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钢原原料系统技术进步及效果

济钢原原料系统技术进步及效果

一、济钢铁前原料系统技术进步及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李冬梅[1](2015)在《鲅鱼圈球团厂自动配料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球团是现代高炉炼铁流程中一种不可缺少的优质冶金炉料,如何提高其质量一直是冶金行业密切关注的问题。在球团生产厂,配料工序是整个生产过程的重要一环,配料的质量是影响成品球团质量的重要因素。鲅鱼圈球团厂为了保证配料品质质量,提高配料效率,采用了自动配料控制方法。本文主要从工业控制的角度出发,对球团厂自动配料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应用作了研究和探讨。本文对国内外配料技术发展情况、配料秤工作原理,称重仪表工作原理进行了介绍。对配料控制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介绍了配料系统的运行环境,并对配料控制系统的控制对象、影响因素和实现功能等进行了需求分析,按照要实现的控制目标,提出了一套设计方案。结合现场生产实际要求,对配料系统的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分别进行了设计。其中硬件部分包括配料系统控制单元设计和检测单元设计。软件部分包括上位机编程软件和上位机监控软件。对它们的工作原理、功能特点等进行了介绍。在对配料过程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基于上位机—PLC—现场仪表和执行器的分层次硬件结构,建立了自动配料控制系统。从而使该配料系统可以按要求自动完成下料、称量、配料全过程,并在生产实际中成功应用了该自动配料控制系统。

蔡雁[2](2013)在《烧结综合料场作业管理与优化系统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烧结综合料场是存放钢铁企业原料的场地,综合料场占地面积较大,存储的原材料是企业正常生产的前提。综合料场生产工序复杂,生产成本大,建立高效的烧结综合料场作业管理与优化系统对于钢铁企业节约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烧结综合料场的作业过程并未得到充分优化,在料场储位配置方面,存在存储混乱,料场利用率及原料稳定性不高的问题;在库存量管理方面,存在原料库存量采购不合理,导致库存过多或过少的问题;在料场管理方面,存在堆取料机作业易失误,料场信息不准确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围绕烧结综合料场作业管理与优化方法展开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与创新点如下:(1)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料场储位模糊多准则优化方法由于钢铁企业原料来源广泛、品种繁多、数量庞大、外在影响因素比较严重等特点,所以原料在综合料场中的各个存储方案的评价是一个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优化问题。一般的优化算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料场利用率和原料成分稳定性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料场的原料存储情况,以料场利用率和原料场成分稳定性为目标建立储位优化模型。首先根据储位配置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七个优化准则,然后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准则的权重值,解决准则难以量化的问题;最后采用三角模糊数的方法表示权重值和期望值,提高优化结果的合理性。现场运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建立的系统可以达到预期优化目标,大大降低企业管理的成本。(2)基于多模型集成的原料库存量预测方法原料由于价格、产地及品味的不同在重要程度上存在差异,但是,在形成中和粉的过程中,不同重要程度的原料所占比例是大致不变的,所以原料总量的库存量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不同重要程度的原料变化也是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原料的库存量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提出一种基于灰色系统模型与时间序列模型的预测方法来预测原料库存量。首先利用灰色系统可以反映数据序列整体发展趋势的优点,通过对库存量历史数据的滤波、统计、累加或累减生成,建立库存量灰色预测模型,然后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可以反映数据序列细节波动的优点,对数据序列进行时序分析,建立时间序列自回归积分移动平均模型;最后,建立基于信息熵的原料库存量集成预测模型,该集成模型可以充分集合不同类型模型的优点,准确预测原料库存量,为后续的原料库存量优化提供可靠的依据。