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世纪回顾、当前趋势与思考——内江师范大学“科学与中国”校外巡回讲座报告总结

科技发展世纪回顾、当前趋势与思考——内江师范大学“科学与中国”校外巡回讲座报告总结

一、科技发展的世纪回眸、当前趋势与思考——“科学与中国”院土巡讲团在内江师范学院演讲报告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杨小妮[1](2021)在《甘肃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究》文中认为

沈庆[2](2020)在《岳阳城区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实施的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依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实施的六项具体要求,在教育管理学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问卷法、访谈法等方法以及实地考察调研岳阳城区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实施的现状。通过调研总结出以下经验成效: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制度进行了有效的建设,对心理健康教育联合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重视培训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名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的领航作用得到发挥;学校管理者重视校园心理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熏陶,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学校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心理健康教育材料较丰富,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较多等。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岳阳城区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实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模式不够完善;心理咨询室基本配置建设校际不均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存在“专职不专业,专业不专职”的现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普及面不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不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参与度有待加强等。本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系列改进措施。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的校际均衡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制度;全面普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调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学校管理者建立全面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把心理咨询室基本配置建设纳入工作计划并付诸实施之中;借鉴国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大力支持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激励机制;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合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建立全方位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班级管理模式;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家长需进一步重视家庭教育,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等。

谢吟龙[3](2020)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武进农村改进研究》文中指出武进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传统农村经济较为发达;但是进入民国以后,由于环境日益恶化,社会经济走向衰落,农民生活日益贫困。武进农村改进亟待进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乡村建设思潮兴起和发展的影响下,顾树森的农村改进思想逐渐形成,并在就任武进县长后制定了实验计划。虽然顾氏不久离职,但是地方士绅于1930年积极将计划付诸实践,武进农村改进由此开始。到了1932年,在武进县政府主导下,以官民合办的方式组织成立农村改进指导委员会,整合吸纳地方士绅的实践,全面推进改进计划。农村改进指导委员会作为武进农村改进的主要领导机构,其通过建立自上而下、层级分明的组织系统开展工作,而且在实践中优化了组织架构,为推行农村改进提供了组织保障。此外,县政府还设立了各类教育馆以专门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以政府拨款和自主筹集相结合的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共同维持着改进事业的正常运行。武进农村改进是对农村社会进行的较为全面系统的变革,其主要内容可归为经济和文化两大方面。在经济方面,农事改进不仅在优良品种推广和副业发展方面均取得了不菲成绩,而且还成功通过参与和举办农产品展览会推进了改进事业;合作事业紧密联系武进农村发展的实际并取得了较快发展,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上起到了很大作用;河道疏浚工作成效显着,灌溉的发展从技术提升到采取新的经营方式,为农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文化方面,积极发展地方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取得了很大成绩,教育的整体发展在苏南处于领先地位,为武进社会逐步走向近代化奠定了较为坚实的文化基础;大力改易风俗习惯,多策并举培养卫生习惯、治理烟毒赌博和破除迷信思想,在建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文化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农村经济与文化的改进共同推动了武进农村向近代转型。农村改进虽然推动了武进社会经济的较大发展,但是领导农村改进的组织机构和县政府的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密切配合,无法全面落实各项改进政策;地方自治因行政区域的频繁变动和地方各项制度的不完善而没有实行。因此,武进农村改进对当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镜鉴意义。

罗淳[4](2020)在《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院中华文化活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的建立,斯洛文尼亚2010年也在首都卢布尔雅那设立了第一所孔子学院。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自建立以来,以商务为特色,开设了多种多样的汉语课程,同时也举办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华文化活动。本文总结整理了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自成立以来举办的文化活动,详细介绍了三个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动案例,以拉斯韦尔的“5W”传播理论和跨文化交际学为理论基础,调查了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学习汉语的学生,对汉语教师志愿者、公派教师及院长等活动组织方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最后分析了文化活动举办的特点和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全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及意义、研究概述和研究内容。第二部分是对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的研究,整理了自成立以来举办过的大型文化活动并加以分析。第三部分结合调查问卷从文化活动组织者、参与者、内容、渠道和效果等方面具体地分析了这些活动。第四部分再深入探讨了这些活动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第五部分结合问卷和访谈结果对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议。第六部分是结语以及研究的不足。

