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的招呼为什么没有成功?

村干部的招呼为什么没有成功?

一、村官的招呼为何失灵(论文文献综述)

黄伟鹏[1](2020)在《社区生活共同体视域下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创新研究 ——以舞钢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不离土不离乡”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继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我国农村社会发生的又一次重大社会变迁。原来分散的、乡土的、熟人性的乡村共同体快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集约的、非农的、陌生化的新型农村社区。需要指出的是,社区建设只是完成了新型农村社区的初步规划,更加繁重的任务是实现社区的有效治理,这是一个系统而又艰巨的任务。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应有之义。农民搬进社区居住之前,有些问题是可以预见的,比如社区管理难度增加、农民生活成本加大等;有些问题是无法预料的,必须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磨合适应期之后,才能充分暴露出来。农民搬进社区居住后,在逐步融入社区新生活的同时,一些之前从未遇到过的新问题渐渐浮现,一些体制机制性治理矛盾亟需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与治理是当前农村社区治理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社区治理的关键在于公共服务的有效性,新型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供给类似于城市社区。但同城市社区相比,新型农村社区实际情况更复杂,体制性矛盾更加突出,公共服务的效果参差不齐。站在社区生活共同体理论的视域下,为了理清新型农村社区面临的公共服务与治理困境,本文以舞钢市新型农村社区为例。首先,从全市十七个社区中选取四个具有代表性的进行实地考察,按照乡镇领导、村两委班子、社区村民三个维度展开访谈,对比搬迁前后政府公共服务与治理的变化、农民生产生活的变化。通过分析发现,农民对住房、道路、绿化、水电气等社区“硬件”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的改观最为满意,对教育、文化、卫生等“软件”公共服务相对满意。笔者认为,无论是农民的家庭私生活、社区公共生活还是生产方式、就业渠道都随着新的生活共同体的建立发生了较大变化,虽然社区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居住其间的农民还是努力在制度理想与现实图景中寻找新的契合点。其次,论文根据调查研究和相关理论基础,在总结舞钢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十年来取得的成就和积累的经验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社区公共服务与治理的现状和不足,文章认为,无论是体制性因素还是治理主体定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境,这些困境集中导致社区公共服务与治理水平不高,社区发展能力的困境导致社区产业发展不足,农民就业困难,收入结构单一。最后,论文根据剖析出的问题和不足,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从完善治理体系、健全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发展社区产业四个维度,有针对性的提出自上而下,从宏观到微观的优化治理路径,为新型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基层社区公共服务与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

邓洪卫[2](2020)在《大年夜》文中认为一2017年的大年夜,我在南方一座小城度过。除夕到正月初六为国家法定假日,我严守纪律,认真上班到腊月二十九下午五点三十分,才收拾东西,关好门窗走人。坐一夜火车,到达云城。整个白天,我都窝在云城宾馆的床上。其间到楼下饭店胡乱吃些东西,晚上只在房间泡了碗酸辣牛肉面。然后坐在床上看春晚。我已经好多年没看春晚,今天实在无聊。敲门声"笃笃"响起时,姜昆、戴志诚的相声《新虎口遐想》正在进行中,他们夸张的口型和动作跟连续不断的掌声让人感受到现

谢安民[3](2020)在《精英能动、双轨治理与新乡贤交往空间生产 ——浙江省乡村礼堂建设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世纪以来,农村文化礼堂的兴起是乡村社会公共生活的最为显眼的变化。它起初是浙江北部新农村建设中的自发行为,十八大前后被浙江、河南、湖北等省在属地农村推广,2019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成为一项乡村治理国家政策。在此过程中,礼堂建设主体事实上一直是新乡贤。近年来,学术界普遍认可,文化礼堂乃是当下最重要的乡村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但是,就其形成机制而言,已有研究往往与政府宣传策略一致强调普通村民的行为意义,而无视或者低估了乡村精英的参与作用。它们也未看到乡村精英内部互动关系对礼堂公共空间的直接影响,也即后者产生于既定的乡村治理格局之下。基于浙江省新乡贤参与礼堂建设案例,本文的研究问题是,本世纪以来的乡村精英角色、乡村治理格局的变迁如何影响了乡村公共空间的生产?乡村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构建,是乡村治理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多数学者使用广义公共空间概念,它的主体是抽象的人。有关研究因为过于空泛,不太具有现实分析力。少数学者使用了狭义公共空间概念,它的主体是各种乡村行动者。但是,这些研究对于乡村精英作为公共领域行动者的动机及意义分析都不太明确。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乡村公共空间总是直接形成于一定的乡村治理格局之中。在大多数研究中,本世纪乡村治理格局总体上仍被归为改革后的乡政村治模式。其结果是,忽略了乡村两级多种治理主体之间的交错关系。有少数学者试图避免这种简化倾向,转而认为近二十年时期形成了新双轨政治模式。然而,实际上仍未根本摆脱乡政村治论的影响。当然,这些文献包含的乡村精英角色分析,正是探讨乡村治理格局之于乡村公共空间的影响关系的核心内容。乡村精英研究一般存在三种视角:国家附属论、国家与社会中介论和地方精英能动论。对于新乡贤这一新兴乡村精英研究的主流视角相当于中介论。实际上,能动论更为符合近年来新乡贤的去国家化的命名及其实际的治理主导者形象。本研究运用“地方精英能动论”、“双轨治理”和“交往型公共领域”框架,分析本世纪以来新乡贤动员地方文化和社会、经济和政治资源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确认其在乡村治理格局中的公共权威,主导构建新型乡村公共空间的过程。在乡村礼堂建设过程中,新乡贤总体上相对于基层政府官员属于交往行动者,但是相对于普通村民较多扮演了策略行动者的角色。在新乡贤群体内部,村两委干部相当于策略行动者,乡村文化人、老党员、老干部和经济能人等相当于交往行动者,他们之间是一种策略合作的关系。这种合作对于乡村治理格局,进而对乡村公共空间的起承转落有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资料为浙江政府官方评选的省市两级、两届“最美文化礼堂人”共126人的事迹介绍材料,他们包括村干部、乡村文化人、退休或在职教师、退休干部、经济能人、志愿者等。本研究还使用了笔者在浙江文化礼堂发源地A县的4个村庄的田野调研资料,以及二手收集的浙东南H县的6个村庄资料。本研究认为,新乡贤乃是与传统士绅相似的非正式的能动性的乡村精英,他们构成了乡村治理的“复合双轨”中的公共权威。在政府规划乡村礼堂建设机遇下,新乡贤主要出于个人自身文化需求、村庄治理诉求和宗族吸引等,全面参与了乡村礼堂的规划、筹资和设计的各个过程,并将其构建为自身群体的文化交往的公共空间,为其文化权威的建树奠定了物质性和组织性基础。这种公共空间具有泛文化的特征,可称之为“新乡贤交往空间”。它是指处于基层政府与普通村民之间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在其中,新乡贤占据了事实上的主导地位,并从基层政府和普通村民两边获取象征性或实质性的文化认同。这种公共空间形式上表现为政府和村民的中介领域,但是在根本上仅代表新乡贤自身。目前,“新乡贤交往空间”发展还不充分,它既受基层政府外部支持,又受其控制,更主要的是,它为新乡贤群体内部权力关系所限制。然而,它有可能丰富未来乡村社会的非正式治理制度。本研究的理论价值主要是阐明了“新乡贤交往空间”兴起的社会本质,论证了其赖以形成的“双轨治理”的直接条件和“精英能动”的根本条件,为在乡村社会中调适经典公共领域理论提供了个案。本文的“新乡贤交往空间”明显不同于国内农村研究中的以普通村民为主体的“公共空间”,而与海外中国研究中的“文化网络”、“士绅社会”有所相似。不过,新乡贤交往空间并不拥有“士绅社会”的特权功能,而更多地是文化性公共空间,它是当代乡村“文化网络”的组成部分,存在一定的乡村社会有效治理潜力。“新乡贤交往空间”有别于西方社会实际存在的“宰制型公共领域”,也不是规范意义上的“自由型公共领域”,而是“教化型公共领域”。这些发现,使得本研究同时具有为实现乡村治理振兴提供借鉴的现实意义。

