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同时多发原发癌15例临床分析

胃肠道同时多发原发癌15例临床分析

一、同时性胃肠道多原发癌15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姜雪娇[1](2021)在《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多原发癌(multipleprimary cancer,MPC)指同一机体的器官组织同时或先后发生不止一个且互相独立的原发恶性肿瘤。肺癌由于其高发生率及死亡率一直以来受到学界广泛重视。然而临床研究中对既往确诊癌症患者再次发生第二原发肺癌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鲜有报道。第二原发肺癌与肺部转移灶,病理性质完全不一致,其治疗手段及临床预后也不同。临床中由于新出现的第二原发肺癌灶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可能导致医务工作者重视首发癌,而忽略第二原发肺癌的发生,甚至直接误诊成首发癌的肺部转移,造成漏诊误诊。第二原发肺癌的漏诊或误诊,给规范化的临床治疗提出严峻挑战,均会造成患者放弃根治性治疗甚至过度治疗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对其临床特征、风险因素、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等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减少第二原发肺癌的误诊和漏诊,并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提高治愈率及改善预后。分析同类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目前已发表的研究大多整理分析了第二原发肺癌的临床特征,并未涉及其远期预后的分析,成为其研究的不足。基于此,我们提出了 72例LCSPM-MPC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从多角度去探究影响其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目的探讨肺癌作为第二原发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形成原因、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性别、年龄、个人史、肿瘤家族史、时间间隔、首发癌情况(器官分布、病理分期、治疗方式)、第二原发肺癌情况(首次出现时的症状、病灶最大径、淋巴及器官转移情况、TNM分期、病理类型、ki-67、基因突变、治疗方式)及中医证候等因素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及其生存差异,以期提高医务工作者对LCSPM-MPC的认识,更好的指导临床诊疗。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收集整理中日友好医院2012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按照诊断标准从中筛选出肺癌作为第二原发癌的多原发癌患者纳入研究。详细采集并录入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并随访,包括一般情况、病史资料、首发癌相关信息、第二原发肺癌相关信息、中医证候及生存状态。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以中位计数法表示,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对再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性癌各临床指标运用log-rank单因素检验对比组间差异和Cox风险比例模型做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索影响LCSPM-MPC预后可能的风险因素,显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发病率:中日友好医院2012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共经病理确诊为肺癌2375例,发现LCSPM-MPC患者72例,发生率约为3.03%。2)性别及年龄:全组男性、女性患者各36例,男女发病比例相近。首发癌确诊中位年龄是62岁(19~83岁),平均年龄60.25±12.74岁,高发年龄段为60~69岁。其中男性中位年龄63岁(49~81岁),平均年龄64.38±7.57岁,高峰年龄段60~69岁;女性中位年龄57岁(19~83岁),平均年龄56.11±15.38岁,高峰年龄段为50~69岁,男女在年龄分层上存在明显差异(P<0.05)。第二原发肺癌确诊中位年龄是69岁(31~90岁),平均年龄66.22±12.21岁,高峰年龄为70~79岁之间。