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母人工高产栽培技术

贝母人工高产栽培技术

一、土贝母人工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朱烨婷,华金渭,盛云杰,王诗语,秦路平,朱波[1](2021)在《8省20个产地三叶青中3种黄酮苷成分含量测定与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三叶青(Tetrastigma hemsleyanum Diels et Gilg)为葡萄科崖爬藤属植物三叶崖爬藤,是我国特有的珍稀药用植物[1]。三叶青主要分布于我国浙江、福建、广西、云南等地,以地下块根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结、消炎止痛、祛风化痰、理气健脾等功效,常用于小儿高热惊厥、痢疾、支气管炎、肺炎、咽喉炎、肝炎、病毒性脑膜炎、毒蛇咬伤、扁桃体炎、跌打损伤等疾病的治疗[2]。现代药理学及化学成分研究表明,其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类[3]、有机酸类[4]、酚类[5]及挥发油类[6]等,具有增强免疫[7]、保肝护肝[8]、抗肿瘤[9]、抗炎[10]、抗病毒[11]等作用。

马瑞丽[2](2020)在《农茬口和海拔梯度对甘肃贝母生物量分配及光合特性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分别研究了甘肃贝母在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生物量分配规律和光合特性动态变化,对不同海拔梯度和农茬口栽培环境下甘肃贝母生物量分配和光合特性进行探讨,同时研究了叶片和鳞茎形态特征在海拔梯度下的形态响应策略,并建立甘肃贝母异速生长方程,揭示了甘肃贝母生长特性和生物量分配对环境的响应策略,试验结果将为甘肃贝母人工栽培起到积极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甘肃贝母在营养生长阶段,旺盛生长期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最高,生长初期主要以消耗老鳞茎中贮藏的营养物质供根系和叶片的生长,旺盛生长期以叶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质贮藏于新鳞茎为主。生物量分配格局在各物候期均呈鳞茎>叶片>根系。2.甘肃贝母在生殖生长阶段,表观量子效率和最大净光合速率在现蕾期和盛花期显着高于果实膨大期,光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在果实膨大期达到最大。现蕾期茎生物量分配最大,盛花期、果实膨大期和果实成熟期均为鳞茎生物量分配最大。甘肃贝母在生殖生长前期,主要进行营养生长,将绝大多数的光合产物储存在鳞茎中,而从盛花期以后,将其鳞茎中贮藏的营养物质用于有性繁殖,此后其鳞茎生物量分配降低,生殖器官生物量分配增大,从果实膨大期以后,鳞茎生物量分配又开始增加,甘肃贝母的生长又主要以储藏光合产物到鳞茎为主。3.甘肃贝母从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各性状间均为等速生长关系,且鳞茎:植株和叶片:植株生物量间,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间异速生长轨迹发生改变,其生物量分配的改变是由不同生活史阶段的改变而引起的真实可塑性变化,而叶片:鳞茎生物量间异速生长轨迹没有发生变化,其生物量分配的改变是由不同生活史阶段植物大小而引起的外观可塑性变化。4.甘肃贝母生殖分配特性研究表明,生殖器官生物量与分株植物茎生物量呈显着线性正相关关系,与根系生物量和叶生物量呈显着抛物线关系,与鳞茎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在花期呈显着线性正相关关系,但在果期呈显着抛物线关系,鳞茎和总生物量生长规律发生改变,不同器官间生长规律存在差异。氮平均组成百分比最高的为叶片,达到2.52%,磷和钾在果实中的组成百分比显着高于其他器官。5.高海拔(3000 m)甘肃贝母叶片厚显着大于低海拔(2400 m),且海拔梯度改变了甘肃贝母资源分配策略,随海拔的增加,叶片生物量分配显着增加,从低海拔的12.54%增加到高海拔的22.97%,而鳞茎生物量分配显着降低,从低海拔的87.46%降低到高海拔的77.03%。叶片光合作用参数随海拔升高均逐渐增大,其中,海拔2700 m和3000 m地区植株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初始量子效率、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和光饱和点显着高于在海拔2400 m地区植株,说明甘肃贝母是通过增加叶片厚度和光合作用以增强自我保护能力而延长叶片寿命,并通过增加叶片生物量分配,降低鳞茎生物量分配以此来适应高山低温环境。异速生长分析表明,在给定鳞茎横纵轴比和总生物量情况下,均为2700 m海拔植株具有最大鳞茎生物量,考虑到鳞茎产量和形态,在甘肃贝母人工引种驯化时,选择2700 m左右海拔种植是提高甘肃贝母产量和外观性状的重要途径。6.马铃薯茬口的甘肃贝母各器官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显着大于生荒地和蚕豆茬口,并且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显着高于其余2种茬口,而生荒地和蚕豆茬口甘肃贝母根系吸收能力和叶片光合效率增加,根系和叶片生物量分配增加,造成鳞茎生物量分配降低。异速生长分析表明,鳞茎基于叶片生长策略取决于植物大小而不是茬口差异,是外观可塑性,而根系和鳞茎基于总植株,根系基于鳞茎,地上部分基于地下部分生长策略取决于茬口差异,是真实可塑性,因鳞茎生物量分配在马铃薯茬口最大,因此马铃薯茬口更适宜栽培甘肃贝母,该研究成果有助于甘肃贝母人工驯化栽培时合理选择茬口,有效增加甘肃贝母鳞茎产出性能。