甄红博[4](2020)在《基层选调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L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调生工作是我国培养选拔优秀干部、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和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国为培养人才,丰富领导干部队伍,开始进行选调生的选拔任用工作。1983年8月,中组部下发的《关于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的通知》指出,“每年都要选调一批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进行重点培养锻炼,几年后,择优选拔到适当的领导岗位。”由此,全国的选调生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这也是选调生工作大规模开展的标志。随着选调生群体日益壮大,我国如何科学管理选调生队伍,促进选调生健康成长,是做好干部人事工作必须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对基层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选调生工作对于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和开创全国基层工作新局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省委组织部自2013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实行选调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这对于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和开创全国基层工作新局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自1980年招录选调生以来,L县组织部门通过不断创新思路、交流、借鉴、调整,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管理和培养选调生的有效经验,选调生工作运行呈现良好态势。然而随着政策的变化和选调生招录数量的增加,L县选调生管理工作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了L县选调生工作的整体步调。近年来,不少高校学者和相关部门对我国选调生的各项工作进行了或宏观或微观的分析,但由于选调生政策的实施直接面向我国基层,不同省份经济、政治、人文等各方面存在差异,选调生政策在各省、各地市甚至各县会根据本地的实际灵活实施。尤其是对选调生管理工作,选调生的培训内容、晋升机制、薪资状况等各不相同。我国目前的相关研究大多是立足全国选调生工作大势进行总体分析,很少有针对特定地方选调生工作展开分析研究,特别是针对基层选调生管理工作的相关研究比较少。因此,基层选调生管理工作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提升青年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党政机关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于L县基层选调生群体,通过现状分析,对L县选调生管理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建议,从而实现选调生管理的规范化。本文以L县选调生作为研究对象,对本县选调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提出建设性对策,推进L县选调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本文的绪论提出该课题选定的背景和意义,本文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对本文研究内容进行详细说明并提出本文的创新点。接下来对本文涉及的选调生、选调生政策等相关概念进行阐述。本文以马斯洛需求理论和胜任力模型理论为理论依据,并分析两个理论与本课题的结合点。下一步,本文对L县选调生基本状况进行详细说明,本县自1980年至今招录172名选调生,本人对其学历、性别、职务等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陈述和分析,得出L县40年来选调生工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另外,本文以L县选调生为调查样本,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对L县选调生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问卷分析中本人对采集的72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整理并进行现状分析,对L县乡镇党委、县级机关部门、市级机关的选调生以及选调生任职单位领导同事根据调研提纲进行实地和电话访谈调研,多角度总结归纳出选调生管理中存在的短板。本人结合该县选调生的问卷结果和访谈意见以及L县实际情况,总结L县选调生工作的问题和不妥之处,筛选出L县选调生队伍结构不够优化、自我管理缺失、组织培训缺位、管理机制不完善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使问题更有针对性,问题分析中穿插选调生及其任职单位领导同事的访谈记录。本人针对问题从L县选调生自我管理、选调生培养模式、管理制度改善、薪酬待遇提升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

陈晨[5](2019)在《N市A镇村财增收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加村集体收入以解决农村“空壳化”问题的大背景下,运用公共选择理论、行政发包制理论以及公共政财理论作为分析框架,通过调查访谈以及查阅文献等方式,对N市A镇13个行政村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经营收入面临的一系列公共管理学与经济学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A镇部分领导、镇村干部以及A县一些职能部门相关人员的访谈,剖析A镇村财增收面临问题及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是梳理了A镇村财增收面临的资源性困境、财政性困境以及体制性困境等三方面的问题。二是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重点阐述当下政府组织构架与制度、地方政府制定的政策对村财增收的影响。包括现有规划的限制、农村软环境制约、财税体制改革对基层政府行为的改变、项目治国对村财增收的目标替代、体制内逆向激励的负面影响、村干“准行政化”的弊端等内容。三是针对A镇实际提出完善村财增收的政策激励、建立人才激励制度、完善事权和财权相适应的转移支付体系以及完善官员考核激励体系等建议。

