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考试应该有最低分数

公开考试应该有最低分数

一、公选考试应划定最低分数线(论文文献综述)

杨继龙[1](2017)在《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我国现行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是在辩证借鉴科举考试制度中的合理部分与吸收现在西方文官制度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我国公共人事制度长期实践逐步建立起来的。在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广泛存在偏重对报考者违规违法行为的处罚或者在录用考试过程的各个环节对报考者身份、条件多加限制,甚至存在诸多方面的歧视。对于这种情况,报考者与相关主管和职能部门的关系并不对等,处于较为弱势的一方,当认为自身合法权利得不到保障时往往采取行政诉讼等诉讼意义上的申诉渠道寻求保护,因此,报考者状告公共人事主管部门、招录机关和考试机构等相关部门报道频繁见诸媒体,并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这些事例的发生使得更多的人更加关注公务员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也严重影响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公信力。对于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的研究应根植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大环境之中,研究成果应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也要有突出的时代感;对于公务员录用考试权的研究应作为探讨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结构体系、操作模式研究的重要基础,将其作为界定、辨明申诉主体以及主体之间互动关系的连接点。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是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随着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的发展而产生、发展,并建立在深厚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这构成了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是为了完善和实现其所具有的政治录用功能、社会稳定功能及其所约定的社会秩序而进行的制度安排。因此,考试的政治录用功能理论,公民权利救济理论构成了其理论基础。从制度历史演进的逻辑来看,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以及相关录用考试权利救济制度的历史演进规律,揭示了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建立的相关制度背景。人本原理、控制原理、责任原理则形成了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运行的基本原理。行政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是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结构体系的基本要素。申诉的主体、申诉的条件、申诉的受理范围、申诉的受理机关、申诉的效力和申诉的监督管理等方面构成了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的操作模式。以考试程序为主线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操作流程,可以将之划分为事前咨询、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申诉处理四个阶段。而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与相关程序有待进一步规范则是当前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所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完善立法、健全制度、规范操作程序等方面入手实现制度创新。

卢辞[2](2012)在《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的运行成本研究 ——以广州市海珠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是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核心部分之一。考试录用是公务员队伍的“入口”,是选拔公务员最重要的方式。近年来,政府通过公务员考试吸收了大批优秀适用人才,优化了公务员队伍的结构,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招录优秀适用人才,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涉及一系列严谨的规范、规则和程序,动用大量的人、财、物等社会公共资源,也就说公务员考试录用要支付一定的成本。而政府考试录用公务员是一项具体的行政行为,利用的是社会资源、公共财政,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其运行成本,在研究制定考试录用制度乃至具体的实施工作方案,尤其是选择考试录用的目标、规模、方式、范围、频率等方面时要进行科学的论证和审慎的决策,务必以有效的投入发挥最大或最佳的效益。否则,就容易导致社会资本与财富的巨大浪费。本文由建立公务员制度说起,借鉴中外专家学者及政府机关在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从成本的角度阐述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及其运行成本的理论问题。以广州市海珠区2009-2011年公务员考试录用为例,通过实证调查和研究分析,指出“公务员热”的存在是导致其考试录用成本居高不下的客观原因,但除此之外,也还存在一些主观原因。如公务员考试录用存在缺乏预算约束机制、考试组织分散又相互独立、考试成绩和结果使用单一等制度方面的原因;在组织公务员考试过程中,主办方缺乏成本意识,将重点放在考试各环节组织的严谨性上,对考试成本考虑不多。不少考生则为参加公务员考试,不惜花费重金打造自己,而且失去一些其他就业和发展的机会等观念方面的原因;整个考试环节多、时间长,缺乏考录程序最优化等程序方面的原因,这些制度、观念、程序等原因导致公务员考试录用成本居高不下。同时,针对公务员考试录用成本方面存在的问题,除了通过引导考生正确认识公务员职业,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均衡保障制度、调整就业流向等措施来适度控制公务员报考人数,降低公务员考试总成本外,还要破解其制度、观念、程序等方面存在的难题。如建立公务员招录预算机制,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千方百计降低公务员招录运行的总经济成本;整合考试资源,获取适当的规模经济效益,以降低单位成本;执行人员牢固树立成本意识,积极改革考试环节,让考试的设置和实施等体现提高考试的效益,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成本的支出;政府加大投入,优化考试程序,增加考试各环节的投入,使每位考生节约成本支出;改进公务员招录的相关环节,有助于降低公务员招录的总经济成本,提高公务员招录的行政效率;科学设置资格条件,把职位资格及条件设计得更加清晰、具体,合理引导报考人数;不断提高考试组织技术,减少成本支出等改进措施,以破解公务员考试录用的制度、观念、程序等方面难题,提高招录效率,切实降低考试成本。