母茂君[3](2019)在《太白贝母的连作障碍效应研究及其缓解措施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不同生长年限太白贝母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土壤因子变化规律与鳞茎品质的关系,分析太白贝母连作障碍的原因。通过室温盆栽接种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利用微生物肥料改善太白贝母品质,初步探究连作障碍缓解措施。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不同生长年限太白贝母根际土壤细菌的16S r DNA序列、真菌的ITS序列,分析土壤样品中菌种群落的组成、丰度、分布、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及菌群差异性,结合连作条件下土壤因子的变化进行分析,找到土壤微生物、营养元素与太白贝母品质的关系。并以3年生和4年生太白贝母为研究材料,观察灭菌土壤条件下加入微生物肥料对太白贝母植物根系菌根侵染率和侵染强度、植株的生理生化指标、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及入药品质的影响。结果:(1)随生长年限增加,太白贝母根际土壤中乳酸菌属、芽单胞菌属、布氏杆菌属、拟杆菌属等相对丰度逐渐下降,嗜甲基菌属、假单胞菌属、鞘氨醇杆菌属等相对丰度呈上升趋势。(2)随生长年限增加,太白贝母根际土壤中假裸囊霉属相对丰度逐渐下降,镰刀霉属、赤霉属、周刺座霉属、炭疽菌属、盘菌属等包含病原真菌的种群相对丰度呈上升趋势。(3)随生长年限增加,太白贝母根际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根际土壤蛋白酶活性呈上升趋势,脲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呈降低趋势,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呈先降低后上升趋势;鳞茎中贝母辛、总核苷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总生物碱含量呈下降趋势。(4)随生长年限增加,太白贝母根际土壤中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锌和有效铜含量逐渐降低,有效镁和有效硼含量逐渐升高,有效钙含量先下降后上升。(5)3年生和4年生太白贝母均能与外源性根际土壤有益微生物形成良好共生关系。与对照(CK)组相比,微生物肥料的施加使3年生太白贝母叶片中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叶片中三种保护酶(CAT、SOD、POD)活性增强,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丙二醛(MDA)含量降低,可培养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增加,根际土壤酶(蛋白酶、脲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增强,对太白贝母鳞茎中生物碱类、核苷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微生物肥料的施加使4年生太白贝母根际土壤真菌数量减少,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其余变化规律和3年生一样。结论:长期连作会导致太白贝母根际土壤中病原菌积累,有益细菌降低,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于太白贝母生长发育。接种外源性根际土壤有益微生物改善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了土壤肥力,促进了连作后太白贝母的生长发育,有效提高了其鳞茎生物碱积累,从而有利于太白贝母的优质高产,该研究结果对推动太白贝母种植业的连作障碍问题提供参考资料。

许美玲[4](2019)在《甘肃贝母种子休眠及萌发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系百合科贝母属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是珍稀中药材川贝母的基原植物之一,药材称“岷贝”,野生药源已趋濒危,野生抚育及驯化栽培是保护资源的关键,但甘肃贝母种子为深休眠的原胚型,人工栽培成效极低。本文通过对甘肃贝母种子种胚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和生理指标动态变化及外源激素调控研究,旨在探明甘肃贝母种子休眠机理、休眠释放特性及解除休眠的途径,为其野生抚育和驯化栽培提供科学技术依据,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主要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对500个甘肃贝母蒴果及种子性状测定表明,其蒴果为干果,果柄长13.221 mm、果柄粗0.972 mm、果长3宽为13.574 mm310.952 mm。单果鲜重0.1127 g、单果有种子91粒、单果粒重0.0746 g、单果皮鲜重0.0381 g。种子呈卵形或倒卵形,长4.130 mm、宽2.982 mm、厚0.263 mm,蒴果性状指标与种子大小相关性不显着。显微镜检表明,甘肃贝母种子自然成熟脱落时其胚尚无线型胚,属于典型的胚后熟类型,种子深休眠,但种皮无障碍,不影响透水透气性,推测甘肃贝母种子内源萌发抑制物质的差异可能是造成胚发育进程和深度休眠的根源所在。2.不同条件种子层积研究表明,经暖温层积后形态发育已成熟的甘肃贝母种子胚率达70%以上,原胚渐发育成点状,继而为球棒状。在不同暖温层积过程中,SOD、POD和CAT活性均逐渐增强,淀粉含量逐渐升高,而RCt和MDA含量则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先降后升,可溶性蛋白含量波动下降。淀粉酶活性在层积过程中呈下降趋势,而蛋白酶活性初期有所下降,后期保持在较高水平。MDH活性呈下降趋势,G-6-PDH活性维持一定水平变化。以上说明甘肃贝母种子在适宜沙藏层积条件下有利于种子胚形态后熟,不适温度可显着延缓种子胚形态后熟进程,高温可引起种子软化腐烂。3.将完成形态后熟的甘肃贝母种子分别置-15℃5℃不同低温层积发现,生理休眠的解除与种子内相关酶活性及物质的代谢水平有关。随着低温层积时间的延长,SOD、CAT活性维持在较高水平,而POD活性逐渐升高,-10℃和-15℃层积有所不同。RCt在后期上升,在135 d后MDA维持在一定水平。可溶性糖含量前期下降,后期有所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低温层积135 d前持续下降,淀粉含量在整个层积过程中下降明显。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呈先升再降,末期回升。135 d时MDH活性降低,G-6-PDH活性上升,在135 d之后,种子生理后熟基本完成,进入萌发状态。说明适宜温度和条件对种胚完成生理后熟具有促进作用。4.不同浓度(50450 mg·L-1)外源GA3浸种表明,外源GA3浸种需要结合一定的低温才能打破甘肃贝母种子的生理休眠,对发芽的促进作用随浓度的降低而提高,50mg·L-1GA3浸种处理效果较为显着。5.不同温度保湿沙藏层积研究表明,适宜温度和条件有利于胚形态后熟的完成。内源GA3、IAA和ABA协同参与调节甘肃贝母种子形态休眠及解除过程,其含量和GA3/ABA逐渐升高有利于种子完成后熟,IAA可协助GA3加快完成种胚形态后熟,但IAA/ABA过高对种胚发育出现抑制。GA3/ABA、IAA/ABA升高促进种胚完成生理后熟继而萌发,但直接感受低温会破坏种子内部结构影响种子萌发。

