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清芬柔情——清华园林传统环境保护与改造的记录者

九十年清芬柔情——清华园林传统环境保护与改造的记录者

一、清芬挺秀九十年——漫记清华园传统环境的保护与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郭飘[1](2018)在《大学集体记忆的建构》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大学回忆文章为主要参考资料,综合运用文献法、访谈法、网络调查法等方法,多方面了解人们关于大学的记忆。在集体记忆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集体记忆理论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归纳总结出大学集体记忆建构的内容分类、特征、影响要素及形成机制。具体来讲:(1)大学集体记忆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大学里面人物的集体记忆,包括大学老师、同窗好友、教职工及其他印象深刻之人;二是关于大学里面所发生事情的集体记忆,主要从学习生活、课外活动、饮食情况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三是关于大学校园的集体记忆,包括图书馆、宿舍楼、礼堂、花草植物以及其它一些校内标志性景物。(2)大学集体记忆建构的特征:包括大学集体记忆建构主体的多元性、大学集体记忆情感体验的丰富性、大学集体记忆建构的个体差异以及大学集体记忆彰显学校特色、地方特色、时代特征。(3)影响大学集体记忆建构的要素:大学的传统、大学里发生的重大事件(包括校庆、仪式庆典等)、大学的标志象征物、大学里形成的固定模式等积极地影响大学集体记忆的建构,事物的位置及命名、群体的组织宣传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集体记忆的建构。(4)大学集体记忆建构的形成机制:基于一定的群体场域、空间场域,大学集体记忆的官方建构通过大众传媒的途径,而个体则通过具身实践的途径进行建构;文字、照片等是大学集体记忆的常用表征形式;通过与故人谈、他物引发、故地重游等方式,人们关于大学的集体记忆获得共享重现。

王丽[2](2014)在《宗璞“燕园系列”散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宗璞的文学创作跨越了世纪,小说、散文成绩斐然。家学渊源,受到学府文化的浸润,历经抗战、“文革”的阅历,使得宗璞似一座宝藏,直到21世纪仍笔耕不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世人总会发现那些沉潜的作家,并给予他们崇高的敬意,2005年宗璞的作品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宗璞生活于北大的燕南园超过半个世纪,对于燕园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并进行了深情书写。“燕园系列”散文包括燕园的风物、人情和生活感受,涉及的是生命感悟和文化传承的命题。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囊括描写燕园四时风景和文化遗迹的散文。一方面,自然界的秀树繁花洋溢着生命的力量,宗璞偏爱鲜亮的颜色、柔韧的生命,尤其短暂绽放的花朵得到她由衷的喜爱、尊重和颂扬。她笔下的燕园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意家园,令阅读者愉悦而陶醉。另一方面,介绍历史遗迹的厚重文化感显现出宗璞的涵养。第二部分整体解读了宗璞悼念父辈知识分子的散文。出身于书香门第,宗璞幼年已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学于清华,多年生活在燕南园,身边师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不经意间受到大师级学者人格和学问的影响。她的散文不仅仅是个人生活的书写,而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生活历程的折射。从宗璞的散文中,我们看到中国知识分子奉献与坚韧的群像:经过人生浮沉,保持着高尚的节操和品格,远离名利的喧嚣,自觉担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第三部分是通过描写燕园里趣致生活的散文,探究宗璞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宗璞在静谧的书斋生活着,读书、品茗,人间真情温暖了人生路途,诗意化解了人生烦恼。她是精神的贵族,融儒家的“入世”和道家的“出世”于一身。宗璞属于后“五四”一代,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因此她的散文能够营造隽永的意境,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书卷气。在散文中运用新颖精准的文学语言,白描式地呈现风物,反映出意象的内在精神;对家人、师长的悼念文字饱含真情,表述却又理智、节制,令人回味悠长;淡泊的生活和豁达的心态,使得散文平凡中寓意深远,颇有哲理。宗璞的散文很好地诠释了散文传统的艺术方法和审美规范。