李忠壹[5](2019)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和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时代。新时代,国内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党所处新的历史方位、肩负新的使命任务赋予侨务工作新的时代使命,对侨务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为指导,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特别是根据新时代统一战线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对侨务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与中国共产党的侨务工作科学理论一脉相承,并在新时代与时俱进,在侨务工作理论与实践方面实现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以“中国梦”为目标导向,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对侨务工作的主题、主线、本质、理念和作用以及侨务工作对象(侨胞)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阐释,对工作格局、工作重点和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部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的重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对于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对于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体系,对于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正确认识新时代侨胞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发挥侨务工作重要作用,凝聚侨心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创新侨务工作方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事业开创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阅读大量关于统一战线和侨务理论的文献,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社会调查法、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总结归纳。除绪论外,本文主要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主要内容、时代要求、时代特征和当代价值五个方面展开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研究。全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对该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研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结,提出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和依据部分。主要对侨务工作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对中国共产党侨务工作的历史经验和一般规律进行了归纳和概括,剖析了党所处的历史方位、面临的内外形势、肩负的使命任务发生了变化,赋予侨务工作新的时代使命和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从而论证侨务工作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第三部分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部分。在深刻认识和把握侨情变化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侨务工作的主题、主线、本质、理念以及海外侨胞地位、作用和侨务工作的重要作用。第四部分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时代要求部分。在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观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归纳了新时代要求。本部分主要从新时代构建大侨务工作格局、建设“贴心人”“实干家”侨务干部队伍和侨务工作“三个坚持”的新时代要求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五部分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时代特征部分。主要从“维度”和“原则”两个方面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时代特征。从适应新时代实践要求的现实维度、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世界维度和以“中国梦”为目标导向的发展维度这“三个维度”,加以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鲜明时代性。从加强党对侨务工作的领导的根本原则、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的政治原则、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指导原则这“三大原则”,加以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人民性特征。第六部分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部分。在理论方面,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体系。在实践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侨务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推动了侨务工作和机构深化改革,推进了侨务工作法治化进程,建设和完善了为侨服务的公共服务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指导国外侨务工作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靖东阁[6](2016)在《“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下藏区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研究 ——基于甘孜、果洛等地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法律明确规定“教育与宗教相分离”,这是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的原则。作为传统教育的寺院教育与作为现代教育的学校教育之间的互补合作,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也必然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是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两种教育形态。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催生了现代学校教育,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人们视学校教育为教育的代名词,忽视了传统教育的存在及其价值。传统与现代的人为隔立,导致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间也出现了难以逾越的鸿沟,“传统社会接受传统教育,现代社会接受现代教育”是人们最普遍的逻辑;“传统教育守旧落后,现代教育开放先进”是人们流行的观念,对学校教育的异常重视与对传统教育的决然抛弃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藏区的个案研究,证明现代学校教育在促进人与社会发展中存在有限性,而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一定价值,可以弥补现代学校教育的不足,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寺院教育是藏族一种古老的传统教育形式,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历史上,寺院曾经是藏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艺术中心,寺院教育也成为当时唯一的教育事业,在藏族教育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现代社会,尽管学校教育逐渐普及并成为藏区最主要的教育形式,但寺院教育仍然活跃在藏族社会并焕发生命力,寺院教育在维护藏族社会内部秩序、完整传承藏族传统文化、道德教育三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学校教育介入藏区后,不断得到普及和提高,成为藏区最主要的教育形式,担负起推动藏区社会发展和培养藏族人才的重任,然而学校教育在藏族社会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它不能完整的传承藏族传统文化、在道德教育方面有弱化的倾向、培养的人都远离了藏族社会,这是学校教育不适应民族地区的具体体现。但是,藏区学校教育有局限、寺院教育在当今社会仍有价值,这不能成为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的理由,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有现实需求。学校教育在传承藏族文化、道德教育和培养本土人才方面不尽如人意,寺院教育恰恰在这三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寺院教育可以补充学校教育的缺陷;而寺院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培养现代化人才方面有局限性,学校教育在这三个方面也恰恰产生积极影响,学校教育对寺院教育的补充,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寺院教育的消极作用,使寺院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是藏区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改善民生的诉求,二者的互补合作非常必要。