(3)基于GA-PAO算法的烧结料场原料库存量优化料场库存量预测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断料现象的发生,保证生产的连续性,而库存量优化的则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优化采购库存成本,二者共同构成了料场的原料库存量优化管理。原料采购库存成本的约束是钢铁企业流动资金的制约瓶颈。本文针对钢铁企业烧结料场原料采购与消耗的特点,以企业原料库存费用最小为目标建立烧结综合料场原料库存量优化模型,构建了详细的模型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提出基于标准PSO算法的适应度函数,将GA算法用于PSO算法的改进,设计详细的算法参数,并对GA-PSO算法与标准的PSO算法进行寻优结果对比。同时,应用某钢铁企业烧结生产线的综合料场实际生产数据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该库存量优化模型结合GA-PAO算法实现了原料库存成本的优化,为钢铁企业采购计划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4)烧结综合料场作业管理与优化系统的设计及其工业应用结合工业现场实际,根据某钢铁企业360m2烧结生产线对系统的软件、硬件结构进行分析,建立烧结综合料场作业管理与优化系统,并阐述了系统的应用软件模块、优化控制算法的实现流程以及数据通信技术。通过对系统的实际运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该系统可以实现企业兼顾采购成本与保证原料供应稳定性的综合优化,同时实现料场储位的优化配置,提高料场利用率及原料稳定性,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郭宪臻[3](2012)在《低成本高炉炼铁科学化管理与操作》文中认为钢铁联合企业生产结构中,炼铁工序是钢铁企业的能耗大户,炼铁能耗约占钢铁生产总能耗的70%以上,生铁成本的高低对钢铁工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高炉炼铁工艺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原燃料市场价格提高,低品位矿石用量增加,能耗增加,由此导致炼铁成本居高不下。为提高钢铁企业的竞争力,必须采取科学的管理与操作方式,以此来降低生产成本。随着近年来钢铁行业的迅猛发展,安钢炼铁厂实施了低成本战略。针对此问题本文对安阳炼铁厂的生产实际情况进行了“低成本高炉炼铁科学化管理与操作”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高炉炉料优化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喷煤新工艺的开发,降低燃料比的研究,以及炼铁设备故障模型的开发与应用等。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和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建立了最低成本炉料结构的数学模型。根据安钢2011年的含铁炉料资源以及原燃料采购协约等状况,通过模型计算,最终决定450m3高炉的炉料结构为:82%烧结矿+1.17%球团矿+7.56%块矿X3+8.49%块矿X4+0.78%熔剂;2000m3级高炉的炉料结构为:78%烧结矿+8.29%球团矿+6.44%块矿X3+6.79%块矿X4+0.49%熔剂。与2010年的炉料结构相比,450m3高炉和2000m3级高炉依据该模型优化的炉料结构成本分别降低了54.4元/t和40.5元/t。因此,该炉料结构模型的开发有利于进一步实现低成本高炉炼铁的科学化管理与操作。(2)通过对炉内积粉量的平衡计算可知,喷吹神木:潞安=2:1的混合煤,煤比为160kg/HM时,不会因为喷煤量提高而出现炉内积粉增加的现象。若富氧3%,喷煤量可达177kg/tHM,比目前喷吹潞安单种煤提高近40kg/tHM,可降低生铁成本约25元/tHM。(3)通过高炉正常生产时燃料比的研究可知,安钢2000级高炉喷煤比约160kg/tHM时,焦比最低,约320~330kg/tHM;喷煤比为140~160kg/tHM时,燃料比最低,约470~490kg/tHM;喷煤比在150~160kg/tHM时,利用系数最高,约2.4~2.5f/m3.d。在此基础上,安钢对2200m3高炉连续6个月的生产指标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得出最佳操作目标(低燃料比操作)的适宜操作参数控制范围。生产实践表明,采用该控制参数,高炉燃料比可长期稳定在约490kg/tHM的水平。(4)实验室研究表明,轻烧氧化镁的添加量小于3%,对混和煤的流动性影响不大。轻烧氧化镁的添加量小于4%,可提高煤粉最高燃烧温度。轻烧氧化镁添加量由1%增加到5%,煤粉燃烧率增加约4~5%。随着鼓风中富氧含量的增加,轻烧氧化镁对煤燃烧率的助燃效果更加明显。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安钢进行了风口喷吹含MgO熔剂的工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基准期相比,6号高炉试验期煤比降低12kg/t,焦比降低18kg/t,生铁含[Si]由0.59%降为0.47%。7号高炉煤比降低13kg/t;焦比降低2kg/t,生铁含[Si]由0.56%降为0.41%。经济效益核算表明,风口喷吹轻烧镁粉后,若保持块矿配比不变,吨铁成本升高5.2元;若保持球团配比不变,吨铁成本降低2.2元。(5)为维护高炉稳定操作,安钢进行了炉底维护技术和炼铁设备故障预测模型的开发。