方雪[3](2010)在《墨菲在近代中国的建筑活动》文中指出亨利·K.墨菲是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外籍建筑师。他擅长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设计了一批质量较高的建筑,其中以教会大学类的校园规划和设计最为典型。本论文的写作目的是,通过收集和整理有关理论材料,尝试作墨菲的文献研究。以全面性的介绍墨菲在中国近代的建筑活动为主,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梳理出对墨菲及其作品的评价,讨论他对近代民族建筑师的影响。论文将墨菲的建筑活动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会大学类的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义和团运动后,教会大学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并出现了首批融入中国传统元素的校园建筑。自此之后,“传统复兴式”便伴随着教会的不断“本土化”而成为一种全新的建筑风格。墨菲正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人物,他在实践过程中将该风格总结成“适应性建筑”(Adaptive Architecture)理论,并得到中外人士的广泛认可。第二部分是非教会类的校园作品清华学校。该作品运用了典型的西方、尤其是美式校园的设计手法,与教会大学的“适应性建筑”形成鲜明对比。第三部分是美国花旗银行在中国的分行设计。墨菲尝试应用折衷主义风格,并参考美国花旗总行的立面,设计了一系列近代银行建筑发展高潮时期的重要作品。最后一部分,是墨菲的城市规划类作品。他在1927年后,受到南京国民政府的邀请,参与了广州市规划和南京“首都计划”的制定工作。亨利·墨菲能够在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不可否认有其自身素质和当时历史机遇的双重影响。他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商业建筑师,能够完美的诠释各类业主对不同风格的要求,同时注重提升自己的商业地位和威望;担当事务所主持人,他拥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和决策能力。这些都成为他成功的关键因素。正是由于墨菲的专业素质,使得他的“适应性建筑”成为后人在探求“传统复兴式”过程中借鉴或参考的来源之一,影响了一批中国早期的民族建筑师。这其中较着名的有吕彦直、董大酉、范文照和赵深等,他们的建筑或设计理念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墨菲的影响。

张捷[4](2009)在《反躬修己 ——论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画家的自律性》文中指出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画的发展和演变是以人文价值取向为依托的,而创作的行为轨迹却又离不开精神探索为指向,语言实验为基础的。心境观照中的文人自律精神是文化语境中的一次心语融合的过程,它既真实又赋予意味纯正的原创性,同时,又持有独立的人格境界和民族的文化身份。中国山水画特有的表意写心的创作方式具备了深刻的人文自律情愫,即利用借物达意、挥写心象的笔墨语言使文人的本体精神和创造才能得以驰骋,从而以一种开放心灵的坦诚姿态与世人对话。文人画的兴起,首先缘于文人所处社会的政治属性的改变,以及随之而来的文人意识形态的改变,这使文人画家从精神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源自于儒、道、释思想影响下的艺术思维模式的改变,从而在中国画学理论的表述中体现出了与三家思想相一致的品质和特性。由于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画的自律性表征当中自始至终伴随着传统文人画家自觉意识下的人文关怀和文化转换,他们在文化道德上的自我规范和约束,都连接着文人山水画在性情上的境界拓展以及在学理意义上的情感比兴和寄托。其自律性的表征又往往与儒家“反躬修已”之学养密不可分,他们的“修身”、“慎独”已将自家生命和宇宙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道统思想,以及释家的“渐修”和“内省”的行为规范相一致,故其笔墨化境表现为理智和情感的统一。“佛以治心,道以治身,儒以治世”的三教融合的精神思想已经贯穿于他们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之中,并对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课题就是本着透过文人山水画的图式表象去挖掘古代传统文人画家的自律精神,以多视角的“他律”对举,立体的思维和研究中国古代优秀文人画的本质内里,了解文人画家的心境和语境之间的联姻关系及互动作用,对于认知自觉意识下的中国画艺术创作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从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创作实践出发,探讨“自律性”的理论研究,梳理传统文人山水画的发展规律,挖掘和开创艺术创造的本体精神是本课题的重点。

周蝉跃[5](2008)在《北京高校历史景观保护研究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通过对北京高校历史景观的保护研究,一方面对北京高校历史景观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试图对历史景观保护现状进行分析与反思,另一方面针对高校历史景观这个研究对象提出合理的评估体系,以寻求合理的保护策略,使高校历史景观在保存其历史遗存的基础上最大化的激发其历史内涵和生命力,最终为整体校园景观做出贡献。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历史研究部分。主要研究了相关历史概况,包括高校景观发展概况和历史景观保护概况,以期了解国内外相关情况而为论文提供理论支撑。第二部分为研究课题的现状部分。首先分析了北京高校的发展和现有高校简况,紧接着对北京高校的历史景观现状做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第三部分为历史景观评估部分。首先对北京高校的总体价值进行评估,进而针对分项评估提出历史景观的评估体系,并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历史景观进行分项评估。第四部分为保护策略部分。主要针对北京高校历史景观分别提出总体保护和分项保护方面的保护策略。