张晓苹[3](2011)在《“公推公选”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党和国家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也在不断地探索中前进着。“公推公选”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具有突破性的创举,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触动的是整个社会的神经,如何把“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任用到领导岗位上来,这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公推公选”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本文的研究工作不仅对“公推公选”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发展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我国干部公开选拔任用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对我国“公推公选”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对策进行了阐述,并以鄂尔多斯市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对鄂尔多斯市实施“公推公选”干部选拔仟用制度的现状分析,提出了新形势下构建鄂尔多斯市“公推公选”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建设思想、建设目标和具体实施模式,为鄂尔多斯市进一步深化“公推公选”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

赵金坡[4](2011)在《声音与回响:我国农村中师毕业生的历史考察(1979-2009)》文中指出本研究以1979-2009年农村中师毕业生的求学、受业、工作、生活及其变迁为考察对象,主要利用人类学的实地研究(field study)和口述史(oral history)的方法,构筑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小学教师来源、培养、就业及其社会生活等多维的历史影像。具体地,在回顾中等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史实的基础上,研究以“加入者”、“受业者”、“坚守者”、“背离者”的观察视角,考察了不同历史阶段农村中师毕业生们及其“后继者”的现实景况;同时研究试将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等有关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对这段教育历史中的某些现象进行了分析与解读。通过历史考察,本研究主要发现:(一)在社会不断发展,尤其是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政府政策、农村家庭与中师生个体三者之间的交叉互动,共同构建了1979-2009年我国农村小学师资状况历史发展的现实,这一交叉互动不仅体现在我国中等师范学校发展变迁过程中,还体现在农村社会群体对“未来小学教师”教育的选取心态上。(二)“未来的农村小学教师”只能依靠农村。对这一群体的预定与确保,需要基于农村实际,需要在对中师教育的历史继承中改革,需要在良好的政策引导下走向可持续。根据地方实情,制订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学子报考师范,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投身农村小学教育,是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工作的起点与关键。(三)农村小学教师原始学历层次的不断提高,并不意味着对“面向农村,面向小学”为培养方向的农村师资培养传统的改变,中等师范教育的终结,并不意味着中师教育优良传统的消散。中师教育留给现行“未来农村小学教师”教育可借鉴与继承的优良传统包括:职业和执业思想教育方面、课程设置方面、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主的环境创设方面以及教育实践方面等。(四)改革开放以来任教于农村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的中师毕业生们的业务水平、生存状态,流动状况,以及群体心态,值得关注与研究。它们对于中师之后的“未来小学教师”群体—尤其是小教大专毕业的教师群体—构成重要影响;同时对当前国家促进教育公平以及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有参考价值。

魏洁荣[5](2010)在《J市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政领导干部是一个特殊群体,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引领着一个地区的发展方向,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兴衰成败。因此选好党政领导干部,对于一个地区来说至关重要,而一套科学且有活力的选拔机制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条件。本文所阐述的竞争性选拔,专指公开选拔(面向全市或更广范围公开选拔党政部门正副职领导干部),不包括竞争上岗(在本部门内部竞争选拔内设机构正副领导职位)。本文以J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情况为研究切入点,找出竞争性选拔干部机制存在的缺陷、不足,分析其原因,寻找解决对策,以期对今后J市的竞争性选拔有所启示。本文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党政干部选拔的流程与方法,首先陈述2001年J市公选干部选拔制度启动的政策由来、选拔的职位、报名条件设置等具体问题,并介绍了选拔的流程和结果,采用记叙文的体裁详细介绍了案例的背景和核心内容。在案例正文的分析基础上,论文详细分析了J市干部选拔的成效,竞争性选拔无论是在用人导向还是用人实效上,都具有积极的一面。在用人导向方面,它给出人们“能者上”的信号,胜出者靠的是自己有能力、有真才实学,而不是靠关系。在用人实效上,它有效地改善了班子的结构,特别是为优秀年轻干部提供了舞台,使他们感到有用武之地。同时,论文也指出了干部选拔的不足和问题,通过对比分析,发现J市目前竞争性选拔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职位偏少、竞争性不够强、竞争性选拔还没有常态化、笔试内容缺乏针对性、面试方法还不够科学、考察环节存在较大的主观因素。其原因有认识上的原因、利益驱动和考试科学化程度不够等。通过以上研究,本论文最后认为应对竞争性选拔的地位和作用要有正确的看待,这种选拔制度虽然具有传统选拔制度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在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下却不能替代委任制、选任制和聘任制等传统制度。面试环节中关键是选好考官、管理好考官,在这个前提下,面试评价误差等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而对考试进行严格的监督是必不可少的。