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相补充不仅有必要,而且可行。在理论上,教育是一个体系,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还包含其他教育形式,人的一生都要接受多种形式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对人施加教育影响。而且传统与现代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也告诉我们,现代教育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教育的结果,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有天然的内在合作与统一。寺院教育作为一种宗教教育,看似与学校教育完全对立,然而宗教具有教育性,尤其在道德教育方面的效果最佳,并且宗教知识是一种客观的知识形态,不具有价值倾向性,完全可以让学生学习、了解。在政策上,国家有三级课程管理、宗教事务条例、国家与地方有关鼓励民办教育的法规等政策文件,支持学校开发民族特色课程,鼓励寺院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鼓励民办教育发展并办出特色。在人民意愿上,藏族群众、寺院僧人和学校教师都赞同藏族青少年儿童既要学校现代科学知识又要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接受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育。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既有必要又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考察藏区已经存在的互补实践尝试。通过田野考察发现,藏区已经出现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互补的几种类型,分别是学校教育传承藏族传统文化、寺院教育引入现代文化知识、宗教人士创办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福利学校。这三种形式是藏区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的初步探索,还很不成熟。通过对现有寺院教育与学校教育互补类型的深入考察,发现存在各种问题,即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存在有限性,还有认识上的误区;寺院在引入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上不够积极,即使引入部分现代知识也非常零散,对僧人的影响有限;宗教人士创办的福利学校生存状态堪忧,缺少资金支持,并且在办学上失去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结合的特色,还有人对宗教人士办学有些许担心和疑虑。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在观念上没有辩证的看待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对立起来;寺院教育自身的封闭性,阻碍现代文化知识进入寺院,僧人不从事生产也就没有学习现代知识的动力;宗教思想根深蒂固,深刻影响藏族群众的观念和民办福利学校的办学理念;政府和社会缺乏对这些民办福利学校应有的关注和帮助。根据产生问题的原因,思考促进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进一步互补的建议,学校方面正确看待藏族传统文化,加强校内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需要与家庭、社区合作,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宗教上层人士要积极引导僧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参与社会生产;政府教育部门和宗教事务部门合作,促进寺院教育的现代转换;地方政府加大对宗教人士办学的政策支持,统战、宗教和教育部门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监督,企业和个人向民办福利学校提供经济援助。不同部门和机构通力合作,让藏区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的互补形式能够顺利发展,实现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结合,培养现代文化知识和传统文化素养兼具的藏族人才。对藏区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的互补研究,并不只是解决藏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互补问题,而是以藏区为案例,解决一般意义上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结合问题。在其他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同样有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共存,同样有现代学校教育存在有限性而传统教育依然发挥积极作用的现实,也同样有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互补合作的类型,只是具体情况各异。藏区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研究,它是一个特殊问题,但其中说明的道理却是一个普遍问题,完全可以适用于其他地区。

何秋红[7](2015)在《《通海新报》与南通城市现代化研究》文中认为上个世纪最初二十年,南通是一个在中国乃至世界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城市,在这个城市里有一份非常有特色而且至今保存相对完整的报纸——《通海新报》(1913.3.18-1929.5.26)。《通海新报》是一份办报质量较高,发行于南通及其周边地区的地方性商业报纸,较好地发挥了对南通地方民众的经济启蒙作用。该报创办人陈琛是清末民初着名实业家张謇手下的得力干将,办报是其众多产业中的一项。该报前期与同一时期发行全国的《申报》一样,注意发挥报纸服务经济的功能,商业性特征明显;不同的是该报诞生地并非租界,而且没有任何外来资本介入。随着南通工商业的凋敝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报馆的渗透,该报后期又呈现出党派性、政治性的特征。《通海新报》与南通城市早期现代化进程基本同步。该报诞生于南通城市早期现代化进程初具规模的时期,发展繁荣于南通早期现代化进程如火如荼之时,随着“强人”张謇离去及其大生企业系统的凋败,南通早期现代化进程趋缓中断,《通海新报》也日益艰难直至最后被官方勒令停刊。本文认为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南通城市诞孕并烙印《通海新报》。城市一方面为报纸提供了生存土壤与发展空间,随着南通早期现代化进程的全方位进行,工商业经济活跃繁荣,教育普及,加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这一切都为《通海新报》的诞生及其发展准备了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城市也将其自身的特征烙印于报纸之上。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期间的南通城市具有过渡性、“张治”特色、江海文化等特征,这些特征也都一一鲜明地体现在《通海新报》之上。同时,本文亦将《通海新报》看成是一种主动的力量,它对南通城市早期现代化的影响由物质到制度再到观念行为,由表及里,层层深入。《通海新报》记录城市,沟通城市同时推动南通城市早期现代化进程。首先,它在物质可见层面,记录南通城市在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变化:不断兴建的各种工厂、公司;逐步繁荣的商业和金融业以及日渐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种看似客观的记述背后,体现出《通海新报》对现代工业文明的赞赏之态和对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拥抱之姿。其次,《通海新报》也通过搭建公共交流平台,促进了现代城市管理制度——警察制在南通的发展完善,同时促进了南通城市的经济制度和教育制度的现代转型。再次,《通海新报》还传播了西方现代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学知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南通市民的现代知识素养;该报通过旷日持久的报道,培育了南通市民公共卫生、时间效率等现代意识观念;该报还绵密地编织进了南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比如婚嫁嫁娶,构建一种现代交往方式——报章交往,并引发促成南通市民的一些现代行为,这其中就包括五四、五卅期间的南通学生爱国运动。在《通海新报》存续的十六年内,南通城市对报纸的影响涉及到方方面面,而不只是作为背景而存在;报纸也参与到南通早期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当中,而不仅仅是一个记录者。报纸与城市纠缠共生,双方彼此嵌入,互相促动。