崔山[6](2004)在《期万类之乂和,思大化之周浃 ——康熙造园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康熙皇帝是中国古典园林史最后一个高潮的奠基者和推动者,本文结合清代北京的都市规划,对曾深深留下康熙原创意象的皇城西苑、京郊的“三山五园”以至承德的避暑山庄等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进行剖析研究。为了对传统园林创作理论中以帝王造园思想为对象的个案性研究有所突破,本文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钩沉康熙的造园活动;并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背景上,运用当代景观设计理论及方法,分析其园林创作思想与艺术建构。康熙的造园思想,不同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文人“隐逸”情愫,也有别于历代帝王的造园传统。康熙从他所崇奉的理学精神出发,强化了“致中和”的造园理念,达到了“与天地参”的境界,体现了儒家的人格追求和治世理想。康熙独特的造园思想,平实素雅的造园意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园林文化遗产,对当代园林创作以至都市园林化的规划和设计,都具有创作思想的启迪意义和价值。

楼庆西[7](2002)在《清芬挺秀九十年——漫记清华园传统环境的保护与改造》文中研究表明从清华老区"红区"与主楼前的新区"白区"说起,叙及清朝廷的私园近春园与清华园,及1952年国家决定对全国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调整以来清华大学50年的改造与变迁,由此引发对清华园传统环境的保护与改造的思考。

楼庆西[8](2002)在《清芬挺秀九十年——漫记清华园传统环境的保护与改造》文中研究指明从清华老区“红区”与主楼前的新区“白区”说起,叙及清朝廷的私园近春园与清华园,及1952年国家决定对全国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调整以来清华大学50年的改造与变迁,由此引发对清华园传统环境的保护与改造的思考。

屈德印[9](2000)在《从传统园林到现代校园——清华大学早期校园环境设计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近年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谈到“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 高等学校犹如一个小社会,学校中的每栋建筑,一草一木对于大学生健康品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人类文化的传播形式,除了课堂讲授、读书、电影、电视外,一定的物质形式也是精神的文化的载体。如:建筑、雕塑、工业产品等等。因此,校园景观建设的优劣,对于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声誉有着重要的影响。美国康奈尔大学《1985年校园规划指导准则》中有这样一段话:“以任何标准来衡量,康奈尔大学都是美国最美的校园之一。十分重要的一点是:期望进入康奈尔大学的学生们承认,在他们的选择康奈尔大学的诸多理由中,校园环境是仅次于学术上杰出声誉的第二位的理由。”清华大学作为中国最着名的高等学府之一,至今已有近九十年的历史,在这九十年的风风雨雨建设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景观特色。因此,通过对清华大学早期校园特色景观设计的研究,对于提高我国高校,尤其是对近代建立的老院校的景观环境质量的提高,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会有一定的帮助和启迪。

王康[10](1978)在《闻一多传[一]》文中研究指明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

二、清芬挺秀九十年——漫记清华园传统环境的保护与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芬挺秀九十年——漫记清华园传统环境的保护与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集体记忆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一) 集体记忆理论研究
        (二) 集体记忆实践研究
        (三) 集体记忆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大学集体记忆的内容分类
    第一节 师友剪影——忆大学人
        一、回忆老师
        二、回忆同学
        三、回忆其他人
    第二节 往事历历——忆大学事
        一、学习生活的记忆
        二、课外活动的记忆
        三、饮食情况的记忆
    第三节 校园一角——忆大学园
        一、大学校园集体记忆概述
        二、大学校园之图书馆记忆
        三、大学校园之宿舍楼记忆
第二章 大学集体记忆建构的特征分析
    第一节 集体记忆建构主体的特征
        一、集体记忆建构主体的多元性
        二、集体记忆建构主体情感的丰富性
        三、集体记忆建构的个体差异
    第二节 集体记忆建构内容的特征
        一、集体记忆建构内容彰显学校特色
        二、集体记忆建构内容体现地方特色
        三、集体记忆建构内容体现时代特征
第三章 影响大学集体记忆建构的要素
    第一节 事物本身的性质
        一、传统
        二、重大事件
        三、固定模式
        四、象征
        五、位置及命名
        六、首次及孤立效应
    第二节 群体的组织宣传
第四章 大学集体记忆建构的形成机制
    第一节 大学集体记忆的建构框架
        一、群体场域
        二、空间场域
    第二节 大学集体记忆的建构途径
        一、大众传媒——官方建构途径
        二、具身实践——个体建构途径
    第三节 大学集体记忆的表征形式
        一、文字
        二、照片
    第四节 大学集体记忆的共享重现
        一、与故人谈
        二、他物引发
        三、故地重游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大学集体记忆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统计表
致谢

