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图书馆新馆工程

上海图书馆新馆工程

一、上海图书馆新馆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孔丹,任党利,边淑莉[1](2021)在《国内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型构建》文中研究表明数字化时代,高校图书馆角色开始由书籍的收藏者和保管者向为师生提供合作、讨论、交流、学习和知识挖掘的中心转变,空间再造逐渐成为国内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新焦点。文章通过研究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空间改造实例,对各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中的先进经验进行阐述,之后结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新图书馆空间功能问卷调查分析,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图书馆草堂新馆空间布局进行优化,并据此得出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块和占用比例模型,以及新型空间各子单元占比,以期为之后国内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再造提供借鉴。

胡娟,柯平,王洁,卢晓彤[2](2021)在《后评估时代智慧图书馆发展与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意义]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在第六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的推动下,取得了实质性进步。后评估时代,我国学者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日益深入,实践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智慧图书馆评估研究对当前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自评和下一次全国性公共图书馆评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方法/过程]文章通过文献回顾归纳了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和要素,梳理了智慧图书馆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工作,总结出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智慧化发展的三种模式,并对智慧图书馆评估问题展开了讨论。[结果/结论]在总结智慧图书馆概念、核心要素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智慧图书馆实践发展的三种模式,并讨论了智慧图书馆的评估环境、评估维度与原则以及评估要点。

祝勇[3](2021)在《故宫文物南迁》文中认为第一章抬着棺材找坟地:烽烟南渡一、山河已然破碎,故宫何谈完整1931年9月19日早上九点,时任故宫博物院秘书长的李宗侗先生像往常一样走出北京南城丞相胡同的家门,乘一辆洋车前往故宫博物院上班,过顺直门1,听到路边叫卖号外的声音,他让车夫停车,买了一张报纸。上面的大字标题,让他悚然一惊。2

喻至勇[4](2021)在《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与功能布局实践——以江西省图书馆新馆为例》文中提出以江西省图书馆新馆为例,对其建筑设计理念和设计特色等方面进行详细剖析,以期丰富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方面的理念,为同行新馆建设规划和功能布局提供借鉴和参考。

李耀昌,徐益波[5](2021)在《基于精细化管理的宁波图书馆能耗分析与测量》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在阐述图书馆建筑与基础设施能耗、数字设备能耗和馆藏资源能耗的基础上,运用实地调查法、工程测量法和随机抽样法对宁波图书馆能耗进行分析和测量。研究发现,该馆的建筑设施能耗属于绿色节能建筑范畴;数据中心和照明系统的能耗较高;16开纸质图书的静态能耗高于32开纸质图书的静态能耗。该馆能耗精细化管理水平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完善能耗管理制度,并优化馆内各主要空间的能耗监测。