炉底维护技术的成功应用与炉缸侧壁温度异常升高问题的解决,为高炉长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高炉降低燃料比实现低成本炼铁创造了条件。通过将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炼铁设备故障预测模型,对设备的安全运行状态进行预测,同时将灰色系统GM(1,1)设备故障预测模型与新陈代谢模型有机结合,在保证预测精度的前提下可大幅度减少模拟计算工作量、提高预测精度。生产实例表明,该模型使用实时数据,更接近设备的真实状况,反映真实的设备运行状态。通过以上的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可为低成本炼铁的科学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如选择合适的原燃料结构,采取合理的操作参数,开发合理的操作工艺,建立相应的模型等,研究内容有利于降低燃料消耗,强化高炉冶炼,为高炉冶炼工艺开拓新的途径,实现集成创新等。

马小兰[4](2010)在《河南安钢铁前系统降低产品成本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如何降低安钢钢铁产品成本是今后安钢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必须认真对待。而降低铁前系统生产成本是降低安钢钢铁产品成本的关键。本文从原料的角度论述了高炉炼铁实现"精料"以及合理炉料结构对降低钢铁产品成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安钢铁前系统降低产品成本的实践作了分析论述。

段祥光,裴翠红,高淑芬[5](2009)在《包钢烧结工艺技术进步》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回顾了包钢烧结40余年的发展历史。自1966年4月包钢烧结建成投产,烧结矿产能扩大59倍;烧结料层、烧结机作业率、烧结矿固体燃耗、工序能耗、转鼓强度、w(TFe)等工艺技术质量指标均显着提升。

段祥光,宫文祥,赵曙光[6](2009)在《包钢烧结工艺技术进步》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回顾了包钢烧结四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对包钢烧结产能规模扩大、工艺技术指标及质量指标的进步进行了全面阐述。自1966年4月包钢烧结建成投产,烧结矿产量由年产24.65万吨提高到如今的1468.98万吨,产能扩大59倍;烧结料层、烧结机作业率、烧结矿固体燃耗、工序能耗、转鼓强度、TFe品位等工艺技术质量指标均显着提升。

刘艳春[7](2008)在《面向产品成本的高炉物料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铁精粉等高炉原料的采购成本在生铁成本中的比例可达70%左右,因此,确立最佳的原料结构是降低产品(生铁)成本的有效手段。另外,随着我国钢铁行业的高速发展,铁精粉的需求量和进口量大幅增加,铁精粉的价格不断上升,高炉含铁原料的采购决策模型也逐步完善和被广泛使用。本文对B钢铁公司物料结构进行优化分析,建立了面向产品成本的高炉物料结构优化模型。数学模型分为6个子模型,其中工艺模型有烧结机优化模型、竖炉优化模型、高炉优化模型,物料配置模型有铁精粉优化配置模型,烧结矿优化配置模型和球团矿优化配置模型,模型之间交互的数据流为原料或产品的物料流量、物料性能、价格及原料性能的影子价格。工艺模型采用模糊规划方法建模,物料配置模型采用网络流优化方法建模,模型采用MATLAB软件编写程序。计算结果以含铁原料使用数量的边际贡献的方式提交,以支持决策者调节原料结构。本论文的特色如下:首先,本论文模型将以产品成本最低作为原料结构优化的目标,而不以采购成本最低、烧结矿成本最低球团矿成本最低等作为目标;其次,模型运用模糊规划,从基准期的工艺参数和原料性能中校准出效率参数,从而精确描述出优化期内数量(产品产量或原料用量)、性能(产品性能和原料性能)和成本三者之间的数值关系;最后,计算含铁物料用量的边际贡献。本模型不计算最优的原料结构,而是计算原料用量的边际贡献(原料用量发生单位变化时,铁水成本的变化值),这种提交方式允许决策者综合考虑社会人文等模型无法考虑的因素,另外,由于在计算边际贡献时,模型仅仅在基准值的一个邻域内求解,消解了插值和外推带来的误差,因而计算结果更为准确。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模糊线性规划方法可有效地校准高炉过程的效率参数,较回归分析法简便,且计算精度高;第二,使用输运矩阵描述烧结矿、球团矿和铁精粉的运输网络,可将非线性规划转化为线性规划,简化了求解过程。

张小龙[8](2007)在《龙钢炼铁系统工艺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炉炼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原料准备、精料水平、设备改造、工艺改进、高炉强化冶炼及生产管理等诸多因素。炼铁系统优化一直是高炉工作者广泛关注和积极探索实践的课题。近年来,龙钢结合自身条件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大胆实践。通过系统挖潜、工艺改进、强化管理,围绕炼铁高产、优质、低耗、长寿方针,通过提高入炉原燃料质量、优化炉料结构等提高精料水平;引用先进设备、技术,强化高炉操作,优化炼铁工艺,使高炉利用系数、综合焦比等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得到明显改善。