其中男性中位年龄70岁(53~90岁),平均年龄69.55±8.64岁,高峰年龄段为70~79岁;女性中位年龄66岁(31~87岁),平均年龄62.89±14.32岁,高峰年龄段为70~79岁,男女在年龄分层上未见明显差异(P>0.05)。3)两癌灶间隔时间:同时瘤组(SMPC)占20.83%(15/72),异时瘤组(MMPC)占79.17%(57/72),异时瘤组是同时瘤组的3.8倍。SMPC组中,首癌与第二原发肺癌中位间隔时间是0.5个月(0~5.1个月);MMPC组中,首癌与第二原发肺癌中位间隔时间是77个月(10~304个月)。40例(55.56%)在首发癌确诊后的5年内有发生第二原发肺癌,提示发病高峰时间集中于首发癌后的5年内。4)首发癌发病特点:消化系统30例,乳腺12例,泌尿系统8例,头颈部7例,女性生殖系统6例,淋巴系统4例,血液系统及胸腺各2例,腹膜后副神经1例,其中消化道(25/69,34.72%)及乳腺癌(12/72,16.67%)是首发癌的好发部位,其次是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头颈部肿瘤及妇科系统肿瘤。从性别差异来看,女性乳腺癌最多见(12/36,33.33%),男性胃肠道肿瘤最多见(16/36,44.44%)。从同时异时性来看,MMPC和SMPC患者在首发癌系统及器官分布上无差异。病理类型以实体瘤多见,白血病、淋巴瘤病理类型少见。在首发癌分期方面,超过三分之二的首发癌临床分期为Ⅰ期(51/72,70.83%)。在首癌治疗方式中,84.72%(61/72)行手术治疗,其中76.39%(55/72)例行根治性手术。5)第二原发肺癌发病特点:54.17%(39/72)患者在确诊前无任何不适症状,仅通过常规体检偶然发现;55.56%(40/72)肿瘤最大径小于3cm;48.61%(35/72)患者伴发转移,37.5%(27/72)患者伴发淋巴结转移,30.56%患者(22/72)伴远处转移;50%(36/72))患者临床分期为Ⅰ期;63.89%患者(46/72)肺部病灶位于上叶;超过三分之二的病理类型为腺癌(58/72,80.56%);25%(18/72)患者具有EGFR敏感基因突变;55.56%(40/72)患者 Ki-67 指数<20%;65.28%(47/72)患者行手术治疗,54.17%(39/72)例行根治术。6)中医证候:31.94%(23/72)痰湿证,19.44%(14/72)血瘀证,15.28%(11/72)阴虚证,13.89%(10/72)气郁证,9.72%(7/72)湿热证,6.94%(5/72)阳虚证,2.78%(2/72)气虚证。7)生存情况:72例LCSPM-MPC患者至随访终点时,54.12%仍存活(39/72),45.83%(33/72)已死亡。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time,OS)范围为 12.93~337.37 个月,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survival time,mOS)为155.23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2/72)、83.33%(60/72)、62.5%(45/72)。8)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对再发癌为肺癌的MPC各项临床指标与生存时间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log-rank检验方法,结果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包括:性别、冠心病史、同时性或异时性、两癌时间间隔、首发癌年龄、首发癌器官分布(女性特有肿瘤)、首发癌分期、首发癌是否行根治术、第二原发肺癌病灶大小、淋巴转移情况、远处转移情况、第二原发肺癌TNM分期、第二原发肺癌Ki-67数值、第二原发肺癌根治手术、中医证候(阴虚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经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后显示,性别、间隔时间、阴虚证、首发癌年龄、首发癌行根治术及第二原发肺癌分期对总生存期影响较大(P<0.05)。研究结论1)LCSPM-MPC好发于中老年人,对于消化道肿瘤及乳腺癌患者,在首发癌确诊前5年内出现的肺部新发病灶,临床上需考虑到有第二原发肺癌的可能性,以便早期诊治,争取为患者赢取更大的生存获益。2)LCSPM-MPC患者均存在证候偏颇状态,以痰湿证居多,其次为血瘀、阴虚及气滞证,其中阴虚证患者预后可能较差。3)对LCSPM-MPC患者多项临床指标进行生存分析显示:①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女性患者、无冠心病史、异时瘤组、首发癌灶与第二原发肺癌发病间隔时间>5年、首癌年龄<62岁,首癌及第二原发肺癌分期为Ⅰ-Ⅱ期、首发癌为女性常见肿瘤(乳腺癌和生殖系统肿瘤)、第二原发肺癌病灶<3cm、无淋巴及周围器官组织转移、第二原发肺癌Ki-67数值<20%,首发癌及第二原发肺癌行根治术患者预后较好,生存期显着延长。②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性别、间隔时间、首发癌年龄、首发癌行根治术、第二原发肺癌分期对LCSPM-MPC患者预后的影响更大,其中男性患者、间隔时间小于5年、首发癌年龄≥62岁、首发癌未行根治术及第二原发肺癌为中晚期,死亡风险显着升高。