杨丽丽[6](2020)在《基于有限理性视角的体验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人们常常遭遇糟糕体验、憧憬幸福体验。幸福体验是个体生命的身体感知和心灵认知共同谱写的美好结晶,它可以被创造、转换、传递,并以行为和情感的方式外显或内隐于体验者的身心记忆之中。体验设计概念的出现,使“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转换升级到“以体验为中心”的设计思维和方法论中。体验设计运用一种系统性策略与方法优化人的身心体验;意在设计语境下编制一张以理性为经度、非理性为纬度的动态协同网络,以连接人与世界、身与心、思想与行动、统一性与多样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人们在体验活动中的常常将功用、效率之上的审美情趣、积极情绪、社交连接和价值意义作为驱动力,有限理性地感知、认知并采取行动。因此,人性中的有限理性需求特质令导向幸福体验的设计策略成为研究重点。幸福体验设计涉及体验情境、体验媒介投射到体验者的身心所引起的生理反应和心理表征的综合。人们对于体验媒介和体验情境的美好诉求,既包含了人格中本我层面对感官享乐的欲求,也包含了自我层面对功用和效率的需求,同时也蕴含超我层面对情绪情感、社会关系和价值意义的追求。从本质上来看,都是对感知愉悦、自主参与、亲密关系、成就和意义之幸福体验的渴望,也是其体验的终极目的。幸福体验设计是设计师和品牌(组织)转型升级的驱动力,因此如何令体验者达至幸福体验成为了体验设计研究的重点。这为体验设计思维与方法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启发:从追求功能、效率为导向的工具理性思维与方法转换为关注幸福感、故事性和价值意义的体验思维与方法。幸福体验设计是运用系统设计的策略与方法对体验者的幸福体验进行创造、转换和维度拓展的过程。本文聚焦体验现象中人的纯粹体验及其特征,探索如下问题:如何达成体验设计中理性与感性相平衡的价值观?如何从有限理性的视角解构和重构幸福体验设计模式,开启幸福体验导向的设计思维与策略?如何为差异化的体验者,在其积极参与体验活动的行为序列之中,激发其积极情绪,构建更为亲密友好的关系,使其获得在价值意义层面上更具真、善、美的生命体验?如何构建幸福体验媒介化、情境化和故事化的创新设计方法?如何通过基于有限理性视角的体验设计,触发人们获得通往幸福体验设计赋能的体验旅程?从赫伯特·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理论”中“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出发,基于体验过程中体验者的有限理性特质,本文系统性地探讨了处于不确定体验情形中体验者与体验媒介之间的动态关系。从哲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设计学等交叉融合的跨学科视角,构建了有限理性视角下的幸福体验设计愿景;并从体验者的身心维度,探索如何在产品、空间、服务、系统和品牌形象中融入“以幸福体验为导向”的设计思维、赋能策略和新范式。基于人性的有限理性特质和对于幸福体验的本质追求,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分别从理智和情感,目标和路径,用户和组织多个视角,在形而上的理论分析层面和形而下的体验设计实践基础上,通过诗性直观和理智直观,探寻并还原有限理性行为人幸福体验的本质,提出了“感知唤醒—行为触发—情绪激活—关系构建—认知塑造”五步循环幸福体验设计模式和“五模式—六通道”关联模型。这为体验者开启了诗意化栖居,审美化生活、工作和娱乐的幸福体验模式,为设计师和品牌(组织)提供了可操作的幸福体验设计思维参考。体验者、设计师和品牌(组织)可以依据“感知唤醒—行为触发—情绪激活—关系构建—认知塑造”五步循环幸福体验设计模式和“五模式—六通道”关联模型,对特定主题的体验过程和体验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评价。莫比乌斯环的无限循环结构可以形象地隐喻“感知唤醒—行为触发—情绪激活—关系构建—认知塑造”各个体验环节间会相互关联、相互转换、相互融合的关系。当体验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和环节间处于协同状态时,体验者的身心层面会获得五维幸福体验:审美化感知体验、沉浸式行为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谐的关系体验和有意义的认知体验。利用莫比乌斯环结构来隐喻幸福体验设计中五步循环间的关系,其最大的意义就是象征着体验设计时的整体性协同思维和系统性方法运作。不断变化的时空情境和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下,体验设计面临着应对不同体验个体和体验群体在体验旅程中不确定性、偶然性和差异性需求的重重挑战。从赫伯特·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理论”中的“满意解”原则出发,在应对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体验情形时,基于不同体验者间存在的有限理性程度的异质性,提出了基于“偏好—动机”的I-E-P-M用户分类模型;并从统一性和差异性、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辩证视角,提出了“差异化体验设计赋能策略”,以应对体验旅程中充满多样性、差异化和新颖性的幸福体验需求,令不同的体验者可以获得与其动机和偏好相契合的体验“满意解”。基于体验全旅程和全渠道,聚焦关键体验触点和体验渠道,分析体验者的身心体验状态;秉持跨渠道体验的相关性和协同性原则,确保幸福体验设计赋能的整体性和有效性。幸福体验设计不仅仅是在设计一个个体验瞬间,更在促成个性化体验故事的诞生。体验者的主观幸福感可借由富有叙事性的体验媒介和体验情境来实现和增强。本文提出了“悬置—隐喻”幸福体验创新设计方法和“情境化幸福体验创新设计路径”,在“直观”典型性体验现象、还原出一般性的体验本质和规律之后,再借由隐喻设计,从技术和艺术的双重维度赋予体验本质更为多样和开放的可能性,以创造情境化的体验媒介、体验情境及理想体验现象,旨在增强体验的沉浸感、主题性和体验者的自主性,在对体验者进行幸福体验赋能的同时,与体验者的生命叙事形成积极的共生关系,在传播品牌(组织)自身故事的同时,塑造体验者的有意义的生命故事。幸福体验设计的实施需要兼顾体验者的体验动机和体验能力。体验动机由审美动机、功用动机、娱乐动机、社交动机和意义动机组成;体验能力由感知能力、行动能力、共情能力、协同能力和认知能力构成。有意义和难忘的幸福体验产生于体验者的动机和能力相适应时,体验者的体验行为才会被触发,才会在特定的体验动机驱动下,以体验情境为剧场,以体验媒介为道具,主动参与并上演个性化的体验剧情,积极创造幸福体验故事,获得幸福体验设计赋能。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动机+能力+赋能”的体验设计新范式,品牌(组织)和设计师可通过技术和艺术的手段,创造性地触发、激励和增强体验动机,弥补、转换和提高体验能力;令体验者成功跨越幸福体验线,处于幸福体验赋能区,实现幸福体验赋能。对应于体验者在本我、自我和超我层面的需求,通往幸福体验的道路分别有着三条路径:一个通向有趣的目标,一个通向有用的目标,一个则通向有意义的目标。品牌(组织)和设计师通过对体验者的体验心理与目标特征的解读,利用“动机+能力+赋能”的体验设计新范式,针对“感知唤醒—行为触发—情绪激活—关系构建—认知塑造”五个环节进行创新设计,以增加体验者“审美体验”和“心流体验”的发生概率和强度。本文贯穿对有限理性视角下的体验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形而下层面的设计案例解析,围绕产品设计、公共图书馆设计和互动装置设计具体展开理论论述。笔者十多年来在产品设计、品牌形象设计和艺术创作实践过程中的真切体会和心得成为本文研究成果的重要基础;并将本研究的体验设计思维、策略和新范式应用到了设计创新和设计教学中,验证了理论与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综上所述,基于有限理性视角的体验设计可以深入到体验设计实践的本真状态。由于体验者的“有限理性”、“多样性”、“差异性”和体验情形的“不确定性”、“开放性”、“动态性”,体验设计思维不是固定的“体验蓝图”,而是拓展体验行为的“可变性模式”。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体验设计是在充分考虑到体验者的理性与非理性体验状态,而在特定时空情境和文化语境脉络中实现问题解决的动态连续过程。设计师和品牌(组织)为体验者提供的体验设计规划应预留出一定的开放性空间,在充分考虑体验者在体验中具体的“感知唤醒—行为触发—情绪激活—关系构建—认知塑造”情形的基础上,让体验者能够根据其体验动机和体验能力采取动态的、灵活的行动,创造性地构建个性化的幸福体验故事,在独立或共生关系中获得幸福体验赋能。本文从有限理性的视角进行体验设计维度及其关系的细分,为体验设计理论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设计方法与思路。期待本文能为创造拥有幸福感的体验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