王文静[5](2019)在《浙贝母新品种“浙贝3号”的生物性状与遗传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浙贝母系百合科(Liliaceae)植物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的干燥鳞茎,是浙产道地药材中产值最大的药材种类。目前,生产应用的主栽品种以“浙贝1号”和“浙贝2号”及农家种为主,存在繁殖系数较低、抗病性不强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以农家种“多籽贝母”的繁育后代为选育群体,经过系统选育,育成新品种“浙贝3号”,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以浙贝母生产上的主栽品种(系)为材料,应用分子标记技术明确了“浙贝3号”与主栽品种的亲缘关系;系统分析了“浙贝3号”与目前主栽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差异和化学成分变异;通过对“浙贝3号”的鳞茎结构组成和不同发育时期的鳞茎发育动态,从植物生理上初步明确鳞茎的发育分化机理。1“浙贝3号”的农艺性状优于目前的主栽品种。基于田间农艺性状统计,“浙贝3号”平均生育期为100 d左右;生物量较大,主杆数约为2.7,副杆数约为3.97,显着高于对照;鳞茎增殖率平均为261.2%;亩产量可达339.7(干品)kg;鳞片抱合紧密、2鳞片率约93%。抗病性鉴定显示其对鳞茎干腐病、软腐病表现为抗病、灰霉病表现为中抗,优于对照。基于石蜡切片技术,初步发现“浙贝3号”的鳞茎于8月底~11月下旬进行芽分化。2“浙贝3号”为浙贝母药材的基源,与种内其他品种(系)的遗传距离小于0.5。基于SRAP和ISSR标记的信息,可知“浙贝3号”与浙贝母主栽品种(系)可分为2组,其代表品种分别为“浙贝1号”和“浙贝3号”,两组材料的遗传距离在0.5以内。浙贝母物种内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253,Shannon信息指数(I)为0.3334,浙贝母品种(系)间的遗传距离(D)小于0.4847,遗传一致度大于0.6159。东贝母、皖贝母和湖北贝母与浙贝母各品种(系)间具有稳定的差异,种间遗传距离在0.5~0.7之间。3“浙贝3号”的化学成分组成稳定,达到《中国药典》(2015版)的标准。基于HPLC-ELSD色谱分析结果,“浙贝3号”的贝母素甲乙总量在平均为0.1722%,比对照(“浙贝1号”和“浙贝2号”)分别提高4.49%和29.47%。通过遗传分析,本研究明确了“浙贝3号”的系谱关系和浙贝母主栽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为浙贝母的种质创新奠定了基础。田间实验和品质检测分析表明,“浙贝3号”群体内一致性好,表型稳定性高,化学成分组成稳定,高于《中国药典》规定指标;与其他浙贝母品种(系)相比,田间表型差异性显着,该品种的推广有助于浙贝母产业的发展。