牛志鹏[8](2013)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雷锋精神大众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络等新兴媒体广泛渗透到生产和生活等各种社会领域。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主要特征。因此,信息化社会背景下探讨推进雷锋精神大众化已经成为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这是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推进雷锋精神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要求,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需要。雷锋精神大众化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它不仅要研究“化什么”的问题,更要探讨“如何化”的问题。本文以信息化社会特征为研究视角,在全面考察和梳理50年雷锋精神大众化过程及经验的基础上,探寻信息化社会背景下雷锋精神大众化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雷锋精神大众化困境和出路等基本问题,以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雷锋精神大众化理论体系,推进雷锋精神融入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之中,使之转变为人们日常的行为规范。本文除导言和结语之外共分三章。第一章是对雷锋精神大众化进行历史考察,并在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总结以往开展雷锋精神大众化基本经验。第二章则主要是对信息化社会背景下雷锋精神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和当代价值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是针对当今信息化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分析雷锋精神大众化存在的困境,并提出雷锋精神大众化的有效路径。

朱文通[9](2013)在《李大钊与近代中国社团》文中认为李大钊不仅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且还是闻名于世的着名教授和学者。从1916年5月留学回来,到1927年4月英勇就义,短短12年的时间,李大钊是如何实现从一介书生到北京大学着名教授、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转变的呢?又是如何走上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舞台的呢?本文认为,李大钊主要是通过社团活动走上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舞台,并为近代中国社会现代化变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现代化转型当中,这种转型表现在各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从中国传统的结社到近代新式社团的转型。李大钊在社团的近代转型中,一方面通过大量的社团活动逐渐走上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舞台,另一方面李大钊又为中国社团的近代转型做出了莫大的贡献。本文主要以近代社会转型为背景,在传统社团向近代社团的转型中,研究李大钊的社团活动,并考察其历史影响,即李大钊的社团活动对传统社团向近代社团转型及其对国家重建和转型的作用和影响。李大钊社团活动的主要内容、类型和特点,以1918年1月李大钊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笔者将前期命名为求学和北京办报(刊)时期,后期命名为北京大学时期。前期,辛亥革命前后中国近代社团发展迎来了一个新高潮,李大钊自觉不自觉地参加了其中的一些社团活动,主要是以学生身份参加一些学生社团的活动,经历了从一般会员到社团骨干,再到自己发起成立社团的转变,初步积累了一些社团活动的经验。李大钊曾经短暂地介入当时社团的主流——政党团体的活动,一度加入中国社会党,并参与创建社会党天津支部。在社团活动中,受到当时社会主义思潮传播高潮的影响,为后来他接受马克主义埋下了伏笔。北京大学时期,李大钊先后担任图书馆主任、教授、校长办公室秘书等职务,业余参加了大量的社团活动。一方面,他参加发起成立了一批社团,另一方面直接或间接地指导帮助大批青年学生开展社团活动,促使学生社团活动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社团活动的主流,并掀起了五四时期社团活动的又一个高潮。此外,他还从思想信仰整合、文化重建入手,跳出了“中体西用”论和“全盘西化”论的束缚,提出融合中西文化,创造世界第三文明的理想。他认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代表着未来第三文明的发展方向。因此,他在中国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大批进步青年共同理想和信仰,并致力于和工农运动的相结合。通过各种社团组织整合各种社会重建力量,建立中国共产党,并协助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在中国掀起了大革命的高潮。总之,李大钊走上政治舞台主要是通过社团活动,一方面是他的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与各种社团活动的互动;另一方面,他的社团活动不仅在中国近代社团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使近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刘艳[10](2012)在《大学生志愿者道德人格特质的实证研究 ——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个案》文中提出道德人格作为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道德主体自觉接受和内化道德规范,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整体,是个体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当前我国大学生整体道德人格发展呈现积极健康态势,但仍然存在知行脱节、道德情感具有消极性、道德意志具有依赖性、道德行为不稳定等状况,这些问题的存在意味着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养成亟需引起关注。大学生志愿者作为自愿无偿地在课余时间参与有组织活动提供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志愿行动深入到基础建设、社区服务、抗震救灾、支农支边、大型体育赛事、跨国援助等各个领域,有效地补充了政府行为和市场经济的缺陷,成为21世纪社会和谐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大学生志愿者一方面在一定意义上是同龄群体的“道德榜样”,另一方面也存在诸多道德人格发展问题。同时,大学生志愿者作为社会生活变化过程中发展的个体,其可塑性和可变性表明其道德人格尚具有进一步的优化空间。因此,探究大学生志愿者的道德人格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质以及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会存在这些问题,其道德人格发展又能够通过什么途径或方式进行干预,成为本研究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大学生志愿者道德人格特质为研究主题,以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为研究对象,以质性研究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与非志愿者大学生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志愿者道德人格特质的总体特征及具体特点,考察影响这些特质形成的宏观和微观因素,并针对这些特点和影响因素提出了如何优化大学生志愿者道德人格特质的建议和对策。通过调查分析和讨论,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大学生志愿者道德人格特质的总体特点是:第一,大学生志愿者与人为善特质发展水平高,具有明显的利他和社会责任意识;第二,与非志愿者大学生相比较,大学生志愿者刚正无私特质发展水平显着较高,表明其道德主体性和独立性更强;第三,大学生志愿者整体道德人格特质发展水平较高,但其具体道德行为激发作用的自我调节机制依然不健全,道德人格发展尚未完善。2.大学生志愿者道德人格特质的具体特点:性别、年级、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四个变量与大学生志愿者道德人格特质的总体特点并无直接相关性,没有显着影响到道德人格特质水平,但并非对任何一个特质方面都无影响,最为显着的是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对各因素的影响。3.大学生志愿者道德人格特质形成的主体因素:宏观环境有文化传统、道德榜样和市场经济体制;微观环境有家庭背景、人际关系、学校教育及社会化过程中的道德学习。4.大学生志愿者道德人格特质的优化可以从激发大学生志愿者道德学习的需要与动机、加强道德理性能力培养、构建道德榜样影响的多元模式及优化志愿服务实践来推动。

二、科技发展的世纪回眸、当前趋势与思考——“科学与中国”院土巡讲团在内江师范学院演讲报告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技发展的世纪回眸、当前趋势与思考——“科学与中国”院土巡讲团在内江师范学院演讲报告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2)岳阳城区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实施的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实施的研究
        1.3.2 国内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实施的研究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1.4.2 组织实施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设计
        1.6.1 问卷和访谈提纲设计
        1.6.2 调查样本的选择
        1.6.3 数据收集与整理
第2章 岳阳城区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实施的成效