李智存[7](2020)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的民国中央体育场建筑群演变研究》文中提出南京中央体育场建筑群是本文的研究对象,建筑群是南京地区重要的现存民国建筑,自其建成至今近百年的岁月中,其属性曾发生过三次重大变化,即从体育场馆变为高校设施,再被评为建筑遗产。本文第一部分梳理介绍了到目前为止对中央体育场的研究现状,其内容主要分为对南京近现代史的研究、对民国建筑的研究和对中国近现代体育发展情况的研究。第二部分根据史料叙述中央体育场的建造缘起,其因民国时期第五届全运会而兴建,蕴含建筑学大师杨廷宝的先进设计理念。在对其建成格局进行精确描述后,对其作为建筑遗产的价值进行价值评估,并横向与民国时期其它体育类建筑做出对比。第三部分以时间顺序,着重对其体育场馆——高等院校——文化遗产的身份职能的转变过程进行分析,内容包含其核心格局场景的去留与各个时期的利用对体育场的影响。第四部分以近期四个场馆的具体改建修缮为案例,依据作者获取的相关场馆立项请示书和筹建汇报书,再结合作者的实地走访调查,分析相关建筑遗产在利用、改造和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从中可以吸取到的经验教训。本文希望能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对中央体育场建筑群进行新的研究。既试图分析对中央体育场建筑群遗产保护思想的发展,同时更希望以此既有研究成果为基础,在国内开展更加广泛和更具深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李瑞华[8](2020)在《北京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研究 ——以博览类建筑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进步和发展,“遗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扩展。作为建筑遗产的新分支,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问题受到政府、学者和公众的关注。从2016年到2019年,中国文物学会共公布四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396处遗产列入其中。我国20世纪遗产的保护意识已经显着提高,相关保护工作已经从倡议阶段转向理论深化和利用策略研究阶段,各项工作都在加紧推进。20世纪建筑遗产种类多、数量大且分布广泛,本研究选取其中特征较为明显的一类,即北京地区的博览类建筑遗产为具体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此类型建筑遗产的深入解析,从保护控制和利用引导的双重视角,提出层次化、多样化的发展途径和策略,为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也为我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在行动上从消极、静态向积极、动态转变提供思路。在具体研究中首先通过基础信息整理和实地调研,总结北京博览类建筑的特征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探求问题和矛盾产生的根源,以期保护利用策略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对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理论进行梳理和应用,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总结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的特征及价值,进一步综合归纳此类建筑遗产的保护要点。同时在对相关国内外保护利用案例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建筑学科的分类和研究方法,归纳博览类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措施,并以典型案例加以阐释。为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提供方案参考和措施引导。在上述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基于遗产价值的保护控制”“问题导向利用措施”观点,将价值保护理论与具体的保护利用实践相联系,提出针对20世纪建筑遗产中博览类建筑的保护利用途径及策略。