谷丰收[6](2018)在《基于光合特性的药用植物适应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道地药材由于生长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的不同,使不同产地出产的同一品种的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不尽相同。研究目的是探索药用植物光合特性与其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之间的关系。试验对五十一种药用植物进行光合-光响应曲线的测定,通过植物光补偿点、最大净光合速率对植物适宜生长环境进行简单、快速地分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对中国大陆各主要省份的日照时数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分为4类,日照时数分别为2700h以上、23002500h、17002100h、1600h以下,依据光饱和点将五十一种药用植物分为3组,光饱和点分别为大于1500μmol·m-2·s-1、10001500μmol·m-2·s-1、小于1000μmol·m-2·s-1,结合药用植物的分布地区,分析3组药用植物对应生长地区的光周期。在不考虑降水量、温度等因素的情况下,LSP>1500μmol·m-2·s-1的药用植物能适应日照时数大于2300h地区,LSP在10001500μmol·m-2·s-1的药用植物能适应日照时数在17002500h的地区,LSP<1000μmol·m-2·s-1的药用植物能适应日照时数小于1600h的地区。计算五十一种药用植物的最大光合速率以及在光合有效辐射为600μmol·m-2·s-1和2000μmol·m-2·s-1下最大净光合速率改变情况,通过对药用植物适宜生长环境的分析后,将51种药用植物按照最大净光合速率变化情况分为两组。光合有效辐射为600μmol·m-2·s-1时,净光合速率减小幅度在15%以下的药用植物对遮荫有良好的适应性,光合速率降低幅度大于15%的植物表现为不耐荫蔽;光合有效辐射为2000μmol·m-2·s-1时,净光合速率发生明显抑制的植物不宜露地种植,光合速率未发生明显改变的植物(<10%)则对全光照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本研究从理论上为药用植物的规范化栽培提供参考,为药用植物的异地引种栽培和筛选适宜林下种植的药用植物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蔡程山[7](2018)在《桑黄液体发酵菌丝体总三萜的提取及活性分析》文中指出桑黄是我国传统名贵的药用真菌,具有抑菌、抗肿瘤、清除自由基等作用。由于传统对桑黄物种及学名的争议,使其研究和开发应用受到很大影响,直到近年(2016)才得以澄清。以三萜为代表的活性物质是重要的药用成分,但真正桑黄的三萜类物质还少有关注。本研究以桑黄液体发酵菌丝体为实验材料,探索桑黄总三萜提取方法,并进行相应的生物活性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对获得的桑黄权威菌株,通过ITS-rDNA序列测定和GenBank 比对分析,进一步分析验证。桑黄菌株的液体发酵表明,获得三萜总产量最佳的发酵时间为11 d。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桑黄菌丝体总三萜的超声提取工艺,获得最适的提取方法:100 W条件下超声提取,时间20 min,乙醇浓度80%,温度60℃;总三萜产量可达13.30 mg/g。2、对桑黄总三萜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定性分析,从中检测出三萜和有机酸类物质,未检测到黄酮及多糖等物质。进一步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对比吸收峰相应的官能团确定存在羊毛脂烷型三萜类物质。GC-MS分析发现桑黄总三萜提取物中还含有其它一些小分子物质,分离获得34个化合物,分析得到其中30个化合物的结构,其成分含量占色谱总流出物的96.04%,其中酸类物质占到48.78%。3、抑菌活性测定表明,2倍MIC量的桑黄总三萜提取物对大肠杆菌等四种供试细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OD260nm检测吸光度明显上升,推测三萜破坏细菌的细胞膜,使胞内物质大量外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证实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异,细胞出现皱缩,凹陷。在四种供试细菌中,三萜MIC为20 mg/mL时,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敏感,抑菌圈直径为10.22 mm;枯草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9.28 mm和9.32 mm;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相对不明显,抑菌圈直径为8.75 mm。4、测试桑黄总三萜提取物对肿瘤细胞的影响,发现能明显抑制结肠癌细胞Caco-2的增殖,破坏细胞的形态,细胞几乎不能贴在培养板上生长;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发现阻滞了细胞周期,诱导结肠癌细胞Caco-2发生程序性细胞凋亡,细胞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都相应增加;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总三萜提取物浓度增大,细胞程序性凋亡也有所增加。5、桑黄总三萜提取物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表明,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2,2’-连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phonic acid),ABTS]等都具有较强清除能力,当桑黄总三萜浓度达到300 μg/mL时,对四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都达到了90%以上,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潜力。

郭梦月,孙志蓉[8](2015)在《川贝母的品种变迁及人工资源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川贝母品种的变化情况和人工栽培所遇到的问题及发展前景。方法查阅文献,综合分析。结果川贝母药用历史悠久,主要产于四川甘孜洲、阿坝州及青海西藏交界等地。由于资源和环境的改变,川贝母的药用品种和资源蕴藏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结论由于长期过度采挖,川贝母的野生资源濒临枯竭,人工种植技术难度较大。目前,川贝母量少价高,其野生抚育及人工驯化栽培技术亟待解决。

刘金花[9](2008)在《影响黄芩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植株的光合与需肥特性,探讨繁殖方式、种苗质量与移栽时间、栽培方式、除花技术、施肥技术、采收时间等因素对药材产量与质量的影响,为制定黄芩规范化种植标准操作规程、实现GAP基地认证提供基本依据。方法:综合运用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栽培学、植物生理学、生药学等学科的基本手段,观察植株形态变化,测定药材产量与黄芩苷含量。光合速率测定采用光合测定仪,元素测定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根长、根直径、根分枝等形态观察采用测量法,产量测定采用重量法,黄芩苷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结果:黄芩植株光饱和点为1302μmol·m-2·s-1,光补偿点为101.5μmol·m-2·s-1,净光合速率呈双峰曲线,有典型的光合“午休”现象。需肥特性为喜钾好氮,对磷需求较少。育苗移栽者药材产量仅次于芽头繁殖与扦插繁殖者,黄芩苷含量高于种子直播者,药材外观质量与种子直播者相近,繁殖系数高,是山东地区大面积种植适宜的繁殖方法。生产中以选择个头较大、质量等级高的种苗为宜。移栽时间越早,黄芩药材产量与黄芩苷含量越高,在山东莒县的最佳移栽时间为3月20日。起垄栽培与高畦栽培者与平畦栽培者相比较,黄芩植株根部长度、直径、分支数、鲜重均有提高,特别是黄芩苷含量,前两者较后者有显着提高。除花时间越早,效果越明显。施用氮肥时对提高药材产量效果最好;施用NPK肥对提高黄芩苷的含量效果最为显着。在整个年度生长期内黄芩植株根部鲜重、干重及其黄芩苷含量均呈现出不断增加或提高的趋势,根中干物质积累在10上旬最高,10月底黄芩苷含量达到最大,最佳采收时间为10月底。茎叶中的黄芩苷含量与其代谢状态密切相关,幼苗及开花、种子成熟期含量较高。结论:黄芩属于阳生植物,喜钾好氮,对磷需求较少。繁殖方式、种苗质量与移栽时间、栽培方式、除花技术、施肥技术、采收时间等对其药材的产量与质量均有影响,生产中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严格控制,才能达到高产、质量稳定的目的。