    2.1 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和管理方面的成效
        2.1.1 对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制度进行了有效的建设
        2.1.2 对心理健康教育联合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2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方面的成效
        2.2.1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重视对班主任和心理教师进行培训
        2.2.2 心理名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的领航作用得到发挥
    2.3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成效
        2.3.1 重视校园心理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熏陶
        2.3.2 学校管理者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2.4 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管理方面的成效
        2.4.1 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
        2.4.2 心理健康教育材料较丰富,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途径较多
第3章 岳阳城区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不够完善
    3.2 心理咨询室基本配置建设校际不均衡
    3.3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存在“专职不专业,专业不专职”的现象
    3.4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普及面不广
    3.5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科学研究积极性不高
    3.6 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参与度有待加强
第4章 岳阳城区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实施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4.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不够完善问题的改进措施
        4.1.1 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
        4.1.2 学校管理者建立全面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管理模式
        4.1.3 班主任建立全方位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班级管理模式
    4.2 心理咨询室基本配置建设校际不均衡问题的改进措施
        4.2.1 教育行政部门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的校际均衡发展
        4.2.2 学校把心理咨询室基本配置建设纳入工作计划并付诸实施
    4.3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不专业,专业不专职”问题的改进措施
        4.3.1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不专业”问题的改进措施
        4.3.2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不专职”问题的改进措施
    4.4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普及面不广问题的改进措施
        4.4.1 教育行政部门全面普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4.4.2 学校管理者对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4.4.3 激励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4.5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科学研究积极性不高问题的改进措施
        4.5.1 教育行政部门调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4.5.2 学校管理者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激励机制
        4.5.3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
    4.6 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参与度有待加强问题的改进措施
        4.6.1 学校管理者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合心理健康教育
        4.6.2 家长需进一步重视家庭教育,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3)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武进农村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武进农村改进的背景
    第一节 日益恶化的发展环境
        一、传统经济的发展
        二、自然灾害频发
        三、人祸冲击不已
    第二节 陷入困境的生产与生活
        一、农村副业渐趋衰落
        二、农民生活日益窘迫
第二章 武进农村改进的思想基础与组织建设
    第一节 农村改进思潮的兴起
        一、农村改进思想的来源
        二、农村改进计划的提出
    第二节 层次分明的组织机构
        一、农村改进组织的演进
        二、县立各类教育馆的发展
    第二节 组织经费的来源
        一、县政府调拨公款
        二、多渠道筹集经费
第三章 武进农村经济的改进
    第一节 实施农事改进
        一、推广优良品种
        二、发展多种副业
        三、开办各类展览会
    第二节 推进合作事业
        一、推行信用合作社
        二、组织豆饼购买合作社
        三、办理纺织合作社
    第三节 完善水利建设
        一、整治疏浚河道
        二、提升灌溉能力
第四章 武进农村文化的改进
    第一节 发展地方教育
        一、建立全面的学校教育
        二、推行各类社会教育
    第二节 改易风俗习惯
        一、培养卫生习惯
        二、治理烟毒赌博
        三、破除迷信思想
第五章 武进农村改进的影响
    第一节 促进农村的发展
        一、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教育的进步
    第二节 农村改进的不足
        一、机构配合不够紧密
        二、自治实验尚未推行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4)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院中华文化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一、汉语全球化和孔子学院的建立
        二、斯洛文尼亚汉语教学背景介绍
        三、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价值
    第二节 研究概述
        一、关于孔子学院文化活动的研究
        二、关于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汉语教学及孔子学院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理论基础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现状分析
    第一节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的建设及现状
        一、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的汉语教学情况
        二、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简介
        三、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开展的总体情况
    第二节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开展的中华文化活动(2010-2019)统计与分析
        一、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开展的中华文化活动统计(2010-2019)
        二、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举办的时空分布统计
        三、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分析
    第三节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个案研究
        案例一“天下一家”——2019年第十八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斯洛文尼亚赛区预选赛
        案例二“奋勇向前”——2019年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端午节龙舟比赛