汪凡[2](2021)在《胃、结直肠双原发癌生物学特征及预后分析(附38例临床病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文旨在研究胃、结直肠双原发癌的临床特点及生存预后。方法:本文收集了 2015年1月-2020年10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的38例胃、结直肠双原发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 76例单原发胃癌患者作为对照。对患者的一般情况、检验资料、治疗、肿瘤位置、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等进行回顾性研究,并采用SPSS2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8例胃、结直肠双原发癌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8例,男女比为3.75:1,平均发病年龄为63.8±9.2岁。与单原发胃癌患者相比,胃、结直肠双原发癌患者肿瘤标记物异常占比较高(P=0.003),多有饮酒史(P=0.039),且多合并贫血(P=0.009)、低蛋白血症(P=0.024)。但两组患者吸烟史、家族史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在胃、结直肠双原发癌患者中可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比率为44.7%,低于单原发癌组(P=0.000)。双原发癌组与单原发癌组胃癌病灶好发部位相同,多位于胃窦。胃、结直肠双原发癌患者中结直肠癌病灶位于直肠病例较多,占比为52.6%。二组患者在胃癌病理分期、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上无明显差异。双原发癌组与单原发癌组总生存期(OS)未见统计学差异(P=0.461)。在本研究中,异时性胃、结直肠双原发癌22例,占比为57.9%,同时性胃、结直肠双原发癌16例,占双原发的42.1%,二者之间比例为1.38:1。对比同时性与异时性胃、结直肠双原发癌患者,发现二者胃癌病灶多发生于胃窦处,结直肠癌病灶位置不同(P=0.037),异时性双原发癌组多发于左半结肠,而同时性双原发癌组结直肠癌病灶在左、右半结肠无明显差异。与同时性双原发癌组患者相比,异时性双原发癌组患者胃癌分期较早(P=0.001),预后较好(P=0.000)。结论:1.胃、结直肠双原发癌多见老年男性患者,多合并有贫血、低白蛋白血症。2.对于胃癌患者应注重结直肠癌筛查,特别是对于直肠癌的筛查,避免漏诊。3.胃、结直肠双原发癌与单原发胃癌患者的预后并无明显差异,对于这部分患者应做好宣教工作、建立诊疗信心,以免延误及丧失治疗机会。4.同时性胃、结直肠双原发癌与异时性胃、结直肠双原发癌中胃癌分期具有明显的差异,且异时性双原发癌患者的胃癌分期一般较早,预后较好。5.胃癌与结直肠癌的发病时间间隔越短,预后相对越差。

杨彬,刘姝兰,斯光晏,何其舟,刘勇,关键[3](2021)在《结直肠同时性多原发癌的MSCT漏诊原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结直肠同时性多原发癌中的MSCT漏诊原因,以减少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7例结直肠同时性多原发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观察、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结肠镜、病理、肿瘤长径、发病部位、MSCT表现、漏诊及其原因;按是否漏诊分为漏诊组与未漏诊组,比较两组间的一般资料、肿瘤漏诊率、肿瘤大小以及MSCT与结肠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结果:17例患者手术证实均为双原发癌,其分布为:右-右半结肠组3例,右-左半结肠组1例,右-直乙状结肠组5例,左-直乙状结肠组2例,直乙状结肠组6例;术前MSCT检查漏诊肿瘤10处(29.4%,10/34),其中近端肿瘤6处(升结肠、乙状结肠各2处,结肠肝区、横结肠各1处),远端肿瘤4处(横结肠2处,结肠脾曲、乙状结肠各1处),漏诊原因包括:技术因素、肿瘤形态、体积、病理因素及肠套叠。结肠镜检查漏诊1处(2.9%,1/34),原因为远端肿瘤致肠腔狭窄,肠镜探头无法通过。以肿瘤病灶为分析对象,肿瘤病理对漏诊发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黏液腺癌和腺瘤恶变的漏诊率高于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CT漏诊肿瘤的长径为2.5 cm(1.5,3.0),未漏诊肿瘤的长径为4.0 cm(2.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41,P=0.041)。CT诊断符合率为70.6%(24/34),肠镜诊断符合率为97.1%(3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将10处漏诊按出现频次进行排序,最主要的原因为技术因素、肿瘤形态。结论:结直肠同时性多原发癌并不少见,诊断者应考虑结直肠同时性多原发癌的可能,完善CT检查技术,提高对不典型肿瘤及病理改变的认识。