本文通过分析影响炼铁系统指标提升的各个因素,结合龙钢炼铁系统生产状况并以生产改进措施及数据为依据,对龙钢铁前系统各个时期的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探索出了龙钢炼铁系统系统进一步优化的方向,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果:(1)坚持精料方针,依靠精料技术,使入炉原燃料质量及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是龙钢高炉稳定顺行及进一步强化冶炼提升指标的基础。(2)高炉操作在实现全风、全风温、高顶压、稳定富氧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提高煤比、提高煤气利用及低硅冶炼上转变是龙钢高炉冶炼实现低成本所必须贯彻的指导思想。(3)以高炉为核心,不断引用实用技术,不断强化设备及炉外管理,给高炉生产创造良好的外围条件也是龙钢炼铁系统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阿不力克木·亚森[9](2004)在《八钢高炉入炉原料的冶金性能及配料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炼铁工艺结构的优化还处于低级阶段,生产率低,能耗高,工艺结构不合理,仍是制约我国高炉炼铁发展的主要因素。解决这一矛盾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提高高炉原料质量和不断优化并确立更为合理的高炉炉料结构。本课题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八钢高炉生产实际情况,根据实际原料水平,通过对不同组合炉料的冶金性能试验测定,探讨了适宜八钢高炉生产的合理炉料结构。为八钢提高高炉原料质量,寻求合理的综合炉料结构,改善高炉透气性,促进强化冶炼,降低焦比,保持炉况顺行和高炉长寿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宏哲[10](2003)在《300m~3高炉上料系统改造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原(太钢)2号高炉始建于30年代,高炉容积为296m3,炉顶采用双钟式装料设备,双料车斜桥上料。现高炉容积为324m3,高炉仓下系统仍处于落后的生产状态,矿石及焦炭称量车一直延用至今,并且矿石称量车仍采用机械称量装置,矿石部分没有设置筛分设施。这样就存在着上料速度慢,称量精度低,工人劳动强度大,设备故障率高,入炉矿石含粉率高,组织生产困难,岗位操作环境恶劣等问题,无法满足高炉日益强化的冶炼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炉生产能力的充分发挥,同时由于仓下未设置除尘设施,而导致劳动环境较差。 这次槽下改造的目的,主要是使整个上料筛分系统具有能自动控制、操作方便、称量准确、维护简便、筛分效率高、除尘效果好的特点;使入炉料的粉末含量少,为高炉炉矿稳定顺行、进一步强化冶炼、节焦增铁创造条件。 为了合理利用高炉原有料槽设施,本着实用、可靠的原则,新改造的工艺针对原有设施的弊端,从工艺布局到设备选择,进行全面的更新改造。针对具体弊端,有针对性地增加了槽下筛分设备,烧结矿采用分散过筛,集中称量,皮带运输。槽下闸门、翻板改为液压传动,称量改为电子秤,配备微机控制,实现称量自动补偿和上料自动打印。 对矿石、焦炭振动筛,运焦、运矿皮带机进行了选型计算;配套设施进行了选择,同时对设备能力进行校核计算。改造前入炉粉率(<5mm)>20%,生产指标不理想。经改造后的槽下筛分及上料系统,由于设备更新、自动化程度提高以及除尘问题的解决。烧结过筛后粉率降至7.28%,系统供料能力大幅度提高。 近两年来,通过采取喷煤、精料、高风温和富氧等措施,年利用系数达到2.392。槽下系统的改造为高炉实现大喷煤和进一步强化冶炼创造了条件,2002年9月利用系数达到了2.829,煤比达到133Kg/t,焦比降到417Kg/t。目前2号高炉主要技术指标均创开炉达产最好水平。 将可靠性工程应用于冶金企业的设备管理中去,把对系统设备或单台设备的状态描述从定性转为定量,从而科学地编制对系统设备或单台设备维修管理的最佳结构模式,并以此来指导设备维修,以保证系统设备的可靠性,使系统设备在经济运行的条件下为企业创造最佳的生产效益,并推动冶金企业设备管理工作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二、济钢铁前原料系统技术进步及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济钢铁前原料系统技术进步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鲅鱼圈球团厂自动配料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配料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球团生产的产生及发展
        1.2.2 国内球团生产的发展现状
        1.2.3 配料系统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1.3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1.4 本课题所研究的内容及主要工作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球团系统工艺及配料系统组成
    2.1 球团工艺流程
    2.2 配料系统
        2.2.1 配料系统原理
        2.2.2 称重、给料机工作原理