蔡广[6](2019)在《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文化制约及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新时代”,“新问题、新目标、新任务”既是社会演进的逻辑,又是人民奋斗的动力,更是足球革新的源泉。当下是应该重新审视和反思现代足球的节点,参透真义,顺势实现校园足球平衡充分地发展,进而促成中国校园足球优秀发展模式的愿景,最终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追求。虽然中国步入新时代,但校园足球的文化制约是个不争的事实,因此从文化分层理论考察上海小学校园足球,揭示制约的原因,有助于政府引导社会、学校、家庭参与治理,继而促进青少儿快乐、健康地成长。本文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个案、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借助SPSS23.0统计软件,以上海市足球特色小学的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等相关人员为调查对象,田野观察五角场小学,从文化分层的视角展开辨析:一是剖析五角场小学,探索现状,归纳特征,凝炼文化层级的内在关系;二是探讨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的公共因子、存在问题、解析原因、消解路径;三是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多元治理,论及治理的目标、主体、方式、过程、运行机制、保障及评估。通过比较研究、逻辑推理及实证分析,得出下列结果与结论:(1)五角场小学校园足球,依靠能人治理,高规格、高关心地领导,利用个体成熟的人格品质推动;教练员有一般、权威、先进三类;家长为学习、专业、随意三种;政府主导的多元共生模式,校领导亲历支持校园足球;推演出文化四个层级的内部逻辑。(2)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物质文化制约的公共因子包括互联网+、物质流动、足球场地,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对公共因子的认识没有显着性差异;供给侧未能及时调整供给,需求侧对供给结果被动接受,双方信息不畅;新中国以来上海注重产品生产,而忽略消费文化建设,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忽略足球场地的配套设计和建设。(3)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制度文化制约的公共因子包括组织制度、管理制度、保障制度、评估制度;制度顶层设计与基层运行未能形成呼应;制度合法但不合情理而滋生懒政,导致资源浪费;社会主体对制度认识多有不足,信息不对称。(4)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行为文化制约的公共因子包括行为环境、参与情境、行为方式、组织行为、发展理念;多阶行动层脱节,各层分工不明确,且横向联系断裂;责任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文化资本闭合,经济资本凝固;足球生态环境被污化,行为越轨。(5)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精神文化制约的公共因子包括立德树人、价值偏态、教育宗旨、自我实现;精神取向断裂抑或融合;伦理趋向为两极化;价值偏向急功近利。(6)树立“海派足球文化”的公共目标,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是多元治理主体,履职各异,政府引导协调、社会共建共享、学校协同育人、家庭参与支持;治理方式有合作、协作、协商、协同等;运行过程有规划、决策、投资、操作、评估和反馈六个环节,运行机制包括协商、竞争平衡、监督评估等机制;治理保障为主体健全、常态化制度、法律制度等,评估以体育院校专家、社会人士、家长为主。合而言之,校园足球既受制于文化,又反哺现代文化。研究建议:政府宏观调控、协调、引导;社会自我孵化、自觉反思、自愿参与、志愿服务;学校多元并存、组织动员、营造文化、协同教育;家庭正确认识、全程参与、在场支持、亲身陪伴。

庄曙光[7](2017)在《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偏差问题研究 ——以四川省X县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消除贫困,让人民有尊严地生活是每个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是其合法性的根本来源。新时期,中国政府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已在全国范围内付诸实践。然而,其在具体的执行中却出现了偏差的现象。因此,研究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偏差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众所周知,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公共政策是否能够实现其预期的目标,最根本地在于其是否有效执行。本文正是从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在部分地区出现了偏差现象的背景出发,进行了如下反思和探索:一个好的公共政策为什么会在执行中出现偏差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其偏离了政策执行者的目标呢?又如何来规避它的偏差?本文采用委托--代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作为分析工具,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选取了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相对较早,且相对成熟的典型案例——四川省X县的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作为研究对象。在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的基础上,通过运用调查、访谈的方法,对X县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四川省X县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如下问题:精准识别“不精准”、驻村干部“官僚化”、扶贫资源整合不力、项目安排“治标不治本”、扶贫绩效考核“形式化”、扶贫绩效维护困难等。出现此类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驻村干部政策“价值观定位”偏差、“求稳思想”排斥群众参与、监督考核机制不完备、群众的“自利”等,继而导致了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偏离了预期的“轨道”。因此,笔者从改善公共政策执行效果的立足点出发,提出了通过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加强地方新型智库建设、鼓励群众参与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全过程、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几个方面来规避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偏差。