王文成[6](2008)在《论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权的运行与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考试权问题是公务员考试的根本性问题。公务员考试权的规范运行,既是公务员考试活动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客观公正选拔人才的本质要求,也是落实党的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现实需求。受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政府把公务员考试的决定、实施和监督三权集于一身,严重制约了公务员考试权的运行。然而,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过多的集中在录用制度层面,对考试权这个中心问题关注不够。鉴于此,本文以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权为研究对象,遵承着眼宏观、切入微观的研究原则,在对公务员考试权运行失范的因素进行深刻制度剖析和社会环境梳理的基础上,对公务员考试权运行的体制重构和控制路径做了探寻努力。考试权是考试主体依法拥有的实施国家考试活动的资格及其权能。在考试权运行过程中,考试的决定权由公务员考试权的政府主管部门行使,在考试权中处于核心地位;考试执行权由相应的业务承担组织行使,考试监督权一般由纪检监察、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方面的代表行使。建构在公平公正基础之上的公务员考试权,具有强化国家意志、促进社会公正,优化人员结构、提高行政效能,控制用人质量、严防徇私腐败,促进社会流动、维护社会稳定的价值和功能。从公务员考试权的历史考察发现,伴随着科举考试合理内核的西渐与东传,我国公务员考试权经过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历史演绎,其确立既有科举考试制度历史养分的滋养,又有对孙中山考试权独立思想的批判与继承,还有对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合理成分的借鉴与创新,更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干部选拔制度变迁的强基与固本。《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经过了萌芽与探索期的中国当代公务员考试权得以完全确立并进入发展、完善的新时期。政府既是我国公务员考试权行使的主体,又是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的提供者。因此,对公务员考试权运行失范的制度分析,必须从政府的行为开始:首先是政府职能二重性的内在紧张。政府负有政治统治与社会管理与服务的双重职能,在现代宪政体制下,任何一个统治集团为了巩固统治秩序的合法性基础,总是极力把既有的统治秩序说成是公众意志的体现或公共利益,实现两种职能的统一。但是,受阶级性的制约,政府公共职能的履行、公共服务的提供,必须以不损害统治集团的利益、不破坏现有的政治统治秩序为前提。政府职能二重性的内在紧张,使公务员考试程序公平性的现实诉求要超过考试内容科学性的内在追求,致使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模式单一,笔试和面试的试题质量无人监控,考试权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其次是政府的内部性和行为自利性与公共性的冲突。地方政府作为相对独立的行为主体,追求政府内部效用最大化和本级政府利益最大化的努力,导致其行为偏离整个国家的公共效用最大化轨道。政府作为公务员考试权力主体,其行为的自利性主要体现为报考条件和资格设置随意,主考、办考主体权责不清,以考试保密为名剥夺考生知情权、侵犯考生合法权益,滥收考试费用、考试费用使用去向不明等问题,甚至会出现主考单位舞弊的丑闻。第三是政府的委托代理问题。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委托与代理双方信息严重失衡造成权力失控和角色与地位的双重倒置。在公务员考试中,考试的内容选择、科目设置、笔试和面试的质量状况、考试程序的设定等考试权力的行使状况,都与委托—代理问题有关。四是政府主考能力的缺位。受全能型思维的影响,政府垄断了公务员考试从设计、执行到监督的所有权力,相对于公务员考试的专业化、技术化、现代化的现实需求而言,行政办考的模式难以满足;同时又扼杀了市场机制下考试服务机构的成长,造成公务员考试水平的提高缺乏外部动力。公务员考试权的运行,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而其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又给公务员考试权的运行以制约。经济环境对公务员考试权的影响,首先是造成了市场经济与考试关系的嬗变。政府作为考试主体与考生之间原本是管理与服务关系,却悄然变成了经济利益关系,考试成了人们追求经济效益的国家手段,直接导致公务员考试权终极目标的异化,也导致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精神的异化。在此种状况下,公务员职位成了商品,职位选择在供求机制的作用下,既影响了公务员考试权的规范运行,对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个体效标作为更可能引发方向性偏误。在政治环境中,传统政治思想的灰色影响、二元制体制下的家族主义、血缘关系,为公务员考试录用中的腐败行为提供有利借口,导致在公务员考录中“走后门,找关系”、暗箱操作等不正之风在某些地区不断蔓延。在文化领域,“学而优则仕”思想所孕育的公务员考试冲动,高等教育大众化所造成的就业压力,考试文化市场的非健康发展等因素,掀起了高校毕业生猛烈的公务员考试狂潮,这与社会上公务员考试盲流大潮的叠加,使公务员考试权运行的终极价值退居高等教育就业“蓄水池”之后,考生个人的“理性选择”与国家举办公务员考试的“理想选择”发生了强烈冲突。在法治环境中,公务员考试的立法缺位、执法缺位和管理主义支配下的立法积弊,在我国熟人社会的消解中,公务员考试权的运行不仅得不到法制保障,而且考试权也成了权力寻租的崭新载体。上述问题的解决,既要求公务员考试权运行的体制变革,更要求对考试权的运行予以科学制控。根植于中国本土特色,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公务员考试经验,覆盖转型期公务员考试权运行的制度缺陷的路径,在于重构我国公务员考试权的运行体制,控制公务员考试的设计权、实施权和评分权,并对考生的权利进行有效救济。在体制重构上,要使公务员考试主管部门转换职能,实现“掌舵”与“划桨”职能的体制性脱钩,正确处理公务员考试主管部门与所属考试中心的关系,实现主考权和办考权的分离。从组织建构上讲,两权分离的实现必须引入第三部门理论,按照“多中心主义”的思想培育社会性考试业务组织,形成充分、良性竞争的市场格局,推动考试质量的不断提高。而这一体制变革的实现和对考试权运行的分权控制,必须建立在有限、法治、民主、责任的政治逻辑之上,并依循人本、控制、差异、责任四大原理推进。