        2.2.3 膨润土、灰尘对配料的影响
    2.3 配料系统需求分析
        2.3.1 配料控制系统对象分析
        2.3.2 配料控制系统因素分析
        2.3.3 配料系统功能分析
    2.4 配料系统设计方案
        2.4.1 上料系统
        2.4.2 配料系统
    2.5 配料系统的控制方案及控制目标
        2.5.1 配料系统的控制方案
        2.5.2 配料系统的控制目标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配料系统硬件设计
    3.1 配料系统控制单元设计
        3.1.1 配料系统冗余配置
        3.1.2 配料系统中央处理器
        3.1.3 配料系统通讯配置
        3.1.4 配料系统硬件配置
    3.2 配料系统检测单元设计
        3.2.1 检测仪表
        3.2.2 二次仪表
        3.2.3 检测信号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配料系统软件设计
    4.1 上位机编程软件RSLogix5000
        4.1.1 上位机编程软件的特点
        4.1.2 上位机编程软件的功能
    4.2 上位机监控软件RSView SE
        4.2.1 上位机监控软件的特点
        4.2.2 上位机监控软件的功能
        4.2.3 配料控制系统的上位机监控系统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自动配料控制系统的运行与应用
    5.1 配料系统运行环境
        5.1.1 配料系统运行平台
        5.1.2 配料系统软硬件配置
    5.2 配料系统的应用实现
        5.2.1 系统登录
        5.2.2 功能实现
        5.2.3 运行效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烧结综合料场作业管理与优化系统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1.2.1 综合料场生产技术
        1.2.2 综合料场自动化管理
    1.3 料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构成
2 综合料场作业管理与优化系统结构
    2.1 综合料场生产过程
        2.1.1 料场工艺流程
        2.1.2 料场生产过程特点
    2.2 系统需求分析
    2.3 料场作业管理与优化系统设计
        2.3.1 系统设计思想
        2.3.2 系统整体结构
    2.4 小结
3 综合料场储位选择优化方法
    3.1 料场储位决策主要影响因素
        3.1.1 料场储位优化研究的意义
        3.1.2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1.3 储位决策准则
        3.1.4 层次分析法与模糊集合理论的基本概念
    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料场储位模糊多准则优化方法
        3.2.1 模糊多准则优化方法
        3.2.2 多准则优化模型
        3.2.3 准则权重值的求解
        3.2.4 储位期望值及最优储位的求解
        3.2.5 实例验证及结果分析
    3.3 小结
4 基于多模型集成的原料库存量预测方法
    4.1 料场库存量变化影响因素及特点
    4.2 基于残差修正的等维新息库存量预测模型
        4.2.1 灰色系统建模思想
        4.2.2 库存量灰色预测模型
    4.3 库存量预测ARMA预测模型
        4.3.1 ARMA模型选择
        4.3.2 库存量预测ARIMA(p,d,q)模型
    4.4 基于信息熵的库存量集成预测模型
    4.5 仿真结果及分析
    4.6 小结
5 基于GA-PSO算法的烧结料场原料库存量优化
    5.1 库存量优化研究现状
    5.2 考虑多约束条件的库存量优化模型
    5.3 基于遗传-粒子群的库存量优化计算
        5.3.1 库存量优化适应度函数
        5.3.2 初始粒子群的确定
        5.3.3 算法的迭代
    5.4 仿真结果及分析
    5.5 小结
6 系统实现与工业应用
    6.1 系统结构设计
        6.1.1 系统硬件结构
        6.1.2 数据流程
        6.1.3 系统功能结构
    6.2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6.3 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6.3.1 实时库存量计算模型
        6.3.2 料场信息统计查询功能模块设计
        6.3.3 料场图绘制功能模块设计
        6.3.4 堆取料机报警机制设计
        6.3.5 用户权限的设定
    6.4 系统工业运行与效益分析
        6.4.1 企业管理成本效益分析
        6.4.2 料场库存量成本效益分析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低成本高炉炼铁科学化管理与操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炉料结构的优化