张良[8](2017)在《经济资源嵌入视域下农村新型社区治理问题研究 ——基于鲁中F市两农村新型社区的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计划》,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水平,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农村把握城乡统筹发展的契机进行改革和制度创新,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激发农村发展活力。2016年作为十三五战略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改革任重而道远。农村新型社区正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优化农村新型社区的协调运行与良性治理,实现农村社区村民由“无感增长”到“有感发展”,有真切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是实现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灵魂要求的核心要旨。税费改革之后,县乡财政困境下,农村社区的治理也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逡巡不前,经济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社区治理的桎梏。“处低谷而力争,迎高潮而快进”,农村社区治理资源匮乏之际,迎来新型城镇化实质性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实现农村新型社区的治理与“善”治,成为挣脱桎梏牢笼的关键所在。因此,研究经济资源嵌入视域下的农村新型社区治理问题对于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涵括六个板块的内容。绪论为本文的第一部分。笔者简要阐发了研究的背景,税费改革之后的乡村治理面临经济基础薄弱的困境,恰巧引来国家推行新型城镇化的契机。在此背景下笔者提出问题,并界定了经济资源、农村新型社区以及农村新型社区治理的概念。笔者从历史变迁的维度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经济资源对农村发展影响的研究状况,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本文研究的着力点、研究方法、选址依据、研究意义以及创新点和不足。第二部分为经济资源对农村新型社区治理主体的影响比较。经济资源丰裕的社区,经济资源吸附实现多元化社区治理主体功能聚合。乡镇基层政府发挥整合功能,整合财政资金、项目、土地、企业等经济资源输入社区,给社区治理提升增量资源。社区基层组织发挥维持功能,支配和控制社区的经济资源,完善组织机构设置,改善办公设施,包括物业服务,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维持社区的治理正常运转。社区村民具有目标获取功能,既有基于单向度追求经济利益目标的“理性选择”,也有基于血缘、地缘、业缘的复杂目标取向的参与,甚至有基于趣缘的各类自组织协会、志愿者参与,归根结蒂社区居民参与的核心在于经济资源嵌入下的可交换资源导向。而企业、个体经营以及生产合作社等,则具有适应功能,创造出的经济资源规模、效益、速度适应社区治理的运行幅度和频度。而经济资源匮乏的社区,自身系统整合程度低,以上各治理主体的功能效用缺乏经济力的支撑无法彰显,各治理主体出现角色紧张、行为偏差,无法在社区内凝聚,走向离散。第三部分为经济资源对农村新型社区治理机制的影响比较。一方面,“风险”维度,经济资源的嵌入蕴育着社区治理机制运行当中的风险。风险一,经济资源嵌入下带来的乡政村治运行机制风险。经济富庶的农村社区所在的基层政权职能由“服务”转向“汲取”,存在亲手断送繁荣的风险。而经济资源匮乏的社区所在乡镇政权“悬浮”于农村社区,受经济资源束缚带来保姆型政权的风险。风险二,货币快速升值经济理念主导下的小农盲目投机行为蕴育潜在风险,市场机制嵌入下政府、社会反向保护机制缺失促使潜在风险转向显在风险,二者于农村社区场域渗透、交叠、撞击带来叠加风险。另一方面,“机遇”维度,经济资源的嵌入创造了社区治理机制运行优化的机遇。机遇一,经济资源嵌入提升了社区选举机制的稳定性。经济资源丰富的社区,选举机制可以平稳运行。而经济资源匮乏的社区容易引发选举秩序震荡。机遇二,经济资源与社区纠纷调解机制的复合程度呈负相关。经济资源丰富的社区,经济资源提供了降低社区纠纷调解过程中正式结构与家族结构复合程度的必要条件。而经济资源匮乏的社区家族结构与正式结构复合程度高。机遇三,经济资源扩大纵向社区权力资本的运行半径,提升横向权力资本合法性。经济资源丰富的社区社会关联度高,群体内聚力强,进而经济资源扩大了社区权力资本纵向运行半径。横向非体制精英“高大威猛”并与社区体制精英合作共治,经济资源促进了横向权力资本合法性的生成。而经济资源匮乏社区纵向权力资本运行半径小,一旦超越社区边界,其边际效应无限趋向于零,权力资本被禁锢、封冻在刚性科层制下的社区层级,没有与上级进行讨价还价、折冲樽俎以及相互调适的余地。非体制精英“细小琐碎”与体制精英有走向对立、离散趋势,横向权力资本合法性遭损噬。机遇四,经济资源嵌入激活了社会资本的活力。经济资源丰富的社区,信任、互惠规范以及合作网络强劲有力。而经济资源匮乏的社区,信任缺失,互惠规范破坏以及合作化网络难以建构。机遇五,经济资源嵌入与社区文化资本构成了“培育”与“反哺”的利益关联链条。经济资源丰富的社区,经济资源支撑下“培育”文化资本,如高素质的人才以及社区的知名度。而培育出的大学生村官、志愿者下乡支助,服务农村社区建设,知名度的提升吸引政府整合资金、项目、土地等资源嵌入社区。而经济资源匮乏的社区,培育文化资本的支撑力量不足,而文化资本的“反哺”功能更是无从谈起。第四部分是经济资源对农村社区治理绩效的影响比较。笔者通过效率、公平性、回应性三个维度对经济资源差分的两个社区治理绩效的差异作出评估,直观地展现出了经济资源对社区治理绩效的显着影响,经济资源充沛足以提升社区治理绩效。从效率维度来看,社区经济资源充沛,则可以为提升社区治理效率提供全方位的保障。而经济资源匮乏的社区,治理效率始终在低水平线徘徊。从公平性维度,笔者设计三个指标来检测社区治理的公平性。从卡尔多·希克斯标准、再分配标准以及帕累托标准分析,社区治理均符合评估标准,经济资源充沛,社区治理公平性充分。但是经济资源匮乏的社区,则受经济资源总量约束、分配暗箱化、差序化、碎片化的影响,社区治理绩效难以达到以上三个评估标准,公平性表征不充分。从回应性维度分析,经济资源丰裕的社区,从年度目标制定到层级沟通再到述职评议这一闭路循环的过程彰显了治理的回应性。而经济资源匮乏的社区,根本不具备形成这一闭路循环的充分条件,社区治理的回应性差,社区治理的弹性不足。第五部分得出结论并进行因应政策探讨。结论:第一,经济资源吸附实现多元化社区治理主体功能聚合;第二,经济资源刺激诱发社区治理机制的机遇与风险;第三,经济资源提升社区治理绩效。为促进社区治理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笔者针对性的进行了政策探讨:第一,四面出击,规范化拓宽经济资源渠道;第二,乡镇政权职能转变,疏通经济资源嵌入梗阻;第三,经济资源搭建组织化平台,疏通社区农民的利益表达机制;第四,经济资源支撑,铸合社区断裂的信任机制;第五,经济资源嵌入增强社区居民对正式机构的认同,进而促进双重法律制度整合化解纠纷调解机制中正式结构与家族结构的复合难题。

刘小峰[9](2017)在《“差序格局”的变与不变 ——乌庄的历史表达(1949-201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核心问题是村庄社会的历史演变(1949-2016),经典理论“差序格局”的变与不变是贯彻始终的对话焦点。为此,本文尝试进行如下努力:首先,旨在对“差序格局”相关的理论与现实研究进行反思性的理论解构和重新建构,提出本研究的逻辑起点以及实证研究的基本进路。其次,通过民族志方法书写了一个村庄社会尊卑、长幼、亲疏以及男女世纪演化的表象与机制,以期为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提供一个微观的分析案例。“尊卑、长幼、亲疏、男女”,不仅是观察村庄生活格局和社会样态的基础性视角,它还是经典概念“差序格局”的最紧要实质内容,以此我们可以管窥“差序格局”的古今之变。儒家尊卑、长幼、亲疏伦常以及男女有别是费孝通所谓“差序格局”的本义,它的精神底色是“伦理本位”,来自于生活世界的归纳逻辑;自然物理现象“水波纹”、“蜘蛛网”以及“北极星星图”形象是经典概念的修辞技艺,遵循的是“格物致知”的演绎逻辑。本文核心论点是:“差序格局”的历史演变——伦理性差序格局、政治性差序格局转向市场性差序格局,既可以视为是对本文乌庄村庄民族志的经验概括,亦可以作为中国农村研究的一个中层理论的分析工具。村庄民族志试图表明,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政权下乡以及系列塑造社会主义新人运动率先吹响了村庄社会变革的号角,改革开放后市场打工生计以及城镇化进程却为村庄社会变革起到了真正伤筋动骨的作用。这一前后相继的历史进程伴随着传统伦理性差序格局的现代变迁:由伦理性转向政治性最后日益面向市场性,虽与村庄传统“藕断”却同时又“丝连”,传承中更重要的是重构。一言以蔽之,根基于农民理性基础上向外发力的人生实践促使乡村社会秩序差序格局发生了历史实质性变革。革命中的“差序格局”与市场中的“差序格局”相比较:外来的革命风暴落地下村是在运用“有形的手”——政治运动对村庄社会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改造,虽然动作剧烈,却经常呈现的是来去匆匆以及周期式的摇摆变动样貌。而社会主义市场以“无形的手”——利益调整的方式“细无声”地侵蚀着传统伦常比如血缘关系、三纲五常以及祖荫崇拜观念等,力度虽小,对传统伦理性的“差序格局”的冲击却是实质性的。也就是说,对于村庄社会同样是由外向里的发力,市场化对乡村社会的世纪变革虽“蚀物无声”却伤筋动骨,是不可逆转的永久性变动,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差序格局”的历史演变——伦理性差序格局(1949年之前)、政治性差序格局(1949-1977)转向市场性差序格局(1978至今),作为中国农村研究的一个中层理论构建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一是理论层面。它首先明晰阐述了自己对费氏“差序格局”概念与修辞的区分;其次,严明了自己的研究逻辑起点是以儒家伦常为费氏“差序格局”的本义,也即“伦理性差序格局”;最后,将其简化为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男与女四个经验观察维度。它不仅充分考虑了社会关系的横向方面(更多表现在亲疏男女维度),也努力尝试勾连社会结构的纵向维度(更多表现在尊卑长幼维度)。二是经验取向。它有一个历史变迁的动态分析过程,即传统与现代的历史比较分析,它包含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49-1977)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1978-2016)。与此同时,“差序格局”的变与不变在这两种历史进程是前后相贯的统一延续谱。其中,变是主线,是发展趋向所在,同时变中有不变。案例村庄的研究结论或不具有代表性,但是却有类型化面向上的广泛意义,以此可以管窥中国乡村社会世纪转型的“缩影”。