刘金花,张春凤,张永清[10](2006)在《黄芩栽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黄芩栽培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总结,内容涉及生物学特性、环境与质量、繁殖与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与产地加工、组织培养等,旨在为黄芩规范化种植与其药材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二、土贝母人工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贝母人工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8省20个产地三叶青中3种黄酮苷成分含量测定与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试剂与仪器
    1.2 芦丁、异槲皮苷与山奈酚-3-O-芸香糖苷含量测定
        1.2.1 样品溶液制备与含量测定
        1.2.2 色谱条件
        1.2.3 线性关系考察
        1.2.4 精密度试验
        1.2.5 重复性试验
        1.2.6 稳定性试验
        1.2.7 加样回收率试验
    1.3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叶青中3种黄酮苷含量及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比较
    2.2 黄酮苷含量与农艺性状、生境因子的相关性
    2.3 聚类分析
3 小结

(2)农茬口和海拔梯度对甘肃贝母生物量分配及光合特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贝母种质资源
    1.2 甘肃贝母研究现状
        1.2.1 甘肃贝母植物学及生态学特征
        1.2.2 栽培与繁殖方式
    1.3 植物生物量分配研究进展
        1.3.1 生物量分配表达方式
        1.3.2 生物量分配理论
        1.3.3 生物量分配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1.4 植物生物量分配与异速生长
        1.4.1 异速生长的概念
        1.4.2 异速生长理论在植物生物量分配中的应用
    1.5 立项依据及研究内容
        1.5.1 立项背景
        1.5.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5.4 研究目标
        1.5.5 研究内容
        1.5.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甘肃贝母在不同生育期生物量分配及光合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甘肃贝母营养生长阶段生物量分配及光合特性研究
        2.2.2 甘肃贝母生殖生长阶段生物量分配及光合特性研究
        2.2.3 甘肃贝母种群从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各器官生物量比较和异速生长关系
    2.3 讨论
        2.3.1 营养生长阶段在不同物候期各器官资源利用策略和光合特性
        2.3.2 在生殖生长阶段不同物候期各器官资源利用策略和光合特性
        2.3.3 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各器官资源利用策略
    2.4 小结
第三章 甘肃贝母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生殖分配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区概况
        3.1.2 试验材料
        3.1.3 营养元素含量测定
        3.1.4 数据分析与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甘肃贝母植株各器官生物量及其分配变化
        3.2.2 甘肃贝母植株生殖器官与营养器官生物量关系
        3.2.3 甘肃贝母各器官在不同物候期营养元素分配
    3.3 讨论
        3.3.1 甘肃贝母种群各器官生物量分布
        3.3.2 甘肃贝母生物量生殖分配变化规律
        3.3.3 甘肃贝母种群生殖器官与分株各器官生物量的关系
        3.3.4 甘肃贝母植株各器官营养物质分配
    3.4 小结
第四章 海拔梯度对甘肃贝母生物量分配与光合特性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采集地概况
        4.1.2 研究材料
        4.1.3 样品采集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海拔梯度甘肃贝母叶片与鳞茎形态特征
        4.2.2 不同海拔梯度甘肃贝母各器官生物量及生物量分配特性
        4.2.3 不同海拔梯度甘肃贝母各器官异速生长关系
        4.2.4 不同海拔梯度甘肃贝母光合特性
    4.3 讨论
        4.3.1 海拔梯度对甘肃贝母叶片与鳞茎形态特征的影响
        4.3.2 海拔梯度对甘肃贝母各器官生物量及生物量分配特性的影响
        4.3.3 海拔梯度对甘肃贝母各器官异速生长关系的影响
        4.3.4 不同海拔梯度甘肃贝母叶片光合特性日变化
        4.3.5 不同海拔梯度生长植株叶片光合速率对光强的响应
    4.4 小结
第五章 农茬口对甘肃贝母生物量分配与光合特性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采集地概况
        5.1.2 研究材料
        5.1.3 样品采集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农茬口下甘肃贝母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及异速生长
        5.2.2 不同农茬口甘肃贝母叶片光合特性
    5.3 讨论
        5.3.1 不同农茬口对甘肃贝母生物量分配特性的影响
        5.3.2 不同农茬口对甘肃贝母光合特性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全文讨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3)太白贝母的连作障碍效应研究及其缓解措施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不同生长年限太白贝母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设备
        1.2 试药
        1.3 样品采集
        1.4 测定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测序结果的质量分析
        2.2 细菌序列数及OTU分析
        2.3 Alpha多样性分析
        2.3.1 物种累积箱形图
        2.3.2 稀释曲线及Rank abundance曲线
        2.3.3 Alpha多样性指数
        2.4 各分类水平的分类学组成分析
        2.4.1 门水平的群落分类学组成分析
        2.4.2 属水平的群落分类学组成分析
        2.5 Beta多样性分析
        2.5.1 PCoA分析
        2.5.2 UPGMA聚类
    3 讨论
第二章 不同生长年限太白贝母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设备
        1.2 试药
        1.3 样品采集
        1.4 测定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测序结果的质量分析
        2.2 真菌序列数及OTU分析
        2.3 Alpha多样性分析
        2.3.1 物种累积箱形图
        2.3.2 稀释曲线及Rank abundance曲线
        2.3.3 Alpha多样性指数
        2.4 各分类水平的分类学组成分析
        2.4.1 门水平的群落分类学组成分析
        2.4.2 属水平的群落分类学组成分析
        2.5 Beta多样性分析
        2.5.1 PCoA分析
        2.5.2 UPGMA聚类
    3 讨论
第三章 太白贝母鳞茎品质与根际土壤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设备
        1.2 试药
        1.3 样品采集
        1.4 测定方法
        1.4.1 根际土壤养分的测定方法和评价标准
        1.4.2 根际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1.4.3 鳞茎的品质分析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太白贝母根际土壤养分特征
        2.2 太白贝母根际土壤酶活性比较分析
        2.3 太白贝母鳞茎中核苷类含量比较分析
        2.4 太白贝母鳞茎中生物碱含量比较分析
        2.5 太白贝母鳞茎品质与根际土壤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太白贝母根际土壤有效性与药材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设备
        1.2 试药
        1.3 测定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太白贝母根际土壤元素有效性分析
        2.2 太白贝母鳞茎中生物碱含量分析
        2.3 太白贝母根际土壤有效性与药材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2.4 太白贝母根际土壤有效性与药材质量的聚类分析
        2.5 太白贝母根际土壤有效性与药材质量的回归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利用微生物肥料改善3年生太白贝母品质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与设备
        1.2 试药
        1.3 微生物肥料
        1.4 太白贝母鳞茎
        1.5 栽培管理及样品采集
        1.6 测定方法
        1.6.1 菌根侵染率的分析
        1.6.2 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1.6.3 根际微生物数量的计数
        1.6.4 根际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1.6.5 鳞茎的品质分析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微生物肥料处理对太白贝母根系生态特征的影响
        2.2 不同微生物肥料处理对太白贝母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2.3 不同微生物肥料处理对太白贝母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2.4 不同微生物肥料处理对太白贝母叶片MD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2.5 不同微生物肥料处理对太白贝母土壤可培养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的影响
        2.6 不同微生物肥料处理对太白贝母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7 不同微生物肥料处理对太白贝母鳞茎中核苷类含量的影响
        2.8 不同微生物肥料处理对太白贝母鳞茎中生物碱类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六章 利用微生物肥料改善4年生太白贝母品质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微生物肥料处理对太白贝母根系生态特征的影响
        2.2 不同微生物肥料处理对太白贝母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2.3 不同微生物肥料处理对太白贝母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2.4 不同微生物肥料处理对太白贝母叶片MD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2.5 不同微生物肥料处理对太白贝母土壤可培养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的影响
        2.6 不同微生物肥料处理对太白贝母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7 不同微生物肥料处理对太白贝母鳞茎中核苷类含量的影响
        2.8 不同微生物肥料处理对太白贝母鳞茎中生物碱类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文献综述 太白贝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甘肃贝母种子休眠及萌发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中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贝母属药用植物研究现状