谭焱[7](2006)在《中国公务员制度的任用和淘汰竞争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竞争机制是公务员制度以及公务员管理过程的首要机制,它贯穿于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始终,主要表现在公务员的考试录用、职务升降、职务任免、辞职辞退中。建立和完善公务员制度的任用和淘汰竞争机制是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内在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客观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研究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任用和淘汰竞争机制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任用和淘汰竞争机制的理论基础以及国内外公务员制度竞争机制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公务员制度竞争机制是指在公务员制度框架下,竞争主体遵循一定的竞争规则,通过参与竞争规程来获取竞争客体(公务员职位),竞争主体、竞争客体、竞争规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体系。本文运用系统理论和历史的观点,对公务员制度竞争机制的组成要素、运行、作用、基本原则、特点和演变过程等进行了全面地分析研究;运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竞争机制的七种具体运行形式进行了介绍,对公开选拔、公务员考试录用进行了具体的案例分析。从竞争动力、竞争规程、竞争环节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任用和淘汰竞争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观念、成本效益、利益和偶然等四个方面对制约竞争机制作用发挥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了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任用和淘汰竞争机制的相应对策,即完善竞争机制运行的外部环境,确保竞争规程的客观性,加强约束监督。本文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自身的努力,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任用和淘汰竞争机制的完善提供借鉴,以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提高行政效率。