朱子青[10](2016)在《抑郁》文中研究说明1、肆虐逃离故乡二十年之后,想不到我对它的回忆竟然是以凭悼的方式进行。如果没有父亲的电话,我早已忘掉了那个充满淫邪与罪恶的村庄;如果没有母亲的牵挂,没有亲爱的菊子,我永远也不会回忆,回忆只能带来深深的耻辱、甚至仇恨。我的灵魂像一只离群的孤鸟常常在城市的天空飞翔,我看到青草塬陷入了浓稠的黑暗之中。

二、村官的招呼为何失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村官的招呼为何失灵(论文提纲范文)

(1)社区生活共同体视域下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创新研究 ——以舞钢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现有研究评述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五、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本文的创新点
        (二)本文的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一)社区
        (二)农村社区
        (三)新型农村社区
    二、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二)社区生活共同体理论
        (三)多中心治理理论
第二章 舞钢市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概况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利条件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三、新型农村社区典型考察
        (一)迁村并点型——九龙山社区、张庄社区
        (二)园区带动型——六合苑社区
        (三)城镇辐射型——枣园社区
第三章 新型农村社区生活共同体重构:服务更新与生活变化
    一、社区公共服务与治理变化
        (一)“硬件”服务更加优越
        (二)“软件”服务更加多元
        (三)“创新”服务更加多样
    二、村民生活及其变化
        (一)公共生活
        (二)家庭生活
        (三)制度理想与现实图景
    三、村民生产及其变化
        (一)土地--制约因素
        (二)资源--关键依靠
        (三)打工--必然选择
第四章 社区公共服务与治理面临的困境
    一、治理体制困境
        (一)上层治理规则困境
        (二)中层治理发展困境
        (三)基层服务力量困境
    二、治理主体困境
        (一)行政力量过度干预
        (二)村民自治功能弱化
        (三)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三、公共服务困境
        (一)服务意识不强
        (二)公共设施利用率低
        (三)市场作用发挥不明显
    四、发展能力困境
        (一)政策缺乏持久
        (二)政府历史欠账
        (三)社区缺少优势
第五章 优化社区公共服务与治理机制的路径探索
    一、健全社区治理工作体系
        (一)完善顶层设计
        (二)坚持县乡村联动
        (三)网格化管理与“互联网+”
    二、建立“一核多元”的社区治理机制
        (一)强化党组织的核心地位
        (二)明确村民的主体地位
        (三)培育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三、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一)提高社区服务意识
        (二)增强村民认同感
        (三)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四、发展富农社区产业
        (一)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扩大电子商务进村覆盖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访谈对象基本情况汇总表
    二、新型农村社区调查问卷
致谢

(2)大年夜(论文提纲范文)

十一
十二
十三

(3)精英能动、双轨治理与新乡贤交往空间生产 ——浙江省乡村礼堂建设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问题提出
    1.2 文献综述
    1.3 分析框架
    1.4 资料方法
    1.5 本文观点
2.精英的转换
    2.1 传统士绅
    2.2 民国新乡绅
    2.3 集体农村干部
    2.4 改革后新乡贤
3.“双轨”的重建
    3.1 平衡双轨
    3.2 长单轨
    3.3 强单轨
    3.4 复合双轨
4.礼堂的复兴
    4.1 传统礼堂
    4.2 近代礼堂
    4.3 农村礼堂
    4.4 文化礼堂
5.新乡贤的参与
    5.1 规划选址
    5.2 规模设计
    5.3 建设筹资
    5.4 布局展陈
6.内在的动力
    6.1 村民的文化需要
    6.2 新乡贤的文化兴趣
    6.3 村庄的治理诉求
    6.4 宗族的吸引
    6.5 女性新乡贤的作用
7.自我的限制
    7.1 村庄领导的竞争
    7.2 村两委成员的冲突
    7.3 乡村文化人的工具化
    7.4 乡村文化人的行政化
8.基层政府的策略
    8.1 行政动员
    8.2 业务指导
    8.3 被动支持
    8.4 特意排斥
9.乡村交往的重构
    9.1 “礼治”交往
    9.2 文化交往
    9.3 再组织化
    9.4 村域外交往
10.结论
    10.1 新乡贤交往空间的历史形成
    10.2 新乡贤交往空间与文化网络
    10.3 新乡贤交往空间与士绅社会
    10.4 新乡贤交往空间与公共领域
参考文献