    2 药用植物种子基本生物学特性相关研究
    3 药用植物种子休眠特性相关研究
    4 药用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相关研究
    5 甘肃贝母种子概述及主要研究内容
    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甘肃贝母种子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形态后熟阶段甘肃贝母种子休眠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章 生理后熟阶段甘肃贝母种子休眠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五章 层积过程中甘肃贝母种子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兰州天气统计概况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5)浙贝母新品种“浙贝3号”的生物性状与遗传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浙贝母本草考证
        1.1.1 别名与释名
        1.1.2 产地变迁
        1.1.3 历代采收加工
    1.2 贝母植物研究现状
        1.2.1 基源
        1.2.2 产地
        1.2.3 化学成分
        1.2.4 药理作用
        1.2.5 遗传多样性研究
    1.3 SRAP标记基本原理及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1.3.1 SRAP技术的原理
        1.3.2 SRAP技术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1.4 ISSR标记基本原理及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1.4.1 ISSR技术的原理
        1.4.2 ISSR技术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2 “浙贝3号”生物学特性
    2.1 研究背景
        2.1.1 选育背景
        2.1.2 选育过程
    2.2 “浙贝3号”农艺性状研究
        2.2.1 供试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结果与分析
    2.3 浙贝母鳞茎发育动态研究
        2.3.1 供试材料
        2.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3.3 实验方法
        2.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 小结
3 浙贝母主栽品种(系)遗传分析
    3.1 浙贝母总DNA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的配制
        3.1.3 实验方法
        3.1.4 结果与分析
    3.2 浙贝母种质资源SRAP分子鉴定技术研究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试剂的配制
        3.2.3 实验方法
        3.2.4 结果与分析
    3.3 浙贝母种质资源ISSR分子鉴定技术研究
        3.3.1 实验材料
        3.3.2 主要试剂的配制
        3.3.3 实验方法
        3.3.4 结果与分析
    3.4 基于SRAP和ISSR的浙贝母遗传多样性和系谱分析
        3.4.1 浙贝母品种(系)间的遗传多样性参数
        3.4.2 浙贝母品种(系)间的遗传距离与遗传一致度
        3.4.3 13种贝母的聚类分析
    3.5 小结
4 “浙贝3号”有效成分变异度分析
    4.1 供试材料
        4.1.1 实验试剂
        4.1.2 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对照品溶液的配置
        4.2.2 供试品溶液制备
        4.2.3 阴性对照溶液
        4.2.4 贝母素甲、贝母素乙标准曲线的绘制
        4.2.5 精密度实验
        4.2.6 重复性实验
        4.2.7 稳定性实验
        4.2.8 加样回收率实验
        4.2.9 样品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6)基于光合特性的药用植物适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药用植物栽培研究进展
        1.2.2 光响应曲线模型研究进展
        1.2.3 光照、温度、水分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2.4 药用植物对光适应性的表现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试验设计
    2.1 试验地区基本概况
    2.2 研究内容
        2.2.1 根据光饱和点对植物适宜日照时长的分类
        2.2.2 根据光合速率对药材耐荫性进行分类
    2.3 技术路线
    2.4 试验方法
        2.4.1 试验设备
        2.4.2 试验对象
        2.4.3 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2.4.4 建立假设
        2.4.5 数据的收集整理
    2.5 数据处理
第三章 药用植物光饱和点与日照时数的关系
    3.1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植物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
        3.2.2 各地日照时数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药用植物净光合速率变化与耐荫性的关系
    4.1 试验方法
    4.2 植物光合速率变化
    4.3 讨论
        4.3.1 喜阴或耐阴药用植物
        4.3.2 喜光药用植物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桑黄液体发酵菌丝体总三萜的提取及活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桑黄”的研究进展
        1.1 “桑黄”的分类和物种命名
        1.2 “桑黄”液体发酵研究进展
        1.3 “桑黄”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2 三萜类物质研究进展
        2.1 三萜类物质概述
        2.2 三萜类物质生理作用
        2.2.1 三萜类物质的抗癌抗肿瘤作用
        2.2.2 三萜类物质的免疫调节作用
        2.2.3 三萜类物质的抗病毒抑菌作用
        2.2.4 三萜类物质的抗氧化作用
        2.3 三萜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3 “桑黄”三萜研究现状
    4 研究立题依据及主要内容
        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4.2 研究目标
        4.3 研究内容
        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桑黄菌种验证及三萜提取工艺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菌种来源
        1.1.2 培养基
        1.2 实验方法
        1.2.1 桑黄菌株基因组提取及PCR扩增
        1.2.2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
        1.2.3 实验菌株遗传背景分析
        1.2.4 桑黄液体发酵条件
        1.2.5 桑黄液体发酵生物量的测定
        1.2.6 桑黄液体发酵菌丝体总三萜量的测定
        1.2.7 桑黄菌丝体总三萜提取工艺的优化
    2 结果与讨论
        2.1 桑黄菌株ITS序列鉴定及遗传背景分析
        2.2 菌种的保藏
        2.3 桑黄液体发酵生物量的测定
        2.4 菌丝体总三萜含量的测定
        2.5 标准曲线
        2.6 超声提取单因子试验
        2.6.1 乙醇浓度对总三萜提取率的影响
        2.6.2 料液比对总三萜提取率的影响
        2.6.3 超声时间对总三萜得率的影响
        2.6.4 超声温度对总三萜得率的影响
        2.7 响应面法优选工艺
        2.7.1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试验结果
        2.7.2 模型方程的建立与显着性检验
    3 小结
第三章 桑黄总三萜提取物成分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桑黄总三萜提取物
        1.1.2 主要试剂
        1.1.3 仪器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桑黄总三萜提取物化学成分定性检测
        1.2.2 桑黄总三萜三萜提取物红外检测
        1.2.3 桑黄总三萜三萜提取物GC-MS分析条件
    2 结果与讨论
        2.1 桑黄总三萜提取物化学成分检测
        2.2 红外吸收光谱检测
        2.3 GC-MS检测
    3 小结
第四章 桑黄总三萜抑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菌株
        1.1.2 主要试剂
        1.1.3 仪器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培养基的配制及供试菌株的活化
        1.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1.2.3 抑菌效果的测定
        1.2.4 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
        1.2.5 生长曲线的测定
        1.2.6 细胞溶出物的测定
        1.2.7 细胞形态的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桑黄总三萜抑菌效果
        2.2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2.3 桑黄总三萜提取物的抑菌曲线
        2.4 细胞溶出物的测定
        2.5 扫描电镜细胞形态观察
    3 小结
第五章 桑黄总三萜抑制癌细胞及抗氧化能力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材料
        1.1.2 主要试剂及配置
        1.1.3 仪器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细胞复苏
        1.2.2 细胞传代
        1.2.3 细胞冻存
        1.2.4 细胞计数
        1.2.5 细胞形态观察
        1.2.6 MTT法检测桑黄总三萜取物对Caco-2细胞增殖的影响
        1.2.7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1.2.8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1.2.9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1.2.10 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测定
        1.2.1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1.2.1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桑黄总三萜Caco-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2.2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2.3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2.4 抑制羟自由基能力
        2.5 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
        2.6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2.7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川贝母的品种变迁及人工资源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川贝母品种的历史变迁
2.川贝母品种的近代变迁
3.川贝母栽培技术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川贝母商品规格的变化
5.小结