(2)宗璞“燕园系列”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宗璞散文研究综述
    (二) 宗璞“燕园系列”散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
一、 燕园风物——独特的文化地理空间
    (一) 松、花等自然意象所表达的生命感悟
    (二) 墓、碑等人文景观所体现的文化格调
二、 霞落燕园——知识分子精神的坚守
    (一) 永远的三松堂主人
    (二) 追忆师长
三、 逸趣燕园——世俗生活和士人情怀
    (一) 燕园的趣致生活
    (二) 儒、道相融的精神追求
结语 宗璞“燕园系列”散文的特征及其文学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墨菲在近代中国的建筑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意义与目的
    1.2 关于墨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1.2.1 对墨菲既往研究的回顾
        1.2.2 郭杰伟的《亨利·墨菲在中国的适应性建筑1914-1935》
        1.2.3 董黎的《岭南近代教会建筑》
        1.2.4 对研究成果的思考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1 理论研究
        1.3.2 实例调研
        1.3.3 相关人物的访问
第2章 与墨菲有关的背景介绍
    2.1 从鸦片战争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时代环境对建筑的 影响以及这一时期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活动
        2.1.1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对近代建筑的影响
        2.1.2 在华外国人这一时期的建筑活动
    2.2 墨菲其人
        2.2.1 墨菲的简要生平
        2.2.2 墨菲的主要作品
第3章 墨菲的作品——教会大学类
    3.1 教会大学简述
        3.1.1 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发展背景及“传统复兴式”风格的产生
        3.1.2 19 世纪末以来中国的教会大学
        3.1.3 与教会大学建设相关的问题:空间、时间与金钱
    3.2 长沙雅礼大学和湘雅医学院
        3.2.1 建校历史沿革
        3.2.2 墨菲与雅礼大学、湘雅学院的建造始末
        3.2.3 初次尝作“适应性建筑”的简要评价
    3.3 金陵女子大学
        3.3.1 近代女子大学教育与金陵女大的历史沿革
        3.3.2 墨菲与金陵女大建造始末
        3.3.3 娴熟的职业素质——金女大项目成功的关键
    3.4 燕京大学
        3.4.1 燕京大学建校历史沿革
        3.4.2 墨菲与燕京大学的建造始末
第4章 墨菲的作品——清华学校
    4.1 清华的历史沿革(1909-1921)
    4.2 墨菲与清华学校
    4.3 清华的“风格之争”
第5章 墨菲的作品——花旗银行中国分行
    5.1 花旗银行的历史沿革
    5.2 墨菲如何被选为花旗银行中国分行设计者的猜想
        5.2.1 纽约花旗银行总经理格林先生(H. T. Green)
        5.2.2 花旗银行“退还庚款”与美国在中国的大学
        5.2.3 花旗银行与洛克菲勒家族、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
    5.3 花旗中国分行建筑
        5.3.1 总述
        5.3.2 花旗银行北京分行
        5.3.3 花旗银行汉口分行
        5.3.4 花旗银行上海分行
第6章 墨菲的作品——城市规划类
    6.1 广州规划
    6.2 南京《首都计划》
        6.2.1 中央政治区规划
        6.2.2 新“国都”建筑形式的选择
第7章 对墨菲及其作品的评价
    7.1 “适应性建筑”(Adaptive Architecture)
        7.1.1 对“适应性建筑”的理解
        7.1.2 中国传统建筑的“五大要素”
    7.2 规划思想的逐渐成熟——以校园规划为例
        7.2.1 “有秩序的建筑排布”:轴线的使用
        7.2.2 游廊
    7.3 对墨菲的评价
        7.3.1 一位顺应时代的建筑师
        7.3.2 一位成功的商业建筑师
第8章 墨菲及其作品对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影响
    8.1 “师徒”之间
        8.1.1 吕彦直
        8.1.2 李锦沛和董大酉
    8.2 同事之间
第9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目录
附录 A 与墨菲相关的研究成果整理
附录 B 墨菲的主要作品(1914-1935 年)
附录 C 花旗银行在中国的六家分行一览表
附录 D 墨菲的“适应性建筑”归纳列表
本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4)反躬修己 ——论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画家的自律性(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提要
Abstract
文献与研究现状