(4)基层选调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L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选调生
        2.1.2 选调生制度
        2.1.3 选调生与基层公务员的异同
    2.2 理论基础
        2.2.1 胜任力理论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第3章 L县选调生管理制度和选调生问卷调查
    3.1 L县选调生管理制度
        3.1.1 选调生的任用与培养
        3.1.2 选调生的考核与晋升
    3.2 八十年代以来L县选调生的招录情况
        3.2.1 招录人数
        3.2.2 性别比例
        3.2.3 学历、专业结构
    3.3 选调生问卷调查
        3.3.1 调查样本选取
        3.3.2 调查结果分析
第4章 L县选调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深度访谈
        4.1.1 访谈对象
        4.1.2 访谈过程
    4.2 选调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2.1 队伍结构欠优化专业素养待提升
        4.2.2 自我管理不足有功利化倾向
        4.2.3 组织培训缺位基层单位存在认识偏差
        4.2.4 考核晋升机制不完善选调生借调频繁
        4.2.5 工作生活环境差福利待遇相对低
    4.3 原因分析
        4.3.1 选拔方式趋于单一
        4.3.2 自身管理和定位不准
        4.3.3 用人单位管理缺位
        4.3.4 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4.3.5 激励奖励措施不足
第5章 完善选调生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5.1 筑牢思想根基完善自我定位
    5.2 用人单位加强重视健全培养机制
    5.3 完善考核、选拔和借调管理制度
    5.4 建立薪酬专项制度提升生活质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L县选调生工作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选调生访谈提纲
附录3 选调生工作单位领导、同事访谈提纲
致谢

(5)N市A镇村财增收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深度访谈法
        (二)文献分析法
        (三)实践观察法
        (四)研究思路
    四、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依据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村财增收
        二、压力型体制
        三、共谋行为
    第二节 理论依据
        一、公共选择理论
        二、行政发包制
        三、公共财政理论
第二章 A镇各村村财增收面临的困境
    第一节 A镇情况综述
    第二节 A镇各村村财情况及管理现状
    第三节 村财增收面临的资源性困境
        一、各村面临的自然资源困境
        二、各村面临的人力资源困境
    第四节 村财增收面临的财政性困境
        一、收入高度依赖财政扶持
        二、刚性支出缺口大
    第五节 村财增收面临的体制性困境
        一、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二、“共谋”现象对村财增收目标的扭曲
        三、村级组织在村财增收上面临的多重掣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镇村财增收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产生资源性困境的原因
        一、规划限制了A镇土地资源的开发
        二、区位的劣势加剧了“村财增收”所面临的资源性困境
        三、农村“软”环境恶化加剧了人才外流
    第二节 产生财政性困境的原因
        一、财政体制改革深刻影响了基层政府的行为
        二、市县乡财力不足
        三、“项目治国”对村财增收的“目标替代”
    第三节 产生体制性困境的原因
        一、村财增收在政府工作中的权重较低
        二、体制内“逆向激励”的负面影响
        三、村干“准行政化”对村财增收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完善A镇村财增收管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完善村财增收的人才激励选拔机制
    第二节 进一步加大村财增收的政策扶持力度
        一、细化A镇各村发展规划
        二、解决村财增收的项目审批和管理问题
        三、增加村财增收的资金扶持力度
    第三节 加强村财监督,防范腐败风险
    第四节 完善事权和财权相适应的转移支付体系
    第五节 完善领导干部考核激励体系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文化制约及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逻辑
        1.1.2 健康中国建设的大势所趋
        1.1.3 青少儿足球事业的内外动因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校园足球研究的现状
        1.4.2 国外校园足球的相关研究
        1.4.3 上海校园足球的相关研究
        1.4.4 校园足球活动发展的述评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6.1 研究对象
        1.6.2 研究方法
    1.7 小结
2 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
    2.1 现代足球的历史演进
    2.2 概念界定
        2.2.1 校园足球
        2.2.2 文化
        2.2.3 文化结构
        2.2.4 制约
        2.2.5 文化制约
        2.2.6 治理
    2.3 需求理论
    2.4 制约理论
    2.5 治理理论
    2.6 共生理论
    2.7 小结
3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文化制约问卷的编制与检验
    3.1 问卷的理论框架
    3.2 确定问卷内容
    3.3 效度检验
    3.4 条目分析
    3.5 重测信度检验
    3.6 小结
4 个案:五角场小学
    4.1 研究法
        4.1.1 参与观察
        4.1.2 个案访谈
        4.1.3 个案资料的整理
    4.2 五角场小学的概况
    4.3 足球演进历程
    4.4 校园足球的文化结构
        4.4.1 物质文化
        4.4.2 制度文化
        4.4.3 行为文化
        4.4.4 精神文化
    4.5 校园足球发展的特征
        4.5.1 需求趋同
        4.5.2 能人治理
        4.5.3 教练员和家长多元
        4.5.4 政府主导的多元共生关系发展模式
    4.6 校园足球文化发展存在问题
        4.6.1 物质文化的供给与需求:不对称
        4.6.2 制度文化的设计与执行:双轨制
        4.6.3 行为文化的在场与离场:非均衡
        4.6.4 精神文化的历时与现时:难融合
    4.7 校园足球文化结构的内在逻辑
    4.8 小结
5 物质文化的供给与需求:不对称
    5.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制约的物质文化因素
    5.2 制约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物质文化因素探微
        5.2.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互联网+”
        5.2.2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物质流动”
        5.2.3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足球场地”
    5.3 物质文化制约的原因解析
        5.3.1 物质文化制约的供需问题
        5.3.2 物质文化制约的历史追问
    5.4 消解物质文化供给平衡的新思路
        5.4.1 保障物质文化供给侧高效供给
        5.4.2 满足物质文化需求侧充分需求
        5.4.3 解放思想,创建物质文化自信
    5.5 小结
6 制度文化的设计与执行:双轨制
    6.1 制约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制度文化因素
    6.2 制度文化制约因素的描述
        6.2.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组织制度”
        6.2.2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管理制度”
        6.2.3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保障制度”
        6.2.4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评估制度”
    6.3 制约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制度文化的原因剖析
        6.3.1 制度顶层设计与基层运行未能达成相互呼应
        6.3.2 制度造成的情理法彼此冲突,导致资源浪费
        6.3.3 社会主体对制度认识不足,未形成上下共鸣
    6.4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制度文化弥合的思考
        6.4.1 顶层与基层之间纵横贯通,形成制度互动社会网
        6.4.2 培育社会主体参与能力,充分实现多元协商治理
        6.4.3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耦合,培育人的制度自觉
    6.5 小结
7 行为文化的在场与离场:非均衡
    7.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制约的物质文化因素
    7.2 行为文化制约的公共因子解析
        7.2.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行为环境”
        7.2.2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参与情境”
        7.2.3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行为方式”
        7.2.4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组织行为”
        7.2.5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发展理念”
    7.3 制约上海小学校园足球行为文化的因由探赜
        7.3.1 多阶行动层脱节,各层分工不明确,且横向联系或断裂
        7.3.2 责任主体间的利益博弈,文化资本闭合,经济资本凝固
        7.3.3 足球生态环境被污化,人文异化、物理污染、行为越轨
    7.4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行为文化认同的路径
        7.4.1 面向上海未来,重塑人文精神,净化生态足球
        7.4.2 正视球场暴力,塑造校园明星,建立诚信机制
        7.4.3 多阶有机衔接,各层角色明确,横向资本共享
    7.5 小结
8 精神文化的历时与现时:难融合
    8.1 制约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精神文化因素
    8.2 制约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精神文化因子厘清
        8.2.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立德树人”
        8.2.2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价值偏态”
        8.2.3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教育宗旨”
        8.2.4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自我实现”
    8.3 制约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精神文化的缘由探骊
        8.3.1 社会转型: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精神取向或断或合
        8.3.2 现代转型: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伦理趋向为两极化
        8.3.3 时代转型: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价值偏向急功近利
    8.4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精神文化养成的进路
        8.4.1 文质文化精神促进小学生的自我实现
        8.4.2 和合文化伦理塑造小学生的立德树人
        8.4.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上海小学生的价值观
    8.5 小结
9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多元主体治理
    9.1 “海派足球文化”的公共利益目标厘定
        9.1.1 校园足球发展的多元目标
        9.1.2 “海派足球文化”公共利益目标的解析
    9.2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治理的主体廓清
        9.2.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治理多元主体构成的实然
        9.2.2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治理主体
        9.2.3 上海市小学校园足球治理多元主体分工
    9.3 构建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多元主体治理的方式
    9.4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过程及运行机制
    9.5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保障及评估
        9.5.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保障
        9.5.2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评估
        9.5.3 创建上海校园足球多元主体治理的保障与评估模式
    9.6 小结
10 结论、建议、创新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建议
    10.3 创新
    10.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介绍信
附件二:家长访谈提纲
附件三: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四:问卷
附件五:上教育部公示海市小学足球特色学校名单
附件六:个案调查部分记录
附件七:学习、工作经历及科研成果