        1.1.1 合理炉料结构的评估方法
        1.1.2 全球炉料结构的状况及分析
        1.1.3 我国炉料结构的发展状况及分析
        1.1.4 合理炉料结构与精料的关系
    1.2 喷煤工艺的优化
        1.2.1 高炉喷煤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1.2.2 高炉喷煤的作用和意义
        1.2.3 高炉喷煤对炉况的影响
        1.2.4 影响煤粉燃烧的因素
        1.2.5 喷吹熔剂的新工艺
    1.3 高炉开炉的操作优化
        1.3.1 完善高炉开炉准备工作
        1.3.2 科学开炉
        1.3.3 开炉投产后的注意事项
    1.4 风险控制模型的开发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意义及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及意义
        1.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高炉炉料结构的优化研究
    2.1 优化炉料结构的设计思路
    2.2 优化炉料结构的数学模型
    2.3 优化炉料结构模型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降低高炉燃料比的研究
    3.1 安钢煤粉喷吹量的分析
        3.1.1 喷吹原料
        3.1.2 合理喷吹量的理论分析
    3.2 降低开炉焦比
        3.2.1 开炉准备
        3.2.2 开炉过程
    3.3 高炉正常生产燃料比控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风口喷吹含MgO熔剂的研究
    4.1 风口喷吹MgO的必要性
        4.1.1 改善炉渣粘度
        4.1.2 调整炉渣熔点
        4.1.3 提高炉渣脱硫能力
        4.1.4 有利于低硅冶炼
    4.2 提高炉渣MgO含量的途径
    4.3 风口喷吹MgO的实验室研究
    4.4 喷吹MgO的工业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炉炉底长寿维护的研究
    5.1 高炉炉底炉缸结构
    5.2 高炉炉底煤气泄漏治理
        5.2.1 炉底漏煤气的原因与分析
        5.2.2 炉底煤气的治理措施及效果
    5.3 炉缸侧壁温度异常偏高的分析与处理
        5.3.1 炉缸侧壁温度变化情况
        5.3.2 炉缸侧壁温度异常升高的原因分析
        5.3.3 炉缸灌浆治理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炼铁设备故障预测模型
    6.1 建立设备故障预测模型
        6.1.1 灰色系统GM(1,1)设备故障预测模型
        6.1.2 设备故障预测的新陈代谢模型
    6.2 故障预测模型的实例应用
    6.3 结论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作者简介
论文包含图、表、公式及文献

(5)包钢烧结工艺技术进步(论文提纲范文)

1 包钢烧结产能规模扩大
2 包钢烧结工艺技术指标进步
    2.1 厚料层烧结
    2.2 热风烧结技术应用
    2.3 小球烧结推广应用
    2.4 增加外矿配比
    2.5 降低w (SiO2) , 提高w (TFe)
3 包钢烧结质量指标进步
4 结论

(7)面向产品成本的高炉物料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原料结构决策的研究和应用
        1.1.1 原料采购决策方法
        1.1.2 物料需求计划
        1.1.3 原料配料优化
    1.2 产品结构的决策目标、决策方法和应用效果
        1.2.1 产品结构决策目标
        1.2.2 产品结构决策方法
        1.2.3 决策情景及应用效果
    1.3 求解方法综述
        1.3.1 数学规划
        1.3.2 遗传算法
        1.3.3 启发式规则
    1.4 国内各钢铁企业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的思路
2 面向铁水成本的物料结构分析模型
    2.1 B 公司生产管理现状调研
        2.1.1 B 公司物料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2.1.2 初步分析
    2.2 工艺模型
        2.2.1 烧结机模型
        2.2.2 竖炉模型
        2.2.3 高炉模型
    2.3 物料配置模型
3 模型求解、软件设计开发及计算实例分析
    3.1 模型的求解
        3.1.1 模型的决策变量
        3.1.2 边际贡献的计算
        3.1.3 模型迭代次序流程图
        3.1.4 核算模块
        3.1.5 确立目标函数
        3.1.6 模型求解思路
    3.2 软件设计与开发
        3.2.1 成本分析模型的模块划分
        3.2.2 语言的选择