选题意义
研究方法
导论
    1 文人、文人画、文人画家
    2 关于自律性的厘定
第一章 心灵迹化与道德自律
    第一节 "儒者"的出现与道德自律的发端
        1 关于"知性"
        2 文人山水画家的自然观
        3 关于"正心"
    第二节 心象的表征
    第三节 落墨写心的顾恺之
    注释
    图录
第二章 意象的人文自律
    第一节 意、象、意象
    第二节 王维诗画中的人文精神
        1 唐代社会环境对文人的他律作用
        2 诗性的审美意象
        3 文人画祖
    注释
    图录
第三章 语言作为情感自律的象征
    第一节 语言的内省与转换
    第二节 老庄思想语言的大化境界
    第三节 自在的情感与本能的冲动
    第四节 "何处不知米颠子?"一米芾和自律的无定性
    第五节 文人"墨戏"和"米氏云山"
    注释
    图录
第四章 精神自律下的境界拓展
    第一节 从王国维看境界的审美特征
    第二节 元代文人画及其社会根源
    第三节 "逸"的境界与精神解放
        1 关于山水的"比德"思想
        2 "逸"作为文人画家的释怀方式
        3 直写胸"逸"的倪云林
    注释
    图录
第五章 笔墨与文人山水画家的自律表征
    第一节 互动的笔墨情结
    第二节 笔墨形制与分宗别派
    第三节 董其昌的价值取向
        1 禅学与南北宗论
        2 在自律中笔墨行走
    注释
    图录
第六章 行为自律的觉醒
    第一节 行旅和卧游
    第二节 半僧半俗走人间
    第三节 搜尽奇峰打草稿
        1 石涛的"一画论"
        2 "我自用我法"及其实践路线
    注释
    图录
第七章 从文人画家字号、斋名、款印看自律性
    第一节 文人雅号——关于姓名字号
    第二节 居美其名——文人的斋名
    第三节 自我标范——题款与钤印
        1 题画与书法
        2 落款和印章
    注释
    图录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5)北京高校历史景观保护研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的界定
        1.2.1 研究对象和范围
        1.2.1.1 研究对象
        1.2.1.2 研究范围
        1.2.2 关键名词解释
        1.2.2.1 历史景观
        1.2.2.2 保护
    1.3 研究框架和内容概要
    1.4 研究方法
        1.4.1 资料收集
        1.4.2 实地调研
        1.4.3 分析归纳
2 高校景观发展与历史景观保护
    2.1 高校景观发展概述
        2.1.1 国外高校景观发展历程
        2.1.2 国内高校景观发展历程
        2.1.2.1 古代高校景观
        2.1.2.2 近代高校景观
        2.1.2.3 现代高校景观
    2.2 历史景观保护概述
        2.2.1 历史景观保护的发展历程
        2.2.1.1 国外历史景观保护
        2.2.1.2 国内历史景观保护
        2.2.2 高校历史景观保护概述
3 北京高校发展概况
    3.1 北京高校发展历程
        3.1.1 初步发展期(1862 年至1911 年)
        3.1.2 多元发展期(1912 年至1948 年)
        3.1.3 单向发展期(1949 年至1957 年)
        3.1.4 缓慢发展期(1958 年至1977 年)
        3.1.5 高速发展期(1978 年以后)
    3.2 北京现有高校简况
        3.2.1 分类
        3.2.2 分布
        3.2.3 建校时间
4 北京高校历史景观调查分析
    4.1 历史环境
        4.1.1 历史环境的类型
        4.1.1.1 明清遗留的历史环境
        4.1.1.2 近代规划的历史环境
        4.1.1.3 现代规划的历史环境
        4.1.2 历史环境的结合模式
        4.1.2.1 新旧并置
        4.1.2.2 新旧交融
    4.2 历史园林
        4.2.1 概况
        4.2.2 实例
        4.2.2.1 清华园
        4.2.2.2 近春园
        4.2.2.3 淑春园
        4.2.2.4 鸣鹤园
        4.2.2.5 镜春园
        4.2.2.6 朗润园
        4.2.2.7 承泽园
        4.2.2.8 蔚秀园
        4.2.2.9 勺园
    4.3 历史建筑
        4.3.1 古建筑
        4.3.2 西方折衷式建筑
        4.3.3 传统复兴式建筑
        4.3.4 民族形式新建筑
        4.3.5 传统装饰下的外来建筑
    4.4 历史小品
        4.4.1 亭
        4.4.2 塔
        4.4.3 雕塑
        4.4.4 纪念碑
        4.4.5 校友纪念物
        4.4.6 墓志
        4.4.7 其他小品
    4.5 古树名木
        4.5.1 分布
        4.5.2 树种
        4.5.3 养护
    4.6 保护概况
        4.6.1 保护规划的制定
        4.6.1.1 国家级
        4.6.1.2 市级
        4.6.1.3 校园制定
        4.6.2 存在的问题
        4.6.2.1 对历史景观认识不足