(7)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偏差问题研究 ——以四川省X县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局限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局限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基本概念的界定与理论解析
    第一节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本文的理论分析工具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公共选择理论
    第三节 本文研究设计与前期准备
        一、前期准备
        二、访谈对象的确认
        三、调查过程
        四、资料整理
第二章 四川省X县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现状
    第一节 新中国扶贫开发历程简述
        一、体制改革推动的缓解贫困阶段(1978—1985)
        二、经济增长背景下的扶贫开发阶段(1986-1993)
        三、国家八七攻坚计划(1994-2000)
        四、新世纪扶贫开发阶段(2001-2010)
        五、以往扶贫开发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总体要求
        一、扶持对象要精准
        二、项目安排要精准
        三、资金使用要精准
        四、措施到户要精准
        五、因村派人要精准
        六、脱贫成效要精准
    第三节 四川省X县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现状及偏差问题
        一、X县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背景
        二、X县精准扶贫政策执行成果及偏差表现
第三章 四川省X县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探析
    第一节 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价值观定位”偏差
        一、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官本位”理念
        二、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中的“家长制”现象
        三、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中的“官场人情”
        四、精准扶贫政策“封闭式”执行
    第二节“求稳思想”排斥群众参与
    第三节 监督考核体系不完备
        一、偏重结果考核致使部分群众“被脱贫”
        二、外部监督力量不足导致政策执行与目标偏离
    第四节 群众的“自利性”导致扶贫资源被挤占
        一、群众争抢扶贫资源
        二、群众利益相关方之间矛盾的难以弥合
        三、贫困群体“思想”贫困依然严重
第四章 规避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偏差的策略
    第一节 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制度
    第二节 加强地方新型智库建设
        一、为驻村干部在“如何执行政策”上提供咨询和建议
        二、为驻村干部在“精准扶贫资源如何分配”上提供参考
        三、为驻村干部“设计完备的政策执行步骤”提供帮助
    第三节 鼓励群众参与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全过程
        一、提升项目安排的精准度
        二、增强对驻村干部外部监督力量
        三、检验扶贫成效
    第四节 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强化群众规则意识
        二、加强群众责任意识教育
        三、鼓励自我脱贫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经济资源嵌入视域下农村新型社区治理问题研究 ——基于鲁中F市两农村新型社区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1. 税费改革以降的乡村治理经济基础困境
        2. 城乡非均衡到城乡统筹的发展契机
    (二) 问题的提出
    (三) 概念界定
        1. 经济资源
        2. 农村新型社区
        3. 农村新型社区治理
    (四) 文献综述
        1. 国外研究
        2. 国内研究
        3. 文献评述
    (五)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
        2. 实地观察
        3. 深度访谈
    (六) 两农村新型社区概况及选择依据
        1. M社区概况及选址
        2. Z社区概况及选址
    (七) 研究意义
    (八) 创新点与不足
        1. 创新点
        2. 不足
二、经济资源嵌入对治理主体的影响比较
    (一) 乡镇政府的“激进”与“守旧”
        1. M社区所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激流勇进”
        2. Z社区所在L镇的“裹足不前”
    (二) 社区组织的“奥迪”与“奥拓”
        1. M社区: “奥迪”——“比肩接踵”
        2. Z社区: “奥拓”——“门可罗雀”
    (三) 社区群众参与“锣鼓喧天”与“铁板一块式全体沉默”
        1. M社区群众民主参与“锣鼓喧天”
        2. Z社区群众参与“铁板一块式全体沉默”
    (四) 物业服务的“兴盛”与“撂荒”
        1. M社区物业服务“兴盛”——“从摇篮到坟墓”的服务
        2. Z社区物业“撂荒”——沦为亲族利益输送“管道”
    (五) 小结: 经济资源提升多元化社区治理主体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1. 纵向关联——乡镇政府实力对经济资源嵌入影响显着
        2. 横向关联——增强基层自治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功能、提升群众参与度
三、经济资源嵌入对治理机制的影响比较
    (一) 乡政村治“新”机制
        1. “权力带来繁荣”后的异化走向“国家型经纪”
        2. “保姆型”政权看守“留守型”社区
    (二) “金线的突然折断”与“粮食的瞬间蒸发”
    (三) 选举机制的“和平过渡”与“秩序震荡”
        1. M社区选举“和平过渡”
        2. Z社区选举“秩序震荡”
    (四) 纠纷调解机制:复合程度的高低
        1. M社区复合程度低
        2. Z社区的复合程度高
    (五) 经济资源与权力、社会、文化资本的互动机制
        1. 经济资源与权力资本互动机制比较
        2. 经济资源与社会资本的互动机制比较
        3. 经济资源与文化资本的互动机制比较
    (六) 小结:经济资源刺激诱发社区治理机制的机遇与风险