刘翔[9](2020)在《新地标,旧情缘》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地标"这个词,现在很吃香,也很时尚。如果单从字面理解,应该说的就是在地面上的标志物吧。无论你是生活在二、三、四线中小城市,还是生活在北上广一线城市,希望自己所在城市有一个或数个能够鲜明彰显这座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特质的建筑空间,是内存于每个市民心底的一种情愫。那么,上海中心城区面积最辽阔的"大杨浦",它的地标在哪里呢?

郑金萍[10](2020)在《高校图书馆新馆空间功能设计与服务创新——以太原师范学院新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意义]分析探讨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探讨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与功能特点,为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和空间再造提供参考借鉴。[方法/过程]以太原师范学院图书馆新馆为例,运用案例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对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现状进行分析,调查读者对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的意见和满意程度,分析新馆在建设理念、布局和服务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思考。[结果/结论]高校图书馆要以物理空间为基础,以信息资源为依托,以新技术为手段,以服务创新为保障,推动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变革。

二、上海图书馆新馆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图书馆新馆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影响因素
    1.1 人与书的平衡
    1.2 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的平衡
    1.3 现有空间与未来空间的平衡
    1.4 功能与美学的平衡
2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实例
    2.1 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东亚图书馆空间划分
    2.2 澳门大学图书馆空间布局
    2.3 上海大学图书馆空间改造
    2.4 国内外其他高校图书馆改造案例
3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型区域比例
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图书馆草堂新馆空间改造设计调研
5 基于调研的草堂新馆空间再造模型优化设想
6 结语

(2)后评估时代智慧图书馆发展与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智慧图书馆的基本概念与核心要素
    1.1 基本概念
    1.2 核心要素
2 我国智慧图书馆评估理论研究
    2.1 直接研究
    2.2 相关研究
3 我国智慧图书馆实践发展模式
    3.1 模式1:立足主馆技术引进
    3.2 模式2:设立新点独立供给
    3.3 模式3:依托新馆整体规划
    3.4 实践发展模式总结
4 后评估时代智慧图书馆评估思考
    4.1 智慧图书馆评估环境
        4.1.1 智慧图书馆实践发展快
        4.1.2 评估定级工作需求明显
        4.1.3 行业整体智慧意识薄弱
    4.2 智慧图书馆评估维度与原则
        4.2.1 基础评估:“物”的建设
        4.2.2 重点评估:“人”的发展
        4.2.3 核心评估:“服务”智慧化
    4.3 智慧图书馆评估要点
        4.3.1 引导智慧图书馆的理性建设
        4.3.2 注重评估标准的动态发展
        4.3.3 推动评估工作分级分区域开展
        4.3.4 充分认识评估工作的阶段性
5 结语