        3.2.3 软件开发的关键及难点
    3.3 计算结果及分析
        3.3.1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3.3.2 建模所用数据
        3.3.3 计算结果及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龙钢炼铁系统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概况
    1.2 国内外炼铁系统概况
        1.2.1 国外炼铁系统研究情况
        1.2.2 国内炼铁系统研究情况
    1.3 炼铁系统工艺优化对高炉技术经济指标的影响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1.4.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龙钢炼铁原料系统优化研究
    2.1 高炉精料技术
        2.1.1 高炉炼铁对精料的要求
        2.1.2 高炉“精料”的内容
    2.2 龙钢炼铁原料现状及改进措施
        2.2.1 合理配置原料,稳定原料结构
        2.2.2 改善原燃料的质量
    2.3 龙钢原燃料冶金性能测定及分析
        2.3.1 龙钢原燃料冶金性能测定
        2.3.2 龙钢原燃料冶金性能分析及讨论
    2.4 龙钢原料与国内同类企业高炉用料冶金性能对比分析
    2.5 小结
3. 龙钢炼铁操作系统实践研究
    3.1 国内外高炉操作制度概况
        3.1.1 国内外高炉操作制度概况
        3.1.2 龙钢高炉操作制度概况
    3.2 龙钢高炉操作制度实践研究
        3.2.1 龙钢装料制度实践研究
        3.2.2 龙钢送风系统实践研究
        3.2.3 龙钢造渣制度实践研究
    3.3 龙钢高炉操作制度的分析与讨论
        3.3.1 龙钢高炉操作制度的分析
        3.3.2 龙钢操作制度的效果及讨论
    3.4 龙钢炼铁高风温、富氧喷煤工艺研究
    3.5 小结
4. 龙钢炼铁系统技术进步与管理研究
    4.1 龙钢炼铁系统技术现状
    4.2 龙钢技术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精料与精料技术的应用存在的问题
        4.2.2 高炉操作技术存在的问题
    4.3 龙钢技术管理采取的措施
    4.4 小结
5. 龙钢炼铁系统工艺优化效果及评价
    5.1 龙钢原燃料水平应用效果
    5.2 龙钢高炉操作制度工艺优化的应用效果
    5.3 龙钢炼铁系统技术进步效果评价
    5.4 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八钢高炉入炉原料的冶金性能及配料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炉炼铁技术进步及对精料的要求
    1.1 我国高炉炼铁技术的发展现状
        1.1.1 高炉炼铁原燃料的发展状况
        1.1.2 中国生铁产量的发展状况
        1.1.3 我国炼铁工艺技术的发展状况
        1.1.4 我国高炉炼铁技术今后的发展目标
    1.2 炼铁技术进步对炉料的要求
        1.2.1 影响炼铁生产技术的主要因素
        1.2.2 炼铁技术进步对炉料的要求
    1.3 小结
2 高炉合理炉料结构分析
    2.1 高炉炉料结构与精料的关系
        2.1.1 精料对不同入炉原料的要求
        2.1.2 合理的炉料结构必须以精料为基础和目标
    2.2 几种典型的高炉炉料结构类型
        2.2.1 高炉合理炉料结构的含义
        2.2.2 六种典型高炉炉料结构类型
    2.3 我国高炉合理炉料结构的技术分析
        2.3.1 高碱度烧结矿配加酸性球团矿
        2.3.2 高碱度烧结矿配加酸性烧结矿和酸性球团矿或块矿
        2.3.3 高碱度烧结矿配加块矿和酸性球团矿
    2.4 国内部分重点冶金企业的炉料结构现状
        2.4.1 合理高炉炉料结构的几个原则和技术问题
        2.4.2 国内重点冶金企业的炉料结构现状
    2.5 小结
3 八钢高炉入炉原料的结构发展及现状分析
    3.1 八钢铁前和炼铁厂基本状况
    3.2 八钢高炉炉料结构的发展变化
    3.3 八钢入炉原料的现状分析
    3.4 八钢高炉炉料结构存在的问题
    3.5 实验方法的确定
4 八钢高炉炉料冶金性能实验研究
    4.1 冶金性能对高炉炼铁的影响
    4.2 八钢高炉炉料冶金性能实验研究
        4.2.1 试验用各种入炉料的来源
        4.2.2 各种入炉料的物化性能测定
        4.2.3 单一炉料的冶金性能测定
    4.3 国内部分高炉原料冶金性能状况
    4.4 八钢高炉原料冶金性能试验分析
        4.4.1 八钢高炉原料与国内部分高炉原料冶金性能对比
        4.4.2 八钢高炉原料冶金性能特点分析
5 八钢高炉炉料结构优化
    5.1 不同配矿方案的冶金性能测试
    5.2 综合炉料结构优化试验
    5.3 八钢高炉合理炉料结构的分析
    5.4 八钢合理炉料结构的生产实践
        5.4.1 炉料高温冶金性能变化对高炉冶炼的影响