        案例三‘Get together’——2019年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师生聚会
第三章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的调查分析
    第一节 调查问卷介绍与说明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内容
    第二节 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传播者分析
    第三节 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参与者分析
    第四节 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评价
        一、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文化活动参与者对中华文化活动的总体评价
        二、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参与者对具体不同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评价
    第五节 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举办方式分析
    第六节 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效果分析
第四章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总结
    第一节 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举办的成功之处
        一、总体效果好
        二、受众评价高
        三、结合当地特色,借助各方力量,打造精品活动
    第二节 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举办的不足之处
        一、活动举办时间难以固定
        二、活动举办地点较单一
        三、活动宣传力度较弱
        四、活动内容不够新颖和深入
        五、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有待提升
第五章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文化活动改进建议
    第一节 调整中华文化活动的时空分布
        一、活动时间相对固定
        二、活动地点更加多样
    第二节 提升中华文化活动组织者的能力
        一、建立已举办的中华文化活动案例库
        二、培训新任汉语教师志愿者举办文化活动的能力
        三、制定明确的年度文化活动方案
    第三节 丰富中华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一、立足商务特色,寻求与商务有关的文化活动着力点
        二、根据不同年龄段受众设置兼顾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活动
        三、创新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第四节 创新中华文化活动的宣传方式
第六章 结语
注释及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2019年举办的文化活动
    附录二 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2010年至2019年开展的中华文化活动一览表
    附录三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调查问卷(学生版-中文)
    附录四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调查问卷(学生版-英文)
    附录五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调查问卷(学生版-斯语)
    附录六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七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开展访谈记录(中方院长和公派教师)
    附录八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开展访谈记录(外方经理、助理等-英语版)
    附录九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开展访谈记录(外方经理、助理等-斯语版)
致谢

(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体评价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2.1 侨务工作相关概念
    2.1.1 侨务工作
    2.1.2 侨务工作对象
    2.1.3 侨务工作机构和组织
2.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统一战线思想
    2.2.2 列宁的统一战线思想
    2.2.3 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
2.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历史依据
    2.3.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侨务工作
    2.3.2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侨务工作
    2.3.3 爱国统一战线的侨务工作
2.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现实依据
    2.4.1 新的历史方位赋予侨务工作新的时代使命
    2.4.2 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引发侨情侨务新变化
    2.4.3 历史使命的新担当提出侨务工作新任务 第3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3.1 侨务工作的主题和主线
    3.1.1 凝聚侨心侨力同圆共享中国梦的侨务工作主题
    3.1.2 “根魂梦”的侨务工作主线
3.2 侨务工作的本质和理念
    3.2.1 侨务工作本质是解决人心和力量问题
    3.2.2 侨务工作树立“大侨务”观念
3.3 海外侨胞的地位和作用
    3.3.1 海外侨胞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力量
    3.3.2 中外友好、祖(籍)国和平统一、传播中华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3.4 侨务工作的重要作用
    3.4.1 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3.4.2 推进国家和平统一进程发挥积极作用
    3.4.3 促进中外友好合作发挥独特作用
    3.4.4 涉侨组织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第4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时代要求
4.1 构建新时代“大侨务”工作格局
    4.1.1 树立“大局观”意识和“大战略”思维
    4.1.2 构建“大侨务”体系和“全方位”开展侨务工作
4.2 明确新时代侨务干部的重点工作
    4.2.1 坚持胸怀全局
    4.2.2 坚持为侨服务
    4.2.3 坚持改革创新
4.3 建设新时代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侨务工作队伍
    4.3.1 建设一支忠于党和国家的侨务工作队伍
    4.3.2 建设新时代“贴心人”“实干家”的侨务工作队伍 第5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时代特征
5.1 三个维度彰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时代性
    5.1.1 适应新时代实践要求的现实维度
    5.1.2 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世界维度
    5.1.3 以中国梦为目标导向的发展维度
5.2 三大原则彰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人民性
    5.2.1 加强党对侨务工作全面领导
    5.2.2 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
    5.2.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第6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
6.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6.1.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
    6.1.2 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
    6.1.3 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6.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6.2.1 侨务机构和工作改革不断深化
    6.2.2 侨务工作法治化进程不断加快
    6.2.3 为侨服务公共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6.2.4 国外侨务工作全面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下藏区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研究 ——基于甘孜、果洛等地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民族地区现代学校教育的局限性