姚海波,邵钦树[4](2020)在《胃癌合并多原发癌的诊治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胃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恶性疾病,随着社会的老龄化以及诊断技术的进步、综合治疗的发展,胃癌患者的生存期逐渐延长,胃癌合并多原发癌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大量的研究表明,多原发癌的预后与单原发癌相似,但是临床工作中遇到此类患者,我们很多医务工作者往往对患者预后失去信心,多以姑息治疗为主。本文通过对胃癌合并多原发癌的发病率、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做一总结,期望对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许陶[5](2020)在《原发乳腺癌与再发第二原发癌相关性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究初诊原发性乳腺癌的女性与再发第二原发癌的相关性。方法文献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Wan Fang Data),检索时间至2019年6月,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5.3软件对数据分析。结果总共纳入13篇研究,结果表明原发乳腺癌患者较一般人群其患第二原发癌的风险增加14%(RR=1.14;95%CI:1.05-1.23)。按研究地域分组,欧洲组(RR=1.16;95%CI:1.07-1.26)和亚洲组(RR=1.13;95%CI:1.01-1.27)两组结果RR相差不大。按诊断年龄分组,绝经前乳腺癌患者(≤50岁)的RR估计值为1.49(95%CI:1.37-1.62),绝经后乳腺癌患者(>50岁)的RR估计值为1.15(95%CI:1.07-1.23)。结论初诊原发乳腺癌的妇女较一般人群其再发第二种原发癌症风险更高。

郑伟慧[6](2019)在《食管伴头颈多发癌的临床特征及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食管伴头颈部多发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分析食管伴下咽双发癌,食管伴头颈部三发癌的情况,并探究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在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包括食管伴头颈部多发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筛选100例食管癌,104例食管伴下咽癌患者。了解同时性癌和异时性癌的占比情况。比较同时性癌和异时性癌和单纯食管癌的临床特点和预后。2)回顾性分析30例头颈伴食管三原发癌患者的癌种分布情况,同时性癌与异时性癌的发病情况,并比较两者的临床特征因素和预后情况,同时比较不同是否积极治疗和治疗方式对生存情况的影响。3)检测31例头颈部局部晚期鳞癌患者(包括5例食管伴头颈部多发癌)、12例健康志愿者和6例良性肿瘤患者为对照。循环肿瘤细胞CTC被基于微流控的免疫捕获系统CytoSorter(?)富集。在诱导化疗前后以及手术和/或放疗后进行CTC检测。评价不同时间点CTC计数与患者生存结局及复发风险的相关性。评价CTC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患者随访至2019年3月。结果:1)单纯食管癌100例,同时性癌32例,异时性癌72例。食管下咽同时性癌组和异时性癌组的1年、3年和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38.56%和73.79%,29.99%和60.37%,14.99%和53.66%。异时性癌的预后明显优于同时性癌,两者的比较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06)。单纯的食管癌组和食管+下咽同时性癌的比较中,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2)30例头颈伴食管三原发癌中,下咽+食管+肺和下咽+食管+口咽的发生率最高为20.0%。其次是下咽+食管+喉。同时性和异时性各占15例,临床特征比较中,异时性的手术率和是否积极治疗高于同时性,统计学有差异(P<0.05)。生存比较,同时性癌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9.9%,19.9%和0%。异时性癌为78.7%,77.8%和59.1%。两者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3)31例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中24例检测到循环肿瘤细胞CTCs,对照组未发现(P<0.0001)。CTCs与患者年龄(P=0.037)和淋巴结转移(P=0.034)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前CTCs计数高的患者治疗后发生肿瘤局部复发的几率更高(P=0.0187)。大多数患者在治疗结束时CTCs显着降低。结论:食管癌伴下咽双原发癌的患者中异时性癌通过积极的综合治疗,总体生存率较高,但同时性癌的预后最差,需要探究更多有效的治疗方式。同样头颈伴食管三原发癌,异时性癌通过多学科综合的多次治疗,生存率仍较高。在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中,CytoSorter(?)系统可分离循环肿瘤细胞CTCs。CTCs可作为监测患者治疗反应和预测肿瘤治疗后局部复发。基线时CTC检测对预后影响大。