(3)故宫文物南迁(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抬着棺材找坟地:烽烟南渡
    一、山河已然破碎,故宫何谈完整
    二、日人不可不防,文物不可不迁
    三、宫殿前小山般堆起文物箱
    四、文物连夜运出故宫
    五、列车停在浦口,不知道往哪里开
    六、请你明天九点钟再来一次
第二章一番风雨路三千:徘徊京沪
    一、上海仁济医院的“临时周转房”
    二、故宫文物中存在赝品
    三、马衡被任命为第二任院长
    四、影印《四库全书珍本》
    五、上海预展会取得“轰动效应”
    六、中国文物第一次有组织地走向国际
    七、文物在六朝古都安家
    八、易培基不可能活着看到洗清冤案了
    九、千军万马的内迁洪流
    十、运出南京的最后机会
第三章谁念客身轻似叶:西迁南路
    一、湖南大学图书馆被日本飞机炸平了
    二、长沙至贵阳有土匪出没
    三、安顺郊外的理想山洞
    四、烟波一笠,回首江天
    五、赴苏展品的安全,令故宫同人感到揪心
    六、安顺待不下去了
    七、在巴县的竹海中隐匿形迹
第四章千军万马一条江:西迁中路
    一、把两千多箱文物抛在南京,让马衡无比自责
    二、不易受潮湿的物品暂存重庆
    三、宜宾也不安全
    四、装满文物的木船纤绳断了
    五、轰炸乐山的纪录片成为日本空军的“样板片”
    六、当学术巨匠遭遇大足石刻
第五章到晚才知身是我:西迁北路
    一、一个家庭的“南迁”
    二、军火库做文物库房
    三、在大雪中翻越秦岭
    四、大慈寺僧人要遵守来自故宫的“戒规”
    五、古佛青灯,伴他写下一生中最重要的着作
    六、大火向存满故宫文物的武庙蔓延过来
    七、为守护国宝而牺牲的军人
第六章覆巢犹幸能完卵:沦陷之城
    一、故宫人员关闭了故宫大门
    二、在日本人眼皮底下搞了件大事情
    三、日本收藏的大量文物,实为我国家博物馆之无上妙品
    四、日本投降了,有人半信半疑
    五、华北日军投降仪式在太和殿广场举行
    六、文物工作者的胜利“纪念碑”
第七章八千里路云和月:东归北返
    一、故宫文物走了,文化的种子留下了
    二、接二连三的翻车事故
    三、你不是学生,你是共产党的代表
    四、台湾,是什么地方啊
    五、南迁文物回到出发地
    六、追缴“小白楼”散佚书画
    七、“故宫盗宝案”尘埃落定
第八章人间毕竟晴方好:一宫两院
    一、文物迁出北平以来最大一次损失
    二、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三、生命中最后两个字

(4)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与功能布局实践——以江西省图书馆新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江西省图书馆新馆建筑设计理念与功能布局实践
    2.1 建设背景
    2.2 新馆概况
    2.3 江西省图书馆新馆设计理念与功能布局
        2.3.1 前瞻化的建设目标
        2.3.2 便捷化的选址原则
        2.3.3 多元化的功能定位
        2.3.4 地标性的建筑造型
        2.3.5 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3 江西省图书馆新馆设计特色
    3.1 智慧化的服务设计
        3.1.1 无感借还书
        3.1.2 智慧阅读
        3.1.3 大数据分析
    3.2 生态化的绿色设计
        3.2.1 应用海绵城市技术
        3.2.2 建筑围护结构及空调系统能耗优化设计
        3.2.3 运用能效监测管理系统
        3.2.4 采用节能电气、照明和节水器具
        3.2.5 使用可循环材料和新材料
        3.2.6 应用室内空气净化装置和室内CO2浓度检测系统
    3.3 多样化的空间设计
    3.4 主题化的红色设计
4 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思考
    4.1 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
    4.2 自助式复合型的智慧建筑
    4.3 展示地方特色的文化建筑
    4.4 强调人文关怀的和谐建筑
5 结语

(5)基于精细化管理的宁波图书馆能耗分析与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相关概念与文献回顾
    1.1 精细化管理
    1.2 能耗分析与测量
2 宁波图书馆能耗分析与测量
    2.1 宁波图书馆新馆概况
    2.2 建筑与基础设施能耗分析与测量
        2.2.1 建筑体型
        2.2.2 围护结构
        2.2.3 空间设计
        2.2.4 自然采光
        2.2.5 自然通风
    2.3 电能和水能分析与测量
        2.3.1 电能
        2.3.2 水能
    2.4 数字设备能耗分析与测量
    2.5 馆藏资源能耗分析与测量
        2.5.1 电子图书静态能耗计算
        2.5.2纸质图书静态能耗计算
        2.5.3 宁波图书馆纸张静态能耗
3 研究结论与展望
    3.1 研究结论
    3.2 研究展望