杨圣科[8](2002)在《公选考试应划定最低分数线》文中认为

二、公选考试应划定最低分数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选考试应划定最低分数线(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国外关于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的研究
        (二) 国内关于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的研究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案例研究法
        (三) 综合研究法
        (四) 比较研究法
第一章 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的基本理论
    一、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的概念内涵
        (一) 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范畴归类
        (二) 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层次定位
        (三) 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概念辨析
    二、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的价值诉求
        (一) 国家构建价值
        (二) 人事行政价值
        (三) 社会文明价值
    三、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相关理论论述
        (一) 政治录用功能理论
        (二) 公民权利救济理论
    四、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 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二) 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建立的可行性
第二章 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的背景、原则与原理
    一、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建立的背景
        (一) 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的历史演进
        (二) 我国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的历史变迁
    二、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建立的原则
        (一) 合法性原则
        (二) 保障性原则
        (三) 公益性原则
    三、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建立的原理
        (一) 人本原理
        (二) 控制原理
        (三) 责任原理
第三章 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的结构体系
    一、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纵向结构体系
        (一) 国家层面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的设定
        (二) 地方层面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的设定
    二、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横向结构体系
        (一) 行政申诉
        (二) 行政复议
        (三) 行政诉讼
第四章 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主要问题
        (一) 法律体系不完善
        (二) 制度架构不完整
        (三) 操作程序不规范
    二、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当前我国政治环境的影响
        (二) 当前我国经济环境的影响
        (三) 我国考试文化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 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的操作模式
    一、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的适用对象及代理
        (一) 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的适用对象
        (二) 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的代理
    二、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的申诉人与被申诉人
        (一) 申诉人
        (二) 被申诉人
    三、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的受理条件与范围
        (一) 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的受理条件
        (二) 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的受理范围
    四、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中的义务与责任
        (一) 申诉人的义务和责任
        (二) 被申诉机关及其领导人员的义务和责任
        (三) 受理考生申诉的工作人员的义务和责任
    五、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的受理机构
        (一) 公务员录用考试民事法律责任受理机构
        (二) 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法律责任受理机构
        (三) 公务员录用考试刑事法律责任受理机构
    六、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程序及时效制度
        (一) 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程序
        (二) 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时效
    七、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的监督体系
        (一) 对申诉人和被申诉人的监督
        (二) 对申诉过程的监督
第六章 发达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建立经验及启示
    一、发达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建立的经验
        (一) 适应所处制度环境
        (二) 考试行为界定合理
        (三) 遵循考试核心价值
        (四) 具有坚实法律基础
        (五) 相关制度相对独立
        (六) 报考资格设定合理
    二、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一) 适应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的制度环境
        (二) 出台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及相关管理办法
        (三) 构建和完善制度结构体系和配套制度措施
        (四) 构建相对独立的公务员考试监督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着作类
    期刊论文类
    学位论文类
    其他类型文献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公务员公开遴选办法(试行)
    公务员考试录用笔试考务组织办法(试行)
    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
    公务员录用面试组织管理办法(试行)
    公务员考试录用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办法
致谢

(2)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的运行成本研究 ——以广州市海珠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 研究工具与方法
    1.5 创新处和难点
第2章 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及其运行成本的理论分析
    2.1 公务员考试录用的制度与成本
    2.2 公务员考试录用成本的界定和构成
    2.3 公务员考试录用成本的功效
第3章 公务员考试录用成本的现状问题与原因分析——以广州市海珠区为例
    3.1 公务员考试成本现状及分析
    3.2 公务员考试录用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
第4章 改进公务员考试录用成本问题的对策建议
    4.1 破解制度难题,从源头降成本
    4.2 破解观念难题,强化成本意识
    4.3 破解程序难题,提高招录效率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3)“公推公选”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公推公选"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内涵与发展
    (一) "公推公选"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定义及其特征
    (二) "公推公选"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现实意义
    (三) "公推公选"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发展历程
二、鄂尔多斯市实施"公推公选"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现状分析
    (一) 取得的成绩
    (二) 存在的问题
    (三) 原因分析
三、进一步推进鄂尔多斯市"公推公选"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探索
    (一) 鄂尔多斯市"公推公选"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发展方向
    (二) 鄂尔多斯市"公推公选"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建设目标
    (三) 鄂尔多斯市"公推公选"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实施模式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声音与回响:我国农村中师毕业生的历史考察(1979-200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缘起、目的及意义
    二、已有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过程与理论工具
    四、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中师教育发展及农村中师毕业生群体特征概述(1979-2009)
    一、恢复调整中的中师教育(1979-1984年)
    二、繁荣时期的中师教育(1985-1991年)
    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中师教育(1992-1998年)
    四、过渡与转型时期的中师教育(1999-2009年)
第二章 加入者:为什么选择中师
    一、家庭与个人选择的背后
    二、政策对选择中师的影响
第三章 受业者:中师所给予的
    一、职业理念与敬业思想
    二、课程设置与一专多能
    三、自我管理与主动成长环境的创设
    四、对教育实践环节的重视
第四章 坚守者:乡村学校的工作与生活
    一、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二、乡村学校生活
    三、婚恋与社会交际
第五章 背离者:理想与现实之间
    一、不同时期的同一个理由
    二、从背离到被背离
    三、一项关于中师毕业去向情况的调查
第六章 后继者:竞争中的迷惘
    一、小学教育专业的大专生
    二、本科院校中的免费师范生群体
结语:谁是未来的农村小学教师
    一、关于研究的几点说明
    二、研究发现
    三、期待
附录
    附录一:本研究重要采访活动
    附录二:有关改革开放后的"农村中师毕业生"情况问卷调查
    附录三:口述资料样本
    附录四:河南信阳师范学校教育实习成绩评定表
    附录五:中师毕业生毕业去向情况调查表
    附录六:湖南省祁阳县教育局《关于做好2090年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 划招生工作的通知》
参考资料和文献
后记