姜娜[7](2019)在《食管癌伴发消化系统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食管癌(Esophageal carcinoma)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近些年来,食管癌的患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增加趋势。食管癌伴发消化系统多原发癌是临床相对少见的一种疾病形式,早期诊断及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本文旨在分析食管癌伴消化系统多原发癌的临床表现及特征,探讨食管伴发消化系统多原发癌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诊断为“食管恶性肿瘤”或“食管癌”的住院患者,通过对患者病史及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病例。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单发食管癌组(以下均称为食管癌非多原发癌组)及食管癌伴发消化系统多原发癌组(以下均称为食管癌多原发癌组)。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BMI、饮酒史、吸烟史、家族史、原发癌部位、性质、分化程度、多原发癌位置、性质、分化程度,及研究对象是否有高血糖、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尿酸、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肿瘤是否转移、是否行手术治疗。本次研究对食管癌非多原发癌组和食管癌多原发癌组及多原发癌亚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寻找食管癌伴发消化系统多原发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及伴发消化系统不同位置的多原发癌的相关因素。所有统计学数据均应用SPSS 20.0进行单因素分析。定性资料采用X2检验,定量资料评估是否符合正态分布,正态分布资料进行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进行u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单因素分析,寻找相对影响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数据回归分析对所提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检索1582例病例,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后共有136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非多原发癌组共1214例,食道癌伴发消化系统多原发癌组148例。多原发癌组内分为:下咽部45例(30.4%),食管46例(31.08%),胃45例(30.4%),肠道12例(8.12%)。研究结果:1、食管癌非多原发癌组及食管癌多原发癌组:两组间在吸烟史、吸烟指数(>400)、饮酒史、BMI、原发癌部位、原发癌病理类型、是否行手术治疗等因素上均有明显差异(P值分别为:0.047、0.008、0.009、0.015、0.014、0.007、0.001,P均<0.05)。食管癌非多原发癌组及食管癌多原发癌组之间在年龄、性别、家族史、HP感染、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原发癌分化程度及是否转移等因素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酒史(OR=1.893,95%CI:1.002-3.577,P<0.05)、原发癌部位(OR=0.746,95%CI:0.599-0.996,P<0.05)、病理类型(OR=1.411,95%CI:1.032-1.930,P<0.05)、是否手术(OR=0.401,95%CI:0.262-0.613,P<0.001)是食管癌伴发多原发癌的独立危险因素。2.对伴发不同部位的多原发癌各组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01)、饮酒史(P=0.007)、原发癌部位(P=0.036)、多原发癌病理类型(P<0.001)、多原发癌分化程度(P=0.007)、多原发癌发生时期(P=0.01)在各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该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X2=152.893,P=0.000,能正确分类87.8%的研究对象。患者BMI、原发癌部位、多原发癌病理类型及发生时期等因素在各组之间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本研究食管癌伴发消化系统多原发癌患者占10.87%,食管癌伴发消化系统多原发癌已非少见。2.食管癌伴发的消化系统多原发癌以下咽部30.4%、食管31.1%、胃30.4%、肠8.1%,其中79.7%为同时性多原发癌。3.饮酒史、食管原发癌部位、病理类型及是否行手术治疗是食管癌伴发消化系统多原发癌的独立危险因素。BMI、原发癌部位、伴发多原发癌病理类型及发生时期等因素与食管癌伴发不同部位的消化系统多原发癌有明显相关性。