(6)基于有限理性视角的体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背景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对象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国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五节 文献综述
        一、从用户体验设计到体验设计研究
        二、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三、关注人的身心体验
        四、跨学科研究的特征
    第六节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七节 课题研究的方法
    第八节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有限理性及体验设计理论
    第一节 体验经济背景下的设计现状
    第二节 体验概念解析
        一、西方视角下的纯粹体验
        二、东方视角下的体验哲学
        三、设计语境下的体验属性
    第三节 关于有限理性
        一、解读有限理性理论
        二、解读理性与非理性
        三、解读有限理性行为人
    第四节 有限理性与体验关系
        一、有限理性的体验者
        二、传情达意的体验媒介
        三、体验者与体验媒介之间的动态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有限理性视角下的幸福体验设计模式
    第一节 有限理性视角下的幸福体验愿景
    第二节 解构有限理性行为人的幸福体验
        一、幸福的多元性特征分析
        二、解构幸福秘诀:HYGGE
        三、解读幸福“五元论”模型:PERMA
    第三节 重构有限理性视角下的幸福体验设计模式
        一、直观幸福体验现象
        二、五步循环幸福体验设计模式
        三、“莫比乌斯环”型关系
        四、体验感受器与体验通道
        五、“模式—通道”关联模型解析
    第四节 五维幸福体验与案例分析
        一、五维幸福体验解析
        二、五维幸福体验案例解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限理性视角下的体验设计赋能策略
    第一节 幸福体验设计驱动下的赋能策略
        一、应对不确定性的幸福体验设计赋能策略
        二、以Oodi图书馆为例谈幸福体验设计赋能策略
        三、A-T-A-C-S幸福体验设计赋能策略
    第二节 秉承差异化体验设计赋能策略
        一、聚焦有限理性的体验设计赋能对象
        二、基于同一性的类体验设计赋能
        三、基于差异性的群体体验设计赋能
        四、基于叙事性的个体体验设计赋能
    第三节 体验设计赋能策略的特性
        一、多维体验的协同性
        二、跨渠道体验的相关性
        三、身心体验的平衡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限理性视角下的体验设计创新方法
    第一节 创造情境化的幸福体验故事
        一、幸福体验故事的构成要素
        二、幸福体验故事的动态情境
    第二节 情境化幸福体验创新设计
        一、“悬置—隐喻”幸福体验创新设计方法
        二、情境化幸福体验创新设计路径
        三、情境化幸福体验创新设计案例解析
    第三节 “动机+能力+赋能”体验设计新范式
        一、福格行为模型的启示
        二、“动机+能力+赋能”体验设计新范式解读
        三、幸福体验赋能的驱动力
        四、增强体验能力的幸福体验设计赋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限理性视角下的体验设计实践
    第一节 有限理性视角下体验设计实践原则
        一、聚焦于关键体验维度的创新性
        二、维持感知体验与认知体验的平衡性
        三、避免感知体验与认知体验的矛盾性
        四、塑造感知体验与认知体验协同性
        五、基于体验信息的预期和评价
    第二节 有限理性视角下体验设计案例解析
        一、从感知体验到认知体验的创新设计实践
        二、提供“满意解”的差异化体验设计实践
    第三节 感知信息与认知信息相适应的品牌LOGO设计实践
        一、优视佳品牌形象设计案例
        二、宁波大学图书馆与信息中心LOGO设计案例
        三、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LOGO设计案例
    第四节 “形式追随体验”的产品设计实践
        一、电动洗眼器体验设计案例
        二、眼保健操仪体验设计案例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附录 Ⅱ:热敷眼保健操仪对小学生视力干预的效果报告