        (二)民族地区传统教育被忽视但又发挥重要作用
        (三)藏区学校教育“热”与传统教育“冷”的两种境遇
        (四)对“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刻板化理解的反思
    二、国内外已有研究述评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三、研究的基本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藏区学校教育现状与功能局限
    一、藏区学校教育的现状
        (一)学校教育的内容
        (二)学校教育的教学方法
        (三)学校教育的管理制度
        (四)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
    二、藏区学校教育的功能局限
        (一)传承民族文化的有限性
        (二)道德品行教育的弱化
        (三)培养现代化但非本土化的人才
第二章 寺院教育的现状与当代价值
    一、藏区寺院教育的现状
        (一)寺院教育的制度
        (二)寺院教育的管理
        (三)寺院教育的教学方法
        (四)寺院教育的内容解析
    二、寺院教育的当代价值
        (一)维系藏族内部社会秩序
        (二)保存与传承藏族文化
        (三)塑造个人良好道德品行
第三章 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的现实需求
    一、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是藏区社会与人发展的需要
        (一)寺院补充学校可完善学校功能以满足社会需求
        (二)学校补充寺院可以削弱寺院教育的消极作用
    二、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是藏区民生改善的诉求
        (一)学校教育促进民生改善
        (二)寺院教育不利于改善民生
        (三)学校补充寺院以减小寺院教育在民生改善中的消极影响
第四章 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的可行性分析
    一、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二)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对立统一性
        (三)学校教育的责任边界与功能的有限性
        (四)宗教具有教育性与宗教知识的可教性
    二、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有政策支持
        (一)设置三级课程有利于民族文化进校园
        (二)国家宗教法规支持僧人学习现代文化知识
        (三)国家法规与地方文件鼓励民办教育发展
    三、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是民心所向
        (一)藏族群众认为学校教育和传统教育都不可偏废
        (二)学校教师主张学生应该多了解藏族传统文化
        (三)寺院僧侣认为现代文化知识在当今社会非常重要
第五章 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的现有实践尝试
    一、藏民族文化进校园
        (一)藏区学校实施双语教育
        (二)学校教育内容包含藏族文化
        (三)学校开设民族文化特色班
    二、寺院教育引入现代科学知识
        (一)僧人学习政策法规
        (二)僧人学习文化知识
        (三)僧众接触现代传媒
    三、寺院(活佛)办学校教育
        (一)寺院办学
        (二)活佛办学
    四、僧人与俗人共校
        (一)吉美坚赞学校的办学理念
        (二)吉美坚赞学校的学制与课程
        (三)吉美坚赞学校的教学方式
第六章 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的现实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的现实问题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学校结合的认识误区
        (二)寺院引入现代知识不积极并且知识体系零碎
        (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民办学校生存现状堪忧
        (四)部分民办福利学校失去民族特色和自身优势
        (五)宗教人士办学尚存在一些异议和担心
    二、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没有辩证看待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二)相对封闭的寺院教育将现代文化拒之门外
        (三)寺院僧人对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不高
        (四)公益事业不受关注且扶持政策不完善
        (五)宗教思想影响藏族群众的观念和民办学校的教育理念
第七章 促进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的思考
    一、学校正确看待传统文化进而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学习
        (一)正确认识藏族传统文化及其教育价值
        (二)学校增加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
    二、学校寻求合作与转变减小传承文化的有限性
        (一)学校教育合理选择民族传统文化与家庭、社区的补充传承
        (二)学校在传承民族文化内容和方式上实现现代与传统的结合
        (三)创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文化认同的互利共生模式
    三、宗教上层鼓励僧人学习现代知识并参与社会生产
        (一)活佛和堪布引导僧众学习现代科学知识
        (二)活佛和堪布鼓励僧人积极参与社会生产
    四、教育和宗教事务部门推动寺院教育现代转换
        (一)地方教育局和宗教事务局施加外力支持
        (二)寺院教育自觉从封闭走向开放
    五、政府部门与企业、个人分别提供政策支持和经济援助
        (一)地方政府夯实扶持民办教育的政策法规
        (二)地方统战、宗教和教育部门督导民办学校
        (三)鼓励企业和个人向藏区福利学校捐赠
        (四)藏区福利学校突出办学特色并加强自我约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通海新报》与南通城市现代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创新点和难点
    1.6 研究思路
    1.7 关键概念说明
2 《通海新报》的发展历程:与南通城市早期现代化进程基本同步
    2.1 诞生背景:南通城市早期现代化初具规模(1895-1913)
        2.1.1 1895年之前的南通
        2.1.2 1895—1913年南通现代化进程的启动
        2.1.3 《通海新报》诞孕环境
    2.2 发展繁荣:南通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剧(1914-1926)
        2.2.1 南通城市现代化的发展
        2.2.2 《通海新报》的发展繁荣
    2.3 渐趋凋零:南通城市现代化进程受挫趋缓(1924-1929)
        2.3.1 南通城市现代化进程趋缓
        2.3.2 《通海新报》凋零停刊
3 记录城市:《通海新报》与城市物质设施的现代化
    3.1 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展开
        3.1.1 现代交通:公路、汽车与铁路
        3.1.2 现代通讯:电话、邮政与电报局
        3.1.3 现代文化机构:图书馆、博物苑、公园与剧场
        3.1.4 现代慈善机构:养老院、育婴堂与游民工厂
        3.1.5 现代医疗机构:南通医院与基督医院
    3.2 呈现商业、金融业的逐步繁荣
        3.2.1 新式商品层出不穷
        3.2.2 商贸空间的固定与拓展
        3.2.3 声光电影的世界:照相与电影
        3.2.4 现代金融:银行、保险公司与证券交易所
        3.2.5 现代旅馆:西式会馆、俱乐部
    本章小结
4 沟通城市:《通海新报》与城市制度的现代化
    4.1 介绍推行现代警察制度
        4.1.1 传播现代警政价值理念
        4.1.2 记录警务活动进程与细节
        4.1.3 监督警务活动
    4.2 推进南通教育制度的现代转型
        4.2.1 呈现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善
        4.2.2 促进教育对象的扩大化
        4.2.3 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现代化
        4.2.4 促进教学管理的现代化
    4.3 现代经济制度的媒介启蒙
        4.3.1 股份制的启蒙
        4.3.2 公司制的教化
    本章小结
5 改变城市:《通海新报》与市民观念行为的现代化
    5.1 传播现代知识
        5.1.1 传播自然科学知识
        5.1.2 输入西方社会科学知识
    5.2 培育现代意识观念
        5.2.1 卫生意识
        5.2.2 时间观念
    5.3 构建现代交往方式——报章交往
        5.3.1 新式团体的报章交往
        5.3.2 旧有组织的新式交往
        5.3.3 公开的私人交往
        5.3.4 编读互动
        5.3.5 文人交往
    5.4 引发并促成现代行为