(9)影响黄芩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黄芩植株光合特性研究
    1 材料、仪器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仪器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芩植株不同节位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
        2.2 黄芩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光响应
        2.3 黄芩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Pn)、光子通量密度(PPFD)的日变化
        2.4 黄芩植株叶片气孔导度与净光合速率的关系
        2.5 黄芩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与生态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3.1 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其光合作用的关系
        3.2 黄芩植株对光照的适应性
        3.3 黄芩植株叶片的光合“午休”现象
        3.4 黄芩气孔导度与净光合速率的关系
        3.5 黄芩净光合速率与生态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
第二章 黄芩植株需肥特性研究
    1 材料、仪器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
        1.3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时期黄芩根部氮、磷、钾含量的变化
        2.2 不同时期黄芩茎中氮、磷、钾含量的变化
        2.3 不同时期黄芩叶片中氮、磷、钾含量的变化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繁殖方式对黄芩药材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繁殖方式黄芩根部性状与鲜重的差异
        2.2 不同方法繁殖黄芩根中黄芩苷含量的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种苗质量与黄芩药材产量和质量关系研究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1.1 材料
        1.2 仪器
        1.3 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的处理
        2.2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2.3 HPLC 色谱条件
        2.4 标准曲线绘制及其线性关系考察
        2.5 精密度试验
        2.6 稳定性试验
        2.7 准确度考察
        2.8 黄芩苷含量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种苗质量处理对黄芩根长、直径、分枝及其鲜重的影响
        3.2 不同种苗质量处理对黄芩根部黄芩苷含量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种苗移栽时间对黄芩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1.1 材料
        1.2 仪器
        1.3 试剂
    2 方法
        2.1 种苗移栽
        2.2 采收
        2.3 根部形态观察与重量测定
        2.4 黄芩苷含量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移栽时间对植株根部形态与鲜重的影响
        3.2 移栽时间对黄芩植株根部黄芩苷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第六章 栽培方式对黄芩药材产量与质量的影响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1.1 材料
        1.2 仪器
        1.3 试剂
    2 方法
        2.1 样品的处理
        2.2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2.3 HPLC 色谱条件
        2.4 线性关系考察
        2.5 精密度试验
        2.6 稳定性试验
        2.7 准确度考察
        2.8 黄芩苷含量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栽培方式对黄芩根部生长情况的影响
        3.2 不同栽培方式对黄芩根部黄芩苷含量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1.1 材料
        1.2 仪器
        1.3 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的处理
        2.2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2.3 HPLC 色谱条件
        2.4 线性关系考察
        2.5 精密度试验
        2.6 稳定性试验
        2.7 准确度考察
        2.8 黄芩苷含量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除花处理对黄芩根部生长情况的影响
        3.2 不同除花处理对黄芩根部黄芩苷含量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不同除花处理对黄芩根部生长情况的影响
        4.2 不同除花处理对黄芩根部黄芩苷含量的影响
第八章 施肥对黄芩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1.1 材料
        1.2 仪器
        1.3 试剂
    2 方法
        2.1 样品的处理
        2.2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2.3 HPLC 色谱条件
        2.4 线性关系考察
        2.5 精密度试验
        2.6 稳定性试验
        2.7 准确度考察
        2.8 样品含量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施肥处理对黄芩对黄芩根部生长情况的影响
        3.2 不同施肥处理对黄芩根部黄芩苷含量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第九章 黄芩最佳采收期研究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1.1 材料
        1.2 仪器
        1.3 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采集与测定
        2.2 黄芩苷含量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黄芩植株根长、根粗与侧根数量的年度变化
        3.2 黄芩植株根部鲜重与干重的年度变化
        3.3 黄芩根部黄芩苷的含量
    4 讨论与小结
第十章 黄芩植株茎叶生长动态及其黄芩苷含量变化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1.1 材料
        1.2 仪器
        1.3 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采集与测定
        2.2 黄芩苷含量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黄芩地上部分年度变化情况
        3.2 茎叶中黄芩苷含量年度变化规律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黄芩栽培研究概况
致谢
查新报告