        5.4.2 八钢高炉合理炉料结构的生产实践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300m~3高炉上料系统改造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高炉发展的现状
    1.2 上料系统在高炉的地位与作用
    1.3 上料系统的工艺与设备
    1.4 上料系统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4.1 上料系统现状
        1.4.2 存在主要问题
    1.5 改造的方式与目标
    1.6 本课题的来源与背景
        1.6.1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思考
        1.6.2 课题的来源与背景
        1.6.3 本课题涉及的主要内容
2 中型高炉改造的目的意义
    2.1 中型高炉的优点
    2.2 中型高炉的改造方式与目标
3 工艺分析及方案优化
    3.1 工艺分析
    3.2 改造方案
4 工艺参数确定与设备的选型计算
    4.1 工艺流程图
    4.2 工艺参数确定
    4.3 系统配置
        4.3.1 矿石部分
        4.3.2 焦炭部分
        4.3.3 称量装置
    4.4 主要工艺设备的选择计算
        4.4.1 矿石、焦炭振动筛
        4.4.2 皮带机的选用计算
        4.4.3 工艺设备能力的核算
5 配套设施的设计
    5.1 总图运输
        5.1.1 总平面布置
        5.1.2 运输
    5.2 供配电设施
        5.2.1 供配电系统
        5.2.2 电气传动
        5.2.3 基础自动化
    5.3 土建
        5.3.1 设计依据
        5.3.2 设计内容及结构方案
    5.4 除尘
    5.5 环境保护
    5.6 安全与工业卫生
        5.6.1 安全与技术措施
        5.6.2 工业卫生措施
6 设备的应用效果
    6.1 矿石、焦炭振动筛
    6.2 闸门、翻板电液推杆控制
        6.2.1 电液推杆的原理与功能
        6.2.2 电液推杆的优点
    6.3 称量电子秤
    6.4 上料系统环境的评价
7 高炉强化冶炼实践
    7.1 强化高炉生产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7.1.1 精料
        7.1.2 选择合理的装料制度
        7.1.3 采用喷煤技术
        7.1.4 采用高风温技术
        7.1.5 采用矿石焦丁混装技术
    7.2 应用效果
    7.3 经济效率分析报告
8 设备应用的可靠性及措施
    8.1 系统的可靠性工程
        8.1.1 系统可靠性
        8.1.2 可靠度、不可靠度及相应的曲线
        8.1.3 故障密度
        8.1.4 即时故障率和故障率
    8.2 上料系统的可靠性计算
        8.2.1 影响系统可靠性的主要设备故障点
        8.2.2 系统设备可靠性的计算
    8.3 保证系统可靠性的措施
        8.3.1 系统工业设备的主要特点
        8.3.2 系统可靠性的措施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1 振动筛安装图
附图2 工艺平面图
附图3 基础自动化硬件配置系统图
附: 获科技进步奖证书

四、济钢铁前原料系统技术进步及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鲅鱼圈球团厂自动配料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冬梅. 东北大学, 2015(06)
  • [2]烧结综合料场作业管理与优化系统设计及应用研究[D]. 蔡雁. 中南大学, 2013(04)
  • [3]低成本高炉炼铁科学化管理与操作[D]. 郭宪臻. 东北大学, 2012(07)
  • [4]河南安钢铁前系统降低产品成本的研究[A]. 马小兰. 2010年全国炼铁新技术应用及节能减排研讨会会议论文集, 2010
  • [5]包钢烧结工艺技术进步[J]. 段祥光,裴翠红,高淑芬. 包钢科技, 2009(04)
  • [6]包钢烧结工艺技术进步[A]. 段祥光,宫文祥,赵曙光. 2010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暨炼铁学术年会文集(上), 2009
  • [7]面向产品成本的高炉物料结构优化研究[D]. 刘艳春.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08(02)
  • [8]龙钢炼铁系统工艺优化研究[D]. 张小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09)
  • [9]八钢高炉入炉原料的冶金性能及配料优化研究[D]. 阿不力克木·亚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4(03)
  • [10]300m~3高炉上料系统改造及应用[D]. 刘宏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01)

标签:;  ;  ;  ;  ;  

济钢原原料系统技术进步及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