        5.4.1 推动“五四”“五卅”爱国运动
        5.4.2 促成现代赈灾活动
    本章小结
6 结论:报纸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6.1 城市诞孕并烙印报纸
        6.1.1 城市诞孕报纸
        6.1.2 城市烙印报纸
    6.2 报纸记录并影响城市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通海新报》关于私塾的报道

(8)信息化社会背景下雷锋精神大众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综述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雷锋精神大众化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雷锋精神大众化考察
        一、 雷锋精神大众化的起始阶段(1962—1966)
        二、 雷锋精神大众化遭遇挫折的阶段(1966—1978)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后的雷锋精神大众化考察
        一、 雷锋精神大众化的全民热潮阶段(1978—1989)
        二、 雷锋精神大众化的曲折发展阶段(1990—1999)
        三、 雷锋精神大众化逐步走向常态化阶段(2000—今)
    第三节 雷锋精神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一、 重视对雷锋精神大众化主体的培育
        二、 创新是推进雷锋精神大众化的不竭动力
        三、 深入大众日常生活是推进雷锋精神大众化的重要方法和载体
第二章 信息化社会背景下雷锋精神大众化的科学内涵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信息化社会背景下雷锋精神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一、 雷锋精神内容的大众化
        二、 雷锋精神路径的大众化
        三、 雷锋精神认同的大众化
    第二节 信息化社会背景下雷锋精神大众化的当代价值
        一、 雷锋精神大众化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
        二、 雷锋精神大众化是营造和维护社会主义良好道德氛围的需要
        三、 雷锋精神大众化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
        四、 雷锋精神大众化是推动和发展各行各业行风建设的需要
        五、 雷锋精神大众化是信息化社会道德指引和普及的需要
第三章 信息化社会背景下雷锋精神大众化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第一节 信息化社会背景下雷锋精神大众化面临的困境
        一、 雷锋精神大众化面临宣传主体弱化的困境
        二、 雷锋精神大众化面临内容与形式单调乏力的困境
        三、 雷锋精神大众化面临载体范围狭窄的困境
        四、 雷锋精神大众化面临由思想认同到行为转化的困境
    第二节 信息化社会背景下雷锋精神大众化的对策
        一、 整合各级组织力量共同推进雷锋精神大众化
        二、 建立健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运行机制推动雷锋精神大众化
        三、 以学校德育建设为重点推动雷锋精神大众化
        四、 以规范和发展制度性志愿服务项目促雷锋精神大众化
        五、 立足教育实践基地创新宣传活动推进雷锋精神大众化
        六、 依托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推动雷锋精神大众化
        七、 充分发挥文艺影视作品的教育功能推动雷锋精神大众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李大钊与近代中国社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的意义
    二、学术史的回顾
    三、主要研究内容、学术价值与研究方法
    四、“社团”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李大钊社团活动的主要内容、类型与特点
    一、求学和北京办报时期
    二、北京大学时期
第二章 社团活动与李大钊政治思想的形成、发展和转变
    一、社团活动与求学时期李大钊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社团活动与李大钊从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第三章 李大钊的社团活动在中国近代社团史上的作用与影响
    一、李大钊的社团活动与“五四”前后社团活动的高潮
    二、李大钊的社团活动与近代中国第一个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以来主要科研成果目录

(10)大学生志愿者道德人格特质的实证研究 ——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道德人格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相关研究
        1.2.3 关于大学生志愿者的相关研究
    1.3 概念厘定及有关理论前提
        1.3.1 志愿者及大学生志愿者的界定
        1.3.2 道德人格的界定
    1.4 研究过程的设计
        1.4.1 研究方法的选择
        1.4.2 研究对象的确定
        1.4.3 研究资料的获取与处理
        1.4.4 对本研究的反思
2 大学生志愿者道德人格特质的调查分析及讨论
    2.1 “大学生志愿者道德人格特质问卷”设计说明及施测
    2.2 大学生志愿者道德人格特质的特点讨论
        2.2.1 大学生志愿者道德人格特质的总体特点
        2.2.2 大学生志愿者道德人格特质的具体特点
3 大学生志愿者道德人格特质形成的影响因素思考
    3.1 宏观环境提供外在价值引导
        3.1.1 文化传统
        3.1.2 道德榜样
        3.1.3 市场经济体制
    3.2 微观环境促进道德自我的内在建构
        3.2.1 家庭背景
        3.2.2 人际关系
        3.2.3 学校教育
        3.2.4 社会化过程中的道德学习
4 大学生志愿者道德人格特质的优化与启示
    4.1 激发大学生志愿者道德学习的需要与动机
        4.1.1 注重大学生志愿者道德需要的个体差异性
        4.1.2 促进大学生志愿者道德情感的培养
    4.2 加强大学生志愿者道德理性能力的培养
        4.2.1 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能力
        4.2.2 强化大学生志愿者的道德意志自律能力
        4.2.3 培养大学生志愿者自我道德评价能力
    4.3 构建道德榜样影响的多元模式
        4.3.1 合理区分道德榜样,树立大学生志愿者喜闻乐见的榜样
        4.3.2 完善大学生志愿者价值导向的联动机制,形成影响合力
        4.3.3 创新激励机制,挖掘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优秀的道德榜样
    4.4 优化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大学生志愿者道德人格的发展
        4.4.1 深化大学生志愿者的道德自我意识
        4.4.2 坚定大学生志愿者的道德信念
        4.4.3 凝化大学生志愿者的道德行为习惯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学生道德人格特质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四、科技发展的世纪回眸、当前趋势与思考——“科学与中国”院土巡讲团在内江师范学院演讲报告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究[D]. 杨小妮.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2]岳阳城区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实施的现状研究[D]. 沈庆.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3]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武进农村改进研究[D]. 谢吟龙.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4]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院中华文化活动研究[D]. 罗淳.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研究[D]. 李忠壹. 辽宁大学, 2019(01)
  • [6]“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下藏区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研究 ——基于甘孜、果洛等地的考察[D]. 靖东阁. 西南大学, 2016(01)
  • [7]《通海新报》与南通城市现代化研究[D]. 何秋红.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7)
  • [8]信息化社会背景下雷锋精神大众化研究[D]. 牛志鹏. 广西师范学院, 2013(01)
  • [9]李大钊与近代中国社团[D]. 朱文通. 河北师范大学, 2013(07)
  • [10]大学生志愿者道德人格特质的实证研究 ——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个案[D]. 刘艳.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科技发展世纪回顾、当前趋势与思考——内江师范大学“科学与中国”校外巡回讲座报告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