(5)J市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概念和研究文献
        1.2.1 相关概念
        1.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
        1.2.3 对竞争性选拔技术的研究
        1.2.4 国外研究综述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目标及方法
案例正文 第二章 J 市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案例
    2.1 J 市竞争性选拔的启动与经过
    2.2 J 市竞争性选拔副处级领导干部工作程序
        2.2.1 选拔的原则与条件
        2.2.2 选拔各职位条件
        2.2.3 确定选拔程序和方法
    2.3 J 市竞争性选拔的特点
    2.4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第三章 J 市竞争性选拔对干部队伍建设的正面效用
    3.1 解决了一些难点问题
        3.1.1 走出了不正常选拔的怪圈
        3.1.2 解决了年轻干部成长的台阶问题
    3.2 优化了班子结构
    3.3 确立了良好的用人导向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J 市竞争性选拔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存在的问题
    4.2 原因分析
        4.2.1 认识上的原因
        4.2.2 利益驱动因素
        4.2.3 考试的科学化程度还不够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完善J 市党政干部竞争性选拔的对策分析
    5.1 正确认识竞争性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意义
    5.2 合理界定竞争性选拔制度的地位
    5.3 提高笔试命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4 科学设置面试模式
        5.4.1 选好考官并管好考官
        5.4.2 改进面试方式以减少评分误差
    5.5 对竞争性选拔过程的监督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论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权的运行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关于公务员考试权问题的研究
        (二) 国内关于公务员考试权问题的研究
    三、思维路径、结构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 思维路径
        (二) 结构框架
        (三) 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
    四、创新点与难点
        (一) 创新点
        (二) 难点
第一章 公务员考试权及其在当代中国的确立
    一、考试权的概念
        (一) 考试关系与考试权
        (二) 考试权的内涵与特点
    二、公务员考试权的概念
        (一) 公务员考试制度与公务员考试权
        (二) 公务员考试权的内涵
        (三) 公务员考试权的性质
    三、公务员考试权的特征与功能
        (一) 公务员考试权的价值目标
        (二) 公务员考试权的特征
        (三) 公务员考试权的功能
    四、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权的确立
        (一) 科举考试制度是公务员考试权确立的历史根基
        (二) 孙中山考试权独立思想与实践对公务员考试权确立的启迪
        (三) 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对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权确立的启示
        (四) 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权的确立
第二章 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权运行的制度分析
    一、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现状
        (一) 成绩与经验
        (二) 问题与局限
    二、我国公务员考试权运行的制度缺陷
        (一) 行使主体混乱
        (二) 权责范围不清
        (三) 技术规范不一
        (四) 法律责任不严
    三、我国公务员考试权运行制度缺陷的原因
        (一) 政府职能二重性的内在紧张
        (二) 政府行为自利性与公共性的冲突
        (三) 政府的委托代理问题
        (四) 政府行为的内部性
        (五) 政府主考能力的缺位
第三章 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权运行的社会环境分析
    一、考试与社会环境的一般关系探讨
        (一) 考试社会环境的概念
        (二) 考试社会环境的组成要素
        (三) 考试社会环境对考试权的制约
    二、社会环境对公务员考试权运行的影响
        (一) 经济环境的影响
        (二) 政治环境的影响
        (三) 文化环境的影响
        (四) 社会环境的影响
        (五) 法制环境的影响
第四章 我国公务员考试权控制的路径选择
    一、我国公务员考试权运行的政治逻辑
        (一) 有限政府:公务员考试权力主体的合理分置
        (二) 法治政府:以法治考的制度保障
        (三) 民主政府:考试权力约束机制的理性构建
        (四) 责任政府:考试主体之间责任的明晰化分工
    二、我国公务员考试权运行的控制原理
        (一) 人本原理
        (二) 控制原理
        (三) 差异原理
        (四) 责任原理