        1. 经济资源变量引发“乡政村治”机制变迁风险——“权力断送繁荣”风险、“悬空”风险的两个表征
        2. 经济理念嵌入带来小农投机与反向保护机制缺失的叠加风险
        3. 经济资源嵌入提升社区选举机制运行的稳定性
        4. 经济资源的多寡与社区纠纷调解机制的复合程度呈负相关
        5. 经济资源扩大纵向社区权力资本的运行半径,提升横向权力资本合法性
        6. 经济资源刺激下社会资本活力迸发
        7. 经济资源“培育”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反哺”社区
四、经济资源嵌入对于治理绩效的影响比较
    (一) 效率
        1. M社区“窗口”的高效与Z社区“蜗居”的杂乱比较
        2. M社区“双向转诊”制度的应用与Z社区地下室的门诊比较
    (二) 公平性
        1. 帕累托标准衡量比较
        2. 卡尔多·希克斯标准衡量比较
        3. 再分配标准衡量比较
    (三) 回应性
        1. M社区的回应性分析
        2. Z社区的回应性分析
    (四) 小结:经济资源提升社区治理绩效
五、结论与政策探讨
    (一) 结论
        1. 经济资源吸附实现多元化社区治理主体功能聚合
        2. 经济资源刺激诱发社区治理机制的机遇与风险
        3. 经济资源嵌入提升社区治理绩效
    (二) 政策探讨
        1. 四面出击,规范化拓宽经济资源
        2. 乡镇政权职能转变,疏通经济资源嵌入梗阻
        3. 经济资源搭建组织化平台,疏通社区农民的利益表达机制
        4. 经济资源支撑,铸合社区断裂的信任机制
        5. 经济资源强化居民对正式结构认同,化解纠纷调解机制的复合难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差序格局”的变与不变 ——乌庄的历史表达(1949-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导论:研究问题、理论准备与田野工作
    (一) 问题缘起:一个经典概念“差序格局”的演绎故事
    (二) 研究起点:“差序格局”的概念与修辞
    (三) 研究进路:“差序格局”的变与不变
    (四) 田野选择与研究方法
    (五) 写作文本结构
二、尊与卑: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及糅合
    (一) 村庄政治空间:“政治挂帅”转向“能人治村”
        1. “政治挂帅”:外来的革命落地下村
        2. “心灵的集体化”
        3. “能人治村”:代理人与经纪人
    (二) 乡村教师与农人底色的变与不变
        1. 人民教师的光荣与愁绪
        2. 农民理性创造乡土奇迹
        3. 个农业大户的生计文本
    (三) 乡村世纪沉浮:“你是谁”转向“我是谁”
        1. 翻天换地:乡村沉浮三个20年
        2. “你是谁”,与“我是谁”
三、长与幼:宗族文化的延续与断裂
    (一) “祖赋人权”:坟山、修谱与祖先祭拜
        1. 叶落归根与“祖先祭拜”
        2. 革命的思维与伦理的行动
        3. 延续祖荫与“祖赋人权”
    (二) “孝心有价”:村庄建设中的祖荫理性
        1. “孝心有价”
        2. “谁得了好,谁吃了黑”
        3. “众生喧嚣”
        4. “明白人,装糊涂”
        5. “爱心分殊”
    (三) 称谓与面子:毫厘之差千里之谬
        1. 称谓尴尬与“面子”维护
        2. 字辈、年龄以及熟悉的陌生人
        3. 称谓问题的普遍性
        4. 称谓的表与里
        5. 称谓的名与实,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四、亲与疏:内外之别的沉淀与革新
    (一) 团年饭:岁末迎新见证“自家人”
        1. 团年饭的乐与愁
        2. 团年饭的众生面向
        3. 见证“自家人”
    (二) “世家”案例:“门户私计”与抱团发展
        1. 世家与“门户私计”
        2. ”家以类聚”的亲和性现象
        3. “抱团发展”与向外发力的人生
    (三) 流变的礼单:圈内圈外的同与不同
        1. “礼上来往”
        2. 一个案例文本
        3. 圈内圈外的同与不同
五、男与女:生育、恋爱与两性世界的重构
    (一) 重男轻女:生育理性与计划生育运动
        1. 利益驱动下的“计划生育”
        2. 重男轻女与农人的计生理性
    (二) 青年男女的恋爱革命与婚姻圈扩展
        1. 打工潮与青年男女的恋爱革命
        2. 通婚圈“由近及远”的扩展
    (三) 家处之道与两性世界的重构
        1. 家处之道“主内修外”
        2. 中年农人“不安于室”的欲望
六、结论:乡村社会“差序格局”的历史演变(1949-2016)
    (一) “差序格局”的政治化(1949-1977)
    (二) 市场性“差序格局”凸显(1978-2016)
    (三) “差序格局”的历史演化比较(1949-2016)
    (四) 农民理性基础上向外发力的人生实践
参考文献
附录1: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2: 乌庄主要人物及关系表
附录3: 后记

四、村官的招呼为何失灵(论文参考文献)

  • [1]社区生活共同体视域下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创新研究 ——以舞钢市为例[D]. 黄伟鹏. 河南大学, 2020(06)
  • [2]大年夜[J]. 邓洪卫. 江南, 2020(05)
  • [3]精英能动、双轨治理与新乡贤交往空间生产 ——浙江省乡村礼堂建设案例研究[D]. 谢安民. 浙江大学, 2020(01)
  • [4]基层选调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L县为例[D]. 甄红博.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5]N市A镇村财增收管理问题研究[D]. 陈晨.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6]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文化制约及治理研究[D]. 蔡广.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7]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偏差问题研究 ——以四川省X县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为例[D]. 庄曙光. 深圳大学, 2017(07)
  • [8]经济资源嵌入视域下农村新型社区治理问题研究 ——基于鲁中F市两农村新型社区的比较分析[D]. 张良.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9]“差序格局”的变与不变 ——乌庄的历史表达(1949-2016)[D]. 刘小峰.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 [10]抑郁[J]. 朱子青. 雨花, 2016(16)

标签:;  ;  ;  ;  ;  

村干部的招呼为什么没有成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