(10)黄芩栽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学特性
2 环境与药材质量
    2.1 野生与栽培黄芩质量比较
    2.2 不同产地药材质量比较
3 繁殖技术与品种选育
    3.1 繁殖技术
    3.2 品种选育研究
4 种植技术
    4.1 一般技术
    4.2 施肥技术
    4.3 病虫害防治技术
5 黄芩植株体内有效成分含量变化与采收加工
    5.1 黄芩苷在黄芩植株体内的分布
    5.2 生长季节与黄酮类物质含量之间的关系
    5.3 生长年限与黄酮类物质含量之间的关系
    5.4 产地加工

四、土贝母人工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8省20个产地三叶青中3种黄酮苷成分含量测定与相关性分析[J]. 朱烨婷,华金渭,盛云杰,王诗语,秦路平,朱波.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9)
  • [2]农茬口和海拔梯度对甘肃贝母生物量分配及光合特性影响研究[D]. 马瑞丽.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3]太白贝母的连作障碍效应研究及其缓解措施初探[D]. 母茂君. 大理大学, 2019(05)
  • [4]甘肃贝母种子休眠及萌发特性研究[D]. 许美玲. 甘肃农业大学, 2019
  • [5]浙贝母新品种“浙贝3号”的生物性状与遗传特性研究[D]. 王文静.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 [6]基于光合特性的药用植物适应性分析[D]. 谷丰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1)
  • [7]桑黄液体发酵菌丝体总三萜的提取及活性分析[D]. 蔡程山.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8]川贝母的品种变迁及人工资源研究现状[A]. 郭梦月,孙志蓉. 第四届中国中药商品学术大会暨中药鉴定学科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研讨会论文集, 2015
  • [9]影响黄芩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技术研究[D]. 刘金花.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8(10)
  • [10]黄芩栽培研究[J]. 刘金花,张春凤,张永清.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06(06)

标签:;  ;  ;  ;  ;  

贝母人工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