陈双双[8](2019)在《146例含肺癌双原发癌预后危险因素及生存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分析含肺癌双原发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随访信息,探究肺癌分别作为第一原发癌和第二原发癌发生时,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及其生存差异。方法:146例含肺癌双原发癌患者来自于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辽宁省肿瘤医院收治病患:A组40例,肺癌为第一原发癌的双原发癌;B组106例,肺癌为第二原发癌的双原发癌。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随访。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0S)定义为第二原发癌的确诊日期至死亡或随访截止日期,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进行Log-rank检验对比组间差异。运用Cox模型做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A、B两组资料对比,性别(p<0.001)、吸烟史(p<0.001)、饮酒史(p=0.008)、两癌间隔时间(p=0.009)、肺部肿瘤分期(p=0.039)、及远处转移(p=0.04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2、影响A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两癌间隔时间(p=0.009)、肺部肿瘤分期(p=0.014)、淋巴结转移(p=0.006)、远处转移(p=0.004)、以及是否行根治性双癌切除(p=0.024);3、影响B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淋巴结转移(p=0.007)、远处转移(p=0.018)、以及第一原发癌的治疗方式(p=0.013);4、A组患者的平均总生存期为个17.5月,B组患者的平均总生存期为18.6个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6)。结论:1、肺癌为第一原发癌的双原发癌以男性、有吸烟史及饮酒史患者为主,肺部肿瘤越大、淋巴结转移越多、伴远处转移、两种肿瘤间隔时间越短、未行两种肿瘤病灶根治性切除术者,患者的预后差,生存期短;2、B组以女性、无吸烟史、无饮酒史患者为主,淋巴结转移越多、伴远处转移、第一原发癌治疗方式为单纯放或化疗者,患者的预后差,生存期短;3、A、B两组患者的生存期无统计学差异,含肺癌双原发癌患者的预后与肺癌发病的先后顺序无关。