        4.6.2.2 对历史景观保护不足
        4.6.2.3 对新建设的考虑不足
        4.6.2.4 对历史资料管理不足
5 北京高校历史景观评估
    5.1 北京高校历史景观总体价值评估
        5.1.1 历史价值
        5.1.1.1 近现代史方面的历史价值
        5.1.1.2 高等教育方面的历史价值
        5.1.1.3 城市建设方面的历史价值
        5.1.2 人文价值
        5.1.3 艺术价值
        5.1.4 科学价值
    5.2 北京高校历史景观分项评估
        5.2.1 评估体系
        5.2.1.1 适用范围
        5.2.1.2 层次评估
        5.2.1.3 类型评估
        5.2.1.4 保护方式评估
        5.2.1.5 小结
        5.2.2 实例评估
        5.2.2.1 北京大学主要历史景观评估
        5.2.2.2 清华大学主要历史景观评估
6 北京高校历史景观保护策略
    6.1 总体保护
        6.1.1 保护战略
        6.1.1.1 树立全面科学景观保护观念
        6.1.1.2 全面启动新旧互赢发展机制
        6.1.1.3 加强整体的城市设计与引导
        6.1.2 保护模式
        6.1.2.1 加强校园整体性
        6.1.2.2 凸现校园景观结构
        6.1.2.3 构筑类型学景观
        6.1.2.4 设立空间景观标志
    6.2 分项保护
        6.2.1 保存式保护
        6.2.2 修复式保护
        6.2.3 并存式保护
        6.2.4 转换式保护
        6.2.5 介入式保护
        6.2.6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期万类之乂和,思大化之周浃 ——康熙造园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康熙造园活动钩沉
    1.1 京师大内御苑和离宫御苑
        1.1.1 紫禁城及三海苑林区
        1.1.2 南苑及西郊离宫别苑
    1.2 巡幸行宫
        1.2.1 南巡行宫及风景名胜
        1.2.2 北巡行宫
    1.3 畅春园
        1.3.1 畅春园概览
        1.3.2 康熙《畅春园记》
        1.3.3 畅春园之掌案、名匠和总管
    1.4 避暑山庄
        1.4.1 避暑山庄概览
        1.4.2 康熙《避暑山庄记》
    1.5 康熙朝造园家一览
第二章 康熙造园思想探微
    2.1 性理宗濂洛——崇事理学的治世思想
        2.1.1 儒家思想的教育
        2.1.2 儒家品格的形成
        2.1.3 理学治国的方略
    2.2 远托思云汉——承传天人的造园理念
        2.2.1 参天地赞化育
        2.2.2 期万类致中和
    2.3 烽火不烟亿万秋——民族和睦的理想
        2.3.1 瞻仰孔林孔庙
        2.3.2 顶礼膜拜五台
        2.3.3 建立木兰围场
        2.3.4 会盟避暑山庄
        2.3.5 规划溥仁溥善
    2.4 雨泽何妨频见渥——仁君品格的寄托
        2.4.1 爱民勤民下芳畦
        2.4.2 悯农重农阅耕种
        2.4.3 计庸畀值不役夫
    2.5 爱敬南陔乐正经——孝悌美德的外现
        2.5.1 千叟宴庆游畅春
        2.5.2 孝养慈闱亲扶辇
        2.5.3 敬爱兄长赐萼辉
    2.6 宁拙舍巧洽群黎——俭素操守的践行
        2.6.1 松轩茅殿因旧简
        2.6.2 土阶之陋少开支
        2.6.3 无逸致寿清虚乐
    2.7 樱额累累缀千林——格物致知的园地
        2.7.1 踏遍江山观风水
        2.7.2 格物穷理相林地
        2.7.3 几暇稼穑精园艺
        2.7.4 科学实验早御稻
        2.7.5 驯养动物细研察
第三章 康熙造园艺术建构
    3.1 似向云霄展画图——巡幸掠美的重要积淀
        3.1.1 南巡掠和悦之美
        3.1.2 北巡掠恢弘之美
    3.2 湖光山色入诗笺——传统园林的审美解释
        3.2.1 审美园林山水
        3.2.2 审美园林花木
        3.2.3 审美园林鱼禽
        3.2.4 审美天象时节
        3.2.5 审美园林建筑
        3.2.6 丰富园林题名
        3.2.7 专攻园林诗文
        3.2.8 喜好园林书法
        3.2.9 热心园林绘事
        3.2.10 宏论园林音韵
    3.3 万顷园林达远阡——景与意境的充分把握
        3.3.1 景景殊致含万象
        3.3.2 一气贯注脉源连
        3.3.3 顾盼互妙超时空
        3.3.4 风熏声谐致中和
        3.3.5 移植胜景多创新
第四章 康熙造园鉴古开来
    4.1 岂贪汉武觅神方——评判中国帝王造园思想
        4.1.1 评天下一统的皇权标志
        4.1.2 批长生不老的神仙方术
        4.1.3 斥飘然忘国的放怀适情
    4.2 东西交融做先锋——定度中西园林文化交流
        4.2.1 率先学习西方科学文化
        4.2.2 引进西方园林建筑文化
        4.2.3 促进中国园林影响西方
        4.2.4 宽仁友好正视礼仪之争
    4.3 同心治理再精求——影响后世帝王造园思想
参考文献
后记