(7)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的民国中央体育场建筑群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形成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
        1.3.2 对建筑设计及建筑师杨廷宝的研究分析
        1.3.3 对民国时期体育事业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查询法
        1.5.2 实地考察法
        1.5.3 比较法
        1.5.4 访谈法
第2章 原民国中央体育场建筑群建造始末
    2.1 中央体育场的建造历史
        2.1.1 中央体育场的建造背景
        2.1.2 中央体育场的选址
        2.1.3 中央体育场的设计
        2.1.4 中央体育场的竣工
    2.2 中央体育场的建成格局
        2.2.1 中央体育场的整体格局
        2.2.2 中央体育场各场馆简介
    2.3 中央体育场的价值评估
        2.3.1 历史价值评估
        2.3.2 艺术价值评估
        2.3.3 科学价值评估
        2.3.4 社会文化价值评估
    2.4 民国时期体育类建筑对比
        2.4.1 上海江湾体育场
        2.4.2 沈阳汉卿体育场
        2.4.3 青岛天泰体育场
第3章 文化遗产视角下中央体育场建筑群身份的转变
    3.1 中央体育场的身份转变历程
        3.1.1 从建成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3.1.2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3.1.3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
    3.2 中央体育场的格局场景变化
        3.2.1 整体格局变化
        3.2.2 单体场馆格局变化
    3.3 各时期的利用对中央体育场身份转变的影响
        3.3.1 作为体育场馆的利用
        3.3.2 作为高等院校的利用
        3.3.3 作为文化遗产的利用
第4章 近期中央体育场建筑群保护与利用的实际案例研究
    4.1 游泳池的改建
        4.1.1 游泳池的改建过程和结果
        4.1.2 游泳池改建评述
    4.2 篮球场的改建
        4.2.1 篮球场的改建过程和结果
        4.2.2 篮球场改建评述
    4.3 国术场的修缮
        4.3.1 国术场的修缮过程和结果
        4.3.2 国术场修缮评述
    4.4 田径场的修缮
        4.4.1 田径场的修缮过程和结果
        4.4.2 田径场修缮评述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北京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研究 ——以博览类建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和背景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关于20 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研究
        1.3.2 关于北京20 世纪建筑遗产的研究
        1.3.3 关于博览类建筑更新的研究
    1.4 概念阐释与界定
        1.4.1 20世纪建筑遗产及近义概念
        1.4.2 文物建筑与建筑遗产
        1.4.3 本文研究范围界定
    1.5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第2章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现状调研
    2.1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建造背景
        2.1.1 社会背景:政治支配建筑活动
        2.1.2 建设背景:博览建筑集中兴盛
        2.1.3 建筑思潮: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
    2.2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研究对象
        2.2.1 调研对象范围选择
        2.2.2 调研对象分布状况
    2.3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现状调研
        2.3.1 北京展览馆
        2.3.2 北京天文馆
        2.3.3 北京自然博物馆
        2.3.4 北京市职工服务中心
        2.3.5 中国地质博物馆
        2.3.6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2.3.7 中国国家博物馆
        2.3.8 全国农业展览馆
        2.3.9 民族文化宫
        2.3.10 中国美术馆
        2.3.11 北京人民剧场
        2.3.12 首都剧场
    2.4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特征归纳
        2.4.1 建筑风格:苏式、宫殿式、新民族形式
        2.4.2 建筑色彩:黄色、红色、绿色
        2.4.3 建构体型:轴线对称、韵律秩序
        2.4.4 装饰装修:细部构件、装饰装修
        2.4.5 建筑外环境:内庭院、礼仪广场
    2.5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现状总结
        2.5.1 现状使用与运营情况
        2.5.2 保护利用情况
        2.5.3 问题梳理归纳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研究
    3.1 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发展过程
        3.1.1 国际20 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发展过程
        3.1.2 我国20 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发展过程
    3.2 20世纪建筑遗产价值内涵与价值构成
        3.2.1 20世纪建筑遗产价值内涵
        3.2.2 20世纪建筑遗产价值构成
    3.3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价值分析
        3.3.1 历史价值
        3.3.2 艺术价值
        3.3.3 科学价值
        3.3.4 社会价值
        3.3.5 文化价值
    3.4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保护要点
        3.4.1 场地环境
        3.4.2 立面形象
        3.4.3 平面形制
        3.4.4 内部装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博览类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措施研究
    4.1 外部环境质量提升措施
        4.1.1 规划交通流线
        4.1.2 优化入口广场
        4.1.3 增加景观绿化
        4.1.4 整修配套用房
        4.1.5 改进夜景照明
    4.2 建筑整体形象整修措施
        4.2.1 外立面修缮
        4.2.2 外立面升级
        4.2.3 加建新体量
    4.3 建筑结构构件升级措施
        4.3.1 补强原结构体
        4.3.2 替换结构构件
        4.3.3 替换原结构体
        4.3.4 卸荷加固
        4.3.5 消能减震
    4.4 建筑内部功能优化措施
        4.4.1 置换主要功能或局部功能
        4.4.2 改善交通功能及空间形式
        4.4.3 增加公众服务设施及空间
        4.4.4 优化展陈功能及空间形式
    4.5 相关保护利用案例解析
        4.5.1 中国国家博物馆——内补同象
        4.5.2 上海历史博物馆——外延同象
        4.5.3 唐山博物馆——衬托异象
        4.5.4 南澳博览建筑群衔接处与门厅——对比相异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策略
    5.1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策略
        5.1.1 基于价值分析的保护控制
        5.1.2 将问题归类导向保护利用措施
        5.1.3 保护与利用结合,生成方案
    5.2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方案建议
        5.2.1 方案一:内部改造,功能更新
        5.2.2 方案二:内庭院封顶,地下扩建
        5.2.3 方案三:单侧扩建,改变次要立面
        5.2.4 方案四:加建新馆,外观相异、对比衬托
    5.3 以北京展览馆为例的保护利用方案探索
        5.3.1 北京展览馆保护要点
        5.3.2 北京展览馆现状问题
        5.3.3 保护利用措施选择
        5.3.4 保护利用方案建议
    5.4 保护利用工程前景展望
        5.4.1 优化制度体系逐步完善,保护利用流程规范化
        5.4.2 保护利用实践增加,保护利用形式多样化
        5.4.3 科学技术手段进步,保护利用内容精深化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国内外博览类建筑遗产改扩建典型案例
附录 B:中国20 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第一至四批)
附录 C: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第一批)
附录 D:中国20 世纪建筑遗产认定标准
致谢

