
    6.2. 智能手环硬件设计
        6.2.1 设计概念
        6.2.2 设计方案的评估
        6.2.3 设计效果图
    6.3 智能手环移动应用交互设计
        6.3.1 功能概述
        6.3.2 信息架构
        6.3.3 低保真原型设计
        6.3.4 高保真原型设计
    6.4 设计实践成果分析
        6.4.1 智能手环的情境感知系统分析
        6.4.2 智能手环的典型情境描述
        6.4.3 情境感知下的体验提升设计点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IT白领的运动类智能穿戴设备调查研究访谈脚本
附录二 IT白领的运动类智能穿戴设备调研问卷
附录三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实践活动
附录四 图片及表格来源

(10)基于专利信息的页岩气技术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页岩气产业的发展现状
    1.2.1 全球页岩气产业发展现状
    1.2.2 中国页岩气产业发展现状
1.3 国内外专利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1.3.1 基于文本挖掘技术的专利分析方法
    1.3.2 基于可视化的专利分析方法
1.4 研究方案、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技术路线图
    1.4.2 研究内容
    1.4.3 主要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方法简介
2.1 专利情报分析相关知识简介
    2.1.1 专利情报分析理论与方法
    2.1.2 专利情报分析的工具介绍
2.2 专利战略概述
    2.2.1 专利战略的概念界定
    2.2.2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专利战略理论与实践
2.3 科学知识图谱相关简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页岩气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3.1 页岩气的气藏原理及产业价值链
    3.1.1 页岩气的气藏原理
    3.1.2 页岩气的产业价值链
3.2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3.2.1 研究方法设计
    3.2.2 数据来源与数据采集
    3.2.3 数据字段说明与数据处理
3.3 技术成熟度分析
    3.3.1 专利申请量趋势分析
    3.3.2 技术生命周期分析
    3.3.3 美国的技术生命周期分析
    3.3.4 中国的技术生命周期分析
3.4 页岩气勘探开发领域的主要技术分支分析
    3.4.1 美国主要技术分支分布情况
    3.4.2 中国主要技术分支分布情况
3.5 区域分布的特征分析
3.6 页岩气领域的高产研发企业
    3.6.1 高产研发企业专利公开数量分析
    3.6.2 美国高产研发企业分析
    3.6.3 中国高产研发企业分析
    3.6.4 高产研发企业研究方向分析
3.7 技术领域分布特征的动态分析
    3.7.1 研究方法设计
    3.7.2 热点技术领域的计量分析
    3.7.3 热点技术领域的动态分析
    3.7.4 中美两国热点技术领域对比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专利的页岩气核心领域技术功效矩阵构建
4.1 水平井钻井技术的基本概况
    4.1.1 控制压力钻井
    4.1.2 欠平衡钻井
    4.1.3 旋转导向钻井
    4.1.4 随钻测井
4.2 研究方法设计
4.3 水平井钻井技术的技术词识别
4.4 绘制水平井钻井技术的技术功效图
    4.4.1 文本预处理
    4.4.2 文本特征抽取
    4.4.3 特征词筛选
    4.4.4 计算技术功效词共现次数
    4.4.5 构建技术功效图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技术发展对策研究
5.1 中美页岩气领域的发展现状对比
5.2 优势分析
    5.2.1 我国页岩气资源储量丰富
    5.2.2 自主创新能力显着提高
    5.2.3 形成具有研发实力的人才队伍
5.3 劣势分析
    5.3.1 我国页岩气技术相关研究起步较晚
    5.3.2 资金支持力度不够、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5.3.3 活跃主体仅垄断企业,民营资本进入困难
5.4 机会分析
    5.4.1 十二五规划政策支持
    5.4.2 国际交流合作和并购项目增多
    5.4.3 研究领域存在技术空白点
5.5 威胁分析
    5.5.1 国际竞争激烈,外国企业不断进入中国
    5.5.2 页岩气勘探开发项目周期长成本高
    5.5.3 页岩气勘探开发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5.6 对策建议
    5.6.1 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5.6.2 技术层面的对策建议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自然语言后控机制在智能化检索中的切入点(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智能在我国图情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启示[J]. 凡庆涛,杜赟,谢海涛,刘如. 新世纪图书馆, 2020(09)
  • [2]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D]. 鄂义强.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科技查新服务的情景构建及在智能化查新平台的应用研究[D]. 李鑫鑫.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2020
  • [4]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产品形态设计方法研究[D]. 白睿昇.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5]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D]. 谈娟.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6]传媒经济发展的传媒要素驱动机制研究[D]. 王雪野. 西北大学, 2020(07)
  • [7]基于知识元的科技文本内容描述与组织研究[D]. 刘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2)
  • [8]产品概念设计中基于知识流的语义化知识管理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 傅柱.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9]基于情境感知的智能穿戴设备交互设计研究 ——以IT白领人群的智能手环设计为例[D]. 曾丽霞. 江南大学, 2016(02)
  • [10]基于专利信息的页岩气技术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 蔡万江. 北京工业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自然语言后控机制在智能检索中的切入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