蔡玉烂[9](2018)在《234例多原发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多原发癌(Multipleprimary cancer,MPC)患者正在逐年增加,既往相关临床研究存在样本例数少,研究因素少等问题,且较多研究致力于研究多原发癌的危险因素,多原发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通过更大的样本量以及研究更多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探讨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分析影响多原发癌预后的因素。同时通过亚组分类,分析不同亚组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自200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234例多原发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独立样本检验等方式统计分析研究其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194例多原发癌患者的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总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生存差异,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234例多原发癌患者中,男性169例,女性65例,男女比例2.6:1。平均发病年龄是65.3±10.3岁(30~89岁),男性平均发病年龄是66.5±10.1岁(42岁~89岁),女性平均发病年龄是61.6±12.0岁(30岁~81岁),女性平均发病年龄显着早于男性(p=0.009)。双原发癌(Double primary cancer,DPC)214 例(91.5%),三原发(Triplicate primary cancer,TPC)及以上癌20例(8.5%)。消化系统是本研究中多原发癌最好发的部位,其中以结直肠最为常见。234例患者中77例(32.9%)第一原发癌(Firstprimary cancer,FPC)、第二原发癌(Second primary cancer,SPC)癌灶位于同一系统,其中消化系统占61例。同时性多原发癌(Synchronousmultiple primary cancer,SMPC)156 例(66.4%),多于异时性多原发癌(Meta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cancer,MMPC)。第一原发癌诊断5年内是异时性第二原发癌发病的高峰时期。对194例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全组1年、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6.5%、45.2%、33.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第二原发癌癌灶位于消化系统、第一原发癌分期越高、第二原发癌分期越高、第一原发癌未行根治术治疗、第二原发癌未行根治术治疗、有吸烟史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的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吸烟(p=0.006)、第二原发癌未行根治手术(p<0.001)是影响多原发癌总生存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对于同时性多原发癌患者,1年、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7.3%、48.8%,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吸烟(p=0.023)、第一原发癌未行根治术(p=0.011)、第二原癌发癌未行根治手术(p=0.002)是影响多原发癌总生存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第一原发癌位于消化系统的多原发癌患者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73.4%、38.3%,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第二原发癌分期(p<0.001)是影响多原发癌总生存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对于多原发癌患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女性发病较男性早。对于全组多原发癌患者,第二原发癌未行根治术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于全身多发癌灶的患者,医师的诊断应谨慎,不可武断诊断为晚期转移病变而错失行根治术的机会,在第二原发癌诊断后,如果有手术机会应该积极手术。吸烟不仅是多原发癌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同时也是影响多原发癌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在亚组分析中,吸烟也是同时性多原发癌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倡导全民戒烟十分有意义,对于有危险因素的多原发癌患者,如有基因易感性等,因尽早戒烟。对于第一原发癌灶位于消化系统的多原发癌患者,第二原发癌分期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因素,分期Ⅱ相对于分期Ⅰ无显着性差异,而分期Ⅲ期和Ⅳ期相对于Ⅰ期则是影响第一原发癌癌灶位于消化系统的多原发癌患者总生存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李麦冬,胡长路[10](2017)在《多原发癌176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多原发癌的临床情况。方法对176例多原发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女发病比例为2.26∶1,同时性多原发癌63例(35.8%),异时性多原发癌113例(64.2%)。多原发癌的发病高峰时间集中于首发癌后的5年内,约139例(79.0%),多原发癌时间间隔为0336个月。消化系统是首发癌和多原发癌的好发部位,其中首发癌的高发器官为食管、胃、肠道(54.5%),二发癌高发的器官为肠道、肺、胃、食管(67.6%)。手术治疗、放疗、化疗是首发癌和多原发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多原发癌的手术率明显低于首发癌。结论临床需提高多原发癌的诊断意识,掌握多原发癌发病特点、诊疗方法,以提高治疗水平。

二、同时性胃肠道多原发癌15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同时性胃肠道多原发癌1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多原发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 多原发癌的发病率
    2. 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
        2.1 性别及发病年龄
        2.2 癌肿的发病间隔
        2.3 发病部位
    3 多原发癌的形成原因及危险因素
        3.1 多原发癌的现代医学认识
        3.2 多原发癌的中医学认识
    4. 多原发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 多原发癌的治疗
        5.1 多原发癌的现代医学治疗
        5.2 多原发癌的中医治疗
    6. 多原发癌的预后
    7.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
    1. 病历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纳排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指标
        2.2 随访
        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临床资料
        3.2 生存情况
        3.3 生存分析
    4. 讨论
        1. 发病率
        2. 形成原因
        3. 临床特征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5. 治疗
        6 预后
        7. 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
        8.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胃、结直肠双原发癌生物学特征及预后分析(附38例临床病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结直肠双原发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结直肠同时性多原发癌的MSCT漏诊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病例资料
    2.检查方法及图像分析
    3.统计学分析
结 果
讨 论