(9)从传统园林到现代校园——清华大学早期校园环境设计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清华的精神
    老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新校训:“严谨、勤奋、求实、创新”
    清华的学风
二、清华早期校园(西教学区)的硬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特色
    1、清华校园建设断代,清华大学的建设发展大致可以分为:
    2、早期四大建筑:
    3、传统园林的新生命
        古典园林中的现代雕塑:
        校园中的喷泉
        立石与假山
        古树、花卉与近春园公园的建设
三、结束语

四、清芬挺秀九十年——漫记清华园传统环境的保护与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集体记忆的建构[D]. 郭飘.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2]宗璞“燕园系列”散文研究[D]. 王丽. 河北师范大学, 2014(04)
  • [3]墨菲在近代中国的建筑活动[D]. 方雪. 清华大学, 2010(03)
  • [4]反躬修己 ——论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画家的自律性[D]. 张捷. 中国美术学院, 2009(09)
  • [5]北京高校历史景观保护研究初探[D]. 周蝉跃.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
  • [6]期万类之乂和,思大化之周浃 ——康熙造园思想研究[D]. 崔山. 天津大学, 2004(04)
  • [7]清芬挺秀九十年——漫记清华园传统环境的保护与改造[J]. 楼庆西. 建筑史论文集, 2002(01)
  • [8]清芬挺秀九十年——漫记清华园传统环境的保护与改造[A]. 楼庆西. 建筑史论文集(第15辑), 2002
  • [9]从传统园林到现代校园——清华大学早期校园环境设计初探[J]. 屈德印. 装饰, 2000(06)
  • [10]闻一多传[一][J]. 王康. 新文学史料, 1978(01)

标签:;  ;  ;  ;  ;  

九十年清芬柔情——清华园林传统环境保护与改造的记录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