(9)新地标,旧情缘(论文提纲范文)

杨浦滨江:从“锈带”到“秀带”
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大杨浦的“小故宫”
长阳创谷:一个梦开始的地方

(10)高校图书馆新馆空间功能设计与服务创新——以太原师范学院新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我国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的背景及相关研究
    2.1 我国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背景
    2.2 我国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相关研究
3 太原师范学院新馆建设理念与空间功能设计
    3.1 树立“以人为本”的建馆理念
        3.1.1 人性化的环境建设和空间功能设计
        3.1.2 营造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
        3.1.3 创新以人为本的多元化空间服务模式
    3.2 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3 以智能化管理理念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
4 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创新思考
    4.1 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与服务面临的问题
    4.2 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创新策略
        4.2.1 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层次
        4.2.2 根据不同用户需求,建设多元化功能空间,特别要构建创新空间,激发创造活力
        4.2.3 构建人才培养计划,大力提升图书馆员服务能力
5 结语

四、上海图书馆新馆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型构建[J]. 孔丹,任党利,边淑莉. 新世纪图书馆, 2021(10)
  • [2]后评估时代智慧图书馆发展与评估研究[J]. 胡娟,柯平,王洁,卢晓彤. 情报资料工作, 2021(04)
  • [3]故宫文物南迁[J]. 祝勇. 当代, 2021(04)
  • [4]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与功能布局实践——以江西省图书馆新馆为例[J]. 喻至勇. 图书馆研究, 2021(02)
  • [5]基于精细化管理的宁波图书馆能耗分析与测量[J]. 李耀昌,徐益波. 图书馆论坛, 2021(03)
  • [6]基于有限理性视角的体验设计研究[D]. 杨丽丽. 江南大学, 2020(04)
  • [7]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的民国中央体育场建筑群演变研究[D]. 李智存. 山东大学, 2020(02)
  • [8]北京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研究 ——以博览类建筑为例[D]. 李瑞华.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9]新地标,旧情缘[J]. 刘翔. 档案春秋, 2020(07)
  • [10]高校图书馆新馆空间功能设计与服务创新——以太原师范学院新馆为例[J]. 郑金萍. 图书情报工作, 2020(13)

标签:;  ;  ;  ;  

上海图书馆新馆工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