(5)原发乳腺癌与再发第二原发癌相关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与质量评价
    1.4 数据提取
    1.5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统计分析结果
        2.2.1 原发乳腺癌与再发第二原发癌相关性的统计结果
        2.2.2 亚组分析
        2.2.3 发表偏倚
第三章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乳腺癌相关多原发癌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6)食管伴头颈多发癌的临床特征及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第一节 大宗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的生存分析及模型预测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第二节 104例食管伴下咽双原发癌与单纯食管癌的临床特点比较及预后分析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讨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三节 头颈伴食管三原发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讨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第四节 食管伴头颈多原发鳞癌的研究进展
        前言
        1 食管伴头颈多原发癌的流行病学
        2 食管伴头颈多原发癌的发病假说
        3 食管癌伴头颈多原发癌的致病因素
        4 食管伴头颈多原发癌的诊断
        5 食管伴头颈多原发癌的治疗
        6 食管伴头颈多原发癌的预后
        7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第一节 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可预测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的疗效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图和表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在头颈部鳞癌中的研究进展
        1 前言
        2 文献检索范围
        3 文献检索策略
        4 选用的数据库或检索工具
        5 目前研究
        6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等
致谢

(7)食管癌伴发消化系统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诊断标准
        2.2 数据汇总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食管非多原发癌组及食管多原发癌组
        1.1 一般情况
        1.2 食管非多原发癌组及食管多原发癌组临床特征分析
    2 食管癌伴发消化系统多原发癌内部亚组分析
        2.1 一般情况
        2.2 食管癌伴发消化系统多原发癌组见临床特征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8)146例含肺癌双原发癌预后危险因素及生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入组及剔除标准
    3. 随访
    4. 统计方法
结果
    1. 临床资料分析
        1.1 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
        1.2 肺部肿瘤特征分布
        1.3 肺外肿瘤特征分析
    2. 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2.1 A组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2.2 B组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3. 生存分析
        3.1 A、B两组患者总生存差异分析
        3.2 预后危险因素对A组患者生存影响分析
        3.2.1 肺癌伴远处转移
        3.2.2 两种肿瘤是否行根治性双癌切除术
        3.3 预后危险因素对B组患者生存影响分析
        3.3.1 肺癌淋巴结转移
        3.3.2 肺癌伴远处转移
        3.3.3 第一原发癌的治疗方式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多原发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9)234例多原发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收集
    1.3 肿瘤分期
    1.4 随访方法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234例多原发癌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2.2 194例参与生存分析的多原发癌患者临床信息
    2.3 194例多原发癌患者总生存分析
    2.4 同时性多原发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总生存分析
    2.5 第一原发癌癌灶位于消化系统的多原发癌患者的总生存分析
    2.6 第一原发癌为头颈部鳞癌的多原发癌患者的生存分析
3 讨论
    3.1 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
    3.2 多原发癌的生存分析
4 结论
5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多原发癌17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2 结果
    2.1 发病特点
    2.2 发病部位
    2.3 年龄分布情况
    2.4 治疗情况
3 讨论

四、同时性胃肠道多原发癌15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D]. 姜雪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胃、结直肠双原发癌生物学特征及预后分析(附38例临床病例研究)[D]. 汪凡. 河北医科大学, 2021
  • [3]结直肠同时性多原发癌的MSCT漏诊原因分析[J]. 杨彬,刘姝兰,斯光晏,何其舟,刘勇,关键. 放射学实践, 2021(01)
  • [4]胃癌合并多原发癌的诊治进展[J]. 姚海波,邵钦树. 中华医学杂志, 2020(26)
  • [5]原发乳腺癌与再发第二原发癌相关性的Meta分析[D]. 许陶.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2)
  • [6]食管伴头颈多发癌的临床特征及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分析[D]. 郑伟慧. 苏州大学, 2019(06)
  • [7]食管癌伴发消化系统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分析[D]. 姜娜. 青岛大学, 2019(02)
  • [8]146例含肺癌双原发癌预后危险因素及生存分析[D]. 陈双双.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9]234例多原发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 蔡玉烂. 浙江大学, 2018(02)
  • [10]多原发癌176例临床分析[J]. 李麦冬,胡长路. 安徽医药, 2017(12)

标签:;  ;  ;  ;  ;  

胃肠道同时多发原发癌15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