    三、我国公务员考试权运行的体制重构
        (一) 主考办考分离
        (二) 办考主体多元化
        (三) 考生参与和社会监督
    四、我国公务员考试权运行的控制路径与方法
        (一) 考试设计权控制
        (二) 考试实施权控制
        (三) 考试评分权控制
    五、我国公务员考试考生权利的保障
        (一) 明确考生权利
        (二) 行政救济
        (三) 司法救济
基本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7)中国公务员制度的任用和淘汰竞争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理论依据及背景
        1.1.1 理论依据
        1.1.2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创新点和不足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4.2 研究的创新点和主要不足
第二章 公务员制度的竞争机制概述
    2.1 公务员制度的竞争机制内涵
    2.2 公务员制度的竞争机制组成要素
        2.2.1 竞争主体
        2.2.2 竞争客体
        2.2.3 竞争规程
    2.3 公务员制度的竞争机制作用
        2.3.1 抵御彼得效应
        2.3.2 实现公平正义
        2.3.3 促进开发创新
        2.3.4 提升工作效率
    2.4 公务员制度的竞争机制基本原则
        2.4.1 公开原则
        2.4.2 公平原则
        2.4.3 公正原则
    2.5 公务员制度的竞争机制特点
        2.5.1 竞争性
        2.5.2 公开性
        2.5.3 公正性
        2.5.4 导向性
第三章 中国公务员制度竞争机制的演变过程及主要问题
    3.1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竞争机制演变过程
        3.1.1 中国古代官吏管理的竞争机制
        3.1.2 新中国干部人事制度的竞争机制
        3.1.3 公务员暂行条例的竞争机制
        3.1.4 公务员法的竞争机制
    3.2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竞争机制运行概况
        3.2.1 公务员入口环节的竞争
        3.2.2 公务员管理环节的竞争
        3.2.3 公务员出口环节的竞争
    3.3 竞争机制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竞争的动力不足
        3.3.2 竞争规程不规范
        3.3.3 竞争环节不连贯
        3.3.4 竞争的技术性能不足
        3.3.5 监督乏力
    3.4 制约竞争机制作用发挥的因素
        3.4.1 观念因素
        3.4.2 成本效益因素
        3.4.3 利益因素
        3.4.4 偶然因素
第四章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竞争机制实证分析
    4.1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竞争机制具体运行形式
        4.1.1 考试录用
        4.1.2 公开选拔
        4.1.3 竞争上岗
        4.1.4 职务升降
        4.1.5 引咎辞职
        4.1.6 责令辞职
        4.1.7 辞退
    4.2 公开选拔案例分析
        4.2.1 案例简述
        4.2.2 案例分析
    4.3 考试录用案例分析
        4.3.1 案例简述
        4.3.2 案例分析
第五章 完善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竞争机制对策
    5.1 完善竞争机制运行的外部环境
        5.1.1 增强竞争意识
        5.1.2 打破竞争垄断
        5.1.3 消除竞争阻碍
    5.2 确保竞争规程的客观性
        5.2.1 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
        5.2.2 改进和完善考核评价方法
    5.3 加强对竞争机制的约束监督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四、公选考试应划定最低分数线(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研究[D]. 杨继龙.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2]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的运行成本研究 ——以广州市海珠区为例[D]. 卢辞. 吉林大学, 2012(10)
  • [3]“公推公选”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研究[D]. 张晓苹. 内蒙古大学, 2011(11)
  • [4]声音与回响:我国农村中师毕业生的历史考察(1979-2009)[D]. 赵金坡.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5]J市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案例研究[D]. 魏洁荣.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6]论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权的运行与控制[D]. 王文成. 华中师范大学, 2008(06)
  • [7]中国公务员制度的任用和淘汰竞争机制研究[D]. 谭焱.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07)
  • [8]公选考试应划定最低分数线[J]. 杨圣科. 党建与人才, 2002(01)

标签:;  ;  ;  ;  ;  

